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杂志,创刊于1993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西安交通大学主办,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61-1502/R,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6-1278,系“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本刊以临床医学及临床教学新经验、医疗新动态、科研新成果为主旨,将其研究成果展示给读者,以促进临床医学发展为办刊宗旨。欢迎全国高等医药学院校、医药卫生系统科研、医疗单位及其相关的作者踊跃投稿。主要栏目临床医学论著、临床医学教育、实验研究、护理研究、医学荟萃、病案讨论、综述来源:医技无忧医学研究院更多资讯信息请关注 医技无忧微信公众号(yijiwuyou)
来源:健康时报原标题:国务院整顿新冠临床研究乱象,43个项目已主动撤销(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王月明)截至4月10日9时5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临床试验共有586项,其中43项已主动撤回。4月3日,科技部印发《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关于抓好<关于规范医疗机构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药物治疗临床研究的通知>落实工作的函》称,临床研究须经医疗机构审核立项,医疗机构应与临床研究负责人签订临床研究项目任务书,并在3个工作日内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进行临床研究备案,在医学研究登记备案信息系统上传有关信息。这也就意味着,4月9日是我国新冠肺炎临床试验的立项备案的最后时间,逾期未完成的医疗机构,不得继续开展临床研究工作。新冠病毒项目增至586项 ,43项已主动撤回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梳理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梳理新冠肺炎研究项目的详单发现,目前共有586项临床研究申报。早在3月份,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就曾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梳理新冠肺炎研究项目的详单发现,截至3月5日11时,新冠肺炎相关临床试验注册数量就已达320例。4月10日再次查阅时发现项目数量已从320项升至586项,这也就意味着,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研发新冠肺炎的申报临床项目增加了266个。而在此次公布的586个临床试验中,发现已有43个临床试验显示已主动撤回。其中包括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方案、人文关怀方案等。临床试验一拥而上,入组患者不足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黄文祥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曾表示,“由于试验样本不足,所以撤销了新冠肺炎临床试验。”“武汉新冠肺炎的确临床试验太多,临床医生有时候真是觉得为难。药物太多,不知道用哪个药好。”北京一位援鄂医疗专家表示。瑞德西韦临床试验牵头人、中日友好医院曹彬也曾表示,太多研究挤兑了试验资源,临床项目招募病人变难了。《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 月 24 日发表的《关于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临床试验的建议》提出,项目众多,而患者数量已经不能满足研究要求,这会导致研究难以获得预期结论。如果样本量不足,对照组的选择不合理,临床研究就难以提供高质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证据,使得受试患者、研究者和管理部门的努力付诸东流。按照《关于规范医疗机构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药物治疗临床研究的通知》要求,医疗救治组组织专家研究提出相关药品是否纳入诊疗方案进一步试用的意见。未纳入诊疗方案的“老药”,不宜涉及直接在临床大规模使用。而对违反《通知》、《传染病防治法》、《药品管理法》、《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办法》及《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等相关规定和要求的,以及有明显毒副作用或无明确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科研攻关组应及时要求医疗机构终止研究。
结核病是一种感染率和发病率都非常高的疾病,但从1921年卡介苗发明以来,之后近100年里,没有新的疫苗出现。2008年,智飞生物希望通过收购安徽龙科马来进行结核病疫苗的研发,但这一切要从零开始。幸运的是,2010年,智飞生物登陆创业板,通过IPO,募集资金净额14.33亿元。正是借助这些资金的力量,十年时间,智飞研发的结核潜伏感染预防用疫苗已经完成了临床研究,使中国成为了第一个完成该疫苗临床研究的国家。今天,是创业板开市十周年。在创业板开板的十年里,创新药、医疗服务等领域涌现了一大批优质的公司,在业绩的推动下市值和股价均实现了翻倍增长,医疗保健板块已成为创业板指数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医药上市公司不仅总市值在创业板居于前列,整个创业板里医药企业个股涨幅,也远超创业板其它个股。截至2019年10月25日,有19家公司上市以来涨幅超过10倍,其中医疗保健公司有10家,分别是康泰生物36倍、爱尔眼科29倍、泰格医药20倍、兴齐眼药16倍、药石科技11倍、欧普康视、我武生物、普利制药、万孚生物、安科生物10倍。(来源:央视财经)
