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入秋,就到了“金九银十"的招聘旺季,各大公司的HR都在摩拳擦掌。“两年前,我招过一个学校排名全美前十的应届海归,工作表现没问题,但大家观念冲突比较大。比如说,我们的营销策划岗要求周末上班,平时调休,因为客户最不忙的时候我们这里最忙。但这个海归非常不喜欢周末加班,他觉得做完自己的事就好了,为什么我没事也要周末来公司上班?为什么我高效完成了工作还要被团队其他人拖后腿?"郭先生是一家国内知名房地产企业浙江分公司的HR,每年校招季要在全国十几个城市收简历面试。这几年,来房地产行业应聘的留学生也越来越多,“但是遇到海归不愿加班这种事,真的很头疼!"接下来,随着回国海归越来越多,可能更多的HR会因为“不愿加班的海归"而头疼。据教育部统计,2016年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4.45万人,回国人员总数43.25万人,80%的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留学人员输出国。这两年,浙江每年出国留学的人数超过1万人。据一家大型留学机构统计,出国留学的1万人中,85%-90%的人会选择毕业后回国。大批海归回国,掀起了一波波“海归就业潮"。一家国有银行浙江省分行,今年招聘200人左右,其中约40人是留学生,约占20%,毕业院校多来自英国、美国,还有意大利、澳洲等,有些是名校,比如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另一家浙江省的医药公司,每年会收到500多份应届生简历,其中留学生比例超过十分之一,以来自美国、法国、新西兰、日本的留学生为主。2016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大会。通讯员 钟巍 摄 资料图片资深HR眼中的海归:优点:思维创新、乐于沟通缺点:自我评价高、稳定性低快报记者采访了近十位大公司的资深HR,其中大部分公司在浙江、杭州,还有两家,分别在上海和北京,但是每年都来杭州招聘。这些公司涉及互联网、医药、保险、金融等行业,基本为上市企业。这些大公司的资深HR对海归怎么看?大家对海归的优势和劣势基本认同一致。优势:海归思维更创新,会有一些新点子,让人眼前一亮;语言有优势,更利于沟通、交流;更主动,有疑问会主动找人探讨。一家金融公司的老总在经过多轮面试后,录用了一名哥伦比亚大学的毕业生,他说:“公司头脑风暴时,这名员工的点子层出不穷,非常活,懂创新。"不过,海归的劣势也很明显:自我评价太高,绝大多数人对起薪的要求是月薪1万元以上;稳定性太低,忠诚度太低,一家银行给海归发出10份offer,仅半数能顺利签约,流失率非常大;和国内脱节,比如会计等专业,国外标准和国内标准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学了难以致用;不重视细节,在同事都穿正装的情况下,有人会穿着短裤、人字拖来上班。“头脑活"成公司拒绝海归的头号理由?最近,一家金融公司浙江部的HR章女士有些苦恼,“选不选海归,有时真想投个硬币来决定!"这家金融公司是国有企业,浙江部有近100名员工,其中海归占了20%,多数是英美国家的高校毕业生。海归一般招进来,多数是做资产管理等工作。“我有时很矛盾。做金融的,需要发散思维,但同时又要脚踏实地。但很多海归个性张扬,脑子太活,不太能沉下心来做事。去年公司招聘,招进来的两位海归,短短一年,都辞职走了。一位男生受不了一周加班两天,考上了老家的公务员,走了。另一名男生觉得起薪太低,上班时多次浏览招聘网站,被老总看到,后来也走了。"章女士说。大公司招聘海归,看中的是他们思维创新、灵活。但更多时候,“头脑活"却成了一些公司拒绝海归的头号理由。应届海归的理想薪资是1万元这跟企业给出的薪资相差不小HR王小姐所在的医药公司排名全国前五,旗下有十多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王小姐主要负责其中一个医药流通公司的人事招聘,每年都要经手上百份海归简历,以美国、法国、新西兰、日本的海归为主。王小姐说:“我们公司录用国内高校毕业生和海外归国留学生的比例是5∶1。相对来说,聘用留学生的各方面成本都会更高。首先是工资,公司给国内院校研究生的起薪是6000元,同等学历的留学生要高出500到1000元。"即便是这样,很多留学生对薪资并不满意。王小姐会不时通过非正式面试侧面打听这些应届留学生的理想薪资。“月薪10000元,这是他们心中比较普遍的理想数字。但是坦白讲,我们不可能给到。不过,留学生的家庭条件一般都还可以,眼界也高,像我们这样的国企往往只是他们的一个'跳板'。所以,从这几年招进来的留学生看,稳定度不高,很多待个一两年就走了。"在一家国有银行浙江省分行做HR的刘先生,透露了一个令人咂舌的数据——公司招进来的海归每年的流失率高达50%!和同行业的公司比起来,这家国有银行的省分行,是以薪水高、福利好著称的。每年招聘时,简历就像雪花一样投来。招200人,会有6000多人报名,招录比超过30∶1。在这样的激烈竞争下,一些能力不错的海归,能有40人左右入选。但是,通过笔试和两轮面试后,银行发给理想的求职者offer,最终能够成功签约的,仅占一半。海归们不签约的原因比较一致,银行的起薪低。一般来说,银行的起薪大约在6000元,但不少海归希望月薪能达到五位数,最好过万。花费四五百万做海归招聘HR却对招进来的人很不满意六年前,据教育部统计,全国出国留学人数33.91万人,各类留学回国人员18.62万人,大约占55%。海归回国不像现在这么普遍,公司对海归的期待值,也是蛮高的。期待值有多高?2012年校招季,一家上市韩企的中国分公司,甚至专门拨款四五百万,做了一个应届生海归招聘项目。HR李小姐就是这个招聘项目的亲历者之一:“当时,我们特地去韩国招聘,招了二十几个在韩国留学的应届毕业生。除了正常的工资,这些人每人都有20万的'额外奖金',分5次发放,每年一次。如果在公司没待满五年,中途离职的话,需要退还这笔奖金。"现在,五年过去了,仍坚持留在公司的,仅10人左右,一半都不到。另一边,公司领导和HR们对这批海归员工也并不满意。“留学生的语言优势明显,比如说很多公司领导是韩国人,沟通方面会更顺畅,能够争取到的资源和机会更多。但是这几年下来,他们的工作能力和业绩表现并没有和同时间招进来的国内院校毕业生拉开差距,有些甚至表现更差一些。"李小姐所在的这家韩企以服装零售为主,杭州的各大商场都能看到他们的专柜。“坦白讲,我们对专业性要求不高,应届生招进来都是要从头学起的,所以不论本科还是研究生,留学生还是国内毕业生,offer都是统一的,起薪6500元。招这批留学生的时候,我们也根本不在乎他们是韩国哪个大学哪个专业毕业的。"“还有一点不满意,就是这批留学生太把自己当回事儿,或者说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已经享受了更好的待遇,但是会不停地提出要求,这对公司人力成本来说其实挺高的。"李小姐说。留学生学成归国就业,并没有大多数人想得那么顺利。比如经济、财务管理等专业的留学生,多年学习的知识和中国国情不太一致,还需要一个适应期。有时,就连生活、工作习惯等,也有不少区别。小陈毕业后,先在加拿大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来回国,却发现之前的工作经验对国内就职没有多大参考价值,等于从头开始。“海外学了几年,本以为用人单位看中我的专业知识,结果只是看我口语好,唉,很受伤!"一位留学英国的海归说,他在银行的工作都是涉及国际业务的,因为口语好,外语能力强,领导和外方开会都会叫上他,有时现场除了谈业务,还要兼职做翻译,但感觉自己在单位的价值仅仅是“口语好"。不过,行业不同,对海归也有不同看法。曾先生在全国知名的房地产公司浙江分公司工作五年,他对海归就很看好。近几年招聘,他能收到不少海外留学生的简历,其中参加上海站校招的海归最多,去年进入最终面试的20多个毕业生,全是有留学背景的。“这些留学生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说家庭条件好,社会资源更丰富。这对房地产行业来说很重要,所以招进来的留学生'爆发力'比较强,前期表现更抢眼。"几位HR的观点:海归研究生还不如985高校本科生?