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行业分析|来自智能家居传统设备制造商的思考汤斌

行业分析|来自智能家居传统设备制造商的思考

作为智能家居行业传统设备制造商的一名产品经理,一直忙于单个产品本身的设计和思考,没有将思考的内容上升到行业本身上来,最近和几个做IOT平台的大佬沟通交流受益良多,将自己的思考和感想记录下来,如果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指正。1. 躬身入局,我们从哪里开始?1.1 行业位 & 领域做事情最首先的,就是搞清楚我们在行业生态内所处的位置和领域,这决定了我们应该做怎样的产品?在下游有什么样的资源可以使用?能为上游企业或玩家提供什么样的价值?明确了上述的内容我们就可以集中资源在我们所处的位置和擅长的领域去发挥。因为我们在入局智能家居之前,主要是做高安全行业的相关产品(保险箱和银行),结合自身优势和36Kr在《智能家居行业研究报告》中的行业地图,我们很容易找到所处的生态位和领域,那就是「安防领域内的智能家居硬件设备制造商」:1.2 外部因素和宏观模型找到了我们的定位和切入点,下一步「很很很」重要的,就是分析当前市场环境的宏观因素,为什么如此强调这一步,是因为我们在这里栽了太大的跟头,白白浪费掉了蓝海市场大好的机会,最终只能在红海中寻求新的出路。这一步介绍一下我最推荐的工具——「PEST模型」,它可以快速帮助你分析了解当前市场的宏观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政治:当前在政策上,是否有利好的政策支持?政府对当前行业是扶持还是观望?经济:市场整体经济情况如何?人均消费水平和习惯是怎样的?社会:社会通常指用户本身,用户对行业的认知如何?普遍认可还是仍需产品教育?技术:是否有新兴或配套技术手段能为产品赋能?以我们为例,我们在14年入局智能家居市场,小米还未在IOT领域发力,除少数极客外用户缺乏对智能家居的认知和市场教育,大部分用户仍抱着观望或试错的心理。指纹解锁等生物认证和识别技术刚刚开始在手机兴起,政策方面并无明确利好。基于我们在国外很好的品牌认知和技术积累,在这个时间段如果推出符合用户在当时环境下认知的产品,是可以快速积累用户量和培养用户习惯的,有了用户数的壁垒我们可以快速轻松拓展其他安防品类,提前抢占家用安防市场。但我们并没有,我们推出的产品远超过当时用户对智能家居产品的认知(主要是定价),并且销售运营方面也没有花费大的资源进行宣传,希望通过品牌的自然流量让用户购买,白白浪费掉了大好的蓝海市场。所以说好产品并不是最好的而是最合适的,一定要符合宏观规律和认知,过于超前和落后的产品都无法满足用户当前环境下的需求,当然预见未来用户的需求是必须的,但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步到位直接登天,只会让地面上的用户望而却步。1.3 企业目标和盈利模式接下来轮到挣钱的部分了,一切产品和商业活动的根本目的,无非是「利益和挣钱」,再好的想法和产品无法落地挣钱,都是耍流氓。前文提到了我们的生态位:「安防领域内的智能家居硬件设备制造商」,下一步就是考虑我们希望做到什么样的生态位?我们应该如何盈利?如果我们希望自己只是一个设备制造商,那无非就是靠自身的硬件产品销售来获得盈利,企业整体资源也更偏向于生产制造,摆在我们面前的路无非是3条:OEM贴牌,为其他大厂生产硬件,做一个纯设备制造商;自有品牌,靠现有或拓展出的线下线上渠道自销售或自运营;挂靠大厂生态链或对接其他开放平台,借助生态链的用户和价格优势进行销售。以国内的销售现状以及互联网行业「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准则,不难预料到一旦进入红海,随着资本力量的注入和玩家不断增多,价格战在所难免。小米目前作为IOT行业龙头的地位不可撼动,作为既没有核心技术知识(大部分靠供应商提供)、也没有上游平台渠道的制造商,很难有更大的盈利空间。我们也常说「蓝海市场抓用户量和习惯」「红海市场做细分或差异化错位竞争」,我们最终调整并提高了我们期望达到的生态位:「安防领域的方案提供商」。调整了定位,我们的盈利方式也就有所转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安防领域产品线的全覆盖,意在提供完整解决方案;Saas化和Paas化,开放平台和系统为其他安防领域制造商赋能,并提升自身系统能力;以软件盈利代替硬件单品盈利,构造安防行业壁垒。有了定位,我们的资源配置也有所转变,技术岗位人才也不断加入。1.4 搞清楚我们为「谁」去「做什么」?考虑清楚上述的问题,我们基本可以开始产品维度的考虑了,在这里我们常犯的错误就是「没有目标用户和产品目标」,没有目标用户导致我们往往做出一个功能大而全的产品,希望一个版本满足所有可能存在用户。而没有目标导致我们在做需求评审时,无法针对目标做取舍,什么需求都想满足。以我们的产品为例,我们所做的是智能产品,我们的目标用户特征之一就是「习惯使用智能手机或其他智能设备的年轻人」,基于这个特征我们会考虑简化智能产品本身的功能而使用App来替代,一方面App可以提供更便捷的操作和直观的提示,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App采集更多用户的行为习惯和信息。但是我们一开始并没有定位目标用户,在MVP版本上就将小孩和不会使用智能产品的老年人也划分为目标用户(当然不是说这些人肯定不会买我们的产品,只是他们占少数)。因此我们在智能产品上做了很多迎合这类用户的功能,导致产品变的很复杂,而最终上市后购买我们的用户80%都是前文提到的目标用户,即使是老人购买了我们产品也是由会用智能设备的年轻人设置好后来使用。产品上这些功能不但没能被使用起来,反而因为这些功能给App带来了很多问题,也为这些目标用户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困扰。所以做事情最主要的,就是先搞清楚自己所在行业生态内所处的地位和领域,再结合用户给产品设定目标,对功能有的放矢的取舍,让产品能为特定领域(场景)内的特定用户(目标用户)来更好的服务。2. 成业智能?败也智能?接下来说说「智能」,我暂且将智能设备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而我们所经历的正处于前两个阶段:智能1.0:联网即智能智能设备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设备从非联网走向联网的过程,在智能设备发展初期只要是能够连接Wifi网络,甚至通过蓝牙控制的设备都被称作智能设备,但单品和单品之间、品牌和品牌之间都存在比较大的孤岛,用户家中的联网设备往往需要很多的App单独进行控制,复杂程度过高,使用便利性也非常低。智能2.0:联动即智能得益于国内小爱同学、天猫精灵以及国外Alexa、Google Assistant等智能语音音响的普及,他们丰富的开放能力打破了设备间的孤岛将他们联系了起来,向着智能化更近了一步,各个大厂也进军IOT提出了自己的开放平台,不同厂商间的壁垒也被打通。虽然使用上的便利性大大提高,但设备间的联动关系仍需要用户手动去设置,设置过程和条件都比较复杂,学习成本较高。智能设备的发展至今,我们处于的也就是智能2.0的阶段。那为什么说「成也智能,败也智能」呢?曾经的智能靠着联网,让我们将多个不同设备多种不同操作方式转移到了单一的手机上或者智能音箱上,这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成就了智能硬件的普及和用户的认知。但随着设备间的壁垒被打破,设备之间的联动却需要我们手动去设置,如果玩过智能家居的人应该都知道,当你想设置一种场景的时候,设备之间的「且或非」关系、时间上的限制、人的限制等等,让这一切变的更复杂了,如果不是我有开发的背景这些功能是一定会吓到我的,仿佛「智能」二字至此已经不「智能」了。3. 智能3.0:自学习即智能上面我们说道,智能带来的便利性似乎倒退了,那么可以解决吗?答案是肯定的并且正在实现,那就是3.0的时代:自学习即智能。前两个阶段虽然没能很好的诠释「智能」二字,但为3.0时代提供了必须的条件和数据.随着AI和机器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边缘计算的能力也在不断加强,1.0时代通过联网把路打通,2.0时代通过互联将设备联系在一起并提供了海量数据,我个人一直觉得AI本身的价值并不凸显,只有海量数据 + 后端应用才能完全展现AI的能力,3.0时代的物联网就是很好的载体,未来经过AI优化可以自学习和自调整的智能设备,才真的称得上「智能」。简单说说5G:近期的5G大热为不少行业带来红利,自然有很多人在考虑5G能为IOT设备带来怎么样赋能,但我个人认为智能家居的瓶颈始终都在「智能」上,而5G最大的网速和带宽优势为IOT带来的价值有限,即使现在很多的AI和ML计算都在云端完成再下发给设备,但随着边缘计算的提升,网速并不会成为IOT设备的关键指标,当然随着5G后续的发展又怎样的变化,我们依然拭目以待。4. 对未来的思考聊完这么多,让我们回归现实,回归到企业本身,前面也说到了我们的定位不再是「智能硬件制造商」,而向着「平台和方案商」去前进,那我们的优势在哪里?我觉得我们最核心的优势就是拥有设备端的制造能力,能够在设备端功能拥有更多主导权,大部分平台出于统一性的考虑,产品功能趋于同质化,所拥有的的数据和能力本身趋同(当然部分平台也有差异化定制的功能)。而我们作为设备商已经有了不错的单品市场体量,那么从这里单点突破,逐步渗透安防行业其他产品并最终具备方案化的能力,会是我们近期主要的目标,安防市场目前仍然是个细分的小市场,但「安全」一直以来都会是刚需,站得住脚才能往上继续延伸。一点猜想随着疫情的影响和常态化,大家对于非接触交互的习惯也被提升了一个层次,国家年初出台的政策也将新基建囊括在内,5G、云存储和IOT都到了发力的时刻,随着万物互联的概念不断被实现,给出一点个人的思考和猜想:未来基于同类的物联设备,不同场景之间的区别将会被弱化怎么理解呢?以我熟悉的行业举个栗子好了,比如酒店和居家,两个看似完全不相干的行业和场景,但对用户来说从设备角度是趋于相同的(并不是完全相同),除去前台的一些业务场景后对房间来说:都有门锁、屋内的灯光、音箱、电视和家电,沐浴设备等等等等。当所有同类设备都被联系起来的时候,酒店和居家的场景将更可能的接近,比如入住酒店后可以使用和家中同样的指纹开锁,所有你在家中的一些习惯都被学习并直接应用到酒店房间内,这种体验上的一致性可能不会再被感知。那么作为产品经理或企业管理者,对能力的要求和场景的思考,是否也会更上一层楼?就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作者:Joe,90后,完美主义者,咖啡重度患者,某不出名智能家居制造业PM,0.5年产品经验小白一枚本文由 @Joe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福星到

麦肯锡:商用车行业通向2030之路调研报告(三)

【商车邦导读】展望未来我们已经筛选出一系列因素,我们认为这些因素对于不断发展的卡车行业的成功至关重要。快节奏的变化,持续的价格压力,强大的技术导向以及对全球货物运输近乎无法满足的需求是商用车行业的驱动力。通过广泛的努力,确定了卡车行业当前的收入和利润池,并探讨了未来几个市场和技术趋势的影响,我们已经为该行业找到了2030年的前景。展望未来我们已经筛选出一系列因素,我们认为这些因素对于不断发展的卡车行业的成功至关重要。提高运营效率。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是实现运营效率的提升,因为它使OEM能够更好地适应持续市场波动起伏。运营效率也将是OEM为新机遇融资的基础。关注替代动力系统的发展。成功的原始设备制造商将密切关注动力总成技术的发展。随着动力总成应用可能变得更加多样化,考虑到不同的使用场景,可以通过不同的动力总成技术更好地服务,OEM应该随时抓住机会,因为适当的应用场景变得可行。投资自动驾驶。自动驾驶可能是主要技术趋势中最复杂的,因此存在许多障碍。原始设备制造商需要保持“站稳脚跟”并投资今天的自动驾驶。在各种技术中建立自己的特定控制点,将是参与利润池的关键,这将需要早期和重大的投资。了解竞争。了解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可以帮助OEM制定未来的战略决策。例如,虽然多个参与者已经在纯电动车辆中竞争,但氢燃料电池的竞争空间显然不那么拥挤。从地区来讲,关注竞争来自何处,例如,来自中国的潜在参与者在其他地区变得活跃,这也很重要。利用伙伴关系。卡车生态系统的根本转变意味着今天的竞争对手可能成为明天的合作伙伴,反之亦然。原始设备制造商应该对超越卡车行业传统边界的新联盟和合作计划持开放态度。例如,在自动驾驶和互联方面进行开发和获取价值,不仅需要与供应商建立强有力的合作伙伴关系,还需要与技术和软件运营商建立强有力的合作伙伴关系。解决方案。解决方案为OEM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机会,可以扩展其当前以车辆为中心的客户服务。随着联网的运营车队份额不断增加,应用解决方案的潜在市场规模将会增加,并有可能加深OEM与其价值链上客户之间的关系。寻找最成功的电动车细分市场?乘坐电动巴士城市电动公交车虽然没有打破很多速度记录,然而就增长而言,它们正在超越其他所有电动汽车领域。事实上,作为增长最快的电动车市场(自2013年以来超过100%的复合年增长率,而乘用车为60%),欧洲的公交车队应该在2030年之前转向电动化,设定的目标是欧洲当年销售的公交车75%为电动车。欧盟委员会报告提出的这一目标给电动巴士带来了潜在优势。报告表示“低排放和零排放城市公交车市场的成熟度增加,而低排放和零排放卡车的市场处于市场发展的早期阶段。”这种出色表现背后的推动力来自客户强大的拉动力,客户主要由公共交通运营商(PTO)和城市政府组成。由于监管和政策影响,客户需求和政府补贴,这些客户表现出为清洁技术支付的高度意愿。尽管由于前期购买公交车、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可能需要更换电池等前期投资,它们在2025年至2030年期间不会具备TCO优势,但电动公交车对这些客户的吸引力仍然很大。全球电动巴士势头强劲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公交车制造国,在电动公交车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这代表着它们拥有最大的市场,2017年新城市公交车销售已达到90%电动化。2017年在中国销售的97,000辆城市公交车中,有87,000辆采用电动系统,相比之下,2017年整个欧洲城市公交车市场约为13,000辆。事实上,在全球各地街道上行驶的电动公交车超过三分之二在中国。这一趋势的典型例子是深圳,这是广东省的一个主要城市,自2012年以来,其购买了超过16,000辆新电动公交车,实现了整个公交车队的电动化。在整个亚洲,制造商支持这一市场并积极利用当地的生产设施与电动卡车的协同作用。北美市场在全球电动公交车市场占有很小一部分,根据分析销售情况,2017年的电动公交车销量仍然低于500辆,并且可能增长缓慢,只有少数大都市圈预计出现强劲增长。欧洲拥抱电动巴士在欧洲,我们预计2030年电动城市公交车的年销售额约占四分之三,年增长率约为18%。这方面的一个证明就是近期健康的市场需求,在伦敦、荷兰和其他地方已经出现首批城市应用展示。我们的研究表明,电动公交车的需求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电动化和新移动技术(如共享移动和自动驾驶汽车)的整体趋势。客户需求主要是政策、监管和文化压力的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欧洲城市的电动公交车市场。在这一点上,考虑到电动公交车的总体拥有成本显著高于柴油公交车,其经济因素所起的作用较小。在欧洲大部分不景气的公交车市场,大城市和“绿色国家”可能会首先采用电动公交车;前者由于遏制空气和噪音污染的紧迫性,后者要履行保护公民免受环境危害的承诺。根据我们采集的区域城市电动巴士模型,我们预计这些地区将更快、更高比例地采用电动公交车。与此同时,通过对有关柴油排放有害的持续讨论,德国很可能会出现电动公交车的加速发展。电动巴士现象给城市带来了3大挑战:高技术不确定性,大量前期投资需求以及对新功能的需求。作为回应,我们预计欧洲的大部分电动巴士销售将作为较大的公交投资的一部分(例如,电动公交车加基础设施和其他服务)。通过这种整体方案,城市可以有效地转移电动巴士的许多不确定性。这对于大多数小型和区域中心来说尤其如此,而大城市通常能够利用自己的基础设施能力。电动巴士是迈向未来移动目标的第一步随着城市寻求实现其未来移动的目标,可以带来包括智能、清洁、整体方案的电动公交车成为许多移动目标的第一步。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城市需要新的基础设施,现在他们同样需要。这意味着包括充电站在内的硬件组合(通常需要对公交场站进行全面重新设计)和其他所需设备,以及可以收集和利用有关驾驶模式和车辆健康状况数据的软件解决方案。考虑到电动公交运营的复杂性,包括电池使用寿命周期监控,运行范围计算和充电管理,新基础架构的元素将远远超出当前部署的IT系统。幸运的是,一个由高素质公司组建的网络可以帮助应对这些挑战。例如,一些电动客车制造商与充电基础设施提供商和其他人合作,可以承担全部系统化任务,提供端到端的电动客车解决方案。其他人还能提供综合服务包,并对整个系统的服务和维护负全部责任。与此同时,一些交通运输运营商拥有核心综合团队来管理和执行投标或交付项目。这个团队可以验证招标的所有组成部分,包括合同条款、创新的整合、运营成本和投资,以及质量和安全因素。最初的一系列电动公交系统投资将使随后引入的未来技术(如自动驾驶出租车和班车)成为可能。在多种情况下,城市规划人员逐渐开始对电动公交车进行尝试,并购买少量电动公交车进行试水,随着信心的增强,然后扩大其使用范围,因为清洁空气和更安静的街道的好处显而易见。因此,电动巴士制造商通常首先关注向城市出售少量车辆,然后采取更多整体方案,将电动巴士与定制的充电、维护和交通管理解决方案捆绑在一起,包括增值机会。对于那些没有所需的专业人员(例如高压线路)或风险偏好“单打独斗”的小城市尤其如此。对于电动巴士制造商来说,这可能会是一个成为首选供应商的机会,可以从单一合同,最终发展成为关键合作伙伴。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向电动公交车的过渡可以为城市未来移动目标和愿景打开一条清晰的路径。这是实现可持续交通解决方案和零排放城市长期愿景的第一步,也是重要一步。此外,成功应用的电动巴士系统可以向下一个技术领域过渡——自动运输,这可能对城市移动产生重大影响,使它看起来不再那么遥远。考虑到这一点,实施电动公交车系统应该以这样的方式设计,即它们可以扩展到适应自动驾驶公交车技术,并促进与综合运输更深入的融合。电动巴士现象代表了车辆电气化方面取得的令人兴奋的新进展,为其他电动车领域指明了方向,为实现未来移动目标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电动公交的经验可以帮助城市运输以最小的风险和波动过渡到清洁、绿色的明天。附录:调查方法说明通过这份出版物,麦肯锡已着手为卡车原始设备制造商提供指导,以确定他们迈向繁荣未来的行程。从全球的角度来看,我们深入研究了全球卡车市场容量、收入和利润池发展情况,涉及所有价格段(高、中和低价)的中型和重型卡车单元,总共有10个地区,包括亚太地区(不含中国、日本、韩国、印度),中国、日本、韩国,南美洲(巴西除外),巴西,中欧和东欧(CEE),印度,中东和非洲(MEA),北美自由贸易区国家和西欧(WE),形成我们对2030年商用车行业的假设和量化见解。对于2030年的全球利润池估算,我们分析了主要卡车原始设备制造商的市场数据和年度报告,涵盖了全球重卡和中卡销量的80%,并评估了11个主要行业趋势的影响。

