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学位持有者通常被视为其所在领域的权威,许多人指出,攻读博士学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提高一个人的专业信誉并提高他们的简历质量,很多想要申请国外博士学位的学生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哲学博士是什么,是修读哲学的博士吗?哲学博士和博士的关系是什么?如果有人希望在所选领域成为专家,并希望在研究、写作、出版、教学、管理和/或私人执业方面拥有更广泛的选择,那么博士学位肯定是值得考虑的,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博士学位:哲学博士,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博士,大多数学生申请的学位。专业博士,毕业后有特殊头衔的博士。1.哲学博士,俗称博士学位。哲学博士学位,俗称博士学位或研究博士学位,旨在为人们在大学或工业领域的研究生涯做好准备,并教会学生如何在学术领域内发现新知识。哲学博士学位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学术领域,包括生物学、物理学、数学等高技术领域或工程; 社会科学,如社会学和经济学; 和哲学这样的人文学科。中国的顶尖院校的老师及机构通常要求应聘者,至少是博士学位。除了学术界,制药行业、医学行业和政府机关人员,对于具有博士学位人员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2.专业博士专业博士,旨在为人们提供在特定行业或就业环境中成为有影响力的领导者所必需的实用技能,如商业、心理学、教育或护理。专业博士学位的例子包括工商管理博士学位,通常称为DBA; 心理学博士学位,通常被称为Psy.D.;教育学博士,通常称为D.Ed;文学博士 D. Litt.,通常属于荣誉性质,拥有人通常是已拥有另一个博士学位的学者。两者有哪些区别呢?先说下,两者的申请难度相差不大,也都是全日制学位,学制与专业有关。申请看重点不同,哲学博士,强调学生的学术能力,如本科成绩单,标准化考试成绩和研究课程所证明,这些课程不一定需要工作经验。专业博士的学生,要具备提出系统现实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因此,如果想要申请专业博士学位,学生必须在所申请的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培养目标不同,哲学博士,注重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理论教学多余实践性教学,学生毕业后可以在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或者高校任职。专业博士,以培养可高效解决问题的学生为基本远侧,注重某一行业或者专业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是学生能够拥有该领域广泛的专业直接,及迅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不同,哲学博士,课程设置侧重于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重点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创新工作的能力和素质。专业博士,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本文来源:质化研究整理自《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9年第2期(节选) 作者:娄枝 乔刚 蓝文婷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实践是否具备某种共同特征?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特征能否为我国一流博士生培养提供启示与借鉴?作者基于对博士生的访学体验分析,试图揭开问题的答案。本文研究目的:博士生是博士生培养的最重要的主体, 同时也是博士生培养的目的。本文基于国内顶尖大学在读博士生国外访学体验, 探讨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特征, 旨在提升我国博士生科研竞争力,推动我国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和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方法:2018年11月至2019年2月, 对18位国内顶尖大学参加国家或学校公派项目出国访学的博士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 应用扎根理论, 利用NVivo12. 0软件进行资料编码, 对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特征进行深入研究。01、研究问题“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 为我国高等教育指明了未来发展的道路和前进的方向。从人才培养角度看, “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是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生教育。博士生尤其是研究生科研体验一直是学者关注的对象。研究生科研体验调查最早由澳大利亚教育研究委员会 (Australian Council for Ecation Research) 和毕业生职业生涯协会 (Graate Career Association) 于1999年发起, 致力于系统搜集毕业研究生对其科研经历的认知、感受和看法的信息。[4]此后, 研究生科研体验调查在英国得以兴盛。2007年, 英国高等教育学会 (Higher Ecation Academy) 针对学术型研究生的科研经历在全国高等教育机构中发起了一项系统性调查, 迄今已开展了七次。问卷涉及导师指导、研究技能、设施与资源、学术氛围等核心问题, 成为英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途径之一。[5]此外, 美国各院校开展了有关博士生科研体验方面的调查, 例如MIT的博士生离校调查主要包括博士毕业生在MIT的就读体验、经济支持与负担、在读期间学术活动参与以及毕业后计划和求职经历等。[6]同时, 国内学者也非常关注对博士生科研体验研究。例如, 自2011年起,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每年开展对全国不同层次研究生培养单位在读研究生的大范围问卷调查, 研究在读研究生对课程教学、科研训练、导师指导等方面的满意度情况[7], 但该调查群体涵盖所有类型和层次的研究生。2014年, 罗英姿等开展博士生对教育环境质量满意度的调查, 结合博士生对环境质量因子重要程度的感知, 得出影响博士生教育质量生成的关键环节和因子有:学术氛围、物质环境、导师科研能力等[8], 学术氛围排在第1位。2016年, 袁本涛、李莞荷针对博士生群体, 调查了在读博士生所感知的学习环境、切实的学习经历和体验, 具体包括导师指导、资源平台、质量文化、博士生能力发展等维度。[9] 综上所述, 国内外已有研究主要是基于问卷调查了解博士生就读期间的科研体验, 对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特征研究内容不多。