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在全球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出国留学与归国就业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不断增长。《2020海归就业报告》新鲜出炉,今年的正是在这样的特殊时期下,《2020海归就业报告》新鲜出炉。这份报告对海归的就业形势进行充分调研,展现当前企业对于海归的认知与评价,对于海归的职业规划和职业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海归群体以及用人单位提供求职招聘方面的参考依据。我在此也给大家总结了一些重点内容,一起来看看吧!01、2020 海归人员教育现状海归人员的高学历特征凸显,以硕士为主,占比达83.52%,本科占比13.07,博士占比2.84%。《2020海归就业报告》新鲜出炉,今年的专业选择侧重于商科和计算机和工程类专业。超过一半的学生选择金融、会计、管理为代表的商科专业和偏应用性的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2020海归就业报告》新鲜出炉,今年的留学目的地仍以主流发达国家为主。超过7成的学生选择了英国、澳大利亚、美国。02、2020海归的职业现状近6成海归在毕业前就开始求职 《2020海归就业报告》新鲜出炉,今年的海归的求职意识提高,其中25.6%的海归在毕业半年内开始求职,另有16.3%的海归在毕业前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开始求职。但仍有27.8%的海归在毕业后半年内找工作,很多情况下是是以社招的身份进入企业,初期面临的挑战较大。求职方式以国内主流招聘网站为主 《2020海归就业报告》新鲜出炉,今年的根据报告显示,海归能够参加国内企业的校园招聘的机会比较少,难度比较高。而针对海归的专场招聘活动和求职平台也比较少。因此招聘网站、企业官网招聘、社交媒体成为海归找工作的主要途径。另外在城市选择上面,一线城市仍然是海归主要考虑的工作地区,根据报告显示,海归就业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和广州地区。对于行业的选择,海归通常会选择专业对口的工作。金融、教育、高科技/互联网是海归求职的热门行业。大部分海归目前的职位为管培生、教育/培训和人事财务的岗位。海归回国的初始薪酬方面未达期待值 《2020海归就业报告》新鲜出炉,今年的目前海归的初始薪酬以10-15万元为主,而大多数海归期望的薪酬在年薪20万以上,这中间还是有不小的差距。《2020海归就业报告》新鲜出炉,今年的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海归对于国内的就业市场不了解造成的。但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海归的薪资在15-20万,20万以上的薪酬范围比例增加,在15万以下的薪酬范围比例下降。专业方向是影响初始薪酬的重要因素之一 《2020海归就业报告》新鲜出炉,今年的大量研究证据表明,学术背景对于薪酬、职业发展的影响在初始职业上表现明显。由于海归的学历大多数是硕士及以上,因此学历对薪酬的影响在海归群体表现较弱,但专业的方向对于薪酬影响较大。根据报告显示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的学生初始薪酬明显高于其他专业,最明显的在20万以上的薪酬分组上,计算机类专业的海归占比明显高于其他专业毕业的海归。03、雇主对于海归的认知现状企业招聘海归大多要求学历在硕士以上,对于专业的要求上主要以计算机科学专业、金融类、管理学专业为主。《2020海归就业报告》新鲜出炉,今年的另外,企业的海归人才需求逐年增加,从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金融、文化教育、咨询业和政府机构中。大家在日后求职中可以多关注这些行业。企业更青睐英国、加拿大、美国留学的海归。从企业对工作经验的要求上来看,不限工作经验的招聘人数占48%,1-3年工作经验的占30%,3-5年工作经验的占10%。所以说,要求相对较灵活,但更看重海归的语言能力、交流能力、国际视野和发展潜力。根据报告显示,海归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中主要存在以下三项求职劣势:1、普遍缺乏职业规划。很多学生临近毕业才开始考虑工作方向,比较仓促,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2、缺乏实习和项目经验。很多企业会在挑选候选人的时候要求有相应的实习经历。很多学生往往会因为没有实习经历而被淘汰。3、对国内就业形势缺乏认知。长期在海外生活,导致没有足够时间、没有相应的渠道了解国内的就业形势。对于这些问题,报告中也指出了应对措施:1、重视实习的价值,树立符合自身职业发展需求的职业目标,积极寻求实习机会。建议留学人员应该充分重视学业与职业的关系,以职业为导向规划学业,树立符合自身职业发展的实习概念。2、注重实习的价值转化,重视实习经历与职业目标的匹配性,学会将经历转化为经验,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3、接受专业的就业培训,增强就业竞争力。留学还是能在回国前要充分了解就业形势,了解自己的能力水平在当前的招聘市场中的定位。参加专业的职业培训,能够帮助海归群体完善职业规划,提升就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4、参与专业平台的社交活动,拓展职场网络。参加不同的社团、校友会、同学会或者海归访问团,对于海归群体交流就业信息,建立社会关系来帮助就业有重要意义。多多参与专业平台的社交活动,大大增加自己的就业几率。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都读书读到博士毕业了,一定很牛很好就业吧?