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全国各省市海洋经济“十四五”发展思路汇总分析人鱼

全国各省市海洋经济“十四五”发展思路汇总分析

中商情报网讯: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十三五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展望十四五,国家加强海洋强国建设顶层设计,加快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目前,7省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及海洋经济。一、中国海洋经济行业发展现状分析1、海洋经济发展较为稳健近几年,我国海洋经济持续增长,海洋生产总值由2016年的69694亿元增至2019年的89415亿元。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复杂国际环境的影响,海洋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海洋经济呈现总量收缩的态势。在对历史数据核实基础上,经初步核算,2020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80010亿元,比上年下降5.3%,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9%,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总体来看,我国海洋经济保持平稳发展态势。数据来源:自然资源部、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2、海洋经济结构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发生积极变化。中国海洋产业结构经过有意识的计划调整,产业内部结构呈不断优化趋势。从2016年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的5.1:3.97:55.2到2020年的4.9:33.4:61.7,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有所提升。数据来源:自然资源部、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从细分行业来看,滨海旅游业增加值占比最大达47.0%,其次为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分别增加值占比19.3%、15.9%。海洋油气业增加值占比5.0%,其他产业占比较小,尤其是海洋电力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水利用业占比较少不足1%。与2016年相比,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洋矿业增加值占比提升,其中,滨海旅游业占比提升了4.9%个百分点。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化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业、海洋渔业增加值占比均有所下降,其中,海洋工程建筑业降幅最大,较2016年下降了3.6个百分点。总体来看,海洋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数据来源:自然资源部、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3、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均衡2020年,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23386亿元,比上年名义下降5.6%,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9.2%;东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25698亿元,比上年名义下降2.4%,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2.1%;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30925亿元,比上年名义下降6.8%,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7%。4、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重大决策部署,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发布《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通知》,支持山东威海、山东日照、江苏连云港、江苏盐城、浙江宁波、浙江温州、福建福州、福建厦门、广东深圳、广西北海10个设立在市和天津临港、上海崇明、广东湛江、海南陵水4个设立在园区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通知》要求以产业集聚与转型升级促发展,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生态,实现改革和发展高效联动,努力将示范区建设成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功能平台。根据区位优势不同,14个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分别设立在市一级和相关园区,各示范区有特定任务,侧重点和落脚点有所不同。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是开辟海洋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验田的创新之举,有利于带动区域海洋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二、十四五时期各省市海洋经济行业发展思路分析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较为稳健,势头良好。中长期来看,我国海洋经济将由要素驱动转向科技创新驱动,从粗放式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由近海走向远海;随着我国海洋生态修复和保护力度将不断加强,未来海洋生态环境也将不断改善。中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陆海统筹、人海和谐、合作共赢,协同推进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权益维护,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此外,7个省市将海洋经济写入十四五规划纲要,要求大力海洋经济发展,建设海洋强省。河北、辽宁、山东将海洋经济写入十四五规划意见稿,谋划海洋经济。例如海南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5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达35%以上。加快建设特色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动滨海旅游、海洋渔业等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升级。高起点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鼓励发展深远海养殖、远洋捕捞。培育壮大深海科技、海洋生物医药、海洋信息、海水淡化、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智能装备制造等新兴海洋产业。积极发展海洋物流、海洋信息服务、海洋工程咨询、涉海金融、涉海商务等服务业。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海洋经济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十四五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服务。

信行

蔚蓝三问——山东烟台海洋经济发展调查(上)

不久前,山东烟台市经海渔业公司首批1-4号网箱签订建造协议,亚洲装备水平最高的海洋牧场“百箱计划”建设启动。蓝钻1号、耕海1号、长鲸1号、长渔1号、国鲍1号……两三年间,蔚蓝海域矗立起的一项项国内首创,成为烟台海洋牧场的座座地标,也是这个城市挺进深蓝的见证。东部沿海城市烟台,横跨黄渤两海,坐拥1038公里的绵长海岸线、两倍于陆地面积的蓝色“国土”。一直以来,独特资源优势赋予了烟台向海图强的梦想。今天,在向海洋进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大潮下,烟台又激荡出怎样的浪花?蓝海牧歌 向海图强经过多年发展,烟台海工已在世界舞台上掌握更多话语权,堪称金字招牌。然而风云变幻,近年来国际油价下行、全球海工装备市场陷于深度调整,烟台海工企业如何逆势增长?记者在蓬莱巨涛海洋工程重工有限公司厂区采访时看到,吊机林立,8000多名技能工人同时作业,多个巨型模块化的建筑像变魔术一般加长变高。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东涛指着眼前的“庞然大物”说,这是年产180万吨全球最大的烯烃装置模块化建造项目,目前已经收尾。而国鲍1号的交付,拉开了烟台海洋牧场“百箱计划”的序幕。投入100个深海网箱,建成亚洲最大的海洋渔业规范化养殖基地,宏大愿景迈出了第一步。这对国鲍1号的设计建造方中集来福士而言,是重要机遇。中集来福士是烟台海工装备制造的创新旗帜。12级台风中牢牢钉在作业海域钻采可燃冰的“蓝鲸1号”、全球最大的第七代双钻塔超深水海上钻井平台“蓝鲸2号”,均出自中集来福士之手。两年前,中集来福士迈出“油转渔”步伐,聚焦将先进海工技术嫁接到渔业领域,通过大型现代化装备推动渔业养殖走向深远海,以改善近海生态环境,提升渔业养殖效益。目前,烟台已培育出规模以上海洋工程装备企业26户,船舶海工研发人员1500余人,形成以中集来福士、杰端集团、蓬莱中柏京鲁船业、蓬莱巨涛重工等为骨干的海工制造企业集群,中国海工北方总部在烟台揭牌落户。逆势求变,创新弄潮,烟台海工装备制造业继续成为最具活力的增长领域之一。“烟台海工装备企业开疆拓土,提高了海洋开发能力,为海洋经济健康发展注入了新动能。”烟台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副局长宋贤成说。创新弄潮 浪涌和声2020年夏天,到耕海1号海洋牧场打卡的海钓爱好者不少。按照新的规划,升级后的新平台将提供海上住宿、海洋美食、海上婚宴、水上运动等服务,年可接待游客15万人次以上。“传统型的海洋牧场,更多是通过提升它的养殖规模来增加经济效益,我们的思路是拉长它的产业链条,在提升一产价值的同时,也增加了三产元素。”山东耕海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尉岩说。然而,这种“拓荒式”的项目如何推进?首先是审批,按照传统做法,先要认定为省级海洋牧场,再申请建造深海网箱,需要两三年时间;其次是资金,海洋牧场投资成本大、回收周期长,再加上耕海1号是个新兴事物,很多银行犹豫不决;再次是监管,新项目由哪个部门来监管,参照标准是什么,需要摸索。为了支持耕海1号项目发展,烟台市积极协调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并联开展省级海洋牧场认定和深海网箱建设。关键时刻,一家银行愿意为这个海洋文旅探索项目进行金融创新,提供了1亿元授信支持,首批就发放了3000万元贷款。之后,山东出台促进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对海洋牧场试行“联检共管”的检验管理模式。烟台市也鼓励企业创新探索,政府全力给予保障。“这是新生事物,我们的思路是先行先试,边发展边规范。运营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烟台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副局长孙成列说。海洋是新兴产业的“策源地”,而耕海1号正是烟台海洋新兴产业从孕育到成长的缩影。掘金蓝海,谋定“蓝图”。烟台着力构筑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聚力海洋渔业、海工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文化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业,实现“六个突破”。目前,六大海洋产业产值约占全市主要海洋产业产值的80%。海陆统筹 蓝绿交响如何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守护好海上“绿水青山”?这两年,莱州湾的渔民们欣喜地发现,绝迹多年的大黄鲈鱼、刀鱼又出现了。之前,由于过度捕捞及同质化等不科学的养殖方式,莱州湾海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域生物资源严重衰退。“由于渔获量急剧下降,当地渔民不得不转做其他买卖。”莱州蓝色海洋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维忠说。10年前,蓝色海洋科技公司涉足投放鱼礁恢复海域生态,成为国家最早一批海洋牧场企业之一。从过度开发到寻求可持续发展,从传统“猎捕型”到现代渔业“农牧型”生产方式之变,绿色理念赋予了海洋经济新内涵。海陆统筹,在海洋开发与保护中找到平衡。近年来,烟台一面“产业强海、实现海洋经济强”,一面“生态护海、实现海洋环境美”,加强了海洋空间资源管控、生态保护修复、突出问题整治和长效机制建设。管控开发空间保护,按照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禁止养殖区要求,清理非法养殖3万多亩;启动编制《海岸带保护与利用规划》,实施海域、海岛、海岸带综合整治修复项目39个、修复岸线45公里。强化入海河流整治,实施66项全域治水工程;强化入海排污口清理整治,直排海污染源实现达标排放;大力推进黄渤海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2019年烟台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9.19%,同比提升15个百分点;2020年上半年,该市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开启经略海洋新帷幕,海洋经济的澎湃动力让蔚蓝烟台行稳致远。(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曹红艳 刘 瑾 王金虎)来源:经济日报

全国各省市海洋经济“十四五”发展思路汇总分析(图)

中商情报网讯: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十三五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展望十四五,国家加强海洋强国建设顶层设计,加快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目前,7省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及海洋经济。一、中国海洋经济行业发展现状分析1、海洋经济发展较为稳健近几年,我国海洋经济持续增长,海洋生产总值由2016年的69694亿元增至2019年的89415亿元。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复杂国际环境的影响,海洋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海洋经济呈现总量收缩的态势。在对历史数据核实基础上,经初步核算,2020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80010亿元,比上年下降5.3%,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9%,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总体来看,我国海洋经济保持平稳发展态势。数据来源:自然资源部、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2、海洋经济结构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发生积极变化。中国海洋产业结构经过有意识的计划调整,产业内部结构呈不断优化趋势。从2016年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的5.1:3.97:55.2到2020年的4.9:33.4:61.7,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有所提升。数据来源:自然资源部、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从细分行业来看,滨海旅游业增加值占比最大达47.0%,其次为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分别增加值占比19.3%、15.9%。海洋油气业增加值占比5.0%,其他产业占比较小,尤其是海洋电力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水利用业占比较少不足1%。与2016年相比,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洋矿业增加值占比提升,其中,滨海旅游业占比提升了4.9%个百分点。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化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业、海洋渔业增加值占比均有所下降,其中,海洋工程建筑业降幅最大,较2016年下降了3.6个百分点。总体来看,海洋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数据来源:自然资源部、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3、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均衡2020年,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23386亿元,比上年名义下降5.6%,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9.2%;东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25698亿元,比上年名义下降2.4%,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2.1%;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30925亿元,比上年名义下降6.8%,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7%。数据来源:自然资源部、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4、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重大决策部署,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发布《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通知》,支持山东威海、山东日照、江苏连云港、江苏盐城、浙江宁波、浙江温州、福建福州、福建厦门、广东深圳、广西北海10个设立在市和天津临港、上海崇明、广东湛江、海南陵水4个设立在园区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通知》要求以产业集聚与转型升级促发展,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生态,实现改革和发展高效联动,努力将示范区建设成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功能平台。根据区位优势不同,14个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分别设立在市一级和相关园区,各示范区有特定任务,侧重点和落脚点有所不同。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是开辟海洋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验田的创新之举,有利于带动区域海洋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二、十四五时期各省市海洋经济行业发展思路分析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较为稳健,势头良好。中长期来看,我国海洋经济将由要素驱动转向科技创新驱动,从粗放式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由近海走向远海;随着我国海洋生态修复和保护力度将不断加强,未来海洋生态环境也将不断改善。中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陆海统筹、人海和谐、合作共赢,协同推进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权益维护,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此外,7个省市将海洋经济写入十四五规划纲要,要求大力海洋经济发展,建设海洋强省。河北、辽宁、山东将海洋经济写入十四五规划意见稿,谋划海洋经济。例如海南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5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达35%以上。加快建设特色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动滨海旅游、海洋渔业等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升级。高起点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鼓励发展深远海养殖、远洋捕捞。培育壮大深海科技、海洋生物医药、海洋信息、海水淡化、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智能装备制造等新兴海洋产业。积极发展海洋物流、海洋信息服务、海洋工程咨询、涉海金融、涉海商务等服务业。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海洋经济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情报、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十四五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服务。