鬼精灵

2020年箱包制造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产业集群明显「组图」

在全球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我国的箱包产业在近十几年得到快速发展,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将大部分的箱包企业带上快速发展的轨道。从经营模式来看,国内箱包市场经营模式以ODM/OEM为主,产业链集中于上游辅料和中游代工。从行业销售规模来看,2019年规上箱包企业销售收入1419.05亿元,同比下降1.66%。从箱包市场规模来看,2019年我国箱包市场规模约为2530亿元,同比增长22.64%,增速领先于全球。从行业区域发展情况来看,中国的箱包业在沿海的广东、福建、浙江、山东、上海、江苏、和内陆的河北、湖南八个省份发展最为突出,箱包产业目前已经形成广东花都、浙江平湖和河北白沟等产业集群。中国为箱包制造大国,以ODM/OEM为主箱包是我们日常出行常用的行李收纳工具,在全球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推劢下,我国的箱包产业在近十几年得到快速发展,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将大部分的箱包企业带上快速发展的轨道。中国箱包业在全球已占霸主地位,不仅仅是全球的制造中心,更是全球最大消费市场。作为世界生产制造箱包的大国,中国拥有成千上万家箱包生产企业,生产了全球近三分之一的箱包,其市场份额不可小觑。从经营模式来看,国内箱包市场竞争激烈,经营模式以ODM/OEM为主,产业链集中于上游辅料和中游代工。我国箱包制造业主要的市场主体有加工制造商、专业制造商和品牌运营商。目前我国箱包企业多集中于加工制造商,这类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而数量众多,产品附加值较低,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专业制造商规模较大,自身有一定的研发设计能力,同时也多保有自主品牌产品。箱包产品品牌运营商则主要来自国外,掌握产品利润率最高的研发设计和销售环节。市场高速发展,增速领先全球从行业销售收入规模来看,箱包为皮革主体行业下属细分行业之一。根据中国皮革协会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规上箱包企业1598家,累计完成销售收入1506.94亿元,同比增长2.98%。2019年规上箱包企业销售收入1419.05亿元,同比下降1.66%。从箱包行业整体规模来看,我国箱包市场体量庞大,近年来处于持续加速增长时期。根据Euromonitor统计,2012-2019年,我国箱包行业市场规模由1302亿元增加至2530亿元左右,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96%,增速领先于全球。行业产能较为集中,产业集群明显按照区域划分,中国的箱包业在沿海的广东、福建、浙江、山东、上海、江苏、和内陆的河北、湖南八个省份发展最为突出。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箱包生产国,这八个省份所生产的箱包产品占据了全国80%以上的市场份额。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箱包业发展却严重滞后。从生产地区来看,国内产能主要集中在广东花都狮岭、浙江平湖、河北白沟这三大箱包产品聚集地;同时还诞生了海宁皮革城,上海虹口皮具中心,广州皮具城等专业市场。这些聚集地约占据着我国箱包产值的70%。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箱包制造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刽子手

质检总局:关于美的集团质量变革情况的调研报告

编者按:在2018年全国质检工作会议上,支树平局长指出:“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情况搞清、问题找准、整改到位、工作做实,保证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在质检系统落地生根。”侯建国书记要求:“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切实做到决策科学、工作务实。”2017年11月13日至17日,按照质检总局领导指示,为深化“质量发展圆桌会议”观点,探索新时代经济质量优势、质量变革、全要素生产率等质量新观点,质检总局发展研究中心派出专题研讨组赴广东调研。在广东质检两局的支持、帮助和参与下,在5天时间内,召开专题座谈会3个,深入考察美的集团研发中心、高科技展示、工艺流程、装配现场6处,完成了《关于美的集团质量变革情况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成稿于2017年11月中旬,为体现原汁原味,报告中语境等未作改动。关于美的集团质量变革情况的调研报告质检总局发展研究中心贾玉奎 王 禾 李 桐 张世欣质检总局质量管理司 李兆顺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第二届中国质量发展圆桌会议成果,落实质检总局领导指示要求,11月13日—17日,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质量司、广东质检两局,赴美的集团实地调研。调研期间,通过考察美的全球创新中心、中央研究院实验室、空调装配线和产品展示中心,观看资料片,开展座谈交流等方式,与集团副总裁兼产品与供应链总监向卫民、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刘小文、集团用户与品质总监王俊和产品与供应链品质管理负责人崔鸣,进行了深入交流,全面了解美的集团大力实施质量变革,特别是通过开展精细化质量管理、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有效管控经营成本、增强质量竞争新优势的经验做法,探寻高质量发展阶段实体经济发展新路径。一基本情况与改革背景美的集团成立于1968年。从仅有23名员工,主要生产塑料瓶盖、玻璃瓶盖和皮球等产品的北滘街办塑料生产组,如今年销售收入2000亿元,每年向全球用户提供3亿台家电,向全球厂家提供3亿个核心零部件的大型家电企业集团,经历了从艰难创业到跨越发展的辉煌历程。图1 美的集团发展历程当然,发展的历程绝非一帆风顺。作为国内家电行业的龙头企业,2011年之前,美的集团通过高资源投入,拉动产能扩张,以低成本、大规模竞争优势获得高速增长。集团营收2010年突破千亿元大关,2011年达到1341亿元。然而,貌似红火的发展背后,却是集团自有资金-51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66.6%的残酷事实。面对严峻局面,美的集团深刻意识到单纯依靠大量投资,以低成本、低质量的传统经营模式已难以为继,亟需转型变革。2012年开始,他们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提出全面经营战略转型,实施“产品领先、效率驱动、全球经营”三大战略,旨在通过质量更高、更快顺应消费升级的产品,赋予产业链每一个人、每一台机器更高的生产率,更加迅速地配置资源,更加合理地运营发展,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经营质量。图2 美的集团2011年与2016年核心指标对比二质量变革实践与成效对于美的集团来说,“产品领先、效率驱动、全球经营”既是发展战略,也是实现质量变革的方法路径。(一)在产品领先方面,着力提高产品质量。坚持以用户为中心,持续加大产品研发和质量保障投入,全面推行以“精准企划、精湛研发、精品品质、精益制造、精诚服务”为核心的全价值链精品工程,认真踏实地做好每一类、每一件产品。在创新研发机制上,建立集团与事业部的四级研发架构,布局中长期技术储备与长期竞争能力。在技术创新上,持续加大投入,5年来研发投入累计近200亿元,仅2016年投入就超过60亿元,占销售额的3.8%。专利数量在全国企业中排名第7位,同行业第一。集团拥有国家认定的各类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企业32家,是国内家电业拥有同类创新中心最多的企业之一。研发人员占比从2011年的27%提升到2016年55%,其中博士从2012年20人增加到2016年500人,外籍资深专家达到500人。据汤森路透发布的《2016 全球创新报告》,美的位列家电领域全球排名创新机构首位及厨房电器子领域亚洲创新机构首位。欧盟委员会“2016 全球企业研发投入排行榜”,美的为 TOP200 中唯一上榜的中国家电企业。图3 美的集团研发体系图4 美的集团研发投入在产品质量提升上,坚决执行品质“刚性管理”,坚持“面向用户的极致体验、面向全球化的质量管控体系、面向国际化的专业能力构建”的中长期质量战略方针。针对“精致的外观、卓越的性能、可靠的质量”等决定产品质量的3大要素,持续开展流程改造,不断完善产品设计,加严质量管控标准,着力增强品质权威,大力推进产品可靠性体系建设,大幅提升产品质量和用户满意度。在推动产品质量不断提升的同时,建设和完善从产品设计、制造、物流、安装和售后服务全流程的质量管控和保障体系。(二)在效率驱动方面,着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概念,通常含义是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开发利用的效率,其来源主要有效率的改善、技术的进步和规模效应的提高,是衡量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也是分析经济增长源泉的重要工具,更是政府或企业制定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重要依据。美的集团坚持以效率提升强化产业链运营能力。在发展模式上,专注核心业务,改善产品结构,提升资产效率。在经营思路上,先做减法,再做加法,还做乘法。所谓减法,就是果断砍去规模小、经营差、效益低、没有发展潜力的品类,关停并转,退还土地厂房,减少一切不必要的投入;所谓加法,就是加大科技、人才、创新投入,加大自动化和信息化投资;所谓乘法,就是综合运用创新驱动、品质提升、管理效能强化、人文素养提高,在要素投入最小化、效益产出最大化的整体运营中,实现企业发展的倍增效应。5年来,美的集团深入实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广“T+3”新型产销模式,逐步实现制造精益化和经营简约化。产品品类由64个减至32个,产品型号减少50%;渠道库存由160亿元下降为77亿元;生产基地土地和厂房面积从1632万平方米缩减为1166万平方米,仓储面积从630万平方米缩减为450万平方米,主动退还政府土地累计超7000亩;固定资产从240亿元缩减为180亿元;制造效率每年提升15%以上。图5 美的集团效率提升流程图(三)在全球经营方面,不断拓展资源整合空间。注重以合作并购培育发展新增长点,稳健布局工业自动化和机器人产业。2015年先后与开利、博世、希克斯等暖通、家电巨头开展合资合作,拓展业务成长空间。2016年收购日本东芝白电80.1%股权、超过5000项白电专利及其在日本、中国、东南亚的市场、渠道和制造基地。与日本安川电机合资设立工业、服务业机器人公司,进军机器人产业领域。2017年成为全球四大机器人公司之一德国库卡集团最主要股东(占股比达95%),收购运动控制和伺服技术领先的以色列高创公司。同时,加快开拓海外市场,改变简单代工模式,努力在世界重要国家或地区实现品牌、团队、资产、经营一条龙,完成“中国出口”向“当地运营”的转变,推动外销业务模式以“OEM为主”向以“OBM为主”升级,促进自有品牌业务增长。2016年,海外收入达87.3亿美金,占总销售收入的44%。2017年前3季度,海外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比例达50%,成为国内白电行业海外收入最大、占比最高的企业,列2017年中国企业全球化50强第7位。美的集团主动抑制扩张,收缩战线,突出主业,通过一系列质量变革,走出了从“减量提质”到“量质双升”的坦途,企业利润逆势上扬,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转型升级成效明显。一是盈利水平逆势增长。在全球经济和家电行业不景气大环境下,2015年仍以1384亿元营收稳居行业前列,净利润由66亿元增长到136亿元,净利润、自有资金、净资产、纳税分别同比增长17%、24%、23%和9%。2016年营收达到1598亿元,净利润159亿元,自有资金695亿元。2017年前三季度,实现销售收入1860亿元,净利润达到15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60%和17%以上。二是供给效率显著提升。2016年库存周转率比 2011年提升40%,物流人员减少31%;全部32家工厂均实现拉动式生产,人均产出效率比2011年提升91%。现金周期从2012年的30天,缩减到2016年的“零天”,2017年预计为负4天。截至2016年底,美的集团平均自动化率达36%(行业平均为15%),应用机器人超过2000台,累计节约工人8万人,员工总人数从近20万人缩减至10万人以内。三是研发能力不断增强。2017年,包括整体式空调器静音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IH电饭煲核态沸腾及焖香补炊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等14项技术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在工业设计领域,14项工业设计获2017年德国IF奖;16项工业设计获2017年德国红点奖。截至2016年,累计拥有授权专利达26000多件,其中仅2016年申请专利13546件,发明专利5562件。据科瑞唯安发布的《2017全球创新报告:进无止境》显示:在家电领域,美的发明专利数量连续三年稳居全球第一,家用电器和厨房电器两项专利量均名列榜首。产品市场维修率每年至少实现15%以上的下降,用户满意度和网上好评率大幅度提升。四是品牌效益持续显现。2016 年,成功上榜《财富》全球 500 强,成为首个跻身世界 500 强的中国家电企业品牌,连续三年居《财富》中国 500 强家电榜首位。三美的经验带来的思考与启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美的集团秉持以“产品领先、效率驱动、全球经营”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坚定不移推进转型升级,企业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美的集团的成功转型,是质量变革、质量提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功样本,是实体经济企业实现凤凰涅槃的根本之道。(一)美的集团的成长集中体现着三大变革的综合作用。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是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美的改革创新的态度是鲜明的,推动改革的举措是全方位的,三大变革相辅相成,共同推进,形成了加速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在质量变革方面,从理念、目标、制度到具体领域工作细节,推出了一系列、全覆盖的改革措施;在效率变革方面,全力退出低效要素,全力投入高效要素,通过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全面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正如陪同我们调研的集团副总裁向卫民所言“让每一寸土地、每一间厂房、每一个要素都发挥最大作用”;在动力变革方面,加快劳动力数量红利到质量红利的转换,加快从规模扩张到创新驱动的转变,新动力培植了新潜力,催生了新发展。调研组认为,发展阶段转换亟待推进质量领域三大变革,对一个企业是如此,对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也是如此。(二)美的集团的发展始终坚持了质量第一。美的集团“三大战略”的变革路径清晰明确,根本原则在于始终坚持质量第一,视质量如生命,靠质量赢市场,以质量树口碑。在现场调研过程中,随处可见有关质量的标语,如“全员抓质量、人人保品质”“坚持品质基础、争做品质标杆”“创新突破、稳定品质、落实管理、提升效率”。在听取集团各层面介绍情况时,深感他们对质量的推崇和敬畏,质量根植于每一名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的脑海之中。负责供应链品质管理的崔鸣说,“精品是一种态度、一种承诺、一种习惯、一种文化”。美的集团凝聚了一大批质量管理专家和工匠人才,他们具有国内外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在追求质量的道路上自强不息。(三)美的集团的转型全面诠释了新发展理念的内涵。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深感美的集团崇尚创新驱动,注重统筹协调,践行简约高效,拓展全球市场,促进区域发展,发展活力不断释放,整体性、持续性和引领性得到凸显。特别是近年来,美的集团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全力推动质量变革,有效改善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供给侧质量,受到中央有关方面的关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曾专程赴美的集团调研。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夕,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应邀赴北京参加中央领导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专题座谈会。美的集团的发展处处体现着新发展理念,也从微观层面为新发展理念作了一个生动的注脚。调研组认为,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指导,也是我们谋划质量工作、定位质检职能的坚定遵循。(四)美的集团的经验昭示着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性。通过调研发现,美的集团作为一个成功企业,始终把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调研组认为,估算全要素生产率有助于经济增长源泉分析,能够分析各种因素(投入要素增长、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识别经济投入型增长或效率型增长的类型,确定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同时,估算全要素生产率也是制定和评价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基础。在广东调研期间,广东省质监局局长任小铁专门就全要素生产率提出见解,广东检验检疫局局长施宗伟也有同样的呼吁。近年来,质检系统始终没有停止对质量工作有效性的探索,但一直苦于缺乏科学、合理、系统的评价指标。我们建议,在总局层面组织专门力量深入研究,参照绿色GDP的设计方法,借鉴环保执法的刚性指标,争取权威计算并发布各行业、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纳入国民统计。(五)美的集团的壮大为质量提升树立了标杆。质检系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最重要的就是振奋精神,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落到实处。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质量提升是质检工作的主旋律,是千千万万中国企业为之奋斗的目标,而美的集团确实在质量提升中做出了示范。调研过程中,我们深感美的集团通过质量变革,正积蓄着持续发展的能量和后劲。特别令人欣慰的是,美的人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奋进的状态,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说:“美的还不是一家成功的企业,我们只是在成功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在前不久的集团半年会上,他以“道阻且长,行则将至”8个字结束演讲,以此激励集团全体员工。质量提升永无止境,美的集团对于质量的坚定与韧性、激情与冷静,也为广大企业提供了借鉴。综上所述,鉴于美的集团的成绩,我们建议:1.将美的作为持续跟踪的研究案例,为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推动质量强国建设提供参考。2.全面提炼美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经济质量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建设质量文化的做法,形成可学习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3.采取“请出来、走进去”的方式,让更多的质量创新者、研究者、生产者了解美的,交流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形成最大的“美的效应”。4.委托广东质检两局牵头,立足广东,放眼全国,以美的为样板,围绕全要素生产率的量化与考核,逐步在微观、中观、宏观上破题。

