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国内外心理学现状如何?发展趋势怎么样?业报

国内外心理学现状如何?发展趋势怎么样?

答|百度派 @阿达出生地直到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才使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学科。科学心理学从诞生到现在只有短短一百多年的时间,其理论体系还很不完善,有待于未来的心理学家们去开拓。可以说心理学有一个长期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它一直在哲学的怀抱里挣扎着。国内外心理学现状目前,因为很多心理现象都和生理机制有联系,所以国内外都把脑科学的研究视为心理学领域的前沿,这与生理学的发展有着很高的相关度。心理学可以从生理学中提取精华,为己所用,但过度的提取便会出现过度的现象,将为心理学的发展前景蒙上一层阴影。现在西方的心理学研究过度倾向于“mind”的研究,忽视“heart”的研究,而这更应当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发展趋势再让我们来看看国外的另一个热点——心理咨询。国外对心理咨询师的要求是很高的。在美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哲学博士或者教育学博士学位,它已包括了对专业人员的专业水准的要求。而国内目前的心理咨询师培养要求和国际上的要求距离甚远,这有待国家某些制度的完善。心理学研究的领域非常的广泛,APA(美国心理协会)就有53个学科分支,每个分支都有其广阔的发展前景。从偏于基础性的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到偏于应用性的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军事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总能找到你所喜欢的方向。各个分支竞相发展,使得心理学的发展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 总结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现在心理学的发展还是比较完善的,也比较热门,心理咨询也慢慢成了心理学在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其他分支也竞相发展,整体上欣欣向荣。以上内容由百度派作者提供

老聃之役

心理学发展现状与趋势

艾宾浩斯在多年前说过:“心理学有一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短期的历史”。这句话适用于西方心理学,同时也适用于中国心理学。科学心理学在中国出现之前,我国古代就有讨论哲学、道德、教育的典籍中的许多有关心理学的论述,遗憾的是我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并未能直接演变为现代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心理学的发展只有百多年的历史,而且关于心理学的源头也是比较复杂的,心理学是从哲学里分化出来的,又涉及到生理学,解剖学,临床医学等各个学科,所以注定了心理学是一个跨人文与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心理学起初是在欧洲,后来重心逐渐转移到了美国。其实不管是在欧洲还是美国,心理学还是很受欢迎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心理咨询的盛行,更因为心理学对社会的服务性和应用性。因此从事心理行业是很受尊敬的,如同律师医生一般。在国内,心理学发展比较波折,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学应该是在20世纪初期兴起的,经过了短暂发展。可惜到了文革时期心理学几乎被消灭殆尽,直到80年代左右才又开始兴起,如今国内的心理学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成果还是很显著的。心理学也被誉为21世纪朝阳职业。不过国内对于心理学认识水平还是很低的,从业人员比例相对发达国家差距悬殊,而且素质参差不齐。就我自己的个人看法,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走了很多歪路,比如跟很多人谈起心理学他们会联想到“成功学”这个带引号的成功学当然不同真正的成功学,只是一些奸商欺世盗名的手段而已,不过坑害了许多人,还把屎盆子扣到心理学头上。再例如,朋友聊天一问及原来你是学心理学的,他马上会说:那你说说我现在想什么。这样的问题多少让人有些汗颜,就好像把心理学看的有点类似摸骨算命似的。不过在一些大中城市心理咨询还是很有前途很被认可的,咨询价格从100-1000不等。个人看来心理学是一个通科,例如学习英语,中文一样,是一种工具学科,受限相对较小,就算你不工作,可你的知识也不会浪费。心理学毕业生进入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培训甚至是销售,客服。或者是公务员,公、检、法、监狱等部门对心理学的需求量是很大的。应用门类真是不胜枚举啊。还有一种就是最常见的,不管是非诚勿扰里面的乐嘉还是职来职往里面雷明,或是非你莫属里面的陶思璇,心理学越来越大众化,平民化,亲民化了。目前,国内外都把脑科学的研究视为心理学领域的前沿,很多心理现象都和生理机制挂上了钩,这与生理学的发展有着很高的相关度。国外的另一个热点——心理咨询。国外对心理咨询师的要求是很高的。在美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哲学博士或者教育学博士学位,它已包括了对专业人员的专业水准的要求。而在欧洲一名咨询工作者或心理治疗工作者必须获得硕士学位,而要获得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为至少5年,长的可达7年,学习的最后一年全部投入临床实习训练。毕业之后必须先去医院或者诊所不拿工资的助理工作人员,1-2年之后,才有可能受聘做正式的心理咨询或治疗专业工作人员。而国内目前的心理咨询师培养要求和国际上的要求距离甚远,这有待国家某些制度的完善。心理学研究的领域非常的广泛,APA(美国心理协会)就有53个学科分支。国内高校心理学系一般分三个小专业: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顾名思义,基础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学的基础的东西。研究方向有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等。基础心理学的研究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数学、生理学、计算机科学、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又可细分为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人一生的发展过程,其中早年的发展,包括婴儿、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是当今研究的重点。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应用心理学包罗万象,囊括心理科学的应用方面,包括心理咨询、工业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军事心理学等方向。心理学事关人心,个人觉得东西方文化虽有差异,但人的生理基础是差不多的,心理学趋势当是殊途同归,世界大同。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人类会越来越强调精神的富足,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心理学,不可或缺的成长助力。公众号:治愈系创伤心理学

