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2日,首届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智库论坛暨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智库联合体揭牌仪式在北京语言大学梧桐会堂隆重举行。中国、美国、日本、韩国、西班牙、加拿大、澳大利亚、马来西亚、迪拜、埃及和泰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位专家学者、中文教育企业家及高校师生,以现场和线上的方式参加了本次论坛。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智库联合体是一个面向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开展智库研究、加强合作交流、产出智库型研究成果的民间协作平台,在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浙江师范大学孔子学院发展战略研究院的倡议和推动下,山东大学孔子学院研究中心、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传播研究基地、华侨大学海外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协同创新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厦门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和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排名不分先后)11个机构共同发起成立,共有73所高校机构和知名国际中文教育企业成为智库联合体成员单位。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教授出席揭牌仪式并讲话,副校长张旺喜教授主持揭牌仪式。大会报告专家有北京语言大学李宇明教授、中外语言合作交流中心发展规划处王甬处长、北京语言大学吴应辉教授、浙江师范大学王辉教授、山东大学宁继鸣教授、辽宁师范大学李宝贵教授、北京语言大学王治敏教授、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汪张龙经理、庞帝智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刘新董事长9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企业家作论坛报告,专家们针对本次论坛的主题“大变局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战略、路径与趋势”问题提出了许多创新思想。刘校长在致辞中阐述了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智库联合体成立的重要作用和重要意义,对于智库联合体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刘校长指出,增强智库意识、服务国家战略既是北京语言大学和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的职责和使命,也是北语创建世界一流语言大学的助推器,学校将积极承担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智库联合体发展的重任,努力推动智库联合体朝着规范、健康、深入的方向发展。本次论坛就大变局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观念、路径和思路,如李宇明教授指出,人类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代,面对这样的新时代,需要各家国际语言传播机构为世界治理做贡献,国际语言传播机构也需要研究如何在新时代找到自己的贡献点,国际中文教育要兼顾“国家意愿”与“人类使命”,把握新时代国际语言传播的新特点,重视与国际语言传播机构的沟通,共同推进人类语言生活的进步。王甬处长在报告中论述了当前国际中文教育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从时间轴、横剖面和国际比较角度分析了当前国际中文教育的历史方位,阐述了国际中文教育在理念创新和方向转变方面的可能性,提出了“大战略”、“大中文”、“中文+”、“教育+”的创新理念。吴应辉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全球中文教育战略调整势在必行,国际中文教育需要明确远景目标,即让中文成为一门全球性语言,国际中文教育资源配置应充分体现“发展中国家优先战略”,支持重心应从主要面向基础教育中的中文教育向主要支持高端中文专业教育转变,更加重视帮助有关国家加强中文教育顶层设计,应明确将“华文教育”纳入国际中文教育体系。此外,吴应辉教授提出,我们应清醒认识中国的“有限责任”与世界各国的“主体责任”。王辉教授在报告中提出了“全球孔子学院发展指数”这一概念,构建了由2个一级指标和6个二级指标构成的全球孔子学院发展指标体系,用指数工具测量了2006-2018年全球孔子学院的发展水平,为研究和评价孔子学院的总体发展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宁继鸣教授在报告中指出,面对百年未遇之大变局,构建一个现代国际中文教育体系,是顺应时代发展、服务国家战略的关键所在,是传承创新认知,升级、聚焦主业、适应需求的必然选择。无论是作为事业的国际中文教育,还是作为学科的汉语国际教育,其建设与发展道路都是漫长的,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和逐步推进的系统工程,要秉承和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遵循客观规律规避“内卷化”倾向,以期实现各项工作常态化发展之愿望。李宝贵教授在报告中提出,国际中文教育应加快完善全球和区域布局,加强国际中文教育制度和标准体系建设,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强化安全风险防控机制,积极应对中文教育低龄化趋势,全面推动本土化、特色化与智慧化发展。王治敏教授在报告中梳理了高等学校专业目录,考察并分析了国际中文教育本科、硕士、博士的专业归属,总结了目前学科设置的问题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呼吁国际中文教育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要寻求新的增长点,改变原有横跨两个学科的局面,使国际中文教育独立设置成为一个特色交叉学科,并真正在学科布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新冠疫情的严峻形势下,帮助国际中文教学机构和学习者“停课不停学”的任务越来越艰巨。汪张龙在报告中介绍了由教育部指导、科大讯飞建设运营的全球中文学习平台。未来,全球中文学习平台将继续打造AI中文课堂,构建中文学习生态圈,为国际中文教育机构和学习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刘新董事长在报告中阐述了自然语言处理等高科技手段对教育产业的赋能,介绍了智能中文学习平台在线上教学、教材国别化和志愿者培训等方面开展的一系列尝试,为国际中文教育教学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大会闭幕式上,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院长吴应辉教授对大会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指出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智库联合体协作机制的形成即将进一步激发国际中文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开展智库研究的积极性,更多地开展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研究,更好地服务中文和中华文化走出去;同时,联合体将进一步引领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智库研究的新领域,在学术评价“破五唯”的今天,具有重要价值。