前段时间,一位HR怒“怼"求职者,说大公司招聘最看重本科是985、211高校的毕业生。这个说法在浙江的求职市场里,也得到几位HR的认同。医药公司的王小姐说:“我们每年都会在浙大设招聘专场,很多海归留学生会参加招聘,但是说实话,我并不倾向于聘用留学生。这首先是行业问题,医药流通环节对专业契合度要求比较高,对学历要求低。研发制药公司可能会对留学背景有要求,但是对我们这样的公司来说性价比太低。从某种程度来说,同样是应届生,我们更倾向于国内985、211院校毕业生,甚至是高职高专的毕业生。"“招聘时主要看本科院校。因为本科能读什么学校,基本就能体现一个人的智商,也能看出他前期成长的基本曲线。"房地产公司的郭先生说,现在毕业求职的海归,多是在外读研究生的,同等学历比起来,可能还是会选本科毕业于国内知名高校的求职者。一家杭州互联网公司的HR说得更加直白:“现在去英国读研究生的越来越多了,为什么呢?因为英国学校多,时间短啊!英国一个研究生读出来只要一年或者一年半,说白了就是去镀层金。有些学校叫什么皇后学校、女王学院,我们做这么多年招聘也没听过,只能一个一个去查,看教育部认不认。"在一家金融行业工作20年的林总说:“我的公司最近在招人,从这些年的招聘经历看,985、211高校毕业生确实不同。简单来说,他们的智商肯定ok,交流中也能发现,专业素养更高一些。一些毕业于英美排名前50高校的求职者,大部分也能达到国内985高校毕业生的水平。但是排名靠后学校或没有排名学校的毕业生,素质就难说了。有些国家的研究生只读一年就行,不少国内高校毕业生出去学一年,镀层金回来,就是海归研究生学历了。海外留学的一年,其实用处不大,硬要比较,含金量还是985高校本科毕业生更高。"在房地产企业工作多年的资深HR周小姐给我们讲了一个特殊的“案例":“ 几年前,我们公司招了一个澳洲留学回来的应届毕业生,他的本科学校很一般,当时招他就是看中了他的留学背景,给到的工资也比正常水平高。"但是,这位海归连6个月试用期没过就被周小姐“劝退"了。“因为他是海外留学生,所以我们当时对他的期待值是远远高于同一批招进来的其他员工的。而他进公司以后的表现非常一般,学习能力弱,上手慢,做事情也给人一种漫不经心的感觉。"周小姐还提到了一个让她印象很深的相处细节,“我们公司要求员工穿白衬衫黑西装上班,这对接受留学精英教育的人来说应该很正常吧?但是这个男生非常邋遢,我们每天都看到他穿同一件白衬衫,袖口都是发黄的。这一方面说明他不注意细节,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不认同公司的文化,不用心融入。"快报小调查:应届海归起薪6000元薪资优势并不明显在采访的近十家大公司中,快报记者发起一个关于应届海归薪水的小调查。除了一家金融公司明确表示起薪会在1万元以上外,其他多家公司给出的答案基本一致——应届海归起薪6000元是普遍水平。我们具体来看看——一家全国知名的房地产公司浙江分公司:国内高校毕业生和海外归国留学生的起薪一致,本科6000元,研究生7000元。一家知名医药公司:国内院校研究生的起薪是6000元,同等学历的留学生要高出500-1000元。一家国有金融公司浙江部:国内高校毕业生和海外归国留学生的起薪一致,基本招聘研究生,起薪10000元左右。一家国有银行浙江省分行:银行的起薪在6000元左右,第二年会比第一年有较大比例增幅。一家韩国服饰公司的浙江分部:所有应届生起薪6500元,不分学历,不分是否有留学背景。一家杭州本土的互联网公司:国内院校应届毕业生起薪6000元,应届海归留学生6500元。一家杭州本土的影视公司:国内院校应届毕业生和海外归国留学生的起薪基本一致,税前5000-6000元。一家知名保险公司的华东分部:国内普通高校毕业生的起薪是6000-8000元,985、211高校毕业生起薪是6500-8500元,海归留学生的起薪也是6500-8500元。一家工程公司的杭州分公司:国内高校毕业生和海外归国留学生的起薪差不多,税前7000元,税后6000元。从这个小调查中可以看出,在这些大公司眼里,应届海归相对于应届国内毕业生,薪资优势并不明显,最多相差1000元。花几百万元出去留学,几年之后回国就业,面对的却是这样的现实——这几百万花得到底值不值?
最近一些大学陆续举行了毕业典礼,与往年有所不同,不少已穿上学士服的年轻人毕业去向还没着落,相应地,各大院校的就业率也比往年同期跌了不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就业率不高,有一些不可避免的客观原因,比如受到疫情影响,研究生招生、机关事业单位考录都还没有完成,让部分还在等待结果的应届生们迟迟无法确定去向。当然,也有主观意识的因素影响。一位年初刚从英国留学回来的金融硕士告诉笔者,找了几个月,也没有遇到几个合适的岗位。“上海去年的平均工资都超过8000块了,我一个‘海归’肯定不能比这低吧?”还有一位外省来的应届生,前两天在招聘会上与一家建筑单位相谈甚欢,可他一心想留沪工作,一听要先去外地基层项目锻炼,便改口说“再看看”。疫情影响下,工作不好找了,找不到称心如意的很正常,有些人因此选择“再等等”,某种程度上就成为了近年愈发常见的“慢就业”。在一些专家看来,除了经济成本,“慢就业”还可能导致应届生错过就业黄金时期,降低求职竞争力。他们告诫年轻人,“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别在观望中错失了机会。其实,对待“慢就业”现象,大可不必“一棍子打死”。相关部门一位长期从事劳动就业工作的“老法师”最近就曾对笔者坦言,如今再老生常谈,教育学生“不能挑三拣四”“先就业再择业”,未必是最优解,“不将就”也未必就大错特错。时代在进步,观念在变化,就业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对刚刚“出道”的学生来说,想要竞争就业“C位”合情合理。读书、就业其实是一个不断“贴标签”的过程,换位思考,或许就能理解年轻人们的顾虑:如果一个年轻人最初的工作履历并不那么好看,或是频繁更换工作,今后“择业”时,用人单位会作何考虑?初次就业的平台非常重要,起点过低可能会影响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对于“人生下一站”的选择,审慎些无可厚非。真正需要警惕的,并不是“慢就业”本身,而是对“慢就业”欠缺合理把握,导致越“慢”越拖、越“慢”越懒、越“慢”越错失机会。怕的是,“慢就业”慢到后来,变成了惧怕竞争、退而“啃老”、逃避现实的借口。因此,“慢就业”,可以是权宜之计,但最好是在有规划、有目标的前提下进行的。选择“慢就业”的年轻人,不妨给自己设定一个期限,并且要明确,这段“空窗期”绝不是用来无所事事混日子的。如果能利用好这段时间,练好内功、提升本领、做好规划,“慢”也不失为一个选择。归根到底,理想的工作是等不来的,而要靠自己去凭实力争取、凭实力创造。前不久,诸如名校大学生做房产中介、硕士毕业当保姆一类的新闻曾一度引发热议,有人将其视为不拘一格积极求变的正面典型,也有人从中看出了严峻就业形势下的无奈。其实,不管是扎根基层,还是求学深造,亦或是投身“双创”,每一种选择都值得尊重,短期没有实现就业并不意味着“啃老”或无所事事,大学生去当房产中介也未必就是“没出息”或人才浪费。“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他们的职业道路究竟是形势所迫、被动接受,还是兴趣使然、主动选择,我们不得而知,重要的是,对年轻人们的这些多元的选择,需要多些包容、多些支持。对“慢就业”的批评,不妨“慢”一些;但对“慢就业”学生的引导与帮助,则一点也怠慢不得。不得不承认,“慢就业”有的是主动选择,有的则是迫于无奈。被动的“慢就业”,很重要的原因是岗位结构性供给不足,或者说是现有岗位与求职者职业技能、就业预期的不匹配。要扭转这一局面,不仅需要应届生自身的努力和家庭、学校的培育引导,更需要政府部门进行政策托底,扩大岗位供给,拓宽就业渠道,加强职业培训,提供见习机会,让有能力、有意愿的年轻人们都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来源:上观新闻
