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犯罪”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是“环境”、“遗传”、“改变”造就的复合产物。犯罪就是“恶”本质的体现。我想这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理解,但真的是这样吗?犯罪的正真构成原因是什么呢?我听过最好的解释就是:犯罪本质上跟普通人的轨迹非常相似——都代表了人类对优越感的追求。都是想要战胜困难,努力完成一个未来目标。总结上来说就是:努力让自己从自卑到超越、从失败到成功、从下游到上游的过程。这种追求从我们一开始出生就产生了。只是追求的方法各不相同,境遇也不同。因此,当我们深入了解犯罪行为的动机时。我们也不应该惊讶。记住一句话:有的时候犯罪分子要比你还努力的为生活而奋斗呢!你认可吗?因此可以这样说:犯罪分子与普通人的区别在于两者追求失败的严重程度。那么我们曾经做过更为深入的调查,无论是环境还是遗传,都无法强迫一个人犯罪。一个从没有出现过犯罪人员的家庭,他的小孩也可能出现犯罪,而那些父母是犯罪的家庭,他们的小孩也可能是积极向上的。最为主要的还是要看一个人最为真实的境遇。在某个人阶段,因为心理原因被经验丰富的犯罪人员所利用,而往往被遗忘的事情就会出更为导火索,例如:家里有多个孩子的,父母的偏爱;又或者独身家庭,父亲长期的家暴;又或者身体缺陷被人忽视的孩子。这些小小的因素都会被某个人或者某件事情放大。自然就会成为犯罪行为的导火索。看看现在的报道,青少年犯罪行为之间的上升,家庭、学校、社会的重视程度到底怎么样?真正的心理关爱辅导又有多少学校在实行,形式主义的美其名曰:心理健康咨询室,请问下有多少个愿意去这个地方(有去过学校设置的这个地方的留言我数数)。因此,再源头控制上我们就失败了。那又只能靠现在的收留所的政治教育了。但已经被伤害过的心,很难被抚平,因为改变太难了。尤其是心灵上的创伤,可能终其一生都不一定能被抚平。你们怎么认为呢?我们常常说:“必须得有人来开头,我建议这个人是你、是我、是大家、是目前在开的网友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给你的孩子或者你身边的孩子,多聊一聊他们内心的需求。不要主观的判断回去下结论。这样或许你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如果你们感觉这篇文章还有些用,请帮忙转发。我有一个梦想,我梦想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为心理理疗师,这样及时的心理问题就会被解决。我希望建立一个心理理疗组成,给我们的教育能波及的地方都去讲一讲。因为他们呢才是真正的“希望”!
上幼儿园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不仅仅是因为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而是随之而来出现很多的问题。曾经有一个男孩对自己的父母说,如果在幼儿园有人打我了,我该怎么做。听到这个问题,大人很快回答到,那就打回去啊。而小朋友下面的话却让大人都不知道怎么样回答。这个话就是,要是对方打得更加凶怎么办。这个问题确实是挺困扰人的,如果被打了,打回去,那么就会面对更加严重的被打。如果是容忍下去,那么之后会有更多的人欺负你。难道这个问题是找不到答案吗?值得高兴的是看到了一档节目,作为犯罪心理学的教授,李玫瑾对于这个现象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想要自己的孩子之后不被欺负,那么就要教会他们这三个能力。第一、勇敢的说出不,守住自己的利益著名学家就说过,这个世界不可能拥有真正的公平,如果有的话,那么勇敢这个词就不会存在。当遇到了不好的事情,侵犯了自己的利益,那么就要勇敢的说出来,表示出自己的反抗。马伊琍曾经就遭受过不公平的事情,原来在上学的时候,老师在评价她的时候,在品德行为这一方面上是给予了差评。当马伊琍的父亲看到后,想要知道原因,于是就来到了学校问这个老师。而老师的回答是她与学校里的很多个学生早恋。相信听到这个话,很多家长就开始打骂自己的孩子了。然而她的父亲是不一样的,他让老师把这些学生的名字一个一个写出来。没有想到,老师最后就只写出一个人的名字。父亲立刻说到,不是有很多个吗?最后父亲去找校长解决这个问题。当说到这个经历后,马伊琍表示非常感谢自己的爸爸。当初是选择了相信自己,并且为她寻求公平。受到这个事情的影响,之后的时间里,遇到不公平的事情,她都表示出自己的反抗,勇敢说出不,维护利益。从这个真实事件,我们可以明白,对于小朋友的教导,有些时候说得再多,不如一次实际行动,而这位父亲就做出了很好的表率。第二、用正确的办法躲避,多认识有能力的朋友如果面对挨打,那么最重要的事情还是要保护自己的安全。其中很好的一个办法就是要躲避,这样的行为并不是懦弱的表现。比如说,当看到总是喜欢欺负孩子的人出现,可以走进大人的身边,比如说靠近老师和司机等。当然了,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认识强大的朋友。那些喜欢打别人的人总是会挑一些弱小的人下手。所以平常可以多认识一些强壮的朋友,他们可以帮助自己不受伤害。第三、提高体能,有策略的还手家长从小就要培养小朋友的体能,这样的举动不仅仅是可以让他们的身体更加健康,而且在遇到被欺负的情况下,可以有还手的能力。曾经就有这样一个事情,一个学生走在路上,突然出现几个人,走到他面前就要打他。这个时候,学生是展现出自己的体能,最后反而是把这些人打到了。从这个事情上我们是可以看到,当一个人身体强壮的时候,大部分人不敢欺负你的。当有人打你的时候,还有还手的机会,不会让自己受到太大的伤害。所以父母的影响对孩子是非常大的,建议大家从娃娃三岁开始就开始带着他阅读,先从简易的画本读起,利用鲜明的色彩图画和生动的故事来带动小孩的兴趣,从而让他们爱上读书这件事情,自己能够从中获取乐趣。真正为孩子好的父母,并不是处处地对他们溺爱,而是让孩子不断地在生活中自己体验、自己锻炼,从自身经历中成长。豆妈在这里给父母们推荐这一套《儿童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绘本》,可以帮助父母更好地培养孩子,可以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儿童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绘本》通过有趣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明的小动物形象,更好地把小朋友的各种性格和行为展现出来,孩子会越读越爱,也会从绘本中产生领悟。原价150元,定价79.8元,价格非常优惠,家长们快点击下方链接抢购吧!总结:可能小朋友受到欺负,很多大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自己的孩子哪里做得不好。这样的想法是非常不对,本来就已经受到伤害的小朋友,如果在听到大人这样的话。那么将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伤,更是一种心理上的阴影。长大之后容易形成极端的想法,不能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对于被欺负这个事情,屏幕前的你们是有怎么样的看法呢?
