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哈佛8位博士后集体回国,美国重金挽留也没用,因为他们是中国人无毁无誉

哈佛8位博士后集体回国,美国重金挽留也没用,因为他们是中国人

有的人活着为了权,有的人活着为了钱,但是有这么一群神秘的人,他们本可以拥有权利和财富,但却为了自己的祖国,甘愿默默无闻的奉献着自己的青春。8年前的一天,林文楚、任涛、张欣、张钠、刘青松、刘静、王俊峰、王文超这八位哈佛博士后悄无声息的回归了祖国的怀抱,来到了安徽的合肥。这8位博士后用自己8年的青春让中国重新书写了历史,正因为他们持之以恒的努力,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拥有第二大人工制造的强磁场的国家,八年的时间他们都是在安徽合肥,他们甘于平凡,却不甘于平庸。要知道安徽合肥建造的"稳态强磁场试验装置"这一设备强度达到40T级,与世界第一强度的美国仅相差5T级,这对于中国而言是一个质的飞跃。虽然这8位博士后只是哈佛每年博士后毕业生中很普通的几位,但是他们毕业后要是留在美国,是可以住上别墅开上豪车并且拥有不一份不错的工作的,因为哈佛大学曾经承诺他们会向美国政府申请巨额研究基金,但是他们还是选择了拒绝,淡泊名利的他们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回国,回国后也不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繁华都市,而是选择了一座普通的城市。能支撑他们8年来不懈努力的就是他们的信念,一颗报效祖国的心。如今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在毕业之际都选择了回国,据媒体称在2017年已经有超过60万的中国留学生回国了,这是一个好的趋势,意味着我国将会涌现更多的人才。这8位科学家中的张欣表示哪怕是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生也愿意。在我们眼里,他们才是我们心中真正的大明星!

大无畏

梁思成为什么没有取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民国时期,不论高校还是科研机构或政府部门,对于学历都比较看重。学士、硕士、博士无论在就业机会还是薪酬上都是有很大差距的。比如,著名的陈寅恪在欧美留学十几载,学得满腹经纶。但是清华大学在招聘国学导师时,校长还是关心他的文凭和学历。当听说没有取得学历时,立即表示不能聘用。还是梁启超和吴宓再三解说,最后才进了清华任教。当然有学历不一定有实力,无文凭不一定没水平。陈寅恪凭着自己的博学,被誉为清华“四大导师”、“教授中的教授”,赢得了学校师生的敬服。1927 年,梁思成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后,又去哈佛大学学习,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但是在准备进行“中国宫室史”的博士论文时,他感到研究工作不能光在书本中寻找资料,必须得到实践中去考察研究,于是梁思成决定肄业离开哈佛,从书本走进实践。1928 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回国后,同赴东北大学任教,创建了建筑学系。1931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加入了近代第一个专门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学术机构——“中国营造学社”,梁思成担任法式部主任,从此投入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系统研究。1930 - 1945 年,梁思成与林徽因以及营造社同事考察了全国15个省,200多个市县、数以千计的古建筑,并且对其中大多数建筑进行了精细测绘。他们考察测绘的古建筑,囊括了由汉至清的许多重要遗存,在此基础上廓清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脉络。很多古建筑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界的认识,并从此加以保护。比如像河北赵州大石桥、武义延福寺、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也正是由于数次古建筑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完成了对《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解读。1946 年10 月,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耶鲁大学邀请梁思成去美国讲学, 梁思成携带着《中国建筑史》和同时完成的《中国雕塑史》的书稿和图片,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宝展示在国际学术界面前,他以丰富的内容和精湛的分析博得了国外学术界的极大钦佩和赞扬。因他在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上做出的杰出贡献,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