其死若休

深耕蓝海——山东烟台海洋经济发展调查(下)

依海而生、因海而兴,烟台在海洋开发的浪潮中逐渐成长为海洋牧场建设的先行者。烟台市目前已拥有14处国家级海洋牧场,同时海洋牧场“烟台模式”正走向全国。从“猎捕型”向“农牧型”转变走进东宇海洋牧场的过程与想象不同。锈迹斑驳的推土机将记者乘坐的小船推离岸边,直到水没过一米多高的轮胎,深度足够船开起来才转头上岸。“为了保护海岸线,这里不允许设立码头,所以都是用这个土办法。”看着一脸疑惑的记者,烟台东宇海珍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效平笑着解释。七八分钟后,记者登上了东宇的海洋牧场平台。这个近千平方米的海上平台,扎根近20米深海底,可抵御12级大风。“夏天这里还开放观光业务,游客可以来钓鱼。”李效平边说边打开手机,展示了一张布满小黑点的图片。“这是卫星拍摄的东宇国家级海洋牧场海底礁石的图片,密度非常大。”李效平说,建设海洋牧场是一项复杂和系统的工程,包括苗种繁育、初级生产力提升、生态修复、全过程管理等。李效平介绍,东宇公司连续11年实施海洋牧场工程,每年往海底投石造礁。把礁石投到指定地点,等礁石上长满海藻和微生物之后,再把野生的海参苗投放在石头堆上,让海参自然生长。由于海参的生长环境、营养价值基本等同于野生海参,这里出产的海参很受欢迎,公司的海参业务也快速增长,如今年产值已达五六千万元。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投石造礁能够让渔业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有效遏制了海底“荒漠化”问题。从“汗水渔业”向“智慧渔业”转身在莱州湾东部的明波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有一个距离海岸10公里、周长400米、有着16万立方米水体的圆形生态围网,斑石鲷、半滑舌鳎、红鳍东方鲀真鲷、黑鲷等名贵鱼类在此生长。登上“蓝钻1号”平台后,记者感受到了十足的科技范儿。围网平台配备了气动自动投饵机,可配合分配器实现多点定时定量投喂。平台还搭载了通信基站、海洋数据观测系统、水下监控系统、信息传输系统、太阳能及风力发电系统等。即便是渔网,也非同寻常。渔网由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制作而成,网线强度高,可耐受长时间海水侵蚀。渔网还使用了特殊涂层,不易产生海藻和贝类等附着物。“蓝钻1号”平台上平时只需要3个人,即可承担200多吨优质海水鱼的养殖管理,以及海上看护、休闲渔业、科研试验、海洋环境监测等职能。“除了‘蓝钻1号’,我们依托海洋牧场设施、装备及管控技术,还在莱州湾建设了220个离岸深水网箱和一个周长160米的大型休闲围网‘蓝钻2号’,形成了36万立方米的深水网箱远海养殖基地。”莱州明波水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文升介绍,“陆海接力”模式实现了名贵鱼种的高效健康养殖,目前已在全国示范推广。循环水养殖,是目前陆基最先进养殖模式。养殖用水净化后通过物理过滤、生物降解和紫外线消毒后再循环利用。循环水养殖较传统流水养殖节能69%、节水95%以上,高效稳定、节能环保。在明波水产的物联网管控中心,通过监控可以看到工厂化养殖车间的实时画面,斑石鲷等各种鱼儿欢快地游动着。“我们的工程师每天远程监控、监测,分析鱼类生长状态。”李文升介绍,明波工厂化养殖目前有6万立方米水体,主要用于育苗和养殖。据介绍,烟台目前拥有省级以上海洋牧场30处,其中国家级14处,占全国总数八分之一。海洋牧场总面积超过105万亩,海洋牧场产业链产值突破500亿元。从单一加工向全产业链转型国内首座3万吨超低温变温冷库坐落于山东省中鲁远洋(烟台)食品有限公司厂区内。穿上棉服,走进其中,只见十几米高的货架上摆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海洋产品。这些产品将在中鲁远洋8000平方米高标准生产加工车间内完成分切包装后出口海外。中鲁远洋作为国内从事深冷零下60摄氏度水产品加工和冷藏的现代化企业,日生产能力达60吨。“我们承接加工业务,公司也出海捕捞,做半成品再加工。”山东省中鲁远洋总经理徐志超表示,分切业务七成针对出口市场,半成品主要销往国内市场。徐志超说,中鲁远洋在国内市场实现了“微商+电商+商超+分仓”相互融合、全位一体的销售网络,销售额超亿元。烟台海洋发展与渔业局副局长宋贤成表示,烟台要把海洋牧场建设作为推进渔业转型升级的主引擎,示范推广“海工+牧场”“陆海接力”“大渔带小渔”绿色健康养殖三大模式,将水产养殖、精深加工与旅游、文化、康养等深度融合,加快海洋渔业由单一产业向全产业链融合发展转变。(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 瑾 曹红艳 王金虎)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仙人掌

蔚蓝三问——山东烟台海洋经济发展调查

不久前,山东烟台市经海渔业公司首批1-4号网箱签订建造协议,亚洲装备水平最高的海洋牧场“百箱计划”建设启动。蓝钻1号、耕海1号、长鲸1号、长渔1号、国鲍1号……两三年间,蔚蓝海域矗立起的一项项国内首创,成为烟台海洋牧场的座座地标,也是这个城市挺进深蓝的见证。 东部沿海城市烟台,横跨黄渤两海,坐拥1038公里的绵长海岸线、两倍于陆地面积的蓝色“国土”。一直以来,独特资源优势赋予了烟台向海图强的梦想。今天,在向海洋进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大潮下,烟台又激荡出怎样的浪花?蓝海牧歌 向海图强经过多年发展,烟台海工已在世界舞台上掌握更多话语权,堪称金字招牌。然而风云变幻,近年来国际油价下行、全球海工装备市场陷于深度调整,烟台海工企业如何逆势增长?记者在蓬莱巨涛海洋工程重工有限公司厂区采访时看到,吊机林立,8000多名技能工人同时作业,多个巨型模块化的建筑像变魔术一般加长变高。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东涛指着眼前的“庞然大物”说,这是年产180万吨全球最大的烯烃装置模块化建造项目,目前已经收尾。而国鲍1号的交付,拉开了烟台海洋牧场“百箱计划”的序幕。投入100个深海网箱,建成亚洲最大的海洋渔业规范化养殖基地,宏大愿景迈出了第一步。这对国鲍1号的设计建造方中集来福士而言,是重要机遇。中集来福士是烟台海工装备制造的创新旗帜。12级台风中牢牢钉在作业海域钻采可燃冰的“蓝鲸1号”、全球最大的第七代双钻塔超深水海上钻井平台“蓝鲸2号”,均出自中集来福士之手。两年前,中集来福士迈出“油转渔”步伐,聚焦将先进海工技术嫁接到渔业领域,通过大型现代化装备推动渔业养殖走向深远海,以改善近海生态环境,提升渔业养殖效益。目前,烟台已培育出规模以上海洋工程装备企业26户,船舶海工研发人员1500余人,形成以中集来福士、杰端集团、蓬莱中柏京鲁船业、蓬莱巨涛重工等为骨干的海工制造企业集群,中国海工北方总部在烟台揭牌落户。逆势求变,创新弄潮,烟台海工装备制造业继续成为最具活力的增长领域之一。“烟台海工装备企业开疆拓土,提高了海洋开发能力,为海洋经济健康发展注入了新动能。”烟台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副局长宋贤成说。创新弄潮 浪涌和声2020年夏天,到耕海1号海洋牧场打卡的海钓爱好者不少。按照新的规划,升级后的新平台将提供海上住宿、海洋美食、海上婚宴、水上运动等服务,年可接待游客15万人次以上。“传统型的海洋牧场,更多是通过提升它的养殖规模来增加经济效益,我们的思路是拉长它的产业链条,在提升一产价值的同时,也增加了三产元素。”山东耕海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尉岩说。然而,这种“拓荒式”的项目如何推进?首先是审批,按照传统做法,先要认定为省级海洋牧场,再申请建造深海网箱,需要两三年时间;其次是资金,海洋牧场投资成本大、回收周期长,再加上耕海1号是个新兴事物,很多银行犹豫不决;再次是监管,新项目由哪个部门来监管,参照标准是什么,需要摸索。为了支持耕海1号项目发展,烟台市积极协调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并联开展省级海洋牧场认定和深海网箱建设。关键时刻,一家银行愿意为这个海洋文旅探索项目进行金融创新,提供了1亿元授信支持,首批就发放了3000万元贷款。之后,山东出台促进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对海洋牧场试行“联检共管”的检验管理模式。烟台市也鼓励企业创新探索,政府全力给予保障。“这是新生事物,我们的思路是先行先试,边发展边规范。运营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烟台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副局长孙成列说。海洋是新兴产业的“策源地”,而耕海1号正是烟台海洋新兴产业从孕育到成长的缩影。掘金蓝海,谋定“蓝图”。烟台着力构筑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聚力海洋渔业、海工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文化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业,实现“六个突破”。目前,六大海洋产业产值约占全市主要海洋产业产值的80%。海陆统筹 蓝绿交响如何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守护好海上“绿水青山”?这两年,莱州湾的渔民们欣喜地发现,绝迹多年的大黄鲈鱼、刀鱼又出现了。之前,由于过度捕捞及同质化等不科学的养殖方式,莱州湾海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域生物资源严重衰退。“由于渔获量急剧下降,当地渔民不得不转做其他买卖。”莱州蓝色海洋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维忠说。10年前,蓝色海洋科技公司涉足投放鱼礁恢复海域生态,成为国家最早一批海洋牧场企业之一。从过度开发到寻求可持续发展,从传统“猎捕型”到现代渔业“农牧型”生产方式之变,绿色理念赋予了海洋经济新内涵。海陆统筹,在海洋开发与保护中找到平衡。近年来,烟台一面“产业强海、实现海洋经济强”,一面“生态护海、实现海洋环境美”,加强了海洋空间资源管控、生态保护修复、突出问题整治和长效机制建设。管控开发空间保护,按照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禁止养殖区要求,清理非法养殖3万多亩;启动编制《海岸带保护与利用规划》,实施海域、海岛、海岸带综合整治修复项目39个、修复岸线45公里。强化入海河流整治,实施66项全域治水工程;强化入海排污口清理整治,直排海污染源实现达标排放;大力推进黄渤海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2019年烟台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9.19%,同比提升15个百分点;2020年上半年,该市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开启经略海洋新帷幕,海洋经济的澎湃动力让蔚蓝烟台行稳致远。(经济日报记者 曹红艳 刘 瑾 王金虎)

