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北美院校录取结果已揭幕过半,一格深度解读哈佛GSD录取核心技巧不谋于知

北美院校录取结果已揭幕过半,一格深度解读哈佛GSD录取核心技巧

3月刚过,美国方向就有不少学校开始发布OFFER,其中最惹人眼球的还是耶麻普哈那几所排得上号的名校。美东3月2日晚上,万众瞩目的哈佛GSD开始大规模发榜。所有申请的同学都在翘首以盼,名校OFFER花落谁家。昨夜今晨,我们共收到两位数的哈佛OFFER,涵盖了建筑/景观/城市设计/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众多方向。恭喜这部分得到录取的同学,这些荣耀都是你们辛苦付出应得的。除哈佛之外,MIT、耶鲁、普林斯顿几所学校也将会在近1-2周内发布录取结果,我们的部分同学已经完成了面试并且得到了Early Notice,恭喜先行上岸的同学。除了几所大U名校外,美国方向的大部分院校,包括但不限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康奈尔、哥大、宾大、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密歇根、弗吉尼亚、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都有各类专业放榜,我们之后也会完成统计,并公布2020申请趋势报告,敬请同学们期待。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常年霸榜的哈佛GSD设计学院到底应该如何申请?接下来我们就通过一格范老师对哈佛GSD的王牌MArch. II项目的深入解读,从课程设置到Studio的成果,全面地来看下,到底常年霸占榜首的建筑名校是怎么样的?我们又该如何准备申请,完成名校录取逆袭。—申请解读人范昉哈佛大学建筑设计 MArch II雪城大学 B.Arch美国超高铁设计团队贡献者本科毕业设计获得James Britton Memorial Awards -Faculty Prize。在美国学习建筑七年,接受的设计风格和理论多元。曾从师于自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建筑学院,普林斯顿以及清华建筑系等教授,收获了许多来自不同学术圈的设计思想。擅长聆听学生的兴趣和总结学生的特点,突破传统作品集的套路来为学生打造具有个人色彩的作品。对于作品集本身,擅长设计概念的启发,以及图像表达和制图细节的推敲。建筑之外对于科技和艺术审美有着浓厚的兴趣,目前是美国超高铁设计团队的远程贡献者。Fan 老师在一格常年开设一对一授课和小组课,参与设计的Mid-term 和Final Review。GSD整体上是一个多语言、多种族,多文化,非常多元化的平台,相比于其它建筑学院来说,它走出了传统建筑教育的窠臼,着重致力于拉近设计与真实世界的距离,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实践。GSD MArch2每年大概有30-40的招生名额,其中中国同学的数量这两年大约保持在5-10名左右,背景为国内院校与国外本科的同学差不多各占一半,但是这几年的数量每年都有所下降,不太稳定。另外的30名同学除了个别美国人外,绝大多数都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家,有希腊、英国、西班牙、印度、法国等,亚洲还有2-3名韩国同学,所以GSD虽然位于美国,但我感觉它更像是一个世界文化共享的平台,GSD的老师也是来自全球各地,流动性也很大。限于篇幅,我今天主要概括六点来跟大家分享一下GSD MArch 2的概况以及申请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地方。1、关键词解读为了首先给大家一个整体印象,我列出三个关键词来描述我心目中的GSD:全球性实践与调研多元化平台高自由度与其用学院或者教育机构来描述GSD,我感觉倒不如将它称之为一个多元化的平台更为贴切。因为当你入读以后,可能会发现它带给你的不是一种纵向的、垂直的学术体验,反而是一种无限延申的感觉。GSD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个网络的中心,不断向外扩展,并在这个延展、交流的过程中,帮助每一位同学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我读书的时候,身边也有不少同学跟我讲,觉得自己可能不太适合GSD,怀疑自己是不是选错学院了,也就是说,纵使这个学校自由度很高,平台也非常包容与多元,但如果你进去的时候只是冲着它的排名,而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的话,那你很可能会在这个诺大的平台迷失,就是完全不知道自己将要往哪一个分支继续走下去。每年GSD都会开几十或者上百门课程,如果你对自己想要什么没有一个基本概念的话,那你可能会无所适从。而且每个人的精力与时间都是有限的,面对如此多的选择,你如果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话,你也许就不会清楚该把自己宝贵的时间花在哪个方面,从而把时间都浪费掉。所以相对来说,GSD会比较适合那种已经比较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同学。2、专业细分GSD建筑专业分两部分,MArch I 与 MArch II,其中MArch I 又分3.5年的 MArch I 与 2.5年的MArch I AP两个类别,MArch I AP针对的是本科3-4年建筑的同学,不过大多数本科3-4年建筑或者非建筑专业的同学都会入读 MArch I, 2.5年的MArch I AP录取的人非常少,要求也非常严格。MArch II 的申请条件是必须拥有5年制建筑本科的认证,学制是2年,这两年可以选择一口气读完,也可以先读一年,然后去gap,实习、旅行、工作,最后再回来继续第二年的学习。3、课程构架MArch I 是三年7个学期,MArch I AP相当于是从MArch I 的第三个学期开始,所以MArch I AP的学业压力还是很大的,相比之下,MArch II 的课程构架就要轻松愉快很多,MArch II 只要四个学期就可以毕业,MArch II 最后也可以选择是否做毕业设计,大部分同学都是选择不做的,因为五年制的本科的同学基本上都已经做过毕业设计了,所以GSD的MArch II专业可能是全美最自由、最没有限制的一个专业。虽说GSD MArch II 的录取非常严格,但一旦入学以后却非常轻松自由,而且选择非常丰富,两年需要修满的80个学分中只有4个学分的课是必修课,其他几乎所有的课都是可以私人定制的。这里简单介绍一下MArch II 的课程设置,大概可以分为四类。1.必修课给所有学生预置的必修课只有一门讨论课,其余所谓的必修课都是模块自选的课,共有三个模块,但是模块内的课程选择非常丰富,必修课与三个模块以及相应的作业形式分别是:Proseminar 讨论式理论,必修--讨论/论文Technologies of Visualization and Fabrication 设计探索--设计/展览Professional Practice 实践与职业发展--作业/研究/论文Discourse and Tchniques 课题式理论--报告/论文/设计下面分享一下我自己两门课的作业,第一个来自设计探索模块,当时是想探索传统建筑制图之外的可能性,我们当时是利用无人机的飞行轨迹去描绘建筑的真实尺寸,也就是描绘建筑的三位框架。下图是一张长曝光的摄影照片,虽然这张图上只呈现了简单的几条线,但这张照片其实花了大概几个小时才完成的。第二个是来自一节课题式理论模块的课,这节课是要求每一个学生在已有建筑理论的基础上研发一套自己的设计理念,最后作业就是每个人写一篇论文并做一个设计,我当时的想法是所有的建筑都应该像狼人那样的怪兽一样,可以随着周围环境等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也许我这个想法的槽点很多,但是当我去深究这个理念的时候却发现历史上已经有很多建筑师产生过相似的想法。当时课上其他同学还有很多更加天马行空的观点,比如有的同学认为建筑应该像云朵一样,没有形态,还有的同学认为建筑应该像寄居蟹一样,寄居在别的环境中。2.选修课选修课是要求至多一半的选修学分可以选择GSD以外的课,而且这些课程可以不与设计相关,也就是你可以选哈佛其他学院的课,也可以选MIT、塔夫茨大学等其他学校的课,哈佛所在的剑桥本身就是一个大学城,周围有很多其它院校,选择范围会非常广泛。3.毕业设计毕业设计MArch I的同学是必修的,MArch II 的学生可选可不选,每年大概有60多为老师可以提供毕设指导,每个老师大概会带大概2-3个学生,我没有做毕设,这里给大家展示一下我同学的毕设情况,从图幅与模型数量上大家也可以看出,毕设工作量还是比较可观的,而且每当有人办毕设答辩的时候都比较热闹,会有不少同学会来围观。4.特色课程 设计课 Option Studio我重点分享一下我个人觉得最有特色同时可能也是大家比较关心的设计课,每学期有超过20种不同的课题任选,设计范围横跨世界多个国家和城市,通常都有为期一周的Field Trip。我个人认为设计课是最有趣的,你不仅可以选择建筑方面的Studio,也可以选景观和城市设计方面的Studio,虽然GSD下面细分了城市、景观和建筑等不同专业,但是在Option Studio下学生专业背景的概念是模糊的,有的课题就是专门为建筑+景观的同学开设的,所以在这些Studio上,你通常都会与景观或城市设计的同学一起合作。以19-20年GSD的Option Studio为例,有少部分Studio是GSD的常驻老师开设的,大量Studio是由来自全球的优秀设计师开设的,其中有两个从中国来的建筑师,上海的如恩和北京的张轲。我在GSD的四个学期,分别去了分布在全球的四个地方,美国的洛杉矶,中国的景德镇,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以及日本的濑户内海。第一学期的Studio是去了洛杉矶。这个Studio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因为我感觉这门课让我一入学就重塑了自己的Design Thinking,也就是说这门课上完全挑战了我本科时候学到的设计方法,让我不再仅仅关注设计结果,开始重视自己设计模式的培养。洛杉矶有一个特点就是城市里面建筑排列都非常松散,但这种松散中也夹杂着紧凑的地方,英语中有个单词lose fat,我觉得用来形容洛杉矶的城市形态或许是恰如其分的。我们当时的设计任务是在洛杉矶设计一所银行,银行在美国大都以独栋建筑的形式存在,尤其是像洛杉矶这种对汽车依赖度很高的城市,它的银行一般都有一个Drive through的设计,通过它人们可以不用下车,直接在车上就完成存取款等一系列操作,所以我们这次的设计也是想做一个Drive through的银行,然后在设计的过程中去挑战传统银行的尺度,最后我们做出来的是一个跨越3个街区的巨型结构,但它的外形却看起来像是一个domestic尺度的house。第二个学期我选择了一个中国老师的设计课题,就是现在中央美院建筑学院院长朱锫老师,我对这个Studio的field trip印象特别深刻,我们去了景德镇。当时我们去中国考察的时候是2月份,正值春节期间,刚好跟来自各国的同学一起在中国过了个年。景德镇的设计场地也很特殊,是一个元、明、清沿袭下来,目前废弃的陶瓷作坊遗址,也是国家的一个保护项目,遗址旁边还另外有50年前建国初期的厂房以及烟囱。我们的设计任务是在这个场地上建造一个陶瓷博物馆,因为这个地方地形比较复杂,而且很多地方不允许下挖或者打地基,再加上当时场地上还有考古人员正在进行发掘研究,所以这个设计要求我们对地面环境的处理非常谨慎。我们最后的设计是采用了一个类似Canopy的形式,建筑物有一个自我承重的外壳,这样就可以比较巧妙地避开多处建筑遗址,同时又能达到一个通风的效果。第三个学期是去了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我们的指导老师是UN Studio的老板Ben和他的一个项目经理。荷兰是一个高科技的农业大国,虽然它的耕地有限,但每年向世界各地输出大量果蔬产品,当然荷兰也大规模地从国外进口一些食品。我们经过调研发现,荷兰虽然非常提倡可持续发展,但还是在食品健康等方面有一些不足。所以我们这次的设计主题就是去探索未来阿姆斯特丹这个城市的食品健康及其循环利用等问题,我们设计的切入点主要是以想象为主,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食品生产以及运输的软件,从个人的角度考察城市食品以及能源循环系统。这个Studio是同时面向建筑与城市设计的同学,当时有一半的同学来自MUD,城市设计与建筑的同学互相学习交流,我感觉最后的结果可能受城市设计同学影响还大一点,当时我们设计了一个有点类似于心形的食物系统,分别有三个尺度:住宅、街道、基础设施。最后一个学期我毫不犹豫地选了日本的Studio,因为我很喜欢日本的建筑与文化。当时Studio的老师美国著名的日裔女建筑师,森俊子(Toshiko Mori),我们的设计任务是重新改造丹下健三在上世纪50年代建造的香川县立体育馆,这座建筑目前已经停用,作为建筑文化遗产被保护起来。为了重建这座建筑的模型,我们去哈佛的图书馆查阅了大量关于这座建筑原始的图纸以及文献。我们当时在现场考察的时候还被当地的媒体采访过,我们的设计在当地也受到了一定的瞩目。我的设计提案是将这座建筑改造成一座Youtube,也就是一个社交媒体中心,我采用了一个有点类似于Inter-locking的手法将旧体育馆的结构加固并且可以更好地向外延展以至于与外面街道连接。5、学院设施GSD在硬件方面非常齐备的,可以说是应有尽有。CNC RouterLaser CuttingWood ShopRobotics3D PrintingMetal ShopZund Cutter3D ScanningLab Store6、申请须知DeadlineGSD大部分申请截止日期是1月2日,MDes是1月9号,MDE是1月16号,因为GSD允许同时申请三个专业,所以还是建议大家尽量在1月2号前完成申请。申请材料成绩单3-5封推荐信TOFEL推荐信文书(1000字)作品集对于经济困难的同学,GSD允许申请就学补助金,大概1万美金/年,需要提供父母的收入证明。最后推荐一下GSD每年的一个出版物,也叫platform,翻译为平台,这个词也正如我开头提到的,GSD正是一个丰富多彩、海纳百川的平台,在这里汇聚了全球顶尖人才,各种思想交流碰撞,互相砥砺切磋,共同成长进步。想要了解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室内设计、房地产等专业留学可以评论或者添加小助手获取更多资讯。一格源于成语“自成一格”,是对禁锢我们辩证思考的局限性写下的挑战…我们热爱设计, 较真且纯粹。一格海外设计课成立五年来作为国内新兴的艺术留学作品辅导/设计项目承接/设计知识分享平台,一格一直力在努力成为优秀的知识分享者,不断推动学术交流和分享。经过多年的沉淀和积累,一格海外设计课逐渐发展成为集合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室内设计和交互设计为一体的跨界设计交流平台。