妮娜

哈佛大学博士,985大学副教授应聘街道办,网友:这也太浪费了

清华、北大、中科大毕业应该做什么?可能每个人心里都有不同的答案。最近深圳某街道办发了一则任职通知。仔细一看,才发现这位副主任的这位履历亮瞎了啊。她本科毕业于中科大少年班,这在国内是绝不逊于北大、清华的存在;又去哈佛大学读了物理系博士、博士后,毕业后回国担任南大物理系副教授。物理系啊,不是语言、经管这种相对大陆的人文社科学科,跟《生活大爆炸》里的谢尔顿同一个学科,你能想象谢尔顿去街道办当副主任吗?况且都从哈佛博士后毕业了,本应在科研这条路上走到黑,没想到走到一半画风突变啊。果然这操作惊到一大波网友,纷纷指出:这简直就是天大的浪费!当然也有为哈佛博士辩护的,深圳这个街道办副主任可不简单,今后仕途通达,成功可期。说实话这事确实是个人选择,哈佛博士愿意去街道办也好,愿意回老家种地也罢,那是人家的个人选择。更何况深圳街道办年薪平均30万(网传副主任年薪38万),待遇也不低,生活还稳定。然而到底还是意难平,毕竟这个学历代表了中国最聪明、智商最高的一群人了,抛却学术去做基层工作至少反映了2个问题。第一、学术圈为什么留不住人?学物理,都读到博士后了,突然下定决心中途易徹只有两个可能。要么物质待遇不如意,要么个人突然发现自己科研做不下去了。前段时间清华姚班毕业,又在清华读完博士的张昆玮在谷歌干了不到两年,回山西老家一所二本高校当老师去了。他直接坦言说:自己发现不喜欢科研,晋升无望。谷歌工资是不少,但是跟北京的房价一比就绝望了。打工30年,就为一套房,中间充满了各种不确定因素,一旦被裁员,房子都保不住,想想还是回老家吧。作为最顶尖的人才,都没办法在一个城市扎根立足。我们不能要求人人都用爱发电,怎样才能让高科技人才无后顾之忧地留下,这是一个问题。生化环材作为前沿科技,却被称为四大天坑,不就是因为待遇、前景都不行,大家用脚投票,能不报这些专业就不报这些专业了嘛。至于走一半发现自己不适合做科研,能考上清华姚班、哈佛,证明这些人从智商、教育背景上应该是适合做科研的。他们都觉得自己不适合,那别人更不适合了。到底是科研环境有问题,还是教育出了问题。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当初大学把他们招进来,就是想要把他们培养成搞科研的好苗子,没想到原本以为能结个硕大的西瓜,结果种着种着结出一颗豆子。要么是这个气候环境不适合种西瓜,要么说明从种子筛选这道工序上就出了问题。为什么我们通过高考向高校输送的顶级人才,又经历了本科四年的深思熟虑,选了科研道路最后却走不下去了?会不会我们的选拔方式注定只能筛选高智商的人,却并不能在学术上走很远?(比如今年大获全胜的小镇做题家们,会做题的就适合做科研吗?刷题和做科研本来就是两条路,前者需要大量重复劳动,后者需要更多的创造性。前者只要勤奋,后者还需天分)第二、教育导向太功利,定义好工作的维度太单一从学术圈往街道办走,薪水提高了,工作更安定了。从何时起,高薪和稳定成了衡量工作好坏的唯二维度。前段时间刚填完高考志愿,无论是身边的三姑六婆也好,网上的陌生人也罢,在提志愿意见的时候都功利得可怕。“学计算机啊,程序员年薪高,你看阿里腾讯的年薪,不香吗?”“女孩子当老师不错,稳定。”“学法律将来可以考公务员,一辈子不愁”……全社会的价值观好像只剩下高薪和稳定两条了,完全不考虑个人爱好,“含梦量”太低(梦想含量太低)。之前钟芳蓉志愿填报北大考古系的时候,就有无数网友跳出来说,妹子太傻了,考古这个专业没前途,又累又不赚钱。拜托,那是人家喜欢的专业,还要强行绑架人家削尖脑袋往高薪、安稳上面凑。知乎上有一条热搜:如何看待南开大学在津招生最高分 703 分的考生,位列天津市 143 名,最终选择了南开大学化学系?这本来又是一道个人选择题。之所以能上热搜,说明这位同学的个人选择又跟普世价值观相悖了。考分那么高理应上清北,为何想不开志愿填南开?清华和北大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毕业以后基本在就业市场横着走,高薪工作和安稳的工作想怎么挑就怎么跳。想要高薪就跟阿里腾讯抛个媚眼,想要安稳考虑街道办,重点中学老师随便当。为什么要填南开呢?因为人家是真心热爱化学,担心去不到北大化学系才报了南开化学系。这是真的热爱啊!什么时候起,为了高薪,为了安稳选职业选专业,没有人多看一看,反而因为爱好选择专业,却总有“热心人”试图将人“拉回正轨”了呢?这其实是挺丧的一件事。一件事情会上热搜,正是因为少见。18岁的热血少年因为热爱选择冷门专业竟然都这么少见。人不热血枉少年,少年时期正是无惧无畏,最该谈爱好,谈理想的时期。可是看看现在的少年,有几个为了爱好而学习呢?当年那个浓眉大眼的少年,丢出斩钉截铁的八个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至今想来依然觉得很燃。可是换到现在,再有年轻人这么讲,就有点让人接不上话了。青年人不热血主要还是同从小到大接受的价值观有关系。现在的家长教育孩子,都太微观,数学不好补数学,语文不好补语文,哪里有问题补哪里。至于孩子将来有什么理想,不管的。就像《小欢喜》里乔英子的妈妈宋倩,整天琢磨的都是让女儿读清华,至于女儿对航天专业的热爱,在她眼里简直不值一提。渐渐地,孩子们也被高薪的价值观洗脑,不再立志当科学家、消防员、考古学家了,转而梦想起当明星、网红、或者老板。小王子里说:如果你对大人们说:“我看到一幢用玫瑰色的砖盖成的漂亮的房子,它的窗户上有天竺葵,屋顶上还有鸽子……”他们怎么也想象不出这种房子有多么好。必须对他们说:“我看见了一幢价值十万法郎的房子。”那么他们就惊叫道:“多么漂亮的房子啊!”可怕的是:当你向一个孩子描述玫瑰色砖盖的漂亮房子有多好看,它的窗户上有天竺葵,屋顶上有鸽子……这个孩子也想象不出这房子有多好,必须对他说:这房子是市中心的学区房,三房两厅值一千万。他才会惊叫道:好漂亮的房子。别把教育变得太功利。

