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读博深造,走科研花路的同学在决定就读国家的时候,很重要的一个考量因素,就是该国家博士要读几年才能毕业?小曼总结了一下主流留学国家的博士学制,快来看一下最快几年能拿到博士学位吧!欧洲英国时间:3-4年学制:英国博士为导师制,很少上课,主要是跟着导师做研究。理科学生可能会花2.5年-3年左右的时间在实验方面,然后就是论文写作。工科学生在学期中间的实习对毕业论文会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如果实习做得不错,还可提前毕业。对于文科学生,时间一般比理工科会长一点。对毕业的要求也更强调研究的自主性、原创性和创造性,无严格的论文发表数量要求,只需要完成自己的博士论文和最终的论文答辩就可以了(一般是1-2个外审,外加1个内审)。北欧五国时间:3-4年学制:岗位制&自费式岗位制PhD北欧PhD岗位完全取决于导师手头的项目。换言之导师手里有项目就会招生,没项目就不会招生。并且招生人数可能每次仅仅招1-2人。当你被录取后,入学便要开始你的研究工作,具体工作内容则要根据你和导师商量的研究计划来,或者导师的项目方向,通常学制为3-4年。自费型PhD第二种情况为自费。这里自费的概念涵盖了self-fund和external funding resource。如果有学生愿意自掏腰包开展课题,不管导师手头有没有项目,大多数情况都愿意接收你。换言之,如果你决定自费读博,可以试着尝试套磁任何你感兴趣的导师,不论他手里是否有项目。意大利时间:4-6年学制:意大利大学教育有博士研究生和专业研修两种,前者学制一般至少3年,后者一般期限同为3年。博士研究生资格的取得有导师的推荐和讲过严格的竞争考试,考试分为口试和笔试,60分满分,40分及格,考分到达40-60分才可以参加口试。意大利几乎没有提供相关硕博连读课程,但可以选择本硕连读课程,其学制一般为4至6年。瑞士时间:3-5年学制:导师制&结构制瑞士读博时长通常在三到五年不等。除了完成自己的研究,整个Program通常还需要修几门授课式课程要求,还要承担部分TA和带本科生和硕士生实验的工作。导师制,在特定的大学或学院里学习和做研究,有导师监督指导学生个人的独立研究。这类比较像美国的申请,每年固定时间进行招生,一般school会提供专业或研究方向以供申请人参考和选择,招生要求一般也只需要学生具有相应的大类背景。结构制,由校外的公司企业或研究所和大学共同联合培养,提供更专业的培训和实践机会。在大学里要修固定的学分,而研究则在校外研究所进行。这类PhD的招生要求非常详细,比如具有某种特定的学科背景或某些非常具体的操作技能。这种类型的PhD更像是“职位招聘”。北美美国时间:3-8年学制:在美国拿个博士学位,大部分学校规定的时间是五年,一般要七八年。各个专业和学校的规定不一样。大部分学校和专业可以5年毕业。国内的学生申请美国博士大多是申请硕博连读,硕士学习两年,中间要经过一次博士的资格考试,如果学生通过这次资格考试,才可以进入博士的学习,如果不能通过只能拿到硕士学位,结束学业。虽然美国博士有四年提前读完毕业或者是延期到六年甚至更长毕业的,但是一般是五年的时间。加拿大时间:3-8年学制:加拿大的博士研究生和英国的结构类似,从入学开始就比较注重跟着导致做研究而非进行教学课程,加拿大博士的入学一般为9月至4月,读博士研究生一般是三年,但有些学生学习时间更长,通常长达五到八年,以完成博士毕业论文和通过答辩作为博士毕业的标准。在大多数情况下,持有硕士学位后才能进入标准的加拿大博士课程。然而,一些大学提供doctoral stream Masters,从一年或两年的硕士或理科硕士课程开始。这些课程适合直从本科毕业的学生,但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大洋洲澳大利亚时间:3-5年学制:澳大利亚博士一般是3-5年,大部分都可以在四年内完成博士学位。由于实行弹性学制,不少人要经过5至6年才能拿到学位,澳洲学期开学时间是每年的2月份有两个学期,也有7月份开课的课程。新西兰时间:3-4年学制:新西兰的博士学制分Full Time(全日制)和Part Time(非全日制)两种,Full time一般在3~4年,Part time在5~6年左右,开学较灵活,每月均可以入学,具体入学时间可以跟导师商量。学生尽量选择在5月之前入学,因为通常上半年奖学金的名额会较多,而且导师也会有足够的时间带学生。新西兰学制与国内有较大的不同。第一年修完课,并且答辩完才可以算是Ph.D。第一年答辩不过被要求改的情况也有,一般拖三个月到半年。不同专业有不同的形式,一般是修课程或者考核,第二年才开始真正做研究。亚洲新加坡时间:2-5年学制:新加坡公立博士学制:Doctor of Philosophy (PhD): 2-5年,一般4年毕业。新加坡公立博士只有研究方向,按照院系划分,不分小专业。具体研究方向会由学生自己选择,也可能会由教授安排。香港时间:3-4年学制:香港高校一般提供3年制和4年制的博士学位项目。3年制博士学位:一般来,3年制的PhD要求申请人拥有硕士(相同研究方向)学历背景;4年制博士学位:主要提供给优秀的本科毕业生或拥有授课型硕士背景的学生。注 :2年制的MPhil学位的学生有机会转成博士(获得候选资格并满足课程要求);PhD学生也有机会在项目初期有效期内转读MPhil。澳门时间:3-5年学制:在澳门,读博士一般是至少三年,大多数博士学生读到第三年时,如果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合格了就可以进行答辩,一次答辩没通过的话,三个月之后还有一次机会。以上博士学习的时间,是在一般情况下讨论。虽然每个国家都有固定的学制和学习时间,但是只要你学术科研水平超众,就能争取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下拿到博士学位。同时,如果没那么顺利,也有延毕的可能。祝大家博士学业都能顺顺利利,早日毕业!那么,在看了这些读博国家的读博时间之后,你更想去哪个国家读博呢?
