2018可以称得上是云计算应用正式启动的“云启”之年,为了对用户使用公有云情况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至顶网在2017年公有云调研的基础之上展开了2018公有云实施调研工作。 2018可以称得上是云计算应用正式启动的“云启”之年,电子政务、智慧城市、智能智造各种与云计算相关的行业应用开始部署;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各类基于云计算的业务应用开始展现。用户对公有云的看法又开始出现什么转变?会将什么业务放到公有云之上?对哪家厂商的公有云更加青睐?选择的依据又是什么?为了对用户使用公有云情况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至顶网在2017年公有云调研的基础之上展开了2018公有云实施调研工作。◆报告摘要一.调研用户情况在本次调研活动中,共收集调研问卷1572份其中有效调研问卷(问卷填写完整且用户信息唯一)1002份。在有效参与调研的用户中,公司规模在100人以下的所占比列为23.5%,公司规模在100-500人以内所占比例为32.6%,500-100人的为14%,1000人以上的为29.8%。参与调研的用户中有21.3%用户在采购过程中,参与产品、技术和品牌的研究;24.1%的调研用户会在采购过程中参与产品、技术和品牌的推荐;23.4%的调研用户具有最终购买决策权;还有31.2%的调研用户可以提出采购的需求或建议。二. 调研报告总结1、厂商通过公有云向用户进行赋能 用户选择公有云向应用技术更成熟企业偏移在本次调研中,我们不但收集到了上千份有效的用户调研数据,也尽可能的对目前公有云厂商所提供的公有云产品进行了收集。在收集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无论是以百度、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厂商,还是以阿里、京东为代表的新零售厂商,均在所提供的公有云中,向用户提供着自身所独具的应用系统解决方案,向用户进行赋能。这种赋能既可以提高用户在公有云应用方面的问题解决能力,又可以将用户更加紧密的与公有云厂商进行捆绑,成为一个技术应用集合体。公有云厂商所聚集的用户数量越多,所创造价值越大,也就更加具有竞争优势。而公有云用户所选择功能也更加务实,更多非核心业务、存储、数据库和弹性计算业务在公有云上被使用。同时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已经使用公有云的大部分用户,在向公有云技术更加成熟的厂商偏移。目前已使用过公有云用户中,有半数以上在选用阿里云的产品,其它品牌公有云厂商占有率很少达到20%。在未采用公有云用户中,BAT和华为云的知名度也远高于其他公有云厂商。由此可以做出判断,当前选择公有云的用户,大多数已经开始由云端基础设施平台使用期,向可以满足自身云计算网络应用需求的云计算功能平台使用期过渡。因此,未来可以更充分将自身云计算应用实力展示出来的公有云厂商,将有可能会获得更多用户青睐。2、已使用公有云用户比例大幅上涨,未使用公有云用户中明确表示不会选择公有云用户少于10%调查数据统计显示:在本次收集的1002份有效调研问卷中,已经使用公有云用户占比为42.2%。未使用公有云用户占比为57.8%。而在17年的用户调研中,使用公有云用户所占比例仅有8.82%,已使用公有云用户比例出现大幅上涨。在未使用公有云用户调查中,有42.6%用户表示,未来有机会选择公有云;49.8%的用户还处于观望阶段;只有7.6%的用户明确表示未来不会选择公有云产品。● 针对已使用公有云用户的调研总结摘要1、非核心业务、小规模应用仍占主流在本次调查中,在公有云上部署非核心业务的用户比例为45.2%,核心业务部署的仅占17.1%,但核心业务与非核心业务都在公有云上部署的比例达到了37.7%。在目前使用公有云主机规模上,50台以下的占比最高,达到58.6%;50-100台所占比例为16.8%;100-500台规模和500台以上规模所占比例均为12.3%。2、成本与稳定性成为用户选择公有云主要因素,阿里云使用率占据优势在公司选择公有云品牌的主要因素中,成本因素占据的比例最高,达到了64.9%;紧随其后的是稳定性因素,占比为58.9%;安全性因素也有54.8%的用户进行关注。在用户使用过哪些公有云的调查中,阿里云以59.6%的用户使用率一路领先。百度云(含云盘)、腾讯云和华为云以较小的相互差距分列二、三、四名。3、公有云用户满意度有待提升,客户服务问题突出在公有云满意度调查中,有50%的用户对目前使用的公有云表示满意,有5.1%用户表示非常满意,满意度一般的用户为41.7%,还有3.2的用户明确表达不满意。在公有云使用过程中所遇到问题中,有42.9%的用户遇到最多的是客户服务问题,34.2%的操作复杂性问题居于次位,随后是易用性、稳定性和安全性问题,分别占据了30.6%、28.1%和27%。4、公有云稳定性获得半数用户肯定,存储与数据库功能受到青睐。在公有云满意度的具体因素调查中,55.1%的用户对公有云的稳定性感到满意,成本、易用性和安全性分别以46.8%、46.3和45.7排在第二梯队。在使用公有云功能调查中,64.1%的用户选择是存储功能,数据库功能以60.9%据于次位,第三位是52.2%用户选择的弹性计算。● 针对未使用公有云用户的调研总结摘要1、公有云发展潜力有待挖掘在对未采用公有云的57.8%用户调研中,明确表示未来会选择公有云的用户占42.6%,有49.8%的用户还在观望,明确表示不会采用公有云用户仅占7.6%。2、业务需求成为没有上云计划的主要原因在对目前没有上云计划的具体因素调查中,业务不需要的占比为48.2%,对公有云安全依然存在顾虑的用户占30.1%,出于价格因素原因占比为24.8%,不允许上公有云的占比为20.9%。3、阿里、百度、腾讯在公有云厂商知名度排名领先在公有云厂商知名度调查中,共对34个公有云厂商进行了调查,其中阿里云以92.2%的排名遥遥领先,百度云和腾讯云分别以77.3%和73.8分别排列在第二、第三位。华为云异军突起以62.9%的知名度排列到了第四位,去年很受关注的AWS和Azure今年以52.3%和43.4%排列到第五和第七位,其间是47.7%知名度的京东云。在其余公有云厂商中,除IBM Cloud (35.4%)之外,其余公有云厂商知名度均在30%以下。◆ 具体调研结果是否已经在使用公有云已使用公有云用户调研1、公有云使用时间2、公有云业务应用类型3、云主机使用规模4、使用过的公有云5、选择品牌的主要因素6、企业主要使用公有云功能7、公有云用户满意因素8、公有云使用问题9、公有云用户满意度未使用公有云用户调研1、未来是否会选择公有云2、没有上云计划的具体因素3、用户所了解的公有云厂商参与调研用户统计公司规模采购影响力
【IT168 技术】2017年1月,关于企业采用云计算的情况,RightScale调查了1002名跨领域的技术专业人士。 2017年度的云统计调查显示了几个关键的信息 1.混合云是企业首选的策略,但私有云的采用却有所下降。 私有云的采用从77%下降到72%,也带来了混合云的采用,低于去年同期的71% - 67%。 85%的企业拥有多云策略,高于2016年的82%。 95%的受访企业都在运行或测试“基础架构即服务”(IaaS) 2.大部分用户尝试过4个以上的云。 云用户已经在平均1.8个公共云和2.3个私有云上运行业务。 他们正在测试另外1.8个公共云和2.1个私有云。 3.用户在云上运行着大量业务 个人受访者在公共云计算中的工作量是41%,私有云是38%。 企业中受访者在公共云中的工作负载占32%,私有云占43%。 4.企业中,IT团队对转向云态度更强烈 IT团队对其在2017年的云计算角色有更广泛的看法,包括选择公共云(65%),决定哪些应用迁移到云(63%),并选择私有云(63%)。 相比之下,商业部门的受访者不太可能将选择云的权力下放到IT,选择公共云(41%),特别是在哪些应用转向云(45%),以及选择私有云(38%)。 尽管存在这种脱节,企业仍继续在云治理上取得进展,70%的受访者已经从云计算中获得了他们想要实现的价值,高于2016年的63%,而现在有53%的人有了实施云计算的时间表,高于2016年的48%。 5.云总体上下降成本:专业技能、安全、以及管理支出。 缺乏资源/专业知识是2016年上云的头号挑战,在2017年则挑战较少,只有25%的人认为这是一个主要问题,低于2016年的32%。 对安全问题的担忧也下降到了25%,而去年是29%。 管理云支出只从26%小幅下降到25%,这是最大的挑战。在成熟的云用户中,最常提到的挑战是管理成本(24%),而在云初使用着中,最常提到的是安全(32%)。 6.用户关注云成本。 云用户低估了云上的浪费,受访者估计有30%的浪费,而RightScale则预计实际浪费量在30%到45%。 尽管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云成本管理,但只有少数公司采取关键行动来优化云成本,比如关闭未使用的工作负载,或者选择低成本的云或区域。 优化云计算成本是所有云用户(53%)的最高计划,尤其是在成熟的云用户中(64%)。 7.Docker是DevOps的首选工具。 超过84%的企业,DevOps的采用从74%上升到78%,30%的企业在全公司范围内采用DevOps,高于2016年的21%。 Docker使用率飙升至35%,以28%的比例领先于 Chef 和 Puppet。 Kubernetes的使用率也从2016年的7%增长到14%。 更高比例的企业使用Docker(40%),另有30%的企业计划使用它。 许多受访者从云提供商提供的服务使用Docker,包括AWS ECS(35%)、Azure容器服务(11%)和谷歌容器引擎(8%)。 今年,Chef 和 Puppet的使用量从32%下降到28%。有21%的受访者使用Ansible,2016年是20%。 8.Azure提高了市场份额,减少了和AWS的差距。 整体Azure的使用率从20%上升到34%,而AWS则保持在57%的水平。 谷歌也从10%增长到15%,保持第三位。 在企业用户,Azure减少了和领先的AWS差距,Azure的采用率从26%上升到43%,而在这个群体中,AWS的采用率从56%上升到59%。 9.公有云用户使用AWS的依然居多。 在用户运行的虚拟机数量中AWS占有明显的领先地位:28%的受访者拥有超过100个AWS,而只有13%的人拥有超过100个虚拟机。 在企业中,38%的公司有100 + VMs,21%的公司有100 +的Azure。 10.私有云使用趋于平缓 VMware vSphere继续以42%的比例领先,略低于去年(44%)。 OpenStack(20%)和VMware vCloud套件(19%)也在增长中持平,在企业中,VMware vCloud套件(28%)优于OpenStack(25%)。 Azure Pack/ Stack是唯一一种可以显示出能代表增长的私有云技术,从9%增长到14%。 报告中调查企业的规模、类型、区域、人员构成:
核心摘要:数据流量需求的强劲增长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基础动力。网络在社会生活、办公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对基础云资源产生了旺盛需求,加上政策落地及疫情对数字化转型的加速,预计我国云服务整体市场将在未来三年保持30%以上的增速。IaaS公有云市场中头部玩家名单未发生变化,阿里云、腾讯云、天翼云在营收方面占据前三,华为云与AWS紧随其后;前五名玩家共占据市场73.9%的份额。而计入国内企业海外用量的“全球交付”市场中,AWS表现突出挤入前二。面对客户纷繁多样的需求与实践,传统的云部署模式之分更加模糊,介于纯公有云与纯私有云之间的各类中间形态层出不穷。但我们仍应清醒地认识到,公有云作为市场“底座”的重要意义并无动摇痕迹,非公有云亦无需被过度“神化”。中国基础云服务市场跟踪基础云服务的概念界定提供IT基础资源与通用能力的云上服务国内云服务市场规模及结构政策释放需求,国内云服务市场规模突破1600亿2019年国内整体云服务市场规模达到1612.4亿元,并录得近年来最高增速(57.1%)。艾瑞认为,得益于相关鼓励性政策进入推进落实阶段,企业上云步伐明显提速,云服务相关支出在整体IT支出中的比例不断抬升;部分大型政企的成功转型具有相当强的示范效应,带动其上下游及同业的用云意愿。与此同时,云厂商也保持高举高打的战略姿势,在业务拓展方面展示出极强的执行力。另一方面,随着客户对云的需求从简单的“资源型需求”向“智能型需求”及“业务型需求”进阶,PaaS、SaaS、云原生及各类行业/场景解决方案受到更多关注。中国的云服务市场逐步迈向结构更加合理、健壮、多元的发展新阶段。IaaS市场增速高达70%,PaaS市场增速持续向好IaaS市场在国内整体云服务市场中始终是占比最高的贡献者(67.4%),并在2019年创造了逾千亿的市场体量(1087.5亿元)。由于客户当下仍以“资源上云”为主要目标,IaaS服务凭借极其标准化的产品形式与相对充裕的资源供给,实现引人注目的高速发展。PaaS市场依然保持稳步增长,且随着云原生对传统架构的渐进式替代,将在未来几年内进一步提升规模增速。值得说明的是,除数据库、大数据、AI服务外,不少基础PaaS服务作为带动底层IaaS资源消耗的“扳手”,其市场繁荣度未能在营收层面得到充分体现。公有云托起市场大盘,非公有云成为“下半场”焦点公有云模式以其相对标准化、规模化的业务优势,更易实现快速“上量”,并在互联网(尤其是视频、游戏)等存量业务方向中持续获得充沛现金流,在可见的未来市场中将始终占据主流。但与此同时,受国内客户的安全性/隐私性顾虑及政策合规性等因素影响,非公有云服务在国内拥有超过欧美市场的更大空间。随着传统行业加速上云,加之纯公有云模式在部分场景实践中的掣肘逐渐显现,非公有云服务市场亦将成为云服务“下半场”的业务焦点。关于非公有云市场的我们即将发布的《2020年中国非公有云行业实践白皮书》。国内基础云服务产业链图谱国内基础云服务市场竞争格局阿里云、腾讯云、天翼云依然占据前三,市场竞争仍胶着相比上一年度(2018年),IaaS公有云赛道中的头部玩家名单未发生任何变化,仍由互联网巨头、IT厂商、电信运营商及海外厂商四类玩家占据。但在其内部,玩家间的座次及市场占有表现则出现了诸多变数。其中,阿里云、腾讯云、天翼云仍牢牢坐定市场前三位置;华为云凭借其自上而下的强执行力,在国内IaaS公有云市场跃升至第四;同时,AWS中国的卓越技术实力与产品能力、金山云及百度智能云在AI与IoT方面的不断探索、浪潮云在泛政务市场的突出表现、京东智联云及微软云中国区凭借各自优势领域构建起的综合解决方案能力,是使其占有国内公有云市场中重要席位的核心原因。总体来看,互联网背景的基础云厂商正在更加积极地向传统行业发力,提升产业端声量;而相对更具备项目制业务经验的厂商,则在传统行业上云的浪潮中拥有“弯道超车”的契机。中国基础云服务行业解读数据流量需求强劲增长4G普及与5G落地拉动流量需求,企业级数据量亦将快速攀升数据流量需求将是相当长时间内支撑基础云服务发展的核心基石。凭借4G、5G等通信基础设施的领先优势,国内视频、直播、电商、游戏等互联网业务蓬勃发展。我国移动互联网流量从2014年起爆发,至2019年,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已超过8.5GB。