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Twitter 记者 | 安晶“我的学生私下告诉我,他做了病毒检测,正在等结果。我现在还没有症状,正在家隔离,看会不会收到去检测的通知。”哈佛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何小伟告诉界面新闻,他已经在家隔离了六天。哈佛大学目前有两名学生确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现在学校正在放春假。何小伟的儿子尚未满周岁,他母亲正在美国帮忙带小孩。按照之前的设想,何小伟原打算在春假期间带母亲去纽约旅游放松一下。武汉封城后,何小伟上的一门课曾用武汉做案例,讨论“紧急状态”问题。他从未想过,原本只是学术讨论中的案例,会离自己的生活如此之近。何小伟第一次听到新型冠状病毒是在春节前。当时美国有中文媒体将其称为“新型非典”,也有文章说是吃蝙蝠引发的,何小伟只是觉得“不可思议”。那时候,美国国内的焦点全部放在了对总统特朗普的弹劾审判。美国参议院于1月16日开始特朗普的弹劾审判,一直持续到2月5日。“没有几个人关心中国的疫情。”何小伟在美国生活了多年,据他的观察,美国主流媒体没有走世界主义路线、主要关注美国国内的事情,只有从其他国家的媒体上能看到关于疫情的报道。虽然知道了武汉的疫情,但何小伟并没有任何紧张感,同学和同事之间也鲜少有人讨论。这段时期,何小伟印象最深的是一名同学在武汉封城之前回到美国。大家都对她表示了关心,哈佛的各个中国学生组织开始组织捐款。收到捐款后,学生组织在当地扫货,购买了大批口罩、防护服和护目镜。看到印有学校名字的捐赠箱抵达武汉的照片时,何小伟还感觉很欣慰。真正让他开始有紧张感是除湖北之外,疫情开始扩散,浙江的确诊病例增多。何小伟在浙江有亲戚,听说杭州也要封城,“我就感觉事情严重了”。再之后,何小伟姐姐所在的小区出现确诊,小区被封。“媳妇比较着急,让我去药店买口罩做些准备。”何小伟去了很多家药店,只看到了口罩在补货中的提示;在亚马逊网站上,大部分口罩也显示要3月中旬才有货。何小伟的妻子天天去药妆店碰运气,一直没有收获,再加上美国当时本土确诊病例很少,两人便放弃了继续寻找口罩。1月21日,美国的首例本土确诊病例出现西海岸的华盛顿州。之后,新增确诊病例主要分布在华盛顿州、加州等西海岸地区。哈佛大学位于东海岸马萨诸塞州。虽然马萨诸塞州的首例确诊出现在2月1日,但该州此前大部分确诊都与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在波士顿举行的员工会议有关。美国从“钻石公主”号撤侨也没有引起何小伟身边美国同事和朋友的不安,“撤回来的人都被安排在军事基地,离我们很远,好吃好喝,还有心理医生,大家觉得这样的安排很妥帖”。这一时期,学校发邮件宣布,申请去中国的研究项目将被推迟。何小伟本来计划在暑假做一个研究项目,收到学校通知后,“感觉项目没戏了”。此时,对于何小伟个人而言,除了牵挂国内的家人,疫情对他日常生活造成的唯一影响是研究项目做不成了。而据他回忆,当地人对疫情关注的转折点出现在意大利确诊病例激增之后。“因为大家都喜欢去意大利玩,马上又是春假,很多人都在计划去意大利。但学校和各种机构突然叫停了意大利行程。”这时候已经有人开始关心从意大利返回美国的乘客有没有进行自我隔离。与此同时,华盛顿州金县的养老院社群感染在2月29日出现了首例死亡。报告首例死亡之后,何小伟收到了学校的邮件,称校方正在密切关注疫情发展,呼吁大家勤洗手。系门口也出现免洗消毒液,进出的人都开始在手上涂消毒液。何小伟随后去了当地的一家大型超市,买了肥皂、两袋米、10包面粉和两根羊腿。他当时考虑大超市人多经常排队,今后要减少去人群密集地的次数,但超市里买东西的当地人却“一如既往的淡定”。回家后,何小伟再次开始在亚马逊上找口罩,但价格已经集体翻倍。平时仅需80美分一个的一次性口罩变成了3美元,要等几周才有货,而且还额外增加了20美元左右的运费。他再次放弃了在美国国内买口罩的想法。 “一方面我觉得当地人口密度小,没有口罩其实是可以的;再一个是最近几个医院发出求助,说医用物资短缺,让大家不要占用口罩,我觉得是有道理的。”也许因为平时出门没有戴口罩,何小伟没有遭到过当地人的歧视和辱骂。但他也从报道里看到了戴口罩的华人被歧视的新闻。虽然他本人不认为口罩是必需品,但考虑到一家老小,何小伟还是托了国内的家人寄口罩到美国。对于美国政府被指应对疫情迟缓,在何小伟看来,美国一直是弱政府、民众彪悍,大家并没有指望政府能怎么样,“因此现在买枪的人都变多了”。据《福布斯》杂志报道,今年2月,美国联邦调查局系统中记录的购枪者背景调查达到280万份,比去年同期上涨36%,也是自2016年以来的最大涨幅。在华盛顿州、加州和纽约州等重灾区,还出现了排队买枪的盛况,部分枪支店的销量在近两周上涨了六倍。从2月23日到3月4日,弹药销售网站Ammo.com中的付款转账比前11天上涨了68%。2月23日正是意大利宣布对北部受疫情影响严重的11个城镇实施封锁隔离之时。随着疫情在美国扩散,截至3月17日,马萨诸塞州的确诊病例已经升至218例。哈佛大学10日发布公告,要求所有学生在春假结束后不要返校,春假后的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将改为远程或网络授课。原计划的开学时间为3月23日。同一天,哈佛大学还要求住校学生在15日之前搬离学校,学校将为寄送保存行李提供补贴。虽然学校开始采取行动,但何小伟不久前才与同事聚餐,“大家都是点了餐一起分享”。最近,他发现了一些变化:公寓楼下堆满了网购的快递包,“目测尿不湿和厕纸最多”。随着越来越多中国人选择回国躲避疫情,何小伟收到了朋友分享的机票信息,从波士顿回国的机票已经涨到3万元人民币左右。但何小伟没有考虑过回国。在他看来,去人满为患、没有防疫检测的机场,感染病毒的可能性更大,“机场走一圈,得病百分百”。上周,何小伟收到了学校的邮件,宣布学生中有两人确诊。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学校没有公开确诊学生的详细信息。密切接触者会单独收到通知,进行隔离检测。而何小伟的一名学生私下发信息,告诉他自己接受了病毒检测,正在等检测结果。在此之前,何小伟与包括这名学生在内的15人在同一教室上课。收到信息后,何小伟开始了自我隔离,“只能等着看会不会被通知去检测”。按照流程,如果怀疑自己感染新冠病毒,何小伟需先电话联系家庭医生,由家庭医生判断是否需要接受进一步检测。如果可疑程度高,校医院会派救护车将何小伟送往隔离点检测。由于目前没有任何症状,何小伟选择了留在家中。他在家中主要是批改学生作业、开视频会、看电影、刷视频。“外面的天气好得要命,感觉这个疫情像是假的。”但视频中频繁出现的股市熔断、疫情走向预期的新闻不断提醒着何小伟:病毒是真的,他正在因此隔离。“还好家里囤了粮,”何小伟说,“现在最担心的就是收到通知让我去检测。”何小伟的母亲目前心情不太好,非常担忧他的身体状况;何小伟最大的担忧则是,如果自己被感染了传染给家人,“生活就底朝天了”。等到疫情结束的那一天,何小伟最想做的是:“把我妈送回家。”(为保护个人隐私,应被采访者要求,何小伟为化名。)(来源:新浪网)
