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OLED屏技术的不断成熟,国内面板企业产能进入密集投产期,折叠屏手机呼之欲出,对OLED的需求高速增长,国内OLED市场迎来发展机遇。OLED作为新一代显示技术,显示结构简单、耗材环保,且OLED显示具有柔性可卷曲的特点,规模化量产后更有可能具备低成本普及的优势。预计2019年中国OLED行业市场需求将达到2.89亿片,2022年有望达到4.7亿片。随着0LED布局、技术进步的不断提升下,目前,中国OLED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资金的大量投入以及技术的不断提升,已有部分厂商实现损产及量产。数据显示,2011年以来中国OLED产值规模持续稳定增长,从5.3亿美元增长至2017年的103.5亿美元,七年间增长了近百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64.2%。为此,中商产业研究院为大家推出《2019年OLED产业链前景研究报告》,让大家理清OLED各产业链及上市企业分布情况,以下是详情:PART1上游零件组汇总了制造设备、制造材料、组装零件三个方面的产业企业,共11页,含150多家企业。PART2中游集成制造汇总了显示屏、触摸屏、盖板三个方面的产业企业,共5页,含70多家企业。PART3下游应用汇总了整个下游应用的产业企业,共9页,含190多家企业。PART4未来发展前景剖析了OLED的优势、促进因素及市场需求预测。(文章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报告提纲:OLED产业材料布局传输和发光材料是关键 柔性阻隔膜受益巨大靶材企业占据有利地位偏光片进程较快封装胶用途大报告节选:……(报告来源:方正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OLED发展历程OLED的研究产生起源于一个偶然的发现。1979年的一天晚上,在美国柯达公司从事科研工作的华裔科学家邓青云博士(Dr.C.W.Tang)在回家的路上忽然想起有东西忘记在实验室里,回去以后,他发现黑暗中有个亮的东西。打开灯发现原来是一块做实验的有机蓄电池在发光。OLED研究就此开始,邓博士由此也被称为OLED之父。1987年柯达公司首次研制出高性能夹心结构的器件。1997年OLED由日本先锋公司在全球第一个商业化生产并用于汽车音响。但是直到1999年,OLED唯一的市场仅为车载显示器,2000年后应用才扩展到手机、PDA(包括电子词典、手持电脑和个人通讯设备等)、相机、手持游戏机、检测仪器等。2009年各大厂商开始将重心转向AMOLED,致使AMOLED产值首度超越PMOLED。2013年LGD、SMD先后推出55英寸OLED电视。2017年苹果十周年纪念手机iPhoneX采用AMOLED屏幕。所以OLED从首次商业应用到成功推出55英寸电视屏仅仅用了16年时间,而LCD走过这段历程则花了32年时间,可见全球OLED产业发展非常迅猛。从行业周期来看,LCD已经处于成熟期,在显示领域占领着绝对市场,而OLED正处于成长期。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CODA)秘书长梁新清在2016年8月于上海召开的“中国北京2015国际显示产业高峰论坛”的前期说明会上表示,到2025年前后,伴随柔性显示器的商品化,TFT液晶将会步入衰退期。与此同时,OLED将会取代TFT液晶,迎来成熟期。OLED产业链概览以OLED面板为出发点,它的上游是制造OLED面板所需的零组件,包括原材料、生产设备及电子元器件,下游是OLED的终端应用,包括手机显示、VR、穿戴设备、平板、电脑、电视等。在OLED面板的成本构成中,除了设备之外,就是有机材料占比超过10%,为22.7%。另外,驱动芯片占比为6.9%。下载本文完整报告,请在PC端访问乐晴智库网站: www.767stock.com在上游材料及设备方面,日本和欧美地区具有很强的研发和产业化实力,占据主导地位。在中游面板制造方面,亚洲基本占据了全球所有市场份额,尤其以韩国SMD、LGD为行业领头羊,中国台湾友达、新奇美电以及日本SONY、夏普、松下、日本显示等企业紧随其后。中国大陆最早从事OLED研发及生产的维信诺、四川虹视外,京东方、天马、华星光电等传统的面板企业也加快了跟进行业发展的步伐。在下游终端应用方面,目前手机所占份额最大,而在畅销手机品牌中,美国有苹果、韩国有三星、中国有华为、OPPO、小米等,我国对OLED面板有很大的需求量。AMOLED与TFTLCD的工艺流程对比TFTLCD是现在主流显示技术,而AMOLED是OLED主流的显示技术,通过对比AMOLED与TFTLCD的工艺流程,可以找出差异点,从而发现产业链的机会。AMOLED与TFTLCD在工艺流程上最主要的共同点在于均用到TFT,尽管两者具体的TFT工艺流程不尽相同,但是无论AMOLED生产线,还是TFTLCD生产线,TFT既是整条线最关键、最基础的技术,也是整条线设备投资的主要构成部分,均占设备总投资的约60%以上;并且,仅就TFT工序而言,如果以AMOLED采用LTPSTFT与LCD采用a-SiTFT来比较,所需设备和工艺技术的种类几乎有80%以上都是相同的,而如果二者都采用LTPSTFT或者氧化物TFT,则所需设备和工艺技术的种类就几乎完全一样了。除TFT技术以外,在模组装配工序段,AMOLED与TFTLCD也有较大共性,比如划线裂片技术、FPC绑定技术、电性能测试以及环境试验方法等。AMOLED与TFTLCD最关键的不同是各自特有蒸镀封装和液晶灌封工序,在这两大工序上没有任何相似性或借鉴性。对AMOLED而言,蒸镀封装是其所有制程工序中最关键、技术难度最大的工序之一,对AMOLED的性能和良率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其中的有机成膜技术是AMOLED区别于其他所有显示技术所特有的核心关键技术。由于OLED器件中有机薄膜的厚度非常薄,一般相当于头发直径的百分之一左右,子像素薄膜又极其精细,长宽约数十微米,而且要求如此薄且精细的有机薄膜要能大面积、非常均匀且无针孔地依次制作多层,这具有非常大的技术难度,也是传统LCD等面板企业不曾涉足的新技术领域。有机成膜技术可分为真空蒸镀、激光转印和湿法制备三类。目前最成熟、唯一已用于大规模量产的是真空蒸镀成膜技术。AMOLED的关键材料和设备及国内外布局情况由于AMOLED与TFTLCD的工艺流程有所不同,所以两者的关键材料与设备也大不相同。TFTLCD的关键原材料包括背光源、液晶材料、滤光片等,而AMOLED的关键原材料是有机发光材料;TFTLCD所需的关键设备包括TFT设备和液晶灌封设备,而AMOLED所需的关键设备包括TFT设备和制备有机薄膜的真空蒸镀设备。近年来,OLED关键材料和设备取得了快速发展,并已在全球形成了庞大完整的上游供应链。从国家来看,日本在OLED关键材料和设备等配套方面,占有绝对的领先地位,已经成为OLED产业最主要的关键材料和关键设备供应国,比如住友化学是全球知名的有机发光材料供应商,旭硝子是全球OLED玻璃基板的主要供应商,尼康占据了OLED光刻机市场份额的90%,ULVAC在PECVD设备市场的份额接近70%,TOKKI是全球OLED蒸镀设备的主要供应商。韩国则在三星、LGD的带动和大力支持下,产业配套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目前仅次于日本。一方面三星、LGD积极采购本土企业产品,带动相关企业发展。在三星和LGD所需的有机材料中,除了红绿蓝掺杂材料之外,大多数来自本土企业。另一方面三星、LGD加强和本土企业合作,通过共同开发,建设本土供应链。其中三星通过与国内设备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包括结晶化、蒸镀、真空物流、封装已经自动化系统等核心设备和集成技术,成功建设了本地设备供应链,为三星实现AMOLED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在OLED关键材料和设备方面的发展与国外差距还很大。在关键材料方面,尽管参与的企业和科研院所较多,但是缺乏适合大规模量产的、原创性的有机功能材料与体系,只是生产中间体和单体粗品;在关键设备方面,只具有生产低世代线、小尺寸OLED生产线的后端设备和部分清洗设备的能力,在核心设备如PECVD、结晶炉、离子注入机、蒸镀设备、封装设备等,则必须完全依赖进口。设备制造能力薄弱,也造成我国OLED整套设备的系统化技术落后,成为我国OLED产业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不过,随着我国本土面板商如京东方量产OLED,必将带动上游的发展,从而形成完整的OLED产业链,只有全产业链的相互促进和协作才能使我国从面板大国变为面板强国。OLED面板现状OLED面板需求情况作为第三代显示技术,OLED正处于快速成长期,其应用市场主要是替代LCD。OLED的渗透率与其成本直接相关,而其成本又直接与生产良率相关。如果组件和材料价格合理,生产良率超过80%时,OLED成本将低于LCD。一旦成本低于LCD,OLED将凭借其性能优势大规模替代LCD。2017年Q2以来,5.5吋HD分辨率的面板已经出现了成本倒转,根据IHSMarkit调查,5.5吋HDAMOLED面板的制造成本为12.1美元,而5.5吋HDLTPSLCD面板的成本则是12.2美元,不过5.5吋的HDa-SiLCD面板制造成本仅约10.4美元,仍低于AMOLED面板。在较高解析度的市场上,LCD的制造成本仍占有优势,据估计,5.5吋的QHDAMOLED面板和5.5吋的QHDLTPSLCD面板之间,大约存在30%的成本差距,至于a-Si技术则无法达到QHD的解析度。因为AMOLED结构较LCD面板简单,所以原则上AMOLED的材料成本应该低于LCD面板,AMOLED较高的成本主要来自折旧、劳动力成本等其他费用,而这些费用的单位成本将随着量产的规模效应而减少。OLED的中小尺寸需求目前,10英寸以下中小尺寸AMOLED技术相对成熟,已实现量产,可广泛应用于手机、穿戴设备、VR、平板等移动产品。目前手机对AMOLED面板的需求量最大。AMOLED面板在智能手机显示面板市场的渗透率正在迅速攀升。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智能手机大概有23%搭载OLED面板。2017年随着苹果十周年纪念手机iPhoneX采用AMOLED屏幕,掀起了OLED热潮。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2018年下半年所有新款iPhone都将采用OLED屏幕。而这将会大大加速其他智能手机制造商对OLED屏幕的采用,Trendforce指出到2020年,OLED屏幕在手机上的采用率将达到50%。根据智研咨询的统计,在手机市场,2015年AMOLED出货量约2.55亿片,预计到2019年将增长至7.5亿片,年复合增长率达32%;相应的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93亿美元增长至29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3%。其中增长主要来自于软屏,柔性屏是未来的趋势。OLED的大尺寸需求大尺寸AMOLED可应用于电视机、笔记本电脑、电脑显示器等方面,其中主要尝试点在电视机上。不过AMOLED电视面板正处于起步阶段,材料总消耗量较小从而价格较高,且生产良率仍然相对较低,所以AMOLED电视成本还远远高于LCD电视。但是据IHS估计,自从2015年第一季55吋OLEDTV首度出现在市场上至今,55吋OLED面板的制造成本已大幅下滑55%,与同规格、同尺寸LCD面板的价差亦缩小到2.5倍。到2017年第二季时,55吋OLED面板的生产成本已下跌到582美元,预估到2021年第一季时,还会进一步下跌到242美元,倘若届时同尺寸规格的LCD面板生产成本仍维持在200美元上下,届时OLEDTV与LCDTV的价差将相当有限。因此短期内LCD面板在电视应用中仍然具有更强的成本竞争力,但是长期来看,AMOLED电视仍将取代LCD电视。OLED电视整机出货量预估将从2017年的150万台攀升至2018年的240万台。根据IHSMarkit分析,AMOLED电视面板出货量从2017年开始将以42%的复合年增长率保持增长,到2023年出货量将超过1000万片。IHSMarkit预测,在智能手机和电视机对AMOLED面板的需求增加带动下,2017年全球AMOLED市场出货预计将达252亿美元,比2016年增长63%。预估到2021年,AMOLED面板市场将以22%的复合年增长率扩张,超过400亿美元。OLED面板生产现状全球AMOLED面板供给集中在韩国,其中三星主要推中小尺寸的红绿蓝(RGB)OLED面板,应用于智能手机及可穿戴设备等移动终端,占有市场份额超过95%;而LGD则主要推大尺寸的白光OLED(WOLED)面板,主要应用在电视机上。为应对在智能手机和其他移动设备领域,液晶显示屏(LCD)逐步被RGBOLED取代的趋势,特别是OLED面板全屏以及柔性的特性,乐金显示器已经于2017年开始生产RGBOLED面板。目前我国内地面板制造商也在针对移动设备积极扩大中小尺寸的RGBOLED面板产能。全球OLED面板产能将在未来三年高速增长,扩张主要来自韩国和中国大陆。根据IHSMarkit的分析,全球OLED面板的产能—包括红绿蓝(RGB)OLED以及白光OLED(WOLED)在内,预计将从2017年的1190万平米增至2022年的5010万平方米,增幅达到320%。其中RGBOLED面板的产能将从2017年的890万平方米增至2022年的3190万平方米,WOLED面板的产能也将从2017年的300万平米增至2022年的1820万平米。三星RGBOLED面板产能将从2017年的770万平方米增至2022年的1660万平方米,仍将是智能手机RGBOLED面板的主要供应商。但是,中国所占份额将会增加。据估计,到2022年,韩国面板制造商在全球AMOLED产能中所占的比重将从2017年的93%下降至71%,而中国制造商的市场份额则将从2017年的5%增至2022年的26%。获取本文完整报告请百度搜索“乐晴智库”。
