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诞生第一份国军标的中国航空工业综合技术研究所,建所50周年!第五章

诞生第一份国军标的中国航空工业综合技术研究所,建所50周年!

张聚恩/文中国航空工业综合技术研究所(301所)于1970年创建,至今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301所从最初的十数人发展到今天的千人规模,从初始业务相对单一的一个技术基础所,发展到今天集标准、可靠性、试验与检测、适航性与安全性、综合保障、基础数据研究与应用、无损检测、标准件技术与应用、质量数据研究与应用、工业自动化、生产力促进、档案管理与信息知识服务、信息编码标准研究与推广等诸多业务于一身,在航空行业和国防工业具有重要影响、发挥重大作用的一所现代化科研机构。今非昔比,成就斐然,可喜可贺!301所的发展是欣欣向荣的中国航空工业的一个缩影,但同时又极具独特性。作为一个技术基础所,他们在科学技术发展规律认知下主动和持续开拓新业务领域的实践与经验,尤其值得关注和学习。值此喜庆之时,我向301所创建50年致贺!向50年来矢志奋斗、为航空工业的兴盛发展做出贡献的几代领导人和全体员工致敬!基于我对301所发展成就与经验的理解,同时也饱含我的期许,我向他们敬奉贺辞:强航之业,标准为先;兴所之道,筑基为本。新知拓路,敢为人先;所不在大,有为乃名!筑基——既指他们为全航空工业、以致全国防工业筑牢有关领域的技术基础,也指通过加强自身基础建设,拥有独特优势,赢得发展效率和效益。有为——无论人员规模和资产总量,301所仍算不上大所,但一个机构的名气与地位取决于他们的作为,有为则有位,有为乃有名。难忘的历程1970年10月13日,原国家第三机械工业部发文,成立三机部综合技术研究所,负责航空标准化和新技术推广。通过引进转化苏联标准,开始航空标准化工作。1980年,引进全套美国军用标准,1983年挂牌国防科工委军用标准化研究室,承担国家军用标准化工作。在这里,诞生了第一份国军标(GJB 1《机载悬挂物和悬挂装置接合部位的通用设计准则》)。上世纪九十年代,标准化和质量开始进入型号研制任务的管理中,301所的业务地位得到提升。301所得以挂牌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标准化研究中心,建立起航空工业可靠性与环境试验中心以及航空机载产品综合环境实验室。2000年后,因航空型号研制对于标准化和质量的高度重视,该所成为型号研制副总师单位,成为军兵种装备定型可靠性环境定点试验室、基础产品检测定点试验室,挂牌ISO/TC20(航空航天器技术委员会)国内技术对口单位、国防科技工业无损检测人员资格鉴定与认证秘书处。2010年后,成为中央融办标准化技术支撑单位,挂牌工信部工业品牌培育专家组办公室、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质量与效益研究基地,组织发布第一份航空国际标准,质量与可靠性从技术跟随迈向技术引领。据301所最新公开宣传资讯,全所现有职工1300余人,固定资产8.8亿元,经营规模约11亿元;主要从事标准化、质量工程、适航性等航空技术基础研究,拥有67个国家、行业及集团资质和挂牌经营业务,各类特色实验室20余个。现一所两区办公,占地面积共12万平方米,南区位于朝阳区三元桥,北区位于怀柔科学城。几年前获得扩展良机、兴建于雁栖湖畔的北区,如今已是高楼林立,实验室与各类设施渐次到位,展现出令人欣喜的发展势头。301所已确立“到2035年,成为世界一流的标准与质量综合技术服务商”的愿景目标,并以“立足航空装备质量升级、助推国防装备质量提升、辐射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价值定位,聚焦标准、质量技术、检测、大数据,逐步形成面向装备提供综合服务的能力,为实现航空强国做出新贡献。新布局新定位走过半个世纪的历程,现在的301所已步入高速扩张发展的阶段。他们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根据技术基础业务的新需求和新特点,对于未来发展形成了新思维、新布局,即在已拥有能力的基础上,集中力量,聚焦市场,拓展业务,强化能力,提升位势,形成新三大板块,并提出做“三者”的定位。分别是:一、政府服务产品部——做“思想的提供者”基于在标准化和质量领域的长期积累,面向中央融办、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科工局、国标委等政府机构,装备发展部等军委部门,提供质量及标准化服务,通过研判时局、前瞻未来,提供战略规划、政策支持、公共服务,推动行业变革与进步。二、装备服务产品部——做“质量的提升者”基于在装备建设领域的站位,聚焦主业,面向航空装备领域各部门各单位,提供标准化、质量工程、适航等技术服务和第三方检测鉴定服务。通过参加航空型号的标准化、通用质量特性和综合保障与试验鉴定工作,支撑空军、海军、陆航等型号研制和使用保障工作。三、企业服务产品部——做“知识的传播者”基于在军工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基础,面向广大军工企业、工业领域企业、民参军企业,以企业、人员及产品为对象,提供线上(融融网)线下的标准知识、工具软件、服务媒介、专家资源、专业培训教育、管理咨询等服务。我为这个“三部”“三者”的业务布局和角色设计击节叫好——有高度,有新意,不落窠臼,又切实可行。三个部都冠以“服务”和“产品”,足见定位之准与理念之新。这是一份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技术规律,以新认知和新语汇,绘制出的富有挑战性、催人奋进的发展纲领。