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这可能是目前最新最全的行业研究报告在某处

这可能是目前最新最全的行业研究报告

最近我又亲手采集了2020年初到2020年9月最新一批行业研究报告,一共挑选汇总了接近1800份行业研究报告,大小为5.5G多一点。这是压缩包大小所有分享的报告,是截止目前日期为止最新最全的行业资讯与数据信息。在整理分类的时候,我已经按获取渠道、行业分类作为子目录名挨个分好类。主要渠道来源30多个、包括阿里研究院、CBNData、百度指数、360营销研究院等、新浪微博数据中心、以及艾媒、艾瑞、CNNIC等专业机构。2020年是大变革的时代,也是是大浪淘沙的一年,历史更替、行业变革。作为普通人的 我们,迷迷糊糊的看着朦朦胧胧的世界,或迷茫、或浮沉,我们再次来到一个决定命运的交叉口。这时候,知识和数据将为我们指引航向。如此精彩的内容,无私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帮助到有此需求的人,这也是我们社群的宗旨。先上几张截图大家感受一下费了我好大功夫现在2020年1月—2020年9月最新的行业研究报告总量接近1800份的珍贵数据全都分享给您同时我也会每天收集+更新相关数据如果您觉得这份资料对您有帮助希望获取完整的内容参考学习您可以关注+评论+转发然后私信:2020感谢您的支持!

兴趣

9个重点轻松看懂行业研报|手把手读研报

来源:简七小助手研报系列陆续更新中,感兴趣的记得“追更”哦~大家好,我是犀利君。经过前面几篇文章的打底,相信大家对研报已经不陌生了。下面我们还是直接拿一份研报,看里面都写了些啥。我找了一份行业深度研报,大概有33页,页数不少。我们就以它为范本,看看行业研报的大致结构,以及每个部分有哪些重点。具体研报名称参考下文,你可以在慧博或萝卜投研上查找PDF文件。01研报第1页,有哪些信息?首先,我们打开研报第1页:开头先看几个简单信息——1)机构名称“国元证券”。2)发布时间“2020年7月26日”,显示最近一个月写的。3)报告标题,告诉你这是一份“空调行业”的报告。眼尖的朋友会发现一个疑问,这里的“耐用消费品与服装”是指什么行业?查了一下,这个是中证指数行业二级分类,和之前提到的申万行业分类不同。个人觉得这个二级分类有点泛(把卖空调的和卖服装的放一起),而申万是把“家用电器”单独列为一级分类。“中性|维持”是指行业评级,最后1页会有具体解释,这里暂且略过。然后看研报的右边列,一般是长这样:4)过去一年市场行情:耐用消费品与服装行业和沪深300指数,两个过去1年涨幅大致在17%左右;分时间段看,行业之前的走势强于市场,但是最近几个月被沪深300超过。当然,这个行业走势并不完全反映空调行业的情况,只能作为参考。5)相关研究报告:一般是同主题的关联研报,思路上有延续性,感兴趣可以找来看看,对你理解这篇研报可能有帮助。6)报告作者:分析师的个人信息。再看中间的摘要部分——7)“报告要点”、“投资建议”和“风险提示”,通常是正文内容的浓缩版。*这部分建议先粗看一遍,不理解没关系,可以直接看正文,回头再来仔细读,这样效果会好一些。8)最底下列出了同行业公司,对普通人来说,这是一个比较实用的信息。这份报告列了2个重点公司,如果想了解空调行业其他的上市公司,还要再去其他研报里找找:02先看图片、再看正文,体验可能会更佳接着,我们翻到研报第2页:目录部分,相当于是摘要部分的简化,也是正文的写作框架,扫一眼了解大概。接下来进入到正文,我们主要看一下包含哪些内容,专业的分析暂不涉及。一般来说,正文都是图文形式,一大段文字,再配一张或几张图片。像这份研报,正文基本就是下面这种,信息密度很大,看起来很有压力:不过你看那些科普类短视频,基本就是影像、图片或特效动画,再配上文字旁白,可视化地学习知识,感觉也不累;我们看研报也可以用这个方法,就想象自己是在看视频:先看图片,再去“脑补”文字或数据等,阅读体验可能会好一些。另外要注意,图片下面都会注明“数据来源”。我看了一下,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世界银行、产业在线,欧睿咨询等,来源都很权威,不是官方数据就是行业数据,少数来自咨询公司。假如把一篇研报比作一座大厦,数据信息就像是砖头瓦片,是建造大厦的基础;一篇分析文章,如果没有数据或者数据来源有问题,那么写得再好也是空谈。正文最后是“投资建议”,作者这里下了结论:1)行业空间将扩大;2)行业龙头等企业将会收益(至于这个结论对不对,需要你根据文中的数据和逻辑去验证)最后一部分是“风险提示”,这段可以理解为作者的“免责声明”——我的结论不一定对,要是错了,多半是因为这几个原因……03为啥国内研报很少有负面评级?翻到最后一页,显示“投资评级”,行业评级有3个——推荐、中性、回避:这份报告标的是“中性”,意思是预期未来6个月内,行业指数表现介于市场指数±10%之间。且不说这个行业指数和空调行业有多大关系,它的评级主要基于对指数未来走势的“预测”,主观成分比较大。很多朋友读研报,会发现结尾千篇一律是“推荐”“买入”,几乎很少见到“卖出”,觉得很费解。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个画面:某分析师连夜写出一份报告,投资评级是“买入”,基金经理看了说,好我买。后来该行业的股票上涨了,基金经理赚到了钱,分析师所在券商也能分一杯羹;同样一个人熬夜写报告,投资评级是“卖出”,基金经理看完说,好我不买了,结果前面白熬夜了……所以,从利益的角度看,“卖出”评级对他没有任何好处,如果他觉得行业或公司不好,大可以不写;另外,从人情的角度看,给“卖出”评级,也容易得罪上市公司。毕竟分析师经常要去上市公司调研,平时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面子总是要给的~总之,我个人觉得,投资评级的参考价值不太大,不看也罢。最后梳理一下框架——第1页:券商/分析师、行业分类、相关研报、报告摘要、同行业公司……第2页起:目录、正文(文字+图片)、投资建议(结论)、风险提示(免责声明)最后1页:投资评级说明除了投资评级,其他9个要点都值得关注。以上就是一份行业研报的大致结构,希望对你有帮助,下次再看到这类研报,会感觉熟悉些。拓展阅读:作为小散户,如何提高投资能力?| 手把手读研报如何从每年17万份报告中,挖掘最值得看的?| 手把手读研报厉害的投资分析师,到底是如何思考的?| 手把手读研报千里挑一的分析师,给你划了投资重点… | 手把手读研报

