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发现:博士后经历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 拥有博士后经历的教师年收入比没有博士后经历的教师年收入高出11.40%。博士后经历的经济价值存在明显的异质性, 而“海归”博士后经历的经济效应是“本土”博士后经历经济效应的6.46倍。前一段时间在知网上看到一篇《博士后经历能给高校教师带来经济收益吗?》的文章,小编这才发现,原来博士后的含金量是有科学依据的。以前,在搜集整理国内各高校的招聘信息时,只知道有的单位明确只要海归,有的单位海归优先,有的单位同样的岗位,给海归开出的薪酬高上一大截。反正总结一句话,去应聘,海归博士后就是有优势,这都只是归纳总结的经验之谈。这次,研究人员以科学严谨的态度,采取传统和现代对比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全国13个省份88所高校的教师进行调查,利用因果推断方法, 从微观上比较分析“海归”博士后与“本土”博士后经历的经济效应,得出“海归”博士后经历的经济效应 (26.36%) 是“本土”博士后经历的 (4.08%) 6.46倍的结论。这也说明拥有高层次、高水平的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毫无疑问会大大提高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此外,出国做博士后,本身也是一件益处多多的事情。比如视野更开阔的学术训练,良好的外语(英语、俄语)水平和国际人脉等,都将是个人后期发展的优势。然而,在现实中,很多人总是觉得出国难、没精力、没时间、财力不足、年龄太大、家庭负担重、各种压力大等等,因为各种正当缘由,在国内兢兢业业地读完了本硕博,还想继续出国深造留学时,突然发现,出国留学好像是不可攀登的高山,只能在原地默默长叹,生活太难了。事实上,根据科学研究表明,很多国内博士出国做博士后,并非难事,而是获得出国学习/工作经历的众多方式中,难度最低、回报率最高的一种选择。简单来说:从入职上说,国外做博士后的入职门槛比博士留学低很多;国外博士后岗位空缺大,易申请;从出站来讲,国外博士后出站的难度低;国外博士后年限短,一般只要2年;从就业上看,国外博士后待遇丰厚;国内更看重的国外的博士后的价值;国外博士后是工作,结束后会有机会全球就业。从学术来谈,出国做博士后能够享受学术探索带来的乐趣,能一直有脑力上的刺激和挑战,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从经济效应与非经济效应两个角度来讲,以高校教师为例,科学研究数据表明:博士后经历增强个人的核心竞争力。首先,博士后经历是一种专职科研工作体验, 学者们在学术氛围活跃、学术水平较高、科研经费充足的大学、实验室和企业中成长和发展, 在这期间,快速聚焦专业定位自己及主攻的研究方向, 准确聚焦科学前沿, 深化交叉学科知识,提高自身专业水平,规划未来学术发展道路, 寻找更高水平的学术发展平台。同时在与学术界的大佬或年轻的学者交流过程中,知识、文化、思维的碰撞会带给你新的能量和希望,可能超出你的想象,这既会在最短的时间内锻造你成为独立的创新性培养学术研究者还会拓宽你在国内外的学术的社会网络和影响力。再有即使你最终发现自己并不热爱自己选的研究方向、研究专业或者整个学科,你拿到了博士后学位,受到严格的学术训练,完成该做的研究,收获很多可迁移的技能。这一切的努力和尝试都是有意义的。就算研究失败了,失败的经验也是有意义的。演讲、数据处理分析、文献搜集整理、写作的能力跟科学的专业研究能力以及自学能力等等这些可迁移技能都会在各种工作派上用场。就比如说在高校教学,教师能把复杂的概念用简单的话语讲清楚、讲明白是一项很重要的可迁移能力。另外,“海归”博士后经历的经济效应 (26.36%) 是“本土”博士后经历的 (4.08%) 6.46倍。这一结论不仅与当前我国高校教师招聘政策导向直接相关, 也与博士后学术劳动力市场的现实图景高度吻合。完成博士后科研任务、达到出站条件、取得博士后经历证书等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 需要付出诸多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机会成本;成本高低与个人能力负相关, 能力越高, 成本越低。因此, 能否在规定时间内顺利出站是博士后人员传递自身能力信号的有效途径, 更是一种通过完成特定考核条件来证明自己能力、以获取雇主认可和优质工作岗位的资本投资,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可以帮助自己获取相应资源、机会和条件, 比如“海归”层次人才享受的工作待遇、工作条件、科研配套经费以及家庭安顿福利等,提高自身的经济回报,强化人力资本储备、提升未来工作实践表现、获取高效益。出国做博士后不是负担不是折磨,是一种选择一个机会。在这个混乱浮躁的世界里,愿意为学术付出时间付出精力,对某些知识还有纯粹的好奇,在各种压力下保持神志清醒,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你能走到这一步,这本事就已经是巨大的成功。是时候,要对自己说再努力一次,这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吃饱饭,睡足觉,照顾好自己,准备好,就出发,时不我待,看好了,选择对了,不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大踏步地迈向美好的未来!无论什么选择,都是对的,至少你去体验了你不曾体验的,你得到了不曾得到的,你失去了你注定失去的,人生就是值得的。
国内一流大学的博士,只能去三流的高校工作;国外三流高校的博士,却能进入国内一流大学。不要不相信,当我们查阅了国内高校的招聘信息后,的确能明显的看到这个情况。当前,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明确只要海归,甚至是有的单位同样的岗位,给海归开出的薪资能比相同学历的人高上一大截。这一方面表明了用人单位可能存在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拥有海外的学习工作经历,确实在就业市场上拥有很大的竞争力。比如更加开阔的学术视野、良好的英语水平和来自国际的人脉等,都是加分项。这并不是贬低国内高学历人士的价值和能力,只是在工作中,阅历和经验、视野、思维真的很重要。但现在的问题是,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博士并不是那么好读的!有的人在国内本硕博读完倒是想去国外镀镀金,但是一方面国外的博士不好申请,另一方面年龄等现实因素也不允许了,所以最好的选择就是出国去做博士后!原因如下:1、在国外,申请博士后的门槛比申请博士留学低很多;2、外国人做博士后的少,很多岗位都招不到人,容易申请;3、国外博士后出站的难度要远远低于国外读博;4、时间短,只要2年。5、待遇丰厚,一年几十万不成问题。6、做了博士后以后有机会全球就业,相比国内的博士、博士后去国外就业简单很多......所以,当你真的无心科研,博士毕业后,申请出国做个博士后也未尝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前提是你要把博士读完,因为做个博士后也不是一般人能胜任的!
