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5日在京举办的全国易学实战应用大赛启动仪式上该消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易学联合会会长孙晶当场宣布,易经预测学纳入博士生招生计划。易经查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官网,在2019年招生计划中,“《易经》与预测学”作为研究方向之一列在中国哲学下面。中国社会科学院是中共中央直接领导、国务院直属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是政府人文社科方面的权威机构。其对“易经预测”学术的认可,并纳入学科监制,很多人认为这是易经的破冰之旅。其实,这也是算是理所当然。众所周知,在近年的高考和公务员考试中,《易经》相关的考题多次出现,涉及很多领域,而相关的哲学、国学的在职研究生、博士生考《易经》自然理所应当。易经而此次周易预测学被社科院纳入博士生招生计划,可以算是重登大雅之堂。从古至今,《易经》作为百经之源,“四书五经”的中的第一经,一直是历代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史书明确记载,汉易的象数之术却献计于朝堂之上,孟喜、京房一脉的周易与预测之案例屡见不鲜,众人皆知(可参汉书史料文献之京房传等)。到了东汉时期,象数易学走向盛极,易经的地位举足轻重。《新唐书·选举志》中有明确记载,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的儒经教习和考试中,经书分习有定制,《礼记》、《春秋左氏传》、《诗》、《易》、《尚书》为必考科目。而且唐代教育部门规定,诸教须授正业。易经宋代重文,科举依然。易学,受理学的影响,走上了易理考证之路,杨万里就是考证派的代表。而北宋邵康节等人的《易经》成果也是斐然。到了明代,四书五经的教材范围也有硬性规定,《四书》以朱子集注版本为主,五经的《诗经》考朱子集注版,《易经》用程朱传义版。简单的几个例证,《易经》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秦汉设太史令,唐设太史局、浑天监、司天台,宋、辽、金、元设司天监,明清两代设钦天监。各个朝代都有易经预测的机构设立。易经在强调文化自信的今天,易经的文化地位已经逐步得到确认。易经预测是易经文化重要的分支,此次纳入社科院博士生招生计划,是易学发展的重要一步。其不仅是普及易学文化,寻求传统价值的重要手段,也是让我们更好的认知先哲思想,古为今用,与时俱进的重要步骤。百姓日用而不知。其实易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的使用,例如我们用的很多语言,不三不四、人五人六、说一不二等等都是出自易经;我们日常为善的思想也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思想的延伸。易经至于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是出于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前些天退休的马云,也是对易经、风水有很深的理解的。凡此类不胜枚举。故君子之道鲜矣。只是因为我们对易经缺乏足够的了解,才觉得易经很神秘。文化自信,国学当兴,易经千载,辉煌重现。易经有三,连山、归藏和周易。连山易作为三易之首,必将随着离九紫文化大运一路向前。
李铉,字宝鼎,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县北)人,南北如时代北朝北齐教育家。他的生死年月无详细确切的记载。李铉的主要活动时间在东魏与北齐之际,约生于北魏孝文帝时期,死于北齐文宣帝时期。李铉李铉九岁才入学读书,性聪敏,开始学识字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把《急就篇》学完了。他家庭贫穷,一开始读书,就是半农半读,春夏务农,冬闲才读书。他读书非常勤奋、刻苦。从十六岁起,他先后找了四个老师学习,后来他觉得附近再没有更好的老师求教了,于是远离家乡到陕西访师,拜在当时名儒徐遵明门下学习。他在徐遵明门下学习了五年,深受徐遵明的器重。从二十三岁起,他开始独立研究学问,并把自己的读书心得写成文章。他学识渊博,研究范围广泛,对《孝经》、《论语》、《诗》、《礼》、《易》都进行过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这段时间,他尤其刻苦,曾经有三年没有认真睡觉,每天只用很少的时间休息。二十七岁以后,李铉就回到故乡从事教授生徒的工作,前后有学生数百人,河北、河南一带当时讲经的人,多数是李铉的学生。李铉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曾南游京师到邺才,(今河南安阳市北),找他没有读过的书来读。他后被举为秀并被委任为太学博士。东魏静帝武定时期,经人推荐,到晋阳(今山西太原)数投诸王子。李铉在这段时期,利用教学的空闲时间,通读了《说文》、《仓颉》、《尔雅》等字书,同时校正六艺经传中的错字,他还把自己的读书心得写成《字辨》。李铉在晚年又回到北齐的都城邺,北齐文宣帝天宝初年被委任为国子学博士,并奉命同另外一些学者一道参加革新历律的工作。后来齐文宣帝高洋专门请李蚀入宫教授废帝高殷读经,一直到老死。李铉死后,文宣帝还特别封赠李铉为廷尉少卿,并派专人将李铉的遗体送回家乡安葬。李铉除著有《字辨》外,并撰定《孝经》、《论语》《毛诗》、《三礼义疏》 、《三传异同》、《周易义例》等合三十余卷。
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有这么一段话,奶奶知道我学历高,但是对哥大剑桥之类一概不知。她对高学历表达敬意的方式是这样的:“世上是不是就没有你不认识的字了?”刘瑜奶奶知道她是个博士,但也不了解到底是个啥,所以才有了这对话。作为当今最高级别的学位——“博士”,如果你身边有个博士的朋友,多少对他能潜心读书做研究表示惊讶敬佩。其实“博士”在我们中国古代,含义与现代是有区别的,那么让我们来细说“博士”的前世今生。现在我们所说的“博士”,是一种学位制度,起源于欧洲中世纪,是一种从事大学教育的资格证明。真正意义上的学位,是19世纪,世界各国按照美国模式建立的学位制度。据说我国最早的获博士学位的人,是李鸿章的医生——黄宽,而有最多博士头衔的人是胡适,达35个(这个应该能嚣张的说句,还有谁了吧?),惊讶。我国很早便出现“博士”这个词,“南方之博士也”《战国策》“鲁博士也”《史记》。“博士”秦朝是官职,也包含博学的意思,“博士,秦官,掌通古今”《汉书》。汉朝初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置“五经博士”,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每一经设一个博士,职责一是以儒家经典教授弟子,其二是充当皇帝的参谋和顾问。