随着网络传输速度与资费的进一步改善,互联网流量规模仍有巨大提升空间。更为重要的是,数据量的内部结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对比2015年与2025年的数据类型,娱乐类数据占比下降明显,而生产力数据、IoT数据等企业级数据占比则大幅攀升。这无疑得益于AI在更多场景的落地应用以及边缘设备、物联网传感器的进一步普及。疫情对产业的长短期影响在线业务短期内整体受促,视频类服务表现突出受新冠疫情影响,线下面对面接触受到诸多限制,线上“非接触式”服务得到空前关注,互联网在线业务整体流量趋好。从细分赛道来看,办公管理类服务的使用时长上升显著,尤其以各类视频会议产品为典型;学习教育类产品的上升主要得益于各类校内与校外机构的远程教育培训需求;疫情期间的视频服务、智能穿戴、健康医疗等产品也获得了更多使用。总体而言,视频类服务作为现阶段数据流量消耗的重要场景,其不断攀升的需求将直接拉动市场对基础云资源的需求。长期看,疫情对客户上云观念的培育起到显著作用尽管疫情期间,不少企业客户由于业务收缩、收入减少,在IT支出上也有一定收缩或计划推迟,导致部分场景中对云需求的攀升短期内并未充分体现于基础云厂商的现金流中。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数字化、云化、智能化转型的观念却切实地被提升至不少企业决策者的日程中。通过一项对中国企业的调研,房地产、交通、制造等传统行业客户均有近半数受疫情因素影响,计划加大在数字化与智能化办公生产中的投入。疫情大大加速了持续多年的市场教育行为,对云服务市场的利好将更多体现在中长期。云服务部署模式持续演进公有云与私有云的边界日益模糊,云中间形态层出不穷随着云服务实践的不断丰富,其部署模式亦出现日益丰富的选择与实现路径。广大“非数字原生”企业在政策引导、商业与技术赋能需求下对上云跃跃欲试。但行业业务模式的巨大差异及企业需求的特殊性,导致其在选择云计算部署模式时,往往面对的是“多选题”而非“单选题”。企业上云的焦点正逐渐从仅聚焦于“利用云计算技术”到“技术与服务并重”。托管云、专有云、真私有云/下一代私有云等新兴云计算部署概念逐渐兴起并落地,使得公有云和私有云的中间形态日益丰满,也日益模糊了二者的边界。云厂商不仅在技术上关注“云原生”,也在部署上思考“云衍生”;客户在云服务部署的选择上也从早期的“云配比”逐渐进化成“云优化”。企业上云路径选择不一面对多元市场需求,云厂商与时俱进拥抱多样业务作为云服务“经典/理想形态”的公有云模式,在具体实践中,受制于各类主客观因素(如下图所示的“安全性”“治理”“合规”等)难以成为企业众望所归的选择;而非公有云及多云需求的增长,则启发了公有云厂商先利用技术拥抱各类数字化转型需求,再依靠技术引导需求,实现“曲线救国”目标。国际主流公有云厂商如AWS、Azure等,以公有云为重的同时也正拥抱更加丰富的云落地形式,相继推出AWSOutposts、Azure Stack等产品服务。国内头部云厂商或是从公有云逐步切入非公有云业务,如阿里云、腾讯云推出的Apsara Stack、TCE等企业云/专有云产品;或是突破原有云部署壁垒,尝试从私有云向混合云拓展,如华为云推出的华为云Stack等。国内云厂商面对日益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正在不断升级商业模式、拥抱多样化的客户实践。云MSP持续升温企业上云非一帆风顺,云管服务的价值日益凸显云MSP从概念提出迅速发展至落地普及、广受客户认可的行业热点,标志着企业逐渐意识到上云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的“小步快跑”,跨云管理并非简单的重新分工,而是需要专业团队持续提供系统、完善的解决方案。企业如果期望在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中“华丽转身”,不能仅仅聚焦于云化过程的某一阶段,而应关注上云、用云的全生命周期。因此,能够在上云前提供规划与咨询服务、在上云时设计完善的迁移方案、以及上云后提供完整管理运维服务的云MSP逐渐成为链接客户与云厂商的纽带。当前国内外主流基础云厂商均已制定较为完善的云MSP伙伴计划,通过搭建云生态,打通企业从上云到云上的全流程服务。可以预见,随着国内云MSP行业标准逐渐完善,认证与评估逐渐健全,专业的云MSP企业将成为整体云生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助力客户真正实现跨云管理与云网协同的良好路径。基础云服务市场投融资情况对投资机构而言,较成熟赛道将陆续迎来“密集退出”阶段统计2019年至2020年8月的投融资信息,国内基础云服务领域共录得逾60笔公开融资事件。从融资企业的所属赛道来看,私有云/专有云、容器云、云MSP、综合云服务等领域相对集中,反映出资本市场对IaaS公有云寡头竞争背景下、周边云生态中成熟赛道的积极布局。从披露的融资金额来看,共5笔融资获得超过5亿元人民币,其加总占此期间融资总额的67.4%。抛开二级市场股权转让事件,资金愈发密集流向头部成熟企业。联系到国内科创板启动、注册制落地等变化,预计近期将有不少C轮及之后的优质标的进入更加公开透明的二级市场,进一步打开产业发展机遇。企业上云实践指引选择合适的上云模式,充分了解各类用云策略对客户而言,上云与否、上云路径选择、用云策略考量、供应商筛选、数据迁移等环节的充分思考均是横亘于企业云化转型道路上的“门槛”。无论是基础云厂商主动提供一站式上云服务,还是由第三方机构辅助客户进行策略规划,都要求客户对上云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抉择具备尽可能充分的了解。Step1:选择合适的上云路径。客户需要基于自身情况与业务目标,在不同部署模式上进行选择;同时,一次性整体上云对大多客户都相当困难,如何对业务及其对应的应用进行拆分,制定合理的分步上云策略将至关重要。Step2:充分了解各类用云策略。如:多云中的资源分配与动态纳管策略、数据迁移与迁移后的应用重构策略、资源的监控与扩展策略等等。多维度评估上云效果与价值,灵活运用厂商政策优化支出Step3:评估上云效果,优化支出。随着用云实践的广泛普及,实际用云后的效果评估日益成为客户的重要议题。从一项全球性调研数据来看,用云后的成本节约、产品交付速度、业务价值提升、创新速度、传统IDC的使用缩减等均是受客户关注的评估指标。优化费用支出则是所有客户内部精细化运营的必然目标,其主要途径有二:1)事前——灵活运用云厂商的定价与优惠政策。采用预付费的包年包月模式,单价相比按需计费的后付费模式更低,但灵活性也相对较弱。云厂商大多提供阶梯式定价,对于实际使用量超过一定阈值的客户,给予更多折扣。此外,部分厂商还提供预留实例、抢占式实例等优惠政策,将确定性资源需求及空闲资源转换为大幅度折扣。2)事后——通过云厂商(或联合生态伙伴)提供的支出管理工具,分析账单结构,优化客户的采购与付费策略。基础云服务行业发展展望面对国际规制压力,基础云厂商出海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国内互联网市场的激烈竞争与相对饱和的市场空间,不少企业选择“出海”来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空间。云厂商通过提供直接服务(服务海外客户)和间接服务(服务国内出海客户)两种方式实现出海。当今世界市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针对中国出海企业的规制加强,因此对出海企业的市场判断、合规以及海外渠道能力的要求迅速提升。但是,在一些细分赛道内出海阻力相对较小。例如国外游戏行业采取“游戏分级制”,不涉及意识形态,内容监管相对宽松,2019年中国移动游戏出海的市场规模约514亿元,同比增长22%,占整体出海市场的26.9%。综上,面对新的全球市场环境,企业可选择合适赛道进行风险控制,同时在合规、产品、服务、营销等方面进一步提升能力,选择可信任、受信任的合作伙伴。公有云仍为市场“底座”,非公有云无需过度“神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是一项旷日持久的“社会性工程”,而非一场由少数厂商发起的“市场活动”。因此,宏观来看,我国产业数字化规模近些年保持稳步前进,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不断上升,但远未达到市场想象中的“突飞猛进”。现阶段,产业数字化转型带来的非公有云、AI+、产业SaaS等市场的火热,更多是对传统客户中具备一定技术实力与付费意愿的“弄潮儿”的密集消费,或是从客户少数“极痛”场景切入的轻量化改造,其对同业的带动、对产业根深蒂固的传统业务的改造攻坚依然无法一蹴而就。公有云作为某种意义上的“现金奶牛”、非公有云作为业务落地的必要能力,是所有综合云厂商不可偏废的两项重要业务。
核心摘要:前些年的市场教育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加之政策经济环境等外部因素驱动,我国整体云服务市场保持高速增长,至2018年形成逾千亿(1026.3亿元)的市场体量。其中,基础资源上云的推动力持续强劲,而基础云服务厂商也纷纷加码、高举高打,我国基础云服务市场(尤其是公有云市场)近两年迎来突进式增长,市场规模接近800亿元。行业竞争格局经历了短暂的稳定期后,近期再次迎来风云变幻,主要原因在于:互联网进入“下半场”后,基础云服务的增量市场来自更多传统产业客户,在服务模式、销售思路上均与前期服务互联网客户体现出较大差异,腰部玩家仍有大量机会可寻。目前来看,国内公有云IaaS市场仍由阿里云、腾讯云、天翼云占据前三甲,第二梯队厂商战况胶着。行业发展角度来看,我们迎来容器、函数计算、裸金属、超融合等愈加多元化的产品选择,也坚定而充满梦想地推动行业拥抱“云原生”,而AI、大数据、IoT等新兴科技为云服务带来了更加充足的想象空间。场景化提供服务、扩张海外(尤其是东南亚)市场、转变服务思路提升为传统产业客户赋能的能力,将是基础云服务厂商接下来需要迈好的关键三步。中国基础云服务行业概述基础云服务的概念界定基于云或虚拟化的、以软件为主进行交付的IT基础资源服务提炼其本质与核心特征,我们将“基础云服务”的定义概括为:基于云或虚拟化的、以软件为主进行交付的IT基础资源服务。首先,尚未云化或虚拟化的IT产品属于传统IT的语义范畴;其次,产品生长于云上也决定了其无法以硬件设备为核心交付形式;最后,基础云服务产品提供的是以计算、存储、网络等IT基础资源为核心能力的服务。因此,基于服务器虚拟化的裸金属产品、基于云端全托管的函数计算产品、通过软件交付并控制存储/网络设备的SDS与SDN产品、上升至操作系统层进行虚拟化的容器产品、针对各级各类云产品进行统一管理的CMP与容器管理产品、提供功能化模块或应用集成服务的aPaaS与iPaaS产品,均在此份报告中所界定的“基础云服务”范围内。需要说明的是,云安全理论上同样可视为基础云服务的一部分,但其边界较为模糊,将在艾瑞后续的报告中进行单独探讨,此处不再详述。国内云服务市场规模及预测云服务跻身千亿级产业,未来市场增速保持在30%以上我国云服务市场近年取得爆发式增长,无论是IaaS、PaaS还是SaaS市场均以较高增速一路高歌式前进。这一方面得益于前些年的市场教育取得阶段性成果,加之政策经济环境等外部因素对需求形成强大刺激;另一方面也是对近两年各云服务厂商不断提升云业务的战略地位的有力证明。由于基础云服务厂商近两年不断加码云业务,以及SaaS模式在国内受到暂时性质疑,基础云服务在整体云服务中的占比将在近两三年达到巅峰。国内基础云服务市场规模及预测基础云厂商不断加码云业务,公有云市场迎来突进式增长随着市场需求进一步得到释放,基础云服务赛道内的新老玩家纷纷加码云服务业务板块,或从上下游赛道华丽转身为云服务厂商,或不断调高业务目标采取激进式打法。拥有了这股近乎疯狂的推动力,我国基础云服务市场规模近两年迎来高速增长,尤其是公有云板块更是以突进式增长备受瞩目。其中,IaaS市场(包含各类部署模式)规模在2018年达到638.2亿元,预计将于2023年突破3000亿元;PaaS市场依靠数据库、容器、云通信等领域的收入增长亦成为云服务中不容忽视的一层。国内基础云服务市场竞争格局市场迎来风云变幻,宏观而言竞争格局变数有限,微观上腰部玩家仍有广阔的业务增长机会以IaaS公有云市场为中心,既有IT硬件设备厂商、软件巨头厂商、集成商等新入局玩家,也有从IaaS市场红海厮杀中向容器、超融合、SDS等周边服务谋求转型的玩家。艾瑞认为,短期内国内IaaS(尤其是公有云)市场竞争格局变数有限:头部玩家凭借业已建立的产品类型、规模、品牌、生态优势,目前的市场地位难以撼动,下一步通过加快培育生态、实现垂直行业落地、探索出海业务等举措寻求业务增长空间;腰部玩家在IaaS的蓝海市场依然存有大量机会,纷纷通过联结云服务与AI等新兴科技、聚集资源发力政企/传统产业等策略,寻找业务的突破点与“弯道超车”的机会。阿里云、腾讯云、天翼云居国内公有云IaaS市场前三甲中国基础云服务发展铺陈基础云服务产品/功能演进的实质IT基础资源交付形式的不断创新与简化纵观整个IT发展的历史,客户的需求从未被完全满足,技术的升级迭代大多只是在不断追赶客户日益多元、复杂的IT需求。近些年IT基础资源交付形式逐步向产业链后端延伸,从基础硬件交付到软件交付再到服务交付。这种交付形式的升级,也在业界掀起了“XaaS”(一切皆服务)的交付理念上的变革。除了我们熟知的IaaS、PaaS、SaaS之外,NaaS(网络即服务)、CaaS(通信即服务/容器即服务)、DaaS(数据即服务)等互有交叉的新名词层出不穷。交付形式的不断创新与简化有利于行业内部的结构优化及产业扩容,同企业价值链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对于提升企业运营效率、改善企业IT基础资源管理方式的作用也愈发凸显。从全球IT支出结构的变化来看,设备支出比例的下降与软件/服务支出比例的上升互为因果,预示着企业在IT软件和服务上的购买意愿将持续提升。基础云服务产品/功能演进路径总结从软硬捆绑,走向白盒硬件+开源软件早期,为了实现大规模生产,降低制造的复杂度和成本,功能大多通过固化在硬件中实现,我们可以称之为“硬件定义”。但随着客户的个性化定制需求日益增加,加之云计算对智能、灵活和自动化的天然要求,由“软件定义”来操控硬件资源成为更合适的解决方案。因此,在云计算的计算、存储和网络等各方面的基础设施上,均呈现出从软硬件捆绑,到硬件+闭源软件,再到白盒硬件+开源软件的演进趋势。基础云服务模式/架构演进路径总结管理思想+工具文化,复用,实用至上云原生是一种设计模式,同时也是一种思想。以其中的微服务为例,实际包括业务的总结、抽象、划分,涉及管理的方方面面。因此,云原生绝非一个人、一个部门的事情,甚至不单独是IT的事情,它首先需要的是管理思想。但是,仅有思想是不行的,一如早期SOA难以落地,Docker却同时引爆了微服务、DevOps等,云原生需要工具和工具文化的保障。复用是提升效率的重要手段:分工是让知识在同一人/团队之间得到更多复用,开源是让“别人”更多复用,服务调用是让成果被其他模块复用,自动化工具是让流程自动复用。