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进入2019年的最后一个月了,考研的同学都已经整装待发了,而对于准备读博的同学来说,要么准备着各种材料迎接报考学校的审核,要么正在拼命的复习英语和专业课,希望自己在明年3月的博士研究生考试中考出好成绩来,无论属于哪一种情况,如果你打算明年读博士的话,现在就应该有所准备了。但是还有一部分准备读博的同学,他们会被这样一个选择所纠结住,那就是读博到底是国内读好还是出国读好呢?由于这几年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的深化,大量的优秀学子选择国外的优质的教学和科研平台深造,同时国外的很多高校也非常欢迎中国学生来交流访问和攻读学位,再加上海归博士回国后的待遇和平台都非常的好,因此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的人是越来越多了,国外攻读博士的思路几乎成为读博学长必会考虑的一个选项了。至于国内读好还是国外读好,很多人的看法不一,有的人认为出国读博要好,因为相比博士期间的出国交换来说,直接去攻读一个国外优质平台的博士学位是非常有含金量的,因为很多领域的顶级科研团队都是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名校里,去这些院校攻读博士学位无疑是掌握了某个学术领域的最前沿研究思路和平台,再加上与研究导师和团队的良好合作关系,毕业后即使回国工作,依然可以和博士期间的团队继续开展国际合作,这是很多国内博士没有的资源。当然,也有人认为国内读博优势更大,因为国内的博士更加了解和熟悉国内科研环境和资源的分配,而且比起国外回国的博士,在自己后期的研究生涯中,导师可以为自己提供更多的资源,毕竟现在的科学研究不是单打独斗的时代了,而是团队作战,而国外博士回国后大多是单枪匹马,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组建自己的团队。由此可见,国外读博和国内读博相比起来,各有优势,不能一概而论那个好那个不好,但是对于我们每个个体来说,却是能选出一个最适合自己的选择,那么我们该怎样判断自己适合国内读还是出国读博呢?根据自己的专业确定从塔主的经验来看,博士期间的科研团队的好坏对自己影响是特别特别大的,也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不同的团队读博,几年后差距是非常大的,而且读博期间的团队是影响你一辈子的科研道路,因此在选择时请慎之又慎,尽最大能力去一个优质的团队,如果这个团队在国外某个院校,那么可以毫不犹豫地选择出国读博,如果你自己专业最优质的团队就是国内某个院校内,那么就没有必要出国镀金,因为国外的月亮更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考虑个人和家庭的问题很多准备读博的人其实年纪已经不行,还有很多人早已经结婚生子,因此出国读博的话也要考虑家庭的因素,毕竟读博士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是需要全家人共同支持的,同时出国读博还要考虑费用的事,如果不是公费出国读博的话,读博几年的花销要比国内高得多,因此必须兼顾和平衡这一系列的问题。以上就是塔主对国内读博好还是国外读博好的一点看法,希望对大家有用,欢迎大家与塔主一起讨论。
导语:学历对于当下的就业市场来说是一种资本和实力,学历越高,可进入的企业就越好,学历越高在感情中也会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好的学历一定能够带来高薪工作吗?其实不管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当下的风气就是高学历为好,尤其是大型企业,更是看重学历,低学历的人根本进不去。所以有很多人从本科毕业以后,会选择读研,研究生结束后会选择读博士,整个学习生涯就到了29岁的样子。那么到底该不该读博士,读博士要花费多少钱?一、博士生涯中实实在在支出的成本读书肯定是需要有资金的支持的,包括了我们的学费、生活费、日常的其他费用等。这些费用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会有着很大的差别, 一般是学历越高,费用会更多一点。博士分为国内和国外两种,国内又分为了全日制和其他两种小的类型,前者是不会有学费产生的,后者是一万二到一万五之间进行收费。博士的就读时间是3-5年,按照最低的学制进行计算的话,费用在3-6万的样子。读博士需要进行大量书籍的学习的,单纯依靠学校发的肯定不够,在平时买书的费用按照一年3000进行计算,也会达到几千到上万不等的支出。生活费也是需要的,每个月1200元的话,一年就1万4,3年下来也是有4万多。如果选择在国外读博士的话,费用估计在20万的样子。二、博士生涯中看不见的成本很多人会觉得博士出来以后能够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高收入肯定是一种标配。所以他们愿意花上几年的时间不工作再进行深造。但现实真的那么美好吗?肯定不是的,博士生在找工作中,企业还是有划分性的,他们更喜欢那种名校博士,一般学校出来的博士,并不是很认可。不过在读博士的过程中,学生是基本没有时间去进行工作的,这样他们就会比其他的人少工作几年的时间。博士往前面推的话就是硕士,按照市面上硕士的平均收入进行计算的话,第一年的月薪在6000元,那么一年就是7.2万元。薪酬按照20%的涨幅进行递增的话,第二年损失8.6万元,第三年损失10万元,这样算下来,3年的损失都在25万多了。这些都是一些在博士学习过程中看不见的一些隐性成本。