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20年全球超高频RFID行业发展现状分析总体市场规模将近10亿美元假王子

2020年全球超高频RFID行业发展现状分析总体市场规模将近10亿美元

1、超高频RFID逐渐成为RFID行业发展主流RFID按工作频率,可以分为低频、高频、超高频和微波四类,下图所示。工作频率越高,则电子标签的尺寸越小、读写速度越快、受周围环境影响也越大。RFID行业过去由高频RFID主导,但近年来,超高频RFID凭借其远距高速读写的优异性能,在智能制造、仓储物流、鞋服及无人零售等领域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逐渐成为RFID行业的主流。2、全球各地超高频RFID频段各不相同全球各地的超高频RFID频段各不相同,美国和加拿大在902-928MHz之间,欧洲在862-870MHz之间。中国在804-845MHz和920-925MHz频段均有分布,日本在952-954MHz之间。3、2019年全球超高频RFID标签销量约为150亿个据IDTechEx数据,2017-2019年期间全球超高频RFID标签销量逐年增长,2019年全球超高频RFID标签销量约为150亿个,较2018年增长20%,总市值约为9.53亿美元。其中服装零售市场贡献了主要的增量,全球出现了RFID服装规模化应用项目的高潮。此外,无人零售热度飙升,Amazon go、淘咖啡等无人零售案例不断出现。4、2019年全球超高频RFID标签总市值将近10亿美元据IDTechEx数据,2017-2019年期间全球超高频RFID标签总市值呈逐年增长态势,年均复合增速为10%。2019年全球超高频RFID标签总市值为9.53亿美元,较2018年增长15%。5、全球超高频RFID行业企业竞争格局分析从超高频RFID芯片厂商来看,主要有NXP(恩智浦)、飞利浦、西门子、ST(意法半导体)等厂商;IBM、HP、微软、SAP等国际巨头抢占了RFID中间件、系统集成研究的有利位置;艾利丹尼森、Alien(意联科技)、Intermec(易腾迈)等公司则提供了大量的超高频RFID标签、天线、读写器等产品及设备。更多数据及分析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超高频RFID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文章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其觉者乎

中商产业研究院:《2019年中国RFID行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发布

中商情报网讯:目前,中国RFID产业进入大规模推广布局的成熟期,随着国家政策的完善、业界对RFID产业的研发投入以及市场对RFID产业的需求等大大推动了RFID产业链的全面发展。数据显示,2013年-2017年中国RFID行业市场规模不断增长。预计2019年中国RFID行业市场规模将超950亿元。到2022年,中国RFID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1500亿元。《2019年中国RFID行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主要围绕RFID行业概况;RFID市场分析;RFID市场促进因素;重点企业分析;RFID行业发展前景等五个章节展开,通过对当前行业的分析,总结行业发展现状,从而预提出当前行业的发展前景。PART1RFID行业概况无线射频识别即射频识别技术(RFID),是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通过无线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数据通信,利用无线射频方式对记录媒体(电子标签或射频卡)进行读写,从而达到识别目标和数据交换的目的,其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信息技术之一。其原理为阅读器与标签之间进行非接触式的数据通信,达到识别目标的目的。RFID 的应用非常广泛,目前典型应用有动物晶片、汽车晶片防盗器、门禁管制、停车场管制、生产线自动化、物料管理。PART2RFID市场分析全球物联网的兴起带动了RFID行业的快速发展。RFID技术不断增长,逐渐应用于多个领域。数据显示,2014年-2018年全球RFID市场规模不断增长,预计2019年全球RFID市场规模将近400亿元。PART3RFID市场促进因素物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RFID行业迎来新机遇。随着物联网的兴起,RFID技术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诸多无线连接通信及识别技术中脱颖而出,在促进物联网落地的同时,自身也得以更深入地发展应用。目前,红外技术、地磁感应技术、RFID技术、条码识别技术、视频识别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都可以将物以信息形式连接到互联网中,而RFID技术相较于其他识别技术,在准确率、感应距离、信息量等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PART4重点企业分析据IOTE参展的RFID企业统计数据(截止2019年5月20日)显示,我国RFID产业已呈现出明显的集聚效应,形成了三大产业聚集区,即以深圳为核心的粤港澳大湾区,以上海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和以北京为代表的环渤海地区,内陆部分地区如四川、重庆、武汉等RFID产业所占比例较小。从整体上来说,目前华南、华东、华北是我国RFID产业相对发达的区域。PART5RFID行业发展前景RFID标签趋势:随着标准的制定、应用领域的广泛、应用数量的增加、工艺的不断提高、技术的飞速进步(如在图书方面,在封面或版权页上用导电油墨直接在印制射频识别天线),其成本会更低;其次识别距离更远,即使是无源射频识别标签也能达到几十米;体积也将更小。《2019年中国RFID行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全局研究了当前RFID的发展概况,为产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可行性思路。中商产业研究院在对整个行业把控的前提下,关注行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从市场现状和重点企业进行剖析。附完整报告下载地址:《2019年中国RFID行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http://wk.askci.com/details/adcda1969bc14fccbdebef748ad4023d/

向南方

2020年中国超高频RFID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发展潜力巨大「组图」

RFID作为物联网的子行业,位于感知层,是物联网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物联网的前提。随着物联网、网络传输技术、传感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超高频RFID市场加速成长趋势已经形成。2019年,全球超高频RFID标签销量约为150亿个,占据整体RFID标签的大部分份额。而中国政府意识到应用RFID技术会给众多行业的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加快了制定相关政策、推动RFID产业发展的步伐。市场规模增长迅速相较于其他频率的标签,超高频标签安全性、穿透性更强,近年来,其发展迅速,应用非常广泛。2019年,中国超高频RFID产业产值达到144亿元,超高频RFID标签应用量约为45亿个。中国是超高频RFID标签的主要生产地,产能占了全球约八成的份额,但客户主要是国外品牌。随着超高频RFID在电子票证、高速公路、铁路、商品防伪、出入控制等的广泛应用带动了对RFID标签市场的需求,但相较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目前国内超高频RFID标签的应用规模整体仍然较小。注:标签部分引用的是国内的产能体量,并非应用量。软件及系统集成发展潜力大超高频RFID系统包括标签及封装、读写机具、软件和系统集成服务,软件包括中间件和应用系统。按产值来看,由于我国是超高频RFID标签的主要生产国,目前标签及封装产品市场在超高频RFID系统中所占的比重较大。随着标签和读写机的成本不断下降,其在整个市场中所占的比重也将会逐渐减少,而软件和系统集成市场规模在超高频RFID系统中所占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注:标签及封装使用的数据为国内产能体量的产值,并非应用体量的产值。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鞋服行业2019年全球超高频RFID标签销量约为150亿个,主要用于服装标签,并在数量上领先于其他所有应用,约达100亿个。零售巨头迪卡侬目前大部分的门店都启用了超高频RFID的解决方案,每年的标签用量都在10亿片以上。与全球市场相似,中国超高频RFID市场亦主要集中在鞋服零售领域,出货量占比为62%,遥遥领先于其他领域。此外,超高频RFID也广泛应用于商超零售和图书档案管理等领域,2019年出货量占比分别为18%和6%。行业增长空间大从目前我国RFID行业来看,高频RFID仍然占据着主要位置,但未来超高频RFID有望赶超。从国家政策导向来看,未来大力发展物联网的政策导向将推动超高频RFID行业快速渗透应用于各行各业,而近年来,各大标签厂商也在积极扩充超高频RFID标签产能。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国超高频RFID行业市场规模预计有所缩减,约为136亿元。但在较大的需求量以及中国经济恢复情况下,超高频RFID市场预计仍将保持较大的增长幅度,至2025年,预计市场规模将超过350亿元。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超高频RFID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洛基

探究国外RFID技术发展历程及其发展现状

目前,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RFID作为高新技术,以非常迅猛的速度为各领域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力,对于经济发展,如虎添翼。RFID技术其实很早时期已经出现,应用在少部分的领域,随着得到重视,才被广泛应用在各领域。首先,随着健永来了解一下rfid技术的发展历程:1961-1970年RFID技术的理论开始得到了发展,开始了少部分尝试。1971-1980年在这一个时期,产生质变的过程,RFID技术与产品研发处在一个大发展时期,各种RFID技术测试得到加速,出现了一些最早的RFID应用。1981-1990年RFID技术及产品进入商业应用阶段,各种封闭系统应用开始出现。1991-2000年RFID技术标准化问题日趋得到重视,RFID产品得到广泛采用。 2001至现在标准化问题日趋为人们所重视,各国政府也都采取了一些措施,助力RFID的发展。RFID产品种类更加丰富,RFID读写器、RFID系统、RFID标签、RFID门模块等等产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应用也越加广泛,医用、商用等得到了相当大的程度应用。随着RFID技术的发展,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rfid技术的应用都非常广泛,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现在与健永来看一下国外RFID技术的发展现状:1,欧洲2010年,在产业方面,欧洲的Philips,ST Microelectronics在积极开发廉价RFID芯片;Checkpoint在开发支持多系统的RFID识别系统;在应用方面,欧洲在诸如交通、身份识别、生产线自动化控制、物资跟踪等封闭系统与美国基本处在同一阶段。2,美国 2010年,美国在产业方面,TI、Intel等美国集成电路厂商目前都在RFID领域投入巨资进行芯片开发。Symbol等已经研发出同时可以阅读条形码和RFID的扫描器。IBM、Microsoft和HP等也在积极开发相应的软件及系统来支持RFID的应用。 目前美国的交通、车辆管理、身份识别、生产线自动化控制、仓储管理及物资跟踪等领域已经广泛应用RFID技术。 在物流方面,美国已有非常多的企业承诺支持RFID应用,比较早的包括:零售商沃尔玛;制造商吉列、强生、宝洁;物流行业的联合包裹服务公司以及政府方面国防部的物流应用。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政府是RFID应用的积极推动者。按照美国防部的合同规定,2005年1月1日以后,所有军需物资都要使用RFID标签;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制药商从2006年起利用RFID跟踪最常造假的药品;美国社会福利局(SSA)于2005年年初正式使用RFID技术追踪SSA各种表格和手册。 3,日本 日本是一个制造业强国,它在电子标签研究领域起步较早,政府也将RFID作为一项关键的技术来发展。邮政与电信通讯部(MPHPT)在2004年3月发布了针对RFID的“关于在传感网络时代运用先进的RFID技术的最终研究草案报告”,报告称MPHPT将继续支持测试在UHF频段的被动及主动的电子标签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管制的问题。  从近几年日本RFID领域的动态来看,与行业应用相结合的基于RFID技术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很多。 随着物联网的发展,每个国家需要做得更好的是将强技术的融合,实现跨区域、跨领域、跨行业发展,根据市场的需求挖掘RFID技术的价值,用更加科学的方法深化RFID的应用,让更多的行业享受RFID技术的便利,让生活更加智慧。