其实还真未必。我认识一个也是30多岁的学长,本科毕业于一所很普通的二本院校,硕博就读于一所实力较弱的照顾性211大学,因为学的是农业类专业,博士毕业时,面临比较尴尬的局面:一方面,读书耗时太长,加上博士有延期,毕业时年龄已经超过30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30多岁的人了,除了有个很普通的博士学位,一无所成”。另一方面,因为专业的限制和本硕博背景都很普通,他既没能接受良好的学术训练,也没有什么太拿得出手的成果,较好的科研单位和大学进不去,很普通的科研所和大学倒是有机会进去,但可选择面其实也很窄,加上因为本身对科研也没太多的兴趣和能力,进这样的单位,用他自己的话说,“进去也是混吃等死”。这其实是比较尴尬的。当前就业难,其实哪个学历层次的都难。本科的,即便985的也难找到满意的工作,所以读研深造者多,且有越来越多的趋势。读研读博后,以为可以改善,其实也是很看毕业背景的。985名校的硕士博士,就业虽然也愁,但并没有那么尴尬,总有一两条还不错的路子可以走;那些普通院校的硕博,特别是专业还比较冷门的,毕业时,真的会比较尴尬。从读书求学的角度来看,拿到了博士学位,怎么也是社会精英。这当然没错,但仅仅是泛泛而论。其实博士同样是分层级的,不同的求学背景,不同的科研成果,不同的专业,其实差异也会很大。一流985名校的博士,发表过有分量的论文,专业比较f热门,固然可在规划未来之路时踌躇满志;相反,求学背景普通,成果很少,甚至专业还比较冷门的博士,数量并不少,毕业时的尴尬,是外人很难体会的。当前,每年毕业的博士数量大约有5、6万人,看起来数量也不是很多,其实在对应于博士的就业市场上,已经有些供过于求了。每年的大学教职,其实只能容纳几千人而已,其中一部分还被从国外一流名校博士毕业回来的海归占据。僧多粥少,就是当前博士毕业生在谋求大学教职时的现实。那些处于本土博士的上游水平的,自然机会较大,而类似上文中提到的那位博士那样的下游水平的,其实机会比较渺茫。当前有相当数量的博士生们,处境并没有很多不明内情的外人想象的那么好。不过,话说回来,无论怎么说,拿到了博士学位,总会比非博士多一些路可走。比如:1、去不了公办大学,可以去民办大学,或者再“降格”一下,去职业大专院校总不会很难;2、去公办大学,不能一步到位当教师,也可以“曲线救国”,先去当辅导员或者做行政工作等;3、进入体制内,当公务员;4、去企业里面,做普通的研究或者开发工作。要旨就一点:把期望值适度降低。不要觉得自己拿了博士学位,就应该有、必须有较高的期望才能匹配这个学历。总之,对于很多普通博士生而言,毕业时确实会面临尴尬处境,但也不必气馁。认清现实而不悲观,结合自身情况,合理调整预期,合理选择就业路径,终究会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不错的路子的。
95%的海归可以在归国半年内找到工作;金融业超过互联网信息技术服务业成为海归就业首选;逾七成海归认为其工作岗位与海外所学专业匹配度不高;近七成海归税前月收入高于6000元……19日,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招聘在北京正式发布的《2018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聚焦以“90后”为主的新生代海归群体在留学前后的发展变化和就业、创业情况,并对海归对于留学与回国的选择、留学安全的认知等热点话题进行了调查。教育部网站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留学人员回国人数达到48.09万人;1978年至2017年年底,有共计313.20万名留学生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留学生人数的83.73%。《2018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通过2190份的有效问卷调查显示,新生代的海归群体出生年代集中在85-95年之间,其中,(90-95年)90后成为海归主体,占比高达55%,实际年龄在23-28岁之间。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表示,每年有六十多万留学生出去,有五十多万留学生回来,现在回来的90后,甚至95后,呈增长的态势。这既反映了留学潮,也反映了海归潮。中国留学生的这种“大进大出”,形成中国独特的人才环流现象。从海归群体获得最高学位/学历来看,硕士学位占比最高,达到56%,其次是学士学位,占比38%,博士学位、专科和其他占比都在2%左右。在男女占比分布上,学士与博士学位男性比例较高,硕士学位女性比例略高于男性。相比2017年调查结果,获得学士学位的海归比例上升了7个百分点,获得硕士学位的比例则下降了6个百分点,出国读取本科的留学生越来越多。《报告》显示,61%的海归群体在回国后并未发生迁移,而是更多地回到自己的家乡发展。而发生迁移的海归人群中,北上广是其选择区域发展的重点目标,有13%的海归迁往北京,8%的海归群体迁往上海,7%的海归群体迁往广东。 “经济发展快”、“国际化程度高”、“具有多元文化,包容性强”、“产业基础好”为海归群体最为关注的城市要素。从就业状态看,海归群体72%的海归处于就业状态,16%的海归正在求职,5%的海归正在创业。其中,创业比例男性高于女性2个百分点。总的来说,95%的海归可以在归国以后的半年内找到工作,其中,42%的海归能够在归国一个月以内找到工作;40%的海归能够在1-3个月找到工作;需要4-6个月的占比为13%;需要6个月及以上的占比仅为5%。与2017年的调查数据相比,1个月以内找到工作的海归比例提升了10个百分点,同时,需要6个月及以上求职时间的比例下降了6个百分点,说明海归在国内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有一定提升。