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为什么说美国研究生教育已经“病入膏肓”了毒哉

为什么说美国研究生教育已经“病入膏肓”了

前几天,一读EDU关注了我国研究生教育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在大洋彼岸,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趁着周末,让我们读一篇书评感受下美国的困境与出路。 我们总是关注美国博士生教育的光鲜一面,而忽略了藏在影子中的问题。(来源:pixabay网) 多年来,国内文献较少直面美国高等教育的问题,存在不少认识误区和似是而非的观点。即使美国不少文献涉及其博士生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但依然有国内文献认为,美国博士生培养模式是世界博士生教育改革的“金本位”。《研究生院之道》的翻译出版,为我们了解和借鉴美国研究生教育,提供了一个有益的窗口。“The graate school mess: what caused it and how can fix it”一书于2015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莱纳德·卡苏托是美国福德汉姆大学教授、《高等教育纪事报》“研究生”专栏的撰稿人。他本科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在哈佛大学获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美国文学和文化的教学科研工作,对美国研究生教育有亲身体会和理论思考。此书出版后引用和评论不少。书商在推介该书时强调:美国研究生教育处于混乱(disarray)已不是秘密。 《研究生院之道》英文原著的封面图(来源:哈佛大学出版社官网) 主要问题作者在书中毫不掩饰对于美国研究生教育的不满,在前言中的首句就发问:“我们的研究生制度已经‘病入膏肓’了吗?”作者回顾总结了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并着重以人文学科为例,深入剖析了美国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双轨模式在19世纪末,美国高校注册学生仅23.8万人,1947增加到233.8万人。学生数量的快速增加使得高校教师供不应求,博士生培养重心转向准备和提供师资,为此,有批评意见认为研究生院成了“伪装的师范学院”。面对上述问题,不少大学尝试分设学术博士与专业博士,构成了博士生教育的“双轨模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对于应用型高级人才需求的矛盾。但是,文科等专业博士解决美国高校师资紧缺的角色正在受到冲击,伴随美国高等教育规模增速趋缓,对高校教师的需求也随之减弱,加之学术博士也对本科教学岗位趋之若鹜,导致一些大学取消了文科博士培养项目,文科博士学位的授予规模也有所缩小。尽管学术博士与专业博士之间的界限纠缠不清,专业博士的声誉也不高,但在美国大学,专业博士培养模式仍持续实施。(来源:一读EDU编辑部制作)课程教学有文献认为,我国研究生对于课程体系合理性及前沿性的满意度较低,与美国相比,我国博士生的课程教学更加松散、随意、不严格。而作者却认为,美国博士生的课程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教师(包括管理者)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去了解研究生的学习,并提供指导,甚至根本就不愿去了解研究生想学什么、应该学什么。另外,尽管国内文献对研讨课(seminar)赞赏有加,但作者认为,一些不负责任的教师使得这种教学方式问题频出。有的研讨课从一个话题蹦到另一个话题,“就像一场多人沙滩球游戏,球从一人传到另一人”而有的教师非但不加以组织引导,甚至根本就没有遵循教学大纲。综合考试在美国,研究生的“综合考试”(comprehensive exams)是基于教学内容而设计的考试,它所注重的考察范围是一个学科领域内的全部知识。同时,与综合考试相似的“通识考试”(general exams)、“资格考试”(qualifying exams)也在使用。作者认为,上述考试都太过专注于“折磨”研究生而缺乏目的性。这种“覆盖其专业领域中所学全部知识的口头审查”,将“考查重点放在费时的死知识上”,对于博士生撰写学位论文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就像通过跳高来“测试他们是否具备参加马拉松比赛的资质”。论文写作作者指出,“全世界的博士生几乎都有学位论文的要求”,也有大量书籍指导如何书写论文,但导师不仅很少讲授如何撰写学位论文,反而误导博士生“坚信他们的学位论文是应该被出版的”。不少博士生花费大量时间“过分修饰”论文的语言文字,这已成为他们延长学业的又一重要原因。完成学业时间作者批评,美国博士生“获取学位的时间过长,在人文领域严重到了滑稽而令人蒙羞的程度”。20世纪60年代之前,在美国完成博士学位很少超过四五年,但现在获得人文博士学位大约需要9年。同时,由于学术就业市场竞争的加剧,大学教师聘用委员会一般会优先选择那些学习时间较长、学术成就更多及工作经验更丰富的申请者,迫使产出能力较强的研究生“延长学习时间”,以顺应这种标准,也使得“有保障的经济资助”反而会增加学位获取时间。调查显示,我国42所研究生院2007年以前入学并于2010年7月毕业的博士生获得学位的平均时间为4.5年,而美国博士生完成学业往往需要8到10年。(来源:一读EDU编辑部制作)辍学率在美国,有高达50%的博士生最终放弃学业。一些博士生处于获得学位希望不大、但又不甘终止学业的两难境地,不仅浪费紧缺的教育资源,也浪费这些学生的青春年华。美国的学术文化不支持研究生辍学,博士生自身也会认为辍学是人生经历的失败,尽管有的博士生入学后很快就意识到自己并不适合读研、特别是写论文,他们也会不得不努力拼搏至最后一刻。学术就业市场作者批评美国大学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很少顾及培养对象的职业需求,未能使他们准备好面对多种多样的职业生涯。