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发现:博士后经历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 拥有博士后经历的教师年收入比没有博士后经历的教师年收入高出11.40%。博士后经历的经济价值存在明显的异质性, 而“海归”博士后经历的经济效应是“本土”博士后经历经济效应的6.46倍。前一段时间在知网上看到一篇《博士后经历能给高校教师带来经济收益吗?》的文章,小编这才发现,原来博士后的含金量是有科学依据的。以前,在搜集整理国内各高校的招聘信息时,只知道有的单位明确只要海归,有的单位海归优先,有的单位同样的岗位,给海归开出的薪酬高上一大截。反正总结一句话,去应聘,海归博士后就是有优势,这都只是归纳总结的经验之谈。这次,研究人员以科学严谨的态度,采取传统和现代对比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全国13个省份88所高校的教师进行调查,利用因果推断方法, 从微观上比较分析“海归”博士后与“本土”博士后经历的经济效应,得出“海归”博士后经历的经济效应 (26.36%) 是“本土”博士后经历的 (4.08%) 6.46倍的结论。这也说明拥有高层次、高水平的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毫无疑问会大大提高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此外,出国做博士后,本身也是一件益处多多的事情。比如视野更开阔的学术训练,良好的外语(英语、俄语)水平和国际人脉等,都将是个人后期发展的优势。然而,在现实中,很多人总是觉得出国难、没精力、没时间、财力不足、年龄太大、家庭负担重、各种压力大等等,因为各种正当缘由,在国内兢兢业业地读完了本硕博,还想继续出国深造留学时,突然发现,出国留学好像是不可攀登的高山,只能在原地默默长叹,生活太难了。事实上,根据科学研究表明,很多国内博士出国做博士后,并非难事,而是获得出国学习/工作经历的众多方式中,难度最低、回报率最高的一种选择。简单来说:从入职上说,国外做博士后的入职门槛比博士留学低很多;国外博士后岗位空缺大,易申请;从出站来讲,国外博士后出站的难度低;国外博士后年限短,一般只要2年;从就业上看,国外博士后待遇丰厚;国内更看重的国外的博士后的价值;国外博士后是工作,结束后会有机会全球就业。从学术来谈,出国做博士后能够享受学术探索带来的乐趣,能一直有脑力上的刺激和挑战,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从经济效应与非经济效应两个角度来讲,以高校教师为例,科学研究数据表明:博士后经历增强个人的核心竞争力。首先,博士后经历是一种专职科研工作体验, 学者们在学术氛围活跃、学术水平较高、科研经费充足的大学、实验室和企业中成长和发展, 在这期间,快速聚焦专业定位自己及主攻的研究方向, 准确聚焦科学前沿, 深化交叉学科知识,提高自身专业水平,规划未来学术发展道路, 寻找更高水平的学术发展平台。同时在与学术界的大佬或年轻的学者交流过程中,知识、文化、思维的碰撞会带给你新的能量和希望,可能超出你的想象,这既会在最短的时间内锻造你成为独立的创新性培养学术研究者还会拓宽你在国内外的学术的社会网络和影响力。再有即使你最终发现自己并不热爱自己选的研究方向、研究专业或者整个学科,你拿到了博士后学位,受到严格的学术训练,完成该做的研究,收获很多可迁移的技能。这一切的努力和尝试都是有意义的。就算研究失败了,失败的经验也是有意义的。演讲、数据处理分析、文献搜集整理、写作的能力跟科学的专业研究能力以及自学能力等等这些可迁移技能都会在各种工作派上用场。就比如说在高校教学,教师能把复杂的概念用简单的话语讲清楚、讲明白是一项很重要的可迁移能力。另外,“海归”博士后经历的经济效应 (26.36%) 是“本土”博士后经历的 (4.08%) 6.46倍。这一结论不仅与当前我国高校教师招聘政策导向直接相关, 也与博士后学术劳动力市场的现实图景高度吻合。完成博士后科研任务、达到出站条件、取得博士后经历证书等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 需要付出诸多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机会成本;成本高低与个人能力负相关, 能力越高, 成本越低。因此, 能否在规定时间内顺利出站是博士后人员传递自身能力信号的有效途径, 更是一种通过完成特定考核条件来证明自己能力、以获取雇主认可和优质工作岗位的资本投资,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可以帮助自己获取相应资源、机会和条件, 比如“海归”层次人才享受的工作待遇、工作条件、科研配套经费以及家庭安顿福利等,提高自身的经济回报,强化人力资本储备、提升未来工作实践表现、获取高效益。出国做博士后不是负担不是折磨,是一种选择一个机会。在这个混乱浮躁的世界里,愿意为学术付出时间付出精力,对某些知识还有纯粹的好奇,在各种压力下保持神志清醒,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你能走到这一步,这本事就已经是巨大的成功。是时候,要对自己说再努力一次,这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吃饱饭,睡足觉,照顾好自己,准备好,就出发,时不我待,看好了,选择对了,不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大踏步地迈向美好的未来!无论什么选择,都是对的,至少你去体验了你不曾体验的,你得到了不曾得到的,你失去了你注定失去的,人生就是值得的。