大婶

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7月1日换帅 Sarah Whiting将担任GSD院长

GSD(Harvard University Graate School of Design),中文译作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正式成立于1936年,其建筑学、景观建筑学以及城市规划与设计三个专业在全美都名列前茅,其中建筑学和景观建筑学两个学科经权威机构评估在全美一直排名第一。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现任院长莫森·莫斯塔法维(Mohsen Mostafavi)将于今年卸任,2019年4月17日,哈佛大学校长Lawrence S. Bacow宣布任命Sarah Whiting为设计研究生院(GSD)院长。莎拉·莱汀 (Sarah Whiting) 是一位优秀的学者、教育家和建筑师,自2010年担任美国莱斯大学建筑学院院长。莎拉·莱汀 (Sarah Whiting)是William Ward Watkin建筑学教授、WW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和合伙人,她和罗恩·威特 (Ron Witte) 教授于1999年创办了WW建筑事务所,借助多媒体的方式,致力于动态叠加城市原型、多层面操控影响因子的设计理论和实践。莎拉·莱汀 (Sarah Whiting)将于2019年7月1日起担任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GSD)院长,接替莫森·莫斯塔法维(Mohsen Mostafavi)。据悉,莎拉·莱汀 (Sarah Whiting)口才出众,且在圈内有着好人缘,在2010年担任莱斯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之前,莎拉·莱汀 (Sarah Whiting)于2005年至2009年在普林斯顿建筑学院担任助理教授。1999年至2005年,她在哈佛大学建筑系GSD做过设计评论家,助理教授和副教授。她还曾在伊利诺伊理工学院、肯塔基大学和佛罗里达大学任教。Sarah Whiting“Sarah Whiting是一位堪称典范的学术领袖和同事。 她对设计教育的智力贡献增强了设计的未来实践。”哈佛大学校长Lawrence S. Bacow说, “我很高兴她将回到GSD,帮助GSD塑造学校卓越之旅的新篇章。”

等待他

在哈佛读MAUD城市设计专业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

哈佛城市设计Harvad GSD MAUD(Master of Architecture in Urban Design)—分享人Yao Gu哈佛大学城市设计硕士(MAUD)Master of Architecture in Urban Design四川大学建筑学学士一格18Fall学员课程简介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Harvad GSDMAUD(Master of Architecture in Urban Design)项目的详情,我的背景是五年制建筑本科,申请了MAUD的master program。GSD的UPD department(the Department of Urban Planningand Design),从种类上来说有三四个大的专业分类,第1个就是MAUD项目,一般要求本科是建筑的背景,已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MLAD针对的是景观背景的同学,如果你拥有景观本科学位的话你就可以申请。如果景观的同学还想修MAUD专业的话,就可以申请MLAUD。MUP(Master of Urban Planning)在哈佛有两个项目,一个是GSD这边颁发学位,另一个是和肯尼迪学院以及其他学院一块儿联合培养的。这两个项目的中国同学会少一点,他们主要针对的是多元化背景的同学,比如说Art History,Community Engagement,就是说这个Program同学的背景总体上来说会非常多元,他们在一起研究的也是些诸如Policy Making,Climate Change等问题。图片来自GSD官网MAUD课程是两年学制,一年两个学期,每个学期大概3~4个月,第一个学期被称作Core,很多课程都是必修科目,包括一个Core Studio,叫做Elements of Urban Design,会在一个学期的时间里进行三个不同尺度,不同区域的城市设计小练习, 让你对于城市设计这个专业Warm-up起来。第一学期还有Proseminar,Cities by Design等这些给你提供Urban Design理论支撑的必修课。三门必修课以外,还有一门选修课。可以让你选一门其它自己感兴趣的课。第二学期相对来说会轻松一点,只有一门Cities by Design是必修科目,你将有两个选修课指标,剩下一个Studio是限制在UPD这个系内的课程来选择,相当于这学期你只能选择UPD的Studio,建筑和景观的Studio要到下一学期才能选择。第二年课程的选择是需要你在第一年结束的时候填一个志愿,以此来安排你未来一年的学习。你可以选择修两个Studio,每一学期一个,也可以选择修自己的Thesis,这样的话第一学期就选一个Studio再加上一个Thesis的准备课程,然后第二学期做Thesis,以及最后的毕业设计。第二学年的另一种搭配就是选择修5门课程配一个Studio,这个Studio可以放在第一学期,也可以放在第二学期。课程的组合大概就是这几种选择。图片来自GSD官网Faculty关于学校Faculty,这里列出来的老师都是你在这个专业学习期间会接触比较多的。尤其是Rahul和Stephen Grey,在申请过程中如果有面试的话,有很大的几率会遇到他俩。还有Alex,他现在成为了MUPD这个Department的临时系主任,不过他可能是快要退休了。John Busquets与Peter Rowe两位老师对中国的城市发展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尤其是考虑到他们西方的背景,对中国城市会更有一些独到的观点。他们每个学期会有中国城市研究的相关课程,同时他们一般会被邀请做你的Studio Review Guest。他们会从自身的研究背景出发给出一些指导意见。Kayden、Toni这些老师相对来说偏向Urban Planning,他们会开设一些Environmental Law,Real Estate,Public,Private,Development等这些关于Policy,Negotiation的课。UD的同学也可以将这些课作为自己的必修科目来拓展探索一下。在UD项目最开始会有一个Pre-Course,就是在你的Core Studio Warm-up之前会有一个课程,内容是给你介绍一下如何使用GIS,Data等这些做Analysis,然后也会教你怎样来绘制Mapping,还有向你介绍一些Research的方法,因为Urban Design到了一定的尺度,就不再是一个Single Size了,可能会处理整个城市或者整个区域内非常多元的数据,这个时候就需要这些大数据处理的手段来帮助你。项目历史及城市设计理论发展概述这里我觉得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Urban Design这个专业的发展以及起源,可能最早在上世纪40年代的时候有人提出Urban Design这么一个概念,然后在50年代Harvard的一个论坛上正式确立了这样一个专业。到60-70年代的时候,这个专业就逐渐从Modernism以及所谓的Urban Renewal,转向了Participation Design,再往后就是发展出了Post-Modernism,New Urbanism等等之类的。大概就是这个专业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时期会有自己的topic,会有一些倾向。目前的话,可能大家会更关心全球化、气候变化等这些比较棘手比较热门的Issue。Urban Design其实大概就是处于Architecture和Urban Planning之间的一个inbetween的学科,它可以看作是建筑和城市规划之间的一个分化,因为介于两者之间,所以会与两边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质,但同时也会有自己的特质。这里介绍一些比较基础的,关于Urban Design起源的Concept,包括这些所谓的乌托邦的想法,以及上世纪比较流行的Visionary Concept等,可能会帮助大家对这个专业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这个是1953年康 (Louis Kahn) 对费城Midtown这个地方城市格网的再配置和转译,也就是重新理解这个地区。他通过对不同的运动模式的关注,对费城当时的交通模式进行了新的解读,然后它的多层格网强调的就是在当时的当代性的需求,这些旋转的Parking Calender消除了机动车对街道的消极影响,然后将街道恢复成具有特殊价值的空间。这个是他们当时的Super Studio提出来的一个偏激进的理论,就是这种无限城市的概念,在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被提出来。就是说想布置一种无限性的城市格网,对新兴的无限的生活环境进行图示化的表达,然后系统格网弥漫渗透在他们的project当中,形成一种消极的乌托邦。Parking City是在64年的时候,主要是英国的电讯派,在插件城市的这个项目当中,设想了一种容纳活动、运动以及服务的三维机制,就是所谓的Mobility Infrastructure,它可能包括有铁路、电梯、扶梯这些,然后他提供的这种Urban functional的东西会包括剧院、展厅、广场、办公这种多功能的项目容纳在其中,它的居住单元就容纳在这种倒置的退台的构筑当中,通过将二维的格网解构成为3D的格架结构,由这些起重机、滑道等来实现它的可能性,它某种程度上预言了当代城市多层次的发展模型。而这个也从某种意义上暗示了现如今这种居住和其他功能,工作、办公、生产、展览、艺术活动等,它们的之间边界越来越模糊化。这个是关于Mega-structure的,Megastructure主要是Reyner Banham在1960年代的时候提出,同时这时也是日本新陈代谢派比较活跃的时间段,他们在60年代的时候主要探索的是战后的东京,这些日本学者想自定义他们本民族本国家的城市,也是重建民族自信力的一个project,描述的最主要的两个主题就是成长以及变化。他们关于战后日本新陈代谢的一切幻想,都被投射在东京湾的这个项目的设想当中。这一群建筑师为了他们共同的新陈代谢宣言(Metabolism manifestoes),一起提出各自的Proposal,虽然说总体的形式各有不同,但是它们共同的语言都是从格网定义了城市的扩张。然后这些megastructure提供了逐渐生长的可能性,标志着在当时特定的时期对于未来城市的理解,也是城市设计上的一个大跃进。核心课程Elements的Studio是你在UD学习过程中所要经历的第1个Studio,会有三个小的UrbanDesign的练习,分别从城市的核心,到城市的外围,再到这种两者之间的不同的site,也就是不同位置的场地可以,从不同的方位,帮助你对于整个城市做设计project的时候有不同的理解。也就是说你在Urban Core与在Sub-Urban等不同区域的时候,会有一些不同的关注点,你对不同位置项目的Visionary设想会有不同的理解。对于这个地方的历史、人口、经济、房产等各种数据化的理解,会帮助你认识这个基地,然后你可以提出自己关于Program的设想,你的Urban Structure是什么,你在这里会有哪些你所创造的关于Urban Design的格网。也就是说不管你以后邀请哪个建筑师在这里做什么样的项目,他都不会很大程度上的打破你所建立的这个格网。然后这个就是UD Studio里面第一个入门的Studio。另一门很重要理论课程就是Cities by Design,第一学期这个课程会介绍各个城市的结构及其影响,每一节课邀请不同的教授来解读他们比较了解的一个区域,然后从这个城市的历史发展到现今的特质来分析它们在整个全球化、城市化进程当中所体现的他们各自的角色,其中会有从波士顿,中国上海,印度的孟买,德国的柏林,然后西班牙巴塞罗那、法国巴黎,这些经典的城市案例去一个一个的探索,了解他们的发展和构成。然后在Cities by Design 2的这个课程当中,就会从不同的项目类型去理解Urban Design Project的意义,就是以城市的尺度,通过不同种类的项目去学习城市设计在做些什么,包括宗地上环境的修复,一些mega form的CAD的案例,还有类似于Highline的一些Linear infrastructure的经典案例,以及一些经典的大型的Campus,还有一些特殊的现象,比如City类的Informality等不同的project。关于第二学期和后面最后一个学期的Optional Studio的话,目前Optional Studio的范围还是遍布全球的,下图这些城市都是开设过或者将来会开设OptionalStudio的可供选择的基地的地址,探索范围在全球来说还是比较广的。Optional Studio和Core不一样的就在于你一学期就只会专注于一个项目,可以给你更多的机会去深入探索,从而实现你想要的proposal。下图是往届Studio的一些设计成果以及之前提到的Faculty出版的一些理论书籍,也比较推荐阅读。谢谢大家!申请建议harvardAs a post-professional studio-based program, the Master of Architecture in Urban Design (MAUD) combines intense design instruction, extensive applied research, and knowledge of urban history and theory.The program leading to the Master of Architecture in Urban Design (MAUD) is intended for indivials who have completed a five-year undergraate professional program in architecture or its equivalent.Students enrolled in the GSD's professional program in Architecture are also encouraged to apply for a concurrent urban design degree, for which an indivial curriculum may be arranged.Two to three years of experience in professional practice is recommended but not required.想要了解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景观设计、房地产等专业留学可以评论或者添加小助手获取更多资讯。一格源于成语“自成一格”,是对禁锢我们辩证思考的局限性写下的挑战…我们热爱设计, 较真且纯粹。一格海外设计课成立五年来作为国内新兴的艺术留学作品辅导/设计项目承接/设计知识分享平台,一格一直力在努力成为优秀的知识分享者,不断推动学术交流和分享。经过多年的沉淀和积累,一格海外设计课逐渐发展成为集合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室内设计和交互设计为一体的跨界设计交流平台。

