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行业调研的这些关键点,你注意到了吗?反复嚼

行业调研的这些关键点,你注意到了吗?

行业调研是一个有助于了解产品所在领域概况的有效手段,本文阐述了行业调研的一些关键要点,希望读完此文,你能收获一份满意的行业调研方法论。在日常工作中,你是否会遇到,有一天老板兴冲冲地召集大家开会说,我有一个ieda,我觉得特别棒,渣猫(产品经理)你去给我研究研究怎么弄能拿(pian)到投资(qian)。怎么帮老板拿(pian)投资(qian),第一步就是你的市场分析报告(MRD文档)啦。怎么才能拿出一份让老板喜笑颜开的市场分析报告呢?如果做一份市场分析报告(MRD文档),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步骤:市场规模;产业地图;竞品分析分析结论。一、市场规模首先,我们来看市场规模分析,市场分析中需要关注两块:一是市场规模,二是市场趋势。市场规模需要注意的是市场全局与市场分类,比如在教育市场行业中包括的市场分类中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语言培训、k12教育等在这里面要看到布局的行业的人群、市场、订单容量、价值分别有多大。例如:在线教育。市场趋势首先看全局的市场趋势再看细分市场发展,最后看市场趋势的复合增长率,在制作市场复合增长率时,我们要看到自己产品的表现与大盘相比如何,以及大盘现状是怎样的。例如:K12教育不过大部分情况下,由于市场规模是一种参考佐证,因此只需要参考专业的报告即可。二、产业地图产业地图的分析一方面是为了便于自己了解全局,另一方面便于我们寻找进入产业的突破口。我们通过在产业地图上寻找行业运转规律、行业拆解、竞争关系来分析产业地图。产业地图的分析梳理流程分为四大步骤:分解行业阶段;阶段分析与分类;细分类的市场规模;产业链玩家分析。1. 分解行业阶段行业分解阶段,可以理解为从资源的生产到消费其中都有哪些过程。举个例子:一个杯子从设计到用户使用分为:设计环节(杯子的设计)、生产环节(与工厂生产)、流通环节(物流渠道)、销售环节(卖杯子的地方)、消费环节(消费者购买使用等内容)四个环节。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上下游同时有着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下游市场在用户基数变大之后,势必会向上发展,从而更多的影响整个行业,上游市场在掌握了资源后,也势必会向下发展,去拓展更多的渠道。他们在充分竞争后达到一个平衡。例如:电影行业的万达就是从上游往下游走,而优酷旗下的合一影业就是从下游往上游走,而互联网公司更擅长从下游切入。2. 阶段分析与分类阶段分析与分类是对行业模块的细分,只有对行业进行了分析与分类,才会对行业里的玩家、产品、行业提供商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我们还是对玻璃杯进行举例分解:这里我们截取艾瑞咨询的《2018年中国智能家居行业研究报告》中阶段分类来看。3. 细分类的市场规模再之后我们看细分类的市场规模。市场规模细分,跟市场规模分析一样,由于太专业我们直接用市面上的行业细分报告就好。这里我们截取的同样是艾瑞咨询的《2018年中国智能家居行业研究报告》中的一页。当分类分完之后,去相应匹配观察大的分类里面都是什么样的,他们的费用分布等内容是什么样的,这样对行业有更深入的理解4. 对产业链玩家分析最后我们看对产业链上玩家的分析,对于产业链玩家分析就是有哪些公司提供了哪些服务来去完成这个过程,继续细分哪些公司提供哪些服务来完成这个过程。这里我们举两个例子:对于行业的分析,更多的是找到行业运转的逻辑,特别是能够帮你了解一个较陌生的行业的完整流程分析。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互联网发生了剧烈变化的今天,我们需要带着变化的眼光去看几乎所有的事情。市场分析是前期确定产品定位的重要工作,它是产品后续能否发展的关键。市场中的变化机会往往因用户需求发生变化,需求的变化主要来自需求越来越丰富、出现新的消费形式等。在电影市场案例中,时光网、豆瓣电影、一众影票APP在市场上不同的时间段内各领风骚,这正是因为用户需求发生了变化。三、竞品分析市场规模、产业地图都梳理清晰之后,我们根据自己所处行业找到相关的竞品进行调研与分析。在做竞品分析时,我们要站在客观的角度去看,不要从自己的思路出发的偏主观的逻辑判断。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是这个道理。那么,我们如何能做到对竞争对手了若指掌呢?这需要更多客观的信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数据和用户反馈。竞品做了很多功能,这些功能的数据表现如何?用户如何评价,通过足够多的客观信息,我们才能真正地了解竞争对手?在进行竞品分析时,在数据、用户和产品方面,我们都需要注意哪些点呢?数据方面:竞品整体数据,了解竞品在市场中的体量和位置;竞品数据趋势,了解竞品整体数据的变化趋势。用户方面:竞品核心用户,熟悉竞品最忠诚的用户群(深度用户);竞品主流用户,熟悉竞品占比最大的主流用户群(中度用户);用户构成,熟悉竞品各类用户群的构成比例。产品方面:竞品核心竞争力,分析核心功能的特点、详细数据情况、用户评价;竞品主要功能,分析竞品的主要功能特点,详细数据情况、用户评价;竞品发展趋势,了解竞品过去、现在、未来的功能发展走向。以上三个方面并非割裂,在我们分析一个产品的时候,往往会同时分析它的功能、数据和用户,而不是先了解一遍功能,在分析一遍数据,最后分析一遍用户。当分析一个产品时,首先要看它的整体数据,很多行业数据报告会说到一个产品的总用户量,通常大得惊人,但是我们还需要查看产品的日活跃用户数、周活跃用户数或者月活跃用户数,以及使用时长、使用频次等。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更加公正、客观的第三方统计机构获取这些数据,QuestMobile、联通沃指数等的数据。此外,还可以查看百度指数,从用户对一个产品的搜索频次、社交讨论频次来侧面揣摩产品的用户体量,还有各大应用市场的应用排名和下载量也是可以作为参考的数据。在分析整体数据时,我们还应该看产品的变化趋势,如产品在过去一年中活跃用户的增长情况、使用时长的变化情况,各个重要产品迭代时间点前后的数据变化、重要的市场营销行为对产品知名度的影响。只要结合数据和趋势一起看,可以挤掉大部分水分(例如:观察在应用市场上刷榜的行为),同时也可以知道一个产品的发展状态。一个产品是在快速向上,还是在走下坡路。下面分享一些关于活跃用户比例的经验数据,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数据并不是某个产品的,而是当下国内互联网上比较健康的产品的平均数据。日活跃用户数/总用户数=5%周活跃用户数/总用户数=10%月活跃用户数/总用户数=20%次日留存率=40%7日留存率=20%30日留存率=10%这些经验数据可以帮助我们怀疑明显有疑问的数据报告,比如,宣称有1000万用户,然而日活跃用户数不足10万,活跃用户比例太低,有可能大部分用户是通过低质量的推广拉来的用户。在了解清楚整体数据后,我们可以开始挖掘产品功能的详细数据。为何一定要看功能的详细数据呢?理清一款产品的功能架构,找到它的核心点、基础功能都很容易。但如何评价一个功能是否命中了用户需求、是否表现很好,这时需要通过查看这个功能的详细数据来分析。其中用户方向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我们可以使用用户故事来熟悉竞品的各类用户是怎样使用这款产品的,从这里可以看到市面上比较优秀的产品是怎么满足用户需求的。用户故事元素中包含三点:角色(什么样的用户会用这个产品/功能)、行为活动(用户需要完成什么任务动作)、商业价值(完成动作后,能收到什么)。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作为“某类用户”,通过“某项行为操作”,以便能够完成“特定的目标”。我们通过用户故事来梳理出产品的典型用户运转层级,比如浅层用户、中层用户、深度用户,并根据不同层级的用户确定不同的需求特点。四、总结最后,根据以上内容进行总结,这里我需要强调的是任何产出报告都需要有明确的背景、目的以及总结,且总结要与背景、目的相符。这里的结论就是,我要布局的行业产品到底能不能干,能干的话该怎么干,该给谁干,也就是要总结出我们的产品如何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找到产品切入点。毕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一般都存在强大且发展良久的竞争对手,想要挑战这样的对手,如果用对手曾经使用过的方法发展,那无疑是很难产生产品差异化、很难发展起来。我们需要着眼于未来,用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来推导现在应该如何规划。而又因为竞品的强大,一开始就想从正面战场直接硬碰硬,无疑是以卵击石。正是如此,才需要我们寻找细分市场,瞄准这个市场全力做下去,撕开一道口子,从而求得发展机会。综合来看,就是在强大竞争对手可能忽视的地方,寻找未来的发展机会。本文由 @Carlos-梦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 基于CC0协议