本研究以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体验为切入点, 运用访谈法以国内顶尖大学参加国家或学校公派项目出国访学的博士生为研究对象, 从博士生主体视角着重分析当前世界顶尖一流大学博士生的科研特征, 以期为提升我国博士生科研竞争力, 加快促进我国“双一流”建设提供参考。02、研究对象和方法(一) 研究思路与框架首先, 确立访谈思路与提纲。本研究通过查阅中国知网 (CNKI) 等数字资源数据库获取国内外博士生科研特征相关文献, 在此基础上初步归纳博士生科研特征所涉及的问题, 据此设定访谈提纲并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访谈主要包括两个问题:一是对访学所在课题组 (团队) 博士生的科研态度评价。二是对访学所在课题组 (团队) 博士生科研行为特征评价。在访谈提纲的指导下, 一方面由访谈对象对访学等细节进行回忆和描述, 另一方面根据访谈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兴趣点与情境进行或引导。[10]访谈结束后, 在第一时间内整理访谈文件。 (二) 研究方法与工具“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 在自然情境下采取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 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 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11]采用质性研究方法, 通过对博士生的深入访谈, 利用扎根理论的方法以及质性分析软件NVivo12.0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整理, 并对归纳概括而成的理论框架进行深入分析。扎根理论研究流程如图1所示。图1 扎根理论流程 资料来源:黄辉华, 余昌胤, 张年, 魏来, 冯毅.基于扎根理论的医院管理者视角下医师多点执业现存问题及对策的质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9 (1) :91-96.(三) 研究对象与样本2018年11月1日至2019年2月26日, 作者根据专业筛选, 陆续联系并最终访谈了18位国内顶尖大学参加国家或学校公派项目出国访学的博士生, 以面对面访谈和微信语音等媒介进行交流。访谈的所有录音时长501分钟42秒, 平均每位访谈对象约28分钟, 访谈记录文本共计55 101字。 18位访学归来的博士生访学时间跨度从2017年9月至2019年2月, 访问大学包含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渡大学、密歇根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英国的曼彻斯特大学、爱丁堡大学;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新加坡的新加坡国立大学等 (见表1) 。被访谈对象访学科研时间为6个月至2年不等, 对于访学所在课题组 (或团队) 博士生科研特征具有直观切身的体会。本文通过质性研究方法, 对访谈内容进行编码, 探讨访学博士生视角下的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特征。 表1 访谈样本信息汇总03、研究过程(一) 开放编码开放编码是通过分析原始资料中的句子或段落对类似的现象进行概念化, 并在此基础上将相同或相似的概念集聚到相应范畴中的一个过程。[12]为确保编码过程的有效性, 由2位研究人员同时逐一对访谈原始记录文本进行了至少2次编码活动。依照此方法, 最终确定参考点267条。 表2 开放式编码举例(二) 主轴编码在NVivo12.0中, 主轴编码阶段的主要工作体现在将自由节点归类成树状节点。[13]本文将267条自由节点 (参考点) 进一步提炼和归类为树状节点。例如, 2位研究人员根据研究设计和被访谈者的主要思想, 将A11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积累, 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阅读文献等。经编码, 最后总结归纳出4个树节点, 分别是A1持续的科研热情、A2高水平的学术专注、A3广泛的学术交流以及A4高效的科研产出四个方面。 (三) 核心编码核心编码 (或选择编码) 指在所有已发现的类属关系中经过系统分析后选择一个“核心类属”, 并通过这个“核心类属”将其他类属串成一个整体, 使所得到的资料形成一个清晰的故事线索的过程。[14]通过分析, 最终将4个树节点提炼成1个核心节点———博士生科研特征 (见表3) 。其中, 广泛的学术交流参考点数最多, 共有97个参考点, 其次是高水平的学术专注 (84) , 持续的科研热情 (51) 和高效的科研产出 (35) 。从参考点数来看, 访学博士生更多关注到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的科研过程、科研氛围, 以及博士生个体的科研投入, 反映了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过程模式”给访学博士生留下的深刻印象。 表3 三级编码表(四) 理论饱和度检验本文参照吉尔·J.费兰西斯 (Jill J.Francis) 等的研究, 采用理论饱和度指标检验样本数据的信度和效度。[15]研究人员继续访谈3名博士生来验证数据是否达到饱和, 编码结果表明, 未出现新的范畴, 因此, 访谈通过了理论饱和度检验, 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04、研究结论与分析(一) 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特征通过对访学博士生的科研体验, 从科研热情、学术专注、学术交流以及科研产出四个维度总结提炼出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具有持续的科研热情、高水平的学术专注、广泛的学术交流以及高效的科研产出四大特征。以下是具体分析。 1. 科研热情维度:持续的科研热情是推动博士生科学研究的根本动力心理学家指出, 内因和外因共同影响个体的行为结果, 其中, 内因对个体行为结果起决定性作用。科学研究活动是一项高强度的脑力劳动, 不仅需要科研人员具备良好的智力支持, 而且需要耗费科研人员极大的精力和体力。因此, 博士生要想持续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必须具有高度的科研热情。科研热情度是指科研人员从事科研活动的意愿强度, 是激发博士生维持科研活动并致使行为朝着一定科研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该指标可以用来衡量科研人员的科研动机。反之, 科研热情度低则科研动机不足, 科研水平不高。因此, 科研热情度对博士生的科研业绩具有预测作用。 通过对18位访学博士生的访谈, 近70%的博士生在访学期间体会最深的是所访问学科的博士生具有极高且持续的科研热情。正是因为有持续的科研热情, 他们才会有取之不竭的科研动力。根据参考点数分析, 在持续科研热情这一树状节点下, 参考点数排在第一位的是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积累, 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阅读文献 (23) ;其次是科研工作量大, 不间断地从事纵深研究 (14) ;再次是不断学习和尝试不同的研究方法 (9) ;最后是敢于挑战权威, 勇于开辟新的研究方向或领域 (5) 。