9月21-23日,由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0南京国际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创新投资峰会”召开。国家部委领导、国家级学协会代表、10余位中外院士、40余位高校科研院和临床试验机构所专家、50多位基金管理合伙人以及100余位上市与拟上市企业负责人,共同探讨中国创新生物医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方向。峰会重磅发布了首届年度“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链创新风云榜”。“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GCP中心”获评本次风云榜最佳奖项——标杆奖(唯一获奖试验机构),荣膺2019年最佳临床试验研究机构。该榜单由中国药学会与中国药科大学共同主办的药学杂志《药学进展》编委会组织评选,相关数据来源于新药研发监测数据库、药物综合数据库和药渡数据库。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链创新风云榜”是国内首个涵盖生物医药全产业链的奖项,推选出“产学研介医”各新药研发参与方的优秀代表。评选在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专项的引领下,从靶点新颖性、技术先进性、临床需求和研发投入等12个维度,设置打分标准,由院士专家组进行视频连线、网上投票和加权综合评定。作为国内抗肿瘤临床研究的领军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自1960年启动新中国第一项抗肿瘤新药临床试验以来,在赫捷院士、孙燕院士、徐兵河教授等专家领导下,医院GCP中心以持续引领中国临床研究行业发展为宗旨,以实现中国抗肿瘤临床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领导力为目标,以建设国际领先的抗肿瘤临床研究、全方位、实体化良性运转的、非盈利医学中心作为矢志不渝的发展目标。2017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GCP中心在国内率先实现中心化建制,建立了一体的标准化管理和一站式运营模式,提高了临床研究的效率和质量。2018年,医院在国内率先发布《中心办事手册》,全面公开GCP中心工作流程,方便申办方沟通交流。2019年,GCP中心临床试验一体化管理平台上线运行,实现了医院千余项临床试验项目的全程实时动态监管,运用先进科技助力临床试验管理。今年,我院获批首批北京市研究型病房示范建设单位,总面积达1400平方米的GCP中心病房正式启用,临床试验运营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责任编辑:齐钰)【来源:健康时报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贾璇 | 服贸会现场报道本次服贸会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中国境内举行的第一场大规模的国际经贸活动。在此背景下,以“人人享有健康安全”为主题的公共卫生防疫专题展区备受关注。荣获“共和国勋章”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曾指出,解决新冠肺炎最根本的办法就是疫苗。此次服贸会上,3款国产新冠疫苗首次集体公开亮相。在长达6天的展期内,设在国家会议中心一层综合展区内的相关展台均人气颇高,成为“打卡率”最高的地方。这3款疫苗也被网友称为“会宠”“新冠疫苗国家队”。这3款疫苗均为灭活疫苗,其中两款来自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生物),一款来自科兴控股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兴生物)。目前,这3款疫苗都选在海外进行Ⅲ期临床试验,包括巴西、印度尼西亚、阿联酋、约旦、秘鲁、摩洛哥、巴基斯坦等。据了解,实现量产后,上述两家公司的年产量可达6亿支。研究显示,新冠疫苗接种7天后开始普遍产生抗体,预计持续1至3年的可能性较大。国产新冠疫苗研发进行到哪个阶段了?哪些人提前接种了?疫苗效果如何?Ⅲ期临床试验为何要在海外进行?《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服贸会现场,就上述问题,采访了相关业内人士。《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摄全世界共8款疫苗进入临床Ⅲ期试验,国货占一半“目前,北京应该有上万人接种了科兴生物的新冠疫苗。”科兴生物董事长、总裁兼CEO尹卫东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发展中心主任、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郑忠伟对媒体表示,我国已于7月22日正式启动新冠疫苗的紧急使用。北京是第一个启动紧急使用疫苗计划的城市。《疫苗管理法》明确规定,当出现特别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由国家卫生健康委提出紧急使用疫苗的申请,由国家药监局组织专家论证并同意,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在一定范围、一定时限内紧急使用疫苗。那么北京哪些人优先接种了新冠疫苗?据尹卫东介绍,已经接种了新冠疫苗的人群主要有四类,第一类是涉外人群,因公需要出国的重点人群;第二类是在工作当中,会接触疫情的高风险人群,“比如疾控中心的流调人员等”;第三类是医护人员,比如发热门诊的医生护士等;第四类是疫苗研发和疫苗生产企业的相关人员。“我自己也接种了。”尹卫东说。实际上,除了科兴生物的灭活性疫苗,我国还在其他疫苗技术路线上进行了布局。“从2月开始,我国共布局了5条新冠疫苗技术路线,确定了12个研发单位,全力推进疫苗攻关。”9月6日,在服贸会公共卫生论坛上,郑忠伟介绍说。据了解,中国新冠疫苗研发主要选择了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和核酸疫苗5条主要技术路线。郑忠伟表示,目前在这5条技术路线上,已经实现“进入临床试验全覆盖。”即每条技术路线上,均有疫苗进入临床试验。