各成员单位都具有不同的优势,希望未来加强协同创新,相互取长补短,围绕与国际中文教育紧密相关的国家战略、地方发展和世界各国中文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联合开展重大攻关项目研究,参与数据资源平台建设,实现共建共享,产出高水平资政报告。此外,论坛还宣布2021年第二届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智库论坛将由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华文学院(国际汉语教育学院)主办,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华文学院(国际汉语教育学院)院长王秀成教授介绍了申请主办的缘由和背景,并欢迎大家明年到云南师范大学参会。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2020年11月22日(撰稿:王咸慧)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进入新阶段,国际中文教育也面临着新的发展节点。在新时代背景下,厘清学生、教师和教学等方面所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并探索未来的发展之道,是国际中文教育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具体来说,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设立新目标,分层培养普及型、专业型和复合型外籍汉语人才。新时代背景下,汉语学习者的组成有了两大转变。从学习者学历层次来看,学历教育的留学生逐步增加。根据教育部历年发布的数据,国内留学生人数长期以来均是非学历教育大于学历教育。但从2018年开始,来华接受学历教育人数首次多于非学历教育人数。从学习者需求来看,职业汉语的需求逐年增加。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以及中资企业加大对外投资,需要在投资国当地雇用各领域懂汉语的人才,再加上中国游客在海外强大的消费能力,使各国从事商业服务的人员也必须会说汉语,这使得职业汉语的需求逐年增加。为了因应以上情势变化,更好地适应国家当下政策,首先,国内留学生教育培养必须设立新的目标,培养“汉语+职业技能”专业型汉语人才。除了教授生活汉语、简单的专业汉语,培养普及型汉语人才以外,国内高校还可以结合各学院所长,与旅游、管理、法律、理工等专业合作,开设相关的专业汉语课程,培养熟悉旅游、商贸、政策、科技服务等的专业型汉语人才,以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方面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此外,还应该规范国内留学生学历教育,培养更多的“中国通”。随着学历生的增加,高校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留学生的学历教育体系,另一方面也要加强留学生对中国国情的了解,培养他们成为懂得中国国情、具有专业背景的复合型汉语人才,使其成为推进民心相通的“中国通”。其次,海外孔子学院也应该设立新的目标,不只是承担汉语国际推广和汉语国际传播的任务,更要肩负起培养外籍人才的任务,结合当地的资源,增设旅游、商贸、法律、科技等汉语课程,开办短期速成班或业余培训班,对当地的学生和员工进行语言培训,真正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树立新观念,按照精准化、专业化和多元化的方向打造师资队伍。新时代背景下,教师队伍面临新的隐忧。无论是培养方式还是规模数量,当前国内的国际汉语教师队伍建设还无法完全适应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需要,突出表现为缺乏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专业师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所培养的本土教师,无论来华培养或是当地培养,在数量上都远远不足,在质量上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解决上述问题,更好地为国家决策服务,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改进。第一,在国际汉语教师培养中,树立精准化、专业化和多样化的培养观念。所谓精准化,指的是培养专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汉语教师,这些教师要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情和民情,熟悉当地的语言和文化,把他们培养成为具备“五通”素质的优秀教师。所谓专业化,指的是除了让汉语教师熟悉一般的教学法以外,还可以开设专门用途汉语教学课程,教授他们相关知识和教学技巧,使他们能对商贸、科技、旅游等方面的专业性术语有所了解,逐步提高教授专业汉语的能力。所谓多元化,指的是教师培养机构的多元化,充分发挥各高校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培养具备专业特色的汉语教师。比如财经大学、经贸大学、理工大学、政法大学等,应带头着重培养各相关领域的汉语教师,同时也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以这些学校为基地,让海外本土教师到中国进行短期培训,或是让这些学校派教师对海外本土教师进行专门汉语的强化培训,使得汉语教师的培养更加多元化。第二,加大本土教师培养力度,打造海外师资队伍。相较于我国公派教师和志愿者而言,海外本土教师执教任期稳定、熟悉当地语言、清楚当地风俗民情、了解当地教育体系,他们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汉语教学的重要资源。这些海外本土教师一部分是在中国培养,一部分则是在海外培养。如何提高海外本土教师的水平,整合海外本土教师资源,使其更好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是当前国际中文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确立新定位,深化、细化、强化和优化专门用途的汉语教学工作。随着汉语学习者主体和学习需求的多元化,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也遇到挑战,当前的汉语教学还无法满足多样和多元学习的需求。既然评估一种语言国际化的重要指标是该语言作为专门用途外语教学的发展状况,那么面对汉语发展的新形势,应当以让学习者可以达到专业用途的沟通目标作为新定位。一方面,进一步拓展汉语课程的内容,除了涵盖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还必须与特定专业或职业导向有关,且要以未来求职导向和就职后的语言需求为主。另一方面,应对学习者需求进一步细化。以商务汉语课程为例,应将授课对象进一步区分为对商务感兴趣的学习者、较少商务经验但未来计划从事相关商务活动者以及专业商务人士,因不同对象的授课目标、内容和侧重点都有所不同。现在,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华接受学历教育,和中国学生一起随班就读,再加上教育部规定非中文专业的留学生要有一定汉语学分,因此教学目标不应仅是帮助学生基本掌握和熟练使用汉语,教学内容也不应只是上成一般的高级综合课、高级听说课,而是应该确立新的定位和新的教学目标。如专业汉语能力,要求留学生能够以汉语为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再如学术汉语能力,应要求留学生能查阅汉语文献,撰写汉语论文。唯有重视需求,把握机遇,与时俱进,协同攻关,努力满足各国汉语教学之需,才能切实提高国际中文教育的效果,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目标。 (本文系国家汉办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一般项目“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下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信念发展典型案例研究”(HGJ201710)、华侨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对外汉语线上同步远程教学的教学策略研究”(17SKBS213)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华文学院)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李培毓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记者:作为我国唯一一所以教授外国学生中国语言文化为主要职能的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是设立孔子学院最多的院校之一,素有“小联合国”之称,在国际中文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参与孔子学院建设对学校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在哪里?刘利:北语已与世界上13个国家、20所大学合作设立了孔子学院,多年来坚持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质量评价体系、打造中文教学权威平台,为海外中文学习者提供汉语和中国文化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参与孔子学院建设,北语实现了从以留学生来华教育为主到“来华留学教育”与“走出去办学”并重的双向办学格局,完善了面向国际社会需求的中文教育学科体系,强化了区域化的教师培养、教材开发、教法研究等中文教育的核心能力建设,深化了与中外大学之间学生互换、学者互访、学科共建等多领域合作,提升了学校的综合办学能力,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校在国内外的声誉和影响力。记者:随着各国民众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热情持续高涨,以孔子学院为代表的国际中文教育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刘利:在开展和引领国际中文教育工作、参与孔子学院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愈发深刻地感受到,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的中文学习需求与日俱增。如何实现中文教育实体与虚拟交流平台的相互补充与良性互动?如何实现跨领域、跨地区的学习研究和信息分享的重大突破?如何实现与社会力量之间的合作?这些都对孔子学院等各级各类中文教育机构提出了新挑战,也为统筹办学资源、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水平创造了新的机遇。记者:世界其他国家在语言推广传播方面有哪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做法?刘利: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自身语言的传播和文化的传承创新。巴黎法语联盟前任主席让·皮埃尔·德洛诺曾表示:“我们主张维护文化的多样性。除了英美文化外,我们应该有其他的选择。”法语联盟的“文化交流”计划,呈现了当代法国和法语国家的文化形象,扩大了对话和交流。歌德学院通过介绍德国文化,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德国形象。塞万提斯学院的宗旨是推动全世界的西班牙语教学,通过传播西班牙语文化,注重文化融合,体现了多样性、现代性和交互性等特点。英国文化委员会是英国促进文化教育和科学国际合作的独立机构。此外,普希金俄语语言学院、世宗学堂等也都在语言推广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可借鉴的成功经验。记者:面对新形势下的国际中文教育,您有何建议?刘利:我们要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个方面发展国际中文教育。首先,当前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的人才培养还不能完全满足国际上对汉语人才的需求。我们应当加强孔子学院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公派教师,广泛吸收国内外教师队伍中的优秀人才,打造专职骨干教师队伍;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系列课程,为事业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储备;提升“本土化”教师培训水平,加大本土化教材研发力度;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因地制宜设置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满足世界范围内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汉语学习需求。其次,语言文化推广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理论研究的支持。我们应深化教材、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革,加强制度、标准、品牌和内容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同时加大专项课题研究,创办学术刊物,开展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为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再次,现有的教学、考试服务、文化活动等功能比较单一,难以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和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未来还需要持续强化社区服务功能,融入当地社区、中外企业的发展中,在服务社区和企业中释放活力。最后,继续强化文化交流与互动,提供经贸、科技合作的信息咨询等服务,丰富和拓展空间,开展多姿多彩、不同层次的文化活动,同时充分利用经贸交流、国际会议、企业合作、组织旅游等多种渠道和载体,丰富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内容和形式。我们应进一步优化国际合作体系,以语言为基础支持中外产能合作和产业对接,优化合作模式,充分发挥人文交流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记者:作为孔子学院建设的参与方和受益方,北语今后如何进一步参与国际中文教育?刘利:我们将继续把孔子学院建设作为学校建设一流语言大学的举措之一,继续完善体制机制,搭建国际中文教师教育平台,培养高质量的专职中文师资,不断提升孔子学院的支撑能力。为了更好地汇集各方力量,北语近期拟与国内高校、社会组织、企业等多家合作伙伴联合发起成立以支持国际中文教育为主要职能的国际性民间公益教育基金会,以便进一步发挥中外院校办学主体作用,拓展办学资金来源渠道,推动孔子学院和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大合作、大发展。(记者 柴如瑾)
