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大学生的微信表情使用行为研究无有

大学生的微信表情使用行为研究

作者匡文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全国新闻自考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常务理事,研究领域为新媒体。 邱水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一研究背景和现状(一)本文研究背景以微信表情为代表的网络表情符号亚文化现象在社交媒体平台、网页媒体内容中盛行,成为网络用户传情达意、娱乐消费的对象。本论文的研究集中于微信平台上的用户表情使用行为。在研究群体的选择上,本文选择了高校大学生群体。(二)微信表情研究现状在现有微信表情文献中,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于微信表情的发展、功能以及对人际传播的影响,也有部分文献涉及微信表情的商业前景。总体而言,当前的微信表情研究文献多数停留于浅层次的思辨说理和基于微信表情符号的“归纳、梳理”式文章,暂未有作者结合当前青年学生群体的表情使用心理、行为特征和使用与满足程度,对基于微信的表情符号进行较为深入的实证调查和分析,相关研究领域存在空白。所以本文在文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以问卷法调查了当前大学生群体的微信表情使用基本情况;以半结构化访谈研究了当前高校学生群体的表情使用与满足情况、使用心理和行为特征,影响使用与满足的因素等内容。 二高校学生群体的微信表情使用基本情况调查(一)研究方法与操作流程本研究采取闭合式问卷的形式,调查大学生群体微信表情使用的基本情况。(二)问卷的抽样方法本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了解高校学生对微信表情的使用与满足程度及使用行为的深度阐释,在以深度访谈为主要研究方法的前提下,本文拟用非概率抽样的方法,即偶遇抽样和立意抽样结合的办法进行问卷调查,主要目的是了解大学生群体使用微信表情的基本情况。 (三)问卷的设计在问卷的设计上,采用闭合式问卷,除用户性别、年龄、专业、学历层次等基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外,还设置了11个与微信表情使用情况统计相关的问题,主要包括微信表情的收藏、下载数量;微信表情的收藏、使用意向;微信表情的使用便利性和满足程度等。(四)问卷调查的实施本研究问卷以在线问卷星的形式发放,发放的渠道主要是笔者身边微信表情使用较多的同学和朋友以及在各大活跃的班级微信群中进行发放。问卷发放调研时间为2017年1月25日至2017年2月10日,为期约半个月。(图1)在地域上主要涵盖北京、天津、福建等省市的高校学生群体。最终回收的有效样本数为302份。 (五)问卷调研结果分析1.问卷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年龄主要集中于20-25岁和25-30岁,样本群体在学历分布上主要是本科和硕士生,在学科专业领域方面,样本人群主要来自人文社会科学、理工学科和经管学科 。2.微信及微信表情使用的基本情况 问卷题目主要以微信日均使用时长、商店表情安装数量、自主收藏表情数量、最频繁使用的表情类型及到表情商店下载表情包的频率作为简要的评价标准。在问卷调查的样本分析结果中,关于微信的使用呈现出很高的粘性,样本年龄集中于20-30岁的青年群体,其微信使用时长明显高于微信统计报告中一般用户使用微信的时长。(图2)本研究样本群体的微信使用粘性明显高于一般的微信用户,也具备更高的微信使用活跃度。(图3)在问及用户到微信表情商店下载表情包的频率时,有时、偶尔或从不前往表情商店的用户分别为24.5%、41.39%、8.61%,占人群总体的74.5%,表示经常或者总是前往表情商店下载表情的用户为25.5%。初步推断在当前高校学生群体中,还未整体形成微信表情商店使用的习惯,商店表情发展仍有较大的潜力。 (图4)微信表情使用的成熟度而言,自带表情>自主收藏表情>微信商店表情,而字符表情使用已经成为过去。3.微信表情使用意愿和使用频率基本情况在微信表情使用的意愿方面,主要设计了表情使用意愿、主动收藏表情的意愿及实际发送表情的频率等几个问题。 表情使用、收藏意愿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整体较为普遍、强烈。且在实际的表情发送中,样本群体均会使用微信表情,表示经常或总是发送微信表情的用户达到75.17%。(图5)4.微信表情使用的便利性和使用满足程度基本情况在微信表情使用便利性和使用满足程度的分析中,主要的问题涉及样本群体微信表情使用的对象、对微信表情整体使用的便捷性和满意度等几个方面。 可以初步推断高校群体对微信表情使用的便捷程度给予了很高的认可。高校学生群体对微信表情使用的满意度很高,在使用满意度方面也给予了很高的认可。(图6)5.性别差异对微信表情使用的影响明显性别因素对微信表情使用的影响较大,女性在微信表情使用数量、类型、使用意向、发送数量、使用满意度等方面都明显高于男性用户。下面将问卷统计中的各类指标的男女实际占比梳理如下(表1): 将表格中的数据绘制成折线图,可以明显看出女性在问卷调查中的各项量化指标中的百分比都高于男性,女性使用微信表情更加积极、活跃。(图7)三微信表情的用户使用与满足及使用行为研究(一)研究方法与操作流程本文认为半结构式访谈适用于分析了解抽象、复杂的问题。针对用户的表情使用行为和心理特征,对受访者进行45-60分钟左右的半开放式访谈,在与受访者就研究主题的深度交流中,探究用户表情的使用心理、使用动机及其满足程度。 (二)研究假设模型的构建本研究在参考以往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需求研究-满足研究-问题研究-解决对策”为主要的研究分析思路,本文认为微信表情的用户使用行为和使用心理,符合使用与满足理论模型。在微信表情的使用态度测量上,则以国际上新媒体用户研究中常用的理论模型之一的技术接受模型为基础,提出本文研究假设:微信表情的用户使用发展符合技术接受模型。此外,还引入同伴压力、互动话题、互动对象三个变量,探寻媒介接触的个人特性、社会条件、同伴压力、态度、互动对象、互动话题与网络表情符号使用与满足间的关系。依据以上的的理论和研究,本文初步构建了研究假设模型图(图8): (三)本文研究假设用户个人特征中的性别、年龄、学历、专业等因素会对用户使用微信表情产生基础性影响,并影响微信表情使用类型、数量;其中青年群体的亚文化偏好会影响用户微信表情类型的选择,并促使用户使用微信表情符号;在社会外部条件中,微信的使用频率越高,对社交工具的熟悉程度也越高,使用微信表情及其使用频率也会呈正向关系;同时外部条件的同伴压力也会促使用户更多地使用微信表情,尝试更多类型的表情符号。在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假设中,感知有用性包括:情感表达、语意加强、缓和气氛、节省打字时间等;感知易用性包括:免费、下载更新方便、表情自主收藏制作等;在感知娱乐性方面做出的假设是:趣味性、自嘲讽刺、情绪宣泄等。有用性、易用性和娱乐性三者促成了用户微信表情的使用意向;互动话题与互动对象也是影响用户使用与满足的因素。在制约微信表情使用的因素中,则包括表情的歧义性、表情使用过多造成信息冗余等因素。(四)微信表情的使用与满足访谈结果分析访谈与问卷调查初步验证了本文的研究假设,在人口统计学的基本特征中,高校学生的年龄、专业领域和性别等三方面的因素均会影响到表情符号的使用,但性别因素对表情符号使用的影响较为明显,此处以性别差异作为分析重点。1.性别及社会外部条件对表情使用的影响本次访谈的结果与之前的问卷调查结果基本吻合。女性普遍有自己的网络亚文化偏好,女性在微信表情的使用数量、类型上比男性更加丰富;在使用意向和实际发送数量上也比男性更加强烈、频繁。因此而带来的使用感受中,女性的微信表情使用满意度明显高于男性群体。 2.微信表情使用动机分析(1)亚文化偏好促使用户收藏相关表情 在所访谈的高校学生群体微信用户中普遍存在着亚文化偏好,包括阿狸、暴走漫画、宋民国、乖巧宝宝、Emoji等网络亚文化形象受到不少受访者的喜爱。而且女性比男性更加明显和强烈。既有的网络亚文化形象偏好会促使用户收藏、下载并使用与其亚文化偏好相关的表情符号,但很少主动搜索相关的表情。 (2)同伴压力促使用户使用、更新表情 同伴压力是促使用户使用微信表情的重要原因,包括影响用户主动使用表情、主动收藏、下载更新现有表情,拓宽表情使用类型。 3.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表情使用动机分析在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用户表情使用态度访谈过程中,微信表情的有用性、易用性和娱乐性均促使用户积极地使用微信表情符号。(1)微信表情的有用性分析 微信表情的有用性体现在:能够软化聊天的语气;形象、生动地表达当下的情绪、情感;活跃聊天的氛围,使对话更有意思,这三者为表情使用的主要心理动机。其他原因还包括:增强语气、作为语境化线索(开始或结束对话)、传达自身的幽默感和机智、节省打字时间等。在对长辈的使用表情时的原因主要是表示认同、示好和尊重。(2)微信表情的易用性分析 微信表情感知易用性主要体现在免费、自主收藏制作、表情多样化细分等三个主要方面。其他还包括下载更新方便、表情预览等。 (3)微信表情的娱乐性分析 在感知娱乐性方面,受访者均表示会收集并发送好玩、有趣的表情;多数受访者表示会使用表情传达自身的幽默感和机智;斗图的乐趣在于共享表情、活跃群聊的氛围等。部分受访者表示,会收藏并使用比较“污”的表情,这些表情涉及性暗示、引诱、恶搞等因素。 (五)微信表情使用满足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1.互动话题对微信表情使用的影响在互动对象和互动话题对表情使用的影响中,互动对象的影响明显高于互动话题。高校学生微信交流的话题主要涉及学业、情感、工作、社会问题和生活琐事等几个方面,他们在讨论情感、生活琐事等话题时,具有较高的表情使用意向,在讨论工作、社会问题时表情使用意向较低,但实际的表情发送数量区分较小。 2.互动对象对微信表情使用的影响 互动对象因素对用户表情使用的影响较大。受访者表情使用的主要对象依次是在校同学和校外朋友,受访者会因为“亲疏远近”的关系区分使用表情的类型、数量、“尺度”等。 互动对象之间的“亲属远近”的关系、“长幼秩序”等因素,对表情使用与满足影响较大。(图9)3.表情个性化制作对使用满意度的影响 个性化制作程度越高、和用户的相关性越大,则用户表现出更高的使用满意度。微信表情的个性化设计成为影响使用满足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六)微信表情的使用满足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微信表情的用户使用满足程度高,评价正面。女性在微信表情的使用过程中比男性获得明显更高的满意度。微信表情使用较为熟悉、收藏表情数量多、收藏表情的类型独特且尺度较大等因素会提升用户对微信表情的使用满意度。 四本文研究结果(一)对微信表情使用与满足模型的修正用户个人特征中的性别、年龄、学历、专业等因素会对表情的使用产生基础性的影响,尤其是性别对表情使用的影响明显。亚文化偏好和同伴压力也是促使用户使用微信表情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同伴压力对用户表情符号的使用与更新有明显的影响。在社会外部条件中,微信的使用频率越高,对社交工具的熟悉程度也越高,使用微信表情及其使用频率也会呈正向关系。结合上述分析结果,最终构建出以下的微信表情使用与满足模型(图10): (二)研究结果讨论 本文初步验证了研究假设并对研究模型做出了修正,并着重以深度访谈法研究用户使用微信表情的动机、使用与满足程度、使用行为特征等问题。在问卷和访谈的基础上,分析了微信表情使用中的不足,并提出了改进的策略。 高校学生群体的微信使用粘性明显高于普通用户,这也促使他们在微信表情的使用中更加活跃。微信商店表情和自主收藏类表情在学生群体中普及度很高,但学生群体更偏爱使用自主收藏表情和微信自带表情,还未整体形成微信表情商店使用的习惯,商店表情发展仍有较大的潜力和空间。学生群体对微信表情的使用意愿和实际发送频率较高。微信表情使用的满意性和便捷性都受到高校学生群体的肯定,给予了很高的认可。性别因素对微信表情使用影响较大,女性的微信表情使用意向、使用数量明显比男性更为强烈和频繁,也有着更高的使用满意度。学生群体使用微信表情的主要原因是软化聊天的语气;形象、生动地表达当下的情绪、情感;活跃聊天的氛围,使对话更有意思等三项主要的心理动机;表情使用的便捷性主要体现在免费、自主收藏制作、表情多样化细分等三个主要方面。表情使用的娱乐性则主要体现在表情能够传达自身幽默感,在斗图时共享趣味表情,及对亲密好友使用“大尺度”表情等几个方面。互动对象、互动话题和个性化制作等三方面因素影响微信表情的使用满意度,其中互动对象,即互动对象的“亲疏远近关系、长幼秩序”等对使用与满足程度影响明显。访谈同样验证了学生群体对微信表情使用的满意度较高。 本文系简写版,参考文献从略,原文刊载于《国际新闻界》2017年第12期。封面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期执编/库萝订阅信息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国际新闻界》,国内邮发代号:82-849,欢迎您订阅!您也可访问《国际新闻界》官方网站 http://cjjc.ruc.e.cn/ ,免费获取往期pdf版本。此外,编辑部还存有少量过刊,您若需要,可微信私信我们或发邮件至 与我们联系哦!