旷达

世界大学心理学研究水平排名:港中文排名58,北大排名68

近日,世界知名排名机构泰晤士发布了世界大学心理学排名统计数据,这些高校今年位列研究水平中国前10强:香港中文大学(第58名),研究水平赶超香港浸会大学,北京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6所大学;香港大学(第62名),在研究水平超越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洋理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4所高校;北京大学(第68名),在研究水平高于南洋理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浙江大学等3所大学;国立台湾大学(第72名);台湾师范大学(第151名);澳门大学(第170名);浙江大学(第272名);中国人民大学(第365名);华东师范大学(第373名);中山大学(第389名)。以下为中国内地在研究水平十强:在上榜的中国国家高校中,;香港大学教学质量位获世界66名,研究水平位获世界62名,学术引用得了世界第192,收入得了世界第250,国际视野成绩喜人,夺得世界第2;中国人民大学教学质量得了世界第240,研究水平得了世界第365,学术引用得了世界第138,收入得了世界第208,国际视野得了世界第216;澳门大学教学质量得了世界第178,研究水平得了世界第170,学术引用得了世界第276,收入得了世界第156,国际视野位于前列,获得世界6名。香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澳门大学世界大学心理学分指标得分和中国高校相比,美国这些大学也取得喜人成绩:今年美国17所高校位列研究水平20强,今年美国高校大学上榜数量和2018一样。在美国国家高校中,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教学质量跻身世界第31,研究水平成绩喜人,夺得世界第20,学术引用跻身世界第60,收入一项世界第151;纽约大学教学质量跻身世界第32,研究水平位于前列,获得世界12名,学术引用跻身世界第75,收入一项世界第170,国际视野一项世界第175;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教学质量跻身世界第34,研究水平荣获世界第24,学术引用一项世界第113,收入荣列世界第17,国际视野一项世界第236。

不以羿资

11位世界级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书籍是《认知天性》,书中的内容是由11位世界级认知科学家耗时10年总结出的结晶。全书讲述了一个主要观点:根据对人们的心理规律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了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帮助我们学得更好、记得更牢。用一句话概括这一套方法,就是:通过有间隔的安排检索练习,检索的内容最好穿插不同类型但相似的问题,这能帮助你高效地吸收新的知识。这句话有点绕,我们在下文会详细描述。在正式介绍这个方法之前我们先说一下现在全世界大部分人都还在使用的一些错误的学习方法。错误方法一——坚持重复练习,一定会收获成功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学习一个新概念的时候,如果在这上面耗费了很多心思,尝试用自己的话去描述,或者是尝试把这个概念放在不同的语境下去理解它的不同意义,他就能更加牢固地掌握这个概念。简单点说,越是做了烧脑的活动,人的记忆就越强烈。但是现实情况却是,人更喜欢做出比较轻松的选择,比如我们总是重复的去背课文,读了几遍,把课文背下来了,就以为自己掌握了这部分知识了。却不知道我们根本就没有真正的理解这些文字,只是利用大脑的短期记忆记住了这些字而已,比如我们小时候背了那么多的语文课文,你现在还记得多少呢?或者初中高中经常背的一些数理化公式,你恐怕也都快忘完了吧。错误方法二——使用荧光笔、下划线和反复阅读通过荧光笔和下划线做标记吸引大脑关注,然后反复阅读勾画出来的内容,我们这样做了之后的确会很快得到好的反馈,比如当下我们可能将需要知道的内容背下来了。但是这只是我们的短期记忆而已,一旦时间长一点,那些背下来的知识就记不住了。其实这是一种认知误差,按照作者的说法,这是因为我们被元认知带来的假象蒙蔽了。简单说来,就是我们对一段文字,越能够流畅阅读,就越会形成一种假象,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阅读的内容。到现在都还有很多老师教授在用自己的老办法在教学:标亮、画下划线、长时间看着课本和笔记。这些效果微乎其微的老办法到现在还非常流行。错误的方法当然会产生不好的影响,比如使用了这些学习方法,我们会比使用了正确的方法学习的人多花费数倍的时间去学习,但结果却刚好相反,人家的成绩总是能让你感到自己的智商受到了侮辱!正确的方法简单也酸爽其实学习时间不长但成绩却很好的那些学生所用到的方法也很简单,他们只是比其他人多动了一下“脑子”而已。比如樊登读书会的创始人樊登,他在上中学的时候,经常被班上的女生“围攻”。只因为他平时看起来没怎么努力学习,但每次考试都能考得非常好。他上课的时候也不像其他同学那样在书上做很多笔记,最多也就在老师布置作业的地方画个勾,高三毕业的时候,他的书几乎可以当作新书留给下一级学生了。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很奇怪,书都没看几遍,他又是怎么考得这么好的呢?其实这和他的一个习惯有关,在上学期间,他特别喜欢考试,在没有测验的时候,他就会去找同学互相出题考着玩。在每次大考之前,他也不会去一遍遍的反复看书、看笔记,反而是拿出一张大纸,自己去回忆这学期学过的公式、单词、重点知识等,然后将他们默写下来。每门课程使用一张纸,碰到想不起来的,就使劲想一会儿。实在想不起来了,再去看书,将知识点补全。最后在考试的时候也就不会出现什么出人意料的题目了。他学习的整个过程刚好完全符合这本书的学习理论,简单解释一下。他学习第一遍知识的时候,使用了迁移和联想的方法,找到书中的关键知识进行学习,然后将这些关键知识和自己熟知的一些内容进行关联,加强对新知识的记忆。在平时他遇到测验或者自己和同学互相出题的过程,是检索的过程。在诸多研究成果中,有一个发现非常重要:自己主动检索——测试(考试)——可以强化记忆,而且检索的时候花费的心思越多,效果就越强烈。我们平时的考试是最好的检索工具,所以千万不要觉得考试无用,其实在学习的过程中,你能记住很多东西都是因为这些小考试帮了忙。在测试的过程中,你会主动向内求答案,而且是绞尽脑汁的那种,然后你找到了与解题相关的知识点然后解决了问题,或者你没找到,等考试完了自己去书中或者去问老师找到了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完善了自己的记忆内容。同时你也加强了对这些知识的记忆程度。前面我们已经说过简单地重复并不能帮助我们高效学习和记忆,但是有间隔的多次重复检索却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也就是学了第一遍时候不要马上复习第二遍,而是把它晾在那里不管,等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再去做一次检索(测验),这时先不要看书,等测验做完之后,再去看。这样的行动让我们的对知识的记忆更加牢固。和提升记忆相关的还有一个结论,那就是做多样化练习,或者说叫穿插练习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记忆。考试试卷就是最好的例子。如果说书中每一章后面的练习题算是同一类的练习的话,那么考试就属于不同类知识题目的穿插练习。这样的练习能对我们掌握知识产生更大的效果。最后,总的说来,这本书想告诉我们,只有弯下腰去实验真正好的学习方法,我们才有进步的可能。不要想着自己不改变也没多大问题,其实对你的人生来讲,不改变也算是一种选择,你得为自己没有改变而得到的不良影响负责。所以,你是决定大胆尝试,还是决定畏缩不前呢?

