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哈工程发布考研录取名单,430分考生泪洒复试,初试倒数第一逆袭凤凰台

哈工程发布考研录取名单,430分考生泪洒复试,初试倒数第一逆袭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最近几年,国内考研报名人数持续快速增长,2021年考研报名人数达到了377万,再创历史新高,相对而言,国内985、211知名高校扩招幅度并不是很大,这导致很多热门高校竞争压力明显提升,虽然今年考研国家线并没有明显上涨,但是中国农业大学、郑州大学等211高校复试分数均出现了大幅度提升。部分高校虽然没有提升复试分数线,不过复试环节难度明显增加,很多初试成绩优异的考生在复试环节惨遭淘汰,也有部分初试成绩不理想的考生实现逆袭,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令人感慨不已。初试430分考生无缘录取近日,国内211名校哈尔滨工程大学发布了2021年考研录取名单,令人意外的是,一名初试成绩430分的一志愿考生未能被如愿录取,据悉,这名考生报考的是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校发布的进入复试人员名单显示,这名考生初试成绩在报考该专业的所有考生中位居首位。一般而言,能够在考研初试中取得430分以上的成绩十分不容易,即便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这样的顶级名校,多数专业复试分数线也在400分以下,能够取得如此高分并不容易,除了这名考生之外,还有初试成绩418分、406分的考生也被遗憾淘汰,令人感慨不已。初试345分考生实现逆袭事实上,今年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报考热度并不是很高,有部分专业甚至出现了缺额,进入工商管理专业复试环节最低分仅为345分,在国内211名校之中并不是十分突出。在一大批400分以上考生被淘汰的情况下,学校也有很多初试成绩不理想的考生顺利实现了逆袭,公开信息显示,一名初试成绩345分的考生凭借复试环节的出色发挥实现了逆袭,值得一提的是,这名考生的总成绩为76分,恰好是被录取的最后一名,一名初试成绩为406分的考生,最终取得了75.76分遗憾落榜,可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令人十分惋惜。复试环节考核内容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发布的复试通知显示,学校复试以面试为主,取消笔试形式,并将笔试考核内容融入面试之中,主要包括外语能力测试、综合能力测试两部分。外语能力测试主要包括听力测试、口语测试和专业英语测试,而综合能力测试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学校复试总成绩为200 分,其中外语能力测试满分为50分,及格线为30分,综合能力测试满分为150分,及格线为90分,只要其中任意一个环节不达标,就会被判定为复试考核不合格,将会不予录取。按照复试方案,学校采取的是差额复试,其中应用经济学差额比例为155%,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差额比例为194%,工商管理复试比例为191%,而公共管理专业出现了缺额,相对而言,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工商管理两个专业进入复试的考生人数相对较多,复试竞争也更加激烈。同类情况并不鲜见在国内,有很多985、211名校都非常重视考研复试环节,在2020年研究生录取中,国内985名校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曾经出现了5名初试400分以上考生同时被淘汰的情况,其中有2名考生是兰州大学本校毕业生,可见学校对于复试环节非常重视。在2021年考研录取中,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再度出现了初试高分考生被淘汰的情况,有一名初试成绩423分的考生由于复试笔试成绩不合格最终无缘被录取,令人十分惋惜。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考研复试同样出现了冷门,有多名初试成绩400分以上的考生因为复试成绩不理想,最终无缘被录取,令人感慨不已。从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目前国内有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复试环节,大家即便在初试中取得了高分也绝不能放松警惕,毕竟初试只是考研成功的第一步,有很多高校虽然复试线不高,但复试环节淘汰比例很大,每年都有大批初试成绩优异的考生在复试环节被淘汰,令人十分惋惜。

敬之

按期毕业!哈工程1567名硕士完成“云”答辩

龙头新闻讯 记者24日从哈尔滨工程大学获悉,哈工程14个学院1567名2020年春季学期初毕业的研究生,日前圆满完成在线毕业论文答辩,毕业不延期。据了解,船舶学院在全校率先启动远程视频答辩。3月8日至17日,学院视频答辩工作监督检查领导小组20余位专家分赴25个视频答辩小组进行全程督查,顺利完成159名研究生的视频答辩工作。动力学院专家与答辩学生在问答中“交锋”,弹幕频频点赞。在聊天界面上,不时出现督查专家的点评“弹幕”——“学生表现很棒,时间控制得好,赞!”“学生讲得不错,老师质询实实在在。”“组织严密,程序严格,老师问题针对性强,有利于后续论文完善。”3月5日至15日,哈工程自动化学院组织209名硕士研究生进行在线答辩。学院通过视频会议组织所有答辩秘书进行了答辩流程的培训,安排了16名学院督导对30场答辩进行检查记录。动力学院答辩“现场”秩序井然;“现场”外,秘书组在微信群里回答疑“候场”学生们的各类疑问,按顺序安排学生调试设备、进入会场,答辩各环节步骤严谨、环环相扣,最大限度还原了线下答辩的全过程。作为哈工程唯一采取论文“100%校外盲审”的工科院系,动力学院105名学生的毕业论文外审如期完成。“直至上交论文的最后一刻,郑群老师还在帮我修改论文,老师严谨求实的科研精神与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将影响我一生。”赵一同学告诉记者,他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为《船用燃机压气机跨音级气动布局研究》,答辩后,赵一逐条整理专家意见,多次与导师郑群教授沟通修改。郑群指导他对论文逐字逐句斟酌、推敲,经过多次修改,郑群才将赵一的论文整理上交学院归档。 信通学院2017级硕士四班的张羽寒假“两手空空”回家,“看到学院采用在线毕业答辩等相关通知的时候,真是感觉措手不及。”和张羽一样,很多毕业班的学生关于毕业论文答辩的进展,都停留在提交盲审版论文的状态,寒假回家没带电脑,没有相关资料,没有来得及做PPT。导师叶方得知同学们的难处,多次申请进入学校教学楼为学生取电脑,实验室老师帮着免费邮寄。张羽说,“叶方老师牺牲自己的时间给我们反复耐心修改答辩PPT,并提出建议和意见,让我们更加有信心面对答辩,感觉到了老师的温暖。”3月9日至16日,材化学院2017级113名硕士研究生顺利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工作。参与此次答辩的导师无机材料研究所教师冯静说:“这次线上答辩在重视程度、答辩效果和规范性上与往年现场答辩相比非但没有降低,反而都有所提高,特别是此次答辩之前,所有参加答辩老师做了很多准备工作,提高了论文评审质量。参与答辩的学生也因此次答辩的特殊性,准备得更细心更充分。”学院教学督导、答辩委员会主席董国君老师在参加答辩后表示:"在线答辩,是疫情下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的实践、尝试和体验,对参与其中的教师、管理者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效果不比现场答辩差,并且更灵活,这为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提供一种值得深入思考的方向和思路。"