所有架构模式的演进都受“更多复用”这一原则的指导,云原生的十二要素,大部分也是在阐述如何让一次劳动成果更好地被多次复用。当然,企业也应理性判断复用所带来的效率提升是否大于其本身需要耗费的时间、精力,避免过分迷恋新事物而导致得不偿失。基础云服务产业生态概览里应外合——产业内部的上下游分工日益明晰,产业外部的生态合作欣欣向荣近些年,基础云服务走向成熟的另一个显著标志是产业生态的进一步完善与健壮。从产业内部来看,CDN、超融合、CMP、PaaS厂商等市场主体,彼此之间产生紧密且明晰的联动,各司其职地构筑起基础云服务的“商业大厦”。从产业外部来看,无论是ISV/SI,还是渠道商与云MSP厂商,都找到了各自的定位,助力基础云服务厂商更好地提供服务;而基础云服务厂商也将自身的资源、技术反哺于这些生态合作伙伴,形成更具活力的产业生态体系。云+IoT:边缘云计算云端一体化,助力以IoT为代表的行业计算架构不断演进前些年,集中式的云计算架构一直被市场和业界所推崇,但随着产业互联网的深入和IoT技术的普及,包括摄像头、传感器等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云端,传统的以云为中心的模式,对于海量设备数据的实时处理速度会产生影响。而边缘计算可以对云服务起到补充作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集中式云计算中心部署带来的延时、成本、流量压力、单点可用性等问题。边缘云计算服务就是将传统云计算与边缘计算相结合,形成云端协同的计算架构。国内外的头部云服务厂商均已陆续开始布局边缘云计算产品,为即将到来的“万物互联”时代抢占先机。云+AI:智能云AI已成为基础云服务的标配能力,云是企业级AI服务的最佳商业化载体自“云计算”的概念诞生以来,云服务随着发展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在经历了初期的存储主导时代和正在进行中的计算主导时代后,现阶段“智能云”已经成为国内外科技巨头组织架构调整的重心。近几年公有云IaaS巨头的一系列动向表明,云作为企业级AI的最佳商业化载体,打造AI与云服务紧密结合的智能云服务将成为下半场角力的重点方向。云服务作为企业业务规模化训练的核心载体,在建设过程中越来越需要将智能化纳入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考量范围,通过实现人工智能的普惠化,来进一步降低企业对AI的使用门槛。同时,AI对云计算本身也提供支持,在抗DDoS等云安全领域和AIOps等智能运维领域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云+大数据云服务作为大数据基础设施角色提供核心支撑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大数据产业总体规模达到6200亿元,核心产业规模达到329亿元,且均保持较高增速。在快速发展的大数据产业中,基础云服务扮演着大数据基础设施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在大数据核心诉求的存储和计算能力上给予不可或缺的支撑。大数据涵盖的商业价值潜力巨大,云服务通过与大数据服务的结合,将更好地参与到行业应用与数据变现的发展路径中,为云服务未来扩充发展空间提供充足想象。云+X结合前沿科技拓展服务边界与行业客户前文提及的边缘云计算、AI、大数据等技术,国内头部的综合IaaS厂商纷纷在近两年完成了布局和商业化落地,进入相对成熟理性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更多的前沿科技也已进入基础云服务厂商的布局视野。其中一类如量子计算、区块链等有一定使用门槛的技术,在云服务厂商的探索下已经推出了几款易于上手的云平台(量子计算云平台、区块链云平台)产品;另一类如生命科学等需要海量数据存储和强大算力支撑的研究领域/行业,则进入了部分云服务厂商行业客户拓展中的前瞻性布局。总体而言,前沿科技需要云服务作为基础保障或商业化落地的载体,云服务厂商也积极拥抱新科技加紧布局抢占先机:二者的结合是一次“两情相悦”的双向选择。中国基础云服务发展总结与展望发展机遇探寻:场景化从纯产品到服务,真正解决用户痛点在发展早期,云计算厂商无暇过多顾及不同行业的个性化需求,更倾向于提供通用性的解决方案。随着竞争的更加充分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即使在IaaS层,也出现了相对多样化的需求及解决方案,例如:视频强调内容分发( CDN ),游戏强调高IO,人工智能强调并行计算,物联网强调边缘计算。客户在PaaS和SaaS层则有着更多样化的需求,但这些需求并不一定由IaaS厂商独立完成,也可能由专业厂商提供不同的功能模块(类似于公园里单独售票的项目)。目前,各家产品线的划分不尽相同,IaaS、PaaS和SaaS三层的横分和基于场景的纵分也比较混乱,这其实给用户带来较高的认知成本,并在很多时候成为企业尤其是传统企业上云的障碍。若能把IT咨询服务和各种各样的云产品建立起桥梁,并提供清单式建议(例如“你所在的游戏行业××%选择了SSD型硬盘”),则可为用户带来更优的体验,并能促使云厂商进一步了解细分场景的用户需求。在交互上,可使用用户自助服务和售前主动人工介入相结合的方式。发展机遇探寻:国际化从国内到国外,到人多的地方“开荒”去当国内人口红利消失,除下沉外,还可把中国互联网发展之路在别的国家直接复制一遍,重新享受一波人口红利,这一策略便是出海。云计算企业的出海之路往往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服务于国内的、做出海业务的游戏、电商、视频企业,为他们提供国内外体验一致的服务,业务在国内签单,但服务交付在国外完成。第二种是直接服务国外企业,与国际巨头展开正面竞争。尽管中国人口众多,市场巨大,但人口总量仍不足全球四分之一。周边的印度人口超过13亿,且仍保持高速增长;东南亚国家总人口也在6亿以上。近几年,越南等大多东南亚国家政局相对稳定,再加上基础设施发展处于加速阶段,将成为中国市场的有力补充。发展机遇探寻:产业互联网从消费到产业,从跑马圈地到精耕细作纵观科技史,有两种力量促进社会进步。其一为链接,如造纸术、互联网等;其二为生产,如工业革命。长期看,两种力量相辅相成,大规模链接促成分工和分配变化,进而引发生产方式变化,生产力提升也促成媒介形式和传播内容变化。短期看,链接对生产有一定抑制作用,当可跑马圈地,人们无暇精耕细作。这种圈地对应互联网上半场,即消费互联网。新增网民和网民新增时间持续下降,人工红利消失。混合现实体验欠佳,智能音箱信息交互有限,成熟的脑机穿越尚早,媒介短期看不到革命性变化。企业获客成本持续增高,毛利持续下降,“羊毛出到猪身上”的商业模式受到质疑。此时,企业需要新的增长点,于是提出新零售、新生产,开始重视线下和to B业务等。而国家,也不希望互联网只用来做“卖货”的零和游戏甚至“割韭菜”的负和游戏,提出脱虚向实、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等。产业互联网是消费互联网的继承,让互联网的作用从销售领域延伸到管理和生产领域,强调更优产品体验、更高机器生产率和更敏捷的产品生产能力,具有工业互联网、云+、智能+等内涵,并依托互联网和工业生产的双重技术。产业互联网的市场规模和社会意义,不亚于消费互联网,产生、传输和计算的数据量更不在一个量级,且更多API而非GUI的方式天然适合云计算。产业互联网是云计算的重要发展机遇。
1.云计算:引发 ICT 产业的深刻变革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云计算从被质疑到成为新一代 IT 标准,从单纯技术 上的概念到影响到整个 ICT 产业的业务模式。云计算引发 ICT 产业的深刻变革。1)软件方面,云计算的应用软件开 发具备分布式特征,用户的使用模式由购买转为租赁;2)硬件方面,体现在 硬件要求更强性能,同时具有更低功耗,可管可控性更高;3)网络架构方面,则要求网络能够以更灵活的方式,支撑未来的创新型业务;4)终端方面,则 要求使用便捷,更富有个性,并专注于提升用户体验。云计算的诞生消除了传IT 基础架构存在的弊端,如价格昂贵、结构复杂、难以惠及社会众、资 源分布不均和封闭、计算能力不对称等。同时,云计算具有超大规模、虚拟化、 高可靠性、通用性强、高可伸缩性和成本低廉的优点,是 ICT 产业的发展趋势。2.云计算发展为大势所趋,云计算服务市场广阔2.1 数据量增长使云计算成为大势所趋,网络建设催化云计算的应用由于数据呈现爆炸性增长,人类对计算的需求大大增加,并且希望随时随 地获取,这将直接推动云计算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根据国 际权威机构 Statista 的统计和预测,全球数据量在 2019 年达到 41ZB,预计到 2020 年全球数据量将会达到 50.5ZB,同比增长 23.2%。2020 年以来,受新冠 疫情影响的催化,全球云计算技术、产业、应用等多方面的发展呈现了新的趋 势,也正在进入新的阶段。我国高度普及的高速宽带网络,为云计算的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我国光 纤网络实现城乡全面覆盖,用户宽带呈向高速发展的趋势。据工信部统计,自 2017 年以来,受益于“宽带中国”政策的实施,我国用户宽带呈向高速发展的 趋势,平均渗透率从 2017 年 36.4%到 2019 年的 85.7%。截止 2020 年 6 月,我 国光纤接入用户占固定宽带用户的比重达 93.2%,100M 及以上的固定宽带用户 占比已经超过 86.8%,城市固定宽带接入能力普遍超过 100Mbps,部分发达城市 已实现千兆接入能力普及。宽带网络的建设为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催化云计算的应用。据工信部统计,2013-2019 年, 中国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从 9026.3 万千兆增长到 150 亿千兆,年复合增长率 超过 100%;2020 年上半年,移动互联网累计流量达 745 亿 GB,同比增长 34.5%; 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流量达到 720 亿 GB,同比增长 30.4%,占移动互联网总 流量的 96.6%。6 月当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DOU)达到 10.14GB/户,同 比增长 29.3%,比上年 12 月份高 1.55GB/户。根据艾媒数据中心统计,中国用 户使用日均使用智能手机时间从 2011 年 21 分钟/每日增长到 2019 年 134 分钟 /每日。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与普及大大催化了云计算的应用,目前大量的 App 都部署在云计算平台上,各种类型的 App 可以说成为了支撑云计算平台发展的 重要力量。另外,云计算平台也在不断降低各种移动互联网产品的开发门槛, 随着“全栈云”的应用,未来云计算平台将进一步赋能移动互联网产品。2.2 我国企业上云率逐步提升,公有云成为企业上云的首选公有云通常指第三方提供商为用户提供的能够使用的云,公有云一般可通 过 Internet 使用,可能是免费或成本低廉的,公有云的核心属性是共享资源 服务。私有云是为一个用户单独使用而构建的,因而在数据安全性以及服务质量 上自己可以有效的管控,私有云可以部署在企业数据中心的防火墙内,核心属 性是专有资源。混合云是在成本和安全方面的一种折中方案。顾名思义,就是公有云和私 有云的结合。数据依然是存到本地的机器上,但是一旦出现大规模的访问或者 计算时,就会把这部分计算的需求转移到公有云平台上,实现不同场景的切换。 混合云在使用起来具有更高的灵活性,是企业在考虑成本效益下的首选方案。我国企业的云计算应用度持续提升,在企业上云的选择中,公有云以其低 成本、无需维护、按需付费、高可靠性的优势,已经成为了上云的首选。根据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云计算发展调查报告,2019 年我国已经应用云计算的企 业占比达到 66.1%,较 2018 年上升了 7.5%。我国应用云计算的企业采用公有 云的企业占比 41.6%,较去年提高了 5.2%;私有云占比为 14.7%,与去年相比 有小幅提升;有 9.8%的企业采用了混合云,与 2018 年相比提高了 1.7%。2019 年我国公有云市场规模首次超过私有云。据中国信通院统计,2019 年我国云计算整体市场规模达 1334 亿元,增速 38.6%。其中,公有云市场规 模达到 689 亿元,相比 2018 年增长 57.6%,预计 2020-2022 年仍将处于快速增 长阶段,到 2023 年市场规模将超过 2300 亿元。私有云市场规模达 645 亿元, 较 2018 年增长 22.8%,预计未来几年将保持稳定增长,到 2023 年市场规模将 接近 1500 亿元。公有云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将直接带动整个云计算服务市 场的发展。2.3 云计算服务市场广阔,我国 PaaS 和 SaaS 市场潜力巨大云计算服务是指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 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按需服务,用户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资 源和服务。云服务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分别是:IaaS、PaaS 和 SaaS,分 别在基础设施层,软件开放运行平台层,应用软件层实现。全球云计算市场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据 Gartner 统计,2019 年,以 IaaS、 PaaS 和 SaaS 为代表的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达到 1883 亿美元,增速 20.86%。 据 Gartner 预测,未来几年云计算市场平均增长率在 18%左右,到 2023 年云计 算市场规模将超过 3500 亿美元,其中,IaaS、PaaS、SaaS 市场规模将分别达 到 971、749、1877 亿美元。我国公有云 IaaS 市场发展成熟,增长迅速。2019 年,我国公有云 IaaS 市 场规模达到了 453 亿元,同比增长 67.4%,由于今年国务院将云计算基础设施 建设定义为“新基建”,受政策影响,预计公有云 IaaS 市场会持续维持高速增 长。市场份额方面,我国公有云 IaaS 市场集中度比较高,2019 年,阿里云、 天翼云、腾讯云占公有云IaaS市场份额前三,分别占市场份额的36.7%、12.8%、 11.4%,光环新网与华为云处于第二集团合计占 14.8%。