忘不了

美国心理学研究:有一种能力,远比“智商”更重要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什么叫爱商?爱商是全球最前沿的一门科学,也是研究爱最为先进的方法,它是指爱的商数或爱的智慧力。最早被美国心理学家提出,接着开始流行于欧洲乃至全世界。爱商作为对智商、情商、财商的重要补充,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在社会和职场打拼所必须和不要的一种人际交往能力。所以越来越多人认为,相比智商,一个人更重要的是有较高的“爱商”。美国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爱商指数越高,就代表这个人的爱心公益值指数高,也就代表这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率越大,而当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率越大,通常这个人的社会威望也就越高。如果这个人同时拥有企业,那么企业或个人诚信度和美誉度也就相应会被提升,换言之,你将得到去全社会的尊敬与爱戴。马云就曾在一次演讲中说到,现在的孩子,除了要培养智商、情商之外,还应该培养爱商。只有这样,在未来社会中,我们的孩子才不会被机器取代,才能在社会变革中站稳脚跟。那么,对于情感本就比男性丰富的女性来讲,爱商高低意味着什么呢?女性的爱商有多重要呢?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女性的爱商,最重要的特征和表现就是擅于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而这种擅长,其实是一种十分珍稀的社交能力。如果一个人总是能与父母、爱人、子女、朋友、同事建立起较为亲密的关系,那么我们就认为这个人是比较擅长与人相处的。其实在心理学家眼中,这其实是爱商较高的一种表现。因为,我们与周围人的关系,不外乎亲情、爱情、友情,如果这些关系都很融洽,那就意味着这个人的爱的能力非常强。如果一个人爱的能力很强,那么他/她将不仅能够十分广博的爱别人,更能能够更大幅度的吸收到别人对他/她的爱。心理学上通常把智商和情商看作是个体对自我的调节能力。一个人的自我调节能力强,是不是代表他的爱商能力也一样强呢?不一定,因为爱商往往更强调的是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一个爱商高的人,是既能够享受被他人爱,也懂得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去爱别人的人;爱商高的人,比一般人更懂得感恩与馈赠,也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起健康的亲密关系。而健康的亲密关系将能够更好的提升和增强个体的幸福感。所以,当我们评价自己的生活是否幸福,或者评价他人生活是否幸福时,一定不要只看物质和他/她的自我描述,而要多衡量自己的爱商高低,或评价一下他人的“爱商”能力。一个爱商高的人,通常都具备其他人没有的高能力。这些高能量的能力在于:第一、能够轻松化解家庭负面影响一般而言,我们的家庭决定了我们的初始爱商参数。也就是说,我们对爱的感知和认识,就来自家庭。如果一个孩子自信、大方、谦虚、诚恳,那么很大程度上这个孩子的家庭是和睦父母恩爱并相敬如宾,相互能够理解对方的;如果一个孩子敏感、脆弱、偏执,那么很大可能这个孩子的成长环境或家庭环境是互相猜忌、不信任、情感失衡的。成长于前一种家庭的孩子,爱商普遍高于后一种家庭的孩子。当然,这个也不完全绝对如此。事实上,爱商是一个不断生长和发育的能力。即使人的初始爱商指数不高,但如果后期成长过程中不断培育和得到滋养,那么一个人的爱商也是会不断提高的。当一个爱商较为低的人,在恰当环境中不断得到教育(比如,知道了爱是奉献与给予,并在实际过程中不断去付出),那么他/她也会逐渐得到更多的爱,从而帮助他们学会用正确的爱的方式,来克服原生家庭带来的阻碍,从而重新对家人、对配偶体现出自己正常的爱商。第二、能够为自己选择合适的伴侣我们经常说自己身边的一切,都是自己吸引而来的,你自己就是周围一切事情的源泉。包括自己的婚姻、爱情、事业。实际上,这也是爱商在背后悄悄地起作用。一个拥有较高爱商的人,对爱的觉察力也会比较强。所以,他能够在人群中一眼看出哪一个是适合自己,自己喜欢的爱人,往往是因为,他对自己爱的情绪感受得比较到位和及时,没有一丝一毫的压抑和隐藏。正是这种自然而然的流淌,让他/她能够准确的捕捉到他人带给自己的刺激和感受,并迅速反思这段关系会对自己造成的影响。当一段关系产生之后,如果情感经历并不愉快,他/她也会立刻反思和自己这段关系究竟揭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何种需要,并及时的对自己进行调整。爱商高的人,正是通过这样细致入微的自我觉察,更为及时和深入的捕捉到自己的需求,从而有更大可能遇到对的人,减少错误情绪的释放和影响。第三、爱商的人通常都能与亲密爱人和谐共处对于一个爱商高的人来说,会以多种方式经营好自己与对方的关系,并在对方并不能满足自己需求的时候,及时调整对爱人的期望值,而不是一味的以刻板的标准去要求对方。正因为爱商高的人拥有这种灵活的多变的自我调节能力,才能使他/她在与亲密爱人之间,产生良好的互动。爱商高的人,生活比他人更充实和幸福。爱商高的女生,尤其如此。- The End -作者 | 神奇小小编辑 | 一粒米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1]Tartakovsky, M. (2018). 6 Ways to Become More Independent, Less Codependent.[2] Satterthwaite TD, et al. (2014) Impact of puberty on the evolution of cerebral per- fusion ring adolescence.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11:8643–8648.

