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是由一位和蔼而精明的精神病专家所察看出来的,是关于一位女性。她说她和她的丈夫是如何的彼此相爱,从表面上看他们也确是如此。然而当她说完之后,这位精神病专家注意到了四点破绽:第一,当她丈夫离开家后一礼拜回来时,她忘记迎接她的丈夫;第二,她梦见她丈夫受到了伤害;第三,她有一种习惯,喜欢将结婚戒指取出取进;第四,如莎士比亚某戏剧里有一句很威严的批评:“这位夫人太反抗了。”如果你的行为表白出来,你便用不着言语来说了。第一点表示她对于丈夫是漠不关心的;第二点可以认为是她心中潜伏着这种思想的欲望;第三点是一种行为的表示,表示她想自由;第四点是表示她好像那些害怕的人吹着哨子,想极力鼓起勇气一样,想用言语来掩饰她心中的不快之感。确实,她与另外一个男子恋爱了。这种分析中行为的研究,是弗洛伊德发明的。他相信人类常常是以这种露马脚的行为,露出了自己的真实情绪。这种感觉潜伏在我们上意识的下面,并活动着;而我们尽力地将这种感觉压下来去,因为觉得这是一种令人不快的心理,是应当抑制的。假如我们不担心防范,便随时暴发在行为上了。忘记到火车站去,是含一种动机在内的,她实际上是不愿意去,至少无热忱去。照弗洛伊德说,做梦是一种被压制的愿望而形成的幻景。过于反抗是很可疑的,正如过于请人原谅,实际便是谴责自己。凡此种种都是我们下意识不知不觉的表现,使我们的思想发泄出来,好像一个被禁止的猫儿出来一样。像这样的行为很多,假如我们是精明的,我们便可能识破出来。如果某人这种行为太露面了,对于他的话,无论是称赞或是自谦,总使我们难于相信;或是他的行为不自然,似乎有所隐藏的地方;或是其他地方使我们疑心等等。假如他的行为更明显是有意的,我们便说这是一种虚伪的行为。我们照着弗洛伊德的理论以人类在清醒时及睡梦中的一切行为做线索,去考察他们真正的心理,到一种什么程度,尚不能十分确定。这种解释的方法确是有几分真理的,能从平常琐碎的行为看出重要来。弗洛伊德是很乐于将这种原则应用于自己和他那种事业上。他说他有两把钥匙,一把大而圆的,是用以开精神病疗养室的门,另一把小而平的,是开他自己的房间。他有时不知不觉地用房门钥匙去开疗养室的门,但是从未用过疗养室的钥匙去开房门。他结论说:他有一种下意识或私心的欲望,感觉到家中的舒服,而投入到精神病的工作中去。并且又说,有些医生亲自查完病人回家之后,忽然记起来有几处没有去检查;大概发觉出那些被忽略的病人,原来是那些诊费拖欠的病人。把这些原则推论太广了,也是不对的。有些善忘、做梦、语言和行为的不留意等,是可以用这种理论来解释的,但是并非一切的行为都能解释。不过此种理论证实了普通所谓行为比说话更有力量,并能解释行为之何以然和所以然。
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 柏建斌5月15日,西子湖畔、聚贤话廉,中国行为法学会廉政行为研究会驻浙江工作委员会在杭揭牌。戴俭明会长向与会嘉宾介绍到,中国行为法学会廉政行为研究会是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应运而生,由中国行为法学会组织热心党风廉政行为研究的专家、学者、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等各界人士组成的合法社会团体,其任务主要是开展廉政行为理论研究与宣传和廉洁文化建设与传播。他指出,廉政行为研究会自成立以来,围绕党风廉政建设,培育社会廉政文化氛围,开展学术研究、论文出版、专项调研、书画创作展出、廉政题材影视文化创作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工作,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生态、弘扬中华廉洁行为美德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戴俭明强调,浙江是个经济强省,文化大省,党风廉政建设经验丰富,驻浙江工委是本会的派驻机构,要认真按照本会的章程办事,结合浙江的实际经验开展工作,与浙江省委、省纪检监察委等部门相关部署同频共振,按照研究会要求,围绕研究会的基本任务,结合当地实际进行工作。同时为办好研究会网站和刊物提供信息,开展廉政行为理论研究和文化宣传活动,积极为当地党风廉政建设建言献策。研讨会上,驻浙工委执行主任潘俊介绍了工委筹备情况。
动物行为实验方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各种行为的功能(function) 、机制 ( mechanism) 、发展 ( development) 和进化( evolution) 的一门学科[1]。动物行为学最初的研究对象是正常动物,后来扩展为实验动物,从而对生命科学尤其是神经科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动物行为实验方法学 ( experimentalmethodology based on animal behavior research) 是动物行为学的重要内容,是融合动物学、医学、药学、生物学、电子工程、计算机和信息等多学科的基础理论、技术和方法,以正常和( 或) 实验动物为对象,在自然界或实验室内,以观察和实验方式对动物的行为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和处理,将其实验结果类比和推演到人,研究其行为信息的生理和病理意义的新兴学科。动物行为实验由于是动物整体生理和心理状态综合、全面和实时效应的反应,被认为是人类疾病表现和发病机制研究,新药发现、安全和风险监测分析的基本实验手段,在医学、药学、生命科学和军事医学等研究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国际科学界的广泛重视。但目前为止,国内外未见动物行为实验方法领域的综述文章。本文对动物行为实验方法进行系统简介,为基于动物行为实验的科学研究提供参考。动物行为实验方法学的发展历史动物行为实验方法的起源要追溯到公元前 384 ~ 公元前 322 年,现代医学奠基者 Aristotle 在其著作中,论述了用人工观察的方法描述并记录了 540应用人工观察方法,研究不同物种动物的行为发生发展 机 制。德 国 的 Johunn Pernaller 和 法 国 的 Chorles George Lereg 分别对鸟和大型动物的物学家 H. S. Jennings 出版了第一本与动物行为实验方法学相关的专著《原生动物的行为》。