我国公有云 PaaS 市场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我国公有云 PaaS 市场起步较 晚,市场规模在整个云计算产业中占比较低,但是未来几年企业对大数据、中 间件、游戏和微服务等 PaaS 产品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公有云 PaaS 市场规模会 保持较高的增速。据中国信息通信院统计,2018、2019 年,我国公有云 PaaS 市场规模分别为 22、42 亿元,同比增长 87.9%、92.2%。市场份额方面,据 IDC 统计,2019 年,阿里云、AWS、腾讯云、百度云、华为云位于公有云 PaaS 市场 前列,额分别为 37.3%、12.7%、11.7%、4.4%、4.1%。国外 SaaS 市场模式成熟,覆盖领域广泛。SaaS 是云计算中最大的细分市 场,据 Gartner 调查显示,预计 2020 年全球市场将增长到 1277 亿美元。大多 创新型 SaaS 服务商专注于解决企业管理或者运营服务中的某一环节的难题, 凭着对其服务领域的深入研究以及其专业性再过去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快速成 长,成为相关细分垂直领域的独角兽。SaaS 服务涵盖了如行业应用、电子合同、 客服管理、财务管理等多个领域。我国公有云 SaaS 市场发展与全球整体市场有一定差距,未来发展潜力巨 大。2019年,我国公有云 SaaS 市场规模达到194亿元,比2018年增长了34.2%, 增速较稳定,与全球整体市场(1095 亿美元)的成熟度差距明显。2020 年受 疫情影响,预计未来市场的接受周期会缩短,将加速 SaaS 发展。目前中国 SaaS 行业的已经形成了三大阵营包括创业公司、互联网巨头和进行云转型的传统软 件公司。其中,创业公司、传统软件公司更多参与相对细分的市场以获取壁垒。 而互联网公司更多从 IM(Instant Messaging)协同功能入手打造平台化的生态 系统,在自己核心应用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第三方应用的开发,培育移动办公应 用生态。其中,传统软件以用友、金蝶、麦达数字为代表,创业阵营以北森、 销售易等为代表的 SaaS 服务商,在各细分领域已崭露头角。2.4 随着我国云化程度不断加深,安全需求迫在眉睫随着我国云计算应用的不断普及,云安全需求已经愈发迫切。随着企业业 务不断上云,以数据为载体的数字资产已逐渐成为企业核心资产。同时,黑客将通过多种恶意攻击手段,有针对性的对云主机进行攻击,一旦入侵成功并窃 取核心资产,将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根据腾讯云安全数据统计,网络上发生 的 DDoS(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事件约三分之二是以云平台上的 IP 作为攻击 目标,超过四分之一的目标 IP 是专门的 IDC 机房 IP 或高防机房 IP,其余针对 个人或单独组织的相对较少。入侵数量方面,根据腾讯云的数据显示,2019 年 云平台的恶意文件数量占总样本数量的 0.6%,月均增长 17.5 万个,反映了云 平台的被恶意滥用情况已逐步增加,云资源逐渐成为 DDoS 和其他黑灰产的重 要资源来源。云计算安全已经逐渐引起企业的重视。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云计算发展 调查报告显示,42.4%的企业在选择公有云服务商时会考虑服务安全性,是影 响企业选择的重要因素;43%的企业在私有云安全上的投入占 IT 总投入的 10% 以上,这一数据,较上一年度提升了 4.8%。中国的云安全市场主要是以云主机安全为核心,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应 用安全、安全管理和业务安全为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内容分为:1)云主机安 全提供面向云主机的安全防护;2)网络安全关注云环境所受的外部网络攻击; 3)应用安全侧重用户云上 Web 应用的安全防护;4)数据安全保障云上数据存 储、传输和使用的安全性;5)安全管理提升用户云上资产管理的综合能力;6) 业务安全对用户业务进行有效风控。中国云安全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将会随着云计算市场规模的扩大而快 速增长。根据 Gartner 统计,2019 年全球云安全服务市场规模为 74.1 亿美元, 到 2021 年将会超过 100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 20%。中国方面,根据赛迪 统计,2019 年中国云安全服务市场规模达到 55.1 亿元,同比增长 45.8%,中 国云安全服务市场处于爆发式增长阶段。预计到 2021 年中国云安全服务市场 规模将突破百亿,达到 115.7 亿元,未来三年年均增长率为 45.2%。云安全服 务带来网络安全行业商业模式的变革,给市场注入新的活力与增量,将成为网 络安全行业极具发展前景的细分市场。安全资源池是云计算平台中提供安全服务的资源集合,安全资源池的运用 是云安全产品服务的重点。安全资源池是一类紧贴用户需求的解决方案类产品, 要求技术提供商拥有丰富且多样的安全能力、集成安全能力、强协同能力以及 统一管控、统一编排的能力,伴随着私有云、行业云、混合云的不断发展,安 全资源池在云上的运用可以有效推动云安全市场的发展。由于安全资源池对于 技术提供商综合能力的要求较高,传统的大型安全厂商如奇安信集团、深信服 科技、安恒信息、天融信、绿盟科技成为该市场中的主要玩家。据 IDC 统计, 2019 年安信集团、深信服科技、安恒信息、天融信、绿盟科技分别占中国市场 的 18.1%、14.1%、13.2%、11.7%、8.2%。3.未来趋势:硬件从中心向边缘延伸,应用服务弹性扩 展3.1 边缘侧需求推动,云计算从中心向边缘延伸边缘的具体形态分为边缘云和边缘终端。边缘云是云计算向网络边缘侧进 行拓展而产生的新形态,是未来产业关注重点,是连接云和边缘终端的重要桥 梁。边缘终端位于边缘云与数据源头路径之间,靠近用户或数据源头的任意具 备一定硬件配置的设备,包括边缘网关、边缘服务器、智能盒子等终端设备。 围绕边缘云与边缘终端,相关产业已初现端倪,蓄势待发。将云计算的能力下 沉到边缘侧、设备侧,并通过中心进行统一交付、运维、管控,将是云计算的 重要发展趋势。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云服务商等在内的各类型厂家为了满足视 频直播、AR/VR、工业互联网等场景下,更广连接、更低时延、更好控制等需 求纷纷进行相关尝试,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将云计算服务逐步向网络边缘侧进 行分布式部署,云计算在向一种更加全局化的分布式组合模式进阶。分布式云 是未来计算形态的发展趋势,是整个计算产业未来决胜的关键方向之一,对于 物联网、5G 等技术的广泛应用起到重要支撑作用。边缘云计算应用服务产品不断丰富。电信运营商整合网络和边缘基础设施 优势,采用“网络+平台”的融合部署模式,推出 MEC(Mobile Edge Computing) 边缘解决方案,通过用户面功能网元(UPF)的不同部署位置,提供专享型和 共享型边缘云服务。互联网云服务商通过边缘云服务、边缘节点管理平台等云 边协同产品将中心云功能下沉到网络边缘,同时打通中心云与边缘云通道,加 强中心云对边缘云在服务和应用上的管理能力。目前,边缘云计算主要应用在 智慧城市、互动直播、新零售等场景。根据 Grand View Research 的最新报告,到 2027 年,全球边缘云计算市 场规模预计将达到 154 亿美元,预测期内复合年增长率为 38.6%,其中软件、 硬件、服务市场规模分别为 79、44、31 亿美元。从全球边缘云计算市场区域 结构来看,2018 年,美国占全球边缘计算市场份额达 38.84%,其次为欧洲, 占 30.53%,亚太(除日本)占 23.64%,日本占 6.11%。我国边缘云计算起步较晚,但发展前景广阔。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云计 算发展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有 3.37%的企业已经应用了边缘计算;计划使 用边缘计算的企业占比达到 44.23%。随着国家在 5G、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支 持力度不断加深,预计未来基于云边协同的分布式云使用率将快速增长。未来,随着工业互联网以及车联网等行业的需求的不断增长,中国边缘云 计算的需求量将快速增长。从目前边缘云计算行业的发展来看,据观研天下统 计,2019 年,我国边缘云计算市场规模为 6.44 亿元,预计到 2025 年我国边缘 云计算行业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100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 40%。目前,我 国边缘云计算主要市场集中在安防行业与交通行业。分别占据 65.22%、24.45% 的市场份额。制造业、娱乐、医疗等行业处于起步阶段占据份额较小。我国企业正在积极布局边缘云计算产业。近年来,华为、联想、浪潮等公 司纷纷在世界移动互联网大会(MWC)上展示出各自在边缘计算技术上的实力。 华为云发布了智能边缘计算平台 IEF;千方科技发布了适用于车联网的云+端一 体化的智慧路网边缘计算产品;中兴通讯发布了适用于边缘计算的解决方案与 容器技术、分流技术、CDN 下沉;网宿科技与联通共同成立了边缘计算合资公 司,联手铁塔智联发力 5G 时代下的边缘计算等关键技术应用,着力于边缘平 台的服务。目前这些企业大多仍处于研发与初步应用的阶段,但随着边缘计算 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未来必将出现从中脱颖而出的企业。3.2 云原生充分拓展应用服务的弹性,最大程度发挥云的优势云原生是以容器技术、微服务、DevOps 等技术为基础建立的一套云技术产 品体系。云原生极大的释放了云的红利,云原生充分继承云的设计思想,未来 应用将更多基于云上进行本土应用开发,云原生应用更加适合云的架构,而云 计算也为云原生应用提供较好的基础支撑,如资源隔离、分布式、高可用等, 云原生最大程度发挥了云的优势。云计算的发展已进入成熟期,云原生作为新 型基础设施支撑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支撑技术,逐渐在人工智能、大数据、边缘 计算、5G 等新兴领域崭露头角,成为驱动数字基础设施的强大引擎。伴随全 行业上云的逐步深化,企业云原生化转型进程将进一步加速。云原生产业作为现阶段云计算 PaaS 市场的重要支点,在云计算市场中的 占比会快速提升。2019 年 Gartner 在容器报告中预测,到 2020 年将有 50%的 传统老旧应用被以云原生化的方式改造,到 2022 年将有 75%的全球化企业将在 生产中使用云原生的容器化应用。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相关调研数据显示, 2019 年,我国云原生产业市场规模已达 350.22 亿元,占中国整个云计算市场 的 26%。云原生将会在深度学习、区块链、边缘计算、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化等 场景中应用。数字经济大潮下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成为云原生产业发展的强 劲驱动力,“新基建”带来的万亿级资本投入,也将在未来几年推动云原生产 业的发展迈向新阶段。云原生重塑中间件产品。中间件作为一种连接操作系统、数据库等系统软 件和应用软件之间的分布式软件,通过提供标准接口和协议来解决异构网络环 境下分布式应用软件的互连与互操作问题。云原生中间件是指在公有云、私有 云和混合云等新型动态环境中,用于构建和运行可弹性扩展的应用,持续交付 部署业务生产系统的分布式中间件。传统应用中用于治理服务的中间件服务通常与应用强绑定部署,治理能力被植入每个应用中难以复用,重复造轮子的现 象严重,而云原生中服务治理的 Mesh 化,加速中间件下沉为基础设施提供了 可能。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统计,中国传统中间件市场呈稳步上涨趋势 2019 年市场规模为 72.4 亿元同比增长 11.4%,市场主要份额由 IBM 与 Oracle 分别 占据 31%与 20%,国产替代空间大。云原生的发展将会重塑中间件产业的格局, 中国厂商有望借此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云原生助力数字中台建设。数字中台是将企业的共性需求进行抽象,并打 造成平台化、组件化的系统能力,以接口、组件等形式共享给各业务单元使用。 使企业可以针对特定问题,快速灵活地调用资源构建解决方案,为业务的创新 和迭代赋能。数字中台可分为业务中台、数据中台、技术中台,基于云原生技 术实现中台弹性扩容,依靠平台能力为各个系统产品输出统一管理能力,帮助 企业实现业务数据化、数据业务化,赋能企业智能化营销。3.3 应用场景:云游戏,重新定义硬件与游戏的关系云游戏是以云计算为基础的游戏方式。其本质上为交互性的在线视频流, 在云游戏的运行模式下,游戏在云端服务器上运行,并将渲染完毕后的游戏画 面或指令压缩后通过网络传送给用户。具体可理解成远程超强服务器中拥有众 多虚拟电脑,玩家可在其中的一个子电脑中进行游戏,其中游戏的画面与声音 通过网络传输至终端(PC、移动终端、机顶盒等),玩家可通过输入设备(鼠标、键盘、手柄等)对游戏进行实时操作。云游戏使得硬件要求降低,为市场带来新的增量。伴随游戏向重度游戏发 展,高品质游戏的客户端越做越大,对于硬件设备的性能(CPU、显卡)要求 逐步提高。因此受硬件限制,近年来端游市场规模增长缓慢,且在 2018现下滑,根据伽马数据统计,中国 2018 年端游市场规模为 619.6 亿元,同比 下降 4.5%。而主机游戏方面,由于主机设备与游戏内容昂贵,亚太主机市场发 展缓慢,仅仅占全球主机玩家占比的 9%,大部分玩家集中在手游与端游市场。 而云游戏的出现将打破传统端游的硬件限制,同时实现场景的多元化,使得玩 家随时随地畅玩高品质端游。原本因受硬件限制而无法玩游戏的玩家,通过云 游戏平台与基本的外设即可体验各种游戏,为游戏市场带来增量收入。当前产业格局与商业模式仍不确定,市场潜在规模巨大。HIS Markit 基于 全球 16 家云游戏服务的表现统计得出,2018 年全球云游戏市场规模达到 3.87 亿美元,市场规模于 2019 年末突破 5 亿美元,预计到 2023 年将达到 25 亿美 元。