其中, “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积累, 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阅读文献”是“持续的科研热情”子节点中最多的一个自由节点, 其节点参考数占到45%, 从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态度特征。其次是科研工作量大, 不间断地从事纵深研究, 其节点参考点数占27%, 从某种程度上体现出纵深研究对维持博士生科研热情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见表4) 。 表4 持续的科研热情中子节点的材料信息2. 学术专注维度:高水平的学术专注是提高科研效率的基本素质专注力也称为注意力, 是指一个人专心于某一事物或者某一活动时的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的专注力, 是大脑进行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的基本条件, 同时会提高我们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博士生学术专注度指的是博士生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注意力集中, 专心于所从事的科学研究活动的心理行为。该指标是衡量研究效率的指标, 同时, 也能对科学研究产出进行科学预测。只有对科研活动保持高水平的专注, 才能确保高水平的科研产出或科研业绩, 反之, 则科研产出低下。访谈中发现, 近60%的访学博士生认为所访问大学博士生的科研专注度高,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根据参考点数, 依次是“工作时间心无旁骛, 互不干扰, 工作效率高” (44) 和“将科研与生活分开” (40) , 体现出博士生将科研活动与社会生活同等对待的状况 (见表5) 。正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生C所说:“我们工作时间都专心于自己的工作, 工作效率很高。但在周末或者假期, 大家基本都会选择放松, 这是在为后续的高效工作做充分准备。”同样, 教育学专业博士生D指出:“虽然科研任务重, 但我身边的博士生却能怀着愉快、平静的心情从事科学研究。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同时又很羡慕的地方。”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将科研与生活并重, 使用“两条腿走路”的行为方式从一个侧面解释了博士生科研高效的原因。 表5 高水平的学术专注子节点的材料信息3. 学术交流维度:广泛的学术交流是提升科研水平的最佳路径学术研究最根本的就是交流。[16]学者们通过有效的交流不仅可以提升和扩展知识, 而且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研究, 从而扩大学术影响, 树立学术声誉。哈佛大学创新实验室和教育改革领导小组负责人托尼·瓦格纳在2013年撰写的《教育大未来》一书中指出:“未来世界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7个关键力, 即批判性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跨界合作与以身作则的领导力;灵活性与适应力;主动进取与开创精神;有效的口头与书面沟通能力;评估与分析信息的能力;好奇心与想象力。”其中, 沟通交流能力是一项必备能力。 通过访谈发现, 18位访学博士生都指出, 去世界一流学科访学对扩展视野、增长见识有极大帮助, 同时指出在访学期间更能清晰地认识到科研交流的重要性。访学期间, 被访谈者可以与国外导师、国外其他一流学者、课题组其他博士生等分享科研体验, 交流科研进展, 交换科研想法, 探讨科研问题, 交流群体来源多样, 交流的内容广泛。 根据参考点数, 在“广泛的学术交流”这个树节点中, 参考点数最多的是“朋辈之间你追我赶, 注重团结协作” (22) 。被访谈者回忆称, 由于所在课题组 (团队) 成员来源广泛, 且非常优秀, 博士生身边的“榜样”引领示范作用效果显著。例如, 工业工程专业博士生E指出:“我们团队一个师兄, 在读期间除了学术论文成绩显赫以外, 还成功地申请了好几个发明专利, 并且其专利很快被投入到生产实践中, 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我们很多人都在向他看齐。”同时, “乐于分享研究思想、体验和成果”参考点20个, “积极参加世界一流学者专家讲座和报告并交流”参考点16个, 体现出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活跃程度和积极程度。此外, 课题组内的沟通和交流仍然是博士生从事科研实践的主要形式, 主要体现在“定期参加导师组织的课题组会, 围绕课题热烈讨论”(14) 、“定期与导师面对面单独交流, 共同讨论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3) 等。最后, “课堂讨论气氛热烈” (7) 以及“主动参加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 (5) 也成为博士生扩大科研社交的重要渠道 (见表6) 。 表6 广泛的学术交流子节点的材料信息4. 科研产出维度:高效的科研产出是体现博士生科研活力的核心指标高效的科研产出是衡量科研绩效的重要指标, 它是指博士生在最短的时间里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高效的科研产出, 既能让博士生有效完成既定科研任务, 也能最大程度激发他们的科研热情, 让博士生在科研上更加勤奋。罗伯特·艾森伯格 (Robert Eisenberger) 曾利用二级奖励理论 (second reward theory) 来解释勤奋。他认为, 个体通过勤奋行为产生了勤奋体验, 这种体验具有二级奖励特征, 使得个体为获得更大价值体验而产生更高勤奋度的操作行为。[17] 几乎所有的访学博士生都指出, 访学所在课题组的博士生基本都能较快较好地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同时, 他们的科研成果具有较大的创新性 (28) , 科研成果丰硕 (7) (见表7) 。究其原因, 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独立承担科研任务激发了博士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于一流大学博士生读博机会难得, 博士生表现出更多的“惜时”行为。同时, 在课题研究中需要博士生独立承担科研活动, 博士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激发, 主动投入更多的精力从事科研。二是朋辈压力促使博士生更加努力。世界一流大学一般具有优质的博士生生源, 在共同学习和科研实践中形成竞争氛围, 朋辈之间易于发现差距, 同时也易于受到朋辈努力行为的影响。例如, 社会学专业博士生E指出:“半年的访学经历, 对于我的整个学术生涯都起着重要作用。在这半年里, 我不断反省自己的不足, 深知唯有不断努力, 才能和自己的朋辈竞争, 时不我待。”三是团队协作提高课题完成效率。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不是单兵作战, 而是团队成员相互配合和合作, 共同为课题研究贡献智慧。所有被访谈者都指出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在从事科研时需要团队协作, 毕业之后更要看重团队协作。四是注重深度研究, 确保研究的创新性。