菀柳

哈佛8位博士放弃美国优厚待遇,集体回国,只因祖国需要我们!

清朝末期中国留学之父容闳提出,将西方的学术输入到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他建议清政府每年都要选出一批优秀青年,送他们出国留学,学成之后回来建设国家。此后在他的努力之下,清政府先后送出120名留学生,由此也开创了近代留学的先河。在这之后有无数的华人前往海外,学成以后放弃优越的发展条件,放弃功名利禄,回到祖国怀抱建设国家。中国正是有了他们才有了如今的发展,今天我们来说说8位哈佛留学生,放弃美国的高薪待遇而集体归国的故事。这八位留学生分别是王俊峰、张欣、张钠、刘青松、王文超、刘静、林文楚、任涛,他们早年间背井离乡到海外学习知识,这8人都在哈佛大学,所以彼此之间非常的熟悉,以他们的能力在美国都能享受着高薪的待遇。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们遇到了中国科学院合肥科学研究所的匡光力院士,当时匡院士向他们介绍了我国强磁场的研究计划,并表示非常希望他们能够回来为祖国建设出一份力。在了解到原委后,这八位博士在与家人商量之后,就做出了个重大的决定,他们放弃美国更好的研究条件和待遇,选择与匡院士回到国内。那时电磁场刚刚开始建设,各方面的条件都十分艰苦,他们无怨无悔地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做贡献,如今我国的电磁场事业,在国人的努力下已经步入正轨。曾经有媒体对这8位博士提出疑问,为什么放弃那么优越的条件回到国内,他们回答道:只因为祖国需要我,未来还能再为祖国奋斗50年。很多人听了他们的话也被深深的感动,他们的精神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本期内容就到这了,才华横溢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评论

