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航空航天专业毕业后可以百万年薪?为大家盘点下这个专业义也

航空航天专业毕业后可以百万年薪?为大家盘点下这个专业

高大上的航天航空专业就业方向都有哪些?适合哪些考生报考?这几天陆续是有家长来问,关于这个航空航天类的院校以及专业的问题,很多的家长同学也是感觉到这里专业比较高大上,尤其是一些重点院校的相关专业,也是近几年高分考生的热门选项。那究竟航空航天类专业都包含哪些,都学些什么,就业方向,就业前景究竟怎么样,适合哪一些考生去报考,就来跟大家去聊一聊这些话题,那么再聊专业之前,我们要先明白航空航天两者虽然仅有一字之差,但是它是两大技术门类最能集中体现。航空航天专业的不同之处两者成果和不同的就是飞行器根据飞行环境跟工作方式的不同,我们把飞行器会分为航空器和航天器,它在大气层内飞行,我们统称叫做航空器,你比方说各种的军用飞机、民用飞机包括热气球啊等等。那么在大气层外飞行的飞行器,我们就称它叫航天器。比如说航天飞机、宇宙飞船、人造卫星、运载火箭包括导弹啊等等,虽然都是在天上飞的,但是两者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如果说大家觉得有点绕的话,不妨想一想南方航空公司跟国家航天局命名的不同就比较容易理解了。那航空航天类包含哪些专业那么从最新的这个本科专业目录当中,航空航天他是属于工学当中的一个专业类,包含了这几个专业,我们来具体的说说其中的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和飞行器动力工程这三个主要专业。那么这三个专业名称听起来是非常相近的,但是他们其实是有非常大差别的,很多的家长同学也是分不清楚他们究竟是做什么的,那么这三个专业,他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去完成一个可以投入实际使用的一个飞行器,简单来说它们的区别呢,就是一个是将飞行器设计出来,一个将飞行器制造出来,一个是研究飞行器他所需要的一个动力装置。航空航天类的专业开设的课程那航空航天类的专业它是属于高精尖的专业,所以学习的内容也会涉及到非常多的一些知识领域,纵观这几个专业它的主干的学科都会去学到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包括力学等等,如果仔细比较各个专业的话,根据专业的针对性不同学习的内容还是有些差别的,你像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它的核心的知识会有这个结构力学包括空气动力学、飞行器总体设计、飞行器结构设计、设计方面的课程会更多一些。那你像飞行器制造工程它的主干的学科还是包含了机械工程和新的知识会多一些机械制图包括机械设计与制造、材料力学、计算机辅助飞行制造等等这方面的课程。那飞行器动力工程,它的主干学科还包含了你像动力工程以及工程热物理核心的知识,还会有这个材料力学、流体力学包括工程热力学、空气动力学、传热学、自动控制原理包括航空发动机原理等这方面的课程。航空航天就业到底怎么样?针对大家最关心的这个就业问题,从就业方向上来看,主要还是分为航天和航空两个方向,那航天方向它主要的就是去到了航天院所了,从航天一院、航天二院、航天三院、航天四院一直到航天十院等等,每一个航天院儿还下设了很多的研究所以及工厂,也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这个航天科技集团以及航天科工集团,其实这两个集团下属的各个研究院、研究所、事业部,基本都是这个中国航天的一个主要科研力量,也就是说航天大部分型号的产品也都是他们研制的。当然这些对口的科研院所对于毕业生的要求也是相当高的,那么在航空方向你学得不错的话,也可以到这个大航空制造厂或者是飞机部件的制造场所研究、设计生产,当然也可以去到军工厂里面去参与飞机的一个生产,也可以去到部队里面去做地勤,再就是可以去到民航公司里面去工作,在各个航空公司做地勤,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这个机务,也可以到这个飞机维修公司。总体上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它这个专业进研究性的单位多一些,比方说研究所、研究院包括设计局啊等等,而飞行器制造工程的就业方向更多的是飞机的这个制造厂,航空公司的机务等等。像飞行器动力工程的话,一部分是在研究所一部分就是在机场做技术,去航空发动机制造厂人数也比较多,对于航空航天学的很多的技术成果,已经应用到了民用的生产当中,你特别像这个通信、气象包括电子、汽车、空调等等这些领域,所以很多这些领域的公司也都比较青睐于这个航空航天类专业的一些毕业学生,也就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一些选择。就业待遇及薪资情况那至于说从就业待遇上来说,本科基本上是都是到了国有企业,硕博可以进入到这个研究所,那待遇的话就要看工作单位所处的位置了,每个地方待遇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岗位工资也不一样,总体来说呢也还可以,因为是国企工资虽然不算最高的,但是福利加起来也算很不错的了。那么目前国内的航空航天企业一线的薪资,本科生的月薪基本上4000以上,那么研究生入职的年薪基本上六到10万不等,基本上两年之后都会有提升,不过工资上涨的速度不会太快,你像二线企业的工资可能就没有那么高了,但是福利待遇呢也都不错啊,总体来说就业不难但是拿高薪啊还是不简单的,网上也确实有很多博眼球的标题比方说百万年薪啊等等,只能说或许有凤毛麟角吧。它的专业适合什么样的考生报考呢?那么到底航空航天类,它的专业适合什么样的考生报考呢?首先你得有比较强的一个逻辑思维能力,学习专业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从所学的课程当中也不难看得出来,航空航天专业它普遍对于力学、数学、物理他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开设的课程也比较难。一些考生和家长都会误以为这个航空航天类的专业就是啊当航天员,所以呢对于身体的要求一定很严格,不是这样的学航空航天类的专业不是说去开飞机也不是说去当飞行员,他主要就是去为了培养航空航天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所以这类专业对于身体条件并没有说非常苛刻的要求。航天航空高校大盘点那最后最重要的呢就是还是得有航天情怀,那从不错的学校来说北航、西工大、哈工大包括南航外加上北理工这些都很不错,你像北航主要的还是有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近几年也是网络了非常多优秀的一些生源,但是北航分数也是非常高,你像西工大虽然说地理位置上不是那么的优越,但是它的前身也是老军工,有极其深厚的师资力量,业内的公认度也是极高的。哈工大大家都很熟悉了神州的这个总设计师和人员小一半儿都是哈工大的。南航它在东南沿海省份的认可度还是比较高的,想在南方工作南航呢还是很不错的。至于说院校和专业,还有哪些实力比较强,我也是整理了相关的一些资料,那有需要的家长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航空航天,那么我一发送给大家报考作为参考。大家有想了解更多的院校或者专业,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交流,如果喜欢我的视文章也欢迎大家关注点赞转发,我会持续为大家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内容。大家可以关注我,在我个人主页通过各类小程序,免费对高考志愿进行填报,通过大数据、大分段对各省招生人数、计划及分数进行详尽的了解,欢迎大家留言点评。

