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记者 刘金震报考2020年中国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考生要注意及时网上信息确认了。根据中国海洋大学报考点确认安排,确认时间为2019年11月5日-9日22:00,审核不通过需要补充材料的截止时间2019年11月10日12:00,逾期不再补办。选择中国海洋大学报考点,符合该校报考条件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网上报名及缴费的以下考生:1.高校驻地在青岛市的应届本科毕业生。2.工作(需提供工作证明及社保证明,以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查询功能统一格式打印的青岛市职工社会保险参保证明为准,一般应至少包含2019年8月-10月三个月的记录)或户籍在青岛市的其他考生。3.考试方式为单独考试的考生。确认时间为2019年11月5日-9日22:00,审核不通过需要补充材料的截止时间2019年11月10日12:00,逾期不再补办。考生可登录网站(网址:https://yz.chsi.com.cn/wsqr/stu/),输入本人学信网账号、密码,核对本人的网报信息、按要求上传相关材料照片,具体要求详见《中国海洋大学报考点网上确认上传材料要求》(附件)。网上审核通过的考生不必再到现场审核,提示“审核不通过”的考生请根据提示内容及时补充材料或根据提示内容持报考资料到现场进行报考材料审核,逾期视为放弃报名。建议考生不要在确认的最后一天提交审核材料,以免因审核不通过没有充足的时间准备补充材料或到达确认现场进行现场审核。网上确认审核工作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审核结果一般会在24小时内通过确认系统反馈(特殊情况除外),同时确认系统将通过短信和站内信提醒考生。请及时登录确认系统查询审核结果。
海南日报海口12月19日讯(记者 陈蔚林 实习生 王梦洋)12月19日,海南大学第二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暨国家留学基金委学友汇活动在海口举行,约400名海内外青年学者通过以线上或线下的方式参与其中。其中,QS世界大学排名前200名的青年学者中有180余人参加论坛。本届论坛举办前,海南大学根据海南自贸港建设发展需求,结合本校学科建设发展实际,从近千份报名材料中筛选邀请了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耶鲁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境内外知名高校的150余名海内外青年学者来琼,240余名海内外青年学者通过线上视频方式参加论坛。本届论坛聚焦学术前沿及科研热点,通过专题报告、学术研讨、实地考察等活动,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和成果展示舞台,增进国内外青年学者对海南和海南大学的全面认识和了解。与会青年学者可在“自贸港发展与制度创新”“生态文明”“文化旅游”“海洋科技”等7个分论坛中展开充分的交流探讨。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斌勇,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湘泉,中国科学院分子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王秀杰等知名学者作为特邀嘉宾出席论坛。原标题:海南大学第二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举行【来源:南海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10月24日,来自中国社科院、国家重点出版和研究机构以及二十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聚集海南大学,在举世瞩目的海南自贸港建设开局之年,共同研讨东坡文化,集思广益,建言献策,以千年苏学助推海南建成文化丰厚、特色显著、环境优美的世界旅游目的地。 2019年5月,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与海南省苏学研究会联合举办首届苏学研究高端论坛,在海内外苏学研究领域形成持续增强的海南东坡热。在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以及人民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多学科专家学者倡议和推动下,第二届苏学研究高端论坛再度落地海南大学。50多位专家学者,热情参与,提供60多万字的专业学术论文。 此次论坛,由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指导,海南大学主办,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和海南省苏学研究会联合承办。指导和主办单位有关负责同志出席。 与会专家认为:“苏学”应当成为海南极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地标。推进以东坡文化为杰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确立和奠定苏学的理论基础、学术框架和组织体系,是助推海南建成文化丰厚、特色显著、环境优美的世界旅游目的地的重要举措。通过推出更多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研究成果,指导建设高标准“苏学”文化基础设施,开发具有国际水平的“苏学”研究传承、观赏、体验等丰富业态的旅游消费园区、景区,培育文化和旅游相结合的消费新热点,有利于推进海南旅游消费领域对外开放,建成文化特色鲜明、历史遗存灿烂、旅游消费方便的国际旅游消费胜地。(看看新闻Knews记者:敖德芳 符雅 王则斌 实习编辑:葛彦希)
