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名校硕士毕业后回国好读博吗?答案是肯定的,只要拿到英国授课式硕士研究生毕业证,就可以直接报考中国或者是英国的博士生考试。中国对英国的授课式硕士研究生的学历是承认的,因此,在国外取得了有效的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证件的,回到中国后,依然可以报名博士考试。 具备申请博士学位基本条件有以下几点:(一)申请人必须已获得硕士学位,并在获得硕士学位后工作五年以上。 (二)申请人应在教学、科研、专门技术领域做出突出成绩,在申请学位的学科领域独立发表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或出版过高水平的专著,其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以上奖励。具备申请博士学位基本条件的同等学历人员,应当在学位授予单位规定的期限内,向学位授予单位提交以下材料:1.硕士学位证书;2.最后学历证明;3.达到申请学校对博士生研究生要求的公开发表的有关学术论文,出版的专著,以及科研成果获奖的证明材料;4.申请人所在单位向学位授予单位介绍申请人的简历、思想政治表现、工作成绩、科研成果、业务能力、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外语程度等方面情况的材料;5.两位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专家的推荐书,其中至少有一名博士生指导教师。 已经资格审查合格的申请人,按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参加考试。自通过资格审查之日起,一年内完成全部课程考试,且成绩合格。未通过课程考试者,本次申请无效。如果此文章对您有所帮助,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对此文章以及任何留学相关问题有什么疑问可以关注小编咨询,愿金吉列留学成为您首选咨询服务机构。
专注高考、大学、考研及读博欢迎关注:博雅燕园英国或者英联邦地区的硕士,基本都是一年制的,包括学术型和授课型。授课型“速成”的特点很明显,这不用说了;即使是实际花费的时间一般需要15~18个月的学术型,也依然脱离不了比较“速成”的特点。这一特点,就连G5的硕士,也不例外。通常来说,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英国硕士,认可度往往明显低于同层次的其他国家的大学,即便是G5,也不例外。像牛津、剑桥的一年制硕士虽然也很好,但认可度往往还是低于美国的哈佛、斯坦福、芝加哥等同级别的大学,尤其是申请读博,即便是牛津、剑桥的硕士,申请其他国家的大学,也未必能得到高度认可。比如,我一个本科校友,在牛津读了一年制硕士,申请哈佛大学的博士成功,但哈佛并不认可他在牛津的学习经历,如果进入哈佛大学读博,必须补修硕士课程,正常情况,需要八年才能完成博士学业。不过,牛津的硕士在英国本地的大学则认可度很高。这位校友后来顺利地申请伦敦大学学院的博士成功,四年后完成学业,回国进入了一所211大学任教。虽然G5比我们的华东五校在世界大学的声誉和实力强很多,但认可度这个事儿,不能简单地与学校划等号。根据不少实际案例来看,可以粗略地说,英国G5的硕士,无论是就业还是回国读博,其认可度大致相当于内地华东五校的硕士。从现实看,去英国顶尖大学念了一年制硕士,要么继续留在英国读博,要么回国后直接就业。打算回国后再读内地大学的博士的人,其实并不太多。如果读了G5的硕士,确定回国读博,一般来说,需要是学术型硕士为佳,能走的路子,通常有两条:申请考核或者参加公开招考。申请考核,G5的硕士自然是可以的,相对比较省事,但要求较高,需要有硬件——一定量的文章,如果是人文社科类,内地985大学通常需要一两篇SSCI的文章,理工科则是SCI的文章。有较高级别的文章, 就是最关键的硬件,容易获得导师的认可甚至青睐。当然,如果能获得推荐信,那就更好了。如果没有一定分量的文章,也没有其他优势,比如在G5期间的平均GPA也不高,一般来说,申请考核内地一流大学,是很难通过的。公开招考,这个就没太多值得谈论的了,要点无非两条:考试过关只是基本,获得导师认可才是关键。这种路径,自然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不过这是最常见的路子。这几年,内地大学读博的路径变化比较明显,很多大学对于博士招收,越来越倾向于直博生和硕博连读,这种方式对于学生导师和学校来说,往往都是很有效率的。