始于玄冥

Z世代用户行为研究报告出炉,年轻人更青睐的游戏有哪些?

游戏日报讯 1月12日消息 日前,QuestMobile发布了《2020 “Z世代”洞察报告》,该报告针对2020年11月份Z世代(该报告主要针对25岁及以下的移动互联网网民)在互联网上的行为偏好和消费特征进行数据分析。根据QuestMobile数据,截止到2020年11月,Z世代活跃用户规模已达3.2亿,消费能力和意愿均高于全网用户。 报告显示,Z世代用户爱好广泛,其中游戏板块的活跃占比TGI(Target Group Index,即研究对象在特定的研究范围中的强度指数)为138,活跃占比为48%,位列Z世代用户兴趣偏好活跃占比TOP10。这也影响到Z世代用户在视频娱乐上的选择。 在视频平台上,2020年11月Z世代用户在移动视频细分行业的人均使用时长数据中,短视频、在线视频、游戏直播使用时长分列前三,其中游戏直播使用时长为10.1小时。在游戏兴趣的驱使之下,Z世代用户对相应属性较强的视频平台有着显著的偏好。斗鱼和哔哩哔哩的活跃渗透率TGI均超过300,在游戏直播上,Z世代用户表现出较强的粘性。报告显示,Z世代为热点手游贡献出更多流量,《光遇》《Wild Rift》以及《天涯明月刀》中Z世代用户占比均超过60%,占了大头。在游戏细分品类上,Z世代用户更偏好于MOBA游戏和MMORPG游戏,其中《王者荣耀》日活高达7434万。Z世代用户还喜欢飞行射击类游戏,《和平精英》与《穿越火线:枪战王者》的用户占比分别是41.7%和45.4%。除此之外,轻度游戏也是Z世代玩家的一大偏好,《开心消消乐》《贪吃蛇大作战》《欢乐斗地主》中的用户比例分别为31.1%、35.0%和40.4%。