移是

私域论专题报告(2):行业深度分析报告

孩子王是唯一 一家在官网上明确自我身份为“数据驱动的,基于用户关系经营的创新型新家庭全渠道服务商”的企业。私域当下,究竟是私域成就了孩子王,还是孩子王证明了私域呢?孩子王以“中心力场火车模型”为经营思想、以“长期关系牢固度方程式”为经营KPI。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平台化”私域行业最佳实践案例。 一、引言1.1 开车的是孩子王,搭车的才是私域网上针对孩子王经营策略做“新闻稿”式分析的文章已有不少,这类文章不外乎就是用“事实还原”的描述方法做了一次知识普及。普及了孩子王的门店活动、育儿顾问、孩子王APP、黑金会员等。知识普及听一遍也就够了。我就不再炒冷饭了。不过,鉴于私域论边界,我依然套用“私域经营方程式”为各位总结一下孩子王的私域经营关键要素(这个方程式在我另外一篇文章《私域论专题报告(1):行业分析报告(完美日记)》中有全面阐述。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点击去看)。私域是2018年才火起来的词,孩子王2009年4月就已成立。而且从孩子王创始人访谈中提到的“传统零售经营其实是经营物业”这个论断也可分析。孩子王成立之初的企业基因就已和传统品牌经营有所不同,准确说孩子王成立之初就已孕育着“用户关系深度经营”的生命之本。孩子王成就有其必然性。但我们可以肯定:不是私域成就了孩子王,而是孩子王证明了私域。开车的是孩子王,搭车的才是私域!1.2 看历史知其然,更需知其所以然看待历史的前因后果,视角不同,结果迥异。站在上帝视角看历史无疑是其中最无效也是最愚蠢的方法!比如你看历史学习毛泽东思想,若抱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生活”的结果性思维看到的就必然只是一个个必然成功故事。唯有深究毛主席是怎么从一介书生成长为军事家,怎么从师范生成长为思想家。思辨底层有哪些关键成功要素呢,为什么不是别人而是毛泽东成就一切。 唯有这样你才可领悟出做事为人的元知识和真理论。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仔细看一下孩子王的官网,观其表象仅可学其形、辩其内质方可明其理。所以本文将不会从“私域经营方程式”这个术的分析维度给各位剖析孩子王的成功(这种分析方式也必然无法触达事务本质),而会努力尝试从“经营商业模式”这个道的底层分析维度做剖析。不足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二、引言从交易关系2.1 单次交易效率这杆红旗还可以打多久大部分企业的经营商业模式其实是经营顾客单次交易效率;也就是将顾客单次交易成功的效率提到最优。比如汽车行业,会做品牌,筑生产、建4S店、招销售。目的就是让消费者认可品牌力、让消费者有需求在周边地理找到最近4S店、让消费者能够在门店通过听/看/摸立体化了解产品。多快好省的成交客户。基于这样的经营体系,大部分企业的组织架构也及其清晰。品牌中心、研发中心、制造中心、零售中心、培训中心(可以对对位看身边的企业是否如此)。整体企业的KPI也只有一个指标“成单率”。交易关系效率可用一个方程式来助于理解,提升方程式中关键指标即可提升交易关系效率:品牌力就是做广告、请代言,占领用户心智,形成你虽然没有用过我的产品但你会觉得我很好的错觉;渠道力就是签代理、开门店,形成无孔不入包围式零售格局;销售力就是做培训、打价格。形成最短时间头脑发热成交。我们接下来无需分析这种经营商业模式的有效性,我们只需从用户购买这些服务的成本角度(也就是让利消费者),分析一下该商业模式的竞争残酷性;2.2 从成本阶梯图看企业让利消费者行为变迁在单次交易效率方程式的指引下,企业的竞争必然是一个白热化的局面,产品战、价格战、渠道战每一处战场都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普通消费者的唯一趋向也指向“高性价比”、这会日日倒逼企业趋于成本价去销售产品。对于企业而言哪个渠道的交易效率最高我就选他。所以在品牌力层面为提效降本则会从明星代言转化为国货联名;在渠道力层面为提效降本则从门店渠道转向电商渠道,在销售力层面为提效降本则从销售员零售转向直播带货。这也是为什么这几年电商兴起、直播兴起的原因所在。没有品牌的痛苦挣扎怎么有李佳琪的成功。不知道小伙伴们注意到上图的比例分配没有,上图的成本变迁史更准确一点其实是一部营销端挣扎血泪史。换言之,以往的让利更多聚焦在砍营销费用,产品设计和研发几乎雷打不动,因为产品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所在,最多也是制造外包,可成本依然存在。老板们定会歇斯底里得说:不能砍了,营销砍了不外乎是新瓶装老酒,换个地方抓流量,可产品设计和研发都砍了,没产品可卖,这不是逼我做传销么?!不可排除未来会有更高效的营销端工具助力单次交易效率的提升,比如VR、智能机器人。可针对品牌商而言,能砍的成本已趋于极致。不过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来看企业生存路径。或许品牌商的经营格局和经营策略就应该升级换脑了呢。举考试为例,A科平常能考90分,再努力也只能提高10分;B科平常能考60分,努努力或许就可以80分。一杆红旗下死撑到底,不是战略笃定,而是决策落伍。孩子王会告诉我们换一杆红旗打,也可走出一片新天地。三、孩子王经营商业模型3.1 企业价值链金字塔我们来看一家企业的行业价值链金字塔。了解在整个利益分配中的分配权、了解在业务价值链中的话语权。第一层:OEM行业最底层做OEM出卖的就是劳动力,掌握的核心能力是生产力,价值分配中虽然干的是最累最苦的活,可拿得是最少的钱;第二层:品牌商接下来有了自己的品牌,开始设计和营销自营了,这时候价值链已提升为知识工种型,利润也有一定提升。不过该阶段的痛苦就是跨品类经营则成本翻倍提升,因为每条品类的研产销都相对独立,而且对于用户而言,用户形成的心智模型长期为单一品牌认知。也就是“格力只做空调非常好”这样的潜意识认知。用户教育成本极高。一个新品类雷同一次新创业。第三层:平台然后就是平台阶段,平台阶段的意思就是做连接器,一端连接消费侧、一端连接供给侧。比如互联网企业干的事情。淘宝、京东、饿了么、人人车等。这个阶段显著的特点就是“只搭台子不唱戏”。这个阶段提供的不是单一产品,而是服务解决方案。饿了么提供外卖解决方案、人人车提供二手车解决方案。这个阶段赚取的不是差价,而是佣金。最高层:投融资最高一层是企业股份计算器,风投越早,上市后回报率越高。因话题边界问题,该层就不详细展开讨论了。3.2 孩子王商业图谱孩子王的经营商业模式是经营顾客长期关系;也就是上面的“平台层”;请注意(敲黑板)这绝对不是做私域营销那么简单。而是孩子王不仅将长期关系经营输送到自我血脉之中,更可怕的是将”长期关系经营“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赋能输出到整个产业链,孩子王做的是一个类淘宝平台;整个商业图谱分为两层,底层是道之层,通过“中心力场火车模型”构建经营理念(中心)、核心能力体系(力)、业务渠道场所(场)。上层是术之层,依托道之层的能力,联合外部服务商户,为用户提供多SKU服务品类,高效的服务频次。构建“中心力场火车模型”搭建的是类淘宝平台能力。围绕“家庭全渠道服务”这个业务目标,链接并赋能行业生态链中的服务商。3.3 长期关系牢固度方程式同时,孩子王给用户的价值是紧紧的用服务将用户粘结在平台之上。这个粘结能力我们称作“长期关系牢固度方程式”。有效服务种类决定了顾客的选择自由度和上帝满足感。有效服务频次决定了顾客的服务满意度和身份归属感。前者考察的是顾客全生命周期的覆盖度;后者考察的是顾客的联系次数维度。服务种类不是简单的做加法,即不可ALL IN自营。我在《“4级跳跃产品方法论”助力挖掘SaaS云会议蓝海市场》中第三级有提到的“数一数二战略”可证明之。因为行业发展规律必然“数一数二”。也就是每一个细分行业发展到最后都剩下几家头部玩家。企业若简单的做加法就是“拿着自己的兴趣去挑战别人的专业”,与其博一时之快感,不若好好经营自我能力,开放合作共赢共创。未来也必然不会成为“狗日的***”。有效服务频次也绝对不是量的积累,而是质的计算。无论是提供数字化工具、IM能力,还是提供培训等。这些都没有触达到有效服务频次执行者(销售人员/用户服务人员)的内心。他们的内心就是解决人性问题。人类活动三要素提到,人类要做好一件事情,必须是心脑手合一。心要想做,解决动机问题;脑要能做,解决能力问题;手要会做,解决工具问题;孩子王具体策略中提到的整个企业的经营考评指标,150元的线下服务单客成本,育儿顾问KPI考核变革、育儿大学的培训都是解决三要素问题。这些才是有效服务频次要去重点解决的关键要素。不改组织和考评的用户服务都是耍流氓!3.4 中心立场火车模型详解下面我来详细解说一下中心立场火车模型的构造。一家企业供应链再强大,也不可能自营所有产品;我们通过盘点孩子王的服务品类,可以对孩子王的经营有一个全方面认知。孩子王绝对不可自营如此之多的产品SKU。那凭什么这么多供应商会乐于与孩子王平台合作呢。那一定是孩子王提供了其他平台所没有的东西。我们通过分析孩子王的经营实操,总结了“中心立场火车模型”来阐述孩子王的平台价值。中心是火车头,提供引擎动力和目标方向;场是铁轨,提供渠道空间和业务舞台、而且不同的中心配套不同的场,所以铁轨必须和火车头配套使用,铁轨上走汽车是走不了的;力是轮子、是一种转化媒介,火车头的引擎能力要通过轮子转化成拉力,火车头没有轮子就只能空转。那么后面的车厢就是服务了。在中心层面:孩子王将整个组织都定义为“数据驱动的,基于用户关系经营的创新型新家庭全渠道服务商”的企业。孩子王的经营考核指标是会员ARPU值;企业架构只有三大中心“顾客研究中心、顾客支持中心、顾客经营中心”;育儿顾问产品经理制增强顾客深度关系职能弱化营销卖货职能。绝对不会是掏钱时顾客是上帝,掏完钱让顾客去见上帝。试问现在哪家企业经营私域有如此魄力这么做的呢?中心是火车头,这为整个服务链条注入了引擎动力和目标方向。在场层面:孩子王提供全渠道营销体系,构建强粘结的用户服务渠道。线下有门店、活动引流;线上有APP、IM和商品引流;供应链有商家门户平台、数据化工具赋能。场是轨道,这为整个服务链条铺设渠道空间和业务舞台。在力层面:孩子王提供育儿服务组织来承载,这个组织包括三个层面,育儿顾问做连接、育儿专家做知识、育儿大学做传播。400多个用户标签、1000多场线下活动、都是要烧钱的活。育儿顾问的能力和杀伤力我在此就不多介绍了。孩子王做的加法80%都围绕的是“深度用户服务能力”构建。这也是各个供应商看重孩子王平台价值的地方,也是孩子王的行业门槛所在。力是轮子,这为整个服务链条的目标达成提供转化器效益,目标达成的抓手,吸引合作方共同成长。四、从孩子王我们学到什么看历史少说是什么,而要多问为什么深度用户经营是可以拿来卖钱、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聚焦特定圈层人群比简单做用户基数的未来潜力更大;中心力场火车模型是构建企业能力体系的方法论;人性三要素不变革,火车是跑不动的;不改组织和考评的业务变革统统都是耍流氓!本文由 @ boyka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大盛魁