博士学位持有者通常被视为其所在领域的权威,许多人指出,攻读博士学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提高一个人的专业信誉并提高他们的简历质量,很多想要申请国外博士学位的学生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哲学博士是什么,是修读哲学的博士吗?哲学博士和博士的关系是什么?如果有人希望在所选领域成为专家,并希望在研究、写作、出版、教学、管理和/或私人执业方面拥有更广泛的选择,那么博士学位肯定是值得考虑的,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博士学位:哲学博士,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博士,大多数学生申请的学位。专业博士,毕业后有特殊头衔的博士。1.哲学博士,俗称博士学位。哲学博士学位,俗称博士学位或研究博士学位,旨在为人们在大学或工业领域的研究生涯做好准备,并教会学生如何在学术领域内发现新知识。哲学博士学位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学术领域,包括生物学、物理学、数学等高技术领域或工程; 社会科学,如社会学和经济学; 和哲学这样的人文学科。中国的顶尖院校的老师及机构通常要求应聘者,至少是博士学位。除了学术界,制药行业、医学行业和政府机关人员,对于具有博士学位人员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2.专业博士专业博士,旨在为人们提供在特定行业或就业环境中成为有影响力的领导者所必需的实用技能,如商业、心理学、教育或护理。专业博士学位的例子包括工商管理博士学位,通常称为DBA; 心理学博士学位,通常被称为Psy.D.;教育学博士,通常称为D.Ed;文学博士 D. Litt.,通常属于荣誉性质,拥有人通常是已拥有另一个博士学位的学者。两者有哪些区别呢?先说下,两者的申请难度相差不大,也都是全日制学位,学制与专业有关。申请看重点不同,哲学博士,强调学生的学术能力,如本科成绩单,标准化考试成绩和研究课程所证明,这些课程不一定需要工作经验。专业博士的学生,要具备提出系统现实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因此,如果想要申请专业博士学位,学生必须在所申请的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培养目标不同,哲学博士,注重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理论教学多余实践性教学,学生毕业后可以在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或者高校任职。专业博士,以培养可高效解决问题的学生为基本远侧,注重某一行业或者专业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是学生能够拥有该领域广泛的专业直接,及迅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不同,哲学博士,课程设置侧重于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重点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创新工作的能力和素质。专业博士,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在当今这个社会上,博士似乎也成为了众多企业的用人标准。对于很多高校的学生来说,这也是梦寐以求的学位。但要想成为一名博士生,最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国内博士还是国外博士?不要小瞧这一点点的区别,真正意义上的区别可大着呢!对于很多博士生来说,不想进入企业当一个实习生,进入高校就职就成了一条最为普遍的道路。近年来,很多高校在引进博士时,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就是“海外经历”,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具有海外学习经历者优先”这一点一直存在,成为了很多国内博士生一直跨不过去的坎。在我国清华、北大等众多的一流高校中,新任的教师中,拥有海外留学的经历的教师占80%,有的甚至有多段留学经历,新任的国内博士毕业生则是少之又少。要想在高校里面任职副教授以上的职位,大多数的学校都会要求拥有3年以上的海外经历。这也就说明了海外经历有多重要!海外博士越来越受欢迎,出国读博的人也越来越多,如何选择一个好的学校,菲律宾理工大学给出了答案:菲律宾理工大学是菲律宾排名第二的国立大学,拥有18个分校11个系,可授予46专业的学士学位和15个专业的硕士及博士学位。菲律宾理工大学是菲律宾学生人数最多的国立大学,也是中国教育部推荐的30所大学之一。菲律宾理工大学的优势:1、 菲律宾拥有世界上顶尖的教育资源,能培养学生成为最优秀的国际化人才。2、 尊享海归待遇,学历中国教育部认可。3、 可以为在职人员提供假期集中上课4、 两年至三年获得博士学位,按时毕业,超低成本留学5、 入学手续简单,轻松毕业,帮助学生创业。6、 大专直接读硕士,单独开班,在读期间为优秀学生提供在菲律宾本地年薪8-10万人民币的实习机会。菲律宾大学博士归国待遇:1、 尊享高层次海归人员奖励和优惠创业政策,。2、 享受留学生北上广落户政策。3、 享受购买减免车价20%左右的免税车、创业免税和房租。4、 优秀毕业生可获得到机关单位和央企、国企、外企等相关单位就业的机会。入学要求:参加入学考试、面试合格者直接发录取通知书。申请程序:1、 报名申请:填写报名申请表,提交个人信息及相关资料。2、 资格审查:初审合格后,缴纳服务费。3、 发入学通知书。4、 签证赴菲:招生咨询中心协助学生办理第一次赴菲律宾签证、机票等事宜。5、 抵达注册:申请人抵达学校体检,办理注册手续和考试。6、 学生签证:去菲律宾移民局办理学生签证。