化妆间

真实的哈佛是这样?疫情下哈佛录取政策有什么变化?云访校全解析

录取哈佛大学,难!录取哈佛大学本科,更难!为什么美国大学千千万,依然有那么多人挤破头想进入哈佛大学?我们都知道哈佛大学很好,可是,进入哈佛大学,你具体能够获得什么呢?是不是一时之间似乎也无法具体说清楚?今天,小藤携手洛杉矶分部负责人CC导师,以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带着大家云访校~CC导师将深入哈佛大学官网,解析在美国疫情之下,哈佛大学的录取政策将有什么变化?走起!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哈佛大学坐落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都市区剑桥市,是一所享誉世界的私立研究型大学,是著名的常春藤盟校成员。2019-20年,在“世界大学排名中心(CWUR)”公布的世界大学排名中,哈佛大学位列世界第1!哈佛大学在文学、医学、法学、商学等多个领域拥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及广泛的影响力,被公认为是当今世界最顶尖的高等教育及研究机构之一。与此同时,该校还负责管理运行哈佛-史密松森天体物理中心、麻省总医院、波士顿儿童医院等机构。“先有哈佛,再有美国”哈佛大学,确实可以硬气地喊出“先有哈佛,再有美国”这句话!15世纪末,由欧洲通往美洲的大西洋航道被哥伦布开辟,欧洲人纷纷远涉重洋来到美洲。17世纪初,首批英国移民到达北美,在那里开拓自己的“伊甸园”——新英格兰。移民中有100多名清教徒,曾在牛津和剑桥大学受过古典式的高等教育,为了让他们的子孙后代在新的家园也能够受到这种教育,1636年10月28日,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议会通过决议,决定仿照英国剑桥大学,筹建一所高等学府,每年拨款400英镑;学校初名“新学院(New College)”或“新市民学院(the college at New Towne)”,成为全美第一所高等教育机构。1639年3月13日,为感谢以及纪念约翰·哈佛牧师在创立初期对学院的慷慨捐助,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议会通过决议,将学校更名为“哈佛学院”。1767年 保罗·列维尔 笔下的哈佛学院。哈佛大学有多少个学院?你只听说过哈佛商学院?究竟哈佛大学有多少学院呢?哈佛大学由十所学院以及一个高等研究所构成,坐拥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学图书馆系统,2018学年注册本科生6699余人、硕士及博士研究生13120余人。截止至2019年,哈佛大学位于剑桥市的主校区下设10个学术单元以及1个高等研究院,其中本科生教育主体由哈佛学院承担,这11个学术单元分别为:哈佛学院Harvard College文理研究生院Graate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哈佛继续教育学院Harvard Extension School哈佛设计学院Harvard Design School哈佛神学院Harvard Divinity School哈佛教育学院Harvard Graate School of Ecation哈佛法学院Harvard Law School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Harvard Kennedy School哈佛工程与应用科学院Harvard John A. Paulson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s拉德克利夫高等研究学院Radcliff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哈佛文理博物馆Harvard Art and Science Museums此外,哈佛大学的Allston Campus以及Longwood Campus还设有以下4个学术单元,全校总共设有46个本科专业、134个研究生专业: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牙医学院Harvard Dental School哈佛医学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Harvard 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其中:哈佛法学院(Harvard Law School)创立于1817年,虽然比大学部(Harvard College)建校(1636)晚几近两百年,仍是美国最古老的法学院。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是如今美国乃至全世界最大、最富、最有名望,也最具权威的管理学校。这里是商业人才培育的圣地,被称作商人、主管、总经理的西点军校,美国许多大企业家和政治家都曾在此学习;在美国500家最大公司里担任最高职位的经理中,有1/5毕业于这所学院。哈佛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是权力与金钱的象征,也是许多美国青年梦寐以求的学位。哈佛大学设计学院(Harvard Graate School of Design,简称GSD):哈佛大学的建筑教育始于19世纪末期,其设计学院(又名设计研究生院,以下简称GSD)融建筑、规划、景观于一体,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设计院所之一。哈佛大学图书馆——传说中的凌晨四点半哈佛大学图书馆是美国最古老的图书馆,也是世界上藏书最多、规模最大的大学图书馆。有8位美国总统、33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曾在这里学习过。在四百多年的发展中,共拥有馆藏1500万卷。这些蕴藏思想智慧的综合性的馆藏资源对哈佛师生的学习研究发挥着重要作用。哈佛大学图书馆的中央系统位于哈佛庭院的怀德纳图书馆(Widener Library)内,整个系统覆盖80所不同的图书馆,整体馆藏量超过1600万册,使其成为全美最大的学术图书馆网络。传说中的哈佛凌晨四点半到底是不是谣言呢?哈佛校友答:“这个是谣言,这个百分之一万是谣言,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曾经在两三点时候去过图书馆,其实就已经没有什么人了,偶尔零星有一两个人还是趴在桌子上睡觉。而且哈佛有一个图书馆是24小时,但是那是个小图书馆,一般最著名的,用的最多的图书馆是十二点就关门了的。”TA拥有怎样“可怕”的资源?01受捐资金哈佛大学受捐资金居于世界科研机构之首,在2013年已经累计达到320亿美元,是仅次于比尔与美琳达·盖茨基金会的最大捐赠基金;哈佛年平均科研经费超过7亿五千万美元,为14个学院上百个研究机构提供支持。02校友资源截止至2019年10月,哈佛大学共培养了包括富兰克林·罗斯福、贝拉克 · 奥巴马在内的8位美利坚合众国总统,而哈佛的校友、教授及研究人员中共产生了160位诺贝尔奖得主(世界第一)、18位菲尔兹奖得主(世界第一)、14位图灵奖得主(世界第四),而马克 · 扎克伯格和比尔·盖茨则是该校久负盛名的辍学生。03师资力量哈佛大学在校全体教员约2400人,其中含有多位诺贝尔奖、普利策、普利兹克奖、菲尔兹奖获得者;学校拥有美国国家科学院(NAS)、美国国家工程院(NAE)、美国国家医学院(IOM)三院院士300余人,其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及国家医学院院士居于全美首位。哈佛内部的“饥饿游戏”在很多高校里面,同辈之间的竞争压力十分的常见。而在哈佛这样一座世界范围内闻名的高校中,peer pressure自然也不会少。学校普遍喜欢招收有领导才能的学生,所以学生自然也都愿意去做人群中的领袖,而非是追随者。在这样的环境下面,每一位同学都会主动或者被动的去争取机会,做领先的,超前的那一位。哈佛校友反应,哈佛的学生都特别ambitious,特别有野心,然后会对金钱和声望的追求会比较高。其次就是alumni resources真的特别丰富。还有就是学校会提供给本科生非常丰富的资源。另外,在哈佛,有个规定就是每门课必须要有10%的人不及格。那么不管你有多优秀,你只要在最后10%,那么就意味着你要被淘汰。因为这样一个淘汰制,每年班级里都会有人被退学。所以高度的压力,也是哈佛生活的特征。因为实际上班级里没有不认真学习的人,每个人也是极其聪明的,那么你就要时时刻刻往前冲,不能掉下。什么样的学生能够录取哈佛大学?01Leadership具有组织能力、领导才能的学生没有担任过任何组织领导工作的哈佛新生只占了13%。36%的学生保持3个以上的课外活动领导角色。29%的学生担任2个课外活动的领导者角色。21%的学生担任了至少1项的课外活动领导者。这些学生真是保持了学习和社团两不误。02效率高学习效率高的学生学习上并不是十分用功就是最好的学生,而是学习好又效率高的学生才是这些藤校寻找的人才。有统计,哈佛的学生在高中学习期间每周超过五十个小时的学生仅占了3.1%。约50%的学生,每周学习时间在20小时以下,也就是平均每天3小时不到。当然。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天生的学霸,甚至是天才,但也提醒我们高效利用学习时间,比所谓的勤奋更重要。03活力有活力、开朗阳光、积极参与课外活动的学生这里涉及到沟通能力,自信心以及团队合作的素质。哈佛学生的课外活动是十分丰富的,70%以上的学生都参加了各种的社区服务经历。60%的学生都有体育方面的课外活动,38%的学生有学生会的经历。至于玩音乐、玩乐队的学生占到了36%,其他的各种活动,包括新闻记者活动啊,数学竞赛啊,辩论,戏剧表演都是,大概达到百分之二三十的学生。04逻辑能力逻辑分析能力比较强,有一定数学基础的学生无论是你报考本科的文科还是理科,或者是你不确定专业,入学的时候学生是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转专业的,但是录取的时候呢,学校是综合评定,多录取一些数理逻辑强的学生总是好的。统计显示,哈佛新生里边超过90%的学生,高中的数学水平在AB微积分以上,将近1/4的学生高中的数学水平达到了多变量微积分、线性代数这样的高等课程以上。所以这些学生数理能力都是比较强的。05驱动力自我驱动力比较强的学生学生的压力不应该是来自父母,而是来自自我的极高的要求。哈佛新生里面82%的学生表示,这些压力是来自于自我的期望,而不是来自于父母。只有7.6%的学生表示压力是来自于老师或者是家长。06有规划哈佛喜欢对未来有清晰规划、不见得有明确目标但是有意愿改变世界的这些学生。07爱心与奉献哈佛也比较喜欢有爱心,乐于助人,讲究正义,勇于奉献的这个学生,看你是否有公益、社区活动,这些事情。疫情之下哈佛大学的录取政策有什么变化吗?春季学期的成绩可以使用学分制,不会对申请者造成负面影响如不提交SAT2考试成绩和AP考试成绩,不会造成负面影响,不会被其他申请者比下去,但是如果其他申请者提交了这些成绩,还是有略微的优势。我们依然要争取能考试但是没有免考SAT/ACT成绩总而言之:像哈佛大学这样的顶尖名校,申请的录取标准并没有变化太大,没有降低门槛,也没有提高标准,依然保留几十年来的高要求。这也表明了美国大学对疫情的防控有信心,暂时的政策调整只是为了应对现有的突发情况。正因为美国大学这些政策,那么考试机构和私立的各种机构也都会出台相应的改革和调整,帮助同学们能获得成绩。在哈佛大学的学习与生活是怎样的?学习“在哈佛读书的时候,所有的作业都是课前完成的,不管你学的是什么。很像是学游泳,先把你扔到游泳池里,让你自己扑腾几下,然后教练再来跟你说要怎么做。因为你之前已经有一些动作记忆了,所以后面再来练习的话,效率会更高。大家都知道哈佛用的是案例教学,课堂上没有原则性的东西可以让你记笔记,都是非常灵活,根据case的实际情况来的。但是每次上课之前我们都是累成狗,研究各个案例,和同学讨论,所以上课的时候效率极高。下了课都不用复习,因为记得很清楚,哪怕是现在有人跟我讨论某个案例,我都还记得什么事情发生在什么节点上。”“我们有一个校内的类似于rate my professor这样的系统,一个校内的evaluation system。每门课你打开以后都会有对这门课的评价,它会有各方面的指标。首先会有这门课的工作量多大,每周的workload是多少,然后其次是这门课的难度如何,这门课需要哪些前提知识,需要你之前修过哪些课;还有课程的学生人数,也就是课程规模,以及对教授的评价,教授是不是approachable,有没有office hour以及教得怎么样等等这些信息。一般来说挺准确的,因为都是学生写的评价。”“我们学校大部分教授还是比较approachable的,但是如果是特别大的课,就像六七百人的课的话,即使教授人很好,但是跟教授实际上接触的机会也是比较少的。但是大部分课程的话还是很OK的,因为毕竟五六百人的课很少很少。”生活“波士顿是全美国最安全的省市之一。虽然地铁没有纽约那么发达,但是基本上去所有想去的地方还都挺方便的。购物场所的话,地铁两站路的地方会有一个宜家,如果要去有大型超市的话,就要坐地铁去城里面了,大概坐地铁30分钟这样子会有比较大的超市,无论是华人超市还是什么超市,坐地铁三十分钟都会有。”“波士顿比较有名的球场是Fenway Park芬威球场,离我们大概地铁要四五十分钟这样子。电影院的话一般都是打车去的话要20分钟左右,但是我们其实电影也看得蛮少的。首先学校附近没有比较好的电影院,其次看电影耗时太长,一般没有这个时间去看电影。”“宿舍有single, double,然后还有各种各样的suite,suite一般都是三到四个人住。其实single,double和suite不是根据交多少钱来定的,价钱都是一样的。它是根据你的喜好来分配的。有些人更喜欢有室友,有时候甚至double房间会比single更受欢迎,因为如果有可以相互支持的一个室友,相当于是个朋友,总之也是一个交际手段。”“学校食堂是包在住宿里面的,一学期的学费是33000,包含住宿,学费还有食堂的伙食费。食堂的味道话其实是看天了,有时候会挺单调的,但是有时候也会挺好吃的,每天都不一样,有时候甚至会有饺子这样的东西,有时候也会有一些韩国或者日本的美食,就像前段时间有韩国来的厨师做的石锅拌饭,或者是偶尔的日本料理,但是相对来说比较少。”“学校旁边比较好吃的一些小餐馆还是有挺多的,比方说在学校图书馆边上就有一个叫山头火的日本拉面馆,还是蛮不错的,很好吃很地道。学校旁边还有一个小的square,这个里面会有各种各样的小吃,其中会有一家比较好吃的德国品牌的冰淇淋店。还有一个家卖越南粉的叫Lee’s,实惠而且特别好吃,基本上十几刀就能解决一顿饭。”

