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留学的那些坑不形之形

留学的那些坑

大不列妮,90后,签证专员。01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让孩子去国外留学,有的给高校砸钱,有的卖房卖地,甚至还有人不惜用假离婚假结婚的方式,来为孩子争取一个国外学校的学位。我曾在留学机构摸爬滚打一年多,做过留学顾问,当过留学文案,跟着领导去过国内外各大高校谈合作,小语种专业出身的我,还当过语言任课老师。可以说,留学机构的职位,除了行政,我都做过一遍。接下来,我将以一个行内人的视角,告诉你们,留学路上,有哪些“坑”。02成绩不好的学生适合出国?这恐怕是大多数家长的普遍认知了。我曾经在招生咨询会上遇到过一对母女,女生的高考成绩不太理想,总分只有180+,就算是在专科范围内,能选择的学校也很少。当时我们合作的国外院校对于高考成绩的最低要求是,不低于450分才能进入预科。一开始,我就很明确地告诉她们:这个成绩申请欧美院校比较困难,可以考虑一下韩国项目,花费也比较低。“可是,韩国的学校能进首尔大学那样的吗?我同学都是本科,我可不想丢脸。”这位妹妹,恕我直言,这显然是不可能的。首尔大学虽然和中国的很多学校一样,对于国外学生的门槛比较低,容易申请,但在韩国,首尔大学是非常厉害的。如果不想在高考这个节点丢脸,高中也还是要努力学习的。任何一所好的大学,对成绩的要求都是非常严格的。很多人认为自己的孩子只考了个专科,就应该花钱让他去国外读个本科。这句话本身就是错误的。如果你问一家留学中介,那中介会告诉你,“国内外的教育体制是不一样的,国内成绩不好,不代表在国外成绩也不好,说到底都是国内教育体制的锅,总之出国就对了。”这两句话错在哪呢?根据国家教育部的统计,目前国内本科录取比例已经高达82%,招生人数总量已突破375万人次。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能上专科,意味着什么?这个孩子在高中可能没怎么学习。在国内尚且如此,换了一个环境,没有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他会比高中做的更好吗?同时,在第一个说法里,说话者认为国内只能上专科的孩子,到了国外就能上本科了。这句话也是留学机构在招生初期用得最多的“杀手锏”。许多家长和孩子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很容易被这种说法蛊惑。但是冷静下来想想,为什么我们要出国?有人想去非洲留学吗?出国代表着追求更好的教育资源,你去一个教育资源更优的国家,但是那个国家的入学水平却低于国内,你觉得正常吗?这简直是痴人说梦。教育部最近改版了各个国家的院校名单,在名单之前,有短暂的篇幅来对这个国家的教育体制作简要的介绍。不过很多外行人看了也是一知半解,用一句话总结,那就是:没那么简单。教育部网站上,英国院校名单前的介绍我曾经的领导有一个学生,高考成绩只有两百多分,当时合作的预科对于高考成绩并没有严格的要求,这个学生也得以顺利进入预科。可是进入国外预科后,一系列的问题接踵而来。预科课程的内容都是建立在高中学习的课程基础之上,甚至更难,很多国家的学生,在高中就开始学习微积分等我们大学才能接触到的课程。预科也是为来自中国等没有这部分基础的学生作为过渡阶段而设立的。可是仅仅半年后,德国方面就传来消息:这位学生要被遣返了。由于高中基础太差,他萌生了作弊的念头,在被老师连续警告两次以后,德国学校终于对他做出了遣返回国的决定。综上,一个成绩实在不好的孩子(高考和平常模拟考成绩都不太如意的),去国外申请到本科院校的难度,甚至高过复读。所以,谨慎选择。03留学一年的花费大概在多少?欧洲很多国家的学校是免学费的,是不是更便宜?每个国家留学的花费都是不一样的,一般留学机构给出的说法是:美国50-60万人民币/年;英国20-30万人民币/年;加拿大、澳大利亚30-40万人民币/年;欧洲国家公立学校普遍不收取学费,其生活费在6-10万人民币/年。普遍来讲,这个费用是平均水平,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人。如果一个孩子在国内一年的消费都不低于十万的话,去了国外生活费一年20万都可能打不住。我在国外当交换生期间,住宿费每个月是190欧,这应该是最便宜的住宿了。国外学生宿舍位置非常紧张,很多同学会租住在校外,平均在190-400不等。但很多东西跟国内相比,确实便宜。肉很便宜,甚至有时比蔬菜还便宜。不过大米就不是那么便宜了,他们通常以面包和意面作为主食,所以物以稀为贵嘛。对于女孩子来说,化妆品是真的便宜啊,当年还靠代购小赚过一笔呢。但是一个月精打细算下来,还是要花800欧左右。在此期间,我的厨艺飞速提高,因为出去餐厅吃饭可就不止这些钱了哟。另外,因为学校还需要缴纳一些注册费、保险费,还有交通费,大概算下来的话,一年的生活花费在10000欧左右。如果要经常出去旅游的话,那就不止了。(去超市采购)相较而言,如果家里非常有钱、不差钱,且非常想要出国深造,首选可以是美国。如果家里是一般中产阶级,年收入能够达到30万以上的,可以首选欧洲学校(公立)。如果主要打着移民的主意,且成绩并不乐观的学生,可以考虑一下澳洲和加拿大的学校。总之,选择留学国家的时候,不要一味听信留学机构的鼓吹。以德国为例,德国留学的学生在办理签证前,会在德国银行的账户里存上8640欧(最近这个金额可能有变化),每个月可以取几百欧出来作为自己的生活费。很多机构会告诉你,“这是德国怕你的孩子乱花钱,帮你管着你的孩子呢。”同时他们也以此为例,来证明:德国留学一年有这么些钱就够了。这是一个极其不负责任的说法。我现在在国内某签证中心任职,所谓的这个“保证金”,有的国家叫“长期管理费”,有的是把学费和生活费交给学校,学校会出具一个“Financial Certificate”。这些东西,其实最主要的目的是向使馆或政府证明你的资金能力,不会在这个国家饿死,或者假借留学的名义在他们国家非法工作,俗称“打黑工”。实际情况中,这个钱很可能是远远不够的。我曾经在招生会的时候碰到过一对夫妇,他们的孩子高考没有考好,平时是一个稳上985的学生,高考却只能选择一些二本学校。夫妇俩每个月的工资不高,但是多年来的节俭让他们省下了一笔钱,正好40万。加上读预科的费用,40万正好够我们给她算的理想花费,他们也对此深信不疑。可是我犹豫了,这个钱,他们存了大半辈子,很有可能是不够的,家里也没有多余的钱,两个人的工资换算成欧元也是杯水车薪。在良心的折磨下,最后,我还是告诉他们,可以在国内先读一个好点的二本,之后还可以考研或者选择出国读研,花费就会少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爱总是无私而毫无保留的,在高考人生选择的当口,很多留学机构或者中介就是利用了这一点。我个人非常不赞同家里砸锅卖铁,卖房卖车去供孩子留学,这无异于杀鸡取卵。04如何选择留学的国家?这个问题因人而异。以常见的国家为例,可以给大家简单讲讲。美国:主要以高新科技专业、经济类专业、医学、药学等为主。英国:金融类、经济类、管理类、计算机类等。澳大利亚/加拿大:这两个国家的专业总体来说并没有格外突出的,总的来说,无功无过,据统计来看也以金融和经济类的专业为主。法国:化学类(尤以化妆品类较为突出)、文学类、艺术类、设计类、哲学类。德国:德国作为老牌工业强国,其理工科都非常突出,除此之外还有文学类、哲学类等。意大利:设计类、艺术类等。奥地利:艺术类(声乐),理科类等。以上这些,是我经常在申请表里见到的国家,不能完全作为一个留学参考,还是需要在选择时多做对比,不要因为焦虑就盲目选择某一个国家。你要知道留学中介为你服务,在中间是会收取中介费的,有时候为你做出的建议不一定最适合你,但一定是于他而言最有利的。我曾经见过一个学生是去瑞典学德语的,这件事本身就让人匪夷所思,一问才知道是中介建议他的。如果你比较茫然,可以看看我列出的主要国家的优势留学专业,同时也要做好一个心理准备:留学准备是一件比较漫长的事情,不能一味图快,选择一个你想读的专业,选择一个想去的国家才是留学的目的。05留学必须要选择留学机构吗?如果是高中毕业甚至以下,需要到国外就读本科、高中、初中等的,建议找一家大留学机构。主要原因在于:在这个阶段,机构的资源更多,渠道更多,比个人申请的难度更低。很多机构也和许多学校项目有长期合作,安全系数更高。但是对于出国读研、读博等的学生,个人认为留学机构在申请学校方面的作用并不大。除非机构有相关重点学校的项目,否则可以不以中介为首选。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研究生阶段,大部分学生都需要以个人身份上相关学校的招生网站递交入学申请。而机构能做的也是这样,也就是说,机构能做的,你自己也能做,可能自己做得更好。另一方面,作为已经本科毕业的学生,只要语言能力达标,能看懂学校的官网,申请就不成问题。市面上的留学中介机构,在学校申请个数方面都明码标价,申请的学校越多,价钱就越高,大部分还不包过。而自己DIY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可以一次性申请十多个学校,有更多的选择,也较为经济。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选择机构的原因是认为机构更专业,自己也更省心。那对于想要选择留学机构的同学来说,怎样选择留学机构呢?首先,无论是什么机构,必须要去现场咨询。我一直认为,在留学机构当中,越爱吹牛皮,或者说,把话说得越满的人,其危险系数就越高。简单举例,我当年出国咨询时,一天去了两家不同的机构,其规模都很大,是比较知名的机构,但是两者的说法完全不同。A机构:你这个成绩没有问题,申请个精英大学都可以。当我说我们家不是特别有钱时,A:没事啊,你看德国一年就六七万生活费,也不用学费,你还能利用假期去打工,德国那工资多高啊,一个假期就能把后面半年的生活费都赚出来,一年还能剩点钱。如果我不是稍微懂点行,很有可能就被她说服了。因为抱着怀疑的态度,我去了另一家机构B。同样的问题,B的回复就专业很多。B:根据你的成绩,我们这边可以给你制定三种不同的方案(然后给我详细讲述了大概流程,比较专业,这里就不多说了),这样可以保证你拿到心仪学校的offer成功率显著提高。B:关于费用的问题,你可以跟家里沟通沟通,德国一年生活费目前平均是在十万左右,咱们暂时先不考虑打工的事,出去学习就好好学习,有时间就多出去走走……这两个机构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呢?A机构把话说的太死,留学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把话说的太死往往就是自己不专业的表现。一个真正了解这个行业、了解留学的留学顾问,是不敢把话说满的。同时,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A一直都在给我画饼,这个饼看起来非常诱人,且在她的叙述中几乎唾手可得。这些话听起来很好听,但是对于实际的留学申请作用并不大。而B的说法就专业很多,很短的时间内制订了留学方案,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表现出这个人对于留学这个行业是较为了解的,在后期也可能提供更专业及全面的指导。如果自己无法辨别,可以邀请父母以及自己周围对于留学较为了解或者看法更理性的朋友一同前往,多对比几家机构。06有没有哪些有意思的经验可供分享?说实话,我还真有。因为我的语言成绩一直不错,一周三节的外教课已经不够满足我了,我开始每天在使馆的官网上瞎转悠。某天,突然看见了使馆的一个邮箱,里面还详细列举了使馆的一些限量版杂志之类的电子版。我寻思着,这可能是个道道,let me try 一 try。遂提笔,写了一封邮件就给使馆邮箱投进去了。邮件内容大概是陈述了一下我对于语言以及这个国家文化的热爱和向往,希望使馆如果有多的杂志,能给我几本,我将非常感谢你。写完邮件的时候,我也认为自己有点“不要脸”,一上来就管人家要东西,所以发完邮件之后也就没再去管它。可是,一个多月后的某一天,我突然收到了一个沉重的包裹,里面满满的都是使馆限量版的旅游杂志,和一本包装精美的《德国概况》。当时真的觉得使馆的人太友善了。后来我到签证中心才知道,后台全都是使馆送来的杂志和书……没有人稀罕……所以,朋友们,如果你去签证中心,可以礼貌性地问一下柜台的小姐姐,能不能送你一本。如果是我,我是会送的,这东西放后台太碍事了……注:本文配图均由作者提供。今日小知识:于我而言,留学最大的意义,并不完全在于你学会了多少知识,而是它让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这是伍识的第 67个故事很高兴遇见你和你的故事