来源:红星新闻原标题:90后海归硕士辞掉金融分析员工作,当废品回收员月入2万~5万元正月初八,刚过完春节假期,张泉又继续上岗了,入职当废品回收员一个多月,张泉的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不是正在收废品,就是在去收废品的路上。让人很难想象的是,张泉是位90后的英国海归硕士:本科毕业于英国莱斯特大学,之后又在英国拉夫堡大学攻读国际管理专业硕士学位。一个月多以前,他还穿着光鲜,是一位穿西装打领带上班的金融行业分析员,过手资金数百万;而一个多月以后,他就开始开着货车满城跑,蹲在路边,从生活废品中挑挑拣拣,与大爷大妈就几分钱的差价讨价还价。这样转型的反差也曾让他不适应,但他很快找到了生活的奔头:“做自己想干的事情,靠自己的双手挣钱,也没什么好羞耻的。”面容清秀的废品回收员竟是海归硕士成都锦江区鑫苑名家小区2期西门对面,是张泉收废品的据点,每天开着小货车从家到这里,收满一车车的生活类废品后,又一车车拉到位于双流区腾飞路的废品分拣中心。这是张泉入职废品回收员一个多月以来的工作轨迹。每装满一车纸板,他就有数百元的收入,每天只要装上四五车,月收入高的时候能达数万元。但为此付出的代价则是每天5点起床,晚上凌晨才能到家,一天工作超过16个小时。2月21日下午,戴着口罩、穿着工作服的张泉又开始工作了,还没等把计重器摆好,张泉的“老客户”们就用小推车拉着一车车的生活废品过来了。“你咋又换地方了?找了你好久。”拉着纸板的阿姨抱怨道。张泉耐心解释:“阿姨,其实地方没换,都是在这个小区附近,要不下次你找不到就直接打我电话?”话说着,张泉就从上衣口袋掏出一张名片递给她。“这个小伙子多对的,我们都喜欢在他这里卖纸板,不缺斤少两。”听着阿姨的夸赞,张泉又笑着把身上一沓名片都递给了她说:“那请阿姨帮我宣传一下。”“没有问题!”得知张泉的废品车开了过来,不到半小时,来卖废品的居民就排起了队。他一个人忙活着,给居民验称、称重、付钱,手脚利索地将废品扔进货车车厢。初春乍暖还寒,但张泉的额头上不一会就渗出了汗珠。刚忙完第一波,他又开始快速分拣废品,把上百个啤酒瓶中的残留物倒出沥干,瞬间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异味,而这位面容清秀的小伙子,就这样蹲在地上一个一个地清理。家住附近小区的朱阿姨是张泉的老客户,“每次都卖给他”。但她从来不知道,这个与她孙子一般大的男孩,是位英国留学回来的硕士。辞掉金融分析员的工作收废品每月收入2万~5万元张泉在收废品时从不主动提及自己的留学经历,“因为收废品不需要,也不在乎你的学历”。今年31岁的张泉是新疆人,2010年到英国留学,本科毕业于英国莱斯特大学,之后又在英国拉夫堡大学攻读国际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毕业回国后,他回到新疆工作,2019年通过人才落户定居在成都。毕业后,他做过汽车销售,在当收废员前曾在成都一家有国企背景的公司里做金融行业分析员,每天衣着光鲜地坐在宽敞明亮的写字楼内上班,或是穿梭于成都各大写字楼给客户做投资建议书。从金融行业分析员到废品回收员,这样反差巨大的“转型”,在张泉看来, “也是机缘巧合”。张泉说,当时做金融行业分析员时对各行各业都有所了解,特别是高新科技以及教育行业,之后由于行业受限,收入较低,他开始动了换行业的念头。在一次刷抖音的过程中,他便向一家互联网废品回收企业递交了求职申请。张泉所就职的四川收废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杨何平也很意外,公司会来一位如此高学历的收废员。他坦言,在公司近200位收废员中,张泉的学历是最高的,“我们也没想到,学历这么高的人会认可资源回收行业,而且是来做最基层的废品回收员。”但从杨何平对他的观察来看,张泉在这个岗位上做得非常不错,他本人以及周围的客户都非常认可,“对人和蔼、不少称、价格公道”。这么多行业,为什么单单选择做收废员?张泉表示:“从宏观方面来讲,我做这个是为环保做贡献,回收废品是一个朝阳产业,市场规模很大,废品每天都有,无穷无尽,就像教育一样,是刚需,现在讲可持续发展,垃圾也需要分类回收,这是对地球有好处的;从微观方面,只要肯干,这个行业收入还是不错的。”据杨何平介绍,经过张泉本人的努力以及公司的扶持,他现在每天的货量大概是2~5车货,每月的收入大概在2~5万元之间,“这也是他个人努力的成果”。以前的知识白学了?运用的场景不同而已之前从事金融行业时,张泉所接触到的都是百万身价以上的客户,所过手的资金也是几十上百万起,现在转而收废品,面对的都是大爷大妈,客户群体也有了一个180度的转变。会有落差吗?张泉说,之前的客户群体相对于大爷大妈而言更成熟,他们会主动去了解投资理财,也懂你在讲什么,沟通起来不费劲,自己所学的专业也能派上用场。“但大爷大妈不一样,你今天给他少算了一毛钱,他都要找你要回来。”对于这样的客户,他有时也比较烦恼,“比如纸板今天收7毛5,他非要8毛才卖,那肯定就卖不了。”但他也会主动去化解,跟他们耐心解释:“纸板就跟股票一样,有涨有跌,不可能一直涨。”这种情况下,客户最多就是跟他抱怨两句。他也碰到过“说不清”的客户,“那时我就只能委婉地让他去其他地方卖”。他认为这并不算是落差,只是一个简单的沟通问题。“毕竟现在也不可能有人拉着几百万的纸板找我收,既然做了收废员,就要懂得自己去调节、承受,毕竟现在打交道的都是这个群体,你不可能一直烦,这样只会让你越做越差。”他发现,时间长了,跟大爷大妈们熟悉以后,他们还会介绍客户。之前所学的国际管理专业中的财务报表分析等知识和废品回收行业“都搭不上边”,有没有觉得白学了?张泉笑着说:“也不能说白学,只是运用的场景不同了。”他表示,现在收废品唯一的好处就是心算能力提升了,一边称一边加,就算有小数点,也能很快计算出总价多少,“要是客户不信,还可以用计算器验证,保证算出来的跟我算的一样”。曾瞒了家人一个月没想到父母很支持收废品的第一天,张泉只觉得“手忙脚乱”。市场部的同事打电话叫他去支援,他慌忙地赶了过去,除了纸和塑料,其他的废品都不能准确分类,也不熟悉价格,“当时身上零钱也没有,称也不会用”。最后还是同事们给他换零钱,教他用称、码货。当天,他从下午一直忙到凌晨一点,先后装完了整整两车半的货。在去几十公里外交货的路上,车行驶在凌晨的街头,寒意袭来,他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一名废品回收员了。他从来没有开过小货车,以前都是开轿车,第一次坐上绿牌小货车的驾驶室,他还是有些怯场,壮着胆子在空旷地带兜了几圈,才慢慢上手。脏,是另一个刚开始接触废品回收时绕不过的问题。第一次收废品时,那些垃圾和特有的腐臭味,也给张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后面干着干着就习惯了,就觉得没啥味道了”。“如果你真觉得这个活特别脏、特别累,那就不要干,但你既然愿意好好干,就不要怕脏、不要怕累。”张泉说,收入是他留下来的因素之一,“不要在乎别人的想法,干自己的就完了”。但张泉还是有些在意家人的看法。最开始,他并没有告诉老家的父母;直到工作一个多月后,事业有了起色,干出一些成绩,他才告诉了家人。他说,父母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早些年花钱供他出国读书已是不易,“怕告诉他们我在收废品,家人会有落差”。但张泉说,其实他多虑了,在给父母讲了之后,他们都很支持他。父母也并没有因为他曾出国留学,就让他回国必须从事一个“高大上”的工作,“他们就希望我做好自己的事,不要违法乱纪,找一个作息规律、差不多的工作就行了。”现在他做收废员,是环保事业,父母觉得很有意义,也愿意让他去做。从不觉得卑微“靠自己的双手挣钱,没什么好羞耻的”目前,张泉跟公司属于合作模式,多劳多得,而他也不会“坐以待毙”,只在一个地方收货,他还会在没有摆点的时间里主动去开拓客户。他认为:“收废品就跟汽车、房屋等高端销售一样,都是谁主动出击,谁态度好,谁就能赢得客户,就能做得更好!”针对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张泉也有自己的想法,“我现在已经不是二十一、二岁的毛头小子了,所以再让我去公司拿固定的薪水可能不太现实”。他认为,既然选择了自己创业,肯定会继续做下去,“现在公司发展也很快,如果能越做越好,我希望能在这个行业有更好的发展”。他准备先脚踏实地地从基层做起,“如果公司要去其他城市开拓市场,我也会勇敢去尝试”。在张泉脑海中过,一直有一个画面令他印象深刻。