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三年制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的这一年,毕业生刚踏入求职赛道,迎面而来的第一问题却是——“非全到底算什么”。根据新浪舆情通8月的数据显示,“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全网声量达到1.5w以上,一个月内登上两次热搜。国企央企利用系统后台剔除“非全”申请者、中石油长庆油田公然毁约、多地住房及落户补贴不包括“非全”毕业生……种种歧视引发热议。发声的除了“非全”群体,还有表示不服的路人:如果什么都统一对待,还要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干嘛?话题争议性因此直线上升。对于这一质疑,“非全”群体虽然感到愤怒,但心中也不禁问天问大地:如果培养的时候就全都统一对待,为何还要在我的学位学历证上标注一个“非”字?“非全日制”终究是错付了吗?过去,国家为了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特意为在职人员设立了联考,只要通过联考、完成学业,就能获得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这就是所谓的在职研究生。众所周知,在职研究生的考试门槛低,授课时间少,即使没有教育部颁发的学历证书,还是有很多人为了给简历贴金,纷纷加入在职读研大军。在这个时期,在职研究生的质量明显是不能与全日制研究生抗衡的,不仅缺乏学术氛围的浸染,而且存在不少高校放水招生的情况,低进低出成为在职研究生的水货标签。2016年9月,教育部出台关于非全日制研究生改革的新政,政策规定当年11月30日之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照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也就是说,非全日制研究生取代了曾经的在职研究生,成为非脱产学习的一种新方式。然而,在社会公众以往的认知里,两者都是同等质量的“水货”。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调查显示:超过70%的毕业生拒绝就读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主要理由就是毕业证书和学信档案上标注的“非”字不光彩。微博有一名博主曾经发起投票:如果时光倒流,你还会选择统招非全日制研究生吗?同样是近70%的网友毫不犹豫选择了不会再读,个中辛酸只有读过的人才懂。知乎上有个楼主扔出一句痛心慰问:“非全日制的研究生们现在你们怎么样了?”首赞“XCPP”网友除了回应“极度痛苦,非常后悔”之外,还加了一长串的事实例证——“非全的培养实在太有‘含金量’了”。根据XCPP的讲述,学校对他的要求是前两个学期脱产和全日制的学生一起上课,不仅考试难度和全日制拉上同一水平线,学分要求也比全日制多。考勤、日常作业、课堂展示、论文提交、期末考试一样都不会少,连开学都要按规参加军训,XCPP抱怨的不是课业压力大,而是明明我这么努力修学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尊重。2016年,教育部曾在文件中明确要求: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要“坚持统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最最重要的一点是——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2016年9月14日,教育部办公厅正式发布通知,许多人正是冲着它去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如果要来解读“统一标准,同等质量”这句话,那么非全日制研究生在网络上的义愤填膺,就不应该被讽刺为“狗急跳墙”。首先,非全日制研究生在2016年改革之后必须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统一考试,录取分数线和全日制研究生并轨。相比过去的联考,在职人员攻读非全日制研究生的难度直接攀升,在录取这一关就已经把许多学术诚意不足、报考动机不纯的人员筛掉。能够被录取的,基本付出了相当的业余复习时间。其次,非全日制研究生之所以能够在毕业时拿到学历和学位双证书,就是因为“统一标准”四个字在成绩考核环节贯穿始终。从入学录取,到科研成果、学分考试、毕业盲审,每个环节都不会因为所谓的“非全日制”而降低标准。学校用一种最公正的方式完成了“同等质量”四个字的验收。“唯学历论”不是问题的根源真正让非全日制研究生倍感委屈的,不是在校考核的严格,而是出校待遇的不对等。网络上声量最高的讨伐就是几乎所有私企,甚至某些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招聘都将“全日制”这一要求摆上台面,非全日制研究生被粗暴地划归“非”正规、“非”能力、“非”质量,他们作为硕士研究生被莫名其妙撵出了受益圈:某些地方政府的“人才引进”、“优才招聘”、“非普通就业”不面向非全日制;某些城市的落户补贴、人才安居、档案转移不接收非全日制;某些企业的招聘启事明确拒绝非全日制应聘,连下拉选项都消失不见……一系列社会性歧视直接引爆导火索。2020年8月,某统招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参加内蒙古鄂尔多斯杭锦旗和准格尔旗的教师招聘时,均被以“学历不符,非全日制学历”为由回绝,一则投诉激起“非全”群体在舆论场上的集体声讨。这并不是非全日制研究生第一次在就业市场上遭遇差别对待。早在去年12月份,某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海南中学的公开招聘中,经过三次公告进入体检环节,这本是一件双方适配、值得高兴的事,后续操作却让“非全”群体挨了一拳:“海南中学及有关部门未征得该同学同意、告知其有关权利,听取申辩,未经过复核程序,未制作公开招聘违纪违规行为处理决定书,未依法送达被处理的应聘人员就取消了其资格。”