其中 2014 年上线的 PlayStation Now 目前处于领先地位,占 2018 年市场 3.87 亿美元份额的 36%,任天堂位居第二;分区域看,日本以 1.78 亿美元的市场规模成最大的云游戏市场,美国位居第二,法国位居第三。我国云游戏行业将快速发展。中短期云游戏市场规模的上升主要受益于云 游戏用户规模的增加,而随着云游戏内容的丰富以及用户体验的提升,用户的 付费意愿以及付费水平随之上涨,届时云游戏平台广告变现能力也会增强,云 游戏市场规模将持续高速增长。目前我国已有不少云游戏平台,这些云游戏平 台目前已实现了在 Wi-Fi、宽带等网络环境下的云游戏服务,由三大运营商、 腾讯、华为等公司开发,已初步具备普及的条件。根据艾媒咨询统计,2018 年 云游戏市场规模约为 6.3 亿元,整体规模较小,而未来,在 5G 网络的助推下, 行业将步入发展快车道,2023 年市场规模有望冲击 50 亿元大关。4.“新基建”助力数据中心建设,云化带动服务器市场维持高景气度4.1 政府政策高度重视云计算发展在全球经济承受巨大下行压力的背景下,数字经济是提振世界经济的强心 剂,而云计算是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基础资源,在各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 中起到了“操作系统”的作用。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统计,2019 年我国数 字经济规模达到 35.8 万亿元,占 GDP 的比重达到 36.2%。云计算是传统行业数 字化转型的重要基石,各行业用云量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政务、金融、工业领 域上云已形成规模化体系,视频、游戏、交通、能源、农业等行业也在加速上 云。4.2 “新基建”助力数据中心建设数据中心是信息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等相关业务需 求的持续增加,数据中心产业发展迅速。根据中国 IDC 圈数据显示,2019 年全 球 IDC 市场在云计算业务的带动下继续保持较稳定增长,整体市场规模达到 6903 亿元,较 2018 年增长 10.4%。其中公有云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是拉动 整体市场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随着物联网、云计算业务的发展,预计到 2024 年,全球 IDC 行业市场规模有望突破 11500 亿元。从全球主要 IDC 公司的客户 结构中可以看出云计算客户已经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例如,2019 年,对于全球 定制型数据中心龙头 DLR 而言,云计算客户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例达到 33%, 高于其他类型客户。国内方面,万国数据 2019 年的收入中 72.6%的收入来自于云计算客户。2020 年 4 月 20 日,国家发改委首次就“新基建”概念作出解释,数据中 心被列入“新基建”中信息基础设施概念。据中国 IDC 圈预测,2014-2021 年, 中国 IDC 市场规模增长了 5 倍以上,年均增长率超过 30%,预计 2021 年年底, 中国 IDC 市场规模将达到 2760 亿元。行业方面,互联网与电信行业依然保持 最高的投资热度。大型互联网企业、电信基础运营商、大型专业第三方 IDC 服 务商、云计算服务商均加快部署云计算数据中心,2019 年电信与互联网数据中规模占总体市场规模 44.3%。近年来中国数据中心机架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根据 CCID 前瞻产业研究 统计,2017-2019 年,中国数据中心机架数量年均增长率超过 25%。预测到 2020 年,国内数据中心机架增长到 326.7 万台左右,同比增长 33%。数据中心数量 方面,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统计数据,2019 年中国数据中心数量大 约为 7.4 万个,大约能占全球数据中心总量的 23%;规划在建数据中心 320 个, 其中超大型、大型数据中心数量占比达到 36.1%。高速增长的数据中心数量与 中心机架数量也会进一步带动服务器市场的发展。4.3 云化趋势使全球服务器市场维持高景气度服务器是数据中心设备采购成本支出的最大部分。全球云化的趋势使得数 据中心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而其中,服务器、网络设备、安全设备、存储设 备、光模块分别占数据中心设备采购支出的 69%、11%、9%、6%、5%。服务器是云计算系统中的基础节点,目前多采用 X86 服务器。X86 服务器 的虚拟化技术比较成熟,并通过虚拟化提高对服务器资源的利用率。从服务器 整体设计的角度来看,定制化趋势十分明显。如谷歌采用带有内置电池组的服 务器,以取消低效的 UPS 系统。从服务器类型看,虽然 X86 架构的服务器是目 前云计算解决方案中的主流,但是出于对节能的需求,采用 ARM、MIPS 等 RISC 架构的低功耗服务器也有崭露头角的可能。据 IDC 与 Gartner 统计,2016 年以 来全球云计算快速发展,互联网巨头加大云计算资本开支,服务器市场规模逐 步扩大,X86服务器市场从2016时468.01亿美元增长到2019时693.6亿美元, 增长 48.2%。非 X86 服务器市场相对较小,且多为定制产品单位定价较贵,出 货量较小,2019 年市场规模为 178.4 亿美元。2019 年,全球销售的服务器中 大约 88.19%为 x86 服务器,而其他类型只占 11.81%,x86 服务器仍然是主流。服务器需求与全球互联网巨头的资本开支高度相关。云化时代美国互联网 巨头资本开支逐年增长,美国互联网巨头脸书、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的 资本开支合计从 2010 年的 100.45 亿美元增长到了 2018 年 793.41 亿美元,年 平均增长 26.7%,2019 年稍有回落。据 IDC 统计,2018 年互联网巨头资本开支 793.41 亿美元,同比增长 51.2%,而服务器市场从 598 亿美元增长到 872 亿美 元,同比增长 45.8%。而近年来,全球服务器市场规模走势基本与美国互联网 巨头资本开始相同,经历了 2018 年资本开支到达顶峰后,全球服务器市场规 模也在 2019 年随全球互联网巨头资本开支一起有所下降。2019 年第四季度, 美国互联网巨头资本开支增速同比转正,服务器市场开启新一轮的增长。得益于互联网巨头资本开支增速转正,全球服务器市场开始呈现增长趋势。 据 IDC 统计,2018-2019 年全球服务器出货量分别为 1184 万台、1174 万台; 市场规模分别为 888 亿美元、872 亿美元;2019 年第四季度开始,美国互联网 巨头资本开支增速同比转正,全球服务器市场增速同比转正,出货量为 340 万 台同比增长 13.7%,市场规模为 254 亿美元,同比增长 7.6%,全球服务器市场 开始呈现增长趋势。中国市场方面,据中国产业信息网预测,中国服务器市场 规模近 6 年来的年均复合增速为 12.5%,近年增速超过 20%;2020 年,中国服 务器市场规模将超过 1200 亿元。我国正处于云计算快速发展前期,数据中心 (IDC)建设加快助力服务器需求保持较快增长,服务器行业未来增长可期。由于国家“新基建”领域投资建设加快,中国 X86 服务器出货将保持稳定 增长。随着疫情结束后市场需求回暖以及国家将加快 5G、大数据中心、工业互 联网、人工智能等七大领域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度,中国 x86 服务器市场来几年需求仍然会比较旺盛。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预测,2020 年中国 x86 服务 器市场出货量将增长 2.9%;到 2024 年,出货量将达到 464 万台,2020-2024 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 9.1%。由于服务器产品的特殊性,对于服务的要求比一般 IT 产品更为严格和迫 切。在服务器行业中,服务和增值更是服务器存在的根本。服务器采购用户的 网络规模巨大,业务模式复杂,依靠自己的 IT 人才力量不可能完成如此艰巨 的网络构建任务,因此对服务器应用解决方案和服务的要求更加强烈,这一点 中国的厂商表现出色。从全球服务器厂家营收来看,戴尔和 HPE 分别以 17.8% 和 13.8%的市场份额排名前两位,浪潮以 7%的市场份额排在全球第三位。其中 2019 年浪潮服务器市场份额较 2018 年同期提升 1.2%,为前十大厂商份额增长 最大,而位列第一第二的戴尔与 HPE 市场份额则较上年各下降 1%。……(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东方财富证券)如需完整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官网】。
偶然翻到了以前写的一篇调研报告,是关于公司部署云桌面的可行性报告,不是具体部署方案,放到这里给大家一个参考。憨厚1、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 数量巨大的 PC 设备使得企业对于员工个人电脑的日常管理变得十分复杂。升级补丁、安全策略、日常设备维护等往往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与物力。针对我们公司工作地点分散、移动设备开始应用于办公、更新换代的巨大压力以及较高的数据安全要求, 传统的 PC 设备已不能满足企业的办公需要.。近年来云计算概念开始兴起, 云桌面这一新型办公形式也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作为虚拟化技术的延伸, 云桌面依赖于服务器端的计算资源, 安全性高、管理方便, 而且适用于移动设备。目前,云桌面在国内外已经有了众多的应用案例, 这为我们公司的IT办公设备的选择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本报告将详细分析云桌面的具体应用方案以及其应用对于我们公司的现实意义,还有应用过程中公司需要认识并规避的风险。2、云桌面系统介绍云桌面又叫虚拟桌面,是云计算在前端的一种体现,具体表现为通过瘦客户端设备或其他任何与网络相连的设备来访问跨平台的应用程序。目前主流云计算厂商基本都有开展云桌面方面的业务,对其功能定义大同小异。比如,IBM对自家智能商务云桌面(IBM Smart Business Desktop Cloud)的描述为:“可以通过瘦客户端或者其他任何与网络相连的设备来访问跨平台的应用程序, 以及整个客户桌面”。其他厂商的服务虽名称不同, 但具体业务也符合以上描述。可见, 云桌面是一种以服务器为中心的计算模式,它允许不同的前端通过专用程序或者浏览器访问驻留在服务器端的个人桌面以及各种应用, 其用户体验和传统的 PC办公是相同的。 3、云桌面系统建设对于我们公司的意义我们公司是一家横跨省、市、县三级的公司,地域分布较为分散,目前省级职工是300人,地市级职工150人,县级30人。以地市和县二级为分析对象来看公司的信息化现状,主要存在这么几个问题:1、维护工作困难。单位人员每人配备一台电脑,个别职员是两台,并且电脑之间存在型号、操作系统等上的差异,加上公司的维护人员较少(地市五人、县级靠其他部门职员兼职),导致维护的工作量很大。2、数据安全要求较高。公司对于数据安全要求较高,但现状是由于职员的日常工作都是在本地计算机上完成的,上机操作很难被监督和规范,没办法有效地推行一套系统的安全机制,导致安全工作推进困难,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3、能耗大。公司现有的一人一台以上计算机的办公方式造成用电成本、设备维护费用较高。像公司日常使用的PC机,由于使用频繁,一般两到三年就需要更换一次,而日常机器部件的维护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这些都会造成较大的资源损耗。4、办公场地限制。现有的办公方式限制了职员的办公场地,不能支持员工的移动办公。当员工因业务需要提交和查询数据时,只能回到公司通过PC机完成,这大大限制了员工办公的效率和及时性。4、云桌面应用对公司的意义针对公司现存的办公困境,云桌面对应的有如下优点:1、维护成本低、工作量小。由于云桌面的服务器集中部署,前端的瘦客户端化,使得维护工作的关注点从各种各样、需求各异的客户端转移到了标准统一的后台,标准的统一和轻客户端化是降低维护成本的关键。2、数据安全。对公司内部而言,由于所有的办公需要的上机操作都转移到了后台,且被统一的标准所规范(如可通过技术手段禁止外接设备),使得职员的所有上机操作都处于信息中心的监控之下,并且标准的统一也会大大简化安全监控的难度。对公司外部而言,由于数据集中在数据中心,使得数据的防护工作变得集中,由于数据中心的防护等级远高于办公PC机,同时数据中心会配备灾备中心,这就保障了数据的对外安全。3、更新换代方便。从软件的角度来讲,所有办公需要的功能都部署在云端,可以完成中心一点升级,多客户端零成本同步。从硬件的角度来讲,云桌面对客户端的性能要求极低,针对公司目前的现状,可以采取两步走的升级策略,第一步是在原有PC的基础上部署云桌面,第二步是逐步更新到最先进的云桌面系统,即客户端只需要一台显示器外加输入输出设备即可。这使得更新换代的成本比较低。4、节能。据统计,采用云桌面以后,每个用户的耗电功率平均小于25W,相较于传统办公方式,全年可节省电费约68%。同时,集中的统一管理,使得以往因PC损耗造成的成本得到节省。以联想云为例,云桌面的部署可使运营成本减少55%,总体拥有成本减少65%。5、随时随地办公。因为办公功能的线上部署,云桌面允许职员随时随地办公,只要提供必要的网络环境和满足云桌面接入条件的终端即可。这可以解决员工外派公务的移动办公问题,员工只需要通过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等任何可以接入公司信息中心的终端,在完成准入认证之后就可以实现移动办公了。5、国内外公司部署云桌面的现状和服务厂商目前,国外的很多政府机构和大公司都应用了云桌面系统,比如白宫、FBI、谷歌、微软、Facebook等。在国内,云桌面起步比较晚,但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比如华为和联通。拿华为来讲,2009年华为的上海研究所部署了云桌面,仅前期的硬件部署成本就节省了40%,电费节省了71%,系统部署周期从原来的超过3个月缩短到1周,IT维护人员从原来的200人精简到了9人。