博士毕业之后,一般来说会进入工作岗位,选择去高校或是进企业。但有部分博士会选择继续深造,这时候他们大多会选择去做博后,一方面可以做研究,一方面有一定的基础收入维持生活。而做博后,去海外会是首选,通过借鉴海外的平台,提升科研能力,同时也体验不一样的生活。当然,之所以选择去海外做博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国内高校招聘人才越来越看重海归经历了,有些高校甚至明文规定没有海外留学或者访学经历,升职都将受到影响。在某博士后论坛,有一名博士后发起了调查,想要了解长期在海外做博后最烦恼的方面,得到的两个最多的回答:一个是在海外融入的问题,一个是回国找工作的问题。长期在海外做博后的人,大多抱着一个目的,那就是希望能融入当地社会,扎根海外,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考虑回国。因为如果考虑回国,两年博士后出站后大多数人就选择回国了,长期做博士后的海外人士,自然在等待机会。那么长期在海外做博后的人,他们内心有哪些烦恼?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些博后的回答中窥知一二。最主要的还是海外融入问题。我的很多朋友出去时间长得几乎也有接近20年的了,短的也有5到6年的,但是绝大部分都还是无法融入当地的环境,尤其是和外国人之间的交往,或许这就是文化背景不同的原因。再有一个原因,或许是我们一直把自己当作是外来人,或许是不同背景的人很难走入对方内心而无法真正成为朋友,说实话,国人到哪里工作都是勤奋的,可以获得成绩的,这个没有问题。在外多年的经历以及科研经验,回国不存在占坑和不占坑的问题,回国可以找到不错的工作,但是很多优秀的人才不愿意回国,这是个问题。总而言之,在哪里混生活都不容易。另外一名博后同行则表示在国外融不进去,想回国也找不到一劳永逸的合适岗位,一直处于纠结中。国内的科研环境好了,国外一直很难融进去,想着回国,但是这个很大程度上有背离原先的出国初衷。再者,真要想着回国内能够一劳永逸的职位也少,都是给国外回去的大牛们准备的,相信多数在国外混了好久的博后都不属于此列,所以回国也是要拼的,就这么反复纠结中。最烦恼的就是,在国外没什么发展机会,鸡肋一样,想回国了还没有合适的岗位,郁闷无比。博后的位置时间一般不长,相对不稳定,得经常找工作,一般2年或者3年,有的甚至一年就得换一个地方。工作两站后,会担心,接下来博后不好找,因为一般找博后的地方,都不希望对方是做了十年八年博后的人。现在国内竞争大,海归人数多,而且长年在海外,在国内一般认识的人少,找国内位置也不容易。在小编看来,如果一直在海外做博后,不能成为当地大学的老师,其实是有风险的。丰厚的收入虽然有,但是期间的担忧会越来越多,从一个博后做完进入到下一个阶段时,总是在不停地跳,没有固定下来。这对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人来说会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所以最好是有目的性地做博后。有人说博士后是国外找不到工作的人才做的,但是在国内,由于文凭的影响力所限,所以好多人选择做博后镀金或跳槽海外。出发点是对的,但是中间一定要实时地调整对策,不可盲目地总在做博后,可以考虑回国或在当地找工作,一定要坚定信念,才能事有所成。欢迎各位读者朋友留言发表自己的观点。我是教育向前冲,本篇图文等部分素材源自网络,侵联删。
一、国外导师如何看待博士后博士后对实验室小组是至关重要的:他们提供科研操作所需要的专门技术;充当实验室日常的管理者;对科研提供日常和技术方面的督导;使用技术仪器和收集测量数据进行实地研究。二、国外博士后位置对英语有什么要求吗通常没有具体要求。博士是一个高端知识群体,都具有英文的读写能力,一般申请博士后职位和出国签证时对博士的英文能力是没有具体要求的。三、国外博士后有年龄的要求吗?国外博士后没有具体的年龄要求,以科研背景及工作经验为主,有些看重论文背景,有些看重实际应用能力,还有些需要很好的idea。四、没有英文文章可以找到博士后职位吗?根据国家和专业及导师的要求不同而不同,最好有英文文章,列入SCI、EI检索的更好。但有些导师也会则偏重于工作经验、研究技能,比如您参与过的项目、申请过的专利等。五、为什么国外博士后多要求申请者为博士毕业五年内?确切的说,是“有效参与科研”5年内,如果中间你歇了一年产假,或者做了两年义工,经了三年商,大部分情况下这些是不记在年份里面的。博士后post-doc在西方虽然定义不同,但多指获取博士之后的那第一个(或包括第二个)职位,属于给early career求职者设立的范畴,这里的研究年限限制是为了保证竞争公平——同一个职位,有10年研究经验的和一个有2年工作经验的去竞争肯定有10年经验的貌似更胜任——但在西方,这些senior研究员应该去申请为mid-career以上设置的职位或基金。这和足球赛分少儿组、青年组、成年组的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看的不是生理年龄而是学术年龄。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各国家、包括不同的院校、科研机构等,政策都会有所不同。六、临床医学本科毕业可以申请美国博士后吗?