井边会

女教师带薪读博费用全报,撕毁协议说走就走,这都能仲裁赢了学校

近日一名高校女教师因离职问题,被山西忻州师范学院诉至法庭。之前,该名女教师已经赢得了仲裁。据媒体报道,女教师贾某2008年硕士毕业后进入忻州师范学院工作,2015年至2018年考取并攻读博士,期间,学校一直为其发放基本工资,缴纳保险和公积金,另发放5万元生活补贴。贾某博士毕业后,学校与其签订了一份协议,约定服务满5年后方可提出调动,并报销了学费、住宿费、车费约3.5万元。一年后贾某提出辞职遭拒,随后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要求与学校解除劳动关系,索赔安家费、精神损失费等共45万元。今年3月,该仲裁委裁令学校30日内终止与贾某的劳动关系,为其办理人事关系转移手续。申请人的其他仲裁请求被驳回。学校诉至法院。依照之前签订的协议,如贾某提前调离,需退还学校在其读博期间支付的工资、生活补贴、学费等,同时根据未满的服务年限,以每年5万元的标准赔偿。一位律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劳动者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了,才需要赔偿,如果没有造成用人单位损失,是不需要赔偿的。《协议书》中约定“根据未满的服务年限,以每年5万元的标准向甲方缴纳补偿费”显失公平,涉嫌霸王条款。近年来,关于高层次人才的离职官司不断。最受关注的可能就是机长离职了,他们之所以要走,大多是因为有了更理想的去处,可以获得更高的年薪、更好的发展,但航空公司必定不愿意放人,官司一打起来,索赔金额轻松过百万,也有不少达到数百万。这也不难理解,培养一个民航飞行员,前期花费大约在400万左右,这笔钱一般就都要由航空公司负担,因此,航空公司也多会与飞行员签署协议,有相应条款限制其离职。协议内容可能各式各样,但是否属于霸王条款,却要一事一议。像前述女教师贾某这种情况,拿着学校发放的工资、补贴读了三年博,回来后又自愿签署了协议,只为学校服务一年就要走,无论从哪个角度,都不好把霸王标签贴给学校。姑且不论协议书的法律效力,仅从契约精神来谈,自己拿了好处之后同意了的事情,说反悔就可以毫无责任地反悔了?前述仲裁结果让人感到困惑,最终结果如何,还要等法院判决。

美雪

论文买卖调查:有博士生为求职买SCI论文,卖方代写代发

光明日报1月18日消息,高校的师生都要面临论文的考察。但你能想象,对于有些人来说,发一篇论文,可以像网购一样轻松吗?在论文买卖的流程中,买方只需要交钱,卖方代写代发“一条龙”服务。如此“简单”的操作背后,知识生产活动已经超越本应有的边界。论文买卖市场需求旺盛,博士生为求职买SCI论文在高校运行的种种标准中,论文是“硬通货”之一。事关职称晋升、评优评先,有的还是入门任教的基本门槛。2010年年初,媒体刊发一则报道,披露武汉大学沈阳研究团队的调查发现:我国买卖论文2009年产值高达10亿元人民币。10年后,论文买卖情况如何?记者辗转联系上了一位当事人。刘劲,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南方一所职业学校任教。现在,他和朋友正攻读海外一所高校的博士学位。因为疫情原因,大部分时间在上网课。关于读博的目的,刘劲直截了当:冲出重围,到一个三本或者是好的二本学校任教。在读博的“四年规划”里,最关键的一环是“发SCI论文”。按照刘劲的说法,凭借博士学位,再加上SCI论文的优势,在一般本科院校求职不成问题,运气好的话,还可以获得一笔可观的“安家费”。在他的盘算中,这笔投资是“划算的”。2020年年初,“经过长时间考察”后,刘劲和朋友决定买一篇SCI论文。两人合写,分别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他们打算买的是“四区论文”(注:期刊按照影响因子高低依次排序,此为SCI中最低区域),“全程一个月代写代发,前前后后一共花39000元就可以搞定。”在和朋友分别交了5000元,一共1万元订金的两个月后,刘劲收到了一份期刊的用稿通知,“不过,正式出刊还要等半年。”但是,现实很快发生了变化。2020年,科技部印发了《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试行)》,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两部委对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提出了要求,“评价重点是论文的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直接判断依据”。刘劲发现,“算盘好像打错了。”一些高校改变了论文评价标准,不再将SCI论文与教师招聘硬性挂钩,“四区的SCI论文好像已经没有优势了。”原本打算再发一篇SCI的刘劲告诉朋友,“还是算了”。因为已经收到的第一篇论文的录用通知,他们只得“硬着头皮付尾款”。那高分区的论文能买吗?一位高校教师透露,期刊影响因子越高的论文越贵,“一区的论文叫价高达10万元以上。这种情况虽少,但并非没有。”要价2000元代写本科论文:“改到你满意为止”除了评聘职称、完成科研任务过程中存在买卖论文,这股“歪风”也开始在硕士和本科学段中蔓延。记者在一个拥有近500名学生的微信群里询问:“是否有人可以代写本科论文?”不到一分钟,一个名叫李彬,备注为新疆某大学硕士研究生的人,加上了记者微信。“如果是新闻传播或者经济学本科论文,我可以来。”在了解论文大致方向后,李彬表示:“我这个学期刚好有一个专题做的就是这个”。言下之意,他的课程论文可以“改一改”,卖给记者。为了打消记者的“顾虑”,李彬向记者展示自己的丰富经验,他此前还接过经济学本科论文代写,因为他本科学经济,研究生学的是新闻传播。在费用方面,他补充说,如果加上开题的内容,要价2000元。不过,他一再强调“包修改”,“会根据导师提供的修改意见,改到你满意为止”。此外,李彬还透露一些网店论文买卖的“套路”,劝记者小心“买论文上当”:“网上的代写要便宜些,大概1300元左右。他们会找一篇论文,翻译成小语种,再翻译回中文,直接发给你。这样的论文,虽然看上去是原创,但是语句不通顺。如果让他们修改,需要再加钱。”为了印证这种说法,他随后给记者发来一张截图,有“客户”抱怨网店的论文代写业务,“改一次,还要花一次钱。”记者问由他代写论文,会不会有被查出来的风险?李彬痛快地回答:“你不说我不说,谁能知道?”不过他也提醒,“在交论文和答辩前,你要提前看一下论文,不然你答辩回答不上来,我可没办法。”网店论文售卖屡禁不绝:遇发稿高峰“需等待半年”临近毕业,北京某高校博士生佑青正努力撰写20万字的博士论文。“写论文”和“发论文”的要求,一直让她和同学们感受到很大压力。面对有人一年之内发好几篇SSCI论文的情况,佑青觉得“有问题”。但是有同学似乎看透了此中玄机,对此轻描淡写,“这很正常,出钱买知识版权而已”。这弄得佑青“很无语”,她告诉记者。“一些网店可以提供论文代写服务,还可以保证质量”。此前有媒体报道称,一名工作在上海的博士生在网上公开售卖SCI论文已10年,先后卖出了100多篇论文,发表于国内外学术期刊,牟利数百万元,买家多为高校师生。记者调查发现,此类明目张胆的店家已被下架处理,但并非销声匿迹。顺着佑青的提示,记者找到一家网店,搜索“期刊”,出现大量“期刊查重”等店面信息。记者随机进入一家网店提出:“就读研究生,评奖学金,需要买论文。”迅速得到回复,“加微信聊,方便安排期刊专员,一对一推荐合适的期刊。”随后,期刊专员粒粒加上记者微信,询问要求后,迅速为记者选定了一家普通期刊,代写代发,报价1600元。这一费用包括文章修改润色费、公关费、版面费等全流程费用。粒粒催促记者赶快确定,“现在发刊高峰期,很多2021年毕业生要发刊,现在都来提前准备了,满稿很快。如果要上那种可在知网上查到的期刊,需要等半年左右。”佑青的疑问是:“如果学术道德不足以约束这些行为,为何不把论文买卖判定为违法行为,至少在知识产权领域可以探讨。”2018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对从事学术论文买卖、代写代投以及伪造、虚构、篡改研究数据等违法违规活动的中介服务机构,市场监督管理、公安等部门应主动开展调查,严肃惩处。法律监管缺位、学校不愿公开处理,遏制论文买卖难很多人都有发表论文的需求,但期刊本身是稀缺资源,发核心期刊、发SCI收录期刊的要求,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情况。武汉大学教授张琳坦言,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还难以有效惩治买卖论文行为,对论文的需求方、代写方、第三方中介机构没有产生足够威慑。她建议,“对论文买卖行为和涉及的相关主体,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加以规制”。“有刚需就会有市场。”张琳说,论文买卖十分隐蔽,查处难度大,学校一般很难实施有效管理。即使查到了,出于对学校声誉的保护,也大多不愿意公开处理,甚至可能有意遮蔽。事实上,每位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都相对明确、固定,想在论文买卖市场上找到与自己研究方向完全一致的论文是很难的。张琳举例说,自己一直从事科技评价与科技政策研究,假如她某天突然在SCI期刊发表了一篇企业管理的论文,“必定非常可疑”。记者调查发现,部分教师花钱买论文,发表和日常研究相关性不大的论文,并不鲜见。在论文买卖链条上,这是一个容易发现的破绽。“在未来,我国建立起负责任的同行评议制度与良好的科研文化氛围下,一般科研人员应该不敢冒这个风险。”张琳口中的“同行评议制度”,指的是评审专家需要针对论文实质内容和价值作出高质量评判,进行事前把关。“创新性强、高质量的论文,在相对低端的论文买卖市场是很难找到的,因此会大大减少论文买卖的需求。”此外,针对本科和研究生层面参与论文买卖的问题,张琳认为,需要导师落实全程指导和监管责任,加强各层级学位论文的审核审查,“校内校外盲审不能为保毕业率而流于形式”。在破“五唯”的背景下,我国亟待建立具有实操性的多维综合评价体系,张琳补充道,“当新的评价体系逐步完善后,学界对论文发表的单纯性依赖自然会降低”。建立学术成果终身问责制,治理学术交易近些年,在高校盛行以论文考核方式的背景下,当买版面发展成买论文,与论文有关的违规行为愈演愈烈。清华大学副教授王传毅认为:“论文买卖是一种学术交易,与论著的不正当署名一样,是人情、权力、资本以不合规的方式换取知识产权的活动,从性质上来说是学术造假。”“根治学术交易,要充分认识到‘三个不可能’。”王传毅提醒,同行评议不可能完全解决问题,论文署上自己未成年孩子名字,也能发在经过严格同行评议的SCI期刊上。完全摒弃论文标准也不可能,其他形式的学术成果一旦纳入评价,也同样会被“交易”,还可能出现“因噎废食”的情况,毕竟论文是经过学术共同体评价后的知识增值,存在其合理性。加强网络监管,也不可能杜绝第三方中介的出现,只要获益超过成本,学术交易就会以更加隐蔽的形式出现。王传毅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学术成果终身问责制,使企图学术造假、学术寻租、学术交易者不敢干、不易干、不愿干。在成果发表前的评阅阶段,增加学术伦理审查环节,评阅人可随机联系任一作者,要求提供与其贡献相匹配的材料。”事实上,当前国际学界倡导开放数据、开放同行评议、建立国家级公开透明的科技成果交流平台。“一旦需要发表论文,就必须把论文相关数据、过程、成果,上传到一个公共平台向所有人开放,接受借鉴、质询和监督。”张琳认为,“使科研数据信息、评审信息和成果信息最大程度开放和透明,将大大增加论文买卖等学术不端行为被发现的可能性,有助于促进科研诚信建设。”“论文刊出后,并不应该一劳永逸。”王传毅建议,当论文成果用于后续学术评价活动,如招聘、评奖、面试及项目申报等,同样增设学术伦理审查环节,按需采用面试、电话或邮件方式,随机对作者学术成果贡献的真实性进行核验。他表示,“一旦发现做假行为,或经举报查实,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终身追责。”(本文部分受访者采用化名)(原题为《论文买卖需求大,卖方服务“一条龙”——破“五唯”能否刹住学术交易之风》)来源:光明日报

树里

怎么读博才能有尊严?