反因

朱锫、徐甜甜荣获2020年美国建筑师协会(AIA)荣誉院士称号

北美时间2020年2月25日,美国建筑师协会(AIA)公布了2020年116位新院士名单,该荣誉授予“在专业领域达到卓越水平,并在国家层面上对建筑和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建筑师”。其中的荣誉院士(Hon. FAIA)是针对海外杰出建筑师(非美国居民),且不主要在美国从事建筑工作,以表彰其对建筑行业与社会做出的杰出贡献。今年荣誉院士授予了5位国际建筑师,分别为:Aedas 建筑事务所前设计董事 Andrew Fox Bromberg、BIG 建筑事务所的创始人比亚克·英厄尔斯、Barkow Leibinger 建筑事务所的合伙人 Regine Leibinger、朱锫建筑事务所的创始人朱锫,Dna建筑事务所的创始人徐甜甜。新晋荣誉院士称号将在3月15日于洛杉矶举办的2020年AIA建筑大会上正式颁发给个人。朱锫朱锫出生于1962年,1988年进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硕士,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教授。2005年朱锫创立了自己的公司——朱锫建筑事务所,以其对文化根源和创新的当代设计方法的完美融合而闻名。朱锫设计的作品种类相当广泛,也为他赢得许多的荣誉,其中包括AIA荣誉奖,建筑记录杂志(Architectural Record)的设计先锋奖,建筑记录杂志(Architectural Record)的中国设计奖,他还曾经担任过密斯凡德罗奖(Mies van der Rohe Award)的建筑评审团成员。代表作品安徽寿县文化艺术中心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深圳OCT设计博物馆徐甜甜徐甜甜出生于1975年,1992年进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哈佛大学GSD硕士,DnA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徐甜甜将她的建筑作品称为“建筑针灸”,她已经在中国乡村松阳县进行了影响深远的项目,包括连接社区的桥梁、红糖工厂、客家契约博物馆、豆腐工厂和王靖纪念馆。这一系列作品呈现出自如、成熟和灵巧,也为她赢得荣誉:荣获2009年《建筑实录》设计先锋(美国),2009年ICON杂志“世界20位最具影响力的年轻建筑师”称号(英国),2008年纽约建筑联盟青年建筑师奖(美国),2008年WA中国建筑奖佳作奖(中国)等数个国际国内重要奖项。代表作品浙江松阳油茶工坊松阳竹林剧场松阳红糖工坊浙江松阳石仓契约博物馆松阳石门廊桥北京白塔寺胡同美术馆本届AIA评选委员会Robert Forest, FAIA, Chair, Adrian Smith + Gordon Gill Architecture, 芝加哥Mary A. Burke, FAIA, Burke Design & Architecture PLLC, 纽约Philip Castillo, FAIA, Jahn, 芝加哥Jane Duncan, Hon. FAIA, Royal 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 英国伦敦Paul Mankins, FAIA, Substancearchitecture, 得梅因Mary Johnston, FAIA, Johnston Architects, LLC, 西雅图Nancy Rogo Trainer, FAIA, Bala Cynwyd, 宾州Steven Spurlock, FAIA, Quinn Evans Architects, 华盛顿Anna Wu, FAIA,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达勒姆