六美

哈尔滨工程大学举行2021届硕士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

3月30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哈工程1654名硕士研究生圆满完成学业,胸怀梦想、扬帆启航,书写更加壮丽的人生篇章。早上10时,2021届硕士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体育馆举行。大工至善,大学至真校长、校党委副书记、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姚郁,党委常委、副校长韩端锋,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彭远奎,校长助理严汝建出席仪式。校党委副书记夏桂华主持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热烈的掌声中,姚郁寄语毕业生“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姚郁首先代表学校,向毕业生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关心支持毕业生的亲友们和付出辛勤汗水的老师们致以衷心的感谢。他与同学们共同回顾了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相信这将成为毕业生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回忆。姚郁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大家的研究生求学生涯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让同学们成为了特别的一届。母校师生共同亲历了前所未有的抗疫之战,也见证了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英勇壮举。疫情是一次重大的历史考验,也是一次重要的人生考验。面对疫情这场大考,同学们坚决服从学校疫情防控安排,以敢为的勇气、顽强拼搏的精神,交出了精彩的毕业答卷。很多同学深入疫情防控一线,在疫情防控战场谱写着青春战“疫”曲,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哈工程学子的使命与担当。母校为同学们感到骄傲!姚郁对毕业学子提出三点殷切期望:一要在感悟历史中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发展自信。历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回顾历史可以帮助我们以史为鉴、把握现在、展望未来。他鼓励同学们学习“四史”,从党史国史中汲取精神力量,继续传承发扬哈军工优良传统,保持战略定力和坚定理想信念,把自己的青春奋斗放到历史长河中去审视、去把握,承继历史责任,担当时代使命。二要在创新实践中了解国情民情,锤炼创新本领。实践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唯一方法,是一切知识和智慧的本源,也是解决一切问题最现实、最便捷的途径和方法。他以我校87级校友、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的成长经历为例,鼓励同学们走出校门沉心静气、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件事。他希望同学们,以扎实的专业知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投身到海洋强国、制造强国的伟大事业,做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智慧力量。三要在追逐梦想中把握时代使命,坚持奋勇拼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青年一代的成长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结合。他向毕业生讲述了我校97级校友叶聪作为“奋斗者”号总设计师,为祖国载人深潜事业不懈奋斗的故事。他希望青年学子把个人远大理想融入国家事业,与国家未来同频共振,把握现实机遇、直面风险挑战、发扬斗争精神、坚持奋斗姿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绽放出青春光彩。最后,姚郁希望大家继续传承哈军工优良传统,坚定理想信念,勇立创新潮头,坚持奋勇拼搏,努力争当新时代奔涌的“后浪”,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他祝愿同学们在未来的征程中一切顺利、鹏程万里,欢迎大家常回家看看!核学院牛泽圣代表2021届硕士毕业生发言。他回顾了在母校学习、生活的点滴时光,表达了对学校、老师的感恩之情。他表示,全体从母校走出去的学子都将铭记“大工至善、大学至真”的校训,在各自的岗位上践行“忠诚、坚韧、团结、创新”的校风,努力拼搏、不懈奋斗,在民族复兴、国家发展的道路上留下哈工程学子的风采。他代表毕业生祝福学校繁荣昌盛,越来越好。导师代表、智能学院张伟教授对毕业生提出三点希望:一是懂得感恩,感恩学校、父母、身边人,感恩常在、温暖常在,能够更好地积极情绪、提升能力、激发灵感、释放潜能;二是持续学习,在任何岗位都要踏实学习、充实自己,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让自己在学习中不断成长;三是勇于担当,他鼓励青年一代树立责任心,要有敢当大任的勇气、可堪大任的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强国梦贡献才智。随后,校领导与各学院导师代表一同为全体硕士毕业生援苏正冠、颁授学位证书并合影留念。“我一定会怀念在军工大院的生活,这也将是我一生最美好的回忆。”“感谢母校,感谢导师!祝自己和同学们毕业快乐!” 典礼结束后,同学们表达不舍,相互祝福。物理学院的刘玉荣在学校学习了7年,实验室的师妹贴心地为她准备了花束并送上祝福,“感谢母校7年的培养,感谢恩师的敦敦教诲,祝福母校越来越好。”航建学院的刘宇表达了对母校的感恩之情,表示始终要以“大工至善 大学至真”的校训鞭策自己,在工作岗位不懈奋斗,以优异的成绩回报母校。帽穗从右到左拨过校园里的匆匆岁月实验室里、图书馆中体育场上、教学楼内都曾有我们奋斗的身影未来,我们一同乘风破浪心中有你,何惧别离曾经的同窗,一辈子的朋友来源:哈尔滨工程大学 撰文 | 赵琳琳 摄影 | 王一勇 杨明晨 袁伟铭 视频 | 赵琳琳 排版 | 邹德羽 编辑 | 李颖超 责编 | 霍萍 审核 | 吕冬诗 金声