欧洲PhD的学习、申请与美国区别很大,但是在说清楚二者的区别之前,彼小洋就先为大家澄清几点误区。误区1美国学校肯定比欧洲好?这个误区的核心问题是,学校的资源分布问题。Stanford,Harvard,MIT,Yale,Princeton等top20学校,绝大部分人是去不了的。所以所谓的美国学术比欧洲好很多,必须要落实到美国学校的某个专业比欧洲好很多,那才算是真正的好。我们来理性思考一下,去北京读大学,不代表去的就是清华、北大、人大、北师大,所以去美国读书也不代表去的就是哈弗,斯坦福。相反,欧洲人的学术资源分布较为平均,比如有句话:"德国大学无弱旅"。德国不仅无弱旅,遍地都是雄狮劲旅!那为什么包括德国在内整个欧洲(除英国)大学世界排名不高呢?受语言影响!学校排名在QS、泰晤士排名中并不靠前,但是人均科研产量还是世界前茅,诺贝尔奖近几年也不少,Nature,Science,Cell之类的文章也数不胜数。误区2硬性门槛欧洲低于美国吗?实际上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美国硬性要求GRE,但是本科就可以开始申请了。而欧洲虽然英语要求无GRE,但是硬性要求research master学位,所以欧洲门槛并不低,光一个硕士学位,就扼杀了一大批想走捷径的学生,甚至很多院系还有雅思、托福的要求。误区3欧洲难毕业,尤其是德国?事实的情况是,欧洲的博士往往可以在3-4年左右毕业,很少出5-7年的情况,美国PhD虽然本科毕业可以直接申请,但是5-7年的博士比比皆是,尤其是一些热门的专业,何况在当下这个急功近利的年代,来找我们的硕士很少是愿意再熬5-7年的。欧洲PhD和美国PhD的区别澄清了几点误区的基础上,说下欧洲PhD不同于美国的特点,这也是很多学生选择欧洲的原因:区别1 培养方式是师带徒(最大区别)欧洲比较喜欢一对一制,只要你找到愿意带你的导师就行(这个实际就是科研方向是否吻合,能否用自己的研究经历征服导师,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评估一个学生时候往往要问他硕士课题,开通报告,发表文章,掌握哪些实验技能的原因)。没有固定开学时间,随到随学。区别2 直接进行科研(非授课型)欧洲尤其德国的博士不需要进行课程培训,直接进入科研,大量的节省时间,由教授再在科研中指导,所以也就没有qualify考试。而美国不管有没有硕士学位,除了极少数学校(比如本校master)可以免掉课程之外,大部分地方还要上1年课,这是对于国内硕士来说,美国PhD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区别3 毕业压力小work-life balance是欧洲的特点,欧洲PhD完全受法律保护,教授无法支配学生学习以外的生活时间。美国PhD比欧洲PhD确实是要勤奋拼命的,所以paper多一些,很多时候这是由于美国教授Tenure制度造成的(在Tenure Track的期间内,年轻人必须在学术界充分证明自己的学术能力,然后才能获得Tenure。这正是为什么在美国学术界年轻人基本上都在老老实实地做学问,积累自己在学术界获得终身职位的资格),老师压力大,学生也就跟着大了。不过话说回来,欧洲PhD虽然下班回家了,并不代表不干活,很多自律强的PhD都是在家也工作学习的
明天就进入2019年的最后一个月了,考研的同学都已经整装待发了,而对于准备读博的同学来说,要么准备着各种材料迎接报考学校的审核,要么正在拼命的复习英语和专业课,希望自己在明年3月的博士研究生考试中考出好成绩来,无论属于哪一种情况,如果你打算明年读博士的话,现在就应该有所准备了。但是还有一部分准备读博的同学,他们会被这样一个选择所纠结住,那就是读博到底是国内读好还是出国读好呢?由于这几年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的深化,大量的优秀学子选择国外的优质的教学和科研平台深造,同时国外的很多高校也非常欢迎中国学生来交流访问和攻读学位,再加上海归博士回国后的待遇和平台都非常的好,因此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的人是越来越多了,国外攻读博士的思路几乎成为读博学长必会考虑的一个选项了。至于国内读好还是国外读好,很多人的看法不一,有的人认为出国读博要好,因为相比博士期间的出国交换来说,直接去攻读一个国外优质平台的博士学位是非常有含金量的,因为很多领域的顶级科研团队都是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名校里,去这些院校攻读博士学位无疑是掌握了某个学术领域的最前沿研究思路和平台,再加上与研究导师和团队的良好合作关系,毕业后即使回国工作,依然可以和博士期间的团队继续开展国际合作,这是很多国内博士没有的资源。当然,也有人认为国内读博优势更大,因为国内的博士更加了解和熟悉国内科研环境和资源的分配,而且比起国外回国的博士,在自己后期的研究生涯中,导师可以为自己提供更多的资源,毕竟现在的科学研究不是单打独斗的时代了,而是团队作战,而国外博士回国后大多是单枪匹马,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组建自己的团队。由此可见,国外读博和国内读博相比起来,各有优势,不能一概而论那个好那个不好,但是对于我们每个个体来说,却是能选出一个最适合自己的选择,那么我们该怎样判断自己适合国内读还是出国读博呢?