1927 年, Pavlov 利用狗完成的经典的条件反射实验,首次对动物学习记忆行为的产生现象进行了系统研究,发表的《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专著使得实验动物行为学研究在国际上引起广泛重视和关注,各种动物Ting Bogen 和 Lorenz 在自然和半自然条件下,对动物的行为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形成了动物行为分析和行为生态研究相结合的实验动物行为学 。20世纪 30 年代,B. F. Skinner 利用自行研制的斯金纳箱研究鸽子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为后来的操作式条件反射学习记忆行为研究奠定了基础 。当然,这些人工手段为主的研究方式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如限制了同时进行实验的动物数量,使得实验周期延长,不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对于一些要求较短实验周期的动物模型无法进行研究;其次,人工观察会对动物行为本身产生影响,影响实验环境; 最后,实验者通过观察动物行为及其变化进行记录,在描述实验结果时不同的实验人员可能有不同的记录,不能确保实验结果的精确性、客观性和完整性,并且人肉眼观察到的信息是有限的。世纪以来随着红外传感器、阻断磁场、多普勒转换等新兴检测技术的出现,动物行为学实验方法有了质的跨越,实现了从人工到机械化自动监测的转变。一些新的行为学实验方法不断用于动物行为学研究,可以采集动物外表活动表现 ( 自发活动、吃、喝、站立、惊恐、颤动、癫痫、静止、睡眠) ,并进行长时监测,同时使得行为学的客观和定量评价成为可能。我国科学家自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研制开发了以红外感应、压力传感等传统技术为主的动物自发活动、学习记忆、疼痛等行为实验方法。张均田等应用红外感应原理的跳台和避暗实验方法,进行了十二种化学药品对小鼠学习记忆损害的比较研究。不过,这些实验方法仍需要专家经和大量的劳动,容易导致疲劳和注意力分散,数据标准有内在的可变性和主观性; 而且主要采集的是动物单一的行为活动,不能提供对复杂行为学、或伴随发生的生理或生物力学变化的评价。需要重复测试同一批动物,或应用大量的动物才能获得多信息。二十世纪随着计算机的出现,计算机、成像、电子工程和信息等多种新兴学科的迅速发展和各种新技术向动物行为实验领域的交叉渗透融合,一些能同时捕获多种行为信息的设备不断问世,动物行为学实验方法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如荷兰EnthoVision、法国 ViewPoint、西班牙 Smart 等动物行为分析系统,可以获得动物在特定区域的运动路程、运动轨迹、站立次数、时间、速度、进入该区域的频次等 。自动智能化的动物行为分析系统的研究对象可以涵盖大小鼠等啮齿类动物、斑马鱼 、大型哺乳动物等 。动物在群体中的行为更接近动物行为的本质。近年来,动物个体在群体行为的研究方法有所突破,实现了动捕食行为进行了研究。Darwin 1859 年《物种起源》、1871年《人类的由来》的问世,开始了将动物行为实验结。1906 年,动物的精准识别,长时检测,并可同时检测动物的多种行为。德国 TSE 公司建立的一体化智能行为学分析系统 ( 智能笼, IntelliCage) ,应用异频雷达收发机技术,可以精确识别在一个家笼环境中,在各种生活状态下的单只动物,从而获得多只动物在群体、家笼环境下的行为学数据,包括空间学习任务,焦虑测试,日夜节律,食物辨别和操作式强化等主要行为学模块。 Pels czi 等将 16 只小鼠同时放在一个智能笼里,究东莨菪碱对群体环境下、不同时间窗的C57BL /6J 小鼠逆反学习能力的影响,减少了实验人员和陌生RFID(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技术识别、跟踪动物,建立了群体条件下,长时间研究动物社会行为的检测系统。采用非侵入式的颜色识别法,Ballesta 等建立了多摄像头 3D 实时追踪系统,研究非人灵长类动物的社会行为 。中国科学家以计算机视觉技术为重点,相继研发出了生理信号计算机自动测试与分析系统、学习记忆、抑郁和自发活动行为检测分析系统 。这些自动化、智能化的动物行为分析系统可以同时检测和分析许多行为学和生理现象,如焦虑、抑郁、学习、记忆、运动等活动模式,可以对动物行为进行长时监测,从而获得动物行为昼夜节律等更为丰富的信息,能在同一时间内评价许多行为过程,使得动物行为学实验具有高通量特性,而且减轻动物实验中运用动物带来的伦理问题。借助生物信息学工具对这些庞大的行为信息数据进行复杂的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使得行为信息的捕获、收集、翻译和解析变为可视化的数据,并存储为计算机可识别的数据格式; 提供实时捕捉分析功能,亦可对存储的视频记录进行离线分析; 对检测的事件可以通过点击来自动回 / 播放相应事件对应的视频,便于校验; 可记录分析动物实验过程中的多种实验参数等等,满足了许多有行为学实验需求却没有特定计算机技术研究人员的需求,不仅使传统行为学研究过程自动化和客观化,而且使行为分析更精确、简便和可靠。动物行为实验方法分类动物行为实验方法早期研究主要是为学习记忆行为设计的,后来发展为情绪表达、运动行为、社交行为、疼痛及成瘾性等行为实验方法。目前主要的行为学实验包括学习记忆行为实验、抑郁行为实验、焦虑行为实验、恐惧行为实验、自发活动行为实验、节律行为实验、攻击行为实验、防御行为实验、繁殖行为实验、社会行为实验等,社会行为实验指沟通行为实验、利已行为实验、等级行为实验等。研究最多的主要是学习记忆、情绪和运动行为等。1 学习记忆行为实验方法学习是神经系统接受外界环境变化获得新行为和经验的过程,记忆是指对学习获得的经验或行为的保持,包括获得、巩固、再现及再巩固四个环节。学习和记忆二者是互相联系的神经活动过程,学习过程中必然包含记忆,而记忆总是需要以学习为先决条件。研究者设计了多种学习记忆行为实验方法用于评价学习记忆。学习 记 忆 行 为 实 验 方 法 的 开 掘 者 包 括Thorndike、Pavlov 和 B. F. Skinner 等。1937 年 Skinner 首次建立了基于操作的学习记忆行为实验方法 - 斯金纳箱。1930 年,Tolman 和 Honzik 应用个单元的 T 型迷宫,研究大鼠的潜伏学习( latent learning) 。后来,多单元迷宫演变为目前应用的 T 迷宫。1939 年,Dennis 首次定义了大鼠在 T 迷宫中的自发交替( spontaneous alternation) 行为,认为大鼠能够 对 探 索 过 的 臂 产 生 内 起 抑 制 ( internalinhibition) ,而进入没有探索过的臂,从而增加发现食物的机会。