技术基础工作的大环境在悄然发生改变,总趋势是共性、基础性业务在扩展和强化,从基础技术的研究攻关与应用转化,到公用设施条件的建设布局与共享共用,均呈现这一特点。原已成立的各技术基础所,分工负责的业务不减反增,需求旺盛,要求显著提高。就301所的业务分工,也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满足多种迫切需求,如超前/引领性标准建立与应用的需求,装备质量保障与提升的需求,传统“五性”加第六性(自然与电磁环境适应性)测试认证的需求,各方对质量数据有效利用与价值挖掘的需求,工业知识传播与基础业务培训的需求等。301所在深入研究和分析这些需求的基础上,把千方百计满足需求作为自身业务建设的驱动力,及时做出了必要的改变。他们思深谋远,做出了“三部”“三者”的定位与回答,从而把挑战转化为机遇,既使传统业务得到承续与加强,又拓展了诸多急需的新业务,揭开了新发展阶段的新篇章。所庆前后,我曾有机会走进301所,眼见新构架成形,开始运行,员工精神抖擞,发展态势喜人。我为301所薪火相传的持续进步而振奋和欣慰。为装备服好务以承担传统核心业务的装备服务产品部为例,他们响亮地提出“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的标准化及适航与质量工程技术服务商”,立足于标准化专业技术与通用质量工程技术,以提升国防与国家装备制造业质量为己任,推动基础科研成果向工业装备领域、行业共性技术领域和社会经济领域应用转化。要着力打造和强化以下五项核心能力:(1)装备标准数字化生成与智能化应用能力利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通过标准需求定义、标准体系架构设计、标准智能使用等,解决装备全寿命周期“用什么标准”和“怎么用标准”两大核心问题,引领和支撑装备高质量发展。(2)装备通用质量特性正向设计与评价能力面向装备自主正向和数字化设计,具备全过程的通用质量特性正向设计与验证评价能力,为用户提供通用质量特性的设计、分析、仿真和评价服务,实现装备需求导向、多专业综合与关键故障控制,从源头提升装备质量。(3)第三方检测、验证和评价能力以国家级质检中心为定位,提供覆盖环境适应性、可靠性、电磁兼容、电源特性、元器件、标准件、航电及外挂物接口、软件安全性及软件评测等的全面试验检测及评价技术服务。(4)装备故障分析与解决能力定位故障机理,深入问题根源,协助用户以最小成本识别产品故障,杜绝问题再次发生。(5)数据驱动的装备质量提升能力通过完整的数据驱动的产品质量提升流程,在设计过程中,为用户提供基于数据的产品可靠性风险分析,提高可靠性工作效果;在制造过程中,为用户提供基于数据而建立的制造供需参数和产品质量的量化模型,优化工艺要求,提高制造过程的稳定性及交付结果的一致性。在核心能力的引领下,他们将向用户提供以下6项产品服务;每一项目内又有各自的系列产品及相应模块,软硬结合,互为支撑。(1)装备标准数字化生成与智能化应用平台针对装备的全生命周期,提供标准需求定义、生成、应用和管理等标准化服务,实现装备执行标准体系构建与管理、标准视图构建、标准文件智能编制、标准结构化加工、标准网络化工作、标准知识化服务、标准智能化应用、标准化大数据分析等功能。(2)智能运行保障系统面向军用及工业复杂装备,为装备的运行保障提供自主状态感知、智能维修规划、高效作业实施、仿真评价优化的整套解决方案。在装备研制阶段,为制造商提供健康管理系统设计、维修工程分析、IETM 研制、保障方案规划的工具手段。在装备使用阶段,为用户提供装备实时状态感知与健康管理、维修方案优化、技术资料交互式使用、保障资源优化的工具手段。(3)通用质量特性综合设计平台开发和提供可用于装备多专业综合研制过程中通用质量特性正向设计、权衡分析、仿真验证的工程软件,全面覆盖“五性”即环境适应性论证、方案与详细设计工作项目,具备多专业工作协同、数字化模型驱动、数据无缝集成等使用特性,可满足各军兵种装备通用质量特性正向设计与过程评价需求。(4)适航安全性分析设计平台致力于航空装备适航安全性定量要求定义和定性要求解析,整机和系统的安全性评估,适航条款贯标评价和符合性验证与确认。开展基于模型的系统安全性评估,配套以评估工具及丰富案例;建立国内权威的军民机适航条款解析和符合性评价体系,打造装备适航条款解析和贯标系统平台。(5)质量数据产品开发和提供多种类型的质量数据产品,集成质量数据资源,挖掘质量数据价值,揭示装备质量形势和质量发展规律,为装备质量管理人员和产品研发人员开展质量改进和优化工作提供支持。包括:航空装备质量数据管理和分析系统,平台环境数据分析及试验条件设计软件(EDAS)和工业产品制造过程质量波动控制软件等。(6)装备验证整体技术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产品环境适应性、可靠性和电磁兼容性验证整体解决方案,从要求确定、设计分析、试验验证、综合评价、改进提升等全过程提供技术支撑,助力装备质量的提升。包括丰富的产品模块,如环境适应性验证整体解决方案、可靠性验证整体解决方案、电磁兼容性设计分析及试验验证方案、软件测评整体解决方案、测试性整体解决方案等。装备服务产品部的规划与愿景真是令人感奋。“五大核心能力”+“六项产品服务”的目标在一步步实现,全系统能力培育与高水平产品研发正在持续努力中。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个部门将在包括军民机和其它工业装备在内的装备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优势独特,不可或缺。由此及彼,其他两个部门的工作同样精彩。由部门见全所,301所的明天将更加美好!祝福301所的下一个50年更辉煌灿烂!

