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海洋二所科研人员圆满完成中国第11次北极科学考察任务凯旋南无

海洋二所科研人员圆满完成中国第11次北极科学考察任务凯旋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通讯员 陈斯音2020年9月28日,中国第11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完成了76天的北极综合考察任务返回上海,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5名科研人员圆满完成考察任务随船归来。此次北极科考自2020年7月15日起航,总航程逾1.38万海里,最北航行至北纬86°13′。本次考察也是“雪龙2”号极地考察破冰船的首次北极考察活动,考察队在北冰洋中央航道及其周边的公海区,实施了多学科综合调查,进一步推进我国极地业务化观/监测网建设。海洋二所参加本航次考察任务的5名科考队员,分别为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重点实验室白有成、郝锵、徐忠胜、苏良和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杨春国。他们的专业方向包括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和地球物理等多个学科,为系统了解北冰洋重点海域的海洋环境和生态特征,掌握北冰洋海冰快速减少机理及其气候和生态效应,提高对北极的科学认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北极科学研究的长期发展提供支撑。考察期间,科考队员精诚合作,不畏艰辛,取得了丰硕的考察成果。本次考察的作业海域几乎全部位于浮冰区,部分海域海冰覆盖率超过80%,调查站位平均水深逾2千米。生态环境研究团队成功回收并重新布放位于楚科奇海台的生物地球化学观测潜标,在北冰洋上层营养盐供应和生物泵调控机制、生态系统碳汇变化规律、海洋初级生产力等方面展开了调查与评价。地球物理团队开展了多波束全覆盖测量,为研究楚科奇海地质演化过程提供了详实的基础资料。【来源:钱江晚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是色而已

走进海洋二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科学家天团”为15户家庭 讲述海洋奥秘

保俶北路上的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二所”),很多在城西生活的人经常会路过,却并不清楚它到底是做什么的。这里有一群科学家常年致力于探索海洋的奥秘,他们让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到海洋环境变化、海洋污染、台风形成原因等科学知识。这里先后出过6位院士;拥有浙江省首批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以及自然资源部系统内唯一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国重室”)和三个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与浙江省共建有浙江省海洋科学院。本周三,海洋二所联合都市快报共同发起邀请,全城征集15户亲子家庭走进科学实验室,活动刚一上线,仅两小时就有200余户家庭报名。29日上午,最终入选的15户亲子家庭,如约而至,有几户家庭甚至提早一个小时就已经等候在海洋二所门口。在海洋二所科研楼15楼会议室,“科学家天团”依次登场。为了这次活动,国重室的6位科学家提前半个月就开始准备,还进行过两次彩排,深怕孩子们觉得他们讲的内容太过深奥难懂。国重室办公室主任姜良红给大家介绍了实验室相关情况后,张翰博士上台,讲了发生于海洋上的天气现象——台风。从台风的形成到台风对海洋的影响。为了增加互动,每位科学家讲完,都会设置提问环节,问题一出,台下的小小科学迷们就刷刷刷举起手来。鲍敏博士给大家讲了海洋会缺氧的知识。“有些河道会发出臭味来,就是因为河水缺氧了,海洋当然也会缺氧,这时候海里的鱼虾贝类就会大量死亡。”鲍敏说,海洋二所已经建立了大河口邻近海域缺氧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并在很多业务化部门进行了成功应用。高级工程师朱乾坤,讲的故事则围绕“卫星遥感”展开。为了拉近跟台下观众的距离,朱老师先是拿出了三个人物的图片来解释什么是遥感——《封神演义》中的千里眼、拥有千里眼顺风耳技能的葫芦娃,以及火眼金睛的孙悟空。一下子就成功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并迅速圈了粉。等他下台的时候,很多孩子都跑过去要拍照合影。接下来,大家跟着科学家,一起来到了15楼顶上。边上就是学军中学,朝南望去,还可以看到保俶塔,楼顶有两个白色“巨型足球”——一个直径6.5米,一个直径3.5米,显得格外瞩目。海洋二所卫星地面站负责人尹中林说,这两个“大球小球”,内部是卫星遥感数据接收天线,负责接收极轨卫星监测到的海洋数据。这是中国接收海洋遥感卫星数据时间最长的地面站。实验室里很多研究工作,都是基于这些天线接收到的海洋数据开展的。参观完“大小球”,转场到了2号楼,“科学家天团”的高级工程师刘增宏已经等着大家了。他是自然资源部“杭州全球海洋Argo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刘增宏说,科学家在上世纪90年代发明了Argo这种水下机器人,它的名字来源于古希腊神话。几千个浮标组成的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让科学家可以一直探测到海洋内部。最后,国重室仪器设备共享中心的张翾老师给大家演示了科学家们探测海洋需要使用的一些仪器设备。“长大了想做科学家”,参与活动的孩子们异口同声对着科学家叔叔阿姨们说。童言稚语Q:过去这一年,有哪些科学事件让你印象深刻?A:太多了!“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方梓恒 五年级)Q:你有喜欢的科学家吗?A:我喜欢李四光,最近在看他的《看看我们的地球》,喜欢他对科学严谨认真的态度。(梁朱桢 五年级)A:有,爱因斯坦,他就是个天才,创立了相对论。(崔馨羽 六年级)Q:你平时喜欢参加科普活动吗?A:喜欢,去年参观过杭州市气象局,看天气是怎么预报出来的。还参加过一个活动,做过一个小实验,火在手掌上烧不会痛。(王均溢 五年级)走进科技成果发源地都市快报科学传播中心团队在浙江省科协指导下,将经典的科普品牌“科技成果科普发布”做了新的衍生——“走进科技成果发源地”。 目前已走进浙江省农科院、杭州高级中学天文社、海洋二所国家重点实验室,接下来,快报将持续举办一系列“走进科技成果发源地活动。通过带领公众造访浙江科研院所和各类科普教育基地,探访创新型实验室。希望通过系列亲子科学活动,让浙江的孩子们感受到科学的无穷魅力。【来源:都市快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吉萨库