在就业行业方面,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制造业、教育、批发和零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排名靠前,所占比例分别为14%、13%、12%、11%、8%和7%。与2017年相比,金融业就业比例超过信息技术服务业升至第一位,制造业比例有所上升。对于“留学后的收获是否实现了预期”这一问题,海归群体中接近一半的人持肯定态度。调查发现,分别有34%和11%的受访者选择“收获高于预期”和“收获远高于预期”,留学收获达到预期的比例为45%;另有28%和8%的受访者认为“收获低于预期”和“收获远低于预期”,留学收获未达到预期的比例达35%。(来源:浙江在线)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学生们希望通过深造,增强自身的能力,为将来找工作打下基础。因此,现在考研的人数越来越多,研究生成为许多学生的梦想。当硕士变得更加普遍的时候,很多学生就会选择读博,希望博士毕业以后,可以找到理想的工作。这时大家都会想,博士毕业以后,年薪会有多少?毕竟博士是最高的学位,代表着最高的学历水平。通过各种数据的对比,发现博士的工资待遇可以划为三个档次。具体如下:第一档:985高校金融、经济、会计、计算机等专业的博士这些专业的博士毕业以后,基本上都会进入金融行业和互联网行业工作。这两个行业的公司都是非常的赚钱,而且已经成为一定的垄断,规模效应明显。每年这两个行业的公司招聘博士人才,给出的年薪都会非常的高。比如前段时间,华为公司招聘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的博士,年薪就达到100万。金融行业由于成本低,赚钱的速度快,能够给高级人才薪酬待遇也非常的好。比如某证券公司给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博士毕业生开出的年薪就有50万。这只是刚开始的待遇,当真正熟悉业务,能够独当一面的时候,年薪都会百万以上。所以,每年大量的学生都会考金融、经济领域的研究生。第二档:重点大学普通专业的博士这类博士包括工科、理科、文科等大部分的专业的毕业生。这也是博士中最大的群体,也是具有代表性。很多博士都是进入高校做老师,其他的是进入研究机构、大型企业的研发部门。总体的年薪水平是在10万-30万之间。比如进入高校做老师,刚开始的时候,月薪就是8000元左右,加上其他的补贴,大概是每月一万左右。当然,这不包括额外的收入。而进入国企或者是大型民企的研发部门,差别有点大。国企的的研发部门月薪是一万左右,空余时间比较多。而大型民营企业研发部门,能够给博士的年薪大概是20万—30万,然后,再根据实力能力再进行调整或者是给予奖励。第三档:普通大学文科专业的博士中国能够招收博士的高校已经非常的多,除了顶尖的名校,地方的普通高校也可以接收博士。如果是文科博士,又是毕业于普通学校。那就只能进入事业单位、高校等工作,而且一般都是三四线城市的大学。总体来说,工资水平不会很高。年薪在6万—15万之间。也有部分博士会选择在一二线城市的民办高校任教,工资待遇会高一些。大家需要明白,高学历并不代表高工资。博士带来的是职业的起点,至于自己能力有多强,能够拿到多高的年薪,则需要社会来评估。博士也有很多种类别,如果是技术类型的博士,那就想当吃香,年薪让很多人都眼红。如果是普通高校文科类的博士,属于理论型的博士,那收入就会低很多。现在国内的高校以及企业都十分看重博士的学历出身,如果是海归的博士,还会更受欢迎,企业给的薪酬也会更高,更让人眼红。因此,很多的学生都想到国外“镀金”。你认为博士就能拿到高工资吗?欢迎发表看法!
又到一年毕业季,大学生开始从校园走上就业之路,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学历”成为每个找工作的大学生必然会经历的“门槛”,羡慕只有硕士生、博士生才能应聘的高新岗位。其实,当人们羡慕硕士生、博士生的时候,他们找工作也会忧心忡忡。因为我们国家的学制普遍较长,一般情况,博士毕业时年龄往往超过30岁,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出于人才可塑性等方面的考虑,32岁以上的博士应聘成功的几率呈直线下降的趋势。对于博士本身而言,前期耗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在读书上,毕业后对于就业岗位必然有一定要求。用人单位和博士供求双方因素掺和之后,造成一些博士找工作也十分纠结。前不久,在某知名资讯平台的职场问答中就看到一位33岁海归博士,在“互联网行业就职”和“高校老师”两份工作面前异常踌躇,于是,便把忧虑发到网上寻求帮助。海归博士在网易拿到了一年40万薪资的工作,另外又有一份来自南京理工大学年薪25万的老师的职位。对于普通人来说,两份工作薪资相差15万之多,自然选择加入网易。然而,没想到职场大家给出的建议让人大跌眼镜,几乎一面倒的支持海归博士去高校当老师。综合建议内容,可以发现为什么人们都不支持海归博士去互联网公司工作。首先,互联网行业确实容易出现高薪工作,年薪三五十万的硕士生、博士生抓抓一大把。但是,同样受到苛责的是互联网从业者的超长工作时间,加班到凌晨几乎变成家常便饭。反观大学老师,在工作和休息上明细具备优势,除去日常节假日外,寒暑假的带薪假期也是很多其他职业者羡慕不已的地方。其次,就是海归博士的年龄问题。互联网行业对于从业者的年龄十分关注,因为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因此,对于30岁以上的求职者都会慎重考虑。33岁的海归博士如果选择进入网易,那么后续必然会面临年轻人的挑战,岗位稳定性存在风险。而高校老师则不同,33岁的年龄在高校老师之中尚处青年教师阶段,属于高校着重培养的骨干力量范畴之内,未来发展值得期待。况且高校还开出25万的薪资,这在相同水平的条件下已属顶薪存在。对比之下,高校老师确实完胜互联网职位,那么,此份工作意向是否值得所有博士就业参考?这却不一定。因为,目前国内高校编制已经趋于饱和,尤其是越好的高校,招聘门槛更高。这位海归博士之所以能够拿下南理工老师的职位,也和目前国内大学青睐“留学博士”有很大关系,换作土生土长的“土鳖博士”,那可不容易。