当时在国外留学时,大街上的建筑工人们穿着制服一边唱歌一边干活,中午休息时,几个人还会买杯咖啡坐在路边聊天,“觉得他们就挺快乐的”。而他们那种工作状态,也对他有挺大的冲击,也改变着他的想法。他说自己从来没有觉得做收废员就应该卑微,当他穿上工作的绿马甲,他觉得自己也像那群建筑工人一样,是一个城市工作者,“我收的这些东西是帮助这个城市进行垃圾分类,对于老太太们而言,能用这些纸板换点钱、买点菜,这样就挺好的”。在路边,他依旧忙碌着,收拾完啤酒瓶,他起身拍拍手自说自话:“做自己想干的事情,靠自己的双手挣钱,也没什么好羞耻的。”【新闻链接】垃圾处理相关企业总量每年增速超20%废品回收行业流行着这样一句话:“白天回收废品,晚上开跑车”。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从事再生资源行业的人员就达1800万人,相当于每57个人中就有1个从业人员。随着经济发展,废品急剧攀升,近两年随着垃圾分类政策的推动,国家也在全面建立垃圾分类回收制度,越来越需要大批量规模化的企业进行废品的收集、分类、处理。据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共有约60万家经营范围含“垃圾、废品”,且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相关企业。其中,注册资本在100万以内的企业占比为26.3%,超过1000万的企业占比为18.9%。值得一提的是,自2017年起,我国垃圾处理相关企业总量(全部企业状态)每年以超过20%的增速迅猛增长。其中2019年增速最高,2020年也新成立近15万家相关企业。红星新闻记者 章玲 实习生 郭聪丽 摄影记者 王欢
正月初八,刚过完春节假期,张泉又继续上岗了,入职当废品回收员一个多月,张泉的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不是正在收废品,就是在去收废品的路上。让人很难想象的是,张泉是位90后的英国海归硕士:本科毕业于英国莱斯特大学,之后又在英国拉夫堡大学攻读国际管理专业硕士学位。废品回收员张泉一个月多以前,他还穿着光鲜,是一位穿西装打领带上班的金融行业分析员,过手资金数百万;而一个多月以后,他就开始开着货车满城跑,蹲在路边,从生活废品中挑挑拣拣,与大爷大妈就几分钱的差价讨价还价。这样转型的反差也曾让他不适应,但他很快找到了生活的奔头:“做自己想干的事情,靠自己的双手挣钱,也没什么好羞耻的。”面容清秀的废品回收员竟是海归硕士成都锦江区鑫苑名家小区2期西门对面,是张泉收废品的据点,每天开着小货车从家到这里,收满一车车的生活类废品后,又一车车拉到位于双流区腾飞路的废品分拣中心。这是张泉入职废品回收员一个多月以来的工作轨迹。张泉在一小区门前收废品每装满一车纸板,他就有数百元的收入,每天只要装上四五车,月收入高的时候能达数万元。但为此付出的代价则是每天5点起床,晚上凌晨才能到家,一天工作超过16个小时。2月21日下午,戴着口罩、穿着工作服的张泉又开始工作了,还没等把计重器摆好,张泉的“老客户”们就用小推车拉着一车车的生活废品过来了。“你咋又换地方了?找了你好久。”拉着纸板的阿姨抱怨道。张泉耐心解释:“阿姨,其实地方没换,都是在这个小区附近,要不下次你找不到就直接打我电话?”话说着,张泉就从上衣口袋掏出一张名片递给她。“这个小伙子多对的,我们都喜欢在他这里卖纸板,不缺斤少两。”听着阿姨的夸赞,张泉又笑着把身上一沓名片都递给了她说:“那请阿姨帮我宣传一下。”“没有问题!”得知张泉的废品车开了过来,不到半小时,来卖废品的居民就排起了队。他一个人忙活着,给居民验称、称重、付钱,手脚利索地将废品扔进货车车厢。初春乍暖还寒,但张泉的额头上不一会就渗出了汗珠。张泉开始分拣废品刚忙完第一波,他又开始快速分拣废品,把上百个啤酒瓶中的残留物倒出沥干,瞬间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异味,而这位面容清秀的小伙子,就这样蹲在地上一个一个地清理。家住附近小区的朱阿姨是张泉的老客户,“每次都卖给他”。但她从来不知道,这个与她孙子一般大的男孩,是位英国留学回来的硕士。辞掉金融分析员的工作收废品每月收入2万~5万元张泉在收废品时从不主动提及自己的留学经历,“因为收废品不需要,也不在乎你的学历”。今年31岁的张泉是新疆人,2010年到英国留学,本科毕业于英国莱斯特大学,之后又在英国拉夫堡大学攻读国际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毕业回国后,他回到新疆工作,2019年通过人才落户定居在成都。张泉的本科毕业照英国拉夫堡大学颁发的研究生毕业证毕业后,他做过汽车销售,在当收废员前曾在成都一家有国企背景的公司里做金融行业分析员,每天衣着光鲜地坐在宽敞明亮的写字楼内上班,或是穿梭于成都各大写字楼给客户做投资建议书。从金融行业分析员到废品回收员,这样反差巨大的“转型”,在张泉看来,“也是机缘巧合”。张泉说,当时做金融行业分析员时对各行各业都有所了解,特别是高新科技以及教育行业,之后由于行业受限,收入较低,他开始动了换行业的念头。在一次刷抖音的过程中,他便向一家互联网废品回收企业递交了求职申请。张泉所就职的四川收废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杨何平也很意外,公司会来一位如此高学历的收废员。他坦言,在公司近200位收废员中,张泉的学历是最高的,“我们也没想到,学历这么高的人会认可资源回收行业,而且是来做最基层的废品回收员。”但从杨何平对他的观察来看,张泉在这个岗位上做得非常不错,他本人以及周围的客户都非常认可,“对人和蔼、不少称、价格公道”。这么多行业,为什么单单选择做收废员?张泉表示:“从宏观方面来讲,我做这个是为环保做贡献,回收废品是一个朝阳产业,市场规模很大,废品每天都有,无穷无尽,就像教育一样,是刚需,现在讲可持续发展,垃圾也需要分类回收,这是对地球有好处的;从微观方面,只要肯干,这个行业收入还是不错的。”据杨何平介绍,经过张泉本人的努力以及公司的扶持,他现在每天的货量大概是2~5车货,每月的收入大概在2~5万元之间,“这也是他个人努力的成果”。以前的知识白学了?运用的场景不同而已之前从事金融行业时,张泉所接触到的都是百万身价以上的客户,所过手的资金也是几十上百万起,现在转而收废品,面对的都是大爷大妈,客户群体也有了一个180度的转变。会有落差吗?张泉说,之前的客户群体相对于大爷大妈而言更成熟,他们会主动去了解投资理财,也懂你在讲什么,沟通起来不费劲,自己所学的专业也能派上用场。张泉在一小区门前收废品“但大爷大妈不一样,你今天给他少算了一毛钱,他都要找你要回来。”对于这样的客户,他有时也比较烦恼,“比如纸板今天收7毛5,他非要8毛才卖,那肯定就卖不了。”但他也会主动去化解,跟他们耐心解释:“纸板就跟股票一样,有涨有跌,不可能一直涨。”这种情况下,客户最多就是跟他抱怨两句。他也碰到过“说不清”的客户,“那时我就只能委婉地让他去其他地方卖”。他认为这并不算是落差,只是一个简单的沟通问题。“毕竟现在也不可能有人拉着几百万的纸板找我收,既然做了收废员,就要懂得自己去调节、承受,毕竟现在打交道的都是这个群体,你不可能一直烦,这样只会让你越做越差。”他发现,时间长了,跟大爷大妈们熟悉以后,他们还会介绍客户。之前所学的国际管理专业中的财务报表分析等知识和废品回收行业“都搭不上边”,有没有觉得白学了?张泉笑着说:“也不能说白学,只是运用的场景不同了。”他表示,现在收废品唯一的好处就是心算能力提升了,一边称一边加,就算有小数点,也能很快计算出总价多少,“要是客户不信,还可以用计算器验证,保证算出来的跟我算的一样”。曾瞒了家人一个月没想到父母很支持收废品的第一天,张泉只觉得“手忙脚乱”。市场部的同事打电话叫他去支援,他慌忙地赶了过去,除了纸和塑料,其他的废品都不能准确分类,也不熟悉价格,“当时身上零钱也没有,称也不会用”。最后还是同事们给他换零钱,教他用称、码货。当天,他从下午一直忙到凌晨一点,先后装完了整整两车半的货。在去几十公里外交货的路上,车行驶在凌晨的街头,寒意袭来,他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一名废品回收员了。他从来没有开过小货车,以前都是开轿车,第一次坐上绿牌小货车的驾驶室,他还是有些怯场,壮着胆子在空旷地带兜了几圈,才慢慢上手。脏,是另一个刚开始接触废品回收时绕不过的问题。