一、国外导师如何看待博士后博士后对实验室小组是至关重要的:他们提供科研操作所需要的专门技术;充当实验室日常的管理者;对科研提供日常和技术方面的督导;使用技术仪器和收集测量数据进行实地研究。二、国外博士后位置对英语有什么要求吗通常没有具体要求。博士是一个高端知识群体,都具有英文的读写能力,一般申请博士后职位和出国签证时对博士的英文能力是没有具体要求的。三、国外博士后有年龄的要求吗?国外博士后没有具体的年龄要求,以科研背景及工作经验为主,有些看重论文背景,有些看重实际应用能力,还有些需要很好的idea。四、没有英文文章可以找到博士后职位吗?根据国家和专业及导师的要求不同而不同,最好有英文文章,列入SCI、EI检索的更好。但有些导师也会则偏重于工作经验、研究技能,比如您参与过的项目、申请过的专利等。五、为什么国外博士后多要求申请者为博士毕业五年内?确切的说,是“有效参与科研”5年内,如果中间你歇了一年产假,或者做了两年义工,经了三年商,大部分情况下这些是不记在年份里面的。博士后post-doc在西方虽然定义不同,但多指获取博士之后的那第一个(或包括第二个)职位,属于给early career求职者设立的范畴,这里的研究年限限制是为了保证竞争公平——同一个职位,有10年研究经验的和一个有2年工作经验的去竞争肯定有10年经验的貌似更胜任——但在西方,这些senior研究员应该去申请为mid-career以上设置的职位或基金。这和足球赛分少儿组、青年组、成年组的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看的不是生理年龄而是学术年龄。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各国家、包括不同的院校、科研机构等,政策都会有所不同。六、临床医学本科毕业可以申请美国博士后吗?在美国,其它学科领域都只有博士(PHD)才可以申请博士后,只有临床医学专业才会有本科申请博士后的,这是因为中美两国的医学教育体制不同而出现的特例。经过美国普通大学四年学习,拿到学士学位(B.S.),其中的佼佼者才有可能进入医学院学习,毕业可拿到M.D.。中国的医学院系统与日本等国家相似,直接从高中毕业生招收,临床专业学制4-6年,学识课程30门以上,其中含实习1年,毕业后获医学学士学位(B.S.),虽然以后可以继续作医学硕士和博士,但课程门数(硕士7-8门,博士5门以上)不同,另外侧重科研训练。虽然中国与美国不对等,但美国权威认证机构认可中国的医学学士学位(B.S.)相当于美国的M.D.,称为M.D. equivalent,。所以在很多医学或生物医学领域的博士后招聘中,条件会写明MD或者PHD可以申请,也有的只写明PHD可以申请,因不同的学校或者研究机构的用人要求而异。一般招收方会要求,中国临床医学学士学位(本科5年),即等同于MD,可以申请博士后职位。关键是要看科研背景及研究能力。
有意读博深造,走科研花路的同学在决定就读国家的时候,很重要的一个考量因素,就是该国家博士要读几年才能毕业?小曼总结了一下主流留学国家的博士学制,快来看一下最快几年能拿到博士学位吧!欧洲英国时间:3-4年学制:英国博士为导师制,很少上课,主要是跟着导师做研究。理科学生可能会花2.5年-3年左右的时间在实验方面,然后就是论文写作。工科学生在学期中间的实习对毕业论文会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如果实习做得不错,还可提前毕业。对于文科学生,时间一般比理工科会长一点。对毕业的要求也更强调研究的自主性、原创性和创造性,无严格的论文发表数量要求,只需要完成自己的博士论文和最终的论文答辩就可以了(一般是1-2个外审,外加1个内审)。北欧五国时间:3-4年学制:岗位制&自费式岗位制PhD北欧PhD岗位完全取决于导师手头的项目。换言之导师手里有项目就会招生,没项目就不会招生。并且招生人数可能每次仅仅招1-2人。当你被录取后,入学便要开始你的研究工作,具体工作内容则要根据你和导师商量的研究计划来,或者导师的项目方向,通常学制为3-4年。自费型PhD第二种情况为自费。这里自费的概念涵盖了self-fund和external funding resource。如果有学生愿意自掏腰包开展课题,不管导师手头有没有项目,大多数情况都愿意接收你。换言之,如果你决定自费读博,可以试着尝试套磁任何你感兴趣的导师,不论他手里是否有项目。意大利时间:4-6年学制:意大利大学教育有博士研究生和专业研修两种,前者学制一般至少3年,后者一般期限同为3年。博士研究生资格的取得有导师的推荐和讲过严格的竞争考试,考试分为口试和笔试,60分满分,40分及格,考分到达40-60分才可以参加口试。意大利几乎没有提供相关硕博连读课程,但可以选择本硕连读课程,其学制一般为4至6年。瑞士时间:3-5年学制:导师制&结构制瑞士读博时长通常在三到五年不等。除了完成自己的研究,整个Program通常还需要修几门授课式课程要求,还要承担部分TA和带本科生和硕士生实验的工作。导师制,在特定的大学或学院里学习和做研究,有导师监督指导学生个人的独立研究。这类比较像美国的申请,每年固定时间进行招生,一般school会提供专业或研究方向以供申请人参考和选择,招生要求一般也只需要学生具有相应的大类背景。结构制,由校外的公司企业或研究所和大学共同联合培养,提供更专业的培训和实践机会。