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朋友留言问老伊,为什么最近更新文章的频率变慢了,是不是正在调仓?你别说,还真被这位朋友说对了。老伊的回答是:确实在调仓,主要是看到这么多有价值股票的股票价格不高,加大了研究的时长,所以文章发送的时间会比较晚。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说一说,股票该怎么研究?从大的方面说,股票研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下而上,另一种就是自上而下了。一般情况下,除了被市场公认的核心资产以外,大部分投资者或者机构都是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对股票进行研究。也就是先看宏观经济周期,再看行业板块,再细分研究个股。当然,也有少部分人是自下而上的对股票进行研究。什么是自下而上,顾名思义,就是先研究个股,然后再研究行业,最后再看股票是否可以契合宏观经济周期。使用这种方式的投资人很少,比较知名的代表人物就是投资大神彼得林奇先生。这家伙实在太牛了,曾经同时持有过超过100只股票,调研能力也是特别的强。所以在研究股票的时候,老伊还是建议大家按照自上而下的方式去搜寻,主要是相对简单一点,不被个股复杂多变的信息扰乱思维逻辑。我们举个例子来说吧。市场中有些行业的个股,它受经济周期的影响较小,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食品饮料相关的板块。所以,任何时候,只要股票不是贵得离谱,只要不发生系统性经济危机,持有部分相关板块的个股是比较理智的选择。对于这些弱周期的上市公司,投资者在研究的时候可先看整个行业的集中度如何。有些行业集中度很高,像是酒类行业,它基本是已经进入到成熟期,所以行业格局明显,公司之间的竞争恶化,但谁都很难干掉谁。因此,投资者只要加大对市盈率,也就是业绩增速与估值之间的比对就可以了,算是最简单的一种。当然,这些公司由于其产品销售溢价不同,投资者还要根据毛利来比对市盈率的提升可能性。不管怎么说多为同业之间的比对研究,容易判断。还有些弱周期的上市公司,行业集中度不高,比如说调味品行业。由于这些公司处于成长阶段,投资者除了对不同公司的估值和业绩增速进行比对外,更加需要深入了解其产品市占率的提升速度。具体来说吧,目前市场上相对比较知名的调味品上市公司有海天味业、中炬高新、千禾味业等。事实证明,由于资本的力量和公司较靠谱的管理能力,它们的市场占有率在不停地增长,如此一来,有些地方品牌就很容易被击垮。像是老伊家乡有个品牌叫做德馨斋,如果它上市了,就需要赶紧抛售,因为它的产品没卖出省外,但省外地品牌却在不断地挤压德馨斋本地的市占率。当然也包括某些上市公司,不过名字我们不能讲。再就是新兴产业领域,比如新能源汽车。此种类型的公司,投资者不能简单地使用弱周期或者强周期来判断,因为对它来说,既受到传统经济周期的影响,更会受到产业成长周期的影响。现在看,新能源汽车肯定是处于初创期,成长潜力无限。研究汽车领域,相对就复杂很多了,除了品牌繁多,零部件供应商也多如牛毛。那么投资者研究的时候,按照目前的投资机会,最好从汽车的核心零部件进行切入,比对与传统燃油车相比,哪些零部件的供应是成倍数递增的?比如说,相对于燃油车,新能源汽车对于天线和印刷电路板的需求一定是大幅度增加,此时投资者可以在相关行业中,寻求集中度较高的板块,再调研各家企业的核心技术及投资机会,就有希望找出未来高速成长的企业。第三就是强周期的相关企业了。对这些企业进行研究,首先要判断出经济周期是否已经确立复苏。如果确立,那么布局需求量极大的基础原材料是增加收益最简单暴力的方式。比如在去年年中,布局有色、煤炭、化工行业,都有拿到大收益的机会。除了基础材料以外,在经济周期确立步入复苏阶段后,还可以增加对可选消费的研究。对于可选消费品,投资者除了需要研究其产品的市占率、品牌效应等常规因子以外,更需要加大对企业成本控制能力的研究。比如同样是家电企业,有些企业并不受基础原材料价格的扰动影响自己的利润,证明它们对自己上游的控制能力很强;有些企业可以通过涨价来消化高成本的问题;而有些企业,原材料涨价确实影响到了自己的利润,但是它并不能通过给自家产品涨价来减轻企业利润的压力,也就是说,营收增速与利润增速出现差异,这样的企业就不能长期持有。以上我们提到的内容仅仅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行业或者板块,投资者在研究的时候如果涉及相关领域,可以按照老伊提供的方式进行切入。当然了,研究上市公司肯定不会如此简单,更何况还有庞大的财务数据需要进行分析,我们也只是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思路,希望大家在拿到一只新股票时,可以有一个大概的研究方向,老伊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财经##股票##投资理财##白酒#
北信瑞丰王忠波前言周期股投资,像极了人生。唐代诗人罗隐诗曰: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人的一生经历了少年、青年、壮年直至暮年,周期股也一样,爆发的时候改天换地,没有机会的时候则是英雄迟暮,壮志难酬。周期股研究非常辛苦,千淘万漉,但却不见得能有收获。这个行业很多人都不喜欢周期股。因为周期股长期看是没有阿尔法的,只有贝塔,极少有长期的股票能够穿越周期。熊彼特说过,周期并不像扁桃体那样,是可以单独摘除的东西,而是像心跳一样,是有机体的核心。理解周期股投资,可以让我们对股票投资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而不至于犯秋天播种,冬天耕耘的错误。任何行业都有周期,哪怕大消费和科技,在一段时间内也会有明显的周期现象。对周期股的投资,首先要对经济和流动性的周期阶段有所判断,在经济触底回升时关注,不做左侧,PPI以及产品价格是很好的同步指标。其次要在经济周期见顶回落时逐步兑现,通常对应利润的高点和市盈率的较低水平。最后周期股的表现窗口,一般对应明显的投资拉动周期和流动性放松周期。周期股的投资一般就是两个方向,或者是周期龙头股,看好周期直接买入行业龙头,或者是周期成长股,对于周期性行业中的成长型公司,在周期行业表现窗口时会出现典型的戴维斯双击。周期性行业的辉煌时期在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那时我尚未做基金经理,从研究的视角旁观了那个沸腾的岁月,2008年做基金经理的时候,接手基金后就是剁周期性股票,随后十几年的投资经历中,对于周期股票持股体验很不好,甚少能赚到钱,大势使然。什么是周期性行业?周期性行业是指行业的业绩表现与经济周期呈现较高正相关的行业。其中周期性程度较高的行业主要有大宗原材料行业、建筑材料行业、资本密集型的中间制造业、可选消费。传统的周期性行业被定义为原材料和基础工业,也包括部分一般制造业,多数是资本密集型产业,特征是产品的无差别性,品牌相对弱化。消费类周期性行业包括房地产、银行、证券、保险、汽车、航空等,消费类周期性行业兼具了周期性行业和消费行业的特性。它们的终端客户大部分是个人消费者(银行还包括企业),虽然品牌忠诚度较低,但仍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需求虽然出现波动但总体向上。由于可选消费的投资属性更偏向于消费品,所以我们所说的周期性行业常规意义上是指狭义的周期性行业。对于科技类的周期性,由于其投资规律更服从于科技周期,所以也不在此列。周期性行业的根本驱动力——经济周期标准普尔1945年-1995年的数据分析表明,经济周期与证券市场表现有明显的行业特征。经济周期内产业热点有其演变的规律。一般来说,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往往形成不同的产业热点。经济扩张初期,最先启动的行业是周期性消费品行业,主要是指住宅与轿车;然后是电子信息、机械设备等资本品以及交通运输业;经济快速增长时期,能源、基础材料开始供不应求,价格上涨,这些行业的增长会延至整个经济扩张期的结束;一旦经济开始收缩,周期性消费品也最先感受到负面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可以对各主要产业类别在经济周期诸阶段的表现进行分析。我们选取了以下五个行业:第一、可选消费(耐用消费品),主要受到具有中长期意义的需求拉动,产业增长的关联效应和群体特征明显。主要有:以汽车为龙头的产业群,包括合成材料工业、轮胎制造业,钢铁工业(以薄钢板和钢带等汽车用钢为主),机械工业中的机床业(特别是数控机床)等;以房地产业为龙头的产业群,包括钢铁工业、建材工业,特别是砖瓦等轻质建筑材料制造业、建筑用金属制品业等建筑投入品行业,装饰装修行业,及物业管理、社区服务等相关服务业;以机械制造为龙头的产业群,包括锅炉及原动机制造业、金属加工机械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通用零部件制造业和其他普通机械制造业第二、能源行业与基础原材料产业,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以及原材料行业如建材、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这类行业的特点包括:处于产业链最前端,虽然也具有较强的经济周期性,但敏感度不如上一类行业;基础原材料产业往往与宏观经济的景气度有很高的关联度;竞争程度比下游产业相对要低。受资源禀赋、规模经济、必要资本规模高等行业技术特点的影响,这些行业进入壁垒往往较高;这类行业一般在经济扩张初期保持稳定或缓慢增长,当经济步入快速增长期时,产能一时难以满足需求,从而拉动这些基础产品的价格,使得行业效益有比较显著的增长。第三、金融服务业,对于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制下,银行业表现出与经济发展的高度相关性:银行业的运行表现为顺经济周期波动的特点,经济的强劲增长促成了银行业的高速增长,但也孕育了经济波动时显现的风险。在经济下滑后的半年到两年,根据银行贷款期限结构及贷款性质的不同,不良贷款在不同程度上会有所增加。房地产业与金融业高度依存的关系,不论在房地产界,还是在金融界都得到了普遍的共识。由于房地产行业资金需求量大、资金周转期长的特点,房地产行业和金融具有较紧密的联系。第四、城市公用设施类行业,受经济周期影响相对较弱,在经济收缩、利率下降时,该类行业的公司股票往往会有较好表现。一些具有自然垄断特征的公用事业和交通运输类企业受益于经济长期成长,具有良好的长期投资价值。第五、一般消费品行业,如农业、食品,零售业以及医药行业,受经济周期影响不明显,而是其他一些独立经济变量如人口起决定性作用。在经济收缩时,投资者一般选择上述行业作为安全投资,因此这类行业又被称为防御型行业。品牌和渠道能力是判断行业内公司是否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核心指标。