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的这一投诉,让非全日制研究生这一群体迅速占领舆论场。这无疑是在暗示“非全”群体修了一个不受待见的学位。“非全”群体的愤怒点不在于读了个“假”硕士,而在于你让我相信了无差别的培养标准,却没有给我无差别的竞争地位。都是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毕业的研究生,“非全日制”怎么就成了我不具备某某资格的正当理由?更何况,大多数非全日制研究生所付出的,远不是一句“反对唯学历论”能够补偿的。在教育部的统计数据中,相当大比例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是当年的本科应届毕业生,他们不仅要承受高额的学费,还无法申请奖助学金、无法享受学校住宿。大部分学生在这三年时间里选择脱产学习,剩下的迫于经济压力走向临时职场。在家人眼里,“非全日制在读”等同于成人教育、考研失败,在学校眼里,“非全日制”意味着无权享受全日制学生福利。在企业眼里,“非全日制”群体是不明不白的毕业生,既不算应届,也不算人才,“非”字正式发挥否定作用,既然你“非”全日制,那我们公司也“非”你所属。有人觉得这是企业正常的风险偏好选择,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以学历为起点的就业歧视。但如果这个时候把矛头指向“唯学历论”的弊病,是不是就暗示了“非全日制研究生”这一学历掺水?“非全”群体该往何处去一项本来是为了给不同人群提供不同教育形式的善意增设,成为学生们避之不及的鸡肋。非全日制硕士学历在用人单位眼里还不如全日制本科,解聘和拒签事件频频发生,社会认可度低到连政府接收都受阻,投诉、信访、发稿等一系列怒而起之的操作只等来致歉和少数调整。想要解决这种培育和接收的失衡、选拔和后置的失衡、初衷和结果的失衡,或许仅凭相关部门一纸“平等”的提示是不足够的。2013年3月8日,武汉大学2014届毕业生春季校园供需见面会在该校工学部体育场火爆进行,2万学子挤爆见面会。/图虫创意从最原始的意义上看,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对象应该是在职人员才对,提高考试门槛也只是为了实现“同等质量”,然而政策调整的结果却变成:大部分在职人员无法通过统考初试,应届毕业生退而求其次攻读非全研究生,“双证”的质量是保证了,培养的主体对象却偷换了。有人提出,统考科目是不是应该针对社会人士做出方向上的调整,比如借鉴美国的研究生入学考试GRE、我国的MBA联考综合能力测试,用一般性通用能力测试来替代业务课考试。比如根据专业的设置,“按照社科类和工科类的划分,社科类增加阅读分析、审辨思维等内容,工科类增加数据处理、计算思维等内容”。难度可以维持,但方向是不是可以调整?针对性是不是能加强?也许这是未来非全日制研究生在选拔环节就要解决的失衡。也有人提出,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最大污点在于名字上的一个“非”字,社会凭证识人,取消名字差异或许能够最快找回“非全”群体丢失的权利。比如说“对达到毕业标准的硕士研究生一视同仁,在学信网及学历学位证书上保持完全一致,避免因差异化而引发误解和对立”。非全日制研究生要面对的栅栏还有很多,将来能不能真正享受到全日制有关的配套政策,能不能走出就业歧视的怪圈,能不能全面落实补贴落户政策,在突如其来的经济冲击下是否不再成为企业最先选择的替罪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很多壁垒要破。参考资料《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遭区别对待?“一视同仁”呼声高》,新浪舆情通,2020.09.06《一名非全学子对“非全”现状的见解》,统招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博主,2020.09.06《引爆“非全日制研究生”话题的网友受访:希望能为后人铺路》,钟煜豪,孙嘉璐,澎湃新闻,2020.09.03《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中“隐形失衡”问题探究》李骐,戴一飞,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02):32-38.今日互动你怎么看待,非全日制研究生面临的待遇?撰稿 | 峥峥编辑 | 秋裤排版 | 瓜子* 未标注来源图片来自网络原文首发于《新周刊》旗下公众号“有间大学”
上一篇出炉后,有热心读者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国内读研和国外读研,在就业和国内认可度方面,还有以后读博方面有什么区别吗?当时在微信中,感觉一言难尽。为此,写一篇文章来详细说说比较好。国内发达地区的985大学的强势专业读研,就业前景不错。985的硕士和博士仍然有各方面的竞争力。下面延续上一篇,谈谈国内外读研的区别。从就业角度来说刚毕业的海归没有太大的竞争优势,但好在许多国家毕业后给工作签证。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爱尔兰等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欢迎留学生毕业后工作至少两到三年。有海外发达国家工作经验的同学,回到国内,非常受欢迎。从国内认可度来说社会需要海归,多个一线城市有专门的海归落户政策。比如上海,欢迎全球前500强大学硕士优先落户。购车免税等政策就不一一细说了。告诉大家一个小诀窍,参考教育部涉外信息监管网上所列举的海外大学名录,都是中国政府认可的大学,毕业之后享受海归待遇。从读博的角度来说国内外的硕士都可以申请国内的博士。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普遍政策是,必须海归博士才能入职,执教高校。另外一方面,质量很重要。我不想蹭翟天临的热点,这样的热点将迅速退潮。类似事件以后不会绝迹,影响和所存在的土壤也远未消失。博士承载着为人类文明,拓展智慧边际的使命。必须要有开创性的研究和顶尖的建树,不然哪有意义?2008年4月,在首届全国地方大学发展论坛上,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透露,中国大陆获准授予本科学士的大学有700多所,美国1000多所,但我们拥有博士授予资格的高校超过310所,美国只有253所。