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海归博士骗走国家上亿经费,惊天巨骗让国人谈“芯”色变!马尾辫

海归博士骗走国家上亿经费,惊天巨骗让国人谈“芯”色变!

我们在中兴案中因为中国无“芯”而绝望殊不知如果不是因为这个惊天大骗子我们本可以有自己的中国“芯”曾经中国有一次机会让芯片行业不再受制于人结果被一个惊天巨骗毁掉了从此进入十几年的低谷中兴被美国禁售的事儿这几天刷屏了大家的朋友圈。从中兴被禁到现在,事件已经发酵了整整一个星期。综合各方报道,很明显这次被禁对中兴的打击是巨大的。据路透社预计,中兴有25%-30%的零部件来自美国供应商,但最为核心的零部件都依赖于美国供应商。操作系统、手机芯片、基带芯片、射频芯片、存储芯片、手机玻璃、光学元件等核心零部件都来自于美国谷歌、高通、博通、英特尔、美光、甲骨文、康宁等科技巨头,短期无法找到能保持相同竞争力的替代产品,甚至根本没有替代产品。诚如中兴自己所言,被禁之后的公司已经进入了休克状态。仅仅是中兴受制于人吗?不!整个中国可能都找不到什么有竞争力的芯片……这是可怕的事实。就连民族品牌的骄傲,华为,当你细细拆开一台华为手机,你就发现几乎全都是“外国货”:媒体分析的一台华为Mate10的零件来源中国芯片在9个关键领域,市场占有率为0这是2017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分析的一张图表令人震撼得是,在16个关键的领域,中国的国产货都没有世界竞争力。甚至在多个方面,市场占有率为0%这太可怕了!目前,中国90%以上的高端芯片依赖进口。尽管政府扶持芯片产业多年,但中国在芯片自给率上,尤其是高端芯片上,可以说是几乎没有太大突破。这一点从核心芯片受制于人的中兴上就可见一斑。如果中兴无法在库存消耗干净之前与美国方面达成和解,那么等待中兴的可能就是停产。据央视新闻报道,中兴只有1-2个月的备货。当一家龙头企业被人扼住了命门,绝望的不只是中兴,而是未来中国的5G建设,甚至是整个中国。中兴案让很多国人感到深深的绝望,是因为它在提醒着人们:中国的芯片产业在某些领域的占有率其实为零。中兴事件,也再一次让人们对所谓的民族骄傲失去了信任。事发至今,国内包括主流媒体和网友在内的民众对其几乎是批评大于同情,抨击多于理解和支持。因为这背后,曾经有一段让人羞愧的往事。中国曾经的芯片希望,被一个惊天巨骗毁掉曾经一度被认为是中国芯的希望,结果是一个巨大骗局的:“汉芯”中兴事件如今的局面,也许有人会想起当年那个逍遥法外的科技巨骗。也许仍有人不知道,正因为他,才让中国高新科技芯片领域陷入近十年的空白,也几乎耗尽了人们对自主研发的信任和行业的期待。这个人就是陈进,曾经因为“汉芯一号”走上人生巅峰,也因为“汉芯一号”变成欺世盗名巨骗的“汉芯之父”。据维基百科资料显示,“计算机专家”陈进199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后赴美国留学。陈于1994年、1997年先后获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计算机工程硕士与博士学位。此后,他曾在美国IBM、摩托罗拉等公司担任高级主任工程师、芯片设计经理等职,主持系统芯片开发等工作。2001年,陈进回到中国,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同时他出任上海交通大学芯片与系统研究中心主任,开始主持研发汉芯系列DSP芯片。2003年2月,陈进正式发布“汉芯1号”。随后,芯片得到多名院士以及以及“863计划”集成电路专项小组组成的鉴定专家组的一致认可。陈进借此申请了多项专利,并借此当上了上海交大微电子学院院长、博导。2004年,他还被聘为长江学者。而这款在当时被称为国内首创和中国微电子领域里程碑的芯片,也一度成为全中国的骄傲。当时的报道也将“汉芯一号”推上了行业先锋的高度:“采用国际先进的0.18微米半导体工艺设计,在只有手指指甲一半大小的一个集成块上有250万个器件,而且具有32位运算处理内核,每秒钟可以进行2亿次运算。”“这一成果接近国际先进技术,在某些方面的性能甚至超过了国外同类产品。”然而,本来会因此平步青云,甚至有可能问鼎院士头衔的陈进,却在短短几年后瞬间跌落神坛。2006年,因为神秘人的举报和媒体的报道,人们才得知原来所谓“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汉芯一号”,其实是陈进将一片从美国买来的MOTO-free scale 56800芯片,雇请民工磨掉原有标志,然后加上自己的“标识”而成。当时主流媒体都以十分骄傲和自豪的情绪报道了这个“中国自主研发的芯片”在神秘人的举报帖《汉芯黑幕》中,直指陈进在研发过程中弄虚作假,骗取国家上亿元科研经费。据说,经费一到手,陈进就和实验室工作人员一起周游世界,吃喝玩乐。半年后,官方公布了陈进严重造假的事实,上海交大也革去其所有职称,长江学者的称号也被教育部撤回。他们或许不知道,这一磨,把中国人对自主研发的信心也一并磨掉所剩无几了。“汉芯事件”给中国芯片的发展带来的沉痛的打击,且这种打击是深远的。因为从那以后,没有人敢去搞芯片研发了,都害怕研发失败被冠以骗取研发费用的罪名。所以,中国的芯片发展在2006年之后的将近十年时间几乎停滞不前。但可悲的是,在国外,骗取国家科研经费是足以入狱的罪责,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陈进,却仍逍遥法外。汉芯骗局之后,无人敢谈芯片创新汉芯骗局对中国芯片业的影响是毁灭性的。在骗局被揭穿之后,国家对这个领域的投资和支持变得谨慎了。很多原本致力于芯片研究的企业得不到及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纷纷退出。一时间“造,不如买”的思维占据了中国电子产业。所以也就出现了开篇时提到的,中国在世界上没有很强市场竞争力的芯片了。一人做妖,全行业为他埋单。我们曾经是有机会摆脱这样被人卡脖子的尴尬境地的,但因为汉芯事件,我们在芯片的研发至少晚了10年。它欺骗的不只是国家,更是让很多科技公司陷入了“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情绪中。这句话单就字面理解的话,意思是如果你想要住房子,但造不出来,那么就去买一栋。殊不知,买房子的后面,还有一层意思——买回来以后我们要琢磨房子到底是怎么建造的。可惜,在科技领域上,大多数企业都停留在了去买一栋房子的层面。任正非曾在2012年的一次内部讲话中说:“我们在做高端芯片的时候,我并没有反对你们买美国的高端芯片。我认为你们要尽可能的用他们的高端芯片,好好的理解它。只有他们不卖给我们的时候,我们的东西稍微差一点,也要凑合能用上去。我们不能有狭隘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会害死我们。我们不要狭隘,我们做操作系统,和做高端芯片是一样的道理。主要是让别人允许我们用,而不是断了我们的粮食。断了我们粮食的时候,备份系统要能用得上。”多年前的汉芯事件和今天的中兴事件,都在提醒着我们是时候反思我们的高新微电子行业究竟该去向何方了,而我们又还有多少“命门”掌握在别人手中。不要成为心术不正的海归人才陈进是一名海归博士,本应该为中国科研注入动力,推动产业发展,却因为自己谋得私利而制造骗局,浪费了国家的投资,毁掉了行业的自信,让整个领域的发展停滞不前。他可以算是一个“大规模杀伤性”海归了。说到底,他是利用了中美之间的信息差,把自己包装成一位掌握核心高科技的海归科学家。只耍了一点点小聪明就制造这么大的骗局。曾几何时,海归人才们推动了中国的科技发展,产业发展。海归人才怎么就从两弹一星时期的钱学森邓稼先,变成了陈进这种巨骗了呢?这是我们所有留学生都应该思考,甚至自省的一个问题。“要时刻想一想,自己的子孙将如何铭记自己?” 你就知道前进的方向了。为何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选择归国?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60.84万人。从改革开放到去年底,我国累计有519.49万人出国留学,其中313.20万人选择在完成学业后回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群体的83.73%。值得注意的是,十八大以来,我国留学回国人数不断攀升,已累计231.36万人学成归国,占改革开放以来回国总人数7成以上。我国最大规模留学人才“归国潮”正在形成。一份海外高校的学位证书代表海归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海归在国外所获得的众多荣誉,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海归的优秀程度。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真正回国创业不能只靠学历和荣誉。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通过完善各项政策,为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创新提供便利,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高素质留学人才回国就业创业。留学归国人员的结构也在从“高精尖”向多层次扩展,从业领域从科研向创业等方向多元化扩展。目前,我国留学人员创业园数量、入园企业数量、在园创业人员数量均呈现稳步快速发展态势。截至2017年底,全国留学人员创业园351个,比2016年增加4家,其中省部共建创业园49家;入园企业2.3万余家,8.6万名留学回国人员在园创业,比2016年增加0.7万人。根据《2017年中国留学白皮书》,73%的留学人群计划完成学业后归国就业,其中包含一部分人选择在当地就业一段时间后,再回国工作,希望海外的工作经验能为之后的就业带来一定的帮助。鉴于目前的就业形势,在留美工作圈,有一个“天花板”的现象,当事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很难再向上晋升,再加上美国还是存在一定的职场种族歧视现象,其他种族的人才很难拥有和白人同等的晋升机会。国内的经济发展也十分迅速,对于人才的需求量较大,海归的加入能为当前的就业群体增加更加国际化的血液。针对当前众多关于留学后,薪资与预期不符的现象,队长认为这跟留学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归根到底,还是个人能力问题,在国内,工作的机会是很充足的,只要有一定的能力,加上海归的背景,很容易找到一个薪资和能力相符合的工作。当然,更有一部分的海归,选择回国创业,这对于那些有这方面坚持的人来说,也是一种选择。为了让大家对于当前的“归国潮”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队长搜集了相关的数据,看看海归选择回来的原因有哪些,而他们回来之后又都在做什么?对于大部分留学之后选择回国工作人来说,他们都是不后悔的,那他们回国的原因都有哪些呢?回国之后他们所选择的岗位又有哪些呢?选择归国创业的人又倾向于哪些领域?那肯定有人会提出质疑,既然归国是大势所趋,留学的成本又逐渐增加,那还需不需要出国,答案是肯定的,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吸引着留学群体选择归国,这并不意味着留学没有意义,选择留学对于自身的发展来说是十分有利的,此后,留学群体的人数也是逐年增加的趋势,国外的教育实力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就算费用逐渐升高,大部分人还是觉得留学收益大于成本。近年来,我们也能明显地感觉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变化,所以在鼓励大家留学开拓视野,提升自身价值的同时,也希望大家积极的回国就业与创业!【美嘉官网http://www.meijiae.com/,免费咨询电话:0757-83391460】

红蝴蝶

别家的月亮圆?海外博士为何在国外高校当一般学者,也不回国?