TWS行业深度报告:解读TWS成长空间,探寻核芯动力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一、AirPods 引领行业,TWS 耳机成为可穿戴新贵1、AirPods 横空出世,全新定义 TWS 耳机 TWS 为 True Wireless Stereo 的缩写,意为真无线立体声。传统的无线蓝牙耳机有头戴式、挂脖式等,两个扬声器之间都有 线材或头梁连接,体积较大,携带不便,而 TWS 真无线蓝牙耳机则是真正做到了“无线”。早在 2015 年,日本安桥公司便 已在 IFA 展上推出具有两个独立耳塞、中间无任何线材连接的真无线蓝牙耳机,但当时并未引起广泛关注。主要原因在于其 连接、续航及音质表现均不佳。2016 年 9 月 8 日,苹果公司于秋季新品发布会上发布了 AirPods,使得 TWS 耳机真正意义上进入公众视野。同时,苹果在 当届发布会上还发布了首款没有 3.5mm 耳机孔的智能机 iPhone 7。这两款产品均是对过往消费电子产品形态的巨大革新,引 领了后来的产品形态创新。作为首款取消 3.5mm 耳机接口的智能机,iPhone 7 通过减少手机外部接口,创新性地解决了智能手机易进水的缺陷,同时支 持 IP67 级别的防水功能。据 IDC 统计,2019 年内 IP68 防水等级的手机占比已达 13.02%,而 2017 年这一比例仅为 6.06%。 此外,3.5mm 耳机接口模块的移除,也大为节省了手机内部空间,iPhone7 利用手机内部多余出来的空间放臵了一枚 Taptic Engine 震动马达,带来了更好的震动效果。更大的手机内部空间和更好的防水功能使得其他手机厂商纷纷效仿,至今大部分的中高端机型已不再带有 3.5mm 耳机接口。 这一趋势为 TWS 耳机带来强劲的市场需求,而 TWS 耳机的成熟也为手机无孔化发展提供了动力。 从用户体验角度来看,传统耳机的线材易缠绕,收纳和携带不方便,功能单一,而相比之下,TWS 耳机具有诸多优势: (1) 无线材,简化连接方式。TWS 耳机不需要像传统有线耳机一样插上音频线,也避免了传统蓝牙耳机线材摩擦带来的听诊器效 应,彻底的无线化使其可以实现取出即用,自动连接。(2)体积小,便携,易收纳。相比于传统有线耳机的线材易缠绕,头 戴式蓝牙耳机的体积庞大,TWS 耳机不仅轻便小巧,而且自带具有收纳功能的充电盒,易于随身携带,充电盒还能给耳机提 供更长的续航时间。 (3)多重传感器智能控制,语音助手的新入口。TWS 耳机大多内臵运动加速传感器、光学传感器、语音 加速传感器等,能做到自动暂停、自动断连、触摸操控,更可作为语音助手接入口,极大提升了用户体验。2、苹果公司持续引领,非 A 系公司快速跟进 AirPods作为苹果公司2016年的压轴产品,自发布后仅用时一个月就以26%的市占率成为美国销量最高的耳机。此外,AirPods 还带动了无线耳机的销售热潮,根据 Slice intelligence 数据,2016 年底,美国电商耳机市场中无线耳机占比大幅提升至 75%, 显现出对传统耳机的强劲替代趋势。2019 年 3 月和 10 月,苹果又相继推出了 AirPods2 和 AirPods Pro。两款产品都搭载了新一代 H1 主控芯片。其中 AirPods 2 更新了语音控制和无线充电功能。AirPods Pro 引入了 SiP 封装,进一步提高了内部元器件集成度,利用节省出的空间,加入 更多的传感器和芯片,实现了主动降噪功能,并且缩小了耳机整体尺寸,增加了其便携性,AirPods Pro 还通过结构改进实现 了 IPX4 级别的抗汗防水。一系列增值功能的引入是 AirPods 系列产品迈向高端耳机的重要一步,此外,苹果亦有望于 2020 年内发布全新的头戴式 AirPods 及入门款 AirPods。摆脱了传统耳机物理连接的束缚,AirPods 展现了有线耳机和传统蓝牙耳机难以比拟的便捷舒适。市场也证明了这款产品的成 功,苹果公司在传统手机业务销量表现疲软的情况下实现了可穿戴设备营收的高速增长,2020 年第一季度可穿戴设备营收达 总营收的 10.9%,同比增长 36.9%,成为公司成长的主要驱动力。AirPods 的成功,成功开拓了一款 IOT 新品类,也为业内厂商展现了 TWS 耳机的巨大发展机遇。三星、华为、小米、OPPO、 vivo 等安卓手机厂商快速跟进,SONY、BOSE、森海塞尔、漫步者等传统音频设备厂商,乃至爱奇艺、网易等互联网公司也 纷纷推出自己的 TWS 耳机产品,还有部分专门生产 TWS 耳机的初创公司应运而生。我们在此统计了 2017-2020 年间,各主流品牌厂商的 TWS 耳机产品。可见业内公司均在积极布局 TWS 耳机市场,新品发布 不断加速,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 (1)手机厂商:华为、小米等手机品牌注重与自家智能手机等产品的适配,以 TWS 耳机作 为自家语音助手交互入口,优化多场景应用将 TWS 耳机融入自家智能产品生态圈; (2)传统音频厂商:森海塞尔、铁三角等传统高端音频厂商则在其 TWS 耳机产品上发扬一贯的音质优势,支持高清音频编码; (3)互联网公司:爱奇艺、网易云等互 联网公司则依靠与自家互联网产品的联动推出耳机硬件。同时通过上表统计可见,除苹果外,其他 TWS 耳机厂牌自 2018 下半年起进入新品爆发期。那么为何 2018 年之前少有非苹 果 TWS 耳机面世呢? 我们认为,TWS 耳机需要把原有的信号接收模块、解码放大模块、通讯模块以及电池等零部件全部装近拇指大小的设备中, 还要保证连接性和一定的音质效果,具有体积小、集成度高、技术难度高等特点。相比其他厂商,苹果公司早在数年前就已 提前布局 TWS 耳机领域,并持续投入研发。通过查阅美国商标专利局网站,可见苹果公司在 2010 年起就在不断申请无线蓝 牙耳机专利,并在 2015 年 10 月注册了 AirPods 品牌商标。苹果公司对 TWS 耳机的提前布局,为 AirPods 赢得先机。而非 A 系公司看到了商机后,也积极布局,但受制于技术积累不 足,早期产品市场表现不佳。2018 年前,市场上 TWS 耳机产品屈指可数,且价格昂贵,首发价格都在千元以上,部分产品 超过两千元。同时受技术限制,大部分非 A 系 TWS 耳机受限于蓝牙传输方案不成熟,存在频繁断连、高延迟的连接问题,并 且续航较短、左右耳耗电不均,这些问题也导致用户体验欠佳。然而随着 TWS 耳机技术的不断成熟,市面上非 A 系 TWS 耳机产品的连接性能大为改善,续航持续提升,价格逐渐下沉。为 TWS 耳机的爆发奠定了基础。我们对 TWS 耳机的发售节奏做进一步分析可见,2018 年下半年之后,非苹果 TWS 耳机大量 发售,且价格大多在 1000 元以下。同时间段内,续航时间超过 6 小时的产品开始出现,部分产品续航时间高达八、九小时。 进入 2019 年,新发售产品的续航时间就再无低于三小时。配合充电盒使用时间,大部分 TWS 耳机使用时长可超过 20 小时, 甚至有产品超过 60 小时。此外,近期发售的新款 TWS 耳机中,主动降噪、防水、防汗等功能也开始逐渐普及,大幅提升了 产品的用户体验。二、长线发展空间广阔,硬件升级+生态建设双护航1、出货量快速爬升,2020 年持续增长 随着性能的改善,用户体验的提升,TWS 耳机越来越多的为用户所认可,出货量不断加速,呈现爆发式增长。据 Counterpoint 统计,2016 年全球 TWS 耳机出货量为 918 万部,主要由初代 AirPods 贡献;后续伴随着 AirPods 新品迭代及非 A 公司切入 市场,TWS 耳机的出货量增幅不断扩大, 2017-2019 年出货量分别为 2000 万、 4600 万、1.29 亿部,对应 YOY 分别为 118%, 130%和 179%。连续三年实现一倍以上的强劲增长。就季度数据来看,2019 年 Q1-Q4 TWS 耳机出货量分别为 1750 万、2700 万、3300 万和 5100 万部,呈逐季加速态势。展望 2020 年,虽有疫情影响,但我们对 TWS 耳机市场仍保持乐观,主要原因如下:(1)供给端:亚马逊,谷歌和微软等技术巨头有望进入真无线可听设备行业,通过平台化战略推动行业标准化;而三星,小 米和华为等现有的智能手机巨头也将继续拓展业务,开发 TWS 耳机新品。(2)需求端:2016、2017 年购买第一代产品即将淘汰,消费者的更新换代需求将飙升,迎来第一阵换机潮。(3)技术面:LE Audio 低功耗音频技术标准发布,多重串流音频(Multi-Stream Audio)将允许智能手机等单一音频源设备 向多个音频接收设备间同步进行多重且独立的音频串流传输。这意味着蓝牙连接将从根本上支持低延迟的双耳同传,彻底解 决了低延迟连接方案的技术难题。在上述因素的推动下,可以预见 TWS 耳机市场规模仍将保持稳步增长,我们预计 2020 年 TWS 耳机出货量将达到 2.1-2.2 亿部,5 年平均年复合增长率约 120%。2、众多厂商入局,先发玩家崭露头角 就品牌竞争格局来看,苹果树立了 TWS 耳机价位段及性能的标杆,安卓系品牌也在快速扩张中。据 Counterpoint 统计,2019 年全年 TWS 耳机出货量前三名分别是苹果,小米和三星,占比分别为 47.1%,6.1%和 5.8%。季度数据方面,2019 年 Q1-Q4,全球 TWS 耳机出货量分别为 1750 万、2700 万、3300 万及 5100 万部,其中 AirPods 系列 占比分别为 60%、53%、45%及 41%。AirPods Pro 的推出后大受欢迎,供不应求,推动销量稳步增长。而安卓阵营的性价 比优势凸显,但格局较为分散。以小米为代表,公司产品主打 LHDC 蓝牙解码高清音质,再加之 368 元的亲民定价,一经推 出销量迅速增长。目前公司市占率位居全球第二,2019 年 Q4 占比为 8.0%,但相较苹果仍有较大差距。 分价位段来看,单价 100 美元以上的高端市场主要由苹果和三星领导,二者的市占率分别为 70%和 7%,华为的 Freebuds 系列也定位在这一价位;而单价 100 美元以下的市场龙头则是小米,市占率为 19%,随后是一些传统音频品牌 QCY、漫步者、 JBL 等。我们在下文中列出了 2019 年 Q2 和 Q4 的品牌市占率,二者对比可见,不少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有所下降,表明越来越多的厂 商加入了 TWS 耳机市场的角逐。与苹果拥有完整封闭的生态不同,安卓手机用户的 TWS 耳机选择众多,除主流手机品牌外, 还有众多南方小厂入局,各厂家展开激烈竞争,大量竞品涌现。当下 TWS 耳机的格局与当年山寨机群雄并起之时颇为类似,当年山寨机时代成就了 MTK 的霸权,如今,随着恒玄、络达、 瑞昱等芯片厂商的双耳传输方案落地,2019 年下半年 TWS 耳机的井喷之势不逊当年山寨机的辉煌。低线市场、渠道下沉, 使早期苹果高端用户率先使用的 TWS耳机走近了更多普通消费者,打开了更大的市场需求。我们认为,以 TWS 耳机产业发 展为契机,未来 IOT 产业中也将诞生出智能机产业高通,MTK 级别的芯片巨无霸。 3、安卓阵营 TWS 渗透率仅有 2%,成长空间可观 从市场空间来看,我们预计 2020 年内,全球 iPhone 存量将超 10 亿。而 AirPods 2017-2019 年总出货量约 1 亿 1 千万部。 所以目前 AirPods 的产品渗透率约为 11%。 同时据爱立信统计,当前全球市场共有 56 亿智能机签约用户,除去 iPhone 外安卓手机总装机量约为 46 亿部。非 A 公司的 TWS 耳机 2017-2019 年总出货量约 9000 万部,所以目前安卓机的渗透率约为 2%。相比之下,安卓市场的用户基数更大, TWS 耳机也有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展望 2020 年,虽然疫情会一定程度影响市场消费力,但以 AirPods 为代表的 TWS 耳机仍将持续放量,我们预计 AirPods 全年出货量在 0.9-1 亿部之间,在不考虑耳机换新的情况下,渗透率提升至 20%。而非 A 系 TWS 耳机总出货量预计 1.2 亿 部,对应新增的安卓智能手机约 10%的渗透率,总体渗透率达到 5%,仍有可观的市场空间。 4、低端产品升级,旗舰厂商全价位布局,两极分化不再 2019 年 TWS 耳机行业爆发式增长,各厂商纷纷推出其代表性产品。横向对比可见,各家产品在主控芯片性能、续航、尺寸、 重量、防水、降噪、无线充电等性能规格上均有一定差异。如定位高端市场的苹果、索尼;定位中端市场的华为、三星;定 位平价市场主打性价比的小米等。从价位段来看,TWS 耳机的价格分布呈两极化态势。其中 1000-2000 元是中高端品牌的主战场,2019 年 Q2 中国 TWS 耳机 市场上,该价位段以 15%的销量占据 55%的销售额。而 200 元以下价位段是白牌产品的阵地,随着 TWS耳机市场放量白牌 产品发展迅猛,2019 年 Q2,该价位段产品以 63%的销量占据 19%的销售额。产品均价方面,据 GFK 统计,2017-2019 年全球 TWS 耳机市场规模分别为 20 亿,57.76 亿和 102.09 亿美元,ASP 分别为 100 美元,126 美元和 85.08 美元。可见 TWS 耳机的单价在 2019 年有较为明显的降幅,这恰与前文中描述的,白牌 TWS 耳机在 2019 年快速放量,带动了整个耳机市场均价下行的情况相吻合。不过,目前不少白牌公司产品仅具基础功能,实际上的用户体验不佳。但其价格低廉,可助力渗透率提升,培养用户习惯。 而用户在尝鲜之后,还是会消费升级,选择性能更好,增值服务更齐全的产品。众多白牌厂商如要塑造口碑,长远发展,还 需提升产品质量;否则会被综合体验更好的龙头厂商挤占市场份额。这一趋势下市场集中度会持续提升,低端产品的均价会 逐步上移。同时,市场上也有另一发展趋势,即旗舰龙头的全价位段布局。2019 年内,千元以上的 TWS 耳机依旧贡献了整个市场过半 的销售额,我们认为这是因为 TWS 耳机初期是作为轻奢消费电子推向市场,定位中高消费用户。然而随着 TWS 耳机市场的 成熟,受众逐渐扩大,厂商需要进一步覆盖更多的目标客户。以苹果公司为例,公司或将推出入门款 AirPods,主动下探价 格,布局中低价位段。因此,当前的产品价位两极分化格局将逐渐松动,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价位段有望成为市场的主体。 5、从硬件迈向生态,TWS 差异化的未来 过去数年间,苹果持续引领 TWS耳机的产品创新,降噪、防水、语音控制等功能均是苹果公司首创。但随着供应链工艺的完 善成熟,各 TWS 耳机品牌正快速跟进,产品渗透率提升的同时,技术也在持续下沉。我们预计,未来市场将趋于成熟,降噪、 防水、语音控制等增值功能也会广泛普及,主流产品都能实现较好的连接和续航表现。 TWS 耳机将在硬件功能上趋于同质化, 各品牌将通过内容和软件的开发进行差异化竞争。 在这一趋势下,我们更为看好 HMOV 等龙头手机品牌的 TWS 耳机发展。目前 TWS 耳机市场群雄并起,众多小厂百花齐放,但未来还是会向拥有广大手机用户群的手机品牌龙头聚集。由于各手机品牌拥有内容及软件开发的优势,可以与自家智能手 机形成生态。手机品牌通过深度开发,语音助手,交互设计健康检测等软件内容,将为耳机用户带来良好体验。以华为为例,其 Freebuds3 在连接华为手机后可以自动弹窗、可以从手机反向无线充电、无需额外 app 即可在系统里设臵降 噪模式、可智能检测佩戴状态控制播放和暂停、可以智能情景播报自动提示出行信息,这些都是与华为手机搭载的 EMUI10 操作系统配合深度开发实现的功能,需要手机 SoC 与耳机主控芯片的配合,这亦是非手机厂商产品无法实现的。此外,许多手机品牌有意将 TWS耳机作为智能手机的出厂标配捆绑销售,手机厂商自有的品牌力和用户群将是他们销售 TWS 耳机产品的强大优势,届时对其他厂商来说将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而对于传统音频厂商而言,其 TWS耳机产品在音质还原、立体声、高保真等领域均有竞争优势。但要配对不同平台的手机使 用,在做软件、交互、内容的深度开发时会面临对不同手机兼容性问题,难以提供一致的使用体验。我们认为音频厂商可能 的发展方向是高端差异化产品,如 Beats、Sony 主攻极致音质的高端耳机;而低端廉价产品虽可短期内走量,但长期来看, 会淹没在小厂竞争下。三、从主控芯片技术发展趋势,看未来竞争格局连接方式是 TWS 区别于传统有线耳机的本质区别所在,而蓝牙主控芯片则是其幕后英雄。近年来,伴随着蓝牙技术的演进, 连接方案的创新以及功耗、成本的改善,主控芯片领域涌现出了诸多明星企业。如恒玄、杰理、络达等。相较 TWS 耳机品牌 商,芯片厂商更有龙头集中趋势。未来伴随着降噪及 LE Audio 等功能的普及,恒玄等厂商的先发优势将更为明显。那么,我 们在本章中将逐一介绍主控芯片的技术趋势,连接方案及竞争格局。 1、蓝牙技术更迭,优化 TWS 耳机用户体验 早在 2016 年,蓝牙技术联盟(Special Interest Group,SIG)就正式推出了第五代蓝牙技术,蓝牙 5.0 标准比蓝牙 4.2 标准不仅 在通信速度上提升了 2 倍,通信距离扩大了 4 倍,通信容量增大了 8 倍,还优化了 IoT 物联网底层功能。这为物联网无线通 信提供了一个低功耗高效率的解决方案。而支持蓝牙 5.0 技术的芯片的推出,有利于解决 TWS 耳机关键的延迟、稳定性、功 耗等问题,蓝牙 5.0 标准应用在 TWS耳机上相比于前代有诸多优势:(1)更高带宽:相比于此前的蓝牙 4.2,蓝牙 5.0 的带宽从 1Mbps 提高到了 2Mbps,实际传输速度为蓝牙 4.2 的 1.7 倍,这 大大缩短了耳机与手机终端间和主副耳机间同步的响应速度,使得 TWS 耳机的延迟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2)更大功率:蓝牙 5.0 的发射功率由 10dBM 升级到了 20dBM,这减少了在拥挤的 2.4Ghz 频段无线设备间的干扰。同时 SIG 还表示蓝牙 5.0 将会更有效的规避密集空间内出现的信号阻塞,使得即使在信号复杂的公共区域内也能保持连接的稳定。(3)更低功耗:在更大的数据吞吐量以及更稳定的信号下,TWS 耳机借助蓝牙 5.0 技术实现了功耗控制的提升,让耳机厂 商们得以给 TWS 耳机加入更多诸如降噪、语音助手等功能以及配臵,在保证理想的续航以及可靠的稳定性下,使得 TWS 耳 机拥有良好的使用体验。在蓝牙 5.0 的基础上,2019 年 1 月 29 日,蓝牙技术联盟正式公布了蓝牙 5.1 标准,新标准可以提高室内定位的精确度,无需 wifi 辅助即可以实现精度接近厘米级别的定位功能,有利于 TWS 耳机等可穿戴设备的丢失找回。此外,蓝牙 5.1 标准还优化 了 GATT(通用属性配臵文件),以提高配对和通信速度,优化了连接体验。如果说蓝牙 5.0 相比 4.2 标准是飞跃式进步,那么 5.1 则是在 5.0 标准基础上的改良,进一步优化了 TWS 耳机的无线使用体验。 2、详解各芯片厂商连接方案,三大阵营各有特色连接方式是 TWS 耳机与传统蓝牙耳机的本质区别,其核心要点在于低延时和稳定性。传统的蓝牙连接方案只能实现终端与一 个音频设备的连接,因此传统无线耳机都是头戴式或挂脖式,左右扬声器之间有线连接,由单主控芯片接收音频信号后分配 给左右扬声器。然而 TWS 耳机取消了线材的束缚,所以芯片厂商需要另辟蹊径,找寻音频连接方案。在 LEAudio 未推出之前,蓝牙音频只 能实现一对一连接。为解决这一问题,TWS 芯片厂商研发了各种技术手段保证手机发出的音频信号能同时传给两只耳机。目 前市面上主流的解决方案可分为监听类、转发类和双传类三种。(1)监听类方案(苹果 Snoop,络达 MCSync)监听(Snoop)方案主要由苹果采用,公司自 AirPods 一代开始就采用了自研的监听方案,A 耳机与手机终端连接后将密钥发 给 B 耳机,B 耳机通过密钥监听手机音频信号。而 AB 两耳机中都有具有完整功能的主控芯片,因此都可以作为主耳机工作, 在单耳使用时主从耳机也能实现无缝切换。苹果的监听(snoop)方案连接方式延迟低,连接稳定,且手机只需发出一个音频信号,无需手机终端硬件和软件的支持,在 不同平台之间的兼容性很好,配对不同的手机都有较好的连接表现。由于苹果对监听方案申请了全方位的专利保护,早期其他厂商不得不采用其他方案另辟蹊径,如转发模式等。直至 2019 年, 络达(Airoha)突破了专利封锁,发布了 MCSync(Multi Cast Synchronization,多发射同步)方案的 AB1532 芯片,络达 MCSync 方案实现方式与苹果的监听方案类似。手机与主扬声器的蓝牙连接搭建完成后,其他每个扬声器再与信号连接。该 方案的优势在于连接稳定,支持高解析音频码流。该方案不依赖手机终端支持,对各平台兼容性较好。2019 年 7 月,络达随 SNOY WF-1000XM3 发布了升级版的 AB155X 平台,进一步支持了主动降噪和语音控制功能。(2)转发类方案(传统转发,恒玄 LBRT) 早期非苹果阵营的 TWS 方案为转发模式,即手机发出一路双声道的音频信号,由主耳机接收后再将信号转发给副耳机。该方 案采用了 2.4GHz 蓝牙信号来传送音频,但 2.4GHz 频段容易被人体吸收,导致穿透性差,并且容易受到 WiFi 及其他蓝牙信 号的干扰。同时由于需要二次转发,音频播放存在较大的延迟,音画不同步现象明显。此外,由于主耳机承担转发信号的作 用,功耗更大,主副耳机耗电不均也影响用户体验。为了解决传统转发模式的延迟问题,国内 TWS 耳机芯片龙头厂商恒玄于 2018 年推出了低频转发技术(Low Band Retransmission,简称 LBRT)的 BES2300 系列芯片,手机将一个双声道的 2.4GHz 蓝牙音频信号发送给主耳机,主耳机则 通过磁感应线圈向副耳机发送一个低频磁感应转发信号。