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毕业季,大学生开始从校园走上就业之路,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学历”成为每个找工作的大学生必然会经历的“门槛”,羡慕只有硕士生、博士生才能应聘的高新岗位。其实,当人们羡慕硕士生、博士生的时候,他们找工作也会忧心忡忡。因为我们国家的学制普遍较长,一般情况,博士毕业时年龄往往超过30岁,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出于人才可塑性等方面的考虑,32岁以上的博士应聘成功的几率呈直线下降的趋势。对于博士本身而言,前期耗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在读书上,毕业后对于就业岗位必然有一定要求。用人单位和博士供求双方因素掺和之后,造成一些博士找工作也十分纠结。前不久,在某知名资讯平台的职场问答中就看到一位33岁海归博士,在“互联网行业就职”和“高校老师”两份工作面前异常踌躇,于是,便把忧虑发到网上寻求帮助。海归博士在网易拿到了一年40万薪资的工作,另外又有一份来自南京理工大学年薪25万的老师的职位。对于普通人来说,两份工作薪资相差15万之多,自然选择加入网易。然而,没想到职场大家给出的建议让人大跌眼镜,几乎一面倒的支持海归博士去高校当老师。综合建议内容,可以发现为什么人们都不支持海归博士去互联网公司工作。首先,互联网行业确实容易出现高薪工作,年薪三五十万的硕士生、博士生抓抓一大把。但是,同样受到苛责的是互联网从业者的超长工作时间,加班到凌晨几乎变成家常便饭。反观大学老师,在工作和休息上明细具备优势,除去日常节假日外,寒暑假的带薪假期也是很多其他职业者羡慕不已的地方。其次,就是海归博士的年龄问题。互联网行业对于从业者的年龄十分关注,因为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因此,对于30岁以上的求职者都会慎重考虑。33岁的海归博士如果选择进入网易,那么后续必然会面临年轻人的挑战,岗位稳定性存在风险。而高校老师则不同,33岁的年龄在高校老师之中尚处青年教师阶段,属于高校着重培养的骨干力量范畴之内,未来发展值得期待。况且高校还开出25万的薪资,这在相同水平的条件下已属顶薪存在。对比之下,高校老师确实完胜互联网职位,那么,此份工作意向是否值得所有博士就业参考?这却不一定。因为,目前国内高校编制已经趋于饱和,尤其是越好的高校,招聘门槛更高。这位海归博士之所以能够拿下南理工老师的职位,也和目前国内大学青睐“留学博士”有很大关系,换作土生土长的“土鳖博士”,那可不容易。还有一点原因就是目前高校宁愿留用自己的学生做老师,也很少招聘外来的老师。因此,传统观念中“名校博士留在本校当老师不容易,去其他高校做老师总可以”的想法已经成为过去式。所以,博士找工作,高校不再是就业避风港。不仅如此,目前,企业已经从以往“招聘高学历人才”的盲目冲动中趋于理智,这可以从一些大型高科技、互联网企业中的人才结构透视一二,譬如华为、中兴、腾讯等企业,他们更喜欢招聘本科生,因为在实际工作中,高科技应用研发不需要设计很深的基础理论,而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几乎都是以研究为导向,企业对此类模式培养出的博士并不感兴趣。话落至此,我们发现似乎博士找工作竟然还没本科生好找。实情当然不是这样,毕业于知名高校的博士依旧可以找到一份让人高山仰止的工作。本文只是想告诉大家追求高学历没有错,但是不要盲目的考研读博,应有自己的追求、目的和职业规划。单纯为了逃避就业竞争去读博,毕业之后面临的就业状况依旧会毫无变化。尤其对女性而言,读博一定要慎重,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单位,对于女博士往往不是那么钟爱,即便条件比男博士高,用人单位也更倾向于男博士。