第一次收废品时,那些垃圾和特有的腐臭味,也给张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后面干着干着就习惯了,就觉得没啥味道了”。“如果你真觉得这个活特别脏、特别累,那就不要干,但你既然愿意好好干,就不要怕脏、不要怕累。”张泉说,收入是他留下来的因素之一,“不要在乎别人的想法,干自己的就完了”。但张泉还是有些在意家人的看法。最开始,他并没有告诉老家的父母;直到工作一个多月后,事业有了起色,干出一些成绩,他才告诉了家人。他说,父母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早些年花钱供他出国读书已是不易,“怕告诉他们我在收废品,家人会有落差”。但张泉说,其实他多虑了,在给父母讲了之后,他们都很支持他。父母也并没有因为他曾出国留学,就让他回国必须从事一个“高大上”的工作,“他们就希望我做好自己的事,不要违法乱纪,找一个作息规律、差不多的工作就行了。”现在他做收废员,是环保事业,父母觉得很有意义,也愿意让他去做。从不觉得卑微“靠自己的双手挣钱,没什么好羞耻的”目前,张泉跟公司属于合作模式,多劳多得,而他也不会“坐以待毙”,只在一个地方收货,他还会在没有摆点的时间里主动去开拓客户。他认为:“收废品就跟汽车、房屋等高端销售一样,都是谁主动出击,谁态度好,谁就能赢得客户,就能做得更好!”张泉针对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张泉也有自己的想法,“我现在已经不是二十一、二岁的毛头小子了,所以再让我去公司拿固定的薪水可能不太现实”。他认为,既然选择了自己创业,肯定会继续做下去,“现在公司发展也很快,如果能越做越好,我希望能在这个行业有更好的发展”。他准备先脚踏实地地从基层做起,“如果公司要去其他城市开拓市场,我也会勇敢去尝试”。在张泉脑海中过,一直有一个画面令他印象深刻。当时在国外留学时,大街上的建筑工人们穿着制服一边唱歌一边干活,中午休息时,几个人还会买杯咖啡坐在路边聊天,“觉得他们就挺快乐的”。而他们那种工作状态,也对他有挺大的冲击,也改变着他的想法。他说自己从来没有觉得做收废员就应该卑微,当他穿上工作的绿马甲,他觉得自己也像那群建筑工人一样,是一个城市工作者,“我收的这些东西是帮助这个城市进行垃圾分类,对于老太太们而言,能用这些纸板换点钱、买点菜,这样就挺好的”。在路边,他依旧忙碌着,收拾完啤酒瓶,他起身拍拍手自说自话:“做自己想干的事情,靠自己的双手挣钱,也没什么好羞耻的。”
前段时间,有一条名为“成都一海归硕士辞掉金融分析工作,选择当「废品回收员」,月入 2 至 5 万元”的消息上了知乎热榜,霎时间引起了广大网友的一阵讨论热潮。对于此类颇有些“标题党”的话题,自然是需要查实情况再做分析。事件的主人公名叫张泉,一位90后英国海归硕士:本科毕业于英国莱斯特大学,后又在英国顶尖学府拉夫堡大学攻读了国际管理专业硕士。一个多月以前,张泉还是一位穿西装打领带上班的金融行业分析员,过手资金数百万。一个月后,他毅然辞去了金融分析员的职务,投身到“废品回收”行业中来,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不是正在收废品,就是在去收废品的路上。看到这里,同学是不是心底也已经升起了无数个问号?放着好好的金融分析员不当,反而去收废品?难道说现在金融行业的就业前景已经不再乐观了?在关注到这一事件的伊始阶段,小德也跟大家一样心存着不少疑惑,但直到我注意到那隐没在这则新闻里的毫不起眼的二词——“入职”与“合作”。于是乎,那些迷惑着小德的疑问在刹那间便变得烟消云散,眼前也重新豁然开朗——说到底,他做的还是金融的这点事儿啊!正如知乎上的一条热评所记载的一样。你以为做到月入2到5万凭这个。实际上凭这个。张泉说他打算一直这样干下去,因为他看好这个行业的前景。他凭什么敢看好?因为在他那看似“无厘头”的决定背后,其实有着数年来的金融分析知识支撑,更何况一个金融分析员,注定是有前瞻性思维的。人们总是会习惯性地歌颂那登顶或是冲线的瞬间,却容易轻视在那之前的无数步努力的铺垫。且不论那月入2-5万元的消息是否有所夸大,张泉能够在写字楼与市井小巷中均做到如鱼得水一般,不也正是因为他有着超于常人的金融思维么?而现在,他也只不过是把西装脱了换成了工作服,把办公地点从写字楼改到了大街小巷而已,但他的工作本质,或者说支撑他作出这一决定,并获取经济效益的内在推力,则依然是他在金融领域内的涉猎所学,依然是那两段海外留学经历赐予他的无形财富。果然,金融,还是那么的令人心驰神往。在《2020美国开放门户报告》中我们得知,如今最热门的专业前三依然是那几位熟悉的“老伙计”:Engineering(工程)、Math & Computer Science(数学+计算机)与Business & Management(商科)。比起前两者的相对垂直,商科无疑是更具包容性与开放感的那一个,毕竟金融方向工作往往也会成为数学、CS以及其他理工专业的同学,在未来就业时选择的对象。而在这种火热的另一面,往往便是预示着最为激烈的申请竞争。怎么突围,怎么选校,怎么背提...怎么处处都是问题?而针对这些问题,你需要的应该是一些“过来人”的经验分享。比起已有数年教学经验的老师而言,也许那些才刚刚完成申请的同龄人们,能更加靠近你们的内心,也更能给予大家最真实、切身的申请感悟。
正月初八,刚过完春节假期,张泉又继续上岗了,入职当废品回收员一个多月,张泉的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不是正在收废品,就是在去收废品的路上。让人很难想象的是,张泉是位90后的英国海归硕士:本科毕业于英国莱斯特大学,之后又在英国拉夫堡大学攻读国际管理专业硕士学位。关于从金融行业退出而入职当废品回收员等此类选择是否埋没、浪费了人才,这个话题大家似乎一直都在讨论。首先职业没有高低贵贱。我的观点是,这是个人的选择,应该予以尊重。我们国家的终极奋斗目标之一就是让每个人都能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清华毕业去卖猪肉,北大毕业去摆地摊……种种类似新闻总是能引起热议,话题的主人公是否遭受舆论的压力不得而知,但如果因为舆论导向而导致这些人被鄙视甚至谩骂,影响到别人的个人生活,这种舆论导向并不值得提倡。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导致这些高端人才没有在应该的岗位上的原因倒是可以深思。我们的社会风气是否太过于金钱至上?我们的教育是否培养了正确价值观?很多时候,我都觉得我们的社会风气真的有问题,娱乐至死,金钱至上,人心浮躁。但我对我们的发展依然保持乐观,并且坚信我们会变得更好。因为我们始终走在正确的方向上。到达终极目标总还是要有一个过程,而且这个过程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至于废品回收员,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职业?和我们小时候见到的骑一辆三轮车,车上别个喇叭,喇叭里不停喊着“收铜收铝收废铁,啤酒瓶子破罐子”的大爷有什么区别呢?废品回收员不等于收废品的。网上下单、上门回收,废纸回收行业正互联网化。一般这种签约的公司是以移动互联网为手段的智能废品回收企业,其签约的废品回员收月入过万屡见不鲜,回收废家电等价值更高废品回收员收入更是数万元,而这些回收员也多以本科生为主,要求有一定的文化层次,便于推广上门回收业务。签约的回收企业一般推出APP,每个想卖家中废品的市民都可下单,回收员根据订单提醒上门,结算并取走废品,将废品运回自己仓库,坐等公司的货车集中取货,结算提成。由于是上门,所以工作时间也多是早晚很集中,所以整体工作时间偏长,较为辛苦。一般上门回收之废品,较为干净整洁,所以回收价格及利润率都比较高。移动支付降维打击了小偷,拣破烂的也没了明天。这样说起来,垃圾回收这类环保相关产业都是朝阳产业,未来的发展势头也许会很足,所以张泉的选择,未必是不对的。