在大学里要修固定的学分,而研究则在校外研究所进行。这类PhD的招生要求非常详细,比如具有某种特定的学科背景或某些非常具体的操作技能。这种类型的PhD更像是“职位招聘”。北美美国时间:3-8年学制:在美国拿个博士学位,大部分学校规定的时间是五年,一般要七八年。各个专业和学校的规定不一样。大部分学校和专业可以5年毕业。国内的学生申请美国博士大多是申请硕博连读,硕士学习两年,中间要经过一次博士的资格考试,如果学生通过这次资格考试,才可以进入博士的学习,如果不能通过只能拿到硕士学位,结束学业。虽然美国博士有四年提前读完毕业或者是延期到六年甚至更长毕业的,但是一般是五年的时间。加拿大时间:3-8年学制:加拿大的博士研究生和英国的结构类似,从入学开始就比较注重跟着导致做研究而非进行教学课程,加拿大博士的入学一般为9月至4月,读博士研究生一般是三年,但有些学生学习时间更长,通常长达五到八年,以完成博士毕业论文和通过答辩作为博士毕业的标准。在大多数情况下,持有硕士学位后才能进入标准的加拿大博士课程。然而,一些大学提供doctoral stream Masters,从一年或两年的硕士或理科硕士课程开始。这些课程适合直从本科毕业的学生,但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大洋洲澳大利亚时间:3-5年学制:澳大利亚博士一般是3-5年,大部分都可以在四年内完成博士学位。由于实行弹性学制,不少人要经过5至6年才能拿到学位,澳洲学期开学时间是每年的2月份有两个学期,也有7月份开课的课程。新西兰时间:3-4年学制:新西兰的博士学制分Full Time(全日制)和Part Time(非全日制)两种,Full time一般在3~4年,Part time在5~6年左右,开学较灵活,每月均可以入学,具体入学时间可以跟导师商量。学生尽量选择在5月之前入学,因为通常上半年奖学金的名额会较多,而且导师也会有足够的时间带学生。新西兰学制与国内有较大的不同。第一年修完课,并且答辩完才可以算是Ph.D。第一年答辩不过被要求改的情况也有,一般拖三个月到半年。不同专业有不同的形式,一般是修课程或者考核,第二年才开始真正做研究。亚洲新加坡时间:2-5年学制:新加坡公立博士学制:Doctor of Philosophy (PhD): 2-5年,一般4年毕业。新加坡公立博士只有研究方向,按照院系划分,不分小专业。具体研究方向会由学生自己选择,也可能会由教授安排。香港时间:3-4年学制:香港高校一般提供3年制和4年制的博士学位项目。3年制博士学位:一般来,3年制的PhD要求申请人拥有硕士(相同研究方向)学历背景;4年制博士学位:主要提供给优秀的本科毕业生或拥有授课型硕士背景的学生。注 :2年制的MPhil学位的学生有机会转成博士(获得候选资格并满足课程要求);PhD学生也有机会在项目初期有效期内转读MPhil。澳门时间:3-5年学制:在澳门,读博士一般是至少三年,大多数博士学生读到第三年时,如果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合格了就可以进行答辩,一次答辩没通过的话,三个月之后还有一次机会。以上博士学习的时间,是在一般情况下讨论。虽然每个国家都有固定的学制和学习时间,但是只要你学术科研水平超众,就能争取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下拿到博士学位。同时,如果没那么顺利,也有延毕的可能。祝大家博士学业都能顺顺利利,早日毕业!那么,在看了这些读博国家的读博时间之后,你更想去哪个国家读博呢?
延迟毕业在读博期间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利弊也因人而异。一项在pols one上发表的研究指出了一些PhD学生延迟毕业的原因,有学生自己的内在原因,也有来自导师的外在原因。排在前列的是实验进展不顺利,安排不合理等。如果是学生主动延迟毕业,有可能是研究还没有拿到满意的结果,需要继续多做一段时间,才能发表更有水平的论文,或者是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和post-doc的职位,需要更多时间的筹备。在读博期间时间是非常紧迫的,理工科的博士90%的时间都是在实验室度过的,即便老板不去逼,一天至少在实验室待够10小时,一周6天才能保证在几年内做出一点像样的成果。实际去考虑就业,去接触各种人脉也就是快毕业的最后一年,把自己做的和市场需要的去match,会知道区别。博士在公司属于高端人才,公司雇佣博士的成本很高,数量也是很有限的,会选择所做的方向和公司目前的研究高度匹配,能独立运作起一个项目,拿来就能用的人才,这种职位其实并不好找。至于申请postdoc,也是竞争非常激烈的,我见过申请了50+大学、实验室的博后职位的PhD,回信寥寥。这里顺便讲一讲post-doc博后和在读博士的区别。博士是一个学生的身份,而博后是一份工作,它是介于博士和正式教职之间的过渡期,学校有特定的funding资助,所以博后除了做自己的研究之外,还需要做一些实验室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工作,这个工作的期限在1-3年不等。打个形象的比方,博士生阶段还是一个学徒的身份,课题和方向都是导师定的,到了博后阶段,就是熟练工了,对于基本的试验技能都了然于心,这个阶段的任务是需要自己去独立确定你的研究方向,还需要指导别人来做实验。所以未来的方向还不很清晰,试验技能还没有打磨好的学生,选择延迟毕业,可以争取更多的时间来调整,可以继续在导师这里领薪水,给系里做助教赚钱,同时还能享有医疗保险,在没有更好的工作机会的时候,这是一个短暂的过度,对未来是有利的。