三、其他成本读博士我们除了会给付高昂的金钱成本,还有一个成本是一定要进行考虑的。那就是时间了,博士读完最少都需要3年,这段时间里面我们的生活基本会局限在学校、图书馆,对外面世界的了解会比较少。但如果这3年不是读书,而是选择直接走进社会的话,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能够学习到更多的学校之外的知识,也能够结交到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有帮助的人。很多人在博士读完以后年龄都在29的样子了,感情问题也成了自己要操心的事,但是高学历在找对象的时候又需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不愿意接受学历比自己低的人。这样自己的青春又白白浪费了,读博士的过程中肯定是会产生时间成本的。四、读博成本高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读博士是一件高成本的事情,也是一个具有着风险的事情。因为博士毕业以后并不就一定有好的工作,有的人博士毕业以后做的工作和本科生、研究生是差不多的,但可能收入还没有前面两者高。高学历有时候会成为找工作的一种弊端,因为他们会在择业的过程中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也不愿意从基本的事务开始做起,相反那些本科生更容易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亮,因为他们愿意放低自己的身段,不断努力,提升自我。结语: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的高校博士生的比率连1%都没有达到,这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就意味着超级大的竞争压力。备考博士的过程是痛苦且漫长的,好的成功走进自己的理想学校,但多数的人肯定是以失败告终。花费了时间,也不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对于自己的自信心来说也是会起到打击作用的。有时候我们在新闻上也会看到因为没有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压力过大导致跳水的新闻。所以关于读博这件事,一定要进行慎重的考虑,不要因为一时头脑发热,毕竟这是关系到自己一辈子的事情。
据新西兰教育推广局报告显示:自2005年新西兰政府决定将国际博士生的费用降至同本国博士生同一标准以来,中国博士生占比从2005年的14%提高至2016年的47%,数量从2005年的不到700人跃升至4000多人,增加了近6倍之多。显然新西兰这一政策有效的吸引了更多高水平国际学生以及世界顶 尖学者,且加强了与海外科研人员的合作能力。新西兰读博都能享受怎样的福利待遇呢?1. 学费支出新西兰政府每年投入近5000万的补贴预算,使得留新博士生学费无异于当地博士生学费,约3万人民币左右。例如在新西兰读本科或硕士课程需要4万纽币左右 (约20万人民币),但读博士课程只需要7000纽币左右 (不到3.5万人民币)。2. 学习收获除了所跟导师的项目研究经费外,留新博士还可以申请到足以cover学费及部分生活支出(如机票、保险等)的新西兰国际博士研究奖学金。3. 工作限制在读期间可以自由工作,不受地域及时长限制。4. 配偶福利其配偶可以获得同博士课程长度(一般全职博士课程时长为3-4年)一致的工作签证,持此类签证可在新西兰全职工作。5. 子女福利其子女就读公立中小学时可享受与本地学生相同的待遇,无需缴纳国际留学生学费。6. 工签待遇根据最新的工签政策,博士毕业生可以一次性获得为期3年的开放性工签,配偶及子女仍然享有上述的福利待遇。加上读博的3年,博士生的子女至少能享受6年的“免费公立中小学教育”。7. 就业前景无论是在高校任教授,还是去学术机构谋职,博士毕业生的薪资水平是有一定保障的。8. 移民机会博士是新西兰希望长期引进的稀缺人才,在移民评分时一直属于最高的学历加分。博士留学值得注意的是:新西兰的博士申请不同于其他学位,必须找到与自己研究领域相符的导师,通常上半年的名额及奖金的机会都比较多。金吉列留学——20载留学品质服务,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原标题:英国留学读博,明明给导师干活,为何还“倒贴”几十万学费?英国的教育不注重结果而注重过程,使得其科研数百年来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再加上课程周期相对较短,一直都吸引了不少他国的留学生,近些年随着去英国的留学生日益增加,使得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费用问题。如留学博士,一般是3~4年时间,学费一般只收3年,虽然不同的专业以及不同的课题的收费标准有所不同,但至少也是1万英镑/年,三年下来,至少也有3万英镑,我们按4万英镑算,按现在的汇率,一英镑约等于8.6RMB(人民币),4万英镑大约等于35万RMB。这笔费用仅仅只是学费,并没有算上英国昂贵的生活开销所花费的费用,所以,实属颇高。不过,优秀的博士可以申请一笔不俗的奖学金,主要包括生活费和学费两部分,生活费大致是5~6千英镑/年。除此之外,还有校内、校外奖学金(ORS),当然还有几乎可以覆盖所有学费以及生活费的研究费用,不过得看人品,需要得到导师的青睐,机遇的成分很大。