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注重深度研究, 即在有限的研究领域注重深入挖掘, 并注重运用恰当的研究方法, 提升研究的创新性。 表7 高效的科研产出子节点的材料信息(二) 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投入—过程—产出模型———基于核心编码的分析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特征基本可以使用CIPP评价模型进行阐释 (见图2) 。博士生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主体, 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其科研动力的最直接、最稳定来源。在博士生主观能动性极大发挥的情况下, 博士生能具备持续的科研热情, 而正是因为有了科研热情, 才能确保其在科研活动过程中时刻保持高度的学术专注, 并且活跃于各类相关学术活动之中。饱满、充实的研究过程是高质量科研产出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 同时也是推动博士生更加努力并维持持续的科研热情和投入的催化剂和助动器。不仅如此, 除了博士生个体主观能动作用以外, 博士生所处的环境对博士生科研活动的影响显著。鼓励创新的社会风气, 大学内部自由的学术氛围,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平等的师生关系, 以及同学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的良好关系等是确保博士生安心科研、热爱科研、投身科研的重要保障。另外, 友好型环境也促使博士生与导师与同学等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他们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促使博士生科研能力的提升和学术水平的进步。图2 基于CIPP的博士生科研特征模型05、启示与建议通过对18位访学博士生的访谈, 从科研热情、学术专注、学术交流、科研产出四个维度, 总结提炼出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具有持续的科研热情、高水平的学术专注、广泛的学术交流以及高效的科研产出四个典型特征。在此基础上, 使用CIPP评价模型对研究结论进行阐释。结合以上分析, 提出对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培养的四点启示和建议。结论:世界一流大学博士生科研具有持续的科研热情、高水平的学术专注、广泛的学术交流以及高效的科研产出四个特征。在此基础上, 借助CIPP评价模型进一步对研究结论进行阐释。建议:一是注重博士生科研热情培养, 确保博士生科研水平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强科研氛围营造, 提高博士生学术专注力;三是搭建国内外博士生交流合作平台, 提升博士生学术交流能力;四是加强团队协作, 提高科研产出水平和效率。
在当今这个社会上,博士似乎也成为了众多企业的用人标准。对于很多高校的学生来说,这也是梦寐以求的学位。但要想成为一名博士生,最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国内博士还是国外博士?不要小瞧这一点点的区别,真正意义上的区别可大着呢!对于很多博士生来说,不想进入企业当一个实习生,进入高校就职就成了一条最为普遍的道路。近年来,很多高校在引进博士时,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就是“海外经历”,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具有海外学习经历者优先”这一点一直存在,成为了很多国内博士生一直跨不过去的坎。在我国清华、北大等众多的一流高校中,新任的教师中,拥有海外留学的经历的教师占80%,有的甚至有多段留学经历,新任的国内博士毕业生则是少之又少。要想在高校里面任职副教授以上的职位,大多数的学校都会要求拥有3年以上的海外经历。这也就说明了海外经历有多重要!海外博士越来越受欢迎,出国读博的人也越来越多,如何选择一个好的学校,菲律宾理工大学给出了答案:菲律宾理工大学是菲律宾排名第二的国立大学,拥有18个分校11个系,可授予46专业的学士学位和15个专业的硕士及博士学位。菲律宾理工大学是菲律宾学生人数最多的国立大学,也是中国教育部推荐的30所大学之一。菲律宾理工大学的优势:1、 菲律宾拥有世界上顶尖的教育资源,能培养学生成为最优秀的国际化人才。2、 尊享海归待遇,学历中国教育部认可。3、 可以为在职人员提供假期集中上课4、 两年至三年获得博士学位,按时毕业,超低成本留学5、 入学手续简单,轻松毕业,帮助学生创业。6、 大专直接读硕士,单独开班,在读期间为优秀学生提供在菲律宾本地年薪8-10万人民币的实习机会。菲律宾大学博士归国待遇:1、 尊享高层次海归人员奖励和优惠创业政策,。2、 享受留学生北上广落户政策。3、 享受购买减免车价20%左右的免税车、创业免税和房租。4、 优秀毕业生可获得到机关单位和央企、国企、外企等相关单位就业的机会。入学要求:参加入学考试、面试合格者直接发录取通知书。申请程序:1、 报名申请:填写报名申请表,提交个人信息及相关资料。2、 资格审查:初审合格后,缴纳服务费。3、 发入学通知书。4、 签证赴菲:招生咨询中心协助学生办理第一次赴菲律宾签证、机票等事宜。5、 抵达注册:申请人抵达学校体检,办理注册手续和考试。6、 学生签证:去菲律宾移民局办理学生签证。
随着中国科技的进步,国内博士的培养水平越来越高,含金量也越来越足,在国内985级别的高校读博士完全值得,如果将来想进高校,可以出国做两年博后,因为有些高校进人时有海外留学经历要求。不过,如果你足够优秀,这个门槛也不存在。整体来看,博士学位是可以获得的最高学位,博士毕业后出路一般都不会太差,下面叶秋会用大家都知道的例子和身边的例子进行说明。国内博士出路差吗?说两个大家都很熟悉的例子,华为八博士年薪百万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八个人没有一个人有海外留学背景,只有秦通博士是香港科技大学博士,非大陆高校背景,华为是中国乃至世界顶尖的通信类企业,他们给这些博士开出这么高的年薪说明了他们对国内高校博士的认可。华为八博士学术背景还有最近很火的90后美女博导、教授李琳,博士毕业即被南方医科大聘为博导教授,本科电子科大,然后北大医学部五年直博,没有一点海外留学背景!什么待遇呢,年薪90万(税前,优秀骨干是70-90万,她拿的是最高级),安家费220万(优秀骨干180-220,她拿的也是顶级),科研启动经费400万(300-400,她拿的还是顶级),妥妥的人生大赢家,出路差,不存在啊。李琳有的人可能还停留在中国培养的博士水平距离国外有较大差距的早期印象上,其实,中国的博士早已今非昔比了,2018年SCIENCE的青年科学家奖就颁发给了万蕊雪,清华大学博士后,施一公的学生,很多人对这个奖可能不是太清楚,叶秋简单介绍一下,获得这个奖的人每年只有四个,全球范围内,颁发对象是两年内获得博士学位的,这个奖的含金量可想而知,颜宁30岁时博后进清华直接就是教授博导也是因为获得了这个奖项!万蕊雪获奖可是实打实的硬实力,九篇共同一作的顶刊,七篇science,两篇nature!万蕊雪所以,国内高校的很多博士水平很高,出路也很好!上面这些都是顶级博士,那一般博士呢?叶秋博士是西安某985高校,师兄弟姐妹博士毕业后基本上就去了高校,比如西工大、西北大学、电子科大、西电、长安大学、西安理工、西安工程、西安财经、陕西科大等高校,也有的去了研究所,例如南京十四所(待遇很不错)、洛阳612、613,石家庄四十所还有西安、绵阳等一些研究所,待遇的话,去研究所的高于高校的,研究所的刚毕业一般15万以上,二十万左右,高校老师就少多了,不过胜在稳定!所以,国内博士的含金量越来越高,出路也没有问题!