推而后行

IDC行业研究报告(合集)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IDC行业研究报告,部分内容如下,下期(K12在线教育行业研报)2020年中国IDC行业概览.pdfIDC—数字中国发展的基石.pdfIDC系列报告一:数字产业基石,关注卡位核心地区的IDC企业.pdfIDC系列报告三:数据中心中各类IT硬件占比拆分.pdfIDC系列报告之六:从DCF角度看IDC行业的长期投资价值.pdfIDC系列报告二:还原IDC行业的真实盈利能力.pdfIDC行业展望:发展确定性高,2020是机遇之年.pdfIDC行业投资标的梳理.pdfIDC行业报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基础设施-搜搜报告.pdfIDC行业深度报告之一:中美对比研究:哪些因素在影响IDC企业估值.pdfIDC行业深度报告:以美为鉴,腾飞在即_搜搜报告.pdfIDC行业研究框架报告:IDC-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设施.pdf云计算数据中心产业链专题:短期需求叠加长期逻辑,IDC及云计算产业链投资图谱-搜搜报告.pdf从三大边际变化再论本轮IDC投资三要素.pdf从全球IDC龙头Equinix看中美IDC发展路径:乘数字化之浪潮,REITs助力成长.pdf全球IDC价值重估系列报告之五:与流量巨头共舞,尽享景气提升红利.pdf全球IDC价值重估系列深度之一:流量将第三次爆发增长,从“收入-成本”视角看全球IDC企业价值重估.pdf全球IDC价值重估系列深度之二:回顾全球IDC发展史,寻找下一个Equinix.pdf印制电路板行业深度:头部通讯PCB厂商深度受益IDC基站建设.pdf掘金数据中心系列深度报告(一):IDC大变革时代,紧握优质核心资产.pdf数据中心IDC行业深度研究报告:数据中心:沧海流量,信息基石-搜搜报告.pdf数据中心专题报告:关注上游设备及深耕一线商圈的IDC服务商.pdf数据中心深度报告(二):IDC投资快速增长,成就IC变革引擎.pdf文件名清单.TXT新三板TMT专题报告:数据中心景气下能耗问题爆发,IDC节能降耗行业腾飞在即.pdf申万宏源-通信周报:IDC投资建议聚焦头部互联网企业的供应商.pdf获取本文件夹所有文件名(不含子文件夹).bat计算机行业2020年中期策略报告:关注IDC板块的投资机会.pdf通信行业2020年下半年投资策略:新基建政策推动下,5G和IDC赛道开启加速跑.pdf通信行业深度分析:5G和IDC“新基建”促温控技术革命性升级,散热行业迎量价齐升大发展.pdf钢铁企业涉足IDC业务的可能性:钢企发展IDC:生产要素再利用.pdf钢铁企业涉足IDC业务的可能性:钢企发展IDC:生产要素再利用.pdf钢铁行业深度报告:当钢铁遇上IDC.pdf钢铁行业深度研究:钢厂IDC——新势力崛起搅动IDC行业.pdf部分报告内容展示:注明:报告内容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删,行研君作为内容整理方,仅作为学习使用,下载后请在24小时内删除,否则后果自负。更多细分领域报告请查看星球。目前星球的报告已经按资料类型、细分行业、发布机构进行了整理,目前已经整理了200+、30000+精品报告,也持续更新了570+天。往期推荐5G行业研究报告(合集)从阅读行研报告开始了解一个行业(内附260+行业30000+份最新行研报告资源)-搜搜报告-每天分享50+研报的社群从阅读研报开始了解一个行业交个朋友。

中居

公有云行业研报|数智星球

核心观点1、公有云发展第一阶段,是原IDC的超大型云计算厂商、中大型企业厂商和传统小企业三类客户向公有云转移的阶段。2、公有云市场将是一个千亿级的市场,目前仍以互联网企业上云为主要,传统企业上云占比极低,未来传统企业上云存在着空间巨大。3、IaaS服务是公有云的基础服务,PaaS和SaaS服务则是公有云厂商重要的拓展方向,市场空间十分大。4、工业上云前期需要行业专家与云计算厂家共同努力,规模性启动时间可能需要3-5年。5、阿里云在国内公有云市场中市场份额最高,其服务于工业端的工业大脑有着绝对优势,为拓展传统企业上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且拥有完整的云计算生态闭环。腾讯云依托于C端的技术沉淀,主要服务于客户为C端的互联网企业。虽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有所布局,但是其深度和广度较阿里云仍有一定差距。亚马逊AWS未来可能受益于国内企业出海的影响,市场份额可能会有所提升。以下内容节选自《公有云行业研究报告》完整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获取。公有云市场是千亿级市场,其中传统企业上云占比极低,未来传统企业上云存在着空间巨大。PaaS和SaaS是未来云计算拓展的方向。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数据来看,到2022年,我国公有云的市场规模将有望达到1731.3亿元,较2018年的437.4亿元增加近1300亿。较2019年预估的668.3亿元增加近1100亿元。图一|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亿人民币)及增速根据IDC的数据来看,预计未来IaaS和SaaS的增速将会趋同,而PaaS的增速将会出现大幅的下降。图二|中国云计算子市场增速从数据中可以看到2019年H1(上半年),阿里云市场份额占比43%,排名第一;腾讯云市场份额 12%,排名第二;中国电信第三,份额 9%,其后还有AWS(7%),金山云、华为云、百度云(各占5%)等。这七家厂商共占据了云市场中的86%的市场份额,但是后6家市场份额总和与阿里云一家市场份额相同。传统企业上云有着十分巨大的空间。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中所展示到的内容来看,目前云计算主要应用于互联网产业(60.3%),其次占比为交通物流(7.8%)、金融(6.2%)、电信(5.7%),其他占比则在5%以下。其中传统企业应用云计算比例极低,有着巨大的上云空间。图三|2018 年中国云计算产业行业结构2019年云计算牌照发放数量为0,公有云行业进入壁垒提高。目前来看,牌照主要针对是IaaS和PaaS层,而Saas层则没有明确要求。只是表明了如果是企业业务形态属于纯软件服务,则不属于电信业务经营许可和管理的范畴,只需要按照相应的软件业务经营管理要求办理即可。但是,如果其中一些SaaS服务属于《电信业务分类目录》中其他增值电信业务的内容里,则仍需要持有相应的牌照。从相关数据来看,2017、18年工信部共下发云牌照264张,2019年则下发的数量为0。云牌照决定了进入这个行业的壁垒,而19年云牌照发放数量为0,则显示出目前云服务领域的一定的壁垒。由于2019年的数据并未公布,因此我们选取Canalys’ estimates追踪的2019年Q1和Q3的数据来分析阿里云和腾讯云的发展趋势,目前阿里云占据着市场最大的份额45%,但是其市场份额从2019年Q1的47.3%下降到了Q3的45%,下降了2.3%。腾讯云的市场份额从15.4%上升到了18.6%,上升了3.2%。腾讯云开始发力抢占市场份额。图四|2016-2018年主要云厂商市场份额变化在一个快速增长的市场中,阿里云通过在增量市场中保持高占有率的方式来保证其市场份额的相对稳定。腾讯云通过在增量市场中以侵略性的扩展速度来完成其市场份额的提升。阿里和亚马逊有着相同的基因,同样受电商促销活动导致服务需求大幅度的上升。因此开始展开了对云计算的研究,并率先进入该领域。而云计算基础设备投入是一个重资产行业,因此率先进入该行业有着相对的优势。