越来越多的海归选择回国就业。受疫情和经济下行的影响,海归的就业形势好吗?20日,“留·在上海——2020上海留学人才双选会(面洽会)”在上海人才大厦举行。现场公布的海归择业数据显示,2020年选择回国就业的海归占比高达73.5%,选择海外就业的仅占3.5%。图说:“留·在上海——2020上海留学人才双选会(面洽会)”在上海人才大厦举行。主办方供图(下同)“双选会”帮助海归就业创业“留学人才双选会”是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才服务中心为海外归来的留学人员量身打造的特色人才服务品牌,自2019年首次亮相以来,便获得众多来沪、在沪的留学人员的热烈参与和强烈共鸣。今年的“留学人才双选会”分为“择业面洽会”和“创业路演指导会”两大会场。“择业面洽会”上,70多家知名企事业单位设展揽才,提供近2000个岗位。“创业路演指导会”则针对入围2020(第六届)中国海归创业大赛的上海21家海创项目人才、团队,邀约创业导师,进行“面对面、一对一”辅导。黄醒宇2017年去法国留学,2019年硕士毕业。此前通过“双选会”找到满意的工作,现在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科技创业中心有限公司担任项目经理。他说,“双选会”帮助了包括很多像他这样的留学生。外企是海归就业首选双选会上发布最新的海归人才大数据显示,只有1.6%海归选择自主创业,这一数据与2018年相比,减少了4.4个百分点。外企,对海归的吸引力最大。海归在选择第一份工作时,外企是海归优先考虑的选项。因为外企拥有跨文化的工作场景、国际化的职业发展机会和较为完善的福利体系。其次是国企、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安盛天平财产保险有限公司是一家外企。在现场招聘的人力资源部经理沈怡说,“我们企业500人中,海归就有一两百人。”公司一直参加双选会,且常年招聘,海归的总体素质不错,“很多海归录用一段时间后,就被发展为重点培养对象。”图说:招聘会现场。专业集中行业集中加剧就业压力海归主要来源于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省会城市,期待工作地也向一线城市聚集。超过8成的准海归在选择就业地时,将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公共资源和基础设施完善的程度、多元化的职业发展机会纳入重点考虑范围。随着学成归国留学人员屡创新高,海归的就业竞争压力也在增大。超过80%的学生选择了以金融、会计、管理、经济为代表的商科和偏应用性的工程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做为自己的专业。于是他们期望从事的行会就聚集在金融、互联网、教育与咨询行业。但今年由于疫情影响和经济下行压力,不少企业压缩了招聘规模,这使得海归就业竞争难度更进一步增加。调查显示,“不了解国内的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仍然是受访海归在国内发展的最主要劣势,“国内人脉关系较弱”、“不熟悉国内市场环境和发展需求”、“所学专业在国内的匹配度不高”和“回国时间与国内招聘时间错位”也占比颇高。调查者认为,这些劣势和海归在国外接触国内就业市场信息相对不足,且国内招聘方对海归了解有限有一定关系。此外,海归普遍缺乏职业规划。很多学生在临近毕业才开始考虑职业方向,导致在招聘网站大量海投,最终出现学非所用的现象。海归还缺乏实习和项目经验。而一些企业在挑选候选人时,除了考察综合背景等硬性标准外,还需要至少两份以上和专业对口的实习经历。很多留学生拥有优秀的背景、国际化的视野,但最后因为实习经历不够导致求职失败。和国内高校毕业生差距缩小今年海归整体期望薪酬为8741元/月,同比上涨了3.5%。分专业看,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的期望薪酬最高,达到了9801元/月;而语言与文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农学等专业在8000元/月以下。从学历上看,学历越高,期望薪酬越高。博士期望薪酬为16350/月,硕士为9089,本科为6160。这个薪酬水平和国内大学毕业生已经没有太大优势。英语表达能力强、拥有国际视野、适应能力强是海归的优势,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国内大学生群体的竞争力也大幅提高,企业招聘人员普遍感觉,海归与国内高校毕业生的差别越来越小。沈怡就表示,“招聘人才不仅仅要看毕业的学校、专业,还要考察实习经历、综合素质,名校、好专业不一定就能敲开企业的门,关键看综合素质和能力。”新民晚报记者 鲁哲【来源:新民晚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日前,上海欧美同学会“海归职通车”人才招聘会在沪举行,特斯拉、临港集团等参会企业引起了海归浓厚兴趣。图为求职海归正在与招聘方咨询岗位相关事宜。孙 云摄又是一年校招季,国内许多大型公司已发布自己的招聘公告。作为一年中规模最大、最密集的招聘期,秋招素有“金九银十”之称。从夏天的七八月份开始,国内毕业生已开始申请一些校招时间较早的互联网公司,进入10月,开放岗位的企业逐渐增多,毕业生们有了更多选择。秋招过程中,“应届毕业生”身份无疑是一大求职“利器”,然而,由于海外学子留学所在国教育体系与国内不同,毕业与回国时间也和国内校招存在“时差”,一些学子对如何判定自己的应届生身份存有疑惑,有的甚至由于错过了利用应届生身份应聘,而与理想职位失之交臂。把握住“应届毕业生”的身份优势,对于毕业后回国求职的海外学子有着重要意义。精心把握“应届生”时间“我明年5月毕业,在国内算哪一届的学生?”“我是明年毕业,现在可以参加国内的校招吗?”……在一个留学主题的网络论坛里,不少留学生对于如何界定自己的应届生身份提出了疑问。其实,应届生的身份是教育部面向国内高校毕业生所做的界定,而对于海外留学生,教育部留学中心有明确规定:留学回国人员不分应届往届,一律没有三方协议,是否为应届生,由用人单位界定。在具体操作中,用人单位面向留学生规定的应届身份时间要求各有不同,但实际划分与国内毕业生相似,一般来说,上半年毕业的留学生优先参与毕业前一年的秋招。需要注意的是,留学生尽量不要在临近毕业时再找工作,这将会错过许多企业的优质岗位。陈源今年从美国纽约大学整合营销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在几个月前回到了国内,现在正在为找工作犯愁的她,最后悔的就是自己误算了“应届”时间。“我在找工作时发现,很多公司在今年校招中的条件是把2020届留学生排除在外的,原因就是因为我的身份不属于应届生了,很多想去的岗位现在去不成了。”陈源后来意识到,她的确不算“应届”。自己毕业证上的毕业时间是今年5月,在国内属于2020届毕业生,如果想通过校园招聘找工作,必须要在去年秋天和今年春天投简历。而今秋开始的招聘市场,已经是2021届的“战场”了。提前做好求职准备由于企业的社会招聘往往对工作经验、综合素质等方面要求更高,竞争压力也会加大,因此,面向应届生的校招是不少学生一出校门便进入心仪企业的最好机会。留学生务必要把握好应届生身份,积极参与校招,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岗位。而在实际操作中,求职时间的把握常常是留学生参与国内招聘的“痛点”。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毕业时间不尽相同,毕业时间有时可能跨穿一年。但对于国内企业来说,校园招聘时间多集中于春秋两季中的几个月,一旦错过很可能就此与心仪公司失之交臂。留学生如果提前了解到这些情况,就有可能延长应届生身份“保质期”。张泽宇是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硕士毕业生,本科毕业于大连交通大学。今年3月,张泽宇毕业回国,直接入职一家知名施工单位的设计院,没多久就转正为设计院的正式员工。在张泽宇看来,自己求职之路还算顺利的原因,与他在校最后一学期认认真真地关注国内校招有很大关系。“我们属于专业性比较强的行业,每年都会有不少行业内企业来大连交通大学招聘,我看准了这个机会,一直关注着相关招聘信息,最终签下了满意的工作。”张泽宇说。“回国后才找工作真的会失去很多机会吗?”就行业而言倒也不尽然。其实,部分企业也会在面向留学生招聘时将相关要求放宽,比如一些快消品牌就将所招留学生的毕业年份拓宽至2—3年,与之相反,互联网、金融、房地产等行业往往对留学生毕业区间做了严格规定。对于海外学子来说,一定要及时关注自己有求职意向行业的招录信息,包括留学生专属通道、补录通道等,避免错过潜在的就业机会。