一草一木

美国心理学最新研究:高智商儿童确实有3个共同点,但并非靠遗传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在著作中提到:“普通人只发挥了其潜在智能的10%。”孩子的智力问题,通常都是父母们比较看重的方面。我们都知道,世界历史上,一些很有名的成功人士,都是拥有高智商的。作为父母,自然也都希望孩子智商高,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将来的工作上,都能出类拔萃,但是往往培养起来特别困难。很多人认为,孩子智商的高低,是靠基因因素的,如果他们的父母智商很高,那这个孩子智商就会很高。不过,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完全正确,不然的话,每个考入清华的孩子,父母都是高智商的人。实际上,孩子的智商除了先天因素以外,父母对他们后天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美国心理学家也发现,高智商的孩子基本上都有共同之处,但这些孩子并不是遗传的,他们主要依靠后天父母的教育方式。被称为“智商之父” 的美国心理学家刘易斯·推孟在20世纪20年代做过一次大规模的研究:通过智力分数测试挑出1500个智商大于130的孩子,持续追踪他们的后续情况。经过长时间的追踪后,刘易斯·推孟发现了这些高智商儿童之间的共同点。美国心理学最新研究:高智商儿童确实有3个共同点,但并非靠遗传!1、创造力强大刘易斯推孟发现,高智商并且最终获得成就的孩子,童年时期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创造力。那创造力体现在哪些方面?喜欢思考、异常活跃、喜欢天马行空的比喻、喜欢提问题、更是一个拆家能手。尤其是喜欢思考,是创造力非常明显的表现。据说智商有160的比尔盖茨小时候最爱干的事儿,就是天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思考,而这一点与爱因斯坦的小时候如出一辙。2、超强的专注力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在《专注》中,特别强调了以上的观点:专注力比智商更能影响一个人的最终成就。在英国爆红的节目《天才儿童》印证了丹尼尔·戈尔曼的观点。这个节目通过智力竞赛聚集了各种超常儿童,比如被称为“人类计算机” 的12岁女孩Nishi。在Nishi父亲的眼中,女儿有很强的专注力和自控能力。2017年《天才儿童》的冠军——一个12岁的男孩Rahul也表示:“在参加比赛之前,我就是一个喜欢专注和反思的人。”哈佛大学曾经对排名前5%的学霸进行研究发现,他们的共同点也是拥有超强的专注力。3、超强逻辑思维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电影《教父》推孟发现一个人越是多年龄后期,之后的智商增长趋向与语言技能和抽象的思维能力的增长。所以在推孟的智力测量表中,年龄大的孩子的测试重点以语言和思维为主。所以说逻辑思维能力强是高智商儿童的另一大共同点。逻辑思维能力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够通过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反映出事物客观规律的能力。这种孩子平时喜欢问为什么、喜欢探索因果关系、对于分类、归纳的游戏比较擅长、等到上学之后数学成绩较好、善于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通过上面的共同点,我们可以发现,这三个共同点并非是遗传所决定,与后天的潜能开发有关。既然智商并非靠遗传,后天要如何开发?1、一切都由孩子自己来做现在的家长都喜欢把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从不舍得让孩子做什么事,事实上这样反而让孩子缺乏了自我照顾的能力,因而在创造力上也会有许多不足。所以,要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就必须让他们自己做每一件事情,这样,通过思考,孩子的大脑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最终达到智力的提高。2、教小孩多画画大部分孩子喜欢随意地画画,有时他们也会把家里搞得一团糟,也许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学画就是随便地涂鸦,但是这种方法确实能提高孩子的创造力。那是因为当孩子拿起画笔的时候,他会一直想画什么,画什么颜色呢?常常想象可以让孩子的大脑快速运转,从而达到提高智商的效果。3、玩玩具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娃娃是孩子们必不可少的物品,从小到大,每个孩子都有各式各样的娃娃,而且孩子在玩玩具时,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育,而且还可以提高手眼协调的能力。在这过程当中,孩子需要用手来操作玩具,用眼睛观察眼睛,可以锻炼到孩子的手部和眼睛,使孩子达到手眼协调的目的,儿童的智力素质也可以大大提高。在游戏过程中,一些孩子也喜欢拆装玩具,这也可以让孩子通过拆装和组合的方式来激发某种创造力。若要让孩子智商更高,注意力更集中,父母也可以带孩子看一看《儿童思维游戏书》,这是一套儿童全脑思维游戏书。这套书共4本,包含220多个小故事游戏,能让孩子通过玩“捉迷藏”、“迷宫”、“找不同”等游戏,对注意力集中进行训练,使孩子在观察、思考和注意力集中方面迅速提高,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智力的提高。如果你也想给孩子培养高智商宝宝,不妨陪孩子试试下面这套游戏书吧!每一个孩子的智力水平都会有所不同,但父母总是希望他们的孩子聪明绝顶,当然拥有高智商。如果孩子智商高,不仅能够让孩子的学习能力强,还可以在今后的生活当中更好地生存,让孩子长大之后变得更加优秀,成为一位成功人士。但是,想要提高孩子的智商,完全靠父母的精心培养。父母要特别注意孩子创造力方面,直接影响 智商的高低,这点父母一定要谨记,从现在起,首先要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最后达到提高智商的效果。