2019年国际中文教育大会期间,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 杨华峰 摄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国际中文教育的新挑战也是新机遇中新网长沙12月11日电 (刘曼 杨华峰)“孔子学院面向全球开展中文教育,以语言为桥,融汇中外文化,沟通人民心灵,受到各国民众的欢迎,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窗口。”在刚刚结束的2019年国际中文教育大会上,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作为中国唯一一所以教授外国学生中国语言文化为主要职能的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已与世界上13个国家、20所大学合作设立了孔子学院,是设立孔子学院最多的院校之一。自2004年全球首家孔子学院设立以来,至今已走过十五年的历程。截至目前,全世界已有162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50所孔子学院和1172个中小学孔子课堂。“通过参与孔子学院建设,我们实现了从以留学生来华教育为主到‘来华留学教育’与‘走出去办学’并重的双向办学格局,完善了面向国际社会需求的中文教育学科体系等。”刘利介绍,建校近60年来,为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近20万名精通中文、熟悉中国的留学生。在开展国际中文教育、参与孔子学院建设的过程中,刘利也深刻感受到,当前国际中文教育面临很多新挑战,但它同时也是新机遇。一方面世界各国民众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热情持续高涨,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的中文学习需求与日俱增,这无疑对孔子学院等各级各类中文教育机构提出了新挑战,但同时也为统筹办学资源、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水平创造了新机遇。“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别、区域的中文学习者有着不同学习习惯,他们掌握中文的优势、难点都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教师进行分类化、精细化培养。”刘利指出,抓住问题后就可以想办法解决,如分别开发出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材,充分尊重学生母语的特点,让教学更有针对性、更有成效。“进一步提升国际中文教育质量,还应该充分整合各方资源,比如可以利用所在国家的民间中文教育机构,共同推进国际中文教育。”刘利说。2019年国际中文教育大会开幕式上,刘利作为全球唯一一名中国高校代表发言。作为孔子学院建设的参与方和受益方,他表示,将继续把孔子学院建设作为学校建设一流语言大学的举措之一,继续完善体制机制,搭建国际中文教师教育平台,培养高质量的专职中文师资,不断提升孔子学院的支撑能力。据悉,为了更好地汇集各方力量,北京语言大学近期拟与国内高校、社会组织、企业等多家合作伙伴联合发起成立以支持国际中文教育为主要职能的国际性民间公益教育基金会,以便进一步发挥中外院校办学主体作用,拓展办学资金来源渠道,推动孔子学院和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大合作、大发展。(完)
国际中文交流周启动仪式现场,图片来源: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茜)12月14日下午,“新项目、新伙伴、新发展——2020国际中文教育交流周”在北京语言大学梧桐会堂正式启动。启动仪式由北京语言大学、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联合举办。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田学军出席启动仪式,以视频方式发表致辞。 田学军指出,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全球已有70多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4000多所国外大学开设了中文课程。据粗略统计,目前中国以外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约2500万,累计学习和使用中文的人数近2亿,表明国际中文教育已拥有广泛而坚实的基础。特别是今年以来,国际中文教育并没有因为疫情放慢发展的脚步,中外各级各类学校和专业机构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开拓新模式、打造新平台,推动国际中文教育进入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时代。他表示,本次交流周以“新项目、新伙伴、新发展”为主题,顺应了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努力,加强语言教育的双向交流与合作。启动仪式上,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任马箭飞表示,作为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机构,语合中心主要负责统筹建设国际中文教育标准、教师、教材、考试等资源体系,支持中外学者、教师和学生交流,运行汉语水平考试、汉语桥、新汉学、奖学金等项目,同时大力促进中外语言双向交流和多元合作。面向未来,语合中心将致力于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可持续、高质量新发展,不断创新推出适应需求、灵活多样的新项目,努力构建多主体、多层次的新型伙伴关系,不断扩大国际中文教育的“朋友圈”,增强国际中文教育“大家庭”的吸引力。致辞环节结束后,中外嘉宾手按象征国际中文教育大家庭的水晶地球仪,一起启动2020国际中文教育交流周。据悉,2020国际中文教育交流周由语合中心发起,由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汉考国际、五洲汉风等20多所知名高校、专业机构、社会组织和相关企业联合主办,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以线上为主的活动方式,旨在为全球广大中文学习者、爱好者和教育工作者搭建展示成果、分享经验、加强协作、谋划未来的新平台,是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延续和创新举办国际中文教育大会的新举措。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2020年11月22日,首届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智库论坛暨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智库联合体揭牌仪式在北京语言大学梧桐会堂隆重举行。中国、美国、日本、韩国、西班牙、加拿大、澳大利亚、马来西亚、迪拜、埃及和泰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位专家学者、中文教育企业家及高校师生,以现场和线上的方式参加了本次论坛。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智库联合体是一个面向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开展智库研究、加强合作交流、产出智库型研究成果的民间协作平台,在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浙江师范大学孔子学院发展战略研究院的倡议和推动下,山东大学孔子学院研究中心、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传播研究基地、华侨大学海外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协同创新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新疆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厦门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和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排名不分先后)11个机构共同发起成立,共有73所高校机构和知名国际中文教育企业成为智库联合体成员单位。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教授出席揭牌仪式并讲话,副校长张旺喜教授主持揭牌仪式。