行业景气度是经济周期的最直接体现,也是决定周期性行业投资机会的最大因素,行业的景气周期变化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当经济处于上升周期时,该类行业会紧随其扩张,当经济衰退时,行业也相应衰落,并且行业收益的变化幅度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放大经济的周期性。关键在于密切跟踪行业景气变化以确定何时步入回升态势。应当注意的是,在资本和加工能力普遍过剩的当代,周期性行业的高景气度持续的时间较以往大为缩短。跟踪因素包括需求(宏观经济变量、行业驱动因素)、供给(政策、市场自身扩张和收缩)、价格(大宗商品、产品价格)、利润等。产业链的传导和不同位置的投资属性有所不同,比如资源性行业与加工制造行业的区分。周期股的投资规律之一——美林时钟美林的投资时钟、桥水的全天候资产配置模型在我国投资界一度盛行,但最近几年基本失效,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全球经济在各国宽松的货币政策下逐步失去了弹性,长期呈现出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的特征。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进入快速工业化阶段,2009年的四万亿刺激进一步延续了我们的工业化过程,工业化阶段的经济波动是比较剧烈的,因为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周期性行业,随着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比例提升,经济的波动幅度明显降低,投资时钟的失灵是很正常的。即使按照投资时钟的理论去做投资,对于经济发展方向的判断也是非常困难的,2012年三季度末,中国经济出现明显的复苏信号,我们当时的宏观研究员判断是一个阶段性的反弹,但由于当时投资者对于经济的复苏还是报以较高期望,所以我们重仓加了银行地产,非常好的分享了周期股的一轮上涨行情,到2013年一季度末,证明经济并没有像样的复苏,周期股应声下落。应该感谢宏观研究员,他是行业内最优秀的宏观研究员。虽然这几年效果不好,但美林时钟理论仍然是一个非常好的周期股研究框架。周期股的投资规律之二——关注利率和大宗商品价格经济系统就像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影响它的因素太多,很难得出精确的结论。预测经济周期什么时候达到顶峰和谷底,如同预测博彩的输赢一样困难,但在投资实践中还是可以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思路,让投资者有所借鉴。其中利率就是把握周期性股票入市时机最核心的因素。当利率水平低位运行或持续下降时,周期性的股票会表现得越来越好,因为低利率和低资金成本可以刺激经济的增长,鼓励各行各业扩大生产和需求。房地产属于经济支柱产业,根据历史的经验,当一个国家人均居住面积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地产行业的周期性就会增加。此外,由于周期股与经济走势高度绑定,并有一定的提前反应。可以参照的一个价格信息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是经济形势好坏的晴雨表,周期股的走势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也有密切的关系。很多周期股的走势都与大宗商品密切相关,但是对于大宗该商品的价格预测实在是太难了,并且在实战中股价走势与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并不同步,2016年石油价格曾经有过暴跌,跌至27美元,高盛的研究报告给出了10美元的预测,我们根据全球原油成本及宏观经济形势判断是这个价格就是底部,大仓位买入了石化类股票。随后原油价格出现了报复性反弹,两周内涨到了40多美元,但石化类股票基本没动。反思下来,原油价格的最后的暴跌受期货多头平仓影响,短期因素影响较大,而股票投资者看得更长远一些,所以最后一跌时,石化股票并没有同步下跌,所以也就没有同步反弹。这也说明了周期类股票操作的困难之处,博弈色彩是很浓的。周期股的投资规律之三——大趋势面前估值并不重要周期股的投资机会首先服从于经济发展大趋势,微观层面的估值是较低维度的考虑因素。写至此,一个个熟悉的名字进入脑海,有因重置成本高而坚守钢铁股的、也有因坚信房地产拥有价值而坚守房地产公司的,他们基本都离开了公募基金行业,也都离开了基金经理岗位,那个年代公募基金的投资实践还短,各种投资方法、理念还处于实践中,也许晚十年做基金经理,以他们的执著精神,会是当红明星基金经理,但盈亏同源,这个行业是相当残酷的。经济大趋势下,各个行业的估值和研究方法差别也比较大,需要仔细区分。在高质量发展阶段,部分强周期行业尤其是大宗原材料类周期性行业已经由成长期进入成熟期,未来有可能进入衰退期,行业的集中度将大幅提升,行业的定价逻辑也由依靠下游需求转向产能利用率的逻辑。基础化工行业差异性的行业特征决定了在投资研究时应自下而上优选子行业和公司,而非配置型投资。钢铁行业是典型的周期行业,与宏观经济周期的相关性极高,相关上市公司的同质性较强,因此中观层面的行业分析是发掘行业投资机会的关键。煤炭行业的研究与钢铁相似,由于行业相关公司的同质性强,单一公司很难脱离行业走出独立行情,研究应遵从自上而下的逻辑。目前国内已经形成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从供应来看,要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必须推动煤炭减量消费,这将是煤炭行业长期面临的问题,行业很难有较大的量价成长空间。建材是建筑的上游,与固定资产投资相关,但建材不像建筑那样以成本加成定价,建材的定价由供需关系决定,价格波动较大,跟行业格局、产能周期和库存周期都有关系。机械制造行业属于中游制造业,下游较多,有波动较大的工程机械,也有为新兴产业提供服务的成长性行业。科学的分红政策是提升价值股估值的重要手段。在周期股的投资体系中,虽然估值并不是第一层面的分析因素,但合理的价格为投资周期股提供了很好的价格保护。股息率是一年的总派息额与当时市价的比例,是衡量企业是否具有投资价值的重要标尺之一。如果连续多年年度股息率超过1年期银行存款利率,则这支股票基本可以视为收益型股票,股息率越高越吸引人。当大多数周期股票成为价值股以后,股息率就成为最重要的估值指标,但遗憾的是我国上市公司对于分红并不重视。最近遇到几位周期性行业的大股东,对自己的股价很不满意,只有不到十倍的市盈率,但当问起他们的现金分红情况时,大都哈哈一笑,说公司还在发展,资金很紧张,作为大股东,你一毛不拔,投资者凭啥给你高估值啊。对于很多价值型公司来说,要提升估值,首先要真正建立起股东文化,尊重股东的利益,建立科学的持续的分红政策,一定会吸引更多的对稳健收益有需求的投资者的。在那个周期股的沸腾岁月中,的确出现了一大批牛股。本世纪前十年的工业化过程,有一批优秀的制造业企业脱颖而出,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徐工机械、中集集团、柳工机械、盐湖钾肥、特变电工、保变电气、天奇股份等一大批十倍股。有不少公司在近十年陨落了,另外一批代表新产业的制造业公司崛起了,如隆基股份、亿纬锂能、安车检测、克莱机电、天赐材料、恩捷股份、晶盛机电等十倍股。周期股的股价经常是暴涨几倍,又暴跌60-70%,主要原因还是其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导致业绩暴涨暴跌,所以价格是周期性股票买卖的重要指标。而对于宏观经济走势的把握真的很难,所以有不少投资者干脆放弃对周期股的投资。作为长期投资者来说,目标应该定位于对经济周期依赖性小的股票上。周期股投资规律之四——行业配置需要把握动态机会行业配置是组合管理的重要手段,从行业线索入手选择个股一方面可以提高效率,突出重点,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对时代发展带来的大机会保持敏感。从长期视角看,行业配置的着眼点:一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变量,二是大众需求变化的趋势,三是科技进步的重点领域。回顾过去30年A股历史,中国经济经历了从工业化、城市化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变迁,对应的投资机会从金融、地产、煤炭、有色,发展到家电、科技、医药和消费。从大众需求变化看,从最早的纺织服装、家电到房产、汽车,再到现在的医疗、教育、旅游和代表消费升级的食品饮料。从科技进步看,中国经济分享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信息技术革命的最新成果,从计算机、互联网到智能终端、移动互联,TMT行业快速发展,中国在通信、电子、移动互联网应用等领域开始在全球占据重要位置。从周期变化的视角看,行业配置需要在经济周期波动、货币政策松紧轮回中把握动态机会,在进攻与防御之间适时切换。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出口带动的经济增长动力趋弱,以及经济中消费贡献度大幅上升,经济的波动性降低,单纯的货币投放的边际效用也在下降,因此行业配置应更多地着眼于需求的变化和效率的提升。周期股投资规律之五——周期性行业中的成长性机会近十几年来的股市表现表明,周期性行业潮起潮落逐浪低,大的背景当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疲弱,中国经济增速缓慢下行。投资者对于周期性行业的兴趣逐步减弱,机构投资者对于周期性行业的配置比例很低了。从机构投资者行业配置的角度,不配周期性行业应该是没问题的。但从研究角度,我们还是要冷静下来,仔细复盘周期性行业中各细分行业及龙头公司的表现,实际上结果与直觉还是有一定差异的,有不少的细分行业和龙头公司表现还是非常好的。大多数的周期性行业已经过了高速成长期,但其中也有部分细分行业呈现出高速成长特性。首先,与新兴产业相关的周期性行业,新兴产业都离不开有色金属。如导弹、火箭、卫星、核潜艇等尖端武器以及3C产品的构件或部件大都是由有色金属中的轻金属和稀有金属制成的。最典型的是电子制造业、动力电池,为这些产业提供原材料的上游资源品,如锂钴。华友钴业、赣锋锂业近五年来都有十倍的涨幅,他们的周期性属性仍很强,但外部需求的增加在逐级抬升价格中枢。其次,供给侧因素导致的行业波动与集聚。为解决传统产能过剩问题,我们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重要的经济政策,从而迅速地改变了供给侧的格局,如化工、建材行业。养殖业是一个多因素叠加的行业,环保因素导致诸多中小养殖户退出,而非洲猪瘟疫情又是雪上加霜,中国传统的养殖模式迅速向工厂化生产转移。同样的政策,为什么在钢铁、煤炭、原油这些大宗商品领域没有出现同样的现象呢,主要因为大宗商品同质性强、全球定价,易流转。