1979 年,Barnes 建立了巴恩斯迷宫( Barnes maze) ,动物不需要限食,基于其天生的探索特性,应用噪音、强光和暴露的开放环境作为应激手段,促使动物寻找目标洞。1981 年,Morris建立了水迷宫方法,基于动物厌恶水环境的特性,强迫实验动物游泳,学习寻找隐藏在水中的平台。水迷宫是学习记忆行为学评价的另一个标志性事件,主要用于海马依赖的空间参考记忆和工作记忆的研究。1988 年,Ennaceur 等基于动物天生对新奇物体的探索特性,建立了新物体识别 ( novel object recognition test) 评价方法,与其他评价方法比较,该方法不需要学习训练,无需禁食禁水,不用施加惩罚或奖赏刺激,对动物的应激影响较小,与人类的再认记忆检测相似类的再认记忆检测相似。大小鼠的触屏认知系统也相继问世,用于认知功能的评价,尤其在神经精神疾病药物筛选中发挥重要作用 。非人灵长类动物具有与人类相似的大脑结构,具备高级脑功能,可以被训练完成特定类型的测试任务,对评价认知能力、情绪反应等具有啮齿类动物无法替代的作用。触屏测试认知系统是目前广为接受的灵长类动物认知行为的评价方法。该方法源于人的神经行为测试的计算机化形式。剑桥神 经 心 理 测 试 自 动 化 组 合 [NeurobehavioralCambridge Neuropsychological Test Automated Battery CANTAB) ]是触屏认知测试系统的经典设备。动物通过触摸屏,完成高通量的系列模块化测试,如强化认知、内外空间的设置变化与视觉辨别、对显示符号的短暂识别和不识别、空间记忆、选择序列反应时测试和成对结合学习等 。
大数法则和小数原理都来自于数学概率论,如果单纯去讲这两个概念,实在太乏味了。但如果我们把这两个原理应用于人的社会行为研究,可能效果会大大不同。游戏和成绩我们先看个例子。陈女士开一个理发店,丈夫在一家杂志社做编辑,他们有一个儿子正在上初二。现在陈女士正面临一个难题:儿子的成绩正在下降,身体也越来越糟,可陈女士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初一的时候,儿子的成绩蒸蒸日上,由班里的第10名上升到第3名,在学校的排名由第60名到跃升到第20名。陈女士喜上眉梢,给儿子买了一台电脑进行奖励。玩电脑会不会影响孩子学习,陈女士也是有些担忧的。不过,她也在自己的客户中做了调查。现在北京市大部分家庭都有电脑,孩子们也经常用电脑,但对学习的影响不太大。特别是,儿子有一位小学同学,初中不在一所学校,也经常玩电脑游戏,但学习成绩一直在学校里前几名。令陈女士意想不到的是,自从买了一台电脑后,儿子的学习成绩一直在下降。在班里从第3名下降到第19名,在学校里从第20名下降到第128名。陈女士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玩电脑不影响学习,而自己的儿子玩电脑影响就这么大呢?概率和经营我们从大数法则和小数原理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大数法则?什么是小数原理?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大家都知道,硬币有正反两个面,当我们把硬币抛向空中,硬币落地时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反面,正面或反面的概率都是二分之一,这已经是我们的常识。但是当我们验证这个规律时,我们必须成千上万次抛硬币,正面或反面的概率才会接近二分之一,这就是大数法则。假设我们不知道这个概率,进行抛硬币实验,当我们抛了一百次时,正面的概率是三分之一,反面的概率是三分之二,于是就想当然地认为硬币抛得次数再多,概率也是如此,这就是小数原理。大数法则和小数原理最典型的应用是保险。假设人的意外死亡率是万分之三,这就是大数法则。保险公司就是根据大数法则来经营的,也就是说一万个保险客户中,有三个客户要进行意外死亡赔偿的,即从一万个客户的保险费中除去意外死亡赔偿费,剩下的就是保险公司的收益。但客户购买保险却是根据小数原理进行的。当公司推销员向客户推销保险时,肯定会讲某某购买了本公司的保险,意外死亡时其家属获得了几百万的赔偿,不过他肯定不会说获得赔偿的比率仅为万分之三,这会使客户只想到风险来临时有赔偿,却没考虑到这样风险的概率只有万分之三,他的保险费有99.97%概率是白交了。保险经营应用的本来是大数法则,但推销员却利用小数原理来忽悠了客户。法律与道德如果我们把大数法则和小数原理进一步运用到人的社会行为中,我们会发现一些更有趣的现象。所谓社会行为中的大数法则,就是社会中绝大多数人具有的想法和行为。而社会中少数人才具有的想法和行为,只能称为社会行为中的小数原理。我们看一个案例。英国一家自动取款机出了故障,无论你输入什么,都能把钱取出来。附近的居民得知这个消息后,纷纷跑到那个取款机上取款,最多的一个家伙取了十几万英镑,这次取款行为导致这家银行损失近百万。但法院审理这个案件时,取钱最多的那个家伙仅仅判了几个月的徒刑,其他的人也仅仅退钱了事,并没有被追究责任。这样的案例在我们国家肯定要重判,杀鸡给猴看,警示老百姓不要有这样的行为。2006年,广州青年许霆利用ATM机故障漏洞取出17.5万元人民币,事发后,许霆被广州中院判处无期徒刑,后来在舆论的压力下,法院才重审改判许霆5年有期徒刑。中国和西方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这其实就是大数法则和小数原理在不同国家的运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案例,自动取款机出了故障,作为一个正常人,谁不想去取钱呢?这顶多属于不当得利,退还了就可以了。这样一个大多数人都有可能去做的行为符合大数法则。如果判重刑是不合适的,所以西方国家判刑较轻,这是法治国家的基本原则。而我们国家为什么判刑会这么重呢?因为我们的法律要求较高的道德标准,如果贪图意外之财就违法了。可是,只有少数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到不贪意外之财,这属于小数原理。我们的法律以小数原理来约束大多数人,显然失之严苛。我们再回过头来分析一下陈女士所面对的问题。陈女士调查的人数是非常有限的,她的“孩子玩电脑对学习的影响不大”的结论属于小数原理,因此不具有普遍性,把这个结论套到自己孩子身上自然容易失效。