然后,剩下的名额,越来越倾向于申请考核的方式,这也是有效率的路径之一。公开招考似乎越来越不被大学及导师“待见”,一些大学的不少专业方向留给公考招考的名额寥寥无几,有些方向压根就没有公考招考的名额。所以,如果走公考招考的路子,信息搜集很重要,选对学校和方向很重要。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英国的硕士,整体来说,在国内的认可度虽然不算很高,但其博士就不一样了,尤其是G5这样的顶尖名校的博士,回国后认可度很高,通常其认可度不会低于北大清华的博士。如果要进高校,一把来说,211的肯定没问题的,985也不是太难——当然,也需要有一定的科研成果。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到英国读了顶尖大学的硕士后,如果还想进一步深造,多数人都愿意在英国名校念完博士再回国的重要原因。
明天就进入2019年的最后一个月了,考研的同学都已经整装待发了,而对于准备读博的同学来说,要么准备着各种材料迎接报考学校的审核,要么正在拼命的复习英语和专业课,希望自己在明年3月的博士研究生考试中考出好成绩来,无论属于哪一种情况,如果你打算明年读博士的话,现在就应该有所准备了。但是还有一部分准备读博的同学,他们会被这样一个选择所纠结住,那就是读博到底是国内读好还是出国读好呢?由于这几年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的深化,大量的优秀学子选择国外的优质的教学和科研平台深造,同时国外的很多高校也非常欢迎中国学生来交流访问和攻读学位,再加上海归博士回国后的待遇和平台都非常的好,因此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的人是越来越多了,国外攻读博士的思路几乎成为读博学长必会考虑的一个选项了。至于国内读好还是国外读好,很多人的看法不一,有的人认为出国读博要好,因为相比博士期间的出国交换来说,直接去攻读一个国外优质平台的博士学位是非常有含金量的,因为很多领域的顶级科研团队都是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名校里,去这些院校攻读博士学位无疑是掌握了某个学术领域的最前沿研究思路和平台,再加上与研究导师和团队的良好合作关系,毕业后即使回国工作,依然可以和博士期间的团队继续开展国际合作,这是很多国内博士没有的资源。当然,也有人认为国内读博优势更大,因为国内的博士更加了解和熟悉国内科研环境和资源的分配,而且比起国外回国的博士,在自己后期的研究生涯中,导师可以为自己提供更多的资源,毕竟现在的科学研究不是单打独斗的时代了,而是团队作战,而国外博士回国后大多是单枪匹马,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组建自己的团队。由此可见,国外读博和国内读博相比起来,各有优势,不能一概而论那个好那个不好,但是对于我们每个个体来说,却是能选出一个最适合自己的选择,那么我们该怎样判断自己适合国内读还是出国读博呢?根据自己的专业确定从塔主的经验来看,博士期间的科研团队的好坏对自己影响是特别特别大的,也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不同的团队读博,几年后差距是非常大的,而且读博期间的团队是影响你一辈子的科研道路,因此在选择时请慎之又慎,尽最大能力去一个优质的团队,如果这个团队在国外某个院校,那么可以毫不犹豫地选择出国读博,如果你自己专业最优质的团队就是国内某个院校内,那么就没有必要出国镀金,因为国外的月亮更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考虑个人和家庭的问题很多准备读博的人其实年纪已经不行,还有很多人早已经结婚生子,因此出国读博的话也要考虑家庭的因素,毕竟读博士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是需要全家人共同支持的,同时出国读博还要考虑费用的事,如果不是公费出国读博的话,读博几年的花销要比国内高得多,因此必须兼顾和平衡这一系列的问题。以上就是塔主对国内读博好还是国外读博好的一点看法,希望对大家有用,欢迎大家与塔主一起讨论。