什么是有尊严地读博士?怎么读才能有尊严?在我看来,尊严最重要的首先得有钱作为支撑,没钱谈尊严会很没底气。因为但凡读博士的平均年龄都二十六七,超过三十的也不在少数。都而立之年了,不但不能挣钱养家,甚者还要父母继续资助,这搁谁都不是件光彩的事。我记得我二十年前在香港读博士的时候,奖学金就有一万三千多,是我父母工资加起来十倍都多。我长这么大也没见过这么多钱!当时就暗下决心,一定努力学习,工作,啥都不说了,就照着这个奖学金,打死也要把这四年博士坚持下来。开玩笑,当然也不完全是开玩笑,因为钱,收入太让人有尊严了。有尊严,就是能挺直腰杆做事。多少年后,我在澳洲也开始带博士生了。澳洲的博士奖学金也不低。一年平均有2.7万澳元。这还不算博士生做tutor的额外费用。通常一个博士一学期做一门课的tutor的收入大概有8千澳元,一年两学期就是1万6,加2.7万就是4.3万。注意这个4.3万是免税的。不少博士生是两口子一起读,这要再乘个2 就是8.6万。博士生的这个收入在澳洲是可以非常体面的生活了。我记得我最开始招博士的时候,有个学生起初并没有申请到奖学金,但他的基础很不错,并表达了即使自费也要过来读的强烈愿望。虽然他的家里条件不错,完全能支付起读博士的费用,但作为导师,我还是想法设法地以项目为支持帮他拿到了奖学金。我的想法很简单,只是不想让这个学生觉着别的学生读博都有奖学金,而他要自费,这无形中会有自卑感。虽说家里有钱,但这毕竟是父母的,不是他自己挣来了。没有尊严,人会没有自信。如果钱的问题解决了,那么什么是有尊严地读博士?这里涉及到什么样的人适合读博士的问题。我之前国内有个朋友为他的儿子跟我咨询如何去国外读博士?我问他为什么希望自己的孩子读博士?他说,你是不知道啊,现在国内无论是国家层面的,还是地方都有很多针对海外博士归国的优惠政策,光安家费就好几十万!我听了以后半晌无语,心想,以这样一个目的去读博士多半会失望的。无独有偶,在澳洲前段时间高考刚刚结束。成绩出来了,我女儿他们中学(很不错的学校)的高考状元是个小女孩,非常聪明,99.5分的成绩 (注意澳洲高考的分数计算和国内不同),尤其化学,物理成绩是满分,这样的成绩应该可以选择一个很好的大学非常好的专业,比如医学,法律,金融等热门专业。选择这样的专业,其实不难理解的,因为一旦从这些专业毕业,意味着一定是医生,律师,金融行业的工作,这样的工作当然是高工资,高社会地位的金饭碗。然而,大大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这个小女儿选择了我们大学的化工专业。这里说一句,我们大学的化工专业是全澳数数一数二的,有世界第一流的大教授坐阵。但即使这样,化工这个专业就就业而言,相比医生律师,并不是一个非常好的专业,尤其是对一个小女孩而言。然而,这个高考状元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化工专业,她的父母也非常支持。可以想象,这个孩子的选择一定是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时我们大学也给了她全额奖学金。这里提一下,这个小孩的家庭条件是非常好的,人家做出这个选择并非看重大学给的奖学金。可以预期这个孩子大概率是会成才的。所谓成才,就是在一个领域能做出突出的贡献。说这么多,是想表达,读博士是要有天赋的。说到天赋,最近看了一个节目,章子怡说她以前是学舞蹈的,很小的时候就非常努力,但有一天她发现即使再努力,在舞蹈这个领域也很难达到极高的艺术水准,自己的天赋是有限的。后来她去学表演,并发现她的天赋其实在表演这个领域。她说,艺术主要靠得是天赋,在大家都努力的情况下,最后决出高低的是天赋。科研与艺术其实是孪生姐妹,同等努力的情况下,什么样的天赋决定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所以,很多学生在决定读博士之前,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天赋是不是在科研这个领域。搞科研,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只有做出成绩,才有尊严。另外还想说一下,招博士,招不招女生?这其实是一个假命题。在国外,博士招生是绝对不能有性别歧视的。当然,这种男女平等的公平性并不只体现在纸面上。国内人们之所以对招女博士会有担心,无非担心的是这系列的问题,在女生读博士的时候一定要想清楚。但无论国内外,女生在适当的年龄生孩子是天经地义的,甚至比搞科研更重要。国外的情况是,绝大多数女性生小孩,她们的工作,学习并不受多大影响。在学校和老师眼里,很多女学生用实力充分证明了女学生只是学生与性别无关,就这么豪横。举个例子,我们这学期有一个非常厉害的女生。这一年大家都在上网课,好几门老师私下聊天都说有个学生每次网课问问题,回答问题都能听到这个女生(准确地讲是妈妈)边上有小孩在闹,她还时不时安抚一下孩子。但就是这样一个女生,一个年轻的妈妈,几乎每门课期末考试都是第一,而且很多课程作业的质量超过了满分的水准,都要给加分 (bonous)。这说明什么呢?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无论男生,女生,自己要有足够的实力,任何尊严都要靠自己的实力争取来的。最后想说,读博士是件非常有挑战的事情,需要脚踏实地,更要仰望星空,无限风光在险峰!转自:维基实验声明:本文仅做学术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如有侵权,请先联系删除,万分感谢!

副墨之子

论文买卖调查:有博士生为求职买SCI论文,卖方代写代发

光明日报1月18日消息,高校的师生都要面临论文的考察。但你能想象,对于有些人来说,发一篇论文,可以像网购一样轻松吗?在论文买卖的流程中,买方只需要交钱,卖方代写代发“一条龙”服务。如此“简单”的操作背后,知识生产活动已经超越本应有的边界。论文买卖市场需求旺盛,博士生为求职买SCI论文在高校运行的种种标准中,论文是“硬通货”之一。事关职称晋升、评优评先,有的还是入门任教的基本门槛。2010年年初,媒体刊发一则报道,披露武汉大学沈阳研究团队的调查发现:我国买卖论文2009年产值高达10亿元人民币。10年后,论文买卖情况如何?记者辗转联系上了一位当事人。刘劲,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南方一所职业学校任教。现在,他和朋友正攻读海外一所高校的博士学位。因为疫情原因,大部分时间在上网课。关于读博的目的,刘劲直截了当:冲出重围,到一个三本或者是好的二本学校任教。在读博的“四年规划”里,最关键的一环是“发SCI论文”。按照刘劲的说法,凭借博士学位,再加上SCI论文的优势,在一般本科院校求职不成问题,运气好的话,还可以获得一笔可观的“安家费”。在他的盘算中,这笔投资是“划算的”。2020年年初,“经过长时间考察”后,刘劲和朋友决定买一篇SCI论文。两人合写,分别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他们打算买的是“四区论文”(注:期刊按照影响因子高低依次排序,此为SCI中最低区域),“全程一个月代写代发,前前后后一共花39000元就可以搞定。”在和朋友分别交了5000元,一共1万元订金的两个月后,刘劲收到了一份期刊的用稿通知,“不过,正式出刊还要等半年。”但是,现实很快发生了变化。2020年,科技部印发了《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试行)》,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两部委对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提出了要求,“评价重点是论文的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直接判断依据”。刘劲发现,“算盘好像打错了。”一些高校改变了论文评价标准,不再将SCI论文与教师招聘硬性挂钩,“四区的SCI论文好像已经没有优势了。”原本打算再发一篇SCI的刘劲告诉朋友,“还是算了”。因为已经收到的第一篇论文的录用通知,他们只得“硬着头皮付尾款”。那高分区的论文能买吗?一位高校教师透露,期刊影响因子越高的论文越贵,“一区的论文叫价高达10万元以上。这种情况虽少,但并非没有。”要价2000元代写本科论文:“改到你满意为止”除了评聘职称、完成科研任务过程中存在买卖论文,这股“歪风”也开始在硕士和本科学段中蔓延。记者在一个拥有近500名学生的微信群里询问:“是否有人可以代写本科论文?”不到一分钟,一个名叫李彬,备注为新疆某大学硕士研究生的人,加上了记者微信。“如果是新闻传播或者经济学本科论文,我可以来。”在了解论文大致方向后,李彬表示:“我这个学期刚好有一个专题做的就是这个”。言下之意,他的课程论文可以“改一改”,卖给记者。为了打消记者的“顾虑”,李彬向记者展示自己的丰富经验,他此前还接过经济学本科论文代写,因为他本科学经济,研究生学的是新闻传播。在费用方面,他补充说,如果加上开题的内容,要价2000元。不过,他一再强调“包修改”,“会根据导师提供的修改意见,改到你满意为止”。此外,李彬还透露一些网店论文买卖的“套路”,劝记者小心“买论文上当”:“网上的代写要便宜些,大概1300元左右。他们会找一篇论文,翻译成小语种,再翻译回中文,直接发给你。这样的论文,虽然看上去是原创,但是语句不通顺。如果让他们修改,需要再加钱。”为了印证这种说法,他随后给记者发来一张截图,有“客户”抱怨网店的论文代写业务,“改一次,还要花一次钱。”记者问由他代写论文,会不会有被查出来的风险?李彬痛快地回答:“你不说我不说,谁能知道?”不过他也提醒,“在交论文和答辩前,你要提前看一下论文,不然你答辩回答不上来,我可没办法。”网店论文售卖屡禁不绝:遇发稿高峰“需等待半年”临近毕业,北京某高校博士生佑青正努力撰写20万字的博士论文。“写论文”和“发论文”的要求,一直让她和同学们感受到很大压力。面对有人一年之内发好几篇SSCI论文的情况,佑青觉得“有问题”。但是有同学似乎看透了此中玄机,对此轻描淡写,“这很正常,出钱买知识版权而已”。这弄得佑青“很无语”,她告诉记者。“一些网店可以提供论文代写服务,还可以保证质量”。此前有媒体报道称,一名工作在上海的博士生在网上公开售卖SCI论文已10年,先后卖出了100多篇论文,发表于国内外学术期刊,牟利数百万元,买家多为高校师生。记者调查发现,此类明目张胆的店家已被下架处理,但并非销声匿迹。顺着佑青的提示,记者找到一家网店,搜索“期刊”,出现大量“期刊查重”等店面信息。记者随机进入一家网店提出:“就读研究生,评奖学金,需要买论文。”迅速得到回复,“加微信聊,方便安排期刊专员,一对一推荐合适的期刊。”随后,期刊专员粒粒加上记者微信,询问要求后,迅速为记者选定了一家普通期刊,代写代发,报价1600元。这一费用包括文章修改润色费、公关费、版面费等全流程费用。粒粒催促记者赶快确定,“现在发刊高峰期,很多2021年毕业生要发刊,现在都来提前准备了,满稿很快。如果要上那种可在知网上查到的期刊,需要等半年左右。”佑青的疑问是:“如果学术道德不足以约束这些行为,为何不把论文买卖判定为违法行为,至少在知识产权领域可以探讨。”2018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对从事学术论文买卖、代写代投以及伪造、虚构、篡改研究数据等违法违规活动的中介服务机构,市场监督管理、公安等部门应主动开展调查,严肃惩处。法律监管缺位、学校不愿公开处理,遏制论文买卖难很多人都有发表论文的需求,但期刊本身是稀缺资源,发核心期刊、发SCI收录期刊的要求,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情况。武汉大学教授张琳坦言,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还难以有效惩治买卖论文行为,对论文的需求方、代写方、第三方中介机构没有产生足够威慑。她建议,“对论文买卖行为和涉及的相关主体,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加以规制”。“有刚需就会有市场。”张琳说,论文买卖十分隐蔽,查处难度大,学校一般很难实施有效管理。即使查到了,出于对学校声誉的保护,也大多不愿意公开处理,甚至可能有意遮蔽。事实上,每位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都相对明确、固定,想在论文买卖市场上找到与自己研究方向完全一致的论文是很难的。张琳举例说,自己一直从事科技评价与科技政策研究,假如她某天突然在SCI期刊发表了一篇企业管理的论文,“必定非常可疑”。记者调查发现,部分教师花钱买论文,发表和日常研究相关性不大的论文,并不鲜见。在论文买卖链条上,这是一个容易发现的破绽。“在未来,我国建立起负责任的同行评议制度与良好的科研文化氛围下,一般科研人员应该不敢冒这个风险。”张琳口中的“同行评议制度”,指的是评审专家需要针对论文实质内容和价值作出高质量评判,进行事前把关。“创新性强、高质量的论文,在相对低端的论文买卖市场是很难找到的,因此会大大减少论文买卖的需求。”此外,针对本科和研究生层面参与论文买卖的问题,张琳认为,需要导师落实全程指导和监管责任,加强各层级学位论文的审核审查,“校内校外盲审不能为保毕业率而流于形式”。在破“五唯”的背景下,我国亟待建立具有实操性的多维综合评价体系,张琳补充道,“当新的评价体系逐步完善后,学界对论文发表的单纯性依赖自然会降低”。建立学术成果终身问责制,治理学术交易近些年,在高校盛行以论文考核方式的背景下,当买版面发展成买论文,与论文有关的违规行为愈演愈烈。清华大学副教授王传毅认为:“论文买卖是一种学术交易,与论著的不正当署名一样,是人情、权力、资本以不合规的方式换取知识产权的活动,从性质上来说是学术造假。”“根治学术交易,要充分认识到‘三个不可能’。”王传毅提醒,同行评议不可能完全解决问题,论文署上自己未成年孩子名字,也能发在经过严格同行评议的SCI期刊上。完全摒弃论文标准也不可能,其他形式的学术成果一旦纳入评价,也同样会被“交易”,还可能出现“因噎废食”的情况,毕竟论文是经过学术共同体评价后的知识增值,存在其合理性。加强网络监管,也不可能杜绝第三方中介的出现,只要获益超过成本,学术交易就会以更加隐蔽的形式出现。王传毅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学术成果终身问责制,使企图学术造假、学术寻租、学术交易者不敢干、不易干、不愿干。在成果发表前的评阅阶段,增加学术伦理审查环节,评阅人可随机联系任一作者,要求提供与其贡献相匹配的材料。”事实上,当前国际学界倡导开放数据、开放同行评议、建立国家级公开透明的科技成果交流平台。“一旦需要发表论文,就必须把论文相关数据、过程、成果,上传到一个公共平台向所有人开放,接受借鉴、质询和监督。”张琳认为,“使科研数据信息、评审信息和成果信息最大程度开放和透明,将大大增加论文买卖等学术不端行为被发现的可能性,有助于促进科研诚信建设。”“论文刊出后,并不应该一劳永逸。”王传毅建议,当论文成果用于后续学术评价活动,如招聘、评奖、面试及项目申报等,同样增设学术伦理审查环节,按需采用面试、电话或邮件方式,随机对作者学术成果贡献的真实性进行核验。他表示,“一旦发现做假行为,或经举报查实,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终身追责。”(本文部分受访者采用化名)