形神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及产业规划思路

海洋产业是人类在海洋、滨海地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空间以发展海洋经济的事业。这种活动具体分为五个方面:直接从海洋中获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直接对从海洋中获取的产品所进行的一次性加工生产和服务;直接应用于海洋的产品生产和服务;利用海水或海洋空间作为生产过程的基本要素所进行的生产和服务;海洋科学研究、教育、技术等其他服务管理。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主要涉及的海洋产业及海洋相关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盐业和盐化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业、海水利用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海洋文化产业、涉海金融服务业、海洋公共服务业等。一、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概述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较为稳健,势头良好。从产出规模来开,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区为主力的海洋经济产出规模呈现逐年增加趋势;从产业结构来看,目前海洋三次产业结构初步实现三二一的格局,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前景不断向好;从产业空间布局看,三大经济区产业发展参差不齐,但海洋经济发展单一、粗放的模式等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成为各地区所共同面临的问题;从国际空间格局看,沿海地区海洋经济政策力度大、速度加快,我国海洋经济和国际涉海企业竞争力都相对偏弱。1、海洋经济总体运行情况2018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83415亿元,比上年增长6.7%,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3%。2009-2018年,我国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由31964亿元增至8341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6.73%左右,占GDP比重随呈现出轻微的下降趋势。值得注意的是,自2015年来,我国海洋经济增速及占GDP比重均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分别稳定在7%与9.5%左右,海洋经济在经历2004-2006及2010年前后的高速增长后,目前正保持与GDP相对同步的增速进入较为稳定的增长阶段。2、海洋产业结构情况2018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和新业态快速成长,海洋经济的“引擎”作用持续发挥,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中,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364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085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8916亿元,海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4.4%、37.0%和58.6%。自2009至2018的十年间,我国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不断经历着动态演进与优化调整。目前我国海洋产业三二一结构基本成型,但二三产业之间差距较小,格局尚不稳定,有待进一步的调整。《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中对海洋三次产业结构的目标设定为:2020年海洋第一二三产业实现2:3:5的比例结构,目前正积极向该目标结构调整。3、海洋经济主要产业构成2018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保持稳步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33609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滨海旅游业占比最大,为47.8%,全年实现增加值16078亿元,比上年增长8.3%,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其次,占比较大的是海洋交通运输业,为19.4%,全年实现增加值6522亿元,比上年增长5.5%,总体处于稳定状态。海洋船舶工业占比为3%,全年实现增加值997亿元,比上年下降9.8%。受国际航运市场需求减弱和航运能力过剩的影响,造船完工量显著减少,海洋船舶工业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总体而言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渔业作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其增加值占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47.8%、19.4%和14.3%。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等新兴产业增速领先,分别为9.6%、12.8%。4、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情况2018年,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26219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7.0%,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1.4%;东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24261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0%,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9.1%;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32934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6%,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9.5%。在我国海洋经济分布中,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构成我国主要海洋经济分布区域,由各自的资源环境及经济条件造成其海洋经济规模上的差异,形成各自具有一定特色的主要海洋产业结构。5、海洋经济相关政策近年来,围绕着国家总体规划的涉海部署,海洋领域出台了海洋资源、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及海洋防灾减灾等一系列专项规划,这些涉海专项规划明确了本领域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以支撑和满足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6、我国海洋经济资源分析我国是海洋大国,拥有长达1.8万多公里的海岸线,跨越了南海、东海、渤海等诸多海域;自然深水岸线400多公里,深水港址60多处,滩涂面积3.8万平方公里,广阔的海域面积和众多的海岛为我国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海洋生物资源方面,我国拥有海洋生物2万多种,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鱼类、海草、红树植物、珊瑚等,其中海洋鱼类3000多种。且我国濒临舟山、北部湾、黄渤海以及南海沿岸四大渔场,这些地区多数位于寒暖流交汇处,海水的数值胶东为海洋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饵料有有机质,为我国发展海洋渔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海洋矿产能源方面,海洋矿产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金、铜、煤、硫、磷、石灰岩等矿产;化学资源包括海水中可直接提取的溴、镁、钾等化学元素;能源资源主要包括海上风电、潮汐发电、温差发电等资源。其中海洋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量分别约240亿吨和16万亿立方米,滨海砂矿资源储量超过30亿吨,海洋可再生能源理论蕴藏量6.3亿千瓦,为海洋矿业、油气业、海洋电力等产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中,截止2017年底,我国海洋石油累计探明技术可采储量为124303.4万吨,剩余技术可采储量60878.2万吨;海洋天然气累计探明技术可采储量为6649.4亿立方米,剩余技术可采储量5078.2亿立方米。其中,渤海海区海洋石油资源最为丰富,占到总剩余技术可采储量的75%以上;南海、东海海区天然气资源较为丰富,分别占到目前剩余技术可采量的56%、33%左右。在滨海旅游资源方面,我国拥有长达32000公里的海岸线,其中包含14000公里的岛屿岸线,180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横跨38个纬度,地处热带、亚热带、温带三个气候带,礁石滩、滩涂、沙滩各种类型同时存在,资源丰富。但也需要关注到两方面的限制因素:热带海滨的沙滩比较适合度假旅游开发,而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影响,滨海和海岛的冬季旅游项目开发面临巨大的挑战;加之我国的工业项目建设要占用大量的优质岸线。因此,在我国真正适合度假开发的海岸线是及其宝贵的资源,真正能够全天候和全年开发的休闲岸线较少。7、海洋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1)海洋经济发展模式亟须升级虽然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但长期以来的粗放式、掠夺式海洋资源开发和集约利用率低下的问题仍普遍存在。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目前主要以资源开发型和劳动密集型为主,以高耗能和资源依赖型产业作为依托。渔业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低下,近海渔业资源枯竭,海洋捕捞作业监管缺失,海水养殖业污染过度,海产品深加工技术粗糙;滨海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等传统海洋产业发展对自然海岸线的破坏非常严重;油气资源勘探开采技术工艺低端,油气资源的勘探规模有限、效率低、效益不高,污染严重。围填海造陆生态系统破坏严重,生态承载力持续下降。2)海洋产业结构调整亟待优化我国海洋经济基本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格局,2018南海洋产次结构为4.4 :37 :58.6,总体趋于合理化。但是我国目前的海洋产业结构仍旧不平衡,海洋服务业发展不足,新兴海洋产业比重较低,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海洋科技转化成生产力效率较低,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相对较低;海洋产业的工业化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发展力不足,海洋产业的后向关联效应十分明显,而向前的关联效应不显著;沿海地区海洋产业结构既存在分化现象,也存在趋同现象,区域海洋产业结构联动性较差,难以支持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海洋经济统计数据亟须完善我国海洋经济数据统计开展时间不长,还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海洋经济统计数据分类还不细致;统计指标鲜有季度数据和月度数据;海洋经济统计数据的时效性不强;重要部分的海洋经济指标统计数据缺失;全国、省、市、县等海洋经济统计数据尚不统一。8、海洋经济发展制约因素1)近海资源破坏和海洋污染严重《2017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虽然与上年相比有所好转,我国近岸海域整体污染状况仍不容乐观,河流排污量大,局部海域初现较严重的污染。部分沿海省份不断开始涉水工程建设、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而建设诸多大型海上项目,大规模的围海造田等,都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给邻近海域造成巨大污染。近海生态环境大面积受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对沿海省份的居民生活造成影响,也严重制约了我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多片海域初现污染,各大渔场生态环境退化严重;受污染的海水中含有大量金属元素,严重影响了我国海盐的质量;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环境恶化、药用资源不足也对我国海洋生物制药领域的发展造成影响。对海洋资源合理利用、科学利用,保证海洋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维护海洋产业健康发展成为下一步发展的亟需关注的问题。2)近海海域资源匮乏枯竭海域资源的匮乏是由两方面导致的,其一是市场导致,其二是认为破坏。以海洋渔业为例,我国近海海域海洋捕捞业非理性扩张,海水捕捞强度不断加强,实际捕捞量远大于最佳可捕捞量。捕捞船队主要是小型渔船,捕捞范围基本在近海区域,很大程度地破坏了近岸地区的可再生能力,且水产养殖网密度过大,加之养殖海域水质污染严重,海域生态环境的质量不断降低,制约了海洋捕捞业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3)相关人才结构及培养机制存在问题目前,我国海洋经济领域的人才主要集中在临港大工业、港口服务业和海洋渔业等领域,而在相对较高层次的航运金融、航运保险等高端海洋服务业的人才十分匮乏,与发达国家间有一定差距,亟须扩充这方面的海洋人才。而目前海洋经济的人才培养计划中,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但相对缺乏实际应用、技术创新和实践方面的培养。