历史篇上海海事大学会计学学科创建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1962年创建“交通财务会计”专业,是我国较早开展会计学高等教育的院校之一,也是当时上海仅有的两个会计学本科专业之一(另一所是现在的上海财经大学),主要培养交通运输部门的高级财务管理和会计人才。在邓志铮、朱梦熊等老一辈教授的带领下,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本学科在会计学领域尤其是水运会计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高级管理人员和政府高级公务员,在交通运输、物流海洋行业和相关产业部门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教学篇海大研一的学习主要以授课为主,基本上每天都在上课中度过。研究生的课程和本科有很大差别,尤其是专硕,老师更多的是起引导作用。所以每门课我们都有presentation,可能是小组可能是个人,要做好整个学期都在pre中度过的心理准备。期末考核的形式是平时分30%考试70%,每门课程都需要写课程论文。教材方面,有的老师有自己的讲义,有的指定教材,有的没有特定教材,看具体老师的安排,上学期的书目给大家参考。(有些书可以从图书馆借阅,或者在淘宝上买二手的,很划算)作为两年制的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时间一般都在研二考完注会之后,去年学长学姐们开题答辩时有幸去观摩了一下,觉得老师们对论文质量要求挺高的,并不是水水就能过的。所以想顺利毕业的海狮们尽量就要在研一打好学术基础,方便以后案例的撰写和毕业论文的完成。师资方面,海事大学的老师大多都十分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且自身专业能力过硬。章雁老师,从国外留学回来的他十分尊重学生,英语口语也十分流利,用充满磁性且富有感情的声音传授给大家管理会计的知识,给人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感觉。李国民老师主要教授我们资本市场和审计的相关知识,他擅长用最通俗的语言解释书本上晦涩难懂的知识点,让人听了茅塞顿开。张川老师作为上海电力学院和上海电机学院的总会计师以及几家大型企业的独董,教学经验和会计实操经验都很丰富,但为人亲和,像个邻家姐姐,上她的课总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且收获满满。学习篇在疫情期间,海大的图书馆一直是我日思夜想的地方。在大厅可以坐在沙发上跟同学讨论pre的内容,二楼以上的借阅室和一楼的自习室都是学习的好去处,环境安静,学习氛围强烈。要注意的是,疫情期间要提前关注海事图书馆的公众号,在上面预约选座才可进入哦。此外,学期期末在第三教学楼还会开放通宵自习室,怕打扰室友休息但是想学习的海狮们可以在那里奋战到天亮啦。虽然海事大学在临港,但毕竟地处魔都,也经常会有一些高端讲座在学校里举办。去年我们有幸参加了在校内举办的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论坛,近距离感受了获得诺奖的科学家们。海狮们在学校里一定要多多把握这种来之不易的机会呀。SMU住宿环境经管19级的研究生基本上都被分到了22号楼和23号楼的三人间,布局为一个上床下桌和一个上下铺。这里离经管楼、图书馆、食堂、北广都很近,生活学习上很便利。也正是由于旧楼需要修缮以及研究生扩招,经管的毕业班被要求搬到市区里的高恒大厦。在这里你可以从宿舍里看到黄浦江,在自习室里看到陆家嘴三件套,可以40分钟到外滩。今年会计专硕的海狮们应该会住到双子楼的两人间,这里离六号门非常近,周围有校医院、食堂和快递点,但离经管楼和图书馆有些距离。具体视频指路海大官微搜索“寝室”查看哦。SMU一日三餐海大一共有三个食堂,分别是海联楼(六号门旁)、海馨楼(北广旁)、海琴楼(图书馆旁)。海联楼里进驻了很多商家,小海狮们不用出校门就可以吃到五谷渔粉、黄焖鸡、石锅拌饭等美食(支持外卖哦)。海馨楼是规模最大的食堂,分为4个餐厅和回民餐厅,基本不踩雷,性价比很高!第四餐厅晚上还提供火锅烧烤和烤鱼,是同学聚会的好去处。此外,海联旁边还有海狮们都爱去的海大西点房,校庆限定月饼就出自这里。现烤面包、雪媚娘、三明治(早餐专供)、奶茶都很绝!海联旁边就是北广,北广有一切你想吃的东西,螺蛳粉、麻辣香锅、啵啵鱼等等,还有几家超市也在这边,十分便利。最后是海琴楼,因为离商船学院很近,所以这个食堂主打分量大。一楼的铁板饭、二楼的川菜和三楼的小火锅都很推荐SMU生活设施海事大学每周都会在大礼堂放电影,票价很便宜,电影也很新洗衣机可以提前下载一个海尔洗衣app,上面有预约功能。想丰富自己课余生活的海狮们可以在新学期加入学生会,也可以趁着新学期社团招新去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很多学生活动都会在学服进行,就是这个外观形似轮船的建筑啦。海事大学有专门的快递服务中心(五号门旁),除了中通和一些不知名快递在六号门校外领取以外,其他都在快递中心。读研感悟一年的读研生活让我觉得学术之路注定是枯燥且艰辛的,心浮气躁做不出好研究。有人说mpacc专硕的毕业要求低,可是我们就两年时间,如果想顺利毕业的话,我的建议是从研一就要开始每周阅读优秀论文或经典期刊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万事开头难,确定了方向才能写出来东西。不然等到了研二,实习、就业、注会、开题都会接踵而至,让你焦头烂额。但是通过读研我觉得又收获颇丰,不仅是对本科学过的财务知识进行巩固,更多的学到的是一种发散性的思维以及分析能力的提高。通过对一个个案例的分析,更能让我们理论实际相结合。最后,建议实习经验少的学弟学妹们,多尝试一下不同性质的实习,如事务所、外资企业、国有企业等等,最终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不浪费这短短两年。虽然在临港校区只待了短短半年,但这里的一切都让人怀念。离开的太仓促,有很多没来得及做的事情都成了遗憾。最后希望今年的小海狮们可以与海为伴,大有可为!在开学之际尽情享受海大限定版的秋天~来源:魔都MPAcc