要说长相,他既不风流,也不倜傥,但若论科学,他若退居第二的话,那大概只有爱因斯坦和牛顿这样的世外高人才敢自称第一吧!他三岁半开始读书,七岁便开始深入物理学和生物学的领域,他9岁上高中,不满12岁便毕业了。如果你觉得这都没什么的话,那么他18岁就拿到了哈佛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之后又师从罗素、哈代和希尔伯特等世界顶级大师,最终还因创立了《控制论》而名扬天下。照片过后,真名揭晓,他就是《控制论》创始人诺伯特·维纳。控制论是什么?控制论(cybernetics)的诞生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现代社会的许多新概念和新技术都与控制论有密切联系。总之,它非常重要就是了,作为一篇科普,这样高深的问题就不深究啦。维纳能够成功,与他的天才父亲是分不开的。这个十八岁便独身一人漂洋过海来到美国的天才,最终居然凭借掌握四十多门语言的惊人本领而成为了哈佛大学的教授。维纳的父亲在维纳很小的时候便发现了维纳身上的天赋,于是有意让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便对维纳进行了严格的训练,这种训练使得维纳的数学能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哈佛大学大师的对维纳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维纳跟随罗素学习数理逻辑和数学与科学哲学,他的哲学课程和数学原理课,维纳感到很新鲜,富有启发性。罗素的讲授清晰晓畅,犹如无与伦比的杰作,给了他深刻的印象。罗素还建议维纳去阅读爱因斯坦的著名论文,这使维纳意识到不仅数学是重要的,还要有物理概念,这无疑极大地帮助了维纳日后创立控制论,因为控制论,正是众多学科交叉碰撞的产物。维纳在希尔伯特的指导下研究了微分方程。希尔伯特代表着20世纪初期数学的伟大传统,是维纳所遇到的唯一真正样样精通的天才数学家。他视野广阔,善于把非凡的抽象能力和对物理现实的实事求是的认识很好地结合起来。他成了维纳所向往的数学家。这些都是前奏,下面来看看维纳创立控制论的日子吧。尽管维纳非常聪明,但控制论的创立却花费了维纳几乎一生的时间,维纳1894年出生,而发表《控制论》是在1948年,1964年维纳去世。维纳能发明控制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罗森勃吕特博士领导的一个关于科学方法的讨论会,罗森勃吕特博士是当时的墨西哥国立心脏学研究所的科学家。这个讨论会每个月举行一次,参加者大都是哈佛医科学校的青年科学家(这就叫科研国际化吧)。爱因斯坦也从这样的讨论中受益在这个讨论会上,大家无拘无束的发言,就像一群孩子在就着某一个有趣话题争论一样。最后,会有来自某一领域的科学家宣读一篇关于某一科学问题的论文,宣读者必须经受一通尖锐批评的夹击,批评是善意的然而毫不客气的。这对于半通不通的思想,不充分的自我批评,过分的自信和狂妄自大真是一剂泻药,受不了的人下次再也不来了,但维纳一直都参与着这个讨论会,这使得他的视野大大的开拓了,他能够站在众多科学领域的交叉处,并最终创立控制论。欢迎关注正五边形的世界@科学(这个@在名字里没法用-_-!)
记者 | 安晶“我的学生私下告诉我,他做了病毒检测,正在等结果。我现在还没有症状,正在家隔离,看会不会收到去检测的通知。”哈佛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何小伟告诉界面新闻,他已经在家隔离了六天。哈佛大学目前有两名学生确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现在学校正在放春假。何小伟的儿子尚未满周岁,他母亲正在美国帮忙带小孩。按照之前的设想,何小伟原打算在春假期间带母亲去纽约旅游放松一下。武汉封城后,何小伟上的一门课曾用武汉做案例,讨论“紧急状态”问题。他从未想过,原本只是学术讨论中的案例,会离自己的生活如此之近。何小伟第一次听到新型冠状病毒是在春节前。当时美国有中文媒体将其称为“新型非典”,也有文章说是吃蝙蝠引发的,何小伟只是觉得“不可思议”。那时候,美国国内的焦点全部放在了对总统特朗普的弹劾审判。美国参议院于1月16日开始特朗普的弹劾审判,一直持续到2月5日。“没有几个人关心中国的疫情。”何小伟在美国生活了多年,据他的观察,美国主流媒体没有走世界主义路线、主要关注美国国内的事情,只有从其他国家的媒体上能看到关于疫情的报道。虽然知道了武汉的疫情,但何小伟并没有任何紧张感,同学和同事之间也鲜少有人讨论。这段时期,何小伟印象最深的是一名同学在武汉封城之前回到美国。大家都对她表示了关心,哈佛的各个中国学生组织开始组织捐款。收到捐款后,学生组织在当地扫货,购买了大批口罩、防护服和护目镜。看到印有学校名字的捐赠箱抵达武汉的照片时,何小伟还感觉很欣慰。真正让他开始有紧张感是除湖北之外,疫情开始扩散,浙江的确诊病例增多。何小伟在浙江有亲戚,听说杭州也要封城,“我就感觉事情严重了”。再之后,何小伟姐姐所在的小区出现确诊,小区被封。“媳妇比较着急,让我去药店买口罩做些准备。”何小伟去了很多家药店,只看到了口罩在补货中的提示;在亚马逊网站上,大部分口罩也显示要3月中旬才有货。何小伟的妻子天天去药妆店碰运气,一直没有收获,再加上美国当时本土确诊病例很少,两人便放弃了继续寻找口罩。1月21日,美国的首例本土确诊病例出现西海岸的华盛顿州。之后,新增确诊病例主要分布在华盛顿州、加州等西海岸地区。哈佛大学位于东海岸马萨诸塞州。虽然马萨诸塞州的首例确诊出现在2月1日,但该州此前大部分确诊都与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在波士顿举行的员工会议有关。美国从“钻石公主”号撤侨也没有引起何小伟身边美国同事和朋友的不安,“撤回来的人都被安排在军事基地,离我们很远,好吃好喝,还有心理医生,大家觉得这样的安排很妥帖”。这一时期,学校发邮件宣布,申请去中国的研究项目将被推迟。何小伟本来计划在暑假做一个研究项目,收到学校通知后,“感觉项目没戏了”。此时,对于何小伟个人而言,除了牵挂国内的家人,疫情对他日常生活造成的唯一影响是研究项目做不成了。而据他回忆,当地人对疫情关注的转折点出现在意大利确诊病例激增之后。“因为大家都喜欢去意大利玩,马上又是春假,很多人都在计划去意大利。但学校和各种机构突然叫停了意大利行程。”这时候已经有人开始关心从意大利返回美国的乘客有没有进行自我隔离。与此同时,华盛顿州金县的养老院社群感染在2月29日出现了首例死亡。报告首例死亡之后,何小伟收到了学校的邮件,称校方正在密切关注疫情发展,呼吁大家勤洗手。系门口也出现免洗消毒液,进出的人都开始在手上涂消毒液。何小伟随后去了当地的一家大型超市,买了肥皂、两袋米、10包面粉和两根羊腿。他当时考虑大超市人多经常排队,今后要减少去人群密集地的次数,但超市里买东西的当地人却“一如既往的淡定”。回家后,何小伟再次开始在亚马逊上找口罩,但价格已经集体翻倍。平时仅需80美分一个的一次性口罩变成了3美元,要等几周才有货,而且还额外增加了20美元左右的运费。他再次放弃了在美国国内买口罩的想法。“一方面我觉得当地人口密度小,没有口罩其实是可以的;再一个是最近几个医院发出求助,说医用物资短缺,让大家不要占用口罩,我觉得是有道理的。”也许因为平时出门没有戴口罩,何小伟没有遭到过当地人的歧视和辱骂。但他也从报道里看到了戴口罩的华人被歧视的新闻。虽然他本人不认为口罩是必需品,但考虑到一家老小,何小伟还是托了国内的家人寄口罩到美国。对于美国政府被指应对疫情迟缓,在何小伟看来,美国一直是弱政府、民众彪悍,大家并没有指望政府能怎么样,“因此现在买枪的人都变多了”。据《福布斯》杂志报道,今年2月,美国联邦调查局系统中记录的购枪者背景调查达到280万份,比去年同期上涨36%,也是自2016年以来的最大涨幅。在华盛顿州、加州和纽约州等重灾区,还出现了排队买枪的盛况,部分枪支店的销量在近两周上涨了六倍。从2月23日到3月4日,弹药销售网站Ammo.com中的付款转账比前11天上涨了68%。2月23日正是意大利宣布对北部受疫情影响严重的11个城镇实施封锁隔离之时。随着疫情在美国扩散,截至3月17日,马萨诸塞州的确诊病例已经升至218例。哈佛大学10日发布公告,要求所有学生在春假结束后不要返校,春假后的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将改为远程或网络授课。原计划的开学时间为3月23日。同一天,哈佛大学还要求住校学生在15日之前搬离学校,学校将为寄送保存行李提供补贴。虽然学校开始采取行动,但何小伟不久前才与同事聚餐,“大家都是点了餐一起分享”。