学思

极光大数据:2018年4月大学生群体app行为研究报告

不知不觉,第一批00后已经到了踏入大学校园的年龄。十年前,被称为“互联网的原生居民”的90后的成长,让人看到了互联网对社会的巨大影响。时至今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在校大学生又有哪些特征?而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原生居民”的00后与他们的95后在校师兄师姐们又有哪些不同?极光大数据发布《2018年4月大学生群体app行为研究报告》,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移动互联网行为的调研,深入分析不同年龄、性别、院校、城市等级的大学生们的移动互联网偏好,让你了解他们的社交、购物、学习、出行、生活与娱乐的习惯。极光观点:当代大学生“爱学习,学习使他们快乐”,超级课程表是最受大学生偏爱的app,在极光app偏好指数中名列第一,其次是学习通app;一线城市大学生最爱用知乎,其次是网易系的网易云音乐和网易有道词典;男大学生课余生活被游戏“征服”,爱玩绝地求生:刺激战场,到游戏分享app TapTap交流游戏心得,没事还上斗鱼直播、熊猫直播和虎牙直播看看游戏直播。一、大学生移动生活概况根据极光app偏好指数统计,爱学习是当代大学生的共性。进入大学生人群app偏好指数top 10的应用中,有五款app与学业息息相关,它们是超级课程表、学习通、百词斩、网易有道词典和蓝墨云班课。大学生们兴趣爱好相当广泛,课余生活丰富多彩,最爱看动漫,对服装饰品“买买买”和运动也很感兴趣。极光大数据发现太过幽默的大学生很可能没朋友。原因是知识青年的社交风格标签在大学生人群中的TGI为3.84,意味着相对于整体移动网民,大学生更倾向在带有知识青年调性的社区交友,对知识青年相关话题更感兴趣,而幽默笑话标签TGI则在大学生人群中垫底。二、大学生细分群体app偏好通过观察极光大数据发现,无论是985院校还是非985院校的大学生,偏好指数最高的的app都是超级课程表,而在985院校中偏好度排名第二的知乎,在非985院校中则没那么受欢迎,偏好度名列第八。根据极光大数据统计,男大学生课余生活玩游戏,看游戏直播,上游戏分享社区;女大学生更爱拍照美颜与购物。绝地求生:刺激战场这款游戏进入男大学生app偏好指数top 10,此外,他们还偏爱斗鱼直播、熊猫直播和虎牙直播三个游戏直播app,以及游戏分享社区TapTap和游戏资讯app掌上英雄联盟。极光大数据发现00后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似乎比师兄师姐更强烈,00后大学生app偏好度top 3应用与学习有直接关系,而95后大学生则更偏爱百度网盘、网易云音乐和哔哩哔哩。根据极光大数据统计,在一线城市大学生中app偏好度最高的应用是知乎,新一线城市大学生最爱超级课程表,二线城市、三线及以下城市大学生则最青睐学习通。三、大学生app偏好一览表通过观察极光大数据发现,百度贴吧是在大学生中偏好度最高的社交网络app。而陌生人社交app探探,以及游戏社交app同桌游戏、玩吧崭露头角,进入大学生人群社交网络app偏好top 10。在大学生人群中偏好度最高的网络购物app是做购物分享社区起家的小红书,其次是二手电商闲鱼。通过观察极光大数据发现,在大学生人群app偏好指数top 10教育学习类应用中有6款外语学习app,它们是百词斩、网易有道词典、扇贝单词、金山词霸、英语流利说和沪江开心词场。大学生出行依赖公共交通,他们或会更多地选择火车、高铁、巴士、公交等公共交通解决远距离出行需求,并结合共享单车解决短距离的出行需求。根据极光大数据统计,B612咔叽、无他相机和VSCO Cam进入大学生摄影图像app偏好指数top 3。游戏直播app受到大学生追捧,进入大学生人群直播app偏好指数top 5的应用均为游戏直播类app,它们是斗鱼直播、熊猫直播、虎牙直播、龙珠直播和企鹅电竞。通过观察极光大数据发现,数字音乐领域网易云音乐一骑绝尘,以74.2的偏好度与其余进入数字音乐app偏好指数top 5的应用拉开距离。通过观察极光大数据发现,大学生对体育类新闻资讯app腾讯体育表现出较强的兴趣,同时偏爱“量身定制”的小众精品新闻资讯app即刻。在短视频app偏好指数排名中,抖音短视频、小影和VUE分别名列前三名,占据了大学生的碎片时间。通过观察极光大数据发现,大学生最偏爱的求职招聘app分别是Boss直聘、前程无忧51Job、智联招聘和LinkedIn领英。报告说明1.数据来源极光大数据,源于极光云服务平台的行业数据采集及极光iAPP平台针对各类移动应用的长期监测,并结合大样本算法开展的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2.数据周期报告整体时间段:2018年3月 具体数据指标请参考各页标注 3.数据指标说明极光app偏好指数:极光基于app大数据挖掘建立的评价指标,用于评估大学生群体相对中国整体移动网民而言,对某款app的偏好度4.法律声明极光大数据所提供的数据信息系依据大样本数据抽样采集、小样本调研、数据模型预测及其他研究方法估算、分析得出,由于方法本身存在局限性,极光大数据依据上述方法所估算、分析得出的数据信息仅供参考,极光大数据不对上述数据信息的精确性、完整性、适用性和非侵权性做任何保证。任何机构或个人援引或基于上述数据信息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所造成的法律后果均与极光大数据无关,由此引发的相关争议或法律责任皆由行为人承担5.报告其他说明极光大数据后续将利用自身的大数据能力,对各领域进行更详尽的分析解读和商业洞察,敬请期待 关于极光极光(www.jiguang.cn)是中国领先的移动大数据服务商。其团队核心成员来自腾讯、摩根士丹利、豆瓣、Teradata和中国移动等公司。公司自2011年成立以来专注于为app开发者提供稳定高效的消息推送、统计分析、即时通讯、短信和社会化分享组件等开发者服务。至今我们已经服务了超过70万款移动应用,30万开发者,累计覆盖超过130亿个移动终端,月独立活跃设备超过9亿,日发送消息60亿,产品覆盖了中国国内90%以上的移动终端。基于积累的海量数据,我们拓展了在大数据领域的产品,包括极光效果通和极光数据服务。极光致力于为各行各业节约开发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优化业务决策。

爱在途

《当代中国青年爱情观念和行为研究》报告发布

来源:经济日报12月19日,钻石生产商协会(Diamond Procers Association)发布名为《当代中国青年爱情观念和行为研究》的报告。报告由该协会发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严文华带领其团队深入调研、撰写完成。为了更深入、更系统地了解当代中国青年的爱情观,探究其如何认知爱情并为爱情行动,钻石生产商协会发起了这次学术调研。调研团队历时9个月,收集了全国5116份有效问卷,与10个城市的240名受访者进行了深入访谈,希望借此了解当代中国青年对“爱”的理解,建立并强化天然钻石与消费者的情感连接。钻石生产商协会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王敬芝说,“之前对于中国青年人的情感研究是空白,但这群年轻人在处理情感问题上恰恰存在许多困惑。钻石生产商协会希望通过这份研究,发现中国千禧一代各种行为背后的情感动机,唤起中国青年对于美好爱情、幸福婚姻的憧憬之情,并鼓励他们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来提升整体幸福度。钻石生产商协会的使命就是提醒人们在终于找到真挚情感关系的时候,记得要好好经营与维护。”据严文华介绍,此次研究针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各层级的城市人口,年龄介于20岁至39岁,学历在高中及以上,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为依据进行分层随机抽样,具有代表性。对5116份问卷数据和240名受访者访谈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良好的婚姻关系需要爱的维持和表达,提升对维持关系的方式和策略的重视很有必要。数据表明,婚姻和爱情难以分离,感情是步入婚姻的条件,深厚的爱情基础能够保障婚姻的高满意度。统计分析显示,在婚姻关系中,夫妻应对冲突的方式,有17%是双方共同沟通,43%是靠单方面努力缓和,避免冲突和自然缓和的有30%,这意味着已婚人士的冲突处理方式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严文华强调,已婚群体对关系状态的自我感觉比恋爱群体的更佳,并且有感情基础的婚姻关系比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关系满意度更高,其中拥有爱情的婚姻关系的满意度最高。这表明爱情仍然是建立和稳固婚姻关系的重要因素。上海教育出版社总编王耀东高度肯定研究报告,同时公布了后续出版计划。他说,爱情及婚姻影响人的一生,是一个历久而又弥新的主题。目前国内尚无全国性的社会调查,让人们窥见中国当代年轻人的爱情观念和行为。因此,对其展开系统而全面的调查研究是非常重要且有意义的。王耀东说,在了解到钻石生产商协会与严文华团队所做的工作之后,上海教育出版社就有了将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集结为一本书出版的想法。目前出版合同已经签订,该书将于明年9月左右问世。王耀东希望这些研究内容可以启发当代人更好地以实际行动来表达爱意,增强两性关系的幸福感与满足感。王敬芝、严文华和两性关系专家史秀雄还对中国当代青年的婚恋观、女性地位的提升等问题进行了深度解读与讨论。例如,在调研访谈中发现,对已婚群体的关系维持,许多人并没有有意识地表达和维持爱,如何看待这样的不足?严文华认为,中国人区分内群体和外群体,家人属于内群体,对内群体不用虚的言语,更多是用行为代替语言表达爱;反映到行为上,则更多用对衣、食、住、行的关注表达爱,而且这样做的时候,并没有把这些行为和爱联系在一起;在我们的传统中,父母及长辈也没有呈现表达爱的榜样。王敬芝认为,在爱的表达方面,言传身教很重要。比如西方人有表达爱的传统,他们很注重仪式感,亲手写一张贴心的卡片,一直将结婚的钻戒戴在手上等,这些举动都是表达爱的外在反映。这也跟钻石生产商协会所宣扬的理念不谋而合:天然钻石承载着人类的情感意义,启发人们发现、寻找、见证每一个真实、难忘的时刻。两性关系专家史秀雄、王敬芝、严文华(从左至右)探讨中国当代青年的婚恋观、女性地位的提升等问题。