上漏下湿

罗兰贝格中国各行业趋势洞察报告:预见2020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2020年伊始,罗兰贝格综合分析中国多个核心产 业的发展动态,大家拨云见日,共同把脉中国经济。汽车1、乘用车市场新能源汽车格局的大浪淘沙,新造车势力的最后窗口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由消费者补贴驱动转向由双积分引导和消费需求升级的多重驱 动,供给侧结构与竞争格局将发生变化。在2020年,传统的合资品牌将加速投放 量产新能源车型,行业洗牌势必加速,新造车势力量产投放并赢取市场的窗口正逐 步关上。相对于传统主机厂,新造车势力在品牌积淀、渠道网络和成本控制上不具 天然优势,在现有车企加速入场、补贴退坡的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发挥用户体验和 产品创新方面的优势,是其在方兴未艾的新能源赛道上突破重围的关键。新零售转型升级的概念落地和加速以用户为核心,从销售产品转向服务消费者的“新零售”概念自诞生以来,对汽 车零售业态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冲击。4S店零售模式虽然在未来一段时间仍然是主流,但围绕用户体验的全渠道和数字化新零售升级必将加速。在2020年,我们将 看到更多以豪华品牌为代表的车企进行在中国市场的渠道创新升级和概念店态落 地,同时围绕客户生命周期体验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数字化触点,以全面 革新消费者体验。本土化智能座舱概念和数字化产品的量产落地伴随智能网联技术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消费者对汽车的认知逐步从单一交通工 具向“第三空间”转变,对车内定制化智能化体验需求逐步提升。考虑到快速变 化和日益多元的中国消费者需求,智能座舱与数字化产品的本土化开发势在必 行。从行业参与方角度,智能座舱成为车企智能化重点,同时车企也与供应商开 始推动硬件整机集成与软件生态两个方面的本土化解决方案。在2020年,我们预 期将会有更多座舱数字化元素在中国量产车型上的搭载应用,如多屏互动、语音 交互、生物识别等。乘用车新常态驱使本土车企提速品牌向上随着中国乘用车市场进入新常态阶段,入门级产品的竞争日趋白热化,细分市场 的销量和盈利性呈现下滑。与此同时,外资股比放开、合资品牌下探等动作进一 步冲击本土品牌的竞争领域。为了改善短期经营表现、构建长效竞争力,本土车 企务必在品牌力和产品力上进一步突破,品牌向上迫在眉睫。领先的本土车企均 已推出全新的高端子品牌进行上探索,预期2020年本土车企的品牌向上动作将进 一步提速,以高性价比及突出的产品力带动整体品牌价值提升。2、商用车市场商用车产品的智能化与高端化升级商用车自动驾驶逐渐从封闭低速应用环境向高速公路与复杂城市道路逐渐落 地,L2级别智能驾驶商用车已进入量产阶段,L4自动驾驶运营测试也已经启 动。2020年有望见证更多以港口、厂矿为代表的封闭低速应用场景下的智能网联 商用车应用。同时,车型高端化趋势将持续深化,头部商用车车企将在2020年投 放新一代高端化产品,冲击主流市场。从零部件层面来看,盘式制动器在危化及 高速牵引车加速渗透、配备AMT的车型逐渐增多、而液力缓速器、空气悬架等皆 有较大增长潜力,零部件的升级将推动中国商用车产品与国际技术标准接轨。商用车企业的全球化布局提速2019年1月至11月,中国商用车对外出口规模超27.1万辆,同比增长4.6%;商用车 企业不仅正加快全球化布局,同时还逐步实现了从中低端市场出口向高端市场出 口突破、从纯整车出口向当地投资建厂和技术合作的方式转变。在早期布局的非洲、东南亚、南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地区,中国商用车品牌较为高端的形象已经逐 步树立起来,与此同时,中国商用车出海正在向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突破。随 着外资股比在商用车领域的进一步放开,国际重卡企业将有望在中国设立独资子 公司,中国市场将迎来本地化生产的全球品牌重卡。2020年,双向国际化的投资 投入将成为商用车行业的新主题。3、供应商面向前瞻趋势的战略业务调整和组织重组加速随着乘用车存量竞争时代的到来,零部件供应商的营收与成本压力陡增,整车产 品快速增长的市场红利逐步消失。同时,以新能源、智能网联为代表的技术创新 变革也考验着供应商的战略应变能力。当短期市场走弱遇上长期行业变革,零部 件供应商将面临更大挑战。2020年,领先供应商将进一步清晰化战略发展规划, 着力于长短期的资源和利益平衡;同时,业务与产品重心调整加速,业务转型重 组和剥离逐步成型,新业务投资和布局日趋完善。与此同时,组织形态与管控模 式也将承接战略需求进行应变调整,供应商将通过组织重组和内部能力重构,优 化管理效率与人才结构,提升市场响应速度和科技创新支撑。4、后市场与新进入者独立后市场仍将快速发展,供应链整合和效率提升成为深耕主题在车市放缓大背景下,后市场将在长期成为汽车产业价值链的重心。但是,目前的 中国独立后市场企业普遍面临着业务增长乏力、盈利模式不清晰和融资受阻的挑 战,同时又不断有新进入者布局综合维修、汽配分销和衍生业务。我们观察到,独 立后市场以领先整车市场的更快速度进行着存量市场竞争变革,预计在2020年,这 种变革将伴随着消费者、技术与资源整合变化进一步发展。其中联盟化、修配一体 化、线上线下一体化、2B2C融合化、供应链垂直和横向整合化等多维度的尝试,以 效率提升为核心驱动力,通过技术和商业模式试图根本性改变这个规模大但散乱的 潜力市场,主机厂及其相应生态体系从2020年开始对汽车后市场的布局值得关注。5、移动出行概念下的新零售探索出现在2019年,以网约车为代表的移动出行上半场竞赛基本结束。随着移动出行下半场 开启,出行模式将会进一步多样化,而真正颠覆性的革命将出现在高级别自动驾驶 与无人驾驶出租车落地之后。在此之前,整车企业与移动出行服务提供商都将逐步 向更加定制化细分化的出行服务转型,“1+M“出行模式将成为车企、租赁公司和互 联网企业的核心发展方向,场景的不断细分和可盈利商业模式之间的平衡会成为核 心关注点。2020年,预计以订阅式用车、体验式租赁、场景化出行服务为代表的出 行模式创新以及整车企业和移动出行服务提供商之间的新零售合作探索将更多涌现。政府与公共城市群产经网络重构升级,应对全球产业竞争伴随着全球互联互通的深入,城市群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产业竞争和提升辐射 力影响力的新主体,经济功能和人口进一步向城市群集中。城市群内部,一方面 从产业链角度重构产业网络,改变区域内同质化竞争格局,形成对内分工协作、 对外相对完整独立,可应对全球产业竞争的有机综合体;一方面从价值链角度构 建科创网络,推动从单一城市创新内循环向城市群大尺度创新协作转变,形成中 心城市策源引领和其他城市科创协作的新格局。中央活动区理念指导主城区升级,提升全球影响力从CBD到CAZ,中央活动区正在成为中心城市核心区的新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 7-24全时段活动、多种功能复合共存、产业经济多元、用地功能多元化、服务人 群多样化等更加复合多元的发展特质。从全球城市中央活动区发展实践来看,总 体呈现经济统领、创新动能、文化点亮、多元商业、活力高知人群、全球交互窗 口等六大特点。聚焦基础创新重点突破,打造新时代创新策源地单边主义抬头和中国逐步迈入科研无人区,使得基础创新的突破发展成为保障新时 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诉求,催生中心城市致力打造突出基础创新的创新策源地。从 城市角度,可通过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升级、重大关键领域集中 突破、科创资源资本机制变革、培育新式科技创新承载实体等多种路径和方式,逐 步建立强化全价值链创新的综合性发展体系。商文旅新手法演绎城市文化,打造全球城市独特魅力文化塑魂是全球城市放大城市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城市级文化地标则是文化展示城 市魅力,体现城市精神的核心载体。通过时间维度、城市精神、建筑艺术、地理空 间等多重维度解读城市文化,并通过文化精神的选取解读、商文旅融合的全息演绎 和城市认同感的拟合,构建打造卓越城市文化地标的有效路径。后街经济提质升级,绽放全球城市多彩活力数十年的城市现代化建设既快速提升了城市功能品质,但也不可避免存在千城一面 的同质化问题。街道作为城市特质的重要载体,相比奢华、现代的商业主街,人文 交织、城市原生味道集聚的后街,更能成为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与象征和城市基因 信息的最佳承载者。在突出街道承载城市特质的城市更新中,人性化尺度、多元消 费场景、强可识别性、新兴业态探索、主导功能清晰、历史文化传承成为后街经济 发展的六大成功要素。科创回城激发中心城市主城区科创经济发展新机遇产城人三者关系的新变化,催生科创经济回流中心城市主城区。一方面,新经济地 理模式下主城区完备的城市功能吸引科技精英回流,以人群带动科技产业迁移;另 一方面,老城区更适合构建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围,从而更易吸引结构化的创新阶 层;此外,主城区丰富的商业与公共服务场景和海量的数据也为科创经济提供了良 好的商业应用基础。5G 全面开启智慧城市运营时代5G时代领跑全球和窄带物联发展,为智慧城市迈入运营时代提供了技术契机,将 在三个方面形成突破亮点。一是基于底层数据标准化推进和破除部门壁垒的改革 深入,逐步打破城市管理的信息孤岛,形成数字政务的横向整合升级。二是交叉 技术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融合应用将从规划走入实 践,部分智慧城市场景将从技术监测转向技术辅助决策。三是立足于法律法规的 进一步完善,海量数据谁能应用、如何应用、应用深度等将引领数据应用的商业 创新探索。数字部落群体兴起,赋予中小城市数字经济新机遇5G时代推动信息基础设施跃迁式升级,极大改变了信息产业的物理空间局限。同 时,互联网发展重心开始从2C转向2B和2G领域,也削弱了中心城市在头部规模效 应上的独特优势。此外,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催生大量面向远程工作的数字部落 人群,可集聚在高铁联通中心城市的中小城市。三者联动,催生中小城市发展数 字经济,集聚创新人才的新机遇。城市发展重心转移,赋能不动产资管再临春天总体来看,城市发展重心从城市外延的规模性增长转向建成区的提质升级,城 镇化进入了追求品质优先和美好生活的后半场。与之相应,中心城市不动产市 场将从整体趋势性增长,逐步转变为以价值发现驱动的分化式发展。这意味着 不动产的重心从开发销售收益,转向长期经营收益和基于不动产生命周期的资 产管理收益,同时也会刺激更具长期资本属性和股权资本属性的地产金融规模 大幅增长。运营时代来临,催生康养地产发展新模式无论从国家战略层面,还是行业投资层面,中国迈入老龄化已成为社会共识。随着 更具消费潜力的60后迈入养老消费市场,康养地产将逐步迈进运营时代,可持续的 运营需求和资产增值预期,正在改变既有康养地产开发构想,包括更丰富更合理的 业态产品及配比、更稳定的“目标+多元“人群、更精细化的运营手段、打通退出渠 道的金融模式等成为可持续型康养地产的关注焦点。消费品与零售快消品趋势:内外资品牌重起跑,最懂中国消费者得天下走过本土快消企业崛起的十年,2020年内外资企业将重新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高端化需求给高端品牌与健康、时尚和高品质产品带来更大的机会;开放多元的 消费理念,对中外的特色产品都带来新的机会与挑战;而链式全营销已是大势所 趋,链式全营销加强了品牌市场与销售的协同,削弱了本土企业渠道深耕的优势 与竞争壁垒,使更擅长品牌运作与市场推广的企业占据了更大的优势。罗兰贝格认为,2020年内外资快消企业的增速差将进一步缩窄。谁更懂得中国式 消费者和竞争,谁将会赢得未来十年的优势。而要更贴近中国、更懂中国的关键 是:懂得中国式产品组合,更好整合全球产品资源,积极扩张并快速迭代更适合 中国消费者的产品;懂得中国式的速度,敏捷的组织体系与管理、激励已成为制 胜的关键,在市场尚未饱和且处于重新起跑期,理性与狼性兼顾的团队是上佳之 选;懂得中国链式全营销,以数字化营销为主线,打通消费者洞察、产品开发测 试、消费心智获取、全渠道与全地域布局,以获得更好的销售实现。美妆护肤行业趋势:迈向全球最大的中国化妆品市场中国美妆护肤市场经过多年的高成长,已成为中国消费市场的一抹靓色,并将在 2020年开始挑战美国作为全球最大单一国家市场的地位。高端、唇经济、全渠 道、网红新锐品牌仍将成为2020中国化妆品市场的关键词。高端品牌是中国美妆护肤市场的最大受益者,但本土与国际新锐品牌及新锐爆品 不断涌入市场,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同时,技术成为竞争的基石,新配 方、新营销、个性化定制与化妆技术将是2020年企业发力的重点。而D2C(Direct to Consumer)为中国美妆护肤本已动荡的渠道结构添加了新的变数。打破旧有套 路已成为中国迈向全球最大美妆市场的唯一套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必将出现 如欧莱雅这样的拥有平台能力的综合化妆品龙头。鞋服行业趋势:将向服务消费和品质品牌消费进行持续转型过去十年,中国鞋服行业经历了高增长期和平稳发展期,并将向服务消费和品质 品牌消费转型。未来需要依托大数据和互联网,通过多元的终端形态,充分利用 智能化技术,重构“人、货、场”;通过精准的消费者画像,打造无处不在的消费场 景,快速满足消费者需求。“融合”、“体验”、“快捷”、“精准”、“多元”、“灵活” 已成为中国鞋服企业竞争的六大趋势。一、融合:线上线下有机融合,数字化全渠道 发展;二、体验:终端升级,提升消费者体验;三、快捷:建立以消费需求为驱动 的“快时尚化”供应链;四、精准:大数据的应用带来业务精进;五、多元:多元 需求催生“母子品牌”或多品牌组合发展;六、灵活:“小团队+利润中心”导向升 级未来组织。母婴行业趋势:90 后妈妈与小镇母亲的儿童消费之痛90后妈妈与小城镇母亲成为中国儿童消费的催化剂。高低层级市场间的儿童消 费差异被快速削弱、规模效应凸显,创造了婴幼儿用品、儿童鞋服、早教和素质 培训等细分市场未来5年的窗口期。谁能在未来五年内实现突破将极大程度决定 未来儿童消费市场的格局。然而,新一代母亲嗷嗷待哺的需求却未能被充分地满 足。品牌力、标准化复制能力和精益供应链能力已成为制约行业品质的共性掣肘 因素,全国性的优质龙头品牌供应不足导致野蛮生长的企业充斥。以儿童鞋服为例,领先品牌一方面需加强品牌定位和管理能力;另一方面需加强商品和供应链 的协同,从而在选准机会战场、梳理品牌区分度的同时,实现商品管理精细化, 降低库存、提高毛利率,最终实现全周期管理的系统性优化。体育 /户外运动行业趋势:释放行业的消费潜力,推动新一轮蜕变升级受早先行政体制影响,中国体育产业链形成了体育用品为主而竞技体育和大众健 身发展严重不足的局面,进而制约整体产业规模与体育用品产业转型。然而,受 体育改革和大众体育运动需求增长的利好影响,体育产业结构将变得更加合理, 并进入长周期发展格局。这将进一步带动和释放体育运动用品行业的消费潜力, 并推动该行业开始新一轮蜕变升级。行业发展趋势将主要表现在专业拓展、关注 女性、门店转型、拓展街铺、科技创新等五大领域。面对新掘金时代的到来,体 育用品企业需要一方面以消费体验为导向,进行经营模式优化,另一方面整合体 育产业链资源,从而对整体生态进行布局。手机 3C 趋势:回归产品竞争,打造更多世界级手机品牌商2020年对于国内手机厂商将是更加艰苦的一年,市场出货量增长与4G智能手机功 能达到瓶颈,而伴随苹果价位段的进一步下探,手机寡头间的竞争趋白热化。尤 其是2.5k-4k价位段将面临激烈争夺,并进一步影响各本土厂商的整体利润表现。罗兰贝格认为,2020年手机行业将进一步从渠道竞争转向产品竞争。产品设计和 核心技术将成为未来的致胜竞争点。对国内厂商而言,不应盲目地堆砌产品功能 和硬件配置,而应沉下心来,“以用户为本”切实地解决用户痛点,提升使用体 验,优化产品方案设计、功能配置和细节处理。只有迎难而上,潜心打造世界一 流的产品,国内厂商才能迈出成为真正世界级企业的第一步。家电行业趋势:从埋头苦干到抬头探索,新战略元年赋能家电行业未来 增长过去的20年间,中国领先家电企业持续提升经营规模与运营效益以不断地创造价 值,目前在制造、供应链等环节已处于全球领先。但随传统竞争模式的成熟、新 兴消费人群和消费理念的崛起,众多企业也面临规模效益提升的瓶颈期:戴森、 卡萨帝等品牌的成功,启动家电企业从打造中国名牌升级向打造国际级品牌;多 数家电企业推进多品类扩张,但成功者寥寥;勇并购而弱整合更是行业之痛;错 失了欧美日家电企业衰退让出的全球发达市场,是否还要错失新兴消费国家崛起 的机遇?为更好适应未来的不确定时代,品牌升级、国际化、并购整合、品类补强和中台 战略将成为推动家电企业未来10年持续增长与竞争分化的关键战略课题。制定引 导未来10年竞争的增长战略势在必行。餐饮趋势:年轻一代成消费主力军,全方位革新才能做大做强餐饮行业的升级体现在供给端呈现品类分散,品牌竞争激烈,区域市场集中,创 新模式涌现的特征;而在消费端则随新一代消费群体成为主要消费力而变得更为 多元。因此,企业将围绕三大举措做大做强。一则,完成多品类、多品牌业务布 局,从而实现规模效益。二则,围绕价值链向前端强化精细运营:包括单品切 入、打造爆品的产品策略;品牌拉动业务的品牌策略;以及打造细分场景、提升 就餐体验的门店策略;及新零售、O2O等经营策略。三则,围绕价值链向后端优化 供应链能力,在帮助餐饮品牌实现资源整合的同时,进行业务创新与突破。传统商超趋势:“黄金时代”不再,激发零售新业态涌现随着零售业向数据分析、场景体验、千人千面的方向发展,消费者越来越多被激 发的需求痛点促进零售新业态的涌现。同时,传统大型超市通过新开店获取市场 份额的“黄金时代”不再,商超呈现出“小型化”和“近场化”的趋势。新零售业 态发展和传统商超转型都将更加关注交互、融合和重构三大关键字。交互:通过 数字化实现与顾客在推送、搜索、购买、付款、配送和分享阶段的交互。融合: 主动与“超级流量入口”进行融合,以更快捷的获得流量、技术和供应链成本降 低。重构:传统商超需要对存量门店进行重构,形成适应顾客新型需求的场景。 同时通过业态组合重构,适应分散的趋势。大家居行业趋势:从“强弱淘汰”转向“强强淘汰”从百花齐放到强弱淘汰,2020年中国大家居业将逐步进入“强弱淘汰”的新竞争 阶段:新屋销量滞涨迫使家居企业需从新屋驱动转向存量争夺;领先企业基于 较强的综合竞争能力与资源储备,积极推进跨品类扩张;同时市场集中度已然较 高,龙头企业必须与其他头部企业争夺增长有限的市场空间。新的“强强竞争”阶段将会是一个更残酷的淘汰场。罗兰贝格认在新阶段,头部企 业要持续高成长并满足资本市场的要求,必须要走出既有舒适圈,打造面向未来 的增长动能:建立新的竞争打法,率先掌握存量翻新与海外经营能力;覆盖更多 目标消费群、在立足优势品类的基础上向特定家居空间甚至家居全场景扩张、构 建多品牌体系,从而拓展新的竞争领域;升级内部管理体系:从偏重向市场要增 量,更多关注从组织赋能、运营增效与渠道变革,从而实现“内外兼修”。大文娱文明自信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影响力日益增强伴随中国的大国崛起,文化产业的重要性日益上升。然而,中国文化产业与发达 国家相比仍具备一定差距。一方面,文化产业附加值占GDP的比重相对较低;另 一方面,对海外文化产品的依赖较高。但与此同时,随着优秀国产文化作品的涌 现,国产内容正在崛起与复兴,中国观众们对优质的国产IP也日益追捧。国产超级 IP如《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等逐渐在海外崭露头角。在政策层面,中 国今年亚洲文明大会上首提文明自信,都在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崛起释放着强烈的 信号。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未来中 国文化作品海外输出的机遇倍增,文化影响力提振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我们预计,随着优秀国产文化内容的崛起,中国文化产业必将成为国之重器,向世界传 递中国价值观于无形。头部效应贯穿内容产业,精品化大势所趋文化自信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夯实文化根基、彰显大国实力是文化产业发 展的重中之重。市场角度,随着人民鉴赏水平与对优质内容的追求提升,中国文娱 企业持续加码精品内容投注,各文娱垂直领域呈现内容精品化、爆款频出的盛景。 从电影业到出版业,均呈现明显的头部效应,即:爆款作品、优质作品影响力快速 提升,占据更高的市场份额,而市场也向爆款IP和长销书发展。IP即品牌,爆款的 逻辑是赢者通吃。在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影视、动画、出版、音乐——都在发 生着头部效应,头部企业、平台、作品占据着资源高地。未来市场的格局将会强者 恒强,只有拥有持续不断的优质内容打造能力才能在文化产业中基业长青。内容平台争霸升级,垂直精耕迫在眉睫在内容日益精品化的趋势下,大而全的内容平台之间的竞争趋于白热化,必须依赖强 大的资本,以支撑对头部作品资源与卓越内容生产团队的争夺。因此,对于多数资本 积累较弱的新兴企业而言,其发展逻辑已经从“横向思维、做大平台”转向“纵向思 维、做深做透”。网络文学呈现出垂直精耕的趋势,包括以男性读者为核心,主打武 侠、玄幻、科幻类作品,以及晋江原创网则以女性读者为核心,专注言情类作品平 台。自媒体平台也呈现垂直细分化的趋势,聚焦群体的阅读,衍生到电影、时尚穿搭 等的细分需求,构建了多层次的粉丝群体。我们预测垂直内容极客将会受到资本市场 青睐,特别是那些能在细分领域构建起的能力护城河的内容极客会更受欢迎。内容驱动,全链运营成效初现伴随超级IP的诞生,以IP为核心的“泛娱乐”布局正成为中国文化产业最重要的趋 势之一。“内容为王”的时代正在落幕,取而代之的是“内容+商业运营”双轮驱 动的未来——通过对IP不断的挖掘、运营与衍生,联动出版、网络文学、动漫、影 视、游戏、主题乐园、消费品等各垂直领域,形成完善的商业开发体系,通过全 链运营实现IP价值的最大化。BAT等互联网巨头已经走在商业运营的前列,率先实 现了针对爆款作品的跨界衍生,从网文到漫画、电视动画、游戏、舞台剧和真人 剧与动画电影等。文化企业通过IP的全链运营,实现各市场间粉丝的相互转化。我 们预计,伴随市场法律法规的完善,中国IP商业运营需要明确站位,培养起商业开 发和运营能力,建立并完善优秀产品的变现机制,从而抢占成功先机。爆款频出,国漫已至崛起前夜中国动漫产业进入高速增长通道,产业影响力日益增强。过去5年,中国动漫产业增速高达13%,预计至2020年产值将达到2,160亿元,与游戏与影视共同构成中国 文化产业三大支柱。经过《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熊出没》等 国产动漫爆款的铺垫,2019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总票房达破49.73亿元,创 国产动画电影之最,超过《疯狂动物城》成为中国动画电影票房榜新冠。从国际 动漫产业发展脉络上看,中国动漫正处在机遇的十字路口,其产业特征、发展走 势与崛起前夜的美日市场惊人相似。正如1980年、1990年的美国与日本,中国动 漫产业正经历着爆款的培育、政策的夹持与资本的洗礼,而头部效应的显现、全 龄作品的成功、产业模式的升级与政策制度的规范也预示着中国动漫产业已然迈 向未来。影视寒冬、去芜存菁,工业化转型正当时受税收新规、从业人员片酬限制等因素影响,行业短期内面临税收补缴、融资 困难、新增项目停滞等问题。在行业寒冬下,超过90%的影视公司股价呈断崖式 下跌。与此同时,随观众审美的提升与互联网的强势介入,影视行业由“流量至 上”转向“内容为王”已初显端倪。那些在题材、拍摄、制作方面均有较高水平 的精良作品更受到消费者青睐,获口碑票房双丰收。长期来看,在政策规范、监 管趋严,在影视产业供给侧改革的驱动下,去芜存菁的洗牌过程已重新开启。以 内容制作为核心优势的影视公司将大浪淘沙,脱颖而出。这将改变行业劣币驱逐 良币的现有格局,让真正的人才得到更多的拍摄机会,锻炼出精干的影视制作队 伍。我们预计,中国影视产业在2020年将在工业化与规则化上持续发力。自媒体风口渐远,商业变现能力成为硬指标伴随新媒体平台的不断迭代、自媒体的门槛逐渐提升,自媒体企业从资本挟持下 的高光时刻,发展到当下行业洗礼、炉火炼金的紧要关口。资本市场对自媒体行 业的投资趋于冷静与理性,泡沫退却之后,货币化能力成为考验自媒体平台未来 发展潜质的硬核指标。而传统的广告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自媒体对于变现能力的要 求,各大自媒体平台、公众大号纷纷探索内容电商、知识付费、IP运营、增值服务 与互联网金融等新兴商业模式。以2019年11月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头部自媒体平台 36氪为例,在媒体广告业务之外拓展了电商、知识付费、企业服务和金融五大板 块,具有丰富的货币化渠道,向“新经济服务领域的领先品牌”的定位转变。我们 预计,2020年更多的自媒体平台将探索自己的商业变现之路。各大视频平台会员增长乏力,降维打击才是破局之道受互联网快速发展与国内人口红利等结构性因素影响,尽管头部视频网站会员破 亿,但是其会员增长陷入瓶颈。各大视频网站加强会员体系建设、会员吸纳、会 员运营与维护等,但是,优秀的运营策略对于会员增长的边际效益已经递减。而 未来应以更广阔的视角是看待会员权益增量,联动内容、平台与生态,以长期稳 定的优质内容供应与内容结构,贡献出更好的用户体验,达成平台的总体增长。当前各大视频平台提供的影片资源差异不大、重合度较高,长期来看,如何依靠 采买、自制、合制,与合作伙伴合作形成稳定的优质内容资源供应的壁垒,联动 平台与产业生态体系,实现对会员增长乏力的降维打击或将成为驱动会员增长、 挖掘会员权益的破局之道。地产 IP 化,中国城市文艺复兴初见端倪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持续升级,近5年教育娱乐文化支出保持10%的高增长态势,进 入娱乐消费高速增长阶段,以IP植入为抓手的体验式消费成为众多商业地产新兴发 力点。往往呈现出几种核心模式:地产商与电影公司合作,实现电影IP与城市文化 的融合,带动区域文化旅游发展;以中国历史名著、神话传说为素材,布局神话 主题乐园;大型购物中心也纷纷自造IP构建体验式商业空间在满足不同客户群需求 的同时刺激消费。在传统地产中融入文化因素,凭借IP强大的文化内涵提升空间运 营价值,打造“地产+IP”新型产品组合,成为地产行业势不可挡的新趋势。5G 生态爆发,文化产业乘势起航5G时代提速到来。5G技术将深度赋能文化产业,尤其对影视作品的内容策划创 作、内容触达和产品形态等诸多方面带来变革。内容创作方面,5G技术将大幅提 高作品产出效率。首先,文娱企业可借助5G的高速度与低延迟,实现通过AR/VR 设备操控素材并组织故事线,更简便地完成影视作品的创作。同时5G也将促进 影视作品远程协同制作,通过云上制作管理实现多点共制,任务实时分配与监管 等,提升制作效率。与此同时,5G也将推动内容触达的革新,打通文化产业与现 实生活的各个联系节点——例如VR全景直播、智慧影院、 4K电视等新兴传播场景 有望诞生。此外,5G也将催生超高清视频、VR短视频等全新产品形态,为用户带 来更极致的感官体验。