导梦园

京东联手航空工业综合所 开展无人机标准、适航与检测战略合作

e公司讯,记者获悉,8月20日上午,京东集团与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航空工业综合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无人机检验检测能力、标准研究、质量工程、适航性与安全性四个方面展开合作,成立无人机检验检测中心,共同推动建设无人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构建适航保证体系和无人机安全性仿真平台。

名与声也

京东联手航空工业综合所成立无人机检验检测中心

无人机物流配送的热度持续升温,无人机领域的空中竞赛一触即发。8月20日,京东与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航空工业综合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无人机检验检测能力、标准研究、质量工程、适航性与安全性四个方面展开合作,并成立无人机检验检测中心。菜鸟、苏宁、顺丰等等电商物流与传统物流企业纷纷试水无人机领域,借此提升配送速度并缩短物理距离,短期内相关法律以及行业规则尚不健全等因素掣肘企业发展。据了解,双方合作后将共建无人机检测中心和试验数据中心,推动建设无人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构建适航保证体系和无人机安全性仿真平台。无人机检测中心将形成各级各类无人机检测能力,对内对外提供无人机检验检测服务;无人机检测试验数据中心则通过大数据处理分析为无人机设计、生产、制造和运营提供支撑。在无人机标准研究工作方面,京东与航空工业综合所毁申请无人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立项,建设无人机标准体系。据悉,航空工业综合所将为京东提供无人机适航、运行方面的技术咨询,协助京东开展适航管理、运行风险评估等工作,构建适航保证体系和无人机安全性仿真平台。此前京东无人机在飞行控制、主动避障、智能化和集群飞行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数据。截至7月底,京东无人机已经在陕西、江苏、青海、海南、广东等地开展无人机常态化配送,飞行总里程超过13万公里。京东物流的“干线-支线-末端”三级智能物流体系已经启动实际上,从2017年,京东与航空工业综合所在无人机标准化领域进行了多维度合作,展开多项无人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研制,其中《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术语》、《民用无人机系统型号命名》、《民用多旋翼无人机系统通用要求》等标准已通过国家标委会审查,进入报批阶段。根据公开资料显示,航空工业综合所拥有国家标准件产品和机械电子产品环境与可靠性两个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航空综合环境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等实验检测机构,是全国航空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无人机分委员会秘书处单位和工业和信息化部标准化技术支撑单位。航空工业综合所对外提供标准化、质量工程、适航性与安全性等技术解决方案和试验检测专业服务。无人机检验检测及标准化工作是行业安全、有序、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面对企业对无人机物流领域布局的如火如荼,相应的政策不断出台和松绑。今年1月26日,工信部官网发布了由国务院、中央军委空中交通管制委员会办公室组织起草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对无人机种类、驾驶员要求、空域申请、安全监管做出详细说明,首次从国家战略层面对无人机未来发展及管理做出指导与部署。在相关政策具体落地中还存在众多需要的阻碍。举例来讲,低空空域申报审批流程复杂,空域资源紧张,通航机场较少,使得无人机物流配送无法进行快速地规模化扩张。民航及空军等监管部门对于空域监管和无人机安全飞行管理方面同样存在着痛点,技术监管手段缺乏、监管人员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也是掣肘因素。(来源:北京商报)

