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教研探讨之行动研究带来一项专利发明!夏目

教研探讨之行动研究带来一项专利发明!

今日要在华中师大给“教育部国培示范性项目—2019国家级骨干教师研修(高中地理)”上课,自己在中学教地理,准备这样一个资料推荐给学员们,主要讨论如何让教师的行动研究具有研究性。资料选自《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采用对话体讨论。除本人外,虚拟了两个对话角色,一位是教科室主任李老师,一位是教研组长周老师。一、怎样理解行动研究陈大伟(简称“陈”):关于行动研究,澳大利亚的凯米斯在撰写《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行动研究”词条时这样定义:“行动研究是由社会情景(教育情景)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而进行的反思研究。”就我看来,行动研究就是行动和研究紧密结合,不能分离的一种研究,它可以从四个方面理解:为行动而研究,这是行动研究的目标定位。行动研究不是寻章摘句的理论研究,它直接面向行动,面向实践。行动研究的研究成果要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改善行动者的行为方式,提高教育质量为首要目标。对行动进行研究,这是行动研究的研究对象。行动研究的课题来自实际工作者的困难和问题,它要求教师对实践活动的情况作充分的了解,关注自己的教学实践,关注自己的问题,把实践中问题确定为研究课题。在行动中研究,这是行动研究的主要方式。在行动研究兴起阶段,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K.Lewin)提出了“没有无行动的研究,也没有无研究的行动。”行动研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它要求研究者面向实践,结合实际依据有关理论认真思考,按计划谨慎行动,以此保证研究工作的实际意义。主要由行动者研究,这是行动研究的主体。行动研究可以由实际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共同参与完成,但研究主体应该是一线教师,专家和理论工作者对研究只起咨询或帮助作用。可以说,实践中的一线教师,以及合作中的同事才是行动研究真正的“当事者”。周(教研组长,简称“周”):陈老师,我觉得你强调了研究的行动性,但行动研究毕竟应该和现有的行动有区别?如何保障行动具有研究性呢?这是我们想要知道的。陈:行动研究如何才能具有研究性呢。这里我先用自己的一个例子。周老师,你在中学是读文科的,我不知道你在学习地理的时候觉得什么东西最难学?周:我的地理并不太好,难的地方可以说很多。要说最难的地方,我觉得就是学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因为里面有很多理科的东西。比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和计算,昼夜长短的计算等等。说实在话,当时就死记硬背地记住了某几个特殊的时间、特殊地点的数值,其它的都不明白。陈:学生学习困难之处,往往也是教师教学困难的地方。在中学任教地理的时候。我自己发现,学生最难理解的知识就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由此导致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更替。”这里既有公转的特点,也有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从行动研究的起点来说,教学中我遇到了困难,就需要想办法解决。如何更好地演示和讲解,使学生能真正理解这一部分内容就成了一个研究课题。需要说明的是,当时自己还没有研究的观念,不知道这就在研究。现在想一想,这就是一个行动研究的过程。周:你是如何处理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的呢?陈:最开始很简单,说不定你们的老师也这样做,那就是用电筒光照在地球仪上,移动电筒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周:对,我们的老师也这样做过。陈:我个人认为,行动研究是一个持续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设计新行动——进行新实践——再反思发现新问题”的过程。后来对移动电筒演示的方式进行琢磨和反思,我就发现这中间存在问题。为什么呢?因为实际情况是地球在绕日公转,也就是说太阳应该是不动的。由此,应该让地球动。而且因为地球在公转的时候是“斜着身子”转的,也就是存在23.5°的黄赤交角,在可以把太阳光线看成平行光线的背景下,这才有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周:对这样的关系,我算清楚了。你有什么样的改进呢?陈:改进的行动是在讲桌上放置电筒假想为太阳,在保持光线平行的情况下,使其能旋转照射地球仪。然后保持地球仪“斜着身子”的姿势不变,拿地球仪绕太阳公转。周:哦,这样演示更科学,而且学生也更容易清楚为什么“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会导致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这一知识点了。陈:是啊,这可以说是解决问题的行动研究吧。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我这样教过以后又有了新的想法,那就是能不能把“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导致了除赤道外其它地方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演示出来呢?