根据自己的专业确定从塔主的经验来看,博士期间的科研团队的好坏对自己影响是特别特别大的,也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不同的团队读博,几年后差距是非常大的,而且读博期间的团队是影响你一辈子的科研道路,因此在选择时请慎之又慎,尽最大能力去一个优质的团队,如果这个团队在国外某个院校,那么可以毫不犹豫地选择出国读博,如果你自己专业最优质的团队就是国内某个院校内,那么就没有必要出国镀金,因为国外的月亮更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考虑个人和家庭的问题很多准备读博的人其实年纪已经不行,还有很多人早已经结婚生子,因此出国读博的话也要考虑家庭的因素,毕竟读博士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是需要全家人共同支持的,同时出国读博还要考虑费用的事,如果不是公费出国读博的话,读博几年的花销要比国内高得多,因此必须兼顾和平衡这一系列的问题。以上就是塔主对国内读博好还是国外读博好的一点看法,希望对大家有用,欢迎大家与塔主一起讨论。
随着中国科技的进步,国内博士的培养水平越来越高,含金量也越来越足,在国内985级别的高校读博士完全值得,如果将来想进高校,可以出国做两年博后,因为有些高校进人时有海外留学经历要求。不过,如果你足够优秀,这个门槛也不存在。整体来看,博士学位是可以获得的最高学位,博士毕业后出路一般都不会太差,下面叶秋会用大家都知道的例子和身边的例子进行说明。国内博士出路差吗?说两个大家都很熟悉的例子,华为八博士年薪百万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八个人没有一个人有海外留学背景,只有秦通博士是香港科技大学博士,非大陆高校背景,华为是中国乃至世界顶尖的通信类企业,他们给这些博士开出这么高的年薪说明了他们对国内高校博士的认可。华为八博士学术背景还有最近很火的90后美女博导、教授李琳,博士毕业即被南方医科大聘为博导教授,本科电子科大,然后北大医学部五年直博,没有一点海外留学背景!什么待遇呢,年薪90万(税前,优秀骨干是70-90万,她拿的是最高级),安家费220万(优秀骨干180-220,她拿的也是顶级),科研启动经费400万(300-400,她拿的还是顶级),妥妥的人生大赢家,出路差,不存在啊。李琳有的人可能还停留在中国培养的博士水平距离国外有较大差距的早期印象上,其实,中国的博士早已今非昔比了,2018年SCIENCE的青年科学家奖就颁发给了万蕊雪,清华大学博士后,施一公的学生,很多人对这个奖可能不是太清楚,叶秋简单介绍一下,获得这个奖的人每年只有四个,全球范围内,颁发对象是两年内获得博士学位的,这个奖的含金量可想而知,颜宁30岁时博后进清华直接就是教授博导也是因为获得了这个奖项!万蕊雪获奖可是实打实的硬实力,九篇共同一作的顶刊,七篇science,两篇nature!万蕊雪所以,国内高校的很多博士水平很高,出路也很好!上面这些都是顶级博士,那一般博士呢?叶秋博士是西安某985高校,师兄弟姐妹博士毕业后基本上就去了高校,比如西工大、西北大学、电子科大、西电、长安大学、西安理工、西安工程、西安财经、陕西科大等高校,也有的去了研究所,例如南京十四所(待遇很不错)、洛阳612、613,石家庄四十所还有西安、绵阳等一些研究所,待遇的话,去研究所的高于高校的,研究所的刚毕业一般15万以上,二十万左右,高校老师就少多了,不过胜在稳定!所以,国内博士的含金量越来越高,出路也没有问题!
《纽约时报》报道,博士生大多愿意留在美国,中国占92%。这个比例确实不低。估计这92%里面会有很多公费留学生吧。可能有人会说,这些人不爱国,或者说太自私了。下面我就说说自己的看法。我国为什么要派出留学生?在中国比较早派出的公费留学生时,就有人提醒邓小平,这些人如果留在美国不回来,国家不是白白培养了吗?邓小平当时说,每年能回来1%就足够了。现在想想,邓小平还是高瞻远瞩,当年派出的留学生很多,而1%回国的人员人数也不少。明知道派出去的人员绝大多数不会回来,为什么我国还派出去呢?当时我国在科技等各个领域都比较落后,只有派出去更多留学生带回来先进技术,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如果不派出留学生,闭门造车肯定发展得比现在慢很多。中国博士为何愿意留在美国?美国是世界第一强国,有很多吸引优秀人才的地方。例如,简单的人事关系、高薪待遇、舒适的工作环境等,对于搞科研的人具有极大的诱惑。另外,美国的实验室是很强大的,有些实验,特别在前些年,可能我国还不具备相应的实验室。因此,不能一概地评论那些留在美国的博士生都是自私自利,毕竟学术达到一定程度,有人会把学术看得更重。在选择何去何从时,即使普通人也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面。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回国。随着中国的强大,国家在科技领域的投入越来越多,各种实验室也建设完备,国家还出台各种政策吸引海外留学的博士回国。一句话,条件好了,中国在海外的博士自然愿意回来。另外,美国特朗普上台后,排斥华人的动作频频出现,疫情后华人在美国更是举步维艰。当然,也有很多爱国人士,冲破重重困难回到祖国怀抱,例如钱学森。这是真正值得我们敬佩的人。当然,你也不能说人家不回国就不爱国。我最喜欢听复旦大学张维为说的那句话:“一出国就爱国”。的确,很多人在国内可能看到和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国内的问题,而出国后才感受到国内的好。这些留在美国的博士生也是如此,他们绝大多数是爱国的,在国家遭遇困境时都会伸出援手。他们也是我们建设中的重要力量。随着国家的强大和各种制度的健全,相信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海外博士生回国工作。如果您认同我理性的分析,请为我点赞、评论转发和关注!