在美国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增长的“黄金时期”,教职岗位需求量很大。此后,“大多数人文学科博士并不能进入研究型大学的终身教职岗位”,不得不重新开始新的职业生涯,或在高校从事低收入的辅助工作。不少博士学位获得者并未做好在高校学术岗位以外就职的心理和技能准备。加之学术就业市场的门槛不断提高。竞聘者为了一个助教职位都要发表很多文章,甚至……比他们面试者的发文量还要多。攻读博士学位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来源:学岛网) 措施建议加强道德规范美国研究生院已经失去了大部分研究生以及大众的信任,要“重新赢回信任”,就必须证明研究生院“值得被信任”。因此,“高等教育需要一个新的共同的道德规范”,特别是应更加专注对学生的关怀,把人文社科的博士生教育与其个人发展目标相结合。研究生和教授必须共同努力,实际上,这也就是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关键所在。为了使公众了解和理解学术工作及其价值,作者主张,应教给研究生“沟通”的技巧,并加强与各级教育的联系,促使博士生“学会如何接触不同知识层次的受众”,引导他们开眼看世界,帮助其与专业圈子之外的社会建立联系。调整培养目标国内已有文献介绍美国博士生教育目标从“学科看护者”到“可雇佣的人”的转变,培养学者不再是博士生教育的唯一目标。作者也认为:大学、研究生院与导师都必须对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负责,必须明确告知能为他们提供何种教育,以及他们毕业后会有哪些出路,特别是这些出路绝不仅仅局限于学术圈。要拓展对于研究生成功的定义,不能将成功仅仅局限于很多博士毕业后实际上难以进入的学术工作。21世纪的研究生教育应当包括实用的技能训练,为毕业生在高等教育系统外部的就业做准备。为此,应定期审查进度,并提供更好的财政支持和更加友善的就读环境。同时,要奖励那些能力出众、努力缩短就读时间的研究生,建立长效的奖励机制。作者认为,大学、研究生院与导师都必须对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负责,必须明确告知能为他们提供何种教育,以及他们毕业后会有哪些出路,特别是这些出路绝不仅仅局限于学术圈。(来源:学岛网)改革课程教学研究生教育回归公共服务的使命,必须改革研究生院的教学,更新研究生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要从现行的“教师中心型课程”向“学生中心型设置”的课程转变,着力改进课程设置和标准,为学生进入更广阔的就业市场做好准备。★ 课程内容:关于课程内容,作者主张,要为研究生设置“一个核心课程群”,并“兼容不同就业需求的学生”,从“无视学生需求的内容主导式教学”转向更加“重视知识技能的培养”,“帮助学生提高诸多在圈外岗位就业的力”。★ 综合考试:关于综合考试的范围和重点,作者建议,应该与研究方法及实践相互关联起来,将长期以来把综合考试作为对学生基本知识掌握程度的测试(顶石法),变为将其看作论文阶段开始的标志(基石法),象征着学生可以从通用基本知识的学习阶段进入具体专业领域的研究工作。明确论文要求既然研究生的职业生涯具有多样性,就应“对博士论文格式的要求更加灵活”,明确撰写学位论文的目的是为了使其获得指导委员会的批准认同,以获得博士学位,而不是为了出书。尽管“要么出版、要么离开”(write a book or else)是年轻学者接到的命令而不是建议,但并非所有的博士论文都适合出版。为此,作者建议,在博士学位论文真正达到专著的水平后,再去出版。拓宽就业选择关于“学术就业市场”的范围,作者认为,应包含学术工作、学术圈内的非教职工作与非学术工作,并建议统计并公布历届博士的就业情况,以使研究生、导师乃至社会都明了学术就业形势。★ 就业教育:同时,应从研究生一入学就加强就业教育,如召开职业发展研讨会、强化就业服务合作关系等,使研究生在入学时就清楚他们的前景,尽职尽责地辅导并帮助他们做出选择,为他们提供咨询和实习机会。 强化导师责任美国高校对于研究生导师的称谓并不一致,作者主张用“adviser”,并将其界定为“大学里那些辅导毕业生论文并在上面署名的教授”。导师可以改变研究生的一生,为此作者提出,导师应该有两个目标:第一,帮助学生完成学位论文,或者劝退;第二,为学生在其自主选定的学术或非学术就业领域做准备。特别是导师应该“理解和支持学生辍学”。作者强调,导师应根据研究生的日趋多样性,来为他们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建议,并训练其朝着确定的目标努力,并主张导师“每月见一次学生,检查他们的笔记和草稿,或者规定最后期限,或者让学生集体开会汇报进度,导师还可以指定参考书目或建议一个研究主题,等等”,特别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应竭尽全力帮助他们,“与学习上有困难的研究生坐下来好好谈谈。”相形之下,国内文献对于导师的期望和要求更高,主张导师要对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品德及生活等各方面个别指导并全面负责,并强调这是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核心因素。调查显示,对师生关系满意或很满意的研究生和导师分别达到了79.6%和91.9%,对师生关系不满意的研究生和导师分别只占3.2%和0.4%。(来源:一读EDU编辑部制作)小结本书写得通俗易懂,翻译得也准确流畅,适合高校研究生、教师、研究人员,乃至关心关注高等教育的人士阅读。当然,本书也有一些可以完善之处。例如,叙事较多,但说理不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要更多的高层次拔尖人才。我国博士生教育的规模还需扩大、结构更要优化,统筹协调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实现内涵式发展,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教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学理论和学科体系。