在美国,其它学科领域都只有博士(PHD)才可以申请博士后,只有临床医学专业才会有本科申请博士后的,这是因为中美两国的医学教育体制不同而出现的特例。经过美国普通大学四年学习,拿到学士学位(B.S.),其中的佼佼者才有可能进入医学院学习,毕业可拿到M.D.。中国的医学院系统与日本等国家相似,直接从高中毕业生招收,临床专业学制4-6年,学识课程30门以上,其中含实习1年,毕业后获医学学士学位(B.S.),虽然以后可以继续作医学硕士和博士,但课程门数(硕士7-8门,博士5门以上)不同,另外侧重科研训练。虽然中国与美国不对等,但美国权威认证机构认可中国的医学学士学位(B.S.)相当于美国的M.D.,称为M.D. equivalent,。所以在很多医学或生物医学领域的博士后招聘中,条件会写明MD或者PHD可以申请,也有的只写明PHD可以申请,因不同的学校或者研究机构的用人要求而异。一般招收方会要求,中国临床医学学士学位(本科5年),即等同于MD,可以申请博士后职位。关键是要看科研背景及研究能力。
985博士将毕业,大牛导师要留做博后,是走还是留?你会怎么选?对一名博士,特别是学术兴趣浓厚、科研能力强、学缘背景好的博士来说,就业并不是一件难事,择业的目标往往也不会太多,无外乎就是高校和科研院所。对这类博士来说,最需要考虑的是以什么方式什么身份去高校(或科研院所),以及去了之后怎么更好地发展。所以,他们一般会面临两个选择:一是继续跟着现在的导师,做一个忠诚的团队学术骨干,利用导师这棵大树往上发展。但由于经历不够,又是在招聘要求很高的985高校,所以只能是先做博士后,再慢慢以普通教师身份发展;另一个是去国外做博士后或访问学者,混足2-3年,利用国外平台做出一些业绩来,回国后直接可以聘为副教授,甚至获得青年千人,但这样也有可能脱离原来的导师和团队,回国后出现孤立无援的境况。作为一名高校人事工作者,我平时不但负责招聘工作,也要设计规划青年教师的发展路径,以我多年的工作经历来看,这两种选择都是可以的,只要把握好其中的一些关键环节。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两种情况:第一种,博士毕业后直接留在学校做博士后这种选择对导师最有利,因为导师培养你几年,刚用着顺手,并不希望你就此离开。你博士期间的一些思考,刚刚可以转化为成果,如果去了别的学校,以别的学校为第一作者单位发表,那对学校和导师就是一种损失。而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博士留在学校继续做博士后。说得夸张一点,博士后制度其实就是高校抢夺博士智力成果的一种手段,以留校为诱饵,通过制定一定的任务条件,让博士把此前积累的成果都倒出来。如果能源源不断地产出,博士就有机会留校,如果倒不出来了,那就只有出站走人。如果你选择留下来做博后,最近几年的压力就会更大一些。要想增加成功率,题主一方面要保证自己的那篇顶刊必须发表出来(如果是CNS一篇就够,如果是次顶级,最好2篇以上);另一方面,题主要赢得导师的信任和帮助,只要导师愿意出手,带着你报个省部级奖励,给几个结果让你打包成更高水平的论文,留校就不是个难事。等留校之后,仍然可以出国访学,提升个人视野,还可以继续在导师的支持下冲击青年长江、优青,进而成为学术牛人。如果没有导师和团队的支持,想靠一个人的力量,恐怕连留校都困难。而要赢得导师的信任,除了体现出学术能力外,你还需要踏踏实实,任劳任怨,对导师忠诚,努力为团队做出贡献,成为团队里的担当者。在团队工作,团队协作能力和执行能力比个人创新能力更重要。第二种,去国外大学做博士后,再回国发展出国做博士后或者访问学者,虽然也只是一个过渡,将来仍然要面临回国就业问题,但在相同学术能力,相同成果水平的情况下,有2-3年海外经历就有天然的优势,同样是两年或三年经历,国内博后出站大多仍然是讲师,再参评副教授则要受名额限制,就算有成果也要排上几年;而境外名校的博后(或助理研究员)则多半可以不占名额,甚至直接聘任。不过,要想在国外有所作为,回国后受到认可,关键在于选准导师和团队。这其中,最理想的一种是选择与导师有合作关系的境外导师,一方面接收概率高,另一方面还可以保持与国内导师的联系。甚至,到国外高校后还可以继续沿着博士方向做下去,这样更容易出成果。事实上,很多博士和高校教师出国做博士后,就是冲着国外的实验室去的,并不一定做国外导师的研究方向。除了和国内导师保持紧密联系,你发表的与博士研究方向相关的论文还可以发给国内导师审核把关,如果涉及到导师的观点或之前博士期间的实验数据,还要注意挂上导师的名字。总之,出国后,不管你有什么发展打算,都应该尽量维持好和原导师的关系,只要你有一天回国了,导师就是你强有力的后盾。当然,大家可能会说:毕业还可以去企业嘛。不过我认为,对于一个985高校毕业,有机会发表顶级期刊论文的博士来说,去高校的发展前景更好一些。但不管去哪里发展,不管做什么样的工作,一定不要轻易放弃你已经做了多少年的专业,也不要轻易放弃你经营了多少年的学术资源,尽量试着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再往上爬,这样才有机会走得更高更远。