还有一点原因就是目前高校宁愿留用自己的学生做老师,也很少招聘外来的老师。因此,传统观念中“名校博士留在本校当老师不容易,去其他高校做老师总可以”的想法已经成为过去式。所以,博士找工作,高校不再是就业避风港。不仅如此,目前,企业已经从以往“招聘高学历人才”的盲目冲动中趋于理智,这可以从一些大型高科技、互联网企业中的人才结构透视一二,譬如华为、中兴、腾讯等企业,他们更喜欢招聘本科生,因为在实际工作中,高科技应用研发不需要设计很深的基础理论,而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几乎都是以研究为导向,企业对此类模式培养出的博士并不感兴趣。话落至此,我们发现似乎博士找工作竟然还没本科生好找。实情当然不是这样,毕业于知名高校的博士依旧可以找到一份让人高山仰止的工作。本文只是想告诉大家追求高学历没有错,但是不要盲目的考研读博,应有自己的追求、目的和职业规划。单纯为了逃避就业竞争去读博,毕业之后面临的就业状况依旧会毫无变化。尤其对女性而言,读博一定要慎重,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单位,对于女博士往往不是那么钟爱,即便条件比男博士高,用人单位也更倾向于男博士。
现在正是毕业季,是高校毕业生参加各种招聘会求职的季节。在经济不太景气和毕业生人数再攀新高的双重冲击下,就业压力大,已经众所周知。本科生如此,硕士、博士毕业生同样如此。所以我们不时能在网络上看到有即将毕业的博士生吐槽工作难找,也不时能看到这样的新闻报道。所以,不少人得出我国博士过剩的结论。那么,我国现在到底有多少博士呢?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从1995年到2017年,全国博士毕业人数在70万人左右。2010年,当年毕业的博士生第一次达到5万人,近年来,每年毕业的博士生人数都有增长,不过幅度不大,大致增长一两千人。2017年,毕业的博士生人数是5.8万人。目前,每年的博士生招生人数大致就在5~6万人之间。粗略地统计,目前我国拥有博士学位的总人数大约只有80万人左右(不包括还在校的博士生)。从总数上来看,咱们这么大一个国家,十几亿人,只有区区80万博士,并没大家感觉的那么多。为什么大家觉得博士过剩呢?主要原因还是上文所说的那样,博士就业现在也比较难。博士毕业生看起来就业门路比较宽,实际上并不是。博士毕业生通常只有三条就业门路,要么进入高校或者科研机构,要么进入企业,要么参加选调生之类的考试进入公务系统。进入企业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是好的选择,毕竟工作待遇好的名企并不多,竞争也大,而一般企业很多人不愿意进去;而博士生进入公务系统也往往比较少,很多人感觉自己很难适应。所以,博士生更多地是希望进入高校当老师,环境熟悉且工作相对轻松。但是,每年毕业5万以上的博士毕业生,而内地大学每年新招聘的教师大约总共只有2000~3000人,其中还有一部分名额给了海归博士们,还是僧多粥少,自然就容易给人感觉博士过剩了。其实,我国要不断在经济、科技上发展进步,是需要大量高学历的博士毕业生的,目前的博士数量虽然已经不少,但并不是太多,都是国家进步所需要的,重要的,是进一步提高博士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对此,你怎么看呢?你觉得我国博士过剩吗?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今天主要关注下就业市场的新动态,为了大家的下一步求职、就业、升学、跳槽甚至就业城市的选择,做一定的参考。从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在上月也就是8月底,国内的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6%,已经比7月份有所好转,这个数据最差的时候是在国内疫情防控最严的2月份。2月底的失业率是6.2%的样子,可见整体就业形式有所好转,连我们群友求职的反馈也好了一些。当然,大环境虽然影响个人,但个人求职主要还在于你的求职方法,甚至简历投递的数量、频次和对象,都对你这次求职的结果有着更大的直接影响。宏观情况当然也是要看的,就20岁至24岁的大专以上学历人员的情况来看,这个主要以新毕业大学生为主的群体,他们的调查失业率在6月份为19.3%,大家注意下这个数字,也就是5名新大学毕业生中,差不多有1人还没找到合适的工作。该数据是在今年7月16日上午,是由国新办举行的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资讯发布会上,公布的。同比去年,失业的人数当然是有所增加的,比如8月份,该群体的失业率比去年同期上升了5.4个百分点。具体到每个大学,就业情况也肯定是不一样的。总之,个人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你只找一份工作,个人努力还是更重要的。你看我们群友,有应届生共计获得18个Offer的,这里继续表扬下白菜同学。下图再激励下大家。最近关于学历的提问比较多,包括对于博士学历的看法。其实在过往文章中,我已经多次提及这个问题,比如《哪种学历是否有竞争力,如何判断?》,那是你没看。下图是我制作的大学生历年毕业人数图表,其中今年2020的应届生毕业人数是874万。之前也讲过,大专应届毕业生大致在2000年就突破了100万人;本科应届毕业生大致在2004年开始数量突破了100万;国内硕士毕业生,预计就在明年2021年突破百万。对于海归留学生,我做了如下趋势性的表格。这表,没别人做过,大家也验证下势商的作用。我预计,大致在2028年前后回国人数会突破100万,并超过当年的出国读研人数。但貌似这个应该是带了老外男女朋友回国就业了,而且会提前到来。大家记住学历竞争力的规律如下,判断指标主要是该学历当年的应届毕业生人数达到100万。