中国当下的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虽然全社会的发展趋势十分惊人。但是在很多方面,还是与国外有着很大的差距,比如说科研方面。所以,一直在争议海外学子一批一批地深造,却不见一批一批地回国,质疑他们内心没有国家,给予许许多多的打击和批评。说起国内高校,最著名的当属清华北大,加上科研方面的中科大和社科大,已经是实力最为强劲的高校。但对于,本就出身于这样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到达国内的巅峰,再要在本身的实力上有所突破,只能选择出国留学。对于学子来说,愿意追求更高的目标,对于自己、社会乃至国家,都是十分有利的。但是,当中国学生踏上异国的求学之路,便会看到与国内高校的差距,有些许多的现实问题都摆放在眼前,让他们的内心动摇。比如说,国外的思维教育、科研环境、科研经费等现实条件都会打动他们。他们的就业也是一项紧急矛盾,比如说在海外一般高校任职一般学者、普通讲师都比在国内高校任职的收入要更加丰厚,这也成为他们不选择回国的原因。国内的收入,无法承担家庭重任,也无从谈起潜心科研。海外博士宁愿留在国外高校做普通老师,也不选择回国发展,有着许许多多的现实理由。顶级的科研需要强大的科研平台,比如说实验装备以及优秀的科研团队,缺一不可,这都是国内外的差距。回到国内高校,他们很大可能做不出成绩,因为没有强力的援助。所以说,不是他们不愿归国,而是现实不允许。对于国家来说,这也是目前的一个激烈现状,给予高校的科研经费已经在极力支援,也在努力为科学家们提供最好的科研环境。同时,对科研人员的薪资也需要一个合理的提升调整,毕竟生活永远会深深地影响到个人的追求。那些不愿意归来的海外人才,也要调整心态,不要忘记在国家一穷二白之时,我们也不曾缺乏优秀的科学家,邓稼先也在艰苦的环境里成为了两弹一星之父,建造出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所以说,无论多么贫乏的环境,依然有人可以作出成绩。所以说,一味地抱怨祖国的科研环境,不如问问自己是否面对困难,选择了退缩,才来找出种种借口。

同人

海归博士骗走上亿经费,几乎毁掉中国芯片行业,竟逍遥法外

曾经中国有一次机会让芯片行业不再受制于人结果被一个惊天巨骗毁掉了从此进入十几年的低谷中兴被美国禁售的事儿这几天刷屏了大家的朋友圈。从中兴被禁到现在,事件已经发酵了整整一个星期。综合各方报道,很明显这次被禁对中兴的打击是巨大的。据路透社预计,中兴有25%-30%的零部件来自美国供应商,但最为核心的零部件都依赖于美国供应商。操作系统、手机芯片、基带芯片、射频芯片、存储芯片、手机玻璃、光学元件等核心零部件都来自于美国谷歌、高通、博通、英特尔、美光、甲骨文、康宁等科技巨头,短期无法找到能保持相同竞争力的替代产品,甚至根本没有替代产品。诚如中兴自己所言,被禁之后的公司已经进入了休克状态。仅仅是中兴受制于人吗?不!整个中国可能都找不到什么有竞争力的芯片……这是可怕的事实。就连民族品牌的骄傲,华为,当你细细拆开一台华为手机,你就发现几乎全都是“外国货”媒体分析的一台华为Mate10的零件来源这是2017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分析的一张图表令人震撼得是,在16个关键的领域,中国的国产货都没有世界竞争力甚至在多个方面,市场占有率为0%这太可怕了!目前,中国90%以上的高端芯片依赖进口。尽管政府扶持芯片产业多年,但中国在芯片自给率上,尤其是高端芯片上,可以说是几乎没有太大突破。这一点从核心芯片受制于人的中兴上就可见一斑。如果中兴无法在库存消耗干净之前与美国方面达成和解,那么等待中兴的可能就是停产。据央视新闻报道,中兴只有1-2个月的备货。当一家龙头企业被人扼住了命门,绝望的不只是中兴,而是未来中国的5G建设,甚至是整个中国。中兴案让很多国人感到深深的绝望,是因为它在提醒着人们:中国的芯片产业在某些领域的占有率其实为零。中兴事件,也再一次让人们对所谓的民族骄傲失去了信任。事发至今,国内包括主流媒体和网友在内的民众对其几乎是批评大于同情,抨击多于理解和支持。因为这背后,曾经有一段让人羞愧的往事。曾经一度被认为是中国芯的希望,结果是一个巨大骗局的“汉芯”中兴事件如今的局面,也许有人会想起当年那个逍遥法外的科技巨骗。也许仍有人不知道,正因为他,才让中国高新科技芯片领域陷入近十年的空白,也几乎耗尽了人们对自主研发的信任和行业的期待。这个人就是陈进,曾经因为“汉芯一号”走上人生巅峰,也因为“汉芯一号”变成欺世盗名巨骗的“汉芯之父”。据维基百科资料显示,“计算机专家”陈进199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后赴美国留学。陈于1994年、1997年先后获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计算机工程硕士与博士学位。此后,他曾在美国IBM、摩托罗拉等公司担任高级主任工程师、芯片设计经理等职,主持系统芯片开发等工作。2001年,陈进回到中国,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同时他出任上海交通大学芯片与系统研究中心主任,开始主持研发汉芯系列DSP芯片。2003年2月,陈进正式发布“汉芯1号”。随后,芯片得到多名院士以及以及“863计划”集成电路专项小组组成的鉴定专家组的一致认可。陈进借此申请了多项专利,并借此当上了上海交大微电子学院院长、博导。2004年,他还被聘为长江学者。而这款在当时被称为国内首创和中国微电子领域里程碑的芯片,也一度成为全中国的骄傲。当时的报道也将“汉芯一号”推上了行业先锋的高度:“采用国际先进的0.18微米半导体工艺设计,在只有手指指甲一半大小的一个集成块上有250万个器件,而且具有32位运算处理内核,每秒钟可以进行2亿次运算。”“这一成果接近国际先进技术,在某些方面的性能甚至超过了国外同类产品。”然而,本来会因此平步青云,甚至有可能问鼎院士头衔的陈进,却在短短几年后瞬间跌落神坛2006年,因为神秘人的举报和媒体的报道,人们才得知原来所谓“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汉芯一号”,其实是陈进将一片从美国买来的MOTO-free scale 56800芯片,雇请民工磨掉原有标志,然后加上自己的“标识”而成。当时主流媒体都以十分骄傲和自豪的情绪报道了这个中国自主研发的芯片在神秘人的举报帖《汉芯黑幕》中,直指陈进在研发过程中弄虚作假,骗取国家上亿元科研经费。据说,经费一到手,陈进就和实验室工作人员一起周游世界,吃喝玩乐。半年后,官方公布了陈进严重造假的事实,上海交大也革去其所有职称,长江学者的称号也被教育部撤回他们或许不知道,这一磨,把中国人对自主研发的信心也一并磨掉所剩无几了。“汉芯事件”给中国芯片的发展带来的沉痛的打击,且这种打击是深远的。因为从那以后,没有人敢去搞芯片研发了,都害怕研发失败被冠以骗取研发费用的罪名。所以,中国的芯片发展在2006年之后的将近十年时间几乎停滞不前。但可悲的是,在国外,骗取国家科研经费是足以入狱的罪责,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陈进,却仍逍遥法外。汉芯骗局对中国芯片业的影响是毁灭性的。在骗局被揭穿之后,国家对这个领域的投资和支持变得谨慎了。很多原本致力于芯片研究的企业得不到及时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纷纷退出一时间“造,不如买”的思维占据了中国电子产业。所以也就出现了开篇时提到的,中国在世界上没有很强市场竞争力的芯片了。一人做妖,全行业为他埋单。我们曾经是有机会摆脱这样被人卡脖子的尴尬境地的,但因为汉芯事件,我们在芯片的研发至少晚了10年。它欺骗的不只是国家,更是让很多科技公司陷入了“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情绪中。这句话单就字面理解的话,意思是如果你想要住房子,但造不出来,那么就去买一栋殊不知,买房子的后面,还有一层意思——买回来以后我们要琢磨房子到底是怎么建造的。可惜,在科技领域上,大多数企业都停留在了去买一栋房子的层面任正非曾在2012年的一次内部讲话中说:“我们在做高端芯片的时候,我并没有反对你们买美国的高端芯片。我认为你们要尽可能的用他们的高端芯片,好好的理解它。只有他们不卖给我们的时候,我们的东西稍微差一点,也要凑合能用上去。我们不能有狭隘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会害死我们我们不要狭隘,我们做操作系统,和做高端芯片是一样的道理。主要是让别人允许我们用,而不是断了我们的粮食。断了我们粮食的时候,备份系统要能用得上。”多年前的汉芯事件和今天的中兴事件,都在提醒着我们是时候反思我们的高新微电子行业究竟该去向何方了,而我们又还有多少“命门”掌握在别人手中。陈进是一名海归博士,本应该为中国科研注入动力,推动产业发展,却因为自己谋得私利而制造骗局,浪费了国家的投资,毁掉了行业的自信,让整个领域的发展停滞不前。他可以算是一个“大规模杀伤性”海归了。说到底,他是利用了中美之间的信息差,把自己包装成一位掌握核心高科技的海归科学家。只耍了一点点小聪明就制造这么大的骗局曾几何时,海归人才们推动了中国的科技发展,产业发展。海归人才怎么就从两弹一星时期的钱学森邓稼先,变成了陈进这种巨骗了呢?这是我们所有留学生都应该思考,甚至自省的一个问题“要时刻想一想,自己的子孙将如何铭记自己?” 你就知道前进的方向了。