太易

哈佛领军十校设计大PK,这次答辩我围观定了

今年的线上设计课注定与众不同不论刚结束紧张刺激的期末答辩还是依然在为评图坚守奋战熬夜爱设计就千万别放慢学习的脚步设计争霸 "全球名校设计分享会"北美/欧洲/亚洲 十大设计名校哈佛大学 · 宾夕法尼亚大学 · 普瑞特艺术学院 德克萨斯州农工大学 · 明尼苏达大学 · 伦敦大学巴特雷建筑学院东南大学 · 台湾国立成功大学 · 台湾东海大学 · 泰国朱拉隆功大学12组优秀获奖设计作品三大主题:都市主义· 城市生活 · 自然力量特邀最强评审团在线点评海外名校教授 · 跨国设计公司董事 · 先锋事务所创始人名校设计作品,如何选题/解题/呈现?学术前沿阵地,如何应对全球热点?免费线上活动,参与方式见文末1 三大专场,汇集全球设计热点话题为促进中外设计教育的交流与合作,面向国内外的风景园林、景观建筑、城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相关专业毕业生搭建经验交流和自我展示的平台,在《海外名校的建筑之道》一书出版之后,建道教育ArchiDogs举办线上“全球外优秀设计作品分享会”,为学生扩宽设计思路,明确研究方向。本次分享会分为三大主题专场:都市主义 Urbanism,城市生活 City Life,自然力量 Nature Power。2 大咖点评,分享学术研究与设计实践联合多个国家和地区,跨越4个时区,特邀由海外名校教授 · 跨国设计公司董事 · 先锋事务所创始人组成的最强评审团,在线点评各位学生等设计佳作,开放听众问答环节,有问题你放马过来!3 十大名校,彰显教学风格与个性12组优秀获奖设计作品,来自十大设计名校。北美 :哈佛大学 · 宾夕法尼亚大学 · 德克萨斯州农工大学 · 明尼苏达大学 · 普瑞特艺术学院;欧洲:伦敦大学巴特雷建筑学院;亚洲:东南大学 · 台湾国立成功大学 · 台湾东海大学 · 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各位同学将带着他们最新鲜的课程设计成果,与行业大咖深度交流。4 获奖作品,全新设计视角与研究主题01 都市主义 Urbanism 英文答辩/中文翻译北京时间 6/20 晚21:0001 ”Downlifting” 关键词:城市人口膨胀、新老建筑共生主讲人:Erik Fichter哈佛大学建筑学硕士 GSD - MArch I Advanced Placement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建筑学本科获奖经历:2020 Affordable Housing Competition, 2nd Prize2020 Tunnel 8x8x300 Competition, Finalist指导老师:Harvard GSD Prof. Jon Lott“downlifting”的设计有助于解决城市人口膨胀的问题,实现新老建筑之间的共生。该设计方案的实现即保证了现存建筑的结构完整,又解决城市人口问题。金属拉索抵抗重力,支撑起扩建建筑的楼层。该拉张构造可以有效荷载平衡等重模块,同时也重新解读了新老建筑共生。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向城市迁移,城市人口膨胀已然成为是一个全球热论的话题。虽然人们的固有地认为城市人口致密化会导致城市生活质量的低下,但这也为城市建筑系统提供了新机会。建筑结构的革新将为城市解决人口膨胀问题,为城市带去新现象。02 Complete Neighborhood关键词:社会公平、公共设施主讲人:胡迪宾夕法尼亚大学 景观硕士 MLA,Upenn同济大学建筑学硕士方文静宾夕法尼亚大学 景观硕士 MLA,Upenn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指导老师:Christopher Marcinkoski芝加哥的PBS(即公园和林荫大道系统)是1849年提出的一个联系了大型公园的城市观赏性交通系统。它于1869年被伊利诺斯州立法机构正式批准,被广泛认为是在芝加哥进行的第一个城市范围的规划。我们的地段是PBS系统的第二部分,周边主要是居民区,却处于城市快速交通系统的空白地带。基于地段大部分为居民区的基础,我们提出了完整社区的概念。即通过确保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基本公共设施的存在,同时提供公平的教育与就业机会,稳定这一地区的人口并最终振兴社区。为了探索这一想法,我们研究和评估了支持健康城市社区发展和繁荣所必需的公共设施的类型和服务能力,提出我们的发展方式。框架结构垂直于该地区的PBS,连接南北两条东西向的废弃铁路线。在这个框架内,我们提出了缺失公共设施——职业培训、健康与都市农业和交通体系——有关的三种干预规模。这样做的目的是将Eaglewood社区和Backyard社区联系起来,相互交织,重新定位,使之成为一个更健康、更有生产力的城市社区。03 “The Urbivore”关键词: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主讲人:Kanchaporn Kieatkhajornrit泰国朱拉隆功大学INDA获奖经历:Year 3 semester 1 Excellent Academic Award (INDA)Year 3 semester 1 People’s Choice Award (SuperCrit,INDA)SEOUL BIENNAL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Sommer pavilion em Cascais competition (CASCAIS),Honourable MentionedYear 2 semester 1 Excellent Academic Award (SuperCrit,INDA)Year 2 semester 1 People’s Choice Award (SuperCrit,INDA)999 QUESTION @TRIENNALE (Milan, Italy)Year 1 semester 2 Excellent Academic Award (SuperCrit,INDA)指导老师:INDA Prof. Thomas Lozada现代人认为“都市”是一个提供多种机会,让人们生存的场所。将“urban”与“vorare”两词混合后,就诞生了我们所设计的“URbivore”市场。这是一个面向全城市居民的一站式食品市场,所有食品原料(例如蔬菜和水果)都会在这里进行种植和烹饪。这方便了附近乡镇的农民们可以直接将其产品出售给城市居民。因此,该一站式食品市场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便利、新鲜的生鲜市场,同时也通过减少中间运输的方式减少了碳排放量,为保护环境作出贡献。一项针对泰国国民料理“打抛猪” 所建立的研究指出:在经过“养殖,运输,烹饪,消费”后,这道泰国国民料理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是极为惊人。碳排放量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致因,对于全球环境及人类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养殖户和农民而言,高碳排放量会恶化农作物的生长环境,直接降低其生产量。此外,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的农户们来到城市,寻找新的商业机会。然而,他们面临着各种不可预知的问题。例如,居住环境,社会歧视,工作机会,甚至需要与家人相隔两地。“URbivore”市场旨在解决这一系列潜在的问题。04 The Theatre of Deaf and Blind关键词:城市印象、感官体验主讲人:Sitanan Teeracharoenchai泰国朱拉隆功大学 INDA获奖经历:2020 - INDA Y4 S2 Design Excellence Award 2020 - INDA Y4 S2 People’s Choice Award指导老师:INDA Prof. Christo MeyerKevin Lynch在《城市印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中,强调了不同的城市元素对于一座城市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比如,“在泰国,运河就是最常见的城市元素之一;泰国的首都曼谷傍水而建,城市居民人傍水而居。在曼谷,四通八达的运河不仅是城市居民的通行道路,也是城市主要的运输要道。“剧院的设计起初是为了让聋哑人和盲人也能感受到音律的起伏。在这里,建筑物同时担任了指挥官和表演者的双重角色,自主地向来往的行人进行舞台表演。建筑物外部的设施在马哈纳克运河(Maharnark Canal)不断变化的潮汐和波浪的作用下发出动人的音乐,给人们带去愉悦的感官体验。“ 共振,回响,色彩,触感,起伏都将成为剧院表演的主要要素。02/ 城市生活 City Life中文答辩北京时间 6/21 早10:0001 House is not a Home关键词:集合住宅、社区参与主讲人:陈沁叶哈佛大学 建筑学硕士 Full-tuition Dean’s Merit Scholarship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建筑学学士 Summa Cum Laude获奖经历:Clifford Wong Prize in Housing DesignLaskey Design Competition, 第一名王屹闻哈佛大学 建筑学硕士大连理工大学建筑学学士获奖经历:Clifford Wong Prize in Housing Design天作杯建筑设计竞赛,佳作奖指导老师:Megan Panzano设计作品获奖:Clifford Wong Prize这是一个集合住宅项目,提出并处理了一些与今天的都市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比如:建筑是如何给当今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隔离提供一种补救措施的?建筑能否在不同的时间尺度内组织不同规模的社区参与?这个多户住宅设计将家重新定义为一个空间,这个空间在一段特定时间被用来让人们互相认识,并通过物品作为联系参与到社区的生活中去。我们知道,当前的住房体系已经很难再回应社区参与 (Social Engagement) 的需求,也不再有助于建立更高水平的社区联系。该项目通过建筑手法的架构,用不同的时间维度体现一个人认识、了解、并参与到这个社区中。无论是多年来通过窗户认识你的邻居,还是一周中某些天不同居民所占据的空间,还是收纳空间中收集的物品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这个设计结合了多种不同的住宅类型,并将其无缝地合成在了一起。这种公寓类型的范围以及在私人和公共领域之间产生重叠的共享空间的想法被用作社区建设和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项目从低层到高层的建筑形式将不同的户型进行了配置和重组,提供了给不同年龄段以及不同收入的群体在生活方式上的选择。最关键的是,这些目的和目标被整合为一种形式,以响应所处的城市结构和环境。该项目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城市生活形式,它在社会上具有包容性,并且在建筑上可以适应各种生活方式和文化的诉求。02 Bi-Vectored Sightlines关键词:监控、平等的监督主讲人:马元鸣普瑞特艺术学院 建筑学本科Pratt SOA Jonathan Scelsa教授研究助理李漪若普瑞特艺术学院 建筑学本科参与 Pratt SOA Morphology研究课程,研究方向Inflable Origami指导老师:Ostap Rudakvych, Tulay Atak, Timothy Simonds伴随着科技的进步, 当今社会的监控系统以一种更加悄无声息并且无处不在的形式,全方面地实现了在公众场合对大众行为的监控。由数据驱动的监控正逐渐演变成圆形监狱这种不平等的监控模式,即权力机构是唯一监控者。然而,监视不一定总是有等级上的划分。建筑历史学家Beatriz Colomina认为墙体的开放性会影响人类的感知。我们认为,建筑元素的开放性和通透性可以创造两个具有同等视觉关系的平行空间。空间A的使用者可以自主观看空间B,同时空间A的使用者也受到空间B的关注。这种平行关系创建了更加主动和平等的监督,而不是仅在危机发生后通过查看监控录像的方式追溯问题。假设圆形监狱是一种单向量(vector)的,由高级别到低级别的监视,平行空间则是通过“双向量关系”(bi-vector)增加可视性,使两个空间可以同时平等监督。该项目旨在重新思考与挑战监视的历史理论基础,并通过建筑语言重新定义监控,将监视作为“主动向量”使用。我们认为有效的监控应该是平行空间的自主监督,而非被动的异步反应。同时,希望运用建筑的开放性和通透性改变大众对于监控的刻板印象,通过视觉关系的双向性为公众提供一种相互且平等的保障措施。该项目讨论监控在城市生活中的应用,借此解决社会和家庭中的跨代关系——幼儿教育中父母陪伴的缺失以及长辈的错误引导。03 Drifting Apartment 漂流公寓关键词:可移动、共享空间主讲人:杜淦琰东南大学 建筑学本科获奖经历:第十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建筑设计方案专题竞赛),优秀奖团队:前期城市设计(郎烨程、肖嘉欣、赵英豪),建筑单体独立完成指导老师:夏兵,周霖本设计以城市设计“襟河游就”为前提,是一款基于“蓉漂”群体需求设计的可移动胶囊公寓。近十年来,成都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下一跃成为了新一线城市之首。这意味着成都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也亟需大量人才。从外地来成都工作的“蓉漂”成为了成都发展的中坚力量,与成都本地人一起共同代表了成都的面貌。对“蓉漂”群体进行分析,由于没钱买房,这些漂泊的人们通常会选择租房子住。我对现有的几类临时住房的居住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发现它们往往在保证经济的同时无法保证较高的居住质量、缺少优质交往平台、而且住户对房子的改装自由度非常低。这些房屋的可移动性基本为零,无法随着住户搬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追求更优越环境的决心,有些人可能会因为搬家太麻烦而放弃更好的工作机会。我对“蓉漂”的需求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漂流公寓这个设计概念,是研究可移动的极小居住单元与共享交流空间的结合模式。它可以发展为一个全国各地的连锁产业,具有装配式建筑快速建造、快速拆卸的优点,并且以线上社区app、线下实体公寓的方式运营,在方便管理的同时,给漂泊的务工人员提供交流平台。在我的期望中,将来,人们在异地换工作、迁居将不需要一系列繁琐的步骤,可以直接带着家搬迁。漂泊的人们也能在网络上相识之后,在漂流公寓中相见。04 The Fable of the Community 台北【公】【寓】 关键词:共活空间、模糊性主讲人:邵啟立東海大學 建築系本科指导老师:邱浩修本作品主要為设计一当代与未来台北市工作人口的「共活空间」(生產与生活行為的混种态)。此空间是以目前互联网社群特性的角度切入,让快速、互动性、即时性等互联网社会特色能在当代台北都会中以建筑空间的方式呈现。且非以新造,而以改造的方式去将此方法介入台北市的旧公寓楼中,去和台北市的原有都市涵构(urban context)对话。当代都市人中,由於互联网技术的进步,讯息传递的速度在大幅加快。在今年恰巧遇到covid-19疫情影响,更显现出了讯息时代的生活特性。过去生產与生活在空间上的必然关系,在当代大多已经解除。生產与生活在空间上的模糊与即时性使两者在空间的表现上也越来越模糊。因设计对象為租屋族,故此设计以一经济模型作為空间设计的依据。我试图重新定义公寓中房东与房客之关系。我将一公寓中的个体房东集合成群,类似股东,并拆解一间间公寓套房单元的个体状态,使各个独立的公寓套房群成為整体。因此公寓的收益不再是一对一的关系,而是以总收益与房东的持份来计算。而房客也可从一个个以月计价方式变成以时计价(类似青年旅馆)。在此制度下原线界定產权的「墙」得以鬆绑,公寓套房群的边界也得以释放。接著试图将楼地板面积、租金、时间之间的关系细切至最小。產生以时间(hr)x使用面积(m)x使用类型(办公用、住宿)的租赁模型。在上述租赁模型下,我设计出能随时间改变使用面积的空间模型。我将这模型命名為”Living Kit”。Living Kit 本身是将生活中各种人体尺度之尺寸拆解后再以参数重构的尺度物件,参数逻辑十分单纯。其步骤為;划定基本模矩(公寓单元)、垂直与水平分割模矩(身体尺度重构)、而后生成各种尺度物件。这些物件会取代本来公寓中的隔间墙,使空间中的墙面变成可移动的物件。这些物件可使原本生活中固定的公私介面鬆绑,形成具时间性变化的内部空间。而可从墙上取下的小型尺度单元,使原本的生活关系得以延伸。03/ 自然力量 Nature Power中文答辩北京时间 6/21 晚21:0001 Custom Living Wall from Instrial Waste-stream关键词:生态系统、在地性主讲人:杨淏玥德克萨斯州农工大学景观硕士东北林业大学景观学士获奖经历:Texas ASLA,荣誉奖Reach Design Competition, 第一名全国学生景观设计竞图(台湾),优选奖团队:Panwang Huo,Niti Tataria,Karishma Joshi,Haoyue Yang,Yuanjia Yang,Yu Shi指导老师:Dr. Ahmed K. Ali, Prof. Bruce Dvorak设计项目获奖:2020 texas ASLA Merit Award从2017年秋季开始的,由景观建筑与建筑学生共同合作,历时两年设计并建成了一个种有300株本土植物的定制室外绿墙系统。绿墙的种植模块是由汽车生产中的剩余金属材料制成的。项目的目标是设计,建造和评估这种定制室外绿墙系统的性能,以支持循环经济。该项目的主要挑战包括要求极少的系统维护,以及适应德州南部夏日炎热的环境。在概念设计阶段,我们探索了不同的种植模块形状以及安装形式以满足植物足够的根部空间以及系统较少的维护要求。此外,我们也研究了颜色对于裸露在阳光下的汽车金属表面的影响。最终采用了金字塔形状的模块设计,向下的锥形即避免了根部空间的阳光直射,也为植物直立生长状态下的冠层和根系留有了足够的空间。每一个种植模块也有单独的灌溉入口和排水设施。种植模块也独立悬挂于后面的钢结构,可以快速取下更换新的植株。所有种植模块的制造、植物种植、维护以及表现评估均由学生完成。与德州其他几处的室外绿墙相对比,我们的设计形成了更好的微气候环境以适应炎热天气。这个兼具了美感及低成本的绿墙也为昆虫、鸟类提供的新的栖息环境。这一以学术研究为初衷的绿墙系统也可以推广到商业市场以促进绿墙在基础建设中的广泛应用。02 DYNAMIC HYDROLOGY IN PORTSMOUTH关键词:弹性设计、基础设施主讲人:张奕展伦敦大学巴特雷建筑学院景观硕士 UCL MLA Y1南京林业大学景观学士获奖经历:2nd Prize, Yuanye Awar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Honorable Award, Qinhuang Flower Expo Flower Border Design Competition 2nd Prize, “Great Gardens”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Competition for Cross-strait College Students2017海峡两岸大学生古建考察交流竞赛指导老师:Maj.Plemenitas我们专注于在水与陆地之间的两栖界面中创建弹性设计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在局部考虑全球问题的情况下起作用。我们努力将水基础设施重新定位为居民空间,从而提升生活品质。项目地点在英国Portsmouth,这里以前是一个工业港口,是英国南海岸四大滩涂和潮汐变化剧烈的区域之一。Portsmouth Harbour通过Solent海峡与大洋仅一条狭窄的河口连接,并且接收的淡水相对较少,因此其水文状况尤其特别。Portsmouth Harbour内有巨大的两栖界面区域,终年水位变化剧烈,地理状况独特。该项目从20 km到1 km场地范围内的跨比例分析开始,以深入了解场地状况和周围环境。在发现港口中存在由于水位终年急剧变化而导致的某些船只锚定问题和栖息地破坏问题之后,该项目进行了一系列的物理和数字水模拟用以支持后续设计。基本的landscape elements是依据水文模拟的结果,directionality, orientation, dimension and articulation等方面进行开发的。进一步的试点景观系统由不断生长的landscape element组成。基于自组织的景观系统的会慢慢扎根于沙子,其三角形的分支构成了理想的屏障,促使洋流流速减慢并将有机质积聚在凹形内表面上。在未来的设计中,该项目仍将关注于适应性措施,以应对由于Portsmouth水位上升和栖息地破坏而造成的海岸侵蚀迫在眉睫的威胁。03 UAM (Urban Aerial Mobility) 城市低空交通网 关键词:无人机、多学科交叉主讲人:袁哲洋明尼苏达大学 建筑学和城市设计硕士扬州大学建筑学学士获奖经历:American Society of Landscape Award (Minnesota Chapter), Student Academic Excellence全国绿色建筑设计竞赛,深绿组,二等奖指导老师:托马斯·费舍尔 (城市设计),弗兰克·杜马(交通政策与经济竞争力),费尔南多·布尔加(建筑学与城市规划)设计作品作为优秀学生作品被学院和交通研究中心报道,在明州交通部航空航天办公室做过汇报演讲什么是城市低空交通?它离我们多近?答案是少于20年!到那时,人们能够轻松跨城市通勤,紧急抗疫救援可实现无接触零伤亡,致富再不靠修路,生态旅游真正生态起来。该方案以明尼苏达州(美国西北部的一个州)为试点和催化剂,基于对自然和人文纹理的分析研究,通过城市设计手段,对“目前城市低空交通发展的五大关键挑战问题”中的三大——基础设施、公共态度和运营,提出解决方案。该方案具体阐述了“城市低空交通网”如何公平、可行、有针对性地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和”飞行车”如何安全、有效、低成本地嵌入主流通勤方式以完善现有交通体系中中远程环节。去除方案中地缘政治的部分,宏观概念是具有普适性的。具体设计则需根据所在国家地区政策法规、经济发展、人文自然做出适应性调整。该方案旨在抛砖引玉地提出“城市低空交通网”这个城市设计概念。城市设计作为一个源于建筑设计而横跨地缘政治、经济发展、城市规划、交通规划、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生态环境学等的学科交叉点,低空城市交通更是将工业科技、航空航天纳入其中。城市低空交通网的设计是一个浩大的多交叉学科的系统性工程,而且迫在眉睫。04 The Uncanny of Heading South 南方公路的異樣所在关键词:自然景观,基础设施主讲人:吳昕叡台湾国立成功大学建筑系 本科获奖经历:国立成功大学建筑系 毕业设计奖指导老师:陈玉霖行驶在臺湾屏东沿海公路的过程中,狭长的平原夹挤在起伏的山脉与恒定的海平线之间,呈现的是一种臺湾南方公路特有的水平地景,好似一切都是长直而无止尽的延伸至海平面之外。除了既存的自然景观,人造物以两种差异的方式出现在这带有荒芜和贫瘠的地方,一是粗旷而厚重的基础设施,像是海堤、桥梁、公路等,以巨大的尺度嵌入地景之中;二是以简便、杂乱的方式出现在平面公路两侧的物件,如纷杂的招牌、路标、增建铁皮等,相对轻且任意的自由生长。建立在既有自然及人造物的空间、类型脉络下,建筑以甚麼方式放入既有的地景之中是毕业设计的提问。基地位於臺湾屏东枋山溪以南的平原,遍地是整齐种植的芒果树。我以臺湾铁路局恒春支线计画预计於枋山地区新设的站体作為出发点,选择了预设站址及周边公路两侧既有的公路休息站作為操作对象。我想以建筑表达的是透过对基地现有自然与人造物脉络的阅读,并由两面性和水平性的建筑观念作為操作的方向,使建筑并存於现况中自然与人造物不协调的状态,让我们在南方公路漫长的旅途中发现看似寻常却存有异样的场景。 5 奖品丰厚,大众投票+评委选择本次活动在所有参与作品中,由10位评审老师现场答辩评选,及大众投票评选,根据综合分数,选出前三名:一等奖 奖学金现金 5000 人民币(税前)二等奖 奖学金现金 3000 人民币(税前)三等奖 奖学金现金 2000 人民币(税前)所有参与学生均可获得:证书建道出版物建道新媒体收录、网站展播设计事务所/公司实习和工作推荐|报名方式|本次免费活动为线上直播转发本文到朋友圈(所有人可见)添加 建道微信小助手 发送朋友圈截图(备注:设计争霸)建道小助手建道设计菌|主办方||合作方|(排名不分先后顺序)美国注册建筑师协会 亚洲设计联盟、机械工业出版社东南大学建筑运算与应用研究所、塔科玛城市设计Lab D+H、ASA建筑研习社|推广媒体|设计旮旯、建筑技艺、匠山行记|推荐书籍|《图解设计思维过程小书库》《海外名校的建筑之道》《美国 十城记:从传统到癫狂》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真正的人际关系高手,都是“麻烦精”》《永远不要吃烂梨(深度好文)》

