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领域最牛女博士,气质优雅才华横溢,如今45岁坚持单身!蒙曼,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教授,如今的她,已经是当今炙手可热的女学者了。她参加过的节目有著名的《百家论坛》《中国诗词大会》等。实实在在的跟我们证明了一个道理:哪怕是没有颜值,也可以自信地站在人前。作为一名专业从事教学和研究的隋唐史学者,蒙曼一方面在自己本专业内成就卓著(曾出版专著《唐代前期北衙禁军制度研究》等),还受邀在媒体平台,担任历史、古典诗词等领域的主讲人或者点评嘉宾。2007年,32岁的蒙曼成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开坛以来最年轻的主讲人。她讲的《武则天》系列播出后,一“讲”而红,随后,铺天盖地的报道和节目邀约让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她对历史的叙述妙语连珠、引人入胜,语言风格平易而灵活,引起巨大反响,并得到易中天、梅毅、孟宪实等众多同类学者的推崇和广大观众的喜爱。受到她的父母的影响,蒙曼在小时候就是一个“小书虫”了,蒙曼出生在一个热爱读书的年代,在她的记忆里面,父母都是酷爱读书的人,在工资很低的年代,父母会将自己的一半工资拿出来买书。就是这么从小就读诗词,才成就了现在的蒙曼。17岁那年,蒙曼就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学。后来,她又创造了一个奇迹,成为了中央民族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那一年她31岁。蒙曼老师做人低调、钻研学术,事业上不断达到新高度。但是在感情还是一片空白,45岁的她仍然孑身一人。对于剩女这个词,蒙曼曾义愤填膺:“女性已经独立了,甚至不需要再依赖男性生存了,这种说法,是男权观念未全部清除的表现。”“有一些词明显是错的,如果收录了就应该受到批判。这牵扯到字典编辑对自己的职业尊重与否的问题。”“如果哪天我想结婚了,我会真诚拥抱我的想法;如果暂时不想,那我就真诚拥抱现在的生活。”蒙曼如是说道。她绝不会因为该结婚而去结婚,她所向往的婚姻,是李清照“赌书消得泼茶香”那般,是互相尊重互相独立那样。“我一个人住,乐得自在。”就是这样洒脱的答案。你怎么看?
首先我们要看看国学大师的定义是什么。第一个,在国学的领域,除了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以外,他一定是长寿的,因为现在来看,只有年纪够大,才能做到德高望重,一个五六十岁的人很难被人认可为国学大师,所以,我们只能往80岁以上的人群中去寻找了。第二个,国学的范畴,当年,95岁的季羡林老先生认为自己不算是国学大师,余英时先生也认为季羡林应当一个古语言学家,而非国学大师。按照钟少华先生的规划,国学包括了经学、史学、文学、哲学和其他学术五大块。而季羡林老先生的研究涉及经学、史学、文学、哲学四大块,已经算是国学大师了。国学大师,不可能五个领域都精通,但是至少要精通两三个领域吧,所以北大的哲学名儒汤一介,佛教考古权威宿白、川大的道教名宿卿希泰、清华的古典文学专家傅璇琮等等,可能可以算是国学大家,但是国学大师的话可能就算不上了。说说2018年去世的国学大师:饶宗颐今年二月份去世的饶宗颐是一位国学大师,今年三月份去世的李敖,有人认为是有人认为不是,这个我也不去争论,今年六月份去世的文怀沙也可以算一个(虽然他的一生也充满了争议),今年十月份去世的金庸,在很多学国学的人眼中,小说的地位很低,也不认可金庸的国学地位,这个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今年十一月去世的曾仕强,很多人认为他是国学大师,那就是吧,也不去争论了。再说说现在在世的认为可以算得上是国学大师的:余英时余英时:学术涉及明清史、红学、政治、哲学,师从钱穆先生,美籍华人,文史哲领域当代华人,很少有人能和余英时比肩了。李泽厚;学术涉及美学、史学、哲学、经学、政治,中国大陆最具影响的人文学者,少有的能和余英时并肩的学者了。许倬云:学术涉及上古史、社会史、政治、哲学,台湾最著名的人文学者(还是台湾王力宏的舅公)李学勤: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可能距国学大师还差一点,但是也可以算得上是了,获得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奖终身成就奖”。此外,还有最可能成为国学大师的人选:秦晖秦晖: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农民史、经济史、致力于结合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可以说是当代中国极受人尊重的学者了。项楚: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敦煌学研究的权威之一。你们认为你们心中的国学大师有谁呢?