陟岵

近一周行业研报大事记

国防军工:中报高景气度有望延续行业景气度持续向上,上半年度受疫情蔓延影响,国内市场和全球市场整体下行压力较大,军工板块具备弱周期属性,受国内外经济波动影响较小,军工板块相对跑赢大盘。近些年国防开支预算保持高于 GDP实际增长率的趋势增长,预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国家仍将对军工领域持续大力投入,形成军品需求稳定支撑。国防军工板块中报披露期即将来临,行业景气度有望得到进一步验证,建议关注中报业绩超预期个股。非银金融:如何前瞻判断券商行情及后市演绎在监管对证券行业进行分类评级且业务放开准绳参考评级结果后,风控实力和资本实力占优的头部券商可以开展更多业务,因此历史上形成的大小券商估值差在不断收敛。但头部券商的估值锚仍然具有较强参考意义,经历过上周板块大幅上涨后,当前仍然具有一定安全边际,建议关注头部券商。有色金属:关注铜、铝、新能源板块上周各国 PMI 数据表现较好,美国非农数据超预期,基本金属价格多数上涨,建议重点关注铜、铝、新能源板块走势。1)全球宏观数据前瞻。2)智利疫情形势严峻,铜供给扰动或将加剧。3)新能源下游需求回暖。计算机:车联网&工业互联网计算机受益标的全梳理R16 技术标准固定,5G 行业应用加速,车联网和工业互联网充分受益。车联网产业链逐渐完善,预计 2025 年之后实现 C-V2X 全国覆盖,建成全国范围内的多级数据平台,跨行业数据实现互联互通,提供多元化出行服务。5G 落地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随着 5G 的落地,工业互联网有望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汽车:6月重卡同比增长59%根据第一商用车网数据,6 月重卡行业预计销量为 16.5 万辆左右,环比-8%,同比+59%,20Q2 整体同比+62%,行业维持高景气度。6 月销量再创历史当月新高:历史上的 6 月当月新高是 18 年的 11.2 万辆,今年 6 月销量 16.5 万辆,比历史记录多 5.3 万辆。我们认为 6 月份的行业景气已经不能归因于疫情影响下的递延需求,而是真实需求的反映。就算没有疫情影响,今年 Q2 行业销量也能实现高增速。目前 1-6 月的累计销量为 81 万辆,同比+23%,远超年初时大家对于行业销量的预期。房地产:6月销售再超预期7 月以来受行业基本面强势回暖和市场风格向低估值转换的推动,地产板块涨势强劲。我们认为当前板块估值虽持续修复,但仍处于历史低位,未来修复空间仍较大。下半年随着市场供应量加大、流动性宽松叠加基数较低,基本面改善有望持续,将继续推动板块估值修复。行业基本面稳健修复、政策面保持一贯、资金面偏宽松,积极因素不断累积,行业竣工高峰逐步到来,对开发类房企的业绩锁定度加大,对物管企业的管理面积增速提升也起到积极作用。建议把握四条主线1)低估值、高股息的优质住宅开发行业龙头股;2)销售提速、弹性较大的优质成长型个股;3)存在区域催化因素或者国企改革潜在利好的小市值股;4)物业管理行业标的。银行:银行低估值优势凸显银行板块目前的估值水平。1、当前估值处于历史低位。2、与其他板块相比,估值也是最便宜的。3、ROE 具有稳健性。4、个股情况,板块大部分标的仍处于历史底部区间,优质标的在均值水平。投宽松的资金面推动资本市场股价上行、估值中枢上移;银行作为权重板块,可以承受较大的资金量;低估值高 ROE 属性使其备受长期资金青睐。增量资金进场推动股价、提升估值中枢,一定程度会给资本市场带来正向循环,但同时也要提防后续流动性边际放缓,以及估值提升过快带来的调整风险。(文章来源:中国平安)