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疫苗研发数据报告,截至9月3日,全世界正在研发的新冠疫苗产品共计176个,其中34个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8个疫苗进入临床Ⅲ期试验,而中国企业研发的产品就占4个。其实早在4月份,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带领团队研发的新冠疫苗,就已引发过关注。目前,该疫苗Ⅲ期国际临床试验也在有序推进。“这款疫苗有自主知识产权,意味着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不用看别人脸色来做自己的疫苗开发。在后续疫苗投产应用时,我们也能以更低的价格让中国百姓在需要的时候,第一时间获得接种。”陈薇此前对媒体表示。《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摄零售价格定位百元级别尹卫东表示,接种后的保护效果如何,要从两方面考量。“安全是一个指标,发不发热、有什么不良反应等,这是安全性。另外就是有效性,就是接种后是否产生了抗体。”尹卫东表示,在Ⅰ、Ⅱ期临床试验中,几乎所有接种者都产生了抗体,也没有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Ⅰ、Ⅱ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即产生了较高滴度的中和抗体,但究竟多高滴度的中和抗体能防止新冠病毒感染,还有待Ⅲ期临床研究来解答。对于公众最关心的国产新冠疫苗售价问题,尹卫东直言,由于采购方不同,采购规模不同,售价最终也会有一定浮动。“国家级别的采购是大宗的,售价会低一些;企业采购也是批量的,但是不如国家级别采购的量大,价格会稍高一些;个人订购量相对小,价格是这3种采购方式里最高的。”对于最终零售价格,中国生物和科兴生物两个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均表示,会是老百姓用得起的价格,定格在百元级别。国产疫苗还未正式投产,海外订单已至。8月20日,科兴生物旗下公司科兴中维与印度尼西亚国营制药企业PT Bio Farma,在海南三亚签署了《新冠疫苗批量产品的购买和供应初步协议》和后续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协议约定科兴中维在2020年11月至2021年3月供应4000万剂的新冠疫苗半成品,并达成2021年全年疫苗半成品供应的意向,Bio Farma将负责在印度尼西亚完成疫苗的灌装和包装并向印尼人民供应疫苗。这是目前公开报道中,中国疫苗企业获得的最大一笔订单。为何Ⅲ期临床试验要在国外进行?据尹卫东介绍,目前疫苗最终上市的时间取决于Ⅲ期临床试验结果,“如果顺利的话,可以在11月或12月上市”。8月11日,科兴生物的Ⅲ期临床研究在巴西启动,计划接种人数在9000至13,000人之间,目前试验正在有序进行中。疫苗被证明有效后,将在巴西进行产品注册,用于巴西本地及美洲地区疫情防控。关键的临床试验为何要在国外进行?对此,尹卫东表示,由于国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Ⅲ期临床试验需要跨出国门推进,进行更大规模的疫苗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巴西疫情严重,人口众多,未来市场也更大。”尹卫东说,像印度尼西亚、土耳其和孟加拉等国家和地区,也是国产新冠疫苗出口的巨大潜在市场。“未来,我们将充分与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合作,不仅供应疫苗产品,也通过技术转移扩大疫苗的生产能力”。中国生物副总裁张云涛在服贸会公共卫生论坛上表示,正在推进的疫苗Ⅲ期临床试验正是国际合作抗疫的典范。“我们在阿联酋、约旦、秘鲁、摩洛哥、巴基斯坦等10个国家开展Ⅲ期临床研究,目前已经入组接近5万人”。张云涛认为,国产新冠疫苗想要走向国际,就要符合国际规范,被国际认可。“Ⅲ期临床研究本身就有这样的意义,Ⅰ、Ⅱ期疫苗临床研究的数据在世界知名杂志上发表,也被海外知名学者认可,这在中国疫苗开发过程中是奇迹。”“以前我国部分疫苗数据是不被国际认可的,现在开发的新冠疫苗Ⅰ、Ⅱ期数据能被认可,恰好说明我国疫苗整体研发实力和水平的提升。”张云涛表示,在海外开展临床研究能让疫苗合规地走向国外,作为全球的公共卫生产品。郑忠伟认为,此次大力推进国产新冠疫苗境外Ⅲ期临床试验,是站在全球疫情防控的高度做全球防控的思考。“我们共同的敌人是病毒,要打破隔离,推进全球抗疫的胜利”。从根本解决疫情靠疫苗,而疫苗研发离不开国际合作在此次服贸会的公共卫生论坛上,多位嘉宾纷纷表示,要根本上解决疫情最终要靠疫苗,而疫苗的研发过程离不开全球合作。只有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才能更快促进新冠疫苗的研发,并为疫苗快速上市提供保障,惠及更多人。据悉,在中国疫苗企业向世界分享研发成果的同时,外资企业也在助力中国抗疫。葛兰素史克中国疫苗业务负责人孙蕾表示,作为全球第一大疫苗公司,葛兰素史克承诺在2021年生产超过10亿剂的佐剂给合作伙伴,以共同达到全球抗疫的目标。佐剂是添加在疫苗中的成分。一方面,佐剂能够提升肌体对免疫的应答效应,能够保证疫苗接种以后更快更持久,“病毒非常狡猾,它可能存在变异,添加了佐剂的疫苗可能会对肌体的免疫产生更强大的免疫网”。如果在减少抗原使用量的情况下,使用佐剂可以提升甚至达到更强的保护效用,在疾病大流行的情况下佐剂就显得极为重要。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副主任王健表示,在全人类面临公共卫生重大威胁的时候,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他坦言,在国际合作抗疫的过程中,还需要破除许多障碍。“比如在研发创新、准入监管、生产流通、商业模式等方面,仍然存在困难。”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高力呼吁,“打败疫情需要全球合作。”作为协调国际社会共同行动的组织,希望各国在技术创新、政策制定等方面加强国际合作、加大对公共卫生系统的投入,进一步减缓、减轻新冠肺炎对全球的影响。(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0年第17期)