大德不同

京东联手航空工业综合所开展无人机适航与检测战略合作

【民航事儿】8月20日上午,京东集团与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航空工业综合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无人机检验检测能力、标准研究、质量工程、适航性与安全性四个方面展开合作,成立无人机检验检测中心,共同推动建设无人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构建适航保证体系和无人机安全性仿真平台,巩固双方在无人机领域的引领地位。航空工业综合所党委书记周保富,副所长任占勇,产品与市场总师舒振杰,京东集团副总裁、X事业部总裁肖军,京东X事业部无人机产业中心总经理刘艳光,无人机产业中心政策标准总监史睿等出席签约仪式。共建无人机检测中心和试验数据中心航空工业综合所是航空工业标准化的推动者和开拓者,拥有国家标准件产品和机械电子产品环境与可靠性两个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航空综合环境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等实验检测机构,是全国航空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无人机分委员会秘书处单位和工业和信息化部标准化技术支撑单位。作为中国民航局适航技术研究与管理中心,航空工业综合所对外提供标准化、质量工程、适航性与安全性等技术解决方案和试验检测专业服务。自2017年以来,京东已与航空工业综合所在无人机标准化领域展多方面合作,共同展开多项无人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研制,其中《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术语》、《民用无人机系统型号命名》、《民用多旋翼无人机系统通用要求》等标准已顺利通过标委会审查,进入报批阶段。为充分发挥京东和航空工业综合所各自的优势,此次签约将进一步加强产研结合,双方共同建立无人机检测中心,形成各级各类无人机检测能力,对内对外提供无人机检验检测服务;建立无人机检测试验数据中心,通过大数据处理分析为无人机设计、生产、制造和运营提供支撑。双方还将推动无人机标准研究工作,共同申请无人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立项,建设无人机标准体系。航空工业综合所将为京东提供无人机适航、运行方面的技术咨询,协助京东开展适航管理、运行风险评估等工作,构建适航保证体系和无人机安全性仿真平台。提升无人机标准化和推动产业深入应用作为加强无人机规范化管理的基础和依据,无人机检验检测及标准化工作对无人机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有着重要影响,也是行业安全、有序、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京东与航空工业综合所签约后,将以标准研制和检验检测能力带动无人机产业应用,特别是在物流应用方面设定标准化、规范化的准入门槛。京东无人机自2015年12月成立至今,始终致力于以无人机等方式探索未来物流发展方向的前瞻性研究,着力打造干线、支线、末端三级智能物流体系,为物流产业链降本增效提供创新支持。在无人机研发方面,京东无人机已累计申请百余项专利,并在飞行控制、主动避障、智能化和集群飞行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技术积累,自主研发多款机型。截至7月底,京东无人机已经在陕西、江苏、青海、海南、广东等地开展无人机常态化配送,飞行总里程超过13万公里,积累了大量运营经验和数据。不仅如此,京东还在陕西获得覆盖全省范围的空域批文,并成为首个在省级行政区范围进行无人机物流配送的国家级试点企业,随着京东自主研发的第一款重型无人机京东“京鸿”大型货运无人机在西安总装下线,京东超重型无人机研发也正式立项,京东打造的“干线-支线-末端”三级智能物流体系已全部启动:末端无人机走向成熟、支线无人机即将进入运营、干线无人机启动研发。目前,京东无人机已经建立了无人机标准体系框架,编制发布了多项企业标准,在保证自身产品和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发展的同时,京东无人机希望将现有成熟的技术产品和丰富的经验总结出来,形成物流无人机行业标准。本次签约标志着京东集团与航空工业综合所的全面合作,通过强强联合制定高质量的无人机标准,建立基于安全的无人机检测能力,开展无人机适航研究,拓展物流无人机行业应用,必将推动我国无人机行业健康规范发展。

既谓之人

航空工业综合所助推无人机标准化体系建设

中国航空报讯:8月20日,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与京东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有分析称,此举必将通过强强联合制定高质量的无人机标准,推动我国无人机行业健康规范发展。民用无人机产业作为我国近年来少有的发展较快的新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在全球已取得明显的市场优势,其科研技术也可与国际水平比肩。一直以来,航空工业不断推进无人机系统标准化体系建设,为促进我国制定世界领先的无人机标准、提高无人机产品质量、夯实工业基础贡献力量。携手京东以标准牵引行业健康发展我国民用无人机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然而管理法规缺失、标准体系尚未建立,导致产品质量缺乏保证、技术要求难以统一,行业发展受限的同时,影响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作为航空工业标准化的推动者和开拓者,综合所将领先的军用系统标准研制经验推广到民用市场,促进军民融合,先后为深圳大疆、深圳一电、艾森博、易瓦特等知名无人机企业提供标准化、质量工程、适航性与安全性等技术解决方案和试验检测专业服务。据了解,此次综合所将与京东集团围绕无人机检验检测能力、标准研究、质量工程、适航性与安全性四个方面展开全面战略合作。双方将瞄准无人机检测市场,共同建立无人机检验检测中心,打造形成各级各类无人机检测能力以及150千克以上无人机适航验证能力,并通过大数据处理、分析为无人机设计、生产、制造和运营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延续在无人机标准化领域的合作,共同展开多项无人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研制工作,积极探索无人机的标准服务模式,使标准真正发挥对企业效能的提升作用。打破受制局面民用领域标准迈向国际近年来无人机市场规模井喷,世界各航空强国均在开展针对无人机系统的标准研制,无人机市场之争已经超越产品和技术的竞争,转向基于标准的竞争。率先制定无人机产业“游戏规则”,对当前形势显得尤为重要。2016年10月,以综合所为主体提出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分类和分级》通过立项。这是国际标准化组织航空航天委员会无人机系统分委会发布的第四项标准,也是世界各国密切关注的核心标准。航空工业由此正式融入了无人机系统领域国际标准的制定中,推动“中国标准”成为“国际标准”。目前,由综合所发起筹备的国际无人机系统标准化协会正在注册登记排队阶段。该协会旨在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要求的国际标准,保持我国无人机产业的市场和技术优势,成为政府与企业、军与民、国际与国内的交流与合作平台。未来将对打破长期以来我国航空领域标准受制于人的局面,提升我国航空领域标准话语权,促进中国无人机装备“走出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把握战略机遇标准化体系展现新格局军民融合,标准是关键。国务院文件指出,要构建政府和市场协调的标准体系,用标准倒逼中国制造业升级,促进中国产品走出去,打造出中国品牌。2017年5月,在综合所推动下,国标委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公安部、农业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能源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布了《无人机驾驶航空器系统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7—2018年版)》。至此,我国无人机系统领域标准化工作有了全面统筹规划依据。同时,综合所还致力于推动组建多层次无人机系统标准化工作组织,创办“无人机系统标准发展与应用”国际论坛,加快无人机系统标准制订,目前已形成了涵盖国际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国家军用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全面覆盖的新格局,全维度、成体系地支撑了无人机系统军用领域装备研制和民用领域行业发展。