今年上半年,清华大学公布了最新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规定》,规定中提出,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的唯一依据,不再将博士在学期间发表论文作为申请学位的硬性指标。清华大学此举,并非放低博士培养的标准,而是将这标准多元化,不再固守论文。当今时代,数百所大学都以论文为博士毕业硬性指标,清华大学敢于质疑、敢于改革,体现了这所学校学术自由独立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在清华大学成立之初的国学四导师身上就能够充分体现了,如今清华大学在精神上继承传统,是一件快事。清华大学国学四大导师是哪四位呢?他们就是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清华国学四大导师画像这四位,都是我国近现代杰出的学者。清华大学建立之初,能够聘到这四位学者,为清华的学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清华大学著名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们来看一看这四位导师的简介。梁启超,曾就读广州学海堂,这是广东省城专治经学之所,17岁结识康有为,成为康有为的弟子。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的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逃亡日本。梁启超后来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梁启超书法陈寅恪,国学大师,史学研究十分有名,享誉海内外。他20岁的时候自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却因为他只专注学术,不为证书所束缚,因此并没有获得一张大学的毕业证和学位证。王国维,著名学者,他的著作《人间词话》尤为出名,在文学和美学领域都有很大的影响。在求学经历上,王国维曾经考入杭州崇文书院就读,在里面博览群书,这为他以后在史学、文学、美学、哲学等领域都有所建树打下了基础。赵元任,是四位中唯一毕业于名校的学者。18岁赴美留学,在康奈尔大学学习数学,四年后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3岁进入哈佛大学主修哲学,26岁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康奈尔大学、哈佛大学、清华大学、夏威夷大学、耶鲁大学等知名大学。1925年,33岁的赵元任回国,来到清华大学教授数学、物理学、中国音韵学、语言学、中国现代方言等,他就厉害在文理都精通,是一位通才,尽管如此,和前面三位比起来还是有点差距。四位一起被称为清华大学“国学四大导师”。列举四位大师的求学经历,是为了让大家发现,四大导师中,除了赵元任拥有完整的大学就读经历和正规的大学学位,其他三位都是属于有才有能而无证的状况。并且四人的经历与年龄相差甚大。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却能够不拘一格,唯才是举,聘请四位共同主持,这不仅为清华大学带来了丰富的学术成果,也建立了清华大学学术独立的传统,堪称中国教育史和学术史上的佳话。我们很高兴见到,今天的清华大学能够继承这种独立的传统。在当今这种唯证书、唯论文至上的学术环境下,能够开天下风气之先,为我国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带来一股清流。笔者也不得不感叹,让千万学子挤破头的清华大学,确实是名副其实、名不虚传。
2019年9月5日在京举办的全国易学实战应用大赛启动仪式上该消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易学联合会会长孙晶当场宣布,易经预测学纳入博士生招生计划。易经查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官网,在2019年招生计划中,“《易经》与预测学”作为研究方向之一列在中国哲学下面。中国社会科学院是中共中央直接领导、国务院直属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是政府人文社科方面的权威机构。其对“易经预测”学术的认可,并纳入学科监制,很多人认为这是易经的破冰之旅。其实,这也是算是理所当然。众所周知,在近年的高考和公务员考试中,《易经》相关的考题多次出现,涉及很多领域,而相关的哲学、国学的在职研究生、博士生考《易经》自然理所应当。易经而此次周易预测学被社科院纳入博士生招生计划,可以算是重登大雅之堂。从古至今,《易经》作为百经之源,“四书五经”的中的第一经,一直是历代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史书明确记载,汉易的象数之术却献计于朝堂之上,孟喜、京房一脉的周易与预测之案例屡见不鲜,众人皆知(可参汉书史料文献之京房传等)。到了东汉时期,象数易学走向盛极,易经的地位举足轻重。《新唐书·选举志》中有明确记载,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的儒经教习和考试中,经书分习有定制,《礼记》、《春秋左氏传》、《诗》、《易》、《尚书》为必考科目。