红蝴蝶

中外大学校长院士深度对话 共谋研究生教育未来发展

中外大学校长院士深度对话 共谋研究生教育未来发展发布时间:2020-12-25 10:37点击次数:7来源:天津大学天津大学举办研究生教育改革国际研讨会日前,天津大学以“追求卓越的研究生教育”为主题,举办研究生教育改革国际研讨会,邀请五位熟悉海外高校办学和运作模式的大学校长、院士,分享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的探索与体会,共商研究生教育未来发展的路径与举措。在主旨发言环节,五位有着长期海外工作经历的校长、院士,围绕学校治理、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国际合作和学科发展等议题分享经验与智慧,为天津大学探索研究生教育发展之路、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提供有益参考。在交流研讨环节中,参会代表就学校层面引导教师开展国际合作、应对新技术革命对教师知识结构的挑战、交叉学科建设以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等方面的问题与演讲人展开对话。【来源:天津大学】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多食

从研究生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

教育部22日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介绍“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十大专项行动”有关情况,一幅关于研究生教育的蓝图正在铺开——“到2025年,基本建成规模结构更加优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服务需求贡献卓著、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的高水平研究生教育体系。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强国。”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介绍:“70多年来,我国累计培养了1000多万名博士、硕士,今年在学研究生将达300万人,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经过70多年的奋斗,我们构建了比较完备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基本实现了高层次人才的自主培养,有力支撑了科技创新和国家战略发展。”一份文件、一场发布会传递了哪些重磅信息?针对现存问题,又将做出哪些改变?相关负责人给出了未来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索引。让不合格的学生毕不了业《意见》提出,严把入口关,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精准选拔人才,把愿意读书、忠诚可靠、德才兼备的好苗子选拔出来。严把过程关,抓住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论文评阅和答辩、学位评定等关键环节,落实全过程管理责任。严把出口关,合理制定与学位授予相关的科研成果要求,加大分流力度,加强学风建设,敢于让不合格的学生毕不了业,倒逼学生潜心治学。用好学位授权点评估、学位论文抽检等手段,加强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检测。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作为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国家重点支持学科专业清单“为确保文件及时落实、取得实效,教育部研拟‘十大专项行动’,重点推进,以更好地发挥指导督导引导作用。”洪大用介绍,着眼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的行动。第一,学科专业建设改革行动。构建设置规范、动态调整的学科专业目录管理新机制,开展学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提升专业学位培养能力和培养规模;建立国家重点支持的学科专业清单,健全国家急需学科专业的引导机制,提升学科专业体系与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匹配度。第二,交叉学科高质量发展行动。完善交叉学科门类发展机制,研究制定《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探索建立交叉学科发展特区,设立一批交叉学科中心,搭建交叉学科发展的国家级平台,构建放管结合、规范有序、相互衔接的交叉学科发展体系,为交叉学科发展创造更好环境。第三,产教融合建设行动。与国家发改委联合打造国家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带动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基地建设;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鼓励各地各培养单位设立“产业(行业)导师”,推动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完善产教融合联合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加强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对接,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加快培养一批紧缺人才为国家解决“卡脖子”问题洪大用透露,着眼于战略支撑和高端引领的相关行动。第一,一流学科培优行动。进一步支持和促进“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已经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重要作用的国际可比学科和方向上,尽快取得突破,进入并保持在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学科,以及服务治国理政新领域新方向上,取得创新性特色性成果,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作出贡献,打造国际一流、中国特色学术标杆。第二,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高层次人才培养行动。聚焦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组织“双一流”建设高校和一流企业(院所),统筹一流学科、一流师资、一流平台等资源,以超常规方式加快培养一批紧缺人才,为国家解决“卡脖子”问题和推进科技创新作出贡献。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蔡长华介绍,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主战场,优化高等学校区域布局,大力支持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海南自由贸易区等,建设研究生教育高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围绕世界科技前沿,实施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统筹一流学科、一流师资和一流平台资源,加快培养紧缺人才,为解决“卡脖子”问题和科技创新作出贡献。围绕人民生命健康,加大对生物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等领域的人才培养力度,扩大高素质人才供给,更好地服务疫情防控、疾病救治和人民健康。保护“绝学”、扩大直博生招生比例“同时,着眼于夯实基础,培育核心竞争力的相关行动。”洪大用指出,第一,基础学科深化建设行动。支持一批事关原始创新支撑的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基础学科,以及具有极高保护传承价值的“绝学”、冷门学科,改善相关学科发展生态,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深化科研组织和评价体系改革,健全投入和激励机制,为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夯实长远基础。第二,博士生教育提质行动。超前布局博士生教育,差异化扩大博士生规模;探索建立招生计划管理负面清单制度,对问题突出的培养单位予以必要限制;优化布局结构,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健全博士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扩大直博生招生比例;加大投入力度,改革完善资助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机制,为博士生教育持续发展营造更好支撑环境。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学位论文抽检制度“着眼于固本培元,深化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的相关行动。”洪大用说。《意见》指出强化育人导向,发挥导师言传身教作用,做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建立国家典型示范、省级重点保障、培养单位全覆盖的三级导师培训体系;规范导师指导行为,明确指导行为“十不得”;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推动评选优秀导师和导师团队,激发研究生导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同时,根据《意见》要求,教育部门将印发相关文件,强化全过程培养质量管理;开展研究生教育质量专项巡查,检查结果与资源投入形成联动;完善学位论文抽检制度,强化抽检结果反馈使用;开展就业状况跟踪调查,为学位授权点评估、“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等提供参考;完善监督惩戒机制,提高学位授予单位质量保证的底线思维和自觉意识。注重“教、学、评、管”,对学位注水问题零容忍洪大用表示,教育部对学术不端、学位注水的问题,一直坚持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露头就打,要坚决确保学位授予的含金量。一是重视“教”。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对于学生的培养要严格学业管理,导师自身要以身作则,秉持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要将更多的时间用在育人上,加强对学生的学业指导。二是重视“学”。学生要有学业的投入,要严格执行学业过程规定,认真落实学习的各个环节。要增强使命感、责任感,报效国家、报效社会,养成严谨自律的行为习惯。三是重视“评”。在学位论文、答辩的各个环节,相关的评审专家要真正硬起来。要切实负起责任,认真评审,把好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特别是把好毕业审核、论文答辩等关键环节。四是重视“管”。特别是要加强管理规则的进一步完善,加强学位论文抽检,加强对各个培养单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检查和诊断,同时健全处理学位“注水”、学术不端行为的机制,推动分类评价,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学科和不同层级的学位,制定更加科学的评价标准。(晋浩天)