能源、公用事业与化工能源供给与需求结构性变化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对煤的替代是中国能源供给结构演变的主旋律。天然气是推 动低碳转型的重要过渡能源,在中国更被视为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受到国家 的大力倡导。近期,在大气污染治理的推动之下,煤改气等举措为天然气需求增 长注入动力。供应方面,我国天然气进口依赖度已经超过40%,未来估计将继续 上升。全球天然气供给充足,随着新增进口管道和LNG接收站投运,进口基础设 施“去瓶颈”,国内天然气供应紧张的局面将得到改善。可再生能源在成本下降、 消纳提升的推动下将保持强劲的渗透速度。尤其在配额制实施之后,可再生能源 在实际能源消费中的占比有望提升。同时,煤炭在很长时间内仍将在一次能源结 构中保持主导地位。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对煤的替代节奏将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能源供给的安全性、经济性和高效性等。虽然整体上能源供给宽松,然 而地区供需情况的存在较大差异。在部分供需紧张的区域仍将合理控制“压煤” 节奏,以保证能源安全。在需求端,随着工业发展增速放缓和产业结构调整,工 业能耗占比将持续下降,但仍是最大的能源消费部门。交通和生活部门的能源消 费将保持增长。新能源车助推出行电气化中国新能源车产销规模2018年已突破100万辆,未来仍将保持增长态势。新能源汽 车的大规模推广将显著提升交通部门的电气化水平,一方面将降低我国石油需求 的对外依存度,另一方面也将提振电力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工业电力需求萎 缩的影响。随着可再生能源在发电结构中的占比提升,新能源车的发展也在推动 从石油向可再生能源的结构调整,对能源转型意义重大。同时,随着电力体制改 革深化,下游市场的发展成熟,新能源汽车有望成为电力基础设施的有机部分, 在需求侧响应相关商业模式中发挥重要作用。可再生能源走向平价随着综合成本的持续下降,可再生能源已进入竞价时代。2018年以来,集中式 风电、光伏电站、分布式光伏相继实行补贴竞价机制。竞价机制能够通过市场 化的手段将引导补贴流向技术、成本领先的企业,促进资金的优化配置,加速行 业成本的合理下降。实施竞价的主要目标是加速可再生能源平价进程。目前,陆 上集中式风电的平准化度电成本已经接近煤电,有望在“十四五”前期率先实现 平价。长期来看,可再生能源实现“平价”之后成本将继续下探。光伏成本的下 降“后劲”更强,在2030年前后有望低于风电。工商业成为能源服务主战场随着能源体制改革的深入,能源下游领域的市场化程度显著提升,众多能源企业 纷纷转型能源服务商,凸显向下游进军的战略意图。能源服务市场潜力巨大,但 市场相对分散,服务方案具有典型的综合性、定制化特征,项目盈利状况差异 大。工商业用户由于能耗大,能源服务外包需求相对较强,成为该市场的最重要 的突破口。尤其是大型工业园区,成为各大能源企业着力打造真正意义上的综合 能源服务方案的重要舞台。能源企业积极探索海外市场国内在能源需求增速放缓及竞争加剧背景之下,能源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海外。 各大能源央企无疑是国际化的先行队。“三桶油”、国网、三峡、中广核等代表 央企在国际化发展中已经积累了相当经验。同时,省级能源企业也逐步提升对国际化业务的重视程度。各企业对国际化机遇的选择主要考虑国家战略、自身战略 和优势领域,并集合目标区域的市场特征和趋势。全球战略性自然资源获取、成 熟市场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发展中国家能源快速“补短板”项目成为重要的主 题。区域方面,除了政治环境极不稳定的国家之外,几乎都有中国能源企业的身 影。“一带一路”主题受到广大国企高度重视。各大央企进入国际化发展的深水 区之后,也面临新的发展阶段所带来的挑战,全球资产组合优化、国际管控、深 度整合、文化融合、反哺国内市场等是亟需解决的关键议题。两化合并重塑中国化工格局中国中化集团前身为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贸易优势明显;中国化工是在原化 工部所属企业基础上组建的国有企业,海外业务并购频繁,技术优势显著。两者 合并后,成为一家总资产逾1.3万亿元、年营收近1万亿元的超大型央企。以2018年 营收规模水平来看,合并后的两化体量高达1567.6亿美元,已经近乎相当于1.5个中 国海油,远超化工巨头巴斯夫的787.9亿美元。两化在能源、石化产品、氟化工产 品、农业化学品等业务都有所布局,合并后可能在业务层面上实现上下游结合, 促进公司产业链的进一步完善。两者在农药化肥等方面的业务分布较为分散,合 并后有望进一步提升行业集中度和竞争力,减少同质化竞争提升效率,进一步角 逐全球农化行业巨头位置。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合并,有利于加快产业结构调 整、优势互补,打造出一个辐射领域广、渗透行业上下游、产业链更加完善的世 界最大化工集团;同时也将切实提高中国在全球能源、化工和农业领域的创新能 力和产业地位。与此同时,两者在整合过程中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包括市场、 业务、组织及团队,从而形成真正的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国际化工巨头积极布局多个大化工一体化项目随着中国对高端化学品,尤其是新材料方面的需求快速增长,同时在油气上下游 行业对于外资限制的解除,国际化工巨头纷纷在华加大投资。2018年7月陶氏化学 聚氨酯业务部在张家港生产基地的聚醚多元醇工厂开工,并又将在张家港新建一 座特种树脂工厂。2018年9月,埃克森美孚宣布投资100亿美元的化工综合体项目 正式落户广东惠州;同月英威达宣布计划在上海化工区的15万吨尼龙6,6聚合物 工厂增加4万吨的产能。2019年11月,巴斯夫投资100亿美元,在广东湛江布局的 精细化工一体化基地正式启动建设。巴斯夫广东一体化生产基地项目成为中国第 一座由外国公司独立投资并运营的大型化工综合基地;SABIC也正考虑在中国福建 省建设一个“世界规模”的石化厂。国际化工巨头加码中国市场,反映了对中国 经济,尤其是高端化工新材领域市场发展的信心,推进中国化工新材料产业进一 步发展升级;与此同时,中国本土化工行业依然存在小企业林立,产品竞争力不 强,市场竞争无序的情况;伴随国际化工巨头的在华布局,国内化工企业的发展 势必受到挤占,部分缺乏竞争力的产能将面临淘汰,国际化工巨头的鲶鱼效应也 必将刺激和带动中国化工行业的全面升级。石化产业以大型化、基地化、炼化一体化为发展方向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央提出新旧动能转化的发展落地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为主线,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 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我国石化产业历经几十年发展,面临小散与落后产能集聚的巨大挑战,新时期下 产业发展将围绕:> 大型化:炼油装置扩大规模,降低生产费用、提升经济效益;山东作为新旧动能 转化试点省份,境内地炼产能整合在即;> 基地化:《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于沿海重点七大石化产业基地,目前已陆续 开工;> 炼化一体化:新增产能集“炼油”、“化工”于一体,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我国 在建炼化一体化项目已达15个。三大趋势推动氢能市场快速深发展电解水制氢技术广泛应用,降本突破推动燃料电池发展迅速,热点事件和政策推 动快速应用。受性能优势及成本下降驱动,燃料电池有望在2030年之前实现初 步商业化,届时交通运输等应用有望爆发,全球氢能市场已临近爆发前夜。受氢 燃料电池和工业用能应用驱动,氢能投资运维、工程项目及设备市场全面加速发 展,国内外领先企业正着手强化布局,推动产业链逐渐完备;未来,制氢、运 氢、储氢和加氢四大价值链环节孕育将大量商业机遇。能化产业数字化应用度提高,中上游应用成熟,下游机遇丰富数字化技术正影响和重塑能源化工产业,带来业务创收、模式革新、产业运行、系 统维护等的巨大裨益。能源方面,数字化技术在能源生产、储运、交易等应用环节 将更快成熟:油田、电厂数字化实践逐步推广;以售电交易市场、油气交易中心为 牵引,交易数字化处于快速发展期。下游方面,市场面临更丰富的创新机遇,数字 化逐渐把能源销售转化为服务,基于数字化技术的解决方案是长期绑定终端用户的 重要抓手。化工方面,行业企业正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把数字化转型视作核心业 务发展目标之一,以此增强运营、提升服务。从数字化炼厂到精准施肥,数字化对 化工产业的改造比比皆是。以中石化九江工厂为代表的业内典范正逐步升级打造“ 三维数字化”工厂,将数字化技术与虚拟现实及智能化作结合。金融服务打造中台能力成为行业共识对金融机构而言,客户经营已不再停留于口号,无论在银行、保险,还是在证券 行业,建设强大的中台已成为战略性工程之一。据恒生调研,半数金融机构正在 考虑建设业务中台,90%金融机构认为未来两至三年会建设业务中台1。通过中台 建设,金融机构主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由于“烟囱式”组织架构,客户数据和 业务数据分散在各个条线及系统中,信息不共享、重复建设,数据孤岛等问题长期 存在,对客户“一站式金融服务”得不到落实。业务中台建设离不开数据中台和技 术中台的支持,将大数据、人工智能、金融云等技术应用于金融场景,整合内部外 部、线上线下的用户数据,实现客户画像并进而客制化产品与服务,将为金融企业 创新发展提供源源动力。2020年,国内金融企业中台建设仍处进阶期,如何识别 并提炼相应业务与技术,建设兼顾稳定性与灵活性、有效衔接前台后台部门的平 台,仍需进行持续探索,不断迭代演进。客户洞察成为竞争关键随着金融科技高速发展,同质化、低效率的传统金融服务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 未来行业逻辑将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基本的客户资产、年龄、风 险偏好等静态信息分析难以满足业务需求,需要通过细化的客户旅程和数据分析 获取深入的客户洞察。将客户诉求应用于特定金融场景,识别客户关键决策点, 并相应设计高效敏捷、定制化端到端的客户旅程,有助于提升金融企业差异化服 务能力,创造新的客户价值。在此过程中,机器学习等数字化技术将扮演重要 角色,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智能化分析,实现快速、准确响应,提升交互体验。同 时,针对流程的构建、细化、应用与迭代,需要多部门团队化合作,对金融机构 组织架构和业务规则设置提出更新的要求。市场化改革加速金融行业作为竞争性服务业,市场化有利于公司治理、经营效率和业务模式的不 断完善。目前,金融要素中利率市场化改革步入深水区,汇率市场化将持续深 入;参与主体中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的竞争进一步双向放开。随着监管机 构放开对混业经营的限制、引入社会资本,以国有资本占主导力量的金融企业的 市场化改革将持续深化。为顺应新的竞争格局,2019年多家金融机构公开全球招 聘高级管理人员,并推动职业经理人制度落地,多家公募基金实施员工持股以中 长期绑定骨干员工。预计2020年将有更多的央企和地方国企将尝试打破传统科层 制度和行政体制,实行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薪酬,从而进一步激发 员工干事创业热情,充分挖掘企业发展潜力。资本市场开放引发人才争夺2018年以来,国家密集发布相关政策,不断扩大资本市场双向开放,促进高水平 竞争。2019年已有2家外资券商获银行间市场A类主承销商牌照,11家外资保险增 资获批,18家新设合资券商排队审批。外资金融机构在财富和资产管理、机构销 售、投资研究、风控合规、跨境业务等方面有着长期专业能力及管理经验积累, 将促使金融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高端化。人力资源作为驱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因 素,相应领域的专业人才将成为争夺的关键要素。面对稀缺人才的进一步分流, 中资机构需要加强内功修炼,在人才选用育留方面走市场化道路,以在竞争中立 于不败之地。线下网点重新定位金融业务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互联网对实体网点的冲击已成不争事实。网点交 易量持续萎缩,银行业务离柜率达89%2,同时伴随租金和人工成本的上升,物理网点的投资回报率持续下降。不仅在银行业,证券行业新开营业网点亦趋向理 性,尤其在国内券商交易佣金“万二不是底”,国外在线券商嘉信理财、美国基 金巨头先锋集团等股票交易零佣金的背景之下。在数字化新常态下,未来金融网 点将重新定位,功能上综合化、营销化,形式上趋向轻型化、智能化。网点的传 统交易功能将发生弱化,转向针对线上无法开展的复杂业务进行专业化服务,并 拓展服务边界,提供连接金融与非金融场景的综合化服务。通过挖掘客户数据, 网点积极主动针对周边客户进行营销,对高净值客户进行转化和维护,并将数字 化深入到客户体验及员工日常工作当中,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实现降本增效。消费金融挑战与机遇并存2013年至2018年期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消费支出持续增长,收入与 支出的复合增长率分别为7.5%和7.0%3,为消费金融行业市场规模扩大打下坚实 基础。同时,社会征信体系不断完善,截至2019年6月,央行征信中心收录9.9亿 人,网贷也将接入征信系统,包括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巨头、小贷 公司等在内的消费金融提供方可覆盖客群增长潜力巨大。2020年,伴随条码支付 的互联互通,二维码牌将成为的基础设施,将吸引更多玩家参与到由支付场景衍 生出的消费金融创新发展机会。另一方面,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居民杠杆率快速 攀升,从2008年的17.9%提升至2018年的53.2%4,宏观储蓄率不断下降,由2008 年的51.8%下降至2018年的45.4%5,债务风险存在暴露可能,消费金融资产质量承 压。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格局,获客、合规、风控、运营及科技实力将成为消费 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客户结构转变带来保险需求升级人口结构拐点已至,中国将逐步迈入老龄化社会,预计2030年老龄人口将达到 25%,2050年达到34%6,劳动人口的减少使得社会医疗保险制度面临巨大挑战, 居民对商业健康和养老的保险保障需求规模将逐步提升。居民财富结构转型,中 产阶级崛起,预计2025年中等收入人群将超过全国家庭总人口的50%,成为未 来中国保险消费的主力,相应的,客户消费结构升级将带来对高端保障、资产配 置、子女教育等综合保险需求。城镇化扩张,三四线城市的增长潜力随着城市化 进程得到逐步释放,小镇青年作为消费潜力人群崛起,崇尚生活品质,风险意识 提高,将释放更多个性化保险需求。保险代理人模式转向自1992年友邦保险向中国大陆引入保险代理人制度,B2C2C(保险公司-保代-客 户)的模式成为主流销售模式。而2015年保险从业资格取消,保险代理人经历一 轮粗放式发展,总人数增长2倍至2018年的871万人7。但该增长趋势即将面临拐点。随着保险公司越发注重客户数据,且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去中介化手段日趋 丰富,保险公司直销能力大为增强,保险代理人传统模式面临转型。未来,保险 中介将不断向专业化发展,由代理人模式转向经纪人模式,从代表保险公司转向 主张客户价值,综合分析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产品建议,以主动顾问形式扮演 保险销售渠道的关键角色。银行理财子公司塑造资管市场新格局背靠银行业强大资金来源,理财子公司相对其他资管机构拥有绝对规模优势。五 大行理财子公司注册资本合计610亿元,已接近当前140家公募基金670亿元的注册 资本总和;银行理财规模约32万亿,非保本理财规模22万亿8,远超信托、公募、 保险资管体量。从渠道端来看,理财子公司不设产品销售起点,可充分协同商业 银行广泛的客群基础及销售渠道,将对长期依赖银行渠道的资管机构带来销售资 源的挤压。从投资端来看,对权益市场投资限制的打开将减少通道类业务需求, 倒逼非银金融机构向主动管理转型。根据理财子客户风险偏好,未来FOF/MOM类 稳健型权益产品投资需求增加。从资金端来看,理财子为股市带来增量资金,机 构投资者力量将进一步壮大。面对银行理财子这一强势的新入局者,资管行业参 与者将主动增强投研体系竞争力,迎来新一轮转型升级。行业加速分化,中小金融机构重新定位去杠杆及资管新规使得中小金融机构面临更大的流动性风险,生存压力陡 增。2014-2018年,银行业资产质量分化,以大中型银行为主的上市银行不良率上 升0.42个百分点,而同期中小银行不良率上升0.64个百分点9; 寿险与产险集中度 保持较高水平,CR10始终维持在70%以上10;证券业集中度加剧,CR10由42%提 升至49%11。金融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已然成为”刚需”。金融科技应用的不断深化 要求持续大额的信息技术投入,拥有强大资金实力和人才储备的大中型机构将更 占优势。在银行领域,过去四年已有兴业数金、金融壹账通、招银云创、光大科 技、建信金科、民生科技、工银科技、北银科技等金融科技子公司先后设立,成 为在互联网科技巨头之外中小银行未来寻找外部合作的新选择。面对大中型金融 机构强者恒强,市场的中小型参与者需要结合自身禀赋,选取优势细分领域,走 本地化、精品化路线、下沉服务、借力开放型生态合作机会发展自己,以错位化 竞争实现突破。2020年是否能够涌现出中小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子公司之间的若 干成功合作范例值得期待。工业产品与服务金融开放促进企业管理效率提升随着中国金融行业改革,更多的企业会通过IPO等方式降低融资成本,而国有企业 传统上通过低成本而非效率获得低成本融资的优势将被逐渐打破。科创板、创业 板、借壳重组上市等资本市场创新政策都给优质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和资源 配置机会。随着融资结构的优化,我们预计国有企业将提高管理效率,进而提升 资产回报率;而民营企业也将在IPO融资的过程中提高管理规范性,进而在更多行 业中获得参与竞争的机会。“现金为王”促使企业优化业务与运营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和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宏观背景下,以重资产投入为 主的工业企业对利润和现金流的重视度远超往期。我们预计,企业将投入更多精 力去审视现有业务的回报与现金流、进行系统性梳理与优化、理性思辨规模与效 益之间的平衡。与此同时,考虑到国资委出台政策、强化对国企质量与效益的要求,国有企业也会进一步提升效率,通过运营优化来降低成本,并通过规范财务 管理与组织优化来提高组织效率。混改带来企业效率提升自国有企业混改提出后,经过数轮试点,国务院国资委于2019年11月发布了《中央 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操作指引》,对混改流程进行了系统性规范。系统性操作指 南对混改企业的产权转让、增资扩股、IPO、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等领域进行了规范 和完善,补全了国企混改政策的最后一环,国企混改将在2020年进入快速发展的 新阶段。我们预计,国有企业非核心资产将会广泛出现在混改早期的项目中。这 些项目将助力国企打破内部机制,引入市场化创新经营实践,进而提升整体业务 质量和生产效率。资本市场的开放将进一步助力混改项目走向成熟。工业行业集中度将显著提高受中国经济增速换挡、供给侧改革与环保督查力度上升等因素影响,中国工业品 行业的产能明显出清,而行业集中度亦显著提高。随着整体市场结构从低集中竞 争型向高寡占型移动,工业品市场利润与盈利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对于政策 限制性行业来说,企业将主要通过 指标购买、兼并重组的方式提高行业集中度; 对于充分竞争行业来说,龙头企业将通过扩张产能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以规模优 势挤占中小企业;对于垄断竞争行业来说,龙头企业为巩固领先地位及提高综合 收益,将倾向于吸收合并行业优势企业的方式提高行业集中度。在此过程中,企 业不仅需要选定赛道,更要找准赛马,在现有业务的竞争中提高自身竞争力。研发型隐形冠军涌现随着中国工业步入4.0时代,工业体系与分工日益成熟,行业已经逐步发育出深耕细 作的“隐形冠军”,引领行业全要素生产力发展。这些“隐形冠军”对研发的投入 远高于同行业,专注于细分行业,积累团队科研能力,并储备专利数量。通过研发投 入,这些“隐形冠军”活跃于光学设备、触屏设备、高端铜合金材料、声学器件设 备、半导体设备、激光切割控制设备以及电化学材料等细分行业。这些中小型“华 为”具有较强的进口产品替代能力,冲击国际巨头垄断,成为国产替代的中坚力量。国产替代将先抑后扬随着国外供应不确定性的宏观影响,以及国内产业链整体提升的趋势,企业降低成 本需求的影响,国产替代将是未来五年的持续话题。但是不可避免的是,在早期会 出现国有企业主推国产替代,而私营企业全面采用国外设备的情况。但随着国产替 代厂商的成熟,以及广泛用户实践带来的行业口碑,在长期来讲会有很大的发展。 同时我们认为,国产替代在给科技型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将淘汰落后企业。出海的刚需制造型企业需要通过海外布局实现区域供应链重构。并且,更多企业开始通过组 织变革希望从传统生产型企业向跨国经营的总部事业部型组织转型。首先出海, 尤其是在东南亚一些区域建厂,已经成为产业链下游规避出口关税冲突的一种手 段。。出海企业需要借鉴早期出海的轻工、小家电、建材等行业企业的经验,与 当地产业链生态建立稳定关系,并妥善处理与工会、NGO和公民社会的关系。与 此同时,在产业链上游面临国内环保要求提升及资源限制,不少企业也在寻求海 外收购、建厂以稳定原材料供应。我们预计,出海企业将从自身在文化上比较熟 悉的周边市场开始,而越南或将是中国工业企业的重视区域。并购常态化在经历疯狂海外收购,以及过去几年的并购冷却期之后,并购逐渐成为企业战略 落地的常态化工具。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成立内部并购部门,并根据年度战略计 划搜寻筛选潜在并购机会。在国内,产业并购将出现更多的连续性、中小型、补 强收购。从海外并购来看,未来五年会是中国企业海外技术并购的窗口期,虽然 政府对工业企业的海外并购在逐渐放松,海外区域甚至欧洲正在加大对中国企业 收购案的审查。但我们也看到,很多在全球细分市场领先的汽车、工业技术公司 甚至家族企业正在认真考虑通过吸引产业投资者的方式,实现区域市场扩张,拓 展新的客户和产品,降低成本,并维持稳步利润增长。供应链数字化随着工业自动化、工业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设备商一直在寻求向服务转型的机 会,但是效果不理想。不少企业正希望通过数字化来改造供应链,进而获得为上 下游服务的机会。然而,它们目前比较关注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机会,而非直接面 向客户的服务。我们预计,未来供应链平台企业将加大在生产设备优化、数据智 能化、供应链一体化、工业软件、智能工厂等领域的服务。而工业企业则需要提 高自己的技术能力,从而积极地参与到供应链数字化的进程中。智能制造的理性回归智能制造会更体现为企业内部数字化改造,将企业生产自动化与企业管理数字化 进一步进行统一,从而提升企业运营效率,这也是工业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 是,单纯靠工业企业自身的力量,难以完成这一转型。因此,不少企业通过与互 联网企业合作成功的方式展开转型,而阿里、腾讯等互联内企业也推动工业互联 网与企业展开合作。这两股力量的合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是数据的归属性已 经成为隐患。我们预计,未来的工业企业和互联网企业都将对智能制造下一步的 发展展开理性思考,并创造出新的合作模式。医药与健康服务以人为本的整合式服务将是医疗体系发展趋势,提疗效、优体验、 降成本在医疗成本高速增长和需求持续提升的作用下,以人为中心、提倡在给定成本下创造最优 治疗效果和体验、能够提供整合式服务的价值医疗成为各国医疗体系发展方向。中国已出 台了多项政策(如按DRGs付费的支付改革)和开展多地试点(如深圳罗湖医联体试点)以 推动医疗服务提供方朝提升疗效、体验和降成本的方向转变,同时,医疗、医药、医保三 方将进行管理融合,通过构建区域内服务及责任共同体推进价值医疗。社会办医探索多种合作模式,更加注重质量截至2018年底,我国社会办医院数量达到2.1万个,占我国医院总量的63.5%。作为医疗供 给侧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社会办医通过探索多种合作模式提高办医质量,进一步深化发 展。在眼科、齿科、体检、辅助生殖等领域已经探索出发展道路的社会办医企业将继续在 规模和质量上进行深入发展;医疗投资方利用其资源优势寻找合作伙伴,从医疗资源及运 营角度进行深入合作。总而言之,社会办医比较有代表性的趋势包括:社会办医疗机构与 医生集团合作,引入优秀医生资源;海外资源将持续进入中国,探索与中方进行多层次合 作;与公立医院开展医疗业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设备共享等方面的合作;与商业保 险机构进行信息系统对接,提供保险直付结算服务;加入已形成的医联体,或牵头组建医 联体等。各领域企业纷纷投资大健康行业以万达、华润为代表的房地产企业纷纷在大健康行业做出巨大投资,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 业认为康养地产是未来企业发展的重要机遇;第二梯队是保险企业和金融机构,中国平 安、泰康人寿等保险公司立足于自身业务优势,重点打造商业健康险,通过提高医险结合 水平探索并建立健康服务闭环;与此同时,科技企业,尤其是阿里巴巴、腾讯、亚马逊等 互联网大鳄纷纷悉数加入互联网医疗和医药电商大军,预示着“健康+智能化”将会是“健 康中国”的未来模式。