加之目前我国海洋科研机构分布在高等院校中,因经费缺乏等原因,海洋科研力量闲置,导致海洋科研资源浪费,使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无法实现产学研的协同进步。日本、美国等海洋强国十分注重海洋产学研的结合,并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在这些国家的海洋人才培养体系中,大学、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业都是重要的主体,他们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承担培养紧缺的高层次创新型海洋科技人才的责任。因此,为了高效推进海洋经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工作,我国应加紧产学研的结合,依托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科技创新平台,积极促进企业与科研院所的紧密合作,明确对重大海洋科技项目的目标要求,多方位共同管理,在技术和实践中培养和聚集海洋科技高端人才。4)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现阶段我国海洋科技水平仍难以满足海洋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一方面,我国海洋产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业、海洋电力等海洋新兴产业对于发展资金、海洋科技的依赖程度较高,科研经费投入不足使我国海洋产业的科研力量落后于世界上其他主要国家。另一方面,我国海洋经济自主研发能力较为薄弱,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目前,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沿海省份都有相应的涉海研究技术及资源,但地域上的分离与隶属关系的分散,使海洋科技不能有效整合,科技力量无法集中。其一是部门沿海省份对海洋科技的发展缺少统一的指导规划,导致其组织化程度不高,管理工作滞后。其二是海洋科技项目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海洋科技项目的目标不够长远,技术开发往往限于局部而忽视整体性,应用研究也过于片面而缺乏全局性,这使海洋科技项目应有的集群效应大打折扣。9、海洋经济未来发展趋势1)海洋产业高端化海洋经济高端化,一方面将表现为海洋产业向新兴海洋产业倾斜,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海洋经济各行业向各自产业链高端环节迈进。把“人才链+产业链+创新创业链”作为集聚创新资源的战略基点,以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来支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兴海洋产业迅速成长,成为我国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重点。新兴海洋产业作为沿海省市经济转型升级的重点力量,未来几年仍将保持迅速增长的态势。经过产业化初期的迅速增长,新兴海洋产业必将面临要素驱动向技术驱动发展的新阶段。以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为代表的新兴海洋产业,是未来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关键点。随着未来我国海洋经济在政策层面的推动、海洋产业配套基础的完善及在技术领域的不断提升进步,也将带动各新兴海洋产业突破各自发展瓶颈。推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高端化、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系列化、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规模化、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工程化、推动海洋新材料适用化、海洋服务业多元化。海洋经济向产业链高附加价值环节转移。随着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的枯竭,目前我国海洋渔业已进入到以海水养殖为主的阶段,未来有进一步替代近海捕捞的趋势,并随着海水养殖规模的扩大,向水产品精深加工延伸。随着技术提升及我国制造能力的不断增强,以LNG船舶、海上风电关键零部件等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也将随着市场倒逼、研发投入的持续增强等大环境因素逐步实现国产化。2)海洋产业集群化海洋产业具有技术密集、关联广泛的特点,链条式、集群化发展能够更好地产生规模效应,提高创新速度和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企业经营效益。海洋产业集群化发展,一方面,在沿海区域发展以产业园为主体的海洋经济集群,另一方面,可以协调沿海地区海洋经济产业,充分发挥各自特色,协调区域间的竞争合作关系,避免产业结构同质化。以产业园区为依托,积极培育产业链条,构建企业分工协作、协同发展的内部联系,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是海洋产业园区的发展方向。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在产业增长速度、市场占有率和生产效率方面将产生较强的正面影响,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一是产生集聚效应。具有共同生产要求的企业共享各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节约原料消耗和生产成本,加快新技术的推广扩散。二是提高专业化水平,进而提高经营效率。集群内大中小企业集中在一起,共同构成一个环节完善、功能齐全的企业功能生态网络,既有利于大企业内部分工的外部化,也有利于小企业的经营专业化,提高专业化效率。三是形成良好的竞合关系。同类企业集聚在一起,市场信息相对透明,企业间既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便于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强化区域核心竞争力。四是刺激企业创新行为。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集合涉海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和中介服务组织,通过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联结在一起,进行海洋科技研发、产业化等一系列活动和服务,通过相互学习和竞争,提高创新动力和创新效率。3) 绿色低碳化随着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绿色海洋经济发展理念已经成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导。如何实现由“蓝色经济”向“绿色经济”平稳过渡,重要的是充分注重发展质量。在海洋管理角度,保障海洋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海洋的重要内容之一。未来将逐步实现区域内产业政策、环保政策、节能减排政策有效衔接,完善跨界污染防治的协调和处理机制,全面提升海陆两大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产业发展角度,培育绿色产业,把“调结构转方式”作为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以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来引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拓宽海洋绿色养殖空间,发展现代绿色海洋渔业。加大海洋渔业资源养护力度,发挥海洋牧场示范区的综合效益和示范带动作用。二是遵循绿色发展路径,实施新兴产业培育计划。加快培育海洋生物医药、海洋高端装备、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推动海洋产业结构向中高端攀升,构建绿色海域经济链,打造沿海绿色产业经济带。三是以低碳化为引领,构建“立体海洋”绿色发展新模式。通过构筑规模化、标准化的生态型和集约型海洋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产业园区,集聚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四是发展现代海洋服务业,推进航运服务功能集聚区建设。完善金融服务、科技研发、行业中介等海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整合海洋信息技术和资源,加快现代海洋服务业向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发展。4) 海洋产业国际化海洋本来就是面向国际的。海洋是一个通道,它是全球化的一个边界,也是一个平台。所以,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要积极主动地参与产业链的全球分工协作,分享全球分工协作的好处。以船舶工业为例,近年来我国船企利用国际航运市场小幅上涨,新船市场持续活跃的契机,积极开拓市场。至2019年上半年,我国出口船舶分别占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92.9%、91.5%和90.8%。造船工业出口船舶的高占比、产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国际化趋势都对我国制造业及产业链协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 海洋产业信息化与智能化“智慧海洋”建设事关重大战略和国家利益,是实现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需要。作为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面,海洋信息化发展正步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我国科技、经济实力的增强,海洋信息化技术装备得到快速发展,但相对于迫切的现实需求和产业发展,还有很大差距。加速推动海洋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要加强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海洋领域的深度融合,着力推进形成“信息透彻感知、通信泛在随行、数据充分共享、应用服务智能”的海洋信息化体系。10、海洋经济发展建议1)坚持协调发展理念一方面协调海陆经济,扩大海洋经济,实现陆海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协调好海洋产业布局,避免区域之间恶性竞争,引导和推动海洋产业区域间的合理分工与合作。2)创新“海洋+互联网”、“海洋+大数据”等发展模式通过推动海洋传统产业逐步向智能生产、智能销售等新模式转变,引导海洋产业技术创新,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和国家级海洋重点实验室,从而提升高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能力,打造适应需求、高级的海洋高技术产业体系。3)培育支撑海洋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龙头企业,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引进国外先进生产技术,逐步实现高端制造领域的关键设备、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二、海洋经济各行业发展概况1、海洋渔业海洋渔业是海洋经济中的传统产业之一,是海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也涵盖与海洋渔业相关的配套服务如水产品加工、鱼苗鱼种服务等。2008年-2018年我国海洋渔业年均增长速度为8%,属于平稳增长型,2018年全国实现增加值4801亿元。就全世界来看,海洋渔业与内陆渔业产量均相对稳定,海洋渔业年产量在一亿吨左右,内陆渔业产量将近6000万吨,海洋渔业构成渔业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海洋渔业范围内,海洋捕捞产量在8000万吨左右,海水养殖产量略大于2000万吨,海洋捕捞产量占海洋渔业的80%左右。在利用量上,人类消费量远远大于非食用量,人均表现消费量在过去五年间呈增长趋势。而就我国来看,近年来渔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尤其是远洋渔业、海水养殖业的发展使海洋渔业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幅度。同时,我国海洋渔业已经进入了以海水养殖为主的阶段。过去我国的海洋渔业长期以来一直以海洋捕捞为主,自2007年以来产值结构发生改变,海水养殖产值开始超越海洋捕捞,近五年来海水养殖地位不断巩固,2017年海水养殖产值达3307亿元。关于海洋渔业的未来发展,一方面,要考虑海产品高蛋白、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营养价值丰富,契合消费者的喜爱。另一方面,随着全球性渔业资源不断衰退,海洋渔业未来增产潜力十分有限。加快生产结构调整,变粗放型渔业为新型高效渔业是未来海洋渔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为此应关注海水健康养殖、远洋渔业、海洋牧场、休闲渔业等发展模式。1、海洋油气业海洋油气业是指在海洋中勘探、开采、输送、加工原油和天然气的生产活动,深海油气资源开发,对于保障我国能源供给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008年-2018年我国海洋油气业年均增长5.4%,但各年间存在较大波动。2000年以来,世界海上油气勘探开发步伐明显加快,海上油气新发现超过陆上,储产量持续增长,海洋已成为全球油气资源的战略接替区。特别是随着海洋油气勘探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和日臻成熟,全球已进入深水油气开发阶段,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已成为全球石油行业主要投资领域之一。海洋油气业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行业,整个过程需产业链上各领域服务商相互合作才能获得最大收益。而石油公司是整个行业的最终需求端,其景气程度决定了勘探开采服务和海工装备的需求,对产业链的运行至关重要。2014年6月以来,国际原油价格跳崖式下跌,石油公司纷纷压缩投资以应对挑战。海洋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海洋石油工程装备建造市场量价齐跌,海洋钻井平台动用率下降15%以上,平均日费下降40%以上。