传统的转发模式延迟高,穿透力差,而恒玄主打的低频磁感应信号 穿透性好,响应快,不易受到其他 2.4GHz 信号干扰,因此延迟较低,能避免音质损耗。恒玄的 LBRT 转发方案可大幅降低 功耗,并且可以外接各种传感器和存储器,不过需要在耳机中加入低频天线。恒玄的低频转发方案绕开了苹果专利封锁,提供了更高性价比的低延迟蓝牙连接方案,在华为 Freebuds2 及小米 TWS 耳机 中采用。同时这一方案不需要手机 SoC 的适配支持,对不同的手机平台都能实现较好的兼容性。(3)双传方案(高通 TWS+,华为 A1)高通早期采用的是 2.4GHz 的 TWS 转发方案,2018 年 2 月,高通推出了基于 QCC5100 系列芯片的 TWS+(TrueWireless Stereo Plus)技术,由手机终端发出两个独立的左右声道音频信号至左右两个耳机。这种双传方案是一种 Q-to-Q 的连接技术, 需要手机端蓝牙芯片的支持,只能在搭载骁龙 845、670、710 及其之后的芯片的手机上实现,在其他平台上耳机则会转为传 统的高延迟的转发模式。虽然兼容性相对较差,但是得益于高通在手机 SoC 市场上较高的占有率,这种方案也有一定的受众。华为早期的 TWS 耳机采用的是恒玄的方案,2019 年 9 月,华为发布了新 TWS 耳机 Freebuds 3,搭载了最新的麒麟 A1 芯 片,采用自研双通道同步传输技术,与高通 TWS+技术类似可以实现左右耳机分别从手机获得左右声道蓝牙信号。该芯片是 首个通过认证的 BT/BLE 双模蓝牙 5.1 SoC,但也需和麒麟 SOC 配套使用。我们在此将上述三大类方案的优缺点做横向对比分析。可见除传统转发外,目前市面上的主流芯片方案均已解决了连接延迟, 稳定性的问题。但兼容性方面,主流的双传方案如高通 TWS、华为 A1 需配合对应的手机 SOC 使用 3、功耗改善+价格下沉,为 TWS 耳机发展蓄力 除连接性外,功耗也是 TWS 耳机芯片的重要参数,功耗降低会提高续航表现,提升用户体验;此外芯片单价的下降也会助力 渗透加速。(1)续航 目前市场上的 TWS 耳机大部分都能实现 3 个小时以上的续航,更有甚者如 Samsung Galaxy Buds+实现了长达 11 小时的续 航。耳机的续航时间与芯片功耗息息相关。过去的蓝牙芯片功耗普遍在 20mA 左右,杰理型号为 AC6936d 的蓝牙耳机芯片 将功耗降至 6mA,恒玄的 BES2300 型芯片功耗则低至 4mA,高通的 QCC5144 型芯片功耗则为 5mA,跟过去 20mA 的功 耗相比,带来的续航提升是质的飞跃。未来更低的功耗方案的开发也将成为芯片厂商的核心竞争力之一。(2)价格 随着越来越多的厂商进入,TWS 蓝牙芯片的价格不断下沉,目前高通、恒玄、络达等厂商 TWS 蓝牙芯片单价低至 1-2 美元, 而主打性价比的芯片供应商如大陆的杰理、中科蓝讯和台湾的瑞昱提供的 TWS 蓝牙耳机芯片价格已经降到 1 美元以下,这也是 2019 年下半年白牌 TWS 耳机爆发式增长的原因之一。这两家厂商的出货量也因此飙升,一度高达 50KK 左右。2019 年 10 月,杰理、中科蓝讯 TWS蓝牙耳机出货量占市场 60%以上,成本不到 1 美元的廉价 TWS 芯片占据了市场的大部 分,芯片价格的不断下沉带来了非 A 系 TWS 耳机成本的下降,助力渗透加速,安卓系 TWS 耳机将有望以更快的增速占据更 大的市场份额。4、降噪和 LEAudio 是未来升级方向 当前的 TWS 耳机已经基本实现了较为稳定快速的连接,不过考虑到作为一款便携耳机产品,其应用场景常常是户外和公共场 所,仅有连接性能是不够的。在噪声过大或信号不佳时保证通话质量,是提升用户体验的关键因素。展望未来,降噪功能将 逐渐向中端机型普及,可实现低码率高音质传输的 LE Audio 协议有望成为未来的主流方案。 (1)降噪(主动降噪+通话降噪) 主动降噪主要用于播放音频,通过耳机监听检测环境噪音,然后发出相位相反强度相等的声波,二者叠加后噪音被抵消。要 实现这样的功能耳机需要一个外向式麦克风用于接收环境噪音,而对信号的处理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需要靠主控芯片通过一 定的算法对未来噪音进行一个预测,然后在噪音到来的同时播放一个相反的声波将其抵消。部分高端产品还有一个内向式麦 克风,用于监听实际播放的声音,进行反馈,实现进一步的校准和优化。目前苹果、络达、恒玄、高通、瑞昱等厂商的最新 TWS 芯片均已经支持主动降噪功能,这也是各家厂商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发力点 除了在播放音频时实现降噪以外,通话降噪功能也必不可少。通话降噪旨在当用户说话时,有选择的输入用户的说话声、过 滤环境噪音,使得通话的对方能更清楚的听见用户的说话。不过相较主动降噪,通话降噪更为普及。目前市面上主流的通话 降噪技术为双麦降噪方案。其原理是通过两个麦克风捕捉语音信号,将其他环境音过滤。一般而言,TWS 耳机柄末端的通话 麦克风由于更靠近嘴部所以接收到的说话声会比外向式麦克风接收到的要大的多,而环境噪音的声源离两个麦克风的距离都 差不多因此两个麦克风接收到的环境噪音强度几乎相等,两个麦克风之间的差分放大器则是将两个麦克风接收到的信号相减 并放大,接收强度相差不多的环境噪音就被过滤掉,留下了强度差距较大的说话声,从而保证了通话的清晰。部分高端产品 还进一步通过内臵的语音加速传感器检测人的肌肉和骨骼振动,来判断人何时在说话,从而实现更好的拾音效果。而另一种方案为 AI 通话降噪技术,2018 年由大象声科提出的一种单麦克风通话降噪方案,将计算听觉场景分析理论(CASA) 与深度学习技术相结合,能够实时分离人声和背景噪声,从环境噪音中提取清晰人声。OPPO 的 TWS 耳机产品 OPPO Enco Free 所采用的声加科技的 SVE AI 双麦降噪技术更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将深度神经网络与双麦克风波束成形技术相结合,实 现了可观的降噪效果。(2)低功耗音频 LE Audio 2020 年 1 月 7 日,蓝牙技术联盟(Bluetooth Special Interest Group,简称 SIG)在拉斯维加斯举办的 CES2020 上发布了新 一代蓝牙音频技术标准——低功耗音频 LE Audio。LE Audio 将采用全新的低复杂性通信编解码器(Low Complexity Communication Codec, LC3),以提供实现更高的音质和更 低的功耗。相较于原有 Classic Audio 的 SBC 编解码器,LC3 将能够提供更高的音质,在比特率降低 50%的情况下仍能保 持音质不损失。更低的传输的码率需求也意味着更低的能耗,这能大大延长音频设备的使用时长,而在续航充足的情况下, 开发者可以采用更小的电池,来减小耳机体积和重量。LE Audio 的多重串流音频(Multi-Stream Audio)将允许智能手机等单一音频源设备向单个或多个音频接收设备间同步进行多 重且独立的音频串流传输。这意味着 TWS 耳机将无需额外的技术就能直接实现双耳同传,提升连接的稳定性,降低延迟。蓝 牙音频协议从协议架构上直接支持双耳传输将成为 TWS 耳机行业的拐点,蓝牙芯片的竞争格局将随之改变,苹果对其 Snoop 监听技术的专利封锁将失去意义,TWS 耳机芯片的技术门槛将有所降低,助力非苹果的 TWS 耳机渗透加速。可以预见,基 于 LE Audio 蓝牙音频技术的 TWS 耳机连接方案的开发将成为未来的主要升级和竞争方向。在 LE Audio 领域,国内芯片设计公司龙头汇顶科技率先布局。2020 年 1 月 7 日,汇顶科技携手一加科技,在美国拉斯维加 斯CES2020会场上演示了应用于TWS真无线耳机的创新Bluetooth LE音频解决方案。该方案应用了汇顶科技的Bluetooth LE 音频和入耳检测及触控技术,全面支持蓝牙 5.1 标准和下一代 Bluetooth LE 的 ISOC(isochronous)架构,为真无线耳机市 场带来了面向未来的创新解决方案。汇顶科技 Bluetooth LE 音频技术不但具有超低功耗特性,搭配创新软件算法,还可实现一系列差异化功能:无线多路同时连 接,使左右耳塞可被快速识别与适配且音频同步,确保了双耳传输的稳定连接和功耗平衡;超低下行链路延迟,实现低延时 音频传输;支持 LC3 标准编解码算法,带来更佳的音质享受;此外,全新发布的 Bluetooth LE 音频标准框架,可满足游戏、 音频共享等不同应用场景需求。该方案还应用了超低功耗、超小尺寸的全电容式入耳检测和触控二合一芯片,可在耳机上实 现精准佩戴检测,单双击和上下滑动等智能交互操作。5、从品牌合作看主控芯片竞争格局,头部集中趋势凸显TWS 耳机市场的火热让多家芯片厂商在蓝牙音频 SoC 上竞相角逐,不断推出各种蓝牙真无线方案。有芯片自研能力的大牌倾 向于使用自研芯片以期获得对自家产品最好的优化,如苹果和华为;中高端市场的芯片供应商主要有国外的高通和大陆的恒 玄;其他市场主要玩家是台湾的瑞昱、络达和大陆的杰理。从品牌合作上来看,除始终使用自研芯片的苹果外,其他主要厂商均有各自偏好的合作伙伴。据信达电子产业链调研,华为 早期产品采用恒玄的芯片,最新的 Freebuds 3 使用了自研 A1 芯片;小米主要采用恒玄和瑞昱芯片,少量产品采用高通芯片; OPPO 主要采用恒玄芯片;vivo 主要采用高通芯片;三星则始终与博通合作。国外的声学品牌大多采用高通芯片,近期也有 少量产品开始采用国产供应商的芯片,如 JBL 在其新品 TUNE 120 中采用了恒玄的 BES2000。其他中小品牌也有众多的芯片供应商选择。大陆有珠海杰理、中科蓝讯,台湾也有瑞昱和原相,他们的 TWS 蓝牙芯片较为低 价,上述芯片厂商共同支撑起了 2019 年 TWS 耳机市场的迅速增长。我们整理了目前主流的 TWS 耳机厂商芯片方案,可以看出目前主流的音频方案几乎都支持了蓝牙 5.0 标准,更有部分产品已 经开始支持最新蓝牙 5.1 标准。相比 TWS 品牌商的百花齐放,芯片供应商的头部集中趋势更为明显,且各厂商均有差异化的目标市场,如服务于主流安卓厂 商的恒玄、高通,与服务其他第三方品牌的珠海杰理、中科蓝讯、瑞昱等。然而我们认为随着 TWS产业的发展,这种界限分 明的两极分化格局终会被打破,龙头供应商将更多的拓宽产品线,覆盖更多市场。四、不仅是蓝牙,TWS 背后的产业链分析TWS 耳机产业链主要有元器件、ODM、品牌商三大部分,具体到元器件,细分下来有主控芯片、存储器、电源管理 IC、电 池、声学器件、传感器等。我们认为在 TWS 耳机快速增长的当下,除了主控的蓝牙芯片外,其他各个环节亦值得关注。1、存储器 TWS 耳机为了存储更多固件和代码程序,每只耳机需要一颗 NOR Flash,NOR Flash 的特点是芯片内执行,这样应用程序可 以直接在 Flash 闪存内运行,不必再把代码读到系统 RAM 中。根据主控芯片方案不同分为内臵式和外挂式两种,恒玄、络达、 瑞昱、杰理等方案商采用内臵式 Flash,而苹果、高通、海思采用外挂 Flash 方案。市场上主流的 NOR Flash 厂商有兆易创 新、旺宏、华邦、普冉半导体、武汉新芯等。 目前,TWS 耳机的 NOR Flash 存储容量最高支持 128Mb,以苹果 AirPods 2 为例,早期产品搭载了两颗美国 Adesto 生产, 型号为 25SL128A 的 128MbNOR Flash。而伴随着国内芯片厂商的崛起,兆易创新在 2019 年成功取代了海外竞争对手,成 为苹果 AirPods 2 及 AirPodsPro 的 NOR Flash 一供,并占据了绝大部分份额。 对于非 A 厂商而言,当下主力出货的 TWS 耳机采用的 NOR Flash 容量则相对较小一些,外挂方案容量从 16Mb 到 64Mb 不 等。而出货量最大的低价 TWS 芯片更多采用内臵的 NOR Flash,其容量往往仅有 4Mb 和 8Mb,如络达科技 AB1552x 系列 TWS 芯片采用了 4Mb 的内臵式 Flash。不过,随着主动降噪、语音控制等附加功能的普及,将需要越来越大的 Flash 容量, 主流 NOR Flash 容量将有望走向 64Mb 甚至 256Mb。2、电源管理 IC 续航及充电表现对于 TWS 耳机的使用体验至关重要,电源管理 IC 在这其中就扮演了关键作用。TWS耳机和充电盒都需要电 源管理 IC,以 OPPO Enco Free 为例,下图展示了其充电盒电源管理 IC(TIBQ25619)和耳机电源管理 IC(TIBQ21061) 。 充电盒里面电源管理 IC 既要负责降压输入为充电盒内部电池充电,还需要负责充升压输出为耳机充电。此外还肩负安全防护、 电量显示、低功耗待机,部分产品还要支持无线充电功能。耳机电源管理 IC 则需要快速准确地为小型电池充电,更重要的是 为系统提供稳定电压来实现最佳的系统运行。TWS 耳机作为一款便携电子产品,电源管理芯片也在向高集成度、小体积发展,2019 年钰泰半导体提出了应用于充电盒的 PowerSOC 设计以取代传统的 MCU 加分离式电源控制芯片组合的方案,通过一颗单芯片的电源控制芯片就能实现充电、放 电、电量显示、保护、低功耗待机等功能。目前已有漫步者、JBL 等品牌大量采用钰泰的充电盒方案。除前文提及的德州仪器及钰泰外,TWS 电源管理 IC 这片新市场还吸引了不少电源芯片原厂入局。2020 年初,三星针对 TWS 耳机推出了多合一电源管理 ICMUA01 和 MUB01。而其他国内厂商,如矽力杰、英集芯、思远等诸多厂商也都提出了各自的 解决方案。我们亦会密切关注未来竞争格局的演变。3、电池 TWS 耳机电池主要有针状电池和扣式电池两类。针状电池是一种早期的方案,以 AirPods 系列为例,AirPods2 采用了 LG 生 产的针状电池,容量为 25mAh,可提供 5 小时续航。而 AirPods Pro 由于加入了主动降噪等新增功能,提高了功耗,需要更 大的电池容量。AirPods Pro 搭载了一颗来自德国 Varta 的扣式电池,容量为 50mAh,能给功耗升高了的 AirPods 提供 4.5 小时的续航。相比 于旧式的针状电池,新式的扣式电池能量密度更高,相同体积可以提供更大的容量,为最新的 TWS 耳机广泛采用。此外,针 状电池形状细长,往往放臵在耳机的尾部,而豆式电池则一般臵于耳机腔体内,重心上移,对于佩戴后的稳定性有一定提升 作用,也有利于耳机体积体积的减小。由于 2019 年 TWS 耳机销量的迅猛增长,也带来了电池需求的暴涨。Counterpoint 预计,2020 年微型电池市场将实现 90% 的增长。2019 年扣式电池占市场份额的百分之 25%,2020 年这一份额将上升至 57%,而针状电池市场份额将从 48%下降到 18%。用于低端设备的袋装聚合物电池将继续保持四分之一左右的市场份额。目前扣式电池的供应商主要是德国 Varta,国内竞争者则有亿纬锂能、鹏辉能源和紫建电子。德国 Varta 的电池价格在 20-30 元/颗,而国产电池价格普遍在 10-13 元/颗,对应 2020 年预计共 50 亿元的市场空间。针状电池的供应商主要为 LG,随着微 型电池市场的结构升级,LG 也在拓展扣式电池产品线。供应关系方面,Varta 的主要客户是苹果、三星;亿纬锂能的主要客户是三星;鹏辉能源的主要客户是 JBL;紫建电子的主要 客户是华为、小米、漫步者等。4、晶振 石英晶体振荡器是利用石英晶体的压电效应制成的一种谐振器件,是一种高精度和高稳定度的振荡器,被作为频率发生器广 泛使用,为数据处理设备产生时钟信号和为特定系统提供基准信号。耳机电路中的滤波器、振荡器,谐振器都需要晶振的工 作都需要晶振提供基频。TWS 耳机体积小,集成度高,电路板空间有限,往往较多采用 24MHz/26MHz/32MHz 的 3225/2016/1612 贴片晶体,具有小型化、高精度、低功耗、低老化特点。 随着 TWS 耳机的快速发展,诸如主动降噪、骨传导等许多高端功能的实现都需要用到石英晶振。尤其是对于贴合性较低的半 入耳式 TWS 耳机,由于佩戴较为松散,对噪音的被动隔离较弱,成为了产品的普遍痛点,如华为 Freebuds 3 就引入了主动 降噪功能,以达到降噪的效果。如果要在半入耳式耳塞中加入主动降噪系统,就需要实时检测佩戴情况,通过算法优化以匹 配最优模式,这对芯片的运算能力以及贴片晶体的功耗表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 TWS 耳机芯片追求低功耗的今天,部分芯 片整体功耗以降至 5mA,配合主动降噪系统的低功耗晶振是产品性能表现提升的关键之一。下图展示了一种典型的 TWS 耳机蓝牙芯片周边电路图,紫色框图部分即为晶体电路,采用了一颗 32MHz 晶振产生基频供芯 片主频和射频电路使用(蓝色框图为射频电路)。考虑到 TWS 耳机对小尺寸晶振的需求,目前能批量出货符合 TWS耳机标准的 1612/2016 晶振的供应商不多。以大陆晶振领 域龙头泰晶科技为例,公司在恒玄 BES2300 平台有 26MHz 2016 和 26MHz 1612 两种产品进入认证,此外还有 24MHz 2016 和 40MHz 2520 产品匹配台湾络达 AB1532/AB1536U 和台湾瑞昱 RTL8763B 芯片。5、声学TWS 耳机的声学系统分为三部分:MEMS 麦克风、音频 IC、微型扬声器。 (1)麦克风市场方面,MEMS 麦克风由于其尺寸 小、灵敏度高等优势已经基本取代传统的 ECM 麦克风被广泛采用。随着 TWS耳机通话降噪、主动降噪功能的普及,MEMS 麦克风单机搭载量逐步提升。以 AirPods Pro 为例,每只耳机搭载了三个来自歌尔股份的 MEMS 麦克风,分别作为外向式麦 克风、内向式麦克风和通话麦克风。MEMS 麦克风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有国内的歌尔股份、瑞声科技,和美国的楼氏等。 (2) 音频 IC 方面,主要是音频编解码芯片,由于较高的技术门槛,这一市场主要由欧美芯片供应商占领,如 CirrusLogic、TI、高 通、ADI 等。(3)微型扬声器方面,以歌尔股份和瑞声科技两大电声巨头为代表,引领行业创新,以新材料的应用为主要发 展方向,目前已有采用石墨烯等先进材料振膜的 TWS耳机产品问世。6、组装 除上述元器件外,OEM/ODM 业务也是整个产业链中价值量聚集的一环。TWS 耳机的整机复杂程度高、工艺难度大,需要模 组厂在声学设计、结构设计、精密模具等领域具备相当的实力。目前主流的 TWS 耳机 ODM 厂商有立讯精密、歌尔股份、佳 禾智能、共达电声等。其中立讯于 2017 年 7 月导入 AirPods 整机制造,2018 年成为主力供应商,2019 年 AirPods 全年出货量为 6000 万部,而立 讯全年出货约在 4000 万部,份额近七成。目前立讯精密更是独占了 AirPodsPro 的供货,在二代 AirPods 上亦维持了极高 的市占率。我们预计全年份额将在 75%以上。 而歌尔股份则于 2018 年成为二供,且在越南布局相关产能。预计将于 2020 年 2H 切入 AirPodsPro 生产。此外,歌尔股份亦 是华为 Freebuds 的核心供应商。此外,佳禾智能是哈曼等国际品牌的供应商,而瀛通通讯是小米等国内品牌的主要供应商。7、SiP除上述供应链环节之外,苹果的 AirpodsPro 还创新性地导入了 SiP 封装方案,在同一个封装件中集成了用于实现上行通话降 噪的语音识别加速感应器、用于检测佩戴状态的运动加速感应器等等诸多器件。内部空间的节省使得 AirPods Pro 得以加入了 更多的 MEMS 麦克风、主动降噪芯片等,实现了更多增值功能。SiP 根据集成度的不同,可分为 2D,2.5D 及 3DSiP。其中 2D SiP 封装是将多颗平行的器件封在 SiP 基板上;后续演进出的 2.5D 封装在 2D 封装的基础上引入了硅中介层(Silicon Interposer),中介层上有 TSV(硅通孔)连接其上金属层和下金属层, 可以进一步优化性能和功耗。而 3D 封装更是可以实现芯片的 3D 堆叠,简单的 3D 封装可以将两个封装好的芯片堆叠在一起 (POP 封装),或者通过键合丝的方式实现内部互联,而较为先进的 3D IC 则是通过硅中介层+TSV 实现多芯片的复杂堆叠。相比之下,2D SiP 的难度相对较低,且适宜在封装内集成不同工艺的器件,如集成电路,MEMS,被动元件等。最终给整机 厂呈现的是一个集大成的封装产品,该方案也称为异质整合。而 AirpodsPro 的 SiP 方案就是 2DSiP,可以在 SOC 芯片高集成度的基础上,进一步集成容阻感等周边器件,实现小体积、 轻量化,将部分器件整体尺寸减小 50%。此外,SiP 模组价格虽比单个零件昂贵,然而 PCB 空间缩小,低故障率、低测试成 本及简化系统设计和验证流程,使总体成本减少。此外,相比分立器件也具有更低的功耗,将成为 TWS耳机重要的技术发展 方向。我们认为2D SiP方案模糊了封测和精密元器件厂之间的界限,给予一些技术实力较强的厂商切入封装业务的机遇。苹果Apple Watch 的 SiP 封装便是交付给日月光的子公司环旭电子生产。而 AirpodsPro 第一代产品则是交付给韩系封测厂安靠生产,但 后续其他龙头厂商也望打进供应链。目前已有较多国内龙头上市公司布局 SiP 领域,除前文提及的环旭电子外,长电科技、 立讯精密、歌尔股份等公司皆已在 SiP 领域积极布局。五、重点关注标的(略,参见报告原文)1、立讯精密2、歌尔股份3、环旭电子4、兆易创新5、圣邦股份6、泰晶科技7、恒玄科技……(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信达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白专家