2007年,我们的博士人数超过5万人,自此以后一骑绝尘,在数量上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我见过一些非常优秀的国产博士和博士后。当时不禁要想,如果有第二人生,经历英美顶尖大学严苛的学术锤炼,或许他们,能变成更好的自己。禅定时刻毕业后,即便文凭扔海里,仍以谈吐仪表,才干学识笑傲江湖。文凭扔掉后,留下的内在不动产占整体留学的收获,叫文凭的干货率(SAM李老师发明专利^_^)。有的学校徒有其表,干货率接近零。如果文凭扔掉,什么也没留下,远离这样的学校,国内外都有。拥抱干货率接近100%的学校,人生赢家的做法。即使文凭扔了,收获满满,内功深厚,可以傲立不倒。同学们,不要真的扔哈!说说而已,别冲动,嘿!说你呢!NOTE:中国教育部涉外信息监管网,外国高等学校名单http://www.jsj.e.cn/n1/12018.shtml
来源:广州日报近日,教育部发布《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公告》,公告显示,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时间为2019年12月21日至12月22日,超过3小时的考试科目在12月23日进行。应届考生预报名时间为2019年9月24日至27日,而研究生正式报名时间为2019年10月10日至31日。在国内考研人数逐年增长的情况下,业内人士表示,有些学生将考研目光投向国外,而要想获得名校录取还是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在专业选择上也可以考虑一些就业前景较好的“小众专业”。国内考研报名人数逐年增长国内考研与出国读研各有优势据统计,2019考研全国报考人数为290万人,比去年增加了52万人,增幅达到21.8%。虽然2020年考研人数还难以下定论,但从每年的考研人数增长的情况来看,2020年考研人数极大可能会突破300万人。景鸿教育总经理唐泽坤表示,就业压力及就业门槛逐渐上升、知名公司对拥有研究生学历的岗位需求越来越大,让许多学生想依靠读研、读博来获得更多的学术资源并实现就业目标,这是导致大量人士加入考研大军的主要原因。在这样的趋势下,国内考研还是出国读研再次成为热门话题。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国内考研盛况,有部分人支持出国读研,认为其具备时间成本低、录取制度灵活、就业技能提升等优势,也可以开拓视野,接触多元文化,了解行业前沿资讯,但动辄几十万元的花费令人却步。也有部分人认为国内读研经济压力较小,可以积累人脉资源,但国内科研和学术环境相对较弱,而且两三年的读研周期也有些漫长。其实,两者的主要差别包括:一是时间成本,国内研究生通常根据专硕和学硕的设置分为2~3年,而国外的学习通常是1-2年,其中,英国等的学术体系一般为1年。二是录取难度,国内研究生人数逐年增加,每位考生只能申请一所学校的一个专业。受欢迎的学校和专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还需要进行初试和复试的层层筛选。而出国留学是采用申请制,学生可以同时申请多个院校。 三是费用方面,国内学习的学费一般在每年8000~20000元左右。但也有部分专硕或非全日制硕士学费较贵,具体要根据学校和专业来定;如果在国外留学,费用将根据国家和学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英国和美国的学费相对较高,每年10万~30万元不等,但也有奖学金和平价的留学国家可以选择。从就业趋势来看,国内读研对进入国家单位和机构的帮助较大;出国留学的优势在于,大部分单位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待遇。唐泽坤表示,国内考研与出国读研各有优势,建议大家切忌盲目从众,要清楚自己读研的意义及规划,按照理想、能力、费用等方面进行全面考虑。例如偏向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的人士,可能国内读研更具优势;憧憬外资企业的人士,出国读研可能更为适合。选择出国读研需要注意的是,国外很多高校都遵循“先到先得”录取原则,越早申请,越容易成功。而且一定要选择教育部官方认证的学校,以防文凭不被认可。国外读研专业选择有技巧学制一年 英国读研成首选申请国外读研,英国研究生因学制一年而成为众多希望减少时间成本的学生选择。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的数据显示:2015年到2018年中国学生注册就读英国授课型硕士的人数持续增长。由于授课型硕士课程只需1年,省时省钱,学历全球认知度高,可以预计,在未来几年去英国就读硕士课程的中国学生数量仍然会增长。从HESA的数据来看,在2017~2018年度,英国最受欢迎的专业为商业&管理研究类(商科),就读人数达到58420人,占比达到英国就读人数的23.63%。据广州启德留学英爱部经理陈燕雯介绍,商科的申请人数占通过启德申请入读英国高等教育总人数的56.09%,这也体现出中国学生的就读方向,依旧以商科为主。教育类专业在启德留英学生申请中排在第三位,传媒和文学排在第二位。其他专业分别是创意艺术与设计、法律、计算机科学、数学、建筑、机械、电子信息。陈燕雯表示,在大学里还存在着不为人熟知的“小众”专业,这些专业有着特定的人才培养方向。比如学考古学,未来可留校任教,进入博物馆、考古研究所等,也可以进入传媒业,从事考古相关专业记者、制片人等,也可进入艺术品投资领域。学医疗成像专业,可以在医疗保健和研究领域的成像相关项目寻求职业发展,或进行博士研究,也可从事放射学的医学临床工作。学纳米材料与材料科学,可就职于研究所从事科学研究与应用工作,也可以在大学里授课。学系统芯片专业,毕业生有机会受雇于世界领先的技术公司,如IBM、Arm、Google等。当然,该专业也有利于个人创业领域。澳大利亚推一年制硕士课程澳大利亚近年来也成为热门留学读研国家之一。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赴澳大利亚留学的中国学生批签数为54414,2012年至2017年,中国赴澳留学生批签数持续6年高速增长,增长率高达128%。