曾几何时师范生在进入大学之前,一定是认定自己以后会去一名中小学任教,然而大学四年结束时很多的师范生却慢慢的发生了变化,希望自己能够去大学任教,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变化 是因为大学四年期间见识了或者更加了解了大学老师的真实现状,于是希望自己能够进入高校任教。可是,当我们真正的花时间和精力去仔细的研读现现在我国几乎所有的高校在招聘教师时的标准,相信你会觉得自己能够当一名中小学教师就已经是一个很不错的结果了,因为想进入大学当老师实在是太难了,条件太多了。所有有的大学生选择了考研,有的选择海外留学,那么对于海归硕士来说,当学成归来时是不是就意味着自己能够顺利的进入高校任教呢?毕竟有着海外留学的光环,似乎相对于其他竞争者有一定的优势,可事实确实几乎不可能,或者说是想多了。没错,现在是很多高校在招聘大学老师时要求具备海外留学经历,也因此会有很多的人先去海外留学然后再回来任教,但是这其中有一个很大的前提即必须是博士研究生,也就是说只有你是应届博士毕业生时才会和你谈海外留学的问题,如果你是硕士研究生,不管你是海外硕士还是国内硕士,你都不可能进入高校。而如果想顺利地进入高校,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才有更大的机会:一方面,博士学历,但分普通博士和精英博士。现在高校招聘教师的基本门槛就是应聘者必须具备博士学历,只有达到这个条件时,你才有机会投递自己的简历,才有机会呗高校所录用,因此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不要忘记考博士,当然前途是你想进高校任教。同时,在众多的博士群体中也分为普通博士和精英博士,不同的划分决定着博士最后是进入985高校还是普通高校,一般精英博士都是论文科研很多,有着自己主持的项目或者是课题,这样更多的是进入985高校任教,待遇也非常的好。另一方面,海外留学经历不是必备,但却是加分项。一般来说,211高校、985高校在招聘大学教师时会在意应聘者是否有过海外留学经历,这是一个不可少的条件,但是这样的要求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高校,有的普通大学或者是211高校没有海外留学经历也可以,所以只要你是一名博士研究生,你也就具备了进入大学任教的最根本的条件,只是最后因为每一个博士的实际情况不一样,所进入的高校档次不同罢了,但海外留学经历一定是加分项。总之,海外留学硕士相当老师真的很难,或者说几乎没有希望,毕竟现在的大环境是博士学历才可以,每年很多的博士研究生都会选择去高校任教,所以如果想成为一名高校教师,那么博士学历是必备的。
《纽约时报》报道,博士生大多愿意留在美国,中国占92%。这个比例确实不低。估计这92%里面会有很多公费留学生吧。可能有人会说,这些人不爱国,或者说太自私了。下面我就说说自己的看法。我国为什么要派出留学生?在中国比较早派出的公费留学生时,就有人提醒邓小平,这些人如果留在美国不回来,国家不是白白培养了吗?邓小平当时说,每年能回来1%就足够了。现在想想,邓小平还是高瞻远瞩,当年派出的留学生很多,而1%回国的人员人数也不少。明知道派出去的人员绝大多数不会回来,为什么我国还派出去呢?当时我国在科技等各个领域都比较落后,只有派出去更多留学生带回来先进技术,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如果不派出留学生,闭门造车肯定发展得比现在慢很多。中国博士为何愿意留在美国?美国是世界第一强国,有很多吸引优秀人才的地方。例如,简单的人事关系、高薪待遇、舒适的工作环境等,对于搞科研的人具有极大的诱惑。另外,美国的实验室是很强大的,有些实验,特别在前些年,可能我国还不具备相应的实验室。因此,不能一概地评论那些留在美国的博士生都是自私自利,毕竟学术达到一定程度,有人会把学术看得更重。在选择何去何从时,即使普通人也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面。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回国。随着中国的强大,国家在科技领域的投入越来越多,各种实验室也建设完备,国家还出台各种政策吸引海外留学的博士回国。一句话,条件好了,中国在海外的博士自然愿意回来。另外,美国特朗普上台后,排斥华人的动作频频出现,疫情后华人在美国更是举步维艰。当然,也有很多爱国人士,冲破重重困难回到祖国怀抱,例如钱学森。这是真正值得我们敬佩的人。当然,你也不能说人家不回国就不爱国。我最喜欢听复旦大学张维为说的那句话:“一出国就爱国”。的确,很多人在国内可能看到和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国内的问题,而出国后才感受到国内的好。这些留在美国的博士生也是如此,他们绝大多数是爱国的,在国家遭遇困境时都会伸出援手。他们也是我们建设中的重要力量。随着国家的强大和各种制度的健全,相信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海外博士生回国工作。如果您认同我理性的分析,请为我点赞、评论转发和关注!