梦貘

一文带你了解中国低频RFID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卡类应用占比超八成「组图」

由于低频RFID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在我国的商用时间最早,目前低频RFID在我国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生产工艺和稳定的产业链,尽管近年来低频RFID的占比逐渐下降,但在某些领域低频RFID依然有着广泛的应用。低频RFID产业链情况低频RFID产业链上游为芯片和天线(线圈),其中芯片可以分为标签芯片和读写器芯片;产业链中游为低频标签产品成品厂家、低频读写器产品厂家和整体的方案商;产业链下游为各类的终端用户以及终端用户的集成商。市场出货量逐年下降根据物联传媒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低频RFID市场出货量逐年下降,主要原因是占低频RFID比重最大的卡类应用市场处于持续收缩状态,2019年我国低频RFID出货量为4.6亿件,较2018年减少0.4亿件,2020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我国低频RFID出货量将大幅下降至3.61亿件,“COVID-19”疫情结束之后,卡类需求恢复正常,尤其是国外出口市场,再加上动物标签、地埋标签的市场需求增加,整体市场会有一定的反弹,预计到2022年我国低频RFID出货量将小幅回升至3.81亿件。卡类应用占比近87%分应用领域来看,卡类应用占比最大,其次为动物标签应用,2019年我国低频RFID卡类应用出货量为4亿件,占比达86.96%,动物标签应用出货量为5000万件,占比为10.87%。市场产值先下降后上升2019年,我国低频RFID市场产值为19亿元,较2018年小幅下降0.5亿元。2020年,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我国低频RFID市场产值将进一步下滑,预计2020年我国低频RFID市场产值为16.1亿元。总体来看我国低频RFID市场产值将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随着新冠疫情的结束,我国低频RFID市场产值将有所提升,主要原因是出货量减少的是价格较低的卡类产品,而价格较高的动物标签与地埋标签占比逐渐增大,整体的市场产值有所增加。动物标签应用将成为主要增长点低频RFID应用于动物管理领域,主要包括动物脚环、耳标、玻璃管标签等产品,在大型动物市场,采用耳标、玻璃管标签等产品可以对动物进行更为精准的管理,尤其是可以将温度传感器跟低频RFID集成在一起,可以实时地监测动物的体温健康状态。而宠物市场,则是低频RFID值得期待的应用领域。在2017到2019年,苏州、马鞍山、包头、杭州、深圳等城市相继出台与注射犬只芯片有关的管理条例,规定宠物主在为犬只登记狗牌的同时需要为宠物狗注射内含低频RFID芯片的玻璃管。面对日益庞大的宠物市场,低频RFID作为目前最佳的宠物管理手段将会迎来新的增长点。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RFID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黑龙会

2020年中国有源RFID市场规模及发展前景分析 电动自行车占比最大「组图」

有源RFID又称为主动式RFID(Active tag),通常用来远距离追踪高价值的物品,相比于无源RFID可以传输更远的距离,也可以适应更为复杂的应用环境。而相比于蓝牙、Wi-Fi等无线通信技术而言,有源RFID只需要简单的传输ID信号,系统更加简单、功耗更低、成本也更低,因此,虽然有源RFID整体市场体量不大,但在某些应用市场中它具有无法替代的优势。有源RFID产业链分析有源RFID产业链上游主要是芯片与元器件玩家,早期市场上主要采用Nordic、Silicon Labs、ST等国外厂商射频芯片与MCU,而近几年,南京中科微等国产有源RFID的芯片厂商逐渐占据了市场。其产业链中游是有源RFID的产品与方案商,产业链下游为终端用户以及与终端用户直接联系的系统集成商。有源RFID出货量有所下降根据物联传媒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有源RFID出货量为3000万,较2018年有所下滑,2020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预计我国有源RFID整体出货量仍有一定的下降。疫情影响有源RFID产值持续下滑有源RFID出货量无法与高频、超高频等其他的RFID技术相比,不过因为有源RFID标签的价格较高,并且读写器产品比例相对较高,项目制需求对于系统软件需求较高等因素的带动之下,有源RFID的整体市场产值比较可观。2019年我国有源RFID市场产值为21亿元,2020年,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我国有源RFID市场产值将进一步下滑,预计产值在18亿元左右。电动自行车及校园卡是主要应用场景源RFID最主要的应用有校园卡、电动自行车管理、贵重资产管理以及其他的零散应用。尤其校园卡应用与电动自行车管理是有源RFID最为集中的应用场景。根据物联传媒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在有源RFID主要应用领域中,电动自行车管理领域应用占比达30%,占比最多,校园卡应用占比为25%,贵重资产管理领域应用占比为20%。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RFID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生活秀