新城控股董事长王振华,现在应该称原董事长了,因为涉嫌猥亵女童被刑拘,事件举国关注。王的行为无异于禽兽,伤天害理,理应受到法律严惩。这种病态人群,我们称其为恋童癖,即对青春期前的孩子,一般来说小于13周岁,有反复的强烈的表现出性兴奋,性冲动,性幻想或者涉及性行为。事实上,这种垃圾即便进到监狱,也是最容易被歧视和孤立的个体。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的一个监狱里,一名叫达里尔·迪克森的囚犯,由于性侵1岁儿童入狱,被狱友天天打的血肉模糊。另外,还有一名英国人在2000年因奸杀8岁小女孩入狱,刚进监狱就被狱友用热水瓶痛殴,身体大面积被热水烫伤,下半身再也不能人道。作者 黄晶犯罪心理学专家潇湘晨报特约撰稿人【1】成因:夫妻感情不和可怕的是,恋童癖直接指向的是性交意图和行为,还很有可能做出伤害未成年的行为。比如说,1995年6月到1996年8月间,比利时恋童癖杀人狂——马克迪特鲁共强奸了6名未成年少女,其中4名被折磨致死。虽然,这罪犯最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是那些被猥亵或性侵的孩子,却一直生活在惊恐之中,有些孩子直接患上了应激障碍综合征。另外,改编自真实事件的韩国电影——《素媛》中,年幼的素媛由于被一个恋童癖性侵,导致身体和心灵受到了巨大的伤害,终身都需带着便便袋生存,有可能再没有生存能力。为什么这些罪恶之手会伸向纯真无邪的孩子?恋童癖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美国有一项研究发现,恋童癖大脑中的白质与正常人不同。怎么解释呢?简单的来说,灰质构成大脑,白质在灰质之间传输信号,类似于交通路线。正常人的大脑白质,会将儿童和保护欲联系在一起;但是恋童癖患者的大脑白质,错误的将儿童和性欲联系在一起了,于是他们看到儿童就会产生性欲。这也是关于恋童癖的原因最新的研究结果——恋童癖可能就是“天生的”。除了大脑白质的生理学因素以外,还有几个因素可能导致恋童癖的产生:比如,社会因素。有些人在社会中受挫以后,会感觉跟成年人交流太费精神,于是会把自己的注意力和情感转向天真纯粹的孩子身上。这种虽然属于恋童癖行为,但一般不会出现暴力性行为。再比如,心理因素。疼爱孩子,对可爱的幼小孩子格外关注,本是一种很正常的行为,但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限度,长期作为一种观念存在在你的脑海里,固定下来之后控制你的行为,久而久之,便成了恋物癖恋童癖患者。还有家庭因素,因为夫妻感情不和,失去了对成年人之间的性兴趣,把对象转向了孩子。以及,个人性格缺陷和智力缺陷的原因,没有办法接触正常的性关系,于是把满足性欲的对象转向了儿童等等。【2】数据:去年750名儿童被侵害那么,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恋童癖,他们都会因此去性侵未成年儿童吗?其实,也并不是的。虽然很多恋童癖,对幼童有强烈的性兴趣,但也并不一定就会有性侵的行为。相反,在现实生活中,对儿童做出性侵行为的人,可能是恋童癖,但也可能不是恋童癖。他们对儿童下手的原因,可能仅仅是因为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比较弱,最容易得手。因此,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猥亵和性侵幼童的犯罪分子都是恋童癖。在做这个课题的时候,我做了一些问卷调研,有被访者提出了一个问题:现在网络上,总是流行着各种萝莉控或者正太控,像这类人他们是恋童癖吗?会不会也做出猥亵或者性侵幼童的事情呢?一般来说, 正常的萝莉控或者正太控,并不会去伤害孩子。他们本质上只是出于对长相可爱的儿童,或者长得萝莉的人有保护欲望和喜爱之情,更倾向于好感、憧憬、保护欲。他们总是高喊:“可爱就是正义”,但一般不涉及性行为的期待,更不会对他们做出伤害的事情。但是,萝莉控或正太控,虽然一般不会伤害孩子,但并不能避免有些人打着萝莉控或正太控的幌子,做出猥亵或性侵儿童的事情。从新闻上收集到的资料来看,2018年,单媒体曝光的性侵儿童案例就有317例,受害儿童高达750人。还有很多犹豫家长不知情、刻意隐瞒、或者私下解决等原因,没有被曝光的各种案例。【3】防范:谨防熟人作案你嫌性教育早,变态却不嫌孩子小。性教育,无论是在家庭教育,还是在学校教育中,都是最短板的一项。我们在很多事情上都不断地考虑如何更好地保护孩子,却在性保护这一块,各种避嫌避讳、遮遮掩掩,好像这件事,如同洪水猛兽。曾经有一项对14岁以下的儿童进行的随机调查中,调查者发现,有23%的孩子不知道什么叫性教育,33%的孩子对此似懂非懂。其中,在面对隐私部位在哪里这样的问题时,只有59%的孩子回答正确,剩下的41%的孩子认为所谓的隐私部位就是脸、头发和大腿等。由此可见,我们的性教育是多么的落后,孩子的性自我保护知识是多么的缺乏。这无疑是给那些虎视眈眈的恋童癖给了可乘之机。他们会利用各种手段,再加上孩子对于性的无知,达到自己的目的。其中,有些手段,看起来还特别光鲜亮丽,让你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的孩子送到他们手里。比如,以招聘“童星、童模”为名,制作、售卖儿童色情图片或视频。尤其是当今社会上,童星、童模泛滥,在出名要趁早的社会文化氛围和观念的熏陶下,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拔得头筹,便尽可能地将自己的孩子送去参加这些所谓的童星童模的面试。有些人就是利用这样的骗局,以检查身体是否有胎记等等理由,来获得小孩子的裸体照片,甚至还有人以拍摄教育片的借口,找孩子拍摄各种裸体、和私密的小视频,然后在网络上出售。再比如,身边熟悉的人,以关爱的名义,接近孩子。中国是传统型社会,很多家长对恋童癖、或者对猥亵性侵儿童的认识还是比较欠缺,认为别人对自家孩子的过分关注和喜爱,是因为自家孩子很可爱。他们对孩子的关注是善意且无害的。但,就是这样的疏忽,才给恋童癖或者猥亵性侵儿童的人制造了条件。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统计发现,熟人性侵儿童的案件比列高达85%。也就是说,在儿童猥亵案中,受害者与侵犯者之间,极有可能是认识的。儿童和成年人一样,对自己身边的亲人、邻居、老师和朋友等熟悉的人会比较亲近和信任,从而不会有防范意识,于是更容易被熟人猥亵甚至是性侵。2017年,重庆某医院,一男子将手放在未成年女孩的裤子内摸其下体。期间,女孩起身去检查回来后,男子再一次将手放进女童裤子内,全程女孩都在玩手机,毫无反抗情绪。网友曝光这一情况后,警方立即展开了调查。