海洋二所科研团队入选舟山“5313”计划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丁维凤研究员团队入选浙江省舟山群岛新区第二批“5313”行动计划科技创新领军团队项目。据悉,“5313”行动计划是舟山市政府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和团队而创立的,今年首次提供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团队)申报。丁维凤研究员联合海洋二所海底实验室、生态实验室相关科研人员组成科研团队,通过专场答辩和评审筛选,成功入选该计划。下一步,该团队将在舟山市政府支持下,依托海洋二所雄厚的科研实力,在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领域开展海洋装备、海洋沉积、构造动力与信号分析处理等研究以及海洋环境生态科学研究,力争用3年时间完成人才培养计划,实现相关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贡献力量。【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多食

海洋二所实验室向公众开放 在孩子心中播下蓝色种子

2019-05-25 19:17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黄慧仙 通讯员 陈斯音地球上最深的海洋有多深?深海是贫瘠的荒漠还是繁茂的绿洲?我们又是用什么样的仪器去探测了解海洋……在今天的海洋二所,你都能近距离“触摸”到答案。5月25日,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SOED国重室)、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海底实验室)、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生态实验室)三大实验室,联手举办“公众科学日”活动,共同向市民开放。无论是造型像氧气瓶的自动剖面浮标(Argo),还是形似恐龙蛋化石的洋底玄武岩,或是充满神秘感的我国自行设计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丰富多彩的讲解、科普报告等活动,为前来参观的孩子们打开了新世界大门。据现场签到统计,来所参观的人数超过2000人。像海洋的“听诊器”观影活动就吸引了不少孩子们好奇的目光。海洋观测手段多种多样、各具特色。遥感卫星能够大面积、同步地进行海洋观测;海洋浮标能够全天候、全天时稳定可靠地收集海洋环境资料;水下滑翔机利用少量的能量就能进行长时间、大范围的海洋观测;载人潜水器直接能将人类下放到7000米级的深海……以Argo为例,作为一种海洋探测仪器,它采用的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传输观测数据。“从较早的机械式温度表到八九十年代使用的电子传感器,直至如今的Argo,科学家探秘海洋的手段在不断进步。”SOED国重室副研究员刘增宏说,Argo改变了人们对海洋内部的检测手段和方式,使我们早先几乎无法获取的数据,如今却已经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据了解,目前Argo主要分布在西北太平洋、中北印度洋和南海(即“两洋一海”)海域,基本覆盖了由我国倡导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海域。我国已经成为国际Argo计划(全球约有30个沿海国家参加)中的重要成员国。这也是我国正式建成的首个全球实时海洋观测网,填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中的空白。