而且唐代教育部门规定,诸教须授正业。易经宋代重文,科举依然。易学,受理学的影响,走上了易理考证之路,杨万里就是考证派的代表。而北宋邵康节等人的《易经》成果也是斐然。到了明代,四书五经的教材范围也有硬性规定,《四书》以朱子集注版本为主,五经的《诗经》考朱子集注版,《易经》用程朱传义版。简单的几个例证,《易经》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秦汉设太史令,唐设太史局、浑天监、司天台,宋、辽、金、元设司天监,明清两代设钦天监。各个朝代都有易经预测的机构设立。易经在强调文化自信的今天,易经的文化地位已经逐步得到确认。易经预测是易经文化重要的分支,此次纳入社科院博士生招生计划,是易学发展的重要一步。其不仅是普及易学文化,寻求传统价值的重要手段,也是让我们更好的认知先哲思想,古为今用,与时俱进的重要步骤。百姓日用而不知。其实易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的使用,例如我们用的很多语言,不三不四、人五人六、说一不二等等都是出自易经;我们日常为善的思想也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思想的延伸。易经至于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是出于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前些天退休的马云,也是对易经、风水有很深的理解的。凡此类不胜枚举。故君子之道鲜矣。只是因为我们对易经缺乏足够的了解,才觉得易经很神秘。文化自信,国学当兴,易经千载,辉煌重现。易经有三,连山、归藏和周易。连山易作为三易之首,必将随着离九紫文化大运一路向前。
李铉,字宝鼎,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县北)人,南北如时代北朝北齐教育家。他的生死年月无详细确切的记载。李铉的主要活动时间在东魏与北齐之际,约生于北魏孝文帝时期,死于北齐文宣帝时期。李铉李铉九岁才入学读书,性聪敏,开始学识字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把《急就篇》学完了。他家庭贫穷,一开始读书,就是半农半读,春夏务农,冬闲才读书。他读书非常勤奋、刻苦。从十六岁起,他先后找了四个老师学习,后来他觉得附近再没有更好的老师求教了,于是远离家乡到陕西访师,拜在当时名儒徐遵明门下学习。他在徐遵明门下学习了五年,深受徐遵明的器重。从二十三岁起,他开始独立研究学问,并把自己的读书心得写成文章。他学识渊博,研究范围广泛,对《孝经》、《论语》、《诗》、《礼》、《易》都进行过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这段时间,他尤其刻苦,曾经有三年没有认真睡觉,每天只用很少的时间休息。二十七岁以后,李铉就回到故乡从事教授生徒的工作,前后有学生数百人,河北、河南一带当时讲经的人,多数是李铉的学生。李铉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曾南游京师到邺才,(今河南安阳市北),找他没有读过的书来读。他后被举为秀并被委任为太学博士。东魏静帝武定时期,经人推荐,到晋阳(今山西太原)数投诸王子。李铉在这段时期,利用教学的空闲时间,通读了《说文》、《仓颉》、《尔雅》等字书,同时校正六艺经传中的错字,他还把自己的读书心得写成《字辨》。李铉在晚年又回到北齐的都城邺,北齐文宣帝天宝初年被委任为国子学博士,并奉命同另外一些学者一道参加革新历律的工作。后来齐文宣帝高洋专门请李蚀入宫教授废帝高殷读经,一直到老死。李铉死后,文宣帝还特别封赠李铉为廷尉少卿,并派专人将李铉的遗体送回家乡安葬。李铉除著有《字辨》外,并撰定《孝经》、《论语》《毛诗》、《三礼义疏》 、《三传异同》、《周易义例》等合三十余卷。
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有这么一段话,奶奶知道我学历高,但是对哥大剑桥之类一概不知。她对高学历表达敬意的方式是这样的:“世上是不是就没有你不认识的字了?”刘瑜奶奶知道她是个博士,但也不了解到底是个啥,所以才有了这对话。作为当今最高级别的学位——“博士”,如果你身边有个博士的朋友,多少对他能潜心读书做研究表示惊讶敬佩。其实“博士”在我们中国古代,含义与现代是有区别的,那么让我们来细说“博士”的前世今生。现在我们所说的“博士”,是一种学位制度,起源于欧洲中世纪,是一种从事大学教育的资格证明。真正意义上的学位,是19世纪,世界各国按照美国模式建立的学位制度。据说我国最早的获博士学位的人,是李鸿章的医生——黄宽,而有最多博士头衔的人是胡适,达35个(这个应该能嚣张的说句,还有谁了吧?),惊讶。我国很早便出现“博士”这个词,“南方之博士也”《战国策》“鲁博士也”《史记》。“博士”秦朝是官职,也包含博学的意思,“博士,秦官,掌通古今”《汉书》。汉朝初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置“五经博士”,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每一经设一个博士,职责一是以儒家经典教授弟子,其二是充当皇帝的参谋和顾问。可见与现在的博士不一样,真所谓博古通今。汉后期,博士“出谋划策”的职责逐渐淡去,成为专门讲儒家经学的学官了。