大多数

和国外博士相比,国内博士含金量同样不错,出路也很好

随着中国科技的进步,国内博士的培养水平越来越高,含金量也越来越足,在国内985级别的高校读博士完全值得,如果将来想进高校,可以出国做两年博后,因为有些高校进人时有海外留学经历要求。不过,如果你足够优秀,这个门槛也不存在。整体来看,博士学位是可以获得的最高学位,博士毕业后出路一般都不会太差,下面叶秋会用大家都知道的例子和身边的例子进行说明。国内博士出路差吗?说两个大家都很熟悉的例子,华为八博士年薪百万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八个人没有一个人有海外留学背景,只有秦通博士是香港科技大学博士,非大陆高校背景,华为是中国乃至世界顶尖的通信类企业,他们给这些博士开出这么高的年薪说明了他们对国内高校博士的认可。华为八博士学术背景还有最近很火的90后美女博导、教授李琳,博士毕业即被南方医科大聘为博导教授,本科电子科大,然后北大医学部五年直博,没有一点海外留学背景!什么待遇呢,年薪90万(税前,优秀骨干是70-90万,她拿的是最高级),安家费220万(优秀骨干180-220,她拿的也是顶级),科研启动经费400万(300-400,她拿的还是顶级),妥妥的人生大赢家,出路差,不存在啊。李琳有的人可能还停留在中国培养的博士水平距离国外有较大差距的早期印象上,其实,中国的博士早已今非昔比了,2018年SCIENCE的青年科学家奖就颁发给了万蕊雪,清华大学博士后,施一公的学生,很多人对这个奖可能不是太清楚,叶秋简单介绍一下,获得这个奖的人每年只有四个,全球范围内,颁发对象是两年内获得博士学位的,这个奖的含金量可想而知,颜宁30岁时博后进清华直接就是教授博导也是因为获得了这个奖项!万蕊雪获奖可是实打实的硬实力,九篇共同一作的顶刊,七篇science,两篇nature!万蕊雪所以,国内高校的很多博士水平很高,出路也很好!上面这些都是顶级博士,那一般博士呢?叶秋博士是西安某985高校,师兄弟姐妹博士毕业后基本上就去了高校,比如西工大、西北大学、电子科大、西电、长安大学、西安理工、西安工程、西安财经、陕西科大等高校,也有的去了研究所,例如南京十四所(待遇很不错)、洛阳612、613,石家庄四十所还有西安、绵阳等一些研究所,待遇的话,去研究所的高于高校的,研究所的刚毕业一般15万以上,二十万左右,高校老师就少多了,不过胜在稳定!所以,国内博士的含金量越来越高,出路也没有问题!

各得其序

博士后不好当?欧洲博士后钱少事多,待遇差距大 中国博士后幸福感有多高?

一项对来自欧洲各地的近900名博士后研究人员的调查显示,低工资、长时间工作和获得外部工作的合同障碍可能会危及或阻碍科学家未来的就业能力。这项由葡萄牙科因布拉的欧洲博士后协会网络开展的研究还显示,在薪酬和机构支持方面,地区差异很大。结果于1月23日在bioRxiv server1上作为预印本发表。调查发现,博士后的年薪范围从大约5000欧元(约人民币3.8万元)到70000欧元(约人民币53.2万元),或者超过70000欧元不等,中位数为32000欧元(约人民币24.3万元)。这一结果与去年11月公布的一项针对在美国工作的博士后的调查结果相呼应。在美国,不同地区的博士后薪酬也存在很大差异,平均薪酬略高,约为4.75万美元(约人民币30.5万元)。欧洲报告发现,博士后的最低工资主要集中在东欧国家,如捷克共和国和波兰;在这个地区,每年的工资中位数是15600欧元。南欧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的博士后工资中位数为18000欧元 --远低于法国,英国和德国等西欧国家近40500欧元的中位数。“欧洲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地方,”“欧洲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地方,”科英布拉大学的神经科学家,该报告的主要作者Maria Ribeiro说。“我希望我们的调查能够揭示整个欧洲博士后的不同工作条件。”Ribeiro说,只有36份受访者(占总数的4%)来自东欧,但有限的数据足以引起警觉。“我对这么低的薪水感到非常惊讶。”起初,她认为报告中的一些工资可能是错误或误解,但她能够证实,东欧的一些全职博士后实际上每月只挣几百欧元。她希望未来的调查能更全面地反映该地区的工资情况。其实还有很多民众对于“博士后”这一身份的理解存在误区。很多人想当然的认为博士后就是博士继续深造的下一个目标,能够如博士一样取得学位证和毕业证。但事情恰恰相反。博士后,是指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在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从事学科研究的工作职务,一般是在博士后流动站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行研究的人员。需要注意的是,博士后不是学位,而表示的是一段工作经历。这样看来一个博士后如果每月只能获得几百欧元的微薄收入,确实令人唏嘘。欧洲博士后钱少、事多、还签订“霸王条款”另一个主要的差异是,超过一半的西欧受访者说他们的机构有一个支持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办公室,而只有不到20%的南欧受访者和不到3%的东欧受访者说他们能够获得这样的好处。Ribeiro说,南欧相对缺乏职业支持,使得早期职业研究人员很难摆脱博士后的怪圈,转而从事长期职业。接受调查的南欧博士后平均工作时间为48个月,比西欧的平均工作时间长了整整一年。挪威研究委员会(一家位于利萨克的政府资助机构)的顾问Berit Hyllseth说,调查结果强调了博士后需要更多的职业指导。她说:“研究机构应该负责发展职业体系,包括职业发展规划。”资助机构也可以在其资助的项目中要求此类计划。”位于布鲁塞尔的欧洲资助机构协会“欧洲科学”(Science Europe)于2016年10月联合发布了一份报告,呼吁为欧洲大陆的博士后提供更多的资助和支持。调查结果还显示,全职和兼职项目的博士后报告的工作时间都超过了合同规定的时间。近40%的全职合同工说他们每周工作50个小时以上,11%的人说每周工作60个小时以上。合同还禁止全欧洲60%的博士后从事额外工作。在南欧,83%的博士后合同都包含这一限制。该报告的作者警告说,这一要求可能会减少初级科学家的职业选择,因为它阻止他们积累学术以外的工作经验。报告称:“它们对潜在雇主的吸引力将下降。”Ribeiro说,为了公平竞争,南欧和东欧的研究机构必须重新考虑对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待遇。“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新规则,而是文化上的改变,”她说。在欧洲许多博士后都在为自己的职业生涯以及个人生活苦苦挣扎时,我国的博士后情况乐观吗?国内博士后“钱途”看好?人才越来越贵,中国的情况大抵也是如此。据《知识分子》报道,中国博士后的薪水也一路水涨船高。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规定,他们的日常经费每人每年8万元,而且在经费用途方面,逐步变为资助基本用于生活费。此外,只针对博士后申请的专属科研资助,也增长为一等资助为8万元、二等资助为5万元。大学和企业的博士后站点,有的也为博士后提供低于市场价的住房优惠或落户便利。不仅如此,在国家基本规定之外,不同的招聘单位开出的博后薪酬条件实际差异很大。厦门大学生命科学方向的一位博士后平均每天工作12个小时,周末无休,他的收入为每年16万元,没有加班费,扣除五险一金和个人所得税后,每个月拿到手里的为7400元左右,“够花,基本没有结余”。在北京某高校做博士后研究(化学领域)的另一位博士后收入略高一些,每个月8600元左右,其中包括2000元的住房补贴。而其所在学校附近最便宜的单间租金每月2330元,面积不到9平方米。国内一些实力较强的学校,给予博士后待遇略高。如果是国外知名院校(毕业)及国内毕业具有较高学术成就的人,年薪在15—25万元之间,而且地方政府也会给予一定的补贴。据从公开渠道查询,国家的“博新计划”结合国家实验室等重点科研基地,瞄准国家重大战略、战略性高新技术和基础科学前沿领域,遴选300名应届或新近毕业的优秀博士,进入博士后站工作,国家会给予每人两年60万元的资助,其中日常经费40万元为生活费, 20万元为科研补助经费。一份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某实验室的信息显示,如果满足一定条件,博士后年收入至少可以达到25万元。另外,发表科研论文或申请到国家科研项目,还有奖励或经费配套。在上海某高校在读的一位博士研究生就此表示,“深圳的博后待遇在国内属于较高水平,但是很难全部拿到”。从总体来看,目前待遇优渥的博士后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博士后的收入依然停留在较低的水平。而且,由于海外经历对于后续科研晋升的重要性,出国做博士后仍然是不少优秀毕业生的选择。