目前全球约165种新冠肺炎疫苗处于试验阶段,只有6种处于三期临床试验阶段,其中三种来自中国。这三种除了康希诺生物与陈薇团队合作研发的Ad5-nCoV,还包括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和科兴生物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李秀芝编辑|米娜图片来源|被访者疫情之下的疫苗新股有多疯狂?8月13日,被称为中国“新冠疫苗第一股”的疫苗企业康希诺生物(688185.SH)登陆科创板。发行价为209.71元/股,开盘大涨124.1%,股价报470元。按发行价和开盘价计算,股民中一签(500股)或可赚13万人民币。随后涨幅收窄,截至当天上午收盘,涨幅83.78%,股价为385.4元。6月16日在科创板上市的疫苗股康华生物,上市后连续20日涨停,中一签或赚27万元,被认为是今年最赚钱新股。康希诺生物股价大涨,也得益于其与军事科学院陈薇院士团队的合作。2020年3月,双方开启了新冠疫苗的临床试验,这个新冠疫苗研发组合目前在国内属于该领域的第一梯队。8月9日,中东国家沙特宣布将与康希诺生物合作,启动新冠疫苗的第三阶段临床试验。此前,康希诺生物与陈薇团队合作研发的重组新冠疫苗(Ad5-nCoV)I期与II期临床试验均已在国内完成,并于6月25日获得了军队特需药品批件。新冠疫苗有五大类技术路线: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核酸疫苗(包括mRNA和DNA疫苗),以及减毒疫苗。康希诺生物与陈薇团队选择的技术路线是腺病毒载体疫苗。康希诺生物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宇学峰曾表示,对于用户而言,腺病毒载体疫苗一个重要的优势是一针免疫,而其他技术路线的疫苗则至少要打两针。康希诺生物的新冠疫苗正在快速推进,但全球范围内新冠疫苗研发的竞争非常激烈。8月6日,世卫组织在召开的新冠肺炎例行发布会上介绍,目前全球约165种新冠肺炎疫苗处于试验阶段,26种进入临床试验阶段,6种已处于三期临床试验阶段,其中三种来自中国。这三种除了康希诺生物与陈薇团队合作研发的Ad5-nCoV,还包括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和科兴生物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而它们比Ad5-nCoV更早进入三期临床试验。康希诺生物2009年注册于天津,由宇学峰、朱涛、邱东旭、毛慧华四位海归科学家创立。其中,宇学峰和朱涛曾在赛诺菲巴斯德担任全球细菌疫苗开发总监和高级科学家,邱东旭曾任ChinaBio LLC中国总经理,毛慧华曾任Endo Pharmaceuticals全球质量管理总监。回顾过去十余年的经历,宇学峰对《中国企业家》感慨道:“我们这几个人,都曾在跨国大药企拿着每年几千万美元的预算(做研发),自己创业后,花1万元都要仔细算计。但一想到我们可能做成的事情让多少人受益,也就释然了。”疫苗竞速2019年12月26日,武汉医生张继先接诊了一对因发烧、咳嗽来看病的夫妻。他们拍出来的胸部CT片,呈现出与其他病毒性肺炎完全不同的改变。至此,全球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大幕拉开。2020年1月28日,与武汉相隔千里的天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应急防治”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启动。其首批拟立项项目清单中显示,康希诺生物承担了新冠病毒候选疫苗的研发项目。康希诺生物与陈薇团队选择的腺病毒载体疫苗,通俗来说,是用腺病毒当做载体的疫苗,它能把新冠病毒的S蛋白基因插入到腺病毒的基因里面,让人体的免疫系统认出S蛋白基因并产生免疫,以后遇到真的新冠病毒,人体就会对它的S蛋白基因起反应。宇学峰在7月12日举办的一场线上论坛上称,在大规模疫情暴发的情况下,需要快速找到确定可行的疫苗研发途径。康希诺生物在做埃博拉疫苗和肺结核疫苗的研发时,对腺病毒载体疫苗的质量属性做了深入研究,认为这一技术路线很成熟。而且,它能诱导体液和细胞免疫平衡,也支持后期的规模化生产。除了新冠疫苗,康希诺生物目前还有15条疫苗产品研发管线,涵盖预防埃博拉病毒、结核病、脑膜炎、百白破、肺炎等多个临床需求量较大的疫苗品种。需要指出的是,康希诺生物尚未有一款产品商业化上市。这导致该公司仍处于亏损状态,2017年至2019年其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444.91万元、-1.38亿元及-1.57亿元。康希诺生物招股书展示的研发管线进展表从自身的研发管线(产品线)来看,康希诺生物的两款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MCV2和MCV4已处于新药申请阶段,临近商业化。就在7月底,康希诺生物和辉瑞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约定康希诺生物自主研发的四价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MCV4,商品名:曼海欣)在中国获批上市后,将由辉瑞负责其在中国内地市场的学术推广。作为公司首款有望实现商业化的疫苗产品,曼海欣的上市将让康希诺生物实现自我造血能力。业内人士指出,在持续不断的研发投入下,康希诺生物想要实现盈利,还需要推动更多产品的上市,而登陆资本市场是寻求商业化资金的重要途径。值得一提的是,此次A股科创板上市之前,康希诺生物已于2019年3月在香港上市,曾被称为“港股疫苗第一股”。在港上市后,该公司的股票不温不火。但全球新冠疫情暴发后,其港股股价开始连续上涨。截至8月13日上午收盘,康希诺生物H股股价为197.5港元,是当初发行价22港元的约9倍。成名之战新冠疫苗并不是康希诺生物与陈薇团队的第一次合作。2014年,西非地区暴发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埃博拉疫情,造成至少1.13万人丧生,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在疫情最紧张的时刻,康希诺生物得到了和陈薇团队合作研发埃博拉疫苗的机会。邱东旭向《中国企业家》介绍,此次埃博拉疫情暴发前,为促进肺结核疫苗的研发,康希诺生物曾从加拿大国立研究院引进了符合GMP标准的专有细胞系,并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腺病毒载体疫苗技术平台,这使得康希诺生物成为当时国内唯一具备腺病毒载体疫苗技术平台的公司。巧合的是,陈薇团队当年选择的技术路线也是腺病毒载体疫苗。