各地将生物医药及医疗服务作为地方经济发展引擎生物医药被列为中国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2018年规模超1.5万亿,5年复合增长率超 8%,因此各地政府以利好政策推动生物医药园区发展,以吸引人才和刺激经济。同时, 在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各地积极发展医疗服务业务迎接越来越多的消费需求,推动经 济发展。药企将专注创新药及高端仿制药研发药品招采模式改革对2020年市场影响巨大,仿制药进入微利时代,具备持续创新能力的药 企会更加被市场看好。带量采购会促进医药行业加大高端仿制药的开发和创新药领域的投 入,加速产业升级。在此趋势下,药企将继续探索机会来补充在中国的新兴科学研发资源 和专业能力,同时将继续寻求合作以促进有前景的潜在疗法以及突破性科技的发展。精准医疗逐渐取得突破性进展精准医疗行业将逐渐实现可预测、可预防、个人化以及可参与,从以平均患者为关注点 的方式转变为以个体患者为重。在此趋势下,行业将出现各种针对不同特定群体和不同 疾病的精准医疗计划。医疗器械领域并购将持续增加2019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持续整合,本地并购数量增长明显。对比国际市场,中国 市场依然“多、小、散”,可预见未来行业并购将持续。一方面,受技术迭代快和细分 领域“天花板”低影响,领先企业有通过并购丰富品类和实现业务增长的动力。另一方 面,小企业难成规模、缺乏持续发展能力,有通过被收购退出的诉求。商业健康险蓄势待发随着收入提升、人口结构变化和健康意识提高,预计未来五年中国人均医疗消费支出将以 20%以上速度增长,远超医保收入增速。这将带来巨大的支付矛盾,而商业健康险成为解 决支付成本结构的出路。我们预测未来5年将迎来商业健康险的大爆发。数字化将驱动大健康进行新的发展阶段数字化技术将会挖掘出深入的医疗数据价值,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在此趋势 下,数字医院将运用科技优化患者体验、人员部署及后勤管理,从而缩减成本,改善治疗 效果;患者可通过电子就诊实现远程体检,从而缩短候诊时间。康养产业未来可期,进行深入探索期目前市场的巨大供需矛盾存在于对失能及失智老人康养的市场刚需与高性价比的专业供给 之间的不匹配。因康养产业的长周期性决定其主要玩家以融资成本低廉的险资和以土地获 取收益的地产商为主,两者均聚焦活力老人。行业尚缺少真正深入了解康养医疗特性的参 与者,预计未来将进入深入探索期。房地产房地产行业仍将对中国经济增长发挥重要基石作用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收官之年,预计经济 增速将大概率维持在6%左右区间、2020年GDP规模将超过100万亿人民币。同 时受全球经济放缓、中美贸易关系不稳定、投资需求拉动不足等外部环境不确定 性因素影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仍然不小。房地产行业中短期内每年仍将维持 13-15万亿的市场销售规模,同时考虑到对住房需求上下游产业链的强有力带动作 用,2020年房地产行业仍将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发挥重要基石作用。行业政策调控总体力度适中并且供给侧调控偏紧、需求侧调控相对 偏松房地产行业2019年下半年在供给侧特别是融资端出台了较为严格调控措施,2020年在坚持“房住不炒”总体方针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地价、稳房价、 稳预期”背景下,预计行业政策调控政策力度总体适中,其中在供给侧,行业融 资政策仍将维持偏紧并逐步向中性回调;在需求侧,因城施策调控政策下,部分 中心城市及都市圈周边城市在前期政策调控超调基础上可能在人才住房、限购限 价等方面做出一定调整,客观上为地产商提供土储高性价比补仓的阶段性机会。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与尾部企业退出推动行业市场加快出清按照目前土地资源储备、销售去化情况估算,2020年行业前30名地产商总体仍将 维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其中前10名地产商由于自身规模基数较大已处于安全边 界,未来核心战略目标将由规模成长逐步转向提质增效降风险;10-30名地产商由 于资产结构问题、成长惯性和焦虑感,未来仍转向有质量的规模成长;金融资源 将进一步向头部玩家集中,尾部中小型地产商将逐步退出行业市场,市场出清过 程将持续进行。房地产行业黑天鹅事件大概率出现由于在资本市场地产板块估值较低权益融资困难、各融资渠道收缩且融资成本提 高、商品房销售去化回款难度加大等一系列影响因素,2020年地产商在资产负 债率、有息负债还款、低效资产处置盘活、住宅开发建设刚性支出等方面将面临 紧约束。部分现金流紧张的企业会因为信用违约等黑天鹅事件掉队。提高资产效 率、做好现金流管理、现金为王仍是2020年地产商在严峻外部环境下存续发展的 关键必要条件。市场总体量价趋稳且不同城市房价窄幅波动、地价小幅回暖中国房地产行业需求侧的政策调控已经完成了由中央负责总量调控转向压实地方 政府责任,因城施策、一城一策的转变。各城市地方政府将总体按照商品房价格 进行有针对性调控。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的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总基 调下,预计全国行业总体量价趋稳,同时不同城市根据自身所处地价、房价周期 阶段,房价会出现窄幅波动调整。同时地价较2019年下半年将有可能小幅回暖, 低总地价、中体量快周转项目可能更受市场青睐。更关注自身产品全生命周期竞争力与投资出价能力提升众多地产商已对未来行业趋势形成基本共识,即出现系统性行业普涨的大周期性 机会可能性极低,房地产终于进入下半场,基本盘仍然健康,住宅开发项目净 利率总体稳定在8-12%区间。因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从投资周期研判和踩点能 力,逐步转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竞争力以及投资出价能力的提升。这要求企业刀刃 向内,在产品标准化与品质提升,全生命周期成本管控、开发运营效率与周转速度、深刻研判城市地价房价走势等方面持续精耕细作、固化能力,进一步降低前 端投资与后端开发建设中的犯错概率,增强自身发展容错性。更快构建上述能力 的地产商将更可能行稳致远。更多地产商参与城市产业培育发展由于土地公开招拍挂市场竞争激烈、商业综合体在高能级城市逐步饱和、各城市 产业招商引入需求日趋强烈,部分地产商积极参与城市综合开发建设与产业引入 培育中,在城市发展中扮演更加综合的角色。城市公园改造、养老大健康、智慧 城市建设、传统产业搬迁转型、专业型产业园区新建等城市和产业功能建设培育 的综合开发项目在2020年将成为部分地产商在中高能级城市布局的主战场和主渠 道之一。建议地产商要清晰考虑自身基因与优势能力,避免短视行为,做好资源 整合方,构建好自身专业化能力以及外延产业合作朋友圈。资产收并购数量增加,机会与风险并存考虑可能发生的黑天鹅事件导致企业掉队、中小型企业退出加速市场出清、部分 企业资产结构与城市换仓调整等驱动因素影响,2020年地产行业的公司股权整体 以及优质资产包的收并购潜在机会数量将有所上升,买地资金充足的地产商可以 在2020年将收并购作为重要的土地资源扩充渠道,同时重点把握部分区域型房企 的收并购机会,实现在特定重点中心城市的快速深耕与跨越式发展,同时需要更 加注重风险防控。国有企业间行业整合提速考虑到地产行业国家队具有天然的金融资源优势,以及当前区域型地产开发国有 企业、城投公司等面临经营困难的客观情况,2020年中央企业与地方国有企业 将通过资产重组,在做好优势互补,强化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方面形成若干标杆案 例。地方国资亦有可能对本地区地产开发与城市建设的业务板块进行资产重组与 资源整合提升。物业服务等地产多元业务快速成长与分拆上市由于宏观经济形势、调控政策导向以及自身业务成长逻辑,地产板块在A股和H股 资本市场整体估值偏低,2020年物业服务板块分拆上市将继续保持火热态势,并 维持较好估值倍数,物业服务板块将成为地产商的资本市场第二平台载体的标准 配置。2020年部分成长性较好的其他地产相关多元业务也存在登陆资本市场的可 能性。高科技、媒体与通信高科技、媒体与通信企业相继出海TMT企业为中企出海先锋,且已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近年来,在中企自身 竞争力提升、国内市场接近饱和与出海政策指引等多方因素驱动下,中国企业出 海趋势显著。据统计,截止2019年9月,有超过9,300个中国企业走向海外,其 中,约80%企业来自TMT行业,成为出海领头行业。其中,以华为、小米为代表的 手机产品与以Tikitok为代表的互联网应用已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预计2020 年,TMT企业出海数量仍将以约10%的增速发展,信息技术服务商与软件应用提供 商将有望成为重点出海布局企业。从出海目的地来看,欧洲作为具备广袤客户资 源的重要市场,仍旧将作为重要出海目的地;此外,中东、东南亚与拉美由于人 口数量大、近年互联网发展增速快、且国民经济水平提升,将成为中国企业出海 瞄准的目的地。在更多TMT企业进军海外市场的背景下,如何在出海时根据不同 的目的地、不同发展阶段形成差异化策略打法,将成为企业关注重点。国产硬核科技企业崛起长期以来,中国对于芯片等硬核科技需求量巨大,加之近期中美贸易战事件升 级,共同提出了降低核心技术对外依赖的要求,拉动国产硬核科技企业的崛起, 如阿里巴巴推出了具备AI芯片含光800与一站式芯片设计平台无剑;华为发布了研 发耗时7年、可实现全场景互联的“鸿蒙”操作系统等。预计2020年,头部厂商 将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丰富我国硬核科技门类,包括区块链、传感器、面板材 料、分布式数据库技术等。在国家自主可控与国产化替代仍为核心技术发展基调 的大背景下,预计科技领域的头部厂商都将加大核心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从而 降低对外的刚性依赖度,推出更多门类的国产硬核科技。此外,具备领先硬核科 技实力的企业有望联合欧洲等技术发达地区形成产业联盟,基于彼此互补优势, 共定标准、强化产业生态。随着我国企业自身技术实力的强化、对外市场的重视 度上升,必将进一步重视参与标准制定这一获取行业地位与发声渠道的关键机遇。大数据人工智能、芯片等人才困境当前,我国在大数据、人工智能、芯片等领域方面同时面临头部技术领军人才与 底部工程及实现人才匮乏的困境。首先,中国在头部技术领军人才方面较欧美国 家有差距,高精技术的研发牵引力不足。以人工智能为例,中国人工智能杰出人 才总数不足1,000人,占中国人工智能总人才数仅5%,而美国人工智能杰出人才 则有逾5,000人,占美国总人工智能人才数达18%。此外,底部工程及实现人才方 面,且由于我国对于AI等人才培育启程较晚、优秀师资受企业高薪、大数据研究 条件诱惑而不断流失,底部工程及实现人才吃紧的状况在短期内将进一步扩大。 预估2020年,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将进一步扩大至750万,2025年达950万。在现 行人才短缺的大背景下,除了依托高薪聘请、组建实验室、国际化的研发布局之 外,各大企业如何吸引大数据、AI等领域稀缺人才、进而建立创新文化机制等留 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实力与效用,都将是未来考验企业经营者的一大难题。5G 生态全面爆发2019年作为5G发展元年,在监管方的牌照发放、运营商的基础设施积极建设、设 备供应商的5G产品推出等多方努力下,5G生态现已完成初步构建,2020年将成为 5G终端实现大规模普及的一年。与此同时,5G行业应用也将于2020年实现跨越 式发展。以AR/VR为例,由于5G高速率、低延时特性可有效改善过往沉浸式游戏 等AR/VR产品的使用体验,预计2020年中国市场较2019年将增长108%。对于制造 业而言,5G可用于移动机器人的协同动作控制、视频操作远程控制等,从而提高 生产线的效率。对于交通行业来说,5G更是实现高级别的自动驾驶、车载智能座 舱的关键基础配套。此外,随着5G与AI技术的愈发成熟,两者有望通过互促式发 展,形成乘法效应,带来更具颠覆性的发展机遇。对于企业而言,如何理解5G、 及时捕捉商业机遇、提前布局5G相关应用以赋能自身业务,将成为5G生态爆发时 代下实现自身业务与运营升级的关键。企业数字化创新价值链前移伴随互联网人口红利的逐渐消退,面向消费者的数字化业务规模已步入发展放缓 期,预计2020年,企业对于内部运营效率优化的关注度将进一步提升,带动企业 数字化重心从营销向生产供应链等价值链前端方向转移。比如,据估算,工厂数 字化可提升生产效率20%、物流中心数字化改造可将效率提升30%。在这样的发 展趋势下,将为两类企业带来发展机会:对于具备较强技术输出能力基础的企业 而言,应及时识别企业客户的潜在应用场景需求,开发相应的行业数字化解决方 案,丰富自身商业模式。对于技术输出能力有限、数字化水平尚处较初级阶段的 企业,应及早开展数字化转型规划、引入外部赋能,从而提升自身数字化水平, 提升企业在数字时代竞争力。TMT 企业开始关注精益管理、运营优化与提升当下TMT企业业务愈发多元化、区域愈发广泛化,运营与管理的复杂度显著提 升。成熟型TMT企业已开始通过组织调整、运营机制调整等方式,提升自身管理 水平。比如,阿里巴巴建立了“大中台、小前台”的组织机制;阿里更将盒马 升级为独立事业群,在下放更多自主权的同时,将运营信息直接传递给集团高 层,缩短决策与响应时间,提升运营效率。预计2020年,在粗放的市场红利褪 去、TMT企业业务与区域覆盖进一步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TMT企业会更加关注通 过组织与运营模式调整,提升自身运营效率与快速响应能力。在诸多的潜在变革 调整方向中,中台变革值得考量:通过选择构建业务中台,则可固化通用能力、 提升配置效率;通过构建数据中台,则可整合多维数据、连通数据孤岛,从而盘 活数据的资产价值。不同的企业业务模式决定了对于中台的差异化定位,企业应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寻求合适的路径。认知人工智能开始发展步入2020年,人工智能将从现有以感知智能为主技术方案逐步向认知人工智能技 术方案迈进。当前,人工智能蓬勃发展,人脸、语音识别等感知智能已初步实现 商业应用。然而,受数据、算力、方法模型的局限,传统感知智能的应用难以泛 化、交互人性化不足,催生向认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过渡。与深度学习的数据驱 动原理不同,认知人工智能范式不再依赖基于大数据的数理统计,而是以任务为 导向,通过自主认知、学习、推理、执行来实现以少量样本数据执行更多任务, 突破现有瓶颈。在2019年,认知人工智能企业已开始获得市场关注。预计在2020 年,将有更多认知人工智能企业进入市场,带动技术与应用发展。建议企业需紧 密关注外部技术发展环境,结合自身情况识别应用机会,投入相应人力与财力资 源,抢占技术先机。区块链市场规范化蓬勃发展虽然近年来我过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加密数字货币的监管政策,但支持区块链发展 的主基调并未改变。为支持区块链技术的有序发展,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已发布政策文件, 通过实践具体的应用场景项目,加快产业布局。在区块链政策指引与项目支持的推 动下,预计2020年区块链将实现更为广泛的应用,包括司法系统下的电子证据管 理、金融领域下的区块链票据、公益领域中的资金管理、医疗领域的电子病历、产 业供应链的商品溯源体系等等。对于企业而言,可结合自身业务现状,挖掘区块链 于自身可应用场景,并可通过与区块链公司紧密合作等形式积极尝试。云市场渗透率持续提升受5G等外部技术发展日渐成熟与企业自身内部升级需求的驱动力影响,云市场 渗透率正持续上升,2019年中国云计算产业规模预计可达1290亿元,较2018年 上涨超过30%,企业云架构部署率也由2018年的仅40%上涨至50%,但相较美国 (85%)与欧洲(70%),中国云市场渗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预计2020年,在 供需双方的推动下,云市场渗透率将进一步上升并加速。此外,随着大量智慧终 端的普及、自动驾驶的逐步商用试点、智能制造在工厂端的切实落地等趋势,都 提出了对云计算服务更为强烈的需求。与此同时,由于全栈自主可控的云平台出 现,可进一步打消用户对于隐私与数据安全的顾虑,也有助于云市场渗透率的进 一步提升。在云渗透愈发深化的背景下,当下的企业所考虑的核心问题应不再局 限于是否部署云架构,而应考虑在诸多云服务提供商中如何选择、如何平衡本地 系统与云系统的交互关系、如何迁移重构以适配云端、如何充分发挥云优势,驱 动业务发展。架构生态多样化当下,X86架构服务器芯片以近90%的市场份额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但是在未来智 能社会即将到来的大背景下,场景将极大程度的向多样化演进,这对不同类型的 芯片架构将产生不同的需求。比如以大数据搜索、云游戏等为代表的场景,其提 出了高并发性、端云协同性等要求,然而,依托现有的以X86为主的架构难以针对 各类场景都提供有效支持。因而我们预计在2020年,以ARM、RISC-V、MIPS为代 表的新兴芯片架构将迎来蓬勃发展。在这个发展趋势下,芯片、操作系统/应用程 序等产业链相关方,将形成多样化的生态效应,迎来重大发展机遇。首先,在芯 片层面,将带来相关芯片设计、封测等企业的发展机遇;其次,在软件层面,操 作系统、中间件、软件服务等相关企业将迎来多样化发展机遇。交通运输与物流规模化:预计中国交运物流行业未来受两股力量推动,进一步 带动行业整合及规模化发展。第一、政策驱动的行业规模化; 第二、市场驱动的行业规模化。政策驱动行业规模化:国家推动设施资源型企业加速整合以强化企业 市场化竞争能力,同时行业层面的政策同样间接推动相关市场的整合首先,从国家层面看,在深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国产业整合 覆盖的广度逐渐向公路、机场及港口等物流设施资源型产业延伸,以强化原有资 源配置效率、释放协同效应空间、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以海空领域为例,通过建 立省港口、机场集团平台以深度推进省为单位的资源统筹规划、业务协同发展的 目标。同时,行业层面的相关政策同样驱动市场逐步整合。其中,汽车运输行业 有鲜明代表性。行业法规强化了道路运输的合规要求,从而迫使一些缺乏核心竞 争能力、依靠原有非合规优势存活的运输企业逐步出局。未来,整合集团应深度 思考未来的整体发展战略,并明确业务和组织层面的整合思路。同样,领先、合 规的道路运力企业应把握整合契机。市场驱动行业规模化: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转变过程中交运物流企 业市场化整合加速随着市场整体增速放缓,经历了高速成长期的中国物流行业将从增量攫取向存量 争夺转变。因此,市场化整合的趋势预计将愈发明显,各物流细分行业在汰弱留 强的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集中度提升态势。对于标准化、规模化程度较高的快递 行业来说,行业集中度显著提升,头部企业规模优势壁垒显现,而非头部玩家面 临被整合或被出清的发展危机。与此同时,在非标属性明显、行业仍然分散的物 流专线市场,新兴整合型平台正快速涌现,并受到资本市场热议。中国物流市场 相比美日等成熟市场仍然具有持续整合的空间,在客户诉求持续提升、竞争压力 逐步增加的背景下,企业应深度思考核心竞争能力的持续构建,以进一步抢占市 场份额、保持领先地位。全球化:预计中国交运物流行业将具备更为鲜明及坚定的全球 化发展视野。第一、国家视角驱动中资交运物流企业勇于往外 走;第二、企业视角要求自身必须往外走。国家视角的全球化趋势:“一带一路”为中资企业带来沿线基建、物 流通道搭建机遇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红利影响下,针对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和物流大通道的联 通建设成为热点。包括国资和民营在内的中资企业纷纷加速了一带一路沿线海外物 流业务布局及物流资源的投资与收并购步伐。以港口、机场、铁路、高速公路等为代 表的国资背景基础设施型企业正加速布局国际业务,积极加强海外物流基础设施资源 的所有权及运营权的获取。同样,领先物流企业正加强跨境物流及当地物流业务的布 局,同时积极提升对沿线国家优质物流资源和合作伙伴的识别与合作。未来基于一带 一路的重要物流节点的资源卡位将成中资出海重点。企业在加速海外物流资源布局的 过程中应积极思考未来整体国际化战略,同步形成明确的商业及盈利模式。企业视角的全球化趋势:交运物流企业主动推进国际化,寻求“新常态” 下海外增长点随着国内经济步入“新常态”,国际化成为领先物流企业保持业务持续增长的重要 战略方向之一。企业通过海外仓物流资产投入、海外落地配团队的收购和搭建、海 外物流服务延伸等方式,逐步完善全球供应链及物流基础网络,践行供应链及物流 全球融合的发展目标。与此同时,伴随中国制造全球出海的步伐,一批拥有全球供 应链服务能力的物流企业正快速崛起。以品牌出海领先的3C行业为例,相关企业配 合品牌出海,正积极在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发展国家布局供应链及物流服务网络, 以帮助上游企业出海奠定全球中后台服务保障能力。同样的,以航空领域为例,国 有三大航亦将国际化作为未来重要的战略抓手,均加大国际市场资源投入,并在欧 美等主要海外民航市场发展本土合作伙伴。中国供应链及物流企业需要进一步明确 其国际化战略和布局方向,从而快速建立全球化供应链及物流服务能力。差异化:市场需求逐步细分及市场竞争逐渐加剧将驱动物流行业的 差异化特征愈发明显。第一、消费者诉求差异化推动物流商业模式 迭代、细分;第二、中国物流玩家在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将进一 步差异化自身定个位,构建核心竞争壁垒。交运物流行业模式差异化:物流市场的需求细分化正推动着物流商业模 式的创新伴随新零售改造的不断深化,物流需求场景正在不断迭代与细分,推动着中国物流 模式的不断创新。随着以餐食外卖场景为主的即时配送服务的普及,用户越来越高 的分钟级时效诉求正推动着物流模式的迭代,驱动传统物流模式的升级和演变。因 此,“前置仓”、“店仓一体”等区别于传统中心网络制式下的物流商业模式不断迭 代涌现,而这些创新型物流模式又反向倒逼传统物流企业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升级。 在供给端,物流模式的创新也在改变着传统低效的供销模式,B2B产业供应链近年 来亦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中国物流企业在夯实自身核心主业的过程中,应高度 关注行业变革趋势,并积极思考自身商业模式的升级机遇。物流企业能力差异化:领先物流企业致力于核心能力锻造,构建差异化 的专业壁垒面对越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物流行业未来将逐步分化出角色定位差异更为清 晰、协作更为紧密的三类物流企业,包括供应链整合商、运力提供商和基础设施提 供商。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致力于差异化核心能力的构建,形成专业壁垒。对运力 提供方而言,运力资源的组织和管理、线路规划能力等是实现交付时效及成本最优 的关键。对供应链整合商而言,积极提高供应链整体协同效应与规模效应是制胜关 键。相应地,对物流基础设施提供商而言,进一步强化网络结构、提升供应链各节 点的运营效率,是未来竞争关键。物流企业应充分尊重所在细分行业的特征及企业 自身基因,以充分构建差异化核心竞争能力,打造未来的制胜之钥。跨界化:事实上,中国交运物流行业逐步呈现出跨界化的发展态势。 第一种跨界来源于企业自身的业务边界,领先企业已经不仅仅满足于 单一细分领域的业务发展,而是围绕满足客户综合物流需求的一站式 服务能力构建;第二种跨界则来源于竞争对手的识别,尤其在供应链 领域,领先企业后台能力正逐步独立及外化,对传统企业构成竞争。企业自身业务的边界跨界化:物流企业逐步开展及加强多元业务探索传统物流行业细分领域界限正逐渐模糊,多元化已经逐步成为领先物流企业的发展 实践。一方面相邻细分行业的多元化将有助于企业释放协同潜力、延伸优势资源, 同时,多元化也成为物流企业满足客户一站式物流诉求、寻找新增长点的普遍选 择。在标准化物流产品领域,快递与快运作为典型的标准化网络型物流行业,相关 企业正在积极跨界发展。同样,近年来领先物流集团通过打造围绕客户的综合物流解决方案,构建包括快递、重货、冷链、同城即时配、合同物流、跨境物流等多网 并存的综合物流网络。事实上,我们在航空领域同样观测到类似趋势,主流航司一 方面从单一客运服务商发展为综合型旅游产品集成商,另一方面从单一货运承运人 发展为综合物流服务商。中国物流企业应在跨界发展的过程中尽速获取相关经验和 能力,并释放业务协同效应。成本与盈利中心的边界跨界化:内部供应链能力沉淀,并对外服务形成 新盈利点基于内部能力固化、业务化,从而打造对外服务能力的商业模式,正逐渐成为中国 企业的新盈利点。在生产制造和餐饮零售行业,均涌现出由此类行业领先企业剥离 出来的独立供应链服务企业。一些成熟的制造业企业将VMI仓库管理、供应商原料 清关、入厂物流服务等核心供应链服务进行剥离,形成独立了供应链业务以对外向 市场提供服务,并依托母公司上下游企业客户或供应商资源,快速拓展了外部业 务,成为智能制造领域的领先供应链综合服务商。参考领先标杆,传统企业将体系 内优势供应链服务能力进行市场化服务不失为一种在经济常态化发展中寻求破局的 思路。如何培育和沉淀核心竞争力、如何实现外部客户的拓展、如何平衡内外部客 户,将成为业务独立过程中的重点问题。智慧化:中国物流行业的智慧科技武装将驱动行业提质增效、培育新 晋玩家。资本市场及企业对物流智慧科技应用场景的落地拥有高期待自动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驱动的物流科技应用场景的落地正成为 行业热点。除资本市场外,越来越多的物流巨头以物流科技产业基金、集团研发投 入等形式加紧布局物流智慧科技,其背后是对智慧科技驱动行业降本增效的高度期 待。企业如何前瞻布局、结合现状、拥抱未来值得所有从业人员思考。智慧科技在物流行业的快速落地及应用将催生行业新赛道、孕育新玩家事实上,一批“技术型选手”正通过科技手段来解决传统物流模式下的行业痛点, 并带来全新的客户服务体验。比如在典型的公路运输、海运货代等领域,正涌现出 诚如无车承运平台、数字货代等新玩家。预计物流智慧科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成 为企业卡位、创造行业新赛道的重要力量。(报告来源:罗兰贝格)(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