大会报告专家有北京语言大学李宇明教授、中外语言合作交流中心发展规划处王甬处长、北京语言大学吴应辉教授、浙江师范大学王辉教授、山东大学宁继鸣教授、辽宁师范大学李宝贵教授、北京语言大学王治敏教授、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汪张龙经理、庞帝智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刘新董事长9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企业家作论坛报告,专家们针对本次论坛的主题“大变局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战略、路径与趋势”问题提出了许多创新思想。刘校长在致辞中阐述了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智库联合体成立的重要作用和重要意义,对于智库联合体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刘校长指出,增强智库意识、服务国家战略既是北京语言大学和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的职责和使命,也是北语创建世界一流语言大学的助推器,学校将积极承担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智库联合体发展的重任,努力推动智库联合体朝着规范、健康、深入的方向发展。本次论坛就大变局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观念、路径和思路,如李宇明教授指出,人类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代,面对这样的新时代,需要各家国际语言传播机构为世界治理做贡献,国际语言传播机构也需要研究如何在新时代找到自己的贡献点,国际中文教育要兼顾“国家意愿”与“人类使命”,把握新时代国际语言传播的新特点,重视与国际语言传播机构的沟通,共同推进人类语言生活的进步。王甬处长在报告中论述了当前国际中文教育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从时间轴、横剖面和国际比较角度分析了当前国际中文教育的历史方位,阐述了国际中文教育在理念创新和方向转变方面的可能性,提出了“大战略”、“大中文”、“中文+”、“教育+”的创新理念。吴应辉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全球中文教育战略调整势在必行,国际中文教育需要明确远景目标,即让中文成为一门全球性语言,国际中文教育资源配置应充分体现“发展中国家优先战略”,支持重心应从主要面向基础教育中的中文教育向主要支持高端中文专业教育转变,更加重视帮助有关国家加强中文教育顶层设计,应明确将“华文教育”纳入国际中文教育体系。此外,吴应辉教授提出,我们应清醒认识中国的“有限责任”与世界各国的“主体责任”。王辉教授在报告中提出了“全球孔子学院发展指数”这一概念,构建了由2个一级指标和6个二级指标构成的全球孔子学院发展指标体系,用指数工具测量了2006-2018年全球孔子学院的发展水平,为研究和评价孔子学院的总体发展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宁继鸣教授在报告中指出,面对百年未遇之大变局,构建一个现代国际中文教育体系,是顺应时代发展、服务国家战略的关键所在,是传承创新认知,升级、聚焦主业、适应需求的必然选择。无论是作为事业的国际中文教育,还是作为学科的汉语国际教育,其建设与发展道路都是漫长的,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和逐步推进的系统工程,要秉承和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遵循客观规律规避“内卷化”倾向,以期实现各项工作常态化发展之愿望。李宝贵教授在报告中提出,国际中文教育应加快完善全球和区域布局,加强国际中文教育制度和标准体系建设,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强化安全风险防控机制,积极应对中文教育低龄化趋势,全面推动本土化、特色化与智慧化发展。王治敏教授在报告中梳理了高等学校专业目录,考察并分析了国际中文教育本科、硕士、博士的专业归属,总结了目前学科设置的问题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呼吁国际中文教育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要寻求新的增长点,改变原有横跨两个学科的局面,使国际中文教育独立设置成为一个特色交叉学科,并真正在学科布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新冠疫情的严峻形势下,帮助国际中文教学机构和学习者“停课不停学”的任务越来越艰巨。汪张龙在报告中介绍了由教育部指导、科大讯飞建设运营的全球中文学习平台。未来,全球中文学习平台将继续打造AI中文课堂,构建中文学习生态圈,为国际中文教育机构和学习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刘新董事长在报告中阐述了自然语言处理等高科技手段对教育产业的赋能,介绍了智能中文学习平台在线上教学、教材国别化和志愿者培训等方面开展的一系列尝试,为国际中文教育教学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大会闭幕式上,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院长吴应辉教授对大会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指出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智库联合体协作机制的形成即将进一步激发国际中文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开展智库研究的积极性,更多地开展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研究,更好地服务中文和中华文化走出去;同时,联合体将进一步引领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智库研究的新领域,在学术评价“破五唯”的今天,具有重要价值。各成员单位都具有不同的优势,希望未来加强协同创新,相互取长补短,围绕与国际中文教育紧密相关的国家战略、地方发展和世界各国中文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联合开展重大攻关项目研究,参与数据资源平台建设,实现共建共享,产出高水平资政报告。此外,论坛还宣布2021年第二届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智库论坛将由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华文学院(国际汉语教育学院)主办,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华文学院(国际汉语教育学院)院长王秀成教授介绍了申请主办的缘由和背景,并欢迎大家明年到云南师范大学参会。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2020年11月22日(撰稿:王咸慧)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截至5月31日,全球中文学习 平台的用户已经达到64.7万,覆盖152个国家和地区——在教育部日前举办的“介绍2019年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状况和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引发了不少国际中文教育从业者的关注。 于去年10月25日正式上线的“全球中文学习 平台”利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汇聚各类中文学习资源,打造能够随时随地自主学习中文的网络学习环境。同时,平台聚焦海外中文学习者,完成国际版手机移动端APP研发并上线,支持中、英、俄、日、韩、泰6种语言,其推出可以说是更好地发挥了网络教育优势,助力全球中文教学机构在特殊时期实现“停课不停学”。 