这就有了基于创新的行动研究。周:你又想到了什么办法?陈:行动研究和平常的行动有不同,在于在整个行动中都有思考和研究在里面,它不是盲目的行动,而是有研究的行动,有依据、有目的的行动。我注意到,昼夜长短变化是由晨昏圈移动导致的,而晨昏圈移动是由太阳直射点移动引起的。那晨昏圈和太阳直射点有什么关系呢?在研究过程中,我的思维有了一个跳跃。那就是从太阳直射点跳到了太阳光线上。我发现,太阳直射光线与晨昏圈所构成的平面始终垂直。研究和发现了这样的关系,基于这样的关系发现,我有了新的行动,那就是用一个圆圈做晨昏圈,用电筒光线做太阳光线,使晨昏圈与太阳光线垂直,演示昼夜长短如何变化。李(教科室主任,简称“李”):真是这样。我想,最重要的是你从太阳直射点到太阳光线的转换,以及对“太阳光线与晨昏圈平面始终垂直”这个关系的发现。这样,其内在的联系就这样建立起来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实际是太阳光线在移动;因为太阳光线与晨昏圈平面始终垂直,所以太阳光线移动,必然带动晨昏圈移动;晨昏圈又分割各纬线为昼弧和夜弧,晨昏圈移动,导致了各纬度上昼弧和夜弧长短的变化;昼弧和夜弧长短的变化实际上是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从太阳直射点移动到各地昼夜长短变化,这之间原来有这么一些曲折的关系,怪不得当初我搞不懂。现在,我算明白了。陈老师,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陈:按照这条思路,你可以自己想一想,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周:还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公转引起了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一个是公转引起的四季更替。陈:比较困难的是公转引起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你想一想,可以怎么解决?周:刚才你说过,行动研究意味着在新的行动之前,首先要研究,要发现关系。这里有什么关系呢?陈:太阳直射点的太阳高度角是90°。在地球上,我们可以把太阳光线看成平行光线,而地球是一个球体。我注意到了这一点,这样,太阳高度角的分布就有了这样的关系:太阳高度角就由直射点的90°向周围递减,到晨昏圈的时候,太阳光线与地平面平行,太阳高度角等于0°。李:发现这个关系以后,你又有了什么行动?陈:我想可以做一太阳光线板,用标示刻度的方法,来表示正午太阳高度角从直射点向南北两极递减,标示这种变化现象。李:这个过程想必充满了快乐和幸福。一方面,你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在不断深刻,另一方面在研究中,自己的教学方式得到改进,自己在不断超越,而且教学效果也应该越来越好。陈:最大的快乐还没有出现。周:还有什么事呢?陈:那就是想办法把它们组合在一起。我想做一个新的地球运动演示仪,这个地球运动演示仪要能直观地演示由地球公转产生的更为丰富的地理意义。周:做出来了吗?陈:最开始还是在图纸设计出来,我画了一张图。它在原有的地球仪基础上,增加了太阳光线板、夜半球罩以及在地轴上连接一根能绕地轴转动的旋转轴,旋转轴的两端分别接太阳光线板和夜半球罩。另外,在地球仪上戳空0°纬线,23°26′N至23°26′S纬线间的0°和180°经线,使旋转轴能带动太阳光线板、夜半球罩在0°纬线和23°26′N至23°26′S纬线间的0°和180°经线之间移动。李: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陈:我写出了制作和使用方法,再结合这张图,申请了一个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地球运动演示仪.申请人/专利权人: 陈大伟.申请号/专利号:92214177.发明设计人: 陈大伟.授权公告日:1993年09月01日)。周:为什么不自己做出来呢?陈:首先是自己动手能力差,缺乏动手制作能力;其次1992年11月,我开始担任校长,精力上也顾不过来了。李:你可以转让专利啊?陈:最早的确想过转让专利,挣个万儿八千化化。没有想到从1993年开始,很长一段时间地理都没有纳入高考科目,市场需要萎缩了。加上当校长后又没有推广专利的时间和精力了,结果也就没有实现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但想起曾经有过这样的一段经历,人生不免多一番陶醉。李:陈老师,对于发明我们总觉得神秘。你的这一段故事告诉我,课堂上蕴涵着发明创造,在行动研究中,教师也可以成为发明家。陈:我的行动研究的故事能给你这样的启示,我很高兴。行动研究不一定成为发明家,但一定可以成为让自己行动越来越好,越来越有效的人。祝愿你们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改善行动,让自己的教育生活越来越好。最后,我们再来看一看施良方老师对行动研究过程的例说,这个例说也可以概括我在行动研究中的历程。行动研究的循环过程行动研究的循环过程可转化成一组以教育活动为背景的陈述:⒈当我的教育价值观遭到实践否定时,我碰到了问题。(比如:我的学生在我的课上并不如我所要求的那样积极参与)⒉我设想着解决这个问题(重新组织以使他们积极性提高,是以小组活动还是进行结构性练习)。⒊我实施这个想象中的解决方案(我让他们进行小组活动,并引入了有结构的练习,使他们在没有我经常监督的情况下,提出和回答问题)。⒋我评价我行动的结果(我的学生参与性强多了,但他们太吵闹,并且在有结构性练习的情况下仍依赖于我)。⒌我根据自己的评价重新系统阐明问题(我必须找到一种方法,使他们既积极参与又不太吵闹;我必须找到一种方法,使他们在自身的发展中更具有独立性)。本文作者陈大伟,系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院长,成都大学教授。

