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涨知识了|期刊索引的SCI、SSCI、EI、ISTP、ISSHP…是什么意思?论则不至

涨知识了|期刊索引的SCI、SSCI、EI、ISTP、ISSHP…是什么意思?

期刊索引的SCI、SSCI、EI、ISTP、ISSHP……都是什么意思?目前,在国际科学界与学术界,如何正确评价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已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而被ISI旗下的SCI、SSCI、EI和ISTP等重要检索期刊所收录科技论文的多寡则被看作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单位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科技实力和科技论文水平高低的重要评价指标。1、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ISI)2、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SCI)3、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SSCI)4、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A&HCI)5、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ISTP)6、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ISSHP)7、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EI)8、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CSSCI)9、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CSCD)一: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ISI)ISI的发展简况: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是国际知名的科技信息研究与服务机构。1958年,ISI的创始人Eugene Garfield借款500美元创办了ISI,Current Contents(CC)ofChemical,Pharmaco-Medical&Life Sciences是当时的唯一产品,它每期有32页,包括了200种期刊。1960年,ISI引进了Current Abstracts of Chemistry and Index Chemicus,并于当年正式成立公司。1992年,ISI被ThomsonBusiness Information收购。ISI成立50多年来,先后推出了SCI、SSCI、ISTP、A&HCI和ISSHP等许多著名的学术研究检索工具和数据库。ISI的领域涉及22000种期刊、3100万件专利、60000个会议录、5500专业网站、5000本学术专著、200万化学结构、230多个学科的深度索引,以及100年的科学引文索引。目前,ISI的主要产品有两类,一是平面索引产品;二是网络产品。ISI的平面产品(5种):1:《科学引文数据库》(SCI) 2:《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 3:《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A&HCI) 4:《科技会议录索引》(ISTP) 5:《社会科学和人文会议录索引》(ISSHP)ISI的网络产品(2种)1:1997年,ISI创办了ISI Web of Science,并开始通过因特网提供在线访问。ISI Webof Science。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引文数据库,包括ISI的三大引文数据库,即ISI-SCI、ISI-SSCI和ISI-AHCI,覆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艺术与人文等领域200多个学科的8,600种经过评估的学术期刊,每个数据库都是每周更新的。它可让用户在这些的跨学科的海量著录信息中进行引文检索和引证分析。用户可以同时从多个不同学科和不同内容的数据库中得到相应的检索结果,而且在检中的文献中还提供了该文献所引用的参考文献的访问路径,据此读者可以进一步参阅这些参考文献,直至追根溯源并了解全貌。这种独特的引文方法已成为科学研究的有力工具。WebofScience可以在网络环境下直接使用,并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进行定制。2:ISI最新开发的信息产品解决方案被称为ISI Web of Knowledge(http://isiknowledge.com/),它可以为世界范围内的学术界、企业、政府和非赢利组织开展研究活动提供信息支持。WebofKnowledge将跨学科的(以及细化的)论文著录、评估和分析工具、信息管理工具等集成在一起,是一个基于互联网(WWW)所建立的新一代学术信息资源整合体系。ISI的辅助产品(2种)此外,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也以影响因子方面的研究而著称。ISI开发的I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ISI基本科学指标)收集和分析SCI、SSCI中所收录的10多年来的高质量学术期刊中出版的研究文献及其参考文献(引文),运用引文分析等科学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按照不同分类提供相关数据,并展开分析和排序。