大盗乃止

2019年中国企业级SaaS行业研究报告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艾瑞咨询”(ID:iresearch-),36氪经授权发布。核心摘要:中国企业信息化水平与经济总量的关系极不平衡;SaaS作为突破口拉近中国与领先国家之间的差距:2018年中国GDP占全球的比例达到15.8%,IT支出占比仅为3.7%,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滞后;企业级SaaS市场规模为243.5亿元,中国市场起步较晚,预计将在全球市场增长趋缓后继续保持高增长率。软件SaaS化大势所趋,但追赶差距不在一朝一夕;企业应用SaaS的优先级不同,细分市场机会各异: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对软件的付费意愿和SaaS订阅模式习惯的培养均需要较长时间,企业级SaaS不会出现类似2C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总体而言增量市场应用将先于存量市场,小微企业被率先激活,大中型企业的创新型业务将有利可图。领先厂商做深行业解决方案,形成SaaS生态体系:业务垂直型与行业垂直型之间存在动态竞争关系,两者均需要更加关注行业性需求以做深解决方案。SaaS厂商间的投资并购更加频繁,领先厂商积极搭建PaaS开放平台,未来有望出现多强并存的SaaS生态体系。产品功能趋同,应针对赛道特点构筑差异化壁垒:一味比拼功能覆盖的全面性并不能让SaaS厂商脱颖而出,在形成了产品、销售和客户成功的协同作用后,网络效应和增值服务往往能让SaaS厂商更有“钱景”。预期偏差:企业信息化水平远落后于经济体量对标美国企业级SaaS的预期偏差企业服务厂商市值成长空间大,客户付费意愿未完全激活美国CRM SaaS公司Salesforce一直以来被作为全球SaaS行业的标杆。2018年,Salesforce市值首次突破千亿大关,从市值500亿美元到1000亿美元,它仅用了不到三年时间。具有打造“中国版Salesforce“野心的中国SaaS厂商不在少数,但至今尚未出现任何一家能够望其项背。事实上,不仅仅是在SaaS行业,即使是放大到整个企业服务市场,中国厂商的市值都远远落后于欧美市场,和消费级服务相比有极大的成长空间。公司的价值评估取决于资产的盈利能力,SaaS厂商以客户订阅为核心商业模式,客户的付费意愿和能力直接决定其了市值。相比Salesforce订阅收入占比超过90%、毛利率近80%,过去几年中国SaaS厂商普遍存在的痛点是,中小企业更倾向于免费产品,付费意愿有待激活,中大型企业习惯于定制化项目的服务模式,对标准化SaaS产品的积极性有限。跨界打造移动办公平台难度高,巨头入场加速市场淘汰自2007年Salesforce推出PaaS平台以来,其应用市场平台AppExchange汇集了超4000款预集成的应用程序,与PaaS平台相关的收入占云服务收入的比重增长到2019财年的23.0%。Salesforce通过搭建PaaS开放平台扩展和完善自身功能的举措大获成功,因此为诸多国内SaaS厂商所效仿。2014年左右,CRM、OA协同等领域的领先玩家开始基于自身垂直产品跨界打造移动办公平台。背靠阿里和腾讯的钉钉和企业微信以企业级IM强势切入,在短时间内实现大规模扩张,竞争空间迅速收窄导致不少跨界玩家发展受阻。从目前的市场表现来看,国内尚未出现类似Salesforce体量的PaaS平台,平台中立性、平台与开发者的利益分配以及厂商间的数据打通等诸多问题仍有待解决。中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特征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滞后造成SaaS市场的预期偏差站在全球视角下,中国企业信息化投入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极不平衡。2018年,中国GDP占全球的比例达到15.8%,但中国企业的IT支出占比仅为3.7%,在过去以粗放式增长为主导的模式下,中国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反应到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当中。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滞后造成了SaaS市场的预期偏差,在将美国SaaS市场作为对标对象的同时,应当意识到中国企业IT应用的成熟度与个人消费者之间的差异。Salesforce在美国市场打出了“软件终结者”的口号,而在中国,SaaS厂商面临的市场环境中依然有大量企业的信息化停留在纸质资料电子化的浅层水平,ERP、SCM、CRM等软件应用并不非常广泛,即在业务数字化尚未完全普及的情况下就需要直接进入到数字化转型阶段。中国企业信息化发展阶段技术驱动信息化迈向新成长周期,中美差距将有望逐步缩小根据著名的诺兰阶段理论,企业的信息化成长遵循S形曲线,同时IT领域的每一次重大技术变革,都将推动企业进入新的循环。从微机时代进入互联网时代,企业第一次意识到了IT应用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性作用。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比互联网起源地美国晚了整整20年,这一差距直接造成中国企业信息化发展阶段的滞后。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C端用户行为习惯的改变作用于企业商业模式,基于移动互联网开展的新型业务大行其道,海量数据对计算性能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叠加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从需求端和供给端共同推动中国企业信息化进入新的成长周期,变革由领先互联网公司开始向各行业各领域渗透。驱动因素:各方势力入场推动SaaS应用加速中国企业级SaaS发展驱动力:供给端传统软件厂商以云服务作为增长引擎,激活高端存量市场目前中国企业级SaaS市场主要由三类玩家构成,即新兴SaaS创业公司、传统软件厂商和2C互联网巨头。其中,传统软件厂商从事企业信息化时间最久,客户基础和业务积累最为深厚。以金蝶、用友为代表的一众传统软件厂商高调向云转型,伴随着SaaS产品收入贡献比例的持续增加,SaaS业务已经成长为拉动增长的关键引擎。作为SaaS市场上单体营收能力最强的一类玩家,传统软件厂商重点服务于中大型以及超大型企业,无论是将原有软件产品转化为SaaS,还是针对新模式、高性能的业务需求推出的全新SaaS产品,都有助于快速激活高端市场中的存量客户,从而填补2C互联网巨头和SaaS创业公司较难触及的领域空白。2C互联网巨头的“B计划”,多维度刺激SaaS行业加速发展消费互联网红利见顶加之云服务整体产业趋向成熟,2018年2C互联网巨头在企业服务市场动作频繁,腾讯、美团、阿里、百度四家公司相继宣布进行组织架构调整,产业互联网战略地位持续升级。除钉钉、企业微信等入口级产品来势汹汹外,巨头们更是积极展开投资并购与生态合作,斥重金搭建自身的企业服务生态。2C巨头进场为SaaS行业带来了多维度的刺激,扮演着行业催化剂的角色。比起直接的市场竞争,巨头的生态思路通常更加侧重平台技术和能力的输出,帮助合作伙伴快速形成解决方案共同服务于客户;借助巨头的品牌和流量优势,其合作伙伴也能够实现高效的客户触达。巨头们的高调向市场释放产业互联网时机已来的信号,对数字化转型重视程度的提高有助于加速SaaS市场教育;而以投资或扶持计划名义投入市场的资金,也将激励中小创业公司开发出更优质的SaaS产品。中国企业级SaaS市场规模整体规模约250亿元,预计未来三年复合增长率近40%2018年中国企业级SaaS市场规模为243.5亿元,较上年增长47.9%。在经历了短暂的爆发式增长后,SaaS市场体量快速跃升,随后年增长率在2016年到2017年间回落明显。进入到2018年,资本市场对SaaS的态度趋于理性,客户对SaaS的认可度进一步提升,同时各细分赛道的领先厂商在商业化的探索上愈发成熟,SaaS市场增速再度上扬。预计未来三年内中国企业级SaaS市场将保持39.0%的年复合增长率,到2021年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654.2亿元。