985大学的博士有多牛?北大名师:内地一流,放眼世界二三流!虽然现在博士已经不像一二十年前那样稀少,不少人的亲友当中就有博士的存在,甚至有些人自己就是博士,但总体而言,我国拥有博士学位的人,总数目前只有七八十万,并没有很多人感觉的那么多。任何一个通过正规途径获得博士学位的人,都需要付出很多,都是值得尊重的。而985博士是博士这个本来就比较优秀的群体中,相对更优秀的群体。能获得一所985大学的博士学位,都是经历了多年的苦读,特别是博士期间为了达到毕业的标准,而需要耗尽心力做出一定成果,写出文章并发表,最后还得写出经得起审查的博士论文并答辩过关。何况,最近十年来,博士毕业越来越难,各个985高校对博士毕业的标准越来越高,延期毕业的情况越来越多,能够毕业获得学位,其中的艰辛,,往往是一个“炼狱”般的过程,这些,注定了985博士学位必然具备、也应当具备较高含金量。当然,985大学本身也是有差异的,这39所大学虽然总体都很好,但也有相对高下之分。这一点,从市场认可度来说,也很容易理解。从就业市场的角度来看,同样是进高校任教,一流985可以进入排名较低的985大学,或者进入比较强势的211任教,比如北大清华及华东五校的博士毕业生。而普通985往往很难进985任教,除非有较好的成果证明了自身实力,也达到了985高校的招聘要求,比如有几篇影响因子不错的文章。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985博士毕业生无法留校任教的最重要原因,因为达不到留校任教的要求。普通985的博士毕业生,更多的是进入普通211大学或者普通本科任教,要进入比较强势的211往往都有难度或者有一些限制条件。比如,排名20名左右的985大学的博士也可以进入西南财经大学这种不错的211大学,但往往只是聘任,要拿到正规编制往往有难度。而这类博士进入稍弱一点的学校则往往比较受欢迎。从博士培养这个角度来看,一流985(通常指学校为内地top10)固然相对较强,但和普通985相比,也基本并没有明显的压倒性优势,大家同属于一个量级的,都是内地大学中能培养出来的最优秀的人才。放眼世界,则又是另外一个场景。很多专家指出,与国外大学做一个比较,我国985大学的博士,完全无法同世界一流大学的博士相抗衡,这一点,即便是北大清华的博士也不例外。本土985博士的含金量较高,是内地能培养出来的最优秀的人才,但放眼世界,实际上最多只属于二流水准,与国际一流水准的博士相比,无论是眼界、思维、创造能力,还是实际成果,往往都相去甚远。这也是我国名校往往对海外回来的国外一流大学的博士非常青睐,把大多数岗位都留给他们的最重要原因之一。综合而言,在国内,985博士是我国能自行培养出来的最优秀的人才,含金量在内地较高;但如果放眼全球,我们的985博士最多只是二流水准,甚至三流水准,含金量比起世界一流来看,还有很大差距。你对我国博士教育怎么看?你觉得985大学的博士如何?
还有一个月左右,高考就要到了,高三学生现在正在紧张的复习中,期待取得好的成绩,争取能考上好的大学。对于那些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也不要气馁,以后还有考研,还有考博可以继续提升自己的学历。那么就本科生和硕士、博士对比来看,社会上有一种观点认为即使是清华大学的本科生,其含金量要比国内一切学校的博士含金量要高,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博士毕业之所以目前社会上有这种观点,是从高考分数的角度来看的,固然从高考成绩来看,能考上清华大学肯定是分数非常高的,但是高考分数比其他硕士、博士的本科生分数高,因此认为清华大学的本科生含金量比硕士和博士含金量高。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就博士来讲,即使不是清华大学的博士,现在博士的毕业条件要比清华大学的本科生毕业要求要高。而且经历的学术训练也是清华大学的本科生所能比较的,从毕业要求和难度来看,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再退一步讲,一个学校之所以能成为名校,是因为其专业出名和综合实力强,尤其是现在教育部双一流大学改革以后,现在教育部根据学校学科的实力来进行评估,学科评估靠前的学校才有资格成为一流学科。学科评估是根据学校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质量来判断的,就对学校学科和专业做出贡献来讲,博士对学校的贡献要远远超过本科生,比如这些一流大学的科研成果更多的是博士群体做出的,博士每年发表那么多论文,做出那么多科研成果。学校才有了科研成果,才能在专业领域有话语权,才能有知名度,才会得到社会和学界的认可。所以才会出现好大学和差大学的区别,一个大学之所以好不是因为高考录取的学生分数高,而是科研成果突出。否则的话清华大学的高考录取分只要超过哈佛大学就行了,还用得着费那么大劲搞科研活动、发论文来追赶吗?清华大学所以目前社会上流行国内博士含金量不如清华大学本科生的这种观点可以画上休止符了,因为脱离了本质看现象,只能是走马观花而不得要领。对于这一问题,你又是如何看待?