启德教育发布的《2019年澳大利亚留学报告》调研数据显示,正在办理澳大利亚硕士留学申请的学生,前四大原因分别是“自己的成绩能申请到排名更高的学校”、澳大利亚教育质量高、申请比较便捷和毕业后可申请工作签证。澳大利亚的硕士课程学制为1~2年,大部分学校的课程为1.5~2年。对想要快速提高文凭的同学,多校推出了一年制的硕士课程。这类课程主要集中在商科、传媒、艺术设计、工程、社工、法律、生物、音乐表演等学科领域。相比两年制硕士,花费更少,课程更紧凑,更适合有较强的自律性和学习能力的同学,能尽快毕业进入职场。面对申请人数上涨、院校录取条件变更以及专业申请出现重大变化等因素,对于2020年或以后想去澳大利亚深造的学生来说,专家建议在大二结束时就应确定好留学计划,提前递交申请。同时,计划读研究生课程的学生,选专业时需考虑本科专业背景。澳大利亚一些专业对学生的本科专业背景有明确要求,如果未能满足专业背景要求则无法申请。
考研初考放榜了!同学们悬着的心可以放下了,虽然考试的结果有人欢喜有人忧,但是起码在出了结果之后同学们对于自己的毕业规划会有更清晰的方向。如果考试结果不尽如意,那么同学们考虑的是再战二考,还是考虑申请国外的硕士课程呢?很多同学担心现在如果已经大四下学期,或者是已经毕业后,申请去澳洲读硕士不知道还来不来得及,那么我们就介绍下澳洲硕士课程的情况和申请流程。澳洲一共有39所大学,世界排名前100的大学有7所,而中国仅6所,前500名的院校,澳洲有23所,中国有21所,我们比较熟悉的广东的中山大学,位于世界289名,但是大家都知道,考取中山大学研究生犹如进入独木桥,相对而言,对于澳洲的院校,其实前200甚至前100名,都属于常申的院校之列。澳洲院校对于澳洲院校,每年有两次开学,二月和七月现在即将踏入三月,如果同学们决定申请澳洲院校研究生,抓紧时间做好申请的每一步,是很有机会可以赶得上七月份的开学,建议确定要申请的同学务必及时确定一个信誉好的留学机构,做好留学规划。金吉利留学和澳洲几乎所有的院校都是一级代理关系,可以为同学们的留学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对于澳洲硕士申请,下面就介绍下留学规划的流程:确定好申请的院校和专业等留学方案,参考自己的专业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好硕士课程的方向。准备好申请的资料,在提交资料前做好充分准备。对于还没有考取雅思的同学,及时准备雅思,参加雅思考试。递交申请,等待录取。拿到有条件录取之后,根据自己的雅思成绩,判断是否符合院校要求,如果符合要求,可以确定最终院校换取Full Offer。如果雅思成绩未达到要求,是否来得及报读院校提供的语言班或者需要推迟到明年年初的开学时间。进行缴费,递交签证申请。等待签证下签,做好行前的指导,提前安排机票住宿等。因此,即使在国内考研失利的同学,也不需要灰心,申请澳洲硕士课程一样可以使你得到更好的发展。澳洲的教育制度受到世界各地的认可,研究生学历在可以在中国认证,回国发展起点更高,毕业生人数每年增加,何不及早安排,提高自己的学历和竞争力!
汇总:之前有收到关于两次国内考研失败后,是继续努力还是考虑出国读研的问题。由于他本人是转专业自学考计算机研究生,失败后已找到计算机专业的相关工作。而且他本身喜欢研究该学科且有读博继续钻研的打算。国内本人没考过研究生,欢迎考过的最底端评论区讨论。国外方面还是认为他很适合考研究生的,建议边工作边准备语言考试和申请材料,继续努力申请研究生学习。以下是正文:之前收到一个问题,是关于国内两次考研失败后是否继续还是改考国外研?他说他本科是国内电子类强校,在校平均成绩80+。大三开始对计算机产生兴趣,开始准备跨专业考某顶尖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备考期间自学过C语言、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算法与数据结构等相关内容,刷过100多道算法题,也做过一个三个月左右的计算机项目,认为自己对计算机有了自己的认知和知识体系。但是第一年考研失败他认为是心理上没能承受导致的。今年第二次考试他认为自己心态没问题了,但是离分数线差了20多分。他说他虽然考研失败,但仍然对计算机这方面有追求,且在物质上追求不大。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断研究和实践,在这方面可以做出点贡献。他畅想自己到60岁还能开心地写写程序,觉得即使没做到杰出也不会遗憾。他说他在今年考研失败后,找到了一份工资不错的一线城市的开发工作。他虽然感觉清楚自己这次考研哪里出了问题,但是没办法确定明年一定能考上,但是不想随便读个研究生混日子。所以他又看到了出国留学的这条路,发觉自己有机会出国去读个计算机博士也挺好的。但是他清楚出国的费用肯定是需要他自己赚的,他认为自己如果选择了就有足够的信心去完成它,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力。他感觉自己有点迷茫,希望能给他些建议。感觉他对自己的描述还是挺清晰的,而且很开心能看到他对计算机方面的坚定与热爱。还有他在本科时虽然对本专业兴趣弱一些,但是仍然能保持比较好的学习成绩是值得学习的。另外他在考研失败后,能够先找到兴趣相关的工作获得更多的工作经验,这也是很值得点赞的一点。对于他提到的想考入的顶尖计算机专业的学校,那一定是要配上顶尖的成绩才能有资格竞争的。但是如果他是个跨专业考试的同学,由于是以自学为主,相对于本专业的同学在知识的系统架构上就会有些薄弱的地方。他很可能要付出比普通同学更大的努力,才有可能去获得高分。因为我并没有在国内考过研,情况不是特别了解,希望有经验的朋友最下方评论区留言,我主要还是说一下考取国外研究生的经验。他提到的他通过兴趣自学就可以架构出对计算机专业的感觉,而且他实际国内考研的成绩离分数线也差得不多,至少说明他的自学能力是很强的,就这一点在国外的研究学习中是个很大的优势。而且他在未来的规划中,是考虑读博士并在计算机的领域做出点贡献,也是挺适合出国留学的。以我留学过的英国为例,在招收研究生时,每个学校都有明确的申请要求,比如会参考本科学校、本科在校成绩、英语成绩等。而且如果是转专业,是需要了解所选专业是否愿意接受转专业的同学。另外也会有学校针对今后有读博意向的同学专门开设的硕士专业。而且还想说下,国外优质的大学去了以后,会感觉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开启了另一扇大门,对今后的学术研究会有很大帮助。当然前提是继续保持对专业的热情和高分。最后是建议他继续努力工作攒钱,业余时间准备语言考试和专业申请。希望跟他有类似困惑的朋友都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加油加油~作者:海归暖青年如果有任何问题,欢迎下方留言互动。想看什么内容也可以留言告诉我,期待期待~往期精彩:是否要读英国双硕士?英国硕士含金量如何?媒体类专业哪个最有前途?待我掐指一算告诉你今年保研还是明年申请英国硕?被迫间隔的一年更可怕毕业季|明星找工作都认真写简历,而你还在纠结疫情的影响学完回国一场空?留学前一定先确认清楚