中国企业级SaaS市场细分结构CRM、客服与呼叫中心、ERP和通信占业务垂直型市场六成2018年中国业务垂直型SaaS市场规模达到140.2亿元,同比增长42.1%。其中,CRMSaaS市场最大,约占业务垂直型SaaS市场的20%,其次为客服与呼叫中心、ERP和通信(含邮箱、会议和直播)SaaS,占比分别在15%、11%和11%。从市场增速来看,除电子签名市场2018年增长率超100%,其他市场年增长率基本落在30%-50%的区间。总体而言,业务垂直型SaaS细分市场结构近两年变化不大。行业垂直型中零售电商SaaS市场规模最大,占比超四分之一2018年中国行业垂直型SaaS市场规模达到103.3亿元,整体规模略小于业务垂直型SaaS,但年增长率更高为56.6%。其中,零售电商SaaS市场规模最大,约占行业垂直型SaaS的26%,受益于新零售、智慧零售、无界零售概念的兴起,零售电商SaaS年增长率达到66.2%。医疗、物流SaaS市场规模紧随其后,占比约为16%和13%。目前,行业垂直型SaaS主要出现在行业性需求强且与互联网结合更紧密的领域,大量传统行业的SaaS渗透率依然有很大提升空间。实践路径:客户分层,商业化探索初见成效中国企业级SaaS的客群结构小微企业需求标准化,中型企业行业化,大型企业定制化根据企业员工规模和营收能力粗略地对SaaS目标客户进行划分,通常而言企业规模越大对定制化的要求就越高。受限于自身的IT预算和开发能力,小微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落后,以按需订购模式提供的标准化SaaS产品天然适合于小微企业。虽然客单价最低,但因为占据数量优势,小微企业对GDP的贡献高达60%,整体市场空间不容小觑。中型企业比小微企业需求更加定制化,付费能力依然不及大型企业,SaaS厂商多围绕客户的行业属性提炼共性需求,利用PaaS对通用型产品进行延伸。处于金字塔顶端的客户业务和组织架构复杂,且往往已经拥有较为成熟的IT系统,对SaaS产品的需求集中在创新型业务上,在SaaS+PaaS的基础上,厂商还需要辅以更多定制化的增值服务才能撬动大型企业。中国企业级SaaS的竞争要素产品、销售、客户成功三位一体,共同形成全生命周期闭环SaaS厂商经常面临的三个难题是产品难做、产品难卖和产品难用,仅产品切中客户的业务和场景痛点还不够,需要进一步通过销售和客户成功的环节来完成客户全生命周期的闭环。由于客户较难在短时间内认识到2B产品创造的价值,SaaS产品与获客渠道的契合显得至关重要。部分2B产品如文档协作、企业IM、企业网盘等,和2C产品之间的界限相对模糊,可以采用自下而上(非自上而下的管理层决策)的销售路径,有机会发挥类似2C产品的病毒式传播和网络效应优势。基于SaaS商业模式,客户成功环节决定了厂商的续约能力,在客户全生命周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客户成功团队需要充分调动厂商内部的各类资源,让客户会用并且用好SaaS产品。产品、销售、客户成功三者构成木桶效应,缺一不可,同时三者间亦存在协同的正向反馈,共同助力SaaS厂商的成功。中国企业级SaaS的平台化策略入口级产品降维打击,垂直型产品宜遵循平台到生态的路径目前中国企业级SaaS市场上存在着两种类型的平台化厂商。一类采取的策略类似Salesforce,通常为专注在特定业务或行业的领先厂商,通过搭建PaaS平台解决SaaS产品标准化与客户需求定制化的矛盾,以拓展大中型企业客户群体。另一类以钉钉、企业微信等具有巨头背景的产品为代表,从需求高频且相对通用的IM、OA协同等领域切入快速形成入口,进一步依托品牌、流量、资金等优势吸引第三方合作伙伴打造开放生态。采取降维打击的入口级产品自身只涉足通用的基础功能,入驻合作伙伴理论上可覆盖企业服务的所有领域,在平台化的效率上远高于CRM、HRM等垂直型产品。垂直型产品的平台化更加聚焦于自身的业务场景,平台化较为成功的厂商基本都遵循由客户验证提炼高可扩展性平台再到开放生态的发展路径,从实际市场表现来看,操之过急者往往会适得其反。中国企业级SaaS产业图谱未来趋势:在慢市场中挖掘赛道差异化机会中国企业级SaaS整体市场趋势软件SaaS化大势所趋,信息化演进背景下潜在市场空间巨大相比传统软件,SaaS简化管理、快速迭代、灵活付费和持续服务的优势在当前竞争环境中愈发突出,因而成为越来越多场景下企业客户的优选。2018年中国SaaS市场规模占应用软件的比例由2014年的6.0%上升到13.3%,软件SaaS化趋势不可逆转,预计2021年该比例将进一步增长至24.0%。考虑到中国企业信息化与领先国家的差距,企业营业收入中用于IT支出的比例每上升万分之一即可释放超过200亿元的市场空间,同时企业的IT支出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应用软件的投入比例将持续上涨。可以见得,SaaS的市场潜力远不止于当前的应用软件规模,未来的市场空间将非常可观。企业服务难出现爆发式增长,差距的追赶不在一朝一夕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总量超过3.1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4.8%,数字经济内部结构持续优化,产业数字化规模接近2.5万亿元。尽管数字经济的作用正在加速由IT、互联网等信息通信产业向其他产业传导,但能够看到的是,中美产业数字化规模占GDP的比重依然有近一倍的差距,难以在一朝一夕就追赶上。在中国SaaS市场巨大的潜在空间之下,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高、对软件的付费意愿和SaaS订阅模式习惯的培养都需要时间,2B市场不会出现像2C市场一样的爆发式增长,长路漫漫,仍需砥砺前行。中国企业级SaaS应用优先级小微企业市场率先激活,大中型企业创新型业务有利可图SaaS赛道众多,各细分市场间的差异来自于企业客户应用SaaS的优先级,总体而言增量市场的应用将先于存量市场。从客户群体来看,小微企业对应的增量市场被SaaS激活,其市场主体数量庞大,决策链条相对简单,高性价比的SaaS模式率先迎来快速增长,其中创新型业务的效益更加立竿见影,增长更快。大中型企业对SaaS的态度略显谨慎,但在创新型业务上已经开始表现出对SaaS的偏好,因其付费意愿和能力更强,大中型企业对应的潜在市场空间预期将高于小微企业。针对传统型业务,大中型企业在短期内没有动力替换使用中的传统软件,因而位于图中左下角的市场将呈现出相对缓慢、渐进式的存量替换。中国企业级SaaS细分市场机会明星赛道领先厂商突围,新兴赛道变数下暗藏机会下图呈现了具备一定规模的SaaS细分市场,通常而言,市场渗透率越高代表该领域SaaS应用越成熟,市场教育成本越低,行业集中度越高代表领先厂商的优势越明显,新进入者进入难度越大。CRM、零售电商赛道受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新模式冲击最大,市场和资本关注度遥遥领先,目前已经出现多家营收过亿的创业公司。随着SaaS渗透率的进一步提高,领先厂商将加速收割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渗透率居中的新兴赛道竞争格局不确定性更大,虽然已经出现部分领军者,但后起之秀同样活跃,各方势力均有机会。市场渗透率和行业集中度双低的区域,SaaS应用成熟度低,同时传统软件竞争格局较为分散,在该区域深耕、培育市场者可以积累先发优势。市场渗透率低、行业集中度高的区域多为传统软件巨头把控,随着传统软件巨头加大SaaS转型力度,除已经占据一定市场份额的创业公司外,留给新进入者的机会相对有限。中国企业级SaaS玩家策略挖掘产品网络效应,延伸上下游增值服务,“钱景”更可观SaaS各细分赛道厂商数量的增多不可避免的带来产品同质化,但一味比拼功能覆盖的全面性并不能让SaaS厂商脱颖而出。观察当前市场上高增长、高收入的明星公司,在形成了产品、销售和客户成功的协同作用后,网络效应和增值服务往往能让SaaS厂商更有“钱景”。尽管2B市场整体不具备2C的爆发式增长属性,但通过挖掘所在赛道的网络效应依然能够帮助厂商获得高于竞争对手的增速。网络效应一方面可以来自于产品自身的连接属性,帮助客户与合作伙伴形成连接,另一方面也可以来自于对数据价值的有效使用,以行业大数据驱动营销、金融等数据类增值服务。在SaaS市场尚不成熟、付费意识有待培养的当下,围绕SaaS产品拓展上下游增值服务能够为SaaS厂商提供新的营收来源,从而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可观的财务数据。典型的增值服务包括精准营销、第三方支付、供应链金融、咨询和培训等,同时搭载SaaS产品的硬件设备也可被视为广义的增值服务。看过来