多年来,我国通过加入国际Argo计划,并参与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建设和维护,不仅建立了一支从事自动剖面浮标校验与布放、观测资料接收与校正,以及数据存储与批量处理、数据产品研制与试应用研究的创新型科技队伍,而且还创建了针对剖面浮标观测资料的数据质量控制系统,以及观测资料及其衍生数据产品的交换共享平台,推动了国内海洋资料的共享进程。记者在现场看到,无论是科普讲座主讲人,还是展厅讲解员,这些来自海洋二所各个实验室的科研人员一出场就“圈粉”无数,常常是讲座结束身边还围着不少积极提问的小粉丝。作为活动现场讲解员之一的海洋二所SOED国重室研一学生张家赢说,今天他和他的师姐将为前来参观的人提供22场有关海洋“听诊器”方面的讲解。“孩子们对蛟龙号深潜,深海生物格外感兴趣,一说到这些就发出‘哇’的感叹。这样的科普活动能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实验室在做什么,也希望能在孩子们心中埋下科研梦想的种子,从小培养起对海洋科考等科研活动的兴趣。”张家赢说。已连续两三年参加科普讲座的SOED国重室副研究员刘增宏说,相比往年,今年来听讲座的小朋友又增加了不少。“用科普讲座的方式,从小培养起孩子们的科学意识,懂得保护海洋的重要性,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段青

海洋二所和浙大建开放平台 卫星遥感数据触手可及

2018-11-24 16:23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曾福泉 通讯员 陈斯音风场动画效果从太空观测海洋的卫星遥感数据,如今每个人都触手可及。海洋二所和浙江大学联合研发的“海洋遥感在线分析平台 SatCO2”23日正式发布,借助该平台,全球研究者、学习者和爱好者可以免费、便捷地利用卫星遥感数据这一价值巨大的资源。当前,太空中有1000多颗卫星对我们生活的地球家园实施各种遥感探测,带来海量数据。SatCO2平台汇集了研发团队利用自主卫星生产的专属数据集和自主算法研制的特色数据集,以及全球十几个不同机构提供的共享遥感和模式数据产品,最终将这些数据揭示的海洋奥秘直观呈现在一个三维地球模型上。借由云技术,用户可在线使用这一平台。打开SatCO2平台,呈现在面前的是一个如谷歌地球一样的简洁明了的界面,地球居于黑色夜空中央。轻点鼠标,大洋的蓝色表面就染上不同的颜色,全球海表温度、叶绿素浓度、海水透明度等要素的分布一目了然。用鼠标在海面上划出一个区域,或是画出一道线条,相关海域不同参数的长期变化情况便随之呈现。过去研究者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开展海洋研究,需要花费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下载体积庞大的数据,并操作专业的处理软件加以分析。而通过SatCO2平台,这些数据随时可查、可用。海—气二氧化碳通量遥感计算结果SatCO2平台首席科学家、海洋二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何贤强研究员说,SatCO2平台实现了面向互联网用户海量多源数据的高性能、在线处理技术,提供了面向各种应用的特色数据集,具有三维球体可视化分析的优势,可便捷地进行海洋环境监测和海上应急服务,未来以期服务于更多的领域,如自然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海洋渔业、海洋酸化、海洋灾害、全球变化等。SatCO2平台还支持并鼓励研究者提供自己开发的特色数据集。海洋二所专家研发了可用于识别赤潮的专门模块,在一次台风过境后,SatCO2平台及时发现了我省沿海的赤潮现象,科研人员随即出海调查,取得了重要成果。研发团队表示,希望更多国内外合作者加入SatCO2平台,发起新的署名模型、数据集和应用模块,共同推动遥感数据的广泛应用。