硕士期间没有发过论文,适合申请国内985高校的博士生吗?从最近几年的形势看,硕士毕业后,倾向于读博的人越来越多了,很多导师都能收到远多于计划招收名额数的申请,自然是会择优录取的。比如我导师,2019年只有一个外招博士生名额,结果申请者已经有二三十个了,这个竞争就很大了,能胜出,除了个人性格较好,专业扎实等因素,最重要的,自然是学术经历和基础了,而能直观体现的,就是文章这种硬件。我们知道,读研虽然也会有一些学术方面的要求,但要求一般都不高。即便是学术型,在很多学校,一般能发一篇普刊,往往也就达到了毕业要求了;某些学校的专业型硕士甚至不要求发文章就能毕业。但读博不一样,学术经历和基础是基本而硬性的要求,也是导师判断申请者是否适合读博的关键性要件。没有文章,就意味着读研期间基本没有过参与课题的经历,在学术方面的训练肯定不多,如果你是导师,你会愿意选择这样的学生吗?而且,985大学的导师往往要求会相对较高。我自己是经济类专业的,据我所知,985经济类专业申请博士生,大多数导师都要求申请者在读研期间有一两篇B级刊物的文章。去年打算申请我导师博士生的学生中,居然有好几个都有两三篇B级文章,最后被录取的是一个有一篇A级文章(虽然只是二作),一篇B级文章的申请者,可谓竞争激烈。所以,硕士期间没有一篇文章,是不太适合去申请985的博士生,毕竟机会实在很渺茫。当然,如果你是某个比较特殊的专业,发文章很难,博导要求没那么高,那么或许还是有机会的,不然就只能凭运气看能不能“捡漏”了。建议那些硕士期间没有发过论文,但打算申请博士生的学子,可以考虑适当降低申请目标,比如申请一所普通211或者普通一本,机会相对较大;而且,层次稍微低一些的学校,以后博士毕业的难度可能会相对小一些。现在博士毕业往往都不容易,正常毕业几乎就是奇迹,延期一年属于常见,延期两年的也不乏其人。你对此怎么看呢?
在迎接即将到来今年的考研之前,我们来聊聊今年备受关注的「研究生被清退」的话题。最近,人民网报道沈阳农业大学清退了236名硕士以及博士研究生,清退原因大都是在学校规定的期限内未完成学业。无独有偶,通过一番信息搜集,我们还发现了今年其实有更多的高校采取了类似的清退行动:10月,东北大学宣布拟清退 52 名超最长学习年限博士生,其中一人已读博 18 年;6月,四川大学一次性清退 200 多名研究生,上海师范大学对 125 名研究生予以退学处理;5月,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拟清退 85 名硕士研究生,清退原因包括“超过最长学习年限”、“未报到入读”、“申请退学”;4月,吉林大学对超期研究生进行学籍清理,上海交通大学一次性清退了 21 名研究生。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有30多所国内高校共计清退了超过1300多名硕士和博士,清退原因也大都与“超过最长学习年限”相关,其中甚至不乏东北大学一名“读博18年”的博士研究生。研究生被清退,并不影响今年的“考研热”根据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仍有377万人报名参加考研,相比 2020 年的341万人报名数据,涨幅达到了10.6%,再次刷新了历史纪录。另一方面,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也随着“考研热”越来越庞大。在十年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还不足55万,到如今却将突破300万大关。考研报名录取情况(2011-2020年)不少媒体和机构都在第一时间报道了教育部扩招的“喜讯”,因为在很多人看来,这能够让考研这条“独木桥”不再那么拥挤。对正在准备考研的人来说,或许是值得庆幸的,但是对于正在读研或已经毕业找工作的研究生来说,可能就没那么值得庆幸了。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0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有60%以上的人群,认为研究生的学历在逐年贬值。来自中国教育在线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读研再加上不断扩大的招生规模,带来的是研究生学历的“通货膨胀”。除了学位证越来越“烂大街”之外,很多同学还从找工作能拿到的薪水中感受到了学历的贬值。害怕学历缩水的研究生普遍有一种要赶超本科生的紧迫感,认为自己多花了两三年时间拿到了研究生学历,就应该比本科生拿更多的工资。然而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有过三年工作经验的本科生月均收入要高于刚毕业的研究生。根据《2018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本科毕业直接找工作的同学月收入为7057元,而读研后再找工作的同学月收入为7004元。图源网易数读《就业VS升学,三年后谁挣除了某些特定要求研究生学历的行业和岗位,很多读完研的同学,在找工作时都抱怨自己与本科生的差距并不大,甚至有时拥有工作经验的本科生要比自己更有优势。读研究生不能只为了学历看到这里或许很多人都迷茫了:那我还有必要去花三年时间读研吗?其实很多人都不明白读研究生对自己到底意味着什么。之所以选择读研,有的人是为了转到自己喜欢的专业,也有的人是为了学历能够更好地找工作,还更多的是追随大流而不得不做出的选择。但是薪水的高低,真的能够衡量研究生学历是否缩水吗?恐怕并不是这样,因为对于企业来说,最理想的状态是以最低的薪水招到最合适的员工。