最后发现,猥亵女孩的男子居然是她的亲姑父,顿时在网上炸开了锅。所以说,谨防熟人作案,非常必要。【4】氛围:“大叔养成萝莉”回到正题,还有一些犯罪嫌疑人,会用一些小恩小惠吸引哄骗小孩子发裸照或者视频。我们都知道,很多未成年人容易沉迷于游戏,但是很多游戏又需要充值才能获得更高级的道具。很多恋童癖就是抓住了这一点,在游戏的留言区里,以充值等诱惑未成年人发裸照或视频,或者裸聊。有段时间,淘米网开发了一款叫“小花仙”的游戏,这款游戏面向的是,6-14岁的未成年儿童。2017年6月,微博上突然曝出了一条关于“游戏竟成猥亵幼女的温床”的信息,其中提到不少恋童癖的人会以充值月卡的条件,来哄骗小孩子发裸照视频,并且明码标价,以脱衣程度来定价10元、20元、30元等等,甚至还有人直接约孩子线下进行猥亵或性侵。这样的行为早已触犯了法律,因为在全世界的法律实务中,都绝不容忍雏妓和儿童色情制品,即使是未成年人自称“自愿提供性服务换取报酬”也不行。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和智力等方面都还处在发育阶段,一般很难有成熟的性心理和性意识,也无法准确理解各种性相关行为的准确含义和意义,更谈不上建立起真正的性意志。恋童癖的所有行为,都会对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造成不可逆的严重伤害。有研究就显示,受到猥亵或性侵害的孩子更容易出现精神紊乱,例如经常做噩梦,或者出现行为问题,如离家出走。曾经受到猥亵的男孩,会感到愤怒,并会延续到他成年,长大后也会更容易出现强奸女性的犯罪行为。最后,现在流行的一些“大叔养成萝莉”等价值观的炒作,也是给恋童癖文化制造了方便。网络上,随便翻翻,就能看到各种关于养成系大叔与萝莉关系的小说、真人秀、又或者真人恋爱新闻。比如说,真人秀《爸爸去哪儿》第四季。官方竟公然推出“蕾力CP”,并且为了节目效果,还将他们的交流互动在剪辑效果上做了一些改动,偏离了亲子互动范围,而是玩亲亲,告白等桥段,爸爸的扮演者董力甚至为了配合节目效果,在采访中不止一次表示“女儿阿拉蕾就是我的理想型”、“我会等她长大”,这样的言论,在网络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论。很多网友非但没有反感这种炒CP的方式,反而认为这种父女的“养成系”设定非常浪漫,殊不知,还有很多未成年人,也在看这档电视节目,他们没有成人的分辨能力,但是模仿能力却很强,又缺乏认知。看了这些情节以后,会很容易误认为和男性玩亲亲、滚床单等行为是在表达“爱意”,从而失去防备意识,一旦遇到恋童癖者,就一定会踏入险境。毕竟,就像上面熟人作案的那个例子,你永远也不知道你身边是否住着恶魔,他会不会对你的孩子下手。【5】现实:猥亵犯进监狱也不被待见当然了,猥亵或性侵儿童,一旦发生,是最难让人接受和原谅的。有意思的是,那些猥亵或性侵儿童的罪犯在被抓后,进入监狱也是会被其他狱友鄙视和瞧不起。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的一个监狱里,一名叫达里尔·迪克森的囚犯,由于性侵1岁儿童入狱,被狱友天天打的血肉模糊。另外,还有一名英国人在2000年因奸杀8岁小女孩入狱,刚进监狱就被狱友用热水瓶痛殴,身体大面积被热水烫伤,下半身再也不能人道。由此可见,即使是穷凶极恶的罪犯,也是瞧不起猥亵或性侵儿童的行为。近年来,各国也陆续出台了一些法律来预防那些已经走出监狱的罪犯,再次猥亵或性侵儿童罪犯。比如说美国,但凡涉及到猥亵、性侵、殴打孩子的行为,都会被禁止接近孩子,如果做出这些行为的罪犯,是孩子父母,就会被剥夺监护权。这名罪犯的详细信息也会被公布,任何人都可以查询到他的住址,直接活在全民监控之下。还有的国家,会直接给已经出狱的罪犯,戴上电子脚镣。一旦出门或者是进入违禁区域时,就会自动向警察发出警报,汇报罪犯的情况。并且还有专人一直打电话确认罪犯所在的位置。另外,韩国、俄罗斯等国家,还会使用化学阉割,给罪犯强制注射降低雄性荷尔蒙激素的药物,令他失去性冲动,令男性独有的人体反应消失。不过打击罪犯,固然很重要,但是我们的孩子也要学会有效识别风险,提高保护自己的意识。那么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做呢?【6】教育:告诉孩子拒绝他人碰触隐私部位这就又回到开始的那个老话题:性教育,真的非常重要。首先,我们要教会孩子认识到哪些部位属于隐私部位,不能让别人看,也不能让别人碰;然后,我们要教会孩子不能随便跟别人亲吻、搂抱和抚摸,即使是亲人和熟悉的人,都不可以,要从小培养孩子的防备心理。第三,就是让孩子知道,如果有人要碰你的隐私部位,一定要学会拒绝,并且马上告诉父母。最后,就是我们平时也要注意到,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反常行为。比如说,突然变得不爱说话,或者突然跟你说他朋友或同学不幸的遭遇。这个时候,一定要警惕,是不是孩子在拿别人来说自己的事情。多一份细心,多一份关爱,才能更好地保护孩子,不被伤害。
李玫瑾这个名字,熟悉它的电视观众,可能要比图书读者多无数倍。在电视上,她屡次成为央视《今日说法》等法制节目的座上宾,畅谈青少年成长中的心理健康等专业问题;而换到书本里,李玫瑾的名字下,除了今天我们想推荐给大家的这本《幽微的人性》,就只有犯罪心理学的专业教材。用李玫瑾的话说,《幽微的人性》“集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轻松话题与严谨论证于一体,雅俗皆可共赏。”走下荧屏,好不容易在书本里通俗了一回的李教授到底说了些什么,值得大家关注。这次书里还是荧屏上的她李玫瑾早已是观众眼里的老熟人说绝大多数人都是从电视上认识李玫瑾的应该不为过。作为国内知名的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擅长犯罪心理分析及画像和未成年人犯罪心理预防研究。因此,央视《今日说法》等多档法制类电视栏目在遇到青少年成长教育的案例分析时,都喜欢请她做嘉宾。也只有在荧屏上,李玫瑾的观点才不像她的学术专著那么艰涩难懂。这也是本次《幽微的人性》的由来。书里的内容大多取材自李玫瑾在电视谈话节目中的访谈内容。犯罪心理画像理论用通俗的话该怎么解释?近年来国内外轰动一时的恶性犯罪案件犯罪人的心理成因剖析等等,李玫瑾都给出了答案。李玫瑾希望借此让更多普通公众知晓犯罪心理学在预防和惩治犯罪方面的重要性,呼吁全社会关爱青少年尤其是留守儿童,重视他们的成长环境,对他们加强心理教育。“所有的社会问题,在我这种搞心理学的学者看来,都是人的问题。”李玫瑾在全书的开篇就通俗表明了自己的专业态度。“现在为什么有这么多变态的人?