01我是一名毕业三年的博士。现在在某一线城市研究所做助研,32岁,有个小房子,背着房贷。现在准备离开一线城市回家或者东部沿海高校或者国外发展,手里有青年基金,已经结题,自己研究方向也发表了几篇顶级期刊。自认为科研实力一般,在现在的研究所,职称也上不去,待遇万年不变,生活压力较大。目前有小孩,年龄较小,和老婆商量,准备回老家或者江浙一带的高校发展,或者出国读博后再回国。最终思来想去,还是是想找个压力不大,生活和工作能平衡一点的高校,985学校就不妄想了,以我目前的资质,没有海外经历,基本很难。现在我的合同马上就要到期,手里有两个选择,万分纠结,希望同行们能给给意见。02一是去三线城市某二本学校,给安家费50万,据说是一次性到账,不会分批,这点比较厚道。但不好的地方是服务期限至少十年,给的是讲师职称,享受副教授待遇,后期需要评职称,每个月的工资不高,只有5000多,如果有科研奖励,那就另算。当然这个学校的平台也很一般,做实验基本不可能,只能去借其它平台做。不过离老家也近,各方面都有熟人,以后有问题了可以互相照顾,生活的压力比较小。另一个选择是去欧洲某国做博士后,已经在面试阶段,没有意外的话应该没有问题,但可能还要等几个月。也是以前的博导帮忙联系的资源,博导给我的建议是等欧洲博后的消息,国内的高校暂时先别联系。博导在本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他建议我出国待一段时间,念完博后,然后回国找个压力不那么大的高校做科研。目前的第一个选择,我还没有告诉博导,因为是在找博导帮忙之前我自己联系的,权当是个保底。现在面临的这两个选择,让我非常纠结。不同的选择,可能后续的职业发展,人生发展就是不一样的风景了。03我现在所在的研究所单位,合同下个月就要到期了,开弓没有回头箭,不可能续签或是再多留几个月。老婆是全职家庭主妇,没有收入来源。如果我等国外的博后消息,离职后的这段时间将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如果国外的博后黄了,第一个选择也不可能等我那么久,到时候压力会更大,可能面临长期失业的状态,无法养家糊口。现在非常纠结,是安心等国外的博后消息,还是再多找找国内其它高校,但这又违背了博导的意愿,所以没有付诸行动。假如选择入职三线城市的二本学校,服务期总共十年,如果出国,学校规定需要工作三年后才能出去,而且十年内离职,需要赔所有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还要赔违约金。这是我万万不能承受的。我问了以前的同学,按照我目前的条件,去某省属二本,在本学科的话,他们学校有可能给副教授职称,但是我最终还是没有联系那所高校,还是听从了博导的建议。04面对这面博士的人生转折点,同行们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与建议。同行A:二本一定要慎重,就是纯上课了,高中老师那样的讲课,大部分基本一辈子讲师,最多到个副教授,能接受的话,放平心态,问题也不大。同行B:欧洲博后没钱,没点家底,养活三口人估计困难,二本那个5000多,可能就是一直这样子,如果可以接受,估计三年后也能找到。反正我们这里省属二本5000多的老师都活纷纷辞职或者兼职中,进这样的高校很容易。同行C:只要还是在学术界,肯定得抱你博导大腿,以后在地方高校混,别人也是看你导师是谁,建议选择欧洲博后。同行D:选择可以直接给副教授职称的高校,这个很重要,如果不行,那就选择去做博后。最终,这名博后还是选择了继续等待欧洲博后的信息,推掉了二本学校的邀约。
来源:募格课堂作者:杏仁香芋大家都知道相当一部分的中国女博士一直生活在社会偏见中,所以女性教授在中国高校中比例相对较低就不是什么令人惊讶的事情了。从全球的平均数据来看,女性教授所占的比例只有10%左右。在英国,这个比例更高,但也没有达到25%。 了解了这些数据,你就会明白我的经历有多么难得了。从到英国做博士后开始,我何其有幸地分别在三位女教授的课题组里面工作过。她们处在各自事业的不同阶段,但都是英国科学研究领域里面的佼佼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和她们共事的经历让我对自己是否以学术研究作为最终事业开始了认真的思考。我是一个对未来不做太多计划,随波逐流的人,命运的安排让我漂泊到了英国,在连续三位女教授的强力影响之下,最终我也走上了学术之路,虽然不期望自己能够达到她们的高度,但也还是希望能够像她们一样具有影响他人的力量。01.上升期中的新晋教授教授A是我的第一位英国老板,比我略大几岁,从本科到博士后都是在英国名校。在我刚到她组里的时候,她是高级讲师职称,在我合同期满离开时晋升为Reader,之后又是用了几年时间晋升教授,速度不可谓不快了。我们这些年一直像朋友一样保持着来往。她出差到我所在的城市就会来看看我和我的家人,我家二宝出生时买了礼物过来探望。工作上她也仍然扮演着我的“指路人”的角色,我独立工作后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和她的合作项目。 刚到英国的我是个没有什么事业心的我,对未来没有任何计划,对自己没有什么期待,只想着听老板的话就行了,几乎就是把自己当成一个高级技术员。在A课题组的几年,是我从一个“技术员”被迫向真正的科研人员转变的几年,也是我开始对自己未来事业发展有所思考的几年。我给A贴的第一个个人标签是“亲切”。刚到英国的我们(我和我的家庭)有种种的不适应,她全方位地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帮助,包括帮忙联系小孩儿的幼儿园等等。这大概就是部分女教授或者女老板的独特之处,她们更细心,能够给予你更多的精神关怀,这恐怕是很多男教授们做不到的,作为个性软弱而又敏感的我来说,这些帮助和关心都是最及时的支持,让人铭记至今。