诡八楼

他是哈佛大学博士,他出国30年,如今归来,成为西湖大学重要拼图

高等教育,是世界上所有国家的重中之重,我国同样也不例外。虽然现行的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有了很高的大学录取率。但是高等教育中的精英教育,却一直是我国的痛点。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大批人才流失国外。然而最近有一位顶级科学家却选择了归来,成为了西湖大学的重要拼图。西湖大学是我国第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从构想开始,西湖大学便得到了极大的关注。然而在理学院、工学院的院长到位后,学校的生命科学院院长却一直没有合适的人选。不过最近西湖大学有了新的消息,将由顶尖科学家于洪涛担任首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众所周知,施一公先生对于人才的选拔,一直都有着很高的要求。能够得到施一公先生赏识的人才,往往都有着过人之处。而学校的生命科学院院长职位已经空缺了22个月,长期的空缺足见施一公先生对这个职位有着很高的期望。既然如此,那么首任生命科学院学院院长于洪涛又有着怎样的经历呢?于洪涛出生在山东淄博的乡村,他的父母都是大学生。在父母的熏陶下,于洪涛的学习成绩一直都很拔尖。拔尖的成绩让他考入了北京大学,并且在1990年顺利地完成了北京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在妻子的鼓励下,他选择了出国留学。不过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一走就是30年。同很多有才华的学子一样,于洪涛出国留学的地方选择了在美国。或许是因为天资出众,或许是因为勤奋好学,于洪涛的求学之路一帆风顺。1995年,于洪涛便拿到了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拿到博士学位后的他,又在哈佛大学开启了博士后的研究之路。走出去的人不一定都是人才,但是成为人才的人,往往都会达到很高的高度,而于洪涛属于后者。1999年,于洪涛受聘于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药学系,历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以及终身讲席教授。2008年起,于洪涛还兼任美国霍华德休斯研究院研究员,是其中为数不多几位华人科学家之一。2012年,于洪涛当选为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2018年,他又当选为华裔生物学家学会董事会成员。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华裔生物学家学会董事会成员、国际顶尖生物学家,于洪涛的履历是璀璨的,要让这样的人才归国是困难的。然而他却回了国,这又是为何了?于洪涛能够归国,与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先生有着一段不得不说的故事。2002年,在温哥华的一场学术会议上,施一公和于洪涛有了相识。在这次学术会议上,俩人最先谈的是各自的学术研究,然而越谈越投机,并就此成为了好朋友。2008年施一公放弃了美国的优厚待遇,全职回国。他的选择不仅轰动了中美学术圈,也让于洪涛刮目相看。后来施一公创办了西湖大学,一开始他就打起了于洪涛的主意。不过由于没有合适的时机,于洪涛一直没有心动。在今年8月的“西湖三期”博士生的开学典礼上,施一公邀请了于洪涛。看似一场简单的开学典礼,却让于洪涛久久不能平静。他不仅看到了自己的发展空间,也看到了学术研究的希望。最终,他在返美的飞机上决定了全职回国。一位世界顶尖科学家,一位出国30年的人才,一位已是中年的于洪涛,能够全职回国真的很不容易。这里面除了他与施一公先生的个人感情外,还与国家的强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没有强大的祖国,如果没有好的学术氛围,如果没有学术研究的基础。这样的人才能够回国吗?以前有,但现在真的太难太难。只有我们的国家越强大,流失的人才才会越来越多的选择归来。