杨时

安顺学院:实施人才集聚行动计划 博士最高120万元引进费

12月22日,安顺学院召开人才工作会,会议强调:要大力实施人才集聚行动计划,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安顺学院安顺学院2020年人才工作会发展大计、人才为本;兴校强校,唯才是举。会议强调:强化“全员引才、全员爱才、全员用才”的人才观念,完善“识才、招才、用才、聚才”的人才工作机制。加强人才工作顶层设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主战略全面升级现有人才计划、人才政策、人才平台,引人才、争人才、抢人才,打赢人才引培新战役。打出人才政策组合拳,付出真情实意、投入真金白银。安顺学院博物馆——稳定人才。根据学校实际,稳步提高高层次人才待遇,按照基本补贴与业绩贡献相结合的方式,按照每月(1800 N)元普遍提高博士人才待遇,激发博士人才创造性。对于学校服务期满的博士人才,推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制定《安顺学院博士人才年薪制实施方案》,实行20-50万元人民币的年薪,在住房安置、子女入学、平台支持、定期座谈等方面出实招,不断提升对高层次人才的人文关怀。——重点培养。以学校2022年硕士授予权建设任务为目标导向,重点培养农业资源与环境、旅游管理、教育学、材料与航空等重点学科领域高层次人才。学校出台《安顺学院中青年教师赴海外攻读博士学位管理办法》,遴选一大批爱国爱校,师德师风优良的中青年教师赴海外攻读博士学位,在规定年限内正常享受除奖励性绩效外工资及其它福利待遇,按时获得博士学位者学校给予一定的补助。同时支持鼓励教师自愿自行联系国内外高校攻读博士学位,按照学校相关管理办法执行。——大力引进。围绕学校紧缺专业及与学校未来发展契合度高的学科专业领域,采取“国内引进、海外引进、分类引进、全员引进”等多种引进形态,按照“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的引才宗旨,为博士人才提供“菜单式”人才待遇保障,引进费用最高120万元人民币。下一步,学校将出台《安顺学院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安顺学院2021年博士人才引进办法》《安顺学院2021年博士人才年薪制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通过“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持续吸引高层次人才向安顺学院汇集,大力支持学校既有人才层次提升,厚实安顺学院高层次人才资源。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打造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软环境会议指出,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全校上下要积极营造渴求人才、重视人才的强烈氛围,构建良好的人才发展生态;要健全机制、匹配待遇、提高温度,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打造人才成长和发展的一流软环境。安顺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转变观念。全体教职员工,必须牢固树立“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可成才”的“大人才观”,营造“人人爱才、人人护才、人人惜才”的人才文化和校园风气。——尊重规律。人才成长和发展有其规律可循,如人才成长过程中的扬长避短规律,发展成才过程中的最佳年龄规律,人才管理过程中的期望效应规律等。——分类用才。人才工作要统筹抓,但决不能搞一刀切。要关注个体差异,坚决克服用“一把尺子”量所有人才的弊端,进一步为人才“松绑”,让政策有的放矢,而不是让政策成为众矢之的。——稳步养才。我们要努力推动“量”与“质”的相互促进的人才观—既要全力完成硕士授权单位达标建设的任务,更要关注学校长远发展的结构性需要,要坚持学科牵引,为学校办学层次提升提供强大支撑。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安顺学院特教楼安顺学院综合教学楼——着力抓好领军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扩大视野、创新制度,实施师资队伍拔尖人才集聚工程。营造有利于领军人才施展才能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领军人才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形成若干在本学科具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创新团队,提高学校的竞争实力。——着力打造优秀团队。以高水平课程建设、国家级教学成果培育为目标,以教学名师、优秀骨干教师为核心,建立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的优秀教学团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特聘教授、优秀学科带头人为核心,重点支持并建设一批省内领先的具有解决重大问题能力的科技创新团队,使人才队伍建设和重点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建设紧密结合,提升教师队伍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着力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重视对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优化青年教师导师制,通过助教、助研等制度,使青年教师尽快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大力推进青年教师博士化工作,进一步加大对教师考博的支持力度,逐步提高读博期间的福利待遇。积极创造条件,选送优秀青年教师到境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访学深造。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增强师资队伍活力安顺学院综合实验楼——探索教师分类管理及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校内岗位聘任办法,面向高层次人才合理设置教学科研系列专业技术岗位,以任务为导向,设置占教师岗位数一定比例的教学科研岗,提升学校科研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教师绩效工资改革,逐步建立体现岗位特点和业绩的薪酬制度。结合学科建设需要,积极探索建立高层次人才的年薪制、协议工资制度,将高层次人才工资待遇与工作业绩挂钩,以实绩定待遇。稳步提高青年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让青年教师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设立荣誉奖项。设立安顺学院“优秀教师奖”,用于表彰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为学校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建立安顺学院资深教授荣誉制度,对一直潜心教学科研工作、为学校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教授给予特别奖励。进一步完善我校特聘教授聘任制度,培养、造就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会议强调,根据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优先把师资队伍建设经费列入学校经费预算,确保经费足额到位。未来两年,全力打造农学、旅游管理2个优势学科的人才高峰,重点培养教育学、材料与航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人才梯队;到2025年,建设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和“科技创新团队”,形成学校独特的人才支撑体系,为学校学科发展及各项事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安顺学院供稿供图)