技术手段增彩线上课堂 线上中文教育并非新鲜事,此前旨在为各国孔子学院和国内外院校搭建网络教育云平台的网络孔子学院已经为不少外国汉语学习者熟知,直播课、原创微课等也颇受学习者青睐。此外,不少线上教育机构也加入了国际中文教育的行列。但在今年,因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蔓延迅速,国际中文教育受到冲击。在此背景下,不少中文课程、中文考试等均由线下转至线上,线上中文教育也成为国际中文教育从业者关注的热点。 从事中文教学多年的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师孟德宏认为,将中文课堂从线下迁至线上,对中文教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的机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线上教学也许会逐渐成为新的教学趋势。教师不仅需要努力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也要用心研究如何运用技术手段为课堂添彩。挑战也是契机,也许国际中文教学的业态会由此发生改变。” 对德国纽伦堡-埃尔兰根孔子学院公派教师杨征来说,线上课程的汉字考察极具挑战性。为了完成汉字教学内容,杨征充分发掘线上平台功能。“在做书面练习时,我通过ZOOM平台的聊天功能,让学生通过线上打字的方式将中文句子输入聊天对话框,让我没想到的是操作效果远远高于预期。学生们虽然无法准确写出或读出汉字,但凭借对汉字结构的框架感,他们可以顺利敲拼音、从汉字选项栏里选出汉字,从而输入完整句子,线上课堂现场打字完成句子的速度高于面授课时手写句子的速度,这让学生不仅有成就感,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汉字的热情。”杨征说。 新科技提升用户体验 孟德宏提到的科技因素不仅被一线中文教师所重视,也是线上中文教育机构一直强调并投入巨大精力的重点。 全球中文学习 平台建设和运营方科大讯飞在4月曾经发布过一组数据——该平台自上线至2020年4月22日,累计用户达57.6万人,覆盖全球123个国家。和日前教育部在新闻发布会上发布的数据相比,可看到该平台在逾1个多月内的用户和覆盖国家的增长幅度。数据增长的背后,平台的智能化和个性化功不可没,因为融合了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技术,平台可以为每个学习者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并支持实时反馈,这对用户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体验。 据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田立新介绍,全球中文学习 平台的关键技术研发已经完成普通话测试的报名、查分、验证等功能的接入,以及多语种语音输入和翻译、字词联想卡片等功能的研发,初步完成了统一的服务系统,建设了可视化运营管理的后台。同时,平台覆盖了80%日常生活场景的对话学习功能,通过沉浸式人机交互学习方式,帮助学习者在角色扮演中掌握地道中文表达。 波兰克拉科夫孔子学院汉语教师志愿者文皖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授课是国际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技能,学生也会有不一样的课堂体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特殊教学让教师们有新的视角去看待国际中文教育,也开始重新认识科技和国际中文教育的关系。 科技搭桥未来之路 6月6日,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实景课堂(第181期)《给爷爷的信》开课,来自26个国家66329个登录点的师生跟随镜头走进嘉峪关长城和颐和园,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共同学习书信的写作方式。据悉,与传统口述、图片、视频授课方式不同,实景课堂教师身处实景环境之中,依托实景呈现教学内容,启发学生通过现场观察去探索世界,使中华文化的学习不再停留在课本上、文字里,而是跨越时空,立体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全世界的华裔青少年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远程实时共同学习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知识。 相关专家指出,实景课堂基于全新的教学模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海外华裔学生提供了打开中华文化大门的钥匙。 确实,科技可以改变中文教学及中文学习方式,这是中文教学工作者和学习者的共识。在科技赋能国际中文教育的探索之路上,不少科研新成果及教学新模式进入公众视野。比如在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语言文化博览会上亮相的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与自然语言处理手段自动完成作文的智能批改的“文心”智能辅助写作系统、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推出的动漫中文课堂等。 相关专家指出,从教学方法创新到教学数据反馈,从教学模式改变到课程设置变化……国际中文教育的未来之路,少不了科技的影响。但如何将影响变为正向,对国际中文教师来说,是一大挑战,也需要师生的共同探索。
来源:中新社中新社长沙12月11日电550所孔子学院和1172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分布在世界各地;美国学习汉语人数超过280万人;在韩国、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国,汉语由第三外语上升到第二外语……“汉语热”在全球持续升温。“在意大利第二外语学习中,汉语是最受欢迎的一门。”在刚刚结束的2019年国际中文教育大会上,意大利罗马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张红说,在意大利学习汉语的人数一直在增加。无独有偶,同处欧洲大地的英国已有5200多所中小学开设汉语课,学生达20万人。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校长Bob Cryan介绍,很多英国学生通过孔子学院一些语言项目来到中国学习培训。目前,已有69个国家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汉语热”的背后,是中国逐步提升的综合国力和日渐增多的中国机遇。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孔子学院的本土教师吴妮说,随着非中合作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扎根非洲,“学好汉语有出路”已成为马达加斯加和众多非洲国家年轻人的共识。全球范围内的孔子学院为国际汉语爱好者提供学习平台,但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发展及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教育人文和经贸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扩大,国际中文教育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让孔子学院在保持现有的教学和文化传播功能的同时,助推国际中文教育不断向前发展是与会嘉宾关注的问题。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副会长古川裕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给外语教学带来的挑战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或人工智能,努力培养高质量的汉语人才。”对此,意大利罗马国立住读学校是践行者。