共谋者

现在终于明白了哈佛大学能出这么多的人才,原来跟这些有关系

哈佛大学为什么能每年诞生那么多的精英,哈佛产生的诺贝尔奖得主有33位。哈佛产生的美国总统有7位。哈佛大学要求所有的精英教育全都必须是吃苦。真正的学习应该是快乐的学习 。今天让我们跟着小编的步伐一起来看看哈佛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凌晨4点的哈佛大学图书馆里,灯火通明,座无虚席……图片配文这样写道:哈佛是一种象征。人到底有怎样的发挥潜力?人的意志,人的才情,人的理想,为什么在哈佛能兑现? 哈佛的学生餐厅,很难听到说话的声音,每个学生端着比萨可乐坐下后,往往边吃边看书或是边做笔记。哈佛的医院,同样的宁静,同样的不管有多少在候诊的人也无一人说话,无一人不在阅读或记录。医院仍是图书馆的延伸。于是,哈佛产生的诺贝尔奖得主有33位。哈佛产生的美国总统有7位。在哈佛采访,感受最深的是,哈佛学生学得太苦了,但是他们明显也是乐在其中。是什么让哈佛的学生能以苦为乐呢?我的体会是,他们对所学领域的强烈兴趣。还有就是哈佛学生心中燃烧的要在未来承担重要责任的使命感。从这些学生身上,你能感到他们生命的能量在这里被激发了出来。哈佛观点“最浅的墨水胜过最好的记忆”。 哈佛博士、著名经济学家萨谬尔.托马斯.库恩,在谈到他的学习方法时说:“在读书的过程中做笔记,已经成为我的习惯。”在学习上取得重大成就的人物往往都有在读书时勤做笔记的好习惯。 “时间是在分秒之中积成的,善于利用每一分钟的人,才会作出更大的成绩!” ----------哈佛心理教授,杰罗姆.凯根 只有利用好自己身边的零散时间,才能不断超越自我,实现学习上的飞跃。梁实秋7岁开始读书,学习异常刻苦,各门学科都很出色,但他还是越来越感到仅教科书不能满足他的需要。后来他听说市里的图书馆有很多书。嗜书如命的他欣喜若狂地跑到图书馆,成了那儿的常客。后来他进入哈佛大学读书,哈佛丰富的图书资料更让他欣喜若狂。他在哈佛大学潜心研究文学,并且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为他以后成为著名的文学家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王安生于江苏昆山,1945年赴美留学 ,后成为“电脑大王”、美国五大富翁之一 .王安在哈佛学习非常专注、勤奋,是系里闻名的高才生。在哈佛求学期间,王安先后师从两位知名的教授,均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从硕士到博士仅用了16个月,可谓哈佛众多学子的楷模。 1912年林语堂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 。总结:“一切的好的书都可以在读第二遍的时候获得益处与温故知新的喜悦”。

大人之诚

26岁哈佛博士毕业,27岁成为清华院长,高颜值的他,却终身不娶

民国时期,我国涌现出一批非常著名的大师。这些天才级的人物,既有中国传统的思想,也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和技术,为国家发展的方向,寻找道路。今天,小编要说的这位大师,年轻的时候颜值非常高,而且非常的有才华。在民国时期,曾是无数女生倾慕的对象。但这位才子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在教育行业,为中国的教育发展做出极大的贡献,却终身不娶,让人感到惋惜。这位著名的大师就是陈岱孙,我国著名的教育家、经济学家。陈岱孙先生是福建人,家里都是读书人,祖上曾有多名进士,比如其祖伯父就是溥仪的老师。因此,他从小就立志,好好读书,将来教书育人。拥有良好家风以及读书环境,使得陈岱孙很容易就学习到传统文化。从小聪明的他,六岁就已经熟读四书五经,对传统文化有所了解。15岁的时候,他就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这在当时的中国,是非常不可思议的。1918年,陈岱孙成功进入清华留美预科班学习。经过两年的学习,他以优秀的成绩从清华毕业,并且公费前往威斯康星大学就读。1922年,他又顺利进入哈佛大学深造,成为经济学的研究生。在哈佛期间,他还选修多门外语,精通法语和德语。1926年,陈岱孙回到清华任教。由于当时的清华刚改为大学不久,经济类学科设置属于起步阶段,陈岱孙一边投身于教学,一边致力于经济系的建设。经过两年的发展,经济系成为国内最知名的院系,在清华也是仅次于土木工程系。1929年,陈岱孙同时出任法学院院长,教授会、校务会议成员。这时他才28岁,还没过29岁的生日。陈岱孙自始至终参与了清大学的南迁、西南联合大学的建立以及清华的回迁。为清华的发展呕心沥血。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很多人都劝他去台湾。可他一直坚持留在北京,坚持留在清华任教。陈岱孙在大学教书70多年,一直都没有忘记老师的使命。80多岁的他,还坚持坚持给学生上课,90多岁还在带研究生。1997年,97岁的陈岱孙先生走完他的一生。我国的一位大师从此只能活在人们的记忆中。陈岱孙先生一生致力于推动教育的发展,为国家培养人才,自己的终身大事却都没有考虑。高颜值、有才华的清华“男神”,一生奉献于教育事业,让人敬佩。

刘立武

他18岁已是哈佛大学博士,你敢平静地读完他的生平吗?