社会竞争愈演愈烈,以致曾经红极一时的研究生学历,现在成了很多企业的门槛。那么大家肯定会心生疑问,是不是博士学历去就业会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发展呢?带着这个疑问走进各高校的研究生院,你会惊奇地发现到最后只有不到10%的硕士选择读博。为什么明明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结果读研人中选择读博的比例和本科人中选择读研的比例相距甚远呢?造成差距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是因为考博比考研更难,还是读博性价比不高呢?经过调查研究后发现,大多数人选择不读博是由于以下三个原因。第一,我就不是搞科研的料研究生期间,压力最大的不是找工作,不是期末考试,也不是给导师干活,而是毕业。随着教育部对我国研究生整体要求的不断提高,各大院校都加大了对研究生毕业成果的要求。也就是说,如果毕业前,达不到院校要求的毕业成果,你是拿不到研究生的学位证和学历证的。这件事的后果就是,公司不会招聘你,即使之前录取了你,也会因为这个而撕毁合约。对于保研的学生来说还好一点,因为提前一年很多人就进了实验室,能尽早有方向,而且毕业设计大概率就是和未来方向吻合的。而对于考研的学生来说,压力就十分巨大,记得当初身边的同学在整个研一、研二期间可谓是“惶惶不可终日”,一直在想如何能把论文发出来或是把专利做出来以达到毕业的成果要求。所以在压力之下,会给人造成一种物极必反的感觉,就是一旦论文或是专利搞定了,就彻底放飞了自己,不仅是松了一大口气,甚至是立志从此要告别。所以只是为了毕业而搞的科研,终究让很多同学没有了研究的动力。要想在学术路上走下去,是一定要能坐住科研的冷板凳的,也正是基于此,他们不读博就是因为他们知道“我就不是搞科研的料”。第二,毕业我都三十了官方给出的博士就读时间是三年,但真正能三年毕业的其实屈指可数,平均毕业时间也已经拉到了四年。也就是说,按18岁上大学来计算,博士毕业的时候,已经达到了29岁。很多同学,包括家长可能对这个时间有点没法接受,因为从出生到现在,一直都在学校里,长辈说过的最多一句话就是“好时候都花在读书上了”。万事万物,如果理解,那么一切现象都是合理的。若是不理解,那么一切解释都是徒劳的。也正是由于传统的观念,只有工作后才能成家,成家才能立业,所以无论是父辈还是我辈都认为读博会造成晚结婚,进而一切的一切都要比其他同龄人慢一个节拍,而人的天性还是偏急,所以整个家庭都会默默背起一个沉重的负担。负担就会生成一种压力,压力所产生出的情绪不只是在家庭范围内滋生,更会蔓延到整个社会,所以会造成一种普遍社会认知,就是认为读博比较耗时。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大家没有认清读博的意义,才会造成过度看重其对生活的影响,而忽略了其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进而才会发出那句灵魂叹息“毕业我都三十了”。第三,实在不行就回去读博现在的博士,你会发现有几乎三成都是工作后回来读的。以前流行的是本科毕业出去工作,发现无论是升职门槛还是职业发展,都受到了学历的限制,所以决定回来读研来充实一下自己,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并增加自己的竞争力。而现在的情况与以往大不相同,回来继续上学的除了本科生,又多了许多研究生,回来的原因也不再是因为学历不够了。现在出现最多的原因就是对自己当前的工作不满意,市面上暂时也没有其他适合自己的工作,或者是刚出校园,跳槽也找不到太理想的工作,所以选择回学校读博作为一个缓兵之计。把赌注押给时代也比现在继续干着自己不喜欢和没发展的工作强。所以你看到了很多工作多年的人重回学校,当然这其中除了上述原因外,也有一些是因为工作压力过大或是对社会水土不服,想要重回学校找到那种最纯真最宝贵的感觉。再加上自己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对于未来的目标更加清晰,读博期间还有国家的补助能够养活自己,进而成了一种火热的备选方案,所以出现了那句“实在不行就回去读博”的肺腑之言。选择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也没有后悔和不后悔这么一说,只要你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你想清楚了你要达到的目标,你看清了自己的实际情况,你分清了梦想和现实的差距,你就可以选择你最钟意的那条路,读不读博,你都会有更好的未来,也会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毕业成果不好搞,料定博士读不好;读到三十心不甘,进入社会想提前;读博能当条退路,应届毕业暂不入;众说纷纭莫烦扰,人各有命天有道;目标明确记使命,努力拼搏前路明!如果觉得对你有帮助,欢迎转发评论~想要了解更多考研干货请关注我!我是董师兄,考研领域专栏作家,考研专业咨询。