丘也眩与

2020年中国咨询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中商情报网讯:咨询行业是指专业咨询机构依托信息和专业知识优势,运用现代分析方法,为解决各类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复杂问题,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向客户提供决策依据和优化方案的智力服务行业。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体量和企业数量的快速增长使得我国企业的咨询服务需求也不断释放,这为我国咨询服务行业的稳步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数据,我国在册企业数量从2015年的2043.3万家增长至2018年的3474.2万家,为咨询服务市场需求的扩张提供坚实保障。数据来源: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市场调研规模呈上升态势市场调研是咨询服务领域的重要分支,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市场调研行业的市场规模为96.96亿元,此后逐年上升,2018年市场规模为156.03亿元,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0年我国市场调研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87亿元,行业规模呈现上升态势。数据来源:中国信息协会市场研究业分会、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咨询行业探索转型基于数据规模的扩张和数据价值的日益凸显,企业对于数据分析业务的需求持续提升,为咨询行业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时也对咨询公司的技术手段、输出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少数咨询企业顺应技术变革趋势,积极探索转型,逐步将数据处理、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自身传统咨询服务结合,通过数据分析,为各行业企业输出更为精准、全面的咨询服务解决方案,并减少对人力的依赖。咨询行业发展趋势1、咨询服务趋于专业化、细分化,并将具备更强的落地性未来,咨询行业将在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辅助下,真正深入至各行业企业客户的各项核心业务环节,输出全面、精准、符合客户个性化需求、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咨询服务方案,并在方案的具体实施环节提供更全面、周到的服务,帮助客户解决方案落地执行的问题。2、政府和社会管理机构的咨询需求将迅速增长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社会管理的改革,政府工作部门及社会管理机构会在有关重大决策和专业化管理方面把大量调研和管理专业工作交由专业咨询机构协助完成,从而保证决策的科学性,降低决策的风险和管理的成本,同时也为咨询行业带来了新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机遇。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咨询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得焉者失