1977-1995年,流行学历:高中,吃香学历:中专;1995-2000年,流行学历:中专,吃香学历:大专;2000-2004年,流行学历:大专,吃香学历:本科;2004-2023年,流行学历:本科,吃香学历:硕士;2023-2028年,流行学历:硕士,吃香学历:海归硕士;2028-2035年,流行学历:海归硕士,吃香学历:博士;2035-2045年,流行学历:博士,吃香学历:“殿士”;2045-......至于这博士具体哪一年人数突破100万,你自己去统计并预测吧,我预计是2035年的样子;这“殿士”会不会出来,是否就真的叫这个名字,不置可否,我列出来只是告诉你趋势,也就是势商。我讲这些,目的是让你有忧患意识:当某种学历A的年新毕业人数在中国突破100万,该学历A就会成为市场认可的主流学历,但此间下一个更高的学历B是更吃香的,直到B学历年毕业人数逼近100万时,A开始成为低学历,B成为主流,更加高的C学历开始吃香。但是,最近情况略有变化,大家看下我上表中2020年预计的归国海归数量,应该是60万人上下,但因为疫情影响,今年归国的海归生超过了80万,也就是将2024年的数字提前了4年。当然,总人数应该是不变的。根据参考消息的报道,2020年大致80万名海归会回国,比以往任何年份都多。香港《南华早报》网站9月21日也发布过统计数据,受新冠病毒疫情和海外收紧移民、就业政策的影响,归国留学生人数与2019年相比大幅增加。归国留学生加入的,是一个跟874万名国内高校应届毕业生竞争的大环境。调查显示,在刚回国海归中,有28.6%的人之前是在美国学习,英国排在第二占比26.3%,大概13.2%的学生是在澳大利亚学习。海归中,超过60%的人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大家注意下,另外40%是海归本科或者海归大专学历,还包括读个硕士没拿到学位的人。最近因为美国收紧政策,所以英国开始发力了,准备问鼎第一把交椅。英国很多大学在10月前,越来越多的学校选择包机接中国留学生去英国读书。我们中国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可以英国的一个大的收入来源。根据《泰晤士报》报道,在当地时间9月19日,搭载369名中国留学生的包机,抵达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国际机场,成为预计将带来创纪录数量中国学生的英国大学包机中的第一架。该航班从北京起飞,由卡塔尔航空公司执飞,所有乘客都是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的学生,每人单向收费为616英镑(约合784美元)。报道称,中国驻贝尔法斯特领事馆协助安排了此次包机,该大学组织了一批专职人员进行接机和将学生接送至校园的工作,并提供检疫支持。 上图为重庆江北国际机场的留学生排队准备登机。根据信息收集,今年有超过2.4万名中国学生申请入读英国大学,比去年增长了23%,学生数量的增加受到英国大学的欢迎,他们本来预计今年的海外学生会有所减少。最近一项调查也显示,有42%的中国学生,将英国列为海外留学的首选,而选择美国的比例降低为37%,英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中国学生最理想的留学目的地,后者估计还会进一步降低。中国驻贝尔法斯特总领事张美芳,也接受了采访。考虑到留学生秋季入学面临出行、转机等一系列困难,贝尔法斯特女王等大学陆续安排了类似包机服务。视线再回到国内就业情况,根据调查,已经毕业并回国的海归中,有大概5%的人,找到了年薪30万元人民币的工作,但是,有近40%的归国毕业生,年薪不足10万。这个调查跟我幽哥的数据差不多。一般海归不看我的文章回国就业,年薪10万;看了文章回国就业,年薪可以12-20万;加入仔细看或者入群早甚至还有我幽哥的指导,大致可以找到年薪18-32万的工作。32万这个数字是我指导的北京、上海的个别海归徒弟的首份工资。报告说,归国留学生中有约40%的人,在金融或技术部门找到工作,只有3.8%的人在制造业部门找到工作,5.7%的人进入了体制内。当然,凡事都是双刃剑,你去了外国读书,成本不低,别回国后年薪不足10万,这还不如国内很多本科生。所以,哪怕在同一个人身上,求职技巧也能引起工资的很大区别。区别到多大程度呢?8万年薪和32万年薪的区别。海归目前还有一个暂时明显还没撕开的口子,这是个很好的优势,海归哪怕一年的硕士,回国也可以在国内几乎所有城市直接落户。这点对国内3年的硕士卡得比较严格,尽管说要对国内双一流大学放开,但还需要一个过程。大家都努力、守好主业、跳槽、学历提升、副业开拓,哪怕买房,你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啊。作者/来源:职场蛙#社会百态# 内容如有不妥,请点击头像-私信联系小编修改或删除
不久前,启德教育发布了与前程无忧、应届生求职网联合发布的《2017年“海归”就业力报告》。报告显示,赴美留学(课程)人数最多但留英回国率最高,回国就业“海归”竞争压力不小,三成以上“海归”表示求职有难度,九成以上表示在求职过程中遇到了问题。目前,“海归”求职不再扎堆一线城市,互联网、金融、房地产、教育培训、机械制造五大行业对“海归”的需求量最大。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目前逾八成留学人员选择学成后回国发展,就业压力可见一斑。报告显示,没有相关工作经验(63.2%)、专业能力不足(36.2%)、海内外求职者众多、竞争压力大(33.8%)是“海归”在求职中遇到的最大问题。而雇主在招聘时考核的最重要的几个能力,分别是:沟通力、专业能力、执行力、外语(课程)能力、创新力、研究分析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雇主考核的要素还包括:所学专业与岗位的匹配程度(70.3%)、国外工作经历(53.0%)、留学院校(50.8%)、应聘动机(48.1%)、国内工作经历(28.2%)、留学国家(23.7%)、专业成绩(21.1%)。翻7倍留学生求职简历暴增报告调研数据显示,留学英、美、澳、日四个国家的“海归”人数占比最高,分别为24.5%、21.2%、17.9%和8.6%,其次为韩国(6.1%)、加拿大(4.5%)。