物联网专题报告:RFID,连接智能与非智能的桥梁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1、RFID:物联网连接的关键技术之一,当下时代给产业有哪些变化?1.1. 发展历程:2001 年后进入行业标准化阶段,加速智能与非智能物体连接 RFID 技术最早的应用可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飞机的敌我目标识别,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商场防盗系统等,但由于技术和成本原因,未得到广泛应用。1980 年至 1990 年,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网络通信、信息安全等技术的发展,RFID 技术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随着物联网行业的发展,RFID 技术逐步大众化,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RFID 产品种类也越来越丰富。进入 2001 年,RFID 整体发展速度加快。2006 年,国家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信息产业部等 15 部委发布《中国射频识别(RFID)技术政策白皮书》,加快了我国射频识别标准体系的建立。2016 年,工信部发布《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物联网分册(2016-2020年)》,重点支持 RFID 技术研究,推进 RFID 标签在物联网感知设备中的布局。RFID 行业逐渐走向标准化建设阶段。根据 RFID 世界网统计,在物联网中有 78%的物品是无法实现自我识别的非智能物品,只有用 RFID 技术才能实现智能与非智能物品之间的连接,这也是实现物联网行业最大价值的途径之一。物联网的关键是物体识别,而 RFID 正是处理高质量数据的核心技术。因此,RFID技术的发展,将极大推进物联网建设进程。1.2. 组成结构:非接触数据通信,读写器、电子标签、应用系统三部分构成 无线射频即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通过无线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数据通信,利用无线射频方式进行对记录媒体(电子标签或射频卡)进行读写,从而达到识别目标和数据交换的目的。该技术原理为阅读器与标签之间进行非接触式的数据通信,是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RFID的应用十分广泛,目前典型应用有动物晶片、汽车镜片防盗器、门禁管制、停车场管制、生产线自动化和物料管理等,其被认为是 21 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信息技术之一。完整的 RFID 系统由读写器、电子标签和应用系统三部分组成。读写器是将标签中的信息读出,或将标签所需要存储的信息写入标签的装臵。电子标签由收发天线、AC/DC 电路、解调电路、逻辑控制电路、存储器和调制电路组成。天线的功能是在标签和阅读器之间传递射频信号,应用系统则是两者中介。1.3. 技术优势:无线射频识别,具有适用性、高效性、简易性和独一性四大优势 作为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RFID 的技术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电磁耦合或电感耦合两种方式进行自动识别目标,并获取相关数据。标签是 RFID 技术的核心部件,其内部有一个发送应答机,当标签进入射频区域时会产生感应电流从而获得能量。然后向 RFID 读写器发送特定信号,通常电子标签都有一个 ID 序列号(如 SKU 码)。读写器在收到 ID 序列号后将信息传到计算机数据库从中检索相关数据,并按指令完成相关操作。在 RFID 广泛应用之前,条形码是信息的记录和传输主要工具,使用条形码的优点是配臵灵活、整体成本较低,但是存在易污染、易破损,操作较为繁琐等缺点。与条形码相比,RFID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1)存储容量大,读写速度快,安全性高;2)RFID 采用 PET 材质,耐高温、耐腐蚀;3)体量更小、更灵活;4)可通过软件进行数据加密;5)多物体识别,反复使用,穿透性强。 条形码条形码是由黑白相间的条纹组成的,黑色部分称为“条”,白色部分称为“空”,条和空代表二进制的 0 或 1,对其进行编码,从而可以组合不同粗细间隔的黑白图案,可以代表数字,字符和符号信息。读取信息方面,条形码中条和空对同一光线的反射率和反射强度不一样,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看到的黑与白可以很好的区分,扫描枪利用该原理,通过光学传感器检测来自不同发射区的不同反射光,检测黑与白的排序信息进行识别。条形码扫描设备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只读信息不能存储信息,必须要连接计算机才行,比如超市结账时,售货员扫描条形码,电脑可以读出价格;另外一种是既可以读也可以存,扫码之后可以将信息传到电脑里。 二维码 二维码是条形码的升级版,条形码是一维的,只记录横向信息,不记录纵向;而二维码,既记录横向也记录纵向,也是按照“0”和“1”的比特流原理进行设计,有矩阵式和堆叠式两种。 堆叠式是建立在条形码基础上,让多个条形码堆叠在一起,形成二维码。矩阵式为平常见得最多的二维码,通过黑白像素在矩阵中进行编码,在矩阵元素区出现的点(方,圆等形状)表示二进制的“1”,不出现则表示“0”,通过点排列。与条形码相比,二维码可以表示汉字,这是一大优点。它的表示信息也高于条形码,传统的条形码只能处理 20 位左右的信息量,与之相比,二维码可处理条形码的几十倍到几百倍的信息量。二维码的读取方式一般为手机扫描读取,如支付宝微信收款等,识别二维码获取个人和网址等信息,这种方式目前比较普遍。二维码从任一方向均可快速读取,其奥秘就在于它的 3 处定位图案,可以帮助二维码码不受背景样式的影响,实现快速稳定的读取。 RFID 不论条形码,还是二维码一次只能读取一个标签内容,而使用 RFID 技术,一次可以读取多个标签,读取效率大为提高,这是 RFID 一个优势,也因为该优势,它在很多场合取代了条形码。RFID 有不同频率,从工作频段来分的话可分为,低频(125Khz~134Khz),高频(13.56Mhz),超高频(860MHz~928Mhz 全球各标准不一),微波(2.45Ghz、5.8Ghz)。频率越高,传播距离越远,但是绕射或穿透能力较弱。RFID 标签可以重复地新增、修改、删除 RFID 卷标内储存的数据,方便信息的更新。在被覆盖的情况下,RFID 能够穿透纸张、木材和塑料等非金属或非透明的材质,并能够进行穿透性通信。而条形码扫描器材必须在近距离而且没有物体阻挡的情况下,才可以辨读条形码。1.4. 分类方式:分频率、供电、应用、读写四大类,细分领域各具优势 RFID 的分类方式很多,可按照工作频率、供电方式、应用范围和读写类型分为四大类别。按照电子标签工作频率的不同可分为低频、低频、高频、超高频和微波,频率不同传播速度、传播距离不同;按照供电方式分为有源、无源、半有源三种方式,对应主动、被动和半主动的获取能量方式;应用范围则分为针对企业和行业的闭环应用,及跨行业的开环方式;按照电子标签读写类型的不同可分为可读写卡(RW),一次写入多次读出卡(WORM)和只读卡(RO)。1.4.1. 按工作频率:低频、高频、超高频、微波四档频段,应用各有不同 RFID 按照工作频率来分,可以分为低频、高频、超高频和微波四种。根据 RFID 世界网的资料显示,低频的频率一般在125KHz,需要读写器靠近才能读取;高频的频率在13.56MHz,读写器最远距离在 1.2 米左右;超高频的频率在 860-928MH,最远传播距离可达 4 米;微波的频率最高,范围在 2.45GHz 和 5.8GHz 之间,传输距离在 1 米以上,因天线的设计和功率不同,传播距离甚至可达 100 米以上。尽管低频频率低,但穿透力强,除金属以外无法阻止其与读写器的通讯。但低频 RFID 传输距离近,通常应用于门禁、自动停车场收费、畜牧业管理系统等对距离要求不高的地方。高频 RFID 除金属以外,也可以穿透大多数材料,但障碍物会缩短传播距离,通常应用于图书馆管理系统、服装生产线和物流系统。超高频和微波不怕金属的阻碍,却会受到水、灰尘、雾等悬浮颗粒物质。超高频 RFID 的工作地点一般在生产线自动化、航空包裹管理、集装箱的管理还有铁路包裹管理和应用等对传输速度要求比较高的场所,微波 RFID 更多的应用在移动车辆的识别、电子遥控门锁等对传输速度、传输距离都有较高要求的地方。1.4.2. 按供电方式:有源、无源、半有源三种方式,获取能量主动或被动 RFID 按供电方式可分为:有源 RFID、无源 RFID 和半有源 RFID 三种。有源 RFID、无源RFID 和半有源 RFID,按照是否拥有供电系统进行区分,分别对应能量的供应的主动方式,被动方式和半主动方式。 无源 RFID 出现时间最早,应用也最广泛。它接受通过阅读器传输的微波信号无供电系统,及电磁感应线圈获取能量来对自身短暂供电,从而完成信息交换。属于被动获取能量方式。因此产品的体积小、结构简单、成本低,但缺点在于有效识别距离短。 有源 RFID 主动向阅读器发射信号,因此传输距离长,传输速度快。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资料显示,一个典型的有源 RFID 能在百米之外与阅读器建立联系,读取率可达1.700read/sec。但它的缺点在于通常体积较大。 半有源 RFID 又叫低频激活触发技术,该技术可以弥补上述两者的缺点。通常,半有源RFID 产品处于休眠状态,仅对标签中保持数据的部分进行供电,因此耗电量小,可维持较长时间。当标签进入阅读器识别范围后,阅读器先以 125KHz 低频信号在小范围内精准定位,再利用高频信号快速传输数据。它既可以定位又可以传输信息。1.4.3. 按应用范围:以闭环应用居多,开环应用更具发展潜力 按照应用范围,RFID 技术应用可分为闭环应用和开环应用。闭环应用通常在企业或行业内部,这样系统更容易控制、制定行业标准。当前我国主要是闭环应用系统较多,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行业内外信息交互需求的增大,在制造业—使用者—服务业这一系列行业中形成的开环系统中实现应用才是 RFID 的长远目标。RFID 的技术优势是可随意、随时、随地改变标签内容,远距离非接触识别并控制以及需要记录大量信息并加密等,开环应用可以使RFID 的这些特性得到放大。此外,RFID 开环应用将推动物联网产业链的创建。1.4.4. 按读写类型:可读写卡、一次写入多次读出卡和只读卡 RFID 按电子标签读写类型的不同可分为可读写卡(RW),一次写入多次读出卡(WORM)和只读卡(RO)。RW 卡一般比 WORM 卡和 RO 卡贵得多,如电话卡、信用卡等。一般情况下改写数据所花费的时间远大于读取数据所花费的时间(常规为改写所花费的时间为 s 级,阅读花费的时间为 ms 级)。WORM 卡是用户可以一次性写入的卡,写入后数据不能改变,且比 RW 卡要便宜。RO 卡存有一个唯一的号码,不能逐改,保证了安全性,RO 卡最便宜。只读式 RFID 标签的内容只可读出不可写入。只读式 RFID 标签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只读标签、一次性编程只读标签与可重复编程只读标签。只读标签的内容在标签出厂时已经被写入,在读写器识别过程中只能读出不能写入,只读标签内部使用的是只读存储器(ROM),只读标签属于标签生产厂商受客户委托定制的一类标签。一次性编程只读标签的内容不是在出厂之前写入,而是在使用前通过编程写入,在读写器识别过程中只能读出不能写入;一次性编程只读标签内部使用的是可编程序只读存储器(PROM)、可编程阵列逻辑(PAL);一次性编程只读标签可以通过标签编码/打印机写入商品信息。可重复编程只读标签的内容经过擦除后,可以重新编程写入,但是在读写器识别过程中只能读出不能写入;一次性编程只读标签内部使用的是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通用阵列逻辑(GAL)。读写式 RFID 标签的内容在识别过程中可以被读写器读出,也可以被读写器写入。读写式RFID 标签内部使用的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或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ROM)。