伯夷

「译文分享」人类行为模式改变的研究论证

人类行为模式的改变为什么这么困难,怎样才能更好的改变行为模式。前言我们对“改变、变化”这一词并不陌生,比如在日常生活中临时有事会取消之前约定好的聚会或者重新规划商务会议的时间。既然改变对于我们来说这么容易,那么为什么改变我们的行为、习惯或者运动模式却这么难呢?主要是由于人们的行为是非常复杂而神秘的。很多人打破之前的旧习惯,取而代之的是新的行为方式,但是一旦行为改变发展成为新的习惯,它们就会变成本能。想要正确地引导我们的客户改变其行为方式,需要遵循行为本身的复杂性原则,并且要意识到改变生活方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练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他(她)们对于改变生活方式的影响。通过将合理、科学的健康教育融入到训练规划实践中去,我们可以提高服务质量,使客户获得更多的满意感。不仅仅与身材和营养健康有关,还包括了生活方式的创新和平衡。行为方式的变化是使客户实现平衡的重要道路。数十年的研究为影响我们改变行为能力的因素提供了重要线索。本篇文章对目前研究的结论进行了总结,以助于我们引导客户将不良行为习惯的改变过程作为健康生活的重要部分。一、关于行为改变的早期理论行为修正理论已经被讨论了一个多世纪,在20世纪20年代,Ivan Pavlov关于犬类的行为研究就帮助美国的心理学家John B Watson理解了人类行为的复杂性。20世纪50年代,B.F.Skinner探索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和行为与奖罚的关系。上世纪80年代,Albert Banra发表了他的“社会学习理论”(ACE 2013)。这些研究形成了描述影响人类行为的模型或框架。相对普遍的模型包括健康信念模型、计划行为理论、合理行动理论、综合行为模型和行为转变理论模型(Transtheoretical Model,TTM,Glanz,Rimer&Viswanath 2015)。研究也支持了动机式访谈和认知行为指导等策略的有效性。行为改变心理学对私人教练或其他健康专家具有重要价值。“我认为行为改变策略长期以来一直是体能专业人士训练的一部分。最近大家普遍意识到了健康专业人员在行为改变策略中培养能力的重要性,”Natalie Digate Muth, MD, MPH, RDN, FAAP说道。Margaret Moore,是Wellcoaches公司的创始人兼CEO,指出了一些适用于健身行业的研究成果:·只有20%的人准备改变健康习惯,健身计划针对的是这些准备好进行改变的人。·提高我们转变的意识需要前期进行大量的认知工作以激发自主动机以及建立信心。积极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是改变的前提,可以培养恢复能力,并且有助于保持人们对学习和成长的关注,而不是只追求成功,一味的追求成功反而更容易失败。二、文献综述以下的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要求健身产业进行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加深入的思考如何通过心理变化来指导客户。如果你已经掌握了行为转变理论模型(TTM)、动机式访谈和自我决定理论,那么这些概念看起来会相对比较容易。如果大家对跨理论模型的六个阶段和十个过程不了解的话,可以花几分钟时间先看一下以下的表格,然后再返回来看目前关于行为改变方面的研究。(1)TTM,身体满意程度和活动水平研究综述:Johnson, P., et al.2012. Body satisfaction is associated with Transtheoretical Model constructsfor physical activity behavior change. Body Image, 10 (2), 163–74.Johnson和他的同事利用跨理论模型来探索身体形象满意度与锻炼活动之间的关系。思路很简单:如果我们理解了身体形象如何影响我们锻炼的欲望,那么我们就可以制定出解决这些影响的计划。研究人员进行了两项研究,让1887名大学生和社区成员填写了一份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身体满意度、闲暇时间锻炼情况、锻炼变化的阶段、影响效果的障碍因素、不想锻炼的原因、决策平衡和变化的过程,这些都是TTM的核心组成部分。研究发现身体形象和自我效能之间、变化阶段和决策权衡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但是只有处于TTM的维持和最终阶段的人们才显示出这一规律。本质上来看,身体形象在TTM的六个阶段中只在最后两个阶段起了显著作用。出乎意料的是,研究数据显示,在变化的早期阶段,较高的身体满意度与更多避免运动的现象相关,这推翻了科学家最初的一个假设。因此,那些对自己身体感觉良好的研究受试者不太可能进行足够的体育活动来获得健康益处。在后面的阶段出现了转变,我们可以观察到在参加短期跑步(>6个月)和长期跑步(>5年)的运动中,较高的身体满意度和进行锻炼的倾向之间出现了显著的关联。相关性与应用:健身教练和客户都被外形导向的观念影响。我们都有强烈的意愿对外表进行改变——瘦身、塑形等等。这项研究表明我们应该放弃对身材的狭隘执念,专注于保持健康,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练出六块腹肌。我们可以尝试这些方法:·指导客户更多地关注一些量表上没有出现的因素(精力提升、改善睡眠、情绪改善、信心提升)。·鼓励客户讨论并记录他们的喜好,帮助他们更加专注自身,肯定自己,再提升自己。·建立社交网和自己的交际圈。2018年2月,Amanda Vogel在健身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指出健身专业人士要更了解他们的身体语言,并鼓励在市场中要关注身体的多样性,倡导平衡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只追求“以瘦为美”。该篇文章支持这样的观点——形成一个更健康的身体状态,而不仅仅是追求“更好看的身体”,这一点非常关键。(2)TTM与静坐行为的关系研究综述:Ho, H., Gabriel, K.P.,& Kohl, H.W. 2017. Application of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to sedentarybehavior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physical activity status. PLOSOne, 12 (4), e176330.这篇文章将TTM应用至减少久坐行为中去,这一问题在近几年的文献中尚未被解决。主要关注对象为在校大学生,研究人员调查了避免久坐现象的动机状态。它采用TTM的结构来探寻目前身体活动与久坐行为的关系。该研究向225名体育教育和参加体育课程的大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收集了有关他们在TTM准备阶段以避免久坐行为的信息,以及他们的转变过程、自我效能、决策权衡、过去一周可调整的活动和不同情境下的久坐时间。为了客观地测量活动和久坐时间,受试者连续7天都佩戴着三轴加速度计。数据分析显示了大多数学生都有久坐习惯,但是他们都希望通过运动来改变和(或)打破长时间久坐行为。有趣的是,在避免久坐行为方面,男性和女性表现出不同的变化阶段分布。女性比男性久坐的时间更多,但更多的女性认为是TTM准备阶段,而更多男性处于预期前阶段。研究人员发现,在久坐行为方面,女性进入TTM行动和维持阶段的倾向更强。研究人员注意到了在TTM阶段中的性别差异,女性在情绪释放、环境再评估、自我解放方面反应良好。男性在意识提升、反条件作用和刺激控制方面有反应。研究显示静坐和身体活动水平在TTM的结果方面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结果并未显示出久坐行为和积极参加运动时间之间有显著的关系。这表明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是独立的变量,而不是相互对立的。尽管这项研究有局限性,但它将自我报告的数据与客观数据收集测量结合起来,这一方面是独特的。相关性和应用:这篇研究提供了两种有价值的见解:·女性和男性对变化的过程有不同的反应,并使用不同的策略进行变化。这就需要我们采取个性化的方案来指导并设计干预措施。·促进积极的身体活动和减少久坐的时间可以被作为客户的不同目标。(3)TTM,营养和体型研究综述:Ho,H., Gabriel,K.P., & Kohl, H.W. 2017. Application of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tosedentary behavior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physical activity status.PLOS One, 12 (4), e176330.这篇文章针对巴西国家医疗保健系统中的女性进行了基于TTM的两个阶段的干预,以测试其对营养习惯和体型(人体测量方面的数据)的影响。第一阶段为改变阶段。第二阶段采用了基于受试者变化阶段的分组干预。71名女性受试者参加了由巴西医疗保健系统提供的免费体育锻炼和营养咨询计划。科学家将31名女性分配到对照组,将40名女性分为干预组。数据来源于一份调查问卷,身体维度重量测量和5份24小时的饮食回忆日志。对照组的女士保持正常的日常活动,每个月接受公开的营养教育。干预组被分为“行动前组”(准备阶段的预备阶段)和“行动组”(活动和保持阶段)。TTM具体阶段干预的方案是基于受试者个人的健康和营养特点实施的。在“行动前”组内的成员接受认知和体验变化过程的指导,而行动组则接受行为变化过程的指导。干预过程持续了6个月,其中包括20次研讨会。研究结果与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饮食行为习惯得到提升·体型测量结果提升·成功减重·对身体形态的感知更加良好但是我们要谨慎看待研究结果,样本量较小,并且该研究没有提供证据表明干预组能够长期保持其初始状态的结果。Muth表明:“我认为这种行为转变理论模型(TTM)非常有用,它可以根据具体的个体来调整方法。”“例如,如果某位客户说——‘我不想锻炼’或者说‘是我的妻子让我来的。’那么我们如果针对他的状态制定一个活动计划,期望他进行锻炼是没有用的,这种状态不太可能取得满意的结果。”“更好的方法可能是指导客户进入认真考虑的阶段。在动机访谈中,这被称为矛盾心理。在这一阶段,可以通过辅导帮助客户说服自己改变。然后进入到下一阶段(准备阶段),最后再采取行动。(4)增加肥胖青少年的身体活动研究综述: Gourlan, M., Sarrazin, P., & Trouilloud, D. 2013. Motivationalinterviewing as a way to promote physical activity in obese adolescents: Arandomised-controlled trial using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s an explanatoryframework. Psychology & Health, 28 (11),1265–86.这一篇来自法国的研究采用自我决定理论(SDT)评估了动机访谈在肥胖青少年中促进身体活动和降低身体质量指数(BMI)的有效性。研究人员随机选了54名年龄在11-18岁之间的青少年(其中41%为女生),一组参加标准的减肥项目,另一部分人参加标准减肥项目同时加上6次动机电话访谈。研究人员预计,接受电话访谈组的成员参加身体活动更高,BMI下降更多。标准减肥计划表包括两个30分钟的部分,由一名医生介绍体育活动与身心健康的关系;说明身体活动的益处和不运动的风险;并讨论目标设定、自我监控和保持身体活动的方法,同时还提供反馈。动机访谈包括六次电话访问,访谈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意识建立、选择和解决问题、目标和计划设定、行为方式改变的结果和期望。数据收集了记录动机、感知能力、感知自主支撑、报告主观活动、客观活动和身体质量指数。数据分析显示增加了动机访谈组的受试者的身体活动时间平均增加了33分钟,BMI得到改善(尽管6个月的随机访问之后BMI未显示显著性差异)。这些结果表明动机访谈可以作为增加青少年活动和减重计划中的一部分。相关性与应用:尽管本项研究受到样本量和人数统计的限制,但其结果是有一定意义的。动机访谈可以作为改变人们行为方式的一种有效的、被广泛接受并且有意义的方法(ACE 2013;Brehm 2014)。如果您缺乏动机访谈方面的经验或知识,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资料进行了解,其实作为健身或体育行业的专业人士,我们都需要花时间来了解行为改变相关的知识。在我们获得了知识之后,就可以将其应用到实践中去为客户解决问题。(5)在动机访谈中加入电脑信息研究综述:Friederichs, S.A., etal. 2017.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and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in aweb-based computer tailored physical activity intervention: A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 Psychology & Health, 31 (8), 907–30.本研究以自我决定理论和动机性访谈为基础,探讨了基于网络实践活动干预的有效性。研究人员将参与者分为两组:自我行动组(1423名参与者):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和动机性访谈的干预。积极干预组(1452名参与者):没有自我决定理论和动机性访谈的传统干预。干预源于其他理论的组合,如社会认知理论、TTM和计划行为理论。虽然两组参与者都通过短信收到了四个单独的“干预时间”,但在自我行动组的设计中,互动的程度是有意提高的。例如,自我行动组本质上是有协作和对话的,而积极干预组只是提供信息。自我行动组使用的是互动策略和具有同理心的思考方式,而积极干预组更多的注意对行为进行自我监控,并向他们提供无特定方向性的建议。自我行动组还讨论了自主动机的决定因素——对自主性、能力及有关联性的基本心理需求。积极干预组则强调意识、知识、自我认知、建模和态度。数据收集包括了基线、以及研究开始后3个月和6个月各一次。最后,自我行动组的表现并没有明显优于积极干预组。然而数据显示,与积极干预组的无方向性风格相比,自我行动组在某些方面表现更佳。相关性及应用:尽管基于计算机的活动计划似乎违反常规认知,但这项研究鼓励大家更加深入地思考如何利用技术为我们服务。总的来说,健身行业应该在不断变化的疾病模式、医疗保健环境以及技术对行为交流和体育活动影响加剧的背景下,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先进的技术进步以其特有的方式使我们联系在一起,而在其他方面却使我们与外界脱节。健身专业人士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来创造性地全面指导客户。三、小结人类行为是动态的,并受环境,社会支持,思维过程,体态形象,自我认知和动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意味着行为改变是一个心理学问题,社会心理和个体化的过程。行为转变通常是一个非线性的过程,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阶段。尽管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并尊重变化的复杂性,但在许多方面它仍是一个谜。为了更好地为客户服务,我们必须首先加深对健康行为的认识,并进一步掌握不同的方法和工具,每以期给客户带来最大的收获。我们面临的工作是充满挑战性的。我们不仅需要学会更全面地了解人们为什么会改变,而且还应该了解他们如何接受和维持改变。我们的职责是指导他们正确的突破自我,激励我们的客户在变化的过程中成为更有自信和能力的挑战者。翻译:吴柳柳审译:张魏磊