悲之秋

西农副教授拿下“教科书级”成果:冷门缺经费 学生理应署一作

祝大家阖家欢乐!“猪”事顺利!以下内容综合自Bioart report、北京青年报“这项成果的背后有着很多鲜为人知的曲折故事。文章如何从投Science到最终发表到NC?一个科研管理工作者如何重新回到学术界?”因为《自然·通讯》杂志一篇科研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许晓东副教授和他的团队走入公众视野,这个仅有三个人、科研经费不足的团队,攻克下“可入教科书级”科研成果,首次在病毒中发现朊病毒,这一发现或为阿尔兹海默症的防治带来曙光。1月21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许晓东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A viral expression factor behaves as a prion的研究论文,报道了第一个由病毒编码的朊病毒,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2016届硕士研究生南昊为该论文第一作者,许晓东副教授为通讯作者,陈红英教授和英国肯特大学Mick Tuite教授为共同作者。许晓东介绍,因为研究尚处实验阶段,没有申请到科研经费,买耗材都要一毛一毛的讲价,他的研究生南昊毕业三年不拿资助,靠打零工坚持做实验,经过近十年努力,许晓东团队攻克下被外国专家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实验意外发现课题灵感源于一次意外的实验结果。2002年,仍在英国雷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许晓东,在一次实验中发现,一个名为LEF-10的杆状病毒蛋白出现在了浓缩胶里,并且信号非常强烈。然而,许晓东多方查阅资料都没能了解异常信号出现的原因。2009年,许晓东和妻子陈红英回到国内,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教,并建立起实验室。为了实验室的运转,许晓东也做一些其他课题的研究,但浓缩胶里的LEF-10一直是他抹不去的心结。经过反复摸索实验,许晓东猜测,浓缩胶中的LEF-10可能是朊病毒。此前,科学界曾在动物和真菌中发现过朊病毒,但还尚未有人从病毒中发现朊病毒。这个猜测让许晓东兴奋起来,然而,提出假设到论证结果之间,仍有很难迈过的鸿沟。为了鉴定LEF-10是朊病毒,许晓东从国外研究者那里借来了酿酒酵母Sup35p鉴定方法,该方法由已故的著名生物学家苏珊·林德奎斯特建立,但此前仅用于酵母领域朊病毒鉴定。国外的研究者曾告诉许晓东,这个实验非常“tricky(棘手)”,即使拿到鉴定方法,也很难获得实验结果。经费人力不足仍然坚持实验过程,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许晓东介绍,生物实验出结果一般都比较快,但国内在朊病毒鉴定领域尚属空白,很多技术手段不成熟,失败是家常便饭。“别的实验要做出一张图,一两天就够了,我们却需要一两个月”。更艰难的是经费和人员的短缺。因为实验尚停留在假设阶段,许晓东申请不到科研经费,靠着入校时的科研经费和学院的支持,他支撑了近十年的科研工作,“我后来算了一下,我总共的科研经费是48.5万”。因为经费短缺没有招生指标,2016年许晓东的硕士研究生南昊毕业后,因为热爱这个课题,成为许晓东实验室的编外人员,不拿任何资助,甚至需要在外打零工养活自己。付出终有回报。许晓东团队首次在病毒中发现朊病毒,这也将为治疗阿尔茨海默症带来曙光。据了解,朊病毒是一类具有感染性的特殊蛋白,这种蛋白能将某种构象在同种蛋白甚至不同种蛋白间传递,最终导致所有蛋白都发生变构。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们在研究传染性海绵状脑病时发现了朊病毒的存在。美国生化学家斯坦利·普鲁西纳因发现朊病毒获得了199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近年来,科学家们陆续在动物、植物、真菌和细菌中都发现了朊病毒。但是,作为自然界中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分布甚广的生命形式,病毒中是否存在朊病毒一直不为人所知。如今,许晓东团队的研究填补了这项空白,并且由于疱疹病毒感染与阿尔兹海默症之间存在关联,这一研究或许为阿尔兹海默症的防治带来新的曙光。学院:基础性研究确实难获经费 将尽力予以支持西北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郁飞介绍,许晓东所从事的是基础性科学研究,相对于一些应用性的研究,确实更难获得科研经费。学院在了解到许晓东的困难时,也尽力为他提供一些支持。郁飞告诉北青报记者,他评判科研人员的一个重要标准是他的工作状态,看到许晓东团队努力工作的情况,郁飞在一些考核指标上也尽力为他创造更为宽松的条件,“不会用一些条条框框的东西卡他”。此外,学院也曾给予许晓东资金和硬件设备方面的支持。“基础科学研究也许不能立马服务国民经济,但这不代表基础科学研究不重要,我一直认为我们国家科研能力的提升,原创性的基础研究是非常重要的”,郁飞说。郁飞介绍,许晓东的研究成果发表后,学校、学院多个层面已经开展工作,将为许晓东提供支持,“未来三年的科研经费已经落实了,南昊也可以继续跟随许晓东读博士”,郁飞说。对话副教授许晓东与学生南昊北青报:当时国外的专家说您做不出来?许晓东:外国专家人也都很客气,我们联系要鉴定系统时,也都很爽快的给我们了。但是因为这个鉴定系统是针对酵母的,而我们做的是病毒,存在一定的壁垒,他们也说想要获得结果很“tricky(棘手)”,我们之前完全没有做酵母的经验。北青报:实验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许晓东:困难很多,失败过很多次,一般的生物实验得出结果都很快,但我们这个实验用了4年多的时间,主要这个实验的技术不好掌握。在朊病毒鉴定领域,国外已经开展了二十余年,但此前国内基本没有人做过。我们肯定不是第一个引进该鉴定系统的团队,也有别人引进过,但是实验难度太高都放弃了。经费紧张 买东西要一毛钱一毛钱讲价北青报:总共花了多少科研经费?为什么在申请科研经费时遇到一些困难?许晓东:我过后统计了一下,整个课题最后的花费大概是48.5万元,其中包括30万的人才引进经费和学院支持的一些费用。像生物学这样一些还处在假设阶段的课题,一些科研经费不太可能给予支持,因为在实验做出来之前谁也不知道他的价值和意义。北青报:实验中会受到经费短缺的影响吗?许晓东:那肯定会,为了坚持完成这个实验我们也想了很多省钱的办法。有一次我到哈尔滨讲座时,说到我们用了一个很贵很贵的培养皿。一位听众以为我用了特殊的仪器,我一描述,他才发现就是实验室常用的培养皿,四十多块钱一个。但实验中要用很多这种培养皿,我们经费紧张,就买不起,还是其他老师资助的。就连实验室买离心管时,一包十几块钱,我们都一毛一毛的往下讲价。北青报:您的夫人陈红英教授也支持了您一些科研经费吗?许晓东:她当时在蓝耳病病毒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因为要为我这个研究争取一些经费,就暂时放弃了蓝耳病毒方面的研究。北青报:过程如此艰难,有想过放弃吗?许晓东:真的没想过放弃。因为在生物领域发现一个新的课题是很困难的,而且我认为这个课题是能够出现重大突破,在做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曙光,因此,不管多难也得做下去。学生贡献大 理应署第一作者北青报:南昊是您的研究生吗?他在整个课题中主要负责什么?许晓东:南昊是我13级的研究生,到他2016年毕业时,我没有博士生招生名额,当时有其他老师找他,但是他还是继续跟着我做实验,成为我实验室的编外人员,因为经费也紧张,也没给他资助。这个课题中,大部分的实验都是南昊做的,我只参与了一小部分。北青报:网上很多人说您给南昊署第一作者非常高尚,您怎么看?许晓东:这个课题绝大部分工作都是南昊做的,我只是做一些指导性的工作,所以他理应是唯一的第一作者。将为研究阿尔兹海默症带来曙光北青报:您这个研究对阿尔兹海默症研究有什么关系?许晓东:现在已经有很多研究发现病毒感染与阿尔兹海默症发病之间存在相关性,但是还不清楚具体的关系是什么。我们的研究就是要找到这种关联性。我们现在在别的病毒中发现了朊病毒,如果在人的疱疹病毒中发现朊病毒,这个链条就会更清晰一些,以帮助确定阿尔兹海默症的病因。北青报:论文发表之后,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是?许晓东:因为我们这个研究属于领域开拓性的研究,往下可以研究的东西非常多。但是目前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这个队伍要稳定下来,比如南昊的去向问题。学生南昊:三年没拿钱 靠打零工挣钱帮老师做实验作为此项研究的第一作者,南昊2016年研究生毕业后成为许晓东实验室一名编外人员,三年来他不拿资助,靠自己在外打零工坚持做实验。南昊说,紧缺的实验经费也锻炼了他的能力,这样的训练将使他受益终生。数百篇文献,上千次实验,想做“改变教科书中一句话”的研究北青报:什么时候跟着许老师做这个项目?2016年毕业时为什么不选择继续读博或者就业?南昊:我从2012年大四时就开始跟着许老师做研究,2014年开始做朊病毒这个课题。2016年毕业的时候,许老师没有博士招生名额,当时也有其他老师找我读博,但是我很喜欢这个课题,也希望跟着许老师继续研究,就留下来了。当时已经签了待遇不错的其他工作,本想利用闲暇时间做实验,但是精力跟不上,就辞职专心做实验了。北青报:从2016年毕业到现在经济来源是?家里人支持你这种选择吗?南昊:毕业之后,我主要是靠在外做一些兼职来养活自己,兼职也都是和本专业相关,比如给一些科技公司做顾问之类的。家里人刚开始也不支持我,毕竟这是一个不同于常人的选择,我就是不断给他们“洗脑”呗,告诉他们我所做研究的重要性,因为这可能是改变教科书中一句话的研究。我妈妈倒是一直很支持我,因为她觉得我从小到大没干过不靠谱的事。北青报:做这个课题的难点在哪?南昊:这套鉴定系统是国外专家发明的,基本都是出自一个师门的学者,很多实验方法他们是手把手的教,并不会详细写出来,我们很难掌握。我大概精读了400多篇核心文献,当时有个实验我们做了六个多月,实验中用到的滤纸用手按实有60厘米厚(6张大约3毫米厚)。经费不足 捡砖头做实验北青报:科研经费紧张会有什么影响?南昊:实验过程中很忙不觉得有什么,现在回想起来确实有些辛酸。有一次实验中需要配重,一般实验室都会采购金属块等,但我们没有经费,我就去楼下的花园里面捡砖头,自己敲碎到合适的重量。但我认为科研经费的紧张也从另一方面锻炼了我的能力。一些经费丰裕的实验室,有时候会花钱雇外包做实验,其实作为学生什么也没学会。因为我们经费紧张,所以一切实验都得自己上,像有个实验我就做了一千多次,那这样的训练对我一辈子的科研都是有好处。所以我认为科研经费很重要,但不能经费多到花钱解决而不动脑子的地步。北青报:有网友说你们会不会数据造假?南昊:这个肯定不会。我们所有的实验数据都是经过多次反复验证的,以证明这个实验数据不是偶然得出的。一些国内同行在发表论文时,会将审稿人意见去掉,因为担心其中一些专家指出的尖锐意见会影响论文发表。但我们全都保留了,因为我们这个研究领域太新了,之前也受到过一些质疑。所以我们将业内顶级科学家的审稿意见,包括一些质疑和批评都保留了,并且对这些质疑、批评做出回应,我们敢放出来,也是因为我们的结论是经得起考验的。特别分享《病毒编码的朊病毒》文丨许晓东 博士(向上滑动查看内容)“此时此刻,我账面上剩余的经费不足千元。只能说,对于我们这样的小课题组,原始创新的风险是巨大的。这条路很大的可能是越走越窄,以至于最终面临没有经费没有研究生的窘境。然而,我们终究是幸运的,终于活着看见了今天的朝霞。”持续很多年的研究终于隐约看见了终点,趁着投稿期间空挡,陆续把这段历史整理出来。2001年11月到了英国雷丁大学Ian Jones教授实验室后,第一个项目就是表达5个杆状病毒晚期因子。因为这类蛋白可能有活性,所以在大肠杆菌和昆虫细胞中的表达量可能会有所不同。为了检测蛋白的产量,就要做Western blot。做这个工作,转膜时一般都把浓缩胶剥离扔掉。因为我以前没做过,就把整块胶都转了。压了X光片后发现,LEF-10泳道浓缩胶位置有很强的杂交信号。当时觉得可能是样品没有煮好,但重复了几次还是这样——这引起了我的兴趣,因为在我有限的阅历里没见过这个现象。那一段时间我经常到图书馆查生化方面的书和期刊,看看这是不是一个未被发现的现象,但一无所获。因为老板的HIV项目下来了,他把我转到新项目,原来表达那几个蛋白的工作告一段落。老板把这部分工作写了一篇文章,连续被几个杂志拒了之后,2004年发表在Virus Genes上。虽然这个工作已然结束,但浓缩胶那个事一直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为什么呢?这就要扯远一点了。当年读研的时候做的很不顺利,硕士毕业后坚决去了中科院微生物所科技处,从事科研管理工作。那份工作很清闲,闲来无事就学网络和Linux,再无聊的时候就读各类项目的申请书什么的。因为我已经跳出了具体的研究领域,所以我更能从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去审视这些课题。读的多了我就发现,一个好的课题——也许做的时候仅仅着眼于局部——必须立意高远,必须有生物学上的普遍意义。正是这个背景,导致我在看到了浓缩胶中的信号后,立刻觉得这个现象很可能具有某种潜在的意义。此后我一直断断续续地做一些lef-10相关的工作,想看看浓缩胶里到底是什么玩意。通过镍柱洗脱曲线,我判断这个“复合物”不均一。纯化后的“复合物”可以超离心离下来,推测分子量非常大,已经不是真溶液了。离心下来的东西重悬之后用苯酚氯仿抽提,能从里面提出DNA和RNA。然后这个实验就进行不下去了——因为不知道在不花钱的前提下还能做些什么,只好往功能上做,看看lef-10有什么生理功能。正好实验室有RedET敲除系统,把lef-10敲除之后无法重组出病毒,奇怪的是用lef-10也拯救不回来。后来隐隐地觉得哪里不对,仔细检查序列,才发现lef-10和必需基因VP1054重叠,敲除lef-10时把VP1054也给敲除了,乌龙了。这些结果2006年2月在组会上讲了一次,当时老板也没表示什么特别的兴趣,加之不知道如何在不影响VP1054的前提下敲除lef-10,这件事就放下了。2009年决定回国到西农工作,回国之前和老板说未来想做杆状病毒方面的工作,老板把全套杆状病毒的材料给了我们。当时我就想集中精力做做lef-10。刚回来那段时间我一有机会就问别人是否见过这种现象(其实当年在英国的时候也是这样逢人就问),问到的人都说没见过,这更加坚定了我做下去的决心。之后的进展异常缓慢,在英国做过的很多实验都重复不出来。2011年10月我在组会上把之前所有的关于lef-10支离破碎的工作总结了一遍。当时还和prion比较了,觉得它们的差异蛮大的(Sup35和Aβ-42虽然号称抗SDS,但不能加热水煮,而lef-10在SDS中即便煮10分钟也不解离)。最后我在PPT中提到未来要做的工作:1、确定是complex还是polymer;2、找到与此相关的模体(motif);3、在其他的杆状病毒中lef-10是否也有这种现象;4、Lef-10的生理功能是什么,这种现象与其生理功能是否有相关性。由于“复合物”的难解离特性,当时推测可能是共价交联,于是让赵钰把可能参与交联的氨基酸残基都突变了,但结果充斥着矛盾,似乎说明“复合物”与共价交联无关。其中截短突变LEF-10(27-78)能形成阶梯状条带,我觉得形成这个阶梯应该与形成“复合物”的机制是一致的,就让当时在实验室做本科毕业论文的南昊纯化了LEF-10(27-78),送出去打了个分子量质谱。