最近,他发现了一些变化:公寓楼下堆满了网购的快递包,“目测尿不湿和厕纸最多”。随着越来越多中国人选择回国躲避疫情,何小伟收到了朋友分享的机票信息,从波士顿回国的机票已经涨到3万元人民币左右。但何小伟没有考虑过回国。在他看来,去人满为患、没有防疫检测的机场,感染病毒的可能性更大,“机场走一圈,得病百分百”。上周,何小伟收到了学校的邮件,宣布学生中有两人确诊。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学校没有公开确诊学生的详细信息。密切接触者会单独收到通知,进行隔离检测。而何小伟的一名学生私下发信息,告诉他自己接受了病毒检测,正在等检测结果。在此之前,何小伟与包括这名学生在内的15人在同一教室上课。收到信息后,何小伟开始了自我隔离,“只能等着看会不会被通知去检测”。按照流程,如果怀疑自己感染新冠病毒,何小伟需先电话联系家庭医生,由家庭医生判断是否需要接受进一步检测。如果可疑程度高,校医院会派救护车将何小伟送往隔离点检测。由于目前没有任何症状,何小伟选择了留在家中。他在家中主要是批改学生作业、开视频会、看电影、刷视频。“外面的天气好得要命,感觉这个疫情像是假的。”但视频中频繁出现的股市熔断、疫情走向预期的新闻不断提醒着何小伟:病毒是真的,他正在因此隔离。“还好家里囤了粮,”何小伟说,“现在最担心的就是收到通知让我去检测。”何小伟的母亲目前心情不太好,非常担忧他的身体状况;何小伟最大的担忧则是,如果自己被感染了传染给家人,“生活就底朝天了”。等到疫情结束的那一天,何小伟最想做的是:“把我妈送回家。”(为保护个人隐私,应被采访者要求,何小伟为化名。)
知道田晓菲这个名字,是因为偶然间看到一篇文章——《十三岁的际遇》。优美的文笔里面充满着理想的光芒,真不敢相信这是一个16岁的孩子写出来的,而那时,她已经是上了3年北大的“老生”了。13岁时,就读于天津13中学的初中学生田晓菲,因诗歌创作获奖并结集出版而被北大西语系英美文学专业破格录取。16岁时,适逢北大建校90周年前夕,田晓菲写下了《十三岁的际遇》,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北大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憧憬,这篇文章后来被选入国内中学课本,也成为田晓菲少年时代的代表作之一。很多少年“神童”小时候非同凡响,长大后却进入了普通人的行列,未能发挥出应有的天分。比如东方神童魏永康,13岁考上重点大学,17岁考上中科院硕博连读研究生,但他却在20岁时被中科院退学,主要原因是他的生活不能自理。2岁半就能认识3000个字、10岁上大学、13岁读硕士的张炘炀到读了8年博士还没有毕业。但是,田晓菲却是神童里面比较例外的那一个,她小时候的初露锋芒,并没有让她从此泯然于众人,她一路高歌猛进,1998年6月,获得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成为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博士生。查阅了多篇关于她的简介和文章,我发现她不仅拥有超常儿童的天赋,她还有绝大多数人所没有的认知能力和勤奋,所以她才能够做到所向披靡。2006年9月,年仅35岁的田晓菲正式成为哈佛大学教授。这是百度百科上关于田晓菲的简介,耀眼的经历让人惊叹!我感觉自己的膝盖都快跪碎了。1989年,田晓菲从北大毕业。1991年获得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英国文学硕士学位。1998年6月,获得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成为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博士生。毕业后,她应聘到柯盖德大学东亚系担任客座助理教授。1999年,任康奈尔大学中国古典文学助理教授。2000年5月,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学系邀请她到东亚系担任讲师。2005年7月,任哈佛大学副教授。不过,令大家感到遗憾的是,田晓菲在1999年,也就是在她28岁那年嫁给了一个53岁的美国人宇文所安。这个美国人是哈佛大学东亚系的院长,也是田晓菲的导师。他从小就喜欢诗歌,尤其是中国诗,他的父亲曾经担心他以中国诗为职业无法谋生,没想到他却因为研究中国诗做了世界上最有名大学的教授,并娶到了一个中国媳妇。虽然这是一个让大多数人无法理解的行为,甚至让人诟病,但我却宁愿想象成这是一段超级浪漫唯美的感情:宇文所安一直未婚是因为他在等待一个带着中国古代文化神韵的女子,但是那个女人迟迟未现,直到遇到了田晓菲,精神上的契合让他们彼此折服,冲破了年龄的阻碍,结为夫妻,同时也是难得的知音。就像田晓菲所说:“我们都觉得找到了知音。”现在,田晓菲致力于研究南朝,出版了一些书集:《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烽火与流量:梁代的文学与文化》等。这些非常专业的研究书籍除了很高的学术价值之外,文笔也是美不胜收。宇文所安以研究唐朝诗歌为主,在这个领域已是世界闻名的专家。在2018年拍摄的央视纪录片《苏东坡》中,我看到了田晓菲讲解苏轼写给苏辙的《和子由绳子怀旧》,她从外表上看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学者,甚至就是我们平常在路上遇到的一个大妈:丝毫没有修饰的发型,没染过的花白头发。但在这短短两分多钟的视频中,我们可以透过她随意的装束、流畅的解析中感受到她谦和儒雅的气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这些为你父母者,在羡慕人家超级学霸的同时,也要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有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她的父亲叫田师善,195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历任哈尔滨外国语学院教师,黑龙江大学中文系助教、讲师及文学史教研室主任。后来调动到天津文联工作,4岁的田晓菲跟着父亲来到天津,并在报纸上发表了第一首诗。虽然学霸的境界我们永远不能企及,但我们可以给孩子有意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吸收到更多的知识,建立良好的求知欲,领悟到更高的境界。
美国在许多科研领域都领先世界,美国的教育资源更是吸引了全球无数莘莘学子奔赴美国留学,而美国的哈佛大学更是公认的当今世界最顶尖的高等教育及研究机构之一,很多有科研梦想、留学梦想的学子都将哈佛大学作为自己的目标。这些人中曾有八个中国学生,他们都如愿以偿考上了哈佛,不过比较巧合的是,他们还念了同一个专业。这八个学生分别是王俊峰、张钠、张欣、林文楚、刘青松、刘静、王文超和任涛。因为都是念的同一个专业,而且都是中国人,所以他们八个人经常在一起学习、辩论、做科研,时间久了,很多人都注意到了他们八个经常结伴而行的中国人,还给他们起了个外号叫“哈佛八剑客”。刚毕业的时候,因为美国的科研实力和优越条件,他们有不少人都选择了留在美国,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越发地想念祖国,于是他们开始考虑回国。不过由于他们所研究的领域是强磁场方面的,而这方面中国刚刚起步,如果回国,他们的科研环境肯定不如美国,也很难研究出他们想要的研究成果,所以他们很是犹豫。正当他们犹豫不决的时候,中国强磁场建设的主要领头人匡光力院士联系了他们,并表示希望他们八个人回国,为国效力。原本就有回国念头的他们,在听了匡院士的话后更想回国了。后来在了解了国内强磁场领域的现状后,他们八个人全都下定决心要回国了。