可见与现在的博士不一样,真所谓博古通今。汉后期,博士“出谋划策”的职责逐渐淡去,成为专门讲儒家经学的学官了。汉朝以后,“博士”的名目又开始多起来,不仅仅是传授经书,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博士官位,魏晋南北朝设太常博士,掌管礼仪。唐朝设太学博士,国子学博士,不同的博士传授的对象不一样,太学博士教授的是太学生,国子学博士教授的是高官和国公的子孙。直至封建统治最后的王朝——清朝,依然设博士学官,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街上国子监,就是那时候的国子监博士办公传授经学的地方。在古代,“博士”除了是一个官职,对于一些专精某一专业的人,也授予“博士”名称,唐朝有算学博士,书学博士等等,宋朝有武学博士……这些都是专家性质的教授官。这个和我们现在说的“博士”含义类似。除了朝廷的官职,在民间中也有“博士”称谓,这是一种对于(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师傅)精通某门手艺的劳动者的尊称。“今江南俗,椎油卖茶者尚称博士”《陔余从考》至于“博士”在我国最早为学位并有法律颁布,是在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时候,后来因为战争原因中断。而后经过了近50年,二十世纪80年代,我国的博士学位制度才正式建立得以实施。网上有个段子,这个世界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和女博士,中国传统观念里,讲究男尊女卑,读书从来都是男性的事情,女性安分守己,相夫教子,当我们现在调侃“女博士”的同时,不正好说明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吗?
国学领域最牛女博士,气质优雅才华横溢,如今45岁坚持单身!蒙曼,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教授,如今的她,已经是当今炙手可热的女学者了。她参加过的节目有著名的《百家论坛》《中国诗词大会》等。实实在在的跟我们证明了一个道理:哪怕是没有颜值,也可以自信地站在人前。作为一名专业从事教学和研究的隋唐史学者,蒙曼一方面在自己本专业内成就卓著(曾出版专著《唐代前期北衙禁军制度研究》等),还受邀在媒体平台,担任历史、古典诗词等领域的主讲人或者点评嘉宾。2007年,32岁的蒙曼成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开坛以来最年轻的主讲人。她讲的《武则天》系列播出后,一“讲”而红,随后,铺天盖地的报道和节目邀约让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她对历史的叙述妙语连珠、引人入胜,语言风格平易而灵活,引起巨大反响,并得到易中天、梅毅、孟宪实等众多同类学者的推崇和广大观众的喜爱。受到她的父母的影响,蒙曼在小时候就是一个“小书虫”了,蒙曼出生在一个热爱读书的年代,在她的记忆里面,父母都是酷爱读书的人,在工资很低的年代,父母会将自己的一半工资拿出来买书。就是这么从小就读诗词,才成就了现在的蒙曼。17岁那年,蒙曼就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学。后来,她又创造了一个奇迹,成为了中央民族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那一年她31岁。蒙曼老师做人低调、钻研学术,事业上不断达到新高度。但是在感情还是一片空白,45岁的她仍然孑身一人。对于剩女这个词,蒙曼曾义愤填膺:“女性已经独立了,甚至不需要再依赖男性生存了,这种说法,是男权观念未全部清除的表现。”“有一些词明显是错的,如果收录了就应该受到批判。这牵扯到字典编辑对自己的职业尊重与否的问题。”“如果哪天我想结婚了,我会真诚拥抱我的想法;如果暂时不想,那我就真诚拥抱现在的生活。”蒙曼如是说道。她绝不会因为该结婚而去结婚,她所向往的婚姻,是李清照“赌书消得泼茶香”那般,是互相尊重互相独立那样。“我一个人住,乐得自在。”就是这样洒脱的答案。你怎么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中国国学院是解放后中国高等院校中第一个以中国国学命名并以开展中国国学的教学与研究为基本任务的院系。中国国学院多次受到许嘉璐等有关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和赞扬。学院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设置了博物馆专业、国学传播专业,旨在培养市场需要的具有国学素养的专业人才。本院由南京大学诸多专家、教授发起创立,以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为主要基础充实扩大形成。为近半个世纪以来全国(含港澳台地区)成立最早的首家国学院。本院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伟大民族复兴为己任。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和对历史负责的精神,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研究和大力宣扬。其目的,使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有益的传统学问,发扬光大,与时俱进,为提高民众福祉,国家富强,做出新的贡献。本院设学术委员会、事业发展委员会;儒学研究所、易学研究所、佛学研究所、道教道家研究所、艺文研究所、企业文化研究所、中医及传统养生研究所、建筑风水应用中心、易学应用中心、传统文化培训中心等下属机构;香港、北京、广东、上海、四川等地联络处;以及南京元璞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经济实体。我院于2011年正式竣工落成的中国国学馆,位于国家4A级茅山风景名胜区二茅东景区的宝盛园,成为开展中国国学研究及应用的实体基地。本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聘请海内外相关名流、专家、学者担任名誉顾问、顾问等。目前研究人员队伍约200人,主要由大学学者教授、科研单位专家、社会相关领域的国学研究及应用人士组成。根据事业发展需要,不断加强师资和研究人员队伍建设,向海内外招聘各类研究人员。本院与国内外国学研究的有关团体,如国际儒学联合会、国际易学联合会、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国对外友好协会、中华文化促进会、德国阿登纳基金会、韩国孟子学会、马来西亚孔子研究会、台湾中央大学、澳门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美国西来大学、新加坡东亚研究所、香港孔教学院、新加坡易经学会、马来西亚吉隆坡易经学院、美国世界传统文化科学院及国内数家单位建立了联系与合作。