近年来,随着国内学术水平的提升和科研氛围的向好发展,一批有条件在国外取得不错岗位的青年学者,纷纷选择回来为中国的AI科研事业作出贡献。作者 | 黄善清、陈彩娴编辑 | 陈彩娴“说实话,表现并不理想。”冷静文刚刚完成一场特别的答辩会,台下坐着来自不同领域的科技专家们,他需要在规定时间内把自己至今最核心的学术成就——“专用处理器与通用处理器组成的异构系统”给阐述清楚。32 岁的冷静文在答辩当天穿的黑色长袖衬衫,衬托出了他挺拔的身姿,潮流的无框镜片与一头乌黑的头发相得益彰。按照组织方的要求,答辩者当天需要带一件个人物品到现场。不少答辩者带的都是自己的科研产品,而冷静文带的是一个咖啡杯,原因是:他喜欢喝咖啡。你可能会以为这是某某实验室里一个平易近人的大师兄正在进行毕业论文答辩,但事实上,冷静文已是上海交通大学约翰·霍普克罗夫特计算机科学中心的一名副教授,研究方向是面向人工智能的系统结构设计与优化。冷静文答辩结束后接受媒体采访也许是很少参加类似活动,当他在答辩会上谈到关于借鉴系统结构知识解决深度模型黑盒特性与稀疏特性的工作时,还没来得及展开叙述,答辩时间就结束了,他愣了一下,说了声谢谢后安静接受评审们的提问。“按平时 100% 发挥的话,评审们今天应该会打 70% 吧。”冷静文在后台接受主持人采访时说道。不久,冷静文得知,自己这场 70 分的答辩表现,成功让他获得了 2020 年的达摩院青橙奖。或许是他在答辩时的咖啡杯让评委印象深刻,阿里在给他颁发奖杯的时候也“皮了一下”:他被告知要去拿一杯外卖咖啡,从办公室出来的他打开纸袋后却发现,除了一杯咖啡,还有青橙奖的奖杯。1上交“青橙三杰”青橙奖,是由阿里巴巴达摩院在 2018 年发起的公益性评选,主要面向 35 岁及以下的中国青年学者,以发掘对科技进步有关键推动作用的人物。除了 100 万人民币现金,获奖者还可以跟达摩院实验室建立互访联系,对于需要大量真实业界数据做实验的 AI 科学家而言,吸引力不小。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能让青年科学家们被更多人“看见”的平台。青橙奖官网 slogan:“青春本涩,热望成橙!”除了冷静文,过往被青橙奖“看见”的还有张伟楠与陈全。他们的共同点是:年轻、拿过青橙奖、都曾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2016年从海外回国,到上海交大任教。张伟楠是第一届青橙奖得主。他的本科就读于大名鼎鼎的上海交大ACM 班 —— 这是一个可以媲美清华姚班,以“培养计算机科学家”为目标的计算机精英班。2002年,上海交大首次代表中国在面向在校大学生的比赛ACM-ICPC上拿到冠军,同年领队俞勇向校方申请成立ACM班。ACM班在2005年再度夺冠,张伟楠2007年进校时正是ACM班的黄金时期。ACM班并非全部都是信息学竞赛保送选手。张伟楠在高中时参加的是物理竞赛,是以计算机零基础学生的身份进入ACM班。而他的第一篇论文也和竞赛有关。当时他拿到一个跟国际竞赛相关的“大规模深层次文本分类”课题,于是自己默默苦读很多论文,经常在学校实验室工作到大楼锁门才离开—— 一个暑假下来,逸夫楼的管理员大爷已经和他熟悉到平时见面都要打招呼。最终,他参加的竞赛拿了前五,并发表了一篇短论文。张伟楠ACM班也给张伟楠接触科研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大二暑期分实验室,他选择了俞勇和薛贵荣老师的Apex实验室,主攻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在实验室学习一年后,ACM班的学生可赴微软亚研等研究型企业进行半年实习,张伟楠因此得到了高斌和刘铁岩等名师的指点,为他之后申请爱尔兰数字企业研究所和到英国读博打下了基础。而冷静文的本科生活就相对平淡一些:微软亚研和ACM班开展的本科生实习算是一个特例,当时能去往微软亚研实习的本科生并不多,像商汤的创始人徐立,也是在上海交大计算机系获得硕士学位后才去往微软亚研。冷静文于2006年考入上海交大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后选择信息工程专业。1984年底,上海交大筹建电子电工学院,将计算机专业升格成为一个独立的系,由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应用3个学科组、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音乐两个实验室以及一个计算机房组成,其中系统结构是计算机系的王牌方向。受此影响,冷静文2010年毕业后到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攻读博士,主攻GPU处理器的体系结构优化。和冷静文一样选择系统结构方向的还有陈全。但与张伟楠和冷静文不同的是,陈全本科就读于同济大学计算机系,之后在2007年来到上海交大攻读硕士和博士。陈全陈全的博士导师是过敏意。过敏意1994年赴日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之后在日本工作多年。2006年当上海交通大学来联系过敏意时,早就有回国意向的过敏意毫不犹豫地回国。过敏意担任上交计算机系主任期间不仅带来了海外的先进理念,学科水平稳步提高,也推动了一批企业合作项目。2008年,阿里云创始人王坚找上过敏意合作“八六三计划”项目,有机会参与该项目的陈全,有了最早参与业界第一线云计算开发的经验。而这一超过十年的合作的成果是:2019年,过敏意团队与阿里合作项目、应对流量洪峰的云计算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这也是互联网公司第一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2014年,陈全博士毕业。他的博士论文《面向复杂并行架构的高性能低功耗任务调度的研究》在共享资源监测、动态任务调度等方面有诸多创新,获得了中国计算机学会 2015年度的优秀博士论文奖。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批获奖者的高质量:CCF2015年度优秀博士论文奖的10位获奖者中,除了陈全外,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张兰和姜宇也分别在2018年和2020年获得青橙奖。博士毕业后,陈全并未直接留校,而是选择到密歇根大学当博士后。“我当时和导师沟通过,是直接留校当老师,还是先去海外高校做一段时间博士后。他给我的建议是,先做一段时间博士后发掘自己的创造力。他认为当了老师之后就没法安心做研究,你会需要指导学生、申请项目、和形形色色的人沟通,与其在自己创造力最强的时候把时间耗在这些事情上,还不如安安心心的在国外做研究。我听了导师的建议。”