该校孔子课堂负责人陈晨说,他们会在日常教学中结合网络、幻灯片等多媒体形式,丰富课堂内容,如将西游记等中华古典名著引进课堂,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随着经贸合作的加深,各国对单纯的中文和中国文化的学习需求正逐渐向基于中文的职业技术、技能教育转变。亚非孔子学院顺势而为,开发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汉语+职业教育”课程,如培养“汉语+技能”“汉语+高铁”“汉语+空乘”等方面人才,探索和实践出一条具有亚非区域特色的孔子学院内涵式、可持续发展道路。“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别、区域的中文学习者有着不同学习习惯,他们掌握中文的优势、难点都各不相同。”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指出,国际中文教学应更准确区分教学目标及学习目标、改善教学编排方式、加强汉语与汉语学习者母语的对比研究,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创建一套本土化、特色化的中文教育模式。美国特洛伊大学高级副校长兰斯·塔特姆则表示,要不断加强孔子学院的人文交流,让学生在拥抱不同文化的差异中获得更多。(刘曼)(原标题:“汉语热”持续升温 国际中文教育需顺势而为应时而变)
3月22日,在埃及伊斯梅利亚,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志愿者教师郭凌宇在进行汉语网课教学。新华社发光明图片/视觉中国【语言论坛】 受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影响,当前的国际中文教育面临下行压力和诸多挑战。面对新形势、新语境,国际中文教育事业需要长远谋划,需要战略定力。如果我们跳出短时段的事件视角,而从中时段局势甚或长时段结构的视角来看,就会发现各种变量的合力为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战略定力提供了充要条件。中国的持续发展是根本保证。毫无疑问,中国仍然处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上升期,这一历史大势不会改变。改革开放走向深入,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稳步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则进一步彰显了制度优势、提升了国人自信。随着中国在国际关系和世界事务中的地位愈强、作用越大,国际上对中文的需求会保持基本稳定甚或越来越多。国际局势的变动组合是机遇。当前的国际环境进入了一个深度不确定的时期,但是危中有机,仍然为中文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些战略机遇。比如世界权力结构的“东升西降”、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及多边主义的国际关系理念越发深入人心,这些因素将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进而为国际中文教育提供良好国际环境、提振全球学习需求。七十年事业积累是坚实基础。新中国国际中文教育事业七十年发展,筚路蓝缕,成就斐然。事业发展从1.0到4.0,学科建设从无到有:1949年—1986年是事业1.0,1987年国家汉办成立到2003年是2.0,2004年孔子学院揭幕到2019年是3.0,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孔子学院改革发展使之进入4.0阶段;紧跟历史进程,在缓解国家就业压力、提升全球软实力、增强中国国际化、参与全球治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西方的宗教模式和殖民模式之外,探索了一条合作共赢的语言国际化新路径;中文格局和地位的提升,打破了大航海时代以来西方国家通过殖民与战争所建立起来的语言霸权体系,正在重构着全球二语教育的新格局。这些积累和沉淀是未来国际中文教育行稳致远的基底。全球最大的语言生活共同体是牢固底盘。接近14亿的母语人口,6000多万的华人华侨,几百万将中文作为二语的说话人以及接近2亿的全球中文学习者,共同构成了全球最大的语言生活共同体。语言学习的最终指向和检验标准在于使用,国际中文语言生活共同体是国际中文教育的内生动力之一。未来,建构起线上—线下、虚拟—现实、国内—国际相结合的更便捷、愈多元的练习和使用场景,无疑会提升国际中文语言生活共同体的品质与体验,进而增强其吸引力和内生力。两个地缘圈是发展根据地。东亚—东南亚的汉字文化圈和其他地区利益攸关的地缘政治圈是国际中文教育的两个根据地。受疫情的影响,国际合作的区域化发展趋势日益增强,未来可能会出现一批洲域共同体,东亚—东南亚地区作为历史上的汉字文化圈区域,是国际中文教育的保留根据地。另一方面,“跨大西洋联盟”的分裂与“北分南合”的趋势愈加明显,这就给中国在原有基础上提升与一些国家的合作伙伴关系提供了契机,也就为国际中文教育事业提供了第二个战略根据地。新科技发展是新生态契机。5G时代的智能化教育变革、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深度融合、机器翻译技术突飞猛进、区块链技术的多方应用,构成了国际中文教育未来发展的新科技背景。新科技将有助于创新探索、优化赋能“三教”(教师、教材、教学法),助力打造线上资源“新基建”,升级精准供给与精细管理,在物理、虚拟、智能三个空间提升中文供给,从而最终孕育出一个国际中文教育的新生态。中文的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是动力保障。中文是汉藏语系的主要语言,有声调、量词众多、语序重要等是其显著特征。汉字是人类最早发明的文字形态之一,也是几大古文字系统中唯一延绵至今而且仍然生机勃勃的存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文形成了功能多元的诸多文体,写就了浩如烟海的传世文献,建构了中国的哲学体系,塑造了华夏的民族精神。中文自身的独特魅力为国际中文教育提供了强劲动力。伟大中华文明是源头活水。中华文明具有不可替代性,强大的吸纳融合能力保证了其旺盛的生命力。在世界秩序重塑、全球治理机制亟待提升的当前,越来越需要中华文明为世界未来发展提供更多智慧和方案。几千年中华文明的深厚积淀,为中文本身提供了文献支撑和创新滋养,也决定了国际中文教育的横向覆盖力和纵向穿透力。语言的国际教育有其客观规律,起伏波动是正常的。当前国际中文教育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是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不必过分夸大,更不应灰心丧气。国际中文教育事业有足够的底气,也有强大的战略定力。我们宜趁此契机整合资源、提质增效,从而为下一波的大发展积蓄力量。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未来会更加光明,令人期待。(作者:王春辉,系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教授)
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中文老师(右)带领学生们学习中文。新华社发2019年国际中文教育大会上,来自世界各国的汉语学习者带来精彩演出。光明图片“语言桥梁连接世界,这就是我研究中文的意义。”“我要通过直播带你看中国,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中文的魅力,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外友人在中国相遇。12月9日,在湖南长沙开幕的2019年国际中文教育大会,吸引了来自160多个国家的1000余名中外代表,共同聚焦“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国际中文教育事业,源自中国,属于世界。从2004年第一家孔子学院创办至今,我国已在162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50所孔子学院和1172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全球学习中文的人数快速攀升至1亿,中文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中文热”的背后,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提升?