而水泥行业因为运输半径的约束,使得其区域性特征明显,所以海螺水泥的表现就好很多;化工品的细分行业多,差异性大,各细分行业市场结构不同,环保因素导致中小企业迅速退出。第三、房地产、汽车、工业基础的后市场投资机会: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后,最大体量的资产是房地产、汽车,围绕这些资产的服务业,如物业服务、房地产交易、旧房改造,汽车销售、维修等,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与这些服务的叠加,围绕存量的服务业务有很大潜力。物业服务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庞大的工业基础随着产业升级和效率提升的需求,相关的服务业也迅速发展,比如检测行业。第四、传统制造业集中度提升,产生一批伟大的公司。有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就是中国的低端制造业会不会大面积向东南亚区域和印度转移。因为毕竟过去几十年全球产业转移的规律在那里呢,中国会不会也出现同样的情况,出现经济空心化的现象。在讨论这个问题前 ,我们还是要引进一个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理论自李嘉图提出至今已近二百年,但仍不失为指导一般贸易实践的基本原则。但是比较优势理论的前提是自由贸易,而当前中美科技之争,大大约束了自由贸易的条件,中国政府提出了双循环为主的政策思路。中国本土的优势仍然很明显:完整的产业链,优质的基础设施,吃苦耐劳性价比高的劳工,政府强烈的重商主义倾向和对招商引资的热情。因为地理上的接近和成本低等原因,东南亚国家是中国企业转移产能的主要目的地。但是印度种姓制度和女性地位的低下,文盲率在30%以上,真正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并不多。供应链不全、基础设施差、腐败、市场不统一、缺电等问题,印度几乎一样不少。同时比较优势中的产业配套条件,其他国家差距还是很大的,并且没有足够的经济纵深也很难形成产业配套优势。最近很多卖方分析师复盘各个行业二十年来的发展,其中有一档节目是申万宏源研究所对家电行业的复盘,尤其精彩。这中间提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是中国的家电行业走向了全球,成为国际领先企业,而不是汽车行业。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话题。这节目主要从所有制、服务需求角度做了分析,讲得非常好。这里从产业转移角度做些分析。从产业转移的历史规律来看,中国的劳动力优势及工程师红利,奠定了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分工地位。制造业向中国转移是逐级进行的,我们前面提到的这些优秀的制造业龙头公司,在行业上符合了全球产业转移的趋势,这是大的风口,至于哪家企业会胜出,中观和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更多一些,如治理结构、激励机制、优秀的企业家、区位优势等因素。说到家电和汽车,道理就很简单了,相对于汽车行业,家电的整个产业链的技术含量低很多。汽车工业是高度技术密集型的工业,涉及到众多科学领域里的最前沿,是各种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技术应用的焦点,是综合性的集成工业,同时由于汽车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地位,各国政府都对本国汽车行业采取了保护政策。参考日本汽车行业走过来的历史,我国汽车自主品牌也从性价比战略,向培养核心技术发展转型。同时汽车的消费也是一个文化现象,随着居民消费心理的成熟,汽车基本回归到简单的代步工具的职能,人们对于汽车的品牌、价位的关注程度在降低,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发展正逢其时。汽车发展的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为中国自主品牌的弯道超车提供给了历史性机遇,所谓造车新势力,是不可忽视的趋势。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崛起只是时间问题。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的低端制造业更可能的转移方向是从东部转移到中西部,而不是往东南亚。区域经济学里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做梯度转移理论,最早源于弗农提出的工业生产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区域经济学家将这一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学,便产生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转移理论。在我国,梯度转移表现为随着先富起来的东部地区的经济结构升级,某些劳动密集的传统制造业转移到西部、中部,这个过程有可能持续较长时间。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生产发展水平、经济技术水平和社会发展基础差异较大,客观上存在经济技术梯度,既然有梯度就有空间转移的顺序。因为中国庞大人口基数和4亿中产阶层,存在世界上最大的市场需求,决定了许多产品本土生产更有效率。中国的经济纵深,从珠三角、长三角,到西部地区、东北工业基地,各区域的比较优势也存在差异,各地劳动力成本差别很大,所以中国的产业转移更大的可能是向西部转移,而不是向外部转移。科技进步大大提高了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对低端劳动力的依赖在降低。5G启动的新一轮科技创新周期,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条件,5G改变社会,特别是万物互联,工业互联网大力发展,工厂的智能化水平大大提升,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在双循环的大政策下,强调产业结构的完整性和自主可控性,中国大概率是保持完整的产业结构。未来会有一大批传统制造业的伟大公司出来,如三一重工、潍柴动力、恒立液压、烟台万华等。最后,行业内部的技术升级。典型案例是装配式建筑,人工成本持续上涨以及环保要求趋严,装配式建筑更符合建筑产业化的发展方向,住建部发布《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对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起了加速器作用。我们的周期股分析框架——三周期模型我们对于经济周期过程中的行业演进规律研究的还是比较早的,2005年开始我们引进了三周期模型,用来分析周期股的投资。(一)流动性周期、利润周期和通胀周期是三周期模型的基础在一个典型的经济周期中,流动性周期领先于利润周期,然后是通胀周期。流动性周期主要是由利率走势所驱动的,特别是短期利率。当中央银行降息以刺激经济时,周期进入了加速阶段。(上图所示),当降息结束时周期到达顶点,通常很多时候此时在利润开始加速之后。流动性周期开始下降先于利率的掉头转向,因为货币被膨胀中的实体经济所吸收,能为市场所得到的较少。中央银行开始提高利率在通胀预期开始的时候,这也标志着流动性周期下降的开始。利润周期通常落后于利率的变化大约15个月。流动性周期与利润周期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货币复苏的最终信号是在利润增长鼓励企业开支和薪水增长的时候。在利润没有大幅增长之前,中央银行寻求刺激经济走出复苏的方法是不要停止宽松的政策。研究表明通胀周期落后于流动性周期大约30个月,虽然这个关系可能是最具变动性的。落后时间越长,对其他的影响关系就越脆弱。然而最主要的是,强的流动性增长将导致较强的利润上升,进而导致企业投资和就业增长,开始减弱萧条或创造短缺。企业层面价格力量的出现通常标志着通胀周期的到来。(二) 周期中行业表现的一般规律1、金融金融业繁荣出现在收益率曲线陡峭的环境中,这通常出现在中央银行降低短期利率的阶段。因此,金融业表现与流动性周期正相关,但有一定滞后。这个行业在流动性周期加速时开始有突出表现。在超额表现的阶段,利润周期接近底部。最坏的时候几乎结束,因为企业层面以及坏账预期已经反映到金融股价中。未来现金流不确定性的降低为金融业提供了相应的繁荣,利润开始在随后的几个月上升,并且贷款质量提高。随着金融业开始超额表现,通货膨胀通常降低,因为经济仍然处于减速中。这是触发中央银行流动性周期放松和加速的阶段。当收益率曲线开始变平时,相应的表现减弱,通常也是下一个利率周期的开始。相应的,利润周期通常提前。来自扁平化收益率曲线的影响加快了贷款质量的提高。金融业的真正“杀手”来自于通货膨胀的再次出现,将使流动性趋紧。2、周期性消费品和服务超额表现开始于利润周期的底部。在经济向下的阶段,消费者scale back他们的购买。这创造了被抑制的需求,当经济接近拐点时被释放,促使了这些股票的价格产生波动。随着其表现走强,流动性通常迅速提升。下降的利率对金融业和周期性消费品都是有利的,但处于不同的原因。较低的购买成本鼓励消费者获取消费信贷,因此有利于消费周期性产品。周期性服务通常不是基于信用购买,但他们受益于能刺激再融资行为的较低担保利率。再融资提升了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和对周期性服务的需求。通货膨胀率通常下降,随着这些部门的超额表现,这将鼓励较低的名义利率和长期的购买成本。当利润周期顶点来临时,超额表现通常结束。在这一点,下降的流动性开始成为进一步消费需求的风向标。表现不好成为整个利润周期收缩阶段的持续状态。3、信息技术和一般工业在衰退时期企业缩减所有不必要的成本。只有在利润周期开始触底后,企业管理层开始促进对IT和机器设备的开支。相应的这些部门的表现落后于利润周期。在表现窗口初期,持续的中央银行利率降低和下降中的通货膨胀,促使购买成本更低,这允许企业在资本开支上更多的融资。相应的弱势表现开始于利润周期顶点后不久。4、基础工业和原材料随着经济开始扩张,提高的生产能力创造了对基础工业和原材料的需求。然而,这些行业超额表现不会出现,直到利润周期开始加速,同时生产者在扩大生产之前利用他们的库存满足最初的需求。对于基础工业和原材料,通货膨胀率是定价能力和利润增长的较好替代。这促使相应的强势和弱势出现于通货膨胀上升和下降时。5、非周期性消费品当成长性股票的利润达到顶峰时,投资者的未来收益预期降低。这时投资组合由周期性转向防御性行业。在超额表现窗口的开始阶段,通货膨胀率通常加速,造成了利润周期的下行。通胀风险使中央银行提高利率,这制约了增长。超额表现结束和弱势开始于利润周期的底部。收益增长导致周期性行业的更新利润。通胀下降和流动性上升为周期性行业提供了支撑。