美国是中国学生最青睐的留学目的国,相当一部分留美中国学生毕业后继续留在美国工作,所以尽管赴美留学人数最多,但“海归”却不是最多。赴英读研学制短,且国际学生在英国就业难,因此英国“海归”成为占比最高的群体。另一组数据显示,最受雇主青睐的TOP10“海归”留学国家分别为:美国(34.6%)、英国(18.4%)、澳大利亚(8.3%)、德国(6.8%)、日本(5.3%)、加拿大(3.8%)、法国(2.6%)、新加坡(2.3%)、韩国(1.9%)、俄罗斯(1.5%)。另据前程无忧自有数据显示,2014年毕业回国的留学生简历数为72235份,2015年为107089份,2016年为152788份,几乎全部为本科及以上学历。今年截至6月30日,有海外留学经历(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简历达514352份,加上有不足12个月海外游学经历的简历,总量超过70万份。由此可见,“海归”求职者正经历着断层式的增长,在短短的四年间,“海归”求职简历的数量几乎翻了7倍。34.6%雇主最青睐留美“海归”调研数据显示,雇主青睐的TOP10“海归”毕业国家分别是:美国(34.6%)、英国(18.4%)、澳大利亚(8.3%)、德国(6.8%)、日本(5.3%)、加拿大(3.8%)、法国(2.6%)、新加坡(2.3%)、韩国(1.9%)、俄罗斯(1.5%)。而雇主最青睐什么“海归”学历?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75.2%,其中博士研究生11.3%,硕士研究生63.9%,本科16.9%,高中1.1%,职业教育0.8%。据启德教育集团留学事业部助理总经理郭蓓介绍,在调查中发现,有24.8%的雇主特别强调需要“海归”雇员,因为具有海外学习经历更有利于工作的展开;66.5%的受调研雇主表示不需要特别强调有留学经历,一切职位招聘以能力为判断标准;8.6%的雇主表示,是否“海归”不重要,只要外语能力符合岗位需求即可。对“海归”需求较强的岗位,62.1%是“直接对海外客户的岗位”,36.4%是“海外办事处”,22.7%是外籍老板的助理/秘书,另有19.7%是“技术、风控、科研”等岗位。雇主对于“海归”应聘者的态度越来越理性,并逐渐以实用性为导向,根据人才的实际效用去评价,这就要求“海归”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形成核心的差异化优势。启德教育集团留学事业部副总经理及南区总经理刘湘建议,学生应做好相应的职业规划与能力储备,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有助于留学生设定合理的目标与定位,从专业能力、工作经验等核心影响因素入手,打造职场核心竞争力。18.0%“海归”就业扎堆金融业调研数据显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四大一线城市仍然是“海归”就业的首选城市,占比分别为:18.6%、15.6%、13.4%、12.0%,杭州、武汉、南京、成都、苏州等城市也成为新热门,这与前程无忧对2017年应届毕业生求职意向城市的调研结果非常接近。“海归”就业排名前五位的行业为:金融业(18.0%)、IT/通信/电子/互联网(9.3%)、教育(8.2%)、文化/传媒/娱乐/体育(4.6%)、生产/加工/制造(3.8%)。“海归”目前就职的岗位集中在6个类型:销售(25.3%)、技术(17.7%)、市场/公关(7.9%)、运营(7.4%)、财务/审计/税务(6.8%)、行政/后勤/文秘(6.0%)。而根据前程无忧在《2017海外留学生优秀人才需求报告》中针对不同行业对“海归”雇员的需求情况进行的调研结果显示,有“海归”招聘计划的雇主覆盖了27个行业,互联网、金融、房地产、教育培训、机械制造五大行业对“海归”的需求量最大,以互联网运营和软件开发为核心业务的高科技公司中,有29%的雇主表示有招聘“海归”的需求;约11%的金融行业雇主表示有招聘海外留学生的需求,这些雇主分别来自银行、保险、证券和风险投资等行业,其中国有企业的占比达到三分之一。房地产开发和建筑行业的雇主表示有招聘“海归”的需求占比约为8%,其中民企和国企几乎各占一半。调查发现,各行各业的“领头羊”企业都有招聘海外留学生的需求。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就业,归根到底是选一份工作。抛去就业地选择等原因,“做什么”,才是留学生的核心关切。是否与所学专业匹配、是否能发挥自身专长、未来是否持续拥有广阔前景……以上种种,使海归就业在一些传统热门行业之外也有了新选择。“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老话在如今更有了一份独特的新内涵。“金融热”不改科研储备人才若是问及“出国留学的热门专业有哪些?”管理学、金融学、经济学一定位列前茅,优渥的薪资预期、良好的工作环境与职业发展前景,都是金融专业热度居高不下的原因。留学专业直接影响了回国时的就业领域,选择金融业作为自己的职业起点,是不少海归回国之初的共同选择。根据《2020海归人才求职趋势报告》中的有关数据,今春海归应届毕业生中管理学专业人才比例位居各大专业之首,约占近三成,经济学则排在第三位。与此同时,海归科研工作者同样在就业市场占比靠前。根据日前发布的《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底,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10154.5万人,规模继续保持世界首位,提升质量应成为未来科技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的重点。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黄园淅表示,首先需要明晰“科技人力资源并不等同于科技人才”,科技人力资源不仅包括科技岗位工作者,还包括具有科技工作潜力的人员,以此反映国家或地区科技人力储备水平与供给能力。