冰上乐

在国外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如何?看看和你想象的是否一样

文 | 坏坏小懒猫 | 心理健康教育是20世界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观念,是现代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收到了一定的成果,教育工作者几乎一致认可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国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总共有7点,教育重点的转移,从矫治到预防性和发展性的确立,再到明确。教育形式的共存互补,团体咨询和辅导与相别辅导和咨询互补共存。从关注中学阶段转移到关注儿童早期心理健康教育、从单一的由学校单独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到家庭、社会、学校相结合;随着大众的需求越来越高提供更广泛的心理学及相关课程。从模仿他国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到吸取他国经验,根据本土实际情况,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制定有自己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了凑数字,给大家再做一个详细的讲解1、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发生转移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以解决或矫治儿童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为目标。到了20世纪70年代,心理健康教育向预防性和发展性推进。80年代后,英、法、美、意等国家有关机构颁发新条例,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性和发展性方向。2、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共存互补很多国家发现团体辅导和咨询更有利于协助儿童实现各种发展目标,尤其是帮助离异家庭儿童、行为偏差儿童等特殊儿童有很大作用。但团体辅导也不能代替个别辅导和咨询,两者各有利弊,应交替使用,以发挥互补作功能。3、关注儿童早期心理健康教育一开始的心理健康主要争对青春期,后来研究者发现很多心理问题其实在早期就已经出现苗头,由其是各种不良习惯几乎都萌芽于童年时代,在小学时就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有效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4、心理健康教育力量趋于整合目前国外已打破单独由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格局,形成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新格局。5、逐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自我发展及生活品质的提高,为此,学校教育者将继续为儿童提供更广泛的心理学及相关课程。6、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素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心理健康教育者大部分是通过相应训练的人员担任,效果不甚理想。20世纪60年代后,各国普遍规定由专业工作者担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实行专业证书制度,保证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7、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研究目前,许多国家心理健康都都是模仿他国,不少学者主张加强本土化研究,在吸取国外经验的同时,根据本国、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总结出适合自己的理论研究经验和实践经验,制订出一套有自己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加强工作的针对性。NED以上为学习《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初次心得体会,仅供学习交流!不代表以后观点!-作者-坏坏小懒猫,自媒体小编。以梦为马,随处可牺的心理学爱好者。微信公众号:心理笔记。