记事本

厉害了:2名同济大学毕业生获2020德国总理奖学金!

德国总理奖学金获得者名单已经揭晓!中国获得者共9位,其中有2位是同济大学毕业生。让我们认识一下她们吧!樊小纯,来自上海,同济大学哲学系博士生,柏林洪堡大学访问博士生。此前在上海、纽约从事纪录片工作。她的项目计划将研究现代性背景下中德思想者、创作者的双向阐释。文明的演进总是系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互鉴,该项目将以本雅明《德意志人》为结构性蓝本,在档案与书信中爬梳出中德两方精神交互的星丛。以历史性的回溯,寻觅未来的文明对话之路。Ms. Fan Xiaochun, from Shanghai, is a PhD student in the philosophy department of Tongji University, and a visiting PhD student at Humboldt University in Berlin. Previously she was engaged in documentary work in Shanghai and New York. Her project plan will study the mutual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and German thinkers and creators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ity. The advancement of civilization always involves exchange, borrowing and cross-pollination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The project will use Benjamin's "Deutsche Menschen" as a structural blueprint, and draw out the constellations of spiritual interaction between China and Germany recorded inarchives and letters. By tracing these lines back through history, this project seeks a path towards future dialogue between civilizations.梁以伊,来自成都,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和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在哈佛大学获得设计研究硕士。目前在哈佛大学从事建筑历史和理论的研究工作,研究方向是现代建筑/艺术中的文化交换。她希望通过研究德国现当代艺术博物馆以促进中德文化和艺术交流。她将赴德国与当地研究机构和博物馆机构紧密合作,进行以“通过艺术博物馆架起中德文化对话的桥梁”为主题的研究。Born in Cheng, Ms. Liang Yi-yi got her B.A from Tongji University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Architecture) and M.A from Harvard University Graate School of Design (Harvard GSD). She is currently working at Harvard GSD as a Research Associate. Her research focuses on cultural exchan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rt and architecture. She hopes to study modern/contemporary art museums in Germany for promoting cultural and artistic communications between Germany and China. She will come to Germany for her research “Culturally Bridging Germany and China through Art Museums” in close cooperation with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museum institutions.德国总理奖学金以德国总理名义通过久负盛名的洪堡基金会,每年从中国、美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各评选10名具有未来领袖潜质的青年才俊,并授予奖学金赴德国从事一年的自选项目研究。来源:同济大学 同济招生

黄河谣

Preston Scott Cohen丨建筑是一种“畸变”

Taiyuan Museum PSCPreston Scott Cohen (普雷斯顿·斯科特·科恩)教授就职于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 (GSD) 建筑系。他于1983年毕业于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 (RISD) ,获得艺术学学士与建筑学学士学位。1985年,他毕业于GSD,取得建筑学硕士学位。Preston Scott Cohen PSC科恩著有《Lightfall (Rizzoli 2017)》、《The Return of Nature, sustainable Architecture in The Face of Sustainability》(与Erika Naginski合著,Routledge出版社2014)、《有争议的对称性》(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2001)以及许多理论和历史文章。科恩的著作曾被许多著名的评论家和历史学家点评过,包括Nicolai Ouroussof, Sylvia Lavin, Antoine Picon, Michael Hays, Nikolaus Kuhnert, Terry Riley, Robert Somol, Hashim Sarkis 和 Rafael Moneo。Taiyuan Museum PSCTaiyuan Museum PSC科恩的作品被广泛出版和展出,并被收藏在众多国际知名艺术机构,包括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Cooper-Hewitt、史密森设计博物馆、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以及哈佛艺术博物馆。Ordos 20+10 Office Complex PSCOrdos 20+10 Office Complex PSCOrdos 20+10 Office Complex PSC他曾先后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罗德岛艺术学院以及俄亥俄州立大学。2003年,科恩回到GSD担任教授,2008年接替森俊子 (Toshiko Mori) 成为了建筑系主任他曾是多伦多大学弗兰克·盖里国际讲席教授 (2004年) 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Perloff教授 (2002年)。他的建筑旨在展示一种不断扩展的建筑形式,这一目标与他在GSD主管20年的第一年课程直接相关。Alfred Taubman Wing James HaefnerAlfred Taubman Wing James HaefnerAlfred Taubman Wing James Haefner1989年,科恩于美国成立同名建筑设计公司,Preston Scott Cohen, Inc. (PSC) 。成立以来,PSC就以其创新的几何建筑语言以及将建筑与环境融合的新方法而闻名。PSC业务涉及文化、宗教、公民、学术等多个方面,其新建、翻新和适应性再利用项目的创新和经济设计方案获得了广泛认可。Goodman House PSCGoodman House PSC科恩认为建筑是一种并不寻常的巧合。特定环境状况下许多因素的共同交织,使得建筑师的意愿得以实现。只有在社会、经济和政治条件的特定影响与支持下,当形式、几何、建造、材料间存在着特殊而又巧合的关系,才能造就卓越而非凡的建筑。当代社会中,建筑师的角色是让人们与物质现实产生连接。这不仅仅意味着支持某项社会活动或增强凝聚力,也是将人们带入物质环境——那些他们借以框定事宜的语境当中。ORDOS 100 #36 PSCORDOS 100 #36 PSCORDOS 100 #36 PSC同时,建筑宣明不同活动的顺序与关系,帮助人们发现自己与别人在特定空间中相处的方式。这也意味着建筑师的职责实际上是塑造人们生活和认知的方式,这也是其全部的意义。在每一个特定的建筑项目中,人们聚集、工作的方式都被建筑师特定地改变。我们需要意识到对于生活方式而言,形式起到的重要作用。Goodman House PSCGoodman House PSCGoodman House PSC特拉维夫艺术博物馆Tel Aviv Museum of ArtTel Aviv Museum of Art PSCTel Aviv Museum of Art PSC特拉维夫艺术博物馆是以色列领先的现代和当代艺术博物馆建筑,用以全方位的收集以色列的艺术品,备有画廊,研究中心,图书馆,礼堂,临时画廊以及其它公共设施。Tel Aviv Museum of Art PSCTel Aviv Museum of Art PSC应对狭窄的三角地形与博物馆一系列巨大中性的矩形展馆之间的矛盾,设计师运用精细的扭曲几何表面(双曲线抛物面)连接展馆与背景之间的角度差异。同时通过扭转产生的折射作用,将阳光引入建筑内部半埋藏的纵深空间里。Tel Aviv Museum of Art PSCTel Aviv Museum of Art PSC建筑有一个87英尺高,极具神秘感的明亮旋转中庭。沿中庭周边的形式经过巧妙的定义和设计,复杂的双曲线多个变形轴串联起所有楼层展厅,形成完善的垂直环流交通。内部画廊呈长条形紧凑排列,楼层设计为三个错层,其中两层的顶部结构能够提供额外的独立层面。Tel Aviv Museum of Art PSCTel Aviv Museum of Art PSCTel Aviv Museum of Art PSC这一建筑结合了两种不同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典范:将中性的,最适合展览的,具有灵活空间的展厅与奇妙的博物馆动线体验结合起来,形成非凡的情景体验。Tel Aviv Museum of Art PSCTel Aviv Museum of Art Amit GeronTel Aviv Museum of Art PSC南京大学大学生表演艺术中心Nanjing Performing Arts CenterNanjing Performing Arts Center Iwan BaanNanjing Performing Arts Center Iwan Baan该项目位于南京大学仙林新校区,其目的为两种对立的象征性建筑范式赋予一个非凡的表达方式:一个与景观和整个校园环境相呼应弯曲的屋顶裙房,以及一个充当灯塔及观察点的塔状高楼。Nanjing Performing Arts Center Iwan BaanNanjing Performing Arts Center Iwan Baan建筑的造型由基本几何体出发,为得到中心的内部庭院加以转化变形,通过一系列的折线强调出演进的过程及空间在变化中的韵律感。建筑表皮采用不同颜色的材质,为造型赋予强烈的动感,建筑成为了中心庭院内和外部广场的地景。虽然团队人数不多,PSC仍致力于打造介于建筑与城市之间的、更大的尺度,探讨建筑与城市的关系。Nanjing Performing Arts Center Iwan BaanNanjing Performing Arts Center Iwan Baan该设计充分考虑了建筑技术的应用以及当地的经济建设,运用可调整和可循环利用的混凝土模板打造了犹如完整伞状结构的屋顶。环绕在塔楼外侧的楼梯构成了建筑的螺旋形造型,为狭小的楼面板增加了独特的构成部分。室内采用了非常紧凑的平面,囊括了不同类型和大小的房间和礼堂,为多元的用户群体提供独一无二的社会体验。Nanjing Performing Arts Center Iwan BaanNanjing Performing Arts Center Iwan BaanNanjing Performing Arts Center Iwan Baan总结Taiyuan Museum PSC科恩的作品通常关注场地环境,精于几何学的应用。从业早期,科恩对历史建筑进行大量研究工作,深入研习建筑历史和影射几何学。他挖掘深刻的历史关联性,并将几何学作为一种纯粹的建筑设计工具,形成一种全新的建筑手法。Taiyuan Museum PSC科恩强调“Attenuation”,即“畸变”。这种变形如同比目鱼,为了适应贴近水底游泳而将眼睛进化至同一侧、体内构造也发生改变。科恩所采用的渐变式建筑手法意味立足于起初的设计意图(通常由基本的几何形态出发),基于场地等条件限制或功能要求,通过几何学的推导改变建筑物本身带来的视觉效果。这种形变不仅是空间上的,也存在与时间的延展。科恩认为长廊和顺序性的体验是建筑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即使在一个完全开放,没有设定流线的空间中,潜意识也会察觉到我们相对的位置以及空间的顺序性。科恩作品的思考本质是一种演变过程,既包括形态与空间的生成,也关于历史要素的传承发展。Taiyuan Museum PSCTaiyuan Museum PSC科恩认为网络的即时性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也为跨地区项目带来更多机会,但传统工作意义上的时间观念也被网络激烈地转变。谈到中国的项目,他认为沟通习惯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因素,亲自交流十分重要,对于工作的开展更加有力。科恩在中国有十数个项目,仅在2010年一年内就来中国探访八次,他笑着称“这真的很贵”。Taiyuan Museum PSC对于刚刚开始建筑学习的年轻人,科恩建议从最“老派”的方式开始:旅行和阅读。“我依然很痴迷于建筑的真实性。与建筑的直接接触、在城市中旅行……最重要的是感受到城市和建筑对个人的吸引。”保持阅读习惯非常重要,要有极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科恩强调要在学习中发现乐趣,并不仅是目的性地学习技能以为成功奠基,而是循着自己的兴趣和痴迷。“建筑就是这样——实际又富于艺术色彩。”在此基础上,他建议初学者可以自学一下基础的建模软件,或动手制作模型。仅仅是挤出、或排列,便会享受到创造的快乐,体会到一种非凡的理解。在这种训练中,保持观察,持续地将自己投入物质世界。“不要被你的教授‘控制’,而是自己去创作。创造自己的世界,无论用什么方式。”Datong Museum PSC继承了20世纪力求创新的意图,建筑也被“先锋”的称呼赋予动力。科恩认为这是有其弊病的。建筑对其外在的反应存在延迟,资源的配置与很多因素决定它缺少即时性,即“先锋”的特质。“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的行动和思维时常被过去的思想及作品深刻地启示着。我们在试图扩充建筑的“保留剧目”(经典范式),寻找新的交集和巧合。我们一直寻求推进新技术得到新的结果,它基于对过去的记忆与理解,却是前往新的领域的探险和征途。”Museum PSCMuseum PSC