汉朝以后,“博士”的名目又开始多起来,不仅仅是传授经书,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博士官位,魏晋南北朝设太常博士,掌管礼仪。唐朝设太学博士,国子学博士,不同的博士传授的对象不一样,太学博士教授的是太学生,国子学博士教授的是高官和国公的子孙。直至封建统治最后的王朝——清朝,依然设博士学官,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街上国子监,就是那时候的国子监博士办公传授经学的地方。在古代,“博士”除了是一个官职,对于一些专精某一专业的人,也授予“博士”名称,唐朝有算学博士,书学博士等等,宋朝有武学博士……这些都是专家性质的教授官。这个和我们现在说的“博士”含义类似。除了朝廷的官职,在民间中也有“博士”称谓,这是一种对于(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师傅)精通某门手艺的劳动者的尊称。“今江南俗,椎油卖茶者尚称博士”《陔余从考》至于“博士”在我国最早为学位并有法律颁布,是在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时候,后来因为战争原因中断。而后经过了近50年,二十世纪80年代,我国的博士学位制度才正式建立得以实施。网上有个段子,这个世界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和女博士,中国传统观念里,讲究男尊女卑,读书从来都是男性的事情,女性安分守己,相夫教子,当我们现在调侃“女博士”的同时,不正好说明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吗?
传播国学 传承国医 弘扬国粹 共铸国魂经典传承 美好有约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在中国古代,教师一直是备受尊重的职业,汉武帝便是一位尊师有礼的贤君。据《通鉴·汉纪三十九》载,有一天,汉武帝到东郡巡视,顺便去看望自己做太子时的老师,“丙辰,帝东巡,幸东郡,引及门生并郡县掾史并会庭中。帝先备弟子之仪,使讲《尚书》一篇,然后修君臣之礼。”之后, 就这一个小小的举动,便使得天下大化。“老师”最初是指年老资深的学者,“传道、授业、解惑”,是老师的基本职责,是受人尊敬的职业。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后来,人们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其实,除了“老师”之外,古代对教师的称呼还有很多,比如先生、夫子、师父、师傅、西席、教授、助教、博士等等……先生“先生”一词的最初含义是先出生的人,引申指长辈、知识丰富的人。师长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是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之一。师傅“师傅”一词原本是太师、太傅、少傅等官职的合称,因为这些职位负责教习太子,所以师傅也成为老师的代称。博士秦汉时期,博士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教授教授,在古代太学中是讲学的博士。国汉、唐两代太学都设有博士,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学校始设教授。助教在古代,助教是在国子监任教的教师。西晋咸宁二年立国子学,始设助教,协调国子祭酒、博士传授儒家经学。古代对“老师”的称谓还有很多,例如“山长”、“夫子”等等,教师节快到了,时光匆匆溜走,我们早已毕业,感谢他们的谆谆教导,才成就了今天的我们。在这个教师节,给你的老师发个祝福吧!如果喜欢,请点击右下角“在看”与转发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满溢的动力~⊙版权声明:部分图文来源网络,侵删。—— 国学经典传承联合发起单位 ——喜马拉雅 华夏出版社山东大学百年学堂 陈李济大健康贵州无忧酒业集团 凤起集团山东迈瑞医疗 浙大249基金会山东省齐鲁干细胞工程有限公司子曰酒店 中成书院………………………………
今年出了一个最火的网红就是苏州的许大小姐。在经过了半年多的坚持打卡,最后许大小姐没有得到处理,现在依然有不少的打卡者,但每天坚持打卡。坚持了那么多天,就没有想着放弃,很多网友坚持着爱国的信念,坚持正义,定能够战胜邪恶,最后将会以一个公正的审判。苏州我们都知道发布不当言论是没有好结果的,像许大小姐这种随便的发布辱国言论的行为,终会得到处罚。但是许大小姐事件却是一个例外,许大小姐在发布了不当言论后,一个月后两个月后,三个对呀后半年后依然没有查出真相,依然没有得到惩罚,这个事,很多人坚持打卡他的原因。很多人认为许某馨事件不可能没有结果,许某馨事件只不过正义迟到了,但相信正义终会来临。以上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之前季某越事件已经做的公正地处例了,这明显是个很好的例子,季某越只是因为发布了不当言论而开除学籍等等一系列惩罚措施,然而许大小姐发布不当言论事件很多人也希望能够得到类似的惩罚。现在很多人关心的是许大小姐为何在发布了不当言论后,还能够逍遥自在频繁更新动态,没有丝毫看出她的内疚和惭愧,而是看到了继续嚣张和蛮横。之前许大小姐有一段非常火的言论,至今没有人敢动她一根头发,她还要回国读博士,这样的言论一经发出,引起了网友们的热烈反应。请问许大小姐如果回国读博士的话,哪一个学校肯收她?不要白日做梦了!就这样的人不应该在国外读博士吗?祖国好像不需要这样的人,也不需要这样的人读博士。有的网友调侃,有苏州平台资源、人脉需要回国读博士吗?至此言论,很多网友希望许大小姐不要不要回来读博士,因为没有人欢迎你,想回来可能也是白日做梦!大多网友都在疑问,从3月底许许某馨事件的发生到现在11月末,其许事件还没有查出真相,这究竟是为什么,没有原因,那是不可能的。尽管这样,很多网友也会相信只要坚持的打卡此事件,只要坚持的关注许某馨,定能够打出许某馨事件的真相,给社会公众一个交代。