作者匡文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全国新闻自考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常务理事,研究领域为新媒体。 邱水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一研究背景和现状(一)本文研究背景以微信表情为代表的网络表情符号亚文化现象在社交媒体平台、网页媒体内容中盛行,成为网络用户传情达意、娱乐消费的对象。本论文的研究集中于微信平台上的用户表情使用行为。在研究群体的选择上,本文选择了高校大学生群体。(二)微信表情研究现状在现有微信表情文献中,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于微信表情的发展、功能以及对人际传播的影响,也有部分文献涉及微信表情的商业前景。总体而言,当前的微信表情研究文献多数停留于浅层次的思辨说理和基于微信表情符号的“归纳、梳理”式文章,暂未有作者结合当前青年学生群体的表情使用心理、行为特征和使用与满足程度,对基于微信的表情符号进行较为深入的实证调查和分析,相关研究领域存在空白。所以本文在文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以问卷法调查了当前大学生群体的微信表情使用基本情况;以半结构化访谈研究了当前高校学生群体的表情使用与满足情况、使用心理和行为特征,影响使用与满足的因素等内容。 二高校学生群体的微信表情使用基本情况调查(一)研究方法与操作流程本研究采取闭合式问卷的形式,调查大学生群体微信表情使用的基本情况。(二)问卷的抽样方法本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了解高校学生对微信表情的使用与满足程度及使用行为的深度阐释,在以深度访谈为主要研究方法的前提下,本文拟用非概率抽样的方法,即偶遇抽样和立意抽样结合的办法进行问卷调查,主要目的是了解大学生群体使用微信表情的基本情况。 (三)问卷的设计在问卷的设计上,采用闭合式问卷,除用户性别、年龄、专业、学历层次等基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外,还设置了11个与微信表情使用情况统计相关的问题,主要包括微信表情的收藏、下载数量;微信表情的收藏、使用意向;微信表情的使用便利性和满足程度等。(四)问卷调查的实施本研究问卷以在线问卷星的形式发放,发放的渠道主要是笔者身边微信表情使用较多的同学和朋友以及在各大活跃的班级微信群中进行发放。问卷发放调研时间为2017年1月25日至2017年2月10日,为期约半个月。(图1)在地域上主要涵盖北京、天津、福建等省市的高校学生群体。最终回收的有效样本数为302份。 (五)问卷调研结果分析1.问卷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年龄主要集中于20-25岁和25-30岁,样本群体在学历分布上主要是本科和硕士生,在学科专业领域方面,样本人群主要来自人文社会科学、理工学科和经管学科 。2.微信及微信表情使用的基本情况 问卷题目主要以微信日均使用时长、商店表情安装数量、自主收藏表情数量、最频繁使用的表情类型及到表情商店下载表情包的频率作为简要的评价标准。在问卷调查的样本分析结果中,关于微信的使用呈现出很高的粘性,样本年龄集中于20-30岁的青年群体,其微信使用时长明显高于微信统计报告中一般用户使用微信的时长。(图2)本研究样本群体的微信使用粘性明显高于一般的微信用户,也具备更高的微信使用活跃度。(图3)在问及用户到微信表情商店下载表情包的频率时,有时、偶尔或从不前往表情商店的用户分别为24.5%、41.39%、8.61%,占人群总体的74.5%,表示经常或者总是前往表情商店下载表情的用户为25.5%。初步推断在当前高校学生群体中,还未整体形成微信表情商店使用的习惯,商店表情发展仍有较大的潜力。 (图4)微信表情使用的成熟度而言,自带表情>自主收藏表情>微信商店表情,而字符表情使用已经成为过去。3.微信表情使用意愿和使用频率基本情况在微信表情使用的意愿方面,主要设计了表情使用意愿、主动收藏表情的意愿及实际发送表情的频率等几个问题。 表情使用、收藏意愿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整体较为普遍、强烈。且在实际的表情发送中,样本群体均会使用微信表情,表示经常或总是发送微信表情的用户达到75.17%。(图5)4.微信表情使用的便利性和使用满足程度基本情况在微信表情使用便利性和使用满足程度的分析中,主要的问题涉及样本群体微信表情使用的对象、对微信表情整体使用的便捷性和满意度等几个方面。 可以初步推断高校群体对微信表情使用的便捷程度给予了很高的认可。高校学生群体对微信表情使用的满意度很高,在使用满意度方面也给予了很高的认可。(图6)5.性别差异对微信表情使用的影响明显性别因素对微信表情使用的影响较大,女性在微信表情使用数量、类型、使用意向、发送数量、使用满意度等方面都明显高于男性用户。下面将问卷统计中的各类指标的男女实际占比梳理如下(表1): 将表格中的数据绘制成折线图,可以明显看出女性在问卷调查中的各项量化指标中的百分比都高于男性,女性使用微信表情更加积极、活跃。(图7)三微信表情的用户使用与满足及使用行为研究(一)研究方法与操作流程本文认为半结构式访谈适用于分析了解抽象、复杂的问题。针对用户的表情使用行为和心理特征,对受访者进行45-60分钟左右的半开放式访谈,在与受访者就研究主题的深度交流中,探究用户表情的使用心理、使用动机及其满足程度。 (二)研究假设模型的构建本研究在参考以往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需求研究-满足研究-问题研究-解决对策”为主要的研究分析思路,本文认为微信表情的用户使用行为和使用心理,符合使用与满足理论模型。在微信表情的使用态度测量上,则以国际上新媒体用户研究中常用的理论模型之一的技术接受模型为基础,提出本文研究假设:微信表情的用户使用发展符合技术接受模型。此外,还引入同伴压力、互动话题、互动对象三个变量,探寻媒介接触的个人特性、社会条件、同伴压力、态度、互动对象、互动话题与网络表情符号使用与满足间的关系。依据以上的的理论和研究,本文初步构建了研究假设模型图(图8): (三)本文研究假设用户个人特征中的性别、年龄、学历、专业等因素会对用户使用微信表情产生基础性影响,并影响微信表情使用类型、数量;其中青年群体的亚文化偏好会影响用户微信表情类型的选择,并促使用户使用微信表情符号;在社会外部条件中,微信的使用频率越高,对社交工具的熟悉程度也越高,使用微信表情及其使用频率也会呈正向关系;同时外部条件的同伴压力也会促使用户更多地使用微信表情,尝试更多类型的表情符号。在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假设中,感知有用性包括:情感表达、语意加强、缓和气氛、节省打字时间等;感知易用性包括:免费、下载更新方便、表情自主收藏制作等;在感知娱乐性方面做出的假设是:趣味性、自嘲讽刺、情绪宣泄等。