如何因地制宜、融入本土?如何完善标准、培训师资?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内涵发展,任重道远。全球语言:中文迈向世界“中文让我看见了自己的无限可能,青春正好,不负韶华,我希望明年来中国的大学深造,成为新时代的马可·波罗。”发音标准,吐字清晰,表达流畅。意大利男孩雅各布·杰摩勒用流利的中文赢得了广泛赞誉。他还有个朗朗上口的中文名字,郑彦柯。从“对中国的印象只是熊猫和功夫”到今年成为“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冠军,郑彦柯仅用了4年。他就读的意大利罗马国立住读学校,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蔚然成风。这所当地最负盛名的学校,开办5年制中文国际理科高中教育已有10年,设有意大利最大的孔子课堂,并将中文作为第一外语纳入必修课体系。“希望你们做新时代的马可·波罗,成为中意文化交流的使者。”今年3月,郑彦柯和罗马国立住读学校师生收到了习近平主席的回信。校长雷亚莱说:“我们的学生这些年非常努力地学习中文,习主席的回信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好的奖励和肯定。”放眼全球,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像郑彦柯一样,通过孔子学院等项目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看到世界的广阔与多元文化的价值。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11月,共有69个国家和地区,通过颁布法令、政令、教学大纲、课程大纲等形式,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例如南非、毛里求斯、坦桑尼亚、喀麦隆、赞比亚等非洲国家。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通过政策和法规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汉语教学体系。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先后将汉语列为大学入学考试的外语科目之一。韩国全国5000万人口中,有1060多万人在学习汉语及汉字。“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稳步提升,汉语继英语之后,已在非母语使用人数及国际影响力等方面成为第二个全球语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吴英成教授指出,“汉语教学已从中国境内的‘对外汉语教学’走向中国境外的‘汉语国际教育’。”中文 职业:汉语教学多元化申请指令,启动控制系统,进入自动驾驶……坐在高铁模拟系统前,泰国小伙子阿提坦轻推操纵杆,“列车”开始加速,很快达到每小时80公里,驶过市区,穿过隧道,进入车站,阿提坦不时观察窗外,把车稳稳地停在标线上。“我们刚开始学习模拟驾驶火车,目前还没有觉得特别难,因为在中国培训时都训练过。”阿提坦自信地说。随着中泰铁路合作项目的推进,泰国对既懂铁路技术又懂汉语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大增。泰国孔敬大学孔子学院于2016年推出“中泰高铁汉语培训项目”,阿提坦就是其中一员。像这样既学中文又学技术的项目,在亚非孔子学院早已不是新鲜事。中文 农业生产技术、中文 汽车维修、中文 空乘、中文 电商、中文 机器人技术、中文 大数据、中文 物联网……单纯的中文教育正逐渐向基于中文的职业技术、技能教育转变。而这种转变,源于国际社会特别是“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对懂汉语的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的大幅增长。中国驻赤道几内亚大使亓玫认为,“中文 ”项目是孔子学院以汉语为切入点,向其他领域延伸的实践,这正体现了中非合作“八大行动”中的人文领域合作。目前,泰国、马来西亚、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等40多个国家100多所孔子学院开设“中文 ”课程,涉及高铁、经贸、旅游、法律、海关、航空等数十个领域。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孔子学院本土教师吴妮在发言中表示,“学中文、懂技术、有出路”已成为马达和众多非洲国家年轻人的共识。以“一带一路”为代表的中国方案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和接纳。目前,已有56个“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设立了167所孔子学院和172个中小学孔子课堂。中外合作,注重内涵,多方参与,以孔子学院为代表的国际中文教育进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内涵发展:汉语热的冷思考“最大的问题是还没有一本适合罗马尼亚学生学习的本土汉语教材。这极大地阻碍了当地的汉语教学。而且由于罗马尼亚公立学校教师编制有限,大部分学校目前还不愿意招聘专职的本土汉语教师。这极大地束缚了汉语教学的推广。”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中文系主任白罗米在大会发言中介绍,虽然罗马尼亚教育部2016年6月25日正式发文确认将汉语列入中小学最新外语语言课程名单,但目前汉语教学仍面临许多现实困难。多国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一方面带来学习人数的大幅增加,以及相应的师资短缺;另一方面也对中文教育质量提出更高要求。莫斯科国际高等商学院国际部主任纳塔利娅·加夫里洛夫娜也曾指出,俄罗斯对汉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各式各样的汉语培训班有很多,但目前俄罗斯汉语教学质量还存在着良莠不齐的问题。“标准、教材、师资、管理,都是内涵建设的重要部分。要看到汉语热背后对事业发展的挑战,这也是孔子学院下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曾任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的北京语言大学副教授梁彦民,结合自身教学经历指出,外国人学汉语还会有“汉语难”的心理障碍。从口语看,难在声调;从书面语看,难在文字。要化解“汉语难”,需要讲简单汉字,有趣汉字。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加强汉字基础研究,用高频字词教学;又要通过动画、VR等鲜活的手段介绍汉字演变。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黄彩玉建议:“孔子学院承担的汉语国际教育的内容不仅要与所在地的地域文化相结合,更要兼顾到所在地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包括教育政策、教育资源配置、相关的标准以及语言政策等。”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也是中国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未来2至3年支持国际中文教育的6项举措:一是健全和完善国际中文教育本硕博学科体系,重点录取中外优秀青年教师;二是支持中国高校创办国际中文教师学院;三是增强外派中文教师岗位吸引力,支持选拔聘用本土教师;四是实施精品教材工程;五是完善国际中文教育系列标准;六是支持和鼓励中国和世界各国社会各界,通过创办基金会方式参与孔子学院建设与国际中文教育工作。交流才有发展,互鉴方能同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通过学习中文,认识中国,了解中国,越来越大的中文“朋友圈”,让文明交流互鉴之光,照亮我们共同的未来。(本报记者 柴如瑾 龙军 禹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