万物亦然

教研探讨:行动研究的自变因素、因变因素和研究假设!

行动研究的自变因素、因变因素和研究假设有的研究者认为中小学做的就是行动研究,反对提自变量、因变量和研究假设。对此我能够理解:一方面教育实践变革的因素难以控制,教育变革的效果很难简单归因;另一方面,涉及“量”就需要数据统计和刻画,中小学教师做的教育科研很难用数量刻画,做数量刻画还需要比较严格的学习和练习,一线中小学教师(也包括我本人)还缺乏这样的训练,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和经验。但以我现在的经验和参与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指导看,行动研究的本质就是要“变”的。“变”什么呀?一是变行动,二是变行动的效果。在这里,要付诸实践的改变行动就是自变的因素,期望由此带来的教育现实的改变就是因变的因素,而对即将改变的行动可能带来期望的现实改变的信任就是研究假设。我想,对改变的行动是什么?期望改变的结果是什么?这样的行动改变到底能不能带来效果的改变?这三个问题都是行动研究者必须预先有所思考和论证的。由此,我个人的看法是,不一定用“量”来刻画,但一定要有考虑自变因素、因变因素和研究假设的意识,并认真对其进行论证和思考。例如:我在绵阳实验中学曾经做过“分步信息输入在地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就我看来,“分步信息输入”过去自己没有实践过,这一次要实践,就是自变因素;学生由此在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上的改变,这就是因变因素;“分步信息输入法符合地理教学学科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提高学业成就”这就是研究假设。欢迎批评!本文作者陈大伟,系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院长,成都大学教授。

采薇

“最强大脑”把脉省会“互联网+” 中国工程院“互联网+”行动研究走进长沙

“最强大脑”把脉省会“互联网+”中国工程院“互联网+”行动研究走进长沙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4月24日讯(记者 张颐佳)今日,在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陈左宁院士带领下,包括1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国家发改委、国家工信部相关领导在内的66名专家齐聚长沙,为长沙转型创新发展把脉开方,重点就加快推进“互联网+”行动、助力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本次研讨是中国工程院“互联网+”行动计划战略研究(2035)项目第二期,从即日起持续至27日,长沙市是继杭州后被第二个确定的项目区域测试验证城市,“最强大脑”一行将重点开展专题调研、集中研讨和分组交流等三大活动,由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陈左宁以及李伯虎、李国杰、杨胜利、刘经南、王家耀、孙九林、王礼恒、李立浧、桂卫华、廖湘科等11位院士和数十名专家组成。 4月25日,院士专家团分成4个调研组,分赴湖南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隆平高科技园、宁乡高新区等园区,围绕“互联网+”基础支撑、“互联网+”智能制造、“互联网+”智慧能源、“互联网+”现代农业、“互联网+”智慧环保、“互联网+”智能交通等课题,考察走访三一重工、国家智能网联汽车(长沙)测试区、长沙智能驾驶研究院、中国联通云数据中心等十余家企业和研发中心,并计划召开8场专题座谈会,与园区企业进行了深入交流。 近年来,长沙互联网产业发展迅猛。2018年,长沙互联网发展指数为223分,排名全国第6,中部地区第1。据统计,截至去年12月底,长沙互联网企业超过2.6万家,占全省互联网企业总量的六成。其中,湖南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是主要聚集地,已形成“集聚区+专业园区+创客中心”的产业格局。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陆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授权:0731-84329818苏女士。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责编:封豪]