马产平

研究生教育或将迎来重大变革!

众所周知,当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而学历的提升也将成为大家未来发展的必要选择,在当今知识信息主导的社会下,本科学历已经不再吃香,每年的本科毕业生的人数都在增加,这也是研究生考试报考人数逐年递升的重要原因。现在很多人都选择考研这一条路,觉得考研是继高考之后的第二个人生转折点。一部分的人是因为就业的问题,研究生的学历还是很有含金量的,不仅是以后工作的敲门砖,也是升职加薪的一个标准。也有一部分的人选择考研是因为想要精进学识,提升自己的能力,开阔自己的学术视野,想要为国家的科研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近几年,考研的上岸难度越来越大。并且,就算是考研成功上岸了,并不代表就可以一帆风顺,也需要付出持续性的努力才能顺利毕业。说到研究生毕业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当属毕业论文。对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的要求无疑是提升了一个档次,需要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能够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也就意味着学术论文的质量是比较高的。这一点也让很多研究生感到头疼,只能硬着头皮写。有的学生在研究生期间浑浑噩噩度过,但又为了能够顺利毕业,不禁动起了歪心思,有的学生会向出版商有偿获取版面,有的会找有偿替写。但是以这样方式输出的论文是毫无意义的,甚至会败坏学术风气。其实过分地要求学术论文所达标准,反而违背了研究生教育的初衷。面临这些问题,教育部也及时发布了关于研究生毕业论文的相关表明,毕业标准不再以论文为重。这也就意味着学校方需要对研究生的评价趋向于多元化,希望学校不能仅以学术期刊为评论学生学术水平的标准,应该多方位考察学生的学术能力。虽然研究生能否毕业不再跟学术期刊挂钩,但这并不代表学生可以放纵自我,松懈对自己的管束。既然选择了研究生这一条路,就应该对自我有着严格的要求,才能达到合格的研究生人才的标准。小编有话说所以人生就是这样,是一个不断向上的过程,不能自甘堕落。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大家对于“注意,研究生教育或将迎来重大变革!”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积极留言。