ISI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有助于确定关键的科学发现,评估研究绩效,掌握科学发展的趋势和动向,了解各个研究领域中最依靠的国家、研究机构、科学家、论文和期刊,确定特定研究领域中的研究产出与影响。2001年,ISI还创立了ISI Highly Cited.comSM(这是一个介绍世界最有影响、被引次数最多的科学家的网站),引入了ISI科学基本指标(I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SM),为衡量科学趋势和为国家、研究人员、研究机构、公司期刊的表。现排名提供了有力的评价工具。目前,ISI的首席执行官(CEO)是MikeTansey。二: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SCI)SCI简介:《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出版的一种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也是当前世界自然科学领域基础理论学科方面的重要期刊文摘索引数据库。SCI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种,其中以生命科学及医学、化学、物理所占比例最大,收录范围是当年国际上的重要期刊,尤其是它的引文索引表现出独特的科学参考价值,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SCI创建于1961年,其创始人为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所长Eugene Garfield(1925-09-15)。它主要收录文献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不仅可以从文献引证的角度评估文章的学术价值,还可以迅速方便地组建研究课题的参考文献网络。利用它,可以检索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医学、农业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方面自1945年以来重要的学术成果信息。SCI还被国内外学术界当做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和进行学术排名的重要依据。目前,SCI的出版形式包括印刷版期刊和光盘版及联机数据库,现在还发行了互联网上Web版数据库。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完善,已从开始时单一的印刷型发展成为功能强大的电子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大型多学科、综合性检索系统。目前,SCI涵盖学科超过100个,主要涉及农业、生物及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及应用科学;医学与生命科学;物理及化学;行为科学。SCI将来源期刊数量划分为SCI和SCI-E。SCI指来源刊为3500多种的SCI印刷版和SCI光盘版(SCI Compact DiscEdition,简称SCICDE),SCI-E(SCI Expanded)是SCI的扩展库,收录了6650余种来源期刊,可通过国际联机或因特网进行检索。ISI通过它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挑选刊源,而且每年略有增减,从而做到其收录的文献能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所谓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是指报道这些成果的文献大量地被其它文献引用。即通过先期的文献被当前文献的引用,来说明文献之间的相关性及先前文献对当前文献的影响力。SCI以《期刊目次》(Current Content,简称CC)作为数据源,目前,自然科学数据库有五千多种期刊,其中生命科学辑收录1350种;工程与计算机技术辑收录1030种;临床医学辑收990种;农业、生物环境科学辑收录950种;物理、化学和地球科学辑收录900种期刊。各种版本收录范围不尽相同。这其中,含有全世界出版的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约4500种;扩展版收录期刊6650余种。SCI每年收集论文数达六七十万条。SCI的索引形式:SCI主要摘录科技期刊和专利。被选用的期刊上所刊载的每篇文献,包括论文(无代号)、摘要(A)、评论(B)、编辑部文章(E)、通讯(L)、会议资料(M)、专利(P)、评论和书目(R)都逐一加以摘录。尤其把每篇文献后所附的参考文献一一认真著录,并按照一定格式编排起来。在论文索引方面,它是以来源索引为基础,另配有四种引证索引(即作者引证索引、专利引证索引、主副事物引证索引及机构引证索引)。SCI的索引方式有4种。引文索引(Citation Index)按第一作者的英文字母顺序排列,用于检索作者发表的论文;期刊源索引(Source Index)按每篇论文的完整文题排列,用于检索论文主要内容;主题词索引(Permuterm Subject Index)通过标题词汇或主题词查找某学科、某专业方向涉及文献,光盘版已通过SCI’sKey Words Plus追溯出现在论文所引参考文献中的单词、词组与短句,扩充了印刷版的容量;机构索引(Corporate Index)按地域、字母顺序排列,检索每篇论文的所属机构,或某机构用于统计所发表的论文,也可用光盘版与在线版方便地查找此索引三: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SSCI)SSCI简介:SSCI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它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目前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据ISI网站2006年公布的数据显示,SSCI全文收录1876种世界最重要的社会科学期刊,内容覆盖包括人类学、法律、经济、历史、地理、心理学等55个领域。