市面上比较好的服务厂商有:Vmware、Citrix、微软、IBM、SUN。在国内,Vmware、联想、华为、、深信服、华三、Citrix的技术解决方案比较火热。比如深信服提供的解决方案,通过存储虚拟化、服务器虚拟化和桌面虚拟化三大板块来实现云桌面的应用,目前深信服的解决方案已成功地在包括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在内的多家企事业单位部署6、关于我们公司部署云桌面系统的建议考虑到我们公司的省、市、县三级地理分布结构,和已有的设备基础,建议部署方案如下:第一个阶段,在原有办公设备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改造过程非常简单,根据常用的技术选用(一般是通过浏览器进行访问信息中心),只需要进行简单的调试即可,难点在信息中心的改造,为了满足对云桌面的支持,信息中心需要彻底进行改造,改造内容包括:功能部署、数据安全策略应用、灾备中心升级和硬件更新。其中,根据本公司的情况,功能部署方面,需要将以前传统PC办公方面的内容全部迁移到云端部署,安全策略方面,可以通过用户权限授权的方法限制非法的访问,同时在云端部署一套监视系统用于实时监视用户在云端的操作,灾备中心升级方面,通过设置一个备用的数据库服务器,将主服务器的所有数据进行备份,按照最严格的灾备策略来讲,数据的灾备需要一天一次,硬件更新方面,为了承载庞大的云桌面系统,需要相应的提升公司信息中心的计算能力和数据储备能力。(**这个没有链接,所有厂商的解决方案都是这么做的,或者说云计算的应用各个厂商大同小异)第二个阶段,随着原有PC机逐渐达到使用年限,通过对信息中心的少量改造和分批更换淘汰的PC机,支持客户端的无处理化即只需要显示器和必要的输入输出设备,如键盘、鼠标、打印机、扫描仪等。这个阶段的改造包括:信息中心集成支持原有PC机的图形显示处理功能、更多的与各种办公外设匹配的接口。具体的系统架构图如下:云桌面架构图7、公司部署云桌面可能面临的问题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公司部署云桌面可能面临如下问题:1、较大的更新成本。从传统的PC机办公模式转换到云桌面的办公模式,会有一定的成本,成本主要包括:服务器升级成本、网络升级成本、软件功能开发成本等。2、较大的学习成本。虽然云桌面办公与传统的PC机办公差别很小,但职员也是需要一定的培训的。3、网络依赖性。云桌面办公相较于传统PC办公,对网络的依赖性会变大,并且随着公司从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这种依赖性会变得更大。不过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建设公司内部的局域网来解决。4、维护人员技术水平要求较高。根据公司的现有规模,尽管云桌面相较于传统的PC办公可以节省大约60%-70%的维护量,但关键工作的技术水平要求会比较高。关键工作包括:安防系统、日常信息中心的运维。 (这个数据来源于对华为和上海联通部署云桌面节省维护量的统计,因为每个公司部署云桌面的维护成本都不会一样)8、总结云桌面是组织办公未来的方向,到现在为止,中国的各大互联网公司都在积极地考虑和实验云桌面的部署工作,也在成本和效率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功。针对公司目前的办公成本高、存在信息安全隐患的现状,应用云桌面会提高公司的办公效率,降低安全风险和维护成本,也会更好地兼容公司未来的业务发展,所以建议公司考虑部署云桌面。
一直对云计算市场比较感兴趣,正好有时间从网上搜集了一些资料,整理成一份PPT,内容主要包含:云计算发展史,全球和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与分类,公有云分析——IaaS、PaaS、SaaS与细分行业。对于厂家的分析略显薄弱,后续有时间会重点把每个厂家的优劣势对比出来。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一种按是使用量付费的模式,这种模式是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进入可配置的计算机资源共享池(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服务),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只需要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可以按需求提供给计算机和其它设备。云计算依赖资源的共享以达成规模经济,类似基础设施(如电力站网)。——————维基百科根据美国权威调研机构Gartner发布的云计算市场份额报告,2017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达到2,602亿美金,其中公有云市场1,535亿美金,占比59%;预计2018年突破3,000亿达到3,058亿美金,其中共有云市场达1,864亿美金,占比61%。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2018年云计算白皮书》,2018年中国云计算市场预计达到907亿人民币,其中公有云市场规模383亿人民币,占比42%,预计2021年云计算市场将达到1,858亿人民币,公有云903亿人民币占比49%,公有云三年复合增长率33%。IDC预测,未来五年,中国公有云市场总体保持高达41.0%的增速,其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将是PaaS,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55.7%;国内 IaaS 市场处于高速增长阶段,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1.2%,以阿里云、腾讯云、UCloud 为代表的厂商不断拓展海外市场,并开始与 AWS、微软等国际巨头展开正面竞争;企业级SaaS市场依旧呈现快速增长,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5.7%,在2022年规模将达到378亿人民币,但市场较国外仍差距明显,与国外相比,国内 SaaS 服务成熟度不高,缺乏行业领军企业,市场规模偏小。
北京,2018年2月6日——思科于今日发布了第七次年度思科 云产业调研报告(2016-2021)。这份最新报告重点研究了数据中心虚拟化和云计算趋势,这些已成为当前行业发展的基础要素,正在改变多种商业和消费者网络服务的交付方式。 该调研报告显示,消费者和商业应用有力推动了云服务在互联网中的统治地位的形成。在消费者中,直播视频、社交网络和互联网搜索是最热门的云应用。在商业用户中,企业资源规划(ERP)、协作、分析和其他全数字化企业应用则代表了主要的增长领域。 多云流量预计增长强劲在大量涌现的云应用的推动下,数据中心流量呈现飞速增长态势。该调研报告预测,到2021年全球云数据中心流量将达到每年19.5 ZB,比2016年的每年6.0 ZB增长3.3倍,2016年到2021年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高达27%。到2021年全球云数据中心流量将占到数据中心总流量的95%,比2016年的88%增长显著。 更高的安全性,物联网赋能云增长安全性顾虑一直是云采用徘徊不前的一个重要阻碍。数据中心管理和数据控制方面的改进有助于显著降低企业风险,同时能够更可靠地保护消费者信息。安全创新与切实可见的云计算优势相结合(包括可扩展性和规模经济效应等),将会发挥重要作用使得本调研报告所预测的云增长成为现实。此外,诸如智能汽车、智慧城市、互联健康与全数字化公用设施等物联网(IoT)应用的大幅增长,要求企业采用可扩展的计算与存储解决方案,以满足不断扩展的全新数据中心需求。思科预计,到2021年物联网联接数量将从2016年的58亿增长到137亿。 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数量翻倍当前,市场对于数据中心和云资源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这催生了大规模公有云数据中心的出现,同时又称作超大规模数据中心。今年调研报告预测,到2021年全球将有628个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相比2016年的338个增长1.9倍,接近翻一番的水平。到2021年,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将支持着:· 所有数据中心服务器的53%(2016年为27%)· 所有数据中心处理能力的69%(2016年为41%)· 所有数据中心内存储的数据量的65%(2016年为51%)· 所有数据中心流量的55%(2016年为39%) 思科云平台和解决方案事业部副总裁Kip Compton表示:“毋庸置疑,在这一全新的多云世界中,数据中心应用将会呈现爆炸性增长。这一预期增长的实现将有赖于诸多领域的全新创新,尤其是在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等领域。” 思科云产业调研报告亮点与主要预测: 1. 数据中心虚拟化和云计算显著增长· 到2021年,94%的工作负载和计算实例将由云数据中心处理;传统数据中心处理的比例仅为6%。· 数据中心工作负载和计算实例总量从2016年到2012年将增长2.3倍;但同期内云工作负载和计算实例的数量将增长2.7倍。· 云数据中心的工作负载和计算实例密度将从2016年的8.8增长至2021年的13.2。相比之下,传统数据中心的工作负载和计算实例密度将从2016年的2.4增长至2021年的3.8。 2. 大数据和物联网推动存储的数据量快速增长· 在全球范围内,到2021年数据中心内存储的数据量将达到1.3 ZB,相比2016年的286 EB增长4.6倍(36%的年复合增长率)。· 到2021年,大数据将达到403 EB,相比2016年的51 EB增长近8倍。大数据在数据中心内存储的数据量中所占的比例将达到30%,相比2016年的18%增长显著。· 到2021年,设备上存储的数据量将是数据中心内存储的数据量的4.5倍,达到5.9 ZB。· 以物联网为主要推动力,任意设备创建(但不一定会存储)的总数据量将从2016年的每年218 ZB,增长到2021年的每年847 ZB。创建的数据量比存储的数据量高两个量级。 3. 应用推动全球数据中心流量飙升· 到2021年,大数据将占到数据中心内总流量的20%(每年2.5 ZB,每月209EB),相比之下2016年为12%(每年593 EB,每月49 EB)。· 到2021年,直播视频将占到数据中心内总流量的10%,相比之下2016年为9%。· 到2021年,视频将占到数据中心和终端用户间传输的总流量的85%,相比之下2016年为78%。· 到2021年,搜索将占到数据中心内总流量的20%,相比之下2016年为28%。· 到2021年,社交网络将占到数据中心内总流量的22%,相比之下2016年为20%。 4. 到2021年软件即服务将成为最热门的云服务模型· 到2021年,总体云工作负载和计算实例中有75%(4.02亿)将为软件即服务(SaaS)工作负载和云实例,相比2016年的71%(1.41亿)略有增长。(2016年到2021年23%的年复合增长率)· 到2021年,总体云工作负载和计算实例中有16%(8500万)将为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工作负载和云实例,相比2016年的21%(4200万)有所下降。(2016年到2021年15%的年复合增长率)· 到2021年,总体云工作负载和计算实例中有9%(4600万)将为平台即服务(PaaS)工作负载和云实例,相比2016年的8%(1600万)略有增长。(2016年到2021年23%的年复合增长率) 在本调研报告中,云计算包括用于为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如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和服务)提供无处不在的按需网络接入的平台。这些计算资源可快速配置和释放,只需最少的管理工作或运营商交互。部署模型包括私有云、公有云和混合云。云数据中心可由运营商或私有企业运营。 调研报告概述:思科 云产业调研报告(2016–2021)旨在预测全球数据中心和云流量的增长与发展趋势。该报告作为现有互联网协议(IP)网络流量研究(如Cisco Visual Networking Index)的补充资源,对影响数据中心和云架构的新兴趋势提供了新的见解和意见。随着网络和数据中心在提供云服务方面的内在联系日益紧密,该预测变得越来越重要。 嵌入式信息图表:查看我们的信息图表:云的增长。