但作为科研单位,他们并不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当陈薇得知校友(清华大学化工系)朱涛的企业康希诺生物可以补足这一缺点时,便向后者伸出了合作橄榄枝。2014年9月,双方开始合作。同年11月,第一批可以给人注射用的埃博拉疫苗就生产出来了。据了解,其他国家研发的埃博拉疫苗必须在零下60摄氏度的条件下才能保存。而康希诺生物研发的重组埃博拉疫苗,在2~8摄氏度就可长期保存,在37摄氏度的高温条件下活性可保持两周,这对气候炎热的非洲国家来说更为实用,也是国际生物医药领域一项重大的技术突破。2016年12月,康希诺生物和陈薇团队在非洲塞拉利昂开展的重组埃博拉疫苗(Ad5-EBOV)临床Ⅱ期500例临床试验取得成功。不过,由于2017年处于埃博拉病毒流行的间歇期,没有大量人群作为样本来提供有效性数据,Ⅲ期临床试验无法开展。针对这一情况,国家药监局根据此前试验数据,在2017年10月批准了康希诺生物的重组埃博拉疫苗新药的申请,允许其有条件上市。由此,Ad5-EBOV成为国内唯一获批生产的预防埃博拉病毒感染的疫苗,也是亚洲第一个获批准的埃博拉疫苗。有意思的是,2017年10月20日,国家药监局官网发布Ad5-EBOV获批上市的消息时,康希诺生物正在举行其疫苗生产基地的落成典礼。现场除了康希诺生物的员工,还来了很多医药产业界、学术界与投资界的重要人物。邱东旭记得,当他们把此消息插播后,会场的气氛也达到了燃点。不过,Ad5-EBOV仅供应急使用及未来国家储备安排,且将在监管机构指导下使用。未来将根据国家特别需求安排生产,可能不会成为公司业绩的主要来源。“Ad5-EBOV是康希诺生物第一个获批上市的疫苗。对我们来说,它最大的意义在于,走通了从研发立项到审批上市的全流程,也让我们作为一家医疗创新公司,在科研、生产等能力上得到了国家的认可。”邱东旭说。Ad5-EBOV从研发到上市看起来很顺利,但并不容易。宇学峰回忆称,在Ad5-EBOV申报临床的紧要关头,康希诺生物的全体员工曾通宵达旦连续工作几十个小时。康希诺高管团队穿越低谷“别看我们今天这么光鲜,当年是很难的!”邱东旭感叹道。2006年,作为赛诺菲巴斯德全球细菌疫苗开发总监,宇学峰参与了巴斯德中国疫苗市场战略的研究。他多次回国调研发现,中国已经具备很好的基础研究能力,但如何将研发成果转化为高质量的产品仍是短板。“当时位居全球疫苗销售前十的产品,在中国大多没有上市或没有生产能力。”宇学峰说,巨大的差距,让他第一次萌生了回国创业的念头。但创立一家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宇学峰还需在研发技术、工艺生产、质量体系、商业运营等关键环节上找到合适的搭档。机会出现在2008年夏天的一次家庭聚会上。当宇学峰和同事朱涛、好友邱东旭、毛慧华再次聊到中国与北美的疫苗差距时,他们对共同创立一家“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先进疫苗研发生产企业”的想法一拍即合。第二年年初,宇学峰等人回到中国开启创业旅程。他们为自己开创的公司起名“康希诺”,寓意健康、希望、承诺。而四位创始人创业前都在加拿大工作和生活,因此公司的英文名字CanSino既是康希诺的音译,也是中国(Sino)和加拿大(Canada)元素的结合。作为国内疫苗行业唯一的海归科学家创业团队,康希诺生物备受投资人青睐。“那时,进口疫苗的质量被认为优于国产疫苗。但动辄几百、甚至上千元的疫苗价格并非人人承受得起。如果国产疫苗的质量能达到国际水准,价格又实惠,不仅中国的孩子会受益,一些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的孩子也会受益。”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告诉《中国企业家》。2011年,康希诺生物获得了来自数名个人投资者的3000万元天使融资。同年,礼来亚洲基金的投资人林亮与宇学峰相识,并在2013年主导了礼来亚洲基金对康希诺的1000万美元独家投资。此后,康希诺生物的几乎每一轮融资,礼来亚洲基金都有跟投,是目前投资康希诺生物时间最长、金额最多的一家机构投资者。无独有偶,2013年前后,当梁颕宇结识邱东旭时,得知包括邱在内的4位科学家已回国创业后,便和团队第一时间赶到天津,参观了康希诺生物的实验室,并听取了创始团队对未来的规划。梁颕宇感觉,“这是一个非常有理想、有全球视野、有丰富行业经验、有精深研发能力的创始团队,他们对标国际一流标准,在建设自己的核心能力”。她和团队当即决定投资康希诺生物。这个投资决策并不被看好。2013年底,中国发生多起婴儿注射乙肝疫苗致死事件,不仅涉事的三大乙肝疫苗生产企业——深圳康泰生物、大连汉信和北京天坛生物陷入风口浪尖,其他疫苗公司亦受到波及,主营业务为儿童疫苗全产业链产品的康希诺生物也不例外。梁宇依然坚持她此前对行业和康希诺生物的判断,以及投资该公司的决策。2016年,启明创投以3120万美元领投康希诺生物的交易落地。2017年,启明创投又作为老股东继续投资了该公司。然而到了2018年7月,类似的疫苗风波再次爆发。长生生物的狂犬病疫苗生产记录造假案和百白破儿童失效疫苗旧案接连被曝光,疫苗行业再度遭受重挫。此时,康希诺生物正在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的招股说明书。一家投行的董事总经理曾告诉《中国企业家》,彼时长生生物事件让A股疫苗企业股价大跌,加之政府可能会对国产疫苗行业进行整顿,这对即将上市的疫苗企业造成了一定影响。林亮则向《中国企业家》透露,长生生物事件发生后,的确有二级市场的投资人对疫苗产业表现出了犹疑和谨慎。邱东旭坦陈,康希诺生物向港交所递交A1申请后,在香港召开首轮基石投资者募集时,因基石投资人不够,而未能募集成功。直到第二次募集时,康希诺生物调低了发行价,价格比他们的心理预期要低很多,才募集成功。“但经过一段时间消化后,真正懂疫苗行业的投资人,反而看到了投资康希诺生物的更大价值。”如林亮所言,一年多时间过去后,康希诺生物已走出低谷。随着在科创板的上市和股价暴涨,这家公司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但科学家们依然保持着习惯性的冷静和克制。“对我们来说,比关注股票涨跌更重要的,是要看到那些还没被解决的健康需求,和对这个产业的敬畏之心。当然,如何戒骄戒躁、沉下心做好我们应该要做好的事情,也是我们的挑战。”宇学峰说。