东方剑

海洋二所与葡方科研机构达成合作共识

本报讯 日前,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长李家彪一行对葡萄牙地球科学研究合作联盟协会、马德拉岛海洋观测中心和葡萄牙海洋与大气研究所进行了友好访问,并与葡萄牙地球科学研究合作联盟协会主席费尔南德斯教授签署了《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和葡萄牙地球科学研究合作联盟协会关于在海洋研究和环境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根据《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在海平面变化、区域地壳运动、气象研究、海洋与环境研究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在马德拉岛海洋观测中心,李家彪与该中心主任凯尔代拉教授就双方科研工作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等进行了交流,并就下一步马德拉岛海洋观测站的共建和合作观测进行了充分讨论, 双方有意适时开展大西洋联合考察,深化对该海域的认知。在葡萄牙海洋与大气研究所,李家彪与该所所长米兰就双方开展的科学研究及下一步的合作进行了友好交谈,双方达成了两所签署相关研究合作协议的初步共识。此行是践行两国海洋科技交流,深化“一带一路”合作的具体举措。(来源:中还以为 罗孝文 孙湫词,编辑:吴琼)

雕琢复朴

海洋科学专业排名前十的“王牌”大学,六所“985工程”,两所“211工程”

在地球上,海洋的面积占了地球表面积的71%,相当于陆地面积的2.5倍。面对如此浩瀚的大海,人们的探索从未停止,海洋科学便应运而生。现在的海洋科学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其主要内容包括对于海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过程的基础研究,和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海上军事活动等的应用研究。下面就把海洋科学专业排名前十的"王牌"大学介绍给大家,含六所"985工程"和两所"211工程"!NO.1厦门大学211、985工程厦门大学早在1946年就成立我国第一个海洋学系。厦门大学海洋学科已具备完整的学科体系,学院下设五个系。学院的“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海洋领域唯一连续两轮获评优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并连续三年(2012-2014)在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资源信息共享评估中位列全国第一。NO.2中国海洋大学211、985工程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现设海洋学系与海洋气象学系,承担海洋科学与大气科学的本科、硕士及博士等各层次的人才培养工作,从事物理海洋、海洋气象等学科的基础研究。学院所编著的《海洋科学导论》是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和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NO.3同济大学211、985工程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成立于2002年,其前身是创建于1975年的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海洋地质学科得到国家211和985计划重点支持,2001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海洋科学2015年入选上海市“高峰学科”计划,2017年入选同济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NO.4中山大学211、985工程中山大学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成立于2017年5月,办学校区为珠海校区。学院现有海洋工程与技术本科专业,具有物理海洋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指导能力。学院现有教师2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2人,博士后及专职科研人员8人。NO.5浙江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大学缘起于1958年创建的舟山水产学院。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前身为海洋科学系。目前学院的主干学科海洋科学进入教育部学科评估前5名,而且海洋技术专业为省优势专业、海洋科学专业是国际化试点专业,两个专业均依托省一流学科(海洋科学一级学科)建设,目前均已实现一本招生。NO.6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11工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洋学院2001年开始招收海洋地质研究生,2003年开始招收“海洋科学”专业本科生,2015年开始招收“海洋科学菁英班”。已构建了本学科“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的系统的人才培养格局,形成了以“海洋地质与资源”为主要特色并带动相关海洋专业方向的学科体系。NO.7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最早可追溯到1912年创建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渔捞科。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学院已从单一的渔捞科,发展成包括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水产与海洋学科协同发展的高水平特色学院。海洋学科入选上海市高原学科,2017年学科评估中,海洋学科为B-等级。NO.8浙江大学211、985工程浙江大学海洋学院(舟山校区),是浙大在杭州本部以外建立的首个办学特区,坐落于港口城市舟山。现有海洋工程与技术、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海洋科学3个本科专业,本科生实行“2+2”培养模式:即一、二年级在紫金港校区完成通识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学习,三、四年级在舟山校区进行专业课程学习;研究生培养全部在舟山校区完成。NO.9南京大学211、985工程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设有自然地理学系、国土资源与旅游学系、地理信息科学系、海岸海洋科学系,拥有自然地理学国家重点学科和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土地利用与规划(人文地理学)、海洋地质学三个江苏省重点学科。学院现设有地理学涵盖的全部本科专业、硕士点、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是地理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NO.10河海大学211工程河海大学海洋学院于2015年10月18日正式挂牌成立,前身是1957年学校建设的海洋水文专业。目前,海洋学院拥有海洋科学博士后流动站,海洋科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学位授权点,海洋科学本科专业,其中海洋科学本科专业为江苏省重点专业建设点。目前,海洋科学专业是我国的国家重点学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普遍都比较理想。这个专业对于学生的理化知识要求比较严格,所以也是一个偏理科的专业,理化基础好的小伙伴可以多多留意一下哦。海洋科学专业排名前十的"王牌"大学,六所"985工程",两所"211工程"