刘勰

「火了」哈工程这位老师成全国“爆款”,但有人却提出质疑

近日,在微博上一位来自哈尔滨工程大学的老师于凡成了新晋“网红教师”他把一门选修课《孙子兵法中的思维智慧》活生生讲成了相声该课如今已上线网络慕课去年12月还入选了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爆款选修课如何炼成:“我每节课都会借鉴相声的技巧”这门“线下的同学一课难求,线上的同学坐等更新”的课程是怎么炼成的?《孙子兵法》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军事智慧,怎么把这本用文言文写成的书,转换成被学生易于接受、可知可感的形式,授课教师哈工程国防学院于凡副教授在教学内容上,下了一番工夫。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师于凡称:“我每节课都会借鉴相声的技巧,说学逗唱、三翻四抖、起承转合、铺平垫稳等。”于凡将从小学习的相声技巧应用到了教学之中:孙子所在的春秋时代,这打仗很注重礼仪规范。‘不鼓不成列’,在咚咚咚的鼓声中,双方咔咔咔排着队列往前走。走的过程中还讲究‘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走了六步七步一看,这队列咋还没走齐呀,立定!向右看齐!向前看!好,齐步走!噔噔噔,直到双方碰上。不仅如此,他还研究综艺节目主持人的主持风格,将其应用到不同的教学内容中。他认为,主持风格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新闻播报式,适用于讲授较为爆炸性的知识;纪录片式,通过语言、声音的魅力,娓娓道来,适用于叙述性较强的内容;综艺主持式,幽默夸张,富有表现力的动作更能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于凡在课上,不仅仅讲兵法,更将兵法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作为课程的重点。谈兵法、讲事例、说时政,有理有据地为学生分析《孙子兵法》中所阐述的军事思想,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萨达姆没有想到美国竟然绕道沙特阿拉伯境内进入,打了一个漂亮的左勾拳,迂回穿插,仅用103个小时让伊拉克地面军队毫无还手之力......这就是在现代战争中运用的‘兵者,诡道也’的方法。那么一场战争的胜利,将领会起决定性作用吗?会吗?不会吗?”于凡还说:“学生上课听不听课,责任全在老师。我上课的时候会和学生说,不想听课没关系,但是,我就能保证,至少有95%的学生能认真听课。”“我也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能理解学生的感受。所以在教学内容上要很丰富,让学生真的能学到东西。其次,表达方式也很重要。老师表达的好不好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通过自己学生时代的感悟、对学生心理的分析和掌握、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探索以及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于凡老师探索出了一套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这门课有多火?每学期网上选课开始当天,几分钟时间孙子兵法选修课就处于“爆棚”状态。这门课每次只开三个班,每班只有100个名额,却有两、三千名学生报名,有的学生甚至连报3年,都没有被选上,每学期都有几十名学生蹭课。基于这种情况,于凡老师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将自己的课程录成视频,放到网站上,供选不上课的学生们观看学习。《孙子兵法中的思维智慧》开设于2003年,作为哈尔滨工程大学最早的通识选修课程之一,也是该校最先建设网络慕课的课程。课程上线的六个学期,有来自全国200多所高校,将近10万名学生选课。网友点赞:老师界最好的相声演员,相声界最厉害的老师!了解到于凡老师在网络走红后,不少学生表示选修过该课:有同学出来认证了这门课的火爆:还有同学揭秘了于老师其他技能......也有网友对这种上课形式提出质疑:更多的网友送上了花式点赞:

土银

哈尔滨工程大学公布20研究生拟录取名单!

随着5月20日将军来临,也就是调剂系统正式开通,很多学校已经完成了一志愿的复试工作,并且有很多学校公布了自己一志愿的拟录取名单,这直接让部分学生悬着的心放了下来,拟录取名单是在正式录取之前的一个名单,今天,小编就介绍一所学校各个学院都已经公布了自己的拟录取名单,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请在第一时间在相应的研究生院查询具体的名单详情。这所学校就是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以前被称作哈军工,是一所211工程大学,也是一所非常不错的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中的数学科学学院公布了2020年硕士研究生的复试结果,也就是拟录取名单。我们可以看到今年的数学科学院中初试成绩占比最高分达到了410分,综合成绩排到了第二,这个成绩也是非常不错的,今年数学科学学院招生的人数也是非常多的。学校中还有一个学院是非常重要的学院,就是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也公布了一志愿拟录取名单,相比数学科学学院来说,动力工程学院的初试的最高分只有363分,没有上面那个学院的分数高,但是作为一名工科的专业,363分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分数,希望你们可以在拟录取名单当中。还有船舶工程学院也公布了一志愿等尼录取名单,并且这个拟录取名单中是包含校内调剂的,如果说你的第一个专业没有被录取的话,可以申请校内调剂,如果成功的话,也是可以被录取的。今年的最高分为365分,总成绩排在第一位的是总分为74分的同学,船模于海洋结构五设计制造专业是哈滨工程大学的一个重点学科。学校对录取的学生的要求极高,所以能够被这个专业所录取的话都是一个娇娇者。希望各位同学们能够披荆斩棘,希望各位同学麦不负重望,也希望各位同学们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加油吧,2020年的考研学子!