马与人

怎么样申请国外大牛实验室的博士?按照实力排名努力考公费研究生

中国双一流高校和世界第一的差距国内的精英为何选着海外留学?施一公的青年梦想是国内学子可以不需要远渡重洋就可以享受到最好的高等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施一公确实完成了自己青年时候的梦想,清华大学的生科院已经成为世界顶级学院,培养的博士生素质非常高,其中最著名的万雪蕊博士未毕业就有6篇CNS主刊论文,这样的成绩在哈佛和普林斯顿都算最优秀的博士生,但是中国像施一公这样的大师教授太少,在其他学科中国的整体的高教水平还是非常的薄弱,一名施一公只能提升生物蛋白结构,而最近的生物医药领域被曝光的新闻,凸显中国生物医药领域发展不平衡,前沿学科发展强劲,基础的生物医药发展缓慢,这也是每年大量国内高校精英们想办法申请海外大牛实验室的重要原因!中国优秀的海外人才团队规模还是比较小,并不能整体拉动中国高等研究生教育的水平,下面小编就以网络一名研究生的申请海外博士经历故事,来说明怎么样可以提升申请率!名师出高徒是选择优先权 海外申请博士学位,不是大牛不需要出国读博士中西方教育有差别,但是也有相似的地方,在申请博士职位的时候,一定要做足功课,先列一个业内大牛的名单,然后从业内高影响杂志上寻找崛起的青年科研大师,从施一公培养的颜宁和万雪蕊等强人就知道,想要做科研,没有好的导师,那么所谓的读博士就是混日子,与其混日子不如在国内舒服的混,根本没有必要选择出国去受罪!具体的选择为最近5年期刊青年大牛>业内知名大牛>期刊崛起新秀>海外华人大牛实验室>海外普通小牛。申请博士尽量选择非华裔老板,没有办法在选择华人科研大牛,一般华人大牛实验室中都有国内实验室的陋习,老板的压榨和同事间的勾心斗角!而且海外华人大牛更喜欢中国学生,更听话,更容易被安排加班,所以这些实验室中,会有大量的中国博士后和中国学生,加上这些华人学者走穴国内科研,很多关系户博士后也在这些实验项目组里,造成实验室的水平参差不齐!唯一的好处是,未来回国可以提前扩展人脉,但是对于科研的提升却非常的有限!最好申请到国家奖学金 海外大牛实验室经费也紧张其实海外大牛对来自国内的研究生有很多的抱怨,主要是中国的学生交流问题是最大的毛病,这也让很多海外大牛非常排斥来自中国的学生,如果没有别人推荐,一般这些大牛根本不会考虑来自中国学生的申请,但是最近几年欧美经济也开始下滑,海外大牛的实验室经费也开始紧张,如果中国学生自己带着奖学金来申请实验室博士或者博士后,那么这些老板还是会考虑来自中国的学生,毕竟免费的打工者,每一位老板都会喜欢,即便是这位打工者的交流水平有限!申请海外大牛实验室,很难 以下文字大部分摘自网络:网络上一位成功申请博士学位的中国学生的心得:研二上学期坚定了出国的想法,接着年前把第二篇文章写完投出去(申请过程中分量最重的一篇),研二下学期一来文章就回消息(修改),然后就复习雅思,因为本身英语功底就不是很好,考了三次才考过(2015年7月25号 6.5/8/6/6)。我硕士期间做的是天然药物化学,申请前就想好了要换方向到天然产物生物合成领域,换方向申请难度本身就大,然后申请的时候又野心勃勃的盯着那些大小牛(当然我这个版本并不一定十分正确或者完善),结果可想而知(回复寥寥无几)!!!研三上学期就开始了边做实验边套磁的生活,前前后后陶瓷了17-18位老师(德国、瑞士、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下面逐一分析。。。第一封套磁信,正文可以简单地写上你是谁,来自哪儿,想申博士,你以前的研究方向,对老师什么研究方向感兴趣等等(简短的100-200字左右,太长了老师也不一定看,真要有兴趣回去看你的简历的),然后附上自己的简历,我当时还附上了成绩单以及雅思成绩。(陶瓷似的顺序并不完全是按照以下顺序)1. Jrn Piel---瑞士苏黎世理工 (回复无职位,这是我第一个陶瓷的教授,过了两天就回复我)http://www.micro.biol.ethz.ch/research/piel/jpiel2. Gregory L. Challis---英国华威大学 (大牛啊,NPR的编委啊,认为我背景不够好,悲剧了,这个是我刚开始最想去的,但是认为我背景不够优秀无法申请到学校的奖学金,被拒绝了。。这个打击是最大的)http://www2.warwick.ac.uk/fac/sc ... hallis/challisgroup3. Rolf Muller---德国亥姆霍兹研究院(大牛,不回复。。。)http://www.helmholtz-hzi.de/en/r ... cts/rolf_mueller/4. Christian Hertweck---德国莱布尼兹研究院(大牛啊, Cell Chemistry & Biology主编!!回复无职位,这个老师我是9月23号陶瓷的,回复时说在外旅游,过几天小蜜回复我,暂时没位子)http://www.leibniz-hki.de/en/bmc-head.html5. Robert J. Capon---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 (这个老师是做海洋天然产物的,由于之前被拒绝太多了,对自己产生怀疑,是不是不适合换方向,因为都没老师理我,随后陶瓷了这个教授,这是第一个给我面试的老师,并且导师已同意接收,让自己申奖学金,后被我拒了,放不下心中的执念。。)http://capon.imb.uq.e.au/index.php?id=256. Barrie Wilkinson---英国John Inners Centre (不回复。。)https://www.jic.ac.uk/directory/barrie-wilkinson/7. Helge B. Bode---德国法兰克福大学 (不回复。。)http://www.bio.uni-frankfurt.de/48050101/ak-bode8. Russell J. Cox---英国布里斯托大学 (回复让走csc,而且该教授现在在德国汉诺威大学,刚开始不是很热情,后来12月某一天突然问我还愿不愿意申csc,然当时已决定去其他地方,所以也拒绝了)http://www.bris.ac.uk/chemistry/ ... j-cox/overview.html9. Christine L. Willis---英国布里斯托大学 (回复让走csc,联系过两次,感觉不合适后放弃)http://www.bris.ac.uk/chemistry/ ... illis/research.html10. Nathan A. Magarvey---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 (不回复。。)http://www.fhs.mcmaster.ca/biochem/magarvey_nathan.html11. Michael E. Webb---英国利兹大学 (不回复,原因是我可能邮件标题写错了。。。大家一定要引以为戒)http://www.chem.leeds.ac.uk/People/Webb.html12. Christopher N. Boddy---加拿大渥太华大学 (不回复。。)http://www.boddylab.ca/en/left/people/13. Mohamed A. Marahiel---德国马尔堡大学 (德国老院士,不回复。。)http://www.uni-marburg.de/fb15/ag-marahiel/group14. David L. Jakeman---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 (回复可以,然该校雅思要7分,让我继续考雅思。。。并不想考了那时候,遂放弃)http://www.dal.ca/sites/jakeman/david-jakeman.htmlhttp://www.nottingham.ac.uk/~pcznjo/HomePage.html16. *******---澳大利亚西澳大学 (套磁回复欢迎申请,然后约时间面试,面试后感觉还可以同意接受,让我自己申奖学金IPRS 和CSC都申请)17. John C. Vederas---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 (大牛,联系过两次,后感觉课题组做的东西还是主要在合成、虽然生物合成也做。。)http://www.chem.ualberta.ca/~vederas/home.html最后结果大家在我之前的帖子都知道了,很幸运的申到了西澳大学的IPRS奖学金,在申请过程中一直和老师有联系,这个是我心中的完美选择(学校、研究方向、导师、奖学金的完美结合),在陶瓷前期,不断地经历着被打击、自我怀疑、又自我鼓励地过程。。。大家可以看到套磁的有效回复其实是很低的,能碰到你想去的老师、既愿意要你、同时做的东西你也感兴趣、并且学校什么的也还不错真的是很难的,不管陶瓷过程中老师们的回复有多么的消极,也一定要记得自我鼓励!!同时请在陶瓷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简历,我当时是一个导师不要我我才继续套磁下一个的,而且导师都是我精挑细选出来的,所以陶瓷的过程中工作量并不大。刚开始大家的邮件、简历什么的并不一定十分完美,但是在套磁过程请记得随时完善更新自己的简历、陶瓷邮件!!!还有邮件标题、老师称呼请自己仔细核对,不要像我一样出现错误。。。一旦出现这个套磁就是失败了。。关于选导师,我当时就是看文献(JACS, Angewandte,PANS, Chemical Sciences,ACS chemical biology, Cell Chemistry & Biology,甚至是Nature Chemical Biology, Nature Chemistry等等),看通讯作者,然后去学校官方看个人主页(具体的研究方向,历年文章等等),所有老师都逐一列下来。最后会形成一个精简版的(人数大概在20个以内),这样陶瓷时就不会盲目的海套。前期虽然陶瓷了这些老师,但是真正进入申请阶段的只有西澳这个(鸡蛋放在一个筐里。。),同时申请了IPRS和CSC,最后侥幸IPRS中了然后就取消CSC了。国内大牛的推荐信也很有用论一份推荐信的重要性最后总结,人脉关系最重要,不管是国内还是海外,一般海外大牛之间对彼此的名誉看的非常的重,如果通过关系可以得到大牛的推荐,特别是国内大牛老板的推荐,这些海外大牛也会非常的重视,问题是国内很多大牛教授可以轻易在国内推荐,但是为了自己的声誉,他们一般也不会轻易推荐国内的学生去海外大牛实验室,害怕砸了自己的招牌,毕竟很多国内看似优秀的学生,似乎只适合考试,但是做科研这件事却是靠着运气、耐力、以及天赋构成!