根除者

自然资源部海洋二所所长李家彪获聘浙江省海洋科学院首任院长

浙江省海洋科学院迎来了第一任院长。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网站 图据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微信公众号消息:8月29日,浙江省海洋科学院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在杭州召开。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凌月明,浙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冯飞出席会议并讲话。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李家彪所长受聘担任浙江省海洋科学院第一任院长。消息透露:浙江省海洋科学院由浙江省人民政府和自然资源部共建,由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和自然资源部海洋二所共同管理,将开展海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支撑海洋综合管理,推进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会上,凌月明和冯飞为李家彪颁发浙江省海洋科学院院长聘书。李家彪表示,将恪尽职守,扎实工作,激发浙江省海洋科学院的活力、潜力和创造力,努力将浙江省海洋科学院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科技创新决策支撑平台和海洋领域省部共建的典范。据中国网2017年12月报道透露:“12月20日,国家海洋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在北京举行合作共建浙江省海洋科学院(以下简称浙江省海科院)签约仪式。国家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宏和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袁家军出席并讲话。国家海洋局副局长林山青、浙江省副省长高兴夫分别代表国家海洋局、浙江省政府签署协议。”消息提到,根据协议,双方将积极支持浙江省海科院的建设和发展,共同努力将浙江省海科院建设成国内一流的科技创新平台、海洋领域省部共建的典范,为浙江海洋强省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服务与创新引领作用,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官网去年9月发布的一则招聘公告透露,“浙江省海洋科学院是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下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单位位于浙江杭州。”另外,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官网也将浙江省海洋科学院(筹)列入“自然资源厅直属单位”栏目之下。据中国工程院官网介绍,此番履新浙江省海洋科学院第一任院长的李家彪(1961.4.24- )是一位海洋地质专家,浙江省杭州市人,200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获博士学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际标准化组织海洋技术分委会(ISO/TC8/SC13 Marine Technology)主席,曾任国际大洋中脊科学组织(InterRidge)联合主席。李家彪于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家彪长期从事海底地质科学与海底探测工程技术研究,拓展了海底科学海洋维权应用的新领域,系统开展了划界地质学和深海热液硫化物找矿的技术理论研究,在我国大陆架划界工程和国际海底硫化物圈矿工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一等奖7项,发表学术论文150篇(含SCI收录论文68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专业图集1部,主持、主编《海洋调查规范》国家标准11部,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

裸尸痕

赞,海洋二所和海洋三所的这两个航次满载而归!