而美国很快就注意到他们这八个哈佛博士要集体回中国,就派出专人来劝说他们不要回国,还给出了诱人条件,但是他们都毅然决然的拒绝了,他们说“祖国需要我”。于是“哈佛八剑客”就这么回到了中国,在安徽合肥的一个小岛上开始了他们的科研工作。“哈佛八剑客”回国以后为我国强磁场领域注入了新鲜血液,在他们八个人加入后,很快就取得了巨大成就,他们为我国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民国时期,我国涌现出一批非常著名的大师。这些天才级的人物,既有中国传统的思想,也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和技术,为国家发展的方向,寻找道路。今天,小编要说的这位大师,年轻的时候颜值非常高,而且非常的有才华。在民国时期,曾是无数女生倾慕的对象。但这位才子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在教育行业,为中国的教育发展做出极大的贡献,却终身不娶,让人感到惋惜。这位著名的大师就是陈岱孙,我国著名的教育家、经济学家。陈岱孙先生是福建人,家里都是读书人,祖上曾有多名进士,比如其祖伯父就是溥仪的老师。因此,他从小就立志,好好读书,将来教书育人。拥有良好家风以及读书环境,使得陈岱孙很容易就学习到传统文化。从小聪明的他,六岁就已经熟读四书五经,对传统文化有所了解。15岁的时候,他就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这在当时的中国,是非常不可思议的。1918年,陈岱孙成功进入清华留美预科班学习。经过两年的学习,他以优秀的成绩从清华毕业,并且公费前往威斯康星大学就读。1922年,他又顺利进入哈佛大学深造,成为经济学的研究生。在哈佛期间,他还选修多门外语,精通法语和德语。1926年,陈岱孙回到清华任教。由于当时的清华刚改为大学不久,经济类学科设置属于起步阶段,陈岱孙一边投身于教学,一边致力于经济系的建设。经过两年的发展,经济系成为国内最知名的院系,在清华也是仅次于土木工程系。1929年,陈岱孙同时出任法学院院长,教授会、校务会议成员。这时他才28岁,还没过29岁的生日。陈岱孙自始至终参与了清大学的南迁、西南联合大学的建立以及清华的回迁。为清华的发展呕心沥血。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很多人都劝他去台湾。可他一直坚持留在北京,坚持留在清华任教。陈岱孙在大学教书70多年,一直都没有忘记老师的使命。80多岁的他,还坚持坚持给学生上课,90多岁还在带研究生。1997年,97岁的陈岱孙先生走完他的一生。我国的一位大师从此只能活在人们的记忆中。陈岱孙先生一生致力于推动教育的发展,为国家培养人才,自己的终身大事却都没有考虑。高颜值、有才华的清华“男神”,一生奉献于教育事业,让人敬佩。
撰文 | 余晖李波已回归金融系统,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博鳌亚洲论坛4月13日发布的2021年年会部分确认嘉宾名单显示,李波将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的身份参加论坛。就在3月31日下午,重庆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决定,接受李波辞去重庆市副市长职务的请求。李波,男,汉族,1972年7月生,今年49岁,重庆荣昌人,研究生学历,哲学博士、职业法律博士。2004年6月参加工作。李波出身名校,曾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美国波士顿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法学院就读。1989年10月,17岁的李波到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经济系国际经济专业学习,3年后到美国波士顿大学经济系经济学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1994年9月至1999年8月,李波继续进修,攻读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系经济学专业、哈佛大学法学院职业法律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李波成了美国达维律师事务所纽约总部专职律师。2003年3月,李波任美国达维律师事务所香港办事处专职律师,2004年6月任中国人民银行条法司副司长,在进入央行工作几年后(2007年8月),李波加入中国共产党。从2004年6月至2018年8月,李波在央行工作了14年,历任条法司副司长、条法司司长、货币政策二司司长、货币政策司司长等,其间还曾兼任上海总部公开市场操作部主任。公开资料显示,他曾参与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等工作,并参与了《反洗钱法》《外汇管理条例(修订)》《征信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起草或修改工作。在二司工作时,李波还经历了人民币国际化和二次汇改等重要历史关头。曾有媒体在2015年报道,李波平时行事低调务实,深得主管行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同时,他的自制力也为人称道,食物以素食为主,甚至“清淡到难以想象”,他平时锻炼的方式通常是打网球。2018年8月,李波任中国侨联副主席,1年后“空降”重庆,履新重庆市副市长。担任重庆市副市长期间,李波曾负责商务、外经外贸、自贸试验区、地方金融监管和金融工作、外事、港澳事务、台湾事务、中新示范项目、民族宗教工作。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餐饮等消费企业受损严重。为了促进消费,2020年3月17日中午,李波曾前往重庆南滨路一家火锅店烫了一顿火锅,为餐饮业暖心“站台”。毛肚、鸭肠、肥牛、炸酥肉、豆腐、菇类组合……李波一行四人点了一些火锅“招牌”食材,吃了一会儿发现没吃够,又加了茼蒿、藕片、莴笋头等素菜。“我已经两个多月没吃火锅了,今天真的非常解馋!”李波一边吃着火锅,一边连连夸赞:“味道非常好!”李波还说,餐饮、零售、住宿等行业都属于商贸领域,涉及到很多中小微企业,解决了商贸领域的复产复工问题,就解决了重庆近半务工人员的就业问题了。值得一提的是,这几年来,重庆一直致力于打造内陆国际金融中心。李波赴重庆工作前,2019年8月,重庆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发布《重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案》编制项目的竞争性磋商采购文件,首次公开透露重庆将打造“立足西部、面向东盟”的国际金融中心。据重庆媒体透露,2019年末,重庆全市金融机构资产规模6.03万亿元,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9483.20亿元,在西部名列前茅。就在去年,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落地重庆。2020年10月10日,重庆市市长唐良智会见了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一行,共同见证重庆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成立。