有些标签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的内存块,读写器可以分别对不同的内存块编程写入内容。1.5. 行业应用:金融支付与零售市场占比 33%,赋能交通运输、仓储物流智能升级目前 RFID 在金融支付、物流、零售、制造业、医疗、身份识别、防伪、资产管理、交通、食品、动物识别、图书馆、汽车、航空、军事等行业都已经实现不同程度的商业化使用。RFID 在国内最开始主要用于物流,资产管理和防盗防伪,之后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至安全、医疗、交通运输、食品安全等多个领域。随着技术和经济的发展,RFID 在这些领域的发展不断加深。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金融支付是在中国 RFID 领域占比最高,为 18%;其次是零售和交通管理,分别为 15%和 13%。其次,军事与安全占比 11%,身份识别占比9%,物流仓储占比 8%,资产管理占比 8%,防盗防伪和公共事业均占 5%。金融支付和零售是中国 RFID 的最大的市场。RFID 在金融支付领域用途很广,如采用 RFID卡取代安全性较低的磁卡,电子标签应用于票证防伪,采用 RFID 技术管理银行数据中心设备等。同样,该技术也可应用于防盗防伪、资产管理。随着现代零售业务的兴起,RFID 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更好的定位和利用货柜和零件、节省体力劳动(如条形码扫描)。如超市卖场采用 RFID 技术进行供应链管理。通过 RFID 等技术功能完备的供销存系统及全球定位系统,极大提高核查商品的速度,减少库存,提升企业在零售行业的竞争力。根据IDTechEx 的数据,RFID 技术可以在不增加库存的情况下提高 2-20%的销售额,劳动生产率提高 96%,存货精度超过 98%。RFID 可以提供更多的消费者参与和使用数据:主题公园的NFC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大的参与度(如个性化互动、付款、绕过排队等),促进销售增长。政府也在推进 RFID 技术的应用。从公交到电子收费系统,可以减少拥挤,实现自动化收款,更方便用户使用。在韩国,海关法要求本地销售的威士忌带有 RFID,防止一些机构逃税、市场上假货流通。在交通管理方面,RFID 已经应用于车辆识别和铁路机车识别。随着智能交通的发展,RFID 将会发挥关键作用。RFID 在军事领域应用历史已久,RFID 技术可用于装备器材信息的采集、传输和处理,提高管理效率,节省后勤成本。RFID 的身份识别应用广泛,可用于门禁系统、医疗领域等,快速采集、存储用户信息。在物流仓储方面,使用RFID 设备对货物进行扫描,记入数据库。在移动货物和货物出库时再次扫描确认,更新仓库数据。进行货物盘点时,通过扫描货物储位上的电子标签,简单快速完成盘点。大幅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向智慧物流的方向推进。RFID 也已成为医疗保健系统和患者体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源 RFID 平台的发展受到在医院和诊所进行的越来越多交易的测量,报告和货币化的潜力所驱动。RFID 是识别和跟踪患者和医疗配件的有效方式,可改善工作流程和患者安全。在病人样本、药品和消耗品等库存上可以减少人工跟踪和错误,减少原材料收缩率并提高可视性。根据 IDTechEx 的数据,医学研究所可以将过期产品的收缩和注销减少 70%;医疗器械公司每年可以减少 15000 小时人工核对库存的时间;医院可以将工作流效率提高 52%,且跟踪植入产品的错误率小于1%;牙科解决方案提供商一年内收入增长 168%,产品销售增长 264%。整体来看,RFID 技术已深入众多领域,金融和支付、零售、交通运输、军事安全、物流仓储、身份识别等,技术水平不断升级,向智能化方向不断提升,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RFID 技术持续开发新领域的应用,扩展应用广度,未来 RFID 在工业、制造业领域、医药领域的发展值得期待。2. 产业链:中国华南、华东、华北为重点发展领域,芯片技术为产业核心2.1. 产业链介绍:四大核心模块,标签封装产值占比 33.1% RFID 产业链可分为两大部分:RFID 测试、标签打印与贴标。RFID 测试包括标签封装技术与设备、读写器设计与制造。其中,标签封装技术与设备包括标签芯片设计和制造、天线设计和制造;读写器设计与制造包括读写模块设计与制造、读写天线设计与制造。标签打印和贴标部分包括:软件中间件、系统集成、培训与服务、终端客户、应用示范。整体来看,标签封装技术与设备、读写器设计与制造、软件中间件、系统集成是 RFID 产业链最重要的四个板块。在 RFID 产业链中,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制造和非接触智能卡(含电子标签)封装三个环节分工非常明确,分别由专业的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商、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商和非接触智能卡(含电子标签)封装制造企业独立完成。集成电路芯片设计、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和非接触智能卡(含电子标签)封装专业化和规模化程度高。根据 IOT 科技分析,目前 RFID 产业四大板块中,从各环节的产值占比情况来看,比重最大的是标签及封装板块,约为 33.10%;其次是系统集成板块,占比约为 31.80%;读写器具和软件的产值占比分别约为 22.90%和 12.20%。芯片的设计和制造处于产业链最上游,是 RFID 的核心技术所在。RFID 芯片包括标签芯片和读写器芯片。标签芯片集成了除标签天线以外的所有电路,由射频前端、模拟前端、数字基带和存储器单元等模块组成。行业对于芯片的要求为轻、薄、小、稳定性高和价格低。未来,功耗低、距离远、读写速度快、提高可靠性和安全性,并且持续降低成本是其发展方向。国内 RFID 厂商需要进一步提升芯片的稳定性并改良生产工艺。国内在芯片制造与设计领域的重点企业有复旦微电子、江苏芯云科技等。复旦微电子是国内 RFID 芯片产品最齐全的供应商之一。根据公司官网,RFID 产品线年出货量近 10 亿片,广泛应用于交通、防伪、身份识别、消费卡、小额支付等领域。国外 RFID 芯片厂商主要有 Alien Technology,NXP,赛普拉斯,Atmel 等,其中美国 Alien Technology 是行业内领先的供应商,专门提供符合EPCglobal Gen2 及 ISO/IEC 18000-6c 标准的超高频无源射频识别芯片,以及标签、阅读器和专业服务相关的技术及产品。天线是信号传输的重要载体,是产业链上游。RFID 天线分为标签天线和读写器天线。标签天线负责获取能量,读写器天线负责发射能量。RFID 天线最重要的功能是传输最大的能量进出标签芯片,因此,天线与标签芯片之间的匹配问题非常重要。从技术角度来看,适用不同领域的天线体积要求不同,信号传输能力要强,与芯片匹配度要好。国内生产天线的重点企业有英内尔科技和佛山澳信科技。其中,英内尔科技从事 RFID 天线设计开发、生产、销售。主要产品有 PET 铝蚀刻天线、PET 铜蚀刻天线、NFC 手机支付天线、NFC 线路板线圈天线、抗金属干扰天线、各类 PCB 高精密异形天线等。标签封装处于产业链的中游,封装是指将芯片粘在天线上,经过一系列工序后制成电子标签或智能卡。中国绝大部分 RFID 厂商处于标签封装行业,国内厂商已经熟练掌握了低频、高频标签的封装技术,但在超高频封装技术方面仍需加强。目前,国内标签封装重点企业包括深圳远望谷、思创医惠、厦门信达等。读写器的设计与制造也处于产业链中游。RFID 读写器从射频频率上分:低频读写器、高频读写器、超高频读写器、双频读写器等。目前较为常见的应用到主要为超高频读写器,并主要应用于仓储物流管理、资产管理、图书管理、交通管理、服装管理、零售行业、产线自动化、人员管理等领域。市面上较为常见的超高频读写器主要有:分体式固定读写器、一体式固定读写器、AGV 小车读写器、工业嵌入式读写器、桌面发卡器、便携式手持读写器等。生产 RFID 读写器的国际知名企业有:HSM、斑马技术公司、ThingMagic 等。国内企业有深圳远望谷、德生科技、中兴智联等逐步占领市场。RFID 应用系统又称为 RFID 中间件,它是 RFID 标签和应用程序之间的中介角色,从软件端使用中间件所提供一组通用的应用程序接口,即能连到读写器,读取与改写 RFID 数据。该应用系统包含用于监视和维护 RFID 系统的工具。它可以加速 RFID 项目的开发进度,使系统在更短时间内投入使用。并且可以整合不同型号 RFID 的数据,提升 RFID 的灵活性水平。还可以过滤无效的射频数据。系统集成部分处于产业链下游,同时是 RFID 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关键。目前国内系统集成商众多,其中德鑫物联规模最大,国外知名厂商有 IBM 和HP 等。2.2. 国内产业链分布:产业集聚华南、华东、华北,深圳企业占比 35.3% IOTE 国际物联网博览会囊括物联网产业链的各个领域,其中 RFID 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并完整覆盖 RFID 上下游全产业链企业,2019 年参展 RFID 企业高达到 174 家。根据 RFID 世界网对 IOTE 参展的 RFID 企业统计数据(截止 2019 年 5 月 20 日)显示,中国 RFID 产业呈现出明显的集聚效应,形成了三大产业聚集区,即以深圳为核心的粤港澳大湾区,以上海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和以北京为代表的环渤海地区,其中深圳企业 61 家,占比 35.3%,上海企业 13 家,占比 7.47%,北京企业 9 家,占比 5.17%;部分内陆地区如四川、重庆、湖北等占比较小。从整体来看,华南、华东、华北是中国 RFID 产业重点发展领域。从细分领域企业数量来看,主营标签生产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南地区,根据 RFID 资料显示,长三角地区凭借资金和早期布局占据一定比例,其中浙江 8 家,江苏 7 家,上海 4家,分别占比 12.12%,10.81%和 6.06%;粤港澳地区借助自身产业链基础优势占比近半成,深圳 23 家,占比 34.84%。固定式读写设备方面,深圳凭借 23 家企业占据绝对地位,占比51.2%,其次是北京有 5 家企业,占比 12.2%。手持式读写设备与固定式读写设备分布基本重合。深圳企业数 18 家,占比 46.50%,其次是上海,占比 13%。芯片方面,根据 RFID 世界网的资料显示,尽管中国在芯片研发方面已取得一定成绩,但高端核心芯片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进口。近年来,国内 RFID 芯片企业在集中发展的同时,也呈分散式发展态势。当前,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是芯片领域的重点发展地区。3. 市场情况:全球规模随物联网兴起不断增长,中国迎来发展新机遇3.1. 全球市场:全球市场规模近 400 亿美元,零售、医疗两大重点方向 3.1.1. 全球市场规模:近五年全球市场规模持续增长,预计 2019 年近 400 亿美元 物联网在全球的兴起,带动了 RFID 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应用。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4 年-2019 年全球 RFID 市场规模不断增长,预计 2019 年,全球 RFID 市场规模接近 400 亿美元。根据 IDTechEx 的预测,从 2018 到 2022 年,RFID 市场增长潜力巨大。3.1.2. 细分领域:零售业 ROI 增长 30%,医疗保健行业增长 35% 从细分领域来看,RFID 技术的采用在全球零售业呈现主流趋势。根据 Accenture strategy的数据可以看出,2018 年基于全球范围内所调查的 110 家零售商(欧洲 30 家,亚洲 30 家,北美 50 家),全球零售商的 RFID 采用率已达到 69%,欧洲为 30%,亚洲为 70%,北美为92%。其中北美地区作为 RFID 应用最广泛的地区,RFID 的采用率从 2014 年的 34%增至2018 年的 92%。并且根据 Accenture strategy 的调查,RFID 技术从试行到全面采用期间,得益于技术带来的效率提高,零售商的 ROI(投资回报率)平均增长了 30%。