兄弟们

瞭望|不临海却深谙海,解密哈工程创新密码——专访哈尔滨工程大学校长姚郁

哈尔滨工程大学校长姚郁行业特色型大学,要想抓住未来,就必须从“我会干什么就干什么”的站位转换成“国家需要什么就干什么”当前高校研究生大规模扩招,对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要敏锐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而非被动地应、懒惰地守、惯性地走,要把自己做成自变量,影响因变量高校不应在几千、几百亩土地上封闭起来培养人才,而是要在集结社会资源、凝聚社会力量中办“大教育”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杨思琪在远离大海的哈尔滨,在地处高寒的中国东北角,“国防七子”中唯一一所船海特色高校——哈尔滨工程大学(下称哈工程),始终以追求服务国家“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领域战略需求为使命担当,打造了一批国之重器,培养了一大批“为船、为海、为国防”的杰出人才,为海洋强国贡献了力量与智慧。这里产生过我国第一艘试验潜艇、第一部舰载计算机等数十项“共和国第一”。建校初期还有200余名共和国将军、50余名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39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数千名高级工程师和教授从这里走出。近30年来,哈工程又向“三海一核”领域和国防系统输送了5万余名毕业生。这些成就何以得来?又如何继往开来?日前,《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了哈尔滨工程大学校长姚郁,全面解读这所大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国家需要什么就干什么”《瞭望》:如果把哈工程比作人,你怎么形容她的精神气质?这种气质又是如何练就的? 姚郁:哈工程师生传承着鲜明的“以忠诚为境界,以船海为特色”的精神气质。这一气质的练就与这所学校的办学历程相关。学校60余年的风雨变迁始终与新中国命运息息相关,她的前身是新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技术学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即“哈军工”。她培养的13届学员成才率极高,她的科研也有力推进了新中国海军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很好地诠释了高校对社会的贡献。1970年,她以海军工程系为主体在原址组建了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即“哈船院”。当年的学校领导集体在困境中克服各种困难,缔造了国内一流的船海核学科,创造了一大批高端科研成果,解决了诸多领域人才短缺和断档问题,支撑了国防科技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今天的哈工程传承红色基因,坚守“为船为海为国防”的使命担当,积淀形成深厚的“三海一核”特色优势,“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的办学境界更是内化为师生自觉的价值追求。《瞭望》:作为一所行业特色型大学,在国家对创新提出更高要求的前提下,学校如何在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上布局? 姚郁: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作为船海核领域的重要创新力量,学校聚焦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主动谋划布局,充分发挥海洋强国战略中“国家队”的作用,发挥科研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先行军”作用,面向国家和国防需求,发挥优势、拓展布局,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为此,学校主要在承担重大科研任务、打造国之重器、强化基础研究和前沿创新、提升创新策源能力、推进高质量科研平台建设、探索推进机制体制创新等方面不断探索和尝试。2020年,全国第六家、海洋领域唯一创新工作站——水下智能技术协同创新工作站获批建设。工作站集中了学校在水下无人系统、水下智能探测和水下智能技术等领域的技术优势,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深度协同,将着力解决深远海领域创新活力不足问题,以体制机制创新带动技术创新,解决一批前沿科学问题,攻克一批关键技术难题,推出一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培养一批优秀人才,走出一条国防科技创新的可复制、可推广新路。协同创新工作站的建立充分彰显了学校在特色优势领域围绕国家战略主动谋划布局的能力。作为另一个服务国家战略的平台,复杂动力学与控制创新中心也已通过评审。创新中心是学校牵头,联合多家优势单位,在学校青岛创新发展基地建立的贯通产学研用的创新平台,以探索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到装备研制全创新链条协调的创新机制,引领装备创新发展和颠覆催生。创新中心不但是校内科研团队跨学科的协同,更是全国范围内跨行业的大协同,是新形势下新型举国体制的体现。《瞭望》:学校是基于什么样的理念和站位做了这样的布局? 姚郁:要想抓住未来,就必须从“我会干什么就干什么”的站位转换成“国家需要什么就干什么”,更加注重原始创新、更加注重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更加注重方向引领,引导广大教师做真科研,把科研成果应用于祖国的海洋国土和国家急需。创新工作站也好,创新中心也好,都会遇到技术挑战,都要寻求“从0到1”的突破。通过创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目的是以增量创新带动存量变革,这就是我们这所行业特色型大学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哈工程人的血脉中有这样的基因,这也是我们要在新时代交好的历史答卷。培养船海核关键领域紧缺人才《瞭望》:你怎么看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和国际形势变化对哈工程发展的影响?姚郁:面对当前国际形势波诡云谲,哈工程作为一所行业特色型大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需要客观冷静地认清形势,走出一条科技和人才培养自立自强之路,为国防事业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国家培养船海核关键领域的紧缺人才。《瞭望》:船海核关键领域的紧缺人才具体所指是什么?姚郁:主要是三类紧缺人才。第一类是行业高精尖的急缺人才,即立足“三海一核”专业特色,培养信念坚定、人格健全、乐于探索、务实笃行的一流工程师、行业领军人才。第二类是顺应产业发展的急需人才,即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包括学校与中船集团、中核集团等联合培养博士生。第三类是适应新军事变革的急需人才,比如开展国防科技创新的高级研究型人才等。目前,我们与军事科学院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就属于这类人才。《瞭望》:培养这些紧缺人才的关键是什么?哈工程有哪些重点举措?姚郁:关键是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哈工程为此推出了“师资队伍建设20条”,涉及加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专任教师分类发展、构建创新领军人才特区政策等多方面内容。比如,为深度对接制造强国、海洋强国发展战略,学校建立了高端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制度,对创新领军人才在人才引进、职称晋升、绩效分配、评价考核等方面赋予更大的自主权。对承担国防科研任务的科研人员,探索职称评审新举措。为引导教师在世界科技前沿、新兴领域及解决“卡脖子”问题等方面开展持续深入研究,学校还加大了经费投入和政策性供给,力求重点培育与引进一批具有“领跑”潜质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后备青年人才。同时,重点扶持一批潜心教育教学的学术骨干,充分调动全校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培育造就一支育人水平高超的教师队伍。2016年以来,学校新增国家级领军人才52人次,引进高水平师资352人,新增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黑龙江省“头雁”团队12支,有力支撑了国家战略和国防以及行业的重大需求。学校还进一步完善了博士后管理制度,建立了具有竞争力的博士后人员薪酬待遇体系,使之成为聚集、培养、选拔优秀青年教师的蓄水池。