关注领投智库,寻找价值投资信息!报告亮点本报告主要从供需格局角度阐述本轮面板周期的投资机会,通过复盘历史面板 的涨价周期与估值波动推演投资机会。具体而言,通过详细拆解供给侧的变化 测算行业的供需缺口,通过需求侧的影响因子分析预测波动的趋势。结合供需双方的变化推演未来面板价格的周期波动趋势。一、面板历史复盘及行情回顾面板行业在过去数十年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特征,面板价格经历了数次剧烈波动,不同于传统的工业金属周期品,面板价格在长周期中持续下行,主要源于工艺改进和技术进步。面板价格的周期性波动具备两个要素:第一是产品的标准化程度高,价格对供需关系变化敏感;第二是产能的供给刚性,面板行业属于重资产投资,一条 90k 产投资高达 300-400 亿人民币,产能的建设周期长,短期产能较难根据需求灵活调整。从下游需求看,电视仍然是面板行业的主要需求,占比约70%,随着电视的渗透率逐渐饱和,行业进入成熟期,需求侧相对平稳,大尺寸化和更新需求是影响行业需求的主要变量。造成面板价格大幅波动主要来自供给侧。复盘上一轮面板的上行周期:供给端阶段性增长停滞,需求侧受大尺寸化拉动,出货面积增长 8%,价格上行周期持续 1 年半左右,价格进入下跌通道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内新产能的投放进入加速爬坡期。2015 年,京东方和华星在市场份额上已经接近三星 LG,非理性扩产阶段结束,行业进入有序竞争期,同时 OLED 技术逐渐成熟,大厂主要精力都将投向OLED,LCD 扩产暂时停止。2016 年全球电视面板出货2.58 亿片,同比下滑 2.5%,但由于平均尺寸提升,出货面积增长8%,对产能的消耗巨大,考虑到高世代线占比更低,大尺寸面板对低世代线的产能消耗更大,供需关系的反转是2016年面板开启涨价周期的核心驱动力。彼时市场可预见的新产线有3条, 京东方福州 8.5 代线(2017Q2 进入量产);群创 8.6 代线(2017Q1 量产);惠科光电 8.5 代线(2017Q3 量产),终结价格上涨趋势的是三条产线集中在18 年下半年爬坡,产能的扩张让电视面板再度陷入过剩状态,进入2018年需求侧的低迷加剧了面板价格的下跌。从股价走势与面板价格趋势看,股价变化在上一轮周期中滞后于面板价格变动,公司盈利的改善也滞后于面板价格变化,面板价格的主要上涨是在2016 年完成,但京东方的业绩在2017年才出现大幅改善,其中影响因素有结算价格滞后,产能爬坡以及折旧成本变动等。股价基本与业绩变动趋势一致。 产能和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改变了传统的面板价格周期,2018 年起面板价格周期逐渐缩短,2020 年受疫情影响供需变化更加剧烈。面板价格由供需关系决定,从历史数据来看,面板每经过 12 和 24 个月会出现一个价格波峰和波谷,近年来随着产能和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这一周期现象正在被打破。2018 年起市场供需波动日益显著,面板价格周 期逐渐缩短,波动程度不断加剧。2018 年 7 月开始的面板价格上涨仅持续 3 个月,2019 年价格呈现“短期上浮-长 期下降-持平”的状态,面板价格达到历史最低点,部分产品价格已低于现金成本。2020 年受疫情影响,供需变化更加剧烈,2 月份随着疫情蔓延,面板厂员工复工延迟,3 月份原材料短缺制约面板厂出货,供给受限导致1季度面板 价格上行,2月份面板价格增幅尤为明显。4月份面板供给恢复,但海外疫情蔓延导致全球面板需求短期停滞,面板 价格进行下行通道。6 月份全球经济活动逐步恢复,特别是欧美地区电视终端备货需求恢复,面板备货需求环比增 长明显,群智咨询预计 6 月 50"和 55"面板价格将迎来小幅上涨。产能扩张压力传导至 IT 面板市场,2017 年以来 IT 面板价格整体呈下降趋势,2020 年 2-4 月受疫情影响有所回调。伴随着高世代线产能持续扩张,大尺寸 TV 等应用难以完全消耗现有产能,产能压力不断传导到显示器和笔记本电 脑市场,IT 面板价格 2017 年以来整体呈下降趋势。2020 年疫情影响下大陆地区工厂开工延迟,面板生产受到较大 影响,但疫情对于显示器和笔记本电脑需求影响趋于正面,整机厂面板采购需求短期并无明显下调。在供应链效率 降低影响下, 全球显示器面板和整机供应链于 2-3 月呈现供货紧张局面,IT 面板价格出现回调。每一轮面板价格上行周期都带来面板公司的一轮股价上涨,2016-2017 年面板行情中,京东方股价最高上涨 167.49%。面板价格上涨带动面板公司盈利能力提升(2017 年京东方与 TCL 归母净利润同比提升 302%和 66%),从而带来一轮面板行情。回顾 2016-2017 年面板行情,2016 年 4 月起 TV 面板开始涨价,2017 年 5 月本轮涨价周期结束,期间 32''/39.5''/43''/50''/55''TV 面板分别涨价 40.38%、68.67%、59.78%、33.57%和 21.71%,京东方 PB 由 2016 年 4 月 1 日 的 1.16 上涨至 2017 年 5 月 31 日的 1.68,股价上涨 51.44%。2017 年 6 月起面板价格开始回调,京东方股价处于震荡整理阶段,后续由于业绩催化,京东方股价于 2017 年 11 月 24 日达到阶段性高位 6.61 元,相较于 2016 年 4 月 1 日上涨 167.49%。与 2016-2017 年面板行情相比,本轮面板公司股价反应更早,群智咨询数据显示, 6 月份 50''和 55''TV 面板将出现小幅上涨,当前京东方和 TCL 股价已开始反弹。二、供给端:韩厂叠加大尺寸化,TV 面板出货量有望下降(一)面板供给复盘 疫情影响下全球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与出货面积同比下降,2020Q1 全球液晶电视面板出货数量同比下滑 10.6%。 2019 年全球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为 2.83 亿片,同比小幅下降 0.2%,出货面积为 1.60 亿平方米,同比增长 6.3%,出货面积同比增长超过出货量,主要是受到大尺寸化的影响。2020 年一季度疫情影响下,供应链复工、需求波动导致全球 TV 面板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全球液晶电视面板的出货数量为 6303 万片,同比大幅下滑 10.6%;出货面积为 3743.8 万平方米,同比小幅下滑 3.2%。2020Q1 中国大陆厂商的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与出货面积占比超过 50%,京东方与 TCL 分别排名全球第一和第二。2020Q1 中国大陆地区厂商(BOE、CSOT、HKC、CEC-Panda 和 CHOT)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合计 3490 万片,占比 达 55.4%;出货面积合计 2020 万平方米,占比 54.2%。其中京东方 2020Q1 出货量 1133 万片(占比 17.9%),出货面积 710 万平方米(占比 19.0%),自 2019 年以来再居全球第一。TCL 华星出货量和出货面积分别为 1080 万片(占 比 17.1%)和 663 万平方米(占比 17.7%),由全球第 4 上升至第 2 名。京东方目前共有 7 条 LCD 生产线(包括 2 条 10.5 代线、4 条 8.5 代线、1 条 6 代线),设计产能总计约 750K/月。其中福州京东方光电第 8.5TFT-LCD 生产线单月产 能达 165Ksh,良率稳定在 97%以上;合肥京东方显示第 10.5 代生产线于 2018 年 3 月实现量产,2019 年上半年实现满产,良率已提升至 90%以上;武汉第 10.5TFT-LCD 生产线目前已实现量产,受疫情影响爬坡进度略有放缓, 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B17 产线有望于 2021 年一季度实现满产。TCL 目前拥有 5 条 LCD 生产线(2 条 11 代线、2 条 8.5 代线、1 条 6 代线),2020 年 3 月底实际产能为 460K/月。 其中 t1 产线主要生产 32 寸 TV 面板,2020 年 3 月产能为 160K/月;t2 产线主要生产 55 寸 TV 面板,2020 年 3 月产能为 150K/月;t7 产线 主要生产 65 寸、70 寸(21:9)、75 寸的 8K 超高清显示屏及 AMOLED 显示屏等产品,计划于 2021 年 3 月量产。(二)LCD 退出&新增产能梳理 三星、LG 计划关闭本土产能,其中 2019 年 4 季度退出产能合计约 350K/月,2020 年底计划退出产能约为 570K/月。由于 LCD 面板技术相对成熟,竞争比较激烈,三星、LG 希望转产至 OLED 领域以创造利润空间。三星 8.5 代线 L8-1 和 L8-2 在 2019 年产能共 370K,2019 年三季度共减少产能 140K,2020 年底计划关闭剩余 230K 产能;7 代线产能 120K,2020 年底计划全部关掉。LG 的 P8 工厂 2019 年总产能 220K,2019Q4 下降至 80K,减少部分主要为电视和 部分 IT 产能;P7 工厂满产 210K,2019Q4 下降至 140K,2020 年 4 季度计划全部关停;广州工厂受疫情影响,今年 产能由 210K 调整至 140K,随着下半年需求提升,产能有望恢复到满产水平。韩厂此次关闭生产线为 78.5 代,其中 2019 年退出 8.5 代线产能 280K,主要用于生产 55 寸 TV 面板,造成 55 寸产品供需最为紧张。产线世代与玻璃基板的尺寸息息相关,不同世代线对应不同的经济切割尺寸,代数越高玻璃 基板尺寸越大,技术上相对更加成熟和先进,适合切割的尺寸也相对较高。三星、LG 此次关闭生产线为 78.5 代,其中 2019 年关闭 8.5 代线产能 280K,2020 年底关闭约 300K,这部分产能主要用于生产 55 寸 TV 面板,因此 2020 年上半年 55 寸产品供需最为紧张。2020 年底大陆面板厂计划新增产能 370K/月,2021 年 BOE、TCL 等新建产线满产,国内面板出货面积预计小幅增加。2020 年底大陆面板计划新增产能 370K/月,其中京东方 B17 工厂年底产能计划达到 80K,鸿海 10.5 代线年底计 划达到 50K 的产能,惠科滁州工厂 8.6 代线年底最高达到 150K 产能,惠科绵阳工厂年底可能达到 90K 产能。2021 年华星光电 t7 工厂产能爬坡,BOE 武汉 10.5 代线与鸿海广州工厂预计满产,国内 LCD 面板出货面积或有所增长。根据我们测算,本轮韩厂退出产能减去大陆新增产能,总计净减少出货量约占 2019 年出货量的 15.67%,净减少出货面积占 2019 年出货面积的 11.78%。假设大陆新增 8.6 代产能均用于生产 58 寸面板,10.5 代线均用于生产 65 寸产品,良品率为 100%,考虑到当前大尺寸 TV 长宽比以 16:9 居多。根据我们测算,2019 年韩厂退出所减少的出货 量约占 2019 年出货数量的 9.49%,减少的出货面积约占 2019 年出货面积的 12.37%;2020 年底大陆新增产能对冲韩 厂退出影响后,预计净减少出货量约占 2019 年出货数量的 6.18%,净新增出货面积约占 2019 年出货面积的 0.59%。本轮韩厂退出产能减去大陆新增产能,总计净减少出货量约占 2019 年出货量的 15.67%,净减少出货面积占 2019 年 出货面积的 11.78%。本轮韩厂退出将大大改善面板供需格局,国产厂商迎来短期机会。(三)大尺寸化趋势加强,面板有效供给减少 全球 LCD TV 市场朝着大尺寸化的趋势发展,加上韩厂退出带来的产能影响,2021 年电视面板出货量可能小幅下降。2019 年 65"电视市占率同比提升 2.3pct,65"以上电视市占率同比提升 1.2pct。根据群智咨询数据,2020 年 65 寸以上 产品占比预计同比增长 2.6pct,带动平均面积增长至 47.2 寸,较 2019 年增长 0.9 寸。面板价格下降叠加大屏消费观 念不断加深,全球 LCD TV 市场大尺寸化趋势明显。立鼎产业研究网数据显示,电视尺寸每提高 1 寸,新增需求相 当于 1.2 条 120K 月产能的 8.5 代线。大尺寸化加上韩厂退出的影响,2021 年电视面板出货量可能小幅下降。(四)韩厂逐渐退出,大陆企业话语权增强 韩厂产能逐步退出,大陆面板厂商产能持续释放,电视面板行业将呈现“BOE+TCL”双寡头格局。韩厂产能逐步 退出,大陆面板厂商产能持续释放,中国台湾面板厂投资保守,此消彼长下产能逐渐聚集于中国大陆,2020 年起中国大陆产能占比超过 50%。2020-2021 年京东方与 TCL 产能将继续提升,预计 2021 年 BOE 产能占比由 21%提升至 24%,TCL 产能占比由 15%提升至 16%,BOE+TCL 产能占比将达到 40%,面板行业将呈现双寡头格局。疫情冲击下基于居家办公的商用需求增加, 3月显示器面板出货同比+3.5%, Q1显示器面板平均尺寸环比+0.2英寸。