为什么这么多犯罪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有很多有关人的成长环境被破坏了。”自述曾向窦文涛讨教如何应对网络攻击多年来,李玫瑾深入全国各地基层学校开讲从时间上算,李玫瑾的职业生涯很快就将迎来第四个十年(2022年)。她是1982 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次年就进入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刑侦教研室,选择了犯罪心理学专业。“1985 年春,我在校开讲了犯罪心理学第一课。”这一讲就是30多年。现在回头来看,李玫瑾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过两次较大的反思。第一次是在1990年代。1992 年,李玫瑾进入山东青岛的四方公安分局,开始了基层的公安经历。“从预审科到派出所的经历让我怀疑自己前十年在忙些什么?”李玫瑾在《幽微的人性》的自序中这样自问。她直言那之后,每每自己分析犯罪动机、研究各类犯罪心理问题时,总会想“如果我把我的研究告诉一线民警,他们会不会笑?我的研究能否真正帮他们解决问题?”这之后她开始寻找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如今这个电视荧屏上的犯罪心理剖析名嘴、红人李玫瑾的“炼”成,和她职业生涯的第三个十年息息相关。最初动因还是破案这个实际需求。李玫瑾回忆,2002 年前后,因为当时痕迹物证有限,不少一线刑警开始思考从心理分析寻找破案突破,便找到了已经从事犯罪心理分析与画像多年李玫瑾。而“破案后抓捕的犯罪人的心理问题也常让媒体和公众感到不解,于是,从第三个十年起,我成了在公共媒体上露脸较多的嘉宾之一。”这也逐渐成了李玫瑾在教学、研究基础上的第三项工作。但“我当时真的不知道向公众解答犯罪心理问题有多么大的风险。”直到今天,李玫瑾对2004 年云南某大学的马某某案、2011 年陕西某高校的药某某案的犯罪心理解析,在网上都被列为争议言论。也正因如此,才有了李玫瑾在《幽微的人性》中提到的自己向窦文涛请教的这个有趣细节。2013年,凤凰卫视请李玫瑾去做一个访谈节目,主持人就是窦文涛。李玫瑾回忆,自己第一次见窦文涛就曾问他:你做了这么多期谈话节目,是怎么应对因言惹祸的麻烦的?“我只记得文涛笑了,云淡风轻地说了句:我不上网。”窦文涛给李玫瑾留下了儒雅、温和的印象,这也才有了去年在网上红极一时的李玫瑾再度作客窦文涛的对谈式节目《圆桌派》,和蒋方舟、马未都一起畅聊“如何识别渣男”(视频如上)。曾说时间是检验渣男的试金石李玫瑾此前在访谈节目中谈“渣男”在那期节目中,李玫瑾是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来分析大家口中叫习惯了的“渣男”的。这也让这期节目至今都备受追捧。她首先提到的就是个性问题。“像我们这一辈人,我们那会儿谈对象,没听说半年之内就结婚的,至少得谈两年左右。其实时间就是检验渣男,最好的试金石。”李玫瑾说,自己还持有的老观点是“老话说得特别对,在吃不准的情况下,不要轻易的和一个男人睡到一起去。”不仅如此,李玫瑾在节目中还从专业角度分析了恋爱过程中,哪些另一半是有问题的值得年轻人注意。“人在社会生活当中,很重要一点就是说,你要根据对方来调整自我。”李玫瑾说,但其实在现实中,就有些人“(可能)从小在家里是被宠溺的。他就觉得这个事我要做的话,一定要做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遇到恋爱挫折,他就容易认为就是你对不住我,你为什么要这样对我。”李玫瑾当时就分析,有两种人格“比较麻烦”值得注意。其一就是边缘型(爆发型)人格,如此前引发热议的江歌案的凶手陈世峰就属于边缘型的。“他好的时候特别好,说急的时候就很急。”还有一种比较麻烦的是被动攻击型人格,“他表面没有事,其实内心已经积攒了很大的东西,他哪天一不高兴,就跟你翻脸。”李玫瑾说,这两类人格,都是属于在谈恋爱过程当中,要遇到特别小心的。这期节目备受追捧,是因为除了剖析“渣男”,已经六十岁的李玫瑾还给男性恋爱支了招。“有时要欲擒故纵。你真正喜欢对方吧,你要先露一点自己的优点,然后保持一个距离,再露一点自己的优点,又保持一个距离,然后呢就慢慢地扯这个线,让这个女的慢慢她来感动,你不能一下逼得太急。”新闻链接》》父母对待孩子心理教育应先自问、自修李玫瑾指出,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如逃学、撒谎、网瘾、顶撞父母、打架伤害、参与抢劫等,“心理发病期”多在12岁前后至18岁前后。但这些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而且大多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所以,她特别提醒,大家在做父母之前需要想好以下问题: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孩子成长?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一定要自己带孩子。在孩子依恋期内(12岁之前),不让他(她)离开你的身边。是否有足够的耐心来陪伴孩子?如果夫妻二人对生活琐事没有耐心也极不情愿做这类事时,那么最好不要选择当父母。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与心理控制力,只在于你为他生命的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你在他依恋期的陪伴时间有多少。孩子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阶段,每个阶段需要父母做些什么?心理抚育的内容哪些在先,哪些随后?哪些是基础性的心理抚育,哪些是一生的心理抚育?如果完全不知道也不想、没有时间,建议最好不要当父母。只要心理抚养不到位,那么,电视、网络就会教育他(她),当我们发现孩子身上出现种种“毛病”时再行动已晚。有条件的父母一定要读《发展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作者简介》》李玫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专业技术二级警监,中国著名犯罪心理学家,被誉为“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她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曾对许多个案进行过详细剖析,深受观众欢迎。上游新闻记者 裘晋奕