注重以重大重点项目为牵引,推动青年人才主动融入学术圈,扩大学术影响力。哈尔滨工程大学师生在学校操场上建起“雪地航母”(2020年11月22日摄) 哈尔滨工程大学供图  拓展布局未来人才培养《瞭望》:哈工程曾经培养了我国首艘国产航母副总设计师孙光甦,“蛟龙”号首席潜航员、我国多型潜水器总师叶聪等一批船海核领域一流工程师、行业领军人才和科学家。未来,学校将如何布局和拓展人才培养?姚郁:未来的人才培养,我们不会改变哈工程多年坚守培养行业关键领域紧缺人才的初心使命,也不会改变培养“视野宽、基础厚、能力强、素质优、可靠顶用”毕业生的定位,我们会大胆推进人才培养改革,适应人才需求新变化,回应国家关切和社会关切。近几年,学校一直谋划和拓展两个新的板块,展开人才培养的新布局。一是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合作建立中英首个船海特色合作办学机构。英国高等教育有900年的历史,海洋装备领域走在世界前列。经过两年努力,学校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合作建立了中英首个船海特色合作办学机构,依托船舶工程、轮机工程、自动化工程、水声工程4个专业,在智慧海洋领域开展合作教育和研究,在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等方面吸收和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先进经验,打造人才培养新的高地。2020年9月,首批137名新生进入联合学院学习,招生超出预期,得到社会高度认可。二是布局智慧海洋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着力培养引领智慧海洋科技发展的领军人才。新学院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坚持面向未来、坚持学生中心、坚持体系重构、坚持多元协同,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实施“12345”行动计划。1是一个目标,即面向海洋未来,聚焦智慧海洋,培养能够引领智慧海洋科技发展的领军人才;2是两项探索,即探索海洋领域学科专业交叉融合规律、探索智慧海洋未来科技领军人才培养模式;3是三项改革,即课程体系改革、教学体系改革、考核评价体系改革;4是四项举措,即科教融合育人、产教融合育人、军民融合育人、国际合作育人;5是五项保障,即党的领导、组织保障、条件保障、政策保障、经费保障。学校希望通过这两个本科生育人实验高地,培养更能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瞭望》:本科生之外,体现一所研究型大学培养实力的其实是研究生教育,哈工程在研究生教育上又有哪些新拓展、新布局?姚郁:国内研究生教育现状基本是“山羊和绵羊一起放”,即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混在一起培养。但专业学位定位是面向工程应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人才,学术学位更强调培养科学家型的人才。在研究生人才培养上,学校与现实需求还有差距,正通过调动社会资源、挖掘与地方和企业合作办学,不断提升培养能力。2020年,学校在烟台布局建立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烟台研究(生)院,突出产教融合,与烟台市40余家行业骨干企业联合培养专业学位人才,首批40余位老师、571名研究生已经入院入企开展科研和学习。这一方面充分调动和利用了社会资源培养高层次专业学位人才,另一方面也精准对接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使学校的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更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学校希望通过这个突破,带动高层次人才培养整体水平的提升,努力在全国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面打造产教融合标杆。从2018年开始,学校与军事科学院以重大科研项目为依托,以军地双导师模式,开展新军事变革急需人才联合培养。每年招生40名博士、20名硕士,合作导师近百人,获得教育部认可。《瞭望》:站在国家教育改革新发展阶段的起点,你有哪些思考和谋划?姚郁:这些年来,围绕新时代国家对人才的新需求,学校一直没有停止探索和思考。新形势、新阶段下,作为校长,我也越来越感受到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在不断清晰和提高。特别是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和2020年7月底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对新历史阶段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发展方向。我们从中领会到,在国家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哈工程作为行业特色型高校在培养高层次人才上,责无旁贷。为此,从去年开始,学校针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三个办学的核心内容陆续展开大规模论证,组织召开了200多场座谈会。经过半年多系统梳理,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和现阶段要解决的问题,先后出台本科生人才培养40条、研究生人才培养20条、科研20条和师资队伍建设20条,统称为“工程100条”,基本理清了未来3~5年哈工程的发展思路与格局,为师生注入发展动力与信心,也将推动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往深里走、往实里走。把自己做成自变量影响因变量《瞭望》:近年哈工程围绕沿海城市正加快布局拓展,这是在寻找船海梦的着陆点吗?姚郁:应该说,哈工程虽然是一所船海特色鲜明的高校,但她居于内陆,并不临海,所以打造哈工程的“出海口”是学校几代人的共同梦想。青岛是我们最早进行布局的沿海城市,我们希望借此打造人才高地,海上试验场,推进国际化办学,拓展新兴交叉学科。这四个定位,目前一直在有序推进。学校与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还联手打造了全国唯一一个军民两用海上综合试验场,未来这一试验场将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开展科研工作。2020年,学校又主动融入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战略,与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共建创新发展基地,为我国深海科技领域的人才培养与技术攻关贡献力量。《瞭望》:你怎么看高等教育的未来和发展重点?姚郁:我认为,面向未来的高等教育,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如何培养一个完整的人、全面的人,不被具体事务所限制,不被某一专业所束缚。这也是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以往,我们的教育多培养单一专业、单一学科的人才,习惯于在原来固有的舒适圈钻研,实际上不利于学生成长。这体现了教师指导能力、师资配比水平的不足,凸显了教育模式改革的紧迫性。当前一些教育领域暴露的问题,主要是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跟不上时代发展所造成的,比如我们更多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该如何适应社会需求,提升抗压能力。高校的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归根结底是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的体现。高校不断提升教师水平、改善办学条件,都是为了解决人才培养的问题。我们的教育应该教会学生怎样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建设性地改造社会,为促进社会良性发展贡献力量。当前高校研究生大规模扩招,对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要敏锐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而非被动地应、懒惰地守、惯性地走,要把自己做成自变量去影响因变量。我认为,高校不应在几千、几百亩土地上封闭起来培养人才,而是要在集结社会资源、凝聚社会力量中办“大教育”,这种方式既解决高校为社会服务的问题,又解决了人才培养载体的问题。我们应该以开放的思维、全新的体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社会需求,符合公众期待,得到用人单位认可。对于未来不确定性,我们不要抱有任何幻想,要立足于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瞳爱