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传承,并将理与用、学与术相结合,在儒学、易学、佛教哲学、道家道教、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业界享有相当的美誉度。武汉大学国学院武汉大学国学院成立于2010年6月25日,是国内少数几个具有国学本科、硕士、博士完整培养体系的教学研究单位,武大自2001年起,联合哲、历史、文学、艺术等多学科力量,在国内率先创办国学本科试验班;2005年开始招收国学方向的研究生。2007年,武大以交叉学科的名目自行增设了国内首个国学博士点与硕士点,并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备案批准,截止2017年已招收9届硕士生和博士生。目前武大国学院招收国学专业本科、硕士、博士生,学制分别为4年、3年、4年。国学本科试验班已连续招生17年,硕博士生已连续9年招生。2010年12月,“国学”专业作为武大唯一的人文实验班纳入武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计划”(国家珠峰计划),成立了“弘毅学堂”国学班。硕博士生招生分为:经部研究、子部研究、史部研究、集部研究和佛道研究5个方向。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的成立,是应运而生的产物,它顺应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潮流,因此从筹建之日起,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国学院将肩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以接续文脉、培养人才、传承文明、弘扬国学、立足当今、走向未来为办学思路。以传承中华文明、弘扬国学精髓、培养国学人才和建设和谐社会等为自己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努力在传承本国固有的悠久学术与教育传统、构建培养创新人才体系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为推动了中华文化的振兴与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重点大学,在其人文社会科学许多学科保持全国领先地位的同时,为顺应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潮流,在国内高校率先成立了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暨国学研究院。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家国学院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大学将全面启动中国新形势下的正规国学教育与研究。已经招收三百多名本科生,建立了基本的课程体系,编写了系统的教科书,受到国内外学界的高度赞赏。在专业国学教育的基础上,国学院也致力于在社会上推广国学,要让国学深入人心,为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于2014年1月成立,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第一家国学院。 国学院以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使命,凸显与其他国学院所不同的优势和特色。展现中医药文化魅力提升中医药文化软实力,推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伟大复兴。 目前国学院所属中医药文化学科、医古文与古汉语学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人文学学科是北京市重点学科。北京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是北京市社科规划办与北京市教委共建的重点研究基地。 国学院下设教研机构有:国学课程教学中心、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儒释道医药研究所、易学与中医学研究所、中医典籍与汉语文化研究所、中医哲学研究所、中医与中华文明研究所、中医与艺术研究所等。 国学院立足于以中医药文化为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重点开展儒释道与中医学研究、易学与中医学研究、中医典籍与汉语文化研究、中医哲学与中华文明研究。整合国内外专家资源,搭建相关研究高端平台,与国内外有关机构协同创新、合作承担重大项目,在中医药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研究领域保持国内外领先地位。承担全校国学通识课。加强“中国哲学”、“中医哲学”、“医古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国学经典导读”等课程的教育教学,探讨各级各类学生国学教育模式。 开展中医药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科普宣传,扩大中医药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开设中医国学讲座、论坛,中医文化、养生文化、佛医、道医、儒医培训班。探索中医文化跨媒体研发,利用多媒体、新媒体的技术,宣传和推广中医药文化与中华文化。 清华大学国学院2009年11月1日,经过较长时间筹备之后,清华大学国学院终于正式成立了。此前,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已经先期设立了国学院。今天,几乎所有的国学院都援引1920年代清华大学短暂存续过的国学院(1925-1929),来作为某种精神接续或合法性的根源。这次,清华大学更是理直气壮地声称将继承老清华国学院的传统,以推进国学的研究与发展。这是持续的“国学热”历程中,一个新的“里程碑”,又引起我们对“恢复传统”的新一轮想象。但这一想象,一经反思,其间意味则可能充满扭曲或反讽。虽然办国学院的思路不同,但人民大学的的袁济喜和清华大学刘东,都承认目前社会上的国学热的确对国学院的成立有非常大的影响作用。刘东分析,之所以说上个世纪80年代建不了国学院,是因为那个时候通常都认为国学和当时全力追求的现代化是对抗的,对国学都持批评和歧视态度。