英国本土学生的学费和海外留学生是不同的,前者低于后者,校外奖学金(ORS)是作为一种针对海外留学生的激励政策,每年评选一次,给上一年表现良好的留学生,数额等于海外留学生和英国留学生的差额,约7千英镑/年,名额比较少,竞争很激烈。总之,数额大的奖学金,竞争都很激烈,属于努力了也得看人品的那种。这么说来,英国的留学费用还是很高的。很多人一直存着这么个误区,以为博士是一份职业,是给学校干活的,不应该收取学费之类的。有这个错误认识倒是能理解,毕竟博士还太少。首先得知道,博士不是一份职业,同硕士研究生一样,同样也是一种学位,博士的全称是博士研究生,本质也是研究生,也是学生。“博士后”才是一份职业,要干活,要拿工资,但没有学位可拿的。所说的博士干活,除了给有开公司的导师打工以外,其实都是给自己干活。博士是最难毕业的,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再加上学校提供的科研环境、设备、指导等等,才有可能换来一纸文凭。很多专业搞科研所使用的设备,是很耗钱的,如芯片、天文、高能物理等,博士所交的那些学费其实还不够看的,学费几十万,不是倒贴。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去英国留学或者其他国家,都是留学生自己主动花钱拿学历镀金的,有哪几个留得起学的家里没有点钱呢?不是学校主动招你过来的,当然不会客气收高额学费啦。你觉得去英国留学花费几十万值吗?是倒贴了吗?想了解更多精彩,请关注“教育润无声”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冯川】“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指出优秀的本土人才待遇不如普通海归,是我国高校人材培养体制中的通病,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讨论。为什么关于“海归”的讨论会成为中国社会的热门话题之一?为什么近十几年来,对“海归派”的质疑之声不断?“海归博士”与“本土博士”相比,到底还是否存在优势?在待遇方面,优秀的本土人才与海归博士应是怎样的关系?作为一名曾经留学日本的文科海归博士,笔者想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博士毕业(资料图/清华大学官网)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海归派”据笔者所知,在日本社会是不存在对应中文“海归”的专有名词的。在薪资水平上,从欧美拿到学位回到日本的归国群体,也并不会享受到与本土毕业生的差别待遇。“海归博士”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被社会标记出来,反映出这一群体在中国的社会语境下具有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特殊意义。“海归博士”如今成为一个热门的公共话题,这一现象本身也反映出中国独特的社会心态。笔者试图将“海归博士”扩大到“海归派”这个所指范围更大的概念上开始我们的讨论。校园招聘热衷于“海归身份”,而不少批评者则称其“崇洋媚外”。这场“海归派肯定论”与“海归派否定论”的“土洋之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社会至今仍未有效弥合的处于分裂状态的历史意识在当下的投射,其历史根源可以直接上溯至对于清末洋务运动和曾国藩的历史评价问题的讨论。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就不具体展开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谱系及其流变的历史梳理,只根据所持观点和立场,将处于分裂状态的历史意识归纳为“洋务运动否定论”与“洋务运动肯定论”之间的分裂。其中,持否定论者认为,洋务运动选择的是依附于帝国主义的道路,阻碍民族资本的成长,其本质不过是“买办”。在他们看来,由被支配阶级领导的阶级斗争,以及由农民战争推进的“生产关系”的变革,才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他们认为近代以来的基本历史线索,就是与革命相联系的群众斗争。在研究领域,中国的研究者也应该用又红又专的革命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而不是拜倒在西方理论或研究成果的话语霸权之下。顺着这个逻辑下去,他们反对出国留学,因为留学在他们看来是没有意义的。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洋务运动否定论”甚嚣尘上,此时的中国也较长时期地中断了留学生的海外派遣。与上述持否定论者不同,持肯定论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先驱,是中国现代化的推进力量。他们将由被支配阶级和支配阶级共同参与的生产斗争所引起的“生产力”的上升,而不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定义为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指出农民战争和“土”的革命只起到了对生产力的破坏作用。在研究领域,他们提倡吸收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研究成果,甚至是价值观和思考范式。改革开放以后,学界展开了对洋务运动的再评价,“洋务运动肯定论”直接转化为“海归派肯定论”。