零忍

研究生迎来好消息,大幅减轻毕业压力,学生们喜出望外

都说学历是工作的敲门砖,在当今这个角逐异常激烈的时代,追求高学历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大学生的数量逐年增长,毕业后选择考研来提升本科学历的人也比比皆是。据统计,2021年考研人数为377万,比起2020年增长了36万人,考研失败率更是高达70%。这也意味着,如果不够努力,比起成功上岸,当陪跑员的几率可能会更大。即使初试高分,如果复试表现不佳,上岸依然可望而不可即。哪怕足够幸运和勤奋,成为成功上岸的研究生,想要顺利毕业也需要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以投身本专业领域的研究。研究生教育将有大变革?相关部门作出回应,有人欢喜有人忧众所周知,就像大学生毕业需要写毕业论文一样,研究生想要毕业,在学刊上发表论文也必不可少。一些研究生甚至因写不好论文而延毕,像这样的情况也并不少见。因此,很多研究生为了顺利毕业,会采用一些“旁门左道”来达成目的。比如总是围着导师转,无论是不是学习方面的事情,都会帮导师处理。或者直接花钱买期刊版面之类。这些不正当的方式不仅会影响教育公平,而且会干扰学术风气。针对这一现象,教育部也做出了相应的举措和规定,以保证研究生学位的公平性与纯洁性。其中,规定高校不得以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作为判定学生是否能取得学位的唯一标准。这一消息意味着,研究生能否毕业不再仅仅以发表论文为唯一依据。学校将综合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知识储备做出判断,这样一来,浑水摸鱼的学生也很难再“滥竽充数”,在一定程度上肃清风气。同时,对广大研究生来说,这也意味着毕业压力将大幅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很多学生对于这则消息也是喜出望外,拍手叫好。当然,这一消息也并不意味着毕业论文就不再重要,而是强调要分清主次,关键在于提升自我的科研能力和综合实力。如果学生实力不够,即使发表论文也难以毕业。而且,相关部门也表示,对于毕业论文的审查工作也会加大力度,一旦发现学术造假和抄袭现象,将进行严肃处理。因此,想要走“捷径”的研究生也难免感到忧心。总而言之,虽然发表论文不再是学生毕业的唯一标准,但作为一名研究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学术能力还是不能松懈的。毕竟大多数人当初为了得到它,也曾秉烛夜读,而或闻鸡起舞,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自己为什么而出发。如今,考研成为十分热门的选择,竞争自然也越发激烈。那么,如果想要成功上岸,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考研成功上岸,需要注意些什么?1.选择大于努力考研和高考不同,你是自由的,也是受限的。自由在于无人催促,考不考完全是个人选择。受限在于无论你想去哪里,终点都有且只有一个。也就是说,由于各大高校的标准不同,即使是同一专业,参考书目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选择你真正想考的学校与专业,需要多方面考虑。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衡量自己的能力与理想院校要求之间的差距,以及愿意为之付出的努力。其次,院校的招录比,专业排名以及复试程序等都需要认真了解。2.找寻真正的目的虽然考研人数逐年递增,但其中真正明确自己考研目的的人其实并不多。有些人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有些人是出于从众心理,有些人是除了读书不知道该干什么。这些不明确考研目标的人,很容易半途而废,沦为陪跑。因此,在选择考研之前,不妨先扪心自问,为什么考研?愿意为之付出多少?以及能否承受失败的代价?如果不能,该如何尽力避免这一情况?找到自己的答案,以此为基础做出最终的选择。在这里提醒大家,道路千万条,从心第一条,考研有风险,报名需谨慎。在人生的选择上,不要跟风,要找到自己的路,哪怕没几个人走。若无人同行,不妨自得其乐。关于这一话题,您有何意见和看法?欢迎和大家讨论和分享。(图片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这里是素儿学姐,在这里你能发现最实用、最有意义的教育知识想要了解更多教育知识请关注我们,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分享给更多的人!

万世不竭

每日一词∣研究生教育 postgraduate education

教育部9月22日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2025年,基本建成规模结构更加优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服务需求贡献卓著、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的高水平研究生教育体系。China has unveiled a guideline on accelerating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postgraate ecation of the new era, the Ministry of Ecation said at a press conference on September 22. By 2025, a high-level postgraate ecation system will be basically in place, according to the document. The system will have an optimized scale and structure, improved institutions and mechanisms, enhanced ecation quality,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in service and growing international influence.2020年 8月3日,在沈阳农业大学教学科研基地,蔬菜学专业的研究生在温室大棚查看甜瓜生长情况。(图片来源:新华社)【知识点】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应对全球人才竞争的基础布局。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累计培养了1000多万名博士、硕士,今年在学研究生将达到300万人。《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严把入口关,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精准选拔人才,把愿意读书、忠诚可靠、德才兼备的好苗子选拔出来。严把过程关,抓住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论文评阅和答辩、学位评定等关键环节,落实全过程管理责任。严把出口关,合理制定与学位授予相关的科研成果要求,加大分流力度,加强学风建设,敢于让不合格的学生毕不了业,倒逼学生潜心治学。用好学位授权点评估、学位论文抽检等手段,加强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检测。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作为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为确保文件及时落实、取得实效,教育部研拟“十大专项行动”,重点推进,以更好地发挥指导督导引导作用。“十大专项行动”中,有三项着眼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两项着眼于战略支撑和高端引领;两项着眼于夯实基础,培育核心竞争力;两项着眼于固本培元,深化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重要讲话】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Graate e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boosting innovation, catering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modernizing the system and capacity for governance in China.——2020年7月,习近平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Party committees and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should focus on improving graate ecation to cultivate more high-level talent urgently needed by the country, so as to contribute to upholding and develop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realizing the Chinese Dream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2020年7月,习近平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相关词汇】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cultivate talent for the Party and the State立德树人cultivate virtues and morality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强国leading country for postgraate e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来源:中国日报网