2019年春季南海北部联合观测航次圆满完成5月6日~21日,由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组织、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参与实施的2019年春季南海北部联合观测航次圆满完成。本联合观测航次由“上层海洋对台风的响应和调制机理研究”“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课题“海洋与台风的相互作用”“南海北部内潮演变与耗散”与中德合作“南海西北部陆架环流和生态系统对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响应”以及“上层海洋热力结构对热带气旋的响应过程研究”5个项目组成,共在我国南海北部陆坡海区进行了为期16天的科学考察,总航程约1500海里,为我国海洋科考的锚系潜标布放积累了宝贵经验。航行期间,科考队员共回收7套潜标,布放6套潜标,并开展了1个为期2天的温盐流与湍流微结构剖面的连续站观测,获得了一系列宝贵的观测资料。这些数据能够同时满足物理海洋和海洋生态动力学的观测需要,有助于了解南海北部环流、海洋对台风响应过程、中尺度涡、内波与湍流混合等多尺度动力过程,以及这些动力过程对南海生态环境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本航次成功回收了2018年布放的系缆式剖面仪(MMP),获得了3个月时长、600个1500米深的温、盐、流剖面数据,为下一步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数据。中—印尼2019年“气候变化对北苏拉威西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联合调查航次顺利实施为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自主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技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适用性研究(课题01:西太平洋海洋技术应用推广试验区建设)”,应印尼合作方萨姆拉图兰吉大学邀请,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潘爱军研究员为领队,带领海洋动力学实验室与海洋生物与生态实验室陈航宇、马志远等共10人于5月22~30日赴印度尼西亚北苏拉威西省的利库庞海域开展了“气候变化对北苏拉威西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联合研究暨调查航次。该航次完成了2个定点25h连续站的温盐链观测以及10个大面多要素观测站,获取浮游植物群落样品200余份;并开展了2个站的珊瑚礁调查,采集鹿角杯型珊瑚3个、白化和健康的尖枝裂孔珊18个、沙样2个。项目后期将在系统分析海区水动力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浮游植物功能群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珊瑚礁鱼类、造礁珊瑚多样性和底栖甲藻的多样性、尖枝裂孔珊瑚白化的分子调控机制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来源:中国海洋报 海洋二所 海洋三所记者:周超 通讯员 刘甫 张冬娜编辑:吴 琼

烈文

2020公众科学日要来啦!海洋二所里的海洋秘密等你来看

鱼儿都在大海几楼住?海洋只有蓝色吗?我们该如何探测海洋资源……6月7日,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将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与大家相约2020公众科学日。活动时间将从晚上7点开始,到晚上8点结束,持续时长1小时。院士面对面,研究人员科普报告等众多精彩内容,将在直播中一一呈现。我们对于海洋的诸多好奇心,相信都可以在这场直播里揭开谜团。【院士与你面对面】苏纪兰 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海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博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近期,苏院士致力于我国近海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有关政策及问题的工作。直播当天,苏院士与你线上面对面,回答您对海洋的问题!【海洋知识知多少,科普报告少不了】鱼儿都在大海几楼住?席婧嫄 博士海水的温度、光照等都是影响鱼儿生活的关键因素。不同品种的鱼生活习性不同,因此会选择在不同的水深和水域里生活。如果把大海想象成一座高楼,那大家所熟知的一些鱼儿们都在高楼的哪个位置居住呢?让我们一起来揭晓吧!你眼中海水的颜色?(陶邦一 副研究员)正如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所描述的,“光”与“水”的交织给人呈现的是非常愉悦的景象。而海之蔚蓝可视如心之纯净,令人神往而记忆深刻,因此蓝色成为众人眼中海的印象。但是,难道分布如此之广的海洋只有蓝色吗?我们将利用几百公里高空的海洋水色卫星获得影像向您展现不一样的、色彩缤纷的大海景象,同时请您聆听大海用色彩述说它的心情!“塑”战“塑”决,拒绝海洋垃圾(黄伟 副研究员)“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霞映孤鹜,水天一色,宁静致远的画面就呈眼前。然而这令人心仪神往的蓝色净土却被人类产生的塑料垃圾日渐污染,各类塑料垃圾是如何汇入海洋,又会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何影响?让我们怀着反省之心与探索之思去倾听大海的声音。探测海洋哪家好?海洋仪器来报道海洋风筝——水下光谱剖面仪(张翾 仪器共享中心管理员)海洋是个大宝库,蕴藏着数不尽的资源,既能满足我们的生活需要也能满足我们的生产需求。但是面对如此广阔的大海,我们该如何去寻找这些资源呢?是否有什么样的工具能够帮助我们?那么就来我们的仪器共享平台找找看吧!Argo——探秘海洋深处(刘增宏 高级工程师)海洋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深远,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从未停止过,阿戈尔(Argo)是科学家探索全球海洋内部的最有效手段。它长得怎么样?它是如何工作的?科学家们通过它可以了解海洋的什么?在等待的日子里,有游戏陪伴,边玩游戏边涨知识,还有纪念品哦!【来源:浙报融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