从1978年开始直至80年代中期,为了缩小与欧美诸国的经济差距、培养高等人材,中国重新实施了留学生的大量派遣政策,现代中国的第一波留学潮随之兴起。1978年12月26日上午,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专门接见52名留美人员(资料图)这一时期的留学,基本属于国费留学。只有通过了严格选拔考试的学生精英,才能获得留学资格。这些留学生在学成回国后,在国家安排的工作岗位上,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出现了第二波留学潮。此时由于改革开放的推进,成绩优秀的学生已经有可能获得海外的奖学金。于是,充分利用海外奖学金、努力在海外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自费留学生开始涌现。这些留学生将最尖端的技术带回国内,在国内的劳动市场上受到了很高的评价,并获得了超出一般市场价位的高报酬。至此,“海归”成为了高学力、高收入的精英阶层的代名词,然而交织在其上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历史记忆并未褪去。学成归国者,既承载着国人对海外生活的好奇、对摆脱社会治理困境的追寻、对改变现状的盼望,同时也裹挟着国人对被国外势力和思想观念支配的恐惧、不安和提防,这正是中国社会一百年来“救亡图存”的话语与“现代化”的话语相互争战的延续。中国一方面承认自身“现代化”不够,一方面又强调民族的自尊、自信与自豪。两重话语的张力和冲突,赋予了留学生和学成归国者特殊的政治和历史意涵,并为他们贴上了“海归派”这样的标签。二、“海归派否定论”为何抬头改革开放之后,由于国家政策的转型以及“海归派”为国家建设做出的实实在在的业绩,“海归派否定论”一度退后。由于国家减少了对海外留学的条件限制,第三波留学潮从2000年前后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然而近十几年来,社会不断出现对“海归派”的质疑声。“海归派否定论”的抬头,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海归派”不再等同于高学力。由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一般家庭的收入上升。对于许多家庭而言,孩子的海外留学也不再遥不可及,留学大众化的趋势更加显著。不少因学力不足而无法升入国内知名大学的学生,凭借父母的财力而到国外大学留学。同时,许多海外教育机构为了获得学生而降低入学门槛。这些都使留学生的数量在增加的同时,总体质量更加参差不齐。又由于欧美等国经济的不景气,选择回国的留学生急剧增加。由于他们在留学期间在学习和生活上缺乏自律,并没有获得太多新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回国后就只能成为无法如愿找到工作的“海待”。资料图:视觉中国其二,“海归派”从校门到校门的情况增多。第三波留学潮特征,除了大众化之外,就是年轻化倾向,高中毕业后直接升入海外大学的留学生激增。不同于经历过“上山下乡”、对中国社会已经形成富有经验质感的把握的老一辈“海归派”,第三波留学潮中的留学生在没有深入体验和了解中国社会现实的情况下,就离开了中国。对于在留学期间选择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中国学生而言,由于尚未形成基于中国经验的问题意识和对研究课题的妥当性进行专业判断的主体性,他们的研究很容易进入基于国外社会基础的议题设定中去,因而研究的课题本身有可能脱离中国的国情和社会实际。其三,中国国际化程度的提升和日渐成熟。中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发达,以及国际交流机会的多样化,使得本土学生与留学生在知识量、视野等方面的差距不断缩小,留学生的优越性越来越低。其四,“海归派”并不等同于高业绩。在人文社科研究方面,据笔者的经验,日本学者的治学方式倾向于不轻易下简单的结论,特别看重论证根据的明确性,以及论证过程的严密性。为了满足这些要求,日本研究者需要进行细致的调查,查阅详细的资料,投入大量的时间完成一篇论文,但结论有时会很暧昧,让读者不太清楚作者究竟想说什么。相比之下,中国学者则更加重视指明结论,更重视研究的结果而非组织严密论证的过程,也更重视发表的数量。由于对待研究时注重的侧面不同,研究成果的产出效率自然存在差别。在就职方面,与留学生相比,熟知中国国内市场行情和就职生态的本土学生也表现出优势。如果按照业绩主义的学术评价标准,“海归派”往往不如积极投稿、瞄准在名门高校就职机会的本土派,而业绩不足则会被直接转换为“能力不足、水平不高”这样的评价。资料图:视觉中国不过不可否认,近年来国内许多高校都在探索学生培养模式,并且卓有成效。在人文社科领域,就有高校老师引导学生从本科阶段就开始进行跨学科的大量经典阅读训练,通过读书检查汇报会调动学生求知和探索的主体性;在硕士或博士阶段,让学生通过大量集体调查扎根中国经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如今,他们已经形成在中国基层治理研究领域颇有建树和辐射性影响的研究梯队。专业基础扎实,最贴近中国经验的复杂性,可以充分发挥“母语优势”(母语思维最优论),在生计方面没有顾虑,这些都是本土博士相较于“海归派”所具有的优势。如果说曾经的“海归派肯定论”和“海归派否定论”都是以海外留学者能够扎实地掌握外国的技术和研究成果为前提,即共同承认海外留学者的实力的话,重新抬头的“海归派否定论”则在否定的理由中加入了并非基于“救亡图存和革命传统”的新项目,即“实力不足”。