实际上在美国,主动延迟毕业的博士多得很,我在美国工作期间,实验室老板有一个博士,是美国人,我们都是一周6天的工作强度,他一周只工作4天,临到毕业想去公司找职位竞争力不行,去不了很好的,又继续在老板实验室老老实实的多干了一年,那一年里比他几年干的活还多,基础不牢的时候,就打牢了基础再去闯荡江湖是明智的。需要提一下的是被迫延期毕业的情况,好文章也发了,活也干完了,但因为活干得太漂亮,导师不想放人,所以迟迟不让毕业,这样的学生找到一份满意的博后或者工业界的工作是可能性较大的,被迫延期毕业至少经济上的损失是巨大的。福布斯的统计数据展示,能在企业找到工作的博士年薪都在10万左右,博后的平均年薪$45000,而在学校里,导师和系里支付博士生的补贴每年在$15,000 and $30,000不等。这种情况下就不建议延期毕业了,遇到这样的老师,首先建议要积极沟通,争取能按时毕业,如果无法沟通,则可以向系里去反应,这种问题肯定不是首次发生,系里一般都有特定的程序去处理,或者可以找到自己的第二导师去帮助协调。总的来说,如果自己的能力水平以及达到了可以独立的程度,那早一些独立去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是合适的,行业内的优秀公司都倾向于招收有工作经历的人。如果是做博后的话,要做到Senior postdocs 也就是至少有两年以上博后经历的才有可能去申请相关的项目资助来建立自己的实验室,这些都是不可绕过的路。如果能力还差一些,就老老实实在实验室再积累一段时间,至少暂时不用担心口粮问题。
【欧洲时报凯文编译】法国国民议会9月23日完成投票,将博士后(post-doctorat)的就读年限初步限定为最长4年、最短1年。 法新社报道,国民议会正在一读审议“多年研究计划法案”(LPPR),在最初版本草案中规定,博士后最长就读年限为6年(起步3年,可延长一次),但在政府方面的支持下,议员们采纳了一项修正案,将最长年限缩减至4年(起步两年,可延长一次)。某些议员—例如共和国前进党的图海纳(Jean-Louis Touraine),以及从共和国前进党退出的著名数学家维拉尼(Cédric Villani)此前希望将最长年限规定为3年,但后来转而同意修正案所提出的4年。投票后,维拉尼表示,他本人对此的反应是“积极的”,因为6年实在不合理,“安排合理的博士后阶段,是一段很好的自主研究经历,但毕竟这是一个不稳定的岗位,不应该持续太久。”与此同时,政府方面提出另一项修正案规定,博士后的最短时限为一年。 在法国,博士后是面向已经取得博士学位的年轻研究者的一种短期合同(CDD),但它经常受到学生工会和就读者的批评,因为其“不稳定性”,使得年轻研究者处于前景不确定的状态。
一项对来自欧洲各地的近900名博士后研究人员的调查显示,低工资、长时间工作和获得外部工作的合同障碍可能会危及或阻碍科学家未来的就业能力。这项由葡萄牙科因布拉的欧洲博士后协会网络开展的研究还显示,在薪酬和机构支持方面,地区差异很大。结果于1月23日在bioRxiv server1上作为预印本发表。调查发现,博士后的年薪范围从大约5000欧元(约人民币3.8万元)到70000欧元(约人民币53.2万元),或者超过70000欧元不等,中位数为32000欧元(约人民币24.3万元)。这一结果与去年11月公布的一项针对在美国工作的博士后的调查结果相呼应。在美国,不同地区的博士后薪酬也存在很大差异,平均薪酬略高,约为4.75万美元(约人民币30.5万元)。欧洲报告发现,博士后的最低工资主要集中在东欧国家,如捷克共和国和波兰;在这个地区,每年的工资中位数是15600欧元。南欧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的博士后工资中位数为18000欧元 --远低于法国,英国和德国等西欧国家近40500欧元的中位数。“欧洲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地方,”“欧洲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地方,”科英布拉大学的神经科学家,该报告的主要作者Maria Ribeiro说。“我希望我们的调查能够揭示整个欧洲博士后的不同工作条件。”Ribeiro说,只有36份受访者(占总数的4%)来自东欧,但有限的数据足以引起警觉。“我对这么低的薪水感到非常惊讶。”起初,她认为报告中的一些工资可能是错误或误解,但她能够证实,东欧的一些全职博士后实际上每月只挣几百欧元。她希望未来的调查能更全面地反映该地区的工资情况。其实还有很多民众对于“博士后”这一身份的理解存在误区。很多人想当然的认为博士后就是博士继续深造的下一个目标,能够如博士一样取得学位证和毕业证。但事情恰恰相反。博士后,是指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在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从事学科研究的工作职务,一般是在博士后流动站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行研究的人员。需要注意的是,博士后不是学位,而表示的是一段工作经历。这样看来一个博士后如果每月只能获得几百欧元的微薄收入,确实令人唏嘘。欧洲博士后钱少、事多、还签订“霸王条款”另一个主要的差异是,超过一半的西欧受访者说他们的机构有一个支持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办公室,而只有不到20%的南欧受访者和不到3%的东欧受访者说他们能够获得这样的好处。