本文由鲁羊羊学姐授权分享,一个英法留学,牛津在读的博士小姐姐,欢迎大家关注她。毕业后,很多人都在问我,下一站去哪里?我总是露出迷之微笑,准备去治疗。什么病?永久性脑损伤。(PermanentHeadDamage)决定读博士前的迷茫期一提到“女博士”,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大龄未婚女青年。三高女。剩女。两年前,我对读博士也是这样的感觉。所以那时即将从法国工程师毕业回国继续读双硕士国内项目的我,坚决抵制读博士。尽管家里人和导师都在劝说,但我是那种除非是自己真的意识到有必要,否则任何人的洗脑也无法改变我想法的人。真正开始纠结,是在去年的这个时候,也就是2016年的四月份,研二的第二学期。那时,拿到了一个很好的暑期实习的offer,却因为种种阻挠,只得放弃。一放弃这份实习,我的内心便开始慌起来,这样的机会都放弃,自己未来究竟要做什么?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那段时间,我反复问自己几个经典的哲学问题:“我是谁?”、“我要去哪?”、“我想做什么?”迷茫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典型产物。我也不例外。焦虑与迷茫的那段时间,会在吃饭时因为思考未来,吃着吃着就留下眼泪;脾气变得特别暴躁,动不动就发火;不想去实验室,把自己关在寝室里,大白天躺在床上思考人生;去跑道上不停地跑,到跑不动为止......当然,我也没有闲下来。在最纠结的那一个月里,我问过无数的人,包括法国学校的老师、环保部的官员、以前实习的老板、在NGO工作的朋友、知乎上认识的美国博士、业内工作的学长......几乎把我认识的环保圈内各个层面的人都问了个遍。我也问了很多圈外的人,包括我很多在国内外读博的同学,也曾经在知乎上一遍遍地刷读博与不读博的选择,看别人的纠结,想自己的迷茫.....问完一圈下来,发现该迷茫的还是迷茫,于是,这时我想起了某句鸡汤:你之所以迷茫,是因为一直停滞不前。治愈迷茫的最好方式,就是放手去做。于是,我报了六月份的雅思,五月份基本上在备考雅思,考完雅思又找了份金融行业的实习,实习没去几天,雅思成绩出来,又回来继续考雅思。就这样折腾到八月份,心情太差就索性去川西高原上玩了一圈。九月份正式进入求职升学季,朋友圈开始被各类校招信息刷屏,于是开始更大程度上的迷茫,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后来想尝试一下咨询行业,于是国庆假期没有回家,待在学校里每天和朋友mock interview,非常神奇地过了MBB中一家的笔试,不过当然第一轮面试就被刷了,我国庆七天的临时抱佛脚当然不能和别人好几年的积累相比。于是在挂掉了面试官的电话后,我回寝室大哭了一场,然后洗完澡,啃完鸭脖子的时候,2016年10月22日晚22时30分,我做了这个可能会影响我一生的决定:我要读博士。此时,距离top学校博士申请截止还有大概两个月的时间。当然,这个决定并不是空穴来风,它是建立在诸多自我分析和外部思考的基础上的。这里一开篇就把我纠结的过程写出来,就是为了告诉大家:迷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迷茫起来就什么都不做。有些事情,只有自己去经历过,才会明白适不适合自己。正所谓“不撞南墙不回头”,而撞南墙的只能是你自己,别人不能替代。我为什么要读博士?1.因为我可以继续做自己喜欢的事没办法,我读了一个外行人看来很有前途、内行人却知道不太有钱景的环保专业;很遗憾,我又很不争气地非常喜欢这个行业,并且想在这个行业里长期做下去。留在环保行业里,其实要就业,选择也是很多的,但是很遗憾,很多时候它们的薪资实在是让人难以启齿。国内的环境这么差,但是残酷的现实就是环境专业的学生却找不到什么好工作。当然,这个“好”是相对的,就不与金融和互联网行业的薪酬比了,但是和这几年也很憋屈的传统制造业相比,很多时候也是比不上的。虽然也很想安慰自己说才毕业,就不要太在乎钱的事了。但是当签三方时,看到那可怜的数字,还是会觉得有点对不起自己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当然我并不是说环保行业里没有高薪工作,这是肯定有的。只是说行业整体水平,绝不是顶尖人才挤破头想进入的高薪行业。)身边同专业的同学,毕业后留在环保行业的少之又少,大多数就业的都转行了,至于转到哪了,哪里钱多就去哪里呗,这是人之常情:金融业(包括一堆券商、银行、投行),互联网(创业的,BAT的,科技公司),快消,咨询......总之又是职业万花筒。我也不是没有考虑过其它行业。回国这一年多,接触了很多走在时代最前沿、最热门的东西,比如创业、比如金融,身边转行的大神比比皆是,我也不是没有心动过。但是每当真正要去做这些的时候,我总会想起南极的星空,想起自己从19岁开始就一直在做的事,不想仅仅因为薪资低就放弃掉曾经的梦想。梦想就算没有成真,至少,我曾经努力过。所以我不愿意转行。导致我不直接就业的原因还有一个,则是我现在从事的方向,读到博士是一个更好的选择。