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很多优秀的学生选择深造,我国攻读博士学位的数量很多。有人选择在国内攻读博士,也有一部分学生去国外读博。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科技、人文等方面的建设发展,我国本土博士质量已经有所提升。但很多高校招聘博士的工作还是写明有留学经验者优先。那么本木硕士和海归硕士之间到底有哪些差异呢?一、科研环境不得不承认我国在理工科专业方向上,我国科研经验比较少,很多高新科技领域没有一些外国发达,人文学科方面也存在不足。很多欧美国家的科研经验比较丰富,优秀的老师比较多,学校给博士提供了很多先进的科研设备,科研资源比较丰富。外国还有很多前沿研究项目,激励机制比较好,奖金丰富。虽然我国科研资源比较丰富,但总体科研环境还是不如一些欧美国家,外国一些名校和研究所的科研设备和技术都是世界一流的,我国只有少数重点大学和科研所资源设备比较先进,剩下院校的科研环境确实一般。二、视野格局海归博士可以接触到先进前沿的科研项目,参加一些国际交流会,可以和一些优秀的外国学者交流,外国名校的老师也非常优秀,对博士的科研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在这样的学术科研环境下,海归博士的学术视野比较开阔,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格局也更加高。而国内的名师数量有限,学术峰会的数量和级别也是有限的,本土博士的科研视野格局就会受到影响。三、就业发展很多优秀的留学博士可能会留在外国继续做科研,也有一些海归博士回来找工作。海归博士的就业发展还要看毕业院校、科研成果、个人能力,所以并不是所有海归博士发展前景都非常好。当然名校毕业的海归博士,科研成果还比较丰硕,回国的就业机会都比较好。如果要在高校任教,那留学经历还是挺重要的,因为高校希望老师要有科研学术能力,还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多新鲜的事物。四、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其实一个博士的成绩还是要看个人,很多海归博士并不是非常有优秀,科研成果和本土博士差不多,学术水平也差不多。我国本土博士的科研成果也逐渐增多,很多学术论文得到了国际认可,这也是非常可喜的,看到了我国高等人才的潜力。所以一些企业和院校确实没有必要只关注是否有留学经历,本土博士也非常优秀。根据以上四点分析看来,海归博士和本土博士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享有的科研资源、国际视野等方向,海归博士的科研前景更好。而博士的就业发展还是要看个人的能力和科研成果,所以即使海归博士有一定优势,也不能过分崇拜,企业和高校要客观看待海归博士和本土博士。
来源 | 募格学术编辑 | 学术君在博士的第三年,我的博士生涯也将接近尾声。第三年是我博士求学过程压力最大的一年,因为毕业和找工作赶在了一起,让我不能完全专注在自己的学术上,要分出很多精力看各种招聘信息,投递简历。这个过程感觉比自己做实验写论文改论文还要让人心烦。我是第三年的上学期开始找工作的,也就是去年的十月份。当时我博士论文的数据还没有收完。但是我觉得我应该提前出手,先了解一下内地的就业形势,试试水。我第一份简历投了中部的某985,很快院长就同意走入校应聘程序了,负责老师给我发来了应聘表,让我填写。我当时很开心,感觉自己得到了认可。随后就开始了各个学校的国际青年学者论坛,我特别鼓励大家踊跃参加这类青年学者论坛,因为不仅仅可以报销路费和吃住,还可以了解不同学校的要求,认识很多同行,了解学科发展和同行的科研成果。最重要的是论坛是求职的绿色通道,因为人事处在邀请之前都要审核,所以只要审核通过发出邀请,就和学校发出offer差不多,要不然他们不会自己花钱让你飞去还好吃好喝地招待。另外入职的时候,手续也会相对简化一些。之后我投了另一个985,学院也很热情地邀请了我。学院邀请的人都很优秀,清一色的海龟,并且学校都比我的好。当我下了飞机,坐上去酒店的大巴,就听到化学和材料的博士在聊天,虽然我是社科类的博士,但是我还是了解他们那边的期刊和学术发展情况的。我看他们一个个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意气风发,而且都手握几个行业内顶刊。当时我得出了我找工作最直接最深刻的一个感触:找工作是和同行的直接竞争。当你的同行都很强,你只有更强,才能获得教职。当你的同行都不是很强,你一般强也可以找到教职。其实核心在于,你所在的学科、在大陆找工作的同行们的水平。当你想要应聘的高校的其他应聘者都有行业顶刊的时候,你没有就很有可能无法应聘成功。回来后,我想再多试试另外几家,12月去了另一个985高校参加论坛。这个论坛比上一个学校要更严格一些,可能是因为学校层次比上一个985高了一个水平,人事处在邀请的时候格外小心。走了很多程序,其中包括要我自己录像用英文授课,然后让相关学院老师评审,书记向人事处递交报告,最后才发出邀请。然后论坛也要再次做学术报告和试讲,很多学院老师都要来听,然后评审,感觉很正式和严格,在此很感谢所有人的辛勤付出。