禁运品

解读一份食品饮料行业的经典研报

来源:雪球八天大长假,大家过的好不好?大富翁昨天出门跑了一个十公里,消费7.5元喝了一瓶果汁。今天去大宁郁金香公园逛了逛,小小的白沙滩上面人群就像蚂蚁一样密密麻麻,令人望而生畏。如果条件允许,真的不要出门了,还是节后再出去玩吧。大家心思都在放飞,今天咱们就简单点,我带大家阅读一份在食品饮料行业流传已久的神研报:朱卫华在2018年8月所做的《食品饮料业图谱》。18年的数据显示食品饮料板块总计87家公司,总市值26832亿元;列入高端品的33家公司,总市值18263亿元,其中19家白酒公司的总市值17151亿元。这说明在食品饮料行业中走高端化路线的公司更值钱,在食品饮料行业中白酒占据绝对的主体地位。列入大众品的54家公司,总市值8560亿元,最大的公司是海天、伊利、双汇,市值都在千亿上下。其中调味品12家、乳业9家,啤酒7家,肉类7家,饮料无代表性,6家公司其中4家是固体饮料,食品休闲增加到4家。饮料企业:黑芝麻、维维股份、承德露露,黑牛食品,这点很出乎意料,传统的饮料行业竟然没有一家拿得出手的。一、产品力中粮食品产品组合为例,米面油肉奶茶、可口可乐饮料、葡萄酒、巧克力等等,全部揉一起分区域运营肯定不行,产品必须按属性分类来运营。不同属性的产品有不同的市场特点,食品饮料行业的品牌属性很强,并非同质化产品,按照地域属性运营就要吃大亏。收入增长高弹性的四原则:大众不如高端、吃的不如喝的、大的不如小的、阴型不如阳型。先说大众不如高端,实体经济中大众品公司数量占95%、收入占85%。但是在股票市场:高端品与大众品,公司数量比(39%:61%),市值比,总市值2万亿市值,高端品:大众品=65%:35%,其中白酒占整体的58%。我们发现高端品公司尽管市场占比和收入占比较低,但是市值却力压大众品公司,当然白酒是整个食品饮料行业的异类。什么是高端品呢?定价比竞品高、用高营销费用树立品牌形象、用高渠道费用刺激市场铺货都可归为高端品,比同类产品价格高出30-50%、或者毛利率超过40%都可以称作高端品。简单说,高端品具有较强的品牌效应,不以来低价获取竞争优势,具有一定的定价权。通货膨胀加速高端品的形成。高端品普遍具有精神属性更强的特点,比如面子、安全感、情感诉求、生活方式,文化标签等等,我们看高端品一定不要用性价比作为出发点。大众品一定走的是规模优势,这里要注意两点:渠道触达和成本优势。总结一下:通胀背景下,高端品需求拉动,大众品成本推动,通缩时正相反。高端品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大众品剩者为王。吃的不如喝的,研报认为:食品单品上10亿算不错,能上30、50亿非常了不起;饮料单品30、50亿元的都不在少数,100亿元以上的也不少了,比如加多宝。这点目前看是存疑的,把白酒抛去,喝的表现我认为一般。而我们的猪肉、休闲食品,甚至于速冻食品都表现不错,我认为随着消费的碎片化,饮料行业的竞争增加,以往借助大单品突破的市场环境很难再现。这一点有待于继续观察。大的不如小的,大包装适合家庭消费,小包装、低浓度才适合即食即饮。在当今家庭小型化,物质过剩,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环境中,小而精要比大而廉更有市场。阴性不如阳性,产品按销售半径大小分为两种不同性质,销售半径大的是阳性,销售半径小的是阴性。阳型、阴型公司具有不同经营模式二、 品牌力高端商务产品靠历史积淀与工艺技术,核心是文化底蕴和稀缺性。茅台酿造工艺-奢侈品的典范:一年一个生产周期,端午踩曲,重阳投料,八次加曲、九次蒸煮、七次取酒,再按七轮次、三典型体、不同年份、陶坛陈酿3年以上,新老勾兑再存一年方灌装出厂,酒体柔和、绵软、芳香突出。时尚产品靠追随潮流,追求出爆品。三、渠道力深度分销是未来发展的主潮流。十年之前深度分销困难重重,深度分销需要信息化手段的支撑。现在可以用ERP系统实时了解经销商的进销存情况,用GPS定位销售人员的客户拜访路线、销售人员可随时录入终端铺货与消化情况、竞品情况。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有能力对于销售渠道进行深度管理。最后总结一下,对于食品饮料行业:产品是主力产品,有锐度;品牌好事半功倍;市场要建根据地;渠道要根据消费者适销对路。产品梯队:高端产品立形象、中端产品赚利润、低端产品跑覆盖;市场梯队:一线城市赚名声、二线城市赚利润、三线城市跑覆盖。以上就是这份研报的主要内容,两年后的今天回头看这份研报,闪光点满满,在很多地方揭示了食品饮料行业的市场特点,对于投资者以及企业经营很有帮助,值得我们学习作者:贫民窟的大富翁链接:https://xueqiu.com/7318086163/160381992来源:雪球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迷离劫