凤鸣关

为什么大多数留美博士愿意呆在国外发展?这三点原因很现实

大学本科毕业之后,很多同学出于现实情况考虑会选择继续深造。毕竟现代社会大学学历已经不吃香了。想要未来有更好的发展,那就必须提高自己的学历。学历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我们进入企业就职的硬性条件。几年前就已经出现了“考研热”这种趋势,很多人读研只是为了让自己在艰难的就业环境中更好地生存下去,但也有一部分同学抱着对学术的热爱攻读研究生学位。这些学生在研究生毕业之后,仍然会选择继续读博。无论是研究生还是博士,考上容易毕业难。很多高校对于硕博生毕业要求非常严格,对于读书期间发表的论文数量,也有着明确的要求。对于那些对学术并不是真心感兴趣的学生来说,写论文是一件非常折磨人的事。但是如果博士阶段能够顺利毕业,我们便掌握了挑选工作的主动权。更是有一些同学不满足于在国内读博,选择申请国外的名校攻读博士学位。但到国外留学除了需要自身学术能力和英语能力的支持之外,还需要有物质条件的支持。即便是有一些同学获得了全额奖学金,但是在国外生活的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能够到国外高校读博的学生,将来势必会成为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以留美博士为例,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有90%以上的留美博士在毕业之后选择留在美国。按理来说,中国如今发展的越来越好,这些留美博士为什么还会选择留在美国呢?一、为了获得美国国籍正如很多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就会选择把孩子送到国外留学一样,一些到美国留学的博士也是为了能够拿到国外的绿卡,加入国外的国籍。这些博士在毕业之后,无论身在何处,势必会利用自己的能力促进当地的发展。所以大多数国家是非常欢迎高技术人才在本国落户的。而能够出国留学的孩子,家里条件肯定不错,他们顺利地加入美国国籍之后,其家人也能同孩子一起去美国生活。二、工作待遇好在美国的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的待遇是非常好的。这是因为美国人口少,劳动力资源不足,所以相对国内劳动者报酬要更多。这也是为什么不少国内的人选择到国外打工的原因。不知道大家是否看过一个关于福耀玻璃在美国办厂的纪录片,一开始在美国工作的工人受不了中国传统的朝九晚五的工作环境,以及在他们眼里看来非常低的薪资报酬,频频闹到工会那里去,想要为自己讨说法。但是这些美国工人所接受的工资待遇已经非常好了,可是在他们眼里看来却很不公平。虽然留美博士回到中国之后,找工作肯定不成问题。但是在同样能够找到工作的情况下,留在美国每个月的薪水可能会比回国高几倍。在这种物质条件的诱惑下,大多数留美博士在利益条件的驱使下,就会选择留在国外发展。三、科研环境好能够读到博士学位的学生对于科研的热爱是不容置疑的,他们也具备常人没有的科研能力。但是能否做出出色的科研成果,不仅要靠自己的能力,更要靠周围环境的支持,以及学校能否给个人充足的科研经费。目前国内的某些高校尚未达到这方面的条件,科研经费不充足,导致一些研究人员的科研热情有所下降。除此之外,在一些特定的领域,美国的科技发展的确要好与我国,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学生,留在那里,也许会学到更多的知识。但不管怎么说,这些学生仍然是中国人。毕业之后的他们选择留在哪是他们的个人选择,但是大多数人还是希望他们在真正学好知识和技术之后,能够回到祖国效力。毕竟祖国未来的发展离不开这些高知识分子的推动。我国内部的环境也的确有待改善,但是在国外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在任何国家不可能一点缺点都没有。我们生于中国,成才后自当回到国内发展,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还是有一些留美博士还是更愿意回到自己生长的地方。对于多数留美学生不愿回国这种现象,你是怎么看的呢?是支持还是反对呢?

没事儿

各地大学教师自曝2018年收入,最真实一手数据!