今年我又参加了一个东部211的论坛,很喜欢这个城市。其实我在找工作的时候,开始只想去985,有一个好的学科平台感觉对年轻老师更重要一些。但是从和其他老师的交流来看,很多211也有很不错的平台和生源。也很开心又听到了很多有意思的学术报告,感觉不虚此行。现在对海归而言,是回来比较好的时机,因为双一流的建设,很多高校在招兵买马。当然,现在985甚至211都没有直接给编制了,都是tenure-track,非升即走或者通过聘期考核才能签署无定期合同。所以,一个经验就是要去一个有诚信的高校入职。前一个阶段,某985手撕合同,撤销红头文件,95%新教师都没有办法续聘,我当时就震惊了。这种没有诚信的学校去的话就要非常谨慎。前面说的都是“海龟”,因为很多论坛都是面向有三年以上留学经历的应聘者。那么本土博士的出路在哪里呢?本土博士一样可以完爆“海龟”博士,靠什么呢?论文。有一些特别优秀的本土博士很了不得,发了很多文章,学术成果碾压“海龟”名校博士。所以,名校和海外经历现在已经不是最核心的考虑要素了,一切都是论文说话。高水平论文是求职的硬通货,而且要比你的同行有更多更高水平的论文发表,才能在求职中脱颖而出。我也真的见过,美国名校博士被某211博士碾压,本土博士直接副教授,而美国名校博士连讲师都没有给,因为论文不在一个量级上。最近很多学校开始采取另一种招聘形式,就是师资博士后。师资博士后如果去一个好的学校,是可以试试的,在好的平台积累一定的学术成果,可以在出站后去一个一般的学校做教师,特别优秀的也有可能留下来。博士每年毕业的,国内国外的都太多了,这是不争的事实,而职位那么有限,伴随的就是残酷激烈的竞争。就像我之前说的那样,要有超过同行水平的成果才能找到好的工作,要有足够的话语权,不然,真的是任人宰割。所以,还是鼓励大家好好做学术,努力发更多更好的文章。可能有同学有疑问,为什么论文这么重要呢?首先,学术声望的建立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靠THE, QS, 软科的排名么?一部分吧。但是在我们做学术的人心里,有一个这个学科或者这个方向的自己内心的排名。会觉得这个学校很好,还不错,是因为某个人或者某些人在。当一个人在有学科声望的相关期刊上发表了很多文章有很多成果,并且都是关于某一个话题时,我们就会不自觉地看一下,这个人在哪里就职啊,这个学校这个方向做的不错啊。当好多个人在这个学校,这个学校的方向就是有竞争力有声望的了。这是学术声望建立的最关键的过程。还有,学术论文是申请课题的基础,而申请课题是评奖的基础。论文、课题、奖项构成了学术评价的核心指标。其实我现在从雇主,也就是学校层面考虑,学校想要发展,提升排名,建设学科,靠的就是这些。所以,在招聘的时候才会格外关注应聘者的论文发表,因为能够发表好论文的应聘者,体现了他可以继续发表和做研究的能力。当然一些学校不仅仅看学术,也要看讲课质量。前几天被一篇文章刷爆朋友圈,就是学科评估和亮剑结合起来的幽默文章。我觉得很真实。博士求职者在和同行竞争,难道学校之间就不在竞争么?教育部学科评估,A,B,C每个等级的名额都是一定的,你上去了我就下来了。而学科评估的结果和很多东西都相关,包括双一流学科建设,动态机制真的有可能让某些优势学科因为发展的不如其他学校而被抢走。所以,这些学校的压力也很大,真的是逆水行舟。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求职者可以获得从学校或者学院思考的视角,来向他们展示自己可以为学科评估做出什么贡献,这样可能会有助于自己的求职。最后祝大家都有一个好的归宿!本文来源:募格学术(再见本垒打)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
2020年,在全球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出国留学与归国就业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不断增长。《2020海归就业报告》新鲜出炉,今年的正是在这样的特殊时期下,《2020海归就业报告》新鲜出炉。这份报告对海归的就业形势进行充分调研,展现当前企业对于海归的认知与评价,对于海归的职业规划和职业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海归群体以及用人单位提供求职招聘方面的参考依据。我在此也给大家总结了一些重点内容,一起来看看吧!01、2020 海归人员教育现状海归人员的高学历特征凸显,以硕士为主,占比达83.52%,本科占比13.07,博士占比2.84%。《2020海归就业报告》新鲜出炉,今年的专业选择侧重于商科和计算机和工程类专业。