原标题:海大研究生考点温馨提示:全设在崂山校区,请务必提前45分钟以上到达考点!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国海洋大学考点温馨提示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于2020年12月26日至27日进行,为确保考试顺利进行,特提醒广大考生:一、考试时间2020年12月26日至27日(每天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考生进入考点须进行身份核验和体温检测,考试期间考点实行封闭区入口和考场门口2次安检,请考生务必提前45分钟以上到达考点(第一场考试建议提前60分钟),以免影响考试。开考15分钟后,迟到考生不准进入考场参加当科考试,交卷出场时间不得早于当科考试结束前30分钟。请考生注意掌握时间。二、考场安排本次考试考场全部设在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所有校外考生须从崂山校区西门(松岭路校门,地铁11号线海洋大学站对面)出入。考场分布在教学楼第3、4、5、6、7考区,具体请见附件1.三、考前准备1.考生进校时须出示准考证、有效居民身份证、“山东健康通行码”绿码。相关材料携带不全或无法确认身份真实性的考生不得入校。请考生提前准备好相关材料。2.2020年12月10日至12月28日,考生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https://yz.chsi.com.cn)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使用A4幅面白纸打印,不得在准考证正、反两面书写其他内容。3.因疫情防控和校园管理需要,考生无法到校提前查看考场。为不影响正常考试,请提前熟悉交通路线、考点和考区具体位置。考试当天送考车辆不允许进入校园,请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出行。4.考生须携带准考证、有效居民身份证和规定文具、物品(如黑色字迹签字笔、铅笔、橡皮、小刀、胶水、绘图仪器等)参加考试,其它物品(包括书包、手机、电子手表等)一律不能带入封闭区及考场,因考生人数较多,考点无法保证封闭区外的物品安全,请考生不要携带贵重物品。可使用计算器(无存储功能)的考试科目均在《准考证》的招生单位说明中标注,未标注的均为不可使用计算器。四、防疫要求1.加强防疫知识学习,做好个人防护,避免人员聚集。自12月12日起,应每日进行体温测量、记录及健康状况监测。建议考生自12月12日起无特殊情况不要离鲁;避免去疫情中、高风险地区和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2.所有考生均需注册山东健康通行码,保持山东省电子健康通行码为绿色,并如实填写《山东省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健康承诺书》,在首场考试前,将《山东省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健康承诺书》交考场监考人员,经检查合格后方可进入考场。3.新冠肺炎疑似患者、确诊病例接触者、已治愈未超过14天的病例以及考前21天内从高风险等级地区回鲁的、考前14天内从中风险等级地区回考区的、考前14天内从中、高风险地区以外的疫情重点地区(原则上是指14天内发生本地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或公布疫情中、高风险地区的地域)回考区的、居住社区21天内发生疫情的、考前有发热(体温≥37.3℃)或其他呼吸道疾病症状的考生,务必前往青岛市定点医疗机构作核酸检测。考生入场时应主动向考点说明情况,并提供考前7日内核酸检测合格证明。未如实上报的,该行为将纳入考生诚信档案,并作为思想品德考核的重要内容和是否录取的重要依据之一。4.所有考生进入考区前必须再次接受体温测量。体温≥37.3℃的考生,需进行体温复测。体温复测后仍≥37.3℃,经专业评估和综合研判,能继续参加考试的,安排在备用隔离考场考试。不符合疫情防控要求的考生不得参加考试。5.考试期间要做好个人防护。低风险地区的考生在进入考场前要佩戴口罩,考试过程中,考生可自主决定是否佩戴。6.在检查核对考生身份信息的时候,考生应主动摘下口罩。如考生拒绝摘口罩接受身份核对,监考人员有权拒绝考生进入考场。考生应排队有序入场和离场,与他人保持安全距离。7.考试期间学校将设置考试封闭区域,校外考生入校后不可前往封闭区域以外的场所,下午考试结束后,应立即离校,不要在校园内滞留。五、诚信考试考生应自觉遵守《考场规则》,服从考点安排部署,服从监考人员的考场管理,如有作弊等违规违纪行为,考试组织管理部门有权依据《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对其做出相应处理,并计入诚信档案。构成违法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其中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考试期间,请广大考生对违规违纪行为予以监督。举报箱:本考点在教学楼第3考区门口设置举报箱。举报电话:0532-66782733(中国海洋大学监察处);0532-66782080(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0531-86162757(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举报电话)。举报电子邮箱:grad_admission@ouc.e.cn。六、其他事项1.考试期间,请留意天气变化,注意保暖。如遇雨雪雾天,请务必提前出行,确保按时抵达。2.如考生在考区外等待期间需要使用卫生间,可前往体育馆。3.学校将开放第二食堂供校外考生中午用餐。4.考试期间考生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考务工作人员或拨打电话0532-66782080[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古德]