1-2 月受疫情影响,中国区需求明显下滑,整机代工及面板制造受到较大影响,显示器面板出货同比下滑 14.1%;3 月疫情开始在海外蔓延,基于居家办公的商用需求开始增加,复工逐步恢复,显示器面板出货同比增加 3.5%。居家办公及网课等新增需求以 23.8 英寸、27 英寸为主,一季度显示器面板平均尺寸为 24.0 英寸,环比增加 0.2 英寸。大尺寸化加上疫情影响,2020Q1 全球液晶显示器面板出货量 3140 万片,同比下降 7.7%,出货面积为 500 万平方米, 同比下滑 3.8%。随着疫情在海外扩散,短期内商用需求明显增长,面板厂商基本恢复生产及供应能力,加上部分一 季度订单递延的影响,预计二季度显示器面板出货有较大幅度提升。同时国内消费市场及网咖逐步复苏,大尺寸化 进度还将保持。根据群智咨询预测,二季度显示器面板出货数量 3140 万片,同比下降 7.7%;显示器面板平均尺寸 为 24.1 英寸,环比增加 0.1 英寸。2020Q1 京东方液晶显示器面板出货量和出货面积位列全球第一,TCL 华星出货量相对较小,Q1 同比增加 181%。京东方显示器整体生产制造在大陆,生产复工时间较早,可以较为灵活积极应对疫情影响,2020Q1 京东方液晶显示 器面板出货数量 870 万片,逆势增加 13%;其中 23.8 英寸及 27 英寸出货占比达到 51%,同比增加 12pct。TCL 华星 2020Q1 出货数量为 90 万片,同比增加 181%,相较于京东方、LG 显示规模相对较小。TCL 华星尺寸结构以套切的 21.5 英寸为主,27 英寸及 31.5 英寸同比有较大幅度增长,产品线仍需不断丰富。三、需求端:TV 整机市场将迎来拐点,中国市场或将率先复苏(一)疫情冲击下的 TV 需求复盘 TV 作为 LCD 的最大应用领域,2020 年受疫情影响, 1-4 月 TV LCD 出货量同比大幅下滑, 4 月出货量同比-16.88%。LCD 下游需求中,TV 占比 67%,是 LCD 的最大应用领域;显示器占比为 13%,位列第二;手机占比 7%,排名第 三;笔记本电脑占比 5%,排名第四。2020 年疫情影响传导至整个电视产业链,材料/零件商、面板厂、制造厂、品 牌厂、渠道、消费者六大环节遇到不同程度影响。供需两侧承压,全球彩电市场表现不佳。终端市场表现影响上游 LCD 出货,2020Q1 全球 TV LCD 出货量呈现下降趋势, 3 月 LCD 供应商对 2 季度市场预期悲观,进行积极的出货, 2020 年 4 月 TV LCD 出货量 1970 万个,同比-16.88%。2020 年 1-4 月中国彩电市场表现呈 V 字走势,4 月份线上销售已基本恢复,全渠道彩电零售量同比-7.9%。疫情爆发期间,中国彩电线上线下渠道销售均受到严重影响,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线上渠道销售基本恢复,线下渠道 销售恢复还需要时间。2020 年 1-4 月中国彩电市场整体呈 V 字走势,2 月份彩电零售量 179 万台,同比-27.1%,3、 4 月份彩电市场同比下降减少,4 月份全渠道彩电零售量同比-7.9%。奥维云网估测 2020 年我国彩电零售量同比-5.9%,预计下半年我国彩电市场将出现明显回升,整机市场销售向好将 带动 LCD 需求快速提升。2003 年 3 月非典进入爆发期,彩电市场规模同比增速明显放缓, 7 月份疫情逐步得到控制, 2003Q3 彩电零售量同比增加 10.8%,相较于二季度的 5.0%明显好转。中国国内疫情自 4 月起已逐渐好转,参照非典 期间,下半年彩电销售将出现明显回升。根据奥维云网估测,2020 年三季度我国彩电零售量将达到 1089 万台,同 比+2.9%,全年零售量 4605 万台,同比-5.9%。整机市场销售向好将带动 LCD 需求快速提升。随着疫情逐步缓解,全球主要电视整机厂面板备货计划积极,加之渠道库存偏低,面板出货有望大幅提升。疫情导致各电视品牌上半年销售大幅下降,电视整机厂寄希望于下半年电视销售以完成全年销售 BP 指标。随着疫情逐渐缓解,电视销售有望恢复。群智咨询预计三季度全球主力品牌面板采购数量环比将大幅增长 31.5%,同比增长将超 过 15%。主要电视品牌备货将主要集中在大尺寸面板,群智咨询预计 50 及以上尺寸的涨幅最为明显。全球主要品牌 面板备货计划积极,加之渠道库存偏低,TV 面板出货有望大幅提升。(二)全球复工开启,终端需求复苏渐进 1、国内竣工数据回暖,电视需求有望企稳回升 由于疫情逐步受控,中国住宅竣工面积同比快速回暖,延续自 2019 年下半年以来的竣工向上周期,电视家装需求有 望逐渐回升。受疫情影响 1-2 月份房企停工,住宅竣工面积同比大幅下滑,3 月开始地产复工迅速,地产竣工显著修 复。2020 年 2-4 月中国住宅竣工面积累计同比-24.3%/-16.2%/-14.5%,延续自 2019 年下半年以来的竣工向上周期。随着疫情得到控制,竣工数据有望继续回暖,电视家装需求有望逐渐回升。2、体育赛事陆续恢复,2021 年电视需求增长可期体育赛事对面板出货形成有力拉动,2021 年欧洲杯、奥运会等赛事举行,赛事促销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需求的增长。从体育赛事看,2016 年法国欧洲杯、2016 年巴西奥运会、2018 年俄罗斯世界杯等重大赛事对电视需求有一定拉动。从中国 LCD TV 销量数据来看,非体育年(单数年份)液晶面板销量的平均增长率(算数平均值)约为 0.41%,而 体育年(双数年份)液晶面板销量的平均增长率(算数平均值)约为 10.83%。欧洲杯和东京奥运会均推迟至 2021 年举行,赛事促销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需求的增长。3、宅经济云办公驱动显示设备升级 宅经济下大尺寸升级是中国彩电市场的主旋律,2020 年一季度 65 寸产品市场份额达到 14.5%,同比增长 2.5pct。疫情影响下电视产品的安装入户受到限制,大尺寸产品用户搬运安装更加困难,线上小尺寸产品市场份额呈增长趋 势,但整体来看,宅经济下大尺寸升级仍是中国彩电市场的主旋律。2019 年中国电视尺寸跨进“6 时代”,2020 年 一季度 65 寸产品市场份额达 14.5%,同比增长 2.5pct。70+产品逐渐获得消费者认可,2020 年一季度 70 寸和 75 寸 市场份额分别为 1.7%和 2.2%,同比 1.2pct 和 1.1pct,宅经济下电视需求和升级需求增加。疫情对显示器和笔记本电脑市场的影响趋于正面,2020 年 4 月全球显示器 LCD 及 NB LCD 出货量分别同比增长 17.86%和 25.47%。疫情对显示器和笔记本电脑市场的影响趋于正面,3 月开始疫情逐渐在全球蔓延,基于居家办公 与在线教育的需求提前释放显示器和笔电市场的商用和消费需求,推动全球显示器LCD及NB LCD出货量大幅增长。群智咨询数据显示,2020Q1 中国笔电线上市场总销售量约为 350 万台,同比增长 54%。受终端市场表现影响,2020 年 4 月全球显示器 LCD 及 NB LCD 出货量分别同比增长 17.86%和 25.47%。四、供需格局改善助力龙头成长,涨价预期开始兑现(一)6 月价格触底企稳,三季度报价有望持续上涨 供需格局改善加上价格处于低位,2020 年下半年 TV 面板价格预计上涨,55 寸面板有望率先涨价。2019 年 TV 面板 价格持续下降至历史最低点,部分尺寸价格已低于现金成本;2020 年预计全球 TV 整机出货下降 5%,面板出货下降 10%,供需格局改善加上价格处于低位,下半年面板价格预计上涨。韩厂 2019 年底8.5 代线产能 280K/月,主 要用于切割 55 寸产品,造成 2020年 55 寸供需最为紧张,因此本轮 55 寸面板有望率先涨价。根据群智咨询数据,6 月 50"和 55"面板价格将迎来小幅上涨,55"价格预计环比提升 1.9%。2021 年体育赛事恢复需求改善,韩厂退出叠加大尺寸化导致面板出货量预计持平或下降,面板价格 2021 年仍有恢 复空间。2021 年体育赛事恢复,全球整机市场预计实现 2%的增长,由于韩厂 2020 年底退出的产能为 7 代线和 8.5 代线,主要用于切割中小尺寸产品,大陆增加的产能为 8.6 代线和 10.5 代线,主要用于切割大尺寸产品(惠科 8.6 代线最佳化切割尺寸为 50"与 58"),韩厂退出叠加大尺寸化影响,2021 年面板出货量预计持平或者下降。需求恢复供给受限,2021 年供需比预计为 5%-6%,根据行业历史规律,当供需比降至 5%左右时,行业供给偏紧,价格上涨 动力较强。(二)供需比逐渐显著改善,面板价格有望再度进入上行周期 2019 年三季度伴随三星产能退出,行业供需比逐渐改善,面板价格随即在 19Q4 进入上行周期,2020 年一季度面板 供需比持续改善,价格上涨加速,但疫情冲击下需求波动较大,预计随着需求侧逐渐回暖,三星 LG 产能有序退出, 2021 年 LCD 供需比有望再度降至 5%以下。根据行业过往历史分析,当供需比降至 5%左右行业进入供需紧张状态, 面板价格上涨概率较大。疫情提前释放显示器与笔记本电脑的需求,面板厂转移产能以增加产品供应,IT 面板价格预计今年将保持相对平稳。疫情对显示器与笔记本电脑市场的影响趋于正面,基于居家隔离防疫措施所拉增的居家办公与在线教育需求提前释 放商用和消费需求。随着疫情得到控制,线下网咖市场将逐步复苏,大尺寸化进度有望保持。供给端 BOE、TCL 华 星、惠科等面板厂都在积极地将部分产能转到 IT 方面,但由于显示器和笔记本面板尺寸较小,玻璃基板切割得到的 片数较多,面板厂会控制产能转移以避免 IT 市场供应恶化,IT 面板价格预计今年将保持相对平稳。五、主要公司(一)京东方 A:LCD 反转+OLED 放量,面板龙头风云再起京东方全球 LCD 面板龙头地位加强,OLED 大客户导入在即,周期与成长齐飞。正伴随公司 10.5 代线进入量产状态,公司在高世代线的龙头地位进一步 得到加强,当前 LCD 价格进入底部上行区间,公司 LCD 业务有望迎来周期反 转,大尺寸面板业务盈利弹性巨大。公司积极布局的 OLED 逐步进入收获期, 下游客户认证有序推进,北美大客户导入在即,当前 OLED 下游渗透率仍在 快速提升,OLED 投产有望充分享受行业红利。LCD 面板价格正处于底部区间,韩厂陷入亏损加速退出,定价权转移至 BOE 华星,行业 ROE 中枢提升:疫情在海外扩散后,面板需求不振拖累价格持续 下跌,32/55 寸等面板价格已经跌破主要厂商现金成本,三星 LG 韩国本土产将于 2020 年底全部战略性退出,三季度已经陆续停止接单。中期看新增产能主要有 5 条产线,将在未来 3 年陆续投产,其中包括京东方 1 条,鸿海 1 条,惠科 2 条,以及华星 1 条,考虑新产线投产爬坡时间,未来 2 年实际净产 能在减少,在电视大尺寸化趋势下,实际产能收缩更加明显。三星 LG 目前合 计产能占比约 31%,BOE 华星合计产能占比约 30%,主要厂商均宣布未来不再增加 LCD 产能投资,我们认为未来 BOE 华星份额占比有望提升至 50%-60%,定价权转移到国内龙头企业,企业盈利中枢有望显著提升。需求侧疫情冲击逐渐消退,大尺寸化趋势加速消耗产能:疫情后国内电视需 求恢复较快,整机品牌加大线上销售布局,有效弥补了线下衰退,618 促销成果显著。北美政府补贴政策刺激居民消费,四季度双十一和黑五有望带动三季 度整机厂备货。疫情后 IT 面板需求增长同样挤压了中型尺寸面板产能。据我们测算电视尺寸每提高 1 寸,增加的需求就相当于 1 条 90k 月产能的 8.5 代线,根据第三方调查数据,2020 年电视平均尺寸提升了 2 寸,趋势上看大尺寸化 仍在加速渗透,技术上 mini LED 方案趋于成熟,LCD 产能消耗亦将扩大。盈利预测、估值及投资评级:面板行业当前处于基本面的重大拐点期,中长期 LCD 供给集中度进一步提升,行业格局改善提升 ROE 盈利中枢。京东方作为 面板龙头有望享受行业周期回升红利,参考 2017 年行业景气高点公司 9%的 ROE 水平,我们认为本轮面板上行周期,公司 ROE 有望回到 10-15%,预计 20-22 年利润分别为 49.64/81.46/114.14 亿,重资产公司我们按 PB 估值,京东方当前 1.9 倍 PB,按照 17 年行业景气上行期 PB2-2.7 倍看,当前安全边际足够,若 ROE 回到 10-15%,PB 估值提升可期,景气高点可到 3 倍 PB。综合 PE 和 PB 估值方法,参考历史平均估值水平,给予 2021 年 30X 估值,对应目标价 6.9元,首次覆盖,给予“强推”评级。风险提示:LCD 面板价格下滑,下游需求不及预期,OLED 良率爬坡及大客 户认证不及预期。公司经营业绩呈典型的周期性波动,2019 年下行周期中公司盈利能力回落,2020 年有望随着价格上涨而逐步提升。半导体显示行业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公司经营业绩随着技术创新对供需关系带来的冲击呈周期性波动。公司营收增速及盈利能力在 2016-2017 年价格上行周期中明显提升,在 2017-2018 年价格下行周期中逐步回落。2019 年半导 体显示行业竞争加剧,整体供过于求,产品价格下降,市场处于液晶周期的下行阶段。2019 年 TV 面板价格持续下 降 至 历 史 最 低 点 , Q1//Q2/Q3/Q4 公营 收 增分 别 为 22.66%/30.48%/18.05%/9.74% , 毛利率分别为 17.66%/15.94%/11.81%/15.69%。伴随着供需格局改善,2020 年公司业绩有望随着价格上涨而提升。端口器件板块为公司贡献主要业绩,2019年营收同比增长22.83%,毛利率受价格下行的影响同比-5.75pct至13.11%。公司拥有端口器件(D)、智慧物联(S)、智慧医工(H)三大事业板块。端口器件为公司贡献主要业绩,包括显 示与传感器件、传感器及解决方案两大事业群,其中显示器件业务致力于提供 TFT-LCD、AMOLED、Microdisplay 等领域的智慧端口器件。