父亲

“张小平离职”背后:航天等领域国企人才流失严重

9月27日,一篇自媒体文章《离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国企底层?》刷屏朋友圈,瞬间将航天科研人员张小平、其曾就职的“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以及目前供职的民营航天公司“蓝箭航天”推向风口。该文中引用的一份盖有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公章《张小平参与我所型号研制情况》文件称,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原副主任设计师张小平离职,“从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我国载人登月重大战略计划的论证和策划工作”,要求张小平回所。文章中还暗示其离职是因薪酬低、不受重视,而加入民营航天公司后却是年薪百万的待遇,直指国企研究院人才机制低效的问题,并且批评了航天国企内的人才激励机制存在问题,导致“不可或缺”的技术骨干不得已离职。文章引发了关于航空航天以及相关领域研究所、国企人才机制和效能问题的讨论。张小平离职事件发酵一整天之后,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发布声明称“张小平为国家重要涉密人员,根据保密法和单位相关规定,离职前必须在所内非密岗位进行脱密”;有媒体找到张小平,但当事人再三缄口,只说“肯定不能回原单位了,也回不去了”。“张小平离职”的前因后果暂不明确,而界面新闻记者采访了数位航空航天业内人士发现,近年来,国内民营航天企业深受资本青睐,并蓬勃发展,在航天人才的大规模流动中,“张小平跳槽事件”并非孤例。国企民企待遇悬殊一位西安本土从事航空航天相关领域工作,并拥有多项技术专利的业内资深人士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从军民融合开始,国企人员流失相对比较严重。尤其是低门槛领域的人员流失很多。这些人才在国企里被培养的差不多了,也掌握着一定的技术、平台和资源,跳出去能拿到更高的待遇,而且很快上手,有项目可干。事实上,航天国企人才流失,确实比较严重。据科学网消息,一篇2018年4月发表在《今日科苑》上的调查《航天主要科研院所调研访谈情况分析及启示》支持了这个现象: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究发展中心蔡闻一等5名作者,对航天科技集团的近200余名工作人员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2012年至2016年,航天一院、五院、六院、八院等航天科技集团主要院所,每年流出总人数呈上升趋势。例如,2016年八院流出人数达428人,远超2012年的300人。该调查进一步分析显示,当前流失的主体集中于35岁以下的中青年骨干群体。上述平均每年流出人数的85%以上,年龄在35岁以下。其中,工艺、技能人才队伍中青年骨干流失现象尤为突出。以五院型号研制队伍为例,技能人员年均流失人数比例占全院流失总数的50%。以八院型号研制队伍为例,八院流失的工艺技能人员中,40%为工作经验5年以上的中青年骨干员工。蔡闻一等人据此得出结论:“中青年骨干人才是航天发展的中坚力量,不采取一定措施,就会给后续发展带来一定冲击。”待遇差距是上述人士跳槽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西安一个搞航天航空相关领域的所,去年一个事业部一下子就走了20多个,全锅被端走去了民企,待遇直接翻两到三倍。”上述业内人士举例称,“国企内一般小项目的总师,平均薪资大概就是十几二十万。如果跳民企呢,他掌握的信息,包括他的技术能力,至少可以开到30至50万。副总工程师在国企拿二十几万,调到民企拿到上百万的也很多见。”上述业内人士说,张小平去新公司是不是能拿到100万尚未可知,但是他这样的级别在这边拿12万也是可能的,也可能再多一点。张小平虽然是研究员,但好多研究员在所里很普通,当然要看你干的项目和重要程度等。他在那里面任副主任设计师,他那个级别比较低,肯定不会给他定很高的岗位。在诸多业内人士看来,航天国企内的人才流失与近年来“国家队”的优势减弱有密切关联。近年来,在军民融合的大背景下,商业航天开始起步。而在政策层面,中国也在大力鼓励民营航天公司的发展。2014年,中央提出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国务院明确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2016年4月22日,国新办举行的“中国航天日”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航天局局长许达哲称,鼓励社会资源加入航天的建设中,中国也将制定更加积极的政策,来促进商业航天发展。界面新闻记者注意到,目前市场上相继涌现出天仪研究院、零壹空间、星际荣耀以及蓝箭航天等多家民营航天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商业航天早已成为潮流并兴起竞争,例如美国民营航天公司Space X “猎鹰”在多次发射成功之后拿下了美国航天部门的订单。上述业内人士也称,当民企也干起来之后,国家队优势相对慢慢减弱。“而且民企真干起来效率要高的多,比如,国企用一千个人搞一个火箭,而民企可能一两百人就把这事干成了。”该业内人士还提到,目前挤进航空航天领域的民企大多还是从低端领域开始做起,而不是一下就要投几亿、几十亿的项目。“因为里面可能还涉及到一个成本问题。国企成本都是国家的,比如盖房、基础设施、实验室等,都是国家出钱。但民企要做这些,成本都得自己考虑。比如小一点的导航设备,好多公司都在干,因为这个门槛比较低,要竞争的话很快就能出来成果,国企在这里的优势就不明显,干不过民企。”此外,要发展商业航天,民营企业不可避免要从“国家队”挖人才。上述业内人士直言,民营航天公司招揽人才其实主要还是从国企挖人。“因为这是现成的。如果去大学招人,得重新培养,还得给他提供平台,不仅麻烦,而且成本高,而从国企里面挖的人都是培养好的。民企这样做是很划算的,省去很多成本,挖过来的人直接就能把项目拿下。”蓝箭航天CEO张昌武在此前向中国企业家杂志表示,“说‘挖人’并不是很恰当,我们一直说,我们是在吸引人才。”他表示蓝箭航天之所以吸引到原国有航天企业的人才,除了“具备竞争力的薪酬和福利待遇”,更多的是“使命感,对这个平台以及对整个技术路线的认可”。体制机制改革仍是当前国企改革重要命题除了待遇的悬殊,上述业内人士还认为,国企掌握着国家的一些资源,对技术和个人能力不够重视,张小平离职就能反映出国企体制机制存在问题。该人士介绍,在国有航天单位里面并没有准确的项目分成一说,都是大锅饭。所谓的“项目分成”会大概有个倾向,比如所里面有5个事业部,这个事业部今年多赚一点,会给这个事业部多花一点钱。“而不会说某个项目赚了100万,项目组成员有10个人,每人分10万,当然国家政策也不允许。在这个基础上出现一个差别就是,优秀的人多发一点,差点的少发一点,差距不会拉的太大,不会说因为做了大项目,盈利很多,就给下面人发很多钱。”事实上,体制机制改革是当前国企改革的重要命题。尤其在薪酬机制方面,今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的意见》文件,对国企工资决定机制做出了顶层设计。该文件指出,国企工资改革的下一步方向便是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坚持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改革方向,建立健全同劳动力市场基本适应、同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挂钩的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国有企业工资分配监管体制,充分调动国有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此外,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承认“承办人因急于达到让其回所脱密的目的,在材料中措辞失当,夸大了张小平在所参与研制项目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声明,由于张小平为国家重要涉密人员,根据保密法和单位相关规定,离职前必须在所内非密岗位进行脱密,脱密期为2年。据新《保密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涉密人员离岗离职实行脱密期管理。涉密人员在脱密期内,应当按照规定履行保密义务,不得违反规定就业,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国家秘密。涉密人员离岗的,脱密期管理由本机关、本单位负责;涉密人员离开原涉密单位,调入国家机关和涉密单位的,脱密期管理由调入单位负责;属于其他情况的,由原涉密单位、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公安机关负责。上述业内人士向界面新闻记者通俗的介绍,脱密就分三种,一般涉密人员,重要涉密人员和核心涉密人员。核心涉密人员全国很少,大部分都是一般涉密人员和重要涉密人员。一般涉密人员脱密是一年,重要涉密人员是两年,核心涉密人员是三年。在脱密期内,他不能到国外公司任职或者国外资本控股公司任职,脱密期间还需要定期写汇报交给原单位。“涉密人员在脱密期内可以跳槽,但不能去外国的公司或者是外国控股的公司,也可以跳到同行业。”该业内人士称,“但是涉密人员在掌握了国家的秘密后不能泄密,不能向外讲里面的成员;家庭成员要出国、在国外任职、孩子在国外上学等都要向组织上报;还有我们的护照等都要上交等等,但不是说你签了保密协议你就不能跳槽。”另据《中国企业家》报道称从律师处了解到,如果真是涉密人员,并且跟原单位签定过协议,那就不允许违反规定就业。国有航天系统重视保密工作,对密级不同的岗位会相应发放保密费。按此说法,有航天业内人士猜测,“张小平很有可能被判回研究所,在所内非密岗位发放基本工资,因为《保密法》绝对是能够站住脚的。”