Ribeiro说,南欧相对缺乏职业支持,使得早期职业研究人员很难摆脱博士后的怪圈,转而从事长期职业。接受调查的南欧博士后平均工作时间为48个月,比西欧的平均工作时间长了整整一年。挪威研究委员会(一家位于利萨克的政府资助机构)的顾问Berit Hyllseth说,调查结果强调了博士后需要更多的职业指导。她说:“研究机构应该负责发展职业体系,包括职业发展规划。”资助机构也可以在其资助的项目中要求此类计划。”位于布鲁塞尔的欧洲资助机构协会“欧洲科学”(Science Europe)于2016年10月联合发布了一份报告,呼吁为欧洲大陆的博士后提供更多的资助和支持。调查结果还显示,全职和兼职项目的博士后报告的工作时间都超过了合同规定的时间。近40%的全职合同工说他们每周工作50个小时以上,11%的人说每周工作60个小时以上。合同还禁止全欧洲60%的博士后从事额外工作。在南欧,83%的博士后合同都包含这一限制。该报告的作者警告说,这一要求可能会减少初级科学家的职业选择,因为它阻止他们积累学术以外的工作经验。报告称:“它们对潜在雇主的吸引力将下降。”Ribeiro说,为了公平竞争,南欧和东欧的研究机构必须重新考虑对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待遇。“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新规则,而是文化上的改变,”她说。在欧洲许多博士后都在为自己的职业生涯以及个人生活苦苦挣扎时,我国的博士后情况乐观吗?国内博士后“钱途”看好?人才越来越贵,中国的情况大抵也是如此。据《知识分子》报道,中国博士后的薪水也一路水涨船高。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规定,他们的日常经费每人每年8万元,而且在经费用途方面,逐步变为资助基本用于生活费。此外,只针对博士后申请的专属科研资助,也增长为一等资助为8万元、二等资助为5万元。大学和企业的博士后站点,有的也为博士后提供低于市场价的住房优惠或落户便利。不仅如此,在国家基本规定之外,不同的招聘单位开出的博后薪酬条件实际差异很大。厦门大学生命科学方向的一位博士后平均每天工作12个小时,周末无休,他的收入为每年16万元,没有加班费,扣除五险一金和个人所得税后,每个月拿到手里的为7400元左右,“够花,基本没有结余”。在北京某高校做博士后研究(化学领域)的另一位博士后收入略高一些,每个月8600元左右,其中包括2000元的住房补贴。而其所在学校附近最便宜的单间租金每月2330元,面积不到9平方米。国内一些实力较强的学校,给予博士后待遇略高。如果是国外知名院校(毕业)及国内毕业具有较高学术成就的人,年薪在15—25万元之间,而且地方政府也会给予一定的补贴。据从公开渠道查询,国家的“博新计划”结合国家实验室等重点科研基地,瞄准国家重大战略、战略性高新技术和基础科学前沿领域,遴选300名应届或新近毕业的优秀博士,进入博士后站工作,国家会给予每人两年60万元的资助,其中日常经费40万元为生活费, 20万元为科研补助经费。一份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某实验室的信息显示,如果满足一定条件,博士后年收入至少可以达到25万元。另外,发表科研论文或申请到国家科研项目,还有奖励或经费配套。在上海某高校在读的一位博士研究生就此表示,“深圳的博后待遇在国内属于较高水平,但是很难全部拿到”。从总体来看,目前待遇优渥的博士后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博士后的收入依然停留在较低的水平。而且,由于海外经历对于后续科研晋升的重要性,出国做博士后仍然是不少优秀毕业生的选择。
国内一流大学的博士,只能去三流的高校工作;国外三流高校的博士,却能进入国内一流大学。不要不相信,当我们查阅了国内高校的招聘信息后,的确能明显的看到这个情况。当前,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明确只要海归,甚至是有的单位同样的岗位,给海归开出的薪资能比相同学历的人高上一大截。这一方面表明了用人单位可能存在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拥有海外的学习工作经历,确实在就业市场上拥有很大的竞争力。比如更加开阔的学术视野、良好的英语水平和来自国际的人脉等,都是加分项。这并不是贬低国内高学历人士的价值和能力,只是在工作中,阅历和经验、视野、思维真的很重要。但现在的问题是,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博士并不是那么好读的!有的人在国内本硕博读完倒是想去国外镀镀金,但是一方面国外的博士不好申请,另一方面年龄等现实因素也不允许了,所以最好的选择就是出国去做博士后!原因如下:1、在国外,申请博士后的门槛比申请博士留学低很多;2、外国人做博士后的少,很多岗位都招不到人,容易申请;3、国外博士后出站的难度要远远低于国外读博;4、时间短,只要2年。5、待遇丰厚,一年几十万不成问题。6、做了博士后以后有机会全球就业,相比国内的博士、博士后去国外就业简单很多......所以,当你真的无心科研,博士毕业后,申请出国做个博士后也未尝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前提是你要把博士读完,因为做个博士后也不是一般人能胜任的!