公司 2019 年端口器件板块整体销量同比增长 16%,实现营业收入 1064.82 亿元,同比增长 22.83%;毛利率 13.11%,同比-5.75pct。智慧物联事业板块包括智造服务、IoT 解决方案和数字艺术三大事业群,2019 年实现营收 167.31 亿元,同比-4.39%,毛利率 13.01%,同比+1.98pct。公司业务覆盖欧、美、亚、非等全球主要地区,中国大陆作为公司最主要的市场,2019 年营收占比达到 51.22%。 公司服务体系覆盖欧、美、亚、非等全球主要地区,子公司遍布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瑞士、日本、韩国、新 加坡、印度、俄罗斯、巴西、阿联酋等 19 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各地区营收占比小幅波动,2019 年中国大陆、亚 洲其他地区、欧洲地区、美洲地区营收占比分别为 51.22%/38.80%/3.89%/5.96%,同比+7.0pct/-6.8pct/+0.3pct/-0.6pct;毛利率随价格降低而下降,2019 年中国大陆和亚洲其他地区毛利率分别为 15.14%/16.31%,同比-5.5pct/-3.8pct。公司显示业务在全球市场领先,大尺寸液晶面板出货面积稳居全球第一,现已可以决定部分重要尺寸的价格走向。 2019 年公司智能手机液晶显示屏、平板电脑显示屏、笔记本电脑显示屏、显示器显示屏、电视显示屏五大主流产品 销量市占率继续稳居全球第一。以出货面积计算,2019 年京东方大尺寸液晶面板出货面积同比增加 20%至 4090 万 平方米,超过 LGD 成为全球大尺寸液晶面板供应商出货面积第一名。从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面积来看,京东方 2019 年大尺寸液晶电视出货面积为 3010 万平米,同比增长 23.8%,出货量排名第一,其中 65 英寸显示屏29.1%市占率、 75 英寸显示屏36.3%的市场占有率均位列全球第一。面板作为重资产行业,产能优势越大定价权越强,目前电视面板部分定价权已由 LGD 转移到 BOE,公司已经可以决定部分重要尺寸的价格走向。(二)TCL 科技:重组聚焦显示业务,TV 面板龙头整装待发华星光电 2020Q1 电视面板份额超越京东方位居全球第一,LCD 面板业务周 期反转在即,OLED 爬坡顺利,业务聚焦后发展进入快车道。TCL 在 2019 年 完成资产重组,主业聚焦于华星光电和金融投资,并且通过收购少数股权加强 对华星的控制权,2020 年 2 月公司电视面板出货超越京东方奠定 TV 面板龙头 地位,伴随公司 11 代线即将投产,公司在大尺寸面板领域竞争优势进一步加强,当前 LCD 价格进入底部上行区间,公司 LCD 业务经营效率领先同行,有望率先实现盈利反转。公司积极布局的 OLED 逐步进入收获期,产能爬坡有序推进,公司投资 JOLED 合作研发印刷 OLED,新技术开拓走在行业前列。LCD 面板价格正处于底部区间,韩厂陷入亏损加速退出,定价权转移至 BOE 华星,行业 ROE 中枢提升:疫情在海外扩散后,面板需求不振拖累价格持续 下跌,32/55 寸等面板价格已经跌破主要厂商现金成本,三星 LG 亏损加剧, 其韩国本土产线将于 2020 年底全部战略性退出,三季度开始已经陆续停止接 单,而新增产线将在未来 3 年分批投产,行业供需比将显著改善。中期看新增 产能主要有 5 条产线,包括京东方武汉 B17,鸿海 1 条,惠科 2 条,以及华星 武汉 T4 线,考虑新产线投产爬坡时间,未来 2 年实际净产能在减少,在电视 大尺寸化趋势下,实际产能收缩更加明显。三星 LG 目前合计产能占比约 31%, BOE华星合计产能占比约30%,主要厂商均宣布未来不再增加 LCD产能投资, 我们认为未来 BOE 华星份额占比有望提升至 50%-60%,定价权转移到国内龙头企业,企业盈利中枢有望显著提升。需求侧疫情冲击逐渐消退,大尺寸化趋势加速消耗产能:疫情后国内电视需 求恢复较快,整机品牌加大线上销售布局,有效弥补了线下衰退,618 促销成 果显著。北美和欧洲需求已见起色,北美政府补贴政策刺激居民消费,四季度双十一和黑五有望带动三季度整机厂备货。疫情后 IT 面板需求增长同样挤压 了中型尺寸面板产能。据我们测算电视尺寸每提高 1 寸,增加的需求就相当于 1 条 90k 月产能的 8.5 代线,根据第三方咨询机构调查数据,2020 年电视平均 尺寸提升了 2 寸,趋势上看大尺寸化仍在加速渗透,技术上 miniLED 方案于成熟,LCD 产能消耗亦将扩大。盈利预测、估值及投资评级:面板行业当前处于基本面的重大拐点期,中长期 LCD 供给集中度进一步提升,行业格局改善提升 ROE 盈利中枢。TV 面板将 是本轮面板涨价的主要品种,TCL 电视面板占比较高,弹性巨大,结合行业 供需形势和公司自身产能爬坡情况,我们预计公司 20-22 年归母利润分别为 36.48/49.5/52.06 亿,参考面板行业历史估值水平,给予 2020 年 30XPE 估值, 目标价 8.1 元,首次覆盖,给予“强推”评级。风险提示:LCD 面板价格下滑,下游需求不及预期,OLED 新技术研发不及 预期,OLED 产能爬坡不及预期。公司2019年4月剥离智能终端及配套业务,聚焦半导体显示及材料业务,未来还将陆续退出部分关联性较弱的业务。为实现战略转型、发挥产融结合协同优势、改善企业资本结构,2019 年 4 月公司剥离智能终端及配套业务,聚焦半 导体显示及材料业务。重组后公司主要业务架构调整为半导体显示及材料业务、产业金融及投资创投业务、其他业 务三大板块,其中 TCL 华星主要从事半导体显示面板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以及相关业务的协同管理;广东聚华主要从事印刷与柔性显示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华睿光电主要从事具有自主 IP 的新型 OLED 关键材料的开发;翰林汇专业从事 IT 产品销售与服务的业务平台,覆盖国内外一线品牌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数码产品和相关配件。公司未来将陆续退出部分关联性较弱的业务,进一步聚焦主业。液晶面板价格下行拖累 TCL 华星板块毛利率,产品结构调整&出货量提升推动 TCL 华星 2019 年营收同比+22.9%。以备考口径计,公司 2019 年实现营收 572.71 亿元,同比增长 18.7%,归母净利润 26.18 亿元,同比下降 17.0%。分板,2019 年 TCL 华星实现营收 339.94 亿元,同比增长 22.9%,实现净利润 9.64 亿元,同比下降 58.5%,EBITDA 为 86.8 亿元,综合业绩继续保持行业领先;翰林汇 2019 年实现营收 208.36 亿元,同比增长 25.8%。受行业供大于影响,液晶面板价格下行拖累 TCL 华星板块毛利率大幅下降,2019 年毛利率 10.34%,同比-8.41pct;翰林汇毛利IT 产品分销行业性质仍处于较低水平,2019 年毛利率 3.59%,同比-0.37pct。TCL 华星大尺寸面板占比较高,2019 年占总营收的 33%,有望更多受益于本轮大尺寸面板涨价所带来的行情。2019 年 TCL 华星出货面积 2218.4 万平方米,同比增长 23.8%,其中大尺寸产品出货 2082.0 万平方米(yoy+19.1%),占 比 93.85%,实现营收 189.3 亿元(yoy-12.5%),占总营收比例 33%。中小尺寸出货面积 136.5 万平方米(yoy+212%),占比 6.15%,实现营收 150.7 亿元(yoy+150%),占总营收比例 26%。目前 TCL 华星 55 寸电视面板出货量排名全球 第一、65 寸排名第三,86 寸白板领域排名第二,32 寸电竞领域出货量排名第三,大尺寸面板在细分领域市场地位 稳固。此次面板涨价主力为大尺寸 TV 面板,群智咨询预计 6 月 50"和 55"面板价格将率先上涨,公司有望更多受益 于本轮面板涨价行情。公司与三星、TCL 电子、小米等一线品牌客户建立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携手优质客户共同成长,2019 年前五大客 户营收占比 54%。公司与三星、TCL 电子、小米等一线品牌客户建立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其中三星是 TCL 华星 11 代线的战略股东,也是公司在大尺寸及中小尺寸显示屏上的重要合作伙伴,2019 年三星电视出货 4270 万台(yoy+7%), 全球排名第一;TCL 电子作为全球第二大电视品牌,自 2019 年 4 月剥离出集团后与公司保持战略协同;目前公司大 尺寸面板在国内前六大整机厂商供货排名第一。商用显示方面,公司顺利推进与视源、鸿合等主要厂商的合作。6t3 产线对一线手机品牌客户出货量占比 80%,6t4 产线已向联想、小米、比亚迪、联想等客户出货。2019 年 TCL 华星前五大客户营收占比达到 54%,公司携手优质客户共同成长。公司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较高,2017 年以来公司是 LCD 龙头中唯一一家营业利润率始终为正的企业。公司深化组织 变革,持续剥离关联性较弱的业务,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持续提升,风险抵御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LCD龙头中,公司是唯一一家自2017年以来营业利润率始终为正的企业。2019年显示面板价格持续下降至历史低谷, 出现行业性亏损;公司通过改善业务流程,推进极致降本增效,优化产品和客户结构,TCL 华星保持效率和效益行业领先,2019 年 TCL 华星实现净利润 9.64 亿元,净利率为 2.84%。免责声明:报告来源(华创证券2020.07.10),观点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
研究发现,今年1月以来在全球蔓延的COVID-19也对OLED产业造成了不利影响。根据UBI Research的《2020年OLED显示器半年度报告》,2020年上半年OLED总出货量和销售额分别为2.31亿台和132亿美元。与去年上半年2.3亿台的出货量和138亿美元的销售额相比,出货量增加了100万台,但销售额减少了6亿美元。销量减少而出货量增加的原因是由于价格较低的手表用OLED出货量增加,但智能手机和电视用OLED减少。手表用OLED出货量在2019年上半年为2200万枚,但1H20大幅增加至3350万枚,增加了OLED面板的整体出货量。然而,智能手机用OLED市场却减少了1060万台。另一方面随着三星电子在今年上半年发布的Galaxy Z Flip,可折叠OLED市场显著上升。预计从2023年开始,面板厂商对移动设备的产线产能增幅将放缓。在2022年之前,中国企业的投资都会维持,但由于智能手机用OLED供过于求的情况仍在持续,进一步的投资难以期待。三星显示器公司正在将A3工厂的LTPS TFT生产线改造为LTPO TFT生产线,由于已经改造完毕,所有工厂都可以生产Y-OCTA,预计量产能力将逐渐减少,2021年将达到900万平方米。因此,在今年之前,韩国的量产基板面积为56.5%,但从2021年开始,中国的量产能力有望达到1%,但是产能比例正在快速逆转,预计2022年之后,中国的量产能力将有望超过50%。
报告格式:纸质版 电子版 纸质+电子版出品单位:智研咨询大部分OLED材料与LCD无法通用,所以OLED材料领域的市场空间较大,2018年全球OLED材料市场容量已经达到了11.56亿美元,OLED材料在中国的发展也快速增长,2018年中国OLED材料市场规模达9.6亿美元,同比2017年增长107.34%。2016-2018年中国OLED材料市场规模走势 智研咨询发布的《2021-2027年中国OLED材料市场调查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共十四章。首先介绍了中国OLED材料行业市场发展环境、OLED材料整体运行态势等,接着分析了中国OLED材料行业市场运行的现状,然后介绍了OLED材料市场竞争格局。随后,报告对OLED材料做了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中国OLED材料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预测。您若想对OLED材料产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中国OLED材料行业,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报告目录:第.一部分 行业发展综述第.一章 OLED材料行业发展概述第.一节 oled材料的概述一、oled材料介绍二、oled材料主要特性三、oled材料产品结构四、oled材料领域地位第二节 中国oled材料行业成长周期分析一、成长速度二、附加值的提升空间三、行业周期第二章 中国oled材料行业发展环境分析第.