尤伦卡

首课回顾|《消费者行为研究》

随着新兴技术以及数字营销平台的快速发展,人们购买物品的方式和选择越来越多。于是营销人们开始想方设法在抢夺客户的注意力,尽可能地瓜分市场份额。然而在如此多的目标受众和营销场景下,营销人如何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精准定位目标消费者,然后影响目标人群的消费决策,从而实现销售成交将成为关键。基于此,法国诺曼底管理学院企业家专业硕士学位班首期课程由奥利维耶·科瓦斯基教授带领学员们深入解读消费者行为分析的相关课题,并完成小组案例报告,落实理论+实践双结合的学习模式。10月26-27日,由法国诺曼底管理学院携手中商海外商学院打造的企业家A-EMBA班,首期课程即邀请到了诺曼底管理学院管理委员会成员、中国成教项目主任、市场营销学科教授奥利维耶·科瓦斯基现场授课。课程将通过对消费者行为分析的解读,洞察消费者决策过程及需求,以及广告效应影响消费者行为的说服模式,帮助学员预见未来市场营销趋势,更好地识别及锁定目标消费者。1.奥利维耶·科瓦斯基 教授奥利维耶·科瓦斯基 教授奥利维耶·科瓦斯基教授毕业于巴黎高等商学院,同时获得巴黎九大研究硕士及里昂三大工商管理博士文凭。在巴黎高等商学院市场营销系从事助理职位后,从1998年起任职于诺曼底管理学院。同时担任市场营销学科教授、项目负责人,并曾任多维尔校区主管和学校成教办主任。现同时兼任中国学历教育成教办主任。其主要教学领域为:消费者行为研究、品牌管理、战略市场营销和服务营销。主要研究方向为:蜂鸣营销(Buzz Marketing),尤其是如何通过一项活动提升品牌的正面认知度。2.影响消费者决策过程的主要因素《消费者行为研究》课堂现场课程开始前,奥利维耶·科瓦斯基教授先抛出了新可口可乐和乐事薯片的案例分析,从中引导学员深入了解什么是市场营销,以及市场营销研究。他认为市场营销是研究市场、理解市场,从而制定营销策略,然后执行得益于营销组合的实施,最后再由此来影响和控制市场。理解市场,实际上是理解消费者。他告诉学员应该把消费者决策的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因为消费者决策购买其实是一个系统的完整的过程。我们可以尝试推导消费者在购买前对于产品的喜好和购买原因,在消费过程中发生什么,以及消费后的态度和行为。此外还有环境、市场变化以及个人价值观和需求会影响消费者决策。因此想要理解消费者的决策行为,我们需要先做市场研究!3.市场研究《消费者行为研究》课堂现场根据奥利维耶·科瓦斯基教授的梳理,市场研究可分为5个步骤:Step 1:定义研究问题与目标Step 2:研究设计与策略Step 3:数据收集Step 4:数据分析与解读Step 5:得出研究报告其中 Step2 和 Step3 是市场研究的重点部分。前者研究设计是为收集和分析所需信息而选择的方法和程序的总体规划,后者是利用数据收集来支撑研究结果以及从客户中取得目标结论。那么如何从目标客户的头脑中收集到所需数据,可以通过深度访谈、焦点小组讨论来得出。另外在制定访谈时还需牢记我们的研究目标,确保得出的结论有参考价值的。4.消费者决策的过程费者决策过程共分5个步骤阶段,首先是识别需求。实际上是消费者产品购买的动机是什么?了解到消费者的主要需求,营销人下一步要匹配到消费者对应的产品或他们需要的服务。这是产生消费的主要原因。其次是信息搜寻。实际上是消费者对于产品的感知。通过外部环境以及内在的感知因素影响选择。奥利维耶·科瓦斯基教授通过19世纪的韦伯定律解释外部环境影响因素:需要感知的刺激强度,取决于初始刺激强度。也就是说消费者对于外部环境的感觉。如果外观刺激,味道浓烈等具有非常明显特质的物品会更受消费者关注。原因是大脑只能收集环境中所有刺激的部分,并处理其中一小部分。因此首先吸引消费者关注的往往会是抢夺视线或观感的东西。第三步是替代品评估,也就是消费者对于产品产生更深一层的解读。例如消费者接收某件产品的信息来源是普通人或者信誉度低的人,消费者往往会对此产生怀疑;而同件物品由专业人士或者形象好的人来介绍,消费者接受度会大大提高。最后是购买以及购买后的评估。思考一个问题:他们为什么要购买?我们从中学习以及分析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更好地为下一次营销吸取经验。5.环境影响及法国消费趋势分享在课程的最后一个部分,奥利维耶·科瓦斯基教授为我们分享了法国主要的消费趋势主要有10个重点,期望通过法国消费趋势特点及消费者的画像,让学员们能更充分了解国外消费环境,初尝与国际消费环境接轨。另外,教授还分析了由于社会学因素、法律因素、经济因素等不受控制的外部因素,从而改变消费者行为的原因。6.课堂实践+学以致用小组讨论完成作业设计在课堂开始前奥利维耶·科瓦斯基教授就布置了作业,希望学员们带着问题来思考讲授的课程内容,并且在作业中体验课程所学的内容。因此在课程理论部分讲授完毕后,即进入学员案例实践部分,这是课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检验学员学习成果的一个重要步骤。学员们经过2天的理论学习,分成小组讨论后,通过视频演讲以及PPT展示讲解、口头答辩等环节后,提交创作能增加所选产品或服务销售额的广告。教授根据每组的完成度及课程概念的理解进行评分。小组讨论完成作业设计7.学员课堂精彩放送认真听课的学员在消费和审美认知升级,影响消费条件越来越多的趋势下,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不仅仅满足于功能性,还追求有趣、个性化、小众化的产品模式。因此尝试打破传播营销方式,从消费者行为方式深入探讨消费者真实需求,让消费者情感与品牌产生深度共鸣与依赖,从而影响市场营销,突破营销瓶颈。认真听课的学员此次奥利维耶·科瓦斯基教授亲授的关于消费者行为分析的课程,只是学位班课程里其中精彩的一项。未来学位班继续依托国际教育资源,整合国内优质教授学者,携手行业最顶尖的课程体系,通过深度合作实现培养新一代理论知识与成功实践经验的研究型企业领导者。认真听课的学员11月将继续开展学位班课程,为学员带来更多企业解决方案及理论知识。请学员们持续关注最新课程安排。认真听课的学员