逍遥

13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最新心理学研究发现,也许对你有用

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心理学研究论文发表,其中包括儿童发展、抑郁、焦虑、社交媒体、贫困、不平等等研究在内。然而,由于2019年是许多心理学发现的突破之年,因此它在任何其他时间段都显得与众不同。首先,精神病学家终于开始讨论抗抑郁药的广泛使用,以及它们是否真的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有益。过去一年的另一个重要发现是,社交媒体给人们带来的精神负担终于得到了科学的证明。除此之外,孤独感的蔓延也促使科学家们认真研究在这个不断联系的时代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疏远。因此,这里我们为大家整理了2019年最突出、最重要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希望今年能为仍然没有答案的问题带来答案。也许,只是也许,其中的一些会帮助你以一种不同的方式看待你的人生选择,并激励你最终放下手机,就像你妈妈一直告诉你的那样。关注生活技能训练营,了解更多。一、直升机育儿会导致孩子乱发脾气以及行为失控所谓直升机育儿,就是家长像直升机一样一直徘徊在孩子头上,包办孩子左右的事情。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花了8年时间调查过度控制的父母与孩子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孩子2岁时就开始直升机育儿的父母,会导致孩子5岁时情绪调节和抑制控制能力差。除此之外,这些5岁的孩子还报告了情绪和学校方面的问题。老师们注意到他们10岁时社交能力和学术创造力都很差。简单地说,父母总是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孩子的情绪和行为控制能力可能很差。研究表明,他们对应付压力毫无准备,容易对别人大发雷霆,这导致社交能力差,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轻松地交朋友。研究报告的合著者妮可·B·佩里说:“孩子们不想和其他无法控制自己愤怒情绪的孩子交朋友,一旦有意见分歧,他们就会打他们。”。在她看来,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是孩子们在幼儿时期培养的最基本的技能之一”二、少刷朋友圈可增加你的幸福感抑郁,自尊心差和社交媒体之间的联系已经讨论了多年,但是,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前从未得到证实。去年,心理学家梅利莎·亨特(Melissa G. Hunt)进行的一项研究首次证明,Facebook,Snapchat和Instagram的使用会降低幸福感。在实验过程中,宾夕法尼亚大学的143名本科生被随机分配,一组限制其Instagram,Facebook和Snapchat使用,每天不超过10分钟;另一组像往常一样使用社交媒体。结果显示,在三周后,社交媒体平台的使用受到限制的人的孤独感和抑郁感显着降低。研究结果强烈表明,限制Facebook,Instagram和Snapchat(以及任何其他社交媒体平台)每天使用30分钟左右,可能会大大改善健康状况。研究背后的心理学家梅利莎·亨特(Melissa G. Hunt)说: “使用比平时少的社交媒体会导致抑郁和孤独感的显着下降。对于进入研究时更加沮丧的人们来说,这些影响尤其明显。” 结论?好吧,我们都应该放下手机,享受更多的现实生活。毕竟,科学证明对您有好处。三、多参加广场舞等活动可以极大地降低50岁以上人群的抑郁风险在12月发表的研究论文中,黛西·范库特(Daisy Fancourt)博士提出了抑郁与从事文化活动之间的联系。在一项为期10年的研究中,跟踪了2000人(年龄在50岁以上),以查看他们每个月参加了多少文化活动。每几个月参加一次戏剧,艺术展览,电影和其他活动的人患抑郁症的风险降低了32%。每月至少参加一次活动的人,患该疾病的风险降低48%。该研究的作者指出,它描述的是相关性,而不是因果关系,但是结果仍然令人印象深刻且有益。Daisy Fancourt博士补充说:“一般来说,人们知道少吃多餐和锻炼对身心健康有好处,但很少有人意识到文化活动也有类似的好处。四、睡眠不好的人更孤独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两名研究人员埃蒂·本·西蒙和马修·P·沃克决定研究睡眠不足与孤独感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在他们的实验中,研究人员邀请了休息良好和困倦的受试者进行脑部扫描,同时观察一个他们不认识的人。结果发现,疲惫的参与者更容易被陌生的人排斥,希望他们远离自己。除此之外,他们还报告说比休息良好的人更孤独。在随后的一项实验中,这位科学家还发现,其他人倾向于避开瞌睡的人:“那些对实验环境一无所知的人却认为睡眠不足的参与者明显更孤独,他们选择不与他们进行社交或合作。”更重要的是,据研究人员称,与睡眠不足的人接触的人会因此感到更加孤独。因此,睡个好觉会让你更具同情心,减少我们的偏见,让我们不容易被拒绝。五、与过去的信念相反,在彩票中赢得大笔金钱可以提高你的生活满意度40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人们普遍存在误解,认为彩票中奖会让人痛苦不堪。这种信念可能基于对较早一代彩票中奖的研究。但是,去年八月进行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了完全相反的证据。该研究的作者要求瑞典统计部门对该国三大彩票的获奖者进行长达十年的调查。然后,他们使用政府记录来跟踪获奖者生活的各个方面。科学家们还为那些进入彩票但迷路的人检查了相同的指标,除了获得了小奖的人。研究结果揭示了一些结论:首先,赢得大笔奖金会带来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先前的研究仅显示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其次,赢了很多钱的人并没有立即兑现大部分奖金,相反,他们花了很长时间才慢慢花掉自己的财富。第三,许多人甚至不辞职,尽管他们的确工作量少一点,退休也早些。因此,这项研究证明了不那么浪漫的事实-虽然金钱无法买到真正的幸福,但它无疑可以提高您的生活满意度。六、电影中的暴力画面不会影响孩子的暴力行为一项新的研究表明,与普遍的看法相反,PG-13级电影不会使孩子变得暴力。根据研究人员的说法,PG-13电影在1985年至2015年期间变得更加暴力,而谋杀和暴力的总体发生率却下降了。该研究的首席研究员指出,尽管孩子们可能会重演他们在电影中看到的东西,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不会倾向于变成暴力,例如欺凌。但是,其他研究人员对此表示不同意见,他们认为电影中暴力场面的刻画已经变得非常普遍,具有麻木作用。这意味着,我们看到的暴力越多,受到的暴力影响就越小。波士顿儿童医院媒体与儿童健康中心主任迈克尔·里奇博士指出,这项研究试图简化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七、当你的手机不在视线之内时,与人聊天会更有趣科学终于证实了,和朋友一起出去玩的时候看手机会让你觉得没那么有趣。这项研究调查了智能手机如何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研究人员邀请了300多人在咖啡馆与朋友或家人一起吃饭。有些人把手机设为静音模式并把它们放在一边,而有些人则把手机放在桌上。饭后,参与者填写关于他们经历的调查。然而,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令人震惊——把手机放在视线之外的人比没有手机的人更快乐,也更喜欢这顿饭。总而言之,这项研究得出了一个简单但坚定的事实:当你的手机不断侵入时,和人在一起并没有那么有趣。八、5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在乎自己的形象大约二十年前,人们普遍认为,直到9岁的儿童才能获得复杂的维护形象行为。但是,2019年3月发表的一篇文章表明,在5岁时,孩子们就开始了解形象在社交中的重要性。设置,并积极参与复杂的印象管理。该文章的共同作者艾克·西尔弗(Ike Silver)指出:“幼儿将根据观看者的不同来改变他们的行为,例如他们有能力读书或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这项研究是通过将儿童置于与名誉相关的情况下进行的,该研究表明,儿童可以以“令人惊讶的,有时是欺骗性的或战略性的方式”改变他们的行为。但是,目前尚不清楚儿童是否正在积极地欺骗他人,或者当他们通过炫耀获得一些好处时,他们只是更加友善。研究人员希望这一发现将有助于理解父母和老师应如何与儿童接触,以鼓励良好的行为。尚不清楚儿童是否正在积极地欺骗他人,或者当他们通过炫耀获得一些好处时,他们只是更加友善。研究人员希望这一发现将有助于理解父母和老师应如何与儿童接触,以鼓励他们表现良好。九、朋友圈的频繁使用与年轻女性的抑郁症症状,低自尊心和外貌焦虑有关instagram(国外的朋友圈)是使用最广泛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然而,最近的一项研究检查了自尊心低下与频繁使用Instagram之间的联系。研究人员确定,使用上述照片共享应用程序可能会导致女性产生负面的心理后果。科学家对119位年龄在18至35岁之间的女性进行了调查,调查了她们对Instagram的使用,自我认知和心理健康状况。他们发现,平均而言,频繁使用Instagram可能导致自尊降低,抑郁症状,对外表的焦虑以及更多的身体不满。十、处于稳定的关系中的人会有体重增加的机会一项为期10年的研究发现,与单身人士相比,夫妻的体重往往增加更快。即使以前的研究已经证明,夫妻俩比单身人士吃的食物更健康,但研究表明,夫妻俩的饮食也更多。人们认为,这可能是由于长期恋爱关系的人不再“在市场上”了,所以他们不太在乎自己的容貌。而且,正如该研究的作者之一所说:“虽然家庭进餐可能包括更多的健康食品,例如水果和蔬菜,但与其他人相比,人们经常在别人的陪伴下消耗更大的份量和更多的卡路里。 ” 除此之外,还发现有孩子的人由于倾向于吃完孩子的饭菜和零食而体重增加。十一、童年时期的贫穷可能对老年人的认知技能产生持久影响根据这项研究,在贫穷中长大或在社会和经济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在认知技能测试中得分可能比其他人更低。这是同类研究中规模最大的一项,20,000多名老年人(平均71岁)接受了测试。结果发现,在儿童时代经历过社会经济不利因素和困难的人,在认知测试中的得分明显低于其他老年人。这项研究增加了“不良童年经历”对儿童的破坏性影响的证据。该研究的作者补充说:“应该为面临社会和经济挑战的儿童提供更多资源,以应对他们面临的不利条件。”十二、不可信的八卦对个人评价有很大影响该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八卦和谣言是否影响了人们的观点,偏见和判断。在实验中,有关他们不认识的人的不道德行为的社会情感信息被口头传达给实验者。在第一个实验中,信息被表示为可信赖的事实(例如“他欺负了他的同事”),而在第二个实验中,通过使用某些单词(例如,据称)将信息标记为不可信的八卦。研究结果表明,在两种情况下,即使信息来自不可靠的来源,谣言和八卦也都会极大地影响人们的观点。该研究的作者指出:“我们的发现表明,即使有意基于不清楚的证据,也倾向于进行强烈的情感评估和人为判断。媒体经常以表明信息的可疑性,从而避免可能的错误指控。十三、学生交朋友比成人快堪萨斯大学的研究人员杰弗里·霍尔(Jeffrey A. Hall)承担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即找出一个人交朋友需要花费多少时间。这是同类研究中的第一次,因为它不仅研究了哪些活动使我们更加亲密,而且确切地了解了相识成为朋友的时间。在大学的前九周中,霍尔每三周对11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然后,他给了355个成年人的一次性问卷,这些成年人在过去六个月中搬到了新城市。在调查中,参与者选择了一个或两个朋友,并报告了他们在一起度过的时间,他们进行的活动以及友谊的密切程度。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大约需要43个小时,成年人大约需要94个小时才能将熟人变成休闲朋友。要从休闲的朋友过渡到朋友-学生需要57个小时,成人-164个。要使朋友成为好朋友或亲密朋友,学生需要119个小时左右,成人大约需要两倍的时间才能实现。研究人员认为,学生结交朋友的时间更少,因为他们与同龄人在一起的时间更多,而且他们很可能高估了他们的友谊有多深。