海外做学术的经历,是他出学术成果的“黄金时期”,结束这段经历后,他毅然决定回国发展。“交大计算机系在系统结构、高性能计算、云计算这一块的实力在亚洲名列前茅,就算放到全世界也非常强。”上海交通大学的学术实力,加上个人更倾向于国内环境,他最终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张伟楠也在2016年博士毕业后回到国内。他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攻读博士期间师从数据科学大师汪军教授,在机器学习和数据发掘方向取得了不俗的成果,其中包括建立变分法计算广告出价优化体系,并发表第一篇面上多域离散数据的深度学习模型预测用户行为。“伦敦读博士期间,暑期我去了美国硅谷的谷歌实习。当时的生活是,白天做谷歌的研究课题,晚上回到家或者周末的时候就做互联网广告算法的研究和参加广告算法世界级比赛。那会儿其实挺辛苦的,幸好两边结果最后都比较好,谷歌的实习成果发了 KDD,比赛也获得全球第一名,发了另一篇KDD。”毕业后,包括谷歌在内的互联网顶尖公司都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但他却坚定地选择了回到交大当教职。“在高校会更自由一些,比如今天 arXiv 上出了新论文,你感兴趣的话可以花一整天时间去读它,不会有其他非常重要的 KPI 需要你马上去完成。我本科本来就是交大的,所以就首选了交大,面试通过之后我就没有再面试其他学校。”张伟楠如此说道。类似的还有冷静文。冷静文主要研究专用处理器与通用处理器组成的异构系统,从宏观系统层面解决深度学习模型的可靠性、鲁棒性问题。研究成果大部分以开源软件形式发表,在工业界也有一些落地,比如为语音AI公司做语音云资源管理工具,为国产人工智能芯片做MLU100自动编译工具等等。冷静文毕业前冷静文在工业界有过三段实习经历,第一段是在三星,做类似于EDA的工具流程优化工作;第二段是在美国的一个实验室,研究跟计算机视觉相关的可靠性问题;第三段是在IBM,做相对独立的课题研究,GPU并行处理器能耗优化。在 IBM 实习期间发生的一件事情,让冷静文心里萌生回国发展的打算 —— 美国有对外技术出口许可的限制,很多行业不允许中国人做研究,在IBM实习时,芯片或者处理器等核心部门不允许中国人参与。所以博士毕业后,他在当年年底就决定回国加入上海交通大学任助理教授。“回来建设自己的国家,现在国内也发展得很好了,交大的学生水平、给教师的待遇和美国比,差距一直在缩小。”与张伟楠、陈全、冷静文同一批被上交计算机系引进的还有好几位年轻教师,这也是上交计算机规模较大的一次引进,尤其是张伟楠和冷静文的“回归”让计算机系的领导非常高兴,用他们的话说是“我们又有自己培养的学生回来了。”2请回答2016:上海交大做对了什么?吸引这一批青年科学家“回流”的,排除掉学术实力、离家近、工资待遇等因素,几位受访者口径一致的,是上交的长聘教轨机制(Tenure Track)。Tenure Track(终身教授,或“预聘-长聘”),起源于19世纪末,其创立初衷是保护学术自由、促进科研创新。简单来说,只要青年教师凭借过硬的科研能力通过试用期、获得终身教职资格后,饭碗就有保障。换句话说,他可以自由地开展自己的科研工作,即使想法再离经叛道,也有继续进行科研的条件。上海交通大学的 Tenure Track 最早可以追溯到 2010 年,有两人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一个是上海交通大学时任校长张杰,一个是1986年图灵奖得主约翰·霍普克罗夫特(John Hopcroft)教授。约翰·霍普克罗夫特是享誉世界的计算机科学算法大师和教育专家,2011年初,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专家局的邀请,约翰·霍普克罗夫特来到中国,投身于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的相关工作。2011年5月,得知约翰·霍普克罗夫特在重庆讲学,当时的上海交大校长张杰院士特地赶到重庆与他会面。在撰文中,张杰这样写道他与约翰·霍普克罗夫特教授近乎传奇般的相识经历:“2011年初夏,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校友滕尚华教授那里得知John正在重庆讲学。John是享誉世界的计算机科学家和教育专家。……当时我的第一个念头,是如果能邀请到这样一位大师级人物加盟致远学院,并为交大整个计算机学科的发展进行规划,那将带来多么珍贵的发展契机。我第一时间与John联系。得知他下榻的宾馆后,我从上海专程飞赴重庆登门拜访。John打开房门看到我时的惊讶神情,至今留在我的脑海里。我介绍了致远、交大,以及我对发展交大计算机学科的设想。John不仅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且立刻接受了我的访问邀请。2011年6月John正式加盟致远学院,为本科生亲自授课。”约翰·霍普克罗夫特教授加盟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后,约翰·霍普克罗夫特只要一逮到机会,就会向学校管理层提意见,他主要强调两点:一是重视本科教育,二是教师评估指标的改革。约翰·霍普克罗夫特坦言,他花了很长时间才慢慢摸到一些门道:中国高校似乎倾向于信任一些客观的量化指标,比如科研经费、论文发表数。而 Tenure Track ,正好是这么一剂解药,可以将大学老师从繁琐的科研指标解放出来,从而释放教学与科研活力。由于两人在理念上不谋而合,张杰校长与约翰·霍普克罗夫特在物理系与计算机系抢先试行 Tenure Track 教职体系。Tenure Track 在上交计算机系开花结果的一个重要标志性事件,是约翰·霍普克罗夫特计算机科学中心(下称“中心”)的成立——一个以约翰·霍普克罗夫特名字命名的计算机科学中心,由王新兵教授担任执行主任。这个计算机科学中心的特点是:不要科研经费、不拿科研项目、校方不设科研考核,主要目的是集中力量培养人才。所以中心的几乎所有教职人员都是按 Tenure Track 制度被聘请的。而张伟楠和冷静文两人正是在中心刚成立时就被系里推荐来到中心,成为中心最早的研究者之一。两人后来都顺利通过了 Tenure Track 第一轮的考核,并担任中心的副主任——张伟楠负责教学,冷静文负责科研。John Hopcroft中心官网教职工页面AI科技评论注意到,在国内最早一批推行Tenure Track的高校中,上交的口碑颇为不错。除了所有学校对Tenure Track“飞升疾走”(“青椒”们爱玩的谐音梗,“非升即走”的谐音,颇有“修仙”的味道)的统一硬性要求外,上海交大的Tenure Track更注重细节和“青椒”们的体验:助理教授一进交大便享有博士生导师的身份,学校会尽力为青年教师提供一些博导名额,平均每年可以招收1个博士生;学术自由度较高,系里不会强迫一个老师必须去做什么。