中国大学,言必曰清华北大,这两者之所以声名显赫,重要原因之一是学者辈出,大师云集,正如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所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20世纪20年代,清华设立研究院国学门,由胡适建议采用导师制,聘任了当时最有名望最杰出的学者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人为导师,人称清华四大国学大师。清华国学研究院正是由于拥有他们,创办两年后,其声望就超过了早于它创立的同类学校,这四位大师,每一位都是值得我们敬仰和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因“国”而“一生善变”的长者—梁启超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学生、信徒、助手,但他们还是分道扬镳了;梁启超与孙中山合作过,也对立过;他拥护过袁世凯,也反对过袁世凯。对此,梁启超说:“这决不是什么意气之争,或争权夺利的问题,而是我的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决定的。我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就是爱国。我的一贯主张是什么呢?就是救国。”“知我罪我,让天下后世评说,我梁启超就是这样一个人而已”。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著名思想家、活动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近代国学大师。"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早年鼓吹改良变法为人所熟知,1917年退出政坛,期间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1918年赴欧,亲身了解到西方社会和文明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复归传统,也转而以主要的精力,来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了。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末优秀的学者,也被公认为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梁启超学术研究涉猎广泛,中国学术文化即"国学"的诸多领域,几乎都涉及到了,而且在史学、文学(散文、诗歌、小说、戏曲及翻译文学)、哲学、经学、法学、美学、伦理学、宗教学、书法艺术及子学科目录学、图书馆学、佛学等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和建树,不乏真知灼见,尤以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梁启超一生勤奋,著述宏富,享年56岁,在将近36年的政治活动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每年平均写作达39万字之多,各种著述达1400多万字。梁启超是近代史学的奠基人,是20世纪前期创建我国近代史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他敢于创新,推动了"史学革命",并在革新文章风格方面,一马当先。辛亥革命前,他就发明了一种介乎于古文和白话文之间的新文体,其中《少年中国说》曾入选中学课本,具有强烈的鼓励性和进取精神,“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朗朗上口,如山石崩裂,传诵不衰,同时,梁启超还是中国第一个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人,而且像"政治"、"经济"、"科技"、"组织"、"干部"等等词汇,皆始于梁启超先生。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是当时四导师中名气最大,年纪也是最大的,1927年,离开清华研究院,1929年病逝。