航空工业上电所:四十载使命担当 报国志再谱新篇

大型客机驾驶舱显示系统未来民机概念座舱在航空工业上电所的历史发展中, 座舱系统研制犹如一颗闪亮的“明珠”, 闪耀在上电所的熠熠历史长河。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启航空电子综合系统预先研究,到迈入新时代向飞机座舱高度综合化、智能化领域的不懈探索, 上电所在座舱系统研制领域已走过了40年的发展历程。40年来,一代代上电所人在“航空报国、航空强国”初心使命的指引下,在航空电子座舱显示控制系统研制领域持续深耕、创新开拓, 用一项项突破有力推动了我国国防武器装备的跨越发展,用使命担当、光荣与梦想书写了上电所人忠诚奉献、逐梦蓝天的庄严承诺。不负使命 探路求索20世纪70年代,随着军方对战斗机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美国等西方国家提出了数字式航空电子信息系统(DAIS)计划,开始为航空电子注入“综合”的概念。为了实现我国航空武器装备的快速发展,1978年,航空工业部把开展航空电子系统综合技术预先研究列为航空科技发展规划十大关键课题之一,并于1979年将此任务以三计函(79)1026号文的形式正式下达给上电所,由此开启了上电所在航空电子综合和座舱显示控制技术领域探索的步伐。航空电子系统综合化的概念是什么?路怎么走?这在当时几乎是一项完全从零开始的任务。面对一片空白的国内研制基础,上电所在认真消化吸收国外资料的基础上,于1981年提出了航空电子综合系统预先研究方案, 重点解决多路传输数据总线、处理机、综合控制显示器以及软件等四个核心部件的关键技术。经过持续攻关,1984年,上电所成功完成任务处理机、多路传输数据总线、任务软件和综合控制显示器等4个核心部件的原理样机研制并进行了综合联试,实现26项关键技术突破;1985年,完成由四大核心部件组成的电子综合系统地面仿真试验,为国内飞机显示控制系统研制奠定了技术基础。1987年,在原航空工业部的支持下,上电所与成都所合作协同,牵头承担了十号工程核心子系统显示控制分系统的研制任务。作为当时我国航空研制史上规模最大、难度最高的项目之一,十号工程的显示控制分系统完全由我国自行研制。从方案设计、原理样机研制,到工程样机、试飞联试、设计定型,每一步都在未知中探索,每一步都在艰难中前行。没有样机,就自己从头设计;缺乏工程研制经验,就边摸索边学习。面对主机提出的技术规范和系统说明,上电所认真分析,深入研究,广泛搜集相关技术情报资料,逐步完成了显示控制系统的概念设计。1987年,873航空电子系统预研项目立项。上电所面对预先研究技术难度高、工作任务重的压力,与沈阳所开展联合技术攻关。上电所人始终秉承一丝不苟、毫不放弃的信念,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创新, 经过刻苦攻关、奋力钻研,圆满完成了873航空电子综合系统预先研究任务,完成了显示控制管理系统攻关样机(DCMS)研制与验证任务,为三代飞机显示控制分系统的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1990年11月13日, 时任国家领导人亲临“873航空电子综合系统地面样机”北京展台参观,样机系统工作稳定可靠,从飞行准备到导航、雷达搜索跟踪和攻击四个阶段的任务功能都非常形象直观地展示在模拟座舱的彩色显示屏上,受到中央首长、各军兵种领导和专家们的高度赞扬,并被国家领导人誉为“争气工程”。在八三工程研制阶段,面对复杂系统工程设计和测试验证技术难关, 上电所人始终以追求卓越的精神,只争朝夕、顽强攻坚,有力推动了项目研制、试飞和设计定型。1987~2004年,十七载披荆斩棘,十七载风雨攻坚,历经十号工程的淬炼,上电所突破了系统设计、计算机处理、图形图像、视频处理、数据传输、集成验证等一系列座舱显控基本和关键技术,自主掌握了三代机座舱显控技术和能力, 并全面应用到我国第三代飞机座舱显示控制系统研制中,推动了座舱显示控制系统的跨越发展,也为航空报国精神注入了上电所的色彩。20世纪90年代末期,上电所步入发展的快车道,航空电子综合技术和座舱显示控制系统预先研究和型号应用全面铺开,相继完成了综合式航空电子系统预先研究、先进综合式航空电子系统预先研究等国家级预研课题,取得了一项项关键技术突破,研究成果全面应用于我国现役航空主战装备,科研实力取得长足进步。在新一代显控系统研制中,为突破大屏幕、高分辨率显示技术瓶颈,形成自主核心竞争力,上电所广泛调研,自主开发了先进图形驱动软件,开展软硬件集成攻关,成功突破了大屏幕玻璃座舱显控系统高分辨率、高性能图形引擎关键技术,同时攻克模型驱动显示技术、光纤接口视频传输技术等多项技术难关,实现软件开发、软件自动生成和产品高度集成,大大提升了显示控制系统的综合化、自动化水平。创新开拓 勇立潮头经过多年来的技术积累和工程实践,上电所在国内机载座舱显示控制技术领域已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国内航空电子科技领域的重点研究所,完全具备了适用于现代先进飞机的航空电子综合显示控制研发能力,全面掌握了综合显示控制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形成了以机载显示控制类系统研发为主线、机载综合处理系统、任务管理系统、视频处理等系列化产品,并广泛应用于国内现役主战机型,为部队战斗力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专注军机座舱显示控制技术研究的同时,上电所秉持两融发展理念,大力开展民机座舱显示控制技术研究,在“十二五”期间,联合光电所承担了国内首个民机A级系统产品C919大型民用客机座舱显示系统研制任务,在研发过程中充分吸收国际先进的民机研发理念,建立了满足国际标准的民机研发工具、过程和环境,并以出色的状态圆满保障了C919首飞。上电所结合国家新一代空管体系发展需求和国际空管科技发展新技术,与光电所等兄弟单位合作开发了面向下一代宽体飞机的座舱显示系统,采用支持触摸的大屏幕显示系统和先进的人机接口设计,运用了先进显示屏触控技术、驾驶舱交通信息显示技术、等效目视运行技术和场面引导技术等多项新技术,支持初始4DT航迹、数据链通信、场面管理等显示功能, 可满足未来高密度机场起降和高密度空域运行需求, 在第53届巴黎航展、第14届莫斯科航展上受到广泛关注。上电所牢记“航空报国、航空强国”初心使命,秉承“让飞行智能、简单、可靠”发展愿景,践行“科技报国、人才兴所”发展战略,认真把握装备“信息化、网络化、体系化”发展趋势,在座舱显示控制技术领域深耕不辍, 建立了科学合理系统研制程序与设计流程,采用先进的基于模型的系统设计方法,充分利用先进系统验证评估环境与工具,开展了基于人机工效的综合化智能化座舱显示控制系统设计、功能综合、验证与评估技术研究,研制综合化智能化座舱显控系统产品。专注于高性能视频图像与图形处理引擎技术研究, 实现了“瓦片式”多图形引擎协同绘制技术,建立了高性能机载嵌入式图形标准与规范;开展了多源视频图像无极缩放、混合叠加、超分辨率变化、区域亮度调节等先进技术研究,攻克了图像增强、特征提取与配准、目标识别等技术难关;开展了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图形引擎技术研究,实现高性能图形引擎ASIC设计技术。瞄准新一代飞机型号研制需求,在前沿技术领域集智攻关,取得了多项先进技术成果,为实现航空武器装备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砥砺奋进 开创未来迈入新时代,集团公司提出了“一心、两融、三力、五化”新发展战略, 启动了机载系统改革的战略部署。2018年12月28日,航空工业机载座舱系统事业部成立。上电所作为座舱系统事业部的牵头单位,承载起打造世界一流航空电子系统供应商的使命,开启了航空工业座舱系统研制的新篇章。座舱系统事业部对标国际先进机载系统供应商,以先进航电架构技术研究为基础,以显示控制技术、座舱照明技术与人机工效技术为核心,拓展航电核心包业务,努力打造技术先进、创新有序、管理规范、经营业绩优秀的一流系统供应商。在集团公司和机载系统公司的指引下,面对机载系统事业部改革,上电所将全面贯彻“联合、协同、创新、共享”座舱系统事业部建设、管理与运营原则,以业务联合、能力协同、创新发展、共享资源为核心工作,全面推进“统一技术架构、统一流程标准、统一创新平台、统一产品研发”。通过事业部“统一规划、市场协同、研发协同、生产协同、服务保障协同、产业协同”, 努力提升系统技术服务与系统产品配套能力,打造系统研发新生态。目前,座舱系统事业部已围绕座舱显示控制系统、座舱照明系统形成了分工正负面清单,开展了一系列业务协同工作。面对新方向、新目标和新动力,上电所将协同事业部成员单位统筹规划,务实做好中长期发展战略与规划,持续开展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提升事业部核心竞争力,为主机提供系统产品配套之外的增值服务,努力开创座舱系统研制新局面, 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流机载系统供应商而不懈努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分立式机电仪表,到以综合显示控制技术为基础的玻璃化座舱,再到向以航电综合化、智能化为基础的智能化座舱方向不断演进,上电所协同事业部相关单位深耕座舱系统研制领域,逐梦蓝天的脚步从未停歇。回首过往,我们不忘初心;展望未来, 我们牢记使命。上电所将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意识、责无旁贷的担当精神、搏击蓝天的凌云壮志,在推动航空电子综合技术、推进座舱系统事业部建设征程上砥砺前行、奋发图强,为实现航空强国梦作出新贡献。