随着 RFID 的应用程度提高,对零售商经营状况的改善程度也不断提高。根据 Accenturestrategy 的报告,2018 年采用 RFID 的零售商的多项经营状况有所改善,其中全面采用 RFID技术的零售商产生的变化比试行的零售商要更加明显,例如在提高后台及店面库存准确性方面,试行零售商为 9.4%,全面实行的零售商为 9.7%;减少时间和劳动力成本方面,试行企业达到 6.4%,全面采用的企业为 9.1%;启用自助结算方面,试行零售商为 3.7%,全面采用为 9%。而在采用 RFID 的零售商和未采用 RFID 的零售商之间的对比更加明显。根据Accenture strategy 的数据,采用的 RFID 的零售商能够实现 3 种以上全渠道功能的占比83%,而未采用的零售商仅有 24%。整体来看,全球零售业对 RFID 的应用越来越广泛,RFID 未来将成为该领域主流技术。此外,RFID 的应用可以为零售业带来切实的提升,RFID 在该领域潜力巨大。RFID 在全球医疗领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根据 Research & Markets 的资料显示,全球医疗行业的 RFID 市场处于动态增长阶段。RFID 的应用对于医疗机构资产管理、设备管理和人员追踪进行提升,运营效率和用户体验都有所提高。此外,RFID 电子标签能够对药品进行防伪识别,减少假药在市场上的流通。根据 IDTechEx 的数据,受益于 RFID 的应用,2020 年医疗保健行业增长率高达 35%。3.2. 国内市场:处于增长阶段,2019 年国内市场规模达 1100 亿元 3.2.1. 市场现状:物联网列入国家发展战略,2019 年 RFID 市场规模 1100 亿元 2010 年中国物联网发展被正式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后,RFID 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产业开始迅速发展。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1-2019 年,中国 RFID 市场规模持续上涨,但增速逐渐放缓。2019 年,中国 RFID 市场规模达 1100 亿元,增速为 15.2%。从产业链各环节来看,标签及封装市场受益于 RFID 的广泛应用,规模不断扩大,截止至 2018年我国 RFID 标签及封装的市场规模已达到 316.1 亿元,同比增长 44.7%;系统集成是国内RFID 产品中发展最快的市场,从早期的门禁、安防系统,到现在的供应链管理、生产线管理等应用,其覆盖面越来越广,2018 年中国 RFID 系统集成服务的市场规模超过 300 亿元,达到 303.7 亿元,同比增长 45.3%;RFID 读写机具市场在国内移动支付、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应用领域的带动下实现了快速发展,2018 年中国 RFID 读写机具市场规模达到 218.7亿元,同比增长 44.6%;中间件在 RFID 产业的份额持续提升,2018 年中国 RFID 软件市场规模已超过 100 亿元,达 116.5 亿元,同比增长 44.7%。3.2.1. 发展方向:超高频 RFID 或在未来五年内成为市场主流 中国 RFID 企业在电子票证、出入控制、手机支付等领域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应用模式,这些领域的应用多集中于低高频段。高频应用方面,国内厂商的芯片设计、制造和票证制作工艺、封装技术等都呈现出很强的竞争实力和优势,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国内 RFID 高频产业链已经赶上国际水平,成为这一市场的新兴力量。而超高频的产品和应用相对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生产厂家也比较少,各公司的生产规模不大,生产成本较高。在全国的众多 RFID 企业中,真正从事 RFID 超高频核心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企业很少,是中国 RFID 产业相对薄弱的环节。在经济高速发展、全社会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效益和质量的形势推动下,政府加大了对 RFID产业,尤其在超高频段的支持。自中国超高频 RFID 标准公布以来,RFID 超高频市场已经逐步从无序状态走向合理竞争,其技术水平也正逐步提高。目前许多超高频的闭环应用已经在政府和一些企业的推动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加之超高频标签具有可识别距离远和成本低的优势,它在国内将进入成长期,未来 5 年内或将成为 RFID 市场的主流,在技术发展上主要应用于定位、加密、传感器集成。3.3. 市场分布:标签、设备占领最大市场,高频市场份额占比 72.8% 从产业链各环节来看,标签及封装板块占比最高。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标签及封装设备产值占总体比重为 33.10%;其次是系统集成板块,占比为 31.80%;读写机具和软件的产值占比相对较少,分别为 22.90%和 12.20%。从产品类别来看,根据 RFID 世界网对 IOTE 参展的 RFID 企业统计数据显示,RFID 标签市场份额最高,占比 31.10%;其次是固定式读写设备和手持式读写设备,分别是 19.62%和18.66%;芯片占比 9.09%;读写器天线和标签天线分别占比 4.31%和 2.41%。整体来看,标签是 RFID 最大的市场,其次是 RFID 设备,最后是芯片和天线。从 2018 年 RFID 各频段市场份额占比来看,高频 RFID 在中国市场份额最高。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在国内 RFID 各频段市场份额中,高频占 72.8%,随着零售和服装产业发展,超高频比例上升,占 15.9%,低频占 7.4%,微波占 3.95%。低频和高频的产品和应用已经比较成熟,生产厂家也比较多。从市场份额的地域结构来看,华南、华东和华北是国内 RFID 最大的市场。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来看,2018 年华南地区市场份额占比为 28.21%,其中深圳的在 RFID 产业的重要的地位贡献了一定比例,华东占比 26.12%,华北占比 20.42%。其次是西南地区,占比10.23%。3.3.1. 高频与超高频市场:NFC 应用不断增长,RAIN RFID 为 UHF 主要构成 无源 RFID 主要产品包括高频、超高频与低频,其中 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离无线通信)是一种短距离的高频无线通信技术,允许电子设备之间进行非接触式点对点数据传输,属于高频无源 RFID 产品;在超高频市场,由于 UHF RFID 的范围太大,加上名称对于用户来说过于术语化,业内引入 RAIN RFID 名词来代指 ISO18000-63 协议之下的UHF RFID 技术,是目前全球 UHF RFID 的主要构成部分,且在 2014 年,Impinj、Smartrac、Google、Intel 四家公司发起成立了 RAIN RFID 联盟。现在 RAIN 联盟有一百六十家会员,包括美国英频杰、厦门信达、深圳远望谷、中瑞思创、NXP、美国 Alien。截至 2018 年,全球共售出超过 250 亿个 NFC/HF RFID(13.56MHz)标签(非接触式卡片、钥匙扣和标签)。NFC 应用在许多领域已成熟,某些标准于 15 年前已制定;受政府驱动和消费者为导向,主要应用于非接触式卡(过境、出入、身份证、支付)、门票、护照、书籍、数据请求/共享标签等:NFC 支付不断增长,减少现金支付;除支付和运输之外,NFC 标签还有蓝牙配对、电脑游戏、提醒贴纸等诸多应用;智能包装激发了人们对 NFC 的浓厚兴趣,更多的频段在试用和低容量部署中。RAIN RFID 作为超高频市场的主要构成有四大驱动力:1. 遵守 Gen2 标准,使用全球通用频率,保证了互操作性和来源多样;2. 性能提高带来了更多机遇,标签灵敏度平均每年提高约 10%;3. 在全球市场已建立了简化后的价值链,市场规模持续增长,硬件可靠且低成本;4. 已拥有业内高信任度(零售商,品牌、航空公司、制造商、汽车等)。根据 IDTechEx 的数据, 2016 年的标签市场规模为 6.49 亿美元,由于正在进行的服装领域的新部署(估计顶级零售商每年的 TAM 为 800 亿件),加上医疗、物流、汽车的销量,预计 2022 年增至 14.42亿美元。3.4. 市场促进因素:物联网激发市场活力,多项政策推进 RFID 产业进程 3.4.1. 物联网:预计 2022 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 21300 亿元,RFID 迎来新机遇 近几年,物联网的发展为 RFID 产业带来新机遇。对于将物以信息形式连接到互联网中,RFID与红外技术、地磁感应技术、条形码技术、视频识别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相比,准确率更高,感应距离更远更远,信息量更大。因此,RFID 技术凭借自身优势脱颖而出,加速物联网落地,成为建设物联网的关键技术。物联网市场空间巨大。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物联网市场规模不断增长,预计 2020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达 15500 亿元,预计到 2022 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21300 亿元。此外,中国物联网的连接规模不断增长,预计到 2019 年可达 31 亿,到 2022 年这一规模可达 70 亿。物联网较大的市场潜力可以助推 RFID 产业的发展。3.4.2. 政策层面:预计 2020 年 NB-IOT 网络全覆盖,支持超高频和微波 RFID 标签 近几年,国家陆续出台多项政策助力物联网及 RFID 产业发展。2017 年 7 月物联网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要重点支持超高频和微波 RFID 标签;2018 年 6 月提出要初步建成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等。整体来看,RFID 产业将长期处于政策利好的环境之中。3.5. 竞争格局:国内标签及系统集成形成优势,芯片及软件有待提升 从行业竞争情况来看,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资料显示,国内在电子标签及阅读器、系统集成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企业数量较多,重点企业有远望谷、中兴通讯、上海秀派、航天信息、深圳先施、坤锐电子等。芯片设计封装、软件/中间商方面,国外市场占主导地位。国外重点企业有 NXP、TI、IBM、SAP 等。从应用来看,国内企业已涉足 RFID 众多领域,包括智慧物流及仓储、零售业、铁路交通、图书馆、服装行业、身份识别等。各领域均有重点企业,未来行业将可能面临激烈的竞争,各企业要注重打造特色产品,避免同质化。综合来看,一套 RFID 方案需要设计、读写器、天线、标签、支架或机柜、应用软件,软件集成服务等,其产业链划分极细,每个环节的厂商非常多。3.6. 国内主要竞争玩家:争做从技术、产品到整体解决方案的全产业链供应商3.6.1. 远望谷:物联网代表企业,全球第二大服装零售物联网解决方案供应商3.6.2. 思创汇联:从芯片研发、标签制作到系统集成的全产业链优势3.6.3. 信达物联:中国三大 RFID 电子标签制造工厂之一,提供多领域整体解决方案3.6.4. 德鑫物联:定位中高端品牌,完善 RFID 应用全面解决方案3.6.5. 达华智能:回归并聚焦核心主业,集中资源发展物联网业务3.6.6. 英内物联:物联网数据采集专家,全球知名的 RFID 天线品牌3.6.7. 华威科:以 RFID 标签应用为驱动,以 RFID 技术为支撑3.6.8. 科睿坦:专业的 RFID 铝蚀刻天线提供商,客户群涵盖全球 100 家以上企业……(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安信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平待