人性是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范畴我们本性善良,可总有坏人利用我们的善良。著名的心理学家贝克尔,从大多数案例中总结出了7条准则,告诉你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被坏人盯上了?如果这些讯号一个接一个出现,就证明已经有人盯上了你。1.套近乎这里所说的“套近乎”,是指刻意营造出来的一个圈套,是一种最老练的操控技巧。坏人利用了人性中同病相怜的特点。在运用这一手段时,坏人还经常用这样的语言:“咱们”,“一起”“都是”“我们”等词汇,明明你们才刚刚见面,却非要和你打得火热。人性是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范畴2.灌迷魂汤事实上,迷人不是一种天生的特质,而是一种可以通过训练掌握的技巧,是操控别人的工具。如果一个陌生人通过施展诱惑力来吸引你,给你灌迷魂汤,那么,这种迷人行为的背后肯定隐藏着动机。坏人想迷惑你,最常用的迷魂汤就是微笑。埃克曼说,从一个人的微笑中可以看出他是否别有用心。对坏人来说,微笑是最理想的面具,能够掩饰他最阴险的内心。3.堆砌细节骗子的另一个伎俩是“堆砌细节”,他们会在交谈过程中加入很多的细节描述。一个实话实说的人,根本不会担心别人的怀疑,不会用一堆细节来佐证自己的话。而一个讲假话的人,不管他的话听起来多么合情合理,他都会感到心虚,所以才会说个不停。人性是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范畴准则四:激将法所谓“激将法”,就是用轻微的批评,让你就范。比如,大部分女性碰到男性轻微的贬低时,都会急着证明自己不是对方所说的那种人。如果,当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说:“像你这种身份的人,一定不屑跟我谈话。”女人听完很容易加以否定,而这也正是骗子的目的所在。人性是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范畴5.利用内疚坏人盯上一个人,常常会对这个人用“内疚控制”。比如,主动帮女性拿东西,让你对他产生愧疚感,从而进行下一步动作。6.急于承诺对方不请自来的保证是最准确无误的警讯之一,它的背后几乎总有可疑的动机。保证是一种空洞的语言工具,它唯一能反映的事实就是对方想极力说服你。所以,对一切不请自来的保证,你都应该持怀疑的态度,同时再问问自己:他为什么想说服我?人性是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范畴7.无视你的拒绝注意了,这是坏人常用的手段,也是一个最重要的警讯如果对方对你所说的“不”字充耳不闻,你就要当心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碰到最多的情况就是推销员,他们总会对你的几番拒绝置之不理,让你感到烦恼,因为他们要的是钱。但对于另一些人,却可能会要了你的命。千万不要对陌生人让步,因为每一个让步都会让对方开启对你下一阶段的控制,就等于给自己贴上了“好吧,我任你摆布”的标签。结语:希望你能掌握这些心理学技巧,维护自己的安全,也别忘记把这个心理学知识分享给其他亲友。人性是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范畴
说到狄仁杰狄阁老,我们的第一印象肯定就是那个慈祥、胖墩墩而面带笑容的睿智老者,当然更不能忘记他的那句口头禅:元芳,你怎么看?但您是否知道,和现在火爆大江南北的“狄阁老”不同,早年的狄仁杰只不过是众多公案小说中毫不起眼的一个人物,关于他断案故事普普通通,以狄阁老为主角的小说问世后也一直籍籍无名。而狄仁杰之所以能够咸鱼翻身,发展到现在进军影视圈,成为中国“神探”IP,一个荷兰人功不可没。我们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荷兰人让狄仁杰火遍了全世界!您可能会奇怪,狄仁杰这个人物形象和荷兰人有什么关系?您听我慢慢给您解释。(三侠五义是古代公案小说的巅峰)咱们中国有一种独特的小说:公案小说(其实类似于福尔摩斯这种),这类小说一般以判案断案为主,并且往往结合了恩怨情仇、武林侠义等类型,所以在明清时期很受欢迎。公案小说中最出名的一本就是《三侠五义》,里面的剧情咱们大致也知道,开封府尹包拯是如何铁面无私,断案如神的。其中“五鼠闹东京”、“御猫展昭”等人物剧情咱们更是耳熟能详,津津乐道。而包公的火爆也引发了公案小说的井喷式创作,只要是历代有名的大臣,名声好,在百姓们心中有崇高威望,都拿来当这类小说的主角,于是就出现了《施公案》、《刘公案》、《海公案》、《于公案》、《彭公案》、《李公案》等等,什么海瑞、施世伦、于成龙甚至包括刘罗锅都成了断案的高手,他们神机妙算,明察秋毫,甭管是多有难度的案情都能查个水落石出。(历史上的狄仁杰乃是宰辅之才,但和神探却没什么关系)这里也就包括了咱们今天要讲的大唐名相狄仁杰。狄仁杰,武则天的股肱之臣,历史上他以举荐人才,整肃纲纪闻名,后来更是劝武则天还政李唐受到人们赞扬。与咱们现在认为的“神探”、“神断”形象距离甚远,那作家们为什么把狄仁杰也拉过来当主角使,他有断案经历么?还真有,狄仁杰早年当过汴州判佐、并州都督府法曹,后来又在中央担任大理寺丞(尤其是大理寺丞,大理寺是古代最高的审判机关,狄仁杰专门负责办理案件),算是审理案件方面的老手了。而且按照史书上的记载,狄仁杰大发神威,“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狄阁老一年之内把历年积压的案件全部审理了一遍,涉案的一万千多人竟然全部服从判决,没有一个有异议,如此能力可见狄仁杰的确是个“神断”。但狄阁老具体办过什么大案要案?史书上一概没记载,于是作家们就想了个方法:编!(和其他公案小说一样,《武则天四大奇案》不过是批了一张名人的外皮而已)其实绝大多数的公案小说都是编的,不过是披着古人的一张皮,用了这个IP而已。作家们以狄仁杰为主角写的小说就是《狄公案》,也叫《武则天四大奇案》,这本小说一共六十四回,前三十回讲狄仁杰平断冤狱,明察秋毫,连破三桩奇案,后三十四回讲狄仁杰回到朝中整顿朝纲,剪除武氏匡扶大唐的故事。(这个故事明显是在影射慈禧太后,所以这本书遭到了封禁)那么这本书好看么,受欢迎么?答:不好看,更不受欢迎,为啥?因为这本书于光绪十六年出版,前三十回还好,涉及到判案啦等故事容易吸引观众,但后几十回却夹杂了浓厚的政治氛围,可读性不高。小说里还一再吐槽武则天荒淫误国,盗取大唐国祚,还说这江山败坏于妇人女子之手......咱们结合一下内容再看看时间,明显借着骂武则天来喷慈禧嘛!