当读完研究生的你,和另一个能力经验大致相同的本科生竞选同一岗位时,很少会有雇主会为你的研究生学历带来的薪水溢价“买单”。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生学历无疑成为了你找工作时的“累赘”。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此外,站在社会的角度来说,研究生扩招需要培养的是更多的高层次人才,从而更好地帮助各个行业领域的发展。很多“别人读研,我也读研”的人,或许并不明白读研的意义,也不了解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到底需要怎样的能力和素质。所以,当有些人遇到了中期考核、毕业论文等比本科更加严格的评价体系之后,才发现与当初只想混个学历的自己,产生了预期上的差距。这和当年“高考完了就好了”一样,很多人又掉进了“考上了就好了”的陷阱。图片来源于网络研究生被清退,在未来会成为一种常态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读研,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注意到,部分学生的研究能力、专业素养并不适合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达不到预期的考核标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虽然今年1300多名被清退的研究生和在校研究生数量相比只是冰山一角,但也传达出了研究生学习将从“严进宽出”转变为“严进严出”的信号。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李锋亮也认为:高校清退不合格的研究生,在未来也会成一种常态,读研的同学都面临更加严格的淘汰率。比如,今年以四川大学为首的多所高校,就设立了让读研人看了都想逃的“中期考核”。所谓的中期考核,也被称为中期分流,即根据研究生第一学期的学业成绩和科研表现,将其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四川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细则具体考核内容主要分为三大模块: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在读一年的学科成绩(有无不及格),以及一年内所做出的科研成果。对于“优秀”的研究生,可以参加硕博连读的评选项目;对于“不合格”的同学,则可能面临二次考核甚至是清退。而对于“合格”的同学来说,还要面对最后的“终极难题”毕业论文。在这里,我们采访到一位四川大学研一的学长,分享了他的研究生学习生活:“你的研究生学习生活是怎样的?”“一个字,累!我的课程虽然很少,每周只有五六门课,加起来也许只相当于本科一天的课程量。但老师课后布置的任务也是加倍的,一节课的课后阅读量几十页是常事,晚上留给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真的很少,经常赶ddl。和自己刚开始来之前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本来以为自己可以比本科更轻松,玩的要好一点,然而并非如此。刚开学不久,我就接到导师的任务,要我在20天左右写完一篇论文。开学前我以为我可以享受一个研究生的国庆假期,当看到导师给我发的30多篇文献,我的国庆出游计划直接就泡汤了。而且自己还不知道自己写的论文能不能发表,现在投一些好的学报也挺难的。每天下课后,完成课后任务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文献。每天和室友讨论的不再是国庆去哪里玩,吃什么,而是什么时候可以写完论文。最难的是自己本科没有什么科研经历,现在做科研就是从零开始,简直备受折磨。所以自己的空闲时间几乎都花在科研上,朋友圈微博都没时间去看了。读研前朋友问我想不想读博,我说想。但是现在,读博不是我想不想的问题,而是我能不能的问题,能熬过研究生生活还保住头发都不错了!”很多研究生每天都在教室、图书馆和实验室进行“三点一线”的忙碌,面对赶不完的dll,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所以熬夜也已经变成家常便饭。对于论文,改了一稿又一稿,投稿给期刊编辑也还没有收到回应,可能还没有发表出来,头发就已经掉了一地,是很多同学读研究生时的常态。读研要有研究的能力,而不是只有背书做题的技能很多人把研一当成了“大五”,按照老一套背书做题的方法去适应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最后发现很难做出满足毕业要求的科研成果。当然,研究生被清退也存在很多客观上的原因,比如说某些学校师资力量差、学术资源匮乏,学生得不到导师专业的指导和培养等等。更主要的原因则是现在大学对研究生的要求,和考研人对研究生的期待,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造成这种差距就在于,我们对于研究生学习生活的错误幻想。图片来源于网络无论以后是进入职场还是继续读博,既然选择了硕士,就要提高自身的学术能力和专业水平来顺利的完成这个阶段的学习。对于即将读研的人来说,提前接触学术研究,也可以使你的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更加顺利。因为读研比考研更痛苦的原因就在于看不懂论文、不会写论文、发不了论文,这也是为什么墙外的人想进去,墙内的人想出来。读研要有研究能力,而不只是背书做题的技能。在考研复试环节中,导师和招生官虽然也会看你的初始成绩,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考察你的科研思维和学术能力,判断你是否适合未来专业的学习和研究。通过重新审视自己读研的理由和动机,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为研究生的学习做好充足准备,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人,不仅能够顺利毕业,而且还能够成为各个行业领域的所需要的人才。到那时,你还会担心自己的研究生学历贬值吗?图片来源于网络来源:ViaX盐趣(ID:viax_ecation)