冷丝自媒体原创,拒绝转载!文|刘冷丝栏目|丝说考研很多人注意到报考硕士研究生的种种事情,却很少有人关注到博士研究生的招生情况。其实,自2000年以来,国内博士研究生招生也一直处于火热之中。自2000年国内博士生招生制度改革以来,申请考核制与传统考试制相比已经有所改善,但其公平性和有效性依旧遭到不少质疑。上海交通大学校园我在这里根据研究者提供的相关数据,专门以国内综合实力排名最靠前的6所高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和南京大学为对象,简要分析一下,报考这样的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学校和导师最看重什么?报考有多大的难度?首先,我们看这样一份表格,你看不懂不要紧,我给你解释一下,就就会懂得其中的奥秘。各种申请条件情况一览表从这个表格可以看出,英语水平和科研成果是考察重点,其中英语水平所占比重居然达到了60%的比重。当然,报考者所在的毕业院校也占其中较大的比重,这也难免有其实院校出身的嫌疑,使得一些毕业于普通院校但想继续深造的考生在申请阶段就被硬性条件排除。从公平的角度出发,院校出身与学术水平没有必然的关系,以“毕业院校”作为条件强硬地拦下一批学生,这肯定是不公平的。博士招生制度改革将面试加入申请考核环节,这一改动的目的本是为了评测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术能力,以弥补笔试的不足。清华大学校园但是,事实上,面试并不能很好的评价考生各方面的能力。一项访谈调查显示,导师们普遍认为短时间内难以看出学生的学术态度、能力、潜力及兴趣。并且面试以口试为主,这让口头表达能力强和有娴熟面试技巧的考生占尽优势,考官也容易受主观印象的影响,难以准确地做出客观评价。我们再来看看下面一份表格,这份表格展示了博士生申请过程中材料、面试环节等等在导师心目中所占的分数比重。面试和材料审核所占比重很明显,我们发现,这种以口头表达能力评价学生的测试并不科学,但面试在整个博士生录取过程中所占比重很大,它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考生能否被录取,这让我们不得不担心那些口头表达能力弱却具有较好的学术能力的考生能否通过这一关。由于考核中占比重较大的面试和材料审核这两个环节主观性较强,那么,我个人认为,越是具有明确具体的标准,这越能有效规避招生中的随意性和不公平性,让评分更加客观,这一点恐怕是今后博士生招生应该改革的一个参考。然而,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无论是材料综合考察还是面试综合考察,这些考核方式的考核标准、评分方式的规定都较少。这些重点学校对材料和面试的考核标准都比较含糊,没有具体量化的评分细则,这会使得主考教师在评分时无法统一评价的尺度和标准,导致评分结果客观性不强,这也是需要改变的一点。浙江大学校园在博士生选拔过程中,导师决定权过大也是产生问题的源头。在上述6所顶尖级国内高校中,很多学科的导师甚至有一票否决权。过大的个人权利会给选拔的公平、公正带来巨大的风险,我们不能保证每一个导师都能严于律己、严格以学术的标准、遵守道德操守,再加上监督机制并不完善,这些漏洞足以导致一些不公平现象发生。在2010到2016年,很多高校不断地进行了博士生招生制度改革,不过,现有的博士生招生制度仍有较多问题,考核的公平性没有从根本上得到保证,国内博士生招生还是有很大的改善空间。敬告|刘冷丝所有文章首发『百家号』,如有错漏和最新信息,作者将在首发媒体评论版块及时更正和补充,也请各位网友批评指正,谢谢您!
在传统的中国式教育里,很多人都秉持着知识改变命运的说法,特别是农村的孩子,都想着通过高考和知识去改变自己的一生,可以说是含辛茹苦十几年,想要去追求自己不同的人生,有很多人觉得在大学当老师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那么对于学历比较高的博士生,毕业之后能去哪些大学当老师呢?我们的网友对此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网友一:对于一般的博士生毕业之后,到底去哪些大学呢?其实对于这件事情是不能一概而论的,是要涉及到很多的地区乃至能力方面的一些问题,就像我的一个朋友在北京读二本,他们学校的老师现在大部分都是985的博士毕业,但是如果是在三四线的城市的话,可以说并没有太多的劣势,关于能力方面的问题,虽然学历是相同的,但是能力却是高低不平的,所以一些能力比较高的话,在大学的选择上是占据着很高的优势的,所以这些问题并不是笼统的,是要看自己的一些选择。网友二:如果说博士这样的学历放在以前的话,进入很多名校的机会是非常大的,但是现在大家都知道,就业压力很大,所以很多人的竞争是越来越大的,现在博士毕业想要进入本科院校的话也是有很大的难度的,特别是一些比较好的本科院校,更加是雪上加霜,因为大家都觉得大学老师的待遇是很不错的,所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到大学任教。之前我读本科的时候上过院长的课,他就说引进了一个重点院校的博士生,薪资待遇是校内公寓永久居住权,还加上30万的安家费,6万的科研基金,而且这只是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城市,我是一线城市,可以说是更加不错的,这样的薪资待遇无疑会吸引更多的博士生,所以竞争压力是很大的,这个是需要看自身的能力。网友四:对于现在目前的状况,很多普通院校的博士生想要去本科大学任教的话,是有很大的难度,特别是二本一本的院校,都是对这些学历有着很高的要求的,毕竟现在的博士生也是一抓一大把,所以的话是有很大的难度的,当然这也跟自身的学术水平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取得了很好的科研成就,可以说是有很大的机会能够到高校任教的,但是现在很多的学校是通过关系介绍进去的,所以的话,想要自身去找工作的话是很难的,但是这样的福利待遇是值得去拼一下的,如果一开始就有这样的想法的话,最后还是要去更好的学校读博士,这样的话会有更大的机会。网友五:我女儿就是一个211博士,还联合培养区澳洲读博,所以我们家里会经常讨论这样的一个问题,以这样的学历来说,进一个普通的本科去当老师是可以的,比如二本三本,但是一本的话就要看能力了,所以这样的情况在以后可以说是越来越难,因为现在大部分的学历都是比较高的,那么招聘的条件就更高了,这都是很现实的问题,现在的人不得不重视教育的问题。那么对于这个话题,你是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欢迎点击关注!获取更多有价值信息哦!都说学以致用,可毕业后真正能学以致用的却很少,即便博士毕业,很多人也无法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继续深耕。更有博士毕业后,即便进入自己专业领域的研究院所,最后大部分慢慢进入了管理岗位,做着不需要博士学历的工作。有人说“国外博士进企业,国内博士进机关”!似乎有一定道理。池大为验证了这个道理。虽说现在很多灌水博士,但不可否认,大部分博士都是专业领域的顶尖级人才,如果好好培养,很容易做出大的创新和突破。所以,博士一直是人才市场上的香饽饽,尤其是重点大学的博士,一张学历畅通天下,毫无压力。可是,待遇好的大型国企仍然是博士们青睐的对象,很多博士进入单位以后,慢慢地放弃了原来的专业,改走行政路线,进入了管理岗位。管理岗位与学术岗位的最大差别就是,不需要很深的专业知识,并非一定要博士学位。可是,这么多博士挤破头进入这些岗位,恰恰说明了人的趋利性。没有人会愿意待在一个待遇一般、没有前途的位置。就好像《沧浪之水》中的池大为,如果在上学时看这本书,一定认为情节太夸张,可工作以后再读,心境全然不同。90年代的研究生,“稀有物种”的池大为,进入机关做了一个普通员工。