当时,唐良智提到,希望中国人民银行以重庆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成立为契机,加强与重庆在数字货币试点、中新金融合作、金融科技标准化服务等方面合作,助力重庆建设内陆国际金融中心。李波也参加了上述活动。如今,在重庆工作不到两年,李波重回央行工作。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党委副书记是易纲,党委书记、副行长是郭树清。此外还有5位副行长:陈雨露、潘功胜、范一飞、刘桂平和刘国强。目前,李波是央行班子成员中,最年轻的一位。值得一提的是,现任央行副行长刘桂平也曾在重庆工作。2016年,时任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的刘桂平“空降”重庆任副市长。卸任重庆市副市长后,刘桂平先是担任中国建设银行副董事长、行长,之后在2020年履新央行副行长。资料 | 重庆日报 央行官网 财经杂志等校对 | 葛冬春【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北京青年报独家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导读:】在浙江瑞安,提起“博士老爹”这个名号,相信很多的人都知道,他就是著名家庭教育专家蔡笑晚,他共养育有6个子女,其中有5个是博士、1个硕士,所以人们也都习惯的称呼他为人才“魔术师”。能培养出如此优秀,如此有能力的孩子,可以说他的育儿经验确实值得探究,他还有一句很实用的育儿忠告:“我的育儿方法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情况去制定计划。”一定要把教育当做一份事业来做蔡笑晚的父亲蔡勋曾是当地的很有名望的医生,他受父亲的熏陶,一代一代都有喜欢读书的好习惯,在他年轻时就有一个伟大的理想,在将来一定要做一个大科学家。所以通过他的不倦努力,终于顺利地考入了杭州大学物理系,在大学期间,他写过很多的论文,并且都把他们分寄给了数学、物理科学家。在当时,他还曾收到过伟大物理学家钱钟书先生的两封回信,并鼓励他要更加努力的学习:“中国科学的未来,就靠你们了!“在收到信之后蔡笑晚信心大增,倍受鼓舞。命运有时总是对一个人是不公平的,在他正当学业上孜孜以求之时,命运却给他开了个玩笑,文革就开始了,大学开始停课,同时父亲蔡勋又突然生病去世,在这种双重的打击下,他被迫放弃了学业,中断了自己的物理学家的伟大梦想,使他在大三时被迫离开了学校。想想一个25岁的青年,被迫放弃自己的学业梦想,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在当时,中断学业的他只能在家子承父业,每天想办法去如何挣钱,不得不担起全家生活的重担,这是他必须面对的残酷现实。但,在他的心里一直都没有放弃自己的伟大梦想,虽然自己被迫失去了实现梦想的途径,可他却把这个梦想寄希于孩子身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培养孩子,让他们成材。“我没有希望成才,就把成才的希望,延续在了孩子的身上。”其实,他的名字之所以叫蔡笑晚,也是有一定的寓意的,之前他并不叫笑晚这个名,这是他后来特意改为“笑晚”,其真正的寓意是:“不能在青春年少时开怀畅笑,就要让自己笑在晚年,笑在最晚,笑得最好”。此后的数十年间,蔡笑晚就把他这样一个父亲的角色当作一份伟大的事业来经营。在他的思想意识里,他认为在追求事业成功的过程中,重视的不仅仅是一种回报,而更多的应该是去不断求索奋斗的过程,并在这样一个奋斗的过程中去享受到无穷的乐趣。通过蔡笑晚的精心培养,正确的引导,他的6个孩子,都很努力,而且也没有辜负父亲的希望:长子蔡天文——15岁时就开始念大学,19岁时攻读研究生,取得了从康奈尔大学博士毕业,现为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二子蔡天武——14岁时就攻读中科大少年班,18岁时公派赴美攻读博士,曾在美国高盛公司担任副总裁,而如今正在纽约经营着自己的公司;三子蔡天师——美国圣约翰大学博士,现在国内拥有自己的事业,蓬勃发展;四子蔡天润——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博士,曾在哈佛大学做研究工作,后来回国在上海创办了私立医院;五子蔡天君——中国科技大学硕士,现今正在银行工作;小女蔡天西——14岁时就考入了中科大少年班,18岁时考上麻省理工学院博士,22岁获得了哈佛大学博士,现为哈佛大学终身教授。通过蔡笑晚的育儿经验来看,如果说培养出1个优秀的孩子,可能是属于偶然,但他的6个孩子都是如此的优秀,关键就在于他能把教育子女当做一份伟大的事业来做。一定要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蔡笑晚非常重视对孩子们的启蒙教育,好的学习习惯,就是从点滴培养起来的。大儿子蔡天文在出生还不到十天时,他就在孩子的下巴上划一下,就念“一”;划两下,就念“二”……在孩子两三个月大时,就轻拍他的手心,边拍边念“一、二、三、四、五”,当这样的动作每天重复多次之后,于是小天文就开始对数字意识变得异常的敏感了。后来在小天文八个多月时,就能按照顺序默默的念出数字从一至五。据蔡笑晚的回忆说:“当时我们家做饭用的是煤球炉,每天上午都要生火。在生火时就让小天文在旁边用扇子打扇,同时让他一边打扇就一边数数,经过每天重复的这样训练,结果在他两岁时就能从1数到1000了。”后来,多位数的加减法,对他来说就非常轻松,很快就能用竖式进行多位数的加减运算了。一定要从小立志在家庭育儿的道路上总是会有很多的家长老是抱怨,为什么自己的孩子在一遇到困难会就会退缩,不管如何进行劝说都是不会听的。其实,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他们的天性,因为他们本身就缺乏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经验,所以遇到问题,困难会退缩是正常的,有这类难题的家长,蔡笑晚给到的建议是:让孩子从小在励志的氛围里成长。“我们家的墙上贴的全是科学家的海报,这才是读书成才的氛围。”另外,让孩子从小就会背一些立志的诗歌、格言。当孩子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就会第一时间想到那些伟大的人曾经也是有过和自己一样的经历,然后,就会在他们的心里自然而然的产生一种不会轻言放弃想法。蔡笑晚的小女儿天西曾在她4岁的时候,就说,:“自己将来长大了一定要做中国的居里夫人。”这颗种子,一直在她的心中萌芽,成长,在她读高中的时侯,她就和爸爸明确的提出,“我将来一定要去攻读哈佛大学”。最终,通过她自己的不懈努力,她终于做到了。在她21岁时,就考上了哈佛大学的博士生,后成为了哈佛最年轻的博导。一定要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你是什么样,孩子就是什么样”,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真正做到的家长,却少之又少。但蔡笑晚却做到了,在每天晚上吃完饭后,他就会和孩子们围坐在一张圆桌上,孩子们看自己的书进行学习,作业,而他就在旁边看他的书,也不断的学习,当孩子们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蔡笑晚就会及时的为孩子们一一解答。孩子们有时候也会抬头起来看看爸爸的脸,在他们心里想着爸爸这么大的年纪了都还在努力的读书学习,难道自己还不应该努力学习读书吗?他的这种身教胜于言传的方法才是真正起了强大的作用,使孩子们从小就学会了自我学习的能力。一定要从小培养孩子的成就感蔡笑晚还有另一个与众不同的教子方法,就是给每个孩子一个“存折”,用以激发孩子们的上进心和创造力。