超过一半的学生选择金融、会计、管理为代表的商科专业和偏应用性的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2020海归就业报告》新鲜出炉,今年的留学目的地仍以主流发达国家为主。超过7成的学生选择了英国、澳大利亚、美国。02、2020海归的职业现状近6成海归在毕业前就开始求职 《2020海归就业报告》新鲜出炉,今年的海归的求职意识提高,其中25.6%的海归在毕业半年内开始求职,另有16.3%的海归在毕业前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开始求职。但仍有27.8%的海归在毕业后半年内找工作,很多情况下是是以社招的身份进入企业,初期面临的挑战较大。求职方式以国内主流招聘网站为主 《2020海归就业报告》新鲜出炉,今年的根据报告显示,海归能够参加国内企业的校园招聘的机会比较少,难度比较高。而针对海归的专场招聘活动和求职平台也比较少。因此招聘网站、企业官网招聘、社交媒体成为海归找工作的主要途径。另外在城市选择上面,一线城市仍然是海归主要考虑的工作地区,根据报告显示,海归就业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和广州地区。对于行业的选择,海归通常会选择专业对口的工作。金融、教育、高科技/互联网是海归求职的热门行业。大部分海归目前的职位为管培生、教育/培训和人事财务的岗位。海归回国的初始薪酬方面未达期待值 《2020海归就业报告》新鲜出炉,今年的目前海归的初始薪酬以10-15万元为主,而大多数海归期望的薪酬在年薪20万以上,这中间还是有不小的差距。《2020海归就业报告》新鲜出炉,今年的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海归对于国内的就业市场不了解造成的。但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海归的薪资在15-20万,20万以上的薪酬范围比例增加,在15万以下的薪酬范围比例下降。专业方向是影响初始薪酬的重要因素之一 《2020海归就业报告》新鲜出炉,今年的大量研究证据表明,学术背景对于薪酬、职业发展的影响在初始职业上表现明显。由于海归的学历大多数是硕士及以上,因此学历对薪酬的影响在海归群体表现较弱,但专业的方向对于薪酬影响较大。根据报告显示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的学生初始薪酬明显高于其他专业,最明显的在20万以上的薪酬分组上,计算机类专业的海归占比明显高于其他专业毕业的海归。03、雇主对于海归的认知现状企业招聘海归大多要求学历在硕士以上,对于专业的要求上主要以计算机科学专业、金融类、管理学专业为主。《2020海归就业报告》新鲜出炉,今年的另外,企业的海归人才需求逐年增加,从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金融、文化教育、咨询业和政府机构中。大家在日后求职中可以多关注这些行业。企业更青睐英国、加拿大、美国留学的海归。从企业对工作经验的要求上来看,不限工作经验的招聘人数占48%,1-3年工作经验的占30%,3-5年工作经验的占10%。所以说,要求相对较灵活,但更看重海归的语言能力、交流能力、国际视野和发展潜力。根据报告显示,海归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中主要存在以下三项求职劣势:1、普遍缺乏职业规划。很多学生临近毕业才开始考虑工作方向,比较仓促,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2、缺乏实习和项目经验。很多企业会在挑选候选人的时候要求有相应的实习经历。很多学生往往会因为没有实习经历而被淘汰。3、对国内就业形势缺乏认知。长期在海外生活,导致没有足够时间、没有相应的渠道了解国内的就业形势。对于这些问题,报告中也指出了应对措施:1、重视实习的价值,树立符合自身职业发展需求的职业目标,积极寻求实习机会。建议留学人员应该充分重视学业与职业的关系,以职业为导向规划学业,树立符合自身职业发展的实习概念。2、注重实习的价值转化,重视实习经历与职业目标的匹配性,学会将经历转化为经验,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3、接受专业的就业培训,增强就业竞争力。留学还是能在回国前要充分了解就业形势,了解自己的能力水平在当前的招聘市场中的定位。参加专业的职业培训,能够帮助海归群体完善职业规划,提升就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4、参与专业平台的社交活动,拓展职场网络。参加不同的社团、校友会、同学会或者海归访问团,对于海归群体交流就业信息,建立社会关系来帮助就业有重要意义。多多参与专业平台的社交活动,大大增加自己的就业几率。