这是因为不少“海归派肯定论”者对新一代的“海归派”无法引领中国更加现代化、研究业绩更加突出而感到失望,同时他们也看到了本土高校在培养模式、研究成果乃至世界排名上的迅速崛起,于是最终加入了“海归派否定论”者的行列。三、“海归博士”的海外学习经验“海归派否定论”的抬头和对新一代“海归派”的质疑和批判,是否意味着“海归博士”与“本土博士”相比毫无优势呢?也不尽然。以笔者在日本的留学经验,“海归博士”并不等同于新一代“海归派”。首先,大多数海归博士仍然意味着高学力。他们要最终取得博士学位,需要比本土博士经历更多的意志考验。真正欠缺研究能力的“海归派”是不会选择继续在海外读博的,他们也没有能力拿到博士学位成为“海归博士”。在日本,由于拿到博士学位对于提升就职后的薪金水平没有太大帮助,相反还使自己的就业面更加狭窄,只有真正以学术为志业的极少数学生才会选择进入博士课程。就人文社科专业而言,因本科是日语专业而缺乏社科专业基础训练的留学生一般也不会选择读博。而像笔者这样本科非日语专业的留学生,虽然也算作“海归博士”,其实也得益于在国内已经接受过的一定程度的理论阅读和经验训练。在本土高校完成基础训练,形成了基于本土社会经验的立场和问题意识之后,再到海外留学读博的群体,在研究选题和文献学习过程中就能够保持其主体性和主动性。他们有尽量避免脱离本土经验的意识,且在日本经验的冲击和回答日本人的提问中,不断对比、反思和观照本土经验。一旦进入博士阶段,他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做经验调查、分析文献资料,不断推敲和完善自己论文的论证结构和过程。笔者最终花费5年在日本拿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博士学位,前后共进行了5次答辩,每一次答辩后都需要根据评审老师的意见进行仔细的修改。只有具备足够的耐心和沉着坚韧的意志,以及对于学术的真正热爱,才能顶着年龄增大、恋爱成家等诸多压力,走完这个漫长艰辛的过程。因此,海归博士虽然在业绩上与本土博士相比也许暂时显得“普通”,但成为海归博士本身,就足以说明他们足够努力。其次,海归博士有其独特的经历体验。大部分自费留学的海归博士在留学期间除了凭借研究计划申请奖学金之外,考虑到家里的经济压力,还需要做兼职的工作,比如进入一些大学入学考试的辅导机构担当讲师。一些发放奖学金的财团会为留学生组织与日本社会和文化接触的活动。通过兼职,海归博士在留学期间可以深入了解日本的社会生态、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获得从文本信息中无法感受的认知体验。笔者兼职医疗翻译讲座(图/作者提供)同时,由于兼职分散了他们的研究时间,他们就需要更强的自律能力、时间支配能力、计划统筹能力和情绪调整能力,才能完成研究任务。当然也有一些博士留学生,由于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兼职,而最终偏离了学术研究,导致不能毕业,或放弃毕业而进入所兼职的机构工作。这也从侧面说明,海归博士本身一定同时具备了兼职中培养的教学、社交等能力,以及对时间、计划和情绪的调控能力。而只要海归博士善于转化,这些留学体验和各种能力,都能够服务于驾驭在国内高校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第三,海归博士一定熟练掌握了至少一门外语。海归博士一定在语言习得上投入了比本土博士更多的时间,对外语的理解和掌握也更加深入。对外语的熟练掌握,一方面让他们能够为国内的研究领域译介更多海外的研究成果,并将这些成果吸收到自己的思考和研究里,另一方面也让海归博士具备了对比和统合不同思维角度的能力。语言本身就是思维,就是逻辑,就是反映人如何对作为认知对象的事物进行分类、如何组织和结构化自己的想法的载体。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组织规则和逻辑形式,比如印欧语系的语言重演绎和分析,东方的语言重归纳和综合,日语对客观的“状态”(state)更加敏感,而英语对事物的发生时态和过程的结果(consequence)更加在意。说不同的语言的人,即使是看待同样一件事物,他们的视角、思维的组织方式必然是不一样的。因此,海归博士的思维结构就更加开放和多元。第四,海归博士多多少少从其导师那里学习到了对待学问的严谨态度和做研究的虚心、专心、平心、恒心。在笔者印象中,日本大部分学者治学能够做到无欲立己心、无求速效心、无好高心、无外务心、无存惊世骇俗心、无务杜撰穿凿心。与中国社会整体浮躁、争胜、急功近利的氛围相比,海归博士在治学精神上会受到海外学界的影响。与具体的知识和技术相比,海外博士在留学期间所习得的逻辑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特别是对于学问的态度、做学问的心态,以及学术鉴赏能力、对思考和学问本身之趣味的体察,都使海外博士不同于大多数本土博士。第五,海归博士一般都曾活动于海外的某个学术团体,建立了展开国际共同研究的人脉基础。海归博士在海外的人脉,将成为国内高校专业发展、调查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宝贵资源。结语如前文所述,第三波留学潮中的“海归派”虽然良莠不齐,但大多数海归博士这个群体仍然具有一些区别于本土博士的优势。而在“两会”中提交讨论的议题中,与海归博士进行比较的也并非一般的本土博士,而是“优秀本土人才”。“优秀的本土人才待遇不如普通海归”的现状,反映的是“海归派肯定论”在不少招聘单位的延续。然而,“海归派肯定论”原本发源于中国在现代化程度上十分落后的时代,也以中国在现代化方面的落后为其合理性的根基。