深度研究|30 万亿的工业市场,如何用智能化撬动?

文 | 方鑫图片来源 | Pexels根据国家统计局核算,我国 2018 年工业GDP达到 30 万亿元,提升1%的效能,即可带来 3000 亿元的经济增值,可见工业升级的经济空间之大。本文是 BV 百度风投对工业智能的深度行业研究报告,系统梳理了工业“研产供销”全产业链上,技术变革带来的效率提升机会,并从数据、模型、决策角度分析了数据产业链的价值。本文作者方鑫,BV百度风投投资副总裁,长期关注AI行业解决方案、企业服务智能化、工业智能、数据智能等领域,并致力于帮助产业方、科研学者、创业者和技术拥有者等打造和完善行业智能创新方案。在工业智能领域主导或参与投资项目包括玄羽科技、汇电云联、湃方科技、埃睿迪、长扬科技、数见科技、云丁科技等。目录一、工业智能化概述1.1 我们理解的工业智能化,是技术带来的开源节流、生产组织方式变革或行业效率模型再造1.2 工业智能化的形态和商业模式发展:强解决方案大乙方&强运营新甲方二、工业智能化创业与投资机会详解1. 平台型企业并不垄断,互相赋能正当其时2. 垂直重度打造细分行业工业智能系统大有可为3. 单点切入,资产/设备、流程优化打造新型智能系统3.1资产/设备的智能化机会3.2 算法和数据驱动的流程优化打造新型调度决策系统4. 智能工厂操作系统,从点线运营效率到系统效率提升4.1 串联制造执行,获取业务数据,MES的价值4.2 精准和柔性,从制程优化到全局智能FOS(工厂操作系统),未来工厂的畅想5. 工业智能化带来的产业效率提升和商业模式变革5.1 以工厂为核心,企业作为主体,技术赋能上下游的产业效率提升5.2 连接研产供销,企业级的流程再造和商业价值重塑6. 工业智能中数据产业链的投资价值三、共创工业智能未来:技术孵化、产业连接和资本助力一、工业智能化概述1.我们理解的工业智能化,是技术带来的开源节流、生产组织方式变革或行业效率模型再造所谓工业智能化,我们关注的是能够带来开源节流、生产组织方式变革的产品或技术解决方案,以及通过效率模型的变革和再造带来的运营型机会。工业智能化是以工业感知、IOT、AI、数据、软件、机器人等技术为基础,实现全局语义化的智能感知、控制、调度和决策,通过这些手段,可能会对有原有的设备、制程、工厂、供应链进行优化和改造,以达到提质、降本、增效或生产组织方式变革的目的,也可能诞生新的智能设备、新的制程、新的OEM、新的供应链组织形式甚至新的品类。但效率模型变革在各个行业并非一蹴而就,工业领域将在数据化和信息化进程中,迎来渐进式的智能化变革,本文系统梳理了工业产业链上技术变革带来的作业效率和商业效率提升机会,并从数据、模型、决策角度分析数据产业链的价值。图 1 工业智能化技术概览2.工业智能化的形态和商业模式发展:强解决方案大乙方&强运营新甲方用技术手段实现工业智能化,其呈现的形态和商业模式又是什么呢。本文试图从一个技术、产业观察者,产业投资者的角度来阐述和分析工业智能化的一些方向和可能。概括如下图,工业智能的表现形式可能为硬件、软件、业务系统、算法、平台、解决方案等,从商业模式看,可能强解决方案,终极路径成为一个大乙方;也可能通过强运营模式再造新甲方或成为新型甲方。图 2 AI赋能的机会:解决方案or重度运营然而平台林立,创业公司的机会在哪里?细分行业繁多,哪些领域有大的机会?是做解决方案的机会还是运营的机会?本文试图通过平台的分析、技术配置和行业选择的梳理、工厂解构、产业链拆分和数据的链条来寻找投资和创业的机会。并总结如下:图 3工业智能化的未来方向和发展可能二、工业智能化创业与投资机会详解1.平台型企业并不垄断,互相赋能正当其时近年,市场涌现了众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级企业,但工业行业本身细分非常多,且各自的行业属性和特点差异很大,不可能出现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型和技术。这里面技术应用的逻辑和商业闭环的形成可能需要不同技术背景、产业背景的人或公司来参与和验证。以国内比较早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例,基于母公司或原企业的禀赋特征,大型工业企业工互平台多少都承载了原有企业的烙印。比如根云互联以设备物联为基础,建立设备全生命周期的管控,搭建工业云平台;围绕三一重工销售全世界各地产品,利于IOT、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并延展至其他设备和产业。而海尔CosmoPlat则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柔性生产平台,区别德国工业4.0工厂智能化升级改造,Cosmo除关注厂内的作业效率外,更注重于商业效率的提升。通过Cosmo实现了部分品类的零库存、可控成本大规模定制等。并尝试将家电领域实现的体系化的大规模定制能力赋能给陶瓷、纺织服装等产业。新晋上市的工业富联依托富士康现有大量客户资源、长期深入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规模效应下的产业及供应链优势,期望进行上下游延伸,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从上市后的业务进展来看,在刀具预测、制程优化等等方面纷纷开始发力。相较于国内新兴的工业互联网平台,GE Predix及西门子MindSpere是国际上较早的将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理念应用于工业的平台。且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他们也在不断用各种收购兼并的方式丰富自己的产品、解决方案及行业线。除历史悠久的西门子和GE这样的大型企业和新兴工业互联网平台之外,传统的软件厂商和系统集成商也在谋求工业互联网方向的转型和布局,如用友、汉得信息、东方国信、宝信等等。另一类的代表是阿里云、华为这样在国内具有较强的2B能力的互联网或科技企业,阿里云ET工业大脑在流程行业的方案,如钢铁、石化、能源做的比较多;淘工厂平台主要为淘宝商家提供制造和供应链能力。但这些公司都希望提供的是更通用、底层、标准化的能力,在其生态,也需要更多掌握细分行业knowhow和算法的方案商的合作。所谓平台,大家都是想要搭建一个更开放和广阔的生态,赋能给更多的工业企业,但中国的工业互联网或者工业智能化才刚刚开始,大型平台企业也只是冰山一角,且不同行业的knowhow的差异较大,留给创业者的机会还很广阔。2.垂直重度打造细分行业工业智能系统大有可为工业本身是一个非常泛的概念,不同行业之间差异较大,单论流程工业与离散工业的生产自动化程度、数据可得性和工业复杂度都不尽相同,存在的机会也有所不同,而最大的共性在于,每一个场景都需求各异,进入任何一细分领域都需要足够深厚的行业knowhow和上下游资源整合能力。不同行业的智能化诉求可能也不尽相同。这种特质的好处在于在产业服务的层面,无法形成传统大企业垄断的局面,而各个细分都有平台级的机会。从离散到混合到流程,从产品到服务,从生产到管理,存在不同的智能化变革的机会。可供选择和配置的技术手段有很多,且成熟度和领先性各有不同,什么才是有价值的机会点,如何进行选择,本文试图做出一些逻辑上的梳理。如果将上文提及的技术、与行业以及行业相应的功能和环节进行结合,就可能产生相应的商业模式和创业机会。图 4 从离散到连续,技术及行业配置的机会以下举例来说,不同行业都存在智能化变革的可能,这里面可能是卖解决方案的机会,也可能是运营型的机会。产供销一体2C产品型行业:2C型产品都有定制和柔性生产的需求,例如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家电等,2C领域由于需求和产品的差异化,比较分散,集中度可能不高,有做出新品类、新网络和做出集中度的可能。这其中可能结合了大数据、排产排程、运筹优化、柔性产线改造技术及各种工业软件来得以实现。高能耗流程型行业:诸如钢铁、有色、化工、陶瓷等行业,周期性较强,涉及国计民生,体量大,且多面临产能过剩问题,能源消耗占据了很大成本,在感知、实时检测、能效等方面都有强需求。有做成一个大的解决方案商的机会。设备装备类企业:基于边缘计算和工业物联网技术,设备类企业都商业模式转型的可能,从销售服务效率、资金效率等等层面都有很大增加值的可能。半导体和面板产业:本身精细化、自动化程度比较高,但产业链的国产化程度低,良品率的提升对于整个产业的附加值大。从单个行业产业链来看,我们从什么地方下手和切入,结合大的大乙方和新甲方的方向,笔者通过系统的调研和投资践履,梳理了在工业产业链上和工厂内部技术变革带来的作业效率和商业效率变革机会。并简要概括如下:图 5 工业智能化的世界观3.单点切入,资产/设备、流程优化打造新型智能系统3.1 资产/设备的智能化机会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从设备、资产角度,不同信息化和自动化程度的工厂都有资产升级更新迭代的需求,近年涌现了一批成长很快的新型集成商、本体研发商。同时在产品体系上,也出现并联、协作等新型的需求和团队,人机互融、仿生、自适应等新兴技术层出不穷,我们认为机器人本身是一个很大的系统性投资机会,从产业链到不同细分,在这里就不做更多展开。另一个方向是装备的智能化,部分行业和工厂的自动化程度已经比较高了,但设备和资产本身在技术突破层面有很大的空间,装备本身借助工业视觉、大数据、计算机仿真等技术进一步自适应、自校准、自主化。同时装备往制程的延展和产线的结合,可以进一步影响产品的良率。设备故障预测和健康管理(PHM)传统设备原厂商都没有太关注设备、产品销售后带来的后服务问题,典型的三大发动机厂商GE、罗罗、普惠在PHM层面做得不错,但大量机械设备厂商不具备自带PHM的服务能力。从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层面,设备的故障诊断和预测结合了算法能力、工程经验和复杂机理模型的理解,对传统的设备厂商带来比较大的技术挑战。从技术路径上,在端上做特征提取,在云端训练模型是验证的路径,但具备这样的能力的团队在市场上较为稀缺。以美国的Uptake为例,依托卡特彼勒的内燃机产品的PHM,几年内迅速成为数十亿美元的独角兽。另一个代表是全球最大的风机厂商Vestas,他们从制造开始,对风机进行了改造,传感器遍布所有部件,从2016年起,服务收入超过设备销售收入,成功转型成为一家风机服务的提供商。从市场规模看,我国有一千座钢铁高炉,47万个燃煤锅炉、200万台数控机床、30万的大中型空气压缩机、5万台的内燃机,而且还有海量的泵等机械设备,且绝大部分设备、产品、装备都没有考虑过健康管理问题。但也有三个方面的因素限制了这个方向的发展,一是AI技术与工业Knowhow不能有效结合,大多数团队也缺乏相关的工程化经验;二是算力成本过高,让资产端无法获得高性价比的预测性解决方案;三故障数据和标注的缺失,无法进行经典意义的深度学习路径去做预测。今年汉诺威工业展上预测性维护是一个非常热的话题,科技大厂、传统工业软件厂商、设备商、众多细分的创业公司在这涉足这一领域,在欧洲市场来看,这也是比较落地的工业AI和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基于人力成本高昂等原因,预测性维护在商业逻辑也比较说得通,比如每次上门的巡检和运维单人需要300欧元,但预测性维护的方式完全可减少或避免这一支出。设备厂商也在积极拥抱这一技术,尝试进行商业模式的转型,比如Durr集团与Software AG的合作,帮助其从设备销售往服务转型。与IOT结合的商业模式变革从设备使用角度,通过共享/租赁的模式,甲方可以选择使用而不是持有,同时结合长期数据提取和分析,可以将保险、金融等商业模式嫁接进来。例如美国工程机械租赁平台Yard Club为卡特彼勒收购,国内的树根互联、徐工信息、中科云谷也在设备金融保险方面有实践。从资金端的需求看,国内一些金融机构也在寻找机器人等智能设备的融资租赁机会,基于精准的物联网检测和数据服务租赁模式可能会为智能设备领域带来新的产业增长机会。结合PHM和IOT相关的商业模式变革,我们总结了以下的技术变革和创新机会点。图 6 资产使用优化图解3.2 算法和数据驱动的流程优化打造新型调度决策系统跳出单个设备,大型的甲方也在寻找不同的制程优化解决方案,但不同的行业差异性较大,且同行业也会涉及大量复杂的制程,可能有物理、化学、生物的变化。结合数据的分析,对原料、设备、工艺进行优化以期达到提质、增效、节能等效果。我们系统梳理了从离散制造到连续制造的各个行业,从行业空间、信息化程度、能力边际提升空间、产能提升等层面进行了一些比较。总结了可能存在巨大市场机会和技术赋能机会的数个制程。BV也布局了3C领域、环保、钢铁等领域涉及制程优化的公司,比如在手机加工领域,在成型、冲压、合金、涂装、表面处理领域涉及数十个制程,每个制程都有通过数据、算法进行优化的空间。终极形态是打造一套AI闭环控制的新型调度决策系统和智能工厂操作系统。过去的专家系统更多是一个机理模型,但数据的决策最终要和工艺和机理模型结合起来,这也是在工业领域无法产生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通用型平台的原因。部分投资者对于制程的非标性存在质疑,这种非通用的需求和场景一定程度限制了复制的速度和规模效应。重述一下我们在工业智能化领域寻求两类投资机会,解决方案商和运营商,在信息化和自动化时代,很多行业比如3C、钢铁、石化等等领域,都产生了多家上市公司,从市场规模的体量上看,在智能化时代,很多行业都可以支撑多家大的解决方案商或运营商诞生,对于我们的核心重点是要找到好的行业、结合新兴技术和工业场景理解的团队和真正能有效变革和提升行业效率模型的方案。另外,除了行业各异的制程外,与物联网、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结合通用型需求,在这里还想讲三点,设计、安全、检测和能效。设计+AI工业仿真天然与机器学习相关,为获得最优的设计、装配、运维等实践,需要新型的智能化工业仿真软件。CAD、CAE本身是一个很大的生态,可以类比安卓和IOS,主流的参与者西门子、达索等都在积极布局和收购在不同领域,如流体力学、散热学、振动力学等等方面的优化算法和求解器,软件、插件产品可广泛用于汽车、航空航天、机械装备、3C等行业。不过目前在中国市场还未出现做设计做的很大的软件公司,大的想象空间可能在于结合大规模定制、柔性供应链等模式,获取需求数据、结合领先软件仿真和AI技术、无缝衔接,快速生产适销产品,直接切入到运营领域,再造某一新品类,重整供应链。安全要素的必要性和价值在往工业智能化时代行进的过程中,必然有大量的机器、设备、station都通过DCS、Scada等系统来调度,除传统工业软件外,还有很多新兴的业务调度和决策系统出现。在人的介入越来越少的情况,安全的把控更为不可或缺。在工业安全领域,过往在国内大多是一些垄断性企业基于合规性或等保的需求进行采购,但近年,逐步从政策性驱动往市场化驱动发展,拥有多元工控协议解析能力、强产品能力团队将有机会快速脱颖而出,并不断迭代自身产品线,储备下一代的与数据AI结合安全防护需求。美国工业网络安全公司Claroty获得了Rockwell Automation、西门子风投Next 47、施耐特等工业巨头的投资,在工控协议的解析和自动化、信息化的融合方面获得了投资的支持,同时也获得了淡马锡等财务投资者青睐。能效与AI的结合点能源是众多工业企业主要成本之一,诸如钢铁、石油、水泥、环保等流程行业,能耗占据了企业大部分的成本。传统的LMS扮演了一定的能效管理职能但在优化方面做得有限,一些科研机构掌握众多的机理模型和控制逻辑有一定的节能效果,新的机会是在于这些机理模型与AI的进一步结合。另一方面,随着电力市场的逐步改革和市场化,工商业用电的放开,多元化的参与者进入到这一市场。我们也期待技术、数据能够产生一定的鲶鱼效应,帮助企业降本增效。工业检测的通行需求和非标特性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去提升检测环节的效率不是一个新的话题,在3C面板、盖板、锂电池、晶元、医药等领域都有些公司在做。但也存在许多挑战,诸如非标问题,机器视觉系统开发成本高,周期长;算法和软件存在易用性差,使用门槛高等问题;且还存在高精度、高动态、高反等技术上的难点和挑战。但如果能做出较为通用的平台公司,且能够解决低成本规模化行业复制的问题,必然能产生大的机会。4. 智能工厂操作系统,从点线运营效率到系统效率提升如果设备是点,制程是线,上升到面的层面我们再来看看智能化的变革机会。将制程的分段优化进行串联,并辅以工业软件及先进的传感其技术、自动化技术、机器人技术,实现全局语义化的调度和决策是理想的智能操作系统状态。从工厂运营层面,我们关注作业效率的提升,我们从资产/设备——制程——智能操作系统(Factory Operating System),三个层面看工厂智能化的投资机会;并以数据库、边缘计算、PAAS、新的感知作为承载智能化改造的基础。图 7 智能工厂操作系统结构4.1 串联制造执行,获取业务数据,MES的价值美国先进制造研究机构AMR将MES定义为“位于上层的计划管理系统与底层的工业控制之间的面向车间层的管理信息系统,整体来看,MES在我国的渗透率还是比较低的。MES产品具有比较强的行业属性和定制属性,领先的产品和技术掌握在大部分外资企业的手里,比如Rockwell、西门子、GE,同时通过兼并收购丰富其行业覆盖;半导体软件领域的领先技术都掌握诸如Applied Materials等国外企业。从国内部分企业的过往发展来看,或是依托集中度高的行业各样发展起来,比如宝信和石化盈科,或是限于产品特性未能做大。同时,真正拥有强产品的能力和团队在国内较为稀缺。但我们认为,MES作为工厂智能操作系统的基础在未来不可或缺。这里面有两层的投资逻辑,第一是能否成为一家大型的解决方案商,MES公司存在三个方面的价值,一是客户壁垒,细分行业客户黏性高,积累难度高;中大型客户、外企看中服务质量和稳定性,一般与服务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二是行业理解:离用户近、理解业务逻辑,可能做一定的定制开发;三是场景数据优势:基于数据积累应用数据科学进行效率模型变革;第二个投资逻辑是否有强产品、云化的可能,诸如Rockwell、GFOS、ITAC Software等领先MES厂商兼认为云端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都在谈物联网平台,将数据放到云端,从制造执行往工作协同、安全等方向发展。在国内工业互联网的大背景下,这个趋势也在渐进式的发展。MES是串联工厂作业和制程的系统,但有定制化程度高、实施周期长等发展瓶颈。但整体来看,MES在我国的渗透率还是比较低的,但作为智能操作系统的基础,MES将管理层面和生产层面(工业控制)进行连接,使得全局的数据分析、调度、决策成为可能,同时在能耗分析和优化、以及排产排程、柔性制造层面,可以通过AI的结合提升效率。MES通常囊括了工厂内人、机、料、法、环各个环节,且与行业knowhow、业务流程强相关,举例说来,有了MES才能有效量化单品能耗和单人产出。广义来讲,APS是MES的一部分,它扮演了排期优化执行生产的角色,排产排程本身是一个运筹学的最优化问题,结合多条件的约束,需求最优的排产排程计划,人工智能可以提升效率。例如油田的开采周期持续8-10年,如何获得最优的产量本身是一个多阶段求最优解的过程。另外高级排产排程的算法可以使得生产获得更强的柔性,在某些领域可能数倍提升生产效率。4.2 精准和柔性,从制程优化到全局智能FOS(工厂操作系统),未来工厂的畅想现阶段的智能化可能大多数还不能做到全厂全域的情况,大多是点、线的技术,但在方向和路径上,一些大型企业和创业者也在试图去延伸自己的能力边界,从单一制程往全制程发展。试想一下,在工厂运营环境下,对物理世界的信息进行全局语义化的解析,机器与机器,人与机器能够进行高效的交互,同时智能化的操作系统完成众多的控制、调度、决策,包括AR、视觉技术对于人或数字员工的引导,仓储物流柔性化的作业调度,新型业务软件系统执行的决策调度,用户意图的获取3D重建和模拟……同时这种控制、调度、决策能够保证最优的实践。工业企业的效能提升必将进入一片新的天地。5. 工业智能化带来的产业效率提升和商业模式变革以上的梳理集中于工厂运营层面,如果上升到工厂作为一个企业,作为一个盈利主体这一层面,它要结合上下游全面考虑研、产、供、销。图 8 工厂运营之外的效率变革机会5.1 以工厂为核心,企业作为主体,技术赋能上下游的产业效率提升工业智能化不仅涉及工厂内全局语义化的智能操作系统,同时上下游的协同,生产、资金和销售服务层面都有巨大的效率提升空间。在生产采购层面,通过设备、数据的连接,IOT的赋能,线上线下的打通,云工厂可以带来产业链效率的提升,在产量、价格、投入等层面都质的突破。借助各种优化算法,工业企业在采购、库存、物流等层面都存在降本、增效的机会,早在本世纪初,惠普公司应用库存优化及数学规划模型来重构其供应链模型,两年时间节省1.3亿美元。借助产业链里的数据获得更精准的风险模型,也能帮助企业提升资金层面的效率。在销售服务层面,海尔、酷特智能都是典型C2M的代表,海尔通过反向定制,实现了部分产品的零库存,带来巨大的财务收益,当然这一结果也是工业软件、数据积累、智能化的效能。总体来讲,数据算法和智能软硬件可以作为配置器,进行产能撮合、供需匹配、资金匹配和赋能供应链协同。5.2 连接研产供销,企业级的流程再造和商业价值重塑从制造型企业的职能来看,价值的闭环通过研产供销来实现,创业或投资的逻辑也可循着企业自身价值实现的逻辑来探索新的机会。过往一些做精益咨询的公司一定程度扮演了局部或全局优化的智能,AI时代,借助技术的赋能,在企业的价值实现角度,可能带来新部门、新的供应链组织形式甚至新品类(公司)的投资机会。图 9 企业级AI:连接研产供销6. 工业智能中数据产业链的投资价值在作业效率和商业效率,资产到制程到FOS的框架之外,我们再来讨论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就是数据。过去的工业领域投资,重点着力产品设备、自动化的产品和解决方案等等,整体偏硬,总体是对于人的手脚,体力劳动的替代。AI能做的事,当然不仅限于动作的执行,在数据决策层面,AI能够赋能工业企业的一些内部部门,或者替代一些大型专业服务公司,帮助其更好地完成运营和商业的决策。从数据的产业链来看,我们划分了三个层级来看:图 10 工业数据产业链投资机会在设备物联角度,面对多种协议并存的异构设备,如何把他们连接、数据汇集、融合起来,实现在边缘或云端计算,是一个基础的命题。从数据源和数据采集层面,我们也在关注新的数据轴,新的感知和采集手段,比如领先和跨代际的传感器,BV也在此领域系统布局多家国内外领先的前沿传感器公司。或者能够快速帮助企业完成工业3.0的软件产品等,如果一个企业无法量化一些指标,诸如能耗、成本或工时,则谈不上更多数据决策问题。在存储、处理和分析角度,我们关注新型的数据技术、中间件和算力需求,数据融合、集成也是智能化的一个通用需求;同时,工业机理、工业流程、模型方法经验和知识积累不足,也成为工业领域算法层面的瓶颈。在应用层,数据可以帮助人完成在供应链、设计、生产制造、检测、后服务全局的决策,因此产生了各种技术解决方案和商业模式,上文提及的作业效率和商业效率反映了数据的能力边际足以为工业带来巨大的效能和变革。三、共创工业智能未来:技术孵化、产业连接和资本助力国内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企业,所处阶段不尽相同,有的处于2.0需要补课,有的处于3.0待普及,有个别企业处于4.0需示范,多元化的发展阶段,差异化的改造需求,碎片化的市场订单,造就中国工业智能化改造最复杂的市场。在投资孵化,深入产业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对于技术创新者诸多的挑战,例如数据完整性、解决方案不能闭环、商业模式不够有吸引力、没有很好的环境数据和模拟环境、运营边界比较窄、还有诸多传统to大B面临的困扰和问题。前路不可谓不光明,但道路不可谓不曲折。BV的逻辑是循着大的行业效率变革的方向,布局以前沿技术作为手段,做解决方案或运营类公司,同时借助智能产业实验室、高校科研院所研究资源整合,技术方案连接等手段助力中国乃至全球的工业转型升级。我们也期待与更多的技术先驱、学者大牛、创业者、产业领导者、投资者进行更深度的交流和合作。