学贯中西、“教授中的教授”— 陈寅恪陈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江西修水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陈垣并称为"史学二陈",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香港大学、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曾兼职北京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曾两次聘请他为教授(是该校第一位受聘的中国语汉学教授),皆因故未就,抗战期间两拒日方重金相邀,解放前期,还拒绝傅斯年去台湾、香港的邀请。陈寅恪其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很多教授也常听他的课),因为被称作“公子中的公子,教授中的教授”。陈寅恪家学渊博,有极其深厚的国学底蕴,国史精熟,且勤勉不辍,还留学数载,青年时期遍求西方知识殿堂,如美国哈佛大学、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等,他积蓄各方面的知识,且精通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种语言,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使他在研究史学方面得心应手且有得天独厚优势,中外皆通,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陈寅恪自1926年留学回国后,就任清华大学历史、中文、哲学三系教授,当时的清华研究院主任吴宓认为他“最为学博识精”,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力荐陈寅恪为导师,并向人介绍:“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是当时清华“四大导师”之一,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被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 ,年仅36岁。陈寅恪在师生中享有“盖世奇才”、“教授的教授”、“太老师”等称誉,在清华校园里,不论是学生还是教授,凡是文史方面有疑难问题,都向他请教,大家称他为“活字典”。他讲课时,研究院主任吴宓教授是风雨无阻,堂堂必到的听课者;其他如朱自清等水准很高的教授,也常到教室听他讲学;哲学专家冯友兰,当时任清华大学秘书长、文学院长,可每当陈寅恪上《中国哲学史》课时,冯先生总是恭敬地陪着陈寅恪从教员休息室走出来,静静地坐在教室里听他讲课。他当时在国学院指导研究生,他讲课时或引用多种语言,佐证历史;或引诗举史,皆信口道出,而文字出处,又无不准确,伴随而来的阐发更是精当,令人叹服!盛名之下,朴素厚实,谦和而有自信,真诚而不伪饰,人称学者本色。他为国家培养了许许多多的优秀人才,其中不乏如季羡林、蒋天枢等大师。历史评价: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梁启超: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著作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国学大师吴宓: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寅恪虽系吾友而实吾师。著名史学家严耕望: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甲骨巨擘自学成师的大师—王国维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静安,初号礼堂,晚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清末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心理学、伦理学、教育、戏曲等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是中国近代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且平生学无专师,自辟户牖,成就卓越,贡献突出,著有《人间词话》等名著。王国维从事文史哲学数十载,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这位集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于一身的学者,生平著述62种,批校的古籍逾200种。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王国维政治上保守,性格忧郁悲观,埋首学术,不问功利,是典型的学者气质,甲骨四堂之一,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1925年,王国维受聘任清华研究院导师,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被称为“五星聚奎”的清华五大导师,桃李门生、弟子遍充几代中国史学界。1927年在其50岁人生学术鼎盛之际,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国学史留下了最具悲剧色彩的“谜案”。他断然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中国学术的巨大损失,令人扼腕叹息! 