但是如果因此把A归类于温柔型老板就大错特错了,A个性其实很强,在很多事情上都颇为坚持自己的立场,但又不是固执到不近人情。她更喜欢鼓励学生或者博士后们找到合适自己的发展方向,并为此尽其可能地提供一切帮助。我其实到现在也不知道她是如何看出我这条咸鱼在科研上的潜力的。刚到英国不久,她就鼓励我自己申请Fellowship,去实现自己当时小小的一个idea,并且帮我分析如果要在英国达到这样的funding,需要自身在哪些方面强化。虽然最后没能申请成功,但是这样的鼓励和帮助悄无声息地助长了我的“野心”,开始对留在英国自己做老板产生了期待,不过当时还很不自信,把申请fellowship当作自己的主要目标。到后来,因为项目合同即将到期而且没有后续资助,A几乎手把手地指导我怎样找工作和准备面试。在我收到面试通知后,让我在组会上试讲自己的应聘报告,全组的人作为模拟考官给我提各种问题,一点点提高着我的应聘能力,就这样成功地把我送到了下一个女教授组里。即使在我离开课题组后,她对我的帮助也没有停止。我在我的第三位女老板C的课题组工作时,有几次讲师面试的机会,但都没有成功,作为我的推荐人之一的A写信给我说,因为我能获得面试机会,简历这些纸面上的材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恐怕还是面试技巧需要提高。因为我们不在一个城市,她帮我联系了一个我所在大学的女老师(又是女老板!),其实她们也刚刚认识不久,但是简单通了几封邮件介绍了我的情况后,那位老师就邀请我到她办公室,专门就我的答辩和面试技巧给我来了一次一对一辅导。见面聊过之后我很快就发现为什么A和这位女老师能够一见如故了,两个人都是事业狂,属于为了事业可以放弃一切的人,但是又同样对人如此热心。这样的老板们,哪怕是事业狂,也一样可爱啊!02.事业快速发展的中年教授我的第二位女老板B,估计比A能大上十岁左右,身高极高,超过了一米八,平时说话是很直来直去的,从第一天开工,她就直接告诉我们(当时一起招了四五个博士后),没有工作时间的要求,大家自由安排时间,去看牙医啊什么的也不用通知她,但是你工作上投入多少,她会给予你同样的回报和支持。刚开始我有点儿不适应这位老板的风格。和事无巨细地给予关心的A不同,B从不仅仅因为客套而没有实质内容地回复邮件,通常有什么事情告知她,她都不会回复说知道了之类的,所以就假设她知道好了。在A组里的时候,我写邮件经常仿照热情的A,以Dear XXX开头,然而到了B这里,很快就开始顺应老板的风格和习惯,邮件的开头都变成了Hi XXX。 B的外表和做事风格更符合人们对女强人的想象。她的工作成就相当出色,以一己之力撑起了整个学院,并整合学院资源,从英国最大的funding body获得资助,成立了专业研究中心。如果说A为我打开了一扇门,我从此开始寻求fellowship的机会;B则为我更精准地调整了方向,她直接建议我可以试试应聘讲师。我本来是不太自信的,但是一位如此出色的教授给我的建议,让我平添了一份胆气,觉得自己真的可以考虑一下,于是开始做这方面的功课,看看自己需要往哪个方向努力。B的办公室就在博士后办公室的隔壁,平时写东西累了她就会跑到我们的办公室来聊天,人靠在椅背上,两只脚高高地搭在桌子上,嗯,这个形象实在是不够淑女。但是我其实相当喜欢她这种性格,尽管我们之间并没有从老板-打工仔的关系进化成更深厚的友谊。我也很喜欢她的课题组,组里大多数都是博士后,大家都比较成熟,有共同语言,能聊到一起。在组里工作时间不长,她们还给了我一次生日惊喜。因为我一般是过农历生日,所以那天没太在意办公室里的异常,她们先是说老板下午要过来我们办公室开个会,时间快到的时候,隔壁办公室的博士生们也跑过来了,而且都坐在我身后,感觉好奇怪。我还在趁着会议之前的一点儿时间赶报告,然后就发现自己成了会议中心。对于有轻微社交恐惧症的我来说,成为焦点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在众目睽睽之下还要切蛋糕,简直要了命了。不过正是因为尴尬才难忘啊。 可惜的是,我做的项目是最短的,因此我是第一个离开B课题组的,当时颇有点儿被大家抛弃了的感觉。但是后来我才知道B可能大概曾经为给我找到后续的项目资助颇为奔忙了一阵,不过等项目落实的时候我已经接受了下一个offer。尽管如此她还是把新的项目向后拖了两个月,确认我的新合同能够顺利执行才为新项目发布了招聘广告。说可能大概是因为转告我这些事情的前同事们对此也不是很确定,因为B没有跟任何人讲过,都是大家通过蛛丝马迹猜测出来的,所以我也没办法去跟她道谢,这样的老板,哪怕彼此之间并不亲近,也一样可爱啊!03.事业有成的老教授第三位老板,C教授,又比B大了有十岁左右。该发的好文章都发过了,C隐隐开始有佛系科研的苗头了。她给我的印象真的就像个成名多年的武林高手,在学术交流以及科研交流的各种场合都游刃有余,举重若轻,似乎任何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但是或者是因为这位武林高手对江湖渐生退意,或者是本身性格所致,她的工作节奏永远都是慢条斯理地,所以在比如写文章需要她把关的时候,可能就要等很久,久到你不得不反复提醒她,要不然她真的会忘得一干二净的。不过对于有deadline的任务,她还是能够超水平发挥,挤出时间完成的,至少我还没见过她错过哪个deadline的。不过还好她没有完全把我们这些博后和学生们放养,每周一次的一对一项目跟进会议还是会有的。