正月初八,刚过完春节假期,张泉又继续上岗了,入职当废品回收员一个多月,张泉的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不是正在收废品,就是在去收废品的路上。今年31岁的张泉是新疆人,2010年到英国留学,本科毕业于英国莱斯特大学,之后又在英国拉夫堡大学攻读国际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毕业回国后,他回到新疆工作,2019年通过人才落户定居在成都。让人很难想象的是,张泉是位90后的英国海归硕士:本科毕业于英国莱斯特大学,之后又在英国拉夫堡大学攻读国际管理专业硕士学位。一个月多以前,他还穿着光鲜,是一位穿西装打领带上班的金融行业分析员,过手资金数百万;而一个多月以后,他就开始开着货车满城跑,蹲在路边,从生活废品中挑挑拣拣,与大爷大妈就几分钱的差价讨价还价。这样转型的反差也曾让他不适应,但他很快找到了生活的奔头:“做自己想干的事情,靠自己的双手挣钱,也没什么好羞耻的。”事情发到网上后,广大网友纷纷在下面留言评论。有网友说:“又想骗我去捡垃圾了。”还有网友评论说:“有文化的人收破烂都能多赚些。”人活这一辈子,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才是最重要的,前有北大学子卖猪肉,后有海归博士收破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活成自己才精彩!不知各位读者对此事有何看法,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来源:金融小伙伴不是来打击海归的,说实话的一般都容易被喷,讲干货没人读,大家爱看年薪几十万美金有逼格的文章。阅读如有不适建议坚持读完,看完会知道是为你好。我常在回答中说金融的苦,竞争的大,就业的难,没办法,这是常态,在一堆名校里拼出来,哪有容易的。不想成为一位开场“国外开会刚下机,谢邀!”,看完后一脸无脑崇拜感,对我来说也没意义。文章相对长,耐心读完,别天天读无脑的人均百万,清北复交以下无金融,最后全是负能量,我写的肯定是最真实的市场情况。称自己为民工最多的是投行朋友,也是很多海归向往的岗位之一。西直门南小街的金灿酒店(荣大打印店),是很多投行民工熟悉的地方,打印店消费很高(多高?一套材料数万起),24小时营业,你可以感受到国内最好、最专业的打印服务,他们对舌页都有不一样的研究,漂亮的招标材料的盒子可以用cm的厚度计价,对当前的申报材料的要求甚是了解。随着申报材料的电子化,不知道未来的荣大还能给多少投行民工回忆。在荣大,投行民工的特性清晰,打鸡血般的疯狂加班,对审核的焦虑,严谨的整理一本本材料或底稿,催制作员(别人不叫打印员)加快、加快、再加快,但不能出错。报一套材料,投行民工要整理的材料是上图左边的一堆,报送之前,投行的小头头会带着大家过几次,经常没有一丝微笑,生怕错任何纰漏。这里,没有刚下飞机,没有谢邀,没有刚从某国回来,这是民工般的工作,繁重的工作内容,一堆需要处理的问题。有的只是你一点点的把手头的事情做好,从标题、页码、数据、签字页、错别字到封面、舌页到申报份数、各中介材料之间的统一度等,需要是是坚持与耐心,不是高大上的模型,一页又一页,加班看完数千页,数万页,数十万页,这就是真实的金融民工。当然,荣大这块有不少投行人的回忆,附近吃饭的地方不多,印象比较深的是这家小馆子,离荣大几百米距离,有投行民工相聚哭诉的情肠。我不是老板的拖,我也没收老板的广告费。要求不高的民工们可以尝尝,等你们离开这个行业的时候,有些回忆还是很好的,对吃的很挑剔的算了,很难让你满意,毕竟就是个小馆。小馆里面最深刻的是遇到一块做材料的投行老朋友们,晚上安排完手头的工作大家过去喝一杯,吐槽一下去年cao蛋的行情,喷一下去年又只发了多少奖金,但最痛的是聊对家人的愧疚。那次五六个朋友一块吃饭,三个人异地5年以上,一把辛酸泪,不异地的也是长年出差(也看项目在哪)。酒与情,都是年轻时候的回忆。多少投行民工,跟我一样,年假是什么滋味从来没体验过。这张图很美,美的有点不认识,图片与实际差不小,且当广告看吧,下面其实看着更真实。还记得当年IPO突然放闸的时候,当时还是个实习生,跟着领导晚上飞到了北京,到了荣大12点多了,交代好了制作材料2点多去找酒店,附近的酒店真的是全满,拖着行李跟材料走了好久(荣大人太杂,没独立的包间很多原件不敢放),北京冬天的夜很冷。当时作为实习生的我确是满腔的热血(年轻真好),最后住了附近的一家7天地下,连牙具都得单独买的那种,很多年前还是400多一晚,死贵的。我入行的第一年,项目都不在base所在地,一年出差300多天,周末几乎没有的,假期,没有的,奖金,也就是加班费的量吧。可后悔吗?不后悔!一路自己也在傻乎乎的成长,更脚踏实地,跟能吃苦,做事没那么多为什么,就是低头把事情做好,也没有各种坏脾气或怨气,我的转行与入行还算顺的,只能说知足了。我想这个习惯,还能伴随着自己走的更远。那我请问,海归们理解的投行是什么?是发行、是定价、是估值模型,是一堆高大上的工具、研究方法,是金融大佬?当大家沉迷于期末考试(当然,知道与理解大家的不易,国内外教育制度的差异)跟考证的时候,已经注定很多人跟很多岗位无缘了,你根本不了解国内金融民工的选拔机制。请问你会整理底稿么?请问你了解财务、法律、业务三大尽调么?请问你会修打印机么?请问你了解国内金融工具么?请问你会写相关项目方案么?我相信有的海归会,但我更相信很多海归真的不了解国内金融市场,你们理解的是美好,不理解里面的苦。你们宁愿相信考了某些证早晚可以年薪百万,但你不相信为什么毕业前要准备这么多,那你简历写什么?面试聊什么?实习考核怎么办?你都不了解他们过得苦日子,大家可以聊到感觉彼此不错么?我是相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多去看你想去的地方,他们是怎么准备与工作的,不要低头只思考自己要什么。论诺奖、顶级的导师、QS排名,海归不输国内很多985,家长为之掏尽腰包,但家长不会理解,这背景回来还会找不到好工作。抱歉,这些,只是学校的荣誉,你只是普通的你,国内名校学生就业压力也是非常大。很多人经常问我,我去了这个学校以后能去哪里?你去了一个学校,跟你能去哪个地方真的没有必然的关系,你不准备好,你什么核心岗位都去不了(爹靠得住的除外,在金融领域,大部分人是拼不了爹的,投行、行研、资管这种岗位对你能量的需求不是一般家庭可以达到的,大部分也就是靠关系找个实习的水平)。不管是银行的总行,投行的民工,研究所的从业人员,资管的工作,金融租赁等,每年招录的海归,占比多少?我可以直接告诉你,很少。不管是我自己求职的过程,还是每年招人的数据,还是跟朋友沟通,还是解答一些海归的问题,这个数据可不是你们在网上或者某些机构告诉你们的数据。很多银行总行招聘名单是公开的,你们可以去看一下,有多少海归。单纯看毕业人数的话,名校的海归数量是远多于国内名校学生的。但是核心岗位的就业,又是一个非常相反的数据。是海归本身不优秀吗?不是,你继续看完吧。我也知道很多人对海归的认知完全错误,甚至还有HR带着有色眼镜看某些地方的海归,他们认为海归很多学习不行,只会出国考个证,觉得海归吃不了苦,觉得海归眼高手低,这种情况少,以后还会越来越少。我也知道大家出国也非常不容易,不是很多人理解的出国的都是有钱人,不是很多人理解的出国像旅游,很多人出国也“吃土”、周末刷盘子、语言需要克服、一下子远离了家人与朋友,申请名校对各种成绩也有非常高的要求。但这些对于就业,根本不是本质的问题或困难。在工作上,很少人喜欢做你老师。每年总有几个海归实习生塞进来实习,但几乎没留下的。毕竟很多人只能完成一些基础的工作,稍有难度就做不好。说几个带实习生的感受:你去梳理一下竞争对手,你可能会说这么简单的事情,怎么可能做不好?他不知道竞争对手是直接的竞争对手还是这个领域的,不知道去哪里找可以比较全,不知道要做定性分析还是定量分析,写出来的东西从格式到内容需要给他改一遍,你最后最好给他讲懂,否则他会埋怨你。再说画PPT这件事,很多同学是毫无章法的,颜色、字体、字号、排版、模板、母版、素材使用,真的是怎么任性怎么来。