哈尔滨工程大学;公布有20研究生一志愿复试名单!

近日,哈尔滨工程大学在研究生官网中发布了一个重要的通知,那就是公布了20考研一志愿研究生的复试名单,这一消息一出出得到了很多学生们的响应,让报考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学子们内心为之一振,这是令人激动的一个事情,因为每天我们都在等待着复试名单的公布,有没有划院线,能不能参加研究生的复试。好在哈尔滨工程大学率先公布了自己一志愿的复试名单。哈尔滨工程大学是一所211工程大学,双一流建设高校,被人称为哈军工,也是黑龙江省除了哈尔滨工业大学之外最好的一所大学,其中特别是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学院中的电子信息专业,在全国范围内的排名来说都是名列前茅的,也是许多20考研学子们心中的理想高校。所以能够参加哈尔滨工程大学一志愿的学子们是十分幸运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准备复试,在复试的过程中以自己最好的状态来得到导师们的认可度,被自己的院校所录取。今年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大多专业的复试线都是根据国家线所划定的,没有提高自己的复试线的要求,毕竟哈尔滨工程大学是位于黑龙江省,地理位置是比较偏僻的,报考的人数也不如北京、上海等地的多。所以哈尔滨工程大学还是以自己最大的包容性,来给分数不是太高的学子们的一个机会,是更多的学子们能够继续深造下去。小编特地了解到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的电子信息专业,今年的专硕的最高分为364分,并且小编了解到今年哈尔滨工程大学到专业课的分数总体上都是比较低的,可能专业课的难度今年有所增加,但是也是不乏130分的学子们,既然学校没有自己的院线,按照国家线来进行复试,所以我们一定要抓住复试的机会,更好地突出自己。2020考研的小伙伴们,我们还剩下最后一个流程,20考研就将完成,我们一年多的努力也将要付诸实现。加油吧!研究生!

贵贱有时

哈尔滨工程大学1567名硕士研究生完成“云”答辩,按期毕业!