老掉牙

认知神经科学:人类行为研究新进展

人类行为是如何产生的?不同学科之间虽存在差异和鸿沟,但对人类行为的思考和研究从未停止过,迄今为止,这仍是具有挑战性的科学问题。神经科学从生物学视角出发,试图解释神经回路如何活动进而执行当前行为;认知科学则从心理学视角出发,探讨行为产生的内部认知加工过程是什么;这些过程如何通过计算机加以实现,则是人工智能关心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从基因定位到光遗传学回路控制,从电生理机制到多模态的解剖和功能性结构,研究大脑活动的手段和工具日渐精益。但仅依靠对大脑和神经的研究尚不足以解释人类行为,如同研究羽毛无法解释鸟类如何飞行一般。而对人类心智及认知过程的研究,能够帮助神经科学更好地理解大脑,了解神经系统如何实现人类的感知、记忆、思维。认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相结合的认知神经科学,定位为“心智的生物基础”,旨在阐明认知活动的脑机制,即人类大脑如何调用各层次上的组件,包括分子、细胞、脑组织区和全脑去实现各种认知活动。了解认知神经科学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取向,对理解人类大脑—心智—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从认知进路探索行为就产生和发展而言,认知神经科学可视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研究取向,即采用神经科学的范式研究人类认知过程,解决有关人类心智的根本问题。与外显行为不同,认知心理学关注的是那些不能直接观察但却构成了人类行为基础的内部机制和过程,如意识的起源、思维的产生和信息的加工等。认知心理学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至今,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类比计算机的信息加工,即将大脑的加工模式比作计算机的序列加工。第二阶段是以神经网络为基础的平行加工,这种联结主义认为,大脑各项功能主要依赖于神经网络的整体加工,但此阶段的模型大多是基于算法的计算模型,即人工神经网络,还未涉及具体的神经科学证据。第三阶段是嵌入环境的具身认知思潮,即将认知、身体和环境看成是一个动态的统一体,认为认知是在一定环境下,由身体提供认知内容,并由物理属性决定认知加工方式的过程。第四阶段是如今的认知神经科学,即从神经科学的视角解释人类认知过程,探讨心智与大脑的关系。因此,认知神经科学的核心仍是解决根本的认知问题,正如科莱考尔(John W. Krakauer)所强调的,仅将重心放在神经科学的研究上无法做到理解人类行为,只有通过理论和实践对行为的认知过程进行分解,并辅以神经科学研究对因果关系进行检验,才能真正理解大脑,真正理解认知,进而解释人类行为。脑科学带来新发展认知神经科学这一领域主流趋势的形成,直接原因在于神经成像技术的发展及其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主要是为解决大脑加工模式究竟是分不同的功能模块还是作为一个整体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认知问题。不同于心理学研究中普遍参照的行为指标,认知神经科学会使用更为客观的脑成像技术作为研究依据。其中主要包含了时间分辨率较高的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 EEG)和脑磁图(Magnetoencephalography, MEG)以及空间分辨率较高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EEG和MEG分别检测神经元细胞产生的电活动信号和细胞内电流产生的磁场,因此在信号传导过程中会受到介质的影响导致空间分辨率较低,其中脑磁图受介质的影响较小,但受到距离的影响很难探测到大脑深处的磁信号。得益于二者较高的时间分辨率,通过测量认知活动引起的脑电或脑磁信号的变化,就可以逆向推断出神经元活动的源定位,其中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的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被广泛应用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但也只能是对真实脑活动的粗略估计。相比之下,依据大脑对能量的消耗进行测量的PET和fMRI技术的空间分辨率就高很多。其中PET主要通过将放射性标记物注入人体,计算脑内相关物质的代谢率来测量人脑在进行认知任务时脑部血流量、糖代谢率以及耗氧量的变化,以此说明生理代谢活动和认知过程之间的关系。而fMRI技术则无需标记物,直接通过血液中氧浓度变化引起的血红蛋白磁性变化来检测执行认知功能时脑部兴奋区域的活动模式。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应用PET和fMRI技术主要通过与对照状态相减的方法,认为相减后的兴奋区域就是与特定认知任务相关的脑区。基于的前提假设是认知任务能从其他认知活动中独立分离出来,而不会相互影响。这可能并不符合实际的认知加工过程,因此想要得到更为确切的神经机制还有很多技术和理论层面的问题需要解决。但至少现在可以认为某个特定区域负责相应特定功能的观点是错误的,几乎所有认知活动都会涉及多个脑区的同时兴奋。近年来的近红外脑功能成像(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fNIRS)利用神经血管耦合规律来反推大脑的神经活动情况,能够解决以往技术由于干扰敏感和成像过程幽闭等原因无法适用于儿童(尤其婴幼儿)和自然情境的问题。也有研究采用EEG和fMRI相结合的方法以取得技术的优势互补,但考虑到依据的生物基础不同,为获取高时间分辨率和高空间分辨率的神经影像仍是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重要技术路线。探索心智的功能和结构认识人类自身是理解人类行为的基础,是解释人类为何会成为智慧生物的根本。如果说认知心理学的目标在于探索行为背后的认知活动和加工机制,那么认知神经科学则更加强调大脑与这些认知活动之间的关系,即探究心智的功能和结构,找到心理过程和生理过程的基本关系,阐明人脑实现认知活动的信息加工机制。对于一个复杂的信息加工系统的研究,马尔(David Marr)提出了三层次理论,即这个系统至少要包含计算理论层次、表征与算法层次以及物理实现层次,分别解决了为什么、是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第一个层次,研究者关心这个系统的计算目标是什么,想要实现怎样的功效,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对什么信息进行加工,例如人类想像鸟类一样实现飞行。第二个层次则要考虑需要进行的操作有哪些,如何对信息进行加工,如为了飞行对空气动力学进行研究。第三个层次则探讨设计何种物理系统来执行上述算法,从而解决最根本的问题,例如制造飞机来实现飞行。从研究取向上来看,认知神经科学侧重于解决第二层次的算法问题,相比于认知心理学仅对心智过程和机制进行探索,加入了对大脑的探秘,进而能帮助神经科学或电子工程学完成第三层次的实现问题。多脑互动:未来可能发展方向过去二十年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让人们对于大脑和认知有了新的理解,但人们尚不清楚大脑在普遍且具有生态意义的环境下是如何运作的,即社交互动。以往研究受限于实验范式和研究设计,难以将互动考虑在内,仅能研究孤立的大脑。但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相比于个体如何解释和加工信息,人们更应该关心人类在互动中如何形成共享的认知空间,使得在个体信息加工差异存在的情况下还能够在沟通行为中实现快速的相互理解。在社会互动背景下,依托于多人交互同步技术,即对执行社会互动任务中的不同被试进行同时的、多人的记录(多EEG、多fMRI或多NIRS同步记录)来测量人类在交流时大脑间的神经活动,探讨认知和心理活动是如何实现相互联系的。库伦(Anna K. Kuhlen)指出,通过多人交互同步技术能将大脑置于人际互动背景中,人们能够根据自己对互动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对沟通方式进行适应性的调整。这使得大脑交互研究成为可能,更为解决某些无法解释的社交障碍提供基础,为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增加了新的生态现实意义。认知神经科学的魅力,在于能够直接冲击人类对于“我是谁”的哲学思考,解决人类行为产生和形成的问题,并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开创新的路径,未来的发展和贡献可期。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6月30日第1956期 作者:谭成慧 赵源 刘电芝精彩推荐:人格神经科学:探索人格特质的神经生物机制脑中寻美:探索神经美学的思想之道认知人类学视域下的文化研究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不知道也