一节 全球经济环境分析一、全球宏观经济形势二、全球贸易环境三、全球经济环境对行业发展的影响第二节 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一、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分析二、消费价格指数cpi、ppi分析三、全国居民收入情况解读四、宏观经济环境对行业的影响第三节 社会环境分析一、人口环境分析二、教育情况分析三、文化环境分析四、中国城镇化率五、生态环境分析六、居民消费观念和习惯分析七、社会环境对行业的影响第四节 政策环境分析一、行业政策法规二、行业监管体制三、行业未来规划第五节 行业技术环境一、oled材料技术水平发展现状二、oled材料技术专利数量分析三、oled材料技术人才发展现状四、oled材料技术发展趋势第三章 国际oled材料所属行业发展分析及经验借鉴第.一节 全球oled材料市场总体情况分析一、全球oled材料行业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2017年OLED材料收入增长43%,达8.69亿美元。2018年全球OLED材料收入达11.56亿美元。预计2022年前OLED材料市场将以24%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2022年达到25.6亿美元。2016-2018年全球OLED材料市场规模二、全球oled材料市场结构三、全球oled材料行业竞争格局四、全球oled材料市场区域分布第二节 全球主要国家(地区)市场分析一、欧洲1、欧洲oled材料行业发展概况2、欧洲oled材料市场规模及应用情况二、美国1、美国oled材料行业发展概况2、美国oled材料市场规模及应用情况三、日本1、日本oled材料行业发展概况2、日本oled材料市场规模及应用情况四、韩国1、韩国oled材料行业发展概况2、韩国oled材料市场规模及应用情况五、其他国家地区第三节 国内外oled材料行业比较分析一、国内外行业技术水平比较二、国内外市场需求结构比较三、国内外市场供给能力比较第二部分 行业深度分析第四章 中国oled材料所属行业运行现状分析第.一节 中国oled材料所属行业发展状况分析一、行业发展历程和阶段二、行业发展概况及特点三、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四、行业商业模式分析第二节 2015-2019年oled材料所属行业市场经营情况分析一、行业工业总产值二、行业市场规模分析三、产品市场结构特点四、产品产销情况分析五、行业销售收入分析第三节 2015-2019年中国oled材料行业企业分析一、企业数量变化分析分析二、不同规模企业结构分析三、不同所有制企业结构分析四、从业人员数量分析第四节 2015-2019年中国oled材料所属行业财务指标总体分析一、行业盈利能力分析二、行业营运能力分析三、行业偿债能力分析四、行业发展能力分析第五节 中国oled材料所属行业市场价格走势分析一、oled材料市场定价机制组成二、oled材料市场价格影响因素三、2015-2019年oled材料价格走势分析四、2021-2027年oled材料价格走势预测第五章 oled材料所属行业市场供需形势分析第.一节 oled材料行业生产分析一、产品及原材料进口、自有比例二、国内产品及原材料生产基地分布三、产品及原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分析四、原材料产能情况分析第二节 中国oled材料市场供需分析一、中国oled材料行业供给情况1、行业供给分析2、行业产品产量分析3、重点企业产能及占有份额二、中国oled材料行业需求情况1、行业需求市场2、行业客户结构3、行业需求的地区差异三、中国oled材料行业供需平衡分析第三节 oled材料市场应用及需求预测一、oled材料应用市场总体需求分析1、oled材料应用市场需求特征2、oled材料应用市场需求总规模二、2021-2027年oled材料行业领域需求量预测三、重点行业oled材料需求分析预测第六章 oled材料所属行业进出口结构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第.一节 oled材料所属行业进出口市场分析一、oled材料所属行业进出口综述1、中国oled材料进出口的特点分析2、中国oled材料进出口地区分布状况3、中国oled材料进出口的贸易方式及经营企业分析4、中国oled材料进出口政策与国际化经营二、oled材料所属行业出口市场分析1、行业出口整体情况2、行业出口总额分析3、行业出口产品结构三、oled材料所属行业进口市场分析1、行业进口整体情况2、行业进口总额分析3、行业进口产品结构第二节 中国oled材料出口面临的挑战及对策一、中国oled材料出口面临的挑战二、中国oled材料行业未来出口展望三、中国oled材料产品出口对策四、oled材料行业进出口前景及建议第三部分 市场全景调研第七章 中国oled材料行业产业结构分析第.一节 oled材料产业链结构分析一、oled材料行业产业链构成二、oled材料行业产业链结构模型分析三、主要环节增值空间四、产业链条的竞争优势分析第二节 oled材料上游行业发展分析一、上游行业发展现状二、上游行业供给能力分析三、上游行业主力厂商分析四、上游行业价格变化趋势五、上游行业对oled材料行业的影响第三节 oled材料下游应用市场分析一、oled材料主要应用市场分析二、下游应用市场发展现状分析三、oled材料占下游应用行业市场份额分析四、下游应用市场发展趋势及前景分析第四节 oled材料应用产业结构发展预测一、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政策分析二、产业结构调整中消费者需求的引导因素三、oled材料行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市场定位四、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分析第八章 oled材料细分市场发展分析第.一节 oled发光材料市场发展分析一、oled发光材料介绍二、oled发光材料特性及应用三、oled发光材料市场规模分析四、oled发光材料代表厂商及竞争格局五、oled发光材料发展趋势及前景第二节 oled通用材料市场发展分析一、oled通用材料介绍二、oled通用材料特性及应用三、oled通用材料市场规模分析四、oled通用材料代表厂商及竞争格局五、oled通用材料发展趋势及前景第四部分 行业竞争格局第九章 oled材料行业区域市场分析第.一节 中国oled材料重点区域市场分析预测一、行业总体区域结构特征及变化二、行业区域集中度分析三、行业区域分布特点分析四、行业企业数的区域分布分析第二节 oled材料主要养殖区域分析一、华东地区1、华东地区oled材料企业数量分析2、华东地区oled材料工业产值分析3、华东地区oled材料市场规模及产品结构分析4、华东地区oled材料主要应用市场分析5、华东地区oled材料产业链布局趋势二、华中地区1、华中地区oled材料企业数量分析2、华中地区oled材料工业产值分析3、华中地区oled材料市场规模及产品结构分析4、华中地区oled材料主要应用市场分析5、华中地区oled材料产业链布局趋势三、华南地区1、华南地区oled材料企业数量分析2、华南地区oled材料工业产值分析3、华南地区oled材料市场规模及产品结构分析4、华南地区oled材料主要应用市场分析5、华南地区oled材料产业链布局趋势四、西南地区1、西南地区oled材料企业数量分析2、西南地区oled材料工业产值分析3、西南地区oled材料市场规模及产品结构分析4、西南地区oled材料主要应用市场分析5、西南地区oled材料产业链布局趋势五、东北地区1、东北地区oled材料企业数量分析2、东北地区oled材料工业产值分析3、东北地区oled材料市场规模及产品结构分析4、东北地区oled材料主要应用市场分析5、东北地区oled材料产业链布局趋势六、华北地区1、华北地区oled材料企业数量分析2、华北地区oled材料工业产值分析3、华北地区oled材料市场规模及产品结构分析4、华北地区oled材料主要应用市场分析5、华北地区oled材料产业链布局趋势七、西北地区1、西北地区oled材料企业数量分析2、西北地区oled材料工业产值分析3、西北地区oled材料市场规模及产品结构分析4、西北地区oled材料主要应用市场分析5、西北地区oled材料产业链布局趋势第十章 2021-2027年oled材料行业竞争形势及策略第.一节 行业总体市场竞争状况分析一、oled材料行业竞争结构分析1、现有企业间竞争2、潜在进入者分析3、替代品威胁分析4、供应商议价能力5、客户议价能力6、竞争结构特点总结二、oled材料行业swot分析1、oled材料行业优势分析2、oled材料行业劣势分析3、oled材料行业机会分析4、oled材料行业威胁分析第二节 oled材料行业竞争格局分析一、企业竞争格局分析二、市场竞争格局分析三、产品竞争格局分析第三节 oled材料行业集中度分析一、市场集中度分析二、企业集中度分析三、区域集中度分析第四节 oled材料行业并购重组分析一、行业并购重组现状及其重要影响二、企业升级途径及并购重组风险分析三、行业投资兼并与重组趋势分析第十一章 oled材料行业重点企业分析第.一节 中节能万润股份有限公司一、企业发展概况分析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三、企业产品结构分析四、企业销售渠道分析五、企业主要客户分析六、企业竞争优势分析第二节 濮阳惠成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一、企业发展概况分析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三、企业产品结构分析四、企业销售渠道分析五、企业主要客户分析六、企业竞争优势分析第三节 康得新复合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企业发展概况分析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三、企业产品结构分析四、企业销售渠道分析五、企业主要客户分析六、企业竞争优势分析第四节 吉林奥来德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一、企业发展概况分析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三、企业产品结构分析四、企业销售渠道分析五、企业主要客户分析六、企业竞争优势分析第五节 西安瑞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一、企业发展概况分析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三、企业产品结构分析四、企业销售渠道分析五、企业主要客户分析六、企业竞争优势分析第六节 北京阿格蕾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一、企业发展概况分析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三、企业产品结构分析四、企业销售渠道分析五、企业主要客户分析六、企业竞争优势分析第七节 宇瑞(上海)化学有限公司一、企业发展概况分析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三、企业产品结构分析四、企业销售渠道分析五、企业主要客户分析六、企业竞争优势分析第八节 吉林吉大瑞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一、企业发展概况分析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三、企业产品结构分析四、企业销售渠道分析五、企业主要客户分析六、企业竞争优势分析第九节 陕西莱特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一、企业发展概况分析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三、企业产品结构分析四、企业销售渠道分析五、企业主要客户分析六、企业竞争优势分析第十节 深圳市新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企业发展概况分析二、企业经营情况分析三、企业产品结构分析四、企业销售渠道分析五、企业主要客户分析六、企业竞争优势分析第五部分 投资发展前景第十二章 2021-2027年oled材料行业前景及趋势预测第.一节 2021-2027年中国oled材料市场前景分析一、未来oled材料贸易市场展望二、中国oled材料市场的发展前景三、中国oled材料市场需求上升趋势分析第二节 2021-2027年oled材料市场发展趋势预测一、2021-2027年oled材料行业发展趋势1、技术发展趋势分析2、产品发展趋势分析3、产品应用趋势分析二、2021-2027年oled材料市场规模预测三、2021-2027年oled材料行业应用趋势预测四、2021-2027年细分市场发展趋势预测第三节 2021-2027年中国oled材料行业供需预测一、2021-2027年中国oled材料行业产量预测三、2021-2027年中国oled材料行业销量预测四、2021-2027年中国oled材料行业供需平衡预测第十三章 2021-2027年oled材料行业投资特性及风险防范第.一节 oled材料行业投资特性分析一、oled材料行业进入壁垒分析二、oled材料行业盈利因素分析三、oled材料行业盈利模式分析第二节 2021-2027年oled材料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一、有利因素1、产业政策支持2、下游市场需求大二、不利因素1、高端产品技术研发水平不够2、产品应用创新不足第三节 oled材料行业投资机会一、产业链投资机会二、细分领域投资机会三、重点区域投资机会第四节 oled材料行业风险预测与防范一、宏观政策风险与防范二、市场竞争风险与防范三、技术风险与防范四、关联产业风险与防范五、其他风险与防范第十四章 oled材料行业投资发展战略及建议()第.