深圳市物联网产业市场调研报告2020版

10 年前,物联网还是一个很小众的概念,但是它的前景广受看好,各大研究咨询机构都对物联网产业抱有非常乐观 的态度,预测未来物联网的连接数量将会达到 200 亿、500 亿、1000 亿甚至更多。庞大的市场蛋糕诱惑之下,众多玩家纷纷投入到物联网的产业大军中,这极大的推进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时至今日,物联网产业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战果。首先,是技术的蓬勃发展,物联网产业可以分为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与应用层四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不同的技 术,10 年前,甚至 5 年前,物联网产品可以选择的技术并不多,基本都是基于数十年前的老技术“旧瓶装新酒”,导致 的结果要么就是性能达不到预期,要么就是性价比太低。而在最近几年,各个层次的物联网技术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比如说智能传感器、性能更加优越的 RFID 产品、5G、 NB-IoT、Cat.1、LoRa、蓝牙 5.X、Wi-Fi6、边缘计算、AI 算法等等新技术的出现与演进,让物联网产品更加契合市场的需求。其次,是应用层面,相较于早些年,大众对于物联网的认知是“只闻其声,不见其用”而言,目前物联网的应用已经 渗透到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说打车、购物、共享单车、智能门锁、智能音箱、安防摄像头等等。根据我们的调研,目前各类 RFID 产品的出货量每年达到了 200 亿以上,Wi-Fi、蓝牙、ZigBee 等连接技术的出货量 每年也都有数十亿的级别,NB-IoT、LoRa 等技术每年出货量也在一亿以上,这些庞大的连接数字可以转化成丰富多样的 应用。最后,是在产业丰富度层面,相较于早年间物联网还是一个小众概念而言,在最近几年,物联网已经得到了华为、阿 里、腾讯、三大运营商、小米等各类巨头的青睐,大厂都视 IoT 为一条通向未来的 " 新赛道 ",除此之外,更多的配套厂 商与创业者涌入物联网领域,整个行业的玩家种类与数量都已非常的丰富。虽然说,物联网产业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是这个行业依然会存在很多的问题。一方面是碎片化现象严重,碎片有多个层次,有技术的碎片化、应用的碎片化、玩家的碎片化。技术的碎片化,就是指物联网技术流派众多,解决某个项目的需求,往往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技术选项,这便造成了物 联网技术方案企业需要积累多种多样的物联网技术,才能更好的匹配市场需求。应用的碎片化就是物联网应用项目多种多样,如工业、城市、交通、物流、园区、农业、医疗等等,甚至基于这些细 分行业还会延伸出更加丰富的缝隙领域,每个领域有不同的行规,有不同的产业链,因此,对于物联网企业来说,需要投 入大量的精力去研究各个行业应用。玩家的碎片化,指的是物联网企业的玩家种类众多,因为物联网的概念模糊,并没有统一标准,大量的传统企业都可 以基于自己的理解来进入物联网,这造成了物联网市场上产品与方案鱼龙混杂,用户难以辨别的局面。另外一方面,物联网是一个“苦逼”的行业。多年从事物联网的人对此都深有感慨,这种苦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累”,另外一个是“钱不好赚”。 “累”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物联网价值链很长,在以往工业化时代的经验里,大家的认识是在一个产业链里面分工明确,每个企业专 注于某一个环节,某一项技术,某一种产品,当好产业链里面的一颗“螺丝钉”,就足以使企业活的很好。而在物联网产 业里面,价值过长,尤其是靠近终端应用的企业,做项目的时候需要企业有丰富多样的产品,软硬件精通,并且还需要搭 建好服务体系,这些会让物联网企业投入大量精力。另外就是应用的碎片性,企业要多做市场应用就需要分散很多精力,聪明的企业会专注于一两个细分领域,但同样也 会面临政策的变化、巨头的强势进入等风险。最后一方面,是需求的不明确,尤其是 to B 与 to G 的项目,终端用户的需求往往没有特别明确,在一个长周期的项目中, 会出现变更需求、变更方案、变更预算等等问题。“钱不好赚”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物联网项目周期长,对应的账期也长,做项目的企业需要较多的资产投入,此外,物联网方案虽然包含了软硬件, 但用户往往会忽视软件的价值,更多的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进行结算,导致市场会逐渐的透明化,利润空间逐渐压低。第二,市场环境容易陷入价格竞争,虽然物联网应用成千上万,但能够勇于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并不多,大多数 企业都习惯了当跟随者,一旦某个市场被打开之后,就会涌入大量的企业,很容易陷入价格战,导致市场环境恶化。第三,是增长难以爆发,因为物联网的 to B 属性对应项目制的市场现状,导致企业的标准化程度较低,尽管巨头企业 都在尝试着将 IoT 业务尽量标准化,但成果有限。物联网业务的增长无法像互联网企业一样,短短三两年的时间,就能成 长为行业的巨头,物联网不是一个赚快钱的行业。当然,智能化是整个社会不可逆转的趋势,物联网在未来的应用前景也是毋庸置疑的,只是在目前阶段,整个行业还 处于一个“混沌阶段”,未来会如何演变,需要市场的选择才能给出答案。基于物联网当前的特点,我们对全国尤其是深圳地区的物联网产业做了一个全面的调研,在本次调研中,我们通过线 上问卷、线下企业走访的形式,一共接触了包括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应用层、安全与产业服务等物联网全产业链上 超过 300 多家物联网企业,以了解他们目前的运营状态。本站资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如需用于商业请咨询原作者