在本科都稀罕的年代,池大为如鹤立鸡群,成为单位仅有的一个研究生。入职时特殊的待遇、初见领导时的热情洋溢,让池大为的人生实现了开门红。初生牛犊不怕虎,基层对传染疾病的调研,让池大为看到了底层百姓的苦楚,出身底层的自己,深有感触。看到单位公费配备汽车的花费,愤然不平,在一次单位会议上,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单位可以减少开支,用在传染病治理上。会上的同事,听到池大为的发言,一个个目瞪口呆。结果,领导愤然离场,领导同事一个个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纷纷对池大为的发言表示反对。即便事后有人偷偷去看望池大为,表示会上意见并非自己本意,只是出于无奈!因为此事,池大为开启了几年低迷的人生。领导的排斥、同事的疏远,让他最后不得不选择离开,进入一个下级研究单位。虽然自己喜欢读圣贤书的生活,但是,家人一次次的遭遇,让闲云野鹤生活的池大为渐渐变得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方式。尤其是儿子烫伤住院,因为住院费四处低三下四地借钱,为了让医生尽快看病,到处求爷爷告奶奶找关系。连自己平时最看不上的丁小槐,这个时候也成为了自己的救命恩人。丁小槐的一个电话,就解决了池大为怎么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即便几年发表了十几篇高水平论文,此刻的池大为再也没有任何成就感,开启了另一种人生。从一心沉迷学术,到不断揣摩领导意图,即便领导一个眼神、一个语调,池大为都要琢磨好几个晚上。最终,在晏师傅的指导下,在仕途上开启了开挂般的人生。同样的努力,池大为得到了更多。职位、权力、荣誉,如春天树头的柳絮扑面而来,挡都挡不住。最终,池大为坐上了一把手的位置,更是春风得意。此时的池大为,回首往事,自己父亲终生信奉的好人真理,似乎不明白父亲的信仰动力从何而来。可是,如今的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是那么顺利。房子、车子,再也不用为孩子上幼儿园四处找关系,也不用在医院四处打电话借钱,这些事情即便自己不做,总有人争先恐后地替自己安排的妥妥当当。一切似乎都是如此美好。看这本书的时候,说实话,很过瘾。似乎池大为告诉了我们,为什么国内博士或者高学历都挤破头进机关!小伙伴们,你们怎么看池大为呢?想了解池大为更多可以点开链接。欢迎留言讨论。多个关注多条路!欢迎点击加关注!
李永刚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9年10月28日 06 版) 江苏南京,第八届留学人员南京国际交流与合作大会海内外博士项目洽谈会开幕。参会的博士后用手机扫描二维码获取项目详情。(资料图片)视觉中国供图 博士人才是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战略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受到国家“双一流”建设和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对高水平人才需求的刺激,以及众多一、二线城市加速经济动能转换升级,不断加剧的城市人才争夺战的影响,学术内外部的博士人才市场需求迅速扩大。一时间,博士毕业生成为劳动力市场中的“香饽饽”。 博士的就业选择和去向不只是影响个体和家庭发展的个人行动,更成为教育界、学术界、产业界和各级政府等众多相关利益方关注的重点。在我国,每年毕业的博士生数量只有研究生毕业总数的十分之一左右,占比不及大学毕业生总量的百分之一。其中毕业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博士更是少之又少,是名副其实稀缺的高层次人才资源,他们的去向与发展关乎国家高等教育、科技系统和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 教育部直属高校科研实力雄厚、类型齐全,可以较好代表当前我国知名大学博士毕业生的情况。为了厘清当前我国高水平大学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笔者选择2018年5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24856名博士毕业生就业数据作为样本,约占当年全国博士毕业生总量的41%。笔者在对博士毕业生就业的整体状况与态势、职业选择和地域选择进行说明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对博士毕业生就业选择与流动趋向特征的分析,为博士生教育改革、城市引才策略和区域均衡发展提供参考。 博士在学术系统就业的比例呈下降趋势通常认为,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博士毕业生的主要去向,不过由于近10年来博士生培养规模的快速增加,高校教职需求的缓慢增长导致学术劳动力市场开始饱和,致使博士毕业生获得学术职业的难度逐渐提高。 笔者对教育部直属高校博士毕业生的调查显示,选择学术职业的比例只有50.2%。据蔡学军和范巍等人的统计,1997年、2007年博士毕业生选择学术职业的比例分别为74.6%、54.3%。综上所得,笔者认为,近20年来,我国博士生在学术系统就业的比例一直呈下降趋势。 对于学术界就业溢出的博士毕业生来说,博士后是有志于学术但无法直接获得理想研究型大学教职的博士毕业生最主要的选择,因此正常情况下,随着博士毕业生数量的快速上升,选择博士后职位的比例就会越来越高。但蔡学军等人的调查显示我国高校博士毕业生选择博士后职位的比例一直不高,在2008年之前,博士毕业生选择博士后的比例始终低于5%。近年来攻读博士后的比例虽然有所提升,2018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博士毕业生中深造的比例约达到11%,但与美国高校同期博士生中39%的毕业生攻读博士后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企事业单位成为博士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去向受到博士生培养规模快速增长和知识经济兴起的影响,现代博士与学术职业之间的联结开始出现松动,越来越多的博士毕业生倾向到工业领域、政府部门和第三方组织等机构中就业。 据有关调查显示,中国博士毕业生在1997年时选择到工业界、政府部门和各类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分别只有4.2%、5.5%、1.6%;到2007年博士毕业生中选择到企业、政府部门和各位事业单位就业的占比依次达到5.9%、6.2%和15%。在此10年中博士毕业生选择到事业单位的比例出现较快的上升态势。 到2018年时,从教育部直属高校博士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来看,除政府部门就业较为稳定外,流向企业和事业单位的趋势更加明显,其中选择到工业界就业的比例急速攀升到19.39%,选择到各类事业单位就业的占比也达到20.66%。 如果与同期美国博士生的就业流向相比,可发现我国高校博士毕业生从学术界流向工业界的比例虽然低于美国,但增长速度更快;而在非营利组织就业的比例,中国高校博士毕业生要高于美国博士毕业生。 学术单位属地及所在区域是博士生就业的主要选择受到前期学术资本积累、地缘亲近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地选择呈现出非常强的属地就业特征,笔者的研究发现:教育部直属高校博士毕业生在属地的就业率平均达到51.67%。