据《环球网》北京时间5月27日报道,钟南山、李兰娟、张伯礼院士等领衔的最新论文聚焦连花清瘟用于临床治疗新型冠状肺炎(COVID-19)疗效,这一论文被国际《植物期刊》收录并发表。这项研究也是目前首个被国际期刊杂志报道的中药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特殊对照试验。根据论文的数据显示,连花清瘟确实能有效地提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治愈率。对于新冠肺炎产生的咳嗽、发热等症状起效非常明显,并且具有超高安全性。但同时论文指出,必须注意的是连花清瘟在治疗所有重病患者(康复转化率)和危重病患时并没有明显差异。这一结论非常不偏不倚的和5月22日公布的“神药”瑞德西韦临床结论对上了。来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一项实验,将瑞德西韦和安慰剂(无任何疗效)同时对患者进行双盲试验,采用实际效果恢复比对,并得出临床数据,结论显示:瑞德西韦仅能使得治疗组的测试者病情恢复速度加快一些,而对降低病死率、拯救危重病人好转方面无任何“特效”。根据公布的实验室数据显示,这种成分包括金银花、连翘之类的融合植物药物,被平均应用于284例新冠患者的测试(其中142例为对照组,不采取任何特殊治疗手段)。经过连花清瘟治疗组治疗14天(每次4粒,每天3次)后,连花清瘟治疗组的恢复率达91.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普通用药恢复的平均值。而在其他方面,连花清瘟在总体治愈率上疗效同样显著。在全分析模式下连花清瘟治对疗组患者的肺部CT影像改善率达到83.8%,而对照组为64.1%;总体临床治愈率的对比情况为:连花清瘟治疗组78.9%,普通对照组66.2%。而在数据显示两组患者的所有转阴率以及重症好转率上,连花清瘟和普通给药以及重症好转率上并无任何明显差异。最后,临床测试也未检测出这种药的明显副作用。研究结论最终认为:连花清瘟对新冠肺炎有比较明显的治愈作用,且安全性良好,可考虑使用该药改善病人临床症状。值得一提的是,此前的美国吉利德医药公司的“神药”瑞德西韦在好转率和治愈率上同连花清瘟效果非常接近,但在副作用上,瑞德西韦曾有过60%肾脏、肝脏代谢产生损伤的“黑历史”,且所有临床数据以及期刊等研究从来未用“安全”一词给该药贴标签。换句话说,它的疗效尽管不错,副作用也同样强大。同样也是因为副作用,尽管一再鼓吹“神药”,瑞德西韦却让很多国家医疗机构犹豫,以至于在国际上销路比预测要差很多。但同时报告也指出,出于人道主义性和一些其他问题,相对于瑞德西韦检测,该团队并没有进行双盲和安慰剂给药实验。即患者都知道自己在用药和用哪种药(可能产生心理作用),以及普通给药具有稍微偏差(安慰剂给药要求一组患者临床期内完全停止用药,不能接受普通治疗)。有评论意见认为,连花清瘟在未来还要补上和瑞德西韦一样的更全面测试,即双盲随机和安慰剂试验,这个是不能跳过的。因为在医疗领域,为了安全或其他原因,临床试验都必须需采用最严谨和最精密的数据来证明药理。通过全面试验,可以来确保每一项研究的实际价值都达到最大化。
被2017 VS 2019的话题刷屏了大家晒出来的对比过于真实小编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做“感同深受”这年头吃得起猪肉已经和家里有矿一样值得骄傲了CRX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长到腰上才心安酒店的吹风机导致了CRA秃头不开玩笑了CRA秃头才不是因为吹风机前面都是咱小年轻自嘲接下来有一码说一码这两年咱们临床试验行业是实实在在发生了非常多的积极变化首先是政策面上我们看图说话2018年11月5日,中国新药临床试验行政许可,由从前的“点头制”批准,正式转入更加高效的“摇头制”批准时代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由资质认定改为备案管理,2018年1月1日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2019年7月1日实施,条例规定对于在临床机构利用我国人类遗传资源开展国际合作临床试验,不涉及人类遗传资源材料出境的,由审批改为备案2019年8月26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表决通过,12月1日施行。修订后的药品管理法加大了对药品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其中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备案制获新法规确认。2018年3月13日,国务院大部制改革方案出炉,卫计委改名为卫健委;2018年9月1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英文简称由"CFDA"变为"NMPA"上述一系列政策层面上的变化直接推动临床试验行业更快发展有数据为证机构数量由2017年的631家增长至886家,平均每年新增127家医院获得开展临床试验资质试验数量由2017年的1405项试验增长至2161项,平均每年新开展378项试验2017年有3740名研究者在一年中参与过临床试验,而到了2019年,这个数字上升至4490名被CRC,CRA戏称为“死胖子”的Sponsor,这两年也增长了327家。感谢金主爸爸加入我行。上述数据都来自于CDE官网。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我们临研行业这两年已经经历了这么多大事,取得了这么快的增长速度。我们作为从业者,怎么能不自豪?一直以来临床试验作为一个小众行业,不被大众熟知理解。但我们自己知道,我们的行业关系到大众健康福祉,我们的行业方兴未艾,大有可为!来吧!2020年!为了心中的使命,我们每个临研人继续奋斗!插播小彩蛋:药研社在2019年推出了药研社小程序,微信下滑一拉,即可使用CTCAE5.0,AE中英对照,机构信息查询等10余款临研行业实用小工具