有用性、易用性和娱乐性三者促成了用户微信表情的使用意向;互动话题与互动对象也是影响用户使用与满足的因素。在制约微信表情使用的因素中,则包括表情的歧义性、表情使用过多造成信息冗余等因素。(四)微信表情的使用与满足访谈结果分析访谈与问卷调查初步验证了本文的研究假设,在人口统计学的基本特征中,高校学生的年龄、专业领域和性别等三方面的因素均会影响到表情符号的使用,但性别因素对表情符号使用的影响较为明显,此处以性别差异作为分析重点。1.性别及社会外部条件对表情使用的影响本次访谈的结果与之前的问卷调查结果基本吻合。女性普遍有自己的网络亚文化偏好,女性在微信表情的使用数量、类型上比男性更加丰富;在使用意向和实际发送数量上也比男性更加强烈、频繁。因此而带来的使用感受中,女性的微信表情使用满意度明显高于男性群体。 2.微信表情使用动机分析(1)亚文化偏好促使用户收藏相关表情 在所访谈的高校学生群体微信用户中普遍存在着亚文化偏好,包括阿狸、暴走漫画、宋民国、乖巧宝宝、Emoji等网络亚文化形象受到不少受访者的喜爱。而且女性比男性更加明显和强烈。既有的网络亚文化形象偏好会促使用户收藏、下载并使用与其亚文化偏好相关的表情符号,但很少主动搜索相关的表情。 (2)同伴压力促使用户使用、更新表情 同伴压力是促使用户使用微信表情的重要原因,包括影响用户主动使用表情、主动收藏、下载更新现有表情,拓宽表情使用类型。 3.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表情使用动机分析在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用户表情使用态度访谈过程中,微信表情的有用性、易用性和娱乐性均促使用户积极地使用微信表情符号。(1)微信表情的有用性分析 微信表情的有用性体现在:能够软化聊天的语气;形象、生动地表达当下的情绪、情感;活跃聊天的氛围,使对话更有意思,这三者为表情使用的主要心理动机。其他原因还包括:增强语气、作为语境化线索(开始或结束对话)、传达自身的幽默感和机智、节省打字时间等。在对长辈的使用表情时的原因主要是表示认同、示好和尊重。(2)微信表情的易用性分析 微信表情感知易用性主要体现在免费、自主收藏制作、表情多样化细分等三个主要方面。其他还包括下载更新方便、表情预览等。 (3)微信表情的娱乐性分析 在感知娱乐性方面,受访者均表示会收集并发送好玩、有趣的表情;多数受访者表示会使用表情传达自身的幽默感和机智;斗图的乐趣在于共享表情、活跃群聊的氛围等。部分受访者表示,会收藏并使用比较“污”的表情,这些表情涉及性暗示、引诱、恶搞等因素。 (五)微信表情使用满足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1.互动话题对微信表情使用的影响在互动对象和互动话题对表情使用的影响中,互动对象的影响明显高于互动话题。高校学生微信交流的话题主要涉及学业、情感、工作、社会问题和生活琐事等几个方面,他们在讨论情感、生活琐事等话题时,具有较高的表情使用意向,在讨论工作、社会问题时表情使用意向较低,但实际的表情发送数量区分较小。 2.互动对象对微信表情使用的影响 互动对象因素对用户表情使用的影响较大。受访者表情使用的主要对象依次是在校同学和校外朋友,受访者会因为“亲疏远近”的关系区分使用表情的类型、数量、“尺度”等。 互动对象之间的“亲属远近”的关系、“长幼秩序”等因素,对表情使用与满足影响较大。(图9)3.表情个性化制作对使用满意度的影响 个性化制作程度越高、和用户的相关性越大,则用户表现出更高的使用满意度。微信表情的个性化设计成为影响使用满足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六)微信表情的使用满足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微信表情的用户使用满足程度高,评价正面。女性在微信表情的使用过程中比男性获得明显更高的满意度。微信表情使用较为熟悉、收藏表情数量多、收藏表情的类型独特且尺度较大等因素会提升用户对微信表情的使用满意度。 四本文研究结果(一)对微信表情使用与满足模型的修正用户个人特征中的性别、年龄、学历、专业等因素会对表情的使用产生基础性的影响,尤其是性别对表情使用的影响明显。亚文化偏好和同伴压力也是促使用户使用微信表情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同伴压力对用户表情符号的使用与更新有明显的影响。在社会外部条件中,微信的使用频率越高,对社交工具的熟悉程度也越高,使用微信表情及其使用频率也会呈正向关系。结合上述分析结果,最终构建出以下的微信表情使用与满足模型(图10): (二)研究结果讨论 本文初步验证了研究假设并对研究模型做出了修正,并着重以深度访谈法研究用户使用微信表情的动机、使用与满足程度、使用行为特征等问题。在问卷和访谈的基础上,分析了微信表情使用中的不足,并提出了改进的策略。 高校学生群体的微信使用粘性明显高于普通用户,这也促使他们在微信表情的使用中更加活跃。微信商店表情和自主收藏类表情在学生群体中普及度很高,但学生群体更偏爱使用自主收藏表情和微信自带表情,还未整体形成微信表情商店使用的习惯,商店表情发展仍有较大的潜力和空间。学生群体对微信表情的使用意愿和实际发送频率较高。微信表情使用的满意性和便捷性都受到高校学生群体的肯定,给予了很高的认可。性别因素对微信表情使用影响较大,女性的微信表情使用意向、使用数量明显比男性更为强烈和频繁,也有着更高的使用满意度。学生群体使用微信表情的主要原因是软化聊天的语气;形象、生动地表达当下的情绪、情感;活跃聊天的氛围,使对话更有意思等三项主要的心理动机;表情使用的便捷性主要体现在免费、自主收藏制作、表情多样化细分等三个主要方面。表情使用的娱乐性则主要体现在表情能够传达自身幽默感,在斗图时共享趣味表情,及对亲密好友使用“大尺度”表情等几个方面。互动对象、互动话题和个性化制作等三方面因素影响微信表情的使用满意度,其中互动对象,即互动对象的“亲疏远近关系、长幼秩序”等对使用与满足程度影响明显。访谈同样验证了学生群体对微信表情使用的满意度较高。 本文系简写版,参考文献从略,原文刊载于《国际新闻界》2017年第12期。封面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期执编/库萝订阅信息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国际新闻界》,国内邮发代号:82-849,欢迎您订阅!您也可访问《国际新闻界》官方网站 http://cjjc.ruc.e.cn/ ,免费获取往期pdf版本。此外,编辑部还存有少量过刊,您若需要,可微信私信我们或发邮件至 与我们联系哦!