收录文献类型包括:研究论文,书评,专题讨论,社论,人物自传,书信等。选择收录(Selectively Covered)期刊为1300多种。现收录有中国大陆的期刊3种,台湾的期刊7种SSCI最早创刊于1969年,收录数据从1956年至今,是社会科学领域重要的期刊文摘索引数据库。数据覆盖了历史学、政治学、法学、语言学、哲学、心理学、图书情报学、公共卫生等社会科学领域。SSCI收录期刊1979种,覆盖了历史学、政治学、法学、语言学、哲学、心理学、图书情报学、公共卫生等社会科学领域。SSCI与SCISCI是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的英文缩写,从功能上说是一种学术论文检索工具和数据库,从内容上说是以收录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论文为主。SSCI从功能上说也是—种学术论文检索工具和数据库,只不过它是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的英文缩写,从内容上说是以收录社会科学的论文为主。近几年来,在国内大学论文排名、研究基金申请、个人职称晋升等竞争中,SCI论文数越来越成为一项重要依据,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几乎言必称SCI。国内许多大学都提出了下世纪初把自己办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而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应当拥有较多的SCI论文数,这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然而,SSCI却在国内受到冷遇,很少有人提及。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不仅应当拥有较多的SCI论文数,还应当拥有较多的SSCI论文数,尤其对于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世界一流大学更是如此。SSCI对其收录期刊范围的说明中明确告知该数据库中有一部分内容与SCI重复,这是因为学科之间本身有交叉,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的研究在文献中的自然反映。SSCI覆盖的学科范围。SSCI覆盖的领域包括:人类学,区域研究,商业,商业金融,传播学,犯罪学与刑罚学,人口统计学,经济学,教育与教育研究,特殊教育,环境研究,人机工程学,种族研究,家庭研究,地理学,老人病学和老人学,健康政策与服务,历史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史,工业关系与劳工,情报学与图书馆学,国际关系,语言与语言学,法学,管理,法医学,护理学;哲学,规划与发展,政治学,精神病学,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生物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数学心理学,心理分析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公共管理,大众健康,康复,社会问题,社会科学-生物医学,社会科学-交叉学科,社会科学-数学方法,社会工作,社会学,恶习,运输,城市研究,女性研究等。无疑,这些学科的研究水平对于衡量—个国家的研究水平是极其重要的;对—个国家的繁荣与发展,更至关重要。四: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A&HCI)A&HCI即《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Arts and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简称A&HCI),它是艺术与人文科学领域重要的期刊文摘索引数据库,它与SCI和SSCI一起共同构成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的三大核心数据库,其特点也是收录引文文献,目前收录1300种国际权威的期刊作为文献源。1976年,ISI创办了A&HCI,它收录数据从1975年至今据ISI网站最新公布数据显示:A&HCI收录期刊文献数据覆盖了语言与语言学、文学、哲学、宗教与神学、古典研究、历史、考古、艺术、建筑、表演艺术等社会科学领域,计9大学术领域共28个学科。A&HCI收录的期刊绝大部分为美国和欧洲的顶级学术期刊,较少收录亚洲等地区的学术期刊,收录期刊亦以英文期刊为主。中文期刊中,目前收入A&HCI有《亚洲艺术》、《中国史研究》和《当代中国思潮》等几种,港台地区仅有“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被收录。我国学术界对SCI、SSCI都比较熟悉,但是对A&HCI似乎还缺乏了解,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学科分类同西方的学科分类有所不同。西方的学科共分自然科学(Science)、社会科学(SocialScience)、艺术与人文学科(Arts and Humanities)三大类,而在我国,学科只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艺术与人文学科被包括在社会科学内。