一节 对中国oled材料品牌的战略思考一、oled材料品牌的重要性二、oled材料实施品牌战略的意义三、oled材料企业品牌的现状分析四、中国oled材料企业的品牌战略五、oled材料品牌战略管理的策略第二节 oled材料经营策略分析一、oled材料市场细分策略二、oled材料市场创新策略三、品牌定位与品类规划四、oled材料新产品差异化战略第三节 中国oled材料行业销售渠道模式分析一、厂家直销模式二、代理营销模式三、网络营销模式第四节 研究结论及发展建议一、oled材料行业研究结论及建议二、oled材料子行业研究结论及建议三、oled材料行业发展建议1、行业发展策略建议2、行业投资方向建议()3、行业投资方式建议图表目录图表:oled材料行业产品的分类结构图表:oled材料行业成长周期图图表:2019年gdp初步核算数据图表:2015-2019年中国gdp季度累计增长图图表:2019年中国居民人均收入情况图表:2015-2019年中国居民恩格尔系数情况图表:2019年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情况图表:2019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情况图表:2019年oled材料行业市场规模分析图表:2019年oled材料行业销售收入分析图表:2019年oled材料行业总产值分析图表:2019年oled材料行业利润总额分析图表:2019年oled材料企业数量变化分析分析图表:2019年oled材料不同规模企业结构分析图表:2019年oled材料不同所有制企业结构分析图表:2019年oled材料从业人员数量分析图表:2019年oled材料行业产品结构分析图表:2021-2027年oled材料应用领域需求量预测图表:2019年oled材料行业区域集中度分析图表:2019年oled材料行业区域分布特点分析图表:2019年oled材料行业企业数的区域分布分析图表:2019年oled材料市场集中度分析图表:2019年oled材料企业集中度分析图表:2019年oled材料区域集中度分析图表:2021-2027年oled材料行业市场规模预测图表:2021-2027年中国oled材料行业产量预测图表:2021-2027年中国oled材料行业销量预测更多图表请见正文……
OLED核心驱动——发光元件OLED元件的发光原理为:外加电压适当时,阳极产生的空穴和阴极产生的电子分别向传输层中迁移,空穴与电子在发光层相遇,产生能量激子,从而激发产生可见光,依发光材料配方不同产生红绿蓝光,按照三基色原理形成基本色彩。近年来,我国在阴极材料的开发应用中屡有斩获,电子/空穴传输层材料的加工也获得了一定进展;而对于发光材料和ITO材料,我国相关产业既无加工原料,也无业务加工设备,进口依赖情况严重,存在着一定的“卡脖子”问题。上期回顾:【“卡脖子”系列】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产业及技术发展报告!ITO材料ITO薄膜通过磁控溅射技术将靶材金属镀在玻璃基板上,因此除了磁控溅射的技术难点外,金属靶材原料是影响ITO薄膜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靶材质量会严重影响薄膜成品的性能。产业现状在ITO靶材的国际市场中,市场需求集中在亚洲,韩国、日本、中国台湾、及中国大陆各占四分之一。而高端ITO靶材的供应商则集中来自日本,东曹、日立、住友、日本能源、三井,其中仅三井、日本能源和东曹三家就占据了我国ITO靶材80%的市场。而我国虽然是世界第一产铟大国,占世界产量的70%,但是在深加工方面却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国内一些企业日趋成熟,如株洲冶炼、长信科技、西格玛、莱宝高科等,均有自己完整的产业链,但产品只能应用于中低端导电薄膜,尚不能满足OLED对ITO薄膜的实用要求。发光材料发光材料在OLED发光元件中是最重要的材料,根据原理进行分类主要有荧光材料、磷光材料和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三种。其中,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TADF)有效避免了重金属的使用,并使用更加稳定的荧光材料代替磷光材料,提高了发光效率的同时保证了工作寿命,因此TADF成为目前OLED发光材料研究领域的热点方向。产业现状目前,OLED发光材料单体市场掌控在欧美及日韩的一些企业手中,各大公司市场份额情况见下图,这些企业一般都把部分OLED中间体或单体粗品的生产外包出去,中国就是目前全球主要的OLED中间体和单体粗品的生产基地。这些国外龙头企业以其专利和技术优势,对单体制造市场形成了垄断,从我国购进口大量OLED中间体或单体粗品,升华后转而再出口到我国,这不仅提高了我国OLED面板商的制造成本,还对遏制我国OLED显示行业发展造成潜在威胁。14大发光材料企业详细分析见报告全文!材料委天津院针对OLED产业中显示玻璃、发光元件、偏光片等存在的“卡脖子”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输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产业及技术发展报告》,如您感兴趣请添加客服材料侠(caioliaoxia)咨询!▼报告目录
来源:中关村在线新品拿到手软,好物天天推荐,新浪众测等你加入。在这里,你也能成为数码大V;在这里,产品好坏你说了算。玩转新奇好物,来新浪众测在显示技术迭代的道路上,关于OLED面板的讨论也从未停止。这样一种有机自发光的材料,可以做到单独控制每个像素的点亮与关闭,呈现完美深邃的黑色,带来近乎无限的色彩对比度,震撼的视觉体验,但是同时,相较于传统的液晶电视其高昂的价格、较低的良率和使用寿命一直都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问题。根据数据显示,亚太地区是OLED面板的最大市场。主要原因有,LG和三星在内的大多数主要参与者都在该地区设有制造工厂。此外,一些电视制造商,标牌显示器制造商和其他供应商的总部位于亚太地区。尤其是索尼创维等坚定的OLED支持者一直在该领域内不断努力,以国内市场为例,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电视市场,在2020年期间,多家国产厂商纷纷入局OLED电视,部署多条发展路线。在面板制造业中,日韩企业一直都处于领先地位,并且其仍在投入资金进行研究。相信随着疫情影响进一步的减弱,产能逐步回升,OLED电视价格可以进一步压低,比如目前市场上国产OLED先行者创维就拥有多款性价比较高的产品。
(报告出品方/作者:方正证券,陶胤至、陈杭)报告摘要一、LED产业发展逻辑,成长与周期共振长时维度来看,成长属性来自“海兹定律”“海兹定律”意指发光效率提升、成本下降带动LED产业应用渗透,推动技术发展。它是LED行业类似于半导体摩尔定律的法则:每经过十年,LED输出流明提升20倍,同时LED的成本价格降至原有的1/10。从LED行业过去30多年的发展来看,高功率、微型化、全彩化成为推动LED应用在显示、背光、照明全面开花的关键词。LED出货颗数也呈现每10年1-2个数量级的爆发式成长,仅过去10年,LED出货颗数就从千亿级以内扩张到万亿级以上,我们预计下一个10年,随着LED芯片/灯珠尺寸进一步缩小、成本进一步降低,Mini/MicroLED将带来背光及显示技术的革命,推升LED出货颗数来到十万亿级以上。以LED芯片技术发展为例,在海兹定律的推动下,技术升级趋势明显。相同亮度所需的LED芯片尺寸持续缩小,发光效率持续提升,可量产的最小尺寸基本呈现指数级下降趋势,可以认为继2010年后,LED芯片尺寸的微小化正在迎来一个新的临界点,推动 LED 应用新的飞跃,带来未来10年内的芯片尺寸的持续下降,趋势大致如下图所示。从成本端来看,LED芯片、灯珠甚至应用也基本呈现指数级下降的趋势。即使初期成本很高,也往往可以在短短几年内迅速抹平成本劣势。随着LED光效上升,芯片面积下降,单个晶圆能切出的芯片数量大幅增长,进而也摊低灯珠成本,以1010灯珠为例,价格从2010年的0.9元/颗,下降 96%至2020年的0.03元/颗左右,2021年有望进一步降至0.015元/颗。短时维度来看,行业供需博弈造成周期属性以3-5年为一个时间节点来看,LED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周期性,行业景气度由供需博弈决定。从2009年至今,LED芯片行业大致以4年左右为一个周期。每轮周期中行业盈利水准与库存以及LED指数的走势密切相关。如下图,目前处于2017~2020年的第三轮周期之中。从需求端看,LED下游需求主要包括照明、显示等。如下图所示,通用照明是LED主要的下游应用,占比在46%上下波动,由于成本驱动,照明需求增长相对平稳;显示屏和景观应用占比保持在15%左右。近几年中小间距LED取得了快速发展,尤其在专用显示市场,如下图显示小间距LED市场规模持续扩张,中小间距LED显示成为近年来显示增量需求的主要驱动来源。从LED芯片供给端来看,周期上行时,厂商扩产,周期下行时,厂商减产,行业经过持续洗牌份额向龙头厂商集中。根据行业趋势,供给端产能转移叠加集中度提升,LED芯片龙头厂商强者恒强,占据行业优势地位。原因在于在生产过程中,要保持效能与成本的领先,需要持续投入新的MOCVD设备。因而LED芯片大厂,能在周期上行、下行阶段持续保持先进设备的投入,始终保持成本与效能的领先优势,导致行业头部集中度不断提升。如下图,根据2015-2019年芯片大厂三安光电和华灿光电的净资产收益率和存货周转率为例,即使是处于周期下行阶段中,三安光电的净资产收益率保持在10%左右,存货周转率相对稳定;华灿光电的净资产收益率虽然存在波动,但总体表现良好,其存货周转率稳定。LED行业目前总体处于周期下行底部LED行业目前处于第三轮周期之中,具体而言,处于自2017Q4以来周期下行的底部。从供给端来看,受政府补贴以及行业良好盈利性的驱使,LED芯片产能快速扩大,有阶段性供过于求压力。据LEDinside统计,截至2018年底,中国大陆LED芯片厂商总产能达到1120万片/月(折合2寸),同比增长31%。而同时我国芯片市场规模为171亿人民币,同比仅增长4%。如下图,供过于求的情况使厂商库存总体呈上升趋势,居高不下。从需求端来看,照明需求20H2环比20H1在温和复苏。根据智研咨询信息显示,自2015年以来,LED照明行业市场规模逐年扩大,但增速放缓;由于疫情影响,2020年市场需求受到一定冲击,但照明需求20H2环比20H1在温和复苏;预计到2021年全球LED照明行业产值规模有望超过7980亿元。但显示需求2020年同比下滑较多,主要受海外市场需求下滑影响。预计2021年下半年有望逐步恢复至疫情前正常水平。二、出口复苏带动下游市场20H2景气回暖LED芯片需求回暖受价格波动影响,2019年中国LED芯片市场规模增速有一定下滑,2020年受疫情影响,预计市场规模继续下滑1%左右,但2020 下半年开始需求有明显回暖。预计2021年需求持续回暖,市场规模同比增速达8%。从中国大陆市场芯片供应占比来看,仍以本地厂商为主,2020年大陆厂商份额有小幅提升,预计上升至83%,台系厂商份额下滑至16%。3Q20开始市场需求回暖,背光、显示屏和照明订单均有明显增加。中国照明电器协会的数据显示,9月至12月LED照明出口总额同比增速平均达40%左右。 LED照明产品今年1-9月累计出口额为234.6亿美元,同比增长5.45%,回升态势十分明显。2020年9月,中国照明行业出口额为 51.13亿美元,同比增长达44.18%,录得本年单月同比最大增幅,自6月份起已连续四个单月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LED照明产品出口额为34亿美元,同比增长40.5%,自5月份起连续五个单月增长,自6月份起连续四个单月实现两位数增长。LED照明产品1-9月累计出口额为234.6亿美元,同比增长5.45%。国内LED芯片供应格局从近两年的国内LED厂商芯片供应来看,产业集中度提升缓慢,虽然很多小厂已经退出芯片市场,不过大厂之间的博弈仍在继续。兆驰股份、兆元光电等新项目的投产,仍将会加剧芯片产业的竞争态势。2020年,虽然部分厂商已经退出市场,但是新项目产能持续释放,包括兆驰南昌基地,兆元福建基地,三安泉州基地等。综合来看,产能增加2成。产能利用率方面,LED inside统计,3Q20中国LED芯片产能利用率8成左右。在20Q3,约七成的产能主要用在照明领域,竞争最为激烈,越来越多厂商计划进入显示领域,含RGB和背光。国内LED封装供应格局照明一直是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门槛低;显示屏近年产能增加明显,海外订单需求下跌,加剧国内市场竞争,照明和显示屏封装价格均明显下跌;背光受OLED侵蚀,国际企业在中国市场营收下跌。综合来看虽然下半年市场回暖,但全年市场规模同比微幅下跌。资金、技术的低门槛,导致国内LED封装产业集中度提升缓慢,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持续下跌。车用、Flash等高端领域依然是国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厂商难以切入。照明,进入成熟期,渗透率处于高位,未来成长空间有限;传统背光,受OLED的侵蚀,手机背光产业严重衰退,大尺寸背光的价值也越来越低;传统显示屏,小间距已经发展到P1.2的时代。