敝笱

教育部:中国已成为世界排名第二的研究生教育大国

中新网12月28日电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近日发布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科建设情况综述。2016年,全国有研究生培养单位793个、学科11328个。在学研究生人数198.11万,授予博士、硕士学位人数56.39万,分别比2012年增长15%和16%。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排名第二的研究生教育大国。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整体满意度高达98%。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简称学位中心)立足第四轮学科评估关键指标,对比上一轮学科评估相关数据,分析了五年来我国学科建设总体情况。首先,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高层次人才支撑。教育部学位中心指出,2016年,全国有研究生培养单位793个、学科11328个。在学研究生人数198.11万,授予博士、硕士学位人数56.39万,分别比2012年增长15%和16%。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排名第二的研究生教育大国,高层次自主培养能力大大增强,有力支撑了国家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第四轮学科评估首次对用人单位开展大规模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整体满意度高达98%。我国培养的一大批研究生已经成长为各行各业的精英,“中国天眼”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歼-20第四代战斗机总设计师、“天河一号”研发科学家、全球首位深海下潜女潜航员、中国探月工程总指挥等就是其中的典型。其次,科研自主创新助推“中国创造”。数据显示,各参评学科获得国家级竞争性科研经费5097亿元,其中自然科学4771亿元、人文社会科学达到326亿元。高校是各类科研项目的主要承担单位,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例,高校占80%以上,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占总数的60%以上。从论文数量上来看,仅2016年,我国高校科技论文数量占全球的八分之一,部分学科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从发表论文数量的排名来看,截至2015年,在22个学科领域中,我国有17个领域分别位于世界前五名,特别是化学和材料科学领域多年位于世界第一。近五年来,在基于论文及其被引次数的国际学科评估中,进入世界前1%的学科从473个增加到745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的高校从133所增加到187所。再次,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正在形成。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显示,参评各学科专任教师队伍规模不断壮大,结构更加合理;师德师风建设获得学生普遍认可;教学科研成果数量与质量不断提高。此次参评学科专任教师总数共51万人,相比上轮学科评估增长30%。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日渐提升,具有海外交流经历的教师占比29%。拥有正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人数为15万,其中年龄在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9万人,占正高级专任教师总数的61%,具有强劲的后发优势。对在校研究生导师指导情况满意度的调查显示,在校研究生对指导教师“潜心教学和科研、认真教书育人”的结果普遍持肯定态度,全国参评高校学生对导师培养的满意度接近93%。参评各学科获批的国家级规划教材有8000多种,共发行相关教材近4亿册,不断推动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最后,产学研融合已形成社会反哺机制。参评各学科在主动服务社会需求与国家战略发展,不断积累学科建设经验;同时,参评各学科获得社会企事业单位重大科研项目研发经费较第三轮评估增长71%,社会“反哺”高等教育的机制已经建立。我国学科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近五年,能源环境、生命科学等一批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取得突破,科技应用转化速度不断加快。土木工程学科的研究成果发挥了关键作用,有力支撑了港珠澳大桥建设。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完成了高速列车动力学参数设计和整车动力学性能验证与优化,创造了600KM/H高速列车整车滚动振动试验的世界纪录……参评各学科积极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助力我国高铁、公路、桥梁、港口、电网、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展现了中国制造的世界速度。

测谎仪

2020年研究生在学人数将破300万 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迈进

核心阅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人才与科技支撑。从1949年研究生在学人数仅629人,到2020年这一数字预计突破300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凤毛麟角”,到发展成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研究生教育大国,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程,实现历史性跨越。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石。1949年我国研究生在学人数仅629人,2020年这一数字预计突破300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力争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广大教育工作者正扎根中国大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研究生教育,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由大变强。从“凤毛麟角”到“百万大军”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迈进70余年来,从最初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到“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到“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柱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研究生教育始终坚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与国家和民族发展同频共振。“氢弹之父”于敏、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南仁东、研发新冠病毒疫苗的陈薇……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还有一个共同身份——我国自主培养的研究生。他们的成长经历,反映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党和人民面临着考验。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党中央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将培养高等学校师资和科学研究人才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标。1949年,招收研究生242人;1978年,招生数达1.07万人;2020年,招生数突破110万人……我国研究生教育实现了从“凤毛麟角”到“百万大军”的跨越。较为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制度逐步建立,新中国成立以来累计培养超过1000万毕业生,为经济社会发展、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人才支撑。站在新起点上的研究生教育事业,必须答好时代考题——从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看,如何在规模增长的同时保证教育质量、走好内涵式发展道路?从国家创新发展需要看,如何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提供更扎实的人才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提出了内涵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要求。研究生教育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向研究生教育强国迈进的新征程:2013年,《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发布,突出了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共识;2014年,“五位一体”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管不断强化;2015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印发,吹响了迈向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冲锋号;2017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强调指出,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释放人才红利的主要途径,是国家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柱,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2020年,新一轮研究生教育改革即将启动……特别是在一些长期困扰研究生教育发展难题的破解上,我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人才培养结构日趋优化;通过推进“放管服”改革,发展动力向更加注重自下而上、内在追求转变;通过重点学科建设、“211工程”建设、“985工程”建设、“双一流”建设等,加快中国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进程。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实现了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显著提高。从嫦娥飞天到蛟龙入海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嫦娥飞天、航母下水、蛟龙入海……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背后,都有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贡献。7月23日,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天际划出一道金色曲线,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将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李东,正是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他带领团队突破了大直径箭体结构、全新无毒无污染低温动力等12类247项关键技术,完成我国火箭箭体结构的设计、材料、工艺、制造装备和试验能力从3.35米到5米的全面升级换代。与李东一样,一大批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高精尖人才,成为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港珠澳大桥建设中,在人工岛筑成核心技术、隧道抗震方案、三个大跨度通航桥孔抗风方案等技术难点攻克的背后凝结了“同济智慧”。北京大学首次从单细胞层面刻画肝细胞癌的免疫微环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参与完成世界首个六倍体小麦基因组图谱,清华大学和中科院物理所实验团队首次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中科院西安光机所飞秒激光加工设备解决了医用口罩核心材料熔喷布的超精细微小孔高品质加工难题……每一个重大科研突破,背后都凝结了一大批研究生人才的智慧与心血。疫情防控中,1万余名临床医学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坚守临床工作岗位;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等学校60%以上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留守医院工作;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湖北医药学院等湖北高校在岗医学研究生,坚守一线,有效缓解了医护人员的紧缺状况……他们用实际行动彰显了我国研究生培养的成果和高水平研究生人才的精神风貌。一组数字熠熠生辉:作为研究生培养主体的中国高校,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工作和“973项目”等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产出了全国80%以上的高水平论文和社科重大成果。近年来,高校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稳定在2/3以上,承担着超过80%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组数据令人振奋:2019年,全国139名新晋院士中,90%以上在我国境内接受过研究生教育,近80%由我国境内高校和科研院所授予最终博士或硕士学位;2018年国家科技三大奖224项通用项目中,第一完成人中2/3是我国自主培养的博士。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人员组成中,在学研究生占比超过50%,研究生已成为我国科研创新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坚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构筑起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高地,累计为国家培养输送了超过1000万高层次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研究生教育在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技术变革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愈加显著,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研究生教育承担着培养高层次人才、推动科研创新的重要使命,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经过70余年的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速度’的强大智慧引擎。”教育部研究生司相关负责人谈道。从中国特色到国际认可坚持立德树人的同时提升国际影响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是对我国科技人员第一位的要求。”作为科技事业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研究生“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担当,脚下有力量。中国石油大学油气井工程专业2020届硕士研究生王财忠,毕业后将奔赴西部基层就业。“对边疆的坚守,不一定是每天都轰轰烈烈,更多是在平常之中的坚持。不放弃、不动摇、不懈怠,就是对志向的最好坚守。”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生赵江涛已成长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的一名基层干部,扎根边疆,建功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政工作融入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同时,导师队伍立德树人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加强,在研究生思想品德、科学伦理、学术诚信等方面发挥了示范引导作用,涌现出了黄大年、钟扬等一大批优秀导师。与祖国同行,在完成从小到大、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也显著提升,国际交流日益广泛,影响力不断扩大。截至2019年,包括英、法、德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内的52个国家和地区,与我国签署了相互承认学位学历协议。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留学生生源国、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和亚太区域研究生教育中心,来自全球203个国家和地区的9.1万名研究生在中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党的十九大描绘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呼唤着更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加速,新时代的中国研究生教育,将再踏新征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本报记者 赵婀娜 张烁 吴月