七围八围

智慧课堂精准教学行动研究项目在芜湖湾沚正式启动

在智慧课堂常态化应用背景下,为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智慧课堂精准教学创新经验与模式,智慧课堂精准教学行动研究项目在芜湖市湾沚区正式启动。3月13日,智慧课堂精准教学行动研究项目启动仪式在芜湖市湾沚区举办,湾沚区教育局与浙江大学签订项目协议。该项目旨在围绕智慧课堂应用,搭建区域与高校合作的平台,以大数据技术驱动学校管理、课堂教学实现转型,继而推动湾沚教育高质量发展。湾沚区中小学校长、分管校长,各校教导主任,智慧课堂先行教师,全体教研员共350余人参加了启动仪式。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肖龙海教授出席活动并讲话。他表示,与高校合作,主动向教育信息化2.0时代迈进,提升区域教育质量,将推进湾沚区积极融入长三角。湾沚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章斌在启动仪式上再次强调智慧学校建设的重要意义,并要求,各校要按智慧学校建设既定目标落实好各项任务,提高站位,以南湖学校等四个项目校为基地,结合区教师发展服务中心工作,扩大智慧课堂应用,形成区域特色;要利用智慧学校建设带动创新;要注重培养教师,积极融入长三角,鼓励教师实现资源共享,达到共同提高的目标;要提炼可供借鉴的经验,积极申报研究成果。3月15日、16日,智慧课堂精准教学行动研究项目开展了首次入校指导活动。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肖龙海教授作为指导小组首席专家出席该活动,湾沚区教师发展服务中心相关领导、区语文、数学学科教研员以及来自科大讯飞的高级教研员陪同参与。走进六郎中学、芜湖县第二中学、南湖学校,观摩智慧课堂公开课,指导小组围绕公开课课例展开深入研讨。李雪莲老师公开课课堂在六郎中学,李雪莲老师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数学课。围绕《算术平方根》这一课题,李雪莲老师利用智慧课堂的丰富资源,将H5拼图游戏引入课堂,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开启屏幕巡视,即可看到所有学生的拼图完成情况,每个学生都得到平等关注。随堂练习实时下发,大数据实时分析学生的作答情况,课堂上即可准确定位学情。指导小组在六郎中学开展课例研讨在课后的研讨会上,指导小组专家纷纷为李雪莲老师的课例点赞,也提出建设性意见。怎样活用分组作答功能,让探究性学习更深入;怎样深挖智慧课堂的功能点,与学科有机融合;怎样进一步发挥大数据的赋能作用,放大智慧课堂应用优势……与会人员进行深入探讨。区教育局党委委员李明对六郎中学在智慧学校建设中先试先行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他表示,作为乡村学校,六郎中学积极建设智慧学校,紧紧把握住了技术赋能教育、助力教育公平的机会。六郎中学校长潘胜华也表示:未来,将积极开展校本培训与赛课活动,促进智慧课堂的深化应用。唐成萍老师公开课课堂在芜湖县第二中学,指导小组走进八年级的课堂,听语文老师唐成萍讲授《关雎》一课。多样教学资源,助力创设紧贴文本的课堂情境,灵动有趣。无论是预习作业,还是“全班作答”的当堂检测,大数据分析基础上,做到以学定教,心里有“数”,唐老师的课堂决策精准而有针对性。指导小组在芜湖县第二中学开展课例研讨研讨环节,指导小组对唐成萍老师的课堂呈现进行点评,并提出改进建议,同时,也鼓励所有与会的一线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与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技术与课堂融合、与学科融合的更多可能。凤良喆老师公开课课堂来到南湖学校,指导小组认真观摩了凤良喆老师执教的语文课——《大自然的语言》。利用智慧课堂丰富的教学资源,引领学生了解不同的物候特征。针对说明文的逻辑结构,与学生展开多元互动,发布问题,上传观点,点赞、互评,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利用大数据分析快速掌握学生作答情况,任务驱动与数据驱动相结合,这堂新授课成功打破传统课堂“满堂灌”的模式,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指导小组在南湖学校开展课例研讨课例研讨环节,指导小组对凤良喆老师的智慧课堂公开课给予了高度评价,也针对教学细节给出建设性意见。利用技术这一辅助工具,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大数据对于学情的及时分析,令老师的讲评有的放矢,但也需要老师在课堂上适当留白,得到数据反馈,不是即刻公布答案,而应为学生留出更多思考空间。据悉,在智慧课堂常态化应用阶段,湾沚区智慧课堂精准教学行动研究项目将持续开展各项教研、交流活动,令智慧课堂的应用走向更深层次,为打造具备区域特色的智慧教育模式不断贡献力量。