2019年百度百家号内容行业研究报告

百家号三周年之际,我们联合新榜研究院发布《内容行业研究报告》,经过三年的发展,百家号已发展为内容生产者的必选平台之一,内容创作者入驻数量已超220万。《内容行业研究报告》发现美食、体育等专业垂直领域用户黏性更高,竞争相对较小,适合新账号突围。报告还为创作者总结出内容形式的三大规律:传统内容看图文,视觉冲击看图集,生动简单看视频。以下是《内容行业研究报告》详细信息:为激励优质创作者,百家号已推出“金芒计划”、“百家榜” 、“红人计划” 等三大扶持计划和六大变现方式,为优质内容创作者提供资金和流量支持。时光荏苒,初心不变!未来,百家号将持续发挥技术优势,努力建设更加多元的内容生态,为创作者提供成就自我、影响世界的机会,推动内容行业健康发展!

书不过语

午间研报精选:行业龙头迎历史发展机遇

利安隆:崛起中的抗老化剂龙头,迎历史发展机遇研究机构:安信证券抗老化助剂领先企业,打入全球知名客户群:利安隆是国内领先的高分子材料抗老化剂企业,抗老化剂工艺技术壁垒高,公司具备领先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优势,产品品质已达到巴斯夫等国际同行的质量标准。凭借高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公司建立了国内外核心客户群营销网络,涵盖了巴斯夫、DSM、朗盛、英威达、LG化学、PPG等国际知名高分子材料制造企业以及中石化、中国神华、金发科技等国内高分子材料行业巨头,前十大客户销售额占总营收比例超过40%。高分子材料抗老化剂需求有望保持8%增速,国内龙头迎发展良机:据公告,2017年抗老化剂行业的全球市场空间约80亿美元,下游主要应用于塑料、涂料、橡胶、化学纤维、胶黏剂五大产业。据国家《塑料加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导意见》,五大产业年均增长率有望保持4%-8%,随着下游的快速发展及产品质量标准的提高,我们认为抗老化剂行业有望保持8%的增速。据16年产业信息网数据,我国高分子材料制品产量约占全球30%,但抗老化剂份额仅占全球10%,未来随着抗老化剂行业进口替代的加速,公司作为国内龙头将显著受益。环保助力小产能出清,公司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随着安全、环保巡查常态化,不合规小产能的生存空间将被挤压,行业将逐步向龙头聚集。公司抓住历史机遇,通过自有资金投资和外延整合的方式扩产。据公告,其中珠海基地投资20亿,计划主要建设年产12.5万吨高分子材料抗老化助剂项目;同时公司收购常山科润70%股权,计划扩增UVA产能。我们认为在下游需求较快,竞争对手相继退出的形势下,公司市场份额有望快速提升。投资建议:预计公司2018年-2020年EPS分别为1.01、1.45和2.01元,对应动态PE分别为21、15和11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A评级,6个月目标价30元。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产能建设进度不及预期等。苏宁易购:出售阿里股权带来56亿净利润,重申Top_pick研究机构:中金苏宁易购今日公告已完成出售阿里766万股股票,占比0.3%,出售价款合计约15亿美元。扣除初始购股本金以及股份发行有关成本及相关直接费用后,预计将实现净利润约56亿元人民币。本次出售完成后,苏宁仍持有阿里1316.5万股,占比0.51%。出售阿里股权在增厚公司短期利润的同时,将进一步提升公司的资金实力与业务竞争力,助力长远发展。推进2018年第三期员工持股计划,上下一心助力可持续成长。核心经营指标持续向好,重申公司已进入高质量、可持续的快速成长新阶段。618年中大促临近,公司发挥自身供应链与全渠道优势积极备战,营收端有望实现高速成长并带来股价催化。估值建议:基于出售股权带来投资收益与基本面向好趋势,上调2018/2019年盈利预测至0.78/0.38元。我们重申未来3年公司将进入高质量、可持续的快速成长新阶段,核心经营指标有望持续向好,大象起舞可期。基于基本面持续向好趋势,上调目标价6%至20元,对应2018/2019年0.8/0.6倍P/S(当前对应2018/2019年0.6/0.4倍P/S),拥有32%上行空间,重申Toppick。风险:线上业务增速低于预期,消费持续低迷,行业竞争加剧。伊利股份:份额加速提升,龙头优势凸显研究机构:中泰证券核心观点:乳业景气度持续,龙头收入高增长确定性较强。我们渠道调研了乳业最新情况,步入4月销售淡季后,伊利常温液奶销售额增速继续保持双位数,大单品安慕希、金典增长依旧强劲,未来继续受益消费升级+渠道下沉+渠道品牌壁垒,加快提升市占率,收入确定性较强。2018年成本压力减轻+产品结构升级驱动,利好毛利率提升。从费用端看,步入4月淡季线下促销环比略强,同比未有明显加大,库存良性,我们预计全年费用率稳定,整体净利率有小幅提升空间,我们预计2018年收入增长16%,净利增速22%左右,对应当前估值仅23X,继续推荐,维持“买入”评级。从产品升级和渠道下沉看伊利2018年收入的确定性;优秀的公司在于塑造渠道和品牌壁垒,加速提升市占率;成本压力减弱+产品结构升级驱动,预计公司毛利率提升空间有1个百分点;龙头开拓市场伴随高费用投入,但预计整体费用率趋势稳定。盈利预测和投资建议:考虑到乳制品在3-4线城市潜在空间较大,我们小幅调整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18-2020年营业收入分别为788、907、1036亿元,同比+15.8%、15.1%、14.23%;净利分别为73、91、112亿元,同比+22%、24.2%、22.8%,对应当前估值分别为23X、19X、15XPE,公司份额加速提升,龙头优势凸显,长期价值投资之选,维持“买入”评级。风险提示:食品安全风险,渠道下沉及产品推广不及预期。