由于自己对理工科兴趣的减弱,读研期间我换到了一个更偏宏观层面的环境管理专业,这一类交叉学科,更需要博士层面更深刻的专业技能和研究水平。因此,对想继续在这个行业做下去的我,读博成为了一个不错的选择。之所以把这些写出来,就是为了告诉同样迷茫的你,不要因为找不到工作而去读博。我在迷茫期也纠结过就业,之后之所以选择了读博,不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是因为找不到一个能实现财富自由自己又喜欢的工作。可能也是自己有些太执拗,不愿意转行的缘故。2. 因为读博士更接近我期待的生活很多人也许和我一样,并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但是很清楚自己不想要什么。我曾经全职工作过近一年的时间,每天朝九晚六的生活,过得确实有点痛苦。我知道那种早上真的不想起床的感觉,也明白那种晚上坐很长时间地铁回家后直接瘫在床上不想做任何事情的体验。我这个人是个很喜欢新鲜事物、渴望不同生活体验的人,很不喜欢乏陈无味、单调枯燥的生活。当然,很多人要说,博士的生活不是很枯燥乏味吗?我承认,读博士也很枯燥,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读博士,以及读完博士后的生活,如果要从事研究,都很自由。大概是我“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想法根深蒂固了吧。读博士、做研究,虽然表面上有个老板,但更多的还是靠自己,可以说是为自己而工作。为自己工作,就不会觉得很累,至少对我是这样。举个例子,我看paper研究到深夜都不觉得累,但是如果是上班加班到九点,就会觉得很苦。做研究这件事情,本来就是一个探索未知的过程,每天研究的对自己来说都是新东西,学习的也都是新东西。过程可能艰辛了点,但是一旦有结果,就会很有成就感。同时,我把旅行看得很重,希望每年可以有一定的时间去旅行。读博士可以让我至少在未来几年内都能够继续这种生活,未来如果进入高校工作,寒暑假的福利还是很吸引我的。3. 因为我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多于物质层面这个我觉得是读博士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很多读博士的人想要quit的时候,大概都是在看到身边同学事业有成、开豪车住豪宅的时候,内心的不平衡吧。要选择读博士的人,必须是那种你不急于短期内赚钱的人,也是你的家庭条件允许你继续读书,而不需要你立刻出来工作供养家庭的人。博士更像是个长期投资,你在30岁之前可能都会过得非常憋屈,你的同学可能已经开奔驰了,你还骑着小黄车(这就是我的真实体验......)。但是30岁之后,当你博士毕业,事业渐渐步入正轨,你所能取得的成就,也是非常值得期待的。同时,读博士其实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依靠博士的奖学金或是工资,能够在最美好的年华里,心无旁骛地去探索人类知识的一个个极限。真的沉下心来读书,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其实是件很美好的事情。我一直是个对精神层面追求多于物质层面的人。比如我有1万元,我会觉得去某个亚洲国家玩一圈带给我的人生体验远比买一个奢侈品包包幸福。所以这也导致这么些年,我身上最值钱的东西就变成了我见过的风景和走过的路。当然,我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不足以让我完全抛弃物质层面的追求,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始终无法像很多我很佩服的一线环保人士一样,能够不那么计较报酬地扎根在环保NGO一线。在这点上,我还是相信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只有当我能够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时,我才能够去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去推己及人,实现更大的价值。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我只能说我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多于物质层面,而不是我不追求物质层面。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必须拿到全额奖学金才会去读博士的原因,我不能读到了博士,还要靠家里。说到物质层面,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对女生而言,就是个人问题。虽然我一向是不担心这个问题的,大不了我就上非诚勿扰,但是当我想到自己如果真正读到了女博士,还是没有男朋友的话,大概会比较心慌吧。