她自己其实也还在严格遵守学校规定,每天早上大概八点半到办公室,晚上五点半左右下班。该做的都做。对待学术研究的标准也没有放松,曾经有一次在一起去开会的路上,我听到她和组里另一位同事讨论工作,提到几年前发表的一篇文章,有同行反映其中部分实验重复不出来,文章的第一作者已经毕业离组,所以她交代我的同事再重复一下实验,如果我们自己组也不能重复实验结果的话就要撤稿。 和前面两位教授一样,C对待学生和博后也是非常supportive的。在了解了我的个人发展计划以后,她有针对性地给我提供了帮助,比如发现合适的培训就会转发给我,给我更多的机会在实验室里指导本科生实验,帮助我申请校内小的研究项目等等。这些经历最终都体现在我的简历里,弥补了我教学和独立科研经验的不足,帮我争取到了很多面试机会。在我准备面试的时候,C也给我单独指导过一次如何回答面试问题。而且她还跟我说,如果用得着,我在她组里工作期间使用的实验材料我都可以带到新学校使用;她的合作者们都可以介绍给我;她参与的项目,如果我有兴趣,也可以参与合作。我后来的面试中就有一个问题,你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现在所在课题组有没有冲突,会不会受到某些限制。我猜想我在回答这类问题的时候会更加自信吧。 我开始独立工作后,也和C一直保持着邮件往来,我们有的时候聊聊准备写的文章,有的时候聊聊我要开展的课题,有的时候也会聊聊生活琐事以及这次疫情相关。她说很高兴我已经找到了讲师职位,否则在这种环境下,博士后们会更焦虑,她也在尽其所能地帮助她组里的博士后们。对这位老江湖,我发现很难再用一个词去形容她,不过我还是要说,无论怎样,这都是一位可爱的女教授!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一个是来自于近年来看到的国内很多的导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甚至最终会导致不可挽回的惨剧发生;再一个是国内似乎对女老板还存在一定的偏见。我的经历也只是管中窥豹,可能我比较幸运,遇到的都是很好的人,我也在努力成为这样的人,所谓导师,责任重大,我们拥有着影响他人的能力,在国内甚至可能是影响别人的一生,我希望能把我这些女老板们这些正能量传递下去!
作为大学老师,小西个人建议有心走科研路的话,尽量选择去国外做2年博后再人才引回国内单位。一是待遇和福利会高非常多,二是有机会去更好的平台,未来的科研路也好走不少。哪里都有圈子,想要融入就得需要一些自身条件,比如同门、学校平台、团队知名度等。说句不是太适宜的话,二三本批次合并的大趋势下,依然是二本的高校更倾向于应用型为办学定位,不太能提供做科研的条件。换句话说,就是科研平台、条件和人才队伍等条件可能都不足,一个年轻教师想做科研真的非常难。之前,我熟悉的几个博士朋友被引入省内的几所地方二本、三本高职(湖南省二三本未合并),给予的条件真的非常好,比如直接给予一套房、解决配偶工作等。读博的年龄不小,很多人已恋爱或结婚,甚至有了小孩。找工作时,很多博士为对象牺牲很多,仅仅是引人单位能提供配偶工作,如财务、图书馆、档案馆等。可是,入校后他们发现想要申报一些课题(自科青年基金),学校层次不高带来的影响很大,而且没有很好的课题组归属,就没有很好的研究基础。比如说,硕士生导师是要遴选的,哪怕讲师有国家级课题、高水平论文也能遴选为硕导,可是刚到单位的前2年,没有团队归属就没有自己招的硕士生,想要开展课题真的很难。我的几个朋友大部分都“沉沦”了,陷入一堆杂事和所谓的“行政事务”,尤其肩负起各类学科、学院的材料申报、检查验收、专家接待等工作(身体发福是常态),科研却是"无缘"。仅有1个朋友发现氛围不对,毅然违约赔偿后离职,去国外做了2年博后再回国进入一所不错的211大学,享受特聘副教授的绿色通道。聊这些,我是想说做科学家很难,也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但是,就算想做一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不止自身能力要出众,也需要很好的平台、经费、团队支撑,而不是自己一个人默默无闻的"做点实验、写点文章"。作为女博士,也许有个不得不面对的困惑就是家庭。毕竟个人年龄较大对找对象、生孩子等都会受到一些影响。但是,找到一个好的归属还是不成问题的。比如我的同事留学归来32岁,经人介绍的相亲对象是同城另外一所大学的老师,34岁时生子两个人很幸福。当然,身边少量女博士,可能会放弃家庭和孩子,独自一人做自己想要做的课题研究。也许,有人不理解这样的行为,但是我曾听过一个老教授(一生未嫁)聊过这样的话题,她说她喜欢在实验室做实验,对恋爱、婚姻没有期盼,更不想耽误其他人。退休后,她依然乐意来实验室指导一些其他导师的学生难题,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手写的稿纸都是几十页。有时帮部分学生修改论文,说句不夸张的,基本是重写大部分,尽心尽力。因此,对是去国外做博士后,还是入职国内二本大学,得要确认四点:1.你是想早点成家、走教学岗,还是走科研之路?2.国外博士后平台条件如何,两年内能出什么成果?能否让你回国去更好的平台?3.二本院校实力如何,引进你的是团队还是学院,是否有条件继续你的科研之路?4.你的家人(父母或爱人)是否支持你出国做博后?想明白这几个问题,才能做出最适合你的决定。毕竟,她人的决定不一定适合你。