相应的,我国海洋油气业产值由2014年的1530亿元跌至2015年的939亿元,并经历了2015-2017连续三年的调整期。就我国海洋油气业的发展前景来看,一方面,随着陆地石油资源的衰退,海洋油气为未来重要的能源供给来源。尤其是目前中国海洋石油探明程度为12%,海洋天然气探明程度为11%,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0%。目前全球油气的40%来自海洋,而我国海洋油气的产量只占到26%。因此,我国海洋油气开发仍处于早中期阶段,产业潜力较大,是未来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且发展海洋油气业,加大对海洋钻探开发的投资,对相关产业具有较强的带动能力。另一方面,海洋油气业属于典型的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行业,勘探开发进入壁垒高。而就全球来看,海工核心技术大多掌握在行业领先公司手中,且这些技术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垄断性。目前我国政策规划引导不到位、深海自主勘探开发技术装备水平落后、重点企业合作开发力度不够等问题凸显。须完善深海油气勘探与开发专项扶持政策,加强企业协同攻关和技术集成能力,提高我国深海自主勘探开发技术装备水平,提升国际合作层次和范畴。2、海洋矿业海洋矿业包括海滨砂矿资源开发和深海矿产开发两部分。2008年-2018年海洋矿业年均增长23%,其中2013年、2017年出现较明显的下降,属于波动增长型。在整个海洋矿产行业中,海滨砂矿开发由于对沿海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管制措施严格,加上开采成本难以与陆地矿产竞争,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深海矿产开发则存在开采周期长、技术要求高、成本较高且难以实现规模化开发的问题。转变粗放型海洋矿产开发方式,有序、合理开采海洋矿产资源,重视深海矿产勘探与开发技术研究,是实现海洋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3、海洋盐业海洋盐业是我国的传统海洋产业,2008年-2018年年均增速为-4.1%,属于波动下降型,近三年海洋盐业产业增加值稳定在40亿左右,比十年前下降近三分之一,不足十年间产业峰值的一半。海洋盐业产品主要为食用盐和工业用盐,其中工业用盐占全国盐需求总量的80%以上。作为生活必需品,食用盐需求量较为稳定;而工业用盐受下游产品产能过剩和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影响,需求量下降,海洋盐业呈现负增长。此外,由于海洋盐业自身的行业特点,其进入壁垒较低,目前我国盐业已经进入了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阶段,产业整体进入成熟期。优化海洋盐业产业结构,加大核心技术和产品开发,建立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寻求与化工、海水利用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海洋盐业应重点关注的领域。4、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是我国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2008年-2018年年均增速为2.7%,行业属于平稳增长型。但近年来受国际政治经济形势、贸易环境等影响,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航运业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航运业发展初期并没有明显的周期性和波动性,18世纪开始,航运业随船舶数量增加、全球运力快速增长,船东话语权逐渐减弱,航运企业间竞争加剧,班轮公司形成不同的班轮公会,航运业逐渐形成明显的周期性。从总体上看,全球航运周期长度一般集中在5-15年。自2003年开始的本轮航运周期,在2008年达到周期波峰,之后开始步入衰退和萧条期。从2005年开始航运运力供给增速开始高于海运贸易需求增速,此后供需失衡现象逐渐加剧,2005年至2016年间,除了2010年之外其他年份的运力需求增长率曲线均处于运力供给增长率下方。2017年,全球海运需求延续了2016的改善趋势,当年运力供给增速开始低于贸易需求增速。2018年,受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全球贸易增速有所下滑。据Clarksons预测,2019年全球航运业供需状况未来有望逐步改善,但消化过剩运力仍需要时间。从市场供需来看,海洋交通运输行业主要由干散货市场、油运市场和集运市场组成,由各自的原有规模、新船交付、旧船拆解及新船订单角度考虑其变化趋势。分船型来看,未来油船及集装箱船供需格局有望逐步改善,散货船供给增速依然高于需求增速。2018年油运行业受益大量旧船拆解,行业供给增速出现负增长至-0.3%,而2019年受新船交付影响,供给增速将出现明显上涨至3.1%,2020年大量老旧船舶将由于耗能高、经济性低,退出即期市场,市场有效运力将出现大幅下降,供给增速将出现负增长至-0.2%,2018-2020年需求增速分别为1.6%、3.6%、3.8%。集装箱运输行业在2018年度过了交船高峰期,自2019年起,运力供给增速将出现明显回落,预计2019年供给增速为3.0%,需求增速为4.6%。干散运输市场运力增速放缓,预计2019年供给增速为2.79%,需求端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影响,预计2019年干散运输市场需求增速为2.4%。随着“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实施,海洋交通运输业迎来全新发展契机。完善港口集疏运系统,推进港城一体化建设,努力开辟新的远洋国际航线,加强海上通道建设,是促进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5、滨海旅游业海旅游业隶属第三产业范畴,滨海旅游业在海洋经济中规模最大、增速较快,需求较大且逐年上涨。过去十年中,滨海旅游在实现自身产业规模不断扩充的同时,已经成为我国海洋经济的第一大产业,其发展速度快于我国旅游产业整体增长幅度,同时也是海洋经济内部发展较快的产业之一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支出在家庭总支出中所占比重有所提升,滨海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滨海旅游涉及旅游、餐饮、娱乐休闲、地产开发等多项产业,对当地特色打造及口碑具有较大影响力,具备较强的产业带动性。但目前我国滨海旅游业的发展仍存在低水平供给过剩与高品质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我国大部分地区处在由休闲游向休闲度假游过渡阶段,大部分东部沿海省份开始进入成熟的度假游阶段,为滨海旅游未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需优化供给结构,统筹陆海旅游资源,大力开发游艇、海上运动等特色海上旅游产品,满足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6、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尤其是海洋微生物因其生境特殊、遗传可控、可放大发酵等特性,是创新药物、生物农药、保健食品、医用佐剂及酶制剂等生物制品的优良原料。目前国内外共有20多种海洋来源药物及中药复方制剂应用于临床,60余种候选海洋药物进入临床各期研究。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药品监管机构已经相继批准了13个海洋生物药物上市,含10种小分子、1种多糖及2种蛋白类海洋药物,主要应用于抗肿瘤、抗病毒、抗菌、镇痛等。近年来,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业实现了规模上的飞速增长,由2008年的58亿元增至2018年的41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1.7%,成为海洋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伴随着蓝色经济热潮的兴起,山东、广东、江苏、福建等沿海各省纷纷加大了对海洋生物医药行业的投入,不少药企也瞄准海洋生物医药领域,例如江苏苏中药业、北海国发海洋生物、威海百合生物、天津天士力、浙江海正药业、深圳市海王生物工程等。近年来,我国医药工作者在海洋药物开发方面做了大量创新性的工作,开发出了藻酸双酯钠、角鲨烯、甘露醇烟酸酯等,用于抗病毒、治疗肝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抗阿尔茨海默病等。自2010年以来,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专利申请数量与公开数量也有所提升。但从技术层面看,我国海洋生物制药产业目前多集中在比较粗放型的、技术要求低、处于产业链底端的各种原料加工层面。海洋生物医药业是我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代表,其快速发展得益于政府的大力培育、相关科研机构技术研发的进步和企业较快的生产转化能力。此外,海洋生物医药行业的技术附加价值较高。行业处于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发展的前沿阵地,具有附加值高、社会效益好、绿色高效等特点。目前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口数量庞大,对医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同时对医药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海洋生物具有独特的营养价值,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能有效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促进细胞代谢、抗癌防癌,可以有效缓解对医药数量、质量不断提升的需求,具备较好的发展前景。海洋生物医药的发展将对我国医药行业产生强大的推动力,同时能有效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部分医疗问题。但同时也要考虑到,海洋生物医药行业具有研发周期长、产品开发成本高、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以及资源层面相对匮乏等特点。对于制药企业来讲,海洋生物医药不同于已形成非常完备而成熟的生产研发体系的化学药品,其研发环节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现在国际上药物研发周期一般为10-15年,而目前上市的海洋药物的研发周期普遍在20年以上,这意味着企业承担的风险比原来高数倍。海洋药物的研发面临着资源层面的难题。许多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相对匮乏难以大量采集,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一些海洋动植物如珊瑚等处于禁止采集状态;同时,一些生产药源化合物的海洋生物产量低,人工养殖较难实现,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海洋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且现阶段而言,海洋生物医药实现规模生产难度较大,受工艺技术的限制,海洋生物药品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对行业发展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综上所述,目前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环境恶化、药用资源不足、关联产业集聚度低、产业链整合性差,由于发展基数较小,在海洋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较低,短期内难以成长为海洋经济的主导产业。在海洋生物制药的发展之路上,相对欧美发达国家,我们面临着更多的问题需要逐步去解决。因此,合理开发药用动物、植物、微生物资源,建立配套完善的产业链和规模化的产业集聚,是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业未来需重点关注的领域。7、海洋电力海洋电力业利用海洋能进行电力生产活动,包含海上风电、潮汐发电、海洋温差发电、波浪能发电、海流发电和海水盐浓度差发电等形式,属于海洋新兴产业,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动力。2008-2018年鉴海洋电力产业规模由8亿元增至17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5.9%,为海洋经济中增速最快的行业。改革开放以来,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供应支撑了经济的高速发展,由此带来的资源、环境的压力已接近承受能力的极限,为了避免重蹈发达国家工业化革命时期的覆辙,同时如何为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能源保障,清洁能源成为重要选项。2018年中国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合计约22.2%,较2012年提高了7.7个百分点,正向2020年和2030年分别达25%和35%左右的目标调整中。与之对应的,火电在我国发电结构中所占比重由2010年的80.8%降至2018年的70.4%,而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发电分别增至5.2%和2.5%。而近年间我国风电产业技术水平显著提升。风电全产业链基本实现国产化,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多家企业跻身全球前10名。风电设备的技术水平和可靠性不断提高,基本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同时出口到28个国家和地区。随着风电的迅速发展,我国陆上风电受限于消纳问题,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弃风现象。新能源富集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跨省、跨区通道能力不足问题,已成为制约新能源消纳的刚性约束。而海上风场基本都建设在沿海100-200公里以内,距离负荷中心较近,减少电力传输损失,并且在稳定性及发电小时数上具备优势,适合电负荷中心的需求。海上风电的发展,有望满足行业发展增量需求,成为风电发展新出路。从本质上看,陆上风电是“机组+电网+一般性电力工程”;海上风电则是“风电项目+海洋工程”,海底光缆、海上桩基及海上装机如吊船、打桩船是海上风电项目重要组成部分。海上风电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借鉴海洋工程的技术,牵扯到海域功能的区分,航道,电缆的铺设,海上风机的设计、施工和安装,并网,环保,甚至国防安全等一系列问题。