研究行为经济学的理查·德塞勒获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2017年诺贝尔奖中的最后一个奖——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今日揭晓,行为金融学奠基者、芝加哥大学教授理查德·塞勒获得殊荣。当地时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芝加哥大学教授理查德·塞勒(Richard H. Thaler),表彰其在行为经济学领域的贡献。在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颁奖词中,组委会突出强调了其在有限理性、社会偏好以及自我控制的缺失方面的研究,揭示了人类的行为是如何影响了个人决定以及市场结果。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也颁发给了行为经济学这一领域的专家。据公开资料显示,理查德·塞勒出生于1945年,是行为金融学奠基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塞勒的主要研究领域是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学与决策心理学。在行为金融学方面,塞勒研究人的有限理性行为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他曾撰写多本畅销书籍,包括《助推(Nudge)》、《准理性经济学》和《获奖者诅咒:经济生活的悖论与异常》等等。他在《纽约时报》和《金融时报》等媒体上开设专栏,并为美国经济危机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塞勒先后在罗彻斯特取得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并于1995年担任芝加哥大学商业研究生院行为科学与经济学教授、决策研究中心主任至今。塞勒还是个多面手,不仅是资产管理公司Fuller&Thaler资产管理公司的创始人,还在2015年电影《大空头》(The Big Short)中客串,向观众解释“热手谬误”这一经济学术语。以下为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词全文:理查德·塞勒将心理学上的现实假设用于对经济决策的进行分析。通过探究有限理性、社会偏好以及自我控制的缺失,他演示出这些人类特性如何系统性地影响了个人决定以及市场结果。有限理性:塞勒发明了心理账户理论,用来解释人们如何通过在头脑中建立单独的帐户来简化金融交易决策,聚焦个人决定的冲击,而不是整体的影响。他还用厌恶损失的心理解释了赋予效应,即为什么当人在拥有某一商品时对同一商品的评估,要高于未拥有同一商品时的估价。社会偏好:塞勒对公平的理论和试验研究方面一直很有影响力。他解释了,为什么消费者对于公平的关心可能会阻止一些公司在商品需求旺盛时提价,但却不能阻止公司在生产成本提高时涨价。塞勒和他的同事还设计了一个叫独裁者博弈游戏,这一试验性工具被广泛应用于衡量量全世界不同地方、不同人群对公平的态度。缺乏自我控制:塞勒还给有关新的一年计划难以保持的老观点带来了新的视角,他展示了如何使用计划者-执行者模型来分析自我控制的问题,这 与现在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用来描述长期规划和短期行为之间紧张关系的框架相似。屈服于短期诱惑是我们在为老年储蓄、或选择更健康生活 方式的计划经常会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他的实践工作中,泰勒证明他所创造的一个术语:助推(nudging)可能帮助人们在为养老而储蓄,以 及其他的情况下能更好地自我控制。总之,塞勒的贡献在于为个人决策的经济和心理分析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他的实证研究和理论观点,帮助行为经济学创造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领域,对许多经济研究和政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附:201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奖:莱纳·魏斯、巴里·巴里什、基普·索恩化学奖:雅克·杜博歇、约阿希姆·弗兰克、理查德·亨德森生理学或医学奖:杰弗里·霍尔、迈克尔·罗斯巴什、迈克尔·扬文学奖:石黑一雄和平奖:国际废除核武器运动经济学奖:理查德·塞勒

大奖赛

用户行为研究(一):目标用户调研

以下文章来源于数据驱动游戏 ,作者黎湘艳分享游戏数据分析干货,共同学习探讨数据分析工具和方法,数据驱动游戏研发、商务、运营和市场营销,以及行业热点等。尽管我们可以用很多种方法来分析用户数据,但是再详尽的用户数据也有其局限性,即便是最为精细的分析也只能告诉我们用户在做些什么,而不会说明他们为什么这么做。数据分析师通过用户行为数据能够很容易地推测出某个行为规律背后的原因。例如,当一款MMORPG游戏的大量用户在某个等级流失时,你往往能够发现玩家在做这个等级对应的主线任务时出了问题,如果再深入分析数据,或许会发现没有好友的用户的这个任务的完成率很低。但是导致用户流失的其他原因,可能就没有那么容易被发现了,要找出这些原因就需要开展用户调查。换句话说,在进行定量分析的同时,这种定性分析同样重要。(1)用户研究定义用户研究简称“用研”,指了解用户的行为习惯、收集用户的偏好、用户的思维想法。并根据用户研究的反馈进行合理的用户需求推演、预测。(2)用户研究方法用户研究有很多方法,一般从两个维度来区分:一个维度是定性到定量,比如用户访谈就是定性,是对事物的性质做出判断,究竟它“是什么”;问卷调查就属于定量,是指对事物的数量进行统计,衡量它“有多少”。前者重视用户行为背后的原因,后者通过数据证明用户的选择。另外一个维度是从态度到行为,比如用户访谈属于态度,而现场观察属于行为,从字面上也可以理解,用户访谈是问用户觉得怎么样,现场观察是看用户实际怎么操作。具体来讲,用户研究的方法主要有7种,分别为: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可用性测试、焦点小组、卡片分类法、影随法、眼动测试,其中前4种为最常用的方法。本文案例采用的方法为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3)用户研究为《游戏A》全生命周期服务框架《游戏A》的游戏运营经历了三个过程:立项→测试→上线,整个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与市场分析、用户分析和产品内容相关的数据。针对这些业务需求,我们做了大量的用户研究工作,研究工作以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为一条线展开,市场营销、产品运营人员根据研究结果制定了对应的行动决策。用户研究所获取的数据能支撑这个产品生命周期,以《游戏A》为例,不同节点的工作内容以及重点解决的核心问题如下。游戏立项阶段:粉丝摸底调研和竞品研究,了解IP认知度、目标用户画像、竞品游戏情况,知己知彼,指导市场推广。游戏测试阶段:共进行过两次测试,此阶段的用户调研十分重要,用低成本的方法预防大的失误。通过签到问卷、市场调研、用户流失及满意度研究,能验证目标用户、判断版本可用性、诊断产品与优化、分析流失原因等,为后续运营和市场宣传推广提供重要参考。游戏上线阶段:此时最关注的是付费和用户流失问题,结合版本改进做微调。通过线上商城调研,了解用户消费动机、商城道具喜好,为制定适合中国玩家的道具提供有利的数据支持。(4)正确看待用户研究“业务逻辑先行”原则:研究目的、看数据的逻辑和视角决定结论。“越聚焦越有效”原则:研究目的和课题越聚焦越容易获得有效结果。“避免数据陷阱”原则:调研样本和调研方法决定的结果,避免被错误的数据误导;在定性调研中,现场观察或电话回访的判断有时比调研报告更直接有效。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用研能找到玩家需求和痛点,也能给出一些建议或分析,但是最终怎么样形成策略,需要运营和市场人员一起去思考,因此用研本身不能代替决策和思考。比如,根据用研找到目标用户的特点,并做了产品的市场定位,基于这个定位我们就要去想我们的目标用户群下面要做怎么样的市场营销策略,以及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渠道或创意去触达他们,在这里面的每一个环节都会产生对用户的理解,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营销推广工作。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陆续分享《游戏A》从立项→测试→上线整个过程中用户调研的相关内容,分别如下:目标用户调研首测市场问卷调研首测电话调研访谈内测满意度与流失研究玩家道具喜好调研彩蛋:某类游戏问卷调研模板一 目标用户调研《游戏A》是一款代理类大型MMORPG类型游戏,为了了解《游戏A》IP的认知度、目标用户的特点,洞察用户需求,构建目标用户画像,帮助产品确立正确的市场定位,需进行目标用户调研。通过问卷分析,有助于了解目标用户,定位游戏市场,从而让市场人员在制订市场营销策略和推广方案上有例可循,通过恰当的渠道或创意触达目标用户群体。定量问卷:某平台渠道投放用户来源:某平台用户(用户群体为互联网大众用户)问卷投放时间:7天有效样本数:30001.IP认知《游戏A》的认知度比较高,为60%(玩过+听过),在对比游戏中排名第四。但其中玩过该游戏的用户比例较低,仅为10%(见图1)。图1说明:以上选项的游戏产品与《游戏A》类似,至少满足以下其中一个特点:有单机游戏IP、日本游戏、大型网络游戏。2.核心用户状态在玩且高活跃的核心用户占比为16.8%,其余大部分粉丝偶尔登录或已经不玩了(见图2)。图23.用户画像(1)将以上两题的用户关联进行交叉分析,对用户分层,结果如图3所示。图3说明:此处省略了用户的游戏经历的详细数据,其数据结果是根据问题“最近一年,你玩过哪些游戏?”的数据进行整理得来的。(2)核心用户男性比例相对较高,占83.1%,年龄集中在23~30岁之间,以企业职员和大学生为主。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比例较高,所在地为上海、广州和深圳的比例相对更高。4.游戏市场定位及目标用户群将IP认知度、用户年龄、职业、游戏背景、消费能力各个题目的选项进行交叉分析,从游戏类型维度考虑,得出目标用户的特点,如图4所示。图4例如:在核心用户中玩过《A3》《神泣》的比例较高,男性比例相对较高,年龄集中在23~30岁之间,以企业职业和大学生为主,喜欢唯美精致的画面和跌宕起伏的剧情。将游戏认知度、用户年龄、职业、游戏背景、消费能力各个选项进行交叉分析,并根据用户反馈进行合理的用户需求推演、预测,进行游戏市场定位,针对不同职业的用户,其宣传策略各有不同,如图5所示。图5我们对目标用户进一步解析,得出以下结果,如图6所示。《游戏A》3D MMO游戏用户是大众用户(占40%);“画面控”游戏用户和喜欢日本文化的用户群体主要是学生和宅男/宅女(占40%);单机游戏的用户群体主要是宅男(占10%);其他用户占10%,这部分用户来源于其他游戏用户、视频观看者、音乐爱好者、社区/贴吧爱好者/潮流追随者。图65.主要结论(1)品牌认知度较高,达60%(玩过十听过),在对比游戏中排名第四,但其中玩过该游戏的用户比例较低,占10%。(2)用户画像(按用户核心程度划分)。核心用户:大型3D MMORPG用户,同时也是日系游戏爱好者,喜欢动作/格斗游戏的单机用户。次核心用户:大型3D MMORPG用户,同时也是单机游戏用户,动作类的网游用户,2D3D MMO网游用户,PVP网游用户。潜在用户:其他类型的MMORPG用户。核心用户中男性比例相对较高,年龄集中在23~30岁之间,以企业职员和大学生为主,喜欢唯美精致的画面和跌宕起伏的剧情。(3)不同类型用户的职业定位。《游戏A》的主要用户群体是3D MMO用户,占40%,其次是“画面控”游戏用户,占30%。“画面控”游戏用户和喜欢日本文化的用户群体主要是学生和宅男/宅女。待续......