六月

教研探讨之诗说观课议课行动研究要诀!

观课议课有两种最主要的研究范式:一是从现场到问题的案例研究(具有教研的性质),二是从问题到现场的行动研究(具有科研的特点)。昨日诗说了观课议课的案例研究流程,今日诗说行动研究的要诀:观课议课行动研究要诀:未必细谋议案例,行动研究异其趣:先定疑难需研究,再寻新法解问题。观时聚焦新法效,议课深究屠龙技。有效新法成常规,教改路上不停息。陈大伟2019年7月3日附:流程图本文作者陈大伟,系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院长,成都大学教授。

其息深深

古槐教育集团参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行动研究”项目培训会

2020年,受疫情影响,全国学校延期开学,为了不影响孩子们学习,老师纷纷开始线上授课。与此同时,有这样一群老师,他们在心里默默地期待着能够有机会继续学习和提升。3月10日,许昌市古槐街学校教育集团这群热爱学习的小数人终于梦想成真,迎来了由吴正宪老师和高勤丽老师主讲的“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行动研究”为主题的线上研讨会。这次研讨会,吴老师利用高屋建瓴的理论支撑与接地气的具体做法、丰富案例的分享,让我们经历了一场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的洗礼。什么是“深度学习”?“承重墙”和“隔断墙”又是什么?吴老师从以下两个方面为我们进行了解读。吴老师根据《深度学习 走向核心素养》这本书为我们分析了什么是深度学习。对于小学数学的深度学习,有哪些思考和认识呢?吴老师告诉我们,首先,要触及儿童心灵,关注儿童的学习心理活动;其次,要引发指导儿童主动参与;最后,要引发儿童持之以恒的和不断深入思考。另外,小学数学的深度学习还要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在“跳一跳”却够不着的时候,经过老师的引领,给孩子不同的“脚手架”,让学生获得新的知识,新的体验。同时,吴老师还提醒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反思和总结,真正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发挥最大的引领作用。更要以核心素养为重要依据,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设计不同的学习主题。怎样夯实“承重墙”,打通“隔断墙”,一定要聚焦数学的核心内容,实现少量的主题,通过多个单元知识的整合进行深度的覆盖。吴老师以“小数教学”为例,谈了大单元的知识建构,并为我们详细讲解了各单元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确定单元的学习主题。吴老师还提出了对未来的思考,跟我们分享了“深度学习”主题的规划内容。接着,高勤丽老师为我们详细讲解了“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深度研究”项目的运行机制,校本教研的具体要求和研究主题,并为大家分享了更多学习交流的平台。最后,吴老师工作室的专家们虽然由于疫情原因不能到现场聆听吴老师的分享,但纷纷录制视频谈了自己的看法,为本次活动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古槐教育集团的老师们在线认真学习。认真记录学习笔记。吴老师在分享中提醒我们:“教学中要不断的反思和总结,才能不断的进步。”学习也一样,听完吴老师的讲座,各年级组老师纷纷畅所欲言,感悟一篇接一篇,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快乐满满,收获满满!无论是什么样的教学研修,如果不落到教学实践中,不改变教学行为,它都是无效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会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继续提升,永无止境。