不择所出

2017年中国计算机视觉行业研究报告

2017年下半年,数家计算机视觉公司单笔融资上亿美元,再次将计算机视觉推向人工智能领域最受关注的方向之一。本报告聚焦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现阶段在工业界的应用与研发,将在对相关技术热点及产业整体做概述性介绍的基础上,对典型应用的具体使用场景分领域论述,希望理清现状,写明征途,供产业界、投资界、政策制定者及关注人工智能领域的社会各界以参考。因报告研究对象以技术层创业公司为主,偏颇遗漏之处,敬请指正。 报告核心观点: 1. 深度学习主要提升的是计算机视觉领域分类任务的准确率;开源环境仅降低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入门技术门槛,前沿算法的技术壁垒依然存在;计算机视觉比赛成绩、论文成果不直接代表技术团队解决实际业务问题的能力。2. 2017年中国计算机视觉规模预期为40亿,凭借安防领域的爆发性增长,预期2020年将增长至725亿。3. 前端嵌入式智能系统的渗透率将逐步提升,与后端协同智能计算,加速产业智能升级。4. 算法迭代将不断提升限定场景识别准确率,加速渗透为各行业应用赋能。5. 前沿算法之外,计算机视觉公司的商业壁垒有赖于产品、服务、市场等综合建设。 一、计算机视觉技术概述 计算机视觉横跨感知与认知智能,现阶段应用以感知为主 视觉使人类得以感知和理解周边的世界,人的大脑皮层大约有70%的活动在处理视觉相关信息。计算机视觉即通过电子化的方式来感知和理解影像,以达到甚至超越人类视觉智能的效果。从1966年学科建立(MIT:The SummerVision Project)至今,尽管计算机视觉在感知与认知智能方向仍有大量难以解决、尚待探索的问题,但得益于深度学习算法的成熟应用(2012年,采用深度学习架构的AlexNet模型,以超越第二名10个百分点的成绩在ImageNet竞赛中夺冠),侧重于感知智能的图像分类技术在工业界逐步实现商用价值,助力金融、安防、互联网、手机、医疗、工业等领域智能升级。 现阶段有较好商业化进展的主要为语义感知中的分类任务 与人类实时选择性处理视觉信息不同(如人在驾驶时不需在意公路边草地的纹理或形状,也不用知道每辆车的确切形状),计算机仍难以从实际需求出发自主选择性输入并计算影像信息,通常需要人类对具体任务进行分解并使用与之匹配的计算方法,建立完整理想的智能视觉系统仍有很大挑战。另外,与可结合常识做猜想和推理进而辅助识别的人类智能系统相比,现阶段的视觉技术往往仅能利用影像表层信息,缺乏常识以及对事物功能、因果、动机等深层信息的认知把握。 数据与算力是深度学习的重要支撑 开源环境仅降低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入门技术门槛 工业界和学术界先后推出了用于深度学习模型训练的开源工具和框架,包括Caffe、Theano、Torch、MXNet、TensorFlow、PaddlePaddle、CNTK等等,极大降低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实践中的入门门槛。尽管不同框架各有所长,但它们并不能真正满足企业在处理实际复杂业务时所面对的挑战,性能、显存支持、生态系统完善性、使用效率等不同层面的不足要求企业需要针对性的调整框架以适合自身业务所需。而在数据处理、计算集群管理、网络设计、应用端性能优化等若干重要环节都存在各种各样非开源技术或已成熟方案所能解决,极度依赖相关技术专家去探索求解的重要问题。对于前沿算法的突破创新以及算法在不同使用环境中的优化升级,不同公司的技术高低差异依然很大。 计算机视觉比赛的意义在于推动算法思想的进步 2007年由李飞飞教授发起的ImageNet计划将人工智能领域的影像数据推向了前所未有的规模,至今已有1400万张经过人工清洗标注的图片,含有2万个分类,为计算机视觉领域做出巨大贡献。自2010年每年一度的ImageNet物体识别竞赛(对1000类接近50万张图片的单标签识别),更是成为了计算机视觉领域最受关注的比赛。2017年,ImageNet举行了最后一届图像分类竞赛,Top 5的错误率降至2.25%(大幅领先人眼),该竞赛完成了历史使命,而更多的关于图像语义分割(像素级的分类问题)、1:N人脸识别、图像及视频理解(看图写话)方向的数据集与比赛将逐步登上舞台,推动更多领域更贴近真实世界场景的算法革新。 二、计算机视觉行业概况 计算机视觉行业图谱 中国计算机视觉行业市场规模 2016年下半年,1:N人脸识别、视频结构化等计算机视觉相关技术在安防领域的实战场景中突破工业化红线,敲响了计算机视觉行业市场大规模爆发的前奏。伴随人脸识别、物体识别等分类、分割算法不算提升精度,在2017年占比较高的安防、视频广告、泛金融、手机及互联网娱乐领域之外,医疗影像、工业制造、批发零售等现阶段的创新领域也将逐步解锁,成为行业整体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前端智能的渗透率将逐步提升,与后端协同智能计算 伴随AI专用芯片及嵌入式感知系统的成熟研发,前端设备即可完成相对基础的视觉感知,并将识别、分类的结果实时应用,实现前端智能。对于需要大量计算、存储资源,利用多维度数据关联分析的诸多场景,后端服务器计算依然是当前主流。前端智能的渗透率将逐步提升,与后端智能协同加速产业升级,不仅可满足特定场景对实时性、隐私性的要求,还可在前端成像(千万像素、千帧/秒)提供越来越多数据信息的背景下,让前端智能选择预处理过的结构化的高质量数据及分析结果传输至后端,减少因带宽压力过大导致的丢包、压缩所引起的信息丢失或误差,提升智能分析的准确性。前端智能系统的功耗、稳定性、存储空间、数据及系统更新的网络传输等诸多重要问题仍有待解决,现阶段主要通过压缩算法模型、挖掘硬件潜力以及在压缩模型的同时针对现有芯片进行优化的方式来解决功耗有限、运算能力低的问题。 三、计算机视觉的应用场景 1、安防影像分析领域 主要应用场景之人脸识别 对道路卡口、车站、地铁站、机场等地方的监控视频进行智能分析,检测出动态视频中的人脸与黑名单库中的影像记录做实时比对,比对成功则立即报警推送给警务人员处置。 主要应用场景之视频结构化 2012年南京“1.6”案件发生后,南京警方从全市1万多个摄像头共提取了近2000T的视频数据,调动1500多名公安干警查阅搜索视频线索,共耗时一个多月。海量视频的有效利用存在巨大挑战,完全依靠人工费时费力,而安防影像智能分析则可有效缓解这一问题。视频结构化可针对已经生成的海量视频内容进行自动化处理,提供行人、机动车、非机动车等关键目标的监测、跟踪、属性分析,辅以以图搜图等检索功能,让案件侦办和治安布控更加智能便捷。 安防行业的千亿市场为视觉智能改造提供充分空间 2016年中国安防行业总产值为5410亿,占据2016年中国GDP的7‰,其中1900亿属于安防产品产值。从产品结构角度,安防产品可划分为视频监控、防盗报警、出入口控制等,安防影像的智能分析属于视频监控产品的升级改造,是各地区平安城市项目建设中的重要组成。2011年至2016年中国安防市场连续5年保持2位数增长,结合国家政府对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进一步提升人民安全性的要求,未来中国的安防市场依然会保持稳定增长,对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升级改造也提出了更高的期待。 智能安防相关产业链条分析 计算机视觉技术供应商在提供智能安防影像分析的时候,可能面对监控设备及平台软件厂商、集成商、公安等三大类客户。在最终的使用者公安以外,其他三类参与者关系复杂,各自的业务定位都在发展变化,合作间有竞争。 2、泛金融身份认证领域 主要应用场景及相关影像采集设备 与安防影像分析中人脸的“1:N”识别不同,目前泛金融领域以人脸“1:1”身份认证为主,部分场景涉及“1:N”识别,如银行网点中对VIP客户的智能识别。 刷脸认证的优势与功效 3、手机及互联网娱乐领域 为消费级产品带来全新智能体验 计算机视觉技术的成熟进步为同质化的手机产品及互联网娱乐应用带来了新的活力。2017年诸多国内外手机厂商推出了具有刷脸解锁的旗舰机型,而手机与影像相关的拍照优化、相册分类、编辑处理等也于近几年得以智能升级。人脸识别、特征点定位以及场景识别、物体识别等技术也丰富了直播、短视频等互联网应用的娱乐性,同时为影像内容的智能审核及分类做出贡献。 4、商品识别领域 拓宽信息边界,连接人与商品 键入关键词,搜索引擎可连接人与信息,大幅提升人类获取信息、搜集知识的效率,为世界创造巨大价值。计算机视觉则将信息的边界再度拓宽,缩短设计、原料采购、生产制造、线上与线下零售等各个环节的人与商品的距离,为商品供应链带来效能提升。 5、工业制造领域 产品质检及3D分拣 伴随年轻人从事重复性体力劳动的意愿降低,相关领域的劳动力成本极速上升,工厂对智能自动化设备的需求日益凸显,为计算机视觉技术在工业制造领域的研发落地提供了市场基础。产品(尤其3C产品)质检是现有视觉技术有望在未来3-5年在工业制造领域大规模落地的应用场景,目前产品质检依然依靠大量人力做肉眼判断,效率低、成本高、漏检误检严重,而深度学习算法可支持多种缺陷类型,增量学习也能不断提升产品适用性。另外,工业场景中存在大量的冲压件、组合件等不规则物体,不规则物体的分拣(无序抓取并有序放置,涉及物体识别、姿态估计、尺寸测量、运动规划等)需借助3D视觉技术,即使技术相对领先的国外产商相关产品也不足够成熟,出现问题难以即时相应(往往邮件沟通,售后服务难以保障),给予目前尚处于产品研发测试阶段的国内新兴厂商反超机会。 6、广告营销领域 智能挖掘影像内容广告位,构建新型营销模式 计算机视觉技术可在长视频、短视频等点播平台、直播平台以及利用手机摄像头的AR应用中,为广告主提供多种形式的互动化、与内容强相关的场景广告。 7、医疗影像分析领域 智能医疗影像分析对病种的要求及重要指标 相比计算机视觉在其他领域的数据标注工作,医疗影像的标注门槛较高,需由专业医师标注,而且非典型病例的标注意见较难统一。标注工作之外,医疗影像分析对数字化程度、数据量、临床路径、对应检测量都有着苛刻的要求,不同病种的情况不同,难以一概而论。另外,对具体系统分析能力的考核,不能仅依据简单的准确率,特异性与敏感性是最基本的两个指标。 8、自动驾驶领域 自动驾驶技术剖析 自动驾驶系统主要涉及传感器融合、感知、高精地图、定位、规划及控制等若干技术环节,以解决“我在哪儿,周围有什么,环境将发生什么变化以及我该怎么做“等四个问题,计算机视觉则在环境感知(周围有什么)与地图绘制(我在哪儿)中发挥重要作用。 从起步到落地,自动驾驶仍需经历长期测试 自动驾驶汽车主要由车辆本身、内部硬件(传感器、计算机等)以及用于做出驾驶决策的自动驾驶软件等三个子系统组成。车辆本身需由OEM认证;内部硬件也需在各种极端条件下充分测试其稳定性,达到车规级要求;自动驾驶软件方面,相关系统需经过百亿甚至千亿公里以上的测试来充分验证其安全性(人类司机平均每1亿公里发生致命事故1~3起,自动驾驶技术要想大规模落地应用,必须优于人类司机的安全性)。与此同时,大规模路测也是收集相关场景数据以便改进感知、决策等智能技术的必要手段。然而,100万辆10万公里总里程/年的车辆行驶1年才能达到千亿公里的数据量级(Waymo在过去8年积累350万英里以上的自动驾驶数据),仿真环境下的虚拟路测(如今每天有多达25000辆虚拟的Waymo无人车在模拟器中驾驶高达八百万英里的里程)与不涉及实际控制的影子模式可作为常规测试的补充,有效降低路测成本。 自动驾驶,起步于限定场景 数据驱动的感知及决策算法难以应对开放、动态的环境的千变万化,自动驾驶车辆如何理解人类意图、如何与人工驾驶车辆的司机沟通交互也面对巨大挑战。在清晰简单的限定场景中,规则易总结,数据易收集,相关算法就越容易达到安全性要求。因此,相比开放环境下大众乘车出行的一般场景,自动驾驶技术将先在高速货运、低速摆渡、特定生产等场景落地应用。大众出行领域,自动驾驶也会逐步在特定速度限制下(时速60公里内的L3级自动驾驶汽车已有量产),停车场,乃至高速或环线等相对简单的封闭道路中替代人类驾驶。另外在自动驾驶实现以前,视觉监控系统也可对车内驾驶员进行疲劳检测、注意力检测和手势识别等,为L3级自动驾驶人机控制权的交接提供支撑,兼顾安全、驾驶辅助和车内互动娱乐。 智能出行公司为大众带来无人驾驶出行体验 美国交通部和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 NHTSA)在今年9月份发布《自动驾驶制度方针 2.0》,预计将在2025之后实现全面自动的安全功能以及高速公路的自动驾驶。国内科技公司相对乐观,纷纷发声将在2021年前后实现仅在特殊情况需人类介入的L4级自动驾驶乘用车的量产。考虑到现有算法技术的能力边界,2021年其实难以实现通用场景的L4级自动驾驶,小概率的意外缺陷都有可能引发致命事故,但2021年成为创业者标杆的时候,它将促进“预言的自我实现”,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及不断拓宽的行驶场景依然值得期待。自动驾驶的到来需要在汽车中装配大量的软硬件设备,共享出行可减轻自动驾驶在推进消费市场时的阻碍,由出行服务商评测系统安全性,承担并消化成本。智能化与共享化是汽车产业生态的重要发展趋势,车企、科技公司、出行服务商间(三方均已布局自动驾驶研发)的合作结盟也会愈发频繁,智能出行公司随之诞生。 四、计算机视觉行业发展趋势 不断提升限定场景识别准确率,优化性能渗透更多行业应用 虽然终极愿景道阻且长,但分类任务的日益精准已解锁并将不断解锁更多场景应用。如同过去5年计算机视觉技术在人脸识别上的不断突破,误报率从2015年的千分之一提升至2017年的十亿分之一(在通过率为90%的情况下),商业服务、城市安全、大众娱乐等诸多场景均体会到不同层次的智能升级,商品、道路环境、医疗影像、遥感影像等更多对象的识别、分类问题也将会逐步突破工业化红线,从仅做辅助补充的非关键性应用拓展到切实提升核心业务效率的关键性应用。各行各业的创新型智能应用将纷至沓来,而人脸识别的性能亦将继续攀升,追求百亿、千亿规模上的可行性。 前沿算法之外,商业壁垒有赖于产品、服务、市场等综合建设 对于更为广泛的传统行业或线下使用场景的潜在客户,计算机视觉的技术落地往往涉及对具体业务场景的硬件设备改造、软件集成以及本地计算设施的部署,算法、技术的实际功效更需要建立在对客户真实业务场景的深层理解之上的针对性开发。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要求更加全面、及时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而在对视觉技术能够达到的有效帮助缺乏足够认知或部分暂时缺乏科学完善的评测标准或技术相对同化的业务场景,市场销售的重要性尤为凸显。既要注重前沿算法研发,又要注意现阶段商业落地与市场拓展,这些都为以高新技术人才为主的计算机视觉公司提出了更为综合的挑战。