刺槐

考研选择“科研院所”有多香?含金量不输“双一流”,就业更容易

随着清明节的结束,诸多高校的2021年考研复试、调剂也都接近了尾声,今年的考研也算是尘埃落定了。有的小伙伴顺利上岸,有的小伙伴遗憾告负准备二战,还有不少失败的小伙伴准备找工作或者参加公考,总之大部分人的人生都迎来新转折点。小伙伴们倒是迎来新的结局,不过有很多高校却不尽人意,有些实力还不错的学校即便调剂也没招满学生,其中不乏一些科研院所。说起科研院所,很多小伙伴都会发懵,事实上,每年各种科研院所招不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在于知名度太低,甚至很多考研党都不知道有这些地方能报考研究生。而大部分对此了解的都是一些学霸没他们,他们的目标也多半都是中科院等一些知名度高的顶级研究院去的,其余稍弱一些的科研院所基本都看不上,这也导致了各个科研院比较冷门。科研院所分为两大类,差距很明显一般来说,科研院所分为两大类,这两大类的区别也是非常明显,考生在选择时要注意区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报考。第一类:中科院下属科研机构比如我们熟悉的中科院自动化所、中科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等等,不同的研究所之间差距不小,所处地理位置也不一样,但整体上都是以搞科学研究为主的。这类的科研院报考难度系数比较大,其中很多科研院所的竞争力甚至远高于某些985、211院校。整体的科研实力也非常强劲。第二类:各个央企下指数的科研院所这些科研院所从本质上来说更像是公司单位,比如航天一院、铁道科学院、烟草研究院、勘探开发研究院等等,都隶属于不同的国有企业。大多数研究院的科研属性相对较弱,极少数的可能也会很强。这类研究院主要都是做横向的项目,整体学术氛围比较低,具体的科研工作日常可能并不多。平时更像是在企业工作。科研院所会很难考吗?其实就像前面说的,如果是报考中科院下属的科研院所,竞争确实比较激烈,因为招生的人数比较少,分数线也不低,所以选择不好被刷下来的进率也就比较大。而且越是著名的院所竞争力就越强,很多顶级学霸都会选择报考,所以如果实力一般这些地方是不建议报考的。当然,如果你各方面实力扎实,属于学霸一派,那它也没什么好害怕的。相较而言,企业类的科研院所就要好考不少。虽然这类的科研院所每年招生的人数不极少,甚至有调剂都不满的时候,但也正因如此,它们的分数波动会比较大。这也就是机会。同样的,因为报考人数少,反而很多同学害怕竞争激烈不敢报、不想报,就像开头说,很多了解科研院所的考生,都会把目标放在是中科院系统的研究所上,因此企业类的科研院所反而容易被忽略,弄好了真容易考上。所以总的来说,报考科研院所并不会比一般的高校考研更难,相反在某些情况可能更容易上岸。因此真的是不错的选择。报考科研院所都有哪些优势?因为各种高校存在差异优劣,科研院所之间也存在好坏差异,这里说的是整体上报考科研院所的一些优势,大家可仔细参考。首先是出国深造的机会比较大。不管是中科院下属的偏研究型的科研院所,还是各大国企下面的科研院所,都会在本行业领域力求走在前沿,有所突破。它们与国外相关机构交流合作的机会比较多,会经常参加一些国际性的学术交流会,因此出国深造的机会整体上来看要比普通高校的研究生机会更多。其次,科研院所的培养更侧重实践,尤其是企业下属的科研院所,许多时候都会通过承接项目的形式来培养学生,锻炼学生的实战能力。让学生能学到更多实用的知识。第三,整体待遇非常优厚,比大多数高校的研究生都要好不少。大多数科研院所培养学生的经费都来自于承接的项目,因此这些学生在读研期间的性质更像是“半工半读”。收益不菲。第四,硕博连读的几率非常高,而且还省时间。很多实力比较强劲的科研院所下属都会有很多数量的博士点以及博士流动站,学生想要继续深造的话,硕博连读并不难。不仅如此,硕博连读还会省去两年的时间,正常硕士三年博士四年,一共会读七年,如果是硕博连读则回省掉研三和博四,五年就能下来。最后一点,论文发表的几率是非常高的。因为在科研院所学生们实践的机会非常多,因此能挖掘出很多与众不同的选题,有很高的几率发表论文,或者和项目组合作发表论文机会更大。科研院所和高校研究生到底该考哪个?这个问题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会有不同的答案,不能一刀切的直接说哪个更适合,哪个更好考。不过大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如果是喜欢高校生活的,或者将来想留校工作的,那么肯定要选择考高校的研究生。如果想经过读研顺利过渡到参加工作,那么科研院所当然是更好的选择。另外还有些因素可参考,比如想拿到北京户口,那就要选择报考央企下面的科研院所了,当下北京户口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但在一些央企手里还是有很多指标的。基本上在京的央企都能给硕士及以上的职工解决户口问题。很多科研院所就读之后是很容易就能留京工作的,当然,也要提前问清楚。总之,不管是报考科研院所还是正常高校研究生,都有明显的利弊,大家做选择时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判断。

二谛

张小平离职背后:中国两大航天集团为何成不了NASA?