结果是,这些阶梯的分子量是严格的倍数关系,证实了“复合物”不是交联的推测。这个结果非常重要,它直接导致了我们把后续的研究转到蛋白质聚集上来。当时南昊的另一部分工作是做蓝耳病病毒几个蛋白的酵母双杂,2013年5月写本科毕业论文时他问我写哪个,我说就写质谱,后来他觉得工作量太小就没写。很久以后他才理解这个实验的意义有多大。因为找到了蛋白质聚集这个正确方向,未来的研究就不会太盲目了。之后就是安排赵钰在细菌中做一个诱导聚集的实验,结果很好,支持了当时的一个直觉——LEF-10可能是个类似prion的蛋白。2013年整个暑假我都在平台上用荧光显微镜一遍一遍地找昆虫细胞中LEF-10的聚集状态(最初的目的是看LEF-10在细胞中的定位)。得力于leica正置荧光显微镜超强的激发光源,原生启动子表达的lef-10-GFP可以在光漂白之前很短的时间内被观察到。连续看了几天的镜子,眼珠子都快爆出来了,突然某一天看到视野里一个细胞中密布着针尖一样大小的荧光,与大量的发着暗淡绿色荧光的细胞不同,这些小的荧光点衬托在完全漆黑的背景上。因为之前不知道生理状态下的聚集是啥样的,所以很难发现这样的细胞。一旦抓到第一个这样的细胞后,再找就不难了。这些细胞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背景漆黑。当时我脑袋里迅速出现一个词——prion,因为只有prion才能使所有可溶的构象全部变成聚集的。我马上设计了一个用流式细胞仪研究细胞裂解液中诱导聚集的实验,不幸的是失败了。不管怎么说,观察到的细胞中的聚集加上赵钰的细菌诱导实验,我已经非常确信prion这个推测了。2013年10月9日我在组会上把之前所有的结果讲了一遍。对照酵母中prion的鉴定标准,我们目前面临着巨大的技术障碍:聚集倾向太严重、没有表型、可能需要一套酵母鉴定系统等。但是我也为这个研究勾画了美好的前景:“证实LEF-10是prion能为‘prion广泛存在假说’提供更多实例。目前prion只在动物和真菌中被鉴定,我们的工作可以把这个范围扩展到病毒。从更广泛的生物学意义上来说,如果prion是广泛存在的,那么获得性遗传也可以存在。”之后我就开始看酵母prion的文献,这个领域实在是太陌生,以至于很长时间都没有什么切实可行的实验策略。2014年5月份,蒋向从北大回来,准备本科毕业答辩。他组会的时候讲了一篇酵母prion的文献(Cell 2009,137:146-158),听的过程中我忽然觉得我们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个酵母鉴定系统。当时我就说,这个系统对于我们太重要了,一定要把它要来,要不来的话也要想办法派个人去美国做。紧接着,6月20日组会上我讲了prion发现以来的进展,最后把prion的核心特征总结为:1、能以两种稳定的状态存在;2、一种状态可以转换成另一种状态(自发/诱导);3、在某种情况下,后一种状态可以“治愈”;4、存在状态可遗传。并且明确提出,酵母系统对于我们来讲是一块敲门砖,是让科学界承认LEF-10是prion的必由之路。2014年7月份我给美国的Randal Halfmann(上面提到的那篇Cell的作者之一)写信要酵母系统,他很快就回信答应给我们,但需要我们提供FedEx账号。折腾了一圈,再写信他就不回了,直到12月份他回信说清理垃圾邮件的时候发现了我的回信,问我还要不要酵母。因为与Randal的联系中断,只好求助于英国肯特大学的Mick Tuite。当时陈红英正在英国,她联系上了Mick,Mick答应把酵母和质粒邮到中国。2014年10月份酵母和质粒寄到了,当时我没想好让谁做,因为酵母实验涉及极其复杂绕脑的遗传学知识。还没等我仔细考虑,南昊就主动接手了这个工作。虽然Randal和Mick都提到了这套系统tricky,当时我们谁都没太在意,事实上后续的实验确实面临很大的挑战。直到2016年南昊硕士毕业,他都一直在折腾这套系统,但不管怎么说,这时已经确认lef-10在酵母里确实表现出prion特征。2016年南昊写毕业论文时纠结是把lef-10定为prion还是prion-like,答辩的时候周恩民建议我们还是写成prion-like。他的建议是对的,这里确实缺少几个关键的实验证据。这段时间周新宇做了一些lef-10聚集与功能之间关系的实验,加上以前做的林林总总(不包括酵母的工作和细菌中诱导的结果),2016年春天发到了Plos ONE上,为的是学生能硕士毕业——这个结果发的还是很心疼的,后面会说。因为酵母系统太麻烦,加之我也没了后续的研究生,南昊毕业之后很难找人继续把酵母的工作做下去,所以我在2016年暑期前设计了一个基于大肠杆菌的prion鉴定系统。南昊初步试了是工作的,于是他放弃了毕业后的工作,整个暑假都在验证这个系统,但不知道为啥,这套系统突然就不工作了,导致南昊很是郁闷。或许为了补偿这个失败,南昊决定留在实验室把lef-10做完。2017年一月份,突然Science上发了一篇发现第一个细菌prion的文章,这让我们异常兴奋,毕竟这是酵母圈子之外的人发现的非酵母prion(2016年5月份发现植物prion是酵母圈子里的人做的)。这篇文章也让南昊和我有了紧迫感,这么短的时间内prion就拓展到了植物和细菌,很难说没有人盯着病毒。从这时开始我们才真真正正按照一篇文章的要求去补充实验。我和南昊讨论了很多次,最后把SDD-AGE和治愈作为必需的数据。后来我们俩扯了很长时间的皮,南昊希望我写出个文章的框架,他好往里填图;而我希望他把图做出来,我才能根据图写文章。不管怎么说,7月份文章已经有了点影子,南昊、我和陈红英也逐步捋清了文章中需要放的内容了。按照Nature和Science短文的格式写,只有4幅图的空间,文字也要控制在2000字以内,很是难写。我和南昊确定的4幅图分别是:1、故事的引子——聚集与否影响晚期基因表达;2、酵母系统鉴定lef-10 prion特征;3、鉴定prion结构域;4、细菌中的诱导实验。这里有个严重的缺陷,就是缺少在原生系统中prion特性的结果,因为这部分数据已经在Plos ONE上发了。要是没有这部分工作,这篇文章的水平会大打折扣,太闹心了。时间往回拉一点,2017年5月9日,lef-10 cPrD(prion结构域)十个点突变在病毒上的拯救结果出来了,其中L21点突变的结果很特殊——活性比野生型高很多,当时我就意识到这个突变可能是不聚集的,野生型是因为过表达聚集了,所以表现出的活性不高。于是南昊在忙完手头的其他工作后,开始做原生启动子的拯救实验,还构建了两个gp64启动子控制的lef-10用于做过表达诱导。我的预期是,在原生启动子控制下,突变型与野生型相比,活性一致或者低一些,一旦过表达诱导出prion状态后,突变体就会表现出高于野生型的活性。由于寄予了厚望,实验结果让我心里拔凉拔凉的,原生启动子(非常弱的启动子)表达的突变型的活性还是比野生型高。我早晨看完结果后就回到办公室发呆,之后在走廊看见南昊,他也是一脸沮丧。我在办公室琢磨了一上午,突然间豁然开朗——最大的可能是,实验中lef-10已经是过表达了,要想不过表达,只能通过降低感染复数来实现。南昊马上重新做实验,把病毒做系列稀释,从很低的滴度开始感染细胞。2017年9月8日下午4点在平台上跑了流式,回到办公室后立刻开始分析流式的数据,折线图很快就出来了,一切都和预期的一样。虽然折线图异常丑陋,我、陈红英和南昊三个人依然对着屏幕激动不已。我们憧憬着未来,聊科学,聊哲学,聊了很晚才回家。正式的结果是12日出来的,困扰了我们很长时间的原生系统功能部分终于有着落了。因为prion影响功能的结果很好,加之篇幅限制,我们痛下决心把赵钰的细菌实验去掉了。其实这个实验设计的非常巧妙,Julian Hiscox(陈红英以前在英国的老板)曾经高度评价了这个结果。但是由于从方法到结果都比较烧脑,几句话很难说清楚,于是乎我们把图四换成了L21突变相关的几个实验结果(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细菌实验里的点突变和酵母中的不一样,结果很难解释)。至此,文章的框架终于定型了。之后就是一遍一遍修改论文,因为论文本身就很短,我们几乎一个词一个词地讨论怎么写。为了等一个关键的SDD-AGE照片,直到11月初才定了初稿。然后分别送给几个同事帮着看看,他们(郁飞,赵天永,崔洪昌,沈锡辉,刘夏燕)都给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意见。给我老板Ian Jones看了之后他觉得我们的工作很好,他没想到我们能把lef-10做到这个程度,之后还花了不少精力给改稿子。我们也把文章草稿发给了肯特大学的Mick Tuite教授(就是前面提到提供酵母系统的),11月20日才收到Mick的回信(第一次发给他的e-mail他没收到。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给老外发邮件,要避免任何汉字字符,老外的反垃圾邮件程序经常把汉字看成乱码),老先生提了很多绝对内行的意见——毕竟他是酵母prion领域元老级别的人物。我们逐条认真地给他写了回复。因为他提供了酵母和方法、还修正了很多关键的说法,我们邀请他作为文章的共同作者。Mick回信欣然同意了我们的提议,然后逐字逐句把文章修改了一遍。在论文造假猖獗的年代,Mick能同意成为从未谋面的研究组论文的共同作者,本身就是对我们结果重要性和可信性的肯定。先前赵天永看了我们的SDD-AGE照片,坚决建议我们换掉,因为杂交的结果太丑了。事实上,Mick的酵母有别于美国的系统,它用的是sup35原生启动子,表达量低得可怜,这么丑的照片也要花费一到几个月的时间才能拿到。也许就是因为丑,Mick才认为这个结果是真实可信的。2017年12月5日收到Mick的修改稿后,当天我们就把文章改好,下午就在Science网站上提交了。此前南昊查了所有编辑的背景,我们选择Stella M. Hurtley博士作为编辑。 Stella具有蛋白质折叠的研究背景,以前Science发表的prion相关的文章都是她编辑的,包括年初细菌的那篇文章。投稿系统显示稿件6日到编辑手中了(状态是Under evaluation),11日显示为To Advisor,这个状态一直持续到15日,然后又变回Under evaluation,然后很快就收到拒稿信。这个结果对我们是个小小的打击,毕竟1月份Science上发的细菌prion的文章是没有原生系统实验的,所以我们乐观地认为我们的论文至少能送审。由于我情绪有些低落,之后就是南昊负责把论文投到Nature Microbiology和Nature Cell Biology,当然也都因为领域不适合被拒了。此时南昊还是很乐观,他乐观的情绪让我低落的心情渐渐平复。再往下投的话可以选择Nature Communications和PNAS,我和南昊讨论了很多次,最终决定投到NC,毕竟它的影响因子高于PNAS。花了一段时间把短格式改成长文格式,2018年2月17日(正月初二)投稿。第一轮审稿很快,3月20日就回来了,审稿人1和3评价都很好,只有审稿人2提了很多基础病毒学的问题。之后我们花了很多时间补实验,一直到了8月9日才返回去。第二次审稿就没那么快了,写信问编辑,编辑说审稿人2联系不上,所以又找了一个审稿人,到了10月9日才收到审稿意见。此时只有审稿人1还有一个问题没解决,我们查了好多文献解释他的疑问,然后10月23日投回。到了11月23日收到了编辑原则上接收的邮件。整个投稿过程持续了将近一年,从最开始的心潮澎湃到后来的波澜不惊。其实仔细想想,科研的最大乐趣在于搞清楚困扰你心头的疑惑,写文章是这个过程的终点,也是这个过程的副产物。其实,发文章不就是向科学界宣告自己的发现么?按道理发表在哪种级别的杂志都是无所谓的事情,但是名利世界,谁人又能坦然面对呢?从去年准备投稿到现在,我给两届博士生做了生物学进展的报告。报告的结尾谈到这个研究的意义在哪里。我讲的是,把prion的存在延展到了生命的最后一个领域——病毒界。以前prion的特点之一就是胞质遗传,因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所以不可能有什么胞质遗传。就是说,我们在把LEF-10装进prion这个篮子的时候,也在改变这个篮子的形状。另外,这个发现也能解决困扰杆状病毒表达领域多年的问题——高病毒滴度并不能有效地提高外源基因的产量。再有,这个发现有可能解释人疱疹病毒与老年痴呆之间的因果关系。回头看看这些年走过的路程,虽然一直是磕磕绊绊的,但是终极目标从未变过。我们有成熟的敲除技术,杆状病毒也有很多未知功能的基因,随便做点什么都可以发个小文章,我竟然没有想过往这个方向走。由于研究的东西过于另类,一直申请不到课题。陈红英也不得已放弃了以前做的很好的蓝耳病病毒,被迫调整研究方向搞点经费,使我们实验室能在艰苦的条件下维持运转。平台的段敏老师和范宁娟老师在使用仪器上给我和我的学生提供了莫大的便利,让我们没有因为经费而减少或中断实验。到最后补实验的环节,郁飞和刘夏燕免费让我们用他们很贵很贵的培养皿做激光共聚焦。此时此刻,我账面上剩余的经费不足千元。只能说,对于我们这样的小课题组,原始创新的风险是巨大的。这条路很大的可能是越走越窄,以至于最终面临没有经费没有研究生的窘境。然而,我们终究是幸运的,终于活着看见了今天的朝霞。这些年来,我的硕士生们一直陪伴我做这种未知前景的探索。因为他们的工作没有体现在这篇文章中,所以文章上也没有他们的名字。在这里我由衷地对他们表示感谢:朱孔利(10级),刘田田(10级),赵钰(11级),白玉(11级),欧艳梅(12级),周新宇(13级)。最后,还要特别感谢文章的第一作者,南昊(13级),他2016年硕士毕业后没有参加工作,一直在我们实验室做到现在。此间我也没有资助他,他撑不住的时候就出去挣点生活费,然后回到实验室继续干活。当年他敏锐地看到了这项研究的重大意义,并为此放弃了很多东西。让我感到慰藉的是,他也将在科学界获得应有的荣誉,prion历史上会有一句话:Nan et al. discovered the first virus-encoded prion.断断续续、啰啰嗦嗦写了这么多,以此纪念曾经的激情燃烧的岁月。最后,用在上海开会时听到的一个非洲谚语结束吧:If you want to go fast, go alone. If you want to go far, go together.2018.11.28 后记:2018年12月21日正式收到了文章的接收函,推测2019年元月能上线。许晓东副教授简介据公开信息显示,许晓东副教授的经历不平凡。他于1967年生,1989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现为中国农业大学),1989-1992年间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制药厂任助理工程师,1995年又在北京农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95-2000年间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科技处职员、副处长、综合办公室主任,2001-2009年期间在英国雷丁大学(University of Reading)做Technician和Research Assistant,并于2009年在该校获得病毒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单链抗体(scFv)、HIV和口蹄疫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2009年11月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作至今。中国生物技术网诚邀生物领域科学家在我们的平台上,发表和介绍国内外原创的科研成果。注:国内为原创研究成果或评论、综述,国际为在线发表一个月内的最新成果或综述,字数500字以上,并请提供至少一张图片。投稿者,请将文章发送至weixin@im.ac.cn。本公众号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办