小薰

IBM 调研报告: 72%的高管认为传统行业将引领市场

IBM 商业价值院每两年会发布一份全球最高管理层的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如今已经是第 19 期了。该报告指出,下一波颠覆性创新将由市场传统企业引导,这将对新公司和数字化企业构成挑战。该研究表明,72%受访的企业高管声称,传统企业而非新公司将在其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相比之下,仅 22%的受访者认为规模较小的公司和初创企业将引领颠覆性变革。2015 年 IBM 全球高管调研报全球 63% 的企业表示要进入新市场,中国甚至有 75% 的企业表示要进入新市场,表示要捍卫核心市场的中国企业只有 19%。然而再来看 2017 年的调研结果,全球企业表示要进入新市场的只有 43%,中国的数字从 75% 下降到 34%。全球有 41% 的高管表示要捍卫核心市场,中国有 49% 的企业表示要捍卫核心市场。2015 年的调研结果,高管层天天最焦虑的是跨界竞争。他们认为初创企业、数字巨头,很多都是跨界竞争来占有地盘。在 2017 年不管是中国还是国外数据都显示,现在的企业在捍卫核心市场、和进入新市场的部分,基本上保持一个平衡。从中国和国外的数据比较,可以看到中国的最高管理层更关注现有的市场,有 49%。同时,报告中这样写到:未来 2 到 3 年,在影响企业的外部因素中,市场是第一位,主要体现在竞争加剧、客户喜好变化;而技术因素滑到了第二位;人员技能则蹿升到了第三位。图丨十余年来,影响企业的外部因素排名变化为了编写报告,IBM 价值研究院 12500 位企业高层。在这些高管眼中,72%的人认为传统企业而非新公司将在其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相比之下,仅 22%的受访者认为规模较小的公司和初创企业将引领颠覆性变革。报告中描述,之所以更多的人相信传统企业会处于领先地位,是因为全世界仅 20% 的数据是公开的,而另外 80% 的企业数据无法被搜索,它们位于企业和机构的防火墙之后,分布在企业的工作流程、供应链之中。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发展,业务势必会与之紧密相连,而数据的重要性就会进一步提高。所以,更多的人愿意相信传统企业仍会占据主导地位。传统企业的逆袭以 IBM 来看,传统企业想要实现更高的营收目标,建平台是最合适的手段。IBM 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中国区合伙人,企业认知业务流程再造及外包服务总经理喻珺表示,在过去十年,互联网企业的思维模式和传统企业不一样,前者更敏感一些。现在传统企业虽然稍微有些后知后觉,但是未来十年传统企业会拥抱这样一种商业模式。因为它的产能到一定程度以后有一个瓶颈,所以这些传统企业,尤其是一些龙头老大,都在向平台服务型转型。IBM 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大中华区数字化技术战略负责人董海军进一步补充到,对于一个公司来讲可能不是拥有一个平台,而是多个平台。比如做运动品牌的这个公司,可能要借助互联网零售作为自己新的交易平台,也会在生产端建立自己可以掌控的生态系统,这也是一个平台。它制造的 OEM 厂可以很自由的加入这个平台为它提供生产,但是要遵循这个平台的标准。至于有多少,它并没有严格意义的界定,只要满足这个平台的一些质量、技术、流程管理要求的厂都可以加入作为它的下游来生产,这样它销售端既去掉了传统的分销平台,又加入了互联网零售新平台,在制造端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工业生产平台。图丨报告显示,平台统筹者比其他业务模式的收入增长更快IBM 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大中华区总经理麦俊彦告诉 DT 君:“我看过一个比较有趣的行业就是汽车行业,传统的制造、销售他们还是在做,现在平台级的操作,所有客户的数据怎么跟他们的供应商、设计商、零部件商、销售商共享呢,共享是为什么,共享可能部分数据可以变现,我们和法国一家公司合作帮助他们做数据变现分析和实施。从车联网的角度,当你有这么多在路途和汽车和环境上数据的时候,你自己可以做的分析,你可以提供的就是数据服务,其实比其他很多公司是不一样的。为什么说汽车呢。中国就是最大的汽车市场。汽车在这里的改革会比在国外还要快、还要多。如果看汽车的改革也是因为电信、也是因为移动的发展,我们在中国这里的移动,我们在中国这里所有平台,远比很多国外的国家,那么把这两个结合,我觉得汽车会是其中一个最具有发展的行业。”传统企业逆袭后,是否会打破原有平衡?DT 君问了 IBM 这样一个问题:“传统企业建立了这么多年,早已形成了牢固的市场竞争环境。如果全都开展新业务,会不会发生市场失灵状况?”IBM 全球企业服务咨询部认知决策服务总经理朱翊回答道,“对于市场失灵的定义,市场这一块比较多,通常是说以价格为主要手段,政府行政干预等等导致价格调配失灵。你刚才讲企业自身的变化,我个人感觉这可能和市场失灵是两个不同反凑的概念。市场当中的一个单元,个体或者企业根据价格调配的一个信号,它调整自己的生产目标和方向,及时适应供求关系,这恰恰是市场有效的机制,我们推动企业变革无论是技术变革或者运营变革,恰恰应该是放大或者加深,扣上大主题整个国家的市场经济改革的趋势,加深市场经济改革,让企业发挥更大的自主效应,相反你刚才讲的一些问题可以被克服。”喻珺也持相同的观点,她认为现在的这种生态,平台型的商业模式应该是说更好地能够让市场变得更为有效。传统企业上游原材料供应商,自己制造,再交给下游分销商。但平台商业模式把 B 端、C 端有效地,其实无限需求和无限供给有可能做对接,恰恰迎合了现在去产能、去库存的政策。以前龙头企业对弱小一点的企业,龙头企业从技术、人脉、网络,中小型企业很难跟它对抗,而平台型企业能够打造一种生态,让这个平台也能够给微小企业赋能,增加一些手段。所以这个生态里每个企业找到自己生存的位置,这应该是有助于这个市场更活跃,因此实现了一个更公平的市场。图丨报告中,平台型企业的理想业务模式框架报告指出,建立平台后企业能力、业务重心等事物将会发生重大改变,对于那些雄心勃勃的“实践者”来说,这会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好途径。但无论是怎样的平台模式,都免不了加入一场新的竞争。各行各业都感受到了所谓的亚马逊效应:无休止的发展和市场颠覆。那么对于传统企业来说,是自己拥有平台,还是参与别人的平台就成了一种抉择。董海军则告诉 DT 君:“一家传统企业可以在拥有多个平台的时候加入别人的平台,这并不冲突。”事实上从英伟达、Google 等企业的发展进程来看,确实是两种平台模式兼备才能保持稳定的增长。朱翊告诉 DT 君,传统企业怎么面对这个市场现在有一种做法叫“双速”。传统企业的生产制造不会改变,仍然需要稳定运营、精准运营,传统 IT 的概念,ERP、EMS 是不会过时的,只会更加的精益化。但是面对多变市场,企业需要敏捷的应对,这就需要一种全新的运转方式。两种运转方式方式耦合在一起,在保证企业稳定运营的同时,又不阻碍企业的创新。

卜尔

2016年PC行业有哪些新气象?

近几年,PC行业不断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洗牌。直至2016年,除了那些背后有大厂商支持、同时又站对了队伍的新品牌游戏本逐渐壮大之外,许许多多曾经叱咤PC行业的品牌黯然退出。但也正因如此,2016年PC行业,步入了过去数年来所没有经历过的精英化时期。产业链的成熟,使得中国PC行业的准入门槛变得越来越低,这也使得中国PC市场里充斥着太多机会主义的投机者,过去的泡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催生出来的。2011年前后,活跃在中国PC市场的大大小小的品牌多达50家以上。而近年来,能够在行业内有影响力的不过十几家。同时,渠道的变化也对PC市场有着深刻的影响,从零售、大卖场两个模式,到如今的以线上为主,这对于传统渠道的冲击不言而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可以看到2016年新加入到PC行业的品牌如华为、小米等,无不是深谙线上渠道营销模式,同时又拥有雄厚财力支持的品牌,而其推出的产品,也符合精英化产品的特征。华为凭借MateBook进军PC行业凸显了品牌精英化趋势从过去的百家争鸣,到如今的产品精英化,数量在减少的同时,却让中国PC市场里产品的平均质量水平处于了新的高度之上。同时,随着这些高品质新品进入,老牌PC厂商如联想、惠普、戴尔、华硕、宏碁等也开始更为注重产品的精品化打造,因此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让人颇感惊喜的产品。除了品牌精英化之外,2016年中国PC市场也呈现出了进一步细分市场的趋势:一方面,传统商用电脑,尤其是笔记本电脑开始与普通产品界线相融合,从产品本身到用户需求实质上也已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细分变化。商用笔记本市场已经被细分为传统商用笔记本和新的便携本、2合1电脑三个大类,以往被用户认为性能羸弱的便携本、2合1电脑,得益于硬件性能的提升已经成为办公用户的首选平台。另一方面,由英特尔倡导的,根据应用人群分类的商用产品细分也初现端倪。如贯穿2016全年的设计师电脑就是典型案例,它为专业用户选购电脑提供了官方的、权威性、针对性的参考标准。那么在过去的2016年中,消费与商用PC市场究竟有了哪些新趋势?两个市场的新产品都有哪些新特点呢?接下来我们不妨做一个总结。·关注与需求转变带来新气象相对于过去几年而言,2016年消费类PC市场有两大变化值得关注:其一是产品端,其二是用户端。首先我们不妨先看看下面这组调查数据:(图片来自ZDC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轻薄本关注度与游戏本关注度差异正在缩小根据ZDC(中关村在线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2016上半年调查数据来看,在笔记本产品用户关注度分布占比中,游戏型、娱乐型笔记本用户关注度虽然依旧是占比接近50%,但是以往关注度较低的轻薄型笔记本占比则有了明显上升,达到21.8%,这与以往相比有了极大的差异。以往,一提到便携本、2合1电脑,用户自然而然就会把它们与“性能羸弱”、“性价比不高”等负面描述联系在一起。然而在过去的2016年当中,随着惠普、戴尔、联想、华硕等老牌厂商的发力,以及华为、小米等有实力的新兴品牌进入,同时再加上英特尔低功耗硬件平台性能的大幅度、持续性提升,尤其是第七代英特尔智能酷睿处理器的推出,使得便携型笔记本电脑在用户中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便携本与游戏本之间的关注度差距正在明显缩小。尤其是以微软Surface Book、联想YOGA 5 Pro、华硕灵耀3、戴尔XPS 13、惠普Spectre 13、小米Air 13等为代表的这些明星级便携型笔记本的出现,更是将便携型笔记本的综合素质推向了又一个高峰。·关注度变化反映用户需求转变便携型笔记本关注度提升,一方面源于OEM厂商做出了好产品;而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原因则是硬件性能的提升让用户对便携本性能产生了信赖,“轻薄本=性能羸弱=低性价比”的固有印象正在淡化甚至反转。对便携本、2合1电脑的固有认知被打破,用户需求正在转变而用户对于便携型笔记本态度的转变,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用户需求发生转变。对于信奉“宁可有不可无”的中国用户而言,之所以游戏型笔记本更受关注,主要原因就在于其强劲性能所带来的强大功能。说白了就是,花同样多的钱,游戏本能够满足的应用需求更为全面。不过,回顾2016年的话就会发现,这种固有的认知在便携本性能提升之后发生了很大转变。用户开始愿意去思考、并权衡自己的实际应用与产品本身功能、定位是否契合。对于以强调便携性、易用性为主要需求的用户而言,如今更愿意接受功能不那么全面,但便携性出众的轻薄本或2合1电脑,而不是为了追求大而全,一味去选择厚重的游戏本。这种理性的用户需求转变,在过去一年中逐渐凸显出来,进而使中国的消费级PC市场,也迎来了更为理性的时代。好的产品层出不穷,针对不同群体推出的产品更为明确,与以往的百家争鸣相比,2016年的消费类PC市场更显秩序与活力。·融合与细分并存的商用市场最近几年,全球PC行业下滑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根据IDC《中国智能终端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15Q4》来看,在整体智能终端增速明显放缓的今天,商用智能终端市场明显好于消费类市场。换句话说就是,全球PC行业下滑主要在于消费类市场,而商用智能终端市场增速前景依然可观。IDC报告指出,预计2016年中国商用智能终端市场将触底反弹增长2.5%,其中商用PC市场也将在2017年进入正增长阶段。未来五年,一方面将进入商用PC市场换机高峰期,另一方面随着2合1极致轻薄等多元化的产品应用,2020年商用PC销售量将达到5558万台左右,2016-2020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9%。2016年商用笔记本市场预计将增长2.3%。到2020年该市场年销售量将为924万台,2016-2020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将达到4.5%。IDC中国助理副总裁王吉平解读商用市场调研报告简单来说,IDC认为未来四年内,随着商用PC换机进入又一个高峰期,商用市场整体会进入一段持续增长期,而从2016全年商用市场的发展态势来看,IDC的这份调查报告确实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产品、应用新旧融合为企业IT部署带来新思路首先,我们可以看到报告中提到了“多元化产品应用”。这一点可以说2016年商用市场最为明显的表征状态之一。正如我们之前所提到的,轻薄本、2合1电脑等原本被普遍认为生产力不足的产品,正在借助硬件性能提升而逐渐切入到商用市场中来。以2016年商用型笔记本电脑的构成来看,传统商用笔记本电脑如ThinkPad T系列、惠普EliteBook系列、联想扬天系列、戴尔Latitude系列等依然拥有相当数量的用户群体。然而从用户需求转变角度来看,联想YOGA、华硕灵耀3、惠普Spectre 13、戴尔XPS 13等这些搭载英特尔第七代酷睿处理器的非传统商用笔记本电脑也逐渐成为商务用户的首选设备,新平台硬件性能的提升,为这些产品带来了足够的办公性能。北大医院管理人员使用2合1电脑随时随地、灵活处理院内管理工作同时,企业级用户也开始抛弃固有的IT部署思维,不再一味选择商用台式机作为企业办公设备。而是有选择性的将台式机、笔记本电脑、2合1电脑、工作站等不同类型设备进行分类部署。如新东方在线(详情参考:《》)、北大医院(详情参考:《》)、云南一心堂药业(详情参考:《》)等企业,都已从IT分类部署中尝到了甜头。新东方在线的IT投资观:分类部署更高效跟生命赛跑:北大医院高效背后的秘密云南一心堂成功秘诀:换新延续企业动力·细分市场对专业用户提供权威参考除了新旧商用设备应用融合之外,2016年商用PC行业另一大变化就是细分市场的进一步加强。一方面,新形态的2合1电脑、轻薄本广泛融入到企业用户群体中,取代了以往一成不变的台式机办公平台,企业部署IT设备的分类更加细致。比如上面提到的案例当中,医院、教育网站、零售业通过不同类型的设备进行针对性部署,有效提升了企业效率,同时节约了大量成本,从中可见商用PC市场细分的重要性。滴滴出行高级创意设计总监程峰体验英特尔专业设计师电脑另一方面,英特尔从2016年初开始,倡导了“设计师电脑”这一新兴品类产品,为包括设计师、摄影师、视频剪辑师、游戏设计师、甚至是VR设计师等专业群体提供了权威性选购参考。再加上微软推出的Surface Studio等专门针对设计师应用优化而推出的设备,商用PC市场细分从2016年开始无疑进入了全新的阶段。以往的商用电脑大类,已经被细分为设计师电脑、商用2合1电脑、商用便携笔记本电脑、传统商用电脑等数个大类。每一类企业用户几乎都能从中找到贴合企业需求、以及IT部署策略的细分品类,这无疑是2016年商用PC市场最为明显的变化。·PC行业契机再现2016年即将过去,全球PC市场虽然依旧并未触底反弹,但在这漫长寒冬中,身处PC行业中的人们似乎已寻找到去往春天的方向。华硕电脑中国业务总部消费类笔记本产品总监杨鉴文表示:布局游戏生态是现阶段PC厂商的新出路,游戏本市场潜力是巨大的,而从这方面衍生出的产业也能带动PC行业走向积极的一面。惠普中国区个人信息产品集团消费电脑事业部总经理范子军认为:VR对于电脑来说属于新的发展机遇,是整个电脑行业一个新的机会,虚拟显示技术能带给用户更好的游戏体验,这就需要性能更为强大的电脑作硬件性能支持,同时能促使电脑硬件走向高性价比的方向,对行业和用户都是受惠的。而惠普也在连续七个季度保持下滑趋势的情况下,2016第4财季营收增长2%,这与惠普在2016年全年各条产品线上的努力不无关系。此外,华为、小米等有实力的新兴品牌进入,则同时为消费与商用PC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伴随着英特尔更高性能的第七代酷睿平台普及,VR硬件与内容的扩充,伴随着设计师电脑等细分领域的出现,以及企业用户自身逐渐认识到IT分类部署与IT设备换新的重要性之后,消费类与商用PC市场也必然将会迎来新的契机。最后,我们不妨一起来回顾一下在过去的2016年中,那些曾经带给我们惊喜的产品,正是它们的出现,让2016年的PC市场变得与众不同:◆10.4mm纤薄轻便机身的惠普Spectre 13◆◆轻灵便携做工精致的华硕灵耀3◆◆13英寸全金属机身仅重840g的三星900X3L◆◆搭载桌面级独显配置外置水冷的华硕GX700VO◆◆更多明星产品信息请关注:《》2016年度五佳游戏/便携笔记本电脑纵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