藏金于山

英国心理学会新研究:人性有10个阴暗面,收藏起来早认识早避免吧

一项曾发表在英国心理学会《研究文摘》的一篇文章表示,人性其实有10个阴暗面。只是平时生活中,或多或少被我们自己控制起来或者隐藏起来了。下面就将这10个人性的阴暗面分享给大家:人性的阴暗面1:少数人群和弱者被去人化。类似的例子不可胜数,比如有证据表明年轻人把老年人去人化,无论男女都不把醉酒的女人当人看,等等。而且,在人生的早期阶段,去人化的倾向就有所展现——五岁大的儿童已经认为群体外个体(比如性别不同、来自外地)的脸,比群体内个体的脸更不像人。并且这种露骨的“去人化”(dehumanisation)有一个惊人实例:脑部扫描显示,当一小群被试学生观看流浪汉和瘾君子的照片时,他们脑中与“思考人类”相关的神经活动比他们观看地位较高者的照片时更弱。  人性的阴暗面2:幸灾乐祸(Schadenfreude)根据2013年的一项研究,四岁的儿童就会幸灾乐祸了。如果儿童认为那个人的痛苦是咎由自取,幸灾乐祸的感觉就更为强烈。近期另一项研究称,比起花钱买贴纸,六岁的儿童更愿意花钱看一个反社会的玩偶被暴揍。人性的阴暗面3:相信因果业报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梅尔文·莱纳(Melvin Lerner)和卡洛林·西蒙斯(Carolyn Simmons)首次展示了这种信念的危害:一个女性因为学习过程中犯错而受到电击惩罚,而当女性被试知道自己将再次观看她被电击时,她们评价她为不讨人喜欢、不值得尊重。此后的一系列研究揭示,为了维护对公正世界的信念,我们多么乐意怪罪穷人、强奸受害者和生了病的人,认为他们的命运纯属活该。延伸开来,我们看待富人时的无意识美化或许可以用同样或类似的机制来解释。人性的阴暗面4:偏执而武断如果人类是理性、开明的,那么只需要呈现相关事实就可以纠正人们的错误认识。但事实是,大多数人对自己的知识和理解力太过自信,并相信自己的观点总是优于他人。1979年的一项经典研究表明:强烈支持或反对死刑的被试完全无视了种种能够削弱自己立场的事实,甚至反倒更加坚持最初的观点。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相反的事实会侵蚀我们的身份认同感。人性的阴暗面5:比起与自己的思想共处,我们宁愿触电2014年一项极富争议的实验发现,在对自己施加痛苦的电击与进行15分钟的平静冥想之间,67%的男性被试和25%的女性被试选择了前者。人性的阴暗面6:过度自信,虚荣自负绝大多数人总是自我膨胀、招摇过市,对于自身的能力与特质(例如车技、智力、吸引力)极度自信。这种现象被称为乌比冈湖效应,因为在乌比冈湖这个虚构的小镇,“每个女人都很强健,每个男人都很英俊,每个孩子都是中等以上”。讽刺的是,我们当中最没水平的人的过度自信倾向最为严重——这就是丹宁·克鲁格效应。这种徒劳的“自我增强”现象似乎在道德问题上表现得最为极端而非理性,比如“你认为自己的公正、守纪吗?”之类的问题。事实上,连监狱里的犯人都认为自己比平均大众来得和善、诚实、值得信任。人性的阴暗面7:道德虚伪一项研究显示,对于同样一个自私的行为(在实验人员提供的两项任务中,为自己选择轻松快速的那项),如果“受害者”是自己,人们评价这个行为更不公平。这一效应有一部分在说,我们倾向于将他人的负面行为,比如伴侣的不忠,归因于他们的特质,而将自己同样的恶行归因于身处的情境。这种自私自利的双重标准,甚至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普遍感觉不文明行为不断增多——近期研究显示,同样一个粗鲁行为,如果是陌生人做出来的,我们会认为它比朋友或自己做出来的严重得多。人性的阴暗面8:都是潜在的“键盘侠”每个曾卷入骂战的人都会承认,社交媒体可能放大了人之本性最糟糕的一些方面。其部分原因在于网络去抑效应,以及我们在匿名状态下更容易做出不道德行为。研究显示在日常生活中有施虐倾向的人,尤其容易变成网络喷子。去年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糟糕的心情和被其他喷子攻击的经历能够让人们自己上线喷人的可能性翻倍。而且,少数喷子就能引发滚雪球效应,导致负面情绪疯狂蔓延——研究者发现在CNN网站的读者讨论区里,“被警示标记的留言占总留言的比例,和被标记的用户比例,都与时俱增”。人性的阴暗面9:偏好有精神变态特质却又无能的领袖美国人格心理学家丹·麦克亚当斯近期断言,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公然的攻击和侮辱行为具有一种“原始的吸引力”,他“煽动性的推文”就像雄性黑猩猩头领的“挑衅展示”一样,“以威慑他人为目的”。如果麦克亚当斯的评价没错,它还适用于一种更普遍的模式——有人发现,在领导人中具有精神变态特质的人的比例,远高于其在普通人中的比例。对纽约金融领域领导人的调查发现,他们精神变态特质的得分极高,而情商低于平均水平。今年夏天发表的一项元分析研究称,在较高的精神变态特质与领导人职位的获取之间的确存在显著联系(虽然表面看起来较微弱)。这是个可怕的发现,因为精神变态同时意味着领导能力低下。人性的阴暗面10:无论男女,均偏好具有黑暗性格特质的人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其实女人不坏男人也不爱。证据显示,我们不仅选举具有精神变态特质的人担任领导,而且,不论男女,都至少在短期内容易被展现“黑暗三件套”特质的人吸引,从而使得这些特质繁衍增多。所谓“黑暗三件套”指的是自恋、精神变态和马基雅维利主义。一项研究发现那些被描述为自利、冷漠、好操纵他人的男人对女性有更大的吸引力。有理论认为黑暗特质成功地表达了较高的“配偶品质”,包括自信、乐于冒险等。这会影响到人类种群的将来吗?或许会的。2016年的一篇论文称,被自恋男性的脸强烈吸引的女性倾向于生更多小孩。