传统应用产业已经进入成熟期或者衰退期,新型显示将是LED未来的主要方向。三、高密度LED带动产业持续发展机遇Micro/Mini LED产业不断成熟Micro/Mini LED有望带来应用场景的扩张和市场潜力的飞跃。Micro/Mini LED 是人为定义的结果,其分类标准并不一致,我们主要按照采取芯片尺寸划分的方式,其中芯片尺寸的缩小,也带来封装等方式的变化。从芯片端、封装端到应用端企业纷纷布局Mini LED,实现量产。如下图,以部分芯片厂商、封装厂商和显示屏厂商为例。苹果、华为、三星等龙头品牌厂商在高密度LED产业领域持续布局。Mini LED有望带动小间距显示应用持续渗透用于小间距产品直显市场,是Mini LED的核心增量市场之一。小间距LED显示屏是指LED点间距在P2.5以下的室内LED显示屏,目前的主流规格在P1.2左右,Mini LED规格通常在P0.7以下,是小间距显示产品最前沿的技术规格。LED直显通常定位于110寸以上的超大尺寸显示,随着点间距规格的缩小,显示性能的持续提升,目前其应用也逐步向中尺寸规格进行渗透。Mini LED直显的产业链,主要包括LED芯片、封装与打件、系统与品牌等几个环节。其中系统与品牌厂商中,除原有LED品牌应用传统厂商,包括安防、液晶面板等龙头厂商也逐步进入该领域,进行差异化技术布局。另外Mini LED技术规格的升级,也逐步使得封装、应用等环节厂商技术分工变得模糊,主要系应用端厂商逐步向封装环节形成渗透。小间距LED应用场景广泛。其应用领域主要是在专用显示市场,同时向商用和民用市场的快速渗透。从市场规模上来看,小间距显示未来在专用显示及商用显示市场有较大的潜在空间。例如目前国内主要城市公安指挥中心小间距 LED 的渗透率不足 10%,未来在公安领域渗透率有望提升到 50%。如下图,根据洲明科技2018年报显示,未来三年小间距 LED 商用市场规模将达到442亿元,渗透率逐步提升。同时我们认为,未来小间距LED显示屏市场规模将扩大。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 2020年中国小间距LED市场规模将达98亿元,对液晶和DLP拼接屏快速取代。Micro/Mini LED打开更多商显应用空间。由于传统LED及小间距显示的可分辨距离在2-5米以上,主要应用于户外大屏及大型室内屏幕,例如监控指挥,以及酒店等大型会议室场景。随着显示间距进入Micro/Mini时代,适宜的观看距离来到1-2米左右,我们认为将可以满足中小型会议室、教育等更多商用需求,面向的市场潜力也从LED小间距时代的百亿级来到千亿级,并将随着成本的下行而逐步兑现。在未来民用市场,Mini LED带动小间距显示应用持续渗透。三星2018年推出“The Wall”Micro LED 电视,凭借出色的显示效果受到市场广泛关注。我们预计,根据“海兹定律”,P0.6-0.7以及P0.3-0.4级别的Micro/Mini LED显示有望在3年内陆续走向成熟,分别可以在50多寸的大小实现FHD、4K的显示效果,从而迈入千亿美金级别的民用显示市场。初期成本会比较高,但 Micro/Mini LED随意拼接的优势,可以使之率先满足室内超大尺寸显示需求,再逐步下探到其他尺寸。Mini LED背光应用前景广阔用于液晶LCD面板背光,也是Mini LED的核心增量市场之一。Mini LED背光技术,主要是定位于传统侧入光背光LED,与OLED 直显电视之间的差异化技术。基于传统LCD电视的设计结构,显示性能可与OLED技术相媲美,但成本端具备持续下降的潜力。Micro LED是显示的最佳终极解决方案Micro LED相比其他显示技术更具有优势,主要包括高亮度、低功耗、长寿命、超高解析度和色彩饱和度等几个方面。如下图, Micro LED最大优势来自于它微米等级间距,每一点画素都能定址控制及单点驱动发光。在发光效率和发光能量密度上,Micro LED高于其它LED产品发光效率和发光能量密度。四、Mini LED带动产业链技术与格局变化Mini LED产业链分析在背光应用方向,Mini LED产业链分为上游芯片、中游封装和下游应用。芯片制造环节是通过一系列半导体工艺将外延片制备成发光颗粒,并通过关键指标测试,再进行磨片、切割、分选和包装。中游封装是指将外引线连接至芯片电极,形成Mini LED器 件的环节。封装的主要作用在于保护芯片与提高光提取效率。下游主要应用于手机、电视、平板、车载显示等。LED设备变化MOCVD是LED芯片产业链中的核心设备(用于LED外延片的制备),Mini LED应用推动MOCVD设备研发,带动国产替代,并刺激市场增量需求。MOCVD是LED芯片生产过程中最为关键的设备,其工艺技术复杂,占据LED外延芯片几乎一半的成本。LED芯片环节的变化Mini LED芯片生产包括外延片制作、电极制作、芯片制作、测试等流程。核心的技术瓶颈集中在Mini LED芯片的微缩化、红光倒装芯片和一致性可靠性3个层面。LED芯片厂商积极布局Mini产品。LED芯片封装的变化技术上,由传统LED的SMT/SMD等贴装方案变为Mini LED的COB方案。其工艺流程如下图。相对于SMD封装。这种COB封装的全彩LED模组具有制造工艺流程少、封装成本较低、封装集成度高、显示屏的可靠性和显示效果好等特点。Mini LED封装技术还包括IMD技术,是将两组、四组或六组RGB灯珠集成封装在一个小单元中,它集合了SMD和COB的优点,是COB封装的前奏。LED显示与背光应用的变化Mini LED背光带来技术革新,较传统侧入背光LED具有诸多优势。具体表现在其精细的Local Dimming可以实现超高对比度 (1000000:1);RGB三色背光方案可实现宽色域,色彩的鲜艳度媲美OLED;减少光学混光距离(OD),降低屏幕厚度实现超薄化;4)散热均匀,传统分立LED器件方案无法做到的,可以实现高亮度(>1000nit),HDR成为可能。Mini LED应用带来的行业竞争格局变化传统面板厂更多的参与到Mini LED背光产业应用中来,下游终端与品牌市场竞争加剧。更多的面板厂商和品牌应用厂商开始布局Mini LED背光产业业务,其具体进展如下。由于Mini LED的流行,传统封装厂在布局Mini LED背光,与传统背光源模组厂的竞争也将加剧。例如,瑞丰光电2018年底建成 MiniLED封装产线,成为国内首批实现MiniLED 产品批量生产的企业之一。2020年受益于客户订单的预期,将再继续增加产线 ; 兆驰股份一直以照明封装业务为主,目前在MiniLED显示领域也已经布局完成,包括MiniRGB和Mini背光,其中MiniRGB已经实现量产出货,Mini背光也在与客户积极配合中。五、主要公司分析(详见原报告)报告节选(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1、 LCD TV 面板价格拐点在即,国内厂商优势显著1.1 LCD 面板价格底部区间已现,反弹在即 近年来伴随价格持续下滑,面板行业核心公司(A 股包括京东方、TCL、深天马;台股包括群创和友达)营收、毛利润和毛利率持续下滑,日、韩、中国台湾等面板厂商以中小尺寸为主,不具备成本优势,目前已经处在较为严重的亏损状态。LCD 面板已不具备进一步降价空间。LCD 面板价格在底部逐步企稳。2020 年以来,受疫情影响,需求端又显著降低,整个面板行业已处于严冬之中,但由于面板售价已经接近甚至低于现金成本,厂商维持合理稼动率,LCD 面板售价已逐步企稳。面板最新价格显示(2020.6.5),电视和显示器面板价格持续保持平稳,受益于笔记本需求旺盛,笔记本面板小幅度上涨。相比日、韩、中国台湾面板厂商,大陆面板龙头更具成本优势。就成本结构来看,以 55 寸 LCDLED 电视(半成品)为例,物料成本占比 70%,对于整个成本影响较为显著。当前,大陆面板厂商在上游的液晶、偏光片、PCB、模具以及关键性的靶材线都在全面导入国产化,有效地降低了物料成本。国内的人工成本也低于日、韩、中国台湾。此外,大陆的产业链更完整,材料、面板、下游整机厂之间存在产业聚集效应,能有效减少运输等成本。此外,大陆面板厂商属于后进入者,因此产能规划中,8 代线以上的比例较高,大面板更具成本优势。长期以往,相比日、韩、中国台湾面板厂商,大陆厂商的利润水平相对更高,更能抗住价格战,倒逼其他厂商产能退出。面板价格有望迎来向上拐点。供给端:日韩产能退出、台厂减产;需求端:疫情缓解,需求快速恢复,2021 年欧洲杯、奥运会等体育赛事有望进一步拉动 TV 需求。随着行业竞争格局优化,供需改善,面板价格反弹在即,有望迎来向上拐点。1.2 供给端:海外产能加速退出,陆厂逐步掌握定价主导权 海外 LCD 面板产能加速退出。受全球面板竞争激烈,自 2019 年开始,松下和三星开始逐步减产。20 年 1 月,LG Display 宣布将在年底前关闭位于韩国的 LCD 面板工厂。受疫情影响,需求不足,三星 20 年 3 月底宣布加速产能退出,决定在今年年底前停止在韩国和中国的所有 LCD 面板生产。根据全球市场数据机构 Omdia 的数据显示,2019 年三星显示器公司的 LCD 面板在全球市场的市占率为 10.9%。截至 2019 年末,LG Display 的 LCD 面板占全球大尺寸面板产能 15.6%,即 P7、P8 对应全球大尺寸面板产能 11%。两大巨头产能退出,将极大减少 LCD 面板供给。国内 LCD 新增产能放缓。根据 DSCC 预测,LCD 设备投资规模将会从 20 年的面板设备的 50%快速下降到 21 年的 25%。目前 LCD 新增产能主要来自大陆厂商的高世代线产能爬坡。受行业因素影响,大陆厂商的扩厂也在一定程度上放缓:1)京东方武汉 B17 产线 20 年 Q1 投产,此前受疫情影响,产能爬坡进度略有延后。2)惠科滁州厂设计产能为 150K,于 2019 年 Q3 投产,一期达产 90K,原计划于 2020 年扩产至 120K,但目前跟踪设备商并未发现滁州厂相关订单,短期加速扩建的可能性较小;惠科绵阳厂设计产能为 150K,将于 2020 年 Q3 投产,但目前设备订单亦较为有限。根据 Digitimes research 预测,随着日韩系的产能退出,大陆厂商扩张放缓,20-21 年 LCD 产能将迎来首次负增长,分别为-1.3%和-1.7%(按面积)。大陆厂商将逐步掌握 LCD 面板定价主导权。伴随海外 LCD 产能持续减产与退出和大陆厂商高世代 LCD 产能快速释放,面板产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未来京东方和华星光电市占率之和有望超过 50%,LCD 面板定价主导权将掌握在大陆厂商手中,产业波动性将大幅减弱。1.3 需求端:短期疫情扰动需求不足,不改长期大屏化趋势 从 LCD 下游需求结构来看,电视是最大的单一需求来源,占比超过 80%,其次是显示器,占比约11%。 短期:疫情过后,电视需求有望快速反弹 疫情短期压制需求,疫情过后需求快速反弹。以中国地区为例,一季度受疫情影响电视销量下滑较大,同比下滑超过 20%,目前国内新冠疫情得到基本控制,市场需求开始企稳,电视销量有望呈现 V 形反转,根据奥维云网的预测,20Q2-20Q4,中国地区电视销量同比增长为-4.1%/2.9%/-1.3%,预计全年 TV 销量仅有小幅下滑,为-5.8%;随着疫情的蔓延,欧美地区 20Q2 季度影响较大,目前欧洲疫情基本缓解,北美也在好转,预计下半年也有望快速回升。此外,欧洲杯和奥运会延期至明年举办,2021 年面板需求大年可期。 长期:电视端大屏是趋势,高清化加速大屏进程 高世代产线产能释放为电视大屏化奠定基础。面板切割最为经济的方法是至少切割 6 片,即一张玻璃基板必须切出 6 片或以上的显示屏,生产线才具有最起码的经济效益。例如,8.5 代线可以切割 6 块 55 英寸屏,则其经济切割的最大屏幕尺寸为 55 英寸,而 G6 和 G7.5 代线在应对 55"以上的大尺寸面板生产上受到明显的限制。10.5 五代线最为经济的切割产品为 65"和 75",分别可以切割 8 片和 6 片,切割效率相比目前的 G6 和 G7.5 均有大幅的提升。京东方和华星光电等公司的10.5 代线产能逐步释放奠定了电视大屏化的基础。电视大屏化是趋势,有望拉动面板出货。受益高世代产能不断提升,以及 LCD 面板价格不断下滑,电视尺寸不断增长,18Q1 电视平均尺寸为 43.6 英寸,到 20Q1 已经增长到 46.1 英寸。20Q1,32寸及 32 寸以下产品出货量同比大幅下降,中小尺寸需求继续向 43 寸进行转移,43 寸季度出货量同比逆势增长 9%,出货量位居第二位。65 寸及以上的大尺寸快速增长,65 寸电视出货第四,同比增长 20%。70 寸及以上电视因为去年同期基数较低,增长的更快,其中 70 寸同比增长 298%,75 寸同比增长 44%,75+寸同比增长 147%。8K 电视成为下一个风口,有望进一步带动大屏电视销量。19 年 3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印发《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 年)》。该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到 2022 年,中国 8K 电视销售占比要超过 5%。此外,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也在积极推动 8K 直播。2021 年东京奥运将采用 8K 直播,2021 年中国 CCTV 将试播 8K,2022年北京冬奥会也将采用 8K 直播。这些都有助于完善 8K 产业生态,促进 8K 电视销售。8K 电视2019 年销量为 43 万,预计到 2022 年有望增长 950 万。8K 分辨率的画面极为清晰,中小尺寸电视完全不能展示其效果,8K 走的就是完全大尺寸的路线,已发布的 8K 电视主要为 60 英寸及以上的尺寸。电视端消耗了 LCD 端 80%的产能,电视面积的增长,将会显著带动需求端。