由于涉及海洋工程,海上风电项目比陆上风电多了海上桩基及海底光缆,开发投资成本构成不同,海上风电机组价格显著高于陆上风电机组,价格为其1.5-2倍;同时也有较高的运维成本,行业普遍估计海上风电运维成本在度电成本中的占比25-30%左右,这一比例远高于陆上风电10-15%的比例。综上所述,海洋电力行业属于快速增长型,海洋可再生能源蕴藏量丰富、绿色清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政策导向较好且政府相继出台鼓励政策,是国家未来持续重点支持的新能源行业。但海洋电力行业中,仅海上风电实现了产业化、潮汐电站进入实用阶段,其他海流、海波及温差发电仍处于实验研究及探索阶段;而海上风电成本高昂,需进一步解决发电成本及维护成本问题,潮汐发电在当前商业化电力中成本最高,需要高额补贴才能维持运行。总体来说我国海洋电力产业发展历史较短,存在多头管理、项目投资和运营成本高、研发力量分散、政策措施不到位等问题,亟待从优化产业布局,加大海洋波浪能、温差能、盐差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系统规划技术开发体系,加强政策扶持等方面实现突破。8、海水利用业海水利用作为我国重要的海洋新兴产业,2008年-2018年海水利用业年复合增长率达7.8%。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是海水利用的主要形式。海水直接利用包括直接用海水为冷却介质、海水冲厕、海水消防、用海水灌溉耐碱农作物等,通常限于临海城市使用,无深加工难度。而海水淡化对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意义重大,发展前景广阔。目前海水淡化行业存在生产成本过高、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政府扶持政策不到位等问题使其面临大规模产业化瓶颈。在海水淡化总成本构成中,电耗成本占比最大,占比44%左右,其次是设备成本,包括滤芯、淡化膜更新和设备折旧摊销,设备装置占海水淡化总成本的40%左右,而国产设备比进口设备平均低30%左右,可见海水淡化总体成本下降还存在较大的空间,设备国产化是产业发展的关键。从产业链角度看,又以急需实现进口替代的膜、高压泵和能量回收装置最为核心。整体来看,未来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将提速。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使得对淡水需求量越来越大,而我我国水资源短缺、地表水系日益污染严重、现有的地下水开采和远程调水业受到不同因素的制约,海水淡化已成为解决淡水资源危机的战略选择。同时,在政策扶持、市场推动及企业创新研发能力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我国开始对反渗透膜等关键设备的进口替代。并且,随着淡化技术的不断完善,尤其是未来关键设备的国产化,海水淡化成本将大幅降低。未来应加大对海水利用业的研发投入,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海水利用业向大规模产业化利用迈进。9、海洋化工业海洋化工业产品广泛应用于建材、军工、石油等领域,是海洋高耗能产业。尽管2008年-2018年海洋化工业实现产能快速增长,但受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影响,近年来增长速度有所放缓。海洋化工业指以海盐、溴素、钾、镁及海洋藻类等直接从海水中提取的物质作为原料进行的一次加工产品的生产,包括烧碱、纯碱以及其他碱类的生产;还包括以制盐副产物为原料进行的氯化钾和硫酸钾的生产;或溴素加工产品以及碘等其他元素的加工产品的生产。在倡导循环经济的环境下,海洋化工业应改进生产工艺,实现废水废渣废气综合利用,减轻环境负担,同时努力推动生产、深加工等上下游产业链一体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10、海洋船舶工业船舶是水上运输和工程作业的主要工具,通常按照船舶所运输的主要货物类型将其分为散货船、油船、普通货船(主要为集装箱船)、特种船和非货运船五大类。在吨位占比方面,散货船目前吨位占比最高,为40%左右,油船和普通货船次之。在价值占比方面,由于海洋工程辅助船及特种货船(化学品船和LNG 船等)是技术含量高,单体价值大的船种,其价值量占比分别为19.6%和12.5%,远高于其吨位占比;普通货船价值量占比17.0%,接近吨位占比16.1%;干散货船和油船由于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其价值量占比远低于其吨位占比,价值量占比分别为22.2%和14.6%。船舶产业链包括产业上游的原材料、船舶设计、船舶配套等企业,产业中游负责船舶总装的造船厂,以及产业下游的航运公司或租赁公司。其中,原材料主要是指钢材、合金材料以及特殊材料等;船舶设计可分为基础设计、详细设计等;船舶配套较为复杂,可分为船舶动力系统、船用电力电气系统、甲板机械、船用舾装设备、船用通信导航系统等。在船舶制造中,人工成本占全船成本的30%左右,钢材等原材料占全船成本的25%,而设计管理成本占全船的5%。目前我国造船产业链代表企业有:在整船制造领域中,代表性企业有中国重工、中国船舶、中船防务等;船用设备领域以瑞特股份为代表企业;船用动力系统领域以中国动力和潍柴重机为代表企业。其中,我国船舶总装制造呈现南北分立的局面,“南船”指的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北船”指的是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两大集团公司下属8家船舶行业上市公司,加上外高桥等非上市公司,基本涵盖了中国船舶总装制造90%以上的市场份额。2018年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为997亿元,行业受全球经济贸易发展趋势影响较大,2008年-2018年间增长出现较大波动。1985-2007年,国际海运贸易需求旺盛,贸易量保持高速增长,从33.3亿吨增长至80.34亿吨,年均复合增速为4.08%,刺激了船舶供给的快速增长。2007-2017年,国际海运贸易量增速放缓,从80.34亿吨增长至107.02亿吨,年均复合增速为2.91%,且2009年贸易量出现负增长。国际海运贸易增速放缓和船队的加速扩张导致航运市场运力过剩,近年来抑制了造船业的增长,我国造船完工量、新增订单、手持订单等指标呈现出下滑趋势。近年来,我国船企利用国际航运市场小幅上涨,新船市场持续活跃的契机,积极开拓市场。2019年上半年,我国出口船舶分别占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92.9%、91.5%和90.8%。自2014年以来,我国造船三大指标以载重吨计国际市场份额均超过35%,继续保持世界领先,截至2019年上半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7.1%、55.8%和44.9%,造船三大指标均位居第一。其中,造船完工量以2.1个百分点优势领先韩国,而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均处于绝对优势。2019年,受国际贸易摩擦和地缘政治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增长延续疲弱态势,船东订造新船越发谨慎。散货船、油船和大型集装箱船新增需求仍然低迷,但豪华邮轮、LNG船和支线集装箱船新船需求有望继续保持活跃。预测2019年全球新船成交量为5000-6000万载重吨;造船完工量在9000万载重吨左右;年底手持订单量有望保持在1.8亿载重吨水平。预计2019年,我国造船完工量约3600万载重吨,新接订单量与上年基本持平,年底手持订单量维持在8000万载重吨左右。虽然我国已经成为全球船舶制造大国,但是在技术水平和高附加值的高端船型制造、核心船舶配套产业上面临结构性技术与产能缺失问题,国际竞争力较弱,远远落后于韩国与日本。根据克拉克森数据,2018年,中国船企在热门/高端船型上(大型LNG船、超大型VLGC船、超大型油船等)共接获订单20艘、占比约8%,总金额约13亿美元,占比不足6%。与此同时,中国船企在散货船和支线型箱船领域优势显著,以2018年新接订单计算,进入全球前十的新时代造船、外高桥造船、江苏新扬子品牌船型主要是散货船、支线型箱船与VLOC船,接单程度贡献至少达50%。我国海洋船舶业目前生产结构以干散货船为主,随着LNG等高端生产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一方面,海洋船舶业的生产结构将向高利润端发展延伸,未来海洋船舶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是以海洋工程装备为代表的高端产品。另一方面,军工行业的发展会刺激船舶行业的需求,需求供给方面的需求变化有望推进我国海洋船舶行业稳健发展。11、海洋工程建筑业是指用于海洋生产、交通、娱乐、防护等用途的建筑工程。2018年我国海洋工程建筑实现增加值1905亿元,2008-2018年间年复合增长率达16.6%,属于波动增长型。2008-2014年间,近年来海洋油气业、海洋渔业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沿海港口建设、海底隧道、跨海大桥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海洋工程装备需求的快速增长,极大地推动了海洋工程建筑业的发展,海洋工程建筑业规模由2008年的411亿元增至2014年的2103亿元。但近年来受全球制造产能过剩、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影响,海洋工程建筑业出现波动性下降。海洋工程建筑涉及与资源开发利用相关、与产业发展相关及与基础设施类海洋工程建筑。其中与资源开发利用包括矿产资源、能源及空间资源开发,包括海洋油气开发所需的工程平台设计、建造、安装、调试,海上风电建设安装,跨海大桥建设等。与产业相关的海洋工程建筑涉及海洋渔业、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船台船坞建设及海底电缆铺设等领域。基础设施类海洋工程涉及海底隧道、海港、海洋防护性工程建筑等。与单个海洋产业相比,因其涉及领域多,海洋工程建筑业受行业周期性影响相对较小,而受整个宏观经济水平的影响较大。而其中产值较大的重点细分领域技术含量高,通常由国企下属分支机构垄断市场。强化技术优势,突破跨海桥梁、填海工程等大型工程建筑关键性技术,打造全球领先的海洋工程建筑技术体系和施工队伍是我国海洋工程建筑业转型升级的突破点。三、部分海洋经济领军城市发展概况1、青岛2011,山东半岛蓝色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组成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东营—滨州三个城镇组团,形成“一核、两级、三带、三组团”的格局至2017年,青岛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2909亿元,同比增长15.7%,占GDP比重达到26.4%。其中西海岸新区定位先进制造业集聚区,集聚了中船重工711所、702所、725所、电子41所等科研机构近200家,其中国家级科研机构24家。2018年,蓝色经济重点建设项目25个,总投资1001亿元,总投资704亿元的联想海洋产业运营总部、中船重工海洋装备研究院等7个项目列入省海洋经济新旧动能转化重大项目库。中国蓝谷定位以海洋为主要特色的高科技研发及高科技产业集聚区,主要集聚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目前已引进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蛟龙”号母港国家深海基地等重大科研平台22个,新签约引进各类科技型企业40余个。红岛经济区(高新区)定位以蓝色经济引领转型升级的自主创新示范区,累计引进建设“国字号”创新平台16个,中科院声学所青岛分所、长光青岛应急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基地正式启用,中国海洋大学生物创新园、等高校合作项目落户建设,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青岛分院等揭牌成立。2018年7月,青岛出台《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国际海洋名城行动方案》,确定实施“1045”行动,加快发展海洋交通运输、海洋船舶与设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等十大海洋产业;全面提升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特色文化、海洋生态文明、海洋对外开放等四大领域发展水平;实施海洋新动能培育、重点区域率先突破、项目园区企业建设、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放管服”综合改革等五大支撑保障工程。方案提出,争取到2022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到5000亿元,占GDP比重超过31%,形成6个产值千亿级以上的海洋产业集群。到2028年,基本构建起海洋创新动力强劲、市场主体活力充沛、新兴产业不断壮大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实现海洋大市向海洋强市的战略性转变。到2035年,全面建成与世界知名海洋城市媲美,特色鲜明、创新强劲、活力彰显、文化浓郁、环境优美、全面开放的国际海洋名城。2、宁波宁波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是个繁华的江南滨海城市,位置得天独厚,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段,东有舟山群岛为天然屏障,北濒杭州湾,管辖海域面积9758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1562公里,拥有港口区位、海岛岸线、海洋生物资源、海洋油气资源和海洋旅游五大基础优势。2017年6月,宁波从全国13个申报城市中脱颖而出,成功入围国家“十三五”第二批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根据总体方案要求,宁波积极推进项目筛选和制度建设工作,确定了22个示范项目。据了解,2017年宁波海洋经济总产值达到4818.74亿元,实现海洋经济增加值1434.28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14.44%,其海洋经济总量在浙江省各地市中居于领先水平。据初步核算,2018年宁波海洋经济总产值达5250.82亿元,实现海洋经济增加值1530.82亿元,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宁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强劲增长点。近年来,宁波不断培育海洋经济行业龙头企业,主要以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为主导。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宁波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提高了其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优势。