但这个存折是处于虚拟与现实之间的,他和孩子共同订立了一个规则,比如在每次考试之后,考得最好的,都会得到一定的奖励,并且会把这个奖励存入到个人指定的“存折”里,而且平时,他也会出一些有关智力开发的题目让六个孩子都去做,如果谁先做出来,就给谁奖励。也许,读高中的大哥还没做出来,但读小学的小妹却想出了答案。于是,小妹的存折上就会多了五毛钱的奖励。当然在这存折上的钱是孩子的,但如果真要花的时候,还是需要得到大人的“审批”,要经过父母的同意后才能使用的。钱虽然看起来是不多,但用这种方法却使孩子们从小就很有一种成就感。存折上的“钱”越多,孩子的成就感就会越大。蔡笑晚巧妙的利用这种观念建立起的“家庭银行”的良苦用心,不仅孩子们从小培养了储蓄存钱的习惯,也无意中建立了他们理财的兴趣和能力,后来在他的二子蔡天武身上还真正起到了效果,二子蔡天武还在上初中时,就模仿了父亲的做法开办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银行,并暗地里给四个弟妹做工作,让他们把钱存到“蔡天武银行”。再后来,蔡天武在25岁时获得了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学位,在博士毕业后,他总结出了一套很实用的经济物理学理论和资金的运作方法,鉴于他的非凡的个人才能,后来被美国金融公司高盛特聘为副总裁。小结:蔡笑晚一直以来都常把“做父亲是我一生的事业”这句话挂在嘴边,眼下,他的儿女们个个都是事业有成,都实现了自己从小的人生目标梦想,正如自己的名字一样,蔡笑晚真的是笑在了晚年。早教、立志、自学的育儿、家教原则和特才特教的人才培养理念,也正是应对当下和未来高等教育大众化、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精英家教的明智选择“育儿哪有什么捷径,其实也不过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坚持。”如今看来,一切都是值得的。我是《精彩源于创造》一位三个男孩的爸爸,也是一个重组家庭,在企业任职高层管理,很善于把在企业20多年的综合职场管理经验应用于家庭育儿,让孩子赢在终点线,很愿意和大家分享我的育儿心得经验,欢迎大家一起相互学习、探讨!}
近年来,随着海外留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多,留学生自杀的事件时有发生。就在几天前,一名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念大四的中国留学生小田,选择在公寓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据耶鲁大学(YALE)研究人员2013年发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45%在耶鲁学习的中国留学生报告自己有抑郁症状,29%表示自己有焦虑症状,而另一些包括澳洲和英国学校在内的高校调查也收到了类似的反馈。近日,一名在美国哈佛大学进行第八年博士学业的中国留学生海伦高(音译),在《纽约时报》上撰文称,不少中国留学生在生活中都面临着强大的压力。她在文中分析了这些给大家带来焦虑和抑郁的压力来源,主要归结为四个方面:学业压力、对父母的惭愧、害怕导师对自己的不信任和得不到合适的心理疏导。▲不少海外留学生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图据《纽约时报》赴美学习第八年哈佛博士心态崩溃2015年秋天,海伦高开始了在研究生院最后一年的学习,而这一年是她赴美工作学习的第八年。正是在这一年,她发现自己的心态开始崩溃了。早晨醒来时,她能够清楚地听到自己心脏“噗噗”跳动的声音;研讨班讨论时,她支支吾吾地表述一些不连贯的观点,而同学们的声音犹如刺耳的噪音,将她的声音完全淹没殆尽......在前几年,事情并不是这样的。海伦高第一次见到哈佛校园中那些枫叶红的乔治亚风格建筑,是从父亲20多年前旅游时带回的明信片上。在其中一张哈佛风光的照片背面,父亲用蓝色墨水笔写了一行字:“希望有一天,你会亲眼看到它的美丽。”▲哈佛大学。图据网络20几年后, 海伦高实现了父亲的愿望,并且一度很享受在哈佛校园中的时光,但是到了她读博最后一年,事情发生了变化。“那段时间,我没有心情关注周围的任何事物。埋着头从一栋教学楼走到另一栋教学楼,眼睛盯着地,心里数着地砖的块数,强迫自己不去胡思乱想。” 海伦高写到。焦虑症的发作令她意外。毕竟,这已经是她离开北京,赴美求学工作的第八年。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在学校感觉到孤立,用一门陌生语言阅读的沉重负担,和在北京的亲朋长久分离产生的隔膜,都开始一股脑的压在她身上。为了搞清楚自己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海伦高开始试图反思。她观察那段时间其他中国留学生身上发生的事情,但是,一切看起来似乎都只是小小的不顺而已:缺课,抱怨失眠,突然几个月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在社交媒体上发各种矫情长文……可事实,真的这么微不足道吗?留学生抑郁与焦虑来源分析据《中国教育报》报道,2016年,共有54.45万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学习,而这其中一大半的学生在美国。这些学生无不是经过了痛苦的雅思、托福等一系列考试,在课后刷了无数英语习题,才来到了梦想中的学府。然而,在这越发庞大的留学生人群背后,是不容乐观的留学生心理问题。耶鲁大学(YALE)研究人员2013年发布的一项调查数据发现,45%在耶鲁学习的中国留学生报告自己有抑郁症状,29%表示自己有焦虑症状,而美国大学生整体的抑郁症和焦虑症比例只有13%。另一些包括澳洲和英国学校在内的高校调查也收到了类似的反馈。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些学生的抑郁与焦虑?A、学业压力作为学生,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尽管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等挑战令人头痛,但是,其中最严酷的问题,莫过于学业压力。虽然出国前做了巨大的努力也做了准分的准备,但多数中国留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美国高校教育模式的要求。因为在之前十多年的学习经历中,他们更适应以结果为导向的学习方式,而这无疑和美国强调分析过程及批判性思维的学习方式相冲突。因此,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学生们越努力,越有可能会加深他们在国外的挫败感。他们一堆堆精心整理的笔记并不能促成一篇论文提纲。历史考试问的问题往往是关于假设情景的看法,而非他们努力记住的历史事件。这一切无疑令人灰心。B、无法获取导师信任而另一个常常被人忽略的问题在于,中国留学生很难和学术导师建立富有成效的关系,而这无疑加深了他们的挫败感。在此前美国西南部一所大学针对19名中国研究生的调查中,他们都表示他们的压力来自很难取得导师的信任。甚至有人担心,语言上的障碍可能会让导师怀疑他们的智力水平。而另一些人坦言,晚上有时候一宿一宿睡不着觉,翻来覆去的想自己白天和导师聊天时候词不达意的地方,比如不愉快的谈话,或者给导师的邮件中是不是有措辞不当的地方......这些问题似乎非常的普遍,事实上,很多美国学生也会遭遇类似的窘境。但是对中国学生来说,这些问题显得尤其困扰。因为他们从小接受的观念是前途与学业成绩的好坏有莫大关系。然而在出国留学之后,这样光明的幻想往往反过来给他们带来强烈的不安感。C、高额学费后的经济压力同时,对于很多中国留学生来说,他们的压力还来源于对于失败的恐惧——失败的代价是不能想象的。