博士毕业之后,一般来说会进入工作岗位,选择去高校或是进企业。但有部分博士会选择继续深造,这时候他们大多会选择去做博后,一方面可以做研究,一方面有一定的基础收入维持生活。而做博后,去海外会是首选,通过借鉴海外的平台,提升科研能力,同时也体验不一样的生活。当然,之所以选择去海外做博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国内高校招聘人才越来越看重海归经历了,有些高校甚至明文规定没有海外留学或者访学经历,升职都将受到影响。在某博士后论坛,有一名博士后发起了调查,想要了解长期在海外做博后最烦恼的方面,得到的两个最多的回答:一个是在海外融入的问题,一个是回国找工作的问题。长期在海外做博后的人,大多抱着一个目的,那就是希望能融入当地社会,扎根海外,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考虑回国。因为如果考虑回国,两年博士后出站后大多数人就选择回国了,长期做博士后的海外人士,自然在等待机会。那么长期在海外做博后的人,他们内心有哪些烦恼?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些博后的回答中窥知一二。最主要的还是海外融入问题。我的很多朋友出去时间长得几乎也有接近20年的了,短的也有5到6年的,但是绝大部分都还是无法融入当地的环境,尤其是和外国人之间的交往,或许这就是文化背景不同的原因。再有一个原因,或许是我们一直把自己当作是外来人,或许是不同背景的人很难走入对方内心而无法真正成为朋友,说实话,国人到哪里工作都是勤奋的,可以获得成绩的,这个没有问题。在外多年的经历以及科研经验,回国不存在占坑和不占坑的问题,回国可以找到不错的工作,但是很多优秀的人才不愿意回国,这是个问题。总而言之,在哪里混生活都不容易。另外一名博后同行则表示在国外融不进去,想回国也找不到一劳永逸的合适岗位,一直处于纠结中。国内的科研环境好了,国外一直很难融进去,想着回国,但是这个很大程度上有背离原先的出国初衷。再者,真要想着回国内能够一劳永逸的职位也少,都是给国外回去的大牛们准备的,相信多数在国外混了好久的博后都不属于此列,所以回国也是要拼的,就这么反复纠结中。最烦恼的就是,在国外没什么发展机会,鸡肋一样,想回国了还没有合适的岗位,郁闷无比。博后的位置时间一般不长,相对不稳定,得经常找工作,一般2年或者3年,有的甚至一年就得换一个地方。工作两站后,会担心,接下来博后不好找,因为一般找博后的地方,都不希望对方是做了十年八年博后的人。现在国内竞争大,海归人数多,而且长年在海外,在国内一般认识的人少,找国内位置也不容易。在小编看来,如果一直在海外做博后,不能成为当地大学的老师,其实是有风险的。丰厚的收入虽然有,但是期间的担忧会越来越多,从一个博后做完进入到下一个阶段时,总是在不停地跳,没有固定下来。这对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人来说会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所以最好是有目的性地做博后。有人说博士后是国外找不到工作的人才做的,但是在国内,由于文凭的影响力所限,所以好多人选择做博后镀金或跳槽海外。出发点是对的,但是中间一定要实时地调整对策,不可盲目地总在做博后,可以考虑回国或在当地找工作,一定要坚定信念,才能事有所成。欢迎各位读者朋友留言发表自己的观点。我是教育向前冲,本篇图文等部分素材源自网络,侵联删。
此前演员翟天临高调晒文凭,引起国内学术界巨大轰动。最后他本人因学术不端终丢博士「冠」,之后连博后 offer 也打水漂了,全国博士生博后丢掉吃剩下的瓜皮,波(心)澜(满)不(意)惊(足)地继续搞科研。而近日,恐怕广大学术界又要不平静了。3 月 6 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舒红兵在政协小组讨论会上发言表示对科研界待遇乱象的不满:他表示科学工作者「跳槽」(被乱挖墙角)造成了金钱上的极大浪费(低低语:频繁跳槽只为捞钱的做法的确是藐视学术浪费资金忽视门生自私自利的表现,而那些「被迫转移或放弃」的门生未来堪忧还没说呢);(有机构广告的)博士后待遇太高非常不正常,70 万,比美国大多数正教授待遇还高。视频截图来自中国新闻网恐怕非要断章取义地认为院士嫌底层工作者(如博士后)工资高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也不在少数,但这枚「栗子」是真的吗?反复观看高清视频,发现他的确举了此栗。(crying,捂紧 word 腰包!)但是小编感觉舒院士的大意还是「提高科学家,科学工作者的待遇是好的」,别「太过」,别弄得「不伦不类」的。但是 70 万耶,糟糕,是心动的赶脚!图片来源:www.soogif.com那这个传说中的「70」万究竟来自何处?国内及国际(如栗子中的美国)博后待遇究竟如何?我们来好好扒一扒。70 万,你到底在哪?小编搜索良久,终于发现了一个「嫌疑」广告:江西人才引进博士,房补 70 万。哦,不太切题,不是博后工作啊。图片来源于作者继续找找,终于找到一个郑州某大学国际联合实验室诚聘博士博士后。图片来源于作者但是这不显然是招聘独立 PI 的吗?不是博后工资待遇啊!但是我终于找到了,货真价实的 60 万的博后的广告:图片来源于作者仔细一看,是大连化物所申请了优秀博后基金后的待遇,而且一等才有 60 万。很抱歉,谁来告诉我国内哪里有博后待遇 70 万的?