很多肿瘤患者对临床试验并不陌生,一方面临床试验可以免费用药,免费随诊,缓解了很多家庭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临床试验不同于临床指南,让很多患者有机会接触到抗肿瘤治疗的最新研究成果,给很多患者带来了新希望。但是大部分患者和家属对临床入组不甚了解,面对几十上百个临床试验,不知道究竟哪个比较优秀,能够适合自己。今天我们就说一说,寻找优秀临床试验的三大要点!要点一:临床分期目前临床试验分为I期、II期、III期和IV期临床,其中IV临床意味着该药品已经上市,在更广泛的人群中观察药物疗效、副作用等情况。所以,患者想要参加试验都是I期、II期、III的临床试验。I期主要探索新药的安全性,观察人体对药物的耐受性以及药物在体内的代谢特征,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II 期临床试验用于初步评价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一般进入 II 期临床试验的药物,其安全性应该还是不错的,但是有效性并不能保证。III 期临床试验是整个临床研究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这一阶段的试验用于进一步确证和评估药物的治疗作用与安全性,衡量药物给患者带来的整体收益和风险。III 期试验得到的数据是药物能否上市的重要依据,因此其组织形式通常是大规模双盲随机对照试验。所以单因素考虑的话,III期临床>II期临床>I期临床。要点二:上市药物国外上市药物有些药品在国外已经上市,但是为了能够进入中国市场,按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法》,需要在国内开展临床试验。这是由于人种之间(东西方人理论上属于智人种的两个亚种)可能存在差异。在中国,肺腺癌的比例约为52%,大细胞肺癌只有2%,而在西方,大细胞肺癌占了15%;在EGFR突变方面,中国的比例为51.8%,而西方人群只有15%;中国KRAS突变约7%,西方占30%。因此,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关于优化药品注册审评审批有关事宜的公告》中明确指出:“在欧盟、美国或日本上市但未在中国境内上市的,经临床研究证实无种族差异的,可使用境外上市申报的生物等效性研究、药学研究数据等技术资料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提出上市申请;可能存在种族差异的,应开展相应的临床试验。审评通过的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这一类药品在国外拥有临床试验的大数据支持,在安全性和有效性上是有保障的。适应症扩大药物同癌种适应症扩大:一线治疗,指的是首次治疗所采取方式、方案(含手术、用药等);二线治疗,指的是首次治疗失败或首次治疗完成后较短时间内复发所采取的治疗方式、方案;三线治疗以此类推。任何一种新药,刚刚获批就是一线疗法是不太可能的,一般都是从二线、三线甚至后线疗法开始,随着数据的积累,逐渐扩大适应症。例如,2015年就获批上市的9291(奥希替尼),在2018年才经过FDA批准用于肺癌一线治疗。对于一线治疗失败的患者,如果先要参加二线治疗的临床试验,可以尝试这类临床试验,有三线治疗临床数据的支持,安全性和有效性有进一步的保障。非同癌种适应症扩大:免疫治疗药PD-1/PD-L1抑制剂也是“广谱”抗癌药。例如,K药经FDA获批用于非小细胞肺癌、黑色素瘤、霍奇金淋巴瘤、头颈癌、胆管癌、尿路上皮癌、胃癌等多种癌症的治疗。这是适应症证明了PD-1抑制剂并不局限于一种癌症,在多种癌症中有效。如果是PD-1抑制剂扩大非同癌种适应症的临床试验,患者可以考虑参加。在免疫治疗中,细胞疗法也是研究的热点,尤其是CAR-T细胞疗法,很多患者和家属对这种治疗方式非常感兴趣。CAR-T细胞疗法在非实体瘤中的治疗效果十分惊人,但是价格也十分昂贵。对于淋巴瘤患者,可以考虑CAR-T细胞疗法的临床试验。和靶向药对比,CAR-T细胞疗法在实体瘤方面的效果就显得十分尴尬。这是因为细胞疗法在实体瘤方面存在诸多缺陷。虽然有一部分CAR-T细胞疗法是改良版的,但是在数据公布之前,实体瘤患者应该谨慎考虑。要点三:地点要确定开展该项试验的医院有没有距离自己家比较近的,或者交通比较方便的。很多临床试验有独特的要求,比如,每个月要在指定的医院进行复查,不接受其他医院出具的检查结果。领药可能需要患者本人前往指定的医院,家属或者其他人代领是无效的。肿瘤患者的体质可能比健康人差些,如果地点过远,来回奔波,不利于患者的康复。所以,临床试验的地点是十分重要的。以上三点只能作为参考,参加相关临床试验还需要具体分析。
瑞德西韦在中国的临床试验,一直备受关注。4月29日晚,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在线发表论文《瑞德西韦用于成人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试验》。昨天,主导这项研究的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曹彬和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师王业明在中国呼吸学科垂直新媒体平台《呼吸界》上发表署名文章,七问七答详细解读了瑞德西韦临床试验过程及结果。问题1:瑞德西韦治疗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临床试验的概况如何?答:1月31日临床试验方案通过伦理审查。自2月6日开始,在湖北省武汉市共计10家医院启动瑞德西韦针对重症患者的临床试验。这是针对瑞德西韦的全球第一项按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设计进行并完成分析的临床试验。研究后期,因我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截至3月12日后再未筛选到合格的受试者。3月29日在数据安全和监察委员会(DSMB)建议下,研究者根据试验方案设计的「试验终止标准」停止了临床试验。问题2:该临床试验主要的结果是什么?答:按照研究设计的给药方式,与安慰剂组相比,瑞德西韦组在临床改善时间方面平均缩短2天;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平均缩短4天,但以上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28天死亡率、氧疗时间、住院时间、核酸载量和病毒转阴率也无统计学差异。总体来说,研究结果显示,瑞德西韦未达到研究方案设计的预期疗效,同时因为本临床试验没有完成方案预设的样本量,无法得出有统计学意义的阳性结论。在安全性方面,瑞德西韦组患者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与安慰剂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表明该药物安全性良好。需要澄清的是,论文客观披露了重症患者中有更多的不良事件,也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可能主要与疾病进程本身相关,并不一定与试验药物有关。另外,不良事件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只有与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才能称为药物的不良反应。