若果是也

论文买卖调查:有博士生为求职买SCI论文,卖方代写代发

光明日报1月18日消息,高校的师生都要面临论文的考察。但你能想象,对于有些人来说,发一篇论文,可以像网购一样轻松吗?在论文买卖的流程中,买方只需要交钱,卖方代写代发“一条龙”服务。如此“简单”的操作背后,知识生产活动已经超越本应有的边界。论文买卖市场需求旺盛,博士生为求职买SCI论文在高校运行的种种标准中,论文是“硬通货”之一。事关职称晋升、评优评先,有的还是入门任教的基本门槛。2010年年初,媒体刊发一则报道,披露武汉大学沈阳研究团队的调查发现:我国买卖论文2009年产值高达10亿元人民币。10年后,论文买卖情况如何?记者辗转联系上了一位当事人。刘劲,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南方一所职业学校任教。现在,他和朋友正攻读海外一所高校的博士学位。因为疫情原因,大部分时间在上网课。关于读博的目的,刘劲直截了当:冲出重围,到一个三本或者是好的二本学校任教。在读博的“四年规划”里,最关键的一环是“发SCI论文”。按照刘劲的说法,凭借博士学位,再加上SCI论文的优势,在一般本科院校求职不成问题,运气好的话,还可以获得一笔可观的“安家费”。在他的盘算中,这笔投资是“划算的”。2020年年初,“经过长时间考察”后,刘劲和朋友决定买一篇SCI论文。两人合写,分别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他们打算买的是“四区论文”(注:期刊按照影响因子高低依次排序,此为SCI中最低区域),“全程一个月代写代发,前前后后一共花39000元就可以搞定。”在和朋友分别交了5000元,一共1万元订金的两个月后,刘劲收到了一份期刊的用稿通知,“不过,正式出刊还要等半年。”但是,现实很快发生了变化。2020年,科技部印发了《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试行)》,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两部委对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提出了要求,“评价重点是论文的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直接判断依据”。刘劲发现,“算盘好像打错了。”一些高校改变了论文评价标准,不再将SCI论文与教师招聘硬性挂钩,“四区的SCI论文好像已经没有优势了。”原本打算再发一篇SCI的刘劲告诉朋友,“还是算了”。因为已经收到的第一篇论文的录用通知,他们只得“硬着头皮付尾款”。那高分区的论文能买吗?一位高校教师透露,期刊影响因子越高的论文越贵,“一区的论文叫价高达10万元以上。这种情况虽少,但并非没有。”要价2000元代写本科论文:“改到你满意为止”除了评聘职称、完成科研任务过程中存在买卖论文,这股“歪风”也开始在硕士和本科学段中蔓延。记者在一个拥有近500名学生的微信群里询问:“是否有人可以代写本科论文?”不到一分钟,一个名叫李彬,备注为新疆某大学硕士研究生的人,加上了记者微信。“如果是新闻传播或者经济学本科论文,我可以来。”在了解论文大致方向后,李彬表示:“我这个学期刚好有一个专题做的就是这个”。言下之意,他的课程论文可以“改一改”,卖给记者。为了打消记者的“顾虑”,李彬向记者展示自己的丰富经验,他此前还接过经济学本科论文代写,因为他本科学经济,研究生学的是新闻传播。在费用方面,他补充说,如果加上开题的内容,要价2000元。不过,他一再强调“包修改”,“会根据导师提供的修改意见,改到你满意为止”。此外,李彬还透露一些网店论文买卖的“套路”,劝记者小心“买论文上当”:“网上的代写要便宜些,大概1300元左右。他们会找一篇论文,翻译成小语种,再翻译回中文,直接发给你。这样的论文,虽然看上去是原创,但是语句不通顺。如果让他们修改,需要再加钱。”为了印证这种说法,他随后给记者发来一张截图,有“客户”抱怨网店的论文代写业务,“改一次,还要花一次钱。”记者问由他代写论文,会不会有被查出来的风险?李彬痛快地回答:“你不说我不说,谁能知道?”不过他也提醒,“在交论文和答辩前,你要提前看一下论文,不然你答辩回答不上来,我可没办法。”网店论文售卖屡禁不绝:遇发稿高峰“需等待半年”临近毕业,北京某高校博士生佑青正努力撰写20万字的博士论文。“写论文”和“发论文”的要求,一直让她和同学们感受到很大压力。面对有人一年之内发好几篇SSCI论文的情况,佑青觉得“有问题”。但是有同学似乎看透了此中玄机,对此轻描淡写,“这很正常,出钱买知识版权而已”。这弄得佑青“很无语”,她告诉记者。“一些网店可以提供论文代写服务,还可以保证质量”。此前有媒体报道称,一名工作在上海的博士生在网上公开售卖SCI论文已10年,先后卖出了100多篇论文,发表于国内外学术期刊,牟利数百万元,买家多为高校师生。记者调查发现,此类明目张胆的店家已被下架处理,但并非销声匿迹。顺着佑青的提示,记者找到一家网店,搜索“期刊”,出现大量“期刊查重”等店面信息。记者随机进入一家网店提出:“就读研究生,评奖学金,需要买论文。”迅速得到回复,“加微信聊,方便安排期刊专员,一对一推荐合适的期刊。”随后,期刊专员粒粒加上记者微信,询问要求后,迅速为记者选定了一家普通期刊,代写代发,报价1600元。这一费用包括文章修改润色费、公关费、版面费等全流程费用。粒粒催促记者赶快确定,“现在发刊高峰期,很多2021年毕业生要发刊,现在都来提前准备了,满稿很快。如果要上那种可在知网上查到的期刊,需要等半年左右。”佑青的疑问是:“如果学术道德不足以约束这些行为,为何不把论文买卖判定为违法行为,至少在知识产权领域可以探讨。”2018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对从事学术论文买卖、代写代投以及伪造、虚构、篡改研究数据等违法违规活动的中介服务机构,市场监督管理、公安等部门应主动开展调查,严肃惩处。法律监管缺位、学校不愿公开处理,遏制论文买卖难很多人都有发表论文的需求,但期刊本身是稀缺资源,发核心期刊、发SCI收录期刊的要求,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情况。武汉大学教授张琳坦言,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还难以有效惩治买卖论文行为,对论文的需求方、代写方、第三方中介机构没有产生足够威慑。她建议,“对论文买卖行为和涉及的相关主体,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加以规制”。“有刚需就会有市场。”张琳说,论文买卖十分隐蔽,查处难度大,学校一般很难实施有效管理。即使查到了,出于对学校声誉的保护,也大多不愿意公开处理,甚至可能有意遮蔽。事实上,每位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都相对明确、固定,想在论文买卖市场上找到与自己研究方向完全一致的论文是很难的。张琳举例说,自己一直从事科技评价与科技政策研究,假如她某天突然在SCI期刊发表了一篇企业管理的论文,“必定非常可疑”。记者调查发现,部分教师花钱买论文,发表和日常研究相关性不大的论文,并不鲜见。在论文买卖链条上,这是一个容易发现的破绽。“在未来,我国建立起负责任的同行评议制度与良好的科研文化氛围下,一般科研人员应该不敢冒这个风险。”张琳口中的“同行评议制度”,指的是评审专家需要针对论文实质内容和价值作出高质量评判,进行事前把关。“创新性强、高质量的论文,在相对低端的论文买卖市场是很难找到的,因此会大大减少论文买卖的需求。”此外,针对本科和研究生层面参与论文买卖的问题,张琳认为,需要导师落实全程指导和监管责任,加强各层级学位论文的审核审查,“校内校外盲审不能为保毕业率而流于形式”。在破“五唯”的背景下,我国亟待建立具有实操性的多维综合评价体系,张琳补充道,“当新的评价体系逐步完善后,学界对论文发表的单纯性依赖自然会降低”。建立学术成果终身问责制,治理学术交易近些年,在高校盛行以论文考核方式的背景下,当买版面发展成买论文,与论文有关的违规行为愈演愈烈。清华大学副教授王传毅认为:“论文买卖是一种学术交易,与论著的不正当署名一样,是人情、权力、资本以不合规的方式换取知识产权的活动,从性质上来说是学术造假。”“根治学术交易,要充分认识到‘三个不可能’。”王传毅提醒,同行评议不可能完全解决问题,论文署上自己未成年孩子名字,也能发在经过严格同行评议的SCI期刊上。完全摒弃论文标准也不可能,其他形式的学术成果一旦纳入评价,也同样会被“交易”,还可能出现“因噎废食”的情况,毕竟论文是经过学术共同体评价后的知识增值,存在其合理性。加强网络监管,也不可能杜绝第三方中介的出现,只要获益超过成本,学术交易就会以更加隐蔽的形式出现。王传毅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学术成果终身问责制,使企图学术造假、学术寻租、学术交易者不敢干、不易干、不愿干。在成果发表前的评阅阶段,增加学术伦理审查环节,评阅人可随机联系任一作者,要求提供与其贡献相匹配的材料。”事实上,当前国际学界倡导开放数据、开放同行评议、建立国家级公开透明的科技成果交流平台。“一旦需要发表论文,就必须把论文相关数据、过程、成果,上传到一个公共平台向所有人开放,接受借鉴、质询和监督。”张琳认为,“使科研数据信息、评审信息和成果信息最大程度开放和透明,将大大增加论文买卖等学术不端行为被发现的可能性,有助于促进科研诚信建设。”“论文刊出后,并不应该一劳永逸。”王传毅建议,当论文成果用于后续学术评价活动,如招聘、评奖、面试及项目申报等,同样增设学术伦理审查环节,按需采用面试、电话或邮件方式,随机对作者学术成果贡献的真实性进行核验。他表示,“一旦发现做假行为,或经举报查实,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终身追责。”(本文部分受访者采用化名)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神薙

论文买卖调查:有博士生为求职买SCI论文,卖方代写代发

光明日报1月18日消息,高校的师生都要面临论文的考察。但你能想象,对于有些人来说,发一篇论文,可以像网购一样轻松吗?在论文买卖的流程中,买方只需要交钱,卖方代写代发“一条龙”服务。如此“简单”的操作背后,知识生产活动已经超越本应有的边界。论文买卖市场需求旺盛,博士生为求职买SCI论文在高校运行的种种标准中,论文是“硬通货”之一。事关职称晋升、评优评先,有的还是入门任教的基本门槛。2010年年初,媒体刊发一则报道,披露武汉大学沈阳研究团队的调查发现:我国买卖论文2009年产值高达10亿元人民币。10年后,论文买卖情况如何?记者辗转联系上了一位当事人。刘劲,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南方一所职业学校任教。现在,他和朋友正攻读海外一所高校的博士学位。因为疫情原因,大部分时间在上网课。关于读博的目的,刘劲直截了当:冲出重围,到一个三本或者是好的二本学校任教。在读博的“四年规划”里,最关键的一环是“发SCI论文”。按照刘劲的说法,凭借博士学位,再加上SCI论文的优势,在一般本科院校求职不成问题,运气好的话,还可以获得一笔可观的“安家费”。在他的盘算中,这笔投资是“划算的”。2020年年初,“经过长时间考察”后,刘劲和朋友决定买一篇SCI论文。两人合写,分别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他们打算买的是“四区论文”(注:期刊按照影响因子高低依次排序,此为SCI中最低区域),“全程一个月代写代发,前前后后一共花39000元就可以搞定。”在和朋友分别交了5000元,一共1万元订金的两个月后,刘劲收到了一份期刊的用稿通知,“不过,正式出刊还要等半年。”但是,现实很快发生了变化。2020年,科技部印发了《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试行)》,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两部委对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提出了要求,“评价重点是论文的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直接判断依据”。刘劲发现,“算盘好像打错了。”一些高校改变了论文评价标准,不再将SCI论文与教师招聘硬性挂钩,“四区的SCI论文好像已经没有优势了。”原本打算再发一篇SCI的刘劲告诉朋友,“还是算了”。因为已经收到的第一篇论文的录用通知,他们只得“硬着头皮付尾款”。那高分区的论文能买吗?一位高校教师透露,期刊影响因子越高的论文越贵,“一区的论文叫价高达10万元以上。这种情况虽少,但并非没有。”要价2000元代写本科论文:“改到你满意为止”除了评聘职称、完成科研任务过程中存在买卖论文,这股“歪风”也开始在硕士和本科学段中蔓延。记者在一个拥有近500名学生的微信群里询问:“是否有人可以代写本科论文?”不到一分钟,一个名叫李彬,备注为新疆某大学硕士研究生的人,加上了记者微信。“如果是新闻传播或者经济学本科论文,我可以来。”在了解论文大致方向后,李彬表示:“我这个学期刚好有一个专题做的就是这个”。言下之意,他的课程论文可以“改一改”,卖给记者。为了打消记者的“顾虑”,李彬向记者展示自己的丰富经验,他此前还接过经济学本科论文代写,因为他本科学经济,研究生学的是新闻传播。在费用方面,他补充说,如果加上开题的内容,要价2000元。不过,他一再强调“包修改”,“会根据导师提供的修改意见,改到你满意为止”。此外,李彬还透露一些网店论文买卖的“套路”,劝记者小心“买论文上当”:“网上的代写要便宜些,大概1300元左右。他们会找一篇论文,翻译成小语种,再翻译回中文,直接发给你。这样的论文,虽然看上去是原创,但是语句不通顺。如果让他们修改,需要再加钱。”为了印证这种说法,他随后给记者发来一张截图,有“客户”抱怨网店的论文代写业务,“改一次,还要花一次钱。”记者问由他代写论文,会不会有被查出来的风险?李彬痛快地回答:“你不说我不说,谁能知道?”不过他也提醒,“在交论文和答辩前,你要提前看一下论文,不然你答辩回答不上来,我可没办法。”网店论文售卖屡禁不绝:遇发稿高峰“需等待半年”临近毕业,北京某高校博士生佑青正努力撰写20万字的博士论文。“写论文”和“发论文”的要求,一直让她和同学们感受到很大压力。面对有人一年之内发好几篇SSCI论文的情况,佑青觉得“有问题”。但是有同学似乎看透了此中玄机,对此轻描淡写,“这很正常,出钱买知识版权而已”。这弄得佑青“很无语”,她告诉记者。“一些网店可以提供论文代写服务,还可以保证质量”。此前有媒体报道称,一名工作在上海的博士生在网上公开售卖SCI论文已10年,先后卖出了100多篇论文,发表于国内外学术期刊,牟利数百万元,买家多为高校师生。记者调查发现,此类明目张胆的店家已被下架处理,但并非销声匿迹。顺着佑青的提示,记者找到一家网店,搜索“期刊”,出现大量“期刊查重”等店面信息。记者随机进入一家网店提出:“就读研究生,评奖学金,需要买论文。”迅速得到回复,“加微信聊,方便安排期刊专员,一对一推荐合适的期刊。”随后,期刊专员粒粒加上记者微信,询问要求后,迅速为记者选定了一家普通期刊,代写代发,报价1600元。这一费用包括文章修改润色费、公关费、版面费等全流程费用。粒粒催促记者赶快确定,“现在发刊高峰期,很多2021年毕业生要发刊,现在都来提前准备了,满稿很快。如果要上那种可在知网上查到的期刊,需要等半年左右。”佑青的疑问是:“如果学术道德不足以约束这些行为,为何不把论文买卖判定为违法行为,至少在知识产权领域可以探讨。”2018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对从事学术论文买卖、代写代投以及伪造、虚构、篡改研究数据等违法违规活动的中介服务机构,市场监督管理、公安等部门应主动开展调查,严肃惩处。法律监管缺位、学校不愿公开处理,遏制论文买卖难很多人都有发表论文的需求,但期刊本身是稀缺资源,发核心期刊、发SCI收录期刊的要求,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情况。武汉大学教授张琳坦言,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还难以有效惩治买卖论文行为,对论文的需求方、代写方、第三方中介机构没有产生足够威慑。她建议,“对论文买卖行为和涉及的相关主体,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加以规制”。“有刚需就会有市场。”张琳说,论文买卖十分隐蔽,查处难度大,学校一般很难实施有效管理。即使查到了,出于对学校声誉的保护,也大多不愿意公开处理,甚至可能有意遮蔽。事实上,每位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都相对明确、固定,想在论文买卖市场上找到与自己研究方向完全一致的论文是很难的。张琳举例说,自己一直从事科技评价与科技政策研究,假如她某天突然在SCI期刊发表了一篇企业管理的论文,“必定非常可疑”。记者调查发现,部分教师花钱买论文,发表和日常研究相关性不大的论文,并不鲜见。在论文买卖链条上,这是一个容易发现的破绽。“在未来,我国建立起负责任的同行评议制度与良好的科研文化氛围下,一般科研人员应该不敢冒这个风险。”张琳口中的“同行评议制度”,指的是评审专家需要针对论文实质内容和价值作出高质量评判,进行事前把关。“创新性强、高质量的论文,在相对低端的论文买卖市场是很难找到的,因此会大大减少论文买卖的需求。”此外,针对本科和研究生层面参与论文买卖的问题,张琳认为,需要导师落实全程指导和监管责任,加强各层级学位论文的审核审查,“校内校外盲审不能为保毕业率而流于形式”。在破“五唯”的背景下,我国亟待建立具有实操性的多维综合评价体系,张琳补充道,“当新的评价体系逐步完善后,学界对论文发表的单纯性依赖自然会降低”。建立学术成果终身问责制,治理学术交易近些年,在高校盛行以论文考核方式的背景下,当买版面发展成买论文,与论文有关的违规行为愈演愈烈。清华大学副教授王传毅认为:“论文买卖是一种学术交易,与论著的不正当署名一样,是人情、权力、资本以不合规的方式换取知识产权的活动,从性质上来说是学术造假。”“根治学术交易,要充分认识到‘三个不可能’。”王传毅提醒,同行评议不可能完全解决问题,论文署上自己未成年孩子名字,也能发在经过严格同行评议的SCI期刊上。完全摒弃论文标准也不可能,其他形式的学术成果一旦纳入评价,也同样会被“交易”,还可能出现“因噎废食”的情况,毕竟论文是经过学术共同体评价后的知识增值,存在其合理性。加强网络监管,也不可能杜绝第三方中介的出现,只要获益超过成本,学术交易就会以更加隐蔽的形式出现。王传毅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学术成果终身问责制,使企图学术造假、学术寻租、学术交易者不敢干、不易干、不愿干。在成果发表前的评阅阶段,增加学术伦理审查环节,评阅人可随机联系任一作者,要求提供与其贡献相匹配的材料。”事实上,当前国际学界倡导开放数据、开放同行评议、建立国家级公开透明的科技成果交流平台。“一旦需要发表论文,就必须把论文相关数据、过程、成果,上传到一个公共平台向所有人开放,接受借鉴、质询和监督。”张琳认为,“使科研数据信息、评审信息和成果信息最大程度开放和透明,将大大增加论文买卖等学术不端行为被发现的可能性,有助于促进科研诚信建设。”“论文刊出后,并不应该一劳永逸。”王传毅建议,当论文成果用于后续学术评价活动,如招聘、评奖、面试及项目申报等,同样增设学术伦理审查环节,按需采用面试、电话或邮件方式,随机对作者学术成果贡献的真实性进行核验。他表示,“一旦发现做假行为,或经举报查实,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终身追责。”(本文部分受访者采用化名)