中国航天业的“马斯克们”正在遭遇中国式困境:体制内院所的收入已经支撑不起他们的报国情怀,而选择出走,原单位又不愿轻易放人。9月27日,一篇题为《离职能直接影响中国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国企底层?》的文章在各大社交媒体上刷屏。文章大意为:原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一名副主任设计师张小平此前在该单位不受重视,年薪只有12万,提出辞职也没引起领导重视。而当张小平跳槽到民营航天创业公司蓝箭航天后,年薪超百万,原体制内院所也幡然醒悟:这个“灵魂人物”的离职会“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我国载人登月重大战略计划的论证和策划工作”,发公文希望通过行政力量留下张小平。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当日晚间作出回应,重点有二:一、这份公文是真实的,但张小平是“未经批准擅自离职,经多次谈心做工作无效。单位通过法律途径提起仲裁,要求张小平继续履行聘用合同,按脱密期管理规定回所脱密”。二、张小平本人的科研实力并不足以影响载人登月,“承办人因急于达到让其回所脱密的目的,在材料中措辞失当,夸大了张小平在所参与研制项目中的地位和作用”。文章在互联网上引发轩然大波,而涉事的蓝箭航天和同为民营火箭创业公司的其他竞品公司对此事三缄其口。Space X 的成功已经向世界证明了火箭这门生意的可行性,而要将航天由“事业”变为“行业”,“军转民”是必由之路,这其中也包括了体制内人才、技术向民营企业的转移。未来太空竞赛的主角越来越由国家转变为商业公司,相较于研发出世界现役最强运力火箭、即将进行商业载人探月之旅的 Space X ,国内的民营火箭公司被一创业者自评为还是“小学生水平”。有业内人士表示,希望这次刷屏的张小平离职事件,不会给处在花苞期的民营航天事业带来阴霾。渴求体制内人才:免于试错以节省时间体制内人才对发展民营航天事业有多重要?一个数字是:民营火箭公司零壹空间的研发人员80%来自体制内军工集团、科研院所,这一数字在另一公司更是几乎达到100%。这两家公司是目前中国“唯二”真正意义上成功发射过探空火箭的公司。“火箭是个高度人才密集的行业,尤其需要参与过实际运载发射、型号设计,经历过失败、做过‘归零’的人。”蓝箭航天投资人、深圳前海通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陈敏此前告诉寻找中国创客(ID:xjbmaker),而国内有过实际型号设计经验的研发人员,几乎都集中在体制内。即便是如今拥有现役最大运载力火箭的 Space X,其成立之初也离不开 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人才和技术上的支持。2008年之前,Space X 的猎鹰一号连续三次发射失败,马斯克卖掉了房子、飞机、跑车之后,Space X 依然濒临破产,最后,是 NASA主动抛出橄榄枝,给了 Space X 一个16亿美元的大订单。NASA不仅将发射任务委派给 Space X,还将人才、技术等向 Space X 进行转移,免于其重复进行先期的技术研发,这才有了Space X 打破波音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垄断,一举成为航天新贵。民营火箭公司渴求体制内人才,一方面是由于无法像国家队一样,有充足的资本提供顶尖的科研环境。“这就像欧立希通过606次试验才发现梅毒克星一样,科学研究是一个试错的过程,民企承担不起前面的605次。”军事专家、知名军事评论员董健告诉寻找中国创客,因为国企和研究机构有国家资本投入,底子上是民企不能比的,“体制内人才到了民企可能很快就能搞出成果,但前面605次试验的基础都有赖于国家投入。”除了资本上的限制,迫切的还有时间。曾有国内排名前三的民营火箭创业者告诉寻找中国创客(ID:xjbmaker),对于他们来讲,技术和资本都不构成太大问题,“我们要解决的是和时间赛跑”。正如天仪研究院 CEO 杨峰此前曾公开表达的那样:火箭是一个赤裸裸的竞争市场。客户并不在乎你是大火箭还是小火箭、大厂商还是小厂商、固体还是液体、国内还是国外、可回收还是不可回收等等一系列问题,只在乎时间、成本和可靠性。这时候,谁更安全可靠,谁就能先在民营火箭赛道跑出来。任用体制内研发人员,无疑会为这些公司大大节省先期基础研发所耗费的时间。人才流动不畅:两大集团不是中国的NASA而人才从体制内院所流向民营企业,面临着中国式困境。去年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发射失败后,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梁小虹曾做过一次演讲。