问题3:如何看待该试验结果?答:1.虽然本试验的结果无统计学意义,但不意味瑞德西韦失去了研究价值,只能说明该药物在我们设定的条件下在目标人群中未达到研究方案设计的临床效果。2.本试验的阴性结果可能有多个原因:一个是研究未达到预设的样本量,导致统计把握度不足。另一个原因是,本项研究除瑞德西韦和安慰剂外,所有受试者均接受了标准治疗。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我国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入,疾病诊疗方案不断完善,救治水平也明显提高,这也可能掩盖了瑞德西韦发挥的作用。3.瑞德西韦最佳的起效时间尚未明确。首先,抗病毒药物需要越早使用越好,瑞德西韦在病程更早期应用时的临床疗效还有待探索。其次,出于安全性考虑,该临床试验采取了相对保守的试验药物剂量。是否可以尝试更大剂量的治疗(例如200mg/天),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最后,多种安全性良好的抗病毒药物联合应用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总而言之,本试验结果虽未显示瑞德西韦在新冠肺炎治疗中预期的疗效,但在早期治疗和联合其他抗病毒药物治疗中仍可能有其潜在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问题4:该临床试验的试验设计有哪些特点?答:这是全球第一项严格遵循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瑞德西韦临床试验。研究设计科学,试验过程规范,方案依从性高,质量监查严格。研究针对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对病例入组时的发病时间有严格要求(第一次用药在起病之后12天内)。疗效评价的主要指标是患者临床改善时间,次要指标包括28天病死率、随机后的第7、14、21和28天6等级分布、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等。另外,针对抗病毒药物还着重观察了两组病毒载量的变化,首次报道了下呼吸道病毒滴度变化。问题5:该临床试验如何确保受试者的权益?答:首先,该临床试验项目在启动前获得了中日友好医院等各参与医院的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委员会按《赫尔辛基宣言》和GCP要求保障受试者的权益。其次,受试者充分知情同意,试验过程中参加本试验的受试者随时有退出试验的权利。第三,该项临床试验的受试者按2:1随机分配到瑞德西韦组和安慰剂组,为的是让更多患者用到瑞德西韦这一潜在可能有效药物。第四,除临床试验用药外,两组受试者均由临床医生根据最新版诊疗方案依据受试者病情选择充分、有效的标准治疗措施,也包括可及的抗病毒药物(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干扰素等),抗菌药物,呼吸支持治疗等。第五,临床试验开始后,研究者组建了由多学科中外专家组成的5人独立数据安全和监察委员会,定期对累计收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进行独立评判,确保试验受试者的安全及临床试验的完整性。问题6:是不是因为临床试验设计过于严苛,导致患者招募困难?答:首先,针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的快速控制一直以来都是导致治疗性研究终止的最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在研究方案中就规定了若疫情得到控制可以终止本试验。其次,在设计之初,就严格考虑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问题,12天是经过对患者病情规律了解后确定的。我们最早第一篇发表在《柳叶刀》新冠肺炎的论文以及后续的研究均显示患者从发病到加重为重症或危重症大概在10-12天左右,因此设置12天是合理的,是希望让患者及早使用抗病毒药物。第三,3月12日后本试验无法招募到合适受试者,曾有建议我们放开发病时间的限制。本着坚持科学性优先,兼具可行性的原则,研究者对当时参加研究医疗机构的患者进行了排查分析。发现当时较多患者已经处于恢复期,即使放开时间限制,也难以扩大入组,还将对药物临床试验的结果评价造成困难。问题7:对今后的临床试验有什么启示?答:1.在疫情的应急情况下,社会各界和研究者对寻找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意愿十分迫切,而且探索有效治疗措施的时间窗极为狭窄,面对新发突发呼吸道传染病,快速确定有效治疗药物十分困难。开展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充满挑战,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却是评价潜在价值药物的金标准。2.瑞德西韦作为可能有效的抗病毒新药,获得了全球各界的期望。为有效避免来自研究者和受试者因对瑞德西韦期望所产生的各种偏倚,同时也为了更好地控制临床试验期间其它治疗措施的影响,本项临床试验采用了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设计,保障了试验结果科学性和可靠性。3.设置发病到抗病毒用药时间作为入选标准是很有必要的。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最佳抗病毒时间尚不明确,根据我们长期以来在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积累的经验,抗病毒药物需要越早用越好。如果研究的目标人群是轻中症患者,需要限定更早的发病时间。4.通过瑞德西韦临床试验,我们发现基于疾病严重程度等级定义的临床改善或临床恶化是比较可靠的研究终点,因为该终点能够评价患者是否能真正从该药物中达到临床获益。除体现临床意义外,该终点评价相对客观,研究者的主观评价影响较小,可有效减少研究者的测量偏倚。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欢监制:陈岩编辑:徐颢哲、士心流程编辑:付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