6、非周期性服务和公用事业这些行业包括了拥有非周期性现金流的大型企业,当利润周期下降时受到追捧。然而,稳定的现金流和高的支出比率使得这些行业对利率敏感,类似于企业债。因此,不会有超额表现,直到央行完成了加息周期。在这一点,利润周期的下降进入加速阶段,通货膨胀接近顶点。这个行业有点独特,因为有一个阶段表现很平,主要原因是在利润和流动性周期冲突的影响下。在利润周期的底部超额表现结束。投资者减持这些品种,重新在组合中配置周期性品种。由于无线通讯的快速发展,非周期性服务在过去的周期中表现类似于高beta行业,电信行业占据该行业市场资本的80%。然而,这不是一个暂时性的转移,市场变得增长放慢。如果没有新的重要技术进步,这个行业将变成提供公用类型的服务,成为防御性品种。(三)经济周期与行业配置经济周期是影响行业景气变化的重要因素,从而带来了行业超额收益的机会,其背后的逻辑是宏观经济,属于顺周期操作,需要对宏观经济、中观产业、公司有紧密的跟踪、系统研究,属于宏观策略体系。由于股票市场有效程度的提升,行业配置的难度在提升。首先,基于经济周期演化的行业配置不是短线操作,而是1-2年的行业景气变化;其次,按照行业投资属性,十大类行业可以简化为防御性与进攻性两类,这些决策点大大减少。再次,国运是投资的第一逻辑起点,经济周期演进的行业投资机会次之。从美国百年股票市场牛股的行业分配,长期的牛股多出自消费服务业,近三十年科技类牛股增加。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工业化后期,消费和科技成为经济发展的主驱动力,特别是消费服务由于其稳定性特征,而成为股票市场的核心资产。金融是经济的血液,其波动在减弱;券商是股市的放大器;保险具有消费属性。房地产 受制于政策。最后,行业投资属性。消费类行业可以看长但慢,是时间的朋友;周期弹性好但不好把握;科技是高风险但未必高收益的行业。(四) 十几年来对三周期模型的实践初始研究三周期模型时,还没有投资实践,属于纸上谈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2008年开始做基金经理,应用该模型在经济危机情况下取得了非常好的投资业绩,在2010年经济转型期我们果断放弃了周期性行业的投资,战略性布局消费和科技,效果非常好,这个模型在2016年之前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坚守消费+科技的核心组合的前提下,有时也会参与下周期行业的阶段性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明显感觉到周期性行业的反弹逐波减弱,随着资本市场有效程度的提升,模型的有效性在降低。总结下,模型就像兵法,关键是领会其内在运行机理、运行逻辑,不能机械地照搬,同时要立足于长远,这个模型并不是交易性的行业轮动,而是基于基本面的价值投资。不能正确的体会模型,就容易陷于短期的行业轮动,所谓把投资时钟转成电风扇。在投资实践中,还需要宏观与微观的验证,“宏观引领行业,行业印证宏观”,这是一个复杂的专业过程,而不是照猫画虎。任何理论模型都有其局限性,在实战中要遵从事实。2013年的股票市场,宏观研究员预测宏观经济形势不行,对市场提出了悲观的判断,“孔雀东南飞”,但我们的行业研究员从微观层面认为智能手机的应用处于大爆发阶段,坚定看好,在一次次讨论中,我们发现,这个模型是一个经典的经济学模型,并没有考虑到科技创新的影响,于是我们大胆看好市场,并全面布局科技行业,获得了很好的回报。周期股投资研究随笔(下)
勤劳创造价值,智慧共享收益,我是E东山,欢迎来到金值成长。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说来奇怪,我这个好歹在股市摸爬滚打近10年的人在听起很多新的投资朋友时竟然非常的懵圈,很多他们口若悬河的股票我竟然都没怎么听说过,更别说去分析和给出建议了。自从A股成立科创板,开始实行注册制以来,以前的审核环节大为减少,很多没怎么盈利甚至是初创级别的科技公司就可以登陆A股,这虽然对上市公司而言是莫大的好事,可以极大的解决创业过程中的资金需求,但是对于广大中小型投资者而言却是一个不小的噩梦,毕竟以前要专业人士承保和审核的工作转移到普通投资者,相当于降了几个维度的打击。虽然有人站出来说,这样就可以加速A股的中小投资者将资金流向专业机构投资者,形成较为稳健的股市行情,但是这个加速有多久,这个过程能持续多长时间,让一个赌徒从此看到麻将和扑克不在有幻想,你确定你能做到?科创板的上市公司从不缺乏故事,尤其是代表未来行业发展和颠覆原有市场的美好故事。现在的科技企业科技人员背景优秀,又有风投机构的加持,又有能直达二级市场投资者内心的发展规划等等,这些故事向来都是A股投资者的最爱,当然他们中不乏有能真正实现的企业,这也是国家设置科创板的用心之一,从概率的角度而言,那些不成功的科技企业也是成功科技企业的一部分。行业的失败才能孕育行业的精英,就像一个人才聚集的班级,相互的追赶形成的无形压力反而更能孕育出一个顶级的人才。但是科创板的不确定性导致分析和研究该类型企业非常困难,普通中小投资者在确定性极强的贵州茅台和五粮液身上都没赚到钱,更别说去玩玩科创板或者是主板的科技类企业。不确定型企业往往集中在研发能力较强的上市公司,研发需要顶级的人才、充足的研发资金、企业能承受的试错成本、广阔的市场空间、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等等,同时还需要一定的运气,以上这些因素导致研发型上市公司的净利润不能长期保持在稳定的状态,往往一个爆品就能实现大幅盈利,一次就能实现扭亏为盈。如果这个爆品不能引领行业未来,不能为市场所接受,那么被各种光鲜亮丽概念加持的科技股就会呈现巨大的估值波动,几十上百都是常态,冷不丁的搞一个过千都有可能,普通投资者根本就无法承受这样的波动。所以科技研发型上市公司存在净利润增长的不确定性、市场各种分析的不确定性、自我识别和研究能力的不确定性、二级市场估值巨大波动的不确定性等等,正是这些不确定性导致科技类企业投资非常的困难。例如新能源板块中的宁德时代,很有可能一觉醒来全球哪家不怎么知名的非上市公司就研发出一个完美代替当前新能源电池的新技术,那么这一类型的上市公司估值就会瞬间大跌。不确定性是中小投资者的最大杀手,消息的收集能力、消息的实时接受能力、研究和分析能力、判断和决策能力、实施和纠正的能力等等都是制约中小投资者投资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巨大壁垒,这一方面我们必须要承认专业的机构投资者就是要比普通投资者优秀。目前A股炒股取得巨大收益的不是技术层面的打板就是黑天鹅事件的重组等非常规手段,真正依靠企业基本面取得巨大收益的都是集中在基本面确定性非常高的传统产业,尤其是消费行业等。而有实力的机构投资者才会深挖科技型企业的核心研发能力和整个行业的未来趋势。投资投的就是确定性,确定性越高,犯错的概率越低,盈利的概率就越高。中小投资者喜欢听故事,尤其喜欢听各种所谓的能推动股价短期上涨的利好消息,但是在二级市场中很多优质成熟的上市公司并没有什么故事,因为他们已经不需要故事,有的只是一步一个脚印的攻城掠地和强大的市场壁垒,对于他们而言没有故事就是最好的故事。蓝筹股中的中国平安、贵州茅台、五粮液、招商银行等等其稳定的基本面早已经被各种机构和各类投资者已经确定,早已经成为大资金长期套利的低风险投资标的,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投资这类型企业不用过多的担心其基本面的变化,唯一重要的就是把握好投资的时机。这类型企业的投资方法市场上早已经给出过秘籍“好行业、好公司、低估买入、高估卖出”,而且非常的耳熟。这个方法的核心基础就是确定性,而“好行业和好公司”就是在告诫投资者要选出基本面确定性高的行业和公司,这样才有可能实施第二步的“时机”,即低估买入,高估卖出。以保险的龙头企业中国平安为例。首先中国平安的行业地位已经不需要过度分析,传统行业的龙头老大已经形成了强大的综合壁垒,很难通过新的产品或者新的商业模式来挑战其地位,即便存在这样的可能,这更加说明该市场的巨大容量和消费潜力;其次,中国平安已经上市十余年,经历过二级市场的洗礼,穿越过牛熊市场的考验,价值投资者也已经完成对其二级市场估值逻辑基础的建立,形成了之前所说的“低估买入、高估卖出”的基础,简单说就是中国平安已经具备了二级市场价值投资的属性,普通的中小价值投资风格的玩家可以介入;第三,中国的保险市场巨大,中国居民的保险水平和保险意愿相比于发达国家而言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前些日子,权威机构发布数据,中国有6亿人口的平均月收入不足1000元,这就说明这6亿人会因为一场疾病而全家返贫。短期提升他们的收入并非易事,但是通过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来解决看病资金的问题才是正解,虽然很多人一提起保险就是“这不赔那不赔”的,但是对于收入低的居民来说,商业保险是他们唯一的希望,未来这必将是必须的消费选项。在举国脱贫的大背景下,极少数的商业案例不会影响保险行业发挥全民福利国家战略目标实现的因素,反而我觉得在医保资金长期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强制性的商业保险也不是没有可能,就像交强险一样,未来搞一个癌症强制保险也是可能存在的。第四,中国的国情就决定了政府的主要工作都会集中在社会的主要人群,而低收入人群目前就是中国的主要人群。拼多多为什么能实现弯道超车,各种互联网企业为什么愿意升级最最传统的消费行业,原因就是看准了低收入人群的强大消费能力。真正购买各种医疗保险的大多数人都是中低收入人群,至于那些传说坑人的寿险等理财型保险都是资金较为充裕的投资者,这些业务虽说综合收益比不上持有保险公司的股票,但是整个投资理财市场的认知就是这么个水平,总有人会把钱存入银行而不购买银行的股权一样,以规避银行在资本市场的风险去追求百分百安全的储蓄收益,简单说银行都不赚钱了还如何保障你的存款呢,因为银行就是拿你的钱去赚钱。先富不一定能带动后富,但是先富可以帮助后面的人少花钱,花性价比高的钱。把目光天天集中在保险行业几个小案例上,才是真正的目光短浅,照你这么说,所有出过人命的行业都已经歇菜了。第五,保险行业可以获得大量的现金流,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区区几百上千元的保险资金就能得到几百万的投资回报,难道保险公司真是慈善机构吗?做过保险的代理人都知道,保险行业的提成比例非常高,有的甚至超过了50%,这就更加说明投资者几乎都是在采取杠杆的原理来撬动赔偿金额。当然,发生事故和生病存在一定的概率,这也是保险精算师主要的工作,他们会通过大数据来合理的平衡投保资金和赔付资金的比例,但是从长期来看,货币的长期贬值和社会的整体进步会直接推高看病的成本和相关赔付的标准,所以这些投保资金必须完成相应的升值。保险公司相当于一家投资机构,各种保险业务就是获取资金的一种方式而已,但是如何保障投保资金能抵抗通货膨胀,能分享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红利才是保险公司的主要核心竞争力,这也是法律法规允许部分保险资金可以进入到股权市场的主要原因,中国平安持有核心资产京沪高铁近40%的股权,股买中国平安的股票相当于间接持有和分享京沪高铁的资产和收益。以上这些都是中国平安作为“好行业和好公司”的主要参考标准,既然是好行业和好公司,既然中国平安已经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坐上了头把交椅,那就不要过度的担心其基本面。当然这些要还是不能说服你自己,你可以去极致的分析各种保险产品,可以参考各类机构发布的研究报告,越是传统行业,这类型的研究报告就越务实。基本面的确定能降低投资中的大部分风险,至少不会突然出现大厦轰然倒塌的事故,所以把握好确定性不强的二级市场就能做好此类股票的价值投资。不用发掘一级市场的低估点,只要把握好一级市场的确定点,抓住二级市场的低估点,足以让你赚的盆满钵满。