当中国本土也能培养出业绩突出、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的“优秀本土人才”,甚至于与海归博士不相上下时,这并不说明海归博士的学力水平下降了,而是表明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摆脱了落后的面貌,使“海归派肯定论”已不再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根基。正因为如此,“海归派肯定论”在不少招聘单位的延续,才显得不再合理。笔者也认为,“优秀的本土人才待遇不如普通海归”是不合理的,因为成为“优秀的本土人才”同样需要付出超出普通本土博士的努力,其成就值得肯定,虽然努力的方向也许和海归博士不尽相同。但通过“海归派否定论”的思维来否定海外博士的价值,以达到批判“优秀的本土人才待遇不如普通海归”这一现象的目的,笔者认为也是不甚公平妥当的。海归博士同样需要善待,需要用不同于本土博士的评价尺度来衡量海归博士的发展潜力和能力,给他们适应国内人际关系和学术生态的时间,为他们提供将能力转化为成果的机会和环境。根据以上分析,在待遇方面,优秀的本土人才一定不如海归博士的现状是不合理的。同时,若要将海归博士的待遇定位在普通本土博士的水平上,同样是不合理的。优秀本土人才和海归博士,都应当得到相应于他们的付出的较高待遇。在中国的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走向更加从容、自信、开放的国际化之后,仰视海归博士的“海归派肯定论”以及歧视海归博士的“海归派否定论”将自然失去其合理性根基。当“海归派肯定论”与“海归派否定论”的“土洋之争”消失之时,“海归”这一具有身份标出性的词汇也许也将成为历史了吧。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现在很多单位招工都不看学历,就有人说读书多了也没有用,还不如早点工作赚钱,可当你看到下面这位博士求职的经历,你会吓一跳。最近有位博士在职场论坛上发帖,讲述了自己这么多年来的经历,现在遇到了困惑,希望能够得到网友的帮助。他说自己22岁本科毕业,保送读研,读了三年,25岁研究生毕业工作4年之后,29岁出国读博士,现在33岁博士马上毕业了,拿到了2个工作意向,看完年薪后以为自己看错了。一个是网易的职位,年薪40万,而且HR还承诺薪水会过百万,另外还有南京理工大学的老师年薪25万,他不知道该选择哪一个职业?有网友说还是读书多了好,随便任何一个工作都是几十万的年薪,这对于普通就职者来说简直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有网友说这么高的薪水都是有前提条件的,并不是底薪,一定是完成了公司交给的项目任务才会有这么高的薪水。有人觉得他应该去互联网行业,互联网行业主要收入高,高校老师在于稳定。但互联网的收入比高校高出五六倍,这样在互联网干五六年就拿到老师一辈子的收入。即使将来干不了可以转行,也比大学老师强很多。而且还有这段挑战自己能力的经历。有人说自己喜欢做什么才最重要,不要为了钱去工作,而是应该喜欢这份工作然后顺便赚点钱。多数人还是觉得他应该选择去高校做老师,为人师者,职业高尚,受人尊重,而且工作环境好工作待遇稳定,压力小,不能光考虑收入,要看看支出。做老师的话,子女的教育费用会从幼儿园省到大学,学区房、择校费等等会省不少钱。而且读书多的文化人不太合适互联网这种太狼性的节奏,肯定不适应。你觉得他应该选择哪个职业?每天分享职场故事,职场经验和职场技巧!
对于我们在读的博士而言,出国不仅仅是一次简单旅行,更多的是认为出国留学可以为自己找工作增加优势和砝码求,同时也可以接触一下国外大学的科研环境。于是很多博士。都参加了学校或者留学基金委组织的研究生公派留学交换计划。申请去本专业领域水平较好的世国外高校做一年交换生,以此增加自己的留学经历和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无论从长远的科研道路发展而言,还是短期的能力提升而言。似乎出国留学是一条为自己添砖加瓦的大好事。但在博士期间出国交换一年是否真的有用,可能只有真正经历了人心中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先举个例子,塔主读博期间所在的科研团队中有2名博士生先后申请了去国外某高校交换,交换期为一年。在他们出国之前,几乎周围所有的人都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对就业有非常大的作用。认为在国外有更多的发表论文的机会,同时也能接触到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理念和科研平台。等一年的交换结束后再去找工作是非常容易的事,而且可以做到多份工作摆在面前,可以去挑。可当一年的交换期结束后,两个博士却灰溜溜的回了国。其实,在这一年期间,两个人也仅仅是发表了一篇中等水平的SCI论文而已,并没有较多的科研产出,但同时因为出国交换一年,导致他们博士毕业的时间被延期一年。可是最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个原本给自己镀金的优势,却在找工作过程中并没有起到任何的作用。相当一部分科研单位只看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质量,而对于博士期间是否有出国经历并不关心。而另一些对出国经历有要求的单位,大多要求两年或三年以上的出国留学经历才认可。对一年的留学经历并不看重。最后两个人在找工作过程中并没有比土博士有多少优势。因此,有人会问:那么在博士期间出国交换一年,到底有没有用?