某一项业务的梳理,wind不知道怎么用,不给他讲清楚一步步怎么操作,几天都给不了你答案。他不会去问wind客服,他会直接问你,因为学生思维非常严重(我也理解,但只能理解,别人不会因为理解所以招了你)。请问?算了,我就不问了,自己想想吧。海归同学可能会问,国内学生也不知道啊,国内学生真没你们如此沉迷于期末考试跟考证,大家经历还是相对丰富的,也有更多的机会学习。有人说就业主要是靠关系的,几十万的海归?家里关系或条件比不过国内几万名校的经管硕士么?拼关系国内这种学生早让你们干翻了。所以问题是啥?你们从来不准备!你们完全不准备就业,稀里糊涂的出去,迷迷糊糊的回来,就业的时候大骂国内金融机构不喜欢海归,你们这样说是不对的,金融机构喜欢好用的人。你要骂就骂金融机构不愿意从0培养,喜欢入职后就能干活的人。大家过度迷恋于名校本身,不去准备,在你以后的简历、笔试、各轮面试及实习考核的每一步,你都会被人干掉。记住,你学校给你的宇宙排名已经完全够了,你跪在自己不去思考未来,不去准备未来。虽说一地鸡毛,但对于很多人,出国是最好的选择,再选一遍,你还会选择出去。很多金融核心岗位,是名校(很宽,不是几所)同学的游戏,如果你真的教育背景差,机会不能说没有,但真的很少。知道大家出国也非常的不容易,考语言考的也是死去活来,但部分同学试试考研,三战挂了都非常的正常,但出国这件事,你有很多次刷语言的机会,你可以申请各种学校,只要你相对底子可以,甚至愿意找中介,出国问题普遍不大。我这么说,一些同学可能不大爽。事实是身边考研考不上的比比皆是,但出国出不去的真的还没怎么遇到(抱歉,我没任何冒犯,你也不用去证明),只不过学校是哪家而已,但出去的普遍都是QS不错的学校。最近很多考研失败的问我,要不要出国,我想大家担心的应该不是出不去的问题,是有没有条件及能去哪的问题,能去就去吧,真有名校的命,干嘛不珍惜呢。我第一年考研失败的时候也考虑过出国,奈何当时“没名校的命”,家里支撑不起所以放弃了。不管你是否开心,我愿意提醒金工(含金数等其他相关专业)对应的工作是好工作,但金工在国内就业岗位非常少,少到可怜,不要看各种天花乱坠的介绍。量化的很多技能可以用在二级市场分析里面,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认知市场,但你仅凭一纸学历,是很难找到那么多纯量化的岗位的。我看不少地方回答,你要出国读金工、量化等专业,国内券商、基金都有大量的人才需求,你看到了会笑,等你就业的时候你会想哭。市场就这么大,金融工程人才需求怎么可能很大?鉴于市场上对国内的量化投资现状有比较多的认识误区,包括知乎上很多回答也是一知半解,我从从业者的角度来讲一下现在国内量化市场的状态,主要在私募领域。国内二级市场相对比较单一,债券市场主要在银行间交易,场内市场流动性有限,而量化策略对流动性要求比较高,所以国内的量化策略主要集中在股票,期货,期权三类产品上。私募量化总管理规模大概在1000亿左右,其中量化多头和量化对冲产品估计在800亿以上,cta类产品大概在150-200亿左右,期权产品规模较小。量化多头和量化对冲是量化选股策略的不同产品化,由于国内量化策略起步较晚。量化多头在渠道的接受程度还是远不如传统的主动选股,所以规模还是以量化对冲产品为主。国外投行都能用上金工,咱们是合法合规性投行,要的是财务、法律、业务的人才,咱们发行窗口价23倍,你说你建啥模?你说对应的内控、风控,他建啥模?一家券商里面,大几千人,量化的就那么几个人,你还以为真的岗位多?基金,量化团队很少,一家消化不了几个人。那有人说,可以做期货啊,你去看看期货市场目前多大,需要多少人,再来说话吧。咱不是国外,我们没有那么多金工的需求。你要觉得多,只能说明你没经历过就业,连实习都没找过,但不影响很多人在知乎上黏贴一堆堆专业设置标准介绍(包括学什么课、会什么东西、有哪些就业方向)。我本科的专业,看介绍也是心潮澎湃,就业一地鸡毛。我认同未来的量化市场跟机会很多,也认同量化在作用及价值,我只是想告诉你们,市场目前就这么大,就业的岗位很少,你得活在当下。你们可以去把市场上面应届生招聘全部收集一遍,你看看量化岗位有多少?你们想想多少海归学的这相关的方向。你们难道都没研究一下,国内的金融学硕士、金融硕士,是远远远远大于金工么?即便这样,我很多金工的朋友还是跟金融的同学一样找传统金融岗位的工作。很多留学机构,他压根就不懂金融市场,拿着一堆介绍给你们瞎指挥。做两手准备吧那金工能不能读?能去好学校读就行,如果确实是大牛,不用担心,有你的量化工作。不过一般人觉得自己是大牛不大现实,你得有那个自知之明。不少量化喜欢phd,不少还是计算机、数学、物理背景的,当然大牛硕士也有机会,如果你就是出去水了一个硕士,刷了一下英语,出去读了一年,就能把人pk掉了?如果不是大牛,你悠着点,最好再准备一下其他的方向吧,否则你回来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简历往哪里投,你都不知道。早点知道市场的现状,有一个更加契合自己情况的规划,其实是一件好事,我本不想打破你的梦,我也怕你会杠我,但我相信总有人会感谢我,罢了,我就当一下这个坏人吧。那金工找传统金融的工作有什么劣势?如果准备金融的方向,真没啥劣势,你只要实习经历匹配,自己专业功底扎实,读哪个专业没有什么区别。我没感觉到我们金工的朋友在就业上有啥区别的,关键是你准备的什么方向,学啥都只是基础,很多都得靠自己平时去学。大家走向了世界,千万不能脱离了国内金融市场,毕竟国外的月亮“再圆”,你们再规划,毕业时候大部分人还是要回来的。不要天真的觉得自己可以去华尔街做金融,你连北京金融街的实习都找不到,你拿什么去华尔街做金融?虽然大家是学金融的,但对金融就业岗位有多少认知?有牌照的机构你了解多少,多少不需要金融牌照的投融资岗位你们有关注了多少?想除了投行、行研、资管,多少人只知道银行。在金融体系内,有非常多的岗位,他们是对所有经管学生开放的。我简单说一些吧,如下:投行股的方向、投行债的方向、投行资本市场部、投行内核风控、PE、VC(投资里面的募、投、管退等方向)、卖方行研(宏观、固收、策略、各行业组)、券商自营、资管、信托、租赁、总行、分行利润中心(金融市场部、银行投行部等)、银行理财子、一行两会、几个金融协会、上市公司投融资岗、国企央企投融资岗、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FA、一些偏实业单位的地方,还有很多岗位,我就不列举了。过些天我会系统的把金融机构的岗位讲一遍,过一下就得两小时了。机会很多,你就知道期末考试跟考个证?面试怎么聊?实习考核考你考证吗?对于海归,特别是出去读硕士的,一定要把你的规划往前做,出国之前尽量刷几份实习,你出国后实习会更难,一是学业的压力,二是地点跟时间的错配,三是国内资源不够丰富,四是信息的不对称,困难确实挺多的。但总有少数那么一批人,他会去到最顶级的地方,大部分好用的海归是有觉悟的海归,知道自己去了名校后什么都说明不了,知道凭借某个学校毕业这么一点没法解决简历通过的问题。所以提前有自己的规划及准备,不至于回国的时候简历空的依旧如白纸,这里的空不是填满,指的是有多少你求职岗位需要的内容。给你个具体的吧,尽早规划一下重点冲刺的就业方向,不要看专业介绍,太宏观了,很多压根没考虑到就业市场的真实需求。你最好找你就业很不错的师兄师姐聊聊(找的不咋滴的就算了,全是负能量,只能告诉你他当年找工作有多难,是如何的无奈的。就像你找学渣跟找考985的咨询高考一样),你会有启发的。然后规划一下自己的学习及实习,提前了解你想去的行业简历、面试特点,多做几份你意向方向的实习。出国之后,多了解国内的就业市场,把自己的基本功继续打扎实。笔试跟面试,一定要准备好,你想自由发挥脱颖而出,想想是多么的不靠谱。如果你能找到不错的工作,可以的,单纯从挣钱的角度,都可以接受。但很多同学为了留海外找一个非常一般工作,不建议你这么做,你会发现你这份经历对以后就业没有多大帮助。不仅仅是没多大作用,可能还是“负”作用。国内金融机构很多都是国企、央企背景,这种工作理念、文化观念、加班文化等,在海外工作过的是彼此很受不了的,之前试过面试海外工作回来的,后面放弃了,大家世界观、价值观差异挺大,可能是我们没遇到合适的人吧。加油!商科海归们,这些都是可以改变的,记住,不要沉迷于期末考试跟考证,也不要为了刷实习(买实习的,我就懒得喷你了,你也别看我写的东西,我就鄙视你)去打酱油,注重提升自己就业的每一步,把工作做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