分享个人理财投资经验,给投资新人提供借鉴。之前的文章中有粉丝跟我说,假期学了很多有关技术分析的战法,其实个人觉得技术分析是不靠谱的,很多人知道金叉、死叉、顶背离、底背离,却不知道macd。kdj指标是如何得来的,对于技术分析在什么时候会成立大多是不知道的,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技术分析的三项市场假设,听完这些大家再去评判它到底在什么情况下才有效。1.市场行为反映一切。这是进行技术分析的基础。技术分析者认为,市场的投资者在决定交易行为时,已经充分考虑了影响市场价格的各项因素。因此,只要研究市场交易行为就能了解目前的市场状况,而无须关心背后的影响因素。个人想法:技术分析并不考虑造成股价波动的深层次因素,而仅需要考虑股价本身。2.价格呈趋势变动。这是进行技术分析最根本、最核心的因素。“趋势”概念是技术分析中的核心。根据物理学上的动力法则,趋势的运行将会延续,直到有反转的迹象产生为止。事实上价格虽上下波动,但终究是朝一定的方向前进的,这当然也是牛顿惯性定律的应用,因此技术分析法希望利用图形或指标分析,尽早确定目前的价格趋势及发现反转的信号,以掌握时机进行交易并获利。个人想法:技术分析的使用前提是股价变动具有趋势性,至于趋势性到底存不存在,我举个例子,如果技术面告诉各位股价已经向下破位,但当天收盘后爆出重大利好,那时该走还是该留。3.历史会重演。这是从人的心理因素方面考虑的。股票投资无非是一个追求利润的行为,不论是昨天、今天或明天,这个动机都不会改变。因此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人类的交易行为将趋于一定的模式,而导致历史重演。所以过去价格的变动方式,在未来可能不断发生,值得投资者研究,并且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从中发现一些有规律的图形,整理一套有效的操作原则。个人想法:权益市场的市场行为是千变万化的,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情况重复出现,差异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所以对技术分析的三大假设我都是不认同的,而且崇拜技术分析的投资者可能不知道发明技术分析的人全部炒股都破产了,无论是江恩理论的创始人江恩还是波浪理论大师艾略特最终都以破产收场。当然抛开以上观点,我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进行说明它的有效性问题,假设有且仅有三人甲、乙、丙都投资了股票A,通过技术分析可以判断出股票A开启下降通道,在甲乙丙都知道的情况下,甲开始赎回股票,但乙却在不停的买入,之后乙、丙两人持续交易,推高股票A的价格。这个例子足以说明当你知道技术分析的情况下,比你拥有更多资金的优势的投资者往往可以反向应用,使技术分析陷入无用境地。你如果想真正在股市成长,关注我,我会让你学到一个在其他人那里绝对学不到的东西!把文章拉到最上面,有个“关注”点一下即可!关注我,你未来股票账户将会出现比贵州茅台还高的价格的股票。
来源:雪球如果你希望掌握一套“秘籍”,就像曾经的我,单纯用K线图和一堆会计指标来筛选股票。那么很不幸,你不会成功。因为你没有参透股票背后的公司运营的底层逻辑,这种经验主义的做法只是隔靴搔痒。要想真正看懂公司,从而在资本市场持续盈利,只有建立自己的系统分析框架。我们都认可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看懂股票背后的公司,在低估时坚定持有,伴随着它一起成长,最终分享成长的果实。了解的人很多,但真正做好却并不容易。因为很少有人知道怎么去系统分析一个行业,一家公司。别说我们的义务教育里没这块内容,就连金融专业里,也几乎是一片空白。只教你一堆财务指标,上来就把公司强行拆解,扒了猛干。直到进入证券研究行业,我才口口相传地学到关于行业和公司分析的系统方法论来自 硬核大卫哥。但这套手艺只流传于少数研究员和基金经理的圈子里,知识的圈层化自然也导致了财富的圈层化。不过不要紧,今天,我就把自己投资十多年,看过几十个行业和上百家公司后,总结出的系统方法,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你。而且,我把它拆解成五步,简称“五步分析法”,并结合实际案例,揉碎了讲。哪怕没有金融基础,也能轻松掌握。只要领会这套思路,并应用于实战,不断总结,就能很快迭代出自己的投资体系。更重要的是,你会学会用投资的角度看世界,你会感受到,自己口袋里赚的每一分钱,都是认知的变现。OK,我们这就发车文章很长,干货很干,但全文没有多余的废话,请一定一定,耐心读完。文末还有重磅福利哦~以下是目录:第一步:看懂行业1)什么是好行业?2)什么是价值链?3)行业的竞争格局4)行业的发展阶段第二步:看懂护城河1) 无形资产2)转换成本3)成本优势第三步:未来业绩成长1)销量增长阶段2)提价能力3)降成本能力第四步:估值1)绝对估值法2)相对估值法第五步:风险排雷1) 会计师意见和监管问询2)不符合常识3)财务数据过于优秀4)关联交易5)存贷双高6)商誉过高文末还有重磅福利哦~下面进入正题,我们先来看行业分析,因为行业是公司所在的赛道,是公司生存的基础,也决定了公司的格局。分析股票,应该把至少一半的精力放在分析行业上,才会事半功倍。第一步:看懂行业1、什么是好行业?巴菲特说过,投资很简单,选择一条长雪道,最好雪还是湿的,这样雪球会越滚越大。意思就是挑一个好行业,不仅走的长远,还有复利效应,赚钱越来越轻松。好行业必须符合两个标准:1)市场需求要足够大,而且能长久。需求足够大很好理解,市场需求决定了行业的天花板。投资人最爱听“万亿级市场”,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大赛道上才会跑出大公司。那么,又大又圆,哦不,又大又持久的万亿级市场去哪找呢?不管经济好坏,人们都离不开吃穿住行,生老病死,这些才是永恒的“黄金赛道”。2)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甚至是爆发式增长前面提到过,股价反应的是未来的业绩。如果市场需求保持稳定,却不增长,那股价也没办法上去。比如高速收费,看起来是个躺着收费的好生意,但每年的过路车辆就那么多,还不敢随意提价。那股价自然也不会上涨。在科技等领域里,新产品的推出,关键技术的突破,往往能刺激人们的需求,颠覆原有的供需格局,从而获得爆发式增长,股价也会一飞冲天。综合以上两点,你就很容易想明白,十倍大牛股往往会在三大领域出现:消费,医药和科技。晒一张我对消费板块的进一步拆解。(其中标红的领域,是大牛股出没地,值得重点关注)woc,真的,就这张图,绝对值得你一个赞对个人投资者来说,只要在这三大领域中专精一个细分领域,看懂哪怕只有一两家公司,在合适的时机坚定持有,你的整个人生就会很不一样。你要做的,就是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正确的方向聚焦,比如,深入研究自身所在的行业。这样,你就有很大概率击败机构投资者。就像最著名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说的:这在A股也同样适用。举例,中国的股王是茅台,茅台不但成就了景林、等一大批顶级私募,也造福了数不清的个人投资者。PS:接下来内容较多,如果阅读中途有事,可以先收藏,双击点个赞,给自己定个闹钟,之后再看!2、分析价值链每个行业,都可以拆分成上中下游,这是社会大分工的结果。上游研发,中游制造和流通,下游品牌和营销,构成了一条完整产业链。每家公司,都处于其中的一个或多个环节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深挖的,是其中的价值链。什么是价值链?价值链就是产业链上的利益分配。说白了就是,这行业的钱都被谁赚走了?谁议价能力更大?谁又在干苦力?我们常说的产业微笑曲线,讲的就是价值链。研发和营销两端,赚取了最多的利润。苹果为什么那么强大,就是因为牢牢把握了研发和品牌两端。根据2012年加州大学欧文分校信息技术和组织研究中心Jason Dedrick团队的分析,在100块的iphone手机利润里,苹果公司能够赚取75元。那中国的百万产业工人赚取多少呢?2元。明白了价值链,就读懂了行业的纵向格局。3、行业的竞争格局格局除了纵向,还有横向。横向格局,就是公司之间的相互竞争。衡量竞争格局的最好指标,就是集中度,也就是头部玩家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前五家的市场份额之和,叫CR5,前十家的份额之和,叫做CR10。门槛高、产品标准化、网络效应强的行业,集中度往往更高,比如重工业,比如互联网。门槛低、产品个性化的行业,集中度就低很多,比如餐饮,比如家教,比如理发。在集中度高的行业,头部玩家会很舒服,先发优势,强者恒强,后续玩家很难颠覆。在集中度低的行业,生存压力很大,产品质量和个性化服务成为立身之本,这时投资者需要精挑细选。4、行业发展趋势了解了行业的纵向和横向,还要加上一个时间轴,也就是行业发展趋势。行业发展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创新期,增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一般不用关注)。如果要用一个指标去定量分析,那就是普及率,或者叫市场渗透率。就拿最经典的汽车产业的增长曲线为例。在创新期,普及率不到10%,但这时汽车概念一片火热,股价疯狂上涨。只要无脑买入相关概念,就能爆赚一笔。国盾量子:说的就是我当行业进入成长期,尤其是普及率到了50%后,行业竞争开始加剧。竞争力更强的公司抢夺对手的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开始提升。股价也随之分化,优秀公司的股价不断创新高,缺乏竞争力的则被淘汰或兼并。到了行业的成熟期,普及率达到上限,行业竞争格局也稳定下来,谁也吃不掉谁,集中度同样到达上限。这时候的股价,就远没有前两个阶段性感。不过这阶段的公司盈利能力稳定,分红很高,是个不错的现金奶牛。很多投资人常用的套路,就是对比国外成熟市场和我国当前的普及率,从而判断行业的发展阶段。当然,成熟市场的情况不一定每次都能套用到我国市场。好了,花大篇幅说完了行业,我发现已经写了3500+字,认真的你能独到这里,就说明你是一个能够保持沉浸式学习的人,请双击屏幕,为自己点个赞,然后休息一下,我们接下去就开始剖析公司。