《报告》显示,我国科研人员流动范围覆盖117个国家,科研人员近年来的回流态势不断增强,主要是来自发达国家的人才回流。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吴帅看来,科研人员人才回流与中国经济、科技实力的快速提升密切相关,这其中海归的文化认同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疫情有冲击教培从业存变2010—2018年,中国出国留学的人数逐年增加。2018年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已超66万人,同比增长8.83%。“留学热”带火了教育培训机构,作为吸引归国留学生就业的另一大传统领域,教培行业长久以来为海归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单看今天第一季度的海归招聘情况,在受疫情影响及一段时间以来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开放岗位招聘缩水的背景下,教育培训成为吸纳海归人才就业的主要领域,招聘需求优势不减。但不可忽视的是,从春季到现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是不少海归在疫情发生之初始料未及的,疫情客观上给教培行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也让一些从业海归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未来的发展前景。“疫情给留学市场带来的冲击或许是暂时的,随着疫苗或相关特效药的问世,疫情将会得到控制,一些家长的隐忧在于复杂的国际形势是否给留学带来新变数,孩子在外的人身安全能否得到有力保障。”留加海归安娜对记者说。她在北京一家著名留学中介里担任留学顾问,从业经历已有4年,家长重估留学前景、已定的留学计划陷入两难,这些都给安娜的工作带来困难,她也动了“换份工作试试”的念头。采访中记者发现,与安娜想法相似的留学机构从业海归并不在少数。安娜告诉记者,她的一些海归同事虽也有意跳槽,但多数还在持观望态度。“就以最近英国A-level发榜来说,英国高校录取的非欧盟学生中8570名来自中国大陆,比去年同期增加14%、是2015年的2倍。”安娜说,“留学地点或许会更改、时间或许会顺延,但因为留学家庭对出国留学价值的认可并未改变,所以从长远来看,留学前景不会变。”“新职业”亮相 “打游戏”获高薪7月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向社会发布了一批包括“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互联网营销师”等在内的9个新职业,以及“直播销售员”“互联网信息审核员”等5个工种。早在2019年4月,人社部就已发布了包括数字管理师、电子竞技员、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等在内的13个新职业。今年,网约配送员、呼吸治疗师、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等一批新职业再次发布。互联网技术的深度发展,为多样化就业模式提供了新契机,新职业从业者自身就业技能的提高、不断探索与学习,为新行业、新领域的发展贡献了崭新机遇,也给海归就业拓展了新天地。对于留加海归孟凡来说,“电子竞技员”“电子竞技运营师”等工作成为“新职业”,让父母终于对他的工作有了新认识。“以前爸妈认为我每天就是打游戏,或者给别人讲解打游戏,他们常会问‘这也算工作?’,多少令我有些无奈。”孟凡告诉记者,他从小确实对“打游戏”情有独钟,留学回国后也试做过与专业对口的市场营销工作,但国内电竞市场几年来的飞速发展,让他看到了将儿时热爱与人生职业相联系的机会。辞职改做电竞选手之后,孟凡还成了团队的金牌教练,并与业内著名平台高薪签约,成为了一名电竞比赛专业解说员。围绕近年来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以“带货主播”为代表的互联网营销师在数字化信息平台运用网络交互性与传播公信力,对企业产品进行多平台营销推广,在助农、推动农产品销售方面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其中,除了为本公司或机构产品营销带货之外,也有一些海归“变身”成为专业的全品主播,将在国外所学的市场营销知识与消费者心理相结合,为商品打开销路。毕业于英国伍斯特大学的Cecilia便是其中之一,去年8月同平台签约成为一名全职主播之后,她最高的一次销售额已突破15万。“这样的数据在行业内来说刚刚起步,与大V相比只是个零头,但这也是我一点点摸索出来的结果。”Cecilia说,这份工作比外界想象得更辛苦,试货、选品、与厂商沟通价格、设计文案,最后再一口气直播几个小时。“有时准备了几周最后也没卖出多少,但我觉得这份工作很有意思。‘带货’不是逼人买东西,而是用最短的时间向消费者证明这款商品是有用的。消费者愿意相信我的判断,我就没白忙活。”