其中,属地就业率超过60%的高校达到5所,主要集中在东部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和京沪行业特色高校,例如东南大学(73.85%)、北京中医药大学(72.09%)、合肥工业大学(69%)、山东大学(68.97%)和上海财经大学(62%)等。属地就业率在50%到60%之间的学校达到了11所,在该区间除了四川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两所西部地区高校之外,均为东部地区高水平大学。 除了优先选择属地就业外,就读地所在区域也受到了博士毕业生的青睐。笔者统计发现,博士毕业生在属地所属区域(不包括属地)就业的比例平均达到17.8%,除天津大学博士毕业生在华北地区就业比例低于华东之外,其余各高校在属地所属区域的就业比例均超过了其他区域。其中华北、华东和华中地区高校博士毕业生围绕属地省份就业的比例较为接近,基本都在18%左右。西北和西南地区高校博士毕业生在属地周边省份就业的比例相对较低,不过也都超过了10%,兰州大学和重庆大学毕业博士生在属地周围区域就业的比例接近14%。 来自中部地区的博士毕业生倾向于选择到东部发展在属地及所在区域就业之外,还有相当多的博士毕业生选择到其他地区谋求发展。这种就业迁移到底是受生源地吸引还是外部发展机会驱动? 为了探究背后机制,笔者的研究选择位于东部和中部的7所代表性高校(包括山东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中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作为样本,分别对每所高校博士毕业生排名前五的生源地和就业去向地展开对比分析。 结果显示,山东和河南作为主要生源地的次数均达到了7次,安徽达到了6次,山西、湖北、湖南和江苏也都达到了3次,河北、上海和江西则各有1次。与此相对,作为博士毕业生主要就业流入地的分布却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有5所高校博士毕业生将江苏、浙江和河南作为主要流入的省份,有4所高校博士毕业生将北京、上海和广东作为主要流入的省市,有2所高校博士毕业生以山东、安徽和湖北为主要流向的省份,湖南、江西和广西则分别有1所对应的高校博士毕业生将其作为主要就业流向目的地,而山西与河北却没能作为样本高校博士毕业生流动的主要选择。 两相对照发现,作为博士毕业生主要输出次数大于输入次数的省份,包括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湖北和湖南,基本上都属于中部地区。而作为主要输入次数大于输出次数的省份,包括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和广西,除广西之外均属于东部地区。 换言之,中部省份充当了人才主要输出地的角色,东部省市则成为博士生主要流入的目的地。 西部省份高校博士更倾向于在区域内就业与中东部教育部直属高校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地域流向不同,西部教育部直属高校所培养的毕业生对本区域的“忠诚度”更高。笔者选择兰州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作为西部代表性教育部直属高校,研究发现两所高校的博士毕业生并没有大规模流向中东部,西部对流入的博士人才有较高的吸引力。 以地处西北的兰州大学为例,华东、华北和东北地区生源输出到兰州大学的博士生源比例要大于回流到上述地区的比例,也就是说兰州大学为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人才储蓄与涵养功能。同样,西南财经大学,除华北外,其他区域输出的博士人才生源绝大部分都留在西南地区。华东、华中和华南等相对发达地区作为人才输出的比例要大于回流到各自区域的比例,东北地区输出和流入的比例接近。 概言之,在博士人才环流过程中,西部地区较好地吸引和存留了其他地区的博士毕业生,并没有成为其他区域的人才净输出地。 知名大学博士毕业生就业流动的趋势与思考通过数据分析,笔者研究发现当前博士毕业生总体上保持了非常高的就业率,除了部分农林、师范和中南地区的高校外,就业率均超过95%。在就业流动趋向方面,博士毕业生流向学术界的比例出现下降,流向企业和各类事业单位的比例相当,且均呈现出较高的增速。在区域就业流动上,显现出围绕属地为核心逐步向周边区域递减的态势和格局,但在博士人才的环流过程中,中部承担了同时向东部和西部输送人才生源的作用,东部吸引了大量非本区域生源的博士人才,西部地区高校在博士人才的培养和引流上起到了存储与涵养作用。 从教育部直属高校博士毕业生流动趋势中可以看出,当下博士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和流动呈现出诸多值得关注的新特征,这对博士生教育和学术系统改革以及区域人才引进具有一定的启示。 首先高校学术职业吸引力一般,博士毕业生就业学术溢出流动较快。受到博士生培养规模快速上升和学术职业饱和的双重影响,许多博士毕业生会攻读博士后作为延迟获得学术职位的过渡性选择,这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博士毕业生就业的一个显著特征和普遍趋势。然而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高水平大学中博士毕业生选择博士后岗位的比例总体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研究队伍的后备力量与水平。因此,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博士后工作站的建设与管理,健全高校教师薪资、评价、管理和保障等制度,提升学术职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其次流向非学术部门博士毕业生的培养质量需要引起关注。如果单从服务知识经济发展、提高公共事业管理水平的角度来看,我国教育部直属高校博士毕业生较好地响应了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但其中隐含的质量问题或许值得我们重视,相关研究显示我国高校博士毕业生中,选择到企业就业的学生有科研能力薄弱而被动流出学术界的因素,这对提升我国企业的科技研发能力而言未必是好事。因此从长远来看,在倡导博士毕业生到工业领域就业的同时,确保博士研究生具备良好的学术内外部工作能力或许同样重要。 最后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国家统筹发展的重要部署,从国家层面而言,在确保高层次人才公平合理流动的同时也需要兼顾区域均衡与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强调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人才支持与引导之外,中西部地区省份自身也应充分利用博士毕业生围绕属地就业偏好的特征,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引进政策。通过优化区域内各级高校的学术生态环境、提高教师职位的待遇条件、引导和支持属地企业加大研发创新的投入聘用博士人才,以及在省外常态化召开专场人才宣讲会和招聘会等方式,吸引优秀博士生就业。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经授权转载,有删改) (作者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