近年来,研究生的热度每年递增,只要上了大学的都想过要不要读个研,主要是大趋势所致,因为本科出来发现竞争力不大,虽然我国拥有本科学历的占比不到5%,但和我们竞争的是同龄人,一大把本科生。在国内读研下来需要三年的时间,全日制都是统一的,而在西方国家,方式比较多元化,最少的是一年时间就可以收获研究生学历,以英国为代表,当然了,也有两年、三年(少数)的。除了少数想深入学习本专业的同学外,大多数是抱着拿硕士学历的目的去读研的,所以如果在少量牺牲读研质量的前提下,所花时间越少大家肯定越乐意。一年制硕士,起源于英国我国的教育体系是模仿苏联的,研究生都是三年制,而西方国家的教育体系大多起源于英国,美国当初刚成立时很多教育制度也都是从英国搬过去的。这个制度的建立初衷是为想读博的学生打好基础,所以很多学校的一年制硕士都是和本科生绑在一起的,本硕连读四年制。后来随着教育的全球化,留学生暴增,尤其是去国外读研的学生占比最多,英国又是西方先进代表的教育大国,有着极其成熟的教育体系,所以一年制研究生慢慢从其独立出来,成为留学生的特色菜。一年制硕士分为授课型和研究型授课型比较简单,只需要在这一年内修满学分即可,不需要写论文或者有什么研究成果之类的,所有科目及格即可申请硕士学位。研究型较之授课型难度就高多了,不仅要修满学分,还要有研究成果,也就是要求的论文,有的专业甚至是每一科目都要有论文,只有同时满足这两点才能申请硕士学位,而且研究型学习量大,很多同学需要一年多的时间才能毕业。费用情况:1、申请费:大部分学校都是不收申请费用的,个别学校收费在几十英镑左右;2、雅思托福报名费:这是出国留学必备的,雅思报名费用为1700元左右,复议费为1000元,托福考试费用千元内;3、办理护照:250元,由学生本人拿着户口本身份证到公安局出入境管理部门办理,一般需要一周多的时间才能下来;4、飞机票:大概在7000多元,会有波动;5、英国签证费:2980元,除了签证费还要体检,费用大概在700元;6、担保金:32-35w元,需要学生至少在办理签证前28天存入能够开出银行存款证明;7、学费:15w左右,理工科费用高于文科费用,商科最高;8、生活费:10万左右,当然了,因人而异,花几十万的不在少数。综合下来,至少需要花费30w,如果是去香港读的一年制硕士,花费会少一些。一年制硕士的国内认可度如何?首先一年制的研究生学历国内是认可的,但在找工作时很多企业会有所偏见,因为一年的时间即使课程安排很紧密,学习强度很高,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加之一年制硕士的门槛本就不高,毕业难度也不大,所以比起国内的三年制硕士是没有竞争优势的。但是去留学可以镀金,回国后对留学生有很多照顾政策,比如买房落户方面,可以享受很多优惠政策。
据说HR圈流传着这样一条海归鄙视链:985研究生985本科生北美研究生北美本科生英国研究生英国本科生澳洲研究生看到这条鄙视链,为澳洲的同学抹一把泪,不过澳洲的同学们别哭,你们鄙视链的下游还有一年制硕士。几乎每一个一年制硕士留学生,面试的时候都会被国内的HR直击灵魂的质疑的经历:“你一年硕士能学到什么?”“为什么你硕士只读了一年多时间?”“看起来像是假硕士哎”那么一年制硕士真的很水吗?小职在这里和大家科普一下,一年制硕士,实际上是国外研究生课程体系中的授课式课程,与研究式课程相对应。二者的区别简单讲,就是一个以日后从事学术研究为导向,招生人数很少,一个以就业为导向,招生名额比较多,课程也偏实际;研究式的要两三年,授课式的一般一年到一年半。“研究型硕士叫做Master of Philosophy,哲学硕士一般略写作‘mphil’,而其他的文学硕士(Master of Arts,MA)、科学硕士(Master of Science,MSc)等等,都是授课式。”从培养目的而言,一年硕更偏向实用一些,应该和HR的需求更吻合一点。那为什么一年制的硕士更合适,为什么还会被HR质疑呢?其实HR针对一年制硕士的质疑,主要集中在它的含金量上。HR对一年制的硕士是非常质疑的。1、时间这么短,到底能学到什么?在简历上最一目了然的就是学习时间的长短,也是“一年制硕士”最容易被质疑的地方。因为即使按照入学时间到毕业典礼来计算,也最多一年半。这还是因为毕业典礼与课程结束时间相隔约半年。课时这个东西时间和质量一定成正比吗?很多一年制硕士的留学生表示,学习并不轻松,反而压力很大:曾经人人网上有一条被广泛转发的状态,是香港中文大学的一位同学在考试周用网上流行的“咆哮体”进行的吐槽。该同学说,自己读研究生了还考试、闭卷考试,还要作报告、写论文,还不止一门课如此,“毕业之后还被人说你不就是TPG毕业的吗,不就是花钱买的吗,不就是很容易就申请到的吗,等姐拿到学位证非得供起来,那是姐拿血和汗换来的!”其实一年制的硕士,都是默认学生在本科生的阶段就已经打好了基础,所以在课程体系中不会加入基础的科目重复学习,这样效率更高的,再加上严格的考核制度,一年制的硕士质量,完成称不上打折扣,含金量也是很高的!(其实国内三年硕士,大部分也只上一年课程,其余时间主要是实践)2、“硕士速成班”,用来混文凭?一年制硕士因其花费少、学制短、性价比高的特点,成为国内留学家庭的首选,导致出现了热门专业中国人扎堆的现象。但是中国人扎堆就是水吗?不可否认,留学生中的确存在“水学历”的现象,但是以此延伸在整体未免太不公平,要知道无论在什么学校什么课程,都有认真学习的学生,也都有混日子的学生。事实上,专学分开是大势所趋。关注微博 职求我,公众号 500强实习秋招,了解更多实习招聘资讯。国内目前也有就业导向的硕士类型——专业硕士。这种改变是教育部门针对现实作出的反思,包括考虑研究生缩短学制。“拖三年也不见得有积极作用。有的课程可以进行调整,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工作。”用人单位在寻找应届生时,基本都会按照自己的想法,有的比较偏向海归,有的也会因一些质量问题有所渲染的报道而对某种类型的硕士“并不买账”。如果HR的刻板印象无法改变,那么我们就只能提升自己的能力,丰富自己的简历,得到HR的认可。一年制硕士如何自救?前有狼,后有虎,一年制硕士真的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对他们来说,好像全世界都在阻碍他秋招,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放弃是不可能放弃的,只有拿到offer才能维持生活这样子。