但是随着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却又发现,全世界任何一个有儒家有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的地方,经济都是蓬勃发展的--“亚洲四小龙”,日本、印尼、新加坡……中国却把这些边缘化了,随着经济的发展,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的矛盾以及个人灵与肉的矛盾冲突日显,人们开始想问为什么,于是开始找传统文化,找到国学。自国学研究院挂牌之后,刘东成天接到一些电话,要求和国学研究院合作,推广普及国学。甚至还有幼儿园的园长打电话给刘东,希望国学院的教授能到幼儿园去给孩子们讲讲国学。这让刘东很烦恼,虽然他一口拒绝了幼儿园的邀请,但民间各界表现出来的国学热,让决意把清华大学国学院办成高端国学交流平台的刘东都有些招架不住。近两三年,国学研究院要以传承老清华国学院的文化精髓为中心,当年国学院的导师和高足们的各项学术成就,首先就成为新国学研究院要着力去收集和整理的工作重点,包括他们的各种着作和遗物。但民间的国学热简直是“摧枯拉朽”,最近网上有拍卖陈寅恪手稿的,标价是250万元,按照刘东的估价,实际价值是100万。要做陈寅恪的研究,这些资料当然是尽可能收集,可如果有人知道是清华大学国学院参与竞价的话,估计价钱肯定又不止250万元了。尽管如此,刘东还是觉得,高校的国学院还是应该要警惕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学热庸俗化的问题。“国学本来是关乎学术的,学术本来就是寂寞的事情,现在很多人乔装打扮成国学家,搞大师班,随便就给人上课,商业利益驱动啊。”袁济喜并不认为向更多的人推广普及国学不好,11月底,他本人也要去扬州给当地工商局的人做讲座。“只要是有益于推广和普及国学,我们都会尽量去做。”当年下半年,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正式成立。由哲学系、历史系、中文系、清史研究所合并成立的新学院,集中了中国人文学科中许多权威、泰斗级人物,也是人民大学几十年积累的办学经验和学术成果的资源整合。2002年底,中国人民大学在国内高校率先建立了孔子研究院,专门从事孔子及儒家思想的研究,并着手准备编纂全景式反映传统儒家思想《儒藏》,《儒藏》专门整理几千年中浩繁的儒家文献。杭州师杭州师范大学国学院成立于2011年5月20日,是进行国学教育与研究的学术机构,由杭州师范大学副校长何俊教授兼任院长,范立舟、叶斌、邓新文教授担任副院长。本院院训为“好学力行”,语出《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好学力行”反映了2000多年的儒家修己达人的精神,更是对学院同仁知行互进的勉励。范大学国学院国学院专设学术委员会,专聘国内外相关学者组成,负责国学院学术咨询工作,首届学术委员会成员是:陈来(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中国哲学研究会会长)、刘东(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国学院副院长)、邓小南(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廖可斌(北京大学教授)、张涌泉(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长江学者)。主任由陈来教授担任。 国学院专聘顾问两人,由张岂之先生(清华大学、西北大学双聘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主任)、王宁先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国学院专职人员共10名,包括教学科研人员9名,行政人员1名。教学科研人员均具博士学位,其中教授4名,专职研究员1名,讲师4名。专职人员所涉专业,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中国文学等。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群经之首,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并且它与新时代的价值是一脉相承的,为什么却总是被很多国人认为是迷信呢?《易经》表示很冤枉啊!为了扭转这种不正确的认知,国家政府机关、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一年以前就做出了重大举动为《易经》正名,那么我们还怀疑它是迷信吗?一、国家政府机关及人文社科权威机构为《易经》正名(1)纳入国考在2019年度国考笔试中,《易经》冷知识成为考题,曾引起众多网友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很多网友发出了“公务员还要会看风水,看面相和算算卦”等类似的调侃;也有网友站出来为《易经》正名,发出了“中国人连易经都不懂,做什么干部,可定要考啊”的评论。国考作为招考中央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的方式,将《易经》列为考试范围,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文化自信的培养。(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设立博士点2019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正式将“《易经》与预测学”方向纳入博士生(全日制)招生计划。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政府社会社科领域的权威机构,已经重新审视《周易》的学术地位及影响,并将其纳入学科建制,开始着力培养掌握周易预测的人才,我们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易学新纪元!二、《易经》到底是不是迷信?科学家们给出了答案《易经》到底是不是迷信,我们不必用中国的科学家自己说,免得落个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我们通常认为西方科学是现代的方向,然而很多西方的著名的科学家在研究自身领域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的研究成果竟然与《易经》理论惊人的一致!(1)哲学领域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是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马克思哲学的辩证法,主要来源就是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在他的《哲学史讲演录》中,曾专门论述过《易经》,他对《易经》的评价可以总结为:“《易经》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完全学透它。”