来源:察言观数,感谢分享!以下均为2018年数据,为保证隐私,做了匿名化处理。以下数据来源用户@everwanna211高校行政岗,中部省份,正式编制,工作两年,某权利部门科员。工资:每个月到手工资大约4000左右,年终绩效工资2.5万。房子:住房公积金每月500多。加班工资:由于部门特殊,经常有加班工资,加一天大概发1000左右,也算隐性福利了。全年到手差不多11-12万,能拿课题报帐等。社会地位而言,女性较高,男性较低。工作也的确更适合女性,只能慢慢熬,争取评职称,多拿课题。目前学校跳槽率逐年升高,招不到人的现象也逐渐出现。我也想跑,可文科感觉跑不掉的感觉。以下数据来源用户@ryd994广东,非珠三角城市,普通二本,副教授,正常工资月薪到手8800,另供积金2500,绩效工资根据你课时量,50元一节,正常每月3000元课时费左右,全部加起来每月14000左右,每年约18万,科研看每个人的能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也是高校教师的现状。总结:平淡生活耐心过、科研决定生存状态。以下数据来源用户@Ramsden中部省会城市,大专行政岗,硕士有编,每月到手大概5500,公积金双边约2000,年底约1万的绩效,次年3-4月发一波大概5~6万,每年住房补贴约7-8k,子女有医疗救助,还有其他一些补贴,加上公积金年到手约16万,跟同年进来的教师岗收入差别不大,岗位工作比较饱满,但不用加班。以下数据来源用户@gsls200808 中山大学专职科研岗,海外博士毕业,专职副研究员,合同上写的24-27万。来报道的时候就慢慢开始觉得不对劲,首先没有安家费和科研启动经费;其次,招的所谓的专职科研人员暴多,一年都快上千了;然后最重要的一点是学校完全不管你的住房问题,没有公寓给你住,在外面租房也没有补贴,人事处就是一句话,所有的一切都包含在工资中。等到第一个月工资一看,实际到手工资才9000多。打电话到人事处一问,说是单位帮你交的社保、医保、住房公积金和其他的保险统统算在合同里面,加上还是第一个月是实习期,只发80%的工资,就这样被套路了。而所谓的文章奖励和团队奖励统统要看人老板的意思。学校除了12个月工资,一点都不会多出。合同给你签了三年,至于三年后怎么说?学校说的是可以继续续聘三年,或者公平地参加副教授的竞聘。而普通岗参加副教授竞聘都是走另外一个途径,多数是青年百人,海归博士后。后来学校督促新入职的专职科研人员转成博士后,学校的邮件中甚至说出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究其原因,国家对于博士后的扶植日渐增多,博士后基金这一大块肥肉中大眼红。另外,广东省公布补助博士后15万一年,转了可以减轻学校的负担。个人建议,无论是土鳖还是海龟,想回国在高校工作的,还是建议大家去拿一个像样一点的教职,高校里的专科科研岗真的是坑!以下数据来源用户@Bayesian11成都某高校小行政一枚,月发6509.92,年发78119.04(科员水平)。如果没房学校免费分单身宿舍住,买校内住房5000+每平,上班8:30-11:30,14:30-17:30。上班期间主要在看书,偶有一两件事需处理,下班较早无事。寒暑假和学生一样,但需值班1~2天。由于单位长年招不到人,干部梯队建设不足,后继只有我一个年轻人,现单位拟提拔为副科,但自感在高校中,知识水平欠佳和多方面不足,正在努力刷学历和学知识中。以下数据来源用户@wlwang0618合肥工业大学,新进讲师是基本工资到手1397,津贴5700,津贴里头包含前两年的博士补贴1000,所以,前两到三年是7000到手,往后如果没评上副教授,就少1000了。对了,公积金是共2300。以下数据来源用户@PalmerDuke 北京某985行政,院聘,没有公积金,五险很低。一个月到手6000左右。13薪。好处:人际关系简单,有很多时间学习;基本都是正点上下班,可以吃食堂;没有公司里那么大压力;可以更好规划以后的发展。坏处:钱少,和同龄人刚工作的收入接近,时间越久,差额越大。以下数据来源用户@longway126艺术类硕士,女生,第一份工作在魔都民办院校担任专任教师,月收入4000元左右,年终3000元,逢年过节每次礼物券约200元,租房3000元/月。工作一段时间后,因学校压榨严重,完全不把人当人看,身心俱疲,遂辞职。家里蹲近一年,快放弃找工作准备考博时,终于收到公办院校offer。目前月薪6000左右,福利和绩效工资尚可,学校整体氛围令人舒心。以下数据来源用户@xiqingongzi帝都985高校经管副教授,每月校内基本工资税前包括岗位津贴10400,税后8200。公积金1400。商学院补助绩效金每月32000,税后25400左右,每个月都有浮动。房补每月5000,税后4800,年终奖平均到每月9500,税后大概7200。教授MBA额外津贴平均到每个月6000-15000。加起来每月税后5-7万。目前还在申请国家级人才头衔和特别津贴,申请到了以后年终奖可以多30万。另外有每年学院的旅行经费以及国家专项科研经费每年15万左右,需要申请和结题。以下数据来源用户@calcitum2015年普通二本大学毕业,在北京一所技工院校做专业教师,有编制,现入职三年,工资每月到手平均5000左右(班主任费+课时费等),每年节日补贴共4000,年底奖金2w5左右,北京市补贴1w5左右,绩效奖2w5左右。以下数据来源用户@yiming西南省会,独立二本院校,刚入职基本工资2500,五险一金加起来7、800吧,还有饭补交通补贴每个月300左右,还有硕士津贴300,工龄工资几十块;如果课很多有超课时,年终会有点奖金,其他年终最高超不过4000;中级职称评了聘了基本工资多个小一千。今年涨工资了,年薪制,大概中级职称年薪8w左右,五险一金每个月扣1000左右,不发全,发一部分,其余要拿看到年终考核。以下数据来源用户@yangzhezjgs硕士毕业后在山东淄博某高职入职一年,有编,基本工资3800左右,50课时/月,课时费1600左右,五险一金差不多1200,实际到手4500上下,讲师6000左右,副教授8000左右,正教授有时过万。学校提供单身宿舍,吃饭象征性给点钱,可是看不到未来,正酝酿辞职读博。以下数据来源用户@kjdskd本人小硕一枚。入职广东珠三角地区某民办二本B,就是省外的三本,助教职称,每个月发到手5000+,餐补每个月200,交通补贴每个月300左右。年底发一万八。带论文还有监考费节日费都不提了,加起来也没多少。一周十二节课。北京某211辅导员,收入分国发、校发和部门发三个部分,我是入职4年,校发4000多,部门4000多,国发2000上下,前阵子开始学校每月发一笔补贴,2000多,所以每个月到手一万来块。有的部门有钱自己发过万的也有,所以基本上在1万-2万左右。以下数据来源用户@joyhub2140新办本科院校,专任教师。硕士毕业就来了,很多老教师也是硕士,近一两年要求博士。助教每月打卡工资大约3千,一个月饭补3百,年底劳务费7、8千,科研另算。13、14薪,还有精神文明奖什么的加起来一两万吧。讲师每月工资比我高一千左右,当然公积金也高。以下数据来源用户@tatelucky 江苏三线城市,省属公办专科院校,工科,本硕车辆工程,刚评上讲师,正常到手4800+,比其他同级院校少。但据说全省都是统一的,差别就在津贴和公积金。每月津贴发放是应发额70%,剩下30%年底一次性发放,加上年终考核和决算能有个2w+。公积金实际入账3900+。剩下就是超工作量课时费,监考费,班主任费,自助津贴,比赛培训,乱七八糟多少没算过,太碎了。以下数据来源用户@azhangbing211高校讲师,每月到手7千多,年底一般发3万左右,公积金2000多,然后奖励和基金什么的能有个几万吧。不过福利也好,1:能够完美解决孩子上学问题,幼儿园每个月只要交400块,相当于免费了。2:学校有福利房,每平米3100元,周边房价大概1.5万吧。以下数据来源用户@WooYou 双非大学副教授,每年收入税后20万左右,工资+绩效+奖励+各种其他钱,均合理合法。首先是工资,工资卡上发的真金白银,7000一个月;公积金2500一个月;其他什么保险什么几百块,也就是说拿到手7000,总收入10000。其次,年底绩效,我们的工资和绩效比一般是7:3左右,也就是每年年底至少2万到3万的基本绩效。这样算是不是基本上躺着就是到手10万一年吧。最后,波动最大的是奖励。发文章,一区是两万,二区1万;项目奖励是面上4万,重点8万。现在博后都要20-40万,当老师的这么点钱还多吗?以下数据来源用户@waytoe211高校行政岗工作,教育部直属学校。工资:每个月到手的钱分工资和津贴,合计大约4500左右,年终会发全年绩效工资,加一点年终奖。房子:由于在校内没房子,会发房补,住房公积金非常低。全部收入:全年实际到手接近十万。我们学校的行政工资在全省的高校里属于偏低水平。医疗:医保改革以后所有正式编制都拿公务员医保。写一点建议:男生,工科商科等热门专业,不要来这里,收入低,而且行政岗里偏技术的岗位最不受重视,行政岗的文科男生中最多的是学教育学,行政管理,历史,地理这种外面难找工作的专业,这些人大部分在校的时候是学生干部,能说会道看人下菜打破头留在了学校里,最后当领导也大部分是这种人。女生,没有特别大的抱负或者要挣钱养家的,学校行政岗不错,进来就要有思想准备,一辈子干得最好也只能当副手,但是过得滋润舒服,说出去也体面。以下数据来源用户@chibupang硕士,省会城市,985行政,底层新人,到手工资+房补+年终奖约16~17w,公积金约2w,有完整寒暑假,福利房末班车已经错过,基本肯定不再有。感受就是很轻松。身体轻松,心情轻松,有非常非常充足的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我本硕都就读于这所学校,很顺利留在母校工作,各方面都熟悉。人情简单,收入稳定,感觉自己无论从心态还是外貌都一直处在学生时代的延续阶段,对女生来说可能真的是比较抗衰老的工作吧。以下数据来源用户@freedomSky 硕士,无编,工作6年,985高校,与中外合作有关的工作,领导同事有的是外籍,对外语也有点要求,没有寒暑假。刚工作时12年时候每月到手4000多,年终一个月工资,工资递增,到现在,职位也上升了一点,每月到手一万多,全年加上年终税后能拿到16万左右,有商业保险。工作时忙时闲,主要工作内容是大大小小的沟通、协调、后勤安排,费心但不太费脑,对为人处事、周全部署这方面的能力提高很多,但对知识发展促进不大,工作久了有种温水煮青蛙的感觉,从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不大,但是我有的同事也乐在其中。以下数据来源用户@huangdayu广州985高校行政,双985硕士毕业,正式编制,工资一年约10万,没有集资房买,在学校租房房租也很高,附属学校就读条件也很苛刻,并不是正式工就一定会有,基本没有福利,年终也没有,2年基本上没有按时下过班,差不多都是朝8晚9,工作强度和压力都很大,每天义务加班也做不完工作,没有一分钱加班补贴,领导提奉献,24h待机,随时有人会挂电话问工作的事,出问题需要担责任。就是说出去工作体面好听吧,其实压缩得没有个人生活时间,回家累瘫,基本学不到东西,跟同龄人差距越来越大,还处在学校里鄙视链底层。以下数据来源用户@yipkwong中部211副教授, 国家和学校给的钱,到手7000块左右,年底学校有1W多的岗位津贴绩效以及学院的5000块奖金,这些一年有10W;课题组一般每年有3万左右;学校的公积金和住房补贴包含自己交的有2.2W左右;每个比较大的节日都会有一些小东西发放,遇到国庆中秋会给大几百元的超市卡,一年一共1500左右;不用交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属于公费医疗,仅需付药费的10%即可。把所有的算上,净收入大概16-17W左右。以下数据来源用户@surefly上海,某985211高校教辅,院聘进来,无编制。工资包括基本工资和月度补贴,到手税后6000,年终奖3.5万。行政人员就是服务教授们,为他们办理一些他们不愿干的繁琐的非科研事务。干了一年,不想再服务下去了。工作清闲,基本上上班时间就可以做完,不会影响其他时间。以下数据来源用户@green15本人17年博士毕业,现在某二线城市985任师资博后,每月到手一万二,公积金一千,但是科研压力比较大,非升即走。房价大概10000+,目前月供5000,压力不大。以下数据来源用户@xplorewhat随着民办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考人群需求的变化,教师已经不在是稀缺资源了,你辛辛苦苦985211杀进体制内,也有人函授自考成人本转身入民办,都是手持高校教师资格证。民办院校又赶上职称评审权下放的春风,一年能培养几百个讲师、七八十个副教授(民办没有职数限制,当然也不兑现退休待遇,但实打实都有讲师证)。以后吃饭做一桌子,那些以前的中等生,都是某某独立学院或民办高校教授副教授的,就你一个双一流的青椒,实在很难看的,就算你知道内幕,但家长们不会懂的。在市场竞争中,部分公办三流高校都面临着生源危机,青椒福利待遇和成长受到压力更大,连最基本的社会地位都被稀释了。以下数据来源用户@SkyHive 我导师别墅的三号门后院停着一架直升机 以下数据来源用户@多云中山大学专职科研岗,海外博士毕业,专职副研究员,合同上写的24-27万。来报道的时候就慢慢开始觉得不对劲,首先没有安家费和科研启动经费;其次,招的所谓的专职科研人员暴多,一年都快上千了;然后最重要的一点是学校完全不管你的住房问题,没有公寓给你住,在外面租房也没有补贴,人事处就是一句话,所有的一切都包含在工资中。等到第一个月工资一看,实际到手工资才9000多。打电话到人事处一问,说是单位帮你交的社保、医保、住房公积金和其他的保险统统算在合同里面,加上还是第一个月是实习期,只发80%的工资,就这样被套路了。而所谓的文章奖励和团队奖励统统要看人老板的意思。学校除了12个月工资,一点都不会多出。合同给你签了三年,至于三年后怎么说?学校说的是可以继续续聘三年,或者公平地参加副教授的竞聘。而普通岗参加副教授竞聘都是走另外一个途径,多数是青年百人,海归博士后。后来学校督促新入职的专职科研人员转成博士后,学校的邮件中甚至说出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究其原因,国家对于博士后的扶植日渐增多,博士后基金这一大块肥肉中大眼红。另外,广东省公布补助博士后15万一年,转了可以减轻学校的负担。个人建议,无论是土鳖还是海龟,想回国在高校工作的,还是建议大家去拿一个像样一点的教职,高校里的专科科研岗真的是坑! 作为大学老师的你收入多少呢?欢迎在留言区评论哦!