作为一名员工,如何预判行业趋势

采集市场规模数据信息社会,给品牌策划提出了一个难题,那就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有效的预判市场,进行品牌策划?市场分析是品牌策划的基础,也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步。市场分析要采集市场规模数据,建立对市场的了解,并通过一系列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品牌和竞品在市场的地位,为后续的策划工作提供依据。大数据中所涵盖的消费者行为和品牌表现是非常丰富的,消费者演变成为社会化消费者,品牌衍生为互联网+品牌。在信息型社会,消费者对品牌的耐心和忠诚度日渐下降。尼尔森调查显示,“新生代消费者更注重情感需求体验以及互动体验,定制化产品和服务日渐强势,尼尔森2017年CEO问卷调查显示,无论从厂商还是零售商方面,消费升级都是第一驱动力,而消费者更愿意为卓越品质、超凡性能以及情感体验买单”。正如百度搜索公司CTO郑子斌在2017百度MOMENTS盛典上所述:“如今的品牌全链路共有六个关键难点,分别为问题诊断、用户和行业洞察、营销策略、创意策划、投放执行和效果评估,而在这六个关键点中,最前端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对用户的准确识别。”品牌策划前期最主要的准备工作就是进行相关的调研,采集市场规模数据。大数据时代新媒体环境下,了解市场的方式和手段更加有效。针对市场规模数据的研究方法如下:首先是信息研究方法:“八爪鱼数据抓取软件”等进行数据抓取,运用文本分析法,采用“思维导图”对数据定义和分类,发现线上消费者的媒介偏好、内容喜好和消费倾向,获取第一手原始资料,以数据分析和数据可视化的形式预判市场趋势。其次是传统购物学和新兴物联网技术结合的研究方法——模拟法。线下消费者行为基于传统的购物学(shopper)研究(Paco Underhill,2008), 配合新兴的物联网技术,首先利用智能移动端程序、购物车应答程序等创新设备获取实时位置数据,了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购物习惯 。然后通过和监控设备相连的图像识别程序,记录消费者轨迹等信息,以此提升线下店铺体验和广告投放方式等。因此,如何把商业世界的逻辑和消费者的情感连接起来?如何通过预判市场趋势来界定品牌自身的独特性,和竞争对手有效区分开来?消费者研究就是市场研究的开始,但是又贯穿着整个过程。因为品牌的营销传播活动从来都是从消费者研究开始的,进而识别和确定市场的情况。品牌策划必须是一个从理性上升到感性的过程,如果品牌策划一开始就缺乏对市场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不能从理性的角度瞄准目标市场,不能达成销售目标,那么后续的策略写得再感人,也不是成功的品牌策划。打造品牌价值链“价值链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提出的,是作为企业的一种分析工具,在品牌营销中,也存在着这样一个链条,在这里称之为‘品牌价值链’”。所谓品牌价值链,就是以企业向用户承诺的最终品牌价值为导向和目标,从企业经营的整个业务链入手,梳理和改善每一个环节,使之符合品牌价值的要求。这样的价值链贯彻着企业经营的所有环节,包括产品研发、采购、生产、分销、服务、传播等等。品牌价值不仅仅是一系列有形的、功能方面的特性,更有其无形的、情感方面的利益以及“身份”标识,而且后者是长期竞争优势和持续忠诚度的基础。比如松下的品牌价值是三个关键词:有前瞻性的,优雅的和可信任的。这样的品牌价值一直激励着所有松下人牢记品牌广告语,“更好的生活,更好的世界”。这种品牌价值体系可以用品牌价值圈来描述:功能性利益包括产品功能,如性能、质量、价格、特色、包装、标识、符号等;情感性利益则包括服务、促销、广告、品牌历史、品牌故事等。什么是好的品牌价值体系呢?这就需要企业从工业设计、制造、包装、分销、物流、售后服务、品牌建设等所有业务环节进行梳理,建立一整条品牌价值链,而链上的每一个点都能为客户创造价值。围绕“豪华典雅”的品牌形象,雷克萨斯采用了严格的品牌价值链管理策略。从产品研发开始,雷克萨斯就营造出一个高端设计工作环境,让设计师享受贵宾的待遇,努力让其身心都处在一个豪华、舒适的环境中,从而在设计时把这种感觉也带到产品设计方案当中。雷克萨斯提出了“尊贵服务体验”的口号,让每一个消费者在4S店里都能享受到近乎奢华的服务。在广告宣传方面,雷克萨斯在高尔夫球场,大型比赛和高端私人会所等地方投放户外广告和宣传资料。为了让消费者拥有最好的服务体验,雷克萨斯提出了“尊贵服务体验”的口号,让每一个消费者在4S店里都能享受到近乎奢华的服务。在广告宣传方面,雷克萨斯有意在一些高档的休闲场所,如高尔夫球场投放户外广告,在一些高级私人会所也可以看到雷克萨斯的宣传资料。比如2018美国第52届超级碗美式足球的创意广告中,莫过于雷克萨斯最新的豪华运动旗舰LS 500 F Sport搭档漫威最富有的超级英雄“黑豹”的一段精彩表演。当车开到一处桥梁下时,”黑豹”纵身而下,精准地跳进全景天窗、稳稳坐入驾驶座中,并瞬间转换成尊贵优雅的瓦干达国王,最后优雅现身于世界领袖高峰会的晚会现场。2018美国第52届“超级碗”美式足球的创意广告中,雷克萨斯最新的豪华运动旗舰LS500F Sport搭档漫威最富有的超级英雄“黑豹”的一段精彩表演很吸睛。当车开到一处桥梁下时,”黑豹”纵身而下,精准地跳进全景天窗、稳稳坐入驾驶座中,并瞬间转换成尊贵的瓦干达国王,最后优雅现身于世界领袖高峰会的晚会现场。可以看到,雷克萨斯为了能够树立自己高端的品牌形象,在每个价值链环节上,都按照品牌价值体系的定位来运作,每一个细微之处都能让用户感受到“豪华典雅”。现代商业社会的竞争已经超出单一能力的竞争,进入到综合实力的竞争,也被称之为整合价值链能力的竞争。因此,以品牌价值为导向建立品牌价值链也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医龙

CB Insights调研出2019年人工智能行业25大趋势

编者按:知名创投研究机构CB Insights调研了25种最大的AI趋势,以确定2019年该技术的下一步趋势,他们根据行业采用率和市场优势评估了每种趋势,并将其归类为必要、实验性、威胁性、暂时的,网易智能整理翻译,参与小小、Meadowdow、怿立、nariiy、Aaliyah。胶囊网络将挑战最先进的图像识别算法1、开源框架(Open-Source Frameworks)人工智能的进入门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低,这要归功于开源软件。2015年谷歌开放了其机器学习库TensorFlow,越来越多的公司,包括Coca-Cola、e Bay等开始使用TensorFlow。2017年Facebook发布caffe2和Py Torch(Python的开源机器学习平台),而Theano是蒙特利尔学习算法研究所(Mila)的另一个开源库,随着这些工具的使用越来越广泛,Mila公司已经停止了对Theano的开发。2、胶囊网络(Capsule Networks)众所周知,深入学习(Deep Learning)推动了今天的大多数人工智能应用,而胶囊网络(capsule networks)的出现可能会使其改头换面。深入学习界领航人Geoffrey Hinton在其2011年发布的论文中提到“胶囊”这个概念,于2017年-2018年论文中提出“胶囊网络”概念。针对当今深度学习中最流行的神经网络结构之一:卷积神经网络(CNN),Hinton指出其存在诸多不足,CNN在面对精确的空间关系方面就会暴露其缺陷。比如将人脸图像中嘴巴的位置放置在额头上面,CNN仍会将其辨识为人脸。CNN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无法理解新的观点。黑客可以通过制造一些细微变化来混淆CNN的判断。经测试,胶囊网络可以对抗一些复杂的对抗性攻击,比如篡改图像以混淆算法,且优于CNN。胶囊网络的研究虽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可能会对目前最先进的图像识别方法提出挑战。3、生成式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2014年,谷歌研究员Ian Goodfellow提出“生成式对抗网络”(GAN)概念,利用“AI VS AI”概念,提出两个神经网络:生成器和鉴别器。谷歌DeepMind实习生Andrew Brock与其他研究人员一起合作,对Gans进行了大规模数据集的培训,以创建“BigGANs”。GANs面对的主要挑战就是计算能力,对于AI硬件来说必须是并行缩放。研究人员用GANs进行“面对面翻译”,还有利用GANs将视频变成漫画形式,或者直接进行绘画创作等,但GANs也被一些不怀好意的人利用,包括制作假的政治录像和变形的色情制品。4、联合学习(Federated Learnnig)我们每天使用手机或平板会产生大量数据信息,使用我们的本地数据集来训练AI算法可以极大地提高它们的性能,但用户信息是非常私人和隐秘的。谷歌研发的联合学习(Federated Learning)方法旨在使用这个丰富的数据集,但同时保护敏感数据。谷歌正在其名为Gboard的Android键盘上测试联合学习。联合学习方法与其他算法的不同在于考虑了两个特征:非独立恒等分布(Non-IID)和不均衡性(Unbalanced)。联合学习已运用于搜索引擎Firefox、人工智能创业公司OWKIN等。5、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当谷歌DeepMind研发的AlphaGo在中国围棋游戏中击败世界冠军后,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获得了广泛关注。基于强化学习,DeepMind接着又研发了AlphaGo Zero。UC Berkeley研究人员利用计算机视觉和强化学习来教授YouTube视频中的算法杂技技能。尽管取得了进步,但强化学习与当今最流行的人工智能范式监督学习相比,还算不上成功,不过关于申请强化学习的研究越来越多,包括Microsoft,Adobe,FANUC等。2025年自动驾驶利润达800亿美元 物流率先应用6、人工智能终端化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迭代,正经历从云端到终端的过程,人工智能终端化能够更好更快地帮助我们处理信息,解决问题,我们舍弃了使用云端控制的方法,而是将AI算法加载于终端设备上(如智能手机,汽车,甚至衣服上)。英伟达(NVIDIA),高通(Qualcomm)还有苹果(Apple)等诸多公司加入了对终端侧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和探索,2017和2018年是众多科技公司在人工智能终端化进入快速发展期的两年,同时他们也在加紧对人工智能芯片的研发。但AI依然面临着储存和开发上的困境,亟需更丰富的混合模型连接终端设备与中央服务器。7、人脸识别从手机解锁到航班登机,人脸识别的应用范围愈发广泛,各国对于人脸识别的需求逐渐升高,不少创业公司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利用该技术,可以通过脸部特点从而还原蒙面嫌疑犯完整的人脸。但人脸识别仍有待改进。这一技术仍会对人脸真假存在误判。人脸识别中所包含的数据远比我们想象要多,其中的安全问题也应引起我们关注。8、语言处理自然语言处理(NLP)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子领域,对于翻译技术而言,NLP就像一个潘多拉魔盒——除了丰富的市场机会,还有巨大的挑战。机器翻译就是其中一个等待开发的宝库,从后台自动化,客户支持,到新闻媒体,其应用广泛。人机共生也是翻译领域未来的大方向,不少初创公司也期待从中分一杯羹,但要完成基于自然语言处理工作的翻译系统并不容易,单单中文里的各种方言和书面语就能把众多科技公司难住,据相关数据显示,除了热门的高资源语言,如中文,阿拉伯语,欧洲语言等,低资源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开发和应用依然存在缺口。9、车辆自动化驾驶尽管自动化驾驶的汽车市场潜力巨大,但实现全自动的未来依然不明朗。自动化驾驶成为了科技公司和初创公司互相竞争的新领域,他们为此注入的不仅有新的活力,还有大量的投资。投资者对他们的决定十分乐观,数个自动驾驶汽车品牌所获得的投资总额已超百亿,预计2025年其市场利润能达800亿美元,物流等相关行业会成为首批应用全自动驾驶的行业,预计可缩减三分之一的成本。10、AI聊天机器人尽管许多人把聊天机器人看成是AI的代名词,但两者依然存在差别。如今的AI聊天机器人已经进化得十分完善,与真人对话时甚至还会应用“嗯...”这一类口头语和停顿,但人们担忧这些机器人的行为过于逼真,开始考虑在对话时对其聊天机器人的身份进行确认说明的需要。国外的科技巨头FAMGA(Facebook,Apple,Microsoft,Google与Amazon)以及国内的BAT都把目光投向了这一领域。AI诊断前景巨大 制药巨头押注AI算法11、医学成像与诊断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正加速推进“AI即医疗设备”趋势。2018年4月,FDA批准了AI软件IDx-DR,它可以在不需要专家干预的情况下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准确率超过87.4%。FDA还批准了Viz LVO(可用于分析CT扫描结果以预测患者患中风危险)和Oncology AI套件(专注于发现肺部和肝脏病变),监管机构的快速审批为80多家AI成像和诊断公司开辟了新的商业道路。自2014年以来,这些公司共融资149笔。在消费者方面,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图像识别技术的进步正在把手机变成强大的家庭诊断工具,名为Dip.Io的应用使用传统尿液检测试纸来监测各种尿路感染。用户可以用智能手机给试纸拍照,计算机视觉算法会根据不同的光照条件和摄像头质量对结果进行校正。除此之外,许多“ML即服务”平台正集成到FDA批准的家庭监控设备中,发现异常时即可向医生发出警报。12、下一代假肢早期的研究正在兴起,结合生物学、物理学和机器学习来解决假肢面临的最困难问题之一,即灵活性。这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比如要让截肢者能够在假肢手臂上活动单个手指,需要解码其背后的大脑和肌肉信号,并将其转化为机器人控制指令,这些都需要多学科配合。最近,研究人员开始使用机器学习来解码来自人体传感器的信号,并将其转换成移动假肢设备指令。还有些论文探讨了新媒介解决方案,比如使用肌电信号(残肢附近肌肉的电活动)来激活摄像头,以及运行计算机视觉算法来估计他们面前物体的抓取方式和大小。年度机器学习大会NeurIPS’18已经发起“AI假肢挑战赛”,进一步突显了AI社区对该领域的兴趣,2018年的挑战是使用强化学习预测假肢的性能,有442名参与者试图教AI如何跑步,赞助商包括AWS、英伟达以及丰田等。13、临床试验患者招募临床试验的最大瓶颈之一是招募合适的患者,苹果或许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尽管人们在努力将医疗记录数字化,但互操作性(在机构和软件系统之间共享信息的能力)仍是医疗保健领域最大的问题之一。理想的AI解决方案是从患者的病历中提取相关信息,并与正在进行的试验进行比较,为进行匹配研究的AI软件提供建议。然而,像苹果这样的科技巨头已经成功地为他们的医疗保健计划引入了合作伙伴,苹果正在改变医疗数据的流动方式,并为AI开辟了新的可能性,尤其是围绕临床研究人员招募和监测患者的方式。自2015年以来,苹果推出了两个开源框架——ResearchKit和CareKit,以帮助临床试验招募患者,并远程监控他们的健康状况,消除了地理障碍,苹果还与Cerner和Epic等流行的EHR供应商合作,解决互操作性问题。14、先进医疗生物识别技术利用神经网络,研究人员开始研究和测量以前难以量化的非典型危险因素,使用神经网络分析视网膜图像和语音模式可能有助于识别心脏病的风险。比如,谷歌的研究人员使用受过训练的视网膜图像神经网络来发现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和吸烟等,梅奥诊所通过分析声音中的声学特征,可以发现冠心病患者的不同语音特征。不久的将来,医疗生物识别技术将被用于被动监控,比如谷歌的专利希望通过肤色或皮肤位移来分析心血管功能,这些传感器甚至可能被放置在病人浴室的“感应环境”中,通过识别手腕和脸颊的皮肤颜色变化,用来确定心脏健康指标,如动脉僵硬或血压。亚马逊也申请了被动监测专利,将面部特征识别与心率分析结合起来。AI发现模式的能力将继续为新的诊断方法和识别以前未知的危险因素铺平道路。15、药物发现随着AI生物技术初创企业的兴起,传统制药公司正寻求AI SaaS初创企业为漫长的药物研发周期提供创新解决方案。2018年5月,辉瑞与XtalPi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预测小分子药物的性质,开发“基于计算的理性药物设计”。诺华(Novartis)、赛诺菲(Sanofi)、葛兰素史克(GlaxoSmithKline)、安进(Amgen)和默克(Merck)等顶级制药公司,最近几个月都宣布与AI初创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以发现肿瘤和心脏病等领域的新药。虽然像递归制药(Recursion Pharmaceuticals)这样的生物技术AI公司正在投资AI和药物研发,传统制药公司正在与AI SaaS初创公司合作。尽管这些初创公司中有许多仍处于融资的早期阶段,但它们已经拥有自己的制药客户。在药物研发阶段,成功的衡量标准很少,但制药公司正把数百万美元押在AI算法上,以发现新的治疗方案,并改变旷日持久的药物研发过程。合成数据集用以解决AI的数据依赖16、预测性维护从制造商到设备保险公司,AI-IIoT可以在在故障损害发生之前,提出防范措施。现场和工厂设备会产生大量的数据,然而,未预料到的设备故障是制造业停机的主要原因之一。预测设备或单个部件何时失效将使资产保险公司和制造商受益。在预测性维护中,传感器和智能摄像机收集来自机器的连续数据,如温度、压力等。实时数据的数量和变化形式使机器学习成为IIoT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算法可以在故障发生之前预测可能出现的隐患。随着工业传感器成本的降低、机器学习算法的进步,以及对边缘计算的推动,预测性维护会更加广泛。17、后台自动化人工智能正在推动管理工作走向自动化,但数据的不同性质和格式使其成为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根据行业和应用程序的不同,自动化“后台任务”的挑战可能是独一无二的,例如,手写的临床笔记对自然语言处理算法来说就是一个独特的挑战。机器人过程自动化(RPA)一直是热门话题,虽然并非所有的机器人过程自动化都基于机器学习,但许多都开始将图像识别和语言处理集成到它们的解决方案中。18、综合训练数据对于训练人工智能算法来说,访问大型的、标记的数据集是必要的,合成数据集可能会成为解决瓶颈问题的关键,人工智能算法依赖数据,当一些类型的现实世界数据不易被访问时,合成数据集的用武之地就体现出来,一个有趣的新兴趋势是使用AI本身来帮助生成更“逼真”的合成图像来训练AI,例如,英伟达使用生成对抗网络(GAN)来创建具有脑肿瘤的假MRI图像。GAN被用于“增强”现实世界数据,这意味着AI可以通过混合现实世界和模拟数据进行训练,以获得更大更多样化的数据集。此外,机器人技术是另一个可以从高质量合成数据中获益的领域。19、网络优化人工智能正在开始改变电信,电信网络优化是一套改进延迟、带宽、设计或架构的技术——能以有利方式增加数据流的技术,对于通信服务提供商来说,优化可以直接转化为更好的客户体验,除了带宽限制之外,电信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网络延迟,像手机上的AR / VR等应用,只有极低的延迟时间才能达到最佳的功能。电信运营商也在准备将基于AI的解决方案集成到下一代无线技术中,即5G,三星收购了基于AI的网络和服务分析初创公司Zhilabs,为5G时代做准备,高通认为人工智能边缘计算是其5G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边缘计算可减少带宽限制并与云进行频繁通信,这是5G的主要关注领域)。20、网络威胁狩猎对网络攻击做出反应已经不够了,使用机器学习主动“搜寻”威胁正在网络安全中获得动力。顾名思义,威胁搜寻是主动寻找恶意活动的做法,而不仅仅是在发生警报或违规后做出反应,狩猎开始于对网络中潜在弱点的假设,以及手动和自动化工具,以在连续的迭代过程中测试假设,网络安全中庞大的数据量使机器学习成为流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威胁狩猎很可能会获得更多的动力,然而它也面临着自身的一系列挑战,比如应对不断变化的动态环境和减少误报。训练算法指纹追踪人工智能防范假货21、电子商务搜索对搜索词的上下文理解正在走出“实验阶段”,但要广泛采用搜索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使用电子商务搜索来显示相关结果时,使用适当的元数据来描述产品是一个起点。但是仅仅描述和索引是不够的,许多用户用自然语言搜索产品(比如“没有纽扣的洋红色衬衫”),或者不知道如何描述他们在寻找的商品,这使得电子商务搜索的自然语言成为一个挑战。22、汽车索赔处理保险公司和初创公司开始使用人工智能来计算车主的“风险得分”,分析事故现场的图像,并监控驾驶员的行为,Ant Financial在其“事故处理系统”中使用深度学习算法进行图像处理,过去,车主或司机会把他们的车送到“理算师”那里,理算师负责检查车辆的损坏情况,并记录下详细情况,然后将这些信息发送给汽车保险公司。如今,图像处理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可以拍下这辆车的照片并将其上传,神经网络对图像进行分析,实现损伤评估的自动化,另一种方法是对驾驶员进行风险分析,从而影响汽车保险的实际定价模型。23、防伪假货越来越难被发现,网购使得购买假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容易。为了反击,品牌和典当商开始尝试人工智能,在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两条战线上与假货作战。不过,网上假冒伪劣产品的范围和规模庞大复杂,造假者使用与原始品牌列表非常相似的关键词和图片,在假冒网站上销售假货,在合法市场上销售假货,在社交媒体网站上推广假货,随着“超级假货”或“aaa假货”的兴起,用肉眼分辨它们几乎变得不可能。现在,建立一个假冒伪劣商品的数据库,提取其特征,并训练人工智能算法来分辨真伪,虽是一个繁琐的过程,但对于奢侈品牌和其他高风险零售商来说非常有必要,下一步的解决方案还可能是在实体商品上识别或添加独特的“指纹”,并通过供应链对其进行跟踪。24、零售走进一家商店,挑选你想要的东西,然后走出去,这几乎“感觉”就像在行窃,人工智能可以杜绝真正的盗窃行为,并让免结账手续零售变得更加普遍。盗窃一直是美国零售商的一大痛点,然而,当你掌握进出商店的人,并自动向他们收费时,有人入店行窃的可能性就会降到最低。其余一些需要考虑的事情是如何利用建筑空间,特别是在拥挤的超市,确保摄像机被最佳地放置来追踪人和物品。在短期内,问题将归结为部署成本和由潜在技术故障造成的库存损失成本,以及零售商能够承担这些成本和风险的程度。25、农作物监测无人机可以为农民绘制农田地图,利用热成像技术监测湿度,识别虫害作物并喷洒杀虫剂。初创公司正专注于为第三方无人机捕获的数据添加分析。还有人使用计算机视觉使地面上的农业设备变得更智能,按照需要喷洒个别作物,就会减少对非选择性除草剂的需求,而非选择性除草剂会杀死附近的一切,精确喷洒意味着减少除草剂和杀虫剂的使用量。在实地调查之外,利用计算机视觉分析卫星图像提供了对农业实践的宏观理解,地理空间数据可以提供关于全球作物分布模式和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信息。