(2)心理学领域荣格是瑞士心理学家,20世纪心理学尤其是潜意识心理学领域最卓越、最具影响的大师,弗洛伊德最得意的弟子。荣格对《易经》有着浓厚的兴趣,并深入研究了《易经》的占卜系统。(3)生命科学领域1953年华生和克里克首次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概念,随后1966年尼伦伯格破译了“遗传密码”。遗传学密码研究结论与《易经》六十四卦具有惊人的一致性。1973年法国学者M申伯格出版了《生命的秘密钥匙:宇宙公式、易经和遗传密码》,首次阐明了64个生物遗传密码与《易经》六十四卦之间的对应。三、《易经》的现代应用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社会正经历空前的变革,社会的变革同时也带动了传统文化的复兴,国学因此也受到越来越多国人的重视。因此,作为群经之首的《易经》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包括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哲学、天文、地理、建筑、医学等,它的理论易经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物理学家说《易经》是关于物理的理论;数学家说它本身就是数学模型;天文学家说它是天体运动的规律;历史学家说它是历史宗教的哲学理论;生物学家说它是破解生命的密码等等
专业名称:哲学&国学实验班专业介绍:哲学主要是西方哲学、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学基本包含了中国所有的文化相关内容,外加二外日语(学到日语二级水平)。课程设置:大一哲学通课:中西马哲、哲学概论、心理学、逻辑学、宗教学、伦理学等等大二专业基础课:小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版本学、文献学、校勘学),经史子集、四书五经、日语等等大三专业课:海外汉学、西方文学戏剧专题、佛教专题、基督教专题、三礼专题、通史专题、诗词歌赋各种专题、日语等等大四专业课:文体词章、论文写作、古文写作、古琴、书法、篆刻之类的……专业中有趣的事情?最有趣的一定是卜卦!!!!老师教我们朱熹的大衍筮法,斋戒三天按礼制来,算出来还蛮准的……另外,传说武大那个拿罗盘说今天不宜上课放学的老师就是我们的萧汉明老师。还有全班去曲阜祭孔、泰山封禅巡游、黄梅四祖寺修禅、端午节祭屈原、孔子诞辰释菜大典……有什么想吐槽的?老师们太仙了,好多课程都有智商准入制度吧,全院都是学霸。不要认为哲学就是马哲好嘛!!!……你们院系的氛围如何?学术氛围浓,老师极端负责(性价比极高),名师众多,课程上座率最高(被全校抢),也最低(比如符号逻辑,太难了,4个人选也开课),如果不怕颠覆三观,欢迎各种蹭课……大学四年怎么规划?其实好好听听哲院的课,训练思维和心智,不用怎么计划也会觉得大学很充实各位同学,附件中是部分课件,这些课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思考问题,请注意阅读原著。 请认真阅读关于如何reading和writing哲学文本的指导。路那样长,很可能我们根本还没有起步。不要把学哲学当成是学哲学,而要当成是思维的训练。我们需要这样的训练,不管我们以后会干什么。对大多数同学而言,过分具体的哲学细节没那么重要。希望大家能从课程中得到点什么。苏德超-- one person, one family and one world.本科以后可以如何规划?出国/读研/工作/其他?哲学院各专业是在基地班的基础上再细分的,所以每个专业都是50%的保研率,基本过6级不挂科就都可以保研(如果你愿意),考公务员、文史哲类通用的文秘HR传媒之类就业方向比较常见。大多数朋友都会修一个心理、人资、经济或者新闻的双学位作为辅助。保研到这些双学位的同学也很多。一般国学专业每年研究生都会集中爱保北大、人大、武大,哲学爱保武大、复旦、北大。出国的话,这几年康奈尔每年都会至少有1个吧哪些证对专业很重要?最好从什么时候开始考起?6级证,考到才能保研推荐那些专业方面的书或视频等资料给学弟学妹?三体看看吧……对照看看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会很有收获吼。电影就多了,盗梦空间、黑客帝国、源代码~
文·段宏刚书法是古代文人必须具备的一门基本技能,也是一项优秀的治学传统,这个传统从春秋战国时期毛笔诞生之日起,一直延续到上世纪50年代,前后传承2500多年。在古代,书法集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为一体,想完成写诗、作文、画画、题字、写对联这些事,不学习书法的话根本不可能实现,因此,古人从进入学堂之日起,在读书识字的同时,都要下苦功练习书法。古代任何一名文人,若放到现代,最起码能达到省级书协会员的水平,甚至更高。近几十年,随着钢笔、圆珠笔等新式书写工具的大量应用,以及印刷术和电脑的普及,书法的实用价值迅速被挤压到一边,只剩下艺术价值在少数人中间传播。当书法艺术逐渐丧失群众基础,传承者后继无人时,曾引起许多学者和专家的担忧,他们纷纷出谋划策,给上边提议:应当把书法当作文化复兴的一项大事来抓。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需求越来越重视,由此,掀起了“国学热”和“文化复兴”的浪潮。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书法教育被摆上台面。先是全国各个省市的书学院、书法学会、书法研究会等机构相继成立,紧接着,全国各地的高校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一些高校一马当先,纷纷在校内开设了书法专业,开始面向全国招收具有书法特长的大学生,四年学业完成后,学校根据成绩会给毕业生授予学士、硕士、博士等学位。资料显示,截止到2019年,全国高校开设书法专业的大学共有239所(包括博士研究生17所、硕士研究生81所、本科129所、专科12所)。我一直在书画媒体工作,跟陕西许多书法家打过交道,我就先说说陕西书法圈的事。我们西安目前有西安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美术学院三所高校开设有书法专业,还有陕西师范大学、西安文理学院等近10所大学开设有书法课,可见,书法教学在高校里已经相当普遍。然而,书法教学在一些高校存在20多年后,看似很热闹,但取得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最明显的不足就是:由高校培养出来的书法人才,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要低于从社会上滚爬摸打磨练出来的书法家。