所以这本书迅速被定义为“反书”,不得印刷传播,就连作者都不敢署名,所以直到现在我们也不知道《狄公案》的作者到底是谁。按照这个模式发展下去,狄仁杰这个历史形象就该继续沉沦下去无人知晓,只在历史书中简短的提上一笔(其实要不是最近香港和大陆拍了《洗冤集录》和《大宋提刑官》,法医之祖宋慈也会这样一直默默无闻)。那么狄仁杰是如何咸鱼翻身成为神探代名词呢?这就不得不归功于荷兰人高罗佩。(高罗佩有着丰富的汉文化造诣)高罗佩,荷兰著名汉学家,职业外交官。他曾在在抗战期间担任过荷兰驻中国的外交大使。此人不但精通中、英、日等十几国文字,还是个超级中国迷,他自幼就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痴迷不已,经过长期的拜师学习和刻苦钻研后,高罗佩在书法、篆刻、古董、弹琴、绘画、诗歌等文学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他能吟诗作赋,弹琴绘画,更精通古董鉴赏,在重庆期间高大使大放异彩,让重庆文化人都大吃一惊。他还效仿中国人给自己取了个字叫忘笑,号芝台,给自己的住所取了个名字叫犹忘斋、吟月庵。在重庆当大使期间,他还和文化界名流郭沫若、于右任、徐悲鸿都交往甚深,大家经常在一起听琴喝酒,讨论文艺。(高罗佩先生和夫人水世芳女士)高罗佩与中国的缘分还远不止于此,在重庆期间他还娶了同在使馆工作的中国淑女水世芳(这等于完全把自己当成是中国人了),水夫人出身书香门第,愿意嫁给这样一个外国人,说明两人有许多共同的兴趣爱好(更可以说明高罗佩上没有多少外国因素,是个白皮肤,蓝眼睛的“中国人”)。她是这样形容丈夫的:“他不是外国人。从我们认识到他临终,他没有一天断过练字。他最爱吃元盅腊肠,喜欢四川菜。他实在是个中国人。”也亏得有如此深厚的文学功底,这才让高罗佩在众多公案小说中发现了狄仁杰潜在的文学价值。在偶然间高罗佩读了《狄公案》这本小说,并且对此大感兴趣,与其他公案小说在开头就交代犯罪动机和罪犯身份不同,《狄公案》很接近现在的侦探小说和电视剧,直到最后才揭晓罪犯的身份。狄仁杰在破案过程中也并没有其他公案小说那样,借助神鬼妖怪来获得线索,完全是靠着细致的侦查,和对犯罪现场的缜密分析来侦破案。除了剧情引人入胜之外,在对比中国公案和西方侦探小说的特点后,高佩罗深深感慨古代中国的法官在逻辑推理、犯罪心理学方面的造诣,比起所谓的大侦探福尔摩斯等都有过之而无不及,但由于西方文化冲击,当时中国读者反而喜欢读西方的侦探小说(百姓们感觉新鲜嘛),而这些小说文笔疏漏,逻辑禁不起推敲,翻译过来后文笔更是低劣,但由于是外国人写的(正所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所以很受中国人的推崇和欢迎。这让高罗佩愤愤不平,中国就有这么好的人物,这么优秀的故事,为什么还要看外国人的这些玩意!(高罗佩《狄公案》小说)于是高罗佩将《狄公案》前三十回翻译成英文,取名为《狄公案:三起狄公解决的杀人事件》(Dee Goong An: ThreeMurder Cases Solved by Judge Dee),为了保证故事的有趣性,高罗佩将后三十二回政治色彩浓郁的章节全部砍去,只留下破案的前三十回,发行后大受欢迎,西方读者们阅读后还觉得不过瘾,连连催促高罗佩:接着更新啊!(高罗佩小说《狄仁杰之铜钟案》)高佩罗没料到狄仁杰的故事这么受欢迎,大受鼓舞之下他决定亲自操刀,写一部原创狄仁杰探案的小说来满足中西方读者。于是这一创作可就停不下来了,在十几年的时间内,高罗佩完成了包括《铜钟案》、《迷宫案》、《黄金案》、《湖滨案》、《铁钉案》、《四漆屏》、《湖中案》在内的多部小说,狄仁杰系列包括15个长篇,8个短篇,多达130万字,汇总后就是后来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唐狄公案》—(Celebrated Cases of Judge Dee)(没有高罗佩高超的文笔,狄仁杰故事也不会这么吸引人)而高罗佩对古代中国司法、文化、艺术和风俗方面的渊博知识在《大唐狄公案》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狄仁杰不停的侦破疑难大案的同时,高罗佩也对中国古代的社会风情,民俗风貌等详细而生动的描绘出来,让读者们如痴如醉(不过尽管小说的时间是唐朝,但高罗佩更多的是将明清时期的民俗风貌融合在小说中)。他将古代东方的人物、公案小说描述手法和西方的心理学、侦探学等知识结合起来,大故事里套小故事,这种独特的、融合东西方文学的文学技巧让观众们看的入迷不已,可以说,狄仁杰和高罗佩真是完美的互相成就,没有狄仁杰和最初的这本《狄公案》,高罗佩也未必会想得到要写小说。而没有高罗佩扎实的中国文化素养和西方文学知识,大唐狄公案也不可能在国外如此受追捧。(英国人甚至还拍了一部关于狄仁杰的电影,但看着外国人扮演狄仁杰,怎么看怎么怪怪的)高罗佩的小说被翻译成法文、德文、日文、西班牙文等(甚至还包括瑞典和芬兰语)等多国文字文字,狄仁杰也成了西方人眼中的“福尔摩斯”,关于他的电影和连环画更在西方世界风靡一时。(狄仁杰相关小说插画)不过可惜的是,尽管在西方国家广受追捧,狄仁杰在自己的家乡中国,却仍处于被遗忘的尴尬境地。(将《大唐狄公案》带给中国的赵毅衡先生)直到1979年,还是研究生的赵毅衡先生无意间在图书馆读到了英文版的《狄公案》,全书是英文,封面和插画却是中国人,这让赵毅衡先生好奇不已。翻开后才发现是一本侦探小说,很快赵先生就被这本小说里的故事吸引住了,阅读下来简直爱不释手,于是1981年赵毅衡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刊登了一篇关于狄仁杰的书评,向国人推荐这些故事。(由赵毅衡、陈来元和胡明三位先生一起努力,大唐狄公案被汉化)一篇书评还不够,赵先生还联系了陈来元先生和胡明先生来将《狄公案》翻译成中文,这两位先生与众不同,并没有使用现代小说的口语方式,反而借鉴《三国》、《水浒》等话本小说,采用半文言半口语的方式去翻译狄公案,让这本小说更有不同韵味。这两位一个学外文,一个研究古典文学,也是天作之合,有趣的是陈来元先生和高佩罗一样是个外交官,可真是几十年后的轮回啊!于是狄仁杰和他的相关故事开始在国内大热,陆续也有相关的影视作品问世(现在国内很多狄公案影视剧都是根据这两位先生的翻译改编而来的),直到《神探狄仁杰》彻底把阁老捧上了神探的神坛。这样看来狄阁老的走红真是相当有趣,长眠数千年的他可能也没想到有朝一日自己是因为一个外国人的小说而祖国受追捧,自己更是从一国宰辅变成了一个足智多谋,福尔摩斯式的“神探”。