其他朋友,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码农,公务员,国外博士后谁更厉害? 1. 男A,北邮本硕计算机,毕业进了网易游戏,年薪 30W+2. 男B,复旦大学生物直博,仍在读,已发表四篇 SCI,说要去国外读博后3. 男C,南大本科,清华硕士,现在特招进了某省省委办公厅,月薪好像 4000 不到。A、B、C都是村里的后辈,三个都研究生毕业,都 25 岁左右,你们觉得这三个人谁厉害些?春节村民聚餐,大家欢聚一堂,围坐在一起。 C 举起杯来致辞:感谢父老乡亲们的培养,新年到来之际,我在这里敬各位一杯,新年了,我就要到咱们省委办公室工作了,父老乡亲们有什么要求尽管提,有什么需要尽管说,咱们都是一家人嘛,相互关照着,我先干了这杯。说着举起酒盅一饮而尽。村民们兴高采烈,连连点头称赞:看看人家,就是有本事,小时候我就说这孩子肯定有出息,才刚毕业就当了领导了,以后咱们村就指望他了。C 笑着说:不是领导不是领导,现在才是一个小副科级干部。村民们一听,更加高兴起来:这孩子,从小就踏实,才毕业就是大干部了,这么下去没几年就步步高升进中央了,诶呀,看人家这妈,真是会生,生了这么好的儿子,要是我家孩子有这么出息,我可真是烧高香了。这时,王婶看到旁边一个人静静吃菜的A,笑着过来说:A呀,你去年也毕业了,现在干什么工作呢? A 抬起头,说:程序员。王婶一愣:什么员?A 说:唉,就是写代码,打电脑的,制作电脑软件。旁边的李婶一听,过来说:王姐啊,他们那些东西咱们听不懂,不知道是干啥的,不过A啊,电脑那东西辐射可厉害了,你可得注意点啊,小心以后浑身都是毛病。A 说:没那么严重王婶说:是啊,我看微信朋友圈上老说,小孩好好的,打电脑突然猝死的,可真得注意点,以后可千万不能让我家孩子老玩电脑。A 正是哭笑不得,王婶扭头过来问:哦,A啊,你这一年能给发多少工资啊?A 说:税前 30 万吧。王婶说:哎呀,你可得注意身体,别光看钱,这钱可不是那么好挣的,大城市都是起早贪黑的,污染还严重,就怕活不过大岁数,也不知道你们到最后能不能像说的这样发这么多,现在好多企业,说一套做一套,招工的时候都说的可好听了,最后东扣一点西扣一点,就是骗咱们老百姓,唉,这世道没法说。王婶说着一抬头,看到旁边桌上的B,高兴的跑过去:哎呀哎呀,这不是高材生B吗?小时候这孩子就聪明,老考一百分,我看这孩子长相就像科学家,果然长大了读博士,咱们村多少年才出一个博士啊,太厉害了,来来来,快过来让婶瞧瞧是不是个科学家。B 走过来:王婶还当我是小孩子呢,王婶多吃点菜。王婶笑着轻轻拍拍B的脑袋,乐呵着说:看这孩子多好,大博士,博士后,以后海归回来为祖国做贡献!得他个什么科学奖李婶一撇嘴:都出国了,谁还回来,孩子别听你王阿姨的,要我说,你以后去了国外,赚上美元就别回来了,人家外国好啊,不工作都有福利得,生了孩子政府给养着,外国人又少,房子又便宜,你到时候再把家里人一接,以后我们出去一说,我们海外都有亲戚朋友,谁能不羡慕,要是再娶个洋老婆,生个娃娃才漂亮了,你别说,都说这混血的孩子才最聪明了。众人一听,顿时哈哈大笑,觥筹交错,场面好生热闹。转眼间日已偏西,下午时分,渐渐地酒酣人散,王婶瞥见自家的老李还在那边喝酒应酬便起身回家,没多久,老李推门回到家中,看到王婶正坐在沙发上边嗑着瓜子边看电视,一屁股也坐在一边,笑笑说:一眨眼咱们村子里的这些个孩子们都这么大了,也都这么有出息,不容易啊,还是咱村风水好。谁知王婶哼了一声,没好气的说,“你看看A,坐在那一个人就知道吃,真不会来事,这才刚进社会,连句客套话都不会说,怎么吃得开”。老李嘴一撅,“他这不才刚进社会吗,锻炼锻炼就好了”,王婶接着说“谁说的,你看看C,人家从毕业以后变化多大,现在那话说的多好听”,老李摇摇头:“现在国家老搞改革,谁知道铁饭碗还保不保得住,以前那些个福利也都不发了,他家里也没什么人,往上爬恐怕不容易”,王婶一叹气:“咱们村也没听说过出个当官的,人家孩子出来就去省里当干部管够厉害了”老李站起身来,边脱掉外衣边说着,“别说他们了,晚上咱们吃点啥?”,没想到王婶还是全然不顾的继续说着:“你说B现在有女朋友没有啊,别读了这么多年学,光知道学习了,连个家都成不了”老李不耐烦的摆摆手“你就别操心了,现在的孩子们,有也不和你说,到时候都定好了才领回来让家里人见见,你现在哪能知道啊”,王婶斜眼瞅瞅老李“我看不见得,B都说是要去国外读博士后了,我看他心还飘着呢,都这么大了,我看该找个媳妇赶紧稳定下来,还去国外,你不知道现在光棍有多少,说个落下就真落下了”这时老李却已经走到里屋换鞋换衣服去了,王婶追过去“别不听我说,你怎么老是这样,我说话着哪”正在脱鞋的老李抬起头“孩子们的事情你就别老操心了,快想想晚上做点啥吃,这些个孩子们这才刚刚走入社会,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后面可要经历得多呢,怎么回事还不一定呢”。一个故事,每个人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就好。「谁更厉害」是个最难比较的命题,有人看重钱、有人在乎权、有人羡慕名望、有人仰视情怀、有人觉得自己舒服最重要。还有人嘴一撇,能帮上我的就是好的,要尽力巴结,占不到便宜的话,过得不好的落井下石,过得好的也要吹毛求疵地损几句,哪怕对方没得罪自己。论稀缺性当然是清华硕士特招省委办公厅最为罕有,前景一片光明;其次是程序员,要知道 30W 年薪不算少见,但刚毕业就拿到还是很不容易的;排最后的是生物博士,这不是说他前途灰暗,而是变数还很多,不像前两位在各自职业生涯的道路上已经都有了很好的起点。