海南大学办学历史: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的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和创办于1981年的原海南大学;2007年8月,两校合并成为新海南大学。1947年11月,私立海南大学正式创办。校址在海口市沙尾椰子园,占地面积总共500余亩。华南热带农业大学1954年,学校前身华南热带林业科学研究所创建于广州。师资力量:学校有教职工3570余人,专任教师1930余人,其中具有正高职称378人、副高职称的61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36%,具有海外一年以上访学经历的教师322人。拥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教学名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特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等各类优秀专家300余人。此外,还聘请了'两院'院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欧元之父'蒙代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博螯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等310多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或客座教授。学科评估:广西大学办学历史:广西大学创办于1928年,首任校长是有教育界“北蔡南马”之称的“一代宗师”马君武博士。1939年在桂林更名为国立广西大学,竺可桢、李四光、陈望道等一批名家曾在此任教。1952年,毛泽东亲笔为广西大学题写校名。1953年,师生、设备及图书资料被调整到华中和华南地区的19所大学。1958年,广西大学在南宁恢复重建。1961年,广西工学院和广西科技学院并入广西大学。1997年,广西大学与广西农业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广西大学。师资力量:西大学共有在职在编教职工3662人,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618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112人,专任教师2070人;其中,有院士1人、双聘院士6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教学名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0人、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中国科学院“国外引进杰出人才”(百人计划)人选6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7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1人,外籍教授、专家1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3人。学科评估:两所高校虽然都是政府有意扶持的地方代表高校,但是广西大学在学科评估上要比海南大学强得多,在师资力量上两校的差距不大。论地域带来的影响,所在城市都不是中国经济大市,综合来讲海南大学弱于广西大学。
9月22日,第二届海大医学论坛暨中澳心血管疾病诊疗进展会议在威海海大医院隆重举行。《医学综述》杂志主编兼社长刘桂蕊、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大学终身教授王乐信、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杜志民、威海市经区社会事务管理局副局长刘相连、威海市立医院心内科主任赵培勇、江门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张高星、海大医院院长谷祖涛、名誉院长吴同果主席台就座,来自国内外及全市各医疗机构心血管疾病专家教授、医疗同仁近200人参加会议。会议开幕式由吴同果教授主持。刘相连副局长在讲话中首先代表经区社会事务管理局对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慰问,对海大医院多年来对经区医疗卫生事业的付出表示衷心感谢,希望经区广大医务工作者虚心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水平,为当地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保障。谷祖涛院长致欢迎辞,他对出席会议的各位专家教授表示热烈欢迎,对各级各部门及社会各界对海大医院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并就医院的发展,尤其是胸痛中心建设取得的成就做了全面介绍,表示医院将以此次学术会议为契机,充分吸收借鉴先进理念和研究成果,进一步提高心血管病诊疗水平,以此带动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提高和服务质量的改进,更好地保障一方百姓生命健康,同时恳请各位与会代表多提宝贵意见建议,帮助海大医院快速成长与提高。