石峻

2021年中国商业物联网行业研究报告

核心摘要:商业物联网是连接B端商户经营者和最终消费者,提供智能化的产品和服务,旨在提升顾客消费体验和经营管理决策效率、实现供需精准匹配的智能服务系统,是连接消费需求侧和供给侧的桥梁和纽带。2020年中国智能商用终端市场规模为89亿元,在疫情影响下增长速度出现短暂回落,但预计自2021年后市场将会延续此前的快速增长,到2023年达到141亿元。中国零售、餐饮、本地生活门店数量约为4000万,除了头部企业具备打通场景、设备互联能力外,大量的商户仅配备基础的设备,场景应用割裂。未来随着商业物联网渗透率的进一步提高至50%,预市场规模将由现在的千亿元增长至5000亿元。商业物联网在物联网产业中的位置产业物联网子集,聚焦于商品及服务销售环节的物联网应用国家标准GB/T33745-2017《物联网 术语》对物联网技术的定义为:“通过感知设备,按照约定协议,连接物、人、系统和信息资源,实现对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信息进行处理并作出反应的智能服务系统”。基于这一定义,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传统行业,催生了消费物联网和产业物联网两大领域。消费物联网根据用户所处场景及社会角色的转换进一步划分为家用物联网和个人物联网;产业物联网根据商品及服务的生产及流通环节进而划分为生产物联网(包含农业物联网和工业物联网)、供应链物联网和商业物联网,智慧城市面向G端提供城市治理服务和车联网因场景的特殊性单独列示在产业物联网大类下。本报告聚焦产业物联网领域下的商业物联网,具体而言,分为零售、餐饮和本地生活服务三大场景。中国商业物联网产业链结构商业物联网服务商通过硬软件产品和云服务赋能实体商业商业物联网产业链由上、中、下游三部分组成,其中下游主要集中在零售、餐饮和本地生活门店,位于中游的商业物联网服务商根据其所提供的核心业务可以被划分为硬件厂商、软件厂商和云平台厂商,对应不同的上游供应商。商业物联网服务商中既包含传统的软硬件提供商,也包括新兴的智能商用终端厂商、SaaS创业公司以及2C互联网公司。通过提供硬软件产品和云服务,商业物联网服务商可以帮助实体商业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打通线上和线下环节获得差异化竞争优势。中国商业物联网产业图谱中国商业物联网未来市场空间判断预计渗透率为50%时,商业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新冠疫情在冲击实体经济的同时,也加速了商业物联网市场教育的进程。传统线下门店积极拥抱线上渠道,聚合线上、线下全渠道的交易终端、履约终端将逐渐成为一种刚需,而Android系统设备凭借可移动、操作便捷、快速迭代等优势大受欢迎,与上层应用生态相互促进、共同繁荣。当前中国零售、餐饮、本地生活门店数量约为4000万个,除极少数百强企业具备打通各场景、设备互联协同的能力外,大量的商户仅配备基础的终端设备,场景应用割裂。未来随着商业物联网渗透率的进一步提高至50%,预计市场规模将由现在的千亿元增长至5000亿元。商业物联网行业整体规模中国商业物联网整体规模超千亿元,占全球市场18.0%商业物联网市场由感知层、平台层和应用层三部分构成,由于现阶段平台层处在发展初期,多依托于感知层或应用层发展而来,未进入独立商业化阶段,故仅核算感知层的终端设备和应用层的应用软件两部分。2019年,中国商业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为1161亿元,占全球比例为17.7%。预计2020年因受到疫情影响,商户收入将出现明显下降,进而导致其在硬软件支出上的回落,在疫情好转后商业物联网将恢复增长,到2023年中国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1438亿元。商业物联网终端设备类型智能终端是商业物联网的基础,终端类型匹配场景需求交易结算、订单履约环节是与消费者消费行为直接关联、生成数据资产的核心环节,因此搭载多垂直细分行业应用软件的智能交易、智能履约终端系商业物联网感知层的核心设备。区别于传统收银机,智能商用终端基于移动互联网与云平台技术,可运行各垂直细分场景应用软件,聚合收款等销售和管理相关功能,商户降本增效的同时提升消费者支付体验。其中,智能金融POS需经银联认证,具有市场准入壁垒;安卓收银机作为门店必备的交易场景设备更具稳定性,且单价较高;手持非金融设备单价最低,可满足外卖、排队点单等履约场景需求。商业物联网终端设备市场规模疫情加速市场教育,Android系统终端设备引领未来增长2019年中国商业物联网终端市场规模为1031亿元,自2016年以来的年复合增长率为5.2%。中国企业在硬件端的支出普遍高于软件,因而终端设备占全球市场的比例也高于商业物联网整体市场的17.7%,达到28.9%。疫情在对实体商户的正常经营造成冲击的同时,也促使数字化转型进程提速,Android系统终端愈发受到商户的青睐,将引领未来终端市场的增长,预计到2023年中国商业物联网终端市场规模将达到1151亿元。智能商用终端市场规模中国市场年销售近百亿元,预期疫情后将回归快速增长统计包括智能金融POS、安卓收银机和手持非金融设备在内的智能商用终端,2020年中国市场规模为89亿元,在疫情影响下增长速度出现短暂回落,但预计自2021年后市场将会延续此前的快速增长,到2023年达到141亿元。由于中国市场的智能商用终端起步较早,发展领先于海外市场,而海外市场需求受到疫情刺激,有望在2021年迎来新一轮爆发,加之中国厂商加速海外布局,预计未来全球智能商用终端市场增速将高于中国。智能金融POS出货量中国出货量超700万台,未来将逐步迈向存量替换阶段中国智能金融POS市场经过2015年以来的培育,已经处于相对成熟的阶段。2020年中国智能金融POS出货量达到738万台,出货量增速有所放缓,未来将逐步进入到以存量替换为主的时代。而海外市场移动支付发展落后于中国,智能金融POS渗透率较低,受到疫情催化,预计未来三年智能金融POS市场增速将高于中国,同时中国厂商也将加速迈向全球市场。安卓收银机出货量疫情后回归强势增长,2023年中国出货量将超200万台2020年中国安卓收银机出货量为101万台,受疫情冲击严重,同比下降28.4%。考虑到排队、外卖、点餐等丰富的场景需求带动应用层SaaS多样化,安卓收银机的优势将进一步凸显,预计后疫情时代安卓收银机将回归强势增长,到2023年出货量将达到231万台。由于海外市场仍被Windows系统的收银机主导,当前中国市场占全球市场的比例高达75.0%,但随着中国厂商出海步伐加快,海外市场的传统收银机也将逐步被安卓收银机所替换。手持非金融设备出货量非支付场景需求激增,中国厂商出海拉动海外市场增长在移动支付和O2O行业的推动下,手持非金融设备应运而生。2020年中国手持非金融设备出货量达到81万台,相比于智能金融POS,手持非金融设备更强调对排队、点单、充值、缴费等履约的场景支撑,未来增长前景可观。海外市场智能商用终端的渗透较为有限,也没有丰富的O2O生态,疫情恰恰刺激了海外商户的数字化需求,同时中国厂商的出海弥补了海外市场的空白,预期未来三年海外市场的增速更加迅猛。商业物联网平台层的主要功能精准化分析及开发者服务,赋能商家运营降本增效商业物联网平台层作为联通感知层和应用层的中枢神经,是实现产业多方 (开发者、服务商、商家)协作的关键,主要由商业物联网操作系统和云平台构成。在基础功能层面,商业物联网平台层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移动设备管理服务(MDM)、物联网协议和OTA升级服务,随着云计算、边缘计算、PaaS平台等技术的应用发展和平台生态趋于开放,商业物联网平台层的职能和作用不断延展,开发者、商业用户和终端设备连接数量呈爆发式增长,平台网络效应凸显,面向软件开发者、商户的衍生增值服务应运而生,辅助商户以高效、低成本的方式制定经营管理策略。商业物联网云平台的价值与商业化前景打造平台生态,联接并赋能产业链中下游高云平台服务商行业地位。云平台服务商主要盈利方式为软件服务销售分润、管理服务费及广告商业物联网云平台向上提供开放的生态和便捷的开发工具,吸引开发者入驻丰富软件生态,向下开放终端接入能力,实现智能商业硬件互通互联。软件生态多元的经营分析服务和云端自主控制能力与硬件生态极致顺滑的物联网感知体验协同一致,触达商户,赋能商业运营、提升经营业绩,形成正反馈,进一步提收入、金融科技服务等。商业物联网应用软件类型交易环节收银管理渗透率高,履约环节个性化需求强交易环节所依托的收银管理系统是商业物联网各类应用软件中渗透率最高的,不论零售、餐饮、本地生活,大型连锁企业或是小型便利店,收银系统都是必不可少的。整体来看,各行业领域都存在CRM、ERP、HRM等通用软件需求,但同时不同行业也存在着一定的个性化需求,尤其在履约环节,如餐饮的外卖、点单、排队,本地生活的预约、排班等。通过上述应用软件收集数据之后,商户可以进行多维度的数据分析,如建立用户画像实现全域营销、智能导购,对各时段、各区域客流分析后优化货架布局、指导门店选址决策。但由于商业物联网尚处在发展早期阶段,目前数据分析服务的渗透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商业物联网应用软件市场规模信息化水平提升、SaaS模式普及带动中国市场增长2019年中国商业物联网应用软件市场规模达到130亿元,自2016年以来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2.1%。预计疫情后商户经营回归正常,未来四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4.9%。与终端设备市场不同,中国企业对应用软件的付费意愿明显低于发达国家,2019年中国市场占全球的比例仅有不足5%。不过这一情况将随着中国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得到改善,SaaS模式的普及也将让更多的中小商户受益,因而中国市场的增速预期会高于全球。商业物联网场景:零售场景分析全场景智能提升用户体验,数字化消费行为驱动供需匹配新零售概念下零售企业面对丰富多样的用户触点,聚合线上和线下的全渠道运营至关重要。到店场景中消费者通过金融POS、收银机等交易终端完成交易,线下的消费数据与线上订单被汇聚到统一平台后,零售企业可围绕全渠道销售数据建立完整的用户画像,根据不同的用户标签进行个性化营销,将商品促销信息以短信、公众号、小程序等推送至目标客群。除此之外,引入智能摄像头进行人脸识别和行为分析,与后台用户数据进行联动,可实现会员识别、智能导购等功能,大幅提升消费者到店的转化率。大型商超应用电子价签一方面可一键修改货品价格,线上线下同价促销,节省人力成本,另一方面可对商品库存实时更新,智能补货和调整销售策略,提高零售门店的综合运营效率。商业物联网场景:餐饮场景分析堂食外卖快速响应,前厅后厨高效协同,全面提升翻台率O2O的冲击带动了餐饮行业数字化水平的提高,线上引流、线下体验的模式进一步升级,尤其在排队、点餐场景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终端设备,既有固定式的排队叫号机、自助点餐机,也有移动式的手持非金融设备、平板电脑,餐饮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需求进行配备相应的产品。将KDS厨显设备及系统引入后厨管理,可实现前厅与后厨的高效协同。一方面,智能厨显聚合了堂食和外卖订单,对餐品进行合并归类,由后厨统一出餐;另一方面由于各环节环环相扣,节约了点餐员与厨师之间的沟通成本,定时催菜,减少漏单、错单的比例,有效提升翻台率。商业物联网场景:本地生活场景分析细分场景应用多样化,会员运营管理是关键本地生活相比零售、餐饮业态,线下服务的属性更重,全生命周期的客户关系管理是重中之重。在到店或到家消费场景中,除了运用各类交易终端等进行收银外,服务预约、员工排班、订单核销等非支付功能同样是高频需求,因而手持非金融设备在本地生活场景中的应用相对更加广泛。本地生活涉及休闲娱乐、美容美护、体育健身、家政维修等诸多细分领域,不同行业有各自特有的终端设备以及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如KTV的在线点歌、健身房的运动数据监测、美容院的皮肤监测。产品趋势:终端形态演变终端从孤立走向联通,功能聚合的一体化终端将成为市场主流支付与信息技术的迭代,推动交易终端从最原始的现金收银到支付方式聚合的终端演变,相伴相生的是交易安全性与便捷性的大幅提升。商业场景的多样性也将驱使商业物联网终端设备的形态和功能走向融合与创新,单一功能的终端将趋于边缘化并被淘汰,强兼容、易操作、功能聚合的一体化终端是市场主流,搭配各类辅助外设配件,顾客在资金安全的前提下“轻而易举”的完成履约消费,提供消费者优质商业物联网感知体验的同时提升商业实体的运营效率。行业趋势:场景边界延展围绕线下实体向更广泛的场景渗透,实现全流程数据驱动众多终端设备具有跨场景的属性,未来商业物联网领域的硬件厂商将不局限于当前的边界。如金融POS、收银机、手持非金融设备等交易、履约终端应用于智慧医疗、智慧政务、社区服务等具有服务属性的线下实体门店,被纳入智慧城市的大生态;条码扫码数据采集器、RFID读写器等运营管理终端与供应链物联网紧密相连,助力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三流合一。同时,商业物联网强调打通人、货、场节,软件厂商在围绕线下和线上建立一体化经营体系的过程中,也会涉入到产业链更上游的环节,通过全流程的数据沉淀驱动商业效益、效率的飞跃。当商业物联网厂商以线下实体为核心,向更广泛的场景中渗透,商业物联网同供应链物联网、智慧城市的边界也将愈渐融合。市场趋势:赛道跨界竞争软硬件厂商相互渗透,传统割裂的服务模式不再是主流随着硬件产品标准化程度增强,软件产品由高度定制走向SaaS模式,终端设备可以轻松搭载各类型软件,不少终端设备厂商组建了自己的软件团队,应用软件厂商也开始依托代工企业生产自有品牌终端。相比传统割裂的服务模式,软件+硬件的整体打包方案使客户粘性得到明显的提高,但两者之间存在较强的绑定关系,客户选择较为受限。由于商业业态与应用场景多种多样,单一厂商往往难以覆盖商业流程中的所有模块,市场上开始出现与家用物联网领域类似的平台生态模式。感知层和应用层的头部厂商开始寻求向平台层拓展,提供更加开放的解决方案,亦有其他赛道厂商从各自优势领域切入。厂商策略:发展平台生态吸引第三方开发者构建生态体系,头部玩家整合优势凸显商业物联网平台层在整个产业生态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目前来看,涉足商业物联网平台层的厂商多为各自领域的头部厂商。其中,终端设备厂商以自有硬件产品为中心吸纳众多软件开发者,因各场景间设备差异不大,天然在场景的横向拓展向具备优势;应用软件厂商从应用层出发向下囊括不同品类的智能商用终端,通常在特定场景的纵深上能力更强,依靠第三方开发者补齐应用生态;AIoT厂商则围绕平台层的基础能力优势向商业场景渗透。依托商业物联网平台的PaaS能力,开发者无需关注前期的环境搭建与后期的运维工作,因而有效降低了开发成本,大幅提升开发效率。终端商户触达量是网络效应的先决条件,一旦厂商在平台层占据流量入口,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开发者入驻,共同完善商业物联网生态,形成正反馈机制,预计未来市场格局将进一步向头部集中。厂商策略:布局全球化争夺全球新兴经济国家蓝海市场,做好充分“本地化”准备中国互联网和移动支付蓬勃发展,商业物联网的效能直接作用于近C端的实体门店并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形成影响供应链及生产端的决策依据,使商业生态链高效运转,提高盈利能力。然而,商业物联网在全球各地区发展步调不一,商业物联网服务商不能照搬中国模式,应对海外市场时,需注意各国监管政策和移动支付发展进程的异同:发达国家的商业信息化程度高,因此对商业的数字化升级改造系重点,应侧重于与传统IT部署的结合;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商业信息化程度较低,市场开发潜力大,可能成为商业物联网服务提供商的市场争夺之地。

相鼠

2018智能物流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下)