绝大部分中国学生是支付全额学费来美读书,每年的开销高达五六万美元,而这大约是目前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十倍。因此,在中国留学生中,很多来自工薪阶层的孩子都是父母倾尽毕生积蓄,或者卖掉房子才送出国的。尽管在父母方面,为了孩子的未来,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但是孩子的压力并不会因为慷慨而减少——那些来自深圳、长沙、北京等各个城市的孩子们,他们在努力跟上学校进度的同时,难免还在为经济上的压力而辗转反侧。此前芝加哥一名中国留学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表达了一种留学生的普遍焦虑:她的成绩是否配得上工薪阶层的父母为自己付出的大笔学费,而这种焦虑甚至远超出高考的焦虑。而最近一次的毕业生工资调查,似乎更加重了他们在这一层面上的焦虑: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和智联招聘在2017年9月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超8成海归月薪低于1500美元——而这个数字,仅略高于国内高校毕业生。D、无法向心理咨询师求助共同的困惑和焦虑,让留学生们自发地结成同盟互相求助。但是,即便是对于那些最开放的学生来说,接受精神治疗仍然是一个遥远的概念。尽管,在此前多次发生的中国留学生自杀或猝死事件后,学校在发布给全校学生的信件中总会在最后提到心理咨询的热线及咨询方式等等,然而对于留学生来说,似乎仍显得杯水车薪——耶鲁大学此前的调查中发现,尽管中国留学生中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惊人,但是只有27%的人知道学校中有心理健康咨询的服务,而真正咨询过的同学,只有4%。 而在这些进行过心理咨询的同学们看来,它的存在似乎也是颇为鸡肋:除了等待周期的漫长和咨询时间的有限,更大的窘境是——语言障碍正是很多中国学生压力的根源,所以他们很难用英语去表述自己的困惑和情绪。而那些端坐在心理咨询室的咨询师们,可能和中国唯一的联系就是吃过熊猫快餐(一家经营美国化中式快餐的连锁餐厅)的外卖,所以让他们理解中国留学生对于家里美味饭菜的怀念,似乎并不现实。目前,一些学校咨询顾问领导的支持小组和外展项目,正在得到亚裔学生的支持,而海伦高也表示,希望这些项目能够扩展到中国留学生中,让大学雇佣那些适应良好的中国留学生担任社区顾问,为那些适应不好的同学提供帮助。“中国学生在大多数美国校园中都是规模最大的国际学生群体......大学管理者应该更加努力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至少像这些学生努力被大学录取那样的努力。”红星新闻实习记者丨翟佳琦 编译报道
最近听到一个故事,震了我一撼。一位母亲,带着4个孩子,一边工作,还一边攻读了哈佛的博士学位。我每天上班累成狗,下班摊成猪。她有4个孩子,要工作,还要读博士。这样的对比之下,我不禁要问:“她哪来的时间啊?!”朋友告诉我:“别不信,她的故事都写成书了。”出于巨大的怀疑,我读了这本书:《就因为「没时间」,才什么都能办到》。读后,我发现这本书不只讲了时间管理的方法论,还解释了很多被大家忽视了的隐性因素。而决定你能否好好利用时间的,恰恰就是那些隐性因素。1. “我要打十个”电影《叶问》中,甄子丹的一句“我要打10个”被传为经典。在准备去哈佛前,吉田医生发现自己每天的事太琐碎了,比如家务、育儿、工作、学业等等。如果你是一个宝妈肯定能感同身受,上班应付老板、下班伺候孩子,还得做家务,干杂事,不胜其烦。吉田不这么想,她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自己总是做完一件又做一件,被事情牵着走。“这样不行啊。”梳理完自己每天的事情后,她做的第一个决定是:合并同类项。因为站在社会这个视角来看,谁又不是许多件事同时进行的呢?哈佛大学不可能等吉田把孩子们都安顿好,再让她去上学;公司也不会因为她读书,而降低工作要求;孩子可不管她上不上班,就是需要人照顾。于是,她按照下面这四个策略,开始统筹自己的时间。01用“and”替换“or”。许多人做事都是做一件等一件,从来也不琢磨有些事是不是可以一起做。第一个难题:如何处理工作、生育和学习的关系?因为当时,吉田医生除了四个宝宝外,正怀着第个宝宝。没想到,在“合并同类项”思维的主导下,还真让她把办法想出来了。她是这么做的:第一步,由于怀孕了,她有产假和育儿假;第二步,她利用产假和育儿假时间,申请了留学的签证。就这样,在保住工作的前提下,她既可以养育宝宝,又可以到哈佛上学,人生的几件大事同时进行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个方法有印证吗?有的。你还记得烧开水的故事吗?就是说切菜、倒水、烧水、洗菜等几个事怎么安排最省时间。最优解可不是一个个轮着做,而是利用烧水的时间,洗菜、切菜等,把它们同时进行,效率最高。02不要给工作和生活划界限。很多人会把工作和生活严格区分,他们到公司就好好工作,下班回家就窝在沙发里看电视放松娱乐。但现实让吉田不能这么死板。她的方法是:一边晾晒衣服,一边想工作邮件的内容;在单位午休时,填写托儿所资料,安排孩子的生活;陪孩子玩的时候,心里思考着领导白天布置的工作。她最大化地利用好了每一点碎片时间。碎片时间处理碎片问题,甭管是生活还是工作,做就对了。03主导情绪。很多人做事前会把事情想的很困难,尤其在面对一个大项目的时候。可是在压力状态下,人使用时间的效率会大打折扣。为此,吉田总是乐观预测自己接下来要做的事。“今天的安排不多,一定可以做完。”战略上的藐视,让她在战术执行上信心大增。乐观预测有两个层次,分别是:乐观预测结果和乐观预测过程。乐观预测结果能让你更容易开始;乐观预测过程能让你更容易坚持。所以,主导好自己的情绪,你才有心力驾驭好自己每天的生活。不管是工作,还是想做的事情,时间越有限,你就越要把它当成一种挑战,用积极的心态来对待它。在吉田医生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她既有合理安排时间的理性乐观,也有自我安慰式的非理性乐观,比如她会对自己说:“只要开始做了,之后就会一切顺利。”“‘总有办法解决’的乐观是一种武器。”这类话。古人云:人活一口气。她的乐观给了她信心和力量。04设立截止时间。豆瓣9.4分英剧《黑镜》编剧查理·布洛克,收到过很多邮件,都问他是怎么写出好剧本的。他说:“不要谈什么天分、运气,你需要的是一个截稿日,以及一个不交稿就能打爆你狗头的人,然后你就会被自己的才华吓到。”其实,哪有什么压力?对于一件事,你很想做,压力就是动力;不想做,压力就是负担。也就是说,不是因为事情困难,而让我们不敢做;是因为我们不敢做,事情才变得困难了。解决压力最好的方式就是设立截止时间。这张图虽然略显夸张,但被限定了期限,确实意味着能发挥出“截止日期前的蛮力”。平常的速度可能做不完的事,加速就能做完。电影《冈仁波齐》里,朝圣的人们面对艰难的朝圣之路,路标成了他们希望的灯塔,让他们的每一步都一个记录和惦念,下一个路标就是他们的时间节点。因此,想让事情更快更好的完成,给每件事都设立时间节点吧。吉田医生综合使用了这些时间管理的策略后,她如愿带着全家出国留学了。2. 压缩时间密度解决完第一个时间使用混乱的问题后,吉田医生着手解决第二个“时间不够”的问题。在给出答案前,先看一组对比时间:考试的最后一分钟、发呆的一分钟、上网读八卦的一分钟,连续做俯卧撑的一分钟。在物理上,它们虽然都是一分钟,但放在一起比较,你就看到了它们的不同。每一分钟的价值,其实都源于你如何使用它们。玩了也就玩了,练了也就练了,学了也就学了都在你一念之间。吉田医生在提升时间密度时,祭出的大招是:定计划、请人帮忙和接受“不彻底”。