撒妙

江苏面向全球招收六千博士后 投入引才经费30亿元

原标题:投入引才经费30亿元 江苏面向全球招收六千博士后来源:新华日报9月15日,省人社厅召开新闻通气会,以“集聚青年英才 聚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集中发布江苏博士后招收信息。今明两年,我省将投入引才经费30亿元,涉及科研经费120亿元,面向全球招收6003名优秀博士后。省委、省政府今年3月出台政策,提出用5年时间积聚培养1万名博士后人才,储备一批一流青年科技人才。此次博士后招收信息集中发布,正式吹响我省博士后青年人才集聚的“集结号”。“6003个岗位由全省991家博士后站点的招收需求汇集而成。”省人社厅副厅长朱从明介绍,在前期岗位征集中,全省13个设区市、96个县(市、区)都提出招才需求,包括全省所有“双一流”高校和中科院在苏科研院所,其中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苏州大学、江苏大学5所高校需求人数均超300人;医院方面,包括33家大型三甲医院,其中省人民医院、省中医院、南京鼓楼医院等7家医院招收需求均超20人;园区方面,涵盖各类园区68家,包括苏州工业园区、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26家国家级园区;企业方面,包括我省所有世界500强企业和近七成中国500强企业,还有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七二四研究所、中石化江苏油田等21家大型央企在苏单位,江苏银行、恒顺醋业等20余家省内大型国有企业,南京擎天科技、苏州元禾控股等近600余家民营企业。招收岗位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围绕江苏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共有758家博士后设站单位提出3928个需求,占需求总数的65.4%;围绕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岗位达2125个,占需求总数的35.4%。“比如由院士领衔组建的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一次性提出170个博士后引进需求。”不少岗位专门对外籍博士后发出邀请。江苏大学计划引进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13个一级学科155名外籍博士后。“我们面向全球招收太阳和太阳系等离子体精细结构动力学、银河系分子云的巡天观测研究、高能辐射探测技术、核电子学、暗物质间接探测、引力波天文等13个研究领域42名外籍博士后研究人员。”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人事教育处的金璐表示,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全球视野的天文学人才,是建设一流的天文基础和应用研究及战略高技术研究基地、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国际水平的天文研究中心的“关键因子”,希望招聘的外籍人才在天文学研究方面“不但要看得远,还要钻得深”。给职称、给经费、给住房、给团队……为吸引人才,各博士后站点纷纷推出硬核举措,对顶级人才提供顶级支持。各博士后站点提供的薪酬待遇大部分都在每年20万元以上。苏州大学给予聘期绩效评估优秀博士后100万元年薪,绩效评估良好者80万元年薪,绩效评估合格者60万元年薪;南京擎天科技有限公司开出年薪50万元,科研经费上不封顶,并对高水平研究成果予以额外资助和奖励。在职称评价上,东南大学提出从事博士后研究满3年,经考核进入第二聘期后,可参加学校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申报,取得副高职称,经学校入职审核通过可进入学校专任教师队伍。在住房、交通等生活保障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除了不低于35万元的年薪,还提供面积不小于80平方米博士后公寓一套、每年餐饮补贴6000元、每月交通补贴1000元、出站留所工作可享65万元安家费。据了解,我省是全国最早开展博士后工作的省份之一。截至去年底,全省共建有各类博士后载体1396个,累计招收培养博士后2.3万余名,在站博士后近8000人,博士后载体设立总数和博士后人才招收总数均居全国前列。(黄红芳)