IAII(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与AIL(智能物流基金会)通过介绍各主要技术的基本情况,同时结合国内外电商平台(如亚马逊、京东)、领先物流企业(如顺丰、DHL),在各技术上的开发历程、应用场景与未来规划,全方位展示智能物流在行业中的发展现状与未来。智能物流技术发展趋势与行业应用实践3.4 末端技术末端新技术主要是智能快递柜。目前已实现商用(主要覆盖一二线城市),是各方布局重点,但受限于成本与消费者使用习惯等问题,未来发展存在不确定性。智能快递柜智能快递柜技术较为成熟。已经在一二线城市得到推广,包括顺丰为首的蜂巢、菜鸟投资的速递易等一批快递柜企业已经出现,但当前快递柜仍然面临着使用成本高、便利性智能化程度不足、使用率低、无法当面验货、盈利模式单一等问题。领先实践1-菜鸟:投资快递柜企业,切入智能末端市场,实现数据闭环对于菜鸟网络而言,已经掌握上游商品数据、快递企业数据、快递员数据等,但由于缺乏末端用户的一部分数据,导致数据闭环不能够完整地流通。2016年,菜鸟与格格货栈合作,格格货栈业加入菜鸟网络全国快递自提柜服务平台。2017年6月,菜鸟更进一步,携手 中国邮政、上海复星共同投资智能快递柜领头羊速递易。切入末端市场后,菜鸟可及时获取缺失的那部分末端用户数据信息,从而能够统一调配相关仓配、物流等,最终实现物流资源社会化的目标,未来菜鸟将进一步整合快递柜数据资源, 利用数据优化整体社会物流效率。领先实践2-顺丰:自主研发,联合各物流企业合作推出丰巢,掌握末端数据, 有较强的业务获取能力,能直接承接上游业务2012-2014期间,顺丰尝试进入末端快递柜市场,在全国各地累计投放超过5,000 个顺丰储物柜。为了掐住包裹的入口, 进而控制末端服务和数据,2015年6月, 基于顺丰储物柜资源,顺丰联合申通、中通、韵达、普洛斯发布公告,共同投资创建深圳市丰巢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发运营“丰巢”智能快递柜。截止2017年6月,丰巢已完成逾5万台柜机的布局,日均承接超过300万件包裹的派送。未来,丰巢将探索除快递代收外的其他盈利模式,如与新零售结合推出线上生鲜下单,线下取等功能,实现模式创新, 解决盈利难题。3.5 智能数据底盘技术数据底盘主要包括物联网、大数据及人 工智能三大领域。物联网与大数据分析目前已相对成熟,在电商运营中得到了一定应用,人工智能相对还处于研发阶段,是未来各家研发的重点。物联网技术与大 数据分析技术互为依托,前者为后者提 供部分分析数据来源,后者将前者数据进行业务化,而人工智能则是大数据分析的升级。三者都是未来智能物流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智能物流能否进一步迭代升级的关键。物联网技术物联网的概念已经非常普及,但在物流领域的应用仍然有一定难度。受终端传感器高成本的影响,二维码成为现阶段溯源的主要载体,技术的阶段性突破将不断促进物联网的发展,长期来看,低成本的传感器技术将实现突破,RFID和其他低成本无线通信技术将是未来的方向。物联网技术预计未来在物流行业将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国内已出现专注智能物流物联网领域的领先企业如汇通天下(G7)。物联网主要有以下四个物流应用场景: 产品溯源:通过传感器能够追溯到农产品从种植到运输到交付环节的所有信息, 包括种植条件,农药使用,农产品品质, 运输温度等,同时通过区块链记录货物从发出到接收过程中的所有步骤,确保了信息的可追溯性,从而避免丢包,错误认领事件的发生。冷链控制:通过车辆内部安装的温控装置,对车内的温湿度情况进行实时监控, 确保全程冷链不掉链。安全运输:通过设备对司机、车辆状态 数据进行收集,及时发现司机疲劳驾驶、车辆超载超速等问题,提早警报,预防事故。路由优化:通过车辆上安装的信息采集设备,可以采集运输车辆情况、路况、天气等信息,上传给信息中心,分析后对车辆进行调度优化。大数据技术大数据已经成为众多企业重点发展的新兴技术,多家企业已成立相应的大数据分析部门或团队,进行大数据分析、研究、应用布局,各企业未来将进一步加强对物流及商流数据的收集、分析与业务应用。大数据技术主要有以下四个物流应用场景: 需求预测:通过收集用户消费特征、商家历史销售等大数据,利用算法提前预测需求,前置仓储与运输环节。目前已经有了一些应用,但在预测精度上仍有很大提升空间,需要扩充数据量,优化算法。设备维护预测:通过物联网的应用,在 设备上安装芯片,可实时监控设备运行数据,并通过大数据分析做到预先维护,增加设备使用寿命。随着机器人在物流环节的使用,这将是未来应用非常广的一个方向。如沃尔沃:在物流车辆设备上安装芯片,可通过数据分析进行提前保养。供应链风险预测:通过对异常数据的收集,进行如贸易风险,不可抗因素造成的货物损坏等进行预测。网络及路由规划:利用历史数据、时效、覆盖范围等构建分析模型,对仓储、运 输、配送网络进行优化布局,如通过对消费者数据的分析,提前在离消费者最近 的仓库进行备货。甚至可实现实时路由优化,指导车辆采用最佳路由线路进行跨城运输与同城配送。人工智能主要由电商平台推动,尚处于研发阶段, 除图像识别外,其他人工智能技术距离大规模应用仍有一段时间。人工智能技术主要有以下五个物流应用场景: 智能运营规则管理:未来将会通过机器学习,使运营规则引擎具备自学习、自适应的能力,能够在感知业务条件后进行自主决策。如未来人工智能将可对电商高 峰期(双十一)与常态不同场景订单依据商品品类等条件自主设置订单生产方式、交付时效、运费、异常订单处理等运营规则,实现人工智能处理。仓库选址: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根据现实环境的种种约束条件,如顾客、供应商和生产商的地理位置、运输经济性、劳动力可获得性、建筑成本、税收制度等,进行充分的优化与学习,从而给出接近最优解决方案的选址模式。决策辅助:利用机器学习等技术来自动识别场院内外的人、物、设备、车的状态和学习优秀的管理和操作人员的指挥调度经验和决策等,逐步实现辅助决策和自 动决策。图像识别:利用计算机图像识别、地址 库、合卷积神经网提升手写运单机器有 效识别率和准确率,大幅度地减少人工输单的工作量和差错可能。智能调度:通过对商品数量、体积等基础数据分析,对各环节如包装、运输车辆等进行智能调度,如通过测算百万SKU商品的体积数据和包装箱尺寸,利用深度学习算法技术,由系统智能地计算并推荐耗材和打包排序,从而合理安排箱型和商品摆放方案。智能数据底盘领先实践1-京东:依托青龙、玄武等五大系统,打造数据化运营能力京东从2012年推出第一代青龙系统开 始,由CTO办公室下属运营研发部负责,每年对青龙系统进行迭代,截止2016年,已将青龙系统迭代升级至第六代青龙智能物流系统。依托青龙物流系统,京东实现对平台商流,物流的全面掌握,如京东可以预测订单,提前调配力量。除青龙系统外,京东内部还构建有:仓储管理系统:主要是“玄武系统”,目前已升级至5.0版本,与配送的青龙系统并称为运营研发部的两大护法神器。在2017年,在昆山无人仓库中,京东集运研发部自主研发的定制化、智能化的设备管控系统——DCS智能管控系统上线,可实现对仓库内各类设备的智能调拨。大运输系统(赤兔TMS):将仓库、分拣、终端等各节点连接,从而将所有节点业务串联互通并运转起来,实现运输服务统一化、数据采集智能化、操作流程标准化和跟踪监控透明化,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体系。大件物流调度系统:充当整个大件物流系统的大脑,通过三层调度、三级数据处理器,计算出派送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大数据分析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系统实现智能补货,并进行智能分仓备货,并进行智能仓库选址。未来京东将继续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 依托SAAS化的信息系统,通过组件化的业务应用和智能算法服务,实现动态、实时调度,并致力于成为国内零售基础设施服务商,将向全社会提供高效率、低成本、高智能的智能供应链解决方案。智能数据底盘领先实践2-菜鸟:依托自身商流、合作伙伴数据流优势,专注对物流预测,促进物流整体效率提升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1月,中国超过70%的快递包裹、数千家国内外物流、仓储企业以及170万物流及配送人员都在菜鸟数据平台上运转。2013年菜鸟网络成立后,原阿里物流事业部与菜鸟网络整合,物流数据平台打通, 物流预警雷达进行升级和改造,新增了区域和网点预测等诸多功能。这些数据将帮助电商平台和快递企业做决策,通过线路预测规避各大快递企业分拨点爆仓。2014年5月,菜鸟网络联合“三通一达”等14家主流快递企业推出了电子面单平台, 通过数据的流转,菜鸟网络电子面单系统可以串联快递企业、商家与消费者的数据信息。各快递合作伙伴的数据显示,使用电子面单,发货速度能提升30%以上。2015年,菜鸟网络运用大数据分析,结合高德地图的空间定位技术,推出智能路由分单,可用数据实现包裹跟网点的精准匹配,准确率达98%以上,随着大数据沉淀,可向100%接近。2016年,菜鸟网络与高德地图合作,双方打通底层地址数据,建设国内最先进的5 级地址库。同年双十一,菜鸟依托人工智能通过对区域订单量的预判,提前指导商家布局仓储,提升了整体物流效率。2017年入股中国领先的智能仓储设备企业-快仓,快仓专注于移动机器人、可移动货架、补货,拣货工作站等系统研发, 以人工智能算法的软件系统为核心。未来,菜鸟将对开放战略升级,更加注重赋能中小商家和中小物流,把物流云全链路的能力向行业开放,真正带动行业整体效率提升。四、结束语通过对各技术行业实践的分析,我们发现,行业内领先企业积极布局智能物流,抢占先机:电商平台物流企业(亚马逊、京东、阿里等):在物流基础设施不如传统物流企业情况下,更加注重通过技术手段提升物流整体操作效率。依托自身互联网技术基因优势,在各技术领域积极布局,力图对传统物流企业实现弯道超车。技术依赖度与技术成熟度都较高。领先物流企业(顺丰、UPS、DHL等):通过组建技术研发团队,设立技术趋势研发机构,与领先第三方研发机构合作,在应用前景较大,与物流紧密相关的新兴技术上积极布局。但受限于数据劣势,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方面与电商物流企业仍有差距。智能物流物联网企业(G7等):独立于物流公司和电商平台,专注于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平台开发和服务,具有很强的技术实力和商业模式优势。在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专业团队和资本的助力下,发展前景巨大。对于国内物流企业而言,智能物流是其能否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的关键所在,面对新的时代趋势,企业需要把握以下成功要素: 拥抱智能:物流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特性、所在领域的客户特征变化,以开放的心态拥抱科技,拥抱智能物流,实现转型升级。 提前布局:智能风口下,纵观各家电商互联网巨头及领先国内外物流企业,其都已在智能物流变革中提前布局。智能物流早已不是一道选择题,谁能把握先机,谁才能占据主动,物流企业需要提前布局,抓住智能物流先机。 重视数据:数据化是物流向下一代升级,真正实现智能物流的关键,虽然当前物流企业在数据获取方面存在天然劣势,但可尝试与第三方企业合作,及早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积累技术,积极对现有信息系统换代升级。2018智能物流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上)2018智能物流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中)行业应用 |智能物流链AIL打造全球首个人工智能+区块链+物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