日前,哈工程14个学院1567名2020年春季学期初毕业的研究生,圆满完成在线毕业论文答辩,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降低”“毕业不延期”。船舶学院:严把159名研究生的答辩质量关船舶学院在全校率先启动远程视频答辩。3月8日至17日,学院视频答辩工作监督检查领导小组20余位专家分赴25个视频答辩小组进行全程督查,顺利完成159名研究生的视频答辩工作。经督查、答辩组专家和学生反馈,毕业论文视频答辩流程规范,答辩委员把关严格,学生答辩准备充分,视频答辩效果远超师生的预期。动力学院:“官方弹幕”频频点赞专家与答辩学生在问答中“交锋”,学术探讨热烈;聊天界面不时出现督查专家的点评“弹幕”——“学生表现很棒,时间控制得好,赞!”“学生讲得不错,老师质询实实在在”“组织严密,程序严格,老师问题针对性强,有利于后续论文完善。”“每个学生都单独讨论单独决议!好。”动力学院为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建立健全“研究生远程答辩质量全程管理”体系,答辩委员会严格执行预定程序及流程,答辩“现场”秩序井然;“现场”外,秘书组在微信群里回答疑“候场”学生们的各类疑问,按顺序安排学生调试设备、进入会场,答辩各环节步骤严谨、环环相扣,最大限度还原了线下答辩的全过程。作为学校唯一一个采取论文“100%校外盲审”的工科院系,动力学院105名学生的毕业论文外审如期完成,获专家好评。面对疫情,动力学院反复论证、模拟答辩各个环节。答辩小组逐一提前测试比较常用视频软件,制定主、备两套方案并对全体答辩学生所在地、采用设备、网络情况等基本信息提前摸排,对研究生分组进行预答辩演练,充分保证网络答辩质量。“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研究生孙剑蓉答辩前一日,导师李彦军老师还在反复沟通,帮助她联系可在线操作的计算集群,用以完善论文,以最好的状态迎接答辩。“直至上交论文的最后一刻,郑群老师还在帮我修改论文,老师严谨求实的科研精神与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将影响我一生。”赵一同学的毕设题目为《船用燃机压气机跨音级气动布局研究》,答辩后,赵一逐条整理专家意见,多次与导师郑群教授沟通修改。郑群指导他对论文逐字逐句斟酌、推敲,经过多次修改,郑群才将赵一的论文整理上交学院归档。自动化学院:学生导师心连心自动化学院3月5日至15日组织209名硕士研究生进行在线答辩。学院通过视频会议组织所有答辩秘书进行了答辩流程的培训,安排了16名学院督导对30场答辩进行检查记录。为保障在线视频答辩的顺利开展,程建华老师按照“提前谋划、充分准备”的总体思路,逐一对研究生答辩PPT存在的各类问题进行细致审阅,为研究生继续修改答辩材料,提供了合理化参考意见。身兼校学术委员会成员、院学术督导等数职的朱齐丹老师,本身要指导多名毕业研究生论文答辩,同时要兼顾指导研究所其他学生的答辩情况及检查学院其他答辩组的答辩情况。家住湖北黄石的硕士研究生尹维考,克服没有携带笔记本回家、全家居家隔离等困难,利用平板电脑修改论文,同时组织了本课题组答辩同学交流群,协助答辩秘书及时传达答辩的相关安排,协助辅导员老师及时转达学校的相关政策。尹维考最终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网上在线答辩。信通学院:“云答辩”严谨又暖心帮助学生邮寄电脑回家;多次深入实验室,通过构建远程服务器,使学生在家也能使用计算资源和数据;定期询问每一位学生的进度,指导学生论文和PPT的修改;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给与疏导和鼓励……信通学院一系列举措让193名参加“云答辩”的学生心里“有了底”,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云答辩”顺利完成,学院交上了一份严谨又暖心的答卷。2017级硕士四班的张羽寒假“两手空空”就回家了,“看到学院采用在线毕业答辩等相关通知的时候真是感觉措手不及。”和张羽一样,很多毕业班的学生关于毕业论文答辩的进展,都停留在提交盲审版论文的状态,寒假回家没带电脑,没有相关资料,没有来得及做ppt......导师叶方得知同学们的难处,多次申请进入学校教学楼为学生取电脑,实验室老师帮着免费邮寄。“叶方老师牺牲自己的时间给我们反复耐心修改答辩PPT并提出建议和意见,让我们更加有信心面对答辩,感觉到了老师的温暖。”为学生“云答辩”护航最后一公里。答辩组秘书提前带领学生测试网络、熟悉软件的使用,提醒学生为防止网络卡顿提前录屏备用,同时为学生讲解答辩注意事项,模拟答辩候场等各个环节,为的就是让学生对“云答辩”不紧张。更多专家参与指导,学生得到更好锤炼。通信所林云老师邀请了美国、丹麦、复旦、北邮和华为的专家参加在线预答辩。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让学生提前掌握视频软件的使用,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专家犀利的提问让学生提前感受了视频答辩的氛围,发现论文和答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云’答辩是一次创新,作为导师,我将是学生最坚强的后盾,希望我的学生能够顺利毕业,开启人生新的乐章。”标准不降、新颖高效。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赵春晖说:“学术委员会成员从论文的题目到内容再到论文相关格式进行了详细审查,严格保证质量。这种在线视频方式既新颖又高效,而且还可以录像存档,非常具有纪念意义。”材化学院:更规范、质量更高“非常时期,线上答辩的形式快捷又有质量保证。身为一名即将毕业的硕士生,能够参加这次线上毕业答辩感到十分荣幸。”材化学院2017级硕士毕业生徐梦书在线上答辩后十分满意。3月9日至16日,历时8天,材化学院2017级113名硕士研究生顺利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工作。为严把在线答辩质量关,材化学院专门设计了在线答辩工作流程和应急保障措施。答辩流程设论文陈述、回答问题、答辩评审线上讨论和投票表决等环节,日均答辩历时8小时。答辩结果由答辩委员会主席当场宣布,答辩全程录音、录像并存档。参与此次答辩的导师无机材料研究所教师冯静说:“这次线上答辩在重视程度、答辩效果和规范性上与往年现场答辩相比非但没有降低,反而都有所提高,特别是此次答辩之前,所有参加答辩老师做了很多准备工作,提高了论文评审质量。参与答辩的学生也因此次答辩的特殊性,准备得更细心更充分。”学院教学督导、答辩委员会主席董国君老师在参加答辩后表示:“在线答辩,是疫情下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的实践、尝试和体验,对参与其中的教师、管理者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效果不比现场答辩差,并且更灵活,这为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提供一种值得深入思考的方向和思路。”数学学院:虽“远”仍“严” 爱不隔离3月14日是全球第一个国际数学日,数学学院2017级53位硕士研究生以“云答辩”的方式庆祝国际数学人的共同节日。早8点30分答辩正式开始,53名研究生分为四组,通过腾讯会议开始答辩。卜长江、邓廷权、樊赵兵、徐润章四位教授分别担任四组的答辩委员会主席,各组答辩主席严格按照学院视频答辩流程主持答辩,学院答辩督查、低年级硕士研究生等在线旁听了本次答辩。在研究生汇报PPT、答辩委员提问、答辩小组讨论决议、答辩委员匿名表决、答辩主席宣读决议等五个流程后,53名硕士研究生历时近12个小时的“云答辩”顺利结束。龙江学者、数学学院教授徐润章表示,虽“远”仍“严”,这是我们为即将毕业的研究生们上的最后一课,希望他们牢记哈军工优良传统,在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伟业中时刻保持数学人的严谨务实。研究生班班长王强说:“由于疫情防控工作需要,我们通过远程视频答辩方式进行毕业答辩,感觉这种方式更轻松一些,不会像在现场那么紧张。”研究生王敏感慨道:“难忘老师们暖心地帮助我们去实验室拷贝资料;难忘课题组组织预答辩到晚上十点多,我的导师沈继红教授仍在耐心地指导我的答辩细节;难忘答辩秘书一遍遍带着我熟悉软件,核对答辩流程。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虽然因为疫情不能返校,但来自学院的温暖却不曾被隔离。”为了更好地保证远程答辩工作顺利进行,数学学院编写了三个版本的《远程答辩操作指南》供答辩评委、秘书和学生参考使用;为避免出现因网络卡顿而无法答辩的情况,通知学生提前准备录屏备用;还组织了答辩秘书集中培训,以熟悉答辩流程,应对突发事件。针对个别毕业生未带电脑、研究数据不在身边的问题,学院教师党员挺身而出,进入实验室、公寓为每一名研究生拷贝数据,邮寄材料;研究生党支部积极为将要答辩的研究生提供PPT制作、模拟答辩等志愿服务。物理学院:尽责担当 精准答辩3月15日上午8时20分,物理学院2020年硕士研究生远程视频答辩会准时开始。本次答辩会共分为6个小组同时进行,答辩委员会成员、校级答辩监督员、院级答辩监督员、答辩秘书等40余位教师和46名硕士研究生通过在线视频会议软件“腾讯会议”参加了答辩。整个答辩过程严格按照学校、学院制定的相关文件细则和流程开展,语音流畅、图像清晰,师生交流顺畅,效果良好。答辩会采用“问卷星”进行投票表决,全程利用录屏软件进行记录与保存,保证整个答辩过程合规、有效。为确保远程视频答辩的质量和效果,学院提前组织了一次预答辩,召集了三个答辩组举行了一次全流程预演,同时邀请了其他秘书、学生和答辩委员观摩学习,会后大家群策群力,进一步完善了答辩流程,为即将开始的正式答辩提供了有力保障。“在秘书群里,有的老师分享自己的经验体会,甚至细化到答辩当天每个流程的每句话。”远程视频答辩的顺利举行,离不开每一位答辩秘书的辛苦付出。答辩当天,有的秘书老师天未亮时便从家出发,提前到达办公室调试设备;有的秘书老师为了不影响答辩,将年幼的孩子留在家中,从江北驱车25公里赶到学校进行各项准备工作;为了提高录屏的质量,及时发现答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没有语音、屏幕共享不成功等突发状况,答辩秘书党凡阳采用了双账号登录、多屏幕互动的方式,保证了答辩过程的顺利进行。身在湖北的硕士研究生刘美江在答辩后真情流露地说:“导师刘志海教授在百忙之中抽出很多宝贵时间对我进行在线指导,甚至深夜还在帮助我修改论文,使我能够在疫情期间顺利完成硕士学位答辩。学校以及学院老师们所做的一切让我备受感动,毕生难忘。”来源:哈尔滨工程大学 图文综合 | 周明晔 丁鑫冰 张琳 张伟平 赵琳琳 刘涛 张勇刚 欧阳卫平 王洋 刘蕴喆 王暄 排版 | 田昊 责编 | 霍萍 审核 | 吕冬诗 金声