僧诠

最近值得关注的5个建筑设计竞赛!

巴格达设计中心建筑竞赛类型:综合竞赛功能:当代设计中心参赛资格:无限制费用:40-70报名截止:2018/9/6提交截止:2018/9/9成果公布:2018/11月参赛网址:http://www.rifatchadirji.com/2018.html竞赛简介从2003年后的时期是现代伊拉克最具挑战性的时期之一。在美国入侵和随之而来的掠夺之后,伊拉克目睹并经历了无数影响社会各个部分的创伤。公共财产犯罪激增,对伊拉克艺术、文化和遗产的袭击变得司空见惯。自2003年以来,名单上超过一半的历史建筑物已经不复存在。目前,伊拉克大多数文物建筑已成为两种消极方法的受害者:它们要么有意无意地被忽视,进而导致溃塌,要么被低质量的现代开发所取代。根据各种新闻报道,在过去的15年中,伊拉克首都1300座历史建筑中的700座建筑物已经丢失。旧Al-Rusafa是巴格达的历史中心之一,其建筑环境受到来自当代房地产开发的压力,在传统形式上遭受到巨大损失出于这个原因,这次比赛希望看到一种新的建筑方法,帮助巴格达庆祝其文化遗产,并提高对维护其历史和遗产重要性的认识。将场地改造成设计中心,展示当代伊拉克最好的设计,同时也将是创意合作的空间,是我们这次比赛命题的基础。在为伊拉克境内的设计未来创造新的乐观愿景的同时,这些建议还应该以尊重对待新旧文化遗产奠定基准。要求参赛者将旧城大楼当前未使用的政府大楼改造成巴格达设计中心,同时将受损的外墙融入他们对新建筑的想法。 立面需体现出对巴格达历史一段时期的纪念。竞赛设计室指导老师王雨田王雨田是美国哈佛大学,城市设计硕士。现任职于纽约KPF事务所,曾工作于ODA事务所(纽约)、朱锫建筑设计事务所(纽约)、朱锫建筑设计事务所(纽约),北京意大利Studio RBA(广州)。自2015至2017期间于Archoutlou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Borders, Korean DMZ Zone Bathhouse Design, Statue of Liberty Museum Competition: Freedomto the people, Mang River West Bank Young Designers’ Creative Competition, International Shopping Plaza Concept Competition, CTBUH2015 International Student TallBuilding Design Competition: Resurgence of the Skyscraper City, New York等多个竞赛中获奖。2018UIA霍普杯:演变中的建筑类型:概念竞赛功能:社区模块定义参赛资格:无限制费用:200奖励:一等奖 1 组:获奖证书+奖金10万元人民币(含税);二等奖 3 组:获奖证书+奖金各3万元人民币(含税);三等奖 8 组:获奖证书+奖金各1万元人民币(含税);优秀奖若干组:获奖证书+半年《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优秀指导教师奖若干:颁发获奖证书;获奖学生通过“跟大师学设计”新锐选拔赛可获得去知名建筑设计事务所实习的机会。报名截止:2018/8/30提交截止:2018/9/20成果公布:2018/10/16参赛网址:http://hypcup.uedmagazine.net/竞赛简介中国经济正经历着由制造业为主,向以知识与研究类的服务业为主的转变。这种转变与全球化趋势是一致的,即全球社会经济也正从机械大规模生产型向数字化定制型社会演变。这意味着城市将以研发、市场和金融为基础,并且需要更加频繁的人际交往和面对面交流。城市将成为社会的“超级大脑”。这也意味着城市中心将成为渴求知识的年轻创客们的集结地,每个人对社交、终生学习以及各种潜在的商业投资合作都有着强烈的需求。共生的城市恰恰满足了这一新的社会需求和期望,它能够真正解决好居住社区的问题。现有的同一社区,平行生活的模式应该被废弃。基于居民的组织兼容性和真正的空间共享,共生模式可以创建真正的“社区”。本次竞赛要求选手们在中国一个一、二线城市选择一块城市中心区,打造一个拥有约1000个小单元的共生集群。每一个单元可以很小,如约12㎡的单人居所和约16㎡的双人居所。这些单元应该是预制的模块,同时也应该是一个参数化系统,可以满足定制化需求。应避免无限重复单一单元,应包含多样的、混合型单元种类,并考虑集聚模式。空隙和中间区域应作为社会交流空间。同时,单个小型单元应增加大量共享设施,诸如:厨房、就餐区、休闲/生活区、咖啡/酒吧区和联合办公区等,以大大弥补单个单元的空间局限。单元空隙和共享空间组成的交流场所将成为居民最初选择该地块的原因。竞赛设计室指导老师王亚珂王亚珂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建筑学硕士,美国劳伦斯理工大学建筑学学士。现任职于洛杉矶Morphosis建筑事务所,曾工作于洛杉矶The Now Institute,底特律Rossetti事务所。自2011至2018期间于Unicorn Island masterplan, Hsinta Ecological Power plant, UIA Seoul International Studio, Vanke V-Space Young Architect Competition, Wujiang Public Art Competition, Triumph Architectural Treehouse Design Competition, Zhuhai Hengqin WTA Tennis Center Competition, China Pavilion Expo. Milano 2015 Design Competition, Design Against Elements Design Competition等多个竞赛中获奖。沈璐妍沈璐妍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建筑学硕士,美国劳伦斯理工大学建筑学学士。现任职于洛杉矶Morphosis建筑事务所,曾工作于洛杉矶The Now Institute,底特律Rossetti事务所。自2010至2018期间于Unicorn Island masterplan, Hsinta Ecological Power plant, UIA Seoul International Studio, Vanke V-Space Young Architect Competition, TATA - TRIUMPH Architectural Treehouse Design Competition, China East Lake Tai International Public Art Competition, Zhuhai Hengqin WTA Tennis Center Competition , China Pavilion Expo. Milano 2015 Design Competition, D3 Natural System Competition等多个竞赛中获奖。杨铭川杨铭川是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城市设计硕士。现任职于深圳都市实践事务所,曾工作于三藩市INTERSTICE Architects事务所,安娜堡Design Earth事务所,芝加哥SOM事务所。在校期间于Jacques Rougerie Competition, Dry Futures Competition等多个竞赛中获奖。HOME 竞赛 2018 by Arch Out Loud类型:概念竞赛功能:住宅设计参赛资格:参赛作品必须展示独栋住宅或更大系统中的一个单个公寓费用:$40 - $80奖励:整体奖$2,500, 最佳创意奖 $1,000, 最佳适应性奖, $1,000, 实际操作奖$1,000报名截止:2018/7/31提交截止:2018/8/1成果公布:2018/8/31参赛网址:https://thehomecompetition.com/竞赛简介“建造自己的家的人往往非常勇敢。这些人对生活很好奇。他们正在考虑住在房子里意味着什么,而不仅仅是购买商品并使其运作。” - Tom Kundig家仍然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建筑场所。家代表安全,所有权,隐私和稳定。家是我们可以独处的地方,也住着我们最关心的人。从历史上看,家象征着永恒。无论我们的生活多么混乱,但我们总珍惜能够持续回到同一张床上休憩,和其他在家里发生的日常仪式。然而,数字化和全球化的新趋势不断重塑日常生活的领域并改变我们的物理环境,包括我们的家。研究如何让我们的生活空间适应这些变化很重要。从Reyner Banham的评论《家,不只是房子》,到Wallace Neff的泡泡之家,建筑师和设计师不断探究着家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HOME比赛邀请所有设计师探索未来家居建筑的想法。设计师可以考虑全球人口变化的影响,主要城市与海岸线的接近程度,新材料和建造技术,以及共享住宅、小型住宅、智能住宅、和像Airbnb这样市场的兴起。 HOME创建了一个平台,以推测新技术,政治,环境和文化变化如何重新定义我们生活的空间。你相信什么将是未来的家?竞赛设计室指导老师黄喆黄喆是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建筑学硕士。现任职于纽约Pelli Clark Pelli Architect事务所,曾工作于华盛顿D.C的SOM事务所,加州尔湾WATG事务所,上海Hassell事务所,上海Natural Build Operation LLC事务所。曾于NOMINEE of the Best Exterior Space Design, CUC University Student Arch Design等多个竞赛中获奖。“天作奖”竞赛类型:概念竞赛功能:功能性建筑参赛资格:在读的国内(包括港、澳、台)外大学本科、硕士或博士生费用:0奖励:一等奖:捌万元人民币整及奖励证书二等奖:伍万元人民币整及奖励证书三等奖:壹万元人民币整及奖励证书佳作奖 :《建筑师》2019年杂志及奖励证书报名截止:2018/09/07提交截止:2018/09/07成果公布:评审结果和获奖作品将刊登于2019年出版的《建筑师》杂志上参赛网址:http://thearchitect.cabp.com.cn/ch/index.aspx(登录系统进行在线投稿)竞赛简介“彼处”与人的记忆、想象息息相关,它可以是“此处”的过去或未来—— 一个记忆或期待中的远方,亦或是想象中的理想世界“彼处”曾充溢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亭台楼阁上,景与匾额交叠起自我与先人的体验;传统聚落中,民家土间散发出户外乡野的气息;古典园囿里,叠石静池将山海胜境映入居所;山寺佛殿内,造像壁画将凡尘思绪送至彼岸。“彼处”往往与自然关联,并扩展了人们感知与思考的维度,也引领了对“此处”的反思与再创造。而随着现代文明的崛起,人们更多地在意当下,关注此时此地:城市建设抹去土地的故事,断绝场所与从前的对话;住居开发追逐效率与规模,抹杀人们对理想生活的想象。现代建筑一方面孤立自然,使乡土变成生活中无处安置的远方,一方面远离装饰而投身“本体”,都无意间抛弃了过往人们唤起“彼处”的多种途径,更失去了反思自身的可能。请自定场地与使用者,设计一座不超过1000平方米的建筑,并以场所为媒介,通过运用空间、结构、形式、建造、自然等要素,在使用者的体验中重新建立起想象的基础,连接“此处”与“彼处”,引导一种关乎记忆、想象的精神生活。竞赛设计室指导老师班培颖班培颖是美国哈佛大学GSD建筑学硕士,曾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系交换学习。现任职于上海GMP事务所,曾工作于鹿特丹OMA事务所,北京Artisan Cradle Carpentry Studio事务所,北京直向建筑事务所。谭笑谭笑是美国耶鲁大学建筑学硕士在读。曾任职于纽约Mecanoo事务所,北京TAO迹道事务所。曾于霍普杯竞赛、全国建筑学海外留学生竞赛中获奖。CTBUH International Student Tall Building Design Competition高层建筑竞赛类型:概念竞赛功能:功能性建筑参赛资格:在校生&毕业不满一年的建筑师报名费用:0奖金:Up to US$6,000报名截止:2018/7/16 11:59 PM (CST)提交截止:2018/7/23 11:59 PM (CST)成果公布:2018/10/21竞赛详情官方网址:http://www.ctbuh.org/competition/Overview/tabid/2961/language/en-US/Default.aspx竞赛简介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城市从不倒退,而是在每一次技术革命之后,在已有的基础建设之上,累积形成迭代。而作为现代化城市最具代表性的产物,高层建筑则以可见的方式将城市功能层层累起,分担着社会责任的同时,自身也随着人类文明的科技,人口,消费水平等因素的飞速发展,形成单元城市个体。高层建筑作为一个具有自身独特标志性的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关联性日益增强。设计师有责任确保这种永久性的城市结构能够应对未来的城市变化,并且具备应对空前的人口增长,大规划城市化,极端的气候变化,持续的环境恶化,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变化,大量创新科技的发展等时代挑战的可能性。当下,高层建筑成为了用来增加密度的工具,不仅仅是通过建筑高度,而是通过连接多层城市。传统上局限于地表的物理性城市基础设施,流线,绿化和城市功能将能在理想的情况下融入建筑,从而使建筑本身成为城市延伸的一部分。竞赛设计室指导老师董少骅董少骅是美国康奈尔大学,建筑学硕士,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建筑学学士。现于纽约RAMSA Architects任职,之前曾工作于杭州Whos Architect、Constantinos Petrakos Architect、LYCS事务所等。在校期间于“Association 9”、AIA Emerging Professionals Competition、BWBR - SoHo Residential Competition等多个国际竞赛中获奖。Helen ZhangHelen是美国康奈尔大学,建筑学硕士。自17年至今于纽约SOM事务所任职,曾工作于北京Gensler事务所。曾于Blue Star Cup National Architectural Design Competition、Autodesk Revit National Sustainable-Architecture Design Competition、Dream Home Cup Dandong Mt. Dagu Scenic Spot Timber Tourist Center Design、L&A Design Star Contest Wuzhen International Design Competition等多个竞赛中获奖。