心理学作为一门正式的科学,它的历史起源于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它标志着心理学是一门可以通过测量、实验而得出科学结论的一门学科。心理学不再神秘地、被世人无法探索的心理语言探索。实验法等一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正式诉说、表现了心理学的客观性。它是可以如同物理学等学科一般通过一定世人可以明辨、判断、评价的手段,将自己的想法、结论展现在世人眼前,并推广于我们的生产生活中的。著名心理学实验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那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观察法是指在自然的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地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发展的规律。比如,观察婴儿的言语肢体活动,可以了解婴儿无聊时会做什么动作,饿的时候会这么办。又比如,老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了解到这个学生的性格、情绪、耐性等特点。测验法测验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比如,我们在检测我们的智力时,会通过做一系列的题目得出分数,进行判断。而这一系列的题目便是一张智力量表,这种方法就是测验法。还有,我们平常问卷也是量表哦!同时,量表也分许多种类型。比如,测量智力的、测量人格的(卡特尔,16PF)、测量成就的等等。这些量表也广泛应用于学校、企业、医院等许多生产生活的场所。相关法相关是事物间的一种关系。相关法是心理学研究的另一种重要方法,心理学的许多研究都在寻找相关。通过让被试填写问卷等手段,收集数据,从而得到相关。比如,学生看电视、阅读与数学成绩的关系,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与个体心理发展的关系,等等。两个事物之间的相关强度是可以用相关系数来表示的。它是从-1到1之间的一个数值。如果相关系数为零,则说明两者之间不存在关系或相关很小。大于0为正相关小,于0为负相关。例如,学生的阅读、数学成绩与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存在负相关。也就是说,学生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越多,他们的阅读成绩和数学成绩就越低。相反,吸烟与癌症发生率存在正相关,吸烟的数量越多,患肺癌的可能性越大。正相关但要注意的是,相关本身并不存在因果关系。当两种现象被发现相关时,甲可能是引起乙的原因,乙也可能是引起甲的原因,又或者有第三方的原因。你无法推断哪个是因,哪个是果。实验法实验法是指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研究。在实验中,研究者可以积极干预被试者的活动,创造某种条件是心理现象得以重复发生。心理学实验实验法又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是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例如,在实验室安排三种不同的照明条件(由强到弱),让被试分布在不同照明条件下,对一个短暂出现的信号做按键反应,通过仪器记录被试每次的反应时间。这样就可以了解到照明对按键反应时的不同影响。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控制,使人们在正常的学习和工作情景中进行。例如,在教学条件下,由教师向两组学生传授相同的学习材料,其中甲组学生在学习以后完全休息,而乙组学生继续进行另外的工作。一小时后,再比较他们的回忆成绩,。结果甲组学生比乙组学生成绩好。说明学习后适当休息有助于知识的保持。个案法个案法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方法,它是由医疗实践中的问诊方法发展而来的。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详尽而深入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比如,在精神分析流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就是使用这种方法的。但是要注意,由于个案法只使用少数案例,研究的结果也可能只适用于个别情况,无法进行推广。就像你生病了,需要去找医生,而不是觉得症状与某些病相似就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治疗。看了上述这几种研究方法,是不是觉得在生活中其实也遇到过呢?其实心理学并不神秘啊!以上的方法无法做出好坏区分。它们由各自的优点,也有各自的缺陷。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就像你,或许遇不到最喜欢的学科,但会碰到最适合你的!最后,
长期以来,由于研究者的专业和研究领域的不同以及他们对智能本质的理解有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的人工智能学派,各自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与符号主义、联结主义和行为主义相应的人工智能研究方法为功能模拟法、结构模拟法和行为模拟法。此外,还有综合这3种模拟方法的集成模拟法。功能1.功能模拟法符号主义学派也可称为功能模拟学派。他们认为:智能活动的理论基础是物理符号系统,认知的基元是符号,认知过程是符号模式的操作处理过程。功能模拟法是人工智能最早和应用最广泛的研究方法。功能模拟法以符号处理为核心对人脑功能进行模拟。本方法根据人脑的心理模型,把问题或知识表示为某种逻辑结构,运用符号演算,实现表示、推理和学习等功能,从宏观上模拟人脑思维,实现人工智能功能。功能模拟法已取得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如定理证明、自动推理、专家系统、自动程序设计和机器博弈等。功能模拟法一般采用显示知识库和推理机来处理问题,因而它能够模拟人脑的逻辑思维,便于实现人脑的高级认知功能。