但无论如何,比起绝大部分同龄人来,这三位都是各自领域的一流人才了。先不说 ABC 谁有前途,大家喜欢、尊重一个人,和他挣多少钱没必然的关系,与他能不能给大家带来实惠有关系,你能说一个老头比马云有前途?现在大家对三个人的风评,就是来自于大家这三种职业互惠性的传统认识。村口老刘病了,要去省会看病,C可以和卫生厅的朋友打电话,咨询、落实一下。东巷的张二娃要到国外念书了,想了解一下出国的各项细节,B通过 QQ 慢慢可以讲解。A年薪 30w,是老刘看病的时候会送 3000,还是张二娃出国的时候会送 6000A30w 收入虽高,但大家没道理捧A啊,A年收入 30w 是A的,不给大家,也不借大家,捧A自然没意思,大家自然不会捧A。不是说 30w 的收入不高,是他从事的是网络产业对农村亲戚朋友一点用没有,如果A是大学毕业后回村创业的菜贩子,一年挣 30w,大家肯定也会捧A,谁不想自己家菜的销路好点儿?现在这样的风评是正常的,过几年,说不定就是:A没啥出息,老张看个病都解决不了;B就是一个书呆子、穷秀才;最差的就是C,去年我家二娃要出国,问他家借 2w,你瞅瞅那个难的,当年他爷爷出殡的时候,我家帮了多少忙,现在我娃出国,他一个子都拿不出来。所以如果在意别人的风评,就对别人好点儿。程序员现在都能跟省委办公厅的在一起比较了,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啊同志们!早二十年谁敢跟他们比?
985大学本科,硕士毕业后,公派又去国外读博!回国能去本校或相同的学校任教吗?可以,但是比例不高。不管是国内或国外读博,想进入一所985大学任教都极为不易,尤其是不少大学已采用5年(部分高校是3+3考核)考核制的"非升即走"模式。进校后给予"校聘"的特聘副教授、特聘教授的待遇和福利,5年内论文、国家级课题、奖项等考核合格,则转为正式副教授或教授。小西同学院的师兄,985大学本科、硕士毕业后,博士一年级时走留学基金委(CSC)渠道去国外顶尖研究团队攻读博士学位,回国后依托母校顺利拿下"青千",已是博士生导师、教授,并组建了自己的团队。小西2019年还看到他们团队发布的招聘公告,招聘2-3名师资博士后。-出国留学-小西看到部分人对于公派留学有不同"看法",小西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国家留学基金委(CSC)是不少本科生、硕士生或博士生的机会,是国内公开选拔、录取和排除留学人员的方式,具有多个项目类型,如提问中涉及的是"国家建设高水平公平研究生项目"。相对来说,有3-4年的攻博博士学位,或是0.5-1年的博士联合培养。在出国留学的三种常见模式(自费、全奖或公派出国)中,学生公派出国并不比全奖或自费的差。在小西看来,有留学的想法,走哪个渠道都可以,关键是有合适的学校、导师接受。不过,公派出国在获得资助的同时,需签订协议,毕业后得回国工作至少2年。但是,对于读博之前就有回国工作的学生而言,也许是件好事情,科研成果够牛,申请"青年千人"是回国从事科研工作的极佳选择。国内名校对于"青千"或有潜力申报"青千"的博士(依托本单位),给予的待遇是非常好的,如高额的安家费、科研启动费、职称(特聘教授)、组建团队的特殊政策等。往往这些不是国内普通博士或青年教师有机会获得的。-哈佛大学博士毕业演讲-小西之前有师妹申请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读博,导师是鼓励她走CSC渠道的。类似情况的导师不少,一是国内申请出国的学生增加不少,二是国外高校的经费一样有限。当然,也有不少人科研成果丰富、较大几率拿到全奖的学生放弃走公派出国渠道,但是普通学生提出可申请国内CSC来支撑自己读博的费用,有较大概率获得更好学校或研究团队的offer。同样,也有学生申请公派出国留学被拒,国外导师依然愿意提供资助让其继续读博的。国外攻读博士学位后,想回国内985母校工作,关键得看之前得硕导或团队有没有引进你回来的意向。若是硕导是教授、博士生导师、课题组负责人,尤其是具有一定得行政职务,你所研究的方向也是团队缺少且急需的补充,就有较大的几率引回之前读研的团队工作。-研究团队/课题组-就小西了解的,不少大牛团队就有类似的"培养方式",将自己的硕士生送到国内顶尖研究团队读博,学习他人的长处后再引回团队,提升团队的科研水平和实力,甚至是导师间联合开展一些前沿研究或共同发表一些高水平文章。当然,小西熟识的博士生中,同样有去东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几年后无法毕业而被劝退回国的。自己无法毕业,就谈不上有机会回国进高校工作的。这也是小西想说的,能去什么学校任教的"硬通货"都是自己发表的高水平论文。-大学新进教师试讲-就小西观察的情况,国内不少专业毕业的博士,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质量都不比"海龟"差,想进985大学任教仅仅是缺少海外学习经历。选择出国做博士后的途径后,这些"土"博士的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一点不比海外名校博士毕业生差。因此,小西想说遇到合适的机会,如国内一些大牛导师邮件沟通后彼此满意的,建议尽快回国办理入职手续。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