张良

2019中国云游戏行业专题研究报告

2019年以来,中国5G商用落地加速,云游戏作为重要的应用场景,商业价值日益凸显,逐渐成为多方厂商争相布局的热门赛道。虽然部分初创企业早有布局,但受技术、内容、体验感等多种因素制约,云游戏在中国市场并未得到广泛推广,用户认知程度不高。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66.9%的受访网民对云游戏了解较为匮乏,其中完全没听过的占27.8%。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5G的快速推进,让云游戏重回发展风口,云游戏产业投入力度将会大幅增加,有利于提升社会的关注度、认知度以及参与度。预计未来三年,中国云游戏用户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率,至2021年用户规模将达3.73亿人。与此同时,云游戏也将带动整个游戏产业链的变革,提升游戏开发商产业链话语权,激化云游戏平台之间的竞争,推动游戏内容品质升级。(《2019中国云游戏行业专题研究报告》完整高清PDF版共48页,可点击文章底部报告下载按钮进行报告下载)Since2019,China's5G commercial landing has accelerated.As an important application scenario,cloud gam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commercial value,and graally become a hot track for multiple manufacturers to compete for layout.Although some start-ups have layout for a long time,restricted by technology,content,experience and other factors,cloud games have not been widely promoted in the Chinese market,and the user awareness is not high.According to the data of iiMedia research,66.9%of the Internet users interviewed lack of knowledge about cloud games,of which27.8%have never heard of it.iiMedia consulting analysts believe that with the rapid promotion of5G,cloud games will return to the development outlet,and the investment in cloud game instry will increase significantly,which is concive to improving the attention,awareness and participation of the society.It is expected that in the next three years,cloud game users in China will maintain a high growth rate,and the number of users will reach373million by2021.At the same time,cloud games will also driv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ntire game instry chain,enhance the voice of game developers in the instry chain,intensify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cloud game platforms,and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game content quality.("2019China Cloud Game Instry Special research report"full version has48pages,please click the download button at the bottom of the article to download the report)核心观点预计2023年中国云游戏用户规模将突破6亿人,千亿市场规模可期5G商用加速让云游戏再次迎来发展的风口。在多方的共同推动下,云游戏产业将快速发展,预计2023年中国云游戏用户规模将突破6亿人,市场规模有望接近1000亿元。中国网民对云游戏了解程度有待提升,良好的游戏体验感会促使他们尝试云游戏66.9%的受访网民对云游戏了解较为匮乏,其中完全没听过的占27.8%,听过但没体验过的占39.1%;对云游戏有所了解的受访网民中,38.5%的人表示游戏体验感良好是驱使其尝试云游戏的主要因素,37.6%的人将游戏流畅度视为其选择云游戏平台的首要衡量要素。中国网民对云游戏付费意愿较高,普遍看好云游戏的未来发展前景87.2%的受访网民表示可接受不同程度的付费,其中33.0%的网民更倾向接受每月30元至49元的付费水平;超七成受访网民对云游戏的推荐意愿较高;近八成受访网民比较看好云游戏未来发展前景。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云游戏概念介绍云游戏(Cloud gaming)于2009年首次进入大众视野,是一种以云计算技术为基础的在线游戏,也可称作游戏点播(Gaming on demand)。云游戏的运行在云端服务器中完成,先通过云端服务器将游戏场景渲染压缩为视频和音频流,再利用网络将压缩后的游戏画面传输至玩家的游戏终端,并获取玩家输入指令以实现交互。云游戏场景下,玩家不需要具备强大图形运算和数据处理能力的游戏终端,其设备只需拥有基本的流媒体播放能力以及将输入指令发送至云端服务器的能力即可。云游戏运行原理示意图云游戏涉及的主要技术包括虚拟化技术、图形运算技术、视频编解码技术、网络传输技术。云游戏对带宽和延迟有较高要求,受技术和成本限制,云游戏在过去十年发展较为缓慢,中国游戏厂商多处于观望状态。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随着5G网络的逐渐普及,云游戏的发展瓶颈有望突破,产业将步入发展快车道。2019中国云游戏行业热点事件盘点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在5G商用加速落地的背景下,云游戏作为重要细分应用领域,成为多方厂商拓展增量市场的重要赛道。中国云计算服务商、游戏开发商、网络运营商加速布局云游戏项目,有望自上而下推动云游戏产业快速发展。中国云游戏产业链图谱中国云游戏产业链分析云游戏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游戏开发商、云计算服务商和服务器厂商;产业链主体为中游环节,主要包括云游戏运营平台及解决方案提供商;下游为终端硬件生产商;另外产业链还涉及提供网络基础服务的运营商。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云游戏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的行业集中度普遍较高,存在一定进入壁垒,中游主体是新兴领域,进入门槛相对低且增量空间大,因此初创企业多以中游为切入点,依托自研的虚拟化技术或游戏运营手段来实现商业化。上、下游的大厂商为拓展增量市场,也不断将业务延伸至中游环节,加剧了中游环节的竞争。中国云游戏行业驱动因素分析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中国云游戏的发展受供需两方面因素共同驱动。从供给方看,技术突破以及巨头厂商的入局将加速推动更多游戏上云,云游戏内容趋于多样化;从需求方看,中国游戏用户规模庞大,对游戏的消费需求趋于升级,云游戏模式能降低用户游戏硬件门槛,提升用户游戏体验,更好的释放和满足用户需求。中国云游戏用户规模及预测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云游戏用户规模为0.63亿人,市场渗透率较低。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中国云游戏产业日益加大的投入力度将会提升社会对云游戏的关注程度和认知程度,而5G网络的逐步普及,将提升游戏玩家对云游戏的参与度,驱动云游戏用户规模快速增长。预计未来三年,中国云游戏用户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率,至2021年云游戏用户规模有望达3.73亿人。中国云游戏市场规模及预测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云游戏市场规模约为6.3亿元,整体规模较小,在5G网络的助推下,行业将步入发展快车道,2023年市场规模有望冲击千亿元大关。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中短期云游戏市场规模的上升主要受益于云游戏用户规模的增加,而随着云游戏内容的丰富以及用户体验的提升,用户的付费意愿以及付费水平随之上涨,届时云游戏平台广告变现能力也会增强,云游戏市场规模将持续高速增长。近七成受访网民对云游戏缺乏了解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66.9%的受访网民对云游戏了解甚少,体验过云游戏的受访网民仅占33.1%,其中付费体验的网民占15.2%。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中国云游戏产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受众基数较小,且因当前技术与网速限制,云游戏实际体验与理想状态存在差距,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在游戏用户之间的推广与传播。近五成受访网民偏好角色扮演类游戏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网民最偏爱的前三类游戏为角色扮演类、射击类、多人在线竞技类,占比分别为46.4%、32.5%、31.8%。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角色扮演类游戏题材丰富,人物结合故事情节更有代入感,且这类游戏对具体的操作和策略要求相对较低,玩家易上手。以云游戏模式推出角色扮演类游戏,会强化和提升用户的体验,此类云游戏有望受到用户欢迎。良好的体验是网民尝试云游戏的首要驱动力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在促使网民体验云游戏的因素中,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游戏体验感好、画面精良,占比分别为38.5%、30.3%。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良好的游戏体验受内容、技术、服务等多重因素影响。云游戏企业应注重提升自身实力、持续打磨产品,切实提升用户体验。仅靠良好体验的噱头不仅无法保障用户留存,反而会消耗用户的信任。近六成受访网民偏好通过手机体验云游戏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58.7%的受访网民偏好通过手机终端体验云游戏,43.1%的受访网民偏好通过台式电脑体验云游戏,偏好通过电视终端体验云游戏的网民仅占7.3%。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环境下,人们的文化娱乐需求也呈现碎片化、移动化,手机的便携性特点能更好的满足大众的需求。基于大众对游戏设备的偏好,移动云游戏或将率先发展。近九成受访网民对云游戏有付费意愿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在云游戏付费意愿方面,87.2%的受访网民表示可接受不同程度的付费,没有付费意愿仅占12.8%;在付费水平方面,33.0%的网民更倾向接受每月30元至49元的水平,接受每月200元以上费用的网民仅占2.8%。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移动游戏的发展逐渐培养了游戏用户的付费习惯,但付费额度整体水平还较低,结合当前云游戏平台的收费情况来看,云游戏的普及仍需要时间。受访网民对游戏内付费的方式较为偏好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35.8%的受访网民偏好在游戏内充钱消费,30.3%的受访网民偏好一次性买断收费,偏好按时长收费的网民占20.2%。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游戏充钱消费的模式能够降低游戏门槛,对多数用户较具吸引力,也是目前中国主流的游戏收费模式。随着中国内容产业的不断发展,用户对内容付费的意识不断加强,对多元化收费模式的接受度也会不断提高。超七成网民对云游戏的推荐意愿较高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75.2%的受访网民表示愿意向周围朋友推荐云游戏,推荐意愿相对较低的受访网民占24.8%。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游戏呈现越来越强的社交属性,内容方和平台方应充分利用游戏的社交属性来增加用户粘性和提升产品传播度。超八成受访网民看好云游戏的发展前景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3.9%的受访网民非常看好云游戏的发展前景,57.8%的受访网民比较看好,持悲观态度的网民占5.5%。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5G商用落地让云游戏重回风口,产业资本、巨头厂商、初创企业纷纷入局,在技术、资金、人才的共同推动下,云游戏产业有望加速发展。云游戏综合厂商——腾讯(一)游戏业务是腾讯的重要收入来源,2018年受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影响游戏收入增速大幅下滑,而腾讯云业务发展势头迅猛,增速超100%。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兼具游戏厂商和云计算服务商的双重角色,腾讯无论是出于游戏领域的战略防守还是在云服务市场的主动出击,都将会重点布局云游戏赛道。云游戏综合厂商——腾讯(二)腾讯于2019年初正式启动云游戏项目,针对B端企业和C端玩家分别推出云游戏服务平台和云游戏运营平台。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作为云游戏技术服务商,腾讯在入局云游戏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另外在游戏开发和运营方面腾讯也拥有深厚的经验。凭借强大的技术、内容、经验优势,腾讯在云游戏领域具备后发先至的潜力。云游戏综合厂商——腾讯(三)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腾讯在泛娱乐领域的广泛布局以及多年运营经验积累,使其在技术、资源、内容以及服务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综合优势。但目前入局云游戏的巨头厂商众多且各具禀赋,未来腾讯能否兼顾好B端和C端,同时抵御各方对手的竞争仍存不确定性。云游戏平台——达龙云电脑(一)达龙云电脑是上海达龙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于2017年推出的云游戏平台,主要面向C端游戏用户提供基于云电脑的游戏服务,满足用户通过手机、PC、电视等多种低配置终端硬件,灵活、便捷、轻松畅玩大型游戏的需求。公司的业务模式可理解为游戏用户向平台租用游戏主机,并按租用时长及过程中享受的增值服务进行付费。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云游戏平台能够为用户创造价值且存在较强的技术壁垒,对掌握核心技术的初创企业而言,是一条具备良好发展前景的商业道路。云游戏平台——达龙云电脑(二)目前,达龙云电脑团队规模为100人,其中约七成为技术人员,核心成员在云计算虚拟化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方面经验丰富。通过多年的持续努力,公司的云游戏串流技术、虚拟化技术以及产品体验等在业内已经较具竞争力,在运营成本、覆盖终端、链路布局、上游资源方面已取得一定优势。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达龙云电脑在中国云游戏行业先发优势较为明显,这不仅得益于公司在云计算虚拟化技术应用方面布局早,技术领先,还因为公司多年的试错经历为云游戏业务积攒了宝贵的经验。值得注意的是,未来行业竞争趋于激烈,公司能否保持并扩大现有优势,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云游戏平台——达龙云电脑(三)达龙云电脑用户群体主要以大学生群体和工厂蓝领等下沉市场人群为主,目前平台注册用户已达1800万人,付费用户达160万人。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培养了下沉市场人群利用手机终端进行休闲娱乐的习惯,但多数下沉市场用户手机配置较低,限制了其对大型网络游戏的需求。达龙云电脑极大的解放了大型游戏对终端硬件的配置要求,大幅降低用户的游戏成本,对下沉市场人群较具吸引力,因此用户规模增长较快。但随着5G的持续推进,行业会涌现大量云游戏平台,达龙云电脑唯有立足用户,不断打磨产品,才有可能在未来的混战中站稳脚跟。云游戏解决方案提供商——视博云(一)北京视博云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基于云流化技术为数字电视产业提供云服务解决方案,同时面向有线电视用户提供云游戏平台服务。依托母公司永新视博丰富的产业资源,截至2018年底,视博云“1+云游戏”平台已实现30多个省市的广电、电信运营商的广覆盖,平台注册用户突破1000万。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视博云是电视端云游戏的领导者和先行者,但受制于电视应用市场用户规模小,电视游戏内容匮乏,公司云游戏业务发展相较于移动云游戏领域略显缓慢。云游戏解决方案提供商——视博云(二)视博云以云游戏为切入点,向广电运营商以及电信运营商提供云流化技术方案,并不断将业务拓展至教育、医疗、广告等应用场景,期望打造一个云应用平台。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电视端作为家庭场景重要的流量入口,其应用市场需求潜力巨大,5G、VR等技术的发展或将直接推动电视应用市场的发展,但需求大规模爆发还需要匹配丰富的内容供给和更加深入的用户习惯培养。2019中国云游戏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云游戏催生游戏产业链变革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云游戏降低了游戏硬件门槛,减轻了游戏玩家对单一硬件的依赖程度,极大地削弱了硬件厂商在游戏产业链上的议价能力。与此同时,云游戏平台的出现将会为游戏分发渠道注入新势力,而试玩广告等创新玩法或将改变游戏推广模式。新元素的涌现动摇了游戏产业链的分成格局,游戏开发商在产业链的地位趋于上升。云游戏平台竞争趋于激烈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中国云游戏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广阔的发展前景将会吸引大量初创企业入局,而上、下游环节巨头多、壁垒高的现实环境将会驱使初创企业涌入云游戏平台领域。此外,由于云游戏平台的出现挤占了硬件厂商、渠道方的利益,因此不少老势力也会向平台方转型。新老势力的加入,会导致云游戏平台进入百花齐鸣的状态,平台方竞争趋于激烈。云游戏驱动游戏品质升级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云游戏从供需两方面驱动游戏品质升级。从供给的角度来看,云游戏不仅为游戏开发商解决了产品多终端适配的技术难题,节约开发商的研发成本,还能为游戏开发商节约渠道及推广成本,让游戏开发商可以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产品本身,不断提升游戏品质。从需求的角度来看,云游戏为用户打破了硬件束缚,扩大了精品游戏的受众群体,抬升了游戏玩家的整体品位,进而增加了用户对精品游戏的需求,促使游戏开发商推出更多精品游戏。云游戏面临的监管风险不容忽视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游戏产业作为国家重点监管的内容产业之一,曾曝出过内容质量不合格、社会责任缺失、过度逐利、侵权抄袭、消费欺诈等负面问题。游戏产业监管严格化、规范化已是大势所趋,云游戏的内容及运营必将面临严格的监管,一旦相关方触碰监管红线,整个产业发展或将受到影响。来源: 艾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