爆丸

30岁海外博士毕业,我决定回上海交大研究 AI

近年来,随着国内学术水平的提升和科研氛围的向好发展,一批有条件在国外取得不错岗位的青年学者,纷纷选择回来为中国的AI科研事业作出贡献。作者 | 黄善清、陈彩娴编辑 | 陈彩娴“说实话,表现并不理想。”冷静文刚刚完成一场特别的答辩会,台下坐着来自不同领域的科技专家们,他需要在规定时间内把自己至今最核心的学术成就——“专用处理器与通用处理器组成的异构系统”给阐述清楚。32 岁的冷静文在答辩当天穿的黑色长袖衬衫,衬托出了他挺拔的身姿,潮流的无框镜片与一头乌黑的头发相得益彰。按照组织方的要求,答辩者当天需要带一件个人物品到现场。不少答辩者带的都是自己的科研产品,而冷静文带的是一个咖啡杯,原因是:他喜欢喝咖啡。你可能会以为这是某某实验室里一个平易近人的大师兄正在进行毕业论文答辩,但事实上,冷静文已是上海交通大学约翰·霍普克罗夫特计算机科学中心的一名副教授,研究方向是面向人工智能的系统结构设计与优化。冷静文答辩结束后接受媒体采访也许是很少参加类似活动,当他在答辩会上谈到关于借鉴系统结构知识解决深度模型黑盒特性与稀疏特性的工作时,还没来得及展开叙述,答辩时间就结束了,他愣了一下,说了声谢谢后安静接受评审们的提问。“按平时 100% 发挥的话,评审们今天应该会打 70% 吧。”冷静文在后台接受主持人采访时说道。不久,冷静文得知,自己这场 70 分的答辩表现,成功让他获得了 2020 年的达摩院青橙奖。或许是他在答辩时的咖啡杯让评委印象深刻,阿里在给他颁发奖杯的时候也“皮了一下”:他被告知要去拿一杯外卖咖啡,从办公室出来的他打开纸袋后却发现,除了一杯咖啡,还有青橙奖的奖杯。1上交“青橙三杰”青橙奖,是由阿里巴巴达摩院在 2018 年发起的公益性评选,主要面向 35 岁及以下的中国青年学者,以发掘对科技进步有关键推动作用的人物。除了 100 万人民币现金,获奖者还可以跟达摩院实验室建立互访联系,对于需要大量真实业界数据做实验的 AI 科学家而言,吸引力不小。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能让青年科学家们被更多人“看见”的平台。青橙奖官网 slogan:“青春本涩,热望成橙!”除了冷静文,过往被青橙奖“看见”的还有张伟楠与陈全。他们的共同点是:年轻、拿过青橙奖、都曾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2016年从海外回国,到上海交大任教。张伟楠是第一届青橙奖得主。他的本科就读于大名鼎鼎的上海交大ACM 班 —— 这是一个可以媲美清华姚班,以“培养计算机科学家”为目标的计算机精英班。2002年,上海交大首次代表中国在面向在校大学生的比赛ACM-ICPC上拿到冠军,同年领队俞勇向校方申请成立ACM班。ACM班在2005年再度夺冠,张伟楠2007年进校时正是ACM班的黄金时期。ACM班并非全部都是信息学竞赛保送选手。张伟楠在高中时参加的是物理竞赛,是以计算机零基础学生的身份进入ACM班。而他的第一篇论文也和竞赛有关。当时他拿到一个跟国际竞赛相关的“大规模深层次文本分类”课题,于是自己默默苦读很多论文,经常在学校实验室工作到大楼锁门才离开—— 一个暑假下来,逸夫楼的管理员大爷已经和他熟悉到平时见面都要打招呼。最终,他参加的竞赛拿了前五,并发表了一篇短论文。张伟楠ACM班也给张伟楠接触科研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大二暑期分实验室,他选择了俞勇和薛贵荣老师的Apex实验室,主攻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在实验室学习一年后,ACM班的学生可赴微软亚研等研究型企业进行半年实习,张伟楠因此得到了高斌和刘铁岩等名师的指点,为他之后申请爱尔兰数字企业研究所和到英国读博打下了基础。而冷静文的本科生活就相对平淡一些:微软亚研和ACM班开展的本科生实习算是一个特例,当时能去往微软亚研实习的本科生并不多,像商汤的创始人徐立,也是在上海交大计算机系获得硕士学位后才去往微软亚研。冷静文于2006年考入上海交大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后选择信息工程专业。1984年底,上海交大筹建电子电工学院,将计算机专业升格成为一个独立的系,由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应用3个学科组、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音乐两个实验室以及一个计算机房组成,其中系统结构是计算机系的王牌方向。受此影响,冷静文2010年毕业后到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攻读博士,主攻GPU处理器的体系结构优化。和冷静文一样选择系统结构方向的还有陈全。但与张伟楠和冷静文不同的是,陈全本科就读于同济大学计算机系,之后在2007年来到上海交大攻读硕士和博士。陈全陈全的博士导师是过敏意。过敏意1994年赴日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之后在日本工作多年。2006年当上海交通大学来联系过敏意时,早就有回国意向的过敏意毫不犹豫地回国。过敏意担任上交计算机系主任期间不仅带来了海外的先进理念,学科水平稳步提高,也推动了一批企业合作项目。2008年,阿里云创始人王坚找上过敏意合作“八六三计划”项目,有机会参与该项目的陈全,有了最早参与业界第一线云计算开发的经验。而这一超过十年的合作的成果是:2019年,过敏意团队与阿里合作项目、应对流量洪峰的云计算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这也是互联网公司第一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2014年,陈全博士毕业。他的博士论文《面向复杂并行架构的高性能低功耗任务调度的研究》在共享资源监测、动态任务调度等方面有诸多创新,获得了中国计算机学会 2015年度的优秀博士论文奖。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批获奖者的高质量:CCF2015年度优秀博士论文奖的10位获奖者中,除了陈全外,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张兰和姜宇也分别在2018年和2020年获得青橙奖。博士毕业后,陈全并未直接留校,而是选择到密歇根大学当博士后。“我当时和导师沟通过,是直接留校当老师,还是先去海外高校做一段时间博士后。他给我的建议是,先做一段时间博士后发掘自己的创造力。他认为当了老师之后就没法安心做研究,你会需要指导学生、申请项目、和形形色色的人沟通,与其在自己创造力最强的时候把时间耗在这些事情上,还不如安安心心的在国外做研究。我听了导师的建议。”海外做学术的经历,是他出学术成果的“黄金时期”,结束这段经历后,他毅然决定回国发展。“交大计算机系在系统结构、高性能计算、云计算这一块的实力在亚洲名列前茅,就算放到全世界也非常强。”上海交通大学的学术实力,加上个人更倾向于国内环境,他最终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张伟楠也在2016年博士毕业后回到国内。他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攻读博士期间师从数据科学大师汪军教授,在机器学习和数据发掘方向取得了不俗的成果,其中包括建立变分法计算广告出价优化体系,并发表第一篇面上多域离散数据的深度学习模型预测用户行为。“伦敦读博士期间,暑期我去了美国硅谷的谷歌实习。当时的生活是,白天做谷歌的研究课题,晚上回到家或者周末的时候就做互联网广告算法的研究和参加广告算法世界级比赛。那会儿其实挺辛苦的,幸好两边结果最后都比较好,谷歌的实习成果发了 KDD,比赛也获得全球第一名,发了另一篇KDD。”毕业后,包括谷歌在内的互联网顶尖公司都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但他却坚定地选择了回到交大当教职。“在高校会更自由一些,比如今天 arXiv 上出了新论文,你感兴趣的话可以花一整天时间去读它,不会有其他非常重要的 KPI 需要你马上去完成。我本科本来就是交大的,所以就首选了交大,面试通过之后我就没有再面试其他学校。”张伟楠如此说道。类似的还有冷静文。冷静文主要研究专用处理器与通用处理器组成的异构系统,从宏观系统层面解决深度学习模型的可靠性、鲁棒性问题。研究成果大部分以开源软件形式发表,在工业界也有一些落地,比如为语音AI公司做语音云资源管理工具,为国产人工智能芯片做MLU100自动编译工具等等。冷静文毕业前冷静文在工业界有过三段实习经历,第一段是在三星,做类似于EDA的工具流程优化工作;第二段是在美国的一个实验室,研究跟计算机视觉相关的可靠性问题;第三段是在IBM,做相对独立的课题研究,GPU并行处理器能耗优化。在 IBM 实习期间发生的一件事情,让冷静文心里萌生回国发展的打算 —— 美国有对外技术出口许可的限制,很多行业不允许中国人做研究,在IBM实习时,芯片或者处理器等核心部门不允许中国人参与。所以博士毕业后,他在当年年底就决定回国加入上海交通大学任助理教授。“回来建设自己的国家,现在国内也发展得很好了,交大的学生水平、给教师的待遇和美国比,差距一直在缩小。”与张伟楠、陈全、冷静文同一批被上交计算机系引进的还有好几位年轻教师,这也是上交计算机规模较大的一次引进,尤其是张伟楠和冷静文的“回归”让计算机系的领导非常高兴,用他们的话说是“我们又有自己培养的学生回来了。”2请回答2016:上海交大做对了什么?吸引这一批青年科学家“回流”的,排除掉学术实力、离家近、工资待遇等因素,几位受访者口径一致的,是上交的长聘教轨机制(Tenure Track)。Tenure Track(终身教授,或“预聘-长聘”),起源于19世纪末,其创立初衷是保护学术自由、促进科研创新。简单来说,只要青年教师凭借过硬的科研能力通过试用期、获得终身教职资格后,饭碗就有保障。换句话说,他可以自由地开展自己的科研工作,即使想法再离经叛道,也有继续进行科研的条件。上海交通大学的 Tenure Track 最早可以追溯到 2010 年,有两人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一个是上海交通大学时任校长张杰,一个是1986年图灵奖得主约翰·霍普克罗夫特(John Hopcroft)教授。约翰·霍普克罗夫特是享誉世界的计算机科学算法大师和教育专家,2011年初,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专家局的邀请,约翰·霍普克罗夫特来到中国,投身于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的相关工作。2011年5月,得知约翰·霍普克罗夫特在重庆讲学,当时的上海交大校长张杰院士特地赶到重庆与他会面。在撰文中,张杰这样写道他与约翰·霍普克罗夫特教授近乎传奇般的相识经历:“2011年初夏,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校友滕尚华教授那里得知John正在重庆讲学。John是享誉世界的计算机科学家和教育专家。……当时我的第一个念头,是如果能邀请到这样一位大师级人物加盟致远学院,并为交大整个计算机学科的发展进行规划,那将带来多么珍贵的发展契机。我第一时间与John联系。得知他下榻的宾馆后,我从上海专程飞赴重庆登门拜访。John打开房门看到我时的惊讶神情,至今留在我的脑海里。我介绍了致远、交大,以及我对发展交大计算机学科的设想。John不仅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且立刻接受了我的访问邀请。2011年6月John正式加盟致远学院,为本科生亲自授课。”约翰·霍普克罗夫特教授加盟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后,约翰·霍普克罗夫特只要一逮到机会,就会向学校管理层提意见,他主要强调两点:一是重视本科教育,二是教师评估指标的改革。约翰·霍普克罗夫特坦言,他花了很长时间才慢慢摸到一些门道:中国高校似乎倾向于信任一些客观的量化指标,比如科研经费、论文发表数。而 Tenure Track ,正好是这么一剂解药,可以将大学老师从繁琐的科研指标解放出来,从而释放教学与科研活力。由于两人在理念上不谋而合,张杰校长与约翰·霍普克罗夫特在物理系与计算机系抢先试行 Tenure Track 教职体系。Tenure Track 在上交计算机系开花结果的一个重要标志性事件,是约翰·霍普克罗夫特计算机科学中心(下称“中心”)的成立——一个以约翰·霍普克罗夫特名字命名的计算机科学中心,由王新兵教授担任执行主任。这个计算机科学中心的特点是:不要科研经费、不拿科研项目、校方不设科研考核,主要目的是集中力量培养人才。所以中心的几乎所有教职人员都是按 Tenure Track 制度被聘请的。而张伟楠和冷静文两人正是在中心刚成立时就被系里推荐来到中心,成为中心最早的研究者之一。两人后来都顺利通过了 Tenure Track 第一轮的考核,并担任中心的副主任——张伟楠负责教学,冷静文负责科研。John Hopcroft中心官网教职工页面AI科技评论注意到,在国内最早一批推行Tenure Track的高校中,上交的口碑颇为不错。除了所有学校对Tenure Track“飞升疾走”(“青椒”们爱玩的谐音梗,“非升即走”的谐音,颇有“修仙”的味道)的统一硬性要求外,上海交大的Tenure Track更注重细节和“青椒”们的体验:助理教授一进交大便享有博士生导师的身份,学校会尽力为青年教师提供一些博导名额,平均每年可以招收1个博士生;学术自由度较高,系里不会强迫一个老师必须去做什么。同时,老师们也会有一定的压力,驱使他们去做出好的研究成果;待遇比老轨道的教师更高一些,从经济上面解决了青年教师的“后顾之忧”。而真正决定了上交Tenure Track在青椒中的口碑的,是弹性的考核、较好的待遇、与待遇相应的压力和前辈们“成功上岸”的经历。“2016 年我们回国的时候,已经有一批老师通过 Tenure Track 考核,变成长聘教轨制的老师了。这些早前成功的案例,有吸引到我们这一批海归。”张伟楠坦言道。今日,上交已在全校多个院系内全面推行Tenure Track ,这只是上交大力吸引年轻人才的开始。3薪火相传被上交吸引的除了张伟楠、冷静文这样刚博士毕业的“子弟兵”,还有像卢策吾这样已经崭露头角的学术明星。卢策吾卢策吾重点研究图像识别。他在2013年博士毕业于号称“亚洲CV界黄埔军校”的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系,导师为贾佳亚。在博士期间,他发表的《Image smoothing via L0 gradient minimization》被SIGGRAPH Asia 2011 收录,是这届大会引用最高的论文。让卢策吾更上一层楼的是他在博士毕业后赴斯坦福的一段博士后研究,导师是ImageNet 创始人李飞飞。在斯坦福期间,他曾经担任斯坦福-丰田无人车项目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主持和参与多项美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6年,卢策吾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项目”,9月回国任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系计算机视觉研究员。上交同样给予了卢策吾足够的空间。在学院的组织下,他参与了交大首届人工智能专业课程的设计。卢策吾同时也担任了吴文俊人工智能荣誉博士班(首任)班主任,该班级以交大杰出校友、人工智能先驱吴文俊院士命名,旨在培养人工智能精英研究人才。2017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在国内首次进行“35岁以下创新35人” 评比,卢策吾入选;2019年,卢策吾获得“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这也是近三年唯一人工智能方向获奖者。曾受益于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的卢策吾,如今想的是怎么能让更多年轻学者也加入到“成长加速道”里来。2018 年,取意于“凤凰非梧桐不栖”的青年AI科学家联盟梧桐汇在上海正式成立。该平台成立的目的是凝聚各方资源让更多科研新生代快速“冒尖”。作为发起人之一的卢策吾,正身体力行将自己身上宝贵的成长经历,通过平台赋能更多年轻人。对于张伟楠来说这种做法再熟悉不过。早在他刚进入ACM班时,戴文渊等一批学长们就和他们灌输过ACM班的成长文化三部曲:立足、成长、贡献。他在ACM班学到的如何让自己成长的经验,在十几年后继续发挥着作用。“预计在2022年或2023年会有第二批更强的海归回国发展,因为我们最初回来的一批人刚进校时便培养了一些优秀的本科生,他们现在在国外的顶尖高校读博;近年来,随着国内学术水平的提升和科研氛围的向好发展,这些优秀的学生也会乐意回来,为国家的科研事业作出贡献。” 张伟楠如此表示道。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