来源:格隆汇核心摘要:概念:目前缺乏严格界限定义,可从三种视角去理解应用视角:可以理解为部分营销手段和场景带有营销云功能,营销云基于连接的场景对潜客进行管理和培育,最终实现客户成功;平台视角:平台视角下的营销云,功能模块集成能力强,生态发展空间更为广阔;概念视角:概念视角下的营销云,强调营销行为或动作的云化趋势。环境:外部环境利好,产业环境充满挑战外部环境:产业互联网风口推动、企业级SaaS服务普及、互联网存量时代用户经营战略被重视以及中国独特的媒体生态都存在利好条件;产业环境:从实际发展来看,中国营销云市场内部发展仍然处于探索期,除了国内市场本身在发展阶段的滞后性之外,广告主资源投入和行业认知不足及营销云企业自身的发展瓶颈等,都在不同程度制约和阻碍了中国营销云市场的快速崛起。现状:市场曲折前进,众多应用场景逐渐落地并被认可市场规模:2018年中国营销云市场规模为93.1亿元,增长率为64.1%。未来几年,伴随中国企业对数字化转型探索的成熟以及更多营销场景的应用落地,预计2021年规模将超250亿;要素:从产品开发到内容营销均有竞争价值存在产品开发:遵循“客户行业×营销特点×使用人员×产品功能”的矩阵图;销售策略:洞悉客户需求旅程,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销售策略;内容营销:内容层壁垒的构建,会加速企业的客户转化效率。趋势:走向成熟是必然,但概念或不再重要从行业发展到业务实践,其基础设施价值将愈发凸显行业市场化:SaaS化趋势不可逆转,营销市场增长结构优化为营销云发展提供动力;产业清晰化:需求侧会逐渐明晰营销云的价值,供给侧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会逐渐完善;业务生态化:核心业务深入拓展后,盈利终局将驱动业务向生态化方向发展。背景概述自产业互联网被提出以来,企业级服务市场被推上风口,企业级营销服务市场也同样受到关注。多重因素之下,“营销云”的概念及价值被行业探讨和实践,当然对于营销行业来说,营销云已经不是第一次被大家热议,在2016年就已经有部分企业实践营销云战略,但在当时营销云并没有引起以往市场中现象级的追捧和流行,或许因为产业机遇不够明显,或许因为外部推动力不足,也或许因为营销云并不具备热点现象的特质,而是一种更为深入的基础设施......那么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下,营销云将迎来怎样的终局?存量时代下的营销运营之路追踪溯源: 如何理解“营销”?从4P组合策略去看营销生态的结构性变化提及营销,就会讲营销4P,4P是美国营销学学者杰罗姆·麦卡锡教授提出的“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的首字母缩写。但聚焦国内市场去看,互联网爆发前的4P从产品诞生到价格再到促销及分销,“中心化”特征明显,每个内容版块都有1-2个中心结构在支撑其内部生长和发展,并呈放射状形态。而在互联网时代,尤其移动互联网时代,技术的发展使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成为现实,因此由4P连接的营销生态“去中心化”特征明显,并呈网状形态,同时,每个节点都可能成为阶段性的中心,节点与节点之间也会相互影响。追踪溯源: 如何理解“云”?基于云计算实现的服务,五大特点决定其市场潜力云服务是基于“云计算”技术,实现各种终端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1)在营销云的概念中,从云的服务模式去看,SaaS层是营销云产品的入口,部分公司在实现规模化后也会考虑开发PaaS层,来满足企业的定制化需求;而IaaS层则是为企业提供服务器、存储器等基础设施服务,一般会使用阿里云、华为云等。2)从部署模式看分为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三种部署模式均有特点,主要根据企业诉求决定部署方式。3)同时,云服务拥有随时接入、自助服务、资源共享、弹性扩展、服务可计量五大特点,其特点决定了云服务能够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节省开发运维成本的优势。概念解读:如何理解“营销云”?目前缺乏严格界限定义,三种视角帮助理解营销云目前,市场上没有明确的营销云定义,维基百科将营销云定义为一套营销系统,提供了集成在线营销和网络分析产品的集合。而Salesforce则将营销云描述为:“营销云平台,为企业提供高相关性、个性化的营销旅程,跨越平台和设备的限制,让企业能够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信息传递给消费者。”但在中国市场下,营销云的定义理解又有所不同。艾瑞分析认为:基于中国的市场环境,营销云可从三种视角去理解。营销云的核心价值多渠道数据信息实时共享和洞察,提升客户体验和运营效率在今天的互联网环境下,营销活动已经从线性的营销活动,向以用户为中心的营销闭环发展,在闭环营销活动中,用户行为数据和信息分散在各个触点中,各个触点需要被实时连接和打通,并在触点的交叉中得出洞察和价值。营销云在营销闭环中,1)其核心价值在于利用云的覆盖和计算能力,把多个成本较低的计算机实体合成一个或几个具有强大营销能力的体系;2)再通过云上的数据智能实现全渠道之间的信息流通,包含从产品、运营、营销再到销售的数据信息实时共享和实时洞察;3)最终使闭环里的各个环节都能达到实时洞察和实时决策,进而提升客户体验和运营效率。提升工作效率脱离传统的沟通和协作方式,保障信息实时在线和共享,提升决策效率和工作效率;减少资源消耗让客户免除繁琐的基础设施、应用安装、部署、维护等流程无需硬件配备,帮助企业减少资源消耗;使数据资产化数据孤岛问题得到调试,使企业各个触点的数据资产化并形成数据闭环,保障客户互动的持续性;提升客户体验全渠道营销触点的连接和打通,使营销决策更为清晰和精准,并完成个性化触达,提升客户体验;机遇明显,但还需探索前行中国营销云发展机遇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政策持续推动营销云落地互联网已经进入下半场,政策的关注点也逐渐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迁移,而企业上云作为产业互联网转型的基础和前提,也成为政策引导的重心。一方面,从宏观角度不断对市场进行教育和引导,提升对产业互联网转型来带的产业模式和发展效率的升级的价值认知;另一方面,从执行角度对企业上云提出具体的发展规划和措施,为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打好基础。在此背景下,企业对上云的认知度、接受度和普及度都有了较大的提升,进而也为营销云的应用落地提供了良好的生长土壤。企业级SaaS高速发展,预计未来三年复合增长率近40%中国企业级SaaS市场的高速发展,从供给端和需求端为营销云的普及和落地打下基础。1)从供给端来看,随着企业级SaaS市场发展的不断成熟与深化,对不同场景的垂直服务渗透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营销作为重要的SaaS应用业务场景,也有着越来越多的老牌厂商和新兴企业入场和布局。2)从需求端来看,企业级SaaS市场的不断增长,也从侧面反映了企业对基于SaaS和服务产品形式的接受度和普及度在不断上升,这也为未来营销云在企业的应用落地提供了良好的准备条件。互联网进入存量时代,流量扩张向用户经营营销战略迁移中国互联网经过数十年的高速发展,已经逐渐进入存量时代。1)根据CNNIC数据显示,2008至2018年中国网民规模的增速不断放缓,近五年持续在低位徘徊。而作为重要增长点的移动互联网的流量红利也基本消退,十年内手机网民占整体网民的比例已经从39.5%增长至98.6%,几乎接近饱和。2)在此背景下,企业的营销战略也逐渐从粗放式的流量扩张向精细化的用户经营迁移,尤其是C端企业,未来将会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放在已有用户的价值挖掘和深度经营上。因此,营销云作为大数据时代下用户经营的工具和平台,将会产生越来越大的需求量。中国营销云发展挑战企业信息化水平相对滞后,造成营销云市场发展进程缓慢站在全球视角下,中国企业信息化投入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不平衡。1)2018年,中国GDP占全球的比例达到15.8%,但中国企业的IT支出占比仅为3.7%,可以明显看到,在过去以粗放式增长为主导的经济模式下,中国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并没有反应到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当中。2)同时,通过2018年中国和全球企业IT支出结构看到,企业软件和IT服务支出均低于全球水平,这说明营销云厂商面临的市场环境中依然有大量企业的信息化停留在浅层水平,很多企业软件应用也并不广泛,营销云厂商即要在业务数字化尚未完全普及的情况下向数字化转型阶段过度,这无疑为供给侧和需求侧带来了挑战。广告主对营销云在应用落地层面的认知仍较为模糊根据艾瑞咨询的广告主调研数据显示,1)超九成广告主认为营销新技术在营销工作中很重要,而只有不到七成的广告主认为自身企业在营销新技术的使用程度是较好的,整体来看营销技术的认知程度和使用程度之间仍然存在明显间隙,这主要是由于广告主对营销技术的认知还停留在技术本身层面,对其在具体场景中应用落地的解决方案的认知仍需进一步提高。2)尤其营销云作为当前重要的提供营销解决方案的服务平台,在广告主的关注度中仍然较低,仅占21.4%,远远低于内容营销、短视频营销等应用场景和效能都更加易懂的营销现象,营销云到底能够为企业解决哪些问题,发挥什么作用,仍然是国内很多广告主的困惑和观望的原因。营销云概念引入时间较短,创新的普及和落地仍需时间营销云作为一个新概念,进入国内市场的时间尚且较短,再加上其包含着技术创新、产品功能创新、服务创新及合作模式创新等多重创新维度,使得中国营销云市场还处在一个发展初期。相比于以美国为代表的海外市场,国内营销云在应用落地的普及度和渗透率上仍有存在着阶段层的滞后性。结合美国社会学家罗杰斯提出的创新扩散理论,艾瑞分析认为当前国内营销云的创新扩散还停留在早期采用者阶段,大部分企业对营销云的创新接受与决策过程还在了解和兴趣阶段,要赶上海外市场的普及度,时间是必要条件。原生与转型皆有瓶颈,但更多的是机会和未来如前文论述,基于中国独特的媒体生态和营销环境,国外成熟的营销云厂商在进入中国市场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水土不服”,因此国内营销云市场的发展大旗开始由本土厂商肩负。从目前来看,国内本土营销云厂商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别,一是原生类厂商,基于垂直场景从零到一开始搭建的新兴创业厂商,二是转型类厂商,既包括传统软件公司在“云化”战略升级中向营销场景的拓展,也包括传统营销服务商从前端广告服务向后端营销技术的拓展。无论是原生类还是转型类,其在营销云产品搭建中均会遇到各自的瓶颈和困境,而未来合作和实践将是打破瓶颈的重要手段。走出混沌,落地场景渐明晰中国营销云市场发展现状产业互联网趋势推动下,营销云市场规模将超百亿2018年中国营销云市场规模为93.1亿元,增长率为64.1%。在此阶段,头部软件公司云形态交付的营销产品盈利提升明显,部分企业级营销服务商经过几年的时间积累也开始规模化盈利,因此增速较快。未来几年,营销云市场还将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预计2021年规模将超250亿。1)艾瑞分析认为,在产业互联网趋势下,一方面需求端对营销运营会愈加重视,另一方面供给侧厂商对细分赛道的探索会愈加成熟。2)此外,在需求端和供给方的助力下,也会加速资本市场对营销云市场的关注,三方互相渗透共同创造一个良性的营销云市场。中国营销云生态图谱中国营销云的应用场景营销云的发展是营销场景云化的逐渐渗透营销云市场的发展可以理解为大数据和云技术在营销场景中不断渗透的过程,整体来看营销主要分为数据&策略、内容&创意、媒介&渠道和客户&流程管理四大场景,均已经在云的影响下,产生了新的营销方法和产品服务。从当前来看,云化渗透程度最深的主要集中在数据&策略和客户关系管理层面,广告主也已经开始接受在营销策略制定和客户关系管理中使用云技术和云平台,未来营销云在内容&创意和媒介&渠道方面的应用也会持续加深,为该环节带来更多的改变和创新。营销云场景的本质,都是用于发现、吸引、保留和培育客户营销的本质是发现、吸引、保留和培育客户,数据&策略、内容&创意、媒介&渠道和客户&流程管理四大场景也是服务于营销在获客和转化方面的完整链条。分别来看:1)在数据&策略环节,营销云主要表现为DMP/CDP以及数据分析等产品和服务,帮助广告主发现客户并制定营销策略;2)在内容&创意环节营销云主要表现为创意自动化和内容营销平台等产品和服务,帮助广告主提供内容和创意的生产效率以及基于内容营销平台的获客管理;3)在媒介&渠道环节,营销云主要表现为投放优化等产品和服务,帮助广告结合投放数据优化渠道投放策略和效果,营销云在创意内容和媒介渠道上的赋能主要都是为了更好地吸引客户;4)在客户&流程管理环节,营销云主要表现为CRM/SCRM、营销自动化和渠道运营,帮助广告主更加高效且全面地管理客户的全生命周期,持续挖掘客户价值,其中渠道运营兼具吸引新客户和保留培育老客户的作用。中国营销云发展竞争要素产品开发:自下而上思考,自上而下满足客户需求虽然SaaS模式要求产品标准化,但中国大多数行业和企业定制需求明显,用一套标准化的服务模式很难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1)与此对应的并不是厂商切入的行业越多,盈利越快,也并不是产品功能越多越能解决企业的痛点,尤其营销行业营销触点和用户场景众多,大而全的产品开发思维,会影响产品的运行效率和使用体验。2)因此,建议营销云厂商的产品定位遵循“客户行业×营销特点×使用人员×产品功能”的矩阵图。3)自下而上的思考要切入的行业赛道,要解决的特定行业或特定业务的痛点,要了解该行业的营销特性,要捕捉客户产品功能的开发和解决方案的制定。最终通过自上而下的沟通和服务,持续的满足客户需求和帮助客户实现销售增长。销售策略:洞悉客户需求旅程,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销售策略营销云的服务场景天然需要与客户以及客户所在企业的内部运营流程走的更近,因此解决方案的提出,需要站在客户视角思考,而不是产品视角。以客户为中心的销售策略要求厂商从客户角度来设计自己的产品,更要充分关注客户的需求旅程和旅程特点,并围绕此来开发产品和服务,最终达到与客户保持长久而稳定的客户关系,从而为双方创造长期的客户价值和盈利价值。内容营销:核心能力之上的高竞争壁垒,追赶时间成本高对于营销云厂商而言,内容类产品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竞争壁垒,而内容营销手段的使用更是重中之重。在中国,微软、SAP、用友等已正式开始使用内容营销,但目前,大多数B2B企业对内容营销手段的使用程度还较低。艾瑞分析认为:站在客户视角思考,企业主与用户保持沟通和建立信任感的要素始终是内容,所以无论2C还是2B,本质都是人与人的连接,而内容是人与人连接的桥梁。此外,内容层的构建,要考虑行业特性,要兼顾企业调性和用户获得信息的趣味性,更要在长周期的销售过程中注重内容的策略性和创意性,最终保证内容营销带来价值的持续性,因此内容营销也是厂商在核心壁垒之上拓展增值业务的高竞争壁垒。成熟是必然,概念或不再重要营销云发展趋势行业走向市场化,SaaS趋势和广告主诉求为营销云创造机遇2018年中国SaaS市场规模占应用软件的比例由2015年的8.3%上升到13.3%,软件SaaS化趋势不可逆转,预计2020年该比例将进一步增长至19.8%。同时,2018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到4844亿元,预计在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近8000亿,从绝对值来看,中国网络广告产业的生命力依然旺盛。此外,从广告主的调研中可以明显看见的趋势是网络广告市场增长的动力,正在由原来以广告投放为核心的手段向全渠道营销触点的运营方式扩散,将分散的时刻转化为一种有凝聚力的体验并进行管理,已成为广告主重要的诉求。营销云厂商发展建议以营销生态链和客户数据量为参照,循序拓展垂直行业客户从根本上来讲,广告主营销上云的意愿程度,最主要还是由上云后所产生价值的迫切程度决定。尽管不同行业营销的本质都是发现、吸引、保留和培育客户,但由于各行业在营销生态链和客户数据量级的不同,营销上云后产生的价值程度也有所差异。通常来看,营销生态链条越复杂,周期越长,客户数据量级越大,上云后来带的成本优化、效率优化以及对客户的营销效果优化都会有更大程度的提升,但对应来看对营销云服务的要求也会更高。因此,营销云厂商在业务拓展时也会更多考虑不同行业的应用价值和自身能力,用综合型营销云产品去打通跨行业的基础服务,用专业型营销云产品去深耕垂直行业的精细化服务,而垂直型营销云产品的发展轨迹也将从行业营销生态链由深向浅辐射。