会议紧紧围绕心血管疾病诊疗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主题,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纷纷登台分享个人学术成果,内容涵盖心血管病学最前沿、最规范的诊疗方法和成果,以及心肺复苏和胸痛中心建设等诸多热点领域,同时邀请本市三级医院心血管方面知名专家进行主持点评,并共同对3个临床典型疑难病例进行现场深入探讨。授课教授尽显大家风范,从不同侧重点对心血管诊疗技术进行深入浅出地讲解;点评专家妙语连珠,点评到位;案例讨论气氛热烈,各抒己见。会议高潮迭起,亮点闪耀,呈现出浓厚的学术氛围。会上,谷祖涛院长向泊于镇、桥头镇、崮山镇卫生院,皇冠、凤林、西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6家基层医疗单位授予“海大胸痛中心医联体”牌匾,建设“上下联动、协同合作”的联动机制,以更好地为区域内胸痛患者服务。此次学术会议是海大医院近期举办的第二个高层次国际学术交流会议,会上老中青心血管医务工作者汇聚一堂、切磋医术、传承一脉,共享心血管诊疗领域的新成果、新理念、新技术,开拓了年轻医师的视野,必将对威海市心血管诊疗技术产生深远影响,更好地造福威海百姓。(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李孟霏 通讯员 王伟华)
10月19日,在中国海洋大学建校95周年之际,由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共同主办的第四届“科学·人文·未来”论坛在青岛举行。论坛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17位科学家和人文社会学家云集海大,站在全球高度,东西互鉴,今古交融,展开高峰对话,共同讨论人类命运的话题。中国海洋大学第四届“科学人文未来”论坛在青岛举行 (摄影 刘邦华)论坛由人民艺术家,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长,中国海洋大学顾问、教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王蒙先生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原校长、中国现代海洋药物的开拓者与奠基人、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院长管华诗教授担任主席。此次论坛在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体育馆举行,为期一天,包括开、闭幕式和三个单元。中国工程院院士秦伯益、中国工程院院士金翔龙、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国伟、北京大学原校长林建华、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立新和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葛剑雄,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朱自强,《地球》杂志执行总编辑兼主编张泓,深圳大学党委书记刘洪一,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阎晶明,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庞中英,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主任何向阳,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邱华栋,中国海洋大学宣传部部长、教授、新闻发言人陈鷟等汇聚海大,与现场3000多名师生互动,共话“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艺术家,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长,中国海洋大学顾问、教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王蒙先生担任主持人(摄影 刘邦华)10月19日上午9点,第四届“科学·人文·未来”论坛正式启幕,王蒙先生担任主持人。开幕式结束后,伴随着热烈的掌声,论坛第一单元正式开始。该单元由何建明担任主持人,葛剑雄以《文化自信和文明互鉴》为题做演讲,随后,张国伟讲述《人、社会、自然》,秦伯益畅谈《从“和而不同”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邱华栋谈《文学也应有谦虚朴素的科学精神》,刘洪一以《普惠文明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题进行演讲。10月19日下午,由林建华主持的论坛第二单元顺利开始。何建明以《大海在我心底原来如此》与在场师生交流,金翔龙做题为《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的主题演讲,朱自强与师生分享《构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性》,张泓则以《点燃新时代的“蓝色希望”》为题做了演讲,吴立新畅谈了《助力构建人类海洋命运共同体》的体会。朱自强主持论坛第三单元。阎晶明畅谈了《文学的未来》,林建华发表题为《面向未来的培养模式》的演讲,庞中英以《“百年未有的大变局”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与师生交流,何向阳谈了《相互馈赠的想象力》,陈鷟以《一脉江河万古来——中国思想文化的流脉及其生命力》为题进行主旨演讲。