第二步:看懂护城河看公司的第一步,是看懂护城河。这是巴菲特在1993年股东会上首次提出的理念,也是他最看重的指标。在解释护城河之前,我先岔开一下,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孙子兵法》是一本在华尔街风靡的经典。因为它里面的核心思想,跟华尔街的投资理念高度相融。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善于带兵打仗的人,先立于不败之地,而后等待战胜敌人的机会。先做好防守,做好分内之事,让自己立于不败,再伺机进攻。这,恰恰也是巴菲特的护城河理念。公司时刻面临残酷的竞争,任何有利润的地方都会受到蚕食。只有宽广的护城河,才能确保公司立足,才能让它长久获取高额利润。护城河具体有哪些呢?世界顶级评级机构晨星公司在研究了各行业的护城河,我把它归纳为3种:1)无形资产通常有三种,品牌,专利技术,授权。品牌很好理解,茅台成为宴会送礼的硬通货,农夫山泉是大自然的搬运工,海底捞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无懈可击的服务,星巴克咖啡再难喝,白领也需要买一杯满足装X需求。专利技术是企业掌握了别人没法做到的技术,或者企业抢先掌握技术,并且申请专利保护,然后躺着向后来者收取专利费。高通靠的就是在其他公司前进的道路上不断挖坑,哦不,不断抢注专利,然后躺收专利费。至于授权,这个对身在天朝的你来说应该也很好理解,它通常存在于金融、能源和电信行业中。翻开任何一家金融公司的年报,里面都会罗列出公司的牌照资格。一般一页还放不下。上面明摆着写着两个字:门槛。2)转换成本这是我们在更换产品或服务时,要付出的额外的成本。它不仅仅体现在金钱上,还可能是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比如,用惯了iphone,换成安卓总有些不适应。网络效应本质上也是一种转换成本,我们用的那些社交应用,微信,滴滴,陌陌,探探,soul。。3)成本优势对于很多工业品来说,固定投资不大会变化,而规模越大,分摊的边际成本就越低,也就越能压垮对手。汽车,手机等工业品,都是这个逻辑。一般来说,护城河不是一成不变的,好企业能把护城河越做越宽,赚钱也更加轻松。看懂了护城河,也就看懂了企业如何立足。做好了防守,下一步便是如何进攻。第三步:预测未来业绩增长前面说过,股价反应的是未来的预期。要让股价上涨,那企业在未来必须有肉眼可见的利润增长。一般来说,利润增长只跟三个因素有关:单价,销量,还有成本。我们先来看销量,它是最关键的指标。销量增长来源有两个,行业本身增长带来的份额,以及公司从其他竞争对手那夺取的份额。在创新期和增长期的前半段,销量主要来自行业本身增长带来的红利。随着行业增速渐入瓶颈,销量更多来自抢夺对手的份额。这也对应不同的选股策略。在行业前半段,所有公司的销量都会上涨,所以可以闭着眼睛随便买股票,比如最近如火如荼的造车新势力。在行业后半段,则需要精挑细选,选出最有竞争优势,最有可能成为龙头的那个。说到竞争优势,有一点要说明,它跟护城河不完全一致,护城河是一种防守的概念,而竞争优势则更多的偏向进攻。品牌,营销渠道,过硬的质量体系,更低的价格,优良的售后服务,都是一种竞争优势。说完销量,再说说单价。提价能力是品牌和产品质量最好的认证。比如奢侈品,比如茅台。如果提价的同时还能提高销量,那就是资本市场最喜闻乐见的量价齐升。最后说说成本。不要小看了成本,很多时候它是最大的竞争优势。渠道变革,精细化管理,研发关键技术,都能降低成本。比如,格力当年与国美的大战,就是因为国美太强势,收取的渠道费太高,格力的定价话语权太低。董明珠一狠心,退出了如日中天的卖场渠道,选择自建渠道和网点。最终,彻底掌控销售成本的格力成为了空调一哥。而最近,格力又通过打通电商渠道,大大压缩了线下经销商体系,再次降低了销售成本。这也是最近格力再次腾飞的原因。好了,下面我们就要进入更硬核的领域。因为要股市中真正赚到钱,少不了定量的分析。既然已经看到这里,说明你是个能够独立深度思考的人,请勇敢地点赞让我知道。第四步:确定公司估值初中课本教育我们,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确定公司估值,就是拨开股价的迷惑,确定公司真正的价值。在这里,我们先要明确一个原则,模糊的正确远胜于精确的错误。——巴菲特因为公司价值没法精确估计。巴菲特的方法,是估算出公司真实价值的范围,当股价远低于范围下限的时候,坚定投资。这是传统的价值投资做法,但却不一定适用于中国资本市场。因为A股的投资者很热情,(对,说的就是你这个小散),股价普遍偏高,优质公司的股价更是很少被低估。我们要的,是一套成长股的估值逻辑。估算出公司在3年后的真实价值,再对比当前的价值,看有多少的增值空间。比如,当下实际市值100亿,3年后预计150亿,那就是50%的增长,换成年化,大约是14%的年化收益率。框架不难,重点是怎么算未来的市值。在金融学上,有两种方法,一种叫绝对估值法,一种叫相对估值法。绝对估值法又被称为净现金流折现法,预估企业未来每年能产生的利润,分别折现到当下时刻,然后加总。如果一个企业,从明年起,每年能产生100元利润,一共运作3年,利率是10%那么这个企业当下的价值就是:100/110%+100/(110%)+100/(110%)=249元绝对估值法是金融学课本上的主流,它提供的是一种精确的估值,也解释了,为什么股价本质上是市场对公司未来的预期。但在实际投资过程中,它的实战性并不高。因为你没办法精确预测未来所有年份的利润。两三年可能还行,超过5年,10年的事,谁说的准。真正被广泛使用的,是相对估值法。我们常听到的市盈率,市净率,就是最常见的相对估值法。市盈率(P/E):市值/净利润的比值,price/earning。市净率(P/B):市值/净资产的比值,Price/Book Value用公司的净利润或净资产,乘上一个倍数,估算出公司的价值,就是相对估值法。本质上,相对估值法是一种经验主义,却相当有效。因为估值总是会均值回归。我来讲讲具体怎么应用。如果一家快速发展的公司,当前的净利润是1亿,市值是100亿,那么当前的P/E就是100倍,远高于同行的平均水平50倍。现在我们来做个预测,如果我们认为公司三年后的净利润会增长到5个亿,同时,市场热度消退,公司P/E退回到同行的平均水平50倍,那么公司在第三年的市值就是5亿×50亿=250亿。从100亿到250亿,市值上涨1.5倍,换成平均年化收益率是36%。第五步:风险排雷把风险放在最后,不是因为它不重要,相反,它是投资者下注前最重要的一道保险。不然的话,对于财务造假,会计师有一套专业的排雷手段,不过我们不需要懂那么多,我总结了5个常见雷区,能帮你避免90%以上的坑:1)不符合常识公司的财务数字是公司经营的结果,它有随机性和波动性。一旦有完美到不可思议的财务数据出现,我们一定要尊重自己的常识。2)过于优秀大部分情况下,市场充分竞争,人员、资金、信息自由流动,一家公司很难取得远高于同行的效率。历史证明,很多过高的毛利率最终指向的就是财务造假。被中概股开膛手浑水公司揭发的辉山乳业,就是谎称自己生产原材料,从而大幅降低了成本,大大提升毛利率,却最终被无情揭穿。3)关联交易这是个会计用语,在字面上不难理解,就是和自己人的交易。很多时候,公司看上去收入利润很高,但实际上却只是虚假交易,左手倒右手。在乐视的财务魔术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被层层掩盖的关联交易。4)大存大贷公司账上趴着很多存款,但同时,公司又拼命向银行贷款。一般来说,贷款需要支付利息,如果有很多现金,又在短期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机会,都会选择还掉一部分贷款。存款和贷款都很高,很多时候就说明这存款并不是自己的,要么是问人借的,要么是伪造的。嗯,没错,存款也可以伪造,比如著名医药白马股康得新就伪造了300亿存款。5)商誉过高很多人一定记得18年的商誉暴雷潮。这里的商誉是个会计概念,在公司收购时候产生。举个例子,如果公司用30块钱,溢价收购了一个账面只有10块钱的东西,那么就会在账上产生20块钱的商誉。你可能会问,公司为什么要当冤大头?因为公司看好这块资产在未来能产生更高的现金流,对得起30块的价格。但如果发现这玩意最终没那么值钱呢?对不起,20块钱的商誉就要减值,从而降低公司的收益。有时候,商誉造成的亏损甚至会超过公司的资产。所以,一定要警惕商誉/净资产的比重超过35%的公司。好了,看完五步分析法,你已经在认知上超越了90%的韭菜,从此省去大量瞎捉摸的时间。在开始你的投资旅程前,我想送你三句鸡汤:不懂不做,恪守自己的能力圈。——巴菲特这句话看似简单,却很少有人遵守,因为世界上的诱惑太多,赚快钱是人的本性。市场是有经验的人获得更多金钱,有金钱的人获得更多经验的地方。所以永远不要怕自己开始的太晚,错过行情,最重要的是打好自己的基本功。人是习惯的动物,习惯分为两种:习惯了去做,和习惯了不去做。一个行业的崛起必然是通过龙头企业来带动的,所以要想搭上10倍大牛股必然重点在龙头企业。坚持好赛道、好生意、好公司、合理估值、长期持有的投资原则,做时间的朋友作者:价值投资世界链接:https://xueqiu.com/3354062108/172669835来源:雪球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大家好,我是陪你一起财富上分的混子。一.最近一直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基金的投资和股票的投资有什么区别?思考多日,昨天晚上睡觉前灵光一闪才有了今天的文章。先说结论,对于混子来说,自己的股票投资理念就是普通的价值投资理念,引用李录老师《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中的四条原则就是能力圈市场先生所有权安全边际而对于基金投资的话主要就还是采取估值判断的理念。二.这些东西也许有点老生常谈,之前也写过不少次,但一直没有做过系统的区分,导致在最近投资操作中混淆了两者的操作。今天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梳理自己的投资理念。此外,更重要的是面对风险,股票投资——用满仓来享受上行的概率,用选股来抵御下行的概率。如此一来,就无需为市场的波动烦忧,将更多的精力聚焦于选股。伴随着市场的上下波动,满仓保持收益,选股减少下行,如此往返多次便可真正专注于投资中重要的事情,而不再担心市场的波动。但对于基金来说,站在不同的角色上便有不同的理念。昨天躺在床上想一个问题,如果我是一个基金经理人,我该如何打造自己的产品。首先,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在能力圈范围内,专注于对优质股的挑选,在具有安全边际的条件下入场。遵循卖出的三条原则。如此反复。但是,现实情况可能不是这样,基金经理人很少可以做到存粹的专注价值投资,很多外在因素,比如业绩压力,同业竞争等都会迫使在投资路上偏离这条基本的理念,去追求短时间的超额收益。此外,最大的问题在于基金产品包含着数支股票,涉及金额不是普通投资者所能企及。一支产品的打造背后是数十乃至数百人的工作的结果,也是众多投资者资金的集合。