最近在看一个美剧,这部美剧,不同之处在于,结合了侦探,破案,悬疑,逻辑推理,犯罪和心理的元素。可以得到各种不同的需求的满足。作为一个福尔摩斯的簇拥者,在某些时刻,我会对逻辑,格外着迷,当然在某些时候,我也会认为我太过于感性,让情绪控制了我。当然在某些时刻,我会完全沉浸于剧情,试图让自己完全融入剧情,忘记掉一切,因为里面最吸引我的不是这些破案的剧情,更是人物之间融洽和谐的工作关系,团体合作的力量。这不是一个人的英雄主义而是团体的荣誉。当然开篇的名人名言,可以作为阅读名著的一个好的素材,通过这些名人名言,找到内心那份共鸣感。“人人都有隐秘之苦不为外人所知,我们常说人冷落冰霜,其实他只是黯然神伤。_亨利.沃兹沃思.让我可以理解,很多人看起来无法靠近,其实是内心有着伤痛,以及包括对自我的了解和接纳,被这句话抚慰了内心。菲利普.拉金“你的父母把你的生活搞得一团糟,这也许不是他们的本意,可结局注定如此,他们不但把自己的过错传承给你还会为你专门加上几项。”这句话也让人印证,盘旋在内心里的意识到的东西,那些秘而不宣的内心,因为无法看到,所以混沌成模糊的一片,会被吞噬,直到被腐蚀无法看清内心。无疑这样的话语之所以伟大,因为精准生动的语言,表达了人内心的自己感受到,却无法说出的话语。当一切被看到。内心就被照亮。“生活充满了选择,有些选择让我们后悔,有些让我们自豪,成为怎么样的人完全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心理学家除了可以学习这些名言的表达,还能遇到伟人指点。见识到不同的人的内心世界,作为犯罪心理,这部剧着重讲的是挖掘和同情,对于犯罪的人,心理学家们,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去识别,犯罪的人的内心世界,去分析他们的犯罪动机。以及找到他们内心的伤痛,在制服犯罪者时,都有着精准的对于犯罪者的共鸣,探员们很清楚,犯罪者们的内心,对他们抱有着理解,因为毕竟他们也是人,他们也曾经是孩子。看过的60.70集里,基本每集一个案例,大概有60.70的罪犯,有的还两三个,团体作案。他们中,反社会人格最无法沟通以及凶残,他们可以完全让他人颠倒是非,比如一个案例中,是名职业杀手,当有人破坏他的嘴部让他无法吃东西,他是暴怒的,一连杀了几人。其中因为愤怒而杀人的最多,一般抑郁的不会杀人,但是精神分裂,精神出现幻想,就可能杀人,以及当自己幼年时候虐待自己的人去世,也会引发压力,为了这个巨大的压力的缓解也会去杀人。总之杀人的人,更多的是存在精神的问题,精神混乱,精神分裂,情绪障碍,人格障碍,自大,为了表示比别人聪明,想要控制他人,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杀人这里具体的各种分类可以再探讨,而各种的问题也层出不穷有恐惧袭击,对政府有愤怒,所以有公共场合的爆炸案,有警察局内部人员的腐败,连FBI都会杀,还有贩毒,也有乱伦生下孩子杀人。其中很多人在自己问题暴露后会自杀,绝对不会让警察控制住。看完这些感性的材料或许在学习《犯罪心理》时会更加容易一些,就像在学习《催眠》时看相关的电影理解更生动。感谢这些影视剧的陪伴,体会到了,各种创伤后的人的内心以及问题,对于我咨询中应对各种人员有了深厚的理解,在咨询中遇到一些人,明显感觉会诱发内心深层的恐惧感,或许这个恐惧感,就是一些信号,这些曾经有过创伤的人,会把愤怒转移到咨询师身上,当咨询师某些话语不注意,无法识别,或许被来访者杀死,也是作为咨询师潜在可能面临的危险。比如剧中就有一个咨询师被自己的来访者差一点杀害。所以提高咨询师的门槛,也是可以救命。通过各种材料包括影视材料,善于应用娱乐的方式学习各种潜在知识。寓教于乐。学习的形式可以有趣有意思。end
本文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相亲主要聊2件事,助你了解TA的过去未来。现如今许多男男女女都在为恋爱结婚发愁,因为在他们看来,由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圈而渐渐固定,越来越难找到心仪的对象,所以很多人选择通过相亲来结识合适的结婚对象。虽然我们可以通过相亲了解对方的学识,家境,财富,工作等等,但是如果真的想和对方步入婚姻的殿堂,除此之外,必须了解对方的脾气性格,甚至一些心理变化,只有这样两个人才能更好的相处,共同去经营一段更完美的婚姻。但是这就是一个矛盾的地方,因为想要透彻的了解一个人,必须需要长时间的相处,可快节奏的生活,不允许我们这样,而且相亲有时候可能只是一顿饭的时间,如何要在这一顿饭上了解到对方是否真的适合自己呢?对此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给出了答案。李玫瑾是犯罪心理学专家,对于哲学心理学颇有研究,而且现在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任教,所以对于人性的把握,李玫瑾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李玫瑾就曾表示,如果想找一个相伴一生的人,必须要了解他的心灵状况,而想要考察他的心理状况,可以从两方面入手。首先可以和他聊聊家中的老人。因为现在大多数的相亲对象年龄一般在20岁到40岁之间,而这样的人的父母一般在40多岁到60岁之间,如果他们的家里有老人,老人应该在七八十岁左右。如果家中有老人,那最起码证明他的家族是非常健康的,在生理上没有什么重大的遗传疾病。而且家中有老人,也证明他的家庭关系非常和睦,毕竟如果儿女不孝顺,老人也是无法长寿的。第二点可以和对方聊聊他的父母,这个时候主要观察他的聊天状态,如果他提到父母时,表现出的是一种乐观幸福,坚定,甚至风趣幽默。那说明他的家庭生活很幸福,他的心理也一定很健康,未来也许你们也会拥有这样幸福的家庭。如果他对于父母闭口不谈,或者遮遮掩掩闪烁其词,只能说明他对自己的父母有不满或者厌恶之情,这样的人在心理上往往不够阳光,不够健康。所以,关于以上两点你学会了吗?相亲时主要聊这两件事,可以帮助你了解他的过去和未来的心理变化。除此之外,你还想了解哪方面的情感知识,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小编会为大家一一解答。本文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违法犯罪对个人和家庭来说都是危害极大的,所以不要因为一时情绪而违法犯罪,更不能处心积虑去违法犯罪。今天要说的是如今比较流行的传销新模式,这也是目前来说全国比较猖獗的传销模式,这就是传销1040阳光工程,光是说这个事情,我想熟悉的朋友都会记忆深刻也知道它带来的负面效应。但是今天我们要从犯罪心理学去看它。一般来说,违法犯罪都是有迹可循的,一个人想什么做什么都会有不同行为和肢体语言。所以我们也可以通过犯罪心理学来看传销1040,传销1040阳光工程的背后大都是头脑决绝顶聪明的人,要不然它怎么可能实现布局和洗脑。