2018年11月,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成功获得国家批复。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通知》(发改地区〔2018〕1712号)要求,示范区将立足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点,发挥引领作用,重点提升海洋科技研发与产业化水平,争取在创新海洋产业绿色发展模式上形成示范。2019年7月,浙江省政府正式批复《浙江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根据《总体方案》,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总面积149平方公里,将围绕构筑“一体二湾多岛”格局,推动建设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智慧科技、海洋旅游(影视休闲)、渔港经济、海洋旅游(康体养生)、海洋生物医药等六大区块。丰富的海洋资源造就了象山百里黄金海岸和千年渔乡风情。依托海洋优势,象山的渔业和文旅产业也蓬勃发展。目前,象山正在加快形成以“蓝色经济”为特色的发展模式,不断优化经济产业结构,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海洋经济迅猛崛起的同时,势必考验着这个地区的海洋生态。如何在两者中寻求平衡点,宁波也下了一番苦功。近年来,宁波一直致力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首先在海洋生态资源本底调查的基础上对全市海洋功能区划重新修编,把全市划分成不同类型的海洋基本功能区,确立了一核、两带、十区、十岛的海洋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确保海洋经济发展空间与生态环境协调平衡。其次,构建严格的资源保护长效机制。制定出台了《宁波市象山港海洋环境与渔业资源保护条例》等,积极开展海域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研究,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奠定基础。为了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修复,宁波统筹推进蓝色港湾、国家级美丽海岛示范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等。通过对海岛生态修复,恢复退化的功能,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建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过程中,宁波将不断提高陆海统筹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优化海洋经济发展格局,构建生态型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将宁波建成协调发展的大平台。3、上海2018年上海海洋经济总量持续保持平稳增长,海洋生产总值达到9183亿元,占全市GDP的28.1%。海洋已成为上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市海洋生产总值从2014年6217亿元增长至2018年9183亿元,占该市GDP的28.1%,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1.0%,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上海海洋产业布局已基本形成“两核三带多点”,即临港海洋产业发展核、长兴海洋产业发展核,杭州湾北岸产业带、长江口南岸产业带、崇明生态旅游带,北外滩、陆家嘴航运服务业等多点。其中,临港、长兴两大海洋产业“发展核”成效显著;海洋交通运输和航运服务、海洋船舶和高端装备制造、海洋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核心优势明显,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新兴产业持续培育壮大,海洋产业发展新动能持续迸发。上海浦东新区于2017年6月获批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临港地区作为主要承载区,目前已成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高地,引领带动了深远海高端装备、海洋生物药物等领域的创新突破和集聚孵化。2年来,临港示范城市创建按照既定目标稳步迈进。其中,上海雄程海洋工程公司推进的海上大型打桩系统技术,迈向了世界舞台,获取了克罗地亚佩列莎茨跨海大桥打桩项目,成为该领域民营企业的佼佼者;上海彩虹鱼海洋科技股份公司推进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研制项目,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完成两台“彩虹鱼”第二代着陆器的万米级海试,深度分别为10918米和10899米;上海思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的海藻生物胶产业化和产业链重构,已经在医药、日化、乳品等细分累计推出近10个新品批量。2018年12月,上海崇明区长兴岛获批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探索海工装备产业发展模式和海洋产业投融资体制创新。为此,长兴岛提出了5项重点任务:一是积极服务以军工第一造船基地为代表的先进海洋装备制造区建设;二是积极服务以先进船舶海洋工程与港口机械装备制造为方向的创新示范工作;三是推动以海洋产业与航天技术为重点的科创基地建设;四是推动以渔业供应链金融体系为特色的横沙渔港综合营运服务发展模式建设;五是促进以工业旅游和全岛旅游资源整合为内涵的海洋文化旅游圈建设。根据《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将推进上海和深圳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按照国家总体目标,《上海市海洋“十三五”规划》明确,到2020年,海洋生产总值将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0%左右,形成以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海洋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下一步,上海将围绕“十三五”规划目标,积极推进长三角海洋经济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探索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化浦东新区和崇明区长兴岛两个国家级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不断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4、深圳深圳有涉海企业7300多家,约占全省的24%,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2018年深圳海洋生产总值约2327亿元,同比增长4.63%,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占全市GDP的9.6%,远洋渔业发展全省领先。与深圳四大支柱产业及高新技术、金融业、物流业、文化和相关产业相比,海洋经济规模已跻身第四位,比肩物流业,支柱地位凸显,海洋经济已被列为深圳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在海洋高端装备领域,深圳拥有以中集集团、招商局重工、友联船厂、深圳市汇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海洋船舶工业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160余家。招商局重工建造的“天鲸号”挖泥船,在岛礁建设中被称为“造岛神器”;MT系列多用途包和潜水支持船,标志着中国深水工程作业能力跻身世界最先进水平阵容。友联船厂成为国内首家LNG修理船厂,连续多件位居中国各单体船厂领先地位,逐步巩固了修船龙头的企业地位。中集集团和招商局重工将整合双方的海工板块组建“中国海工”集团,打造全球海工装备标杆。深圳规模庞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电子信息和生物等产业优势,也快速延伸嫁接到海洋电子信息产业领域,深圳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全国电子信息产业总值近1/6。中兴通讯、研祥智能、海能达通信、行健自动化等大型电子信息龙头企业已进军海洋通讯、船舶导航等海洋领域,海洋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加快聚集形成。由中海油与武汉大学强强联手的中海北斗,全球首次实现海域陆域精准定位误差缩小至10厘米以内。在海洋油气领域,深圳具备大规模制造海上钻井平台的能力,覆盖产业链设计研发、总装、建造和应用等上中下游环节,涌现出一大批技术先进、成长潜力较大的涉海企业。其中,中集集团拥有国内外海工专利400余件,其设计建造的“蓝鲸一号”超深水钻井平台代表了全球最高水平,承担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重任;下属企业中集海工已交付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占国内市场80%。招商局重工自升式钻井平台手持订单全国第一,CJ系列自升式钻井平台占有率世界第一。2018年12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勇当海洋强国尖兵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决定》。确定了海洋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到2020年,海洋经济实现高质量增长,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生态环境稳步改善,海洋综合管理水平国内领先,海洋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到2035年,重点提升在亚太地区海洋领域的影响力,基本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到本世纪中叶,实现海洋发展达到全球一流水平,全面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成为彰显海洋综合实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先锋。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作出重大部署。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指出,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圳推出了向海图强的“十二个一”工程:按程序组建海洋大学,建设国家深海科考中心,探索设立国际海洋开发银行,成立海洋科学研究院,打造全球海洋高端智库,建设国际金枪鱼交易中心,组建海工龙头企业集团,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基金,加快建设海洋新城,探索设立深圳海事法院,规划建设深圳海洋博物馆和海洋科技馆,办好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深圳还将研究起草《深圳市海洋发展规划》,从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文化生态、防灾减灾、综合管理、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清晰的发展目标、评价体系、空间布局、管控要点和重点举措,为深圳海洋的全面发展提供精准方向和坚强支撑。四、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规划总体思路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海洋经济产业园区规划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核心需求展开:1、总体定位全面分析内外部发展环境,综合考虑区域发展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并充分借鉴日本、新加坡、青岛、深圳等海洋经济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明确海洋经济的产业体系、产业链环节等,并制定目标考核体系。2、海洋经济细分产业规划对海洋经济细分产业进行重点深入研究,明确细分产业发展方向、产业链环节、技术研发方向及发展举措。3、海洋产业发展路径按近期、中期、远期的方式分阶段推进工作,明确各阶段的发展目标、产业发展重心、政府的重点任务等,最终实现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4、海洋产业发展策略制定海洋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未来可以从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向新兴海洋产业发展延伸、完善产业链环节形成集群效应、提升以物流/金融为代表的海洋服务业、打造特色海洋文化形成品牌效应等方面寻求突破。5、空间布局建议按照产业功能与产城融合的要求来合理布局各类海洋产业项目,实现近期与远期相结合,使得土地价值得到有效利用。6、保障措施建议政府通过提供人才、技术、资金、组织管理等方面的配套服务来保障海洋产业的发展。7、招商引资建议围绕重点项目进行招商引资来实现规划的落地,真正做到“筑巢引凤”。五、前瞻海洋经济与海洋产业规划相关案例【中韩(盐城)产业园临港产业配套区发展规划项目】中韩(盐城)产业园临港产业配套区位于大丰港经济开发区,总占地面积8平方公里。为全力推动实施方案尽快落地实施,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深化产城融合,高水平推进中韩(盐城)产业园临港产业配套区的建设发展,充分发挥园区在中韩区域协作方面的示范辐射作用,大丰港经济开发区特委托前瞻产业研究院编制《中韩(盐城)产业园临港产业配套区综合发展规划》。前瞻产业研究院盐城项目组对大丰港经济开发区园区管委会、园区重点企业、江苏海洋产业研究院等进行了扎实详细的调研访谈工作,结合桌面研究的成果,项目组提出中韩(盐城)产业园临港产业配套区将以打造“中国中部沿海海洋经济中韩合作新高地”为总体定位,以长三角北翼现代物流区域性枢纽港、中韩(盐城)产业园配套物流中心、海滨康养文旅目的地、中国海洋产业特色发展聚集区四大功能定位作为支撑,发展临港配套物流业、海洋产业、文旅康养,并以海洋生命大健康科技产业新城作为核心区,延伸发展新能源汽车、海水淡化装备、海上风电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来源: 前瞻网