塔主认为这个问题可以一分为二的看:如果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博士期间一年的出国经历,还是有一好处的。这一年至少会增加许多你海外生活与学习的阅历。你这一辈子出国次数不可能就这么一次,在你今后的科研发展道路上,你有过这一次留学经历,那么你在下一次出国的时候,就会容易很多。如果仅从博士毕业和找工作的角度来看,出国交换一年就意味着博士被迫延期一年。这是出一个时间机会上的损失。同时,从找工作的角度而言,博士期间的出国留学经历只是为你简历上添了一笔,仅仅证明你的外语水平还是不错的。但是对于你的科研水平而言,论文还是硬指标,出国留学经历并不能给你带来这方面更多的优势。如果你真想在这方面要占有优势,那么塔主建议直接攻读留学学校的博士学位,而不是仅仅出国交换一年。所以说博士期间出国交换一年到底有没有用?我想大家自然心中已经有了答案,同时也谢谢大家长期对塔主的关注和支持。
韩国留学以其费用和门槛较低的优势吸引了很多中国留学生前往读博士,很多想去韩国读博士的同学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韩国留学博士费用了。今天蔚蓝留学网的老师就来跟大家说一下韩国留学博士费用多少可以够~一、韩国留学博士费用多少之学费费用学费是韩国留学博士费用最主要的一项,韩国留学博士费用根据学校和专业的不同学费也是有所差别的。通常情况下,韩国国立大学的学费比私立院校的学费低,人文社会类专业的学费最低,艺体类和医药学类的专业学费最高。综合来说,国立院校博士一年的学费在3万元~6万元人民币左右;私立院校博士一年的学费在6万元~10万元人民币左右。韩国的大学普遍设有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学校会根据学生的语言成绩和学习成绩的优秀程度分别给予30%~80%左右的学费减免奖学金,特别优秀的学生还有机会获得学费全额减免的奖学金。二、韩国留学博士费用多少之住宿费用韩国留学读博士可以选择申请学校的宿舍居住或者是在校外租房居住。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会优先选择申请宿舍居住。韩国大学的宿舍有单人间、双人间、三人间及四人间多种房型,根据同学们申请的不同房型的宿舍,费用也是不同的,大致为1万元~2万元人民币一年,部分学校的宿舍还会提供饭食。但是韩国大学的宿舍数量是有限的,首尔地区的学校宿舍会比较紧张,申请不到宿舍的同学就要选择在校外租房居住,每月的费用约为2000元~3500元人民币,一年的租房费用在1.5万元~3万元人民币左右。三、韩国留学博士费用多少之生活费用韩国留学读博士的生活费用主要是用于日常的就餐、出行和购物娱乐等方面的费用。由于每个同学的经济情况和消费习惯是不同的,韩国留学生活费用方面的花销也是不尽相同的。一般来说,就餐方面选择学校食堂用餐的话,每餐餐费在15元~25元人民币左右,如果是选择订外卖或者在校外餐厅就餐的话,每餐的餐费约为30元~60元人民币左右。日常出行时建议大家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出行,韩国的公共交通网络比较发达,基本能到达每个城市的各个地方,单次乘车的费用为1250韩元,约人民币7.5元左右,半小时内换成不收取额外费用,还是比较便宜便捷的,需要注意的是要先办理交通卡!购物方面,韩国的日常生活用品和衣服鞋子等的价格与国内商场的价格相差不大,很多品牌服装的价格还比过低一些,大家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购买。综合来说,韩国留学博士费用主要差别在选择的学校是国立院校还是私立院校。排除奖学金减免学费的情况下,国立院校一年的费用约为6万元~10万元左右;私立院校一年的费用约为9万元~14万左右。私立院校的费用总体来说比国立院校要高出许多,同学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院校留学哦~~
韩国历史让人啼笑皆非韩国文化中的影子最近网络曝光,针对中国学生对海外高学历的巨大市场需求,韩国高校针对中国学生开启专门的学位批发业务,只要花费20万元就可以拿到海外博士学位,而且这些高校博士学位只招收中国学生。这种赤裸裸的学术造假发生在韩国一点都不奇观,只要翻阅韩国的历史课本,就会发现大量杜撰的历史文化,甚至把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全部杜撰为韩国历史和文化,也许有很多人觉得韩国文化不可思议,其实从韩国文化中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子,这就是东方特有的务实性文化,根据需求进行发展,不论是日本、韩国还是中国,在近代经济发展的轨迹中,造假仿冒产品都是必经之路。目前中国市场盲目对学位的追求,造成中国目前高学历人群中众多,但是真正有实力的高学历人才并不多,就拿中国的高校为例,大部分高校不管任何岗位招聘都是博士研究生,然而同样是博士学位,真正做科研的人并不多,科研教授的博士含金量远比各种管理人员的博士学位含金量高很多!变严格的清华大学量变需要到质变教育产业化和大跃进发展期间,中国的高等教育水平看似有大的发展,但是真正尖端学科的科研实力并没有提升多少,最简单的历史,中国在50~60年代,在一片废墟上建立的新中国科研体系,创造了两弹一星的科研奇迹,然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高等教育和科研所的科研实力提升并不高,只是从80年代第一批18人的博士毕业生,发展到目前的全年毕业几万人的博士毕业生,如果再加上花费20万元就可以买到的海外博士学位,翟天临式的博士毕业生并不能给中国科研发展贡献真正的力量!2019年教育部开启对高校的严格管理,面对教育部的针对性,清华大学在2019年4月8日,重新修订了相关细则通知,严格要求了高校师生们的学术道德风气,2018年被清华大学聘为优秀博士毕业生的学子,结果被挪威科学家实名举报,之所以能被清华大学评为优秀博士生,都是抄袭挪威科学家的学术论文!中国高校的实力还差很多目前在中国,由于受到各种影响的驱使,很多人都喜欢看世界高校排行榜,尤其是一些世界高校榜把清华大学甚至排在了世界第一的位置,让国人们的自豪感爆棚,而这类吸引眼球的排行榜也可以快速在中国打开市场,因此越来越多的世界排行榜把中国的高校排在靠前的位置,但是只要观测数据,清华大学超越东京大学成为亚洲第一高校,只是数量规模的优胜,不说其他的,就拿诺贝尔奖获得者来说,东京大学的位置就是清华大学很难超越的存在!