一名博士即将毕业,面临着找工作的现实问题。但找工作的过程却并不如预期的顺利,反而是坎坎坷坷,投了上百份简历,却依然没有结果,有些心灰意冷。于是乎在论坛哀叹起来:本想通过博士学历来改变命运,结果却是一场空。这名博士家境贫寒,从小乖乖娃,学习认真,比较内向,不太会说话,不算聪明,努力学习,考上大学,然后研究生毕业。在研究生期间,也很努力,努力做实验,努力找工作。但是没有获得好的成果,只有几篇三四区的文章。找工作一年有余,在此期间投了几百个简历,面试了十几个单位,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路费花了一大堆,面试了高校,研究所,事业单位,公务员,博士后。至今,也没有一个好结果,前途一片迷惘与无助,再加上单身孤苦无依,内心有些迷茫与彷徨,这么多年的努力学习,为何没有好的结果?回想20多年的学习,不知道出路在哪里,一无是处,一无所成。这名博士最后表示已毕业回家,在父母眼里,读书会改变命运,读书多就有好工作,他们还停留在分配工作的年代,面对家人的指责,心里的苦无人诉,现实发生了巨大变化,多希望自己不再活在别人的想象里。在老家人眼里,很多人认为博士一毕业就两三万的工资,但殊不知,现在的博士竞争也很激烈,好一点的高校,基本只要985博士或者海归博士,其它博士只能退而求其次,去差一点的高校,或者企事业单位。更有甚者,一些博士去当高中甚至初中老师。再回过头来看这名博士找工作的遭遇。虽然有博士学历,但成果并不出众,想要去高校当老师并不容易,但可以退而求二次,去一些地方院校的二本会有机会。本身性格内向,去面试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也没有什么优势,去研究所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目前来看,可能需要先从博后做起。先过两年苦日子,做博后期间寻找机会,争取优质文章,这是一条可行的路。一位有着相同遭遇的博士讲述了自己的求职经历,希望能够给予楼主一定的信心与帮助。同为家贫博士,工作也刚刚找到。校招比社会招聘成功性大。我之前也投过100多家单位,那时候刚开始找工作,没什么目的性,在各种招聘网站上乱投一通,结果都石沉大海。后来有机会从外地回学校参加各种校招,面试机会多了,可以选择的好公司也。此外社会招聘一般需要专业对口、工作经验,校招在这方面要求低一些,所以成功几率更大。不给报销路费的单位坚决不去。我之前也自费去过几家公司,这些不报销路费的公司都没要我,面试过程中非常傲慢,对人的尊重感很低。理性看待自己的专业。我的专业很冷门,基本上没有社会需求,所以我通过校招走到了另一个行业。话说回来,这名博士是真的找不到工作吗?不尽然,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一名同行给出了如下分析。同样出身贫寒,自初中开始所有最重要的决定都是自己做的,毕竟家里人的最高学历也就初中了。可以理解楼主的处境,但与你不同的是,家里人不会过于抱怨,这一点比较庆幸。最后博士毕业选择了一个工作,这也是自己的决定,家里人也理解。就楼主的现状来看,明显是有选择的机会的,可能卡在了合适上面,不太清楚是否受到了家庭因素的影响,但好男儿志在四方,在受到家庭阻力时,不妨一搏,尽量避免待业这个状态,也可以考虑博士后缓冲一下,再做打算不迟。 各位读者如何看待这名博士目前所处的两难困境?欢迎留言发表看法,我是教育向前冲,关注教育,漫谈教育二三事。
郁培文15岁进中国科大少年班,24岁博士毕业到复旦任教,27年成最年轻优青获得者。当24岁的普通大学生还在为找工作而发愁的时候,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主人公却已博士毕业在复旦大学任教,并被评为复旦的副教授。当27岁的他成为最年轻的国家优青获得者而收获赞美无数时,他只说自己是“运气好”。郁培文郁培文的人生简历如下1989年11月郁培文出生,2003年就读于天长中学,2005年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2009年进入香港科技大学读博,2014年任教复旦大学,2017年获得优青基金,现任复旦大学管理科学系副教授。