其中在提到中美民营航天的差距时,梁小虹说:“中国航天缺的不是技术,而是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体制内高层的态度和中国的现实情况。有从航天科工集团出走的高级别技术人员曾对记者坦陈:“我们从体制里出来做这个事情(民营航天),站在国家的角度,肯定是支持和鼓励的;但是站在以前单位的角度,或多或少还是不是太高兴吧。”这就涉及到中美本身的商业航天基础和环境。就像Space X可以使用NASA的技术和人才,但却不能使用波音和洛马的技术和人才一样,中国的民营航天公司也不可以使用航天科工集团和航天科技集团的技术及人才。两大集团不是中国的 NASA,更适合对标波音和洛马。因为1998年前后,中国航天科研体系改组为企业体制,中国航天的主要科研力量——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已经成为从事经营活动的企业实体。据NASA中文官网介绍,NASA是美国联邦政府的一个行政性科研机构,负责制定、实施美国的太空计划,并开展航空科学暨太空科学的研究。而与NASA对标的中国国家航天局,其职责是执行中国的国家航天政策,履行政府相应的管理职责。“这次事件绝对会影响人才外流。”零壹空间对寻找中国创客(ID:xjbmaker)表达了对张小平事件后续影响的担忧。实际上,在近两年越来越多科研院所技术人员选择加入创业公司后,相关单位已经加强了对人员流动的管控。张小平此前上级主管单位一处级领导表示,事情之所以发展到发公文的地步,实际正是因为该所近两年离职人员较多,对科研影响较大。也有航天领域创业者向记者透露:体制内研发人员离职难度正在增加。“比如拖慢办理离职手续的速度,辞呈交上去之后,半年不回复。”另一创业者证实了这一说法:“普通密级人员,走离职手续流程的时间也在半年到两年之间。”基于这一情况,不少人选择在原单位离职手续未结束前(不是指脱密期未结束),提前进入新公司。体制内院所的无奈:待遇和晋升局限正如人民日报评论员所言:“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长的答复可知,这是单位在提起法律仲裁时,故意夸大其作用和贡献,试图留人。换句话说,夸大他的作用,并非爱才,而是为‘卡人’。以‘惜才’之名阻止人才的自由流动,与人们真正所期望的尊重人才,显然还有很大的差距。”寻找中国创客(ID:xjbmaker)在与多位原航天院所出走人员交流后得知,促使他们离开原单位的现实原因主要有二:待遇和晋升空间。航空航天待遇低、影响科研热情此前也引发众多讨论。某知识问答平台上,“航空航天系统的科研院所的实际待遇如何?”问题下有149个回答。在获得859人赞同的回答里有这样一句话:“好不容易于top2(院校)毕业,好不容易要开始拿工资,却发现没有多少闲钱可以找孝敬父母。我妈在听说我每周只在支付宝减免的那天去超市买打折菜,买够一个星期的时候,问,要不要家里给你打点钱。”据该答主介绍,其入职一年以来,最高月工资3800元,最低一个月790元(扣了社保等之后),年终奖工作半年1700元。前述处级干部在回应张小平一事时表示,有民营公司在研究所附近设点,针对性挖人,年薪高出好几倍。“动辄开出年薪五六十万,稍有职称的上百万的年薪,与西安年薪二十万以内相比,没几个能经受住诱惑”,他表示,“换作其它商业公司,对手开出几倍的薪水也一样会出现这种情况。仅仅归结于体制,不是无知就是别有用心。”其实,体制内院所也有自己的无奈。有研究员告诉记者:“说单位不重视这种离职问题,肯定是是假的”,但“确实开不出这么高的待遇”。在Space X 等商业公司兴起前,美国发射服务几乎由美国发射联盟ULA集团垄断,该集团商业发射标价高达1.4亿美金一枚火箭,被业内称为“黑店”。相较于ULA,国内两大集团的发射服务则便宜得多。以长征三号火箭为例,其发射价格为3000万美金,虽比不上充分商业化的 Space X,但也比 ULA 便宜得多。中国航天因此吸引了巴基斯坦等不具备发射能力国家以及摩托罗拉等公司的商业卫星发射订单。据业内人士透露,低价恰恰是市场尚未商业化的表现。这一切,都建立在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和基础设施成本之上。体制内航天院所确实存在收入天花板较低的情况,比如据寻找中国创客(ID:xjbmaker)了解,航天某院一位高层的年薪为税前80万人民币,其他各级自然递减。但通过降低研发人员收入来降低发射服务成本,显然不是可持续之道。“ 公司成立之初,我们就在研究吸引体制内人才问题。我们计划通过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更好的发展平台、股权激励等吸引人才。国企如若想留住人才,也要从这些方面反思。”零壹空间方面称。当然,体制内院所也有其他优势,比如其顶尖的研发条件,现阶段还是民营公司难以望其项背的。记者/ 蔡浩爽转自新京报