图片来源:www.soogif.com恐怕(中国)高校博士后的待遇比国际水平高出一倍的情况并不常见,博后工资乱象可能真的很少,但是科研界的某些 PI 频繁跳槽造成的资源浪费真的是对不起纳税人的血汗。那高校博后待遇究竟有多高?赶超国际水平了么?待遇是否有待提高?秘而不宣的清北中 vs. 其他直接公开薪资的高校或研究机构首先带你揭开凭一己之力包揽全国近一半科研经费的高校,哦,可能是二校之力,如隔街相望的清北。你以为他们会给你明白地提薪资多少那就 nave 了,从来都是【我们将提供博士后公寓,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资助】。哦,有的时候前一个住房还会神奇地自动消失,因为这个实验室的住房资源可能被早去的博士后占据了。而中科院这种科研圣地的博后招聘之薪酬也一向秘而不宣,而底层博士却一心向往之。为什么呢,优厚的研究背景和条件谁不心动?能够在国际舞台展示自己,能够做出惊天动地的成果相比于钱来说更加重要。但是你如果非要问这几处的钱有多少。我就悄悄咪咪的告诉你:那肯定比一般的敢于打出招聘待遇的院校低出很多,基础月薪到手近八千(年薪 10W),而博后公寓也常常配备不齐;但是如果你真的是个人才(小牛),拿奖学金肯定能过 1W;如果你真的是个天才(大牛),月薪过 2W 也有可能。全凭本事,只要你的确是科研好胚子。而对于较高薪资,清北也不秘!如清华的联合中心博后支持计划,月薪过万不是梦;「水木学者」计划,北大的「博新计划」,月薪 2W 也是非常猛!图片来源于作者而其他院校呢,薪资待遇一般非常明了(动辄甩出年薪 25-30 万或者 40 万)。万一遭遇「具有竞争力的薪酬」,请相信这是月薪一万左右的信号。但是为了 CNS,为了专心科研,你谈钱是不是太伤感情了!咱们来谈谈文章,聊聊实验,说说基金吧。不过请注意了,小编和院士一样,觉得提高在北京吸霾的博士后们的薪资待遇,这是 「好的」。而某些地方(虽然小编还没找到确切的科研机构)年薪直逼 70W,请您注意全国博士后的感受,坦白告诉您那里的科研平台实力吧!国际化的薪资标准对于到国外的博士后待遇如何呢?抛开镀金边、练口语(毕竟国际交流语言为英语)、旅游这些条件,出去的博后究竟能拿到多少钱?根据美国新劳工法令,博士后的年薪为 $47,476(折算汇率月薪大约为 2.69 万),而 NIH 的最低标准为 $47,484(1)。据知情人透露,像在纽约大学这种处在 「大城市」的学校开出基础年薪为 $55,000!而在国外的大 lab 会根据每年博后的表现(绩效)酌情涨薪。图片来源:www.soogif.com如此看来想要赶超国际水平,国家还要在「提高科研工作人员待遇」上采取更多措施。小编觉得对于那些奋斗在科研一线的人来说,保障他们后勤补给是十分必要的,不仅要提高平台的设施水平,还要提高个人的薪酬待遇。
来源 | 中外学术情报(ID:Academic_Information)编辑 | 学术君博士后,并不是指博士背后的王后,而是指获得博士学位后,在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职务,一般是在博士后流动站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行研究的人员。需要注意的是,博士后不是学位,而表示的是一段工作经历。所以,我们一般应该说“做博后”而不是“读博后”,这一点很多人都搞错。在我国,取得博士学位是成为博士后的必要条件,但在国外,也有一些不具有博士学位,却以博士后身份开展工作的研究人员,所以博士后只是科研工作经历。博士后的任期时间一般不长,被认为是一种从事科研的过渡性安排。中国国家博士后基金对博士后在站资助时间为两年。国外高校对博士后一般没有统一的安排,经费来源、时间长短均比较灵活。 那么,博士后值得做吗? 在回答这一问题前,我们有必要梳理一下做博士后的利弊。 首先,从做博士后的优势来说,可以通过做博士后拿到该校的教职。 很多学校在人事招聘时,强行要求先做师资博后,然后在博士后期间拿到基金和发表某种程度论文的就留下。一般而言,这种要求对于不是特别差的博士而言,不会特别难。加上博士后期间不需要上课,科研成果还是相对容易出来的,算是留在高校的一条捷径。 其次,做博士后可以结识合作导师和企业的人脉并获得机遇。特别适用于博士读的不是名校,博士导师不是大牛,而博士后单位是国内顶尖名校,或合作导师是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学者以及院士的情况。对于在企业做博士后的,企业里的朋友会介绍很多诸如工程类的项目给你做,也有机会认识企业内部的高层人士和精英。 第三,这几年做博士后的待遇水涨船高。很多高校已经在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师资博士后、科研博士后等制度,将博士后作为考察试用教师的一个“蓄水池”。但博士后奖励政策出台后,博士后开始成为了各地争抢的香饽饽。近年来,各地各单位纷纷调整政策,博士后待遇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普遍上涨。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博士后待遇都是分层次的,并不是一个标准。其中最普通的是参照讲师的标准制定的。由于博士后都是临时聘用人员,有考核任务,所以,待遇会比讲师高一点。而对于优秀博士后,比如有突出的成果,将来要作为教师后备人选的,学校会参照副教授的标准给待遇,这是目前优秀博士后的主流待遇。谈到这里,不得不提师资博士后的概念。