郁培文接下来我们就看看郁培文究竟获得过怎样的荣誉1、郭沫若奖学金获得者郁培文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沫若奖学金的获得者,能够获得该项奖学金,是郁培文做为本科生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郭沫若奖学金始于1981年,首届奖学金的获得者仅有15名学生,虽然之后几年人数有所增加,但非校中翘楚而不能得。想要在中国科大获得这样的荣誉,是要打败众多竞争对手的。复旦大学2、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年级最低的教授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成立已有40多年,在这40多年的时间里,郁培文是科大少年班走出去的第211位教授,也是该校年级最低的教授(05级少年班)。网上能够查到的郁培文的资料有限,但仅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郁培文的未来发展是相当值得期待的。3、最年青的优青获得者想要了解郁培文有多优秀,我们来了解一下想要获得优青基金的资助项目究竟有多难。2018年国家优青申请项目5421项,而基金的资助率仅为7.38%,仅有400项优青项目获得资助,资助金额为每年100万。从2012年开始至2017年,所有的优青项目中郁培文成为最年轻的获得者,在与各名校的优秀青年的竞争中,郁培文获此殊荣实属不易。郁培文4、中国科大少年班海归学术报国中的一员有调查显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培养出的教授在国内任教的比例近年来有显著增加,2014年时在国内任教的人数已是2005年的5.22倍。而郁培文也成为科大少年班海归学术报国成员中的一员。国内优秀人才济济,每年出国深造的学生也不在少数,然而能够学成归来学术报国的人才却远没有达到我们的期待。单从这点出发,郁培文就有值得学习和佩服的一面。
海归博士生年薪20万,出国前年薪30万,自嘲薪水不涨反降以前说起海归很多人羡慕,那时候能够出国留学再回来工作都非常不错。但是这几年海归在国内的待遇却越来越不行了,甚至于一些海归回来成了海带。很多的用人单位对于海归也不再另眼相看,相反在用人上会慎重考虑是否用这些海外回来的人员小邱出国留学前在上海的一家公司上班,年薪30万。为了提升自己,辞去了工作考入了美国的一所大学读博士。去年毕业后回来中国找工作,最后找到现在的一家企业年薪20万。小邱自嘲花了一百多万留学,回来不但身家没有涨反而降了。网友们也是纷纷的发表看法01.不要以为挂着个海归的牌子就可以水涨船高,现在的企业都以实惠为主了。人家花5000请个大学生就可以做的,干嘛高薪请个海归来做。有的海归人员能力也不行,就是国外的三流大学,以为镀了金就能有好工作,别傻了这不是九十年代。02.我有一亲戚的孩子在国内成绩不好,家里条件好花了两百多万去国外留了下学回来,结果现在一个月工资才5千。说实话,这个工资连自己的学费都挣不回来,别以为去了趟国外身价就不一样了。如果你去的国外知名大学,确实学到了东西,能力很好回来待遇也行。就怕是去国外混日子的,回来还是一样拿不了高工资。03.现在的海归待遇呈现两极分化,如果是国外的名牌大学回来的待遇还是不错的。但是一些三流的大学回来的,很多企业都不喜欢,这些人都是些国内学习不行的过去的。别人企业也需要你创造价值,不是靠那个国外的背景就可以有高工资了。04.国外和国内也没有什么区别,有很多的企业还更喜欢国内的大学生。很多海归的人员根本不能为自己准确定位,以为在国外混几年就可以回来轻松拿高工资。我有两朋友的孩子就是海归,一个是哈佛回来的待遇就很不错,年薪50万。一个不知道什么大学,回来连工作都难找,后来还是家里的关系给弄去做公务员了,一个月4000多。
曾经,海外留学的毕业生回到国内,可以找到一份高薪资的工作。但现在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一位普林斯顿的博士做了一份研究,结果清晰地告诉人们,海归在国内求职已经没有了优势。国内一些企业面对简历筛选的时候,给海归回复的比例低于国内一般大学毕业生。也就是说海归反而不好找到工作,这一现象背后有哪些原因呢?一、企业招聘要求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国内就有很多高素质人才,已经能够满足大多数企业的招聘要求。即使是知名大企业,招聘的人才大多数都是国内重点大学毕业生,招聘海归的数量并不多。即使是国外名校毕业生,也可能会面临就业难的问题。更何况对于一些一般的企业,需要人才的层次不高,国内的本科毕业生和硕士已经达到了企业招聘的要求,就无需再去招聘海归。