而知为孽

18经验谈05 不在场的景观设计者:从同济到哈佛GSD-钟思佳

点击上方RAC设计课堂 关注我们“一个矛盾的人兼爱文理;既依赖于直觉的确认,又反复在审美经验中寻找证据;既维护程序正义又认为设计的结果可以自证。”钟思佳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景观系GPA87.4/100 TOFEL106 GRE321+3.5 IELTS7.5 OFFER(截止发稿前):哈佛大学GSD MLA I AP哥伦比亚大学CU MSAUDUCB MLA II华盛顿大学UW MLA II弗吉尼亚大学UVA MLA我想景观设计师或许都有一种朴素善良的英雄主义。这也是对我作为学生而言的第一个桎梏,在本科的学习中,受益于学制,大一大二接受的建筑学训练,大三大四逐渐过渡到景观设计,除开尺度以及设计手法的变化,其实是连续的思考和实践,关于所谓设计的动机。从一开始绝对理想的“我要…”句式:主观的、外来的和一厢情愿的景观,到放低主观角度,让设计成为使0+0>0的媒介。借力的景观最终呼应设计师的“不在场”,这也成为了我作品集的主题。一个矛盾的人兼爱文理;既依赖于直觉的确认,又反复在审美经验中寻找证据;既维护程序正义又认为设计的结果可以自证。所以我选择了Landscape Architecture作为专业,并一直在摸索一种有效的平衡,让生活和设计成为相互的驱动力而不是内耗,就像我想在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达到的连结一样。从康、路易斯巴拉甘到斯卡帕和奥姆斯特德,每次都为Salk Institute的神性永恒而感动,我意识到景观唤起的是普遍意义上人类内心情感和环境的共鸣。迅速度过了阅读大师作品的饥饿期,然而一个浅显的问题是:如何应对日常而多变的生活?毕竟生活不只是那些超越性的时刻。还是在大二,这直接转变成我对“景观平面可靠性”的怀疑,于是尝试从不同角度例如剖面出发、叙事出发,在人尺度形成自下而上的方案,站在使用者的角度理解景观。回想起来这些并不鲜见的思考,是我设计动机的第一次转变,那时候做方案的并不是我,而是设想中进入景观的“他者”。大三时因为持续的低迷,迫切需要短暂的抽离,来反观中尺度设计中已成习惯的判断,因此选择了去香港理工交换一学期。在扎哈的赛马会楼中度过了一学期。出乎意料地,另一个体系中自由度极高的选题、设计思路和方法让我回到了极度主观的状态,还记得来自AA建筑联盟的tutor在选题研讨结束之后说just go crazy and keep working,那是抛开范式以及“每一条线都有理由”的实验,尤其是tutor对于真实材质和比例的模型、穷尽列举原型的要求,让我体验了手先于脑的设计过程,最后这个侧重methodology的项目也放进了作品集。中期评图回到上海是六月中旬,地理坐标的频繁变动同时带来了令人振奋的新鲜和低归属感,模糊地感觉到去另一个国家继续学习的吸引力:打破comfort zone之后,也许发现“不可能”其实变得可有可无。后来度过了暑期实习和韩国竞赛,认识了许多有意思的人。九月底终于开始作品集,特别感谢对我“逃避有用”心态进行鞭挞的朋友。基于散漫的性格,在同学的介绍下找到RAC,和学校相似的studio制让我又找到和小伙伴熬夜的感觉,这里想说,申请过程信任老师也要信任自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浪费。从完全客观到彻底主观的极端,两种介入态度仿佛对立的镜子,我希望在“主客观之间无限的映射和加深”中找到设计合宜的位置:设计者不再自说自话或消极以对,而与使用者一同参与到积极的建设中。因此我的主题是设计作为媒介,用问题解决问题,发掘现有因素之间互相影响的可能。中立的景观不再是外来者,而是场地自发的互动应对机制。让景观变的智能,赋予它在场地中独立思考的能力。1Replace The Void ——太湖西山矿坑更新项目背景:第一个项目是对太湖西山废弃矿坑的改造,如何解决工业遗存带来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在前期调研中,我注意到当地的社会新闻:存在长期从上海通过水路运输大量城市生活垃圾至西山,并就地填埋的地下运营链条。分析:存在即合理,综合环境优势、有利的区位条件与社会机制,我想探索一种新模式,利用矿山废弃工业进行垃圾填埋,在修复地形的基础上再实现景观化。两个消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形成触媒,轻巧、高效地满足景观的社会需求。策略:经过分析,我希望逆向还原采矿流程,用同样的机制将往外运变为往里填,同时实现工业的再利用和对地形的修补。设计在宏观语境中是不作为的,但以杠杆的角色撬动了场地复苏。同时具有时序性的产业转换满足现阶段生产发展需求,并为当地带来持续的经济效益。from Sijia Zhong2To The River —— 滨江生态绿地项背景:第二个项目提出了一种结合水处理的滨江绿地设计,思路简单直接且理想化:现行的公园体系并没有改善居民生活质量,问题不在于人均绿地率而在于到达绿地的途径。分析:我设想了垂直江面方向的快速绿道系统。这个想法来源于对生活区基础设施的调查,居民试图以最快最便捷的方式排放污水,而高利用率的绿地正需要这样的可达性。借用居民自发的措施,同样的路径因为快捷的特质,成为解决双重困境的手段。from Sijia Zhong策略:因此,我在水处理的路径上叠加了城市肌理的延续,六个不同的公共空间指向宽阔的江面,这个稍显浪漫主义的架构原本企图将公有空间按需分配给社会单元,当然我更多的把它当成是一次探讨,关于情感上乌托邦式而使用上科学行之有效的愿景。from Sijia Zhong3Reframe The City —— 城市空间概念设计前三个项目是尺度上从大到小的景观设计,最后私心放了交换期间的研究型项目。记得第一次和陈忱老师沟通时候,我并没有放这个设计的打算,因为它是对个人方法论的探索,非常主观且一定程度上是没有结果的。但老师认为正是过程赋予了其意义,整个项目更多是一种纪录和陈述。背景:studio的主题是cinematic architecture衍生的the complexity of space,切入点是电影的non-linear narrative。分析:我试图从电影胶片放映的原理上分析它如何达到物理时间和叙事时间的跳切,是否存在一种从图像到三维真实的合理转换?因此,我借题研究了视觉与景观感知的关系。结合电影放映方法和对传统山水画中moving-perspective的研究,通过轴测(代表对三维空间的真实记录)和透视(代表人观看瞬间的画面)的相互转换,重组对空间的感知。from Sijia Zhong仍然受电影镜头组合的影响,在collaging scenes的概念空间设计中,以流线为主,将运动中经过的剖面折叠并置,变换的透视模糊了真实的空间方向。通过这样的训练,我学会转化设计语言,将片段式的经验最大限度地拓展为可感可知的空间。from Sijia Zhong像一个朋友说的,申请不论借鉴了多少他人的经验,永远是小马过河之感,有过犹疑,有过对专业方向的不确定,事实上没有人会毫无偏差地做出选择,而且从始至终坚定不移。在整个过程中感谢老师家人和朋友,这条路还很长,走得磕绊但仍然年轻。最后,设计对我而言,是一个“逆熵”的过程。总有人做着趋害避利“吃力不讨好”的事,他们超越左派右派或者更重要的划分原则。我仍然相信这种朴素善良和必要的社会责任,所以也愿意让这个世界的熵,增加得慢一点。扫码添加主页菌咨询号,不定期有福利推送。咨询号 RACstudio_合作、咨询、课程详情及报名有任何问题欢迎咨询主页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