海公子

航天一院传来好消息,世界最大火箭装备在中国诞生,一技术很厉害

长征火箭人类对于“飞天”的向往,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在飞机问世之后,人们就将目光放到了更远的地方。在1969年人类首次踏上月球的那一刻开始,登月就成为各个国家都极度向往的事情。但截至到目前,也之后美国成功完成了这一目标。但根据这几年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发展和计划来看,中国或许将成为下一个。今年距离人类首次登月,已经过去了50年。在这50年时间里,还没有其他国家继美国之后完成这一成就。即使是美国在之后的时间里也只进行了6次登月,距离人类最近的一次登月也已经过去了47年。近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传来好消息,该院设计部三室在近日完成了“超长大口径高耐压气囊预验收试验”。这也意味着世界上最大、耐压最强的火箭分离气囊在中国手上诞生,再次在航天领域的发展史上留下中国的名字。气囊分离装置 所谓的分离气囊是用于运载火箭整流罩纵向分离的火工品。当需要执行整流罩分离动作时,内部火工品的爆炸使气囊鼓起,从而达到分离整流罩、释放飞行器的目的。与以往的气囊相比,这款分离气囊不仅长度提高了5倍,口径增长了2倍,这也使得其耐压压力提升了3倍,也使未来更大的重型火箭成为可能。而这个分离气囊的出现,也使我们看到中国人踏上月球的可能。据该项目研制负责人胡振兴介绍称,在研制这款分离气囊的过程中,他们一共突破了两大技术瓶颈,其中之一就是大口径超长气囊的稳定制备技术。在这项技术的加成之下,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超长气囊的无损复合,让编织物能保持更强的稳定性。气囊硫化成型生产线 而另一项技术就厉害了,它的突破是这个超大气囊得以实现的关键。毕竟如果气囊一撑起来就炸了,那一切也就无从说起了。这项技术就是耐高压气囊的选材和编织技术。据悉研究人员最终筛选出的材料,1张A4纸大小的面积,就可以承受20辆2吨重汽车的压力。可以说,这款气囊的出现大幅提高了我国气囊分离装置的技术水平,为重型运载火箭的安全平抛分离提供了技术保障。这不论是在未来的卫星、空间站的发射,还是中国已经处于计划中的登月项目,都有着极大的助益,长征九号运载火箭离出现在我们面前也更近了一步。长征九号想象图在2016年正式批复立项后,长征九号运载火箭的建造工作也在持续的进行当中,而这款世界最大火箭分离气囊未来也显然将在长征九号上得到应用。随着中国成为世界上首个成功登陆月背的国家,中国探月工程的各项阻碍正一一得到解决。随着挡在我们奔现月球前的阻碍正在被一一除去,未来中国将在太空领域占据更重要的地位,长征九号的出现也将成为中国在未来宇宙探索和更大更远空间话语权的保障,分离气囊只是其中一步。(智忠)