北漂

质量基础设施效能研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京召开

中国日报1月9日北京电(记者 赵磊) 1月8日,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指导,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主办的质量基础设施效能研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北京论坛在京举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党组成员陈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刘选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内设司局的领导以及来自德国、奥地利等国家、地区、国际组织的15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党组成员陈钢在致辞中指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不仅是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重要基石,而且是提高人民福祉的关键手段。在世界经济发展面临新的风险与挑战的背景下,NQI已成为全球竞争的核心要素和战略资源。他希望质量基础设施效能研究重点实验室着力做好三件事:第一,努力作为,支撑总局NQI建设与发展;第二,刻苦专研,加强原始创新和成果转化;第三,开放合作,促使学术水平更上一层楼。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林忠钦院士在发言中表示希望学术委员会的委员们充分认识学术委员会成立的重要意义,认真履行职责,在三个方面为实验室发展发挥作用:一是为把控实验室研究方向群策群力;二是为推进NQI效能研究出谋划策;三是为培养实验室及我国NQI效能研究领域的青年学者贡献力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刘选民在致辞中指出,在当前经济、社会、科技和军事加速变革、国防和航空领域技术和产业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提升航空装备质量是新时代航空强国建设的重要方面,夯实NQI尤为必要。集团会全方位支持和推动实验室发展,希望实验室责无旁贷地承担起NQI效能研究的历史使命,更好的为总局和集团提供有力支撑。来源:中国日报网