大概三个月前,身边的一个刚毕业不到一年的同事辞职了,就在大家都纷纷猜测她去向何方的时候,朋友圈的一张录取通知书给出了答案,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博。众人都投来了羡慕的目光,和去一家好的公司不一样,能去上全美前五的高校,可能是很多人毕生的求学梦想。因为一直从事学生工作,所以身边少不了各种家长的故事,而关于出国读博,他们提到了“读博毁一生,科研穷三代”。到底真实情况究竟是什么样,出国读博究竟真是这般,还是会有比国内更好的出路呢?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关于出国读博的那些事儿。触手可及的面试每年的秋季招聘,以FLAG为代表的美国大公司开始了疯狂的招募计划,通常来说职位会在三四个月内就被填满,往往到了第二年年初,基本没有什么职位可选了。当然,这种情况会对两种人开绿灯,一种是有博士学位的应届生,另一种则是有工作经验跳槽的人。所以这里面透露了两个重要信息,第一,相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生,公司往往更欢迎有工作经验的人,这点毋庸置疑;第二,在这些公司眼中,应届毕业的博士生其实等同于有工作经验的研究生。所以对博士来说,面试触手可及。一骑绝尘的待遇在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公司中,都会存在等级制度,比如国内常听到的P5,用以标记工程师的级别,在美国有的是T系列,还有E系列。不同的级别,代表着的是不同的收入,例如T5级别,对应着的就是25到35万美金。应届生通常是T3,不到20万美金。这里提到的应届生,就是指研究生学历。而博士生通常可以拿到T4级别的待遇,即25万美金的年收入。当然如果你在读博期间成果并不是很好,只是刚刚满足毕业要求的话,只会比硕士生多不了多钱。不过大概率的情况是,博士享受的待遇,一骑绝尘。倾向博士的岗位随着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的崛起,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博士生在求职季是相当的抢手,那时候操心的不是有没有工作可以找,而是究竟哪一家的工作更适合自己。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有一些岗位门槛就是要博士以上。所以本身博士生相较于本科生和研究生就属于少数群体,当博士门槛立起来的时候,自然就是供小于求了。就拿很多大公司的算法部门来说,达到数据科学家级别的,没有不是博士的,而且除了是博士之外,还要是十分优秀的博士才行。艰难困苦的过程想读博,并不是想想就行的,一整套复杂的申请流程,各种材料的准备,从一开始,就打下了艰难的烙印。而申请上了博士,读博才是磨难的开始。博士必须做科研,而且必须做到领域创新级别的科研。在这个过程中,你面临的是无数次的自我质疑,我到底能不能毕业?我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做这个方向的价值究竟有多大?而且当你看到朋友圈当年硕士毕业工作的同学,晒防晒车,周游世界,你的心态还能否保持平静。看着师兄找到耀眼的工作,看着师弟发出高级的论文,你的神经还能否放松下来。读博期间的艰苦,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得,有人在挫折中取得正果,有人在崩溃中选择放弃。但我希望看到的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百般纠结的选择很多同学可能还在读大学,他们在考虑是在国内读研,再去国外读博,还是直接就去国外读研,然后在考虑是否读博。如果你的家庭条件允许,可以覆盖你自费读硕的话,其实出国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你面临的压力相比于考研其实是小很多的。像我一个考研二战失败的朋友,选择去日本京都大学读研,32个考生录取28人,最终以第24名的成绩成功上岸。读博不会让你暴富,也不会让你赤贫,即使刚开始收入不高,但博士所能迸发出来的力量也是硕士和学士所不具备的。而且当你环顾当今大企业那些站在金字塔尖的人,你会发现他们大多数人中都有着博士学历的背景加持。如果想在科研路上拼一把,就选择读博;如果只是想有一个更好的出路,读硕就可以了。回到文章标题,因为我们举的是计算机专业的相关例子,所以至少在这个专业上,不存在“读博毁一生,科研穷三代”的问题。而且回归到问题本身,决定一生的,是你的能力和眼界,学历永远是你的垫脚石,选择高学历没有错!如果觉得对你有帮助,欢迎转发评论~想要了解更多考研干货请关注我!我是董师兄,考研领域专栏作家,考研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