要说长相,他既不风流,也不倜傥,但若论科学,他若退居第二的话,那大概只有爱因斯坦和牛顿这样的世外高人才敢自称第一吧!他三岁半开始读书,七岁便开始深入物理学和生物学的领域,他9岁上高中,不满12岁便毕业了。如果你觉得这都没什么的话,那么他18岁就拿到了哈佛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之后又师从罗素、哈代和希尔伯特等世界顶级大师,最终还因创立了《控制论》而名扬天下。照片过后,真名揭晓,他就是《控制论》创始人诺伯特·维纳。控制论是什么?控制论(cybernetics)的诞生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现代社会的许多新概念和新技术都与控制论有密切联系。总之,它非常重要就是了,作为一篇科普,这样高深的问题就不深究啦。维纳能够成功,与他的天才父亲是分不开的。这个十八岁便独身一人漂洋过海来到美国的天才,最终居然凭借掌握四十多门语言的惊人本领而成为了哈佛大学的教授。维纳的父亲在维纳很小的时候便发现了维纳身上的天赋,于是有意让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便对维纳进行了严格的训练,这种训练使得维纳的数学能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哈佛大学大师的对维纳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维纳跟随罗素学习数理逻辑和数学与科学哲学,他的哲学课程和数学原理课,维纳感到很新鲜,富有启发性。罗素的讲授清晰晓畅,犹如无与伦比的杰作,给了他深刻的印象。罗素还建议维纳去阅读爱因斯坦的著名论文,这使维纳意识到不仅数学是重要的,还要有物理概念,这无疑极大地帮助了维纳日后创立控制论,因为控制论,正是众多学科交叉碰撞的产物。维纳在希尔伯特的指导下研究了微分方程。希尔伯特代表着20世纪初期数学的伟大传统,是维纳所遇到的唯一真正样样精通的天才数学家。他视野广阔,善于把非凡的抽象能力和对物理现实的实事求是的认识很好地结合起来。他成了维纳所向往的数学家。这些都是前奏,下面来看看维纳创立控制论的日子吧。尽管维纳非常聪明,但控制论的创立却花费了维纳几乎一生的时间,维纳1894年出生,而发表《控制论》是在1948年,1964年维纳去世。维纳能发明控制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罗森勃吕特博士领导的一个关于科学方法的讨论会,罗森勃吕特博士是当时的墨西哥国立心脏学研究所的科学家。这个讨论会每个月举行一次,参加者大都是哈佛医科学校的青年科学家(这就叫科研国际化吧)。爱因斯坦也从这样的讨论中受益在这个讨论会上,大家无拘无束的发言,就像一群孩子在就着某一个有趣话题争论一样。最后,会有来自某一领域的科学家宣读一篇关于某一科学问题的论文,宣读者必须经受一通尖锐批评的夹击,批评是善意的然而毫不客气的。这对于半通不通的思想,不充分的自我批评,过分的自信和狂妄自大真是一剂泻药,受不了的人下次再也不来了,但维纳一直都参与着这个讨论会,这使得他的视野大大的开拓了,他能够站在众多科学领域的交叉处,并最终创立控制论。欢迎关注正五边形的世界@科学(这个@在名字里没法用-_-!)