慎子

南关村教育集团参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行动研究”教研活动

冰雪融化,万物回春。疫情笼罩下的特殊时期,为了继续提升全体数学老师的专业素养和课堂教学质量,3月12日下午14:00,许昌市南关村学校教育集团在许昌市、魏都区教研室的组织下,在吴正宪老师及其团队的引领下,与网络教研初次相遇,准时参加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行动研究”2020年第一次主题教研活动——”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在这里聆听讲座、研讨分享、见证成长!这次教研活动既有专题讲座、经验交流,又有丰富的课例展示和课例点评。首先由范存丽博士做了题为《“数的认识”的知识结构于数学思考——承重墙的建立与隔断墙的打通》专题讲座。范老师围绕着知识结构、怎么找到承重墙,如何打通隔断墙等方面,与大家进行了分享和交流。她重点研究“数的认识”主题下整数、小数、分数等教学内容的整体理解与贯通,在建立“数”概念的承重墙时,打通“数”概念下各知识模块和教学单元的隔断墙,沟通知识间的内外联系,让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概念表述,从而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接着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我们听取了北京皇城根小学通州校区耿颖老师和河北省保定新市场小学李铮老师进行的《万以内数的认识—围绕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两位老师从不同内容,不同维度进行说课。他们设计了详细的教学流程,借助多种直观模型,使生理解数的意义,在对比沟通中,深化对数的本质结构的理解,即计数单位及其个数的累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领悟给核心概念以核心地位的价值。然后是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顺义实验小学王秀杰、张丽老师和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华研滨河小学张荣老师带来的《单元整体教学研究—围绕小数的意义》的单元教学设计。王老师和张老师从全面把握数的内涵,整体建构数的概念出发,进行了核心内容解读和教材的重新构架,从而使生经历挑战性问题,引发深度思考,在不断自主探究中自然打通“隔断”,将知识形成系统。 张老师以核心素养为设计思想,在不断精细化单位的过程中,使生经历观察、分析、操作发展数感,进而让生理解小数的意义,构建和扩充数的知识体系。老师们认真学习,仔细聆听。学无止境,我们一直在路上!之后是专家互动式评课。孙佳威老师和范存丽老师的精彩点评,以及吴正宪老师进行的总评,营造了宽松、活跃、新颖的学习氛围,他们从整体把握教材,借助同课异构,从学生活动、设问等实际操作方面给予了很好的引领。既让我们一线教师耳目一新,又增长了我们教师的专业知识,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专业性。而吴老师围绕核心概念计数单位的落实,对核心素养数感的培养的深入解读让在线老师收获颇丰。最后是在线老师与名师们的互动交流,老师们提出了教学过程中的困惑,吴老师以自己的亲身教学感受为大家解答疑惑。她说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与学的方式正在发生着转变,我们教育工作者要践行“自主课堂”,就要从转变教育理念开始。在设计课堂时,要对知识的共同本质特征,共同逻辑关系进行整合,让核心要素统领整合数与运算的系统学习,将碎片化的知识系统化、整体化、结构化,通过迁移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中国教研网为教师搭建了开放、平等、交互的学习研讨平台,对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着传统教研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我校将不断探索教研与网络技术的深度融合,将其与我校传统教研互补结合,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共同成为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助力。“延期不延教、停课不停研”,这种新型的培训模式让我们教师再一次感受到了现代教育的理念和互联网+时代给教育带来的便捷和实效。虽是虚拟的面对面,却也是一场别样的对话之旅,我们与导师对话,与同行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实践对话,也与现代教育技术对话。相信在魏都区教研室的带领下,我们全体小数人会将本次培训作为自己教育生涯的加油站和新起点,在参训学习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坚实我们的教育之路!疫情散尽春暖花开时,让我们重逢在美丽的校园里,届时愿我们所失皆无碍,所得皆有期!