传销1040组织者的犯罪动机分为两种,一种是为了钱,一种是为了报复社会,也有两个目标兼有的。据说,拘捕的北海传销头目有些就是受过刑事处罚或者有刑事犯罪前科的人,他们做传销既是为了赚钱也是为了对抗社会。有了犯罪动机以后,他们就要开始布局,我们可以称之为犯罪行动,一般传销人员在布局之前都会去研究开发区和开发区规划图,并对当地的一些景观做出假象规划和谎言伪装,并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管理制度。有了这些还不够,他们还需要有专门的分工,即每个人通过专业的分工实现在互联网和线下拉人,通过与人交朋友等方式拉人入伙,再通过洗脑等方式让新人信服自己并主动拉亲人朋友的加入。然后当传销群体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他们就要开始对这些人进行管理和定时洗脑,既要让他们相信又要让他们自制。有了这些以后,我们就能针对传销1040活动进行有效的预测和监管,并根据得到的线索顺藤摸瓜找到传销1040的老窝和组织结构,破解他们背后隐藏的阴谋。犯罪心理学对于熟悉犯罪者心理和预测和打击违法犯罪有很大帮助。有了这些,我想对我们打击传销也是非常有帮助。
后台有读者私信,提出了一个疑问:“#原生家庭#真的会影响人的一生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想讲一个真实案例。在美剧《犯罪心理》中有一个客串人物叫做James Fallon,他在影片里是一位心理变态的教授。然而,他在现实中的故事却比电影剧情更加“精彩”。在1876年,一位来自意大利的犯罪学家龙勃罗梭曾假设出一个“天生犯罪”的理论,他认为某些罪犯,在很多方面都会与普通人大相径庭,而这些不同之处会导致他们日后的犯罪率升高。但是很快,这个理论就因为“漏洞太大”而被推翻了。不过对于“天生犯罪人”的研究却仍在继续。100年后,现代的一些犯罪心理学研究者便开始想找出能让“天生犯罪"理论成立的解释。因为在他们研究中,发现有许多犯罪者的成长经历与普通人相似,但是却出现了变态心理;又或是有的罪犯天生就和常人不一样,缺乏着某些概念和同情心。于是,他们想到了大脑结构。而在这一方面,就要聊到James Fallon这个人了。1995年,James Fallon就开始从犯罪人的大脑入手,发现一些变态罪犯与普通人真的有很大的区别。这样的区别,被怀疑是造成一些“天生犯罪人”与普通人思维不同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重点来了。让James Fallon万万没想到的,是他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检查”了自己的脑子。结果他自己的大脑竟然和他研究出来的“天生犯罪人”大脑模型相似……犯罪心理学教授研究罪犯,结果发现自己就是那个“天生的变态”?这是多么戏剧化的事情!这样的发现让James Fallon很受打击,但也让他有了更深层面的考虑:第一,James Fallon本人认为自己的人品和性格没有任何的问题,作为犯罪心理学的教授,那自然也是事业有成。第二,他从没有过犯罪经历,也没有任何犯罪的心理或是动机。所以这到底是James Fallon本身就有问题,还是他的研究出现了差错?都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在James Fallon对这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他去咨询了他身边的人。结果大部分的人给出的结论让他很意外:“虽然你的生活和人品是正常的,但是你的一些个性确实让人觉得与普通人不同。”后来,这个问题出现了重大突破,就是因为James Fallon觉得自己从小就被母亲夸奖是个好孩子,他实在是不能理解为什么自己是一个天生变态。于是,James Fallon去问了母亲。结果母亲听了他的研究却一点也不差异:“妈,我可能是一个天生变态。”“那不奇怪啊,你本来就来自一个变态杀人狂家族。”嗯?这居然是真的!James Fallon的母亲交给James Fallon一本叫做《离奇凶杀》的书。“康奈尔家族,你父亲的祖先。”这里科普一下康奈尔家族,这是个历史上出了名的变态家族。1673年,这个家族出了第一个弑母罪犯托马斯。接下来,这个家族几乎每个几百年就会出现几个无敌冷血变态。比如说丽兹波顿。这个发现真的让James Fallon十分吃惊,经过一系列的检测,他又更加确信了这个事实。但是为什么他有着这样的大脑和基因却没有变成一个真正的变态呢?James Fallon的记忆慢慢倒退到童年时期,他发现自己对小时候最大的感触就是‘快乐’。他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对于James Fallon的父母来说,他是一个来之不易的存在,所以在他出生之后便受到了格外的重视与宠爱。细细想来在童年时期,James Fallon确实有一些不同于常人的特质,比如说他在做错事的时候和普通人不同,几乎不会出现焦虑的情绪,表情是“完美的淡定”。他是真的感觉不到任何的紧张,好像天生就应该做“错事”。甚至有一次一家人在外玩,碰到了狮子之类较为凶猛的动物,换做其他人早就逃之夭夭了,结果James Fallon却还一直带着自己16岁的儿子在外游玩......但是原生家庭的美把他从一个“天生变态”转成了功成名就的犯罪心理学教授。“母亲总是坚定不移的认为我是一个好孩子,她爱护我,帮我茁壮成长。原生家庭的爱,保护了我。”包括后来James Fallon的妻子也是一个善良的人,一家人都潜在的引导着James Fallon做正确的事情。原生家庭的美好改变了James Fallon的一生。回过头来看读者咨询的问题,相信大部分人心里已经有了答案。原生家庭真的会影响人的一生,正如那句话所说:“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说起来James Fallon到最后也没有逃脱“罪犯”这一条路,只不过原生家庭的教育,把这个原本应该是负面的东西扭转成了正面的。所以,给你们的孩子一个美好、有爱、平稳的生活真的非常的重要。当然,也不是说没有一个完美的原生家庭就遭殃了什么的,只能说会留下一些潜在的阴影。因为人的一生中会遇见的不仅仅是1个人、2个人而是无数的人,总会有人给你带来爱,但这需要你自己努力去等待,一步步走出原生家庭的痛苦。我明白这一路会很艰难,很痛苦,有很多人甚至因为不堪负重而换上心理疾病。但是面对这些缺陷,依然有人成功了,比如说我。所以那个人也会是你。加油噢,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