亲兄弟

论文买卖调查:有博士生为求职买SCI论文,卖方代写代发

光明日报1月18日消息,高校的师生都要面临论文的考察。但你能想象,对于有些人来说,发一篇论文,可以像网购一样轻松吗?在论文买卖的流程中,买方只需要交钱,卖方代写代发“一条龙”服务。如此“简单”的操作背后,知识生产活动已经超越本应有的边界。论文买卖市场需求旺盛,博士生为求职买SCI论文在高校运行的种种标准中,论文是“硬通货”之一。事关职称晋升、评优评先,有的还是入门任教的基本门槛。2010年年初,媒体刊发一则报道,披露武汉大学沈阳研究团队的调查发现:我国买卖论文2009年产值高达10亿元人民币。10年后,论文买卖情况如何?记者辗转联系上了一位当事人。刘劲,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南方一所职业学校任教。现在,他和朋友正攻读海外一所高校的博士学位。因为疫情原因,大部分时间在上网课。关于读博的目的,刘劲直截了当:冲出重围,到一个三本或者是好的二本学校任教。在读博的“四年规划”里,最关键的一环是“发SCI论文”。按照刘劲的说法,凭借博士学位,再加上SCI论文的优势,在一般本科院校求职不成问题,运气好的话,还可以获得一笔可观的“安家费”。在他的盘算中,这笔投资是“划算的”。2020年年初,“经过长时间考察”后,刘劲和朋友决定买一篇SCI论文。两人合写,分别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他们打算买的是“四区论文”(注:期刊按照影响因子高低依次排序,此为SCI中最低区域),“全程一个月代写代发,前前后后一共花39000元就可以搞定。”在和朋友分别交了5000元,一共1万元订金的两个月后,刘劲收到了一份期刊的用稿通知,“不过,正式出刊还要等半年。”但是,现实很快发生了变化。2020年,科技部印发了《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试行)》,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两部委对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提出了要求,“评价重点是论文的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直接判断依据”。刘劲发现,“算盘好像打错了。”一些高校改变了论文评价标准,不再将SCI论文与教师招聘硬性挂钩,“四区的SCI论文好像已经没有优势了。”原本打算再发一篇SCI的刘劲告诉朋友,“还是算了”。因为已经收到的第一篇论文的录用通知,他们只得“硬着头皮付尾款”。那高分区的论文能买吗?一位高校教师透露,期刊影响因子越高的论文越贵,“一区的论文叫价高达10万元以上。这种情况虽少,但并非没有。”要价2000元代写本科论文:“改到你满意为止”除了评聘职称、完成科研任务过程中存在买卖论文,这股“歪风”也开始在硕士和本科学段中蔓延。记者在一个拥有近500名学生的微信群里询问:“是否有人可以代写本科论文?”不到一分钟,一个名叫李彬,备注为新疆某大学硕士研究生的人,加上了记者微信。“如果是新闻传播或者经济学本科论文,我可以来。”在了解论文大致方向后,李彬表示:“我这个学期刚好有一个专题做的就是这个”。言下之意,他的课程论文可以“改一改”,卖给记者。为了打消记者的“顾虑”,李彬向记者展示自己的丰富经验,他此前还接过经济学本科论文代写,因为他本科学经济,研究生学的是新闻传播。在费用方面,他补充说,如果加上开题的内容,要价2000元。不过,他一再强调“包修改”,“会根据导师提供的修改意见,改到你满意为止”。此外,李彬还透露一些网店论文买卖的“套路”,劝记者小心“买论文上当”:“网上的代写要便宜些,大概1300元左右。他们会找一篇论文,翻译成小语种,再翻译回中文,直接发给你。这样的论文,虽然看上去是原创,但是语句不通顺。如果让他们修改,需要再加钱。”为了印证这种说法,他随后给记者发来一张截图,有“客户”抱怨网店的论文代写业务,“改一次,还要花一次钱。”记者问由他代写论文,会不会有被查出来的风险?李彬痛快地回答:“你不说我不说,谁能知道?”不过他也提醒,“在交论文和答辩前,你要提前看一下论文,不然你答辩回答不上来,我可没办法。”网店论文售卖屡禁不绝:遇发稿高峰“需等待半年”临近毕业,北京某高校博士生佑青正努力撰写20万字的博士论文。“写论文”和“发论文”的要求,一直让她和同学们感受到很大压力。面对有人一年之内发好几篇SSCI论文的情况,佑青觉得“有问题”。但是有同学似乎看透了此中玄机,对此轻描淡写,“这很正常,出钱买知识版权而已”。这弄得佑青“很无语”,她告诉记者。“一些网店可以提供论文代写服务,还可以保证质量”。此前有媒体报道称,一名工作在上海的博士生在网上公开售卖SCI论文已10年,先后卖出了100多篇论文,发表于国内外学术期刊,牟利数百万元,买家多为高校师生。记者调查发现,此类明目张胆的店家已被下架处理,但并非销声匿迹。顺着佑青的提示,记者找到一家网店,搜索“期刊”,出现大量“期刊查重”等店面信息。记者随机进入一家网店提出:“就读研究生,评奖学金,需要买论文。”迅速得到回复,“加微信聊,方便安排期刊专员,一对一推荐合适的期刊。”随后,期刊专员粒粒加上记者微信,询问要求后,迅速为记者选定了一家普通期刊,代写代发,报价1600元。这一费用包括文章修改润色费、公关费、版面费等全流程费用。粒粒催促记者赶快确定,“现在发刊高峰期,很多2021年毕业生要发刊,现在都来提前准备了,满稿很快。如果要上那种可在知网上查到的期刊,需要等半年左右。”佑青的疑问是:“如果学术道德不足以约束这些行为,为何不把论文买卖判定为违法行为,至少在知识产权领域可以探讨。”2018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对从事学术论文买卖、代写代投以及伪造、虚构、篡改研究数据等违法违规活动的中介服务机构,市场监督管理、公安等部门应主动开展调查,严肃惩处。法律监管缺位、学校不愿公开处理,遏制论文买卖难很多人都有发表论文的需求,但期刊本身是稀缺资源,发核心期刊、发SCI收录期刊的要求,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情况。武汉大学教授张琳坦言,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还难以有效惩治买卖论文行为,对论文的需求方、代写方、第三方中介机构没有产生足够威慑。她建议,“对论文买卖行为和涉及的相关主体,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加以规制”。“有刚需就会有市场。”张琳说,论文买卖十分隐蔽,查处难度大,学校一般很难实施有效管理。即使查到了,出于对学校声誉的保护,也大多不愿意公开处理,甚至可能有意遮蔽。事实上,每位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都相对明确、固定,想在论文买卖市场上找到与自己研究方向完全一致的论文是很难的。张琳举例说,自己一直从事科技评价与科技政策研究,假如她某天突然在SCI期刊发表了一篇企业管理的论文,“必定非常可疑”。记者调查发现,部分教师花钱买论文,发表和日常研究相关性不大的论文,并不鲜见。在论文买卖链条上,这是一个容易发现的破绽。“在未来,我国建立起负责任的同行评议制度与良好的科研文化氛围下,一般科研人员应该不敢冒这个风险。”张琳口中的“同行评议制度”,指的是评审专家需要针对论文实质内容和价值作出高质量评判,进行事前把关。“创新性强、高质量的论文,在相对低端的论文买卖市场是很难找到的,因此会大大减少论文买卖的需求。”此外,针对本科和研究生层面参与论文买卖的问题,张琳认为,需要导师落实全程指导和监管责任,加强各层级学位论文的审核审查,“校内校外盲审不能为保毕业率而流于形式”。在破“五唯”的背景下,我国亟待建立具有实操性的多维综合评价体系,张琳补充道,“当新的评价体系逐步完善后,学界对论文发表的单纯性依赖自然会降低”。建立学术成果终身问责制,治理学术交易近些年,在高校盛行以论文考核方式的背景下,当买版面发展成买论文,与论文有关的违规行为愈演愈烈。清华大学副教授王传毅认为:“论文买卖是一种学术交易,与论著的不正当署名一样,是人情、权力、资本以不合规的方式换取知识产权的活动,从性质上来说是学术造假。”“根治学术交易,要充分认识到‘三个不可能’。”王传毅提醒,同行评议不可能完全解决问题,论文署上自己未成年孩子名字,也能发在经过严格同行评议的SCI期刊上。完全摒弃论文标准也不可能,其他形式的学术成果一旦纳入评价,也同样会被“交易”,还可能出现“因噎废食”的情况,毕竟论文是经过学术共同体评价后的知识增值,存在其合理性。加强网络监管,也不可能杜绝第三方中介的出现,只要获益超过成本,学术交易就会以更加隐蔽的形式出现。王传毅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学术成果终身问责制,使企图学术造假、学术寻租、学术交易者不敢干、不易干、不愿干。在成果发表前的评阅阶段,增加学术伦理审查环节,评阅人可随机联系任一作者,要求提供与其贡献相匹配的材料。”事实上,当前国际学界倡导开放数据、开放同行评议、建立国家级公开透明的科技成果交流平台。“一旦需要发表论文,就必须把论文相关数据、过程、成果,上传到一个公共平台向所有人开放,接受借鉴、质询和监督。”张琳认为,“使科研数据信息、评审信息和成果信息最大程度开放和透明,将大大增加论文买卖等学术不端行为被发现的可能性,有助于促进科研诚信建设。”“论文刊出后,并不应该一劳永逸。”王传毅建议,当论文成果用于后续学术评价活动,如招聘、评奖、面试及项目申报等,同样增设学术伦理审查环节,按需采用面试、电话或邮件方式,随机对作者学术成果贡献的真实性进行核验。他表示,“一旦发现做假行为,或经举报查实,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终身追责。”(本文部分受访者采用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