不过好在,我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有个非常支持我做任何选择的男朋友,所以也正是因为有家里和他的支持,我才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4. 因为我对研究有兴趣对研究有兴趣,这是读博士很重要的一点。其实读博和就业一样,不外乎就是选择了一条道路,这条道路和其他所有道路一样,都不轻松。读博可能更枯燥一点,需要能够沉得下心来钻研,能够摒弃一切这个社会所带来的躁动。所以,首先要选一个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其次,要选一个自己擅长的方向。我其实并不擅长数理化,高中时读了理科已经有些强扭的瓜,而在读大学时又一错再错继续读了工科。在高数课堂上的无措,在大物考试时的恐慌,以及在实验室从来没有滴定成功的沮丧,都告诉了自己,我真的不太适合也并不擅长理工科。所以到了研究生,我非常肯定地选择了一个不用做实验的研究方向,更偏社科管理。一年多读下来,我发现自己很喜欢也比较擅长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来做研究。一直戏称自己是“混入工科女的中的文艺女青年”,其实是因为自己内心还是有深深的人文社科情怀。所以继续攻读的博士学位,也转了很大的一个方向,彻底转到了社会科学领域,做宏观政策研究。不过环境本来也是交叉学科,只是研究方法转向,研究内容还是比较一致的。另外,我发现自己对研究的兴趣大于具体执行。在我的简历上,可以明显看出,我的过往职业经历更偏研究。这一点其实是一个朋友发现的。在他即将前往哈佛肯尼迪学院就读环境政策MPP前,我们一起喝了次咖啡,他之前在国内某环保NGO工作过几年,那时我也在迷茫期,就请他帮我出谋划策一下,他看完我的简历,就说其实你做的还是研究偏多,所以你比较适合“一半研究,一半项目”的工作。我如醍醐灌顶,这才发现其实自己之前的职业经历,大多都偏研究,而且反观自己的兴趣,我对研究分析类的工作的兴趣大于具体执行实施类。所以,既然我都要去做研究,不如直接读到博士。怎么判断自己要不要读博士?在这里,写一点也许会有帮助的办法。当然,博士只是一个头衔,理工科的博士和人文学科的博士差别很大,理工科内部的博士也相差太大,而且每个人间的个体差异也很大,不可一概而论。找一个空旷无人的地方,关掉手机、电脑等可能会给你带来影响的外界物质,拿一支笔和几张白纸,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一思考,分点列出来。第一步:自我分析“我喜欢做什么?”、“我不喜欢做什么?”(motivation)“我擅长做什么?”、“我不擅长做什么?”(capacity)第二步:读博之路进行分析“为什么想读博士?”、“为什么不想读博士?”这一步,可以考虑一些诸如“你短期内是否急于赚钱?”、“对自己研究领域的兴趣”等问题。第三步:下一步(next steps)“读博士的话,我需要做什么准备?”“不读博士的话,我做什么工作?”如果你能把白纸填满,就表明你已经对自己和读博之路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思考了,那么接下来.......你还是会继续纠结的。这思考只是纠结的一部分,但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你要相信,任何纠结,总会有做出决定的那一天。我用这个方法在去年的四月,反复思考过很多次人生。然而真正做出读博士的决定,已经是当年的十月了。而在完全确定要读博士时,已经是今年的三月,收到全奖读博士的时候。我仍然愿意把这段经历写出来,也是对自己从去年四月份到今年四月份的一个总结。希望能够对正在迷茫的你有些许的帮助。
对于我们在读的博士而言,出国不仅仅是一次简单旅行,更多的是认为出国留学可以为自己找工作增加优势和砝码求,同时也可以接触一下国外大学的科研环境。于是很多博士。都参加了学校或者留学基金委组织的研究生公派留学交换计划。申请去本专业领域水平较好的世国外高校做一年交换生,以此增加自己的留学经历和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无论从长远的科研道路发展而言,还是短期的能力提升而言。似乎出国留学是一条为自己添砖加瓦的大好事。但在博士期间出国交换一年是否真的有用,可能只有真正经历了人心中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先举个例子,塔主读博期间所在的科研团队中有2名博士生先后申请了去国外某高校交换,交换期为一年。在他们出国之前,几乎周围所有的人都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对就业有非常大的作用。认为在国外有更多的发表论文的机会,同时也能接触到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理念和科研平台。