百灵鸟

关于哈佛大学的两大谎言,多年来我们都被骗了,特别是最后一个

孩童时期,几个小屁孩聚在一起,讨论起未来,无知的我们总是纠结去清华还是去北大,而稍微“洋气”些的小孩则会提出诸如哈佛、剑桥之类的国外名校,似乎说了就显得很有水平。其实,哈佛对于我们更多地只是一种向往,对于遥远的大洋彼岸的高等学府的至臻向往。哈佛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讲,都是最熟悉的名字之一。就算后来的我们已经脱去稚嫩,对于哈佛的认知也从懵懂变为了可望而不可及。但是这所名校却一直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如影随形——当然,不是说他们的教育或者是资源,那是顶富裕家庭才能享受的,而是前些年风靡一时的《哈佛凌晨x点半》系列,不管是两点还是四点,这些冠以哈佛之名的励志书籍虽然已经被识破是人为杜撰的,但是仍然有很多学子被其所激励。而这也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哈佛谎言之一。而在此,我将为诸位讲述另外两则广为人知却被哈佛校方承认的“谎言”。而这两则谎言,都与哈佛大学的创建者,约翰·哈佛有关。关于哈佛大学,这所位于波士顿的名校一直被人们认为所创办于一六三八年,其实,这所学校的真正初建日期是一六三六年,那是自第一批逃离英国乘五月花号远渡重洋来到波士顿湾的清教徒们在这里建立殖民据点的十五年后,这些初代殖民者们之中有着不少都毕业于英国的牛津、剑桥。而在新大陆上他们为了在此重建一所学校,通过殖民地议会筹资四百英镑,成立了新大陆上的第一所大学——这也就是哈佛大学的前身。而这所学校被命名则是因为两年之后。剑桥大学学生约翰·哈佛自家乡移民至波士顿,他对于在此建立一所和剑桥一样的学校非常热衷,但是却因肺炎死去,临终之前,他将自己一般遗产与全部藏书捐赠给了学校,而哈佛也因此得名。所以,哈佛之名并非来自于其创建者,而是一位慷慨的捐助人。约翰·哈佛的贡献精神使得他成为了哈佛的学这座伟大的象牙塔的标志,而他的雕像也坐落在哈佛大学校园内供人瞻仰,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哈佛的左脚因为太多抚摸,已经凹陷了下去。原来是人们一直相信抚摸他的左脚可以为人们带来好运和智慧。要知道,这可是在崇尚科学与理性的美国。人们却对这一点坚信不疑,足见其在当地的影响。另一则谎言也与此相关。那就是,这尊雕像其实并非约翰·哈佛本人。原来,这尊雕像修建于1936年,而早在三百年前,他就与世长辞了,并且连一幅画像都没有留存于世。因此,三个世界后的人们在雕塑此像之时,只得去寻找一位模特进行代替。就在这时,英俊非凡的哈佛学生谢尔曼·菲尔进入了雕塑者的眼中。于是,这位学生就代替约翰本人,千百年来供人瞻仰。但是,同所谓的哈佛凌晨x点半不同,这些“谎言”并非别有用心的国内作者可以杜撰,而是受到整个哈佛大学内承认的,一向秉承科学追求真理的哈佛师生们,对于这些善意的谎言的态度一直是“yes”。或许这就是哈佛大学建校近四百年来,一直维持着其地位与实力的原因——自信与包容。正是凭借着这些美好的品质,才会有六位总统、四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先后从这里走出,这便是哈佛的实力与魅力,正式凭借这些,才让大洋彼岸的我们心驰神往。

黄老

世界公认一流的哈佛大学,毕业生都去哪了?年薪都是多少

学生毕业的第一笔工作工资不能作为衡量学校能否成功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唯一评价标准,但却间接地体现了毕业生雇主心中的价值,但是,学校的评价有时与雇主的价值不成比例,世界公认一流的哈佛大学,毕业生都去哪了,年薪都是多少,快来一起揭秘吧。虽然公认的是世界一流的哈佛大学,但毕业生的年收入不及它,哈佛大学是世界一流的顶尖大学,从这所学校出来的学生,即使走上社会也很受有名企业的欢迎,给他们工资也是年薪多,和这所大学相比,哈佛大学的毕业生有点不足。从排名来看,前五名无一例外都是工程强校,其中哈维气氛学院名列第一,哈佛大学前五所都没有,对此,很多网友很纳闷,哈比姆德学院到底是什么神圣的,为什么连哈佛大学都进不去的排名第一,实际上,哈比姆德学院在世界大学的综合排名上并不太显眼,但是在美国大学的工学大学,哈比姆德学院的知名度与麻省理工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工科大学没有太大的差别,在这次的排行榜中,前期的毕业年薪和麻省理工大学相同,中间年收入稍高,名列第一。虽然哈佛大学毕业生的年收入不到前5名,但是和其他一般大学相比,哈佛大学毕业生的待遇在金字塔的顶端,实际上,根据调查统计,哈佛大学毕业生就职第一年的平均工资是600美元左右,但是,各行业之间工资差距很大。咨询行业是学生中最受欢迎的就业领域,在进入这个行业的毕业生中,72名回答者的期望年薪在70000元到9000美元之间,1000美元,进入技术行业的学生工资更丰富,近一半学生的第一年年薪在90000美元到110000美元之间,另外,哈佛大学的毕业生中有12人去从者,其中70人去有名的教育机构,我叫TecheAmerica,他们的预计年收入是3000-50000美元。以上就是世界公认一流的哈佛大学,毕业生都去哪了,年薪都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