同时,老师们也会有一定的压力,驱使他们去做出好的研究成果;待遇比老轨道的教师更高一些,从经济上面解决了青年教师的“后顾之忧”。而真正决定了上交Tenure Track在青椒中的口碑的,是弹性的考核、较好的待遇、与待遇相应的压力和前辈们“成功上岸”的经历。“2016 年我们回国的时候,已经有一批老师通过 Tenure Track 考核,变成长聘教轨制的老师了。这些早前成功的案例,有吸引到我们这一批海归。”张伟楠坦言道。今日,上交已在全校多个院系内全面推行Tenure Track ,这只是上交大力吸引年轻人才的开始。3薪火相传被上交吸引的除了张伟楠、冷静文这样刚博士毕业的“子弟兵”,还有像卢策吾这样已经崭露头角的学术明星。卢策吾卢策吾重点研究图像识别。他在2013年博士毕业于号称“亚洲CV界黄埔军校”的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系,导师为贾佳亚。在博士期间,他发表的《Image smoothing via L0 gradient minimization》被SIGGRAPH Asia 2011 收录,是这届大会引用最高的论文。让卢策吾更上一层楼的是他在博士毕业后赴斯坦福的一段博士后研究,导师是ImageNet 创始人李飞飞。在斯坦福期间,他曾经担任斯坦福-丰田无人车项目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主持和参与多项美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6年,卢策吾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项目”,9月回国任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系计算机视觉研究员。上交同样给予了卢策吾足够的空间。在学院的组织下,他参与了交大首届人工智能专业课程的设计。卢策吾同时也担任了吴文俊人工智能荣誉博士班(首任)班主任,该班级以交大杰出校友、人工智能先驱吴文俊院士命名,旨在培养人工智能精英研究人才。2017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在国内首次进行“35岁以下创新35人” 评比,卢策吾入选;2019年,卢策吾获得“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这也是近三年唯一人工智能方向获奖者。曾受益于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的卢策吾,如今想的是怎么能让更多年轻学者也加入到“成长加速道”里来。2018 年,取意于“凤凰非梧桐不栖”的青年AI科学家联盟梧桐汇在上海正式成立。该平台成立的目的是凝聚各方资源让更多科研新生代快速“冒尖”。作为发起人之一的卢策吾,正身体力行将自己身上宝贵的成长经历,通过平台赋能更多年轻人。对于张伟楠来说这种做法再熟悉不过。早在他刚进入ACM班时,戴文渊等一批学长们就和他们灌输过ACM班的成长文化三部曲:立足、成长、贡献。他在ACM班学到的如何让自己成长的经验,在十几年后继续发挥着作用。“预计在2022年或2023年会有第二批更强的海归回国发展,因为我们最初回来的一批人刚进校时便培养了一些优秀的本科生,他们现在在国外的顶尖高校读博;近年来,随着国内学术水平的提升和科研氛围的向好发展,这些优秀的学生也会乐意回来,为国家的科研事业作出贡献。” 张伟楠如此表示道。让我们拭目以待。
中国社会始终都是羡慕高学历人才的,因为自古以来也是这样,唯有高学历的人才才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所以很多学生都是从很小就树立了自己的远大理想和报复,未来一定要考大学,考完大学考硕士,然后再考博士,博士出来虽然年龄已经比较大了,但是你的学历却决定了你的社会地位,这么多年的书没有白读,去任何一家单位都对你刮目相看。高学历人才多=科研实力强?如今的中国,高学历其实并不是是一件难事,如今的中国已经超越了美国,成为了全世界每年授予博士毕业生最多的国家,当然这也让我们本身就产生了很多的问题,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相比很多人都会问,为什么中国这么多的博士,但是在科研方面的实力却和美国差了这么多?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这其实就好比,人家一门大炮等于中国一排三八大盖一样,同工不同料甚至本身的教育体制就差了太多,所以从某些角度来讲,中国的博士都不能算作博士。与美国博士相比,中国博士含金量有多少?答案是根本不值得一提,虽然我们大家都很清楚这是一个现实,但是我们却始终没法回避这个问题。中国的博士跟美国博士的含金量相比,真的是差的太多了。差在哪里?难道中国的教育本身就比人低人一等么?其实根本不是这样,而是目前中国博士的培养方式本身就很成问题。其实中国现在的学士培养方式学习的就是美国的体制,但是在这种学习和模仿中,中国却加入了自己的成分在里面,所以这一下就变得不伦不类。如今我们经常在探讨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尖锐,那就是中国的博士生和老师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其实这个问题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但是最近却因为杨宝德和陈晓武事件而被人熟知。中国的导师与学生关系“变味了”!老板与打工仔?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现在中国博士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定义是非常模糊的,国家给了导师最大的自由,由这些导师自己去定义跟博士生之间的关系。通常来说,导师和学生之间,要么是导师关系,要么就可以是老板关系,而目前的欧美很多国家,老板关系就是一个广泛存在的方式,但是在中国,这两种关系却都是存在,美其名曰中古特色的学士培养方式,其实问题很大。不知道有没有听过这样的一件事,一名博士生导师同时带了47名博士,而之所以带这么多的学生的原因,竟然是因为工资给的多,这就很尴尬了。一名博士生导师同时带47名学生,这怎么可能给学生教的好的呢?中国科研要放在刀刃上,而不是“其他东西”!所以在中国,这些形式都发生了变化,导师和学士导师不是导师,老板不是老板,大部分的学生从博士生毕业就完全不想回到科研岗位上,因为他们都发现,自己并不是搞科研的那块料,这当然跟导师的关系不可分开。博士生和博士生导师就如同当下社会的一面镜子,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难以提及的话题,因为国家的问题并不是可以轻易的拿到台面上来说,但是如今真的出现了这些问题,所以我们不说也不现实了。总之,在国外,博士是因为喜爱而考上的博士,但是在中国,确实因为实际了工作考了博士,胆识这两点的不同,就决定了博士生的品质。中国博士比国外博士差了太多,差了不止是几个层次的问题了。