因此,启功先生在本世纪初,借助书协开会的机会,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书法专业就不应该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我觉得,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对,若给打分数,我会打上70分。高校培养书法人才是综合式的,注重三个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审美、创作和研究。实际上,这样的培养方式并没有问题,不论在哪个行业,综合型人才总比单一型人才更受欢迎,能鉴赏、能创作、会研究的书法人才,非常具有优势。然而,世上绝大部分人不是天才,以平庸为主,如果在书法学习上同时抓这三个方面,把精力分散在这三个方面,势必会导致在任何一方面都不精通,跟“术有专攻”背道而驰。最终,看起来什么都会,但什么都不精,属于“一瓶水不响,半瓶水咣当”的类型,难以成为单一领域的顶尖人才。这样的情形在我们陕西很普遍,人们不但对书法高材生有争议,对教授他们的老师也颇有微词。西安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美术学院三所开设有书法专业的高校,都有名师坐镇,分别是于唯德,钟明善、薛养贤,茹桂,这四人多次获得“兰亭奖”,目前都是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中书协理事,陕西书协副主席或名誉主席,在陕西乃至全国都有较高知名度。但是,这四人的书法水平在陕西一直饱受争议,很难让其他书法名家心服口服。其一,他们的传统功底不是陕西书法家里边最好的。其二,他们重视理论轻视创作。其三,他们本身对书法如何传承和发展还没有清晰的目标。打铁还需自身硬,连他们自己对书法都不是很清楚,又能教出什么样的学生?事实上,近20年多来,西安这三所大学毕业的书法高材生,几乎没有一个成为陕西书坛的中坚力量。他们唯一的亮点,就是在校期间参加了几次全国重要书法展,并取得了一些奖项,毕业后,基本上销声匿迹。他们获奖并不是因为在书法创作上有优势,而是作品很有设计感,在形式感上让人眼前一亮,为获奖增添了砝码。如果觉得以上四名导师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不够高,那么,可以拿中央美院博士生导师王冬龄继续来谈。王冬龄的大名,凡是接触过书法的人都有所耳闻。可以说,王冬龄在书法圈引起的争议更大,根本原因是,他为了所谓的创新“病急乱投医”,完全跟传统决裂,一会儿玩现代,一会儿玩抽象,把书法当作纯粹的行为艺术来搞,书法在他眼里,完全是宣泄情感的工具,什么传统、笔法、结构、审美,统统靠边站,全由他随着性子来写,写出什么就是什么,别人认识与否跟他无关。他在创作上如此任性,对书法的认识如此乱性,连他自己也搞不清书法的本质,教学生岂不是误人子弟?另一方面,书法专业属于稀缺专业,学费高昂,上到硕士和博士,不是一般家庭能承受得起。即使学出来,也未必能成为优秀书法家。之所以给启功先生打70分,是因为这句话我大部分赞成。但是,书法专业毕业的硕士或博士,比起其他书法家,也有一个优势:书法理论知识比较强,将来更适合做书法研究方面的工作。
大家好,我是圆满,欢迎大家的到来,和我一起关注国内升学最新资讯。立足教育,坚持本心选择我,谢谢你,我们一起为升学努力!作者:圆满写在前面终于要开专业解析的版块了,关于专业和院校的解析,我一直比较慎重。度娘上,或者阳光高考等教育网站上,这方面的信息都有不少的介绍,但是非常官方,没有深入到里面。 圆满想提供给大家一些更实用的信息。这篇对国学的介绍,总结自圆满和朋友的交谈。这个朋友本身是一个国学基地的讲师,对国学研究甚深,一些信息得到了他的确认,我觉得可以写出来给大家看了。01权威指向先带大家看看政府和中国顶尖院校传达出来的信息1.国务院2017年1月25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2.清华大学2018年自主招生招生简章1、“人文与社会类(经学方向)”专业方向申请条件:1)热爱中国文化,品行端正,以学习与研究儒家经典为终身职志;2)受过较系统的蒙学教育,能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笠翁对韵》、《龙文鞭影》;3)有较好的经学基础,能背诵“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以及《周易》、《诗经》中的一种;4)有初步的文字学基础,学习过《说文解字》,能用篆书默写540部首,能简单讲解“六书”。2、“人文与社会类(出土文献方向)”专业方向申请条件:1)热爱中国历史文化,愿意从事甲骨、金文、简帛等出土文献的整理、研究和保护事业;2)熟悉中国古代文史典籍,阅读过《史记》、《左传》,及其他先秦文献;3)对古文字有浓厚兴趣,阅读过《说文解字》,了解小篆及甲骨文、金文、简帛等。图片来自百度02国务院要求2019年各省必须完成国学基地的建设指标开篇提到,圆满有位朋友在某省国学基地担任讲师。暂且称做“魏老师”。和魏老师交谈的时候,我询问了他当年是怎么找到这样一份工作的。魏老师说,并不是自己主动求职的,而是突然接到了国学基地的电话,邀请他过去的。后来了解到,他的人才档案存放在当地,档案上写明了自己研究生期间研究的专业方向。国学基地搜索到这些信息,觉得很匹配,所以主动联系他邀请过去做国学讲师。圆满跟魏老师了解到,国务院对各省政府下达了指示,要求在2019年建设完毕100所左右的国学基地。每一个国学基地建设好以后,之后的课程开设,必然需要大量的国学人才。未来国学基地一定会如同雨后春笋,遍布在各个省市。图片来自百度圆满自己也查了很多资料,有一个项目叫“中华国学教育工程”。了解到的主要信息如下:1.国学教学的针对对象,可以说是全民。包括青少年儿童、女性、创业群体、企业员工、中高层管理人员等不同群体。2.中华国学教育工程会对国学师资进行系列培训和认证试点。同时,国学教育培训项目分为六等级测评和国学EDP、MBA、PH.D课程等,学完每级大纲规定的科目,经过等级测评系统评估,达到规定学分标准者,给予颁发等级证书,符合条件的可以申请国家或国际相应专业的研究生学位。3.教学方式多样化,力争覆盖更多的群体。有线上,线下,体验式学习等。4.组织一批精通国学的专家,专门编辑教材。5.民间力量可以加盟建设国学基地。03最后总结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开设国学课程的高校越来越多。未来可能是全民学国学的盛况。如果文学功底很不错,而且对中华国学感兴趣的孩子,可以考虑一下这个专业方向哦!【圆满唠唠叨】其实现在没有什么冷门专业了,社会发展千变万化,最主要还是多了解,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最有能力学习的专业。有时候不是没有喜欢的,可能是喜欢的你还没有了解到。不管是家长还是学生,对于上大学的事情,提早规划!提早规划!提早规划!