功能模拟法虽能模拟人脑的高级智能,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在用符号表示知识的念时,其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符号表示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当把这些知识概念转换成推理机构能够处理的符号时,将可能丢失一些重要信息。此外,功能模拟难于对含有噪声的信息、不确定性信息和不完全性信息进行处理。这些情况表明,单一使用符号主义的功能模拟法是不可能解决人工智能的所有问题的。结构2.结构模拟法联结主义学派也可称为结构模拟学派。他们认为:思维的基元不是符号而是神经元,认知过程也不是符号处理过程。他们提出对人脑从结构上进行模拟,即根据人脑的生理结构和工作机理来模拟人脑的智能,属于非符号处理范畴。由于大脑的生理结构和工作机理还远未搞清,因而现在只能对人脑的局部进行模拟或进行近似模拟。人脑是由极其大量的神经细胞构成的神经网络。结构模拟法通过人脑神经网络、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以及在神经元间的并行处理,实现对人脑智能的模拟。与功能模拟法不同,结构模拟法是基于人脑的生理模型,通过数值计算从微观上模拟人脑,实现人工智能。本方法通过对神经网络的训练进行学习,获得知识并用于解决问题。结构模拟法已在模式识别和图像信息压缩领域获得成功应用。结构模拟法也有缺点,它不适合模拟人的逻辑思维过程,而且受大规模人工神经网络制造的制约,尚不能满足人脑完全模拟的要求。行为3.行为模拟法行为主义学派也可称为行为模拟学派。他们认为:智能不取决于符号和神经元,而取决于感知和行动,提出智能行为的“感知——动作”模式。结构模拟法认为智能不需要知识、不需要表示、不需推理;人工智能可能可以像人类智能一样逐步进化;智能行为只能在现实世界中与周围环境交互作用而表现出来。智能行为的“感知——动作”模式并不是一种新思想,它是模拟自动控制过程的有效方法,如自适应、自寻优、自学习、自组织等。现在,把这个方法用于模拟智能行为。行为主义的祖先应该是维纳和他的控制论,而布鲁克斯的六足行走机器虫只不过是一件行为模拟法(即控制进化方法)研究人工智能的代表作,为人工智能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尽管行为主义受到广泛关注,但布鲁克师的机器虫模拟的只是低层智能行为,并不能导致高级智能控制行为,也不可能使智能机器从昆虫智能进化到人类智能。不过,行为主义学派的兴起表明了控制论和系统工程的思想将会进一步影响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发展。集成4.集成模拟法上述3种人工智能的研究方法各有长短,既有擅长的处理能力,又有一定的局限性。仔细学习和研究各个学派思想和研究方法之后,不难发现,各种模拟方法可以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过去在激烈争论时期,那种企图完全否定对方而以一家的主义和方法主宰人工智能世界的氛围,正被互相学习、优势互补、集成模拟、合作共赢、和谐发展的新氛围所代替。采用集成模拟方法研究人工智能,一方面各学派密切合作,取长补短,可把一种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另一方法能够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逐步建立统一的人工智能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在一个统一系统中集成了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进化思想,创造人工智能更先进的研究方法。要完成这个任务,任重而道远。
由于对脑科学研究的技术和手段常常是制约心理学研究进展和研究深度的重要因素,所以科学家在对人脑奥秘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对探索秘密的工具的开发也充满了兴趣。1.传统的研究方法在18世纪,脑是心理的器官的观点已经被普遍接受。但脑是如何工作的?行为的脑机制究竟是什么?这一直是最吸引科学家的课题之一,但研究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是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在早期研究中,科学家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方法对脑的机制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解剖法科学家了解了脑的主要构成部分及彼此间的联系。通过对动物或病人脑组织的局部切除法科学家了解到被切除部分脑的作用。通过一个细小的电极来毁损病人脑的特定区域或激活脑的特定区域(电极刺激法)可以观察到该特定区域的机能。通过采用一根顶端极其微小的、内含盐分和导电液体的玻璃管(微电极记录法),人类还探测到了单个神经元的电位活动,从而了解了行为的起源。2.脑成像技术虽然上述方法使研究者们了解了不少脑的秘密,但这些方法所获得的信息是局部的、有限的,人类一直梦想能有一种无损伤技术让我们观察到人在从事下棋、作文或解题等任务时整个大脑活动的全貌。如今,由于脑功能研究技术上的突破性进展———计算机辅助脑成像技术的产生,使这一梦想变成了现实。以下介绍1种主要的脑成像技术: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t):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是计算机辅助x射线技术。传统的x射线检查最多只能产生一幅大脑阴影的图像,但ct可以由计算机将收集到的来自脑特定断层层面多个方向的x射线形成一幅图像,大大提高大脑图像的分辨率。利用ct能显示出脑创伤后遗症、脑瘤和损伤等大脑病变的位置,可以较好地诊断一个人行为变化在脑水平上的病因。