根据 18 和 19 年电视平均尺寸,我们做了两个假设:1)假设 1:电视尺寸根据历史数据呈现线性增长,每年以 1.1 英寸增长;2)假设 2:考虑到高世代线产能释放,面板价格降低,以及 8K 高清化的推动,电视尺寸以每年 2 英寸增长。其他假设条件:面板切割效率为 85%。假设 1 前提下,电视 LCD 面板需求将由 19 年的 1.76 亿平方米增长到 22 年的 2.03 亿平方米,CAGR 为 5.0%。假设 2 前提下,电视 LCD 面板需求将由 19 年的 1.76 亿平方米增长到 22 年的2.23 亿平方米,CAGR 为 8.9%。1.4 MiniLED 为 LCD 面板行业带来新变革 电视高清化需要升级电视的清晰度和对比度。清晰度主要是通过提升分辨率来实现。关于电视对比度方面,OLED 电视具备天然优势,但是目前价格十分昂贵,难以大幅度提升渗透率。提升传统LCD 对比度是较为有效的方法。MiniLED 背光结合高端液晶显示屏,作为液晶显示产品的新技术方向,可以实现更高分区和更精细的画质,提升了液晶显示产品在高端产品中的竞争力,缩小了与 OLED 显示产品的性能差异,有望推动液晶显示产品的革新。 当前主流 LCD 电视和电脑显示器的背光仍然是整体控制,不能实现分区调光。其中,电脑显示器大多采用侧入式背光,不同的电视采用侧入式和直下式背光两种不同方式。一般来说,传统的侧入式背光采用几十颗 LED 灯珠,传统直下式采用更多颗 LED 灯珠。中档电视常采用直下式分区调光的背光模组,具有 100 多个分区和数百颗 LED 灯珠,如:TCL 的部分型号电视 55 寸有 96 个分区、65 寸有 120 个分区。高端全阵列背光电视的分区数量已到达数百个,LED 灯珠数量需要上千颗,如:海信的部分型号电视具有约 500 个分区。超高端的 miniLED 背光电视可能具有 1000 个以上的分区,LED 灯珠数量高达上万颗。局部可控的 miniLED 配合区域调光能大幅度提升 LCD 电视的对比度,理论最高可实现接近像素级别的区域调光,能够提升液晶显示产品在高端产品中的竞争力。理想的 LCD 显示背光可以实现接近像素级别的区域调光,Dual cell、miniLED、OLED 背光都可以达到这一效果,叠屏 Dual cell 技术难度大、成本高,OLED 背光寿命可能偏短,miniLED 长期来看更具前景。相比 OLED 背光,MiniLED 背光具备性价比优势。得益于 LED 产业链成熟的优势,MiniLED 背光成本是同尺寸 OLED 背光的 60%-80%,以 65 寸 4K 面板为例,20,000 颗 mini LED 背光 65 寸 4K电视面板成本约 860 美元,而 5.5 代 OLED 背光同规格的模组成本约 1,100 美元。TCL 最近发布的 LED-8 系列 mini LED 售价也远低于同规格的 OLED 电视售价,65 寸 mini LED 4K 电视售价为14,000 元,而 LG OLED E8 和 B9 的售价高达 34,000 和 23,000 元,Sony A9G 和 A8G 同规格电视售价高达 29,000 和 22,000 元,都远超过了 TCL mini LED 8 系列的售价。此外,MiniLED 背光的演色性、色彩对比度和节能方面比 OLED 更好,同时由于其设计能够搭配柔性基板,可以配合 LCD 的曲面化,能够在保证画质的情况下实现类似 OLED 的曲面显示。2019 年以来,海内外巨头纷纷推出 miniLED 背光技术的终端产品。苹果作为全球最具创新力的一大消费电子厂商,积极探索 miniLED 和 microLED 技术,2019 年 6月发布了 6K Pro Display XDR 显示器,采用类 Mini LED 背光显示技术。该背光拥有 576 个分区,每个分区有 25X25 颗,总计 36 万颗类 Mini LED 器件(尺寸 200-300 微米,大于普遍认可 miniLED尺寸为 100-200 微米)。苹果通过增加 LED 晶粒的数量来实现高亮度以及高对比度的屏幕显示,屏幕具备 P3 广色域和 10 位色彩,最大亮度达到 1600 尼特,对比度达到令人惊叹的 1,000,000:1。媒体报道,苹果公司计划投资约 100 亿新台币(约合 3.34 亿美元)在台湾竹科龙潭园区建设新厂,用于生产 MiniLED 和 MicroLED 显示面板,并计划在 2021 年发布三款配备 miniLED 屏幕的高端设备,包括第一季度新的 12.9 英寸 iPad Pro、第二季度新的 16 英寸 MacBook Pro 以及下半年全新的 27 英寸 iMac。2019 年以来,海信、TCL、康佳、宏基、友达和京东方等巨头纷纷都推出了 miniLED 背光电视、显示器、VR 和车载显示等终端产品和解决方案,miniLED 率先在大屏背光端快速面世。19 年 10月,TCL 推出 miniLED 背光的 8 系列 4K 电视,其中 75 英寸拥有包括 25,000 多个独立的 miniLED灯珠。MiniLED 背光技术无疑给 LCD 面板提供了一个更高端的技术选项,让面板厂商可以通过提升产品单价来摆脱无法获利的窘境。2020 年开始,面板厂商 miniLED 背光和 miniLED 显示产品陆续开始批量出货,有望改善面板公司盈利空间,推动行业向上。2 IT 面板当前赛道更优,国产占比不断提升2.1 短期居家办公及网课推动 IT 面板量价齐升 相比电视面板,IT 面板当前赛道更优。IT 面板包括笔记本电脑(NB)面板和显示器(monitor)面板等。IT 面板产品单价和 IT 产品盈利能力都优于电视面板。例如笔记本电脑面板单价约为 535 美元/平方米,显示器平均单价约为 358 美元/平方米,而 LCD 电视平均单价仅为 120 美元/平方米。盈利方面,以龙腾光电为例,龙腾是国内 LCD 生产商,主要以 IT 面板为主,产品主要应用于笔记本电脑、显示器、车载和工控显示系统等显示终端,相比其他大的面板厂商(以电视为主),其毛利率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厂商。居家办公及网课推动 IT 面板需求快速回暖。一二月份受疫情影响,而且正值春节期间,办公和网课需求较少,中国区显示器和电脑等产品的需求明显下滑。三月份开始,国内积极复工复产,基于居家办公的商用需求开始增加,显示器面板出货同比增加 3.5%,但一季度显示器整体需求仍面临同比较大幅度下滑;进入二季度,需求方面,国内外居家办公及网课的推动,带来了短期内商用办公机型的需求明显增长,加上部分一季度订单递延的影响,因此预计二季度显示器面板出货有较大幅度提升。根据群智咨询预测,二季度 IT 面板出货数量有望达到 3840 万片,同比增加 8.6%。需求快速增长促使 IT 面板价格迎来向上拐点。疫情爆发以后,IT 显示的需求阶段性快速增长,供给端又受到一定的影响,IT 面板价格迎来向上拐点。2.2 显示器大屏化&电竞需求旺盛持续拉动 IT 面板需求增长 显示器大屏化趋势有望持续拉动 IT 面板需求增长。显示器市场处于存量市场,结构升级成为 2019年最大的市场亮点,主要表现在尺寸升级、尺寸集中化愈加明显。根据群智咨询数据,显示器平均尺寸从 15 年的 21.9 英寸增长到 2019 年的 23.7 英寸,CAGR 为 2%,换算成面积 CAGR 为 4%。随着中小尺寸占比减少,23.5 英寸和 27 英寸产品占比提升,显示器尺寸 2020 年有望持续保持增长,达到 24.3 英寸。电竞需求旺盛,有望成为 IT 面板新的增长点。随着电竞产业在全球和中国市场蓬勃发展,电竞显示器需求呈高速增长。根据群智咨询,2017 年全球电竞显示器面板(100hz 以上)出货规模为 370万块,到 2020 年,有望增长到 1500 万块。电竞面板尺寸也显著大于显示器,目前电竞主要尺寸为 23.6 英寸起,主要尺寸有 24、27、32、34 及 37.5 英寸等。专业电竞产品考虑到电竞玩家视角及反应速度,主要以 24 英寸为主,普通电竞玩家会考虑较大尺寸电竞显示屏。目前电竞显示面板中,27 英寸及以上大尺寸占比 55%,并且呈增长态势。电竞面板技术要求更高,价值量更高。游戏玩家通常追求极致的游戏体验,1)更宽的画面质量:在电竞游戏中,超宽屏较普通屏有极为明显的视野优势,虽然目前大多游戏是基于 16:9 的显示器去制作的,但 2017 年往后开发的游戏都是原生支持 21:9 显示器的,超宽屏将成为未来电竞面板的重要趋势之一;2)清晰的画面:2K 分辨率成为标配,并有持续提升的趋势;3)更高的刷新率:144Hz 刷新率成为门槛,并逐步提升到 165 甚至 240Hz 以上;4)更快的响应速度:目前电竞屏主要采取 TN 材质(相应时间小于 1ms),随着 fast IPS 技术成熟,逐步在高端电竞显示屏渗透。电竞显示屏价值量显著更高,三星 32 英寸 2K 电竞显示屏售价达到 6199 元,远高于同尺寸的普通显示屏。受益显示器大屏化&电竞需求旺盛,IT 面板需求旺盛,有望缓解面板产能过剩。随着高世代线面板产能释放,面板产能总体过剩,IT 面板需求旺盛,消耗了更多产能,19Q3 IT 应用在大尺寸 LCD面板产能的产能分配达到了 15.2%,随着 IT 面板需求持续增加,有望缓解面板产能过剩。2.3 国产 IT 面板份额持续提升,有望改善盈利结构 京东方 IT 面板市占率首超 LGD,占据市场第一。受益于与终端客户的紧密合作,京东方 2019 年全年 IT 面板出货量达 3450 万片,全球市占率达到了 24.6%,首次超过 LGD。20Q1,京东方市占率进一步提升,达到了 27.7%,而 LGD 市占率小幅下降至 22%,双方差距扩大。京东方也在积极拓展增长性细分市场、提升产品结构,对窄边框、高分辨率、电竞以及宽屏上都有较为积极规划,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提升。韩系 IT 面板产能加速退出,国产 IT 面板产能占优。2020 年以来,LGD 和三星先后宣布逐步退出韩国本土 LCD 产能。其中 LGD 本土 P7 产线 30 K/月 IT 产能今年年底前退出,三星本土 L7-2 产能 50 K/月 IT 产能也在今年年底前退出。随着韩系产能的退出,以京东方为首的国内厂商 IT 面板产能有望进一步提升。3 柔性 OLED 渗透率快速提升,国内厂商加速崛起3.1 成本下降有望加速 OLED 渗透,打开行业天花板 相较于 LCD,OLED 自发光不需要背光源,没有背光因此更为省电。OLED 每个像素能做到自发光,因此具备更高的对比度和更好的色彩还原效果。没有背光源的 OLED 也能做到更薄,符合智能终端轻薄化的趋势。这些特性都使 OLED 在逐步替代 LCD 屏。目前 OLED 显示已经在高端智能手机快速渗透。柔性 OLED 是显示行业的未来趋势,前景广阔。OLED 按外形分类,可分为刚性屏和柔性屏。柔性OLED 具备可弯曲、可折叠、耐用性更好等优点,受到智能终端的青睐。根据中国产业信息预测,柔性 OLED 面板出货量将在 2020 年达到 3.4 亿,超过刚性 OLED 面板 3.2 亿的出货量,占比将从2018 年的 39%上升到 52%。成本下降有望加速 OLED 渗透,打开行业天花板。由于 OLED 结构上少了背光模组、极化偏振片、彩色滤光片等结构,相比 LCD 面板结构较简单,理论上 OLED 的材料成本将低于 LCD 面板。目前 OLED 产品折旧高、产品良率低,因此成本仍较高。未来随着 OLED 产能释放,折旧费用的单位成本将随着量产的规模效应而减少,同时技术成熟带动产品良率提升,OLED 面板成本有望迎来快速下降。根据 DSCC 的报告,2019 年,三星 7.3 英寸的可折叠柔性 OLED 面板的成本接近 180美元,到 2022 年成本有望将降至 90 美元左右,降幅约为 50%。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的数据,OLED市场空间有望从 18 年的 265 亿美金增长到 23 年的 325 亿美金,CAGR 为 14.7%。3.2 国产柔性 OLED 面板产能快速释放,有望迎高速增长期 随着国内柔性 OLED 产业布局步伐加快,国内面板厂的产能将逐步释放。目前柔性 OLED 面板供应十分有限,智能手机柔性 AMOLED 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当前市场 80%的供应都来自于三星。随着国内厂商柔性 OLED 产能释放,这种情况将显著改善。京东方柔性 AMOLED 产品出货量逐月增加,随着成都、绵阳两条柔性 AMOLED 产线的产能逐渐释放,公司的产品与客户结构都将更加丰富,全年出货目标有望实现同比大幅增长。国内面板厂商 OLED 产品逐步切入智能终端大厂,有望迎来放量。随着国内面板厂商 OLED 技术的成熟以及产能的释放,国产 OLED 面板也逐步应用到了终端品牌的旗舰机中。京东方作为全球显示面板龙头,自 2018 年开始,柔性 OLED 产品就得到了华为的认可,华为在旗舰机 P2O pro 上首次搭载京东方的柔性屏,之后的 P30、Mate 系列也陆续采用京东方的柔性 AMOLED 屏;此外有望进一步切入海外大客户供应体系。TCL 华星也快速布局 AMOLED 市场,此前生产的折叠屏已经为摩托罗拉 Razr 手机供货,而小米近期发布的小米 10 也宣布采用 TCL 华星定制的 AMOLED 曲面屏。维信诺的柔性产品也得到了小米等厂商的认可,被成功应用在小米 cc9 pro、小米 MIXAlpha5G环绕屏等手机上。目前三星显示 OLED 市场份额一家独大,占比超过 80%,从供应链安全和对供应商议价的角度来说,各大手机厂商有足够的动力去尝试国内 OLED 面板产品。随着国内面板厂商开始在主流智能手机品牌供应链的占比逐渐提升,国产 OLED 有望迎来快速发展良机。4 投资建议(略,详见报告原文)……(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东方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