乃至委蛇

研究好这些人群洞察和行业趋势,母婴生意就成功了一半

后流量时代,短视频作为新生血液的注入,使得内容行业产生更多的商业场景和红利,我们能深刻感知到大变革时代的来临,与此同时,用户消费习惯变化、年轻家庭育儿观念消费升级,母婴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近期樱桃学院实战大课上,巨量引擎营销策略高级总监郭杨从产业、人群和营销三个方面就母婴行业新变化展开了干货分享。看产业:母婴行业概况近几年来新生儿的增速持续放缓,相比于2018年,2019年新生儿出生率下降了0.46‰ ,新增出生人口1465万,但把这个趋势拉到未来5年一个周期来看的话,5~9岁中童规模将不断的增加,0-4岁的人口持续降低,随着每一代新生父母的出现,无论在育儿行为还是消费行为上都会发生一些变化。当前母婴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19年达到了3.54万亿,同比增长11%,而预计2020年的时候,母婴市场整体规模是3.91万亿,同比增长10%,人群需求更新会激发更多增长机会。据尼尔森数据显示,自2016年Q1以来,母婴线上销售额增幅从5%一路上升至18年Q4的28% 。得益于线上场景日臻丰富,全渠道融合需求显现,除了综合电商以外,内容电商、社交电商以及品牌自建电商等各类新场景,逐渐被用户认可、使用。调研数据显示,62.26%的广告主表示短视频/直播将是公司2020年营销投入重点,而紧随其后的是KOL推广,占比55.27%,超过第三位近2成。特殊时期之后,62%的母婴企业表示会考虑增加更多社交或内容,如短视频的比例,同时47.43%也会考虑增加更多直播等网红、KOL比例,43.81%的B端客户会考虑增加硬广投放比例。从广告主营销投入重点的分布以及广告主投放的策略中不难发现,在未来短视频直播搭配KOL合力营销,会受到越来越多广告主的青睐。从母婴9大细分类目线上发展来看,童装童鞋的规模是最大的,在2019年的销售额有531.8亿元,同比增长了25.18%;玩具/益智则增速最快,同比增长达27.51%。各品类规模与增速分化,品质、精细与潮流是趋势。在抖音和头条平台中,短视频与资讯内容的趋势,尤其是用户主动搜索的行为,往往可以客观反映出当下母婴群体的一些现实需求的变化。通过在抖音和头条的母婴类视频搜索量,可以看到童装持续高居母婴类的第三名,这和整个母婴行业大盘的趋势也非常吻合,表明了在抖音和头条平台中,有大量对童装有需求和对童装高关注的母婴用户群体。此外,在玩具细分品类上,解锁类、迷宫类、魔方类等益智玩具的增速相对较高。在抖音平台中,根据母婴用户的行为数据可以看到,儿童玩具相关的视频播放量始终在一个很高的位置,对比以往的数据,儿童玩具相关的视频,在抖音的播放量点赞量从2019年Q4的第三位攀升到2020 Q1的榜首,充分说明在抖音平台里有大量对儿童玩具,特别是益智玩具感兴趣的母婴群体。从用户内容和视频的主动搜索行为中可以窥见到,市场对营养辅零食品类的兴趣。从平台数据来看,在2020Q1“营养辅食”在抖音和头条平台的关注度陡增,从2019年Q4在抖音和头条平台各居TOP3和TOP4,到2020Q1高居TOP1和TOP2,这和市场的整体走向是一致的。目前来看,婴幼儿食品整体的市场增长率为16.85%,预计未来婴幼儿食品还将大幅增长。聚焦在纸尿裤领域,高端纸尿裤加速渗透市场,特别是主打透气轻薄型的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认可。另外,数据显示,用户在不同阶段对纸尿裤都会有较高的关注和兴趣,在孕期和母婴阶段均排在TOP3。同时,我们可以发现,带幼儿园关键词的播放量在孕期稳坐TOP1,原因在于,孕期时宝宝虽然还在妈妈肚子里,但是初为父母的母婴用户的情感开始外溢,对于萌娃是难以抵抗的。读人群:母婴人群分析1、母婴人群结构多元化在巨量引擎中有超过6000万的非常精准的母婴群体,她们呈现出一个结构多元化的特点,主要包含都市职场辣妈、小城辣妈、全职辣妈和研究派这四大类人群。其中,都市职场辣妈主要是在一二线城市全职或兼职工作的宝妈,占总体母婴人群的24%;小城辣妈则是在三四线城市全职或兼职工作的宝妈,占总体母婴人群的 20%;全职妈妈是无工作或暂停工作在家全职带娃的宝妈,占总体母婴人群的35%。而高学历妈妈比例越来越高,其中学历在大学本科及以上的人群占据母婴人群的40%。此外,这次调研中,还存在一个有趣的现象,男性用户中有53%的用户会深入伴娃一线,这表明,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奶爸加入到深度地、高质量地陪伴、养育孩子的环节中。2、孕产期注重营养补充,体重控制跻身怀孕期关注点TOP3经常会有人问,在抖音做什么样的内容可以吸引到母婴的目标消费者?她们到底关注什么呢?今天就通过巨量引擎的一些大数据为大家揭开这层面纱。在孕产不同时期和育儿不同阶段,母婴人群的关注重点呈现差异。数据显示,在备孕期,抖音上的母婴人群最关注的 Top3分别是叶酸、孕前体检、备孕营养。这也与现在人群的焦虑有关,大家都在谈优生,希望能够把母体调养好,因此会比较关注叶酸的补充周期和补充量,也会通过孕期体检和均衡营养来调理母体等,为宝宝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在怀孕期,年轻父母在迎接新生儿到来时会比较焦虑,对于宝宝健康和母婴营养补充会格外关注,同时待产、生产的相关信息也成了准父母第二关注的内容,此外,爱美、注重健康的妈妈们也重点关注体重控制和孕期用药的资讯。简而言之,在备孕和怀孕期间,营养、待产、生产、爱美,注重健康,成为了这两个时期特别重要的关键词。3、从婴儿到幼儿阶段,关注点从发育、营养向早教、亲子转移宝宝出生后,准父母变成了新生儿父母,他们的关注点慢慢的从妈妈身上开始转移到宝宝身上。这时候就会有四大怕,一怕孩子智力发育有问题,二怕孩子长不好,三怕孩子生病,四怕没有母乳。通过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抖音母婴人群0-1岁的关注点中宝宝生长发育的焦虑是排在第一位的,其次是营养辅食的添加、疾病护理、母乳喂养,这些也跟新生儿父母的四大怕密切相关。到了幼儿阶段,之前的新生儿父母已经有了不少的经验,就不会再过分害怕一些感冒发烧的常见病,而是开始关注如何高质量陪伴孩子,以及如何让孩子赢在起跑线,所以早教启蒙成为了第一关注的焦点。数据显示,在抖音母婴人群1~3岁的关注点来看,早教启蒙是大家最为关注的方向。其次亲子互动游戏和宝宝专注力训练也都被提升了议程,不变的依旧是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和营养膳食,这和实际情况也是非常相符的。一般情况下,宝宝6个月开始添加辅食后,家长们会开始考虑丰富宝宝饮食,让他们不挑食,长得更好。4、经验分享转入线上社群,短视频成母婴人群最爱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现代父母在获取养儿育儿经验和内容的渠道发生了一个巨大变化,上一代的妈妈们会听从老一辈的经验,前几年父母会通过妈妈群、微信群、垂直社区来获取一些知识。但是这几年,短视频已经成为了母婴人群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占比达到42%,和微信、微博不相上下,而且已经远远超过了母婴社区。对于80后、90后母婴群体而言,线上信息媒介平台在信息展现的生动性和分享触达的直接性更胜一筹,他们更喜欢通过短视频平台来获取更多的知识。5、相信权威和专业的内容生产者互联网促进了大众共同生活体验的分享,极大的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现在很多素人们会通过短视频直播进行一些非常真实且真诚的育儿分享,让他们能够深入到宝爸宝妈的内心,数据显示,经验素人的内容分享对宝妈宝爸的影响力甚至高于专业机构,52%的人表示育儿过程中最容易受到经验素人的内容影响。另外,儿科专家对宝爸宝妈的影响力是最深的,高达84%。这是因为父母在育儿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真实的焦虑,不知道该如何去缓解,特别是在一些生长发育、教育启蒙、儿童健康这类知识壁垒较高的领域,他们并不知道如何进行辨别,因此,儿科专家就成为了他们最信任的人。解营销:母婴营销解码1、解码母婴营销三大痛点整个母婴行业营销中会有三大痛点:第一个是人群中的新客机遇。因为新客对品牌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在注意力低下,今天的母婴群体又存在着生命周期短的一个先天性的不足,所以如何不断的获取新客的注意力,让新生儿父母变成自己的用户,成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也是广大的广告主非常关注的一个课题。第二是场景中的用户信任建立。相对其他用户来说,母婴群体消费行为更加“走心”,更加注重品牌与品质和安全。她的决策周期更长,决策成本也更高,如何依赖多种有效的场景,不断地跟消费者建立连接,得到用户的认可,是品牌新客抢夺的胜负手。最后是渠道下的生意突围。现阶段的母婴行业集中度较低,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相对粗放,品牌在开展业务拉新时也面临线下渠道拓新难且壁垒高的问题,与此同时,线上渠道的兴起为业务突围提供了新的机会,短视频、直播和电商的配合,成为品牌新的营销抓手。2、精准、种草与流量最受广告主关注,短视频脱颖而出对于投放平台的选择,平台能力是否匹配其营销目标是主要的判断标准。通过B端调研发现,“精准投放能力”、“品牌宣传”、“平台流量大小”是广告主最为看重的三大能力,这也和上面提到的行业营销三大痛点是非常吻合的,可以看出,精准、种草、流量也是广告主的主要营销目标,而未来,短视频也会是广告主最希望合作的平台。3、巨量Care+ 开启母婴智“育”时代基于广告主的选择趋势以及洞察的行业痛点,我们准备了巨量引擎母婴行业的营销方式——Care+,这个营销模型将会从人群渗透力,场景构建力、生意驱动力三大力共同作用于品牌,帮助品牌发现用户、陪伴用户、让品牌成为他们心中的人,从而获得到认可,一直到引导用户的全周期。从人群渗透力层面来讲,我们会通过一些精准数据的标签处理能力,帮助品牌主找到真正的品牌主需要影响的人,同时会通过私域希望将一些目标人群变成粉丝人群,然后通过私域的一些运营的方式和他们沟通,保持活跃度,为品牌呈现更多的人群资产,带来更多更新的新的消费人群和复购。在场景构建力上,我们会通过内容场景打造,深度解读品牌产品的特点和利益点,放大产品差异化的特点,加深品牌符号的记忆。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搜索场景,第一时间识别并且去拦截用户的需求,还可以通过挑战赛构建的互动场景,将品牌内容通过UGC加达人的创作方式,在平台上不断地进行发酵。另外,我们还会有一些垂类生态内容,通过精品化和创新性的内容很好地将品牌调性和品牌商业化的诉求点相互融合,进行品牌偏好的一些打造。最后回归到生意驱动力,如何通过渠道打造实现生意增长,这也是现在大部分客户最为关心的问题和内容。基于短视频的短链经济,可以打通前后端的链路,进行全路链路的打造,可以很好的帮助品牌进行提效增速,提升品牌力,打造渠道力;对于老品牌而言,也可以通过自有优势来构建新的增量场,对于新品牌而言,这可能也是一个增加流量和曝光的好机会。*以上内容整理自巨量引擎营销策略高级总监郭杨在樱桃学院实战大课上的分享

无羊

浅析|自媒体的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全球化进程也随之加快,与世界各地的联合也越来越密切。在媒体开放式交流互动的促进下,传播者与受众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了自媒体时代。然而在这种形势下,为自媒体的发展既提供了机遇,也迎来了挑战。因此,本文将对自媒体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简单分析,供大家阅读参考。一、自媒体行业现状定义:以内容为核心,呈现在手机端的媒介形式,称为自媒体!也称之为内容产业。内容形态:文章、动态短文、音频、问答、图集、长视频、短视频等。从业者:根据艾瑞网的调研数据,我国目前全职从事自媒体的人数达到了370万以上,而兼职人群超过了600万,一共有970万人从事自媒体行业。其中包括高中生、大学生、年轻白领、专家学者、医务工作者、文学爱好者、中学教师、大学教授、以及绝大多数自由职业者。行业规模:从自媒体内容,到衍生出来的IP、内容电商、以及知识付费,已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基于内容生态的产业链。二、自媒体发展历程图文形式是自媒体的基础,不管是PC时代的论坛、贴吧、博客,还是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QQ、微博、微信、头条,从1998年到2020年,22年时间,图文始终没有被淘汰,反而延伸出了更多的玩法形态。5G时代的来临,也将推动自媒体新的一轮发展历程。网络基础环境得提升,促使短视频成为一种新的传播形式,于是内容丰富有趣的抖音、快手、西瓜视频,占据了我们越来越多的碎片化时间,短视频也将成为自媒体创业的一个风口。三、未来发展趋势分析2019年,我国最大内容分发平台——字节跳动,推出了一款基于年轻人的短视频社交平台-多闪,拉开了内容创业领域的新发展历程:为什么说是一个全新的发展历程,因为过去的5年,是各大平台抢夺用户和用户时间的5年,而未来的5年,是各大平台开始做在线支付、流量转化、内容变现的五年,字节跳动公司推出多闪,等于为自己打通了社交和支付功能,在内容生态领域率先形成了闭环。从2019年头条的布局来看,自媒体未来的发展趋势是:PUGC+垂直内容+内容付费+长内容+短内容+长视频+短视频+电商+付费社群等的组合思路。现在身处资讯爆炸的的互联网时代,各类人才都层出不穷,每个人都自带亮点属性,会运营,懂内容,还会剪辑视频,可以说是全能的发展人才了。俗话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自媒体运营也离不开好用的工具,易撰作为一款全能型的工具,可以辅助我们进行运营,利用它编辑排版、寻找热点话题、寻找爆款文章,还可以进行文章原创度的检测。有了它可以避免很多繁琐的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总体来看,就是自媒体时代变现机会越来越多,只有你的内容足够专业、足够吸引人,你的个人品牌价值就会越大!