长沮

哈工程研究生毕业让自己爷爷拨穗,网友:又温暖又羡慕

受疫情影响,许多学校今年都没有开学,对于大多数年级的学生来说只不过是改成了在家上网课的区别,但是对许多毕业生来说,一辈子只有一次的毕业典礼却无法和同学们一起度过了,未免有些可惜。近日,哈尔滨工程大学的一位研究生在网络上发布了一段自己在家举行毕业典礼的视频。视频中,这位小伙请来了自己的爷爷为自己拨穗。看到孙子研究生毕业,学业有成,爷爷笑得特别开心,提出录像纪念一下,所以才有了这段视频,记录下来这一段幸福的时刻。评论区感动的声音不少,给小伙和爷爷的祝福也很多,更有“课代表”给大家普及究竟什么是“拨穗”:毕业拨穗这是一个仪式,也即毕业拨穗礼,就是毕业授学位时,系主任或校级领导把学生学位帽上的帽穗,从右边拨到左边,再授予毕业证书。代表稻穗或麦穗成熟,象征毕业生已学有所成,可以展翅高飞 。网友评论:还有很多网友深受感动,不禁想到了自己的爷爷奶奶:相信有很多同学曾经都有过考研的想法,有些可能是因为无人支持,就放弃了;有些可能是想先在社会上打拼几年,便延后了;还有一些同学,担心考研高额的成本会给家里增添负担,不得不放弃了。兴业消费金融最新推出了“兴才计划”助学贷款,为解决所有有理想的学生在学习中面临的经济上的困难,面向所有有需要的大学生。“兴才计划”最高可申请金额为20万元,在校期间和毕业五年内仅需还清利息,本金最长还清期限为20年。

乃今有恒

哈尔滨工程大学虽是211大学,但是部分专业实力不输985

黑龙江有个“哈工大”,大家都知道他是哈尔滨工业大学,但是黑龙江还有一个哈尔滨工程大学,因为“哈工大”的简称被哈尔滨工业大学用了,并且名扬全国,导致哈尔滨工程大学在简称这块尴尬得要命,退一步咱们叫“哈工程”也是顶呱呱的。正门哈尔滨工程大学是211,国家重点院校,虽然不及哈尔滨工业大学的985的地位,但是综合实力也是不弱,哈尔滨工业大学偏航天,哈尔滨工程大学偏航海,论综合实力和航天领域哈尔滨工程大学不及哈尔滨工业大学,但是论船海实力,哈尔滨工程大学还真是敢拍胸脯的说绝对比哈尔滨工业大学强。风景哈尔滨工程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和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被誉为国防七校。是国家“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广场学科实力学校有2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分别是船舶与海洋工程和控制科学与工程。5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水声工程、轮机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3个国防特色紧缺学科:核能科学与工程、核技术及应用、隐身技术与工程。3个国防特色主干学科:轮机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通信与信息系统。2个国防特色骨干学科: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水声工程。7个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固体力学、导航、制导与控制、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轮机工程、水声工程、核能科学与工程、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录取分数2019年录取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