善哉问乎

斯坦福心理学博士:不满现状却又陷于现状,你缺的并不是意志力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新买了一本书放在床头,准备当做睡前读物,却发现半个月了一页都没翻开过?看见身材绝美的女孩子,就立刻下定决心减肥健身,坚持了三天,就再也不想继续?为了跑步专门添置了运动装备,第一天出门就下雨,然后就再也没想过去跑步?羡慕别人自律和积极,内心想要摆脱“肥宅”的颓废生活,却又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你不是个例,这些问题就是实实在在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几乎每个人都有过的经历。明明计划好了一个有意义的周末,规划好了本月要阅读的书刊,以及下个星期要做的事情。临了时却发现,要么天时不对,要么地利不和,再不然就是你突然丧失了按照计划走的行动力。明明大家都对现状很不满意,都不甘心,但是却又总是深陷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这到底是是为什么?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博士肖恩·杨曾经在自己的某本著作中提到,想要改变生活,最重要的是习惯——摒弃旧的不良习惯,养成新的好习惯。换言之,也就是利用行为疗法,对症下药,克服自己身上的“烂毛病”,在心理和行为上共同着力,为自己营造一个更适合做出改变的环境。好习惯为什么难以养成并坚持?1.大脑倾向于做更简单的事这就好比,你打开一篇文章,发现文字太多太长,所以直接拉到底,选择先看评论,根据大家的反馈和发言,再决定要不要返回去继续阅读。这是人类大脑的“通病”:比起复杂的事物,更喜欢简单的那个。所以有时候并不是因为你意志力太薄弱才导致你的计划频频失效,而是因为大脑自动选择机制,使得你在面对麻烦的事情时,总是很容易放弃,这是本能所驱。但是,你知道人类为什么会被称为智慧体吗?这是因为人类的身体,不仅有本能,还有理智,以及自我操纵性。也就是说,当你大脑惰性出现的时候,作为一个处于正常水平的个体,你完全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本能,即抑制惰性,实现有效变通。这个时候,你可以先给自己制定一个小的计划或目标,这个行为的计划需要“小之又小”,比如,你想要健身练出胸肌,那你可以坚持每天做一个俯卧撑。这也是肖恩·杨口中的“极度容易”,意思是把所有的关注焦点都放在小步骤上,那么就会拥有更高的成功概率。改变是需要时间和步骤的,一蹴而就对我们常人来说难度实在是太大了,所以坚持每天改变一点点,坚持做到一点点,改变就已经悄然开始了。2.认知并不决定改变,行动才是第一生产力我们总是说“我有想法”“我想要那样”“有志者事竟成”……实际上,真正对“改变”产生作用的,更关键的地方不在思维和心理认知层面,而是行动。“要先改变行为,意识才会跟着改变”,肖恩·杨将这个顺序称为神经记忆。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心理学上常说的一个概念“认知失调”,意思是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不一致时,大脑就会产生“认知失调”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大脑不会选择让你的行动匹配意识,而是自己调整认知,使认知符合行为。简单来说就是,当认知失调这样的情况出现时,我们的大脑往往会带动我们改变意识去适应行为,而非改变行为来配合意识。所以,在任何行动之前,保持自我统一性的同时,撒开手去做!想太多才是束缚你前进的枷锁,只有真正付诸行动了,你才能离自己的目标更近。3.大脑对奖赏机制的喜爱我们的大脑除了自我惰性,还存在偏爱的情况,它总是喜欢“被奖赏”的感觉。因为奖赏行为对大脑而言,有助于分泌多巴胺——快乐源泉。多巴胺促使我们个体保持幸福、愉悦的状态,并且大脑有自己对于奖赏行为的记忆,所以每次调动奖赏机制(给自己设置奖励),都有助于激发行动力,从而推动我们的计划进一步得到实施。这里的奖赏,可以是精神奖励,也可以是物质奖励,但一般情况来说,精神奖励对于行为的促进作用远大于物质奖励。当你阶段性完成设定的目标之后,就可以选择给予自己一定的奖励(避免与前期努力相冲突的行为),这有利于下一步计划的实施。及时奖励自己的大脑会产生一种心理暗示——奖励的快乐=行动的快乐。即奖励自己所产生的满足感和快乐,与为了改变而采取的措施所产生的快感“错位互等”。说到这里,你还等什么呢?为你那些曾经计划的那些美轮美奂的方案而行动吧!- The End -作者 | 一粒米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Stick with It》《Social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