引言:《长安十二时辰》中,靖安司里的庞灵,每天只做一件事情:看着仪器报时辰!看上去,庞灵像一个高级的“更夫”,但事实上,他不仅是吃着朝廷俸禄的国家干部,而且还是唐朝的博士。博士担任着“更夫”,看上去似乎有些奢侈!但事实上,在唐朝不仅有庞灵这样的“刻漏博士”,还有“按摩博士”、“兽医博士”、甚至还有负责算卦的“卜博士”……事实上,这些博士全部都是唐朝职业教育的一部分。那么,究竟唐朝博士哪家强?唐朝职业教育哪家强?有多强?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一看究竟。一、职业教育中的“博士”事实上,最早的博士来自于秦朝,经过两汉和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唐代博士种类和人数已经在前代的基础上增加和丰富,但是并不如现在这样多如牛毛。01.“博士”的起源古代“博士”的官职起源于秦朝,《汉书》记载:“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员多至数十人。”董仲舒向汉武帝推荐了儒学以后,汉朝开始设立“五经博士”,但五经博士主要推广儒家经典,政治地位很高,有时甚至会晋升为宰相,因此,这个官职并不属于“蓝翔技校”序列。发展到两晋时期,博士一职依旧以解释和传授儒学为主。南北朝时期,博士开始出现专业化、职业化的趋势。《南齐书》记载,南朝齐武帝时,前朝的宫女韩兰英善于书法,齐武帝任命她为博士,教授“六宫书学”。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职业教育,于是开始出现了多种专业的博士。02.唐朝博士品类唐代的太常博士、国子博士、太学博士继承了汉代以来五经博士的传统,他们熟悉儒家学问,负责传授儒学,是所有的博士中影响最大,表现最活跃的一个群体。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李淳风,自幼博览全书,同时精通“天文、历算、阴阳之学”,在贞观年间曾经担任太常博士。一代文豪韩愈,也在元和年间担任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属于礼部、太常寺序列,负责祭祀、治礼等业务。国子博士、太学博士、四门博士负责教授官员子弟学问,隶属于国子监序列。同样隶属于国子监的还有:律学博士、算学博士、书学博士,负责教授正八品以下官员子弟法律、计算和书法。可以看出,属于礼部和国子监序列的博士,主要涉及的领域,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国学、数学、法律三个大类,而这三种门类的学问,在很多时代都是显学,唐代也不例外。03.蓝翔属性博士相对于国子监和礼部的博士,唐朝“职业教育”序列的博士,政治地位相对较低,但其实,这些博士专业重要性被低估。这些自带“蓝翔属性”的博士职务,主要来自于太医署、太卜署、司天台、太仆寺等职能机构,分别负责传授相应的技能,以及服务于宫廷和政府。庞灵担任的刻漏博士,属于司天台序列,主要负责报时,所以《长安十二时辰》中他至少要出现十二次,因为一天有十二个时辰。医博士、针博士、按摩博士属于太医署序列,负责传授医学、以及为皇家贵族治病。而同属太医院的咒禁博士十分奇葩,甚至是负责为皇家驱邪。事实上,再牛的皇帝也很迷信,唐朝太卜署有“卜博士”专门负责算卦,属于玄学领域的国家级人才。太仆寺还有兽医博士,他们要培养兽医,要给皇后的那些宠物和皇帝的马看病。唐朝这些种类丰富的专业博士,倒是更像是今天大学里的各个学科的博士,没有国子博士那么光鲜,但掌握的技能却更加“实惠”。二、博士和博士的天壤之别唐朝博士之间不仅存在着科目的差别,而且不同科目的博士,在待遇、政治前途、社会地位上,也存在巨大的差异。《新唐书·职官志》、《旧唐书·职官志》和《唐六典》的相关记载,说明了这一问题。01.有“政治前途”的博士尽管各种博士都是国家级人才,但在给予这些人才的待遇上,大唐帝国却显示出了它极大的偏见。国子监博士是负责官员和王公子弟的儒学教育,级别和地位也最高。其中,“国子博士”负责三品以上官员子弟、国公子孙、二品以上官员曾孙的教育,这些子弟都是国家未来的管理者,所以作为子弟的老师,“国子博士”的级别也最高,为正五品上阶。而国子监中的“太学博士”、“四门博士”,分别担任五品以上、及七品以上官员子弟教学,所以职级稍低于“国子博士”,分别为正六品上阶、正七品上阶。事实上,任职国子监博士的,也都是饱学鸿儒,例如:文豪韩愈成为进士以后,曾经先后担任“四门博士”、“国子博士”,而武则天时期的状元贺知章,也曾任职四门博士。相对于国子监序列,执掌礼乐祭祀的太常博士,地位相对较低,只有从七品上阶。贺知章在任职四门博士之后,也担任太常博士。02.“理工科”博士的职业前途国子博士、太学博士、四门博士和太常博士,都是儒学性质的博士,所以可以在唐朝职官体系里不断晋升。而其他序列的博士,官阶、地位相对较低。国子监和太常寺序列之外,太医院的博士地位最高,显示了皇家贵族对健康的追求。负责太医署教学的医博士为从八品上阶、针博士为从八品下阶。