是谓能移

广东:2035年研究生教育将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唯 通讯员 粤教宣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可以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坚强有力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4月7日,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广东省财政厅联合推出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7个方面、26条措施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2035年研究生教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意见指出,到2025年,全省研究生教育规模结构将更加优化、体系更加完善、体制机制更富活力、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服务需求贡献更为突出,综合实力、整体竞争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到2035年,全省研究生教育资源丰富、优质、高效,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结合更加紧密,研究生教育强省地位稳稳确立,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意见指出,要大力支持支撑原始创新的基础学科发展,加强科技前沿领域学科的前瞻布局,推动更多重大基础性、底层性、颠覆性技术突破,培养核心竞争力。结合九大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双十”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等重大战略,促进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同构化发展,实现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进一步建立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相匹配、优势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增强学科专业快速响应区域重大需求能力。积极布局交叉学科,把握交叉学科门类设立的契机,围绕新需求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探索组建交叉学科大平台、大团队。结合实施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大力支持广州、深圳等地建设研究生教育高地,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时,以服务需求为导向,统筹推进符合条件的本科高校申请博士、硕士学位授权,持续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适度超前布局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稳步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深化扩大省级政府研究生计划管理统筹权改革试点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增量招生计划主要用于改革成效奖补。有序扩大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专项计划。支持高校与高层次创新平台和知名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开展科研经费博士研究生试点,建立依托重大创新平台和重大科技任务、使用科研经费支撑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新机制。此外,还要稳步发展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区域重大需求为重点,积极增加一批博士、硕士授权单位和学位点。在国家和省发展重点领域、空白领域优先新增学位点,加大对国家急需紧缺学科专业的支持,重点支持广东“双十”产业集群亟需发展的相关学位点。研究生培养向前沿领域倾斜意见指出,要增强招生计划调控的精准度,优先向重大科研平台、重大科技任务、重大工程项目、关键学科领域、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双一流”“冲补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培养单位倾斜,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倾斜,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公共卫生等服务国家战略、社会民生急需领域相关学科倾斜,向量子科学、脑科学、空天深海等前沿领域相关学科倾斜。意见要求,要完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严格监管的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体系。优化初试科目和内容,强化复试考核,综合评价考生考试成绩、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一贯学业表现等,择优录取;研究探索基础能力素质考试和招生单位自主组织专业能力考试相结合的研究生招生考试方式。健全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招生选拔机制,扩大直博生招生比例,研究探索在高精尖缺领域招收优秀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办法。支持符合条件的培养单位积极争取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意见强调,要坚持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建成一批全国基地,打造全国标杆工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深入推进科教融合培养学术学位研究生。加强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衔接贯通,形成厚基础、重交叉、突前沿、强学科的本研贯通培养模式。培养单位要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规范核心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管理机制,打造精品示范课程。意见明确,要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为契机,积极拓展研究生层次合作办学,支持中外、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机构开展研究生教育。积极扩大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交流,吸引优秀的国际学生来粤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深入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研究生教育交流合作。持续推进实施优秀青年科研人才国际培养计划。来源:金羊网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news@ersanli.cn