每当别人和我聊起学历的时候,被问到最多的就是:在美国读博士难嘛?我只想说09年到了美国之后,我先读了硕士。硕士毕业后我利用OPT全职工作了一年(关于OPT:),在此期间,我硕士阶段的导师和我工作时的上司一直鼓励我继续读博,他们对我很有信心,认为我一定可以完成博士学业,所以在他们的鼓励和支持下,我开始了漫漫读博路。先说说如何申请博士,每个学校、每个专业博士的录取要求各不相同,但也大同小异,我读的是文科类博士,首先需要有硕士或同等学历,然后要一份自我简述「personal statement」主要是说清楚为什么想读博,为什么你是一个合格的博士生候选人「doctoral candidate」等,说白了就是要说服导师录取你。接着还需要2-3封推荐信,推荐人可以是你以前的老师、工作单位的领导等,主要是向导师推荐你,其实就是夸夸你。我的专业还要求交一份写作样本「writing sample」,主要是想看看我的文字表达能力,我直接交了硕士论文,我认为这个是比较有说服力的。还有就是两年内有效的GRE成绩。作为国际学生一般还需要语言成绩,但是因为我硕士也是在美国读的,语言成绩就免掉了「wave」。这是第一轮的纸质材料,审批通过后还有第二轮的笔试和面试。笔试我觉得很像限时命题作文,考试当天给你一个跟专业有关的案例「case study」让你进行分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写作。面试跟工作面试很像,坐着一排教授,挨个问你一些问题,你要一一作答。全部结束后,会通知你是否被录取了。被录取以后就正式开始了读博之路。根据我自己读博的经历归纳总结下来,主要是几个重要的部分:课程「curriculum」论文开题答辩「proposal defense」博士资质考试「qualifying exam」论文撰写「dissertation」论文答辩「final defense」博士毕业01课程curriculum课程很好理解,就是每学期都有相应的课程,每门课都要通过,美国对博士的成绩是有要求,本科阶段拿C就算通过了,博士要拿B才算通过。所以每学期的课业压力还是很大的,基本博士阶段大家都是冲着A去的。而且大量的阅读、写作、演讲等,真的很不容易。博士阶段我基本没有什么娱乐时间,因为英语毕竟不是我的母语,课后要花大量的时间才能完成课业,熬夜真的是常态。02论文开题答辩proposal defense我的专业是在读博第一年就开始准备论文了,每学期都有一门一个学分的课是专门指导论文的,从刚开始的选题,到后面一步步的写作,都有相应的指导,这点我觉得特别好。论文的开题答辩「proposal defense」也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这关系着你博士论文是否能有一个好的开始。开题答辩的核心在于向教授们说明你论文选题的意义,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准备采取什么方法来研究这个课题,可能产生的结论是什么,这个结论有什么建设性的意义。要让教授们觉得你这个论文可行、有价值。这样你才能顺利进行下一步。03博士资质考试qualifying exam读博第一年结束后会有一个资质考试「qualifying exam」,严格来说你只有通过了这个考试才能算是真正的博士生「doctoral candidate」。如果考试不通过,是会被劝退的,所以准备这个考试的时候压力真的很大。我的专业是八月和十月各有一次考试,八月没考过的十月可以补考一次,补考不过就劝退了。平心而论,我是很担心这个考试不过的。考试都是主观题,主要是考之前一年学过的所有内容以及一些融会贯通的知识,时间是四小时。为了准备这个考试,我把准备高考的劲头都使了出来,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次通过了,终于可以安心继续读博了,但是我的同班同学有考两次才通过的,也有两次没考过退出的,所以这个考试真的是读博路上一个坎儿。04论文撰写dissertation贯穿读博始终的就是写论文了「dissertation」,为了这篇论文我不知道熬了多少夜,掉了多少头发,死了多少脑细胞,流了多少眼泪。不过当完成之后,回头看看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首先,在我顺利通过开题答辩以后,系里会根据我的研究方向指派一位导师给我,也就是我的论文指导委员会的主席「committee chair」,要组成一个完整的指导委员会还需要两位教授,我的chair主要是指导我的研究方向,另一位委员「committee member」也是系里的教授,主要是指导我的研究方法「methodology」,最后一位委员「committee member」需要是相关专业从业者「professional」,因为我研究的是教育管理方向的,所以我邀请了加州州立大学多明戈山分校「CSU Dominguez Hills」的副校长作为我的指导委员。这样一来我的论文指导委员会就齐活了,三位教授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了很多指导和帮助,真的很感激。我的研究和我当时的工作是密切相关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的教育管理者来美国学习以后的转变,所以我工作单位的上司也给了我很多理解和支持。总之,在我自己的努力和身边人的理解、关心、帮助和支持下,我终于完成了博士论文,并且发表了,回首过程虽然艰辛,成果还是喜人的。我的博士论文05论文答辩final defense最后就是论文答辩了「final defense」。论文答辩是完全公开的形式「open forum」,系里会提前通过邮件的方式公示某位博士生的论文答辩时间、地点和主题,欢迎大家都来旁听。答辩当天你要详细地将自己的论文介绍给听众,介绍完以后论文指导委员会的三位教授会提问,你要现场作答,他们问完以后在场的其他听众也可以提问,你都要一一作答。提问全部结束后,论文指导委员会的三位教授会集中讨论,决定是否让你通过,如果顺利通过,那么恭喜你,你的博士学位算是顺利完成了。我的论文答辩虽然读博的一路艰辛,但说实话现在很多细节都不那么清晰了,但是读博的日子让我成长了很多,也让我发现只要你愿意努力,还是有很多潜能可以发掘,有很多你原以为完不成的事情原来是可以被完成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愿每一个努力的人最后都能收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