2000年,顶级私有云公司包括Salesforce、NetSuite、Trigo Technologies、EchoSign和Paypal,但估值10亿美元的私有公司为零。直到2010年,该行业才看到一家私人持股公司LinkedIn的估值达到10亿美元以上。在短短10年内该行业发生了如此多的变化。当今有超过86家私有云独角兽公司,包括HashiCorp、UiPath、Snowflake、Strike、Toast、ProCore等公司。虽然在21世纪之交没有公共云独角兽,但在2007年后,市值超过10亿美元的公共云公司获得了显著的增长,同年NetSuite上市,云采用率增加。2010年有12家公共独角兽,2020年已经达到54家。市值超过10亿美元的公共云公司包括熟悉的科技巨头,如Salesforce、Paypal、ServiceNow、Shopify和Adobe。从2008年到2020年,前五大公共云公司的价值增长了44倍。2008年,Salesforce、NetSuite、Concur、Blackbaud和Dealert Track的总市值为138.9亿美元。到2015年,随着LinkedIn、ServiceNow以及Salesforce和NetSuite成为前五大公共云公司,总市值增长了8倍。到2020年2月,前五大公共云公司的市值徘徊在6160亿美元左右。最近COVID-19全球大流行导致的经济低迷,我们确实看到前五大公共云公司的价值在3月份出现了大幅下降。虽然云服务正在感受到经济衰退的影响,但公开市场反映了云服务的相对弹性。《华尔街日报》最近报道:“纳斯达克新兴云指数的52只股票今年平均上涨了15%,而标准普尔500指数的跌幅为11%。”尽管世界经济正处于自1929年以来最不稳定的时期之一,公开市场也出现了快速而显著的下跌,但云计算行业在其20年的历史中经历了指数级的增长。PDF版本将会分享到199IT高端交流群,感谢您的支持!199IT热门报告重点推荐,可直接点击查阅2020未来的消费者报告2020年全球媒体行业报告COVID-19期间语音助手用户行为调查报告报告:从可靠性到弹性报告:CCPA塑造隐私格局2020年全球能源报告COVID-19时期的广告业2020年智能音频报告(55页)2020年B2B网络体验报告后疫情时代的挑战和机遇2020年第一季度亚太地区投资报告2020年第一季度移动广告指数报告2020年营销报告商务电子邮件营销报告COVID-19影响之消费支出报告2020年推动能源系统有效转型报告报告:COVID-19如何永远改变消费者的行为第四版新冠肺炎疫情与全球就业监测报告COVID – 19相关出行限制:全球旅游概览报告2019-2020小微企业融资状况报告(97页)2020年印度零售报告聚焦游戏领域:2020 年度报告2020全球科技品牌价值100强冠状病毒对亚太地区网络媒体使用的影响报告2020年全球能源投资报告(207页)社交媒体:COVID-19的影响报告冠状病毒流行期间数据和营销行业报告报告:聚焦亚太地区酒店经营者冠状病毒流行期间消费者调查报告报告:整合印刷和数字促销消费券的中国实践:我国消费券发放的现状、效果和展望研究2020年数字概览报告2030年的广告业:专家对未来广告业的预测2020中国广告真实性数据观察2020年第一季度全球风险投资报告渡过难关:病毒流行期间的品牌管理报告202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报告(292页)新冠病毒风险展望:初步分析及其影响2020年第一季度B2C零售报告COVID-19期间全球搜索和参与报告报告:勇敢地接受‘新常态’2020年全球零售品牌75强2020年电子商务个性化营销调查报告报告:将内容融入客户流2020移动金融应用报告2020年YouTube基准报告新冠肺炎疫情潜在经济影响最新评估2020年第一季度网络营销报告2020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年中报告中国城市数字消费券的应用与效果研究消费者对网络营销的信任报告2020年Q1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报告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附下载)追踪美国消费者在冠状病毒流行期间的行为报告亚洲经济前景及一体化进程2020年度报告冠状病毒期间的营销报告2020全球创投风投行业年度白皮书中国绿色电力消费能力提升专题研究报告2020年印度营销科技调查报告日本融合通信(RCS)商务消息报告美国消费者在冠状病毒流行期间的情绪世界经济论坛:重塑信任区块链工具包2020年全球金融科技报告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企业影响评估报告2020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报告2020年客户体验行业报告流媒体之战:疫情对联网电视的影响报告2019下半年全球媒体质量报告2020年第一季度美国家庭债务和信贷报告2020年全球高净值人群报告报告:新冠病毒对美国旅游经济的影响2020年性别移动鸿沟报告美国富裕人口与汽车订购服务报告:网络弹性创新2018年全球电子商务评估报告现代奴隶报告2020年美国半导体产业概况报告2020全球趋势报告:理解复杂性报告:COVID19对营销策略的影响(93页)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附下载)2020年应用趋势报告十年努力:CEO可持续发展目标调查报告:不同世代对数据的态度管理创新报告:投资组合增长的秘诀2019年第四季度视频报告报告:创建消费者洞察2020年电子商务组织基准报告消费者对冠状病毒:广告相邻性的考虑报告报告:可持续发展时代的汽车行业报告:5G的经济影响可能是巨大的在线零售如何应对冠状病毒超越大数据2019年第三季度视频指标报告2019快手商户经营现状研究报告报告:品牌信任和冠状病毒流行2020年电子邮件可传递性报告“互联网女皇”疫情趋势报告2020年4月全球金融稳定报告2019年欧洲媒体视听服务媒体趋势报告谷歌报告:流动性的改变报告:支付中的区块链COVID-19疫情期间媒体使用情况报告2020年移动货币报告2020年移动财务应用报告冠状病毒对广告的影响报告2020年短信报告2020年忠诚度指标报告2020年社交媒体行业报告(132页)2019中国网络媒体社会价值白皮书2020年数字报告报告:重新构想电子商务2020报告:寻找新型领导者全球职场性别平等调查报告了解媒体的价值:消费者和行业视角2020技术展望报告-中文版(148页)新冠疫情如何影响世界经济2020媒体广告行业脉动报告2020年拉美裔美国人网络行为调查报告报告:文化创作者的隐藏价值解码中国消费者新防晒时代报告人脸识别供应商测试报告银发经济的基本盘和新常态2019年网络文化报告2019年中美人工智能产业及厂商评估白皮书2020年意见领袖营销报告2020首席营销官(CMO)调查报告2019年云安全报告报告:信任的真相2019年电影主题报告2020年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0年银行和资本市场并购展望2020年物联网威胁报告房地产科技2020:房地产的未来(112页)2020年全球数据管理研究报告Google:窥视消费者的未来2020报告:消费者如何提供反馈报告:准备好了没?电子商务主管2019年第四季度市场报告报告:电动交通的未来之路2020技术趋势报告-中文版2020年亚马逊卖家报告2020年数据隐私报告2020年北美旅游广告报告报告:流动的未来2019年年底医疗保健初创企业报告2020中国营商环境白皮书(278页)2019年第四季度欧洲旅游趋势与展望2025高管人才报告2020年移动经济报告2020年移动经济报告2019年保险技术愿景报告:美国经济能力分析2020年科技趋势报告(366页)2020年英国科技行业国家报告2020年Facebook IQ 热门话题和趋势报告(中文版)2020年全球网络概览报告(247页)报告:聊天机器人在保险业的未来消费者调查报告:2020年重新出发英联邦数字经济报告(170页)客户体验状况报告2020年网络营销计划报告人工智能AI是如何改变规则的限制对华贸易如何终结美国半导体业的领导地位报告中国汽车保值率研究报告--2020年3月2020年企业并购报告2020年中国地区数字报告2020趋势100报告(226页)报告:消费者行为的变革2020趋势100报告(226页)报告:消费者行为的变革2020年抖音用户画像报告2020年车内语音助手用户报告2020年联网与移动趋势报告2020年电子商务报告5G时代的边缘计算报告(80页)驾驭不确定的全球形势2020年品牌亲密度报告消费者20202020未来消费者报告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对全球航空运输经济影响新冠疫情对零售行业的影响与思考2020年科技愿景(141页)2020财富报告2019全年及第四季度黄金需求趋势2020年科技趋势报告2019年全球传播报告1000多个美国品牌与亚马逊的独特关系报告游戏玩家动机研究报告扩展制造业人工智能AI应用报告聚焦印尼:把握数字化转型机会报告:向消费者学习2019年数据隐私和安全报告2020年技术预测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众认知与信息传播调研报告印度食品科技市场报告2020年全球广告支出预测2020年新闻、媒体和科技趋势与预测观看转变:我们如何观看体育报告报告:Z世代消费者与可持续零售2019年第四季度网络营销报告2020年中国营销趋势报告2019年流媒体报告2019年中国境外游移动支付趋势报告在媒体碎片化日益加剧的时代,深入探究视频广告的影响范围报告新冠病毒疫情对全球航空旅行行业初步影响报告报告:企业员工支持计划调查2019年第四季度金融科技报告2019年第四季度社交媒体趋势报告2020科技、传媒和电信行业预测报告2020全球十大消费趋势2020年美国品牌亲密度调查报告报告:DTC品牌给B2C行业带来的影响2019年第四季度网络媒体报告报告:DTC品牌给B2C行业带来的影响2019年第四季度网络媒体报告2019年营销报告——不和谐的时代2019年网络威胁报告2019年第三季度Instagram和Facebook报告报告:国家首席信息官的未来一文看尽Uber的赚钱和扭亏之道2018年全球体育收入榜2020年网络客户体验趋势报告2020全球零售力量2020年旅游业广告报告2019年第三季度商业房地产趋势与展望报告报告:虚拟个性化和网络消费体验2019年第四季度网络服务报告报告:化妆品行业对欧洲社会经济的贡献2020年全球金融科技指数报告(123页)2019年第四季度视频趋势报告2019年第四季度软件市场报告报告:2020人力资源的未来2020年投资管理展望报告报告:便利性和消费者制胜下一个十年:用技术、人才与初心设计未来组织2020年消费者的信任报告2019年英国风险投资报告中国汽车市场下行持续:车企如何逆势而起?2020年中国消费者报告新消费 新格局:成熟企业如何敏捷竞争中国消费市场2019全球智库报告(270页)2020年以数据为中心的企业社交媒体销售线索生成报告探索大湾区:第三份驱动成功的关键年度调查报告2019年第三季度网络视频基准报告2019年自有品牌消费者调查报告2019年年终音乐报告2020年趋势报告2020年全球汽车消费者调查报告2019年第十九个全美退休年度调查报告(222页)2020年度风险指数报告2019年网络医疗犯罪报告2020年全球社会流动报告2020年全球就业与社会展望趋势报告2019年冬季智能音频报告2020年趋势报告2019年移动应用趋势报告2019年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2019年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2020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颠覆趋势下的全球与中国汽车行业展望2019年网络游戏和互动媒体回顾无国界的一代:拥抱Z世代消费者报告:中国老龄化社会潜藏的商业价值和影响力2020年全球银行业和资本市场展望2020年全球财富和生活方式报告2020 年移动市场报告2019年本地消费者回顾健身和美容行业报告2019年美国传统电视广告报告全球中重卡行业重大趋势演进分析2019年印度零售业报告报告:Salesforce的状态报告人工智能报告:规模化2020年全球经济展望中国行业趋势报告——2020年度特别报告2020年全球网络广告趋势报告2019年营销领袖报告客户关系长期战略报告第二十个全球C级高管报告:建立信任优势直销品牌报告:媒体和吸引消费者2030年10大热门消费趋势2019年全球对美的态度调查报告2020年消费者趋势报告2020年Fjord趋势报告2019年游戏视频流报告2020年东南亚营销展望报告2019年中国夜间经济报告报告:太阳意味着生意报告:什么阻碍了女性平等?Z世代体育迷报告2019年消费者调查2019年印度观众报告2019年英国智能手机报告2020年全球媒体预测报告报告:移动技术对减少碳排放量的影响2019年联网汽车报告报告:服务就是新的销售2019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2019年女性就业指数增强人性:2020趋势报告2020年科技、媒体和电信预测银行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报告2019年电子邮件营销报告报告:管理的终结2019-2020年首席营销官CMO支出年度报告2019年公平估值定价报告2019年第三季度网络营销报告2019年第三季度网络服务报告解决品牌广告适用性调查报告广告业多样性报告2019年欧洲消费者支付报告客户成功薪资调查报告2019中国首席营销官(CMO)调查白皮书2019年并购交易趋势报告2019国民出行绿皮书2019年欧洲科技报告(224页)2019年美国假期购物报告报告:解决人工智能道德问题有利于企业意见领袖营销报告:信任、交易和引领潮流的人2019年第三季度全球风险投资报告金融服务营销报告2019长三角区域创新机构发展研究报告2019年全球汽车行业颠覆报告2000-2025年第三版全球烟草使用流行趋势全球报告2020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21世纪20年代改变世界的十大趋势2019中东欧市场战略手册报告2019年全球金融科技调查报告2019年二手转售市场报告2019年数字支付调查报告2020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理解航班和旅游预定趋势报告2019年第三季度金融科技报告2019年亚太地区银行业报告2019科技趋势:超越数字前沿报告:中国电商行业日系商品观察2019国际研究生成果报告| NOTI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