挥斥八极

北京发布新基建行动研究方案,AI服务提供商百度迎来经济发展机遇

中国各地已开始加快建设新的基础设施,并出台了详细的计划。 北京市于6月10日发布了<北京市加快新建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2020-2022年)>(以下简称北京市新建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原则,基本任务和保障措施。 这意味着北京的新基础设施将开始加速,向行业纵深发展。 百度于6月11日发布了行业首张“AI新基础设施图”,展示了在城市,交通,能源,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综合布局,助力北京建设新的基础设施。《方案》聚焦“新网络、新要素、新生态、新平台、新应用、新安全“六大方向,力求到2022年,北京市基本建成一个具有中国国际市场领先技术水平的新型农村基础教育设施,对提高我国城市科技企业创新活力、经济不断发展环境质量、公共管理服务工作水平、社会主义治理问题能力可以形成强有力支撑。同时,《方案》共明确了30项重点学习任务,包括“建设新型网络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数据分析智能理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系统设计基础设施“、“建设科创平台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应用基础设施“、“建设可信安全基础设施“等六个方面。百度北京AI服务能力覆盖的主要任务大部分地区,“规划”“新基建“与传统基建不同,过去依靠中国传统建筑企业,需要的是钢筋水泥。“新基建“更强调人工进行智能、云计算、5G、物联网、工业发展互联网、区块链等新型信息技术。百度在上述研究领域一个具有非常丰富的技术不断积累, AI服务管理能力分析能够有效覆盖北京市政府《方案》公布的30个重点工作任务绝大多数领域,包括“新型数据处理中心“、“云边端设施“、“大数据网络平台“、“人工智能理论基础教育设施“、“智慧旅游城市设计应用“、“智慧民生应用“等。百度CTO王海峰说,“对于百度,我们都是AI基础设施的建设者,也是人工智能的技术和创新的领导者和推动者的应用。以百度大脑,飞桨,智能云平台作为AI的代表,已成为智能关键时代的基础设施,正在帮助各国实现社会发展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归则下之

兴边富民行动研究专业委员会获批成立

工人日报客户端7月31日电 今年是我国实施兴边富民行动20周年,20年来兴边富民行动取得了丰硕成果,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为了进一步推动兴边富民行动的研究,全面总结兴边富民行动的经验,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批准成立了兴边富民行动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研讨会于今天在中央民族大学举行。国家民委原专职委员兼专业委员会顾问葛忠兴、国家民委研究室副主任兼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秘书长张谋等出席了成立大会。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再帕尔·阿不力孜教授发来了书面致辞,张谋宣读了研究会批准成立兴边富民行动专业委员会的批复并讲话,葛忠兴和张谋共同为专业委员会揭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和西亚非洲研究所及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新疆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安徽财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德宏职业学院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数十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和第一届学术研讨会。(记者 王冬梅)

载驱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升质量——真光小学区级课题《基于学习共同体下的学生合作学习的行动研究》中期汇报会

12月24日上午,真光小学区级课题《基于学习共同体下的学生合作学习的行动研究》中期汇报会在二楼会议室召开。出席此次汇报会的有:教育科研专家廖大海教授、教育科研专家潘久武老师、普陀区科研室陈音老师、黄悦校长,以及校科研骨干教师们。首先,学校副校长周洁琦老师作此课题的中期报告,报告从八个部分来阐述, 报告重点阐述了真光小学学生合作学习现状的问卷调查的结果、合作学习课例研究的框架、合作学习的学习分组模式等。随后,语文教研组长钱正英老师、美术教研组长周珏老师分别介绍了本研究的合作学习课例。钱老师以五年级第一学期《慈母情深》为例,通过课内异质分组,任务驱动,合作训练,使学生更深入地感悟文本,提升了阅读与语言表达的能力。周老师以四年级《多彩的贝壳》创意画为切入口,通过小组分工,人人有任务,从个体到合作,最终通过小组协作完成一幅创意贝壳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提升个人能力,又培养合作沟通能力。聆听汇报后,三位专家既肯定中期研究的成绩,中期研究能理论联系实际,有理有依,能促进科学研究和推动课堂创新,尤其是校本调研,基于展示学生学习的现状和兴趣倾向。同时也对后期研究提出建议:1、学校必须抓住课题名称中的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完善归纳共同体组织的形态;2、在确认共同体的基础上,完善学习策略的构建,能为广大教师后期指导共同体教学提供合作学习的多元策略。最后,黄悦校长在发言中讲到:合作学习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活动,学生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自主发挥的空间更为广阔。他希望课题组还可以从“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进行合作学习形态的研究。课题组成员表示将在后期的研究中,结合专家的建议,将进一步思考探索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的关系,梳理清晰合作学习的多元策略,让此课题的研究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来源: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网站】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