随后,现场师生与名家进行互动,师生问题连连,专家妙语连珠,现场气氛热烈而融洽。论坛主席管华诗院士主持闭幕式。在海大九十五周年校庆之际,国内著名科学家和人文社会学家在此次论坛上不断进行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促进科学与人文融会贯通,共同书写人类的未来发展之梦。第四届科学·人文·未来论坛的大幕缓缓拉下,但海大师生对于人类未来的探索永不停息。与会嘉宾合影留念 (摄影 刘邦华)“科学·人文·未来”论坛于2004年10月创立于中国海洋大学,已分别于2004年、2011年和2014年成功举办三届。三届主题分别为“科学·人文·未来”“关注海洋 面向未来”和“教育实现梦想”。前三届论坛邀请了欧阳自远、刘光鼎、秦伯益、张国伟、沈国舫、盖钧镒、文圣常、冯士筰、麦康森、吴立新等两院院士和著名科学家,邀请了韩少功、熊召政、周国平、童庆炳、毕淑敏、方方、张炜、钱文忠、鲍鹏山等著名人文学者和作家,围绕论坛主题展开对话和讨论。论坛的举办,在学界引起强烈反响。作为我国科学界与文学界两大领域的高峰论坛,该论坛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加强文理学科融通和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水平,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品牌性活动之一。(中国日报青岛记者站)来源:中国日报网
1月4日至6日,海南大学首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在海口举办,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21个国家和地区的世界一流高校及科研机构近150名青年学者参会。本次论坛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国内一流大学”,设置了“热带高效农业”、“智慧海洋与资源利用”、“生命与健康”以及“自贸港与文化旅游”等四个分论坛,聚焦学术前沿及科研热点,通过专题报告、学术研讨、实地考察等形式,旨在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和成果展示舞台,促进交流合作,增进世界各地学者对海南和海南大学的全面认识与了解。论坛上,海南大学校长骆清铭院士代表学校4万余名师生员工向海内外青年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全面介绍了海南大学的历史沿革和改革发展成果。据介绍,青年学者论坛是海南大学抢抓部省合建新机遇,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举措之一。近年来,海南大学认真落实“部省合建”和海南省委、省政府“聚全省之力办好海南大学”等重大决策部署,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制定了一系列相关配套政策,在薪酬、人才津贴、科研启动费、实验室平台、福利住房、安家费、购房补贴等方面提供一系列有竞争力的条件,着力打造人才高地,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海南大学加大力度引进人才,是海南省求贤若渴、各项人才计划实施落地的一个缩影。自海南省委、省政府实施“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以来,引育结合,在吸引、培育高层次人才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完善了人才在住房、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方面的政策举措,启动千人专项引才计划、南海系列育才计划,大力引进培养重点产业高层次人才等,搭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一流平台,营造留才用才聚才的一流环境,使每一位人才在海南创新有平台、创业有舞台、发展有机会。更多高校新闻,请关注高校招生报考网http://www.gxzsbkw.com/
“希望通过海水稻论坛,各位专家、企业家贡献智慧,出谋划策、携手同心。希望广东海洋大学建设好(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督促海水稻成功。”10月29日上午,在广东湛江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海水稻发展论坛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作为论坛主席通过视频发表致辞,向论坛的举办表示衷心祝贺,并给参加海水稻发展论坛和作物学研究生创新论坛的农业青年科技工作者回信。在致辞中,袁隆平院士点赞广东湛江,并对广东海洋大学海水稻科研推广寄予殷切期望。10月29日-30日,第二届中国海水稻发展论坛在广东湛江召开。百余家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的400余名专家、青年学者及企业家代表坐而论“稻”,共同研讨交流海水稻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新动能,展示海水稻发展新成果,共话海水稻万象,赋能海水稻发展。本届论坛以“引领产业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由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办,广东海洋大学、广东·东盟农博会组委会、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各分中心等单位联合承办。