假设我要构建一支食品饮料为主题的产品,就可能需要在A股数百家食品饮料企业中挑选出十几支优质标的,从数据的收集、跟踪、评估、构建。可能光前期准备就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如果我要打造一支以成长股为主题的产品,面临的选择则可能是A股市场上所有行业的股票,难度更大,准备时间更长。基金投资当然最好的策略就是像挑选股票一样挑选,但是从基金本身就是股票的分散化组合,在基金的基础上在持有多只基金,想要采取挑选股票的策略可能是相当不现实的。所以针对以上情况,我认为对于自己(普通投资者)而言,对于股票投资要——求“精”,会付出更多的精力和金钱,研究实践要长,理解要深,甚至一年理解透彻一家也是很好的成绩;而对于基金投资,将他当作股票投资的后备储蓄,采取估值判断方法,减少精力投入,获得略超大盘的收益即可。三.另外,想起之前杨天南先生的《一个投资家的二十年》,里面的一个问题——你想用投资帮你解决什么问题?最近就是通过观察,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理财的意识,但问题就是对投资理财的不重视,或者说是认知的不深入。据澎湃新闻报道,在2018年,从账户资产量分布看,50万元以下的投资者(中小投资者)占比80.0%,10万元以下的投资者占比40.9%;从年龄分布看,平均年龄为37.6岁,40岁以下占比60.3%;学历以大学本科及以上为主,占比60.6%。数据有点久远,但依旧可以说明问题。不管是股票投资,还是基金投资,大部分居民家庭的投资比例占家庭资产比例还是较小的。在本金较小,收益率有限的情况下,通过投资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如此一来,投资理财也就失去了它本身最大的优势,成了一个挣奶茶钱的地方,对我们的实际帮助其实不大。当然这也是仁者见仁。这可能就是初衷的问题,究竟投资是为了solvetheproblemorjusthavefun?正确的投资观念,明确的财富规划,是可以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实现的。投资理财是一个门槛很低的技能,但想做好还是需要付出一定的精力的。不需要我们学习高深的金融模型,复杂的金融衍生品,更多需要的还是投资的品格。但如果对基础的投资理念都不清楚,何谈对他保持优秀的投资品格呢?知易行难,所有的行难也是因为知不深。拓展阅读: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一个投资家的20年》笔记
个人投资者的优势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我们在股市中投资有什么优势与劣势呢?这是我们在进入股市之前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假设股市中的所有投资者都在一个牌桌上玩牌,为了能够赢钱,那么你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这个牌桌上的玩家都有谁?█他们分别有哪些优势与劣势?█为了赢钱,我该如何玩牌?如果你在不清楚对手底细的情况下,只凭自己的感觉去玩牌,那么输钱的一定是你!股市上的投资者都有谁A股市场上的投资者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就是个人投资者,第二类是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就是我们所说的“散户”。机构投资者又可以分为三小类:一般法人机构、境内专业机构投资者、境外机构(见图4-10)。█一般法人机构:包括一般法人团体和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比如上市公司自持的股权。█境内专业机构投资者:简单来说,就是职业投资股票的机构,包括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社保基金等。█境外机构:境外的机构投资者。从各类型机构持仓市值上看,根据国金证券的测算,剔除一般法人持股(因为他们是上市公司股东),个人投资者、境内专业机构投资者和境外机构的持股市值比例如图4-11所示(截至2019年第3季度末)。可以看出,个人投资者大约占了60%,剩下的40%都是由机构投资者(境内和境外)持有的。在A股市场中,个人投资者占据大部分比例,但这一比例一直在下降,而机构投资者的占比在持续上升。也就是说,作为个人投资者,我们的主要对手是两类:第一类是机构玩家(包括一般法人、专业机构投资者、境外机构),第二类就是和我们一样的其他的个人投资者。那么在投资股市之前,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第一,作为个人,我们如何对抗机构或者说职业投资人?第二,我们如何与其他散户竞争?各类投资者的优势与劣势在前文中,我们已经分析了A股市场上到底有哪些参与者,个人投资者处在什么位置。那么这些股市上的投资者,又有什么优势与劣势呢?首先,相比个人投资者(散户),机构投资者具有明显的职业优势。他们都是团体作战,团队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每天全职工作十几个小时进行投资研究。以公募基金公司为例,它们有着几十人的行业研究员、几十人的基金经理,还有整个基金公司的资源,对宏观经济、行业、公司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个人呢?绝大部分个人投资者都有自己的职业,炒股只是每天最多抽出几个小时的单打独斗。在这种情况下,仍有很多散户执着于通过炒题材、听消息来战胜市场。想一想,在这一点上,他们怎么可能跟一家机构几百人的团体作战相比呢,又有多少胜率呢?他们就好比业余足球爱好者,却要和职业球队比赛,结果可想而知。所以,作为个人投资者,我们不能用自己的劣势去对抗机构投资者的优势,否则就会亏多赢少。我们需要考虑的是:与专业投资者相比,我们有什么特殊的优势,而又恰好是专业机构的劣势。在这个维度,我们再进行降维打击,才能提高胜率。只要用法得当,散户照样可以割机构的韭菜。那么,个人投资者究竟有什么特殊的优势呢?第一,投资更有耐心。机构投资者看上去高大上,但是他们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考核周期非常短!大部分机构投资者的股市投资业绩都是按年考核的,甚至有些按季度考核,只有极少数资金(例如部分保险或社保资金)的考核周期拉长至三年。考核周期和排名的短期化,导致投资经理的业绩压力非常大,投资行为短期化非常严重。机构投资者往往看重短期的业绩,尽量控制净值回撤。为什么机构投资者考核周期都这么短呢?因为他们的资金大部分并不是自有资金,而是其他投资者提供的,比如公募基金的资金来源都是个人投资者或者是其他金融机构。在这种情况下,投资人必然会对管理人(负责股票投资的机构)提出明确的业绩要求。在短期业绩考核的压力下,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往往倾向于短期化。即使看到一些非常具有吸引力的长期投资机会,例如一些被低估的股票,但由于考核限制,他们也无法持仓,因为短期内不能立刻贡献业绩。个人投资者在这方面没有任何限制。对个人来说,投资股票的资金都是个人自有资金,没有在固定期限内一定要达到某个具体收益指标的要求。因此,你的投资可以更有耐心——当你看好一只股票时,没人要求你三个月或者一年后,一定要达到20%的业绩指标。在这种情况下,熊市中你可以放心加仓,即使短期浮亏,也没人会指责你;在股市泡沫行情下,你可以轻仓上阵,即使短期内跑不赢大盘,也不会丢掉工作。而这种自有资金的耐心,是机构投资者无法比拟的,因此你的投资策略更为灵活,你只需要对自己负责,而不需要向任何其他人解释你为何这么做。第二,自身专业上的优势。我们大多数人都在某个行业从事工作,我们对本行业知识和信息的了解,是职业投资经理们很难匹敌的。职业投资经理往往出身于经济或金融专业,或者是某一行业专业出身,但并没有很多的行业实际经验,在对具体行业的理解及趋势的判断上,职业投资经理往往不如直接从事某个行业的人。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从事机械行业的人,对机械行业当前的客户需求、销售情况、行业趋势等的了解,一定提前于职业投资经理。由于机械行业是周期性行业,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对机械行业的复苏肯定是第一批感知的人。那么,如果这时候买入机械行业的公司股票(三一重工、徐工机械等),其估值肯定处于低位,将来就能够获得机械行业复苏的收益。如果你是从事互联网行业的程序员或产品经理,对于市场头部的几个公司的产品竞争力、竞合动向一定有独到的理解,这种行业知识就能顾帮你在筛选互联网公司的股票时,让你具备基金经理所没有的行业优势,从而战胜职业投资者。第三,个人投资者不用向任何人解释其投资逻辑。如前所述,机构投资者的资金除了少部分是自由之外,大部分是外部客户的委托资金,例如基金公司,所有的资金都来源于散户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这种“委托人-管理人”的架构,使得职业投资机构必须定期向委托人解释其投资逻辑:为什么要加仓?为什么要减仓?为什么业绩没跑赢大盘?为什么看好这个行业而不是别的行业?为什么投资这家企业而不是另外一个竞争对手?为了让“金主”(委托人)放心,以免资金流失,大部分专业投资机构都需要花费很多精力来应付“金主”对基金净值、投资行为的关切,尽量做到让他们满意。而这些会让职业投资人的投资不自觉地受限,很多的投资决策首要不是为了获取投资收益,而是尽量避免受到委托人的责问。在经济下行时,如果全市场都在买大消费行业的龙头股,而你私下觉得有些周期型股票值得投资,那么你该不该遵从自己的内心呢?如果你买了周期型股票,委托人看了持仓后责问你“为什么大家都在买消费龙头股,而你却重仓这些‘烂股票’”,那么你该如何解释?尤其是短期内业绩不如消费增长的时候!又比如,你买了贵州茅台(或中信证券、恒瑞医药)这样的行业龙头股,出现了投资亏损,委托人会说:“贵州茅台这家公司到底怎么回事?”而如果你买了一些行业的小盘股,也出现了投资亏损,委托人会说:“你到底怎么回事?”这些要向资金委托人定期汇报和负责的无形压力,会使得职业投资经理不自觉地规避一些潜力股,当然也错失了战胜市场的机会。而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你的资金都是你自己的钱,你不需要向任何人解释你为什么要投资这只股票!因此,首先你节约了大量的精力,其次你的投资范围不受任何限制,你只需关注投资收益。第四,你可以空仓。实际上,有些机构对持仓是有最低比例要求的,比如股票型公募基金,最低股票持仓不得低于80%。这就使得即使基金经理不看好当前的股票市场,也必须有80%的持仓股票。个人投资者没有任何限制,这样在股市熊市当中,个人投资者无疑就具备了很大的优势,既能够在熊市中减少亏损,也能空出资金等待股票处于低估值时大量建仓。第五,每个人都可以做生活的有心人。上市公司的业务多种多样,有些公司生产的产品是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的,而你自己就是这家公司产品的最直接的消费者和体验官。只要用心留意,你就能发现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公司产品的竞争力和销售情况。例如,你发现最近几年你身边的朋友买的或者换新的空调都是格力,你就应该留个心眼:这是否意味着格力电器这家公司的产品市场占有率在提升?如果身边朋友都赞扬格力空调的品质、售后服务,你就更应该对这家公司的股票大加研究一番了。当然,我并不是说只要一家公司产品的使用体验好,这家公司股票就一定值得买,这还需要你对公司的经营基本面、股价做进一步的分析。但是,至少生活体验给了你一个重要的线索,引导你发现可能存在的大牛股。在这方面,你不属于任何职业投资经理,反而比他们更有优势。因为作为职业投资人,他们往往拘泥于公司的经营分析、财务分析等纯粹的数字指标,而忽略了产品本身。有时候,一些细节比单纯的宏观分析和经营数据更能反映一家公司真实的竞争力,这就如同一些女孩子挑选男友往往是从一些细节入手一样。我们之所以在这儿详细解释个人投资者相比专业投资者有何竞争优势,就是要告诉大家:在股市投资中,我们一定要扬长避短,用自己的相对优势去和职业投资者竞争,而不是以己之短攻他人之长。但是在实际中,我们往往见到的是,大量的个人投资者在专业金融机构非常擅长的地方与对方比拼,比谁的信息快、谁的消息多、谁更能预测短期股价。这种做法无异于和刘翔比跨栏、和博尔特比短跑,结果可想而知。我们要做的是和刘翔比围棋、和博尔特比打乒乓球。