《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司天台刻漏博士庞灵,看上去很不起眼,实际上他的官职为从九品下阶,属于地位最低的一种博士。此外,国子监律学博士、算学博士,太医院的按摩博士、咒禁博士,太仆寺的兽医博士,太卜署的卜博士,以及地方上的经博士和医博士,全部都是从八品、从九品的官级,他们品级低微,基本上也没有进入正官体系的升迁渠道。从博士和博士之间的差异,我们发现,唐朝虽然开放包容,但依旧延续着中国传统农业社会里重文轻理的教育理念和用人理念。三、唐朝博士哪里来?博士和博士职能不同,博士的来源也不同。01.考博士、推荐博士、授予博士在唐代,太常博士及国子监序列博士,大部分都来源于科举考试。韩愈、贺知章自不必说,唐高宗李治时期的韦叔夏,通过明经考试,后来成为太常博士。唐玄宗时期学问大家褚无量,精通《史记》和《三礼》,后来通过科举成为国子博士。另外有一部分人物,由于学识通达,被皇帝直接提拔为博士。《旧唐书》记载专治《毛诗》的文懿,得到唐高祖李渊的赏识,成为国子博士:文懿者,贝州宋城人也。武德初,历国子助教。时高祖别于秘书省置学,教授王公之子,时以文懿为博士。文懿尝开讲《毛诗》,发题,公卿咸萃,更相问难,文懿发扬风雅,甚得诗人之致。贞观中,卒于国子博士。有直接任命,也有推荐的博士,《旧唐书》中的徐岱博学多才,大历年间先被转运使刘晏举荐为校书郎,建中年间,又被礼仪使蒋镇“特荐为太常博士,掌礼仪”。02.家传博士、师徒相传有皇帝直接任命,有朝士举荐,更多的是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博士,太常博士和国子监博士的地位可见一斑。相对于文官序列的博士,偏技能性质的博士,因为高度的技术性,更多的是通过师徒相传,或者家传的方式培养而来。天文学家李淳风曾经有很深厚的家学渊源,《新唐书》记载李淳风的父亲李播,弃官为道,是当时著名的天文学家,纂写《天文大象赋》。医博士、针博士、按摩博士、刻漏博士、卜博士、兽医博士等,无一不是具有高度技术性的官职,这些博士都是全国相关领域的顶尖人才,所以长期的师徒相传和家学,是主要的培养渠道。四、技能博士背后的唐代职业教育一批人依靠顶尖专业技能成为博士,成为国家工作人员,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唐代职业技能教育的发展程度。事实上,唐代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职业教育体系。01.中央职业教育《旧唐书》记载了中央机构太医署的职业教育体系:“医师、针师、按摩师、禁咒师,皆有博士以教之。其考试登用,如国子之法。”此外,除太医署、太卜署、太仆寺、司天台这些机构设立职业教育外,在将作监、掖庭局有专门训练各种手工业技能的机构。太常寺太乐署的音乐教坊,是唐代宫廷职业教育中最为著名的一个,其中进行的音乐舞蹈教育,在开元盛世风靡一时。《旧唐书》记载其教育制度:凡习乐,立师以教。每岁考其师之课业,为上中下三等,申礼部。十年大校之,量优劣而黜陟焉。凡乐人及音声人应教习,皆著簿籍,核其名数,分番上下。有教育培训,有考核,有相应的奖惩措施,唐代皇帝对能歌善舞的追求可见一斑。而《长安十二时辰》中的许合子,《琵琶行》中的琵琶女,都是这个体制的培养成果。02.五花八门的地方的职业教育地方上的百姓同样对医药学科人才有迫切的需求,因此唐代在地方上推行的职业教育,主要是医学方面。武德七年,唐高祖李渊下诏天下设立官学,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下诏州府开设医学院,设立医学博士。在地方职业教育管理上,州级管理职业教育长官为司功参军,县一级的长官为市曹、司士。这些地方长官,有权自主招聘本地的职业教师。事实上,除了需要医学职教外,唐代的老百姓同样有着浓厚的“迷信需求”,唐代政府甚至在地方设立玄学教育,其中天宝二年,唐玄宗李隆基曾经下诏,改地方“崇玄学”为“通道学”。五、唐朝“博士”的历史意义事实上,唐朝之所以称为盛世,并不只是在于有多少国土面积,或者是有多少国家财富。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发展,才是全盛唐朝的正确打开方式。唐代的博士制度,作为唐代教育的一个部分,确切地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多重需求。颇具规模的博士群体,作为全国顶尖的人才,在各自的岗位上,也为社会创造了颇为可观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那么,按摩有博士,报时有博士,算卦也有博士!究竟唐朝的博士哪家强?或许,依然是代表儒学的国子博士、太学博士、太常博士们,才是唐朝统治阶层最重视的一些人。中国封建朝代忽视科技的传统,即使是盛唐也不能免俗……参考文献:刘昫等《旧唐书》、欧阳修等《新唐书》、李林甫等《唐六典》、班固《汉书》、萧子显《南齐书》、齐凤云《唐代博士官制度考》、王睿《隋唐科技教育研究》、岳德虎《试论唐代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