定计划时,她都会做两个表:每日行程计划和待办事项计划。她借鉴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里的方法:每周一早上制定当周计划,时间以30分钟为单位。其实我们的时间也是可以管理的,只是很多人对自己能力的了解,对事务本身花费时间的了解太弱了,弱到没有时间掌控和管理能力。另外,在请人帮忙上,吉田医生从不吝啬。吉田医生能够在抚育孩子、全职上班、考取哈佛医学院博士三件事上游刃有余,除了自己善用时间外,最重要的是她会请人做事。叫家政打扫卫生、招保姆做饭、申请幼儿园安置孩子。这样她把本该花在家务上的时间,全部用到了学习上,多出了很多额外时间。一听到请人,你可不要觉得她们家有矿。吉田医生都是量力而行的。她每周都定时、定价叫阿姨,一次性清理。同时,还从老年人才中心找人,帮她带孩子,经济投入并不多。之前,有这么个事。我有两个同事搬家。一个自己搬,一个叫了搬家公司。自己搬家的那个,叫了几个朋友,结果累的腰酸背痛,还影响了后面几天的工作。另一个则轻轻松松搬完了家,第二天精神抖擞地上班了。你看,思路一变,完全两种人生状态啊。最后,吉田医生做事从来都会接受“不彻底”。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体会,就是想看书但会觉得如果自己看不完一本书,就没啥收获,因此干脆不看;想写作,但觉得如果自己写不出一篇合格的文章,就相当于白写了,干脆不写;想做事,但认为自己一次性处理不完,就会怀疑自己。其实大可不必。如果给每件事都设定一个分数,对于不重要的事情你不用件件都是100分,70分也可以。对于重要的事情,不用件件都追求满分,80、90分也就够了。这样你才有时间去做更多的事。李笑来老师的专栏里曾经说过一个80分理论。就是说如果你在某方面是100分,另一个方面是0分,那你加起来就是100分。但如果你在某个领域是80分,在另一个对他有助益的领域也是80分,那你收获的纸面分数是80x80=6400分。不用对自己太狠,你要有一定的心理弹性。吉田医生会宽容自己偶尔计划完不成或不彻底。比如,即使没有完成定下来的计划,“今天只能做到这里了吧”,也能转换想法为“取得了一点进展”。学习的过程中,不论她受到怎样的干扰,都鼓励自己说:“取得了一点进展,就好。”在这种心态下,她日拱一卒,在哈佛完成了学业上的各种考验。3. 专注是稀缺资源在碎片化时代,专注是一种公认的稀缺资源。吉田医生让自己专注的方法很有意思,总共分为4点。01迈出第一步。在物理学中,静摩擦系数要大于动摩擦系数。因此,最耗费心力和精力的是第一步,只有你迈出去了,你才开始让自己专注。当然有人会在事情仔细思考如果才能做得更好,也有人犹豫不决如何去做,这个时候吉田的做法是,无论如何,我先投身其中,迈出第一步再说。任何过度的思考和疑虑都是种失焦,而失焦无疑是对专注的破坏。对于任何新的事物,超出你经验的事情,采取积极行动即便失败了,也没有什么,只会增加失败的经验。如果你能这么考虑,那么帮助你迈向专注的脚步就会容易许多。毕竟,一旦行动起来,比起控制自己的手眼心做事,要比控制思绪容易的多。关于专注,有一条职场心得是:当所有人都在观望,而你却忙得抬不起头时,类似晋升这样的好事,也许就快发生了。02养成迅速进入状态的习惯。迈出第一步后,你要学会缩短进入专注的时间。这个心得源于孩子的午觉。最初,她的孩子睡午觉时,她就期待着能有完整的一个小时工作了,于是她给自己安排了能够一个小时完成的工作。可是,当她正进入状态时,孩子醒了,这种状态真真挺折磨人的。于是,吉田开始调整自己,她不再把完成任务当成唯一目的,她的做法是“趁现在”。别管是十分二十分钟,能做多少做多少,关键点是:只想着自己已经做过了多少,小小的成就感不断累积,你进入专注状态的时间不断被缩短。一个小小的想法上的改变,就会对我们有很大的、积极的、正面的影响。当你对时间的把控能力变强后,你会发现自己对待时间的视角变了。原来你可能只考虑一个小时做点什么,现在变成了十分钟、五分钟能完成什么。对时间的精准把控是她后来成事的最大基础。03不执著于一气呵成。在填写一份学校要的材料时,吉田遇到了新问题。如果想一次性填好,可能要花费半个或者一个小时才能搞定。但吉田没有完整的时间来弄个表格,因此尝试跳跃处理:有空就拿出来写一行,甚至一处都可以。最终表格顺利填写完成了。这件事对我们的借鉴意义是:面对比较大的项目或工作,你不要指望自己一口气完成,而是想想怎么利用零碎时间逐个击破。大学毕业前,我们都会做毕业论文,有谁不是花了两三个月做实验,然后一点一点搭建自己的论文的呢?所以,下次当你再为某事不能一下完成,而着急的时候,不妨思考下这个方法。04营造专注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实在太大了。在《睡眠正能量》一书中,曾提到过:床就是用来睡觉的。如果你经常在床上工作、上网或者玩游戏,即便你想要睡觉,大脑会因为惯性难以区分你的行为,然后让你入睡更加困难。这段话在这里同样适用。你要有自己专门办公的桌子。当你坐在书桌上,它给你的提示是:要心无杂念的工作或学习,那么你很容易就进入了专注状态。相反,如果在办公桌上,你又是玩游戏又是看电影。你再面对桌子的时候,它给你大脑传递的信号就非常混乱。4. “加速”的技巧在哈佛大学博士毕业前,吉田医生总结了3条宝贵的人生经验。01善于乘势。古人云:乘势而为。相信不管是谁都应该有过乘势而为的经历,比如,乘着高兴劲儿一起撮一顿、乘着双11买买买。还有最简单的,妈妈做完菜以后,都会说一句:“乘热吃。”。做事也是一样,乘着一种势头搞定一件事是最爽的。而且往往你面对的事情越大,越是乘势搞定越好。如果你一松懈,后面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越来越垮掉。对此,古人的总结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如果是这种情况,还谈什么时间管理,离目标也会越来越远。失败时,人是最会给自己找理由的。但你更应该学习的是,给自己做的事找个理由,找到势头,乘势而为。吉田对自己的人生是有规划的。因此即便遇到困难,她总会想方设法解决困难。可以说在哈佛的每分每秒,她都在借势,借的是希望的势、成长的势和奋斗的势。02投资人际。投资人际关系,实际上是节约时间最好的办法。这里面有三层含义:第一层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比如她找保姆来帮忙做饭带小孩,吉田一下就有了很多自己的时间。第二层是营造和谐的交际环境。当你能和周围人相处融洽时,你会发现自己的效率也会变高,因为没有各种琐事困扰,不会在你做事的时候,突然想到和某人的矛盾,让你难以专注。第三层含义是链接各种伯乐。成功者都需要伯乐,马云也不例外,众所周知,他的伯乐是孙正义。而这样的人际链接一旦达成能让你少奋斗很多年,这省了多少时间啊。这也是人人都说自己需要个机会,但却没有机会。也许是因为他们忽视了经营人际关系。而吉田后面几次在学业上的“化险为夷”,基本都是她前期投资人际换回的回报。良好多元的人际是人际的大加速器。03不停地骑,车子才不会倒下。哈佛毕业回国后,该怎么办呢?是不是可以歇歇了?吉田的态度是:只有不停地骑车,车子才不会倒下来。回国后,她一边养育4个女儿,一边坚持不懈地研究。她发现如果自己就此松懈,之前养成的时间管理习惯就荒废了。所以,继续努力不仅能让自己保持高效状态,也能给孩子们树立榜样。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它是一本理性与感性并重,方法与原理齐飞的著作。在时间管理这一块,如果你有什么疑惑,这本书基本可以帮你解决80%的问题。我们周遭遇到的事,就是这样:你可以觉得很难,像大多数人读完这篇文章觉得自己做不到;你也可以觉得很简单,像少数人一样立刻开始实践。文章的最后再送你一句话:“不是因为某件事很难,你才不想做;而是因为你不想做,所以变得困难。”——《死时谁为你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