师资博士后是这两年新出来的一个词,它的真实含义是:高校为了引进一些优秀的博士,但又受限于学校编制数量,用一部分博后指标将一批优秀的博士先招入学校,承担与高校教师一样的工作,时间大概二年,把这个性质的博士后定义为师资博士后。 师资博士后和普通的博士后最大的不同就是:师资博士后从事的工作和高校教师是一样的,他们既要承担一部分高校的教学任务,同时还要完成学校跟每个人签的科研任务考核,要求在考核期内达到相应的要求,所以面临着双重压力。 因此,对于科研上比较有潜质的博士,而且对未来两年科研产出有绝对的把握,那么师资博士后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毕竟这两年博士后的待遇一般都不差,大致和副教授待遇差不多,可以放心的去做自己的研究,两年后拿着优异的成果顺利的进入自己理想的这个学校。 不过,做博士后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与弊端: 首先,博士后出站留高校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容易受到政策变动的影响。对于师资博士后来说,有可能出现学校突然换了校长,原先能留的师资博士后,最后留不下来的情况发生。 如果对未来两年科研规划不是很明确,对自己的产出预估有一定风险的话,那最好慎重选择做博士后。因为师资博士后不仅要做科研,而且还要承担教学任务,这会分出去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相当于师资薄后的科研时间比一般博士后要少一块。如果两年后达不到考核要求,选择做师资博士后就不一定划算了。 而且,博士后的几年时间,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博士而言可谓非常宝贵。刚毕业的博士应该充分利用这么一个相对自由的宝贵时间段,去最大限度的提升自己,在学术上或者事业上有更高的追求。虽然有博士后做得好可以借之飞黄腾达,但是也有一些博士后可能会在象牙塔里蹉跎岁月。前期在寻找博士后位置的时候,正确选择是非常关键性的。 我国的博士后在高校虽然说属于工作人员,但福利保障没有正式人员好,要求却很高,压力虽没有博士期间那么大,但也差不多了。对于出站的博士后来说,如果本站留不下来,到新单位评职称时要破格才能评上副高级职称,还不一定能评上。这是因为评职称的可变因素比较多,如果不做博士后,博士毕业定讲师,两年后评副高级也可以达到资格。 另外,出站离开学术圈,选择去企业的博士后,还可能存在水土不服的情况。一些企业用人单位表示,博士后们往往都是科研上的一把好手,但对企业的需求无能为力。博士后存在的这些弊端,可能与自身、合作导师以及教育因素等多方面原因有关。 博士后自身的原因在于,博士后们在进站后往往认为自己会留在学术圈工作,而忽视了对于非学术工作能力的培养。根据调查,很多博士后根本接触不到除了学术锻炼以外的训练。 合作导师的原因在于,大部分合作导师往往重视课题研究而忽视对博士后在其它方面的引导与培养。很多合作导师不会支持博士后们去进行课题以外的技能学习,也通常不会提醒自己的博后,告诉他们出站后很有可能没有机会从事科研工作。 教育部门及研究机构的原因在于,教育部门和研究机构对于博士后的定位基本上就是未来科学家,但是这一设定其实是不完全对应实际的,这也导致博士后从进站的第一天起,工作计划就不会涵盖科研工作以外的内容。不管怎样,目前我国高校、科研机构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还远未饱和,虽然很多一流高校已经开始类似“非升即走”的制度,甚至一些顶尖高校对于应聘者的要求也与欧美相差无几,但是这个范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除去金字塔顶的那一小部分院校,很多国内的大学和研究所还是非常需要新鲜血液的加入。对于致力于留在高校的博士来说,做博士后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 国内由于培养模式的原因,博士期间往往较少接触课题设计、基金申请方面的训练。而作为青年教师进入高校的第一年,就得面对各种基金申请,说不定还要新建实验室。这时候如果学术圈人脉稀薄,没有足够助力,想拿到经费就难上加难。就算拿到经费,怎么合理使用,怎么招人组建团队,怎么培养学生,都是棘手的问题。这时就显现出博士后阶段经历的重要性了。 博士后阶段一般会在课题设计、基金申请、带学生等方面有更加系统和深入的接触,并且也会进一步积累科研工作的经验,对自己将来的研究方向有更深刻和清楚的理解。此外,博士后期间有更多机会接触业内的重要人物,对于积累自己学术圈的声望和人脉都大有好处。 不过,这一切的前提是希望进一步在学术领域工作。如果对学术研究不感兴趣,一个可能的选择是企业博士后职位,这会是从学术界到企业界很好的过渡。或者,在博士期间就开始为未来离开学术圈做准备,而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在做博士后上。 做博士后有利也有弊,但在现在大趋势下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无论如何,尊重自己内心的选择,在做博士后期间不要松懈,多发论文,增加自己的优势,为未来进一步的平台提升提供敲门砖。本文来源:中外学术情报。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