就业,归根到底是选一份工作。抛去就业地选择等原因,“做什么”,才是留学生的核心关切。是否与所学专业匹配、是否能发挥自身专长、未来是否持续拥有广阔前景……以上种种,使海归就业在一些传统热门行业之外也有了新选择。“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老话在如今更有了一份独特的新内涵。“金融热”不改科研储备人才若是问及“出国留学的热门专业有哪些?”管理学、金融学、经济学一定位列前茅,优渥的薪资预期、良好的工作环境与职业发展前景,都是金融专业热度居高不下的原因。留学专业直接影响了回国时的就业领域,选择金融业作为自己的职业起点,是不少海归回国之初的共同选择。根据《2020海归人才求职趋势报告》中的有关数据,今春海归应届毕业生中管理学专业人才比例位居各大专业之首,约占近三成,经济学则排在第三位。与此同时,海归科研工作者同样在就业市场占比靠前。根据日前发布的《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底,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10154.5万人,规模继续保持世界首位,提升质量应成为未来科技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的重点。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黄园淅表示,首先需要明晰“科技人力资源并不等同于科技人才”,科技人力资源不仅包括科技岗位工作者,还包括具有科技工作潜力的人员,以此反映国家或地区科技人力储备水平与供给能力。《报告》显示,我国科研人员流动范围覆盖117个国家,科研人员近年来的回流态势不断增强,主要是来自发达国家的人才回流。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吴帅看来,科研人员人才回流与中国经济、科技实力的快速提升密切相关,这其中海归的文化认同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疫情有冲击教培从业存变2010—2018年,中国出国留学的人数逐年增加。2018年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已超66万人,同比增长8.83%。“留学热”带火了教育培训机构,作为吸引归国留学生就业的另一大传统领域,教培行业长久以来为海归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单看今天第一季度的海归招聘情况,在受疫情影响及一段时间以来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开放岗位招聘缩水的背景下,教育培训成为吸纳海归人才就业的主要领域,招聘需求优势不减。但不可忽视的是,从春季到现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是不少海归在疫情发生之初始料未及的,疫情客观上给教培行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也让一些从业海归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未来的发展前景。“疫情给留学市场带来的冲击或许是暂时的,随着疫苗或相关特效药的问世,疫情将会得到控制,一些家长的隐忧在于复杂的国际形势是否给留学带来新变数,孩子在外的人身安全能否得到有力保障。”留加海归安娜对记者说。她在北京一家著名留学中介里担任留学顾问,从业经历已有4年,家长重估留学前景、已定的留学计划陷入两难,这些都给安娜的工作带来困难,她也动了“换份工作试试”的念头。采访中记者发现,与安娜想法相似的留学机构从业海归并不在少数。安娜告诉记者,她的一些海归同事虽也有意跳槽,但多数还在持观望态度。“就以最近英国A-level发榜来说,英国高校录取的非欧盟学生中8570名来自中国大陆,比去年同期增加14%、是2015年的2倍。”安娜说,“留学地点或许会更改、时间或许会顺延,但因为留学家庭对出国留学价值的认可并未改变,所以从长远来看,留学前景不会变。”“新职业”亮相 “打游戏”获高薪7月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向社会发布了一批包括“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互联网营销师”等在内的9个新职业,以及“直播销售员”“互联网信息审核员”等5个工种。早在2019年4月,人社部就已发布了包括数字管理师、电子竞技员、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等在内的13个新职业。今年,网约配送员、呼吸治疗师、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等一批新职业再次发布。互联网技术的深度发展,为多样化就业模式提供了新契机,新职业从业者自身就业技能的提高、不断探索与学习,为新行业、新领域的发展贡献了崭新机遇,也给海归就业拓展了新天地。对于留加海归孟凡来说,“电子竞技员”“电子竞技运营师”等工作成为“新职业”,让父母终于对他的工作有了新认识。“以前爸妈认为我每天就是打游戏,或者给别人讲解打游戏,他们常会问‘这也算工作?’,多少令我有些无奈。”孟凡告诉记者,他从小确实对“打游戏”情有独钟,留学回国后也试做过与专业对口的市场营销工作,但国内电竞市场几年来的飞速发展,让他看到了将儿时热爱与人生职业相联系的机会。辞职改做电竞选手之后,孟凡还成了团队的金牌教练,并与业内著名平台高薪签约,成为了一名电竞比赛专业解说员。围绕近年来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以“带货主播”为代表的互联网营销师在数字化信息平台运用网络交互性与传播公信力,对企业产品进行多平台营销推广,在助农、推动农产品销售方面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其中,除了为本公司或机构产品营销带货之外,也有一些海归“变身”成为专业的全品主播,将在国外所学的市场营销知识与消费者心理相结合,为商品打开销路。毕业于英国伍斯特大学的Cecilia便是其中之一,去年8月同平台签约成为一名全职主播之后,她最高的一次销售额已突破15万。“这样的数据在行业内来说刚刚起步,与大V相比只是个零头,但这也是我一点点摸索出来的结果。”Cecilia说,这份工作比外界想象得更辛苦,试货、选品、与厂商沟通价格、设计文案,最后再一口气直播几个小时。“有时准备了几周最后也没卖出多少,但我觉得这份工作很有意思。‘带货’不是逼人买东西,而是用最短的时间向消费者证明这款商品是有用的。消费者愿意相信我的判断,我就没白忙活。”(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