金嗓子

追求质量“零缺陷”——记航天科技集团一院211厂总装车间的航天工作者

本文转自【光明网】;【新春走基层·加油新征程】光明日报记者 徐畅 也许你见过火箭发射,但你知道火箭是怎么拼装的吗?与汽车生产类似,总装车间是火箭制造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在这里,成千上万个零部件经过操作人员的双手,变身为一枚枚完整的火箭。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火箭总装车间,航天科技集团一院211厂总装车间拥有60多年的历史。正是在这座总装车间内,一批又一批航天人承托起中国航天一个又一个前进的里程碑。腊月二十九,林新智早早赶到了位于北京南苑的车间。一批新的零部件凌晨从天津运送到车间,他得和装配工段的师傅们赶紧把这些零部件卸车,运到总装工位上。1995年出生的林新智去年研究生毕业。刚刚加入航天大家庭的他,成为总装车间一名年轻的工艺员。“工艺员是联结设计师与总装师傅的桥梁。”林新智介绍,他的工作是在设计师提供好实际图纸后,按照设计要求写出每一个零件、每一步工序的装配流程。“第一步装什么,第二步装什么,安装时用什么螺钉,用多大力矩……都要写得明明白白,要让我们的总装师傅一拿到工艺文件,就知道怎么做”。今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计划安排40余次宇航发射任务,其中载人航天空间站工程进入关键实施阶段。林新智所在的车间承担着把宇航员送上天的重要任务。腊月二十八,林新智还在出差。回想起这半年的经历,他坦言,作为车间的新人,最近是他第一次有机会从头到尾跟一个完整的火箭项目。“老型号的火箭,总装师傅们都很熟悉了。新型号的话,设计经常会与实践出现偏差,需要不断磨合。这一过程,就需要工艺员在里面不断联络设计端与操作端,与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一起想办法的大家中,还有吴勇。吴勇今年正好50岁,是车间的一名高级技师。管路安装、电缆敷设、部段对接、质量质心测量……总装火箭是个系统工程,吴勇和同事们的任务,就是根据工艺流程文件要求,将一个个零部组件拼装成一枚火箭。除了这些常规工作,作为“马利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一员,吴勇还负有一项特殊的使命——针对新设计型号火箭带来的总装难题,与团队一起展开联合攻关,并对总装人员进行培训。“马利技能大师工作室”是全国首家运载火箭和重点型号产品总体装配专业技能大师工作室,以航天一院火箭总装技能大师马利的名字命名。在工作室,吴勇和前辈马利一样,争分夺秒想问题,帮助优化工艺,细分流程,让各个工序的连接更加紧密,从而不断提升总装效率,保证总装质量。为了赶在计划时间节点完成所有工作,吴勇一个半月没有休息,“春节期间也只能休息一两天”。总装车间是航天事业的一面旗帜。“车间已经形成了一种‘后墙不倒’的文化。只要在原定计划中给出一个完成装配的时间节点,哪怕前序流程延误了一段时间,我们也会加班加点地把任务赶出来。”总装车间主任刘大亮解释,“航天工程有它自身的规律,根据气象、光照以及与目标天体相对位置等要求,火箭发射是有特定时间的。一旦错过这一时间,发射可能要推后几个月甚至几年。所以,为了确保火箭顺利按时发射,我们必须克服困难。”在此基础上,总装车间的航天人努力追求质量“零缺陷”。“组装火箭涉及成千上万个零部件,但2020年,我们所有总装的火箭从出厂到发射没有发生一起质量事故,这很不容易。今年我们也要延续这样的成绩。”刘大亮表示。对于我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1990年进厂、1995年进车间的吴勇很有发言权:“我们的运载火箭从以前一年打1到2发,到一年打5到6发,发展到现在一年打10多发,而且成功率越来越高,这说明我们国家的火箭事业越来越成熟,行业水平已经是世界一流。这些火箭,都是通过我们的双手和努力总装而成,虽然加班多一点,付出多一点,但非常值得。”对这样的成绩,吴勇很自豪。 《光明日报》( 2021年02月14日 02版)