五: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ISTP)ISTP,即《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Technical Proceedings,简称ISTP),它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的网络数据库Web of Science Proceedings中两个数据库(ISTP和ISSHP)之一。ISTP创刊于1978年,它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编辑出版,主要收录国际上著名的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科技会议文献,包括一般性会议、座谈会、研究会、讨论会、发表会等的会议文献,涉及学科基本与SCI相同。ISTP所收录的数据包括生命科学、农业、环境科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化学、物理学、工程技术和应用科学等学科,其中工程技术与应用科学类文献约占35%。从1990-2003年间,ISTP和ISSHP(后文将要讲到ISSHP)共收录了60,000个会议的近300万篇论文的信息。ISTP收录论文的多少与科技人员参加的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多少或提交、发表论文的多少有关。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外举办的国际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占被收录论文总数的64.44%。六: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ISSHP)ISSHP,即《社会科学和人文会议录索引》(Index to Social Sciences&Humanities Proceedings,简称ISSHP),它于1979年由ISI创办,其数据涵盖了社会科学、艺术与人文科学领域的会议文献。这些学科包括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文学、历史学、公共卫生等领域。七: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EI)EI,即《工程索引》(Engineering Index,简称EI),它是全世界最早的工程文摘来源,也是目前世界著名的工程技术类综合性检索工具。EI创刊于1884年,最初由美国工程情报公司(Engineering Information Co.)编辑出版发行,它主要收录工程技术领域的科技期刊和会议论文,其所收录文献的范围几乎覆盖工程技术各个领域的数据,涉及到材料工程、地质、电工、电子、通信、动力、核技术、化学、工业工程、环境、机械工程、计算机和数据处理、交通运输、金属工艺、控制工程、矿冶、能源、材料科学、农业、食品技术、汽车工程、生物工程、石油、食品、数理、水利、土木工程、医学、仪表、应用物理、宇航、照明、光学技术和自动控制等学科领域。目前,EI选用世界上几十个国家和地区15个语种的工程技术类会议录、科技报告、标准和图书等出版物。EI数据库每年新增约50万条文摘索引信息,分别来自5100种工程期刊、会议文集和技术报告,其中大约22%为会议文献,90%文献的语种为英文。EI每月出版1期,每期文摘1.3万至1.4万条,年报道文献量16万余条。每期EI均附有主题索引与作者索引,每年还另外出版年卷本和年度索引,年度索引还增加了作者单位索引。EI的出版形式有印刷版、电子版及缩微胶片。EI具有综合性强、资料来源广、地理覆盖面广、报道量大、报道质量高和权威性强等特点。1992年,EI公司开始收录中国期刊,并于1998年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立了EI中国镜像站。八: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CSSCI)CSSCI的由来与发展:CSSCI,即《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Index,简称CSSCI),它是南京大学1997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并研制的一种中文社会科学研究信息检索的产品。2000年,南京大学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专门从事CSSCI的研究与开发工作。2000年,CSSCI引文数据库的构建工作完成,并相继研制成功了CSSCI数据库网络版和光盘版。2001年,在教育部指导下,成立了由17所著名高校科学研究与管理专家组成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CSSCI被列为教育部重大研究课题攻关项目,2004年,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办将CSSCI列为国家重大研究课题。CSSCI遵循文献计量学规律,采取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从全国2800余种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性期刊中精选出学术性强、编辑规范的期刊作为来源期刊。现已开发的CSSCI收录了1998以来的数据,其来源文献54万余篇,引文文献320余万篇。