异故

“首届直升机复合材料工程与应用技术论坛” 在天津成功举办

由国际先进材料与制造工程学会(SAMPE)中国大陆总会和法国ABE国际商务会展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首届直升机复合材料工程与应用技术论坛”今天在第五届天津直博会活动现场成功举办。天津空港经济区管理委员会航空产业支持中心周博部长,法国ABE国际商务会展公司亚洲区执行董事苗瑞卿女士,SAMPE中国大陆总会常务理事、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李书乡先生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了论坛活动。论坛邀请了航空工业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郑林峰副主任、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李坚副部长、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刘箭副主任及复合材料相关技术人员围绕直升机复合材料的应用现状、发展趋势及挑战,国产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制造技术,低成本制造技术、热塑性复合材料内饰材料、复合材料装配连接技术做了专题报告并就相关技术问题和参会人员进行了深入地互动交流。航空工业综合技术研究所、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中国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航空工业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沈阳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等单位1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先进复合材料在直升机领域应用日益广泛,其在机体上的应用部位和用量多少已成为衡量飞机结构先进性的的重要指标之一。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就已经开展了直升机复合材料部件的应用研究。 复合材料在我国直升机应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国外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先进复合材料的优良特性并未得到全面体现。国际先进材料与制造工程学会(SAMPE)是一个会员制非营利性的国际学术组织,SAMPE中国大陆总会长期致力于推动国内先进复合材料的技术进步和工程化应用。组织本次论坛旨在为复材行业与直升机设计、制造单位搭建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共同努力把我国直升机产业复合材料应用水平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弓

中国科研高地看上海,中央驻上海的8大国家级科研院所有多强

上海市被称为东方明珠,不仅仅是因为上海市经济总量位列全国城市第一位,上海还是我国先进制造业之都、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等。作为我国最富裕的长三角经济板块的龙头,上海更是长三角乃至全国的一个科技创新高地。上海聚集了一大批的国家级的科研院所,这些科研院所涉及航天卫星、舰船动力、生物医药、大飞机、计算技术等各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你知道中央驻上海的科研机构实力有多强吗?今天小鹏就给大家分享一下。1,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创建于1958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研究所之一。所本部职工1400人左右,32所是国内唯一的覆盖自主基础软件、嵌入式系统及网络通信关键芯片、计算机产品线的专业研究所。32所自成立以来,创造了我国计算技术发展史上的数十个第一,被誉为“神算所”;32所孕育出中国第一家IT上市公司——华东电脑,被誉为上海IT人才的“黄埔军校,获得过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上海船用柴油机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又称为上海船用柴油机研究所,创建于1963年,隶属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七一一所是一个具有57年历史的舰船动力研发机构和现代化高科技企业集团,是中国最具实力的国家级舰船动力研发基地。研究所拥有柴油机及动力系统、电气及自动化系统、能源装备及工程、分布式供能与新能源服务、海外业务等七大战略业务,业务涉及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有员工2000余名。3,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是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的设计研发中心,担负着中国民用飞机项目研制的技术抓总责任,承担着飞机设计研发、试验验证、适航取证以及关键技术攻关等任务,是我国最大的民机研发中心,现有员工3500余人。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创建于20世纪70年代,为中国民机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曾成功设计了中国第一架大型干线客机——运10飞机;与陕飞联合设计了运8气密型飞机等。上飞院承担着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RJ21新支线飞机、C919大型客机以及CR929中俄远程宽体客机的设计研发任务。4,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现隶属于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生物上海公司成立于1949年9月,是国家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细胞工程、基因工程、血液制品的主要研究机构、生物制品产、学、研、销一体的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前身为上海生物制品厂,由卫生部直属领导。目前,中国生物上海公司主要产品为预防用生物制品。长期以来承担并完成国家"863"、"973"、"传染病重大专项"攻关项目等几十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任务,获得科研成果100余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5,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始建于1957年,主要从事航空电子综合技术研究,军民机航空电子、航空无线电通信导航系统及产品研制,。上电所作为中航工业旗下承担飞机“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研制的重点科研单位,全所从业人员2600余人。在航空电子系统综合、座舱显示控制、核心处理、无人机一体化控制、无线电通信导航、工程与制造等专业技术领域已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有效促进了国内第三、第四代航空武器装备的研制以及民机产业的快速发展。6,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又称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成立于2003年12月,是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共建的非盈利事业单位,其前身是1999年3月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电信等单位联合组成的中国科学院小卫星工程部。卫星创新院现有两个园区,浦东张江园区和临港卫星研制基地,能够同时承担30到50颗吨级卫星的研制,并具备同时承担100颗以上微纳卫星的研制能力。已成功发射包括北斗三号组网卫星、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天宫二号伴随卫星等61颗卫星,已成为我国科学卫星领域的主力军。7,电信科学技术第一研究所有限公司电信科学技术第一研究所有限公司,是我国通信领域的国家级专业研究所,前身为1957年邮电部批准成立的上海电信研究所,1966年更名为“邮电部第一研究所”,现为国务院国资委所属大型企业——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核心企业之一。建所以来,电信一所以电话交换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研发为基础,历经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先后取得了150余项国家、部委级科研成果,拥有程控交换、无线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和社会应急通信等专业领域30余项值得自豪的国内“第一”。8,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研究所(又称上海微波技术研究所),于1977年建所,隶属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五十所在普陀区、松江区拥有三个所区。其中,五十所现有职工1300余名,下属八个科研生产部门、三家产业化公司。建所以来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科技进步奖490项,获得各类专利及软件著作权授权近300件,形成了军工电子、电力电子、市政电子和安全电子四大产业结构。重点发展战术通信技术、微波与探测技术,为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猜图:这是上海哪个标志性的建筑?除了我们提到的8个来自上海市的优秀的国家级科研机构之外,你知道上海还有哪些重要驻沪的科研院所吗?也欢迎大家留言补充,欢迎大家关注小鹏财经。