大多数的投资者在股市中,不能够冷静地投资,随大流,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投资观,导致长期被套,亏损连连。一般来说,掌握好看盘技巧的人都能够做到细心冷静,下面就给大家常见的几种K线看盘技巧,有助于大家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做到细心冷静地投资。“一字板”涨停的股票有部分的投资者可能关注到了“一字板”涨停的股票,该类的部分股票能够涨了还涨。就拿前期比较火爆、比较热门的君正股份来说吧,涨了三个“一字板”之后,居然又涨了六七个板,该股题材主要是蚂蚁金服概念,资金不断进驻。开始时虽然三个一字板,但是大部分的股民都认为价格高了,不敢买。但是你要知道因为“一字板”,成交量极小,很多想买的资金并没有买到,所以做多的热情依然高涨。所以我们在日常观察股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字板”涨停的股票。有题材配合的话,可以少量的追高,有时候会有意外惊喜的。跳空高开的股票另外,还要多观察跳空高开的股票,涨停的股票一般来说都是属于强势类股票。一般来说,第一天涨停的股票,按道理来说第二天应该高开。当一只股票第一天涨停后,第二天高开一至三个点,可以用少量的资金进行追高,有时候一个涨停之后还能长三四个板,所以得看题材的热度怎么样。如果一只股票第一天涨停,第二天跳空低开,那么就可以认为,该股票后市还要震荡整理,或者是主力有出货的嫌疑,可以在集合竞价就出掉,待到低价再买回。大概率的开盘价就是当天的最高价,大家可以细心观察。频繁涨停后低开的股票当然,在题材的配合下,还要注意多关注主力拉升、打压洗筹、再拉升、再打压洗筹后放量拉升的股票,这些股票在K线上的走势上表现为跳空高开涨停、低开、再高开涨停、再大幅低开后拉升,量能放大缩小迹象明显。妖股的迹象很明显,大部分的投资者不敢玩,其实只要掌握主力意图的话,盈利也不是多难的事。其实炒股炒来炒去就是炒概率,你不能每次都赢,但是如果你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都能赢的话,你的资金量还是会稳步攀升的。一定要买卖自己比较熟悉的股票,自己比较了解的股票,这样你获胜的把握比较大,概率也比较大。绝对不能凭自己一时的冲动来买卖股票。事先一定要计划好、安排好,可以买个四到八只左右的股票,而且要分批、分不同的价格买入。分散买股票的好处之一是不容易被套住,防止踩雷,即使你有股票被套了的话,你也可以把获利的股票了结,买入被套的股票。好处之二是在牛市中有助于防止踏空的风险,俗话说东方不亮西方亮,总有几只股票能够让你挣到大钱的。这样,一轮牛市下来,你会发现,有部分的资金使用率特别高,盈利甚至翻了几番。冷静投资还有个好处,就是你的心态不容易变坏,获胜的概率变大了,心态就会变好了。“不以涨喜、不以跌悲”,心态变好了,这样就很少容易发生失误的现象。不要老想着抓大黑马,大多数人都抓不到大黑马的,抓大黑马要需要运气的。一定要有积小胜为大胜的思想,投资是一辈子的事情,一定要冷静的投资,有长远的打算。当你的炒股心态和技术都练好了,你会渐渐爱上股市的。
来源:雪球最近看到几个事,都与信任和信仰有关,说说我的感受。第一件事,和小米有关。雷布斯也开始造车了,雷军开发布会说他也是反复思考,白天觉得有100个理由支持造车,晚上躺下来又觉得有100个理由否定造车。这确实是一个艰难的选择。造车需要上千亿的投资,对于小米来说,这不亚于二次创业。雷军谈到了勇气,说之前那么点人也把手机做起来了,现在兵强马壮了,更不能退缩。这里其实有一个悖论,小米之前的成功不排除幸存者偏差,其实每一个伟大的公司一路走来都有相当的运气。伟大公司的二次创业也未必会成功。我对于小米造车是有顾虑的。我从2020年年初开始看小米,一方面觉得还行,另外由于自身的认知原因,总觉得还有那么一点不确定。所以一直没有投资小米。现在小米造车了,我更不可能去投资小米。看雷军发布会可以明显感受一些米粉对于小米的信任与忠诚,伴随小米一路走来,不离不弃。他们和我有些格格不入。我对于自己投资的每一个企业都是在找毛病,总是在判断这个企业还值不值得我投资。我终归不会如有些投资者一样,持有一个公司数十年,和公司相伴相依的,最终成为一段投资佳话。我认为每一段投资佳话背后都会大量失败者的累累尸骨。但是我明显可以感受到信仰在股票选择中的力量。我想了一下,我其实也是依靠信仰投资的,如果说有所区别的话,我信仰的是我自己。相信自己的认知和理性。当然我的认知往往并不正确,理性让我在认知不正确的时候少亏钱,甚至可能还赚钱。昨天发了一个帖子,说“我2017年3-4月份买中国平安,买后一周平安就开始拉升,股价在2017年涨了100%多。看看平安现在的股价和2018年1月份的高点相差无几。投资真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评论区非常的热闹。我买平安源于两点:首先是够便宜,记得大致7-8倍的市盈率,其次,看了一下信息,初步判断保险是非常朝阳的一个行业。于是就买入了。然后持有了好几年,对于平安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刻。最终觉得原来平安不是我最初认为的样子,保险业也不是我最初理解的样子。于是我选择的放手。我买平安源于不够充分的认知,卖出在于自己的认知加深了。但是其实很有可能认知还是不够。但是我在平安上赚钱了,还赚了不少。这源于我买的够便宜。另外,即使平安出一点问题,我也不会伤筋动骨。这是因为我有仓位控制,也有纠错系统。我在评论区看到很多人通过信仰持有平安。保险业还是很复杂的,包括很多分析保险的大V,他们的理解都很片面。普通人如果不依靠信仰,很难坚持下来。最近大盘走势不好,很多之前缴费进群的散户开始举报收费荐股的大V。我们抛开举报这个事不谈。单说散户缴费进群这个事,这其实也是一种信仰。有可能这种信仰建立在轻信与欺骗上,也有可能因贪婪与无信而坍台。但是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种因为信任的结合,哪怕这种结合很脆弱。想比较而言,我还是认为把信仰建立在认知与理性之上更为靠谱。即使这种认知会比较肤浅,但是好处在于,对比其他信仰,他是可进化的。另外,理性让我们在认知不够时,尽可能通过系统去减少犯错的概率。知道自己可能有误判,通过买的便宜,控制仓位,或者不去做复杂的事情去做风险控制,当认知一点点的增加了,再去触及更广的领域。作者:二马由之链接:https://xueqiu.com/3081204011/176308736
股市没有股神,包括巴菲特都是普通人。我觉得投资的第一步应该就是承认自己是普通人,然后认识到别人也是普通人,不要被各种标签迷惑。看清楚这一点,至少不会被各种打着股神名号的骗子收割。世上本没有神,有的是道,是规律。按规律办事,保持平常心,就能成就不平常的事,就能成为别人口中的神。典型就是巴老,当然我这里说巴菲特不是股神,并没有不尊重的意思,对这种长期知行合一,道德高尚的人我们没有理由不敬仰,但是巴老爷子的伟大,也仅仅因为他长期坚持做正确的事(坚守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不懂不买,不做空的原则)再加上美国的国运成就了丰功伟绩。现在国内冒出来的一些知名投资机构或投资人(比如高瓴、张坤),你去细细地去读他们的投资言论,并没有什么高深的,都是常识,都是普通人,做平常的事,赶上中国这趟快速发展的列车罢了,当然大部分人做不到,也就是平常人没有平常心。不要设预期收益率,预期收益率的设置容易导致投资决策变形。大部分投资人尤其资金量比较小的投资人,往往对自己的投资收益率有高的不切实际的期待,所以在投资决策的过程中走上了歪路,或者用了不该用的杠杆,最后的结果往往不太好,当然不排除极个别杠杆用的好的实现了阶层跃升,但是如果没有认识到杠杆的危害性,即使像Bill Hhwang这种级别的聪明人都能一夜爆仓,损失千亿财富。投资收益率是个结果,我们当然希望他高一点,但是收益率更多的是与认知相关,我们能做的就是认知上下功夫,而不是取巧。上天不会因为你穷就给你致富的捷径,反而捷径是迷路的原因。不要迷失在短期股市的涨跌中,我们要从基本面的角度超脱出来并利用这种涨跌。股市短期的涨跌很多时候是噪音,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噪音建立仓位或者利用泡沫卖出,但是一定要清楚自己的位置。一般常态下,我们不管涨跌,只要公司基本面没有变化,该买就买,该吃就吃,该睡就睡。但是往往大部分人都喜欢以天来计算收益,所以心情也总是随着股市涨跌而变化,失去了平常心。我们应该以年或者十年的角度想想公司大概是什么样(不一定持有这么久,但是一定这么想),只要公司基本面的主逻辑没有变,其他的波动反而是机会。尊重常识,不要把投资搞得太复杂。变量越多,离本质越远,决策难度越高,错误越多。我发现很多优秀的投资人都不太关注宏观,更不会根据某几个宏观变量做投资决策,当然像达里奥的桥水或者索罗斯除外,但是对于像我们这种普通人,根本没有必要去挑战这种高难度的动作。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买长坡厚雪的生意。都是常识。不要因为财经媒体的轰炸失去了平常心。谦虚谨慎,着眼长远。不要被一时的高收益所迷惑,保持谦虚谨慎状态,保持开放的心态,随时愿意接受新的观点。我见过很多人,可能某年业绩稍微好一点,就以为自己怎么怎么样了,觉得自己高高在上,其实很多时候只是某种策略刚好奏效而已,并不是有什么过人的见识。我记得基金经理风云录里写过,大部分基金经理都是各领风骚三五年,然后归于平庸甚至破产。所以张坤说没有十年以上时间,很难评价一个基金经理,深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