森舞

山东烟台海洋经济发展调查:发展海工装备企业 建设新型海洋牧场

来源:经济日报蔚蓝三问——山东烟台海洋经济发展调查(上)本报记者 曹红艳 刘 瑾 王金虎不久前,山东烟台市经海渔业公司首批1-4号网箱签订建造协议,亚洲装备水平最高的海洋牧场“百箱计划”建设启动。蓝钻1号、耕海1号、长鲸1号、长渔1号、国鲍1号……两三年间,蔚蓝海域矗立起的一项项国内首创,成为烟台海洋牧场的座座地标,也是这个城市挺进深蓝的见证。东部沿海城市烟台,横跨黄渤两海,坐拥1038公里的绵长海岸线、两倍于陆地面积的蓝色“国土”。一直以来,独特资源优势赋予了烟台向海图强的梦想。今天,在向海洋进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大潮下,烟台又激荡出怎样的浪花?蓝海牧歌 向海图强经过多年发展,烟台海工已在世界舞台上掌握更多话语权,堪称金字招牌。然而风云变幻,近年来国际油价下行、全球海工装备市场陷于深度调整,烟台海工企业如何逆势增长?记者在蓬莱巨涛海洋工程重工有限公司厂区采访时看到,吊机林立,8000多名技能工人同时作业,多个巨型模块化的建筑像变魔术一般加长变高。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东涛指着眼前的“庞然大物”说,这是年产180万吨全球最大的烯烃装置模块化建造项目,目前已经收尾。而国鲍1号的交付,拉开了烟台海洋牧场“百箱计划”的序幕。投入100个深海网箱,建成亚洲最大的海洋渔业规范化养殖基地,宏大愿景迈出了第一步。这对国鲍1号的设计建造方中集来福士而言,是重要机遇。中集来福士是烟台海工装备制造的创新旗帜。12级台风中牢牢钉在作业海域钻采可燃冰的“蓝鲸1号”、全球最大的第七代双钻塔超深水海上钻井平台“蓝鲸2号”,均出自中集来福士之手。两年前,中集来福士迈出“油转渔”步伐,聚焦将先进海工技术嫁接到渔业领域,通过大型现代化装备推动渔业养殖走向深远海,以改善近海生态环境,提升渔业养殖效益。目前,烟台已培育出规模以上海洋工程装备企业26户,船舶海工研发人员1500余人,形成以中集来福士、杰端集团、蓬莱中柏京鲁船业、蓬莱巨涛重工等为骨干的海工制造企业集群,中国海工北方总部在烟台揭牌落户。逆势求变,创新弄潮,烟台海工装备制造业继续成为最具活力的增长领域之一。“烟台海工装备企业开疆拓土,提高了海洋开发能力,为海洋经济健康发展注入了新动能。”烟台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副局长宋贤成说。创新弄潮 浪涌和声2020年夏天,到耕海1号海洋牧场打卡的海钓爱好者不少。按照新的规划,升级后的新平台将提供海上住宿、海洋美食、海上婚宴、水上运动等服务,年可接待游客15万人次以上。“传统型的海洋牧场,更多是通过提升它的养殖规模来增加经济效益,我们的思路是拉长它的产业链条,在提升一产价值的同时,也增加了三产元素。”山东耕海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尉岩说。然而,这种“拓荒式”的项目如何推进?首先是审批,按照传统做法,先要认定为省级海洋牧场,再申请建造深海网箱,需要两三年时间;其次是资金,海洋牧场投资成本大、回收周期长,再加上耕海1号是个新兴事物,很多银行犹豫不决;再次是监管,新项目由哪个部门来监管,参照标准是什么,需要摸索。为了支持耕海1号项目发展,烟台市积极协调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并联开展省级海洋牧场认定和深海网箱建设。关键时刻,一家银行愿意为这个海洋文旅探索项目进行金融创新,提供了1亿元授信支持,首批就发放了3000万元贷款。之后,山东出台促进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对海洋牧场试行“联检共管”的检验管理模式。烟台市也鼓励企业创新探索,政府全力给予保障。“这是新生事物,我们的思路是先行先试,边发展边规范。运营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烟台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副局长孙成列说。海洋是新兴产业的“策源地”,而耕海1号正是烟台海洋新兴产业从孕育到成长的缩影。掘金蓝海,谋定“蓝图”。烟台着力构筑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聚力海洋渔业、海工装备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文化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业,实现“六个突破”。目前,六大海洋产业产值约占全市主要海洋产业产值的80%。海陆统筹 蓝绿交响如何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守护好海上“绿水青山”?这两年,莱州湾的渔民们欣喜地发现,绝迹多年的大黄鲈鱼、刀鱼又出现了。之前,由于过度捕捞及同质化等不科学的养殖方式,莱州湾海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域生物资源严重衰退。“由于渔获量急剧下降,当地渔民不得不转做其他买卖。”莱州蓝色海洋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维忠说。10年前,蓝色海洋科技公司涉足投放鱼礁恢复海域生态,成为国家最早一批海洋牧场企业之一。从过度开发到寻求可持续发展,从传统“猎捕型”到现代渔业“农牧型”生产方式之变,绿色理念赋予了海洋经济新内涵。海陆统筹,在海洋开发与保护中找到平衡。近年来,烟台一面“产业强海、实现海洋经济强”,一面“生态护海、实现海洋环境美”,加强了海洋空间资源管控、生态保护修复、突出问题整治和长效机制建设。管控开发空间保护,按照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禁止养殖区要求,清理非法养殖3万多亩;启动编制《海岸带保护与利用规划》,实施海域、海岛、海岸带综合整治修复项目39个、修复岸线45公里。强化入海河流整治,实施66项全域治水工程;强化入海排污口清理整治,直排海污染源实现达标排放;大力推进黄渤海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2019年烟台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9.19%,同比提升15个百分点;2020年上半年,该市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开启经略海洋新帷幕,海洋经济的澎湃动力让蔚蓝烟台行稳致远。

文益

2018年中国海洋经济行业市场分析:生产总值突破8万亿大关 滨海旅游业增加值居首位

2018年,海洋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总量再上新台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和新业态快速成长,海洋经济的“引擎”作用持续发挥,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初步核算,2018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83415亿元,比上年增长6.7%,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3%。2014-2018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及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统计情况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其中,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364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085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8916亿元,海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4.4%、37.0%和58.6%。据测算,2018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684万人。2014-2018年海洋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统计情况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滨海旅游业增加值占比达47.8%2018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保持稳步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33609亿元,比上年增长4.0%。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渔业作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其增加值占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47.8%、19.4%和14.3%。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等新兴产业增速领先,分别为9.6%、12.8%。2018年中国海洋经济增加值细分产业占比统计情况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情况如下:——海洋渔业。海洋捕捞产量持续减少,近海渔业资源得到恢复。全年实现增加值4801亿元,比上年下降0.2%。——海洋油气业。受国内天然气需求增加影响,海洋天然气产量再创新高,达到154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0.2%;海洋原油产量4807万吨,比上年下降1.6%。海洋油气业全年实现增加值1477亿元,比上年增长3.3%。——海洋矿业。海洋矿业发展保持稳定,全年实现增加值71亿元,比上年增长0.5%。——海洋盐业。海洋盐业产量持续下降,盐业市场延续疲态,全年实现增加值39亿元,比上年下降16.6%。——海洋化工业。海洋化工业发展平稳,生产效益显著改善。重点监测的规模以上海洋化工企业利润总额比上年增长38.0%,全年实现增加值1119亿元,比上年增长3.1%。——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生物医药研发不断取得新突破,引领产业快速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413亿元,比上年增长9.6%。——海洋电力业。海上风电装机规模不断扩大,海洋电力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年实现增加值172亿元,比上年增长12.8%。——海水利用业。海水利用业较快发展,产业标准化、国际化步伐逐步加快。全年实现增加值17亿元,比上年增长7.9%。——海洋船舶工业。受国际航运市场需求减弱和航运能力过剩的影响,造船完工量显著减少,海洋船舶工业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全年实现增加值997亿元,比上年下降9.8%。——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工程建筑业下行压力加大,全年实现增加值1905亿元,比上年下降3.8%。——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海洋运输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沿海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比上年增长4.2%,海洋交通运输业全年实现增加值6522亿元,比上年增长5.5%。——滨海旅游业。滨海旅游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16078亿元,比上年增长8.3%。2018年中国海洋经济主要细分产业生产总值统计及增长情况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南部海洋经济占比最高,达39.5%2018年,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26219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7.0%,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1.4%;东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24261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0%,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9.1%;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32934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6%,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9.5%。2018年中国海洋经济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占比统计情况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来源: 前瞻网

旦而哭泣

2020年国家海洋经济产业政策汇总及解读 三大海洋经济示范区齐头并进「组图」

国家政策逐步升级,海洋经济再上新台阶近年来,围绕着国家总体规划的涉海部署,海洋领域出台了海洋资源、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及海洋防灾减灾等一系列专项规划,这些涉海专项规划明确了本领域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以支撑和满足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海洋经济一直保持着稳步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持续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2008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是建国以来首次发布的海洋领域总体规划,也是海洋事业发展的里程碑事件。此后,国家不断升级政策,为海洋经济产业保驾护航。2017年5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其中提出到2020年,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将不断拓展,综合实力和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更趋合理,海洋科技支撑和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着成效,海洋经济国际合作取得重大成果,海洋经济调控与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形成陆海统筹、人海和谐的海洋发展新格局。在顶层框架的要求指引下,2018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海洋局协同推进加快:一方面,不断明确改善海洋产业规划,提升海洋产业经济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完善支持相关产业改造升级,提高海洋经济产业整体综合能力。2019年,农业部公布了《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规划(2017-2025年)》(以下简称(建设规划)),对海洋渔业发展方式、产业链条、海洋牧场综合效益的发挥等3个关键环节发力,聚焦于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问题,尝试转变海洋渔业发展方式,制定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该建设规划中特别强调了海洋牧场管理的部分,以统筹兼顾、科学布局、分类管理、多元投入为基本原则的同时,加强了海洋牧场后续管理监测,确保海洋渔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地方政策持续跟进,三大海洋经济示范区发挥区域优势《建设规划》还鼓励各地制定更高的发展目标,结合全国沿海各省(区、市)海洋牧场建设和发展计划,规划到2025年在全国建设178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包括2015-2016年已建的42个);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海洋经济产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分析报告》汇总,截至2020年7月我国沿海经济特区形成了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为格局的国家三大海洋经济示范区,三大海洋经济示范区均制定了海洋经济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并陆续出台具体细化的政策扶持行业发展。1、 山东海洋经济示范区随着《山东省海洋事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的实施,全省加快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显着增强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2、 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近年来,随着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对浙江省海洋经济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为浙江省海洋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3、 广东省海洋经济示范区2011年7月,《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得到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标志着广东经济发展模式从陆地到海洋。目前,广东提出重点建设一批集中集约用海区、海洋产业集聚区和滨海经济新区,推动海陆空间统筹利用试点,构建海洋经济新格局。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海洋经济产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同类相从

全国人大财经委来盐调研海洋经济 戴源汇报相关工作

10月1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主任委员徐绍史率队来盐调研海洋经济发展情况。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刘政奎参加,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党组副书记陈震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捍东等陪同。盐城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戴源汇报相关工作情况。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工作,坚持把海洋经济作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引擎,海洋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年提高。盐城作为全国第一批新能源示范城市、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海上风电)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国家第二批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试点城市,海洋经济已实现向“三二一”产业结构战略性转变,正处于换挡、转型、升级期。发展海洋经济已列入“十三五”全市重点工作任务,通过制定一系列规划方案和行动计划,实现了发展规划全覆盖,用规划引领沿海开放开发,推动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徐绍史一行首先来到大丰区荷兰花海,详细了解景区现状、运营情况和未来发展方向。他指出,要依托现有基础,深挖景区内涵,结合特色农业产业,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省级旅游风情小镇、全国特色小镇。金风科技在我市建立了以海上风电研发中心为平台,制造和服务一体化为支撑的整体战略布局,全力推进海上风电技术和产业结构升级。徐绍史认真听取了企业技术工艺、研发投入、市场销售等情况后,肯定了企业的发展思路。他希望企业在关键技术上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工艺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在海上风电行业实现更大作为。丰海新能源淡化海水发展有限公司成功开发出100吨、500吨、1000吨等系列“集装箱式模块化智能微网海水淡化成套设备”,海南省三沙市项目成为全国首个在海岛独立运营的新能源淡化海水设备。徐绍史鼓励企业继续坚持产业发展道路,紧盯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断扩展产品链条,全力推进企业做大做强。调研组对我市近年来海洋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希望盐城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抓住当前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有利时机,争取国家、省更大政策扶持力度,补齐海洋经济短板,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作出应有贡献。调研组还表示,地方各级人大要进一步依法履职,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完善海洋环境保护制度,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多人大贡献。全国人大财经委调研室主任陈继宁,省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主任委员江建平,市领导倪峰、马俊健、顾云岭等参加。(记者 吕正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