心理学研究的过程一般是先对一个事件或一种关系形成一种有根据的想法或可验证的科学的猜测,这个猜测也叫假设,然后用一定的方法去检验这个假设。在这里,检验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假设一种新药对某种疾病有疗效,研究者检验的方法是:对甲组病人用新药(病人自己也知道),对乙组有同样病的人用维生素(但告诉乙组病人用的是和甲组相同的药),结果两组病人都康复了。甲组病人康复的原因可能是药物作用,乙组病人康复的原因是什么呢?是病人对治疗会产生良好效果的信念。这种被试对研究效果的预期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叫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那么,在这项研究中,甲组的人是药物的作用?还是也有安慰剂的作用呢?答案是:可能都有。所以,只有在研究中对安慰剂效应进行了控制时,才能说明是新药起的作用。通常对安慰剂效应控制的方法是不告诉甲组和乙组病人给他们用的是真药还是安慰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甲组用的是真药,乙组用的是安慰剂,而两组的结果又有差异时,就可以说是药物引起的,这叫单盲实验(sing-blind study)。有时候研究者会通过语调、身体语言和鼓励等方式把他们对被试的期望微妙地、无意识地传达给被试,被试就会按照研究者对他的预期去做,这就成了本身自会实现的预言,这种研究者的无意影响引起被试行为上的变化叫实验者效应(experimenter effect)。通常控制实验者效应的方法是被试和实验者双方都不知道被试吃的是真药还是安慰剂,药是由其他人给被试的,这叫双盲实验(double-blind study)。就像安慰剂效应和实验者效应一样,科学家在对人脑奥秘探索的过程中,攻坚克难。到如今,他们已总结出很多科学的方法和一套尽可能减少误差的收集和解释证据的程序,使心理学研究的设计和手段非常严密,进而才能从许多让人迷惑的现象中发现有别于常识的令人信服的可靠结论。从分析处理的角度讲,心理学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和描述研究两大类,实验研究试图探讨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描述研究基本上是描述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关系。从获取数据的方式看,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很多,包括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实验法和个案研究法等。这些方法各有利弊,在实际研究中可采用多种,以便相互补充和验证,使研究结果达到较高的科学水平。下面简要介绍1种。观察法(observational study)是指在自然情景中对被观察者的行为做系统的观察、测量和记录,以了解其心理的一种方法,这是收集资料的初步方法,使用方便。在使用观察法时,容易出现观察者偏见。什么是观察者偏见(observer bias)呢?就是指观察者个人的动机和预期会导致他所看到的只是他所预期的,而不是真实的现象。为了使观察误差降到最小,常用的方法是对所观察的事件下操作性定义和标准化。操作性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是指以测量它存在的特定的操作或程序来界定一个概念。标准化(standardized)是指在数据收集时,使用统一的、一致的程序。如:教师和研究者想对一名上课坐不住的同学开展行为矫正研究,他们必须把孩子坐不住的概念定义为“屁股离开座椅”,这样坐不住才成为可操作的具体变量。在收集数据时,有三个人同时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每隔5分钟观察一次孩子有无屁股离开座椅的现象,如此记录下孩子一节课坐不住的次数。以此作为基线,开展一段时间的行为训练(实验处理),然后再次观察孩子上课坐不住的次数,把实验处理前后的行为作比较来考察行为训练的效果。
所谓观察法(Observation method),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观”是看,“察”是分析研究,它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感性认识活动,属于认知论范畴。主要特点在于强调“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对观察对象不加任何干预控制。裴斯泰洛齐(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在1890-1920年间,使用观察研究法,以日记描述所方式记录了有关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这种传记形式的日记描述法,是研究儿童的一种主要方法。班杜拉(Banra,1965),社会学习理论中有一个经典实验是班杜拉做的研究。他让儿童观看三部影片中的一部,每部影片中都有一个成人攻击充气玩偶。其中,第一部影片中的成人因其攻击行为而受到严厉的惩罚;第二部影片中的成人因其攻击性行为而受到表扬和奖励;第三部影片中的成人没有受到任何奖惩。在儿童观看完其中一部影片后,让他们玩玩具,并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结论:看到榜样被惩罚的儿童,他们在自己单独玩玩具时表现出的攻击性行为显著地少于那些看到榜样被奖励或者没受任何奖惩的儿童。桑代克(E.L.Thorndike):猫开迷箱实验桑代克将一只饿猫关在他专门设计的实验迷箱里,箱门紧闭,箱子附近放着一条鲜鱼,箱内有一个开门的旋钮,碰到这个旋钮,门便会打开。一开始饿猫无法走出箱子,只是在里面乱碰乱撞,偶然一次碰到旋钮打开门,便得以逃出吃到鱼。经过多次尝试错误,猫学会了碰压旋钮打开箱门的行为。结论: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一个渐进的、盲目尝试而逐步减少错误的过程,是建立情境(迷箱的内部结构)与正确反应(压踏板或拉绳而开门)之间的联结过程。他由此提出了学习的联结理论。根据桑代克及哈根的论述,观察研究有五个步骤:1. 选择所要观察的行为的某一方面(selecting the aspect of behavior to be observed);2. 确定所要观察的范围,最好列出表格(defining the behaviors that fail within a category);3. 训练观察人员(training observers);4. 量化观察(quantifying observation);5. 发展可行的记录程序(developing procere of facilitate recording),目的是使观察进入科学化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