空想家

「新春走基层·加油新征程」追求质量“零缺陷”——记航天科技集团一院211厂总装车间的航天工作者

【新春走基层·加油新征程】 光明日报记者 徐畅  也许你见过火箭发射,但你知道火箭是怎么拼装的吗?与汽车生产类似,总装车间是火箭制造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在这里,成千上万个零部件经过操作人员的双手,变身为一枚枚完整的火箭。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火箭总装车间,航天科技集团一院211厂总装车间拥有60多年的历史。正是在这座总装车间内,一批又一批航天人承托起中国航天一个又一个前进的里程碑。腊月二十九,林新智早早赶到了位于北京南苑的车间。一批新的零部件凌晨从天津运送到车间,他得和装配工段的师傅们赶紧把这些零部件卸车,运到总装工位上。1995年出生的林新智去年研究生毕业。刚刚加入航天大家庭的他,成为总装车间一名年轻的工艺员。“工艺员是联结设计师与总装师傅的桥梁。”林新智介绍,他的工作是在设计师提供好实际图纸后,按照设计要求写出每一个零件、每一步工序的装配流程。“第一步装什么,第二步装什么,安装时用什么螺钉,用多大力矩……都要写得明明白白,要让我们的总装师傅一拿到工艺文件,就知道怎么做”。今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计划安排40余次宇航发射任务,其中载人航天空间站工程进入关键实施阶段。林新智所在的车间承担着把宇航员送上天的重要任务。腊月二十八,林新智还在出差。回想起这半年的经历,他坦言,作为车间的新人,最近是他第一次有机会从头到尾跟一个完整的火箭项目。“老型号的火箭,总装师傅们都很熟悉了。新型号的话,设计经常会与实践出现偏差,需要不断磨合。这一过程,就需要工艺员在里面不断联络设计端与操作端,与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一起想办法的大家中,还有吴勇。吴勇今年正好50岁,是车间的一名高级技师。管路安装、电缆敷设、部段对接、质量质心测量……总装火箭是个系统工程,吴勇和同事们的任务,就是根据工艺流程文件要求,将一个个零部组件拼装成一枚火箭。除了这些常规工作,作为“马利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一员,吴勇还负有一项特殊的使命——针对新设计型号火箭带来的总装难题,与团队一起展开联合攻关,并对总装人员进行培训。“马利技能大师工作室”是全国首家运载火箭和重点型号产品总体装配专业技能大师工作室,以航天一院火箭总装技能大师马利的名字命名。在工作室,吴勇和前辈马利一样,争分夺秒想问题,帮助优化工艺,细分流程,让各个工序的连接更加紧密,从而不断提升总装效率,保证总装质量。为了赶在计划时间节点完成所有工作,吴勇一个半月没有休息,“春节期间也只能休息一两天”。总装车间是航天事业的一面旗帜。“车间已经形成了一种‘后墙不倒’的文化。只要在原定计划中给出一个完成装配的时间节点,哪怕前序流程延误了一段时间,我们也会加班加点地把任务赶出来。”总装车间主任刘大亮解释,“航天工程有它自身的规律,根据气象、光照以及与目标天体相对位置等要求,火箭发射是有特定时间的。一旦错过这一时间,发射可能要推后几个月甚至几年。所以,为了确保火箭顺利按时发射,我们必须克服困难。”在此基础上,总装车间的航天人努力追求质量“零缺陷”。“组装火箭涉及成千上万个零部件,但2020年,我们所有总装的火箭从出厂到发射没有发生一起质量事故,这很不容易。今年我们也要延续这样的成绩。”刘大亮表示。对于我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1990年进厂、1995年进车间的吴勇很有发言权:“我们的运载火箭从以前一年打1到2发,到一年打5到6发,发展到现在一年打10多发,而且成功率越来越高,这说明我们国家的火箭事业越来越成熟,行业水平已经是世界一流。这些火箭,都是通过我们的双手和努力总装而成,虽然加班多一点,付出多一点,但非常值得。”对这样的成绩,吴勇很自豪。   《光明日报》( 2021年02月14日 02版)来源光明日报编辑李贝多编审杨仪 肖慧

赤道雨

航天一院一部:“最美工程师”诠释航天“三大精神”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第一设计部周五举办“最美工程师”颁奖典礼。中国日报10月24日北京电(记者 赵磊)周五下午,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第一设计部举办颁奖典礼,隆重嘉奖了1位“工程师楷模”和47位“最美工程师”。一部希望通过此举,向全社会大力宣传航天工程师群体,传播新时代航天“三大”精神。据介绍,作为中国航天最早成立的总体设计单位,一部走出了13位两院院士、83位航天总指挥、总设计师,他们其中的优秀代表有梁守槃、屠守锷、谢光选、孙家栋、龙乐豪等。一部的航天工程师们承担了我国“两弹一星”、北斗工程、嫦娥工程等重要任务。如今走上舞台的“最美工程师”,就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弹道设计专家余梦伦、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娄路亮、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崔照云等。他们来自不同型号、跨越不同年龄,均在各自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颁奖典礼由引领篇、实干篇、创新篇、楷模篇和卓越篇五部分组成,一部主任张兵说:“挖掘最美工程师精神特质,在此基础上提炼航天工程师精神,是一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826’重要批示,践行集团公司党组、院党委新时代航天“三大精神”内涵、助推航天精神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此前的工作中,一部开展了《新时代航天工程师精神》课题研究、编制《最美工程师》文集、创作录制《光荣啊,航天工程师》。后续,一部将继续组织召开新时代航天工程师精神研讨会,形成工程师精神共识,提高航天工程师精神影响力。颁奖结束后,航天一院党委书记李明华发表讲话。他指出,表彰“工程师楷模”和“最美工程师”,是把握时代趋势、契合国家战略的布局之举;是传承航天精神、丰富一部文化的创新之举;是培育人才队伍、激励员工成长的实践之举。据介绍,此次颁奖典礼的成功举行将进一步增强全体航天工程师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展示航天工程师严慎细实、协同攻坚的精神风貌。在中国载人航天全面转入空间站建造的任务准备阶段,通过总结“最美工程师”评选表彰经验,在全社会推广、宣传一部,进一步扩大一部影响力,打造一张具有“最美工程师”特色的“航天名片”。 来源:网络

未葬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发布全面深化改革方案:组建五大业务群 加快资产证券化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发布全面深化改革方案:组建五大业务群 加快资产证券化】10月21日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改革总体方案正式发布。根据方案,航天一院改革将分三步走,并组建职能管理服务、研究发展、系统工程、产业发展、能力提升等五大业务群。方案明确,到2025年,航天一院将在事业单位改制全部完成、理顺产权关系、院本级和院属单位实现公司制运行的基础上,加快资产证券化,支撑世界一流航天企业集团建设。

人极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发布全面深化改革方案:组建五大业务群 加快资产证券化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发布全面深化改革方案:组建五大业务群 加快资产证券化】10月21日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改革总体方案正式发布。根据方案,航天一院改革将分三步走,并组建职能管理服务、研究发展、系统工程、产业发展、能力提升等五大业务群。方案明确,到2025年,航天一院将在事业单位改制全部完成、理顺产权关系、院本级和院属单位实现公司制运行的基础上,加快资产证券化,支撑世界一流航天企业集团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