院士专家论“稻”共谋海水稻发展大计论坛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通过视频方式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宣布论坛开幕。湛江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钟力,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齐绍武、我校校长潘新祥等领导嘉宾现场致辞。来自江苏、湖南、广西、广东、黑龙江等地的科技、农业主管部门领导专家出席开幕活动并作主题发言。全国人大代表、我校副校长宁凌主持论坛开幕式。袁隆平院士在视频中说:“发展海水稻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耕地开荒保护和实施乡村振兴、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意义重大,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重大举措。”在回信中,袁隆平写道:“近几年来,中国海水稻的研发不断取得重要进展,推广面积在扩大,产量也不断取得新突破,使我感到非常欣慰!”袁隆平希望年轻人携起手来,使我国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推进,以促进粮食生产的进一步提高,同时保护好绿水青山我们的家园,努力完成中国农业的复兴大任。谢华安院士在致辞中指出,海水稻是耐盐碱水稻,源于广东湛江。当时命名的“海稻86”就是一个耐盐力很高的种质资源,耐盐碱基因是宝贵的资源,一定要保护好、利用好,为中国和世界的粮食生产贡献力量。校长潘新祥致辞校长潘新祥在致辞中提到,希望通过本届海水稻论坛,为来自全国各地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产业精英搭建一个“共抓新机遇,共谋新发展,共享新成果”的学习交流平台。他表示,广东海洋大学将依托水产、食品科学、海洋科学等学科优势,以种植为基础、以生态为依托、以深加工为引擎、以富民为根本,通过生态立体养殖、海洋牧场与生态修复、生态滨海农业、滨海景观园林、绿色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产学研一体化融合,让在盐碱滩涂地“稻花香里说丰年”成为现实。汇集前沿成果共享海水稻“知识盛宴”为期两天的海水稻论坛话题丰富、亮点密集。论坛开设高端峰会、平行论坛,展览展示涵盖了选育耐盐碱水稻全产业链及相关文旅产业、农业科技,突出海水稻产业扶贫成果。其中,高端峰会研讨了盐碱地改良、海水稻种植、智慧农业全产业链的前沿趋势和最新成果。四个平行论坛包括海水稻分子生物学与基因组改良论坛、盐碱地改良及海水稻生理生态调控论坛、海水稻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粮食安全背景下作物学科研究生创新论坛,就耐盐碱水稻产业开发、调控技术研究、种质资源收集与品种培育、全营养控失肥技术应用研究,秸秆炭化与土壤改良、播期调控对寒地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等议题展开学术交流、研讨。论坛举办期间,与会领导及专家还一同组织前往海水稻种植示范基地参观,考察了解海水稻新品种、新技术。深耕数十载广东海洋大学助力“盐碱地变良田”作为海水稻发源地的湛江,自然条件优越,孕育了许多原始的海水稻种质资源。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位于湛江的广东海洋大学就开展海水稻机理研究、种质创制及新品种选育的工作。1986年,广东海洋大学研究员陈日胜在湛江海边发现了第一株野生海水稻,申请新品种专利定名为“海稻86”,被袁隆平院士评价为继杂交稻之后水稻行业的又一次重大革命性突破。2012年,袁隆平院士率队亲临湛江雷州超级稻工程建设基地现场观摩会,期间,他的足迹再次踏进了广东海洋大学,参观了海大校园和水生生物博物馆,受到了海大师生的欢迎。2016年,袁隆平院士团队与陈日胜合作,次年10月测产,海水稻引起聚焦。2019年6月,袁隆平受聘为广东海洋大学中国东盟海水稻研究院荣誉院长2019年12月,袁隆平受聘为广东海洋大学特聘院士2019年,以本校海水稻研究团队为依托,广东海洋大学挂牌成立了中国东盟海水稻研究院,聘袁隆平院士为荣誉院长和学校特聘院士,并在袁隆平院士的建议和支持下筹备建设“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通过与袁隆平院士团队的深度合作,海水稻研发种植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广东海洋大学教授陈日胜带领团队在海宴镇南丰村试种海水稻,研究团队在部分试验田中混养鱼虾,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增加土壤肥力。如今,海宴镇已成为全省最大连片海水稻种植基地。2020年4月,广东海洋大学耐盐碱杂交水稻新品种现场评议会2020年4月,在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的试验现场上,广东海大耐盐碱杂交水稻新品种万胜优天弘4号、海优2号表现优异,引起观摩领导专家的高度关注,袁隆平院士竖起大拇指以示赞赏。2020年8月,广东海洋大学江门海水稻基地进行海水稻种植第三方评价广东海洋大学为海水稻优质高产育种、盐碱地改良利用,乃至国家粮食与耕地安全贡献海大力量,目前已涌现出一系列海水稻相关原创性论文、专利、品种保护权和品系等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海水稻研发向纵深发展,其产业化推广充满后劲。文案丨饶刚顺 梁 缘 综合自南方+ 湛江日报等图片丨杜 壮 黄晓蓝 郭丽怡崔雯慧 廖怡晨 李威宏 彭碧群吴宛霖 黄朝丹 黄怡雯 胡 燕编辑丨梁欢怡责编丨李童欣 冯佩霞 杨鸿业审核丨欧卫军 张艳梅 杜 壮来源:广东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