等一年的交换结束后再去找工作是非常容易的事,而且可以做到多份工作摆在面前,可以去挑。可当一年的交换期结束后,两个博士却灰溜溜的回了国。其实,在这一年期间,两个人也仅仅是发表了一篇中等水平的SCI论文而已,并没有较多的科研产出,但同时因为出国交换一年,导致他们博士毕业的时间被延期一年。可是最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个原本给自己镀金的优势,却在找工作过程中并没有起到任何的作用。相当一部分科研单位只看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质量,而对于博士期间是否有出国经历并不关心。而另一些对出国经历有要求的单位,大多要求两年或三年以上的出国留学经历才认可。对一年的留学经历并不看重。最后两个人在找工作过程中并没有比土博士有多少优势。因此,有人会问:那么在博士期间出国交换一年,到底有没有用?塔主认为这个问题可以一分为二的看:如果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博士期间一年的出国经历,还是有一好处的。这一年至少会增加许多你海外生活与学习的阅历。你这一辈子出国次数不可能就这么一次,在你今后的科研发展道路上,你有过这一次留学经历,那么你在下一次出国的时候,就会容易很多。如果仅从博士毕业和找工作的角度来看,出国交换一年就意味着博士被迫延期一年。这是出一个时间机会上的损失。同时,从找工作的角度而言,博士期间的出国留学经历只是为你简历上添了一笔,仅仅证明你的外语水平还是不错的。但是对于你的科研水平而言,论文还是硬指标,出国留学经历并不能给你带来这方面更多的优势。如果你真想在这方面要占有优势,那么塔主建议直接攻读留学学校的博士学位,而不是仅仅出国交换一年。所以说博士期间出国交换一年到底有没有用?我想大家自然心中已经有了答案,同时也谢谢大家长期对塔主的关注和支持。
‘’没人敢动我一根头发,我要回国读博士,做博士后”!许某近期微博更新。颇有放马过来之意。网络图片这条微博不知真假。许某某的微博不早已被封吗,改为许立娜了吗?如果是真的,只能用无知二字告诉她。博士招生简章中,任何一所高校的报考条件第一条: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爱国,什么是爱国?许某某知道吗?在审核时,第一条即注定了没有资格,直接出局。哪个教授敢接受她做自己的学生,那可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网络图片想来许某某也是头脑发热,随口一说罢了。国外疫情那么严重时都不敢回国,这时更不能报名博士招生。替许某某不值,嘴上没把门的,随口一说,信手发到网上,天哪!怎么成这样了呢?不敢回国,微博被封,家里人被盯上,还得改名为许立娜。还好,还好,姓未改。可容貌未改啊,没事,整容呗!资金是宽裕雄厚的。求学还是在国外吧!不是仅仅教授不敢,学校也不敢,易引发群体事件啊!教育部副部长曾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到许某某,张伯礼院士在一场直播中提到许某某,谁去摸老虎屁股啊!网友坚持打卡坚持不下去了。但谁又会忘呢?碰触的是高压线啊!算了,就做个游子吧!
国内一流大学的博士,只能去三流的高校工作;国外三流高校的博士,却能进入国内一流大学。不要不相信,当我们查阅了国内高校的招聘信息后,的确能明显的看到这个情况。当前,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明确只要海归,甚至是有的单位同样的岗位,给海归开出的薪资能比相同学历的人高上一大截。这一方面表明了用人单位可能存在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拥有海外的学习工作经历,确实在就业市场上拥有很大的竞争力。比如更加开阔的学术视野、良好的英语水平和来自国际的人脉等,都是加分项。这并不是贬低国内高学历人士的价值和能力,只是在工作中,阅历和经验、视野、思维真的很重要。但现在的问题是,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博士并不是那么好读的!有的人在国内本硕博读完倒是想去国外镀镀金,但是一方面国外的博士不好申请,另一方面年龄等现实因素也不允许了,所以最好的选择就是出国去做博士后!原因如下:1、在国外,申请博士后的门槛比申请博士留学低很多;2、外国人做博士后的少,很多岗位都招不到人,容易申请;3、国外博士后出站的难度要远远低于国外读博;4、时间短,只要2年。5、待遇丰厚,一年几十万不成问题。6、做了博士后以后有机会全球就业,相比国内的博士、博士后去国外就业简单很多......所以,当你真的无心科研,博士毕业后,申请出国做个博士后也未尝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前提是你要把博士读完,因为做个博士后也不是一般人能胜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