屋下架屋

武汉牵头制定激光清洗国家标准

神五的发射塔架、复兴号动车组的焊接生产线,都用上了激光清洗。20日,生产地铁车辆的中车南京浦镇,生产复兴号、和谐号动车组的中车青岛四方,研制长征系列火箭的航天八院,研制和维修飞机结构件的航空系统等相关专家,都赶来武汉,参加激光清洗首个国家标准的制定启动会,因为这项加速起草中的国标,技术源头就在武汉。据了解,“绿色制造 激光表面清洗技术规范”由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武汉翔明激光科技有限公司、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成飞、航天八院800所、华中科技大学等单位联合起草,预计明年将完成标准制定。整容级新科技能清洗航空发动机“车身要做焊前焊后清理,以前是靠人手,拿着钢刷去刷。”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工艺主管金文涛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中车南京浦镇是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生产定点企业,其在城轨焊接过程中需要清洗,通过集成武汉翔明激光的激光清洗设备,进行清焊一体协同作用,用机器替代了强度较大的人工劳动。目前该套设备已陆续出厂城轨2000多辆。激光清洗设备。“航空航天的飞机、火箭的结构件涂装前,也需要做清洗处理。”航空工业综合所的集团一级专家、研究员王西昌介绍,面对不同材料不同需求功能的应用场景,激光清洗同样好使。据介绍,激光清洗的原理在于高能量密度、短脉冲激光照射下,工件表面的污染物瞬间气化、蒸发、振动剥落。记者通过视频看到,在一块转头大小、锈迹斑斑的钢板上,激光一道道划过,不到1分钟,钢板洁净如初,发出自然的金属光泽,现场没有烟尘。激光清洗前后效果比对。“火箭焊前氧化膜的清理,运载火箭贮箱结构舱体、航空发动机叶片的清洗,武器装备、电子线路接头的清洗,都可以使用激光清洗。”20年专注于激光清洗工艺研发与装备制造的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春明介绍,该技术在飞机结构、铁轨及火车构件、舰船表面零部件焊接前清洗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复兴号动车组的焊接生产线、长征运载火箭高强铝合金焊接清理,都已经配备了来自武汉的激光清洗机。华中科大、翔明激光牵头国标闯千亿级市场“5年前,我在国内找到一台国外品牌的激光清洗设备,40万欧元一台!”军事科学院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室主任胡振峰介绍,如今,国内就已能自研该设备,在事关国家战略的特殊材料高精度制造等领域,大展拳脚。武汉翔明激光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军介绍,创立于光谷的该企业,依托华中科技大学雄厚科研实力和10余年的技术积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30多项,自研的激光清洗设备,出货量保持每年近100%的增长率,设备的成本争取在3-5年内可降低到普通工业车间能负担得起的水平。王军介绍:“我们设备的核心部件——激光器也为国产,已实现完全自主创新,在应用场景的开拓上甚至多于海外,但要实现领跑,还需要长期的可靠性验证,这就必须赶紧制定标准。”生产复兴号、和谐号动车组的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张志毅赶来参加国标启动,他说:“有技术并实现产业化,这还不是终点,还须实现有质量地成规模。”据介绍,国标委已正式下发计划,启动“绿色制造 激光表面清洗技术规范”国标起草工作,预计明年年底将完成标准制定。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李浩介绍,中科创星曾领投翔明激光Pre-A轮,看好全国最大光电子产业基地中国光谷在激光及先进制造领域的技术引领,愿产学研资携手助力武汉技术在这一千亿级市场中插旗。【链接】从占国内市场半数到引领多项标准武汉激光产业由大到强长江日报记者了解到,“绿色制造 激光表面清洗技术规范”将是武汉在激光领域牵头制定的又一项国标。1971年,激光的种子落地光谷,当时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激光专业班,它为激光界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自此五十载,中国激光开启了工业化应用的发展道路,光谷激光企业达200余家,激光产业年产值已达千亿元,占国内市场规模一半左右,已形成完整产业链,是中国最大的激光设备制造基地之一。武汉着力打造“光芯屏端网”万亿级光电子信息产业,将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的激光产业发展集群。6年前,锐科激光牵头,联合华工激光等起草了我国第一部光纤激光器行业标准;去年,华工激光等参与制定的“工业用光纤激光器参数要求和测试方法”国际标准又获得通过,这是我国激光产品类的首个国际标准。【来源:长江日报】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