如何在不利的形势中拔得头筹呢?01 规划好回国求职时间线要找好工作,就要和时间赛跑,提前规划好自己的求职时间表,才能有条不紊的进行准备工作。国内的校招流程是这样的:但是具体的事项,还要看留学地。比如在美留学生:仅供参考在英留学生:仅供参考在澳留学生:仅供参考每一个月要做什么,每一天要做什么,都安排得明明白白,然后按照自己的时间规划,一点一滴地积累。02 关注国内各行各业求职时间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各行各业开启秋招的时间不同,很容易遗漏。比如投行、券商类公司,从8月中旬到10月,投行、券商开放网申的公司呈递增趋势,但总体不会太多。而10、11月是投行、券商集中招聘且岗位最多的时间。对基金公司来说,10、11月也是比秋招的“金九银十”还要重要的“钻石十一月”,千万要做好万全准备迎战10、11月!9月初开始,外企咨询公司就会陆续放岗。而国资咨询公司的秋招,主要集中在10、11月放出的岗位较多。互联网公司一般比较早,今年的6月就开始招聘了。在8月中旬放出的岗位最多。四大早已全部开始,而八大也在陆续开放。今年不管哪个行业,秋招时间都已经整体往前移,所以,从现在开始到12月,每一天都得打起精神时刻关注网申。由于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留学生不能随时飞回国内,所以一定要注意沟通,和HR保持良好的联系,并且留下较好的影响,以便HR能够在协调面试时间上给予最大的便利。这里要提到的是,不少企业会有海外场招聘。就是国内企业会在美国、英国等地开展秋招活动,但是一不留意这些消息就会被淹没,你要做的就是时刻关注。总之,在秋招中要时刻留意这样的信息,弥补信息不对称,抓住最佳机会。03 学习更多求职技巧,弥补自己的不足求职有3道难关:网申、笔试和面试。在国外的同学,每一关的淘汰率都很可观。● 英文简历怎么翻译成中文简历?● 笔试这些题,我怎么看不懂?● 群面如何优雅地“撕逼”?● 单面怎么正中HR的“芳心”?......常年在国外生活的人,因为生活环境不一样,表达方式也不一样,碰到国内的HR,很容易水土不服!所以,一定要面向国内企业,针对性地训练。对症下药,不是虚伪地假装,而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之前也说过,如果不是名校,那么教育背景的光环就很弱了,这个时候,就需要用项目或者实习经历弥补弱项,展示自己的能力。其实企业看一个人是否合适,最主要也是关注你的底层能力,你的过往经验和所招岗位的契合度。仅供参考中国企业在招应届生时最关注的因素在外留学,如果实在没有时间实习,可以考虑申请一些远程实习、或者亲自参与一些项目,来积累自己的经验,提升自己的能力。总之,国内企业招聘最看重的三点:实习经历(44.9%)、能力(21.2%)、学历(18.6%),学历一下子很难改变,学历和能力你要短时间内尽最大努力去准备和梳理。每一个留学生,在出国之前,一定都希望这段留学经历,能够为以后的人生加分。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不要理会旁人的看法。
2018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在820万人左右,再创历史新高。随着每年大学生人数的增多,大学毕业生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最近几年每年报考研究生的人数也在逐渐增高,同学们也是希望能跟拥有高学历找到更好的工作,现在大学生这么多,很多知名企业岗位的要求都是要在研究生及以上的学历,由于门槛的提高,导致很多本科学生也不得不去提高自己的学历,提高学历的方式,要么就是大学毕业考研,要么就是出国留学,对于家庭条件好的很多都选择出国留学到国外读研究生,近几年出国读研的人也逐年增加。对于这样的现象,很多人对此就有看法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选择出国留学读研?是因为海归的研究生真的比国内的研究生含金量更高吗?对此小编也进行了比较首先是国内的研究生的录取方式是跟高考的形式是差不多的,通过考试成绩达到了相应学校的录取分数线,才能进入复试和面试的环节,只有这三者都通过了才算获得研究生资格,与国外的差别就是国内研究生的知识储备更加丰富,而国外研究生在知识方便积累可能稍微欠缺。国外研究生是采取申请的方式,所以国内研究生和国外研究生的录取方式区别很大。其次我国很多学生的笔试成绩都是很好的,但是动手实践的能力不是很足,比如英语成绩很多同学每次都能考高分,但是在口语表达能力却与成绩不成正比。同学们都把大把的时间花费在做题上面了,而忽视了我们在语言表达和实践上面。很多人选择去欧美发达国家留学读研,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都是用英语交流。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使你音乐口语能力再差,也能在哪里跟你得到很大的提升,所谓环境育人嘛,一般在国外呆了两三年的学生,英语口语交流能力基本上都是非常的专业了。所以很多学生选择出国留学也是这样一个原因,想自己的英语交流方面能够得到质的提升,口语更加专业。最后就是国外的研究生的学制时间比国内短,国外一般是一年或者两年的时间,具体根据自己留学的国家不同而不同,所以这也导致了很多出国留学是为了更早的拿到研究生学位,海归出国一年就拿到了研究生硕士,而过内研究生一般是三年的学制,很多企业对于刚刚回国的海归只在外学习了一年,对于他的能力也表示质疑的,因为跟国内三年的学制在时间上就相差了这么一大截。他们能够顺利的毕业也是学有所成的,在国外所接触的新思想新理念,让他们的视野也更加广阔,虽然国内国外研究生的学年制不同,但他们所学到的能力也毋庸置疑的。所以很多网友热议到底是国内的研究生好,还是国外的研究生更值钱,这似乎也没有一个评判标准。因为它们的教育模式完全不一样,它们都各有各的优缺点。如果让你选择在国内读研还是在国外读研?如果你想出国留学,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你想出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