王国维为何自溺,至今仍争论不论,而历史的真相,总是被纷繁复杂的人为或非人为的因素遮蔽着,让我们这些后人雾里看花。历史评价:“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 ——梁启超“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郭沫若“中国近代之世界学者,惟王国维及陈(陈垣)先生两人。”——伯希和“南方史学勤苦而太信古,北方史学能疑古而学问太简陋……能够融南北之长而去其短者,首推王国维与陈垣。” ——胡适语言学之父、哈佛精英—赵元任赵元任(1892—1982),罕见的语言天才,字宣仲,江苏武进(今常州)人,生于天津。1910年为赴美留学第2批留学生,先后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和哲学、语言学,期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也先后任教于康奈尔大学物和哈佛大学。1925年,清华大学增设“国学研究院”,他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被聘为导师。1929年6月底国学研究院结束后,被中央研究院聘为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语言组主任,同时兼任清华中国文学系讲师,1938年,他再度去美国哈佛大学攻读语言学,经过6年潜心研究,成为名闻世界的语言学家。1945年他被任命为美国语言学会会长,1960年任美国东方学会会长。他先后获得美国三个大学的名誉博士称号。赵元任先生他博学多才,既是数学家,又是物理学家,对哲学也有一定造诣,然而他主要以著名的语言学家蜚声于世,被称为“汉语言学之父”,为中国语言学开辟新路,是中国现代语言和现代音乐学先驱。他从1920年执教清华至1972年在美国加州大学退休,前后从事教育事业52年。中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朱德熙、吕叔湘等都是他的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赵先生永远不会错”,这是美国语言学界对他充满信赖的一句崇高评语。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社会科学院语言所所长吕叔湘称赞赵老对中国语言学的贡献,一是他以现代的语言作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给中国语言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二是他给中国语言学的研究事业培养了一支庞大的队伍。
【本报讯】(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华静)6月22日上午9时30分,《金城讲堂》在兰州市图书馆开讲,特邀嘉宾顾大朋教授将带来一场题为《国学名义楷定》的专题讲座,重点立足时下的“国学热”现象,从古至今、深入浅出地阐释“国学”这个概念的渊源与流变,帮助大家更全面的理解“国学”定义,品味中华传统国学文化的精髓和魅力。《金城讲堂》本周将连推三场国学讲座,除每周六固定的这场讲座外,6月20日到21日,《金城讲堂》还将下基层走进榆中县贫困学校,把国学经典送进校园和课堂。本次特邀嘉宾是80后国学博士、援疆名师顾大朋教授,她将围绕《论语》《孟子》和国学经典,给榆中县贫困学校学生和金城市民群众接连奉上三场国学的“精神大餐”。《论语》是儒家的扛鼎之作,而其中的成语也一直被我们所津津乐道。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孟子》同样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意蕴深刻而又生动形象的成语。6月20日和21日每天下午2时30分,《金城讲堂》国学讲座将先后深入到榆中县甘草小学和榆中县清水学校,顾大朋教授将分别带来《跟孔子学成语》和《跟孟子学成语》两场讲座,重点围绕出自《论语》《孟子》的经典成语,阐释我们生活和学习中常见成语背后的文学典故,帮助中小学生透过成语领略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并启迪中小学生从成语中明白人生的道理,得到成长的感悟。本活动由市委宣传部主办,市文明办、文旅局承办,市图书馆协办。广大国学爱好者,可前往讲座现场,跟随顾大朋教授共同领略儒家经典的语言魅力,领悟国学的基础知识和智慧结晶。咨询电话:8581917、13099111561;免费领票处:兰州市图书馆读者服务部。顾大朋,女,汉族,80后,浙江外国语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博士,浙江大学中国哲学博士后。新疆阿克苏姑墨书院名誉院长,浙江时代出版印刷公司主编,“朋来乡村”国学课堂创始人。2008年起于西湖国学馆主讲《论语》《孟子》,2015年起于杭州国画院美术馆主持“国学经典传习”,2017年获阿克苏地区首届“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2018年获教育部·中央电视台“最美教师团队”代表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