反斗妹

2018中国新餐饮消费行为趋势研究报告

核心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对于居民生活的渗透不断深入,以及80、90后等网生代尤其是具有较高消费能力的80后、90后新中产群体成为餐饮消费的重要群体,当前市场对手机线上点餐、等位和支付等需求出现持续增长,同时对餐饮消费便利性、个性化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移动化、自助化、智能化将成为未来餐饮的重要发展方向。中国餐饮市场概览餐饮消费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整体形势稳中向好餐饮行业作为满足居民“衣食住行”四大基本生活需求之一的行业,规模庞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餐饮收入达4.0万亿元,同比增长10.7%。今年1月份至4月份,全国餐饮营业额达12736亿元,同比增长10.1%,持续保持了两位数增长。中国烹饪协会会长姜俊贤在年初的一次演讲中谈到,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餐饮业营业额从改革开放初期不到60亿元增长了700多倍,行业规模即将跨入4万亿时代;服务网点也从1978年的12万户发展到2017年的465.4万户,涉及门店超过800万个,整个行业从基础薄弱逐步发展成为在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稳定增长、惠及民生等各个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重要产业。新餐饮时代,全链路线上线下一体化成新趋势随着移动互联网对于居民生活的渗透不断深入,以及80、90后等网生代消费者成为餐饮消费的主力军,当前市场对手机线上点餐、等位和支付等需求出现持续增长,同时对餐饮消费便利性、个性化和品牌化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这使得餐厅在功能与服务线上化、用户消费体验持续提升以及全链路线上线下一体化等维度的竞争,将成为国内餐饮行业进一步转型升级的主阵地。新餐饮消费趋势洞察样本说明生活节奏加快拉动在外就餐需求增长,超5成消费者外出就餐频次增加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经济快速发展,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愈发青睐在外就餐。与此同时,90后等网生代年轻群体更是其中主力。艾瑞调研数据显示,从外出就餐的频次变化来看,51.8%受访者最近一年外出就餐的频次在增加,仅有10.7%的消费者外出就餐频次减少。 此外,42.5%的受访90后每周在家做饭次数少于4次,且每月在家做饭少于三次的比重是其他年龄段的2倍以上。8成消费者外出就餐时间在60分钟内从就餐时间来看,有58.4%的消费者外出就餐花费的时间在30-60分钟,其中18.9%的消费者外出就餐平均花费时间在1小时以上。从消费金额来看,58.3%的消费者平均每顿花费的金额在50-200元之间。就餐第一步—挑选餐厅:重口碑从信息获取渠道来看,随着餐饮行业互联网渗透程度不断提升,在线生活服务平台已经成为消费者查看餐厅信息、挑选餐厅最主要的渠道;其次,亲戚朋友的推荐也是消费者获取餐厅的重要渠道之一;此外,口碑评价、价格、位置是消费者在选择餐厅时的前三考虑因素,其中80.7%的消费者在选择餐厅时会考虑餐厅的口碑评价。就此而言,提升餐厅的口碑值不但能帮助餐厅提升老客复购的频率,更能帮助餐厅吸引更多的新客前来就餐。就餐第二步—预订餐位:选餐订位首选在线生活服务平台从预订行为来看,在线生活服务平台由于其方便快捷、信息丰富等特性,已成为消费者外出就餐时预订餐厅的主要方式。在预订过餐厅的消费人群中,有85.1%的消费者曾通过在线生活服务平台预定餐厅,超餐厅微信公众号及电话预定等渠道近一倍。就餐第三步—排队等位:超半数消费者最希望用手机在线排队调查显示,85.2%的消费者外出就餐时能接受的最长等位时间不超过30分钟,15.2%的消费者希望等位时间能够在10分钟以内,仅有3.2%的消费者能接受1小时以上的等位时间。排队方式方面,当前消费者使用最多的方式是门店排队机取号,但在有选择的情况下,有51.7%的消费者希望能够通过手机在线排队等位。就餐第四步—点餐:服务三次未响应流失近半消费者调研数据显示,目前有49.4%的消费者会经常通过服务员点餐,不断涌入的线下点餐需求对餐厅服务能力提出了极大考验,有71.5%的受访者表示,外出就餐时通常需要召唤2次以上才会有服务员响应。但对消费者而言,约五成人认为在召唤2次未响应时,自己的就餐体验就会变差。而当召唤第3次时,50.8%的消费者会放弃就餐。就餐第五步—上菜就餐:上菜速度整体满意度较高50.4%的消费者表示,外出就餐时的平均上菜速度为10-20分钟,而12.1%的消费者外出就餐时通常上菜时间会超过20分钟。在对上菜时间的容忍度方面,44.4%的消费者表示上菜时间超过30分钟就不会再去该餐厅就餐,19.3%的消费者表示能接受的最长上菜时间为20分钟。就餐第六步—结账买单:移动支付成就餐主流结账方式移动支付已成为消费者最主流的支付选择,93.2%的消费者外出就餐时通常会选择支付宝/微信支付,仅有42.7%的消费者通常会选择现金支付,移动支付已成为消费者外出就餐时最主流的支付方式。就餐第六步—结账买单:近六成消费者希望能自助开票当前消费者最经常选择的开发票方式是将抬头和税号保存在手机中,让餐厅收银员开票。但58.5%的消费者更希望能自助开票,同时扫描付款小票上的开票二维码自助开票是消费者时下最愿意使用的开发票方式。新中产人群餐饮消费趋势洞察 国内中产规模稳步增长,新中产更具消费潜力根据瑞信(Credit Suisse)《2017年全球财富报告》,在世界11亿中产中(财富介乎1万美元至10万美元),中国所占比例由2000年的12.6%迅速升至2017年的35%,全球中产群体的人口预计到2022年将增加2.3亿,至逾12亿人,中国所占比例也将升至40%。目前中国的中产群体已形成了相对可观的规模,同时规模还在不断扩大。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多80、90后也将进入富足化阶段,成为最具消费实力的新中产人群。随之而来的,是国内消费群体结构的整体重塑,以及餐饮消费市场需求的全面更替。新中产餐饮人群画像新中产餐饮消费“两高”明显根据艾瑞调研数据,随着餐饮市场愈发年轻化,以80、90后为主的新中产正在成为餐饮消费的主力军。其中,64.6%的新中产每周会外出就餐超3次,高出整体水平16.4个百分点;同时,在消费金额方面,新中产人群花费金额普遍高于其他人群,并有近七成新中产消费者表示平均就餐消费金额会超过100元。“高频次”“高消费”成为新中产的最重要特征,让其在餐饮市场中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近六成新中产最爱用手机在线排队在新中产消费者外出就餐最想用的等位方式方面,艾瑞调研数据显示,58.7%的80、90后新中产消费者选择手机在线排队,是这类人群最愿选择的等位方式,而仅有9.7%的新中产消费者会选择通过服务员登记等位。四成新中产偏爱提前预点餐从点餐方式的意愿来看,在可以选择的情况下,通过在线生活服务平台提前预点餐和在门店扫码自助点餐是80、90后新中产最希望使用的点餐方式,而其他餐饮消费人群仍对服务员点餐方式有较好印象。新中产就餐更重服务体验根据艾瑞调研数据,相对于整体中产餐饮消费人群来说,80、90后新中产更要求上菜效率,有16.1%的新中产消费者仅能接受20分钟以内的上菜时间。此外,新中产人群也更为看重就餐时的服务体验,15.9%的新中产召唤服务员超过2次没有响应就放弃在该餐厅就餐,是整体水平的1.11倍。四成90后新中产外出就餐时间多于50分钟在外出就餐时间方面,新中产平均时长显著高于较其他群体,并且这一时长随着年龄降低而出现快速增长趋势。其中,40.7%的90后新中产外出就餐时间花费会在50分钟以上,人数占比高出80后新中产近17%。男性重效率,女性重体验从性别维度来看,男女新中产最希望使用的点餐方式不尽相同。根据艾瑞调研数据,42.7%的男性新中产最希望使用在线生活服务平台提前预点餐,在免去排队之苦的同时,按时有效率地享受美味。相对而言,女性新中产更在意便捷性和私密性,近八成在点餐时更希望在线自助完成。男性在意性价比 女性吃饭不将就此外,在新中产人群中,男女消费结构也有较大区别。其中,75.5%的女性新中产消费者外出每次外出就餐花费在100元以上,且每次餐饮花费在200元以上占比36.3%,愿为餐食品质和就餐体验付出更多;相对而言,男性每次外出花费多控制在200元以内(76.2%),高性价比的餐食才是其就餐首选。新餐饮消费趋势新餐饮消费走向自助化、智能化时代,全流程提升效率优化体验成制胜市场关键综上来看,随着互联网对居民生活渗透的深入,越来越多消费者习惯通过在线渠道满足自己对餐饮的各类需求,通过在线生活服务平台挑选、预定餐厅也已成为消费者就餐时的常规选择。与此同时,以新中产为代表的一批主流餐饮消费人群,除了一如既往重视餐食的品质安全外,也会越来越关注餐饮全流程的效率和体验,这使得新技术、新体验将成为餐饮行业下一步发展的重心,逐步用智慧化、数字化的经营理念迎合年轻消费者的喜好,而移动化、自助化、智能化的新餐饮体验也将成为未来餐饮的重要发展方向。

汽车消费趋势调查势在必行,了解未来市场很重要

汽车行业的需求到底在哪里?人们想要什么样的汽车,整个市场的情况都是怎样的,这方面的事情我们能够正确的做好了解和认识,今后才能够找到了更适合的方向,对于自身的发展来说,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任何一个人在做的过程中,我们都要积极的去考虑到了一些具体的情况,对于整个市场也应该有了更好的认识。能够正确的了解人们喜欢什么样的车子,知道了人们是否愿意在网上买车,那么接下来才能够对于整个的汽车行业发展有着更多的帮助。从2009年开始,有相关的地方就举办了中国汽车消费趋势的调查,而且在调查的过程中,每一年都会做一些对应的工作,调查的方式也都是非常多样化的,不仅是线上调查,而且还有现象的调查,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的调查,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到了整个的市场行情,知道了当下消费者的一些具体需求,然后知道了总体上的消费习惯,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够得出得更好的结论,对于我们今后的整个行业发展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每年的市场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而我们在调查的过程中,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汽车厂家经销商,还有在网络平台的各种不同的情况,根据这些方面,接下来才能够做好更多的调整,而且在政策方面会有更好的职业,直接就会影响到未来中国汽车消费的总体上的风潮,所以我们在面对当下的一些情况,需要真正的去关注到了整个的市场方面的变化,然后做好了一些对应的研究工作,只有这样才可以给我们带来的是更多的保障,所以大家应该积极的去考虑清楚。面对当下的整个市场,我们可以看到2018年中国汽车消费调查的趋势报告已经出台,而且我们在整个的过程中将会给大家公布的更多的信息。面对当下的市场,在公布各种不同信息的时候,我们将会召开,相应的汽车论坛,还有金融资源方面的对接,并且在接下来能够揭秘金融服务,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评选结果,这样的一个过程,对于整个汽车行业来说,都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引发了不少人的关注,我们也应该正确的去做好了这些方面的考量。汽车行业的调查,基本上每一年都在做,能够把整个的调查工作,认识到了更多专业的数据,然后才能够对汽车厂商有着更多的帮助,对于未来的事情才会更好。面对整个的市场,我们需要积极的处理研究,对于当下的一些情况,有了更多的考量之后,那么整个的过程才会有更多保障,所以不管怎样一定要用心的关注到各个方面,并且不断的去做好更多的研究,只有这样才可以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保障,所以在面对市场变化的时候,我们都要积极的去考虑到了更多的实际内容。

间宫

数据支撑未来丨基于农贸新形势下消费者偏好与趋势调研报告

编者按作为深圳市食品安全智慧管理系统研发领域的重要成员之一,食安检结合线上线下,从问卷优化、精准触达、数据融合等各个环节,进行闭环式的调研系统设计。食安检携手农批市场物业,商户及消费者,累计访问上千名真实受访者,推出【数据支撑未来】系列调研报告。调研目的是通过对行业的现状问题、消费行为及未来态度预期分析,为业内很多疑难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可能。为了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采购行为,使商家和物业能够更好地制定针对性方向策略,第一期调研食安检将以消费者的行为数据为基础,从年龄、性别等众多维度综合分析,在多元化的购物模式中,提升消费者对“安全”与“便捷”意识,农批市场寻求自身应变及异业合作或“有章可循”。调研基本概述本次调研主要采用线上调研的方式,共采集了744份调研数据,其中男性占49.19%,女性占50.81%。在本次调研中,我们对调研对象的年龄占比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以18-50岁的人为主,占总数的92.74%。而此阶段的消费者,一般都是家庭收入提供者。消费者生鲜农批产品采购渠道分析消费者的需求催生了多种购物方式形成的可能性,而购物方式的多样化也影响了大量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通过调研数据发现,仅有52.42%的消费者,以农贸市场采购为主,29.17%的消费者更多的是采用超市采购,需要注意的是,已经有18.14%的消费者主要在线上商城购买食品。由此可见消费者生鲜采购渠道虽然以多元化为主,但线下采购仍占据较高比例,然而,继续强化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供应链体系发展势在必行。批发市场的最大优势在于聚集八方资源,所以对农贸市场经营者来说,不能固守传统模式,务必要进行经营模式功能的创新。在中国零售市场颠覆性的变局下,不同渠道之间的边界将变得模糊和趋同。借助O2O的到家服务为消费者提供足不出户的便利,来满足消费者对商品选择,便利和愉悦的需求。同时,研究发现,线上商城发展空间及前景巨大。三者之间,无论是三足鼎立还是优胜劣汰,关键在于未来社会发展情况下,各个主体的运营策略如何制定与执行。消费者对农贸市场食品安全高度关注调研从农贸市场四个方面探讨了消费者关注的问题,调研显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这一点的关注度是极高的,对食品安全和环境卫生的关注度总占比为81.18%。▲在农贸市场购物时,更关注哪些方面的问题那么作为农贸市场经营者,如果这两个问题得到解决,也就意味着超过80%的人都会有强烈的农贸市场采购意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消费者在追求美好生活质量方面支出的提高,食品价格不再是影响人们购物的主要因素,更多的消费者愿意花更多的钱来换取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消费者的心智印记分析通过调研数据发现,农贸市场的优势劣势特色鲜明,扬长避短才能定位未来农贸市场发展方向。数据显示,消费者对农贸市场的选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的品种丰富,这说明未来农贸市场的发展方向,在租户数量、经营品种种类方面都要重点考量。除这之外,价格优惠也是农贸市场的传统优势。尤其要注意,消费者对农贸市场的短板——环境脏乱差重视度很高。因此,提高农贸市场环境,丰富商品种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农贸市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结语:农批市场的格局正在发生着颠覆性的变化,消费者对于个性化的需求,食品安全,便捷体验和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新的消费需求将孕育渠道和营销模式的变革,也为不同规模的市场带来新的颠覆性增长的机会。在这个时代成功转身的关键在于把握新的游戏规则中的“变和不变”,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独特增长路径。下期预告:《数据支撑未来丨基于农贸新形势下商户经营影响因素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