二、人才的素质要求国外的教育模式和国内有一定差距,不管哪个更好,国内的教育反而更加适合国情以及国内企业的需求。所以一些海归的素质能力也许并不适合企业对人才素质的招聘要求。很多企业都愿意招聘国内毕业生,可以迅速适应工作,为企业盈利。三、海归工资预期高很多企业之所以拒绝海归,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海归的工资预期更高,对晋升的要求也比较高,如果企业不能满足要求,海归也容易跳槽。有些企业觉得自己无法提供这样的待遇和发展机会,也有一些企业希望招聘一些更加踏实稳定的员工,不希望跳槽,就不给海归留出招聘岗位了。四、海归能力参差不齐现在有一部分海归学习成绩优异,选择去海外深造,但也有一部分海归是“花钱”去上学的,有一定含水量。能力突出的学生可能会留在国外发展,所以能力强的海归数量有限。至于一些能力一般的海归就回到国内找工作,对薪资待遇要求还非常高。企业考虑到海归能力的问题,可能会拒绝一部分海归的应聘要求。而那些能力比较强的海归还是可以找到好工作的,能力不足的海归可能需要应对就业问题。看完如今海归的就业现状,不仅感叹时过境迁,想要赢得就业发展机会,还是要注意个人能力的培养。海归还要认清现状,及时调整就业心态,工资待遇的期待值要和国内就业市场一致。想要出国留学的人也可以根据这一现状,做好选择,如果学费投入太大,就要考虑回报率的问题了。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静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以往热门的留学国家陷入公共卫生危机。新形势下海归群体(泛指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人才,包括已回国或未回国所有对象)如何制定未来决策呢?1月7日,智联招聘发布《2020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0年在国内求职的海归人数同比增长33.9%。其中,45%海归期望扎根一线城市,京沪两城占3成多;45%海归期望月薪在8000-15000元,高于整体求职者。疫情及多方面不确定因素,正在重塑海外人才的发展计划。《报告》显示,2020年,向国内岗位投递简历、即有意在国内发展的海归人才数量较2019年猛增33.9%,增幅远高于2019年(5.3%)、2018年(4.3%)的同比增幅。海归求职者也呈现年轻化、高知化等趋势。从整体求职海归的年龄分布看,25-34岁群体占比最高,达64.6%;16-24岁的海归占比较去年扩张4.5个百分点至27.9%;而35岁及以上的求职海归在统计中不足一成。海归学历分布也体现出了人才结构的进一步优化。硕士是向国内求职海归的中坚力量,在2019年占整体的70.7%,2020年扩张至72.4%;博士占比1.7%,与去年基本持平;本科群体占比25.9%,较去年收缩1.9个百分点。海归群体所具有的高学历特点更加凸显,回国就业在学历方面也将更具有优势。在职业选择上,金融、互联网、文娱等行业更受海归偏爱。其中,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集中吸引了22.1%的海归求职者投递简历,占比最高,生产/加工/制造业(12.3%)、贸易/批发/零售/租赁业(10.5%)依次排在其后。与全平台所有求职者相比,海归有意向从事金融业、IT/通信/电子/互联网、政府/非盈利机构、文化/传媒/娱乐/体育、商业服务等行业的占比更高。其中,9.5%的海归向金融业投递简历,比全平台求职者占比高出4.8%。具体至留学生(重点指当年毕业的应届留学生),疫情也在重塑他们的职业计划。《报告》发现2020年向国内岗位投递简历、即着手回国就业的留学生人数较2019年猛增67.3%,增幅是海归总体的2倍。具体到逐季看,在全球疫情爆发后的去年二季度,回国求职留学生人数同比增幅高达195%。智联招聘的调研数据也对以上发现进行了佐证。2020年,有71%的受访留学生表示将回国发展,过半受访者表示疫情加强了回国意愿,28.3%的留学生改变了原先留在海外的计划,在疫情蔓延趋势下紧急回国。在这些有意回国发展的留学生中,来自英国的占比40.1%,澳大利亚(18.4%)和美国(12.7%)位列其后。同比来看,美国、加拿大两个北美国家的留学生有回国发展意向的同比增速最为突出,分别达到86.8%、84.7%,英国留学生回流人数也同比增长69.4%。对多数海外留学生而言,选择回国首因是国内疫情防控效果好。