减担

郑州师范学院“认知科学与行为研究科研创新团队”

“认知科学与行为研究创新团队”是以郑州师范学院“行为与认知科学国际联合实验室”为重要支撑平台,立足于心理与行为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的校级科研创新团队。该团队的主要发展方向为面向科学前沿、密切联系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开展相关领域的多学科交叉应用研究,以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能力。作为一个年轻的科研创新团队,“认知科学与行为研究创新团队”无论是团队带头人还是团队成员都具有良好的敬业和合作精神,成员之间具有较好的互补性,已形成了以团队带头人为核心,青年骨干为主体的创新群体,富有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一、打造团队特色团队带头人晋争,心理学博士,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国心理学会、香港心理学会、美国心理学会(APA)会员。在知觉和意识、社会认知、语言认知及心理学发展范式的研究上均取得显著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主持并完成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公派项目、美国加州大学系统跨学科研究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河南省高等院校重点科研项目、郑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等项目13项。获得河南省第三届自然科学学术奖、河南省第四届自然科学学术奖、郑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郑州市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此外,他与美国耶鲁大学哈斯金斯实验室、加州大学社会认知实验室、日本Ferris女子大学等研究机构合作,以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在SSCI刊物发表论文15篇,占河南省全省近十年来同专业SSCI论文的70%,EI收录论文1篇,其他CSSCI及中文核心论文若干;曾获得2014、2015、2016、2017年度郑州师范学院“科研标兵”称号;被评选为郑州师范学院首届“风尚人物”。晋争博士以其专业知识、创新的学术思想和突出的组织协调能力,在团队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团队骨干成员毕业于国内心理学传统强校,其中袁征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陈瑞君为西南大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何桂华为华南师范大学博士、李莉为华东师范大学在读博士并已获得公派赴美留学资格、另有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成员5人。已有的团队成员长期从事行为与认知研究、数据挖掘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在晋争博士的带领下,该团队凭借明确的团队发展目标,依托现有发展平台,定制了清晰的科研发展规划,特别注重于心理学应用成果转化。团队与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合作研发了“个性化交互式大脑在线训练技术”,2017年获得美国国家发明专利,团队自主研发了“基于Android环境的情绪稳定测量系统”和“中学生网络成瘾诊断软件”,获国家知识产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同时,申请人与郑州益圣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北京京师博文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研发了心理测评档案管理系统,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打造新一代综合性测评云平台,通过Saas的模式为用户提供各种专业化的测评服务,涵盖心理健康、情绪、个性、社会和学习适应性、压力状态、职业、家庭、心理能力等多方面的测量工具,该系统已被郑州市辖区内12所民办小学、2所公立中学(初中)和2家企业使用,对总计10105名人员的心理状况进行全面评估与诊断、快速筛选和及时干预。二、发挥学科特色该团队充分发挥心理学学科特色,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扩大与国内高水平研究机构和团队的合作,积极致力于科研成果应用于社会需要,以及科研与教学的相互转换。所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以下四点: (1)转变我校以大教育类为依托的心理学研究模式,充分发挥心理学学科特色;汲取国际先进理念及我国发达地区师范类院校经验,加强对“行为的心理与神经基础”和“认知机能维护与促进机制”优势研究方向的科技支撑平台建设。(2)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促进心理科学的研究成果转化,实现研究成果服务当前社会发展,整合优势资源力量,建立以“心理科学协同创新研究”为核心的组织模式,用新机制整体构建跨部门的协同创新研究中心;成立以国内外专家组成的专项指导组,把握心理学科学专项研究总体布局和方向;推进创新主体间协同创新,并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工作模式,鼓励企业进入。(3)发挥团队人员的资源优势,扩大与国内高水平研究机构和团队的合作;继续 “人类意识的自然科学本质”研究,为下一个五年规划冲击世界顶级刊物打下构思基础,积累数据、奠定实证基础。(4)积极承担相关院系相关专业的教学工作,努力实现科研与教学的相互转化,为我校相关专业的教学提供理论支撑,辅助心理学专业省部级以上精品课程及双语示范课程的建设。三、锁定目标特色科研是极具创新性的脑力劳动,需要不断探寻新问题、研究新项目,沉下心来锁定目标孜孜以求,逐步积淀科研成果。(1)通过五年的建设,建成我市一流、省内领先、与国际接轨的、可支撑在神经、心理、行为多个层面上,从个体到群体到组织到社会多个水平开展心理健康、行为规律及机制研究的综合平台。使该团队的研究领域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并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2)将努力实现团队建设的提升和突破:在建设周期内晋升1名教授和1名副教授,联合培养研究生1名。五年内主持并完成国家级项目两项以上、省部级项目三项;发表高水平学术成果五篇以上。(3)与教育科学学院合作,致力于学科建设,全方位提升教科研水平,为申请心理学硕士建设点奠定人才和科研基础。(4)强化我校心理学研究水平,争取取得省级心理学一级学科立项。科研的道路是曲折的,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方能积少成多。该团队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全面分析当今认知科学与行为研究的国际与国内形势,并结合利用团队研究特色,继续发扬实事求是、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为持续获得国内一流研究成果,持续提供认知科学与行为研究的新理论和新方法而奋斗!我们期待通过“认知科学与行为研究创新团队”的不断建设,使其在该领域的研究上不断突破、创新,提升科研竞争力,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