该项目成果填补了我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空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目前,教育部已将CSSCI数据作为全国高校机构与基地评估、成果评奖、项目立项、名优期刊的评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指标。CSSCI的主要形式:CSSCI是我国社会科学重要文献引文统计信息查询与评价的主要工具,它以中文社会科学期刊登载的文献为数据源,通过来源期刊文献的各类重要数据及其相互逻辑关联的统计与分析为社会科学研究与管理提供科学、客观、公正的第一手资料。CSSCI来源期刊的遴选遵循文献计量学规律,采取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从全国2800种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中精选出学术性强、编辑规范的期刊作为来源期刊。CSSCI的遴选程序是:按照近3年期刊他引影响因子对所有学术性社科期刊分学科进行排序;按照“高进低出”的原则确定各学科预选来源期刊;预选来源期刊提交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指导委员会审议,最终确定年度来源期刊。CSSCI提供的信息检索途径有:(1)来源文献检索。它包括篇名、作者、作者所在地区及机构、刊名、关键词、文献分类号、学科类别、学位类别、基金类别及项目、期刊年代卷期等。(2)被引文献的检索。它包括被引文献、作者、篇名、刊名、出版年代、被引文献细节等。(3)优化检索.包括精确检索、模糊检索、逻辑检索、二次检索等。不同途径的检索结果按发文信息或被引信息分析统计,并支持文本信息下载。CSSCI的收录期刊:CSSCI收录期刊采取两年一次动态调整的方式:2001年度,首次列入来源期刊共419种,另加海外华文期刊16种;2003年度,收录的来源期刊调整为418种;2006年度,收录的来源期刊调整为493种;2008~2009年度,所收录的来源期刊为528种,此外还列出了扩展版的来源期刊152种,以及来源集刊86种。九:学术期刊的国际索引知识(CSCD)CSCD,即《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Journal Full-text Database)。它属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创办的我国学术期刊全文检索与评价数据库,是我国知识信息生产、传播、应用和期刊评价、管理的现代化运作平台,以光盘和网络等形式向国内外读者提供动态知识服务,并为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进行期刊评价提供基础数据,为新闻出版总署等有关期刊管理部门提供数据。CSCD收入我国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农林科学、医药卫生、工程技术、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等领域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近千种,其中核心库来源期刊670种,扩展库期刊为378种,已积累了从1989年至今的论文记录近100万条,引文记录近400万条。CSCD除具备一般的检索功能外,还提供新型的索引关系——引文索引。使用该功能,用户可迅速从数百万条引文中查询到某篇科技文献被引用的详细情况,还可以从一篇早期的重要文献或著者姓名入手,检索到一批近期发表的相关文献,对交叉学科和新学科的发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CSCD除提供文献检索功能外,其派生出来的中国科学计量指标数据库等产品,也成为我国科学文献计量和引文分析研究的强大工具。CSCD具有建库历史悠久、专业性强、数据准确规范、检索方式多样、完整、方便等特点,自提交使用以来,深受用户好评,被誉为“中国的SCI”。CSCD分为核心库和扩展库,共遴选了1048种期刊。其中,英文刊40种,中文期刊1008种;核心库期刊670种,扩展库期刊378种。。核心库的来源期刊经过严格的评选,是各学科领域中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期刊;扩展库的来源期刊也经过大范围的遴选,是我国各学科领域较优秀的期刊。

堂堂正正

环球“半生缘”

文/《环球》杂志记者 张海鑫新年伊始,一通特殊的电话,搅动了环球杂志社员工的思绪。一份特殊的礼物在半个月后抵达,这是一位北京的老人用半生珍藏的《环球》杂志。从1980到2019,四十年的杂志在桌面上依次排开,时间的纵轴猛然被拉扯到二维空间,打开那一页页被折叠的历史,与一个个时代重逢。铅字中记载的是读者与记者、编辑四十年一起环游世界的足迹。梅尔吉亚德斯的望远镜多年以后,面对突如其来的采访,赵国庆回想起初识环球的那个1983年春天的下午,就像何塞·阿尔卡迪奥·布恩迪亚第一次见到梅尔吉亚德斯带来望远镜的那个遥远春日,梅尔吉亚德斯高声宣布:“用不了多久,人们坐在家里就可以看见世界上任何地方正在发生的事情。”1980年代,对于很多国人来说,《环球》就是认识世界的那架望远镜。“说起与《环球》的半生缘,是巧合也是必然。”1983年,赵国庆还是乐凯集团第二胶片厂一名位于生产一线的化学药品分析工,明胶、银盐、添加剂……他用化学试剂做笔,帮人们记录下每一个精彩的瞬间。“那是春天的一个下午,我到刚创办8个多月的厂报送稿件,编辑老师谈完稿件后,推荐了几本杂志给我,其中就有一册《环球》。晚饭后,坐在灯下首先拿出了《环球》,认真地阅读起来,那精彩的从未了解到的世界深深地吸引了我,那一篇篇文章让我爱不释手。我一口气花了两个多小时读完了整本。”赵国庆回忆。那一期的杂志记录着欧佩克(OPEC)的内部分裂,以及英美石油公司降价引发的油价大战,那时候的石油大亨们不曾想到30多年后的2020年,新一轮的油价大战会让原油期货跌入负值,创造历史。那一期也记录着当中国人还避讳离婚问题时,晚年离婚已经成了美国新的社会问题。此外,《ET:外星人》的上映,在1983年成为了千百万以