在智联调研中显示,被问及疫情下选择回国的考虑因素时,56.8%的海外留学生选择了“国内疫情管控效果更好”,其次是“国内生活更加便利”,占比45.3%。出于就业目的,分别有42.1%和36.8%的留学生表示“国内经济恢复更好”以及“国内就业机会更多”。但在他们计划回国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从《报告》中的占比来看,获得最高共鸣的是“不了解国内当前对海归人才政策”,占比61.7%;“不了解国内当前就业市场”占比57.5%“成为第二大障碍。此外,疫情影响下,“回国航班受限”让32.5%的留学生陷入难归故里的困境;“学业受阻,无法顺利毕业”成为13.3%留学生要解决的另一个棘手难题。另外,就业信息不对称也让留学生群体处于相对被动的位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在国内的发展计划。智联方面建议,相关就业服务机构或者招聘企业,应完善海归人才服务机制、构建海归与国内市场信息沟通体系,多举措将有助于打破海归的“就业信息不对称”。
博士毕业之后,一般来说会进入工作岗位,选择去高校或是进企业。但有部分博士会选择继续深造,这时候他们大多会选择去做博后,一方面可以做研究,一方面有一定的基础收入维持生活。而做博后,去海外会是首选,通过借鉴海外的平台,提升科研能力,同时也体验不一样的生活。当然,之所以选择去海外做博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国内高校招聘人才越来越看重海归经历了,有些高校甚至明文规定没有海外留学或者访学经历,升职都将受到影响。在某博士后论坛,有一名博士后发起了调查,想要了解长期在海外做博后最烦恼的方面,得到的两个最多的回答:一个是在海外融入的问题,一个是回国找工作的问题。长期在海外做博后的人,大多抱着一个目的,那就是希望能融入当地社会,扎根海外,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考虑回国。因为如果考虑回国,两年博士后出站后大多数人就选择回国了,长期做博士后的海外人士,自然在等待机会。那么长期在海外做博后的人,他们内心有哪些烦恼?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些博后的回答中窥知一二。最主要的还是海外融入问题。我的很多朋友出去时间长得几乎也有接近20年的了,短的也有5到6年的,但是绝大部分都还是无法融入当地的环境,尤其是和外国人之间的交往,或许这就是文化背景不同的原因。再有一个原因,或许是我们一直把自己当作是外来人,或许是不同背景的人很难走入对方内心而无法真正成为朋友,说实话,国人到哪里工作都是勤奋的,可以获得成绩的,这个没有问题。在外多年的经历以及科研经验,回国不存在占坑和不占坑的问题,回国可以找到不错的工作,但是很多优秀的人才不愿意回国,这是个问题。总而言之,在哪里混生活都不容易。另外一名博后同行则表示在国外融不进去,想回国也找不到一劳永逸的合适岗位,一直处于纠结中。国内的科研环境好了,国外一直很难融进去,想着回国,但是这个很大程度上有背离原先的出国初衷。再者,真要想着回国内能够一劳永逸的职位也少,都是给国外回去的大牛们准备的,相信多数在国外混了好久的博后都不属于此列,所以回国也是要拼的,就这么反复纠结中。最烦恼的就是,在国外没什么发展机会,鸡肋一样,想回国了还没有合适的岗位,郁闷无比。博后的位置时间一般不长,相对不稳定,得经常找工作,一般2年或者3年,有的甚至一年就得换一个地方。工作两站后,会担心,接下来博后不好找,因为一般找博后的地方,都不希望对方是做了十年八年博后的人。现在国内竞争大,海归人数多,而且长年在海外,在国内一般认识的人少,找国内位置也不容易。在小编看来,如果一直在海外做博后,不能成为当地大学的老师,其实是有风险的。丰厚的收入虽然有,但是期间的担忧会越来越多,从一个博后做完进入到下一个阶段时,总是在不停地跳,没有固定下来。这对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人来说会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所以最好是有目的性地做博后。有人说博士后是国外找不到工作的人才做的,但是在国内,由于文凭的影响力所限,所以好多人选择做博后镀金或跳槽海外。出发点是对的,但是中间一定要实时地调整对策,不可盲目地总在做博后,可以考虑回国或在当地找工作,一定要坚定信念,才能事有所成。欢迎各位读者朋友留言发表自己的观点。我是教育向前冲,本篇图文等部分素材源自网络,侵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