国为虚厉

精准引领研究生教育国际发展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推动研究生教育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李克强总理作出批示指出,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优化考试招生制度、学科课程设置,促进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加强国际合作。研究生教育国际发展战略的新机遇研究生教育是国家人才竞争的集中体现,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国家增强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量,是“双一流”建设、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集中重要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作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显著特征,研究生教育国际发展战略是国内高校创建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的现实和潮流。“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是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要求代表着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最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加大教育开放步伐,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切实提升教育质量。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发展战略是21世纪我国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将“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列为重点改革任务之一。“双一流”建设将为我国高校的研究生教育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提供新机遇。一是提升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能力。“双一流”建设将进一步密切我国高校与境外一流大学的合作,从开展基础性、浅层次功能型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向综合性、深入协同型合作转变,从单层面利用优质资源向办学机制、管理模式的多层面合作转变。二是提升研究生学术水平和能力。“双一流”建设将给研究生提供参与甚至承担国际一流研究课题的机会,让师生能及时接触国际前沿的新信息、新知识和新方法,从而有机会与国外一流大学研究生站在同一学术起跑线上。三是提升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创新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与灵魂,“双一流”建设的必由之路在创新。世界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都非常重视研究生教育,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发展面临挑战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水平与“双一流”建设要求存在一定距离,主要问题有:一是研究生教育国际发展战略的运作模式趋于简单。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对外开放主要有“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种思路。“走出去”主要是国内学生出境留学,以自费留学为主,公派留学规模近年有所扩大,但仍略显不足,国内高校赴境外办学的形式还是凤毛麟角。“引进来”主要是吸引境外学生来华留学。二是国际化的研究生教育教学体系有待完善。“双一流”建设中,很多高校把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定位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创新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研究生教育国际发展战略应该服务于提高研究生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研究生教育国际发展战略和“双一流”建设的共同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要达到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目前中国高校的国际化课程总量还需增加,课程面尚待拓宽;大多数高校对课程教学的目标定位有待提高,对学术前沿、国际视野重视不够;高层次学者、高水平教材、高质量授课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板,师资队伍的国际程度提升空间较大;兼具坚实基础、学科前沿、国际视野等多元目标的高水平研究生课程亟待加强。三是研究生教育的优质国际资源配置不均衡。国家留学基金委设立了“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为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提供政策鼓励和资金支持。近年来,从区域结构来看,我国东南沿海和京津地区的区位优势明显,教育资源配置较充分,高等教育发展较快,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范围、深度及层次都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从学校结构来看,“985”“211”工程建设高校与其他高校间研究生教育的国际性资源配置不均衡现象较为突出。从学科结构来看,与国家中长期规划相关的重点学科领域,国际性资源明显优于其他学科;理工学科国际性资源明显优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教育国际发展战略亟须引领《方案》特别强调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要求“双一流”建设要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提出改革、建设任务,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精准引领。精准引领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人本取向。《方案》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研究生教育具有连接学生、学者、教学、科研以及学科建设的特性,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要以点带面,支持并推动“适应国家战略”“立足行业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等方针政策的实施。在加强思政教育的基础上,从体制机制、资源配置、主体建设等方面全方位服务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发展战略,助力青年研究生国际学术视野的形成、国际交流能力的提升。精准引领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运作模式。首先,扩大公派留学规模,国家增加留学基金拨款,每年按一定比例增加公派赴境外攻读研究生的受助人员规模。其次,开放专业型研究生来华留学试点,选择一些在工科、管理学科等方面实力较强的高校吸纳境外学生攻读专业硕士、博士学位,向国际社会展示专业实力。再其次,推进境外办学常态化,逐步推动研究生教育走向境外,在境外开设研究生教育办学机构,鼓励我国高校到国外建立学校或分校、打造实习实践基地、成立语言文化培训机构、开展合作办学、建立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等。精准引领研究生教育的国际性教学体系。在“双一流”建设引领下,我国研究生教育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大力推进个性化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积极引进和开设国际性课程,增大国际性课程总量,拓宽该类课程所涉及的学科面,保证专业核心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和前沿性,培育精品课程,组建跨国度、跨文化的研究生教师队伍。我们既要“引进来”,吸引外籍专家学者来华执教,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学术团队和管理团队,组建跨国度的校际联合导师培养制度,提高外籍教师比例,又要“走出去”,促进我国导师队伍走向国际,参与指导国外研究生和国际科研合作。精准引领研究生教育的国际资源配置。一方面要稳步扩大国家对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资助范围,提升资助力度;另一方面,通过组团发展弥补劣势,搭建中西部高校和国内外高校之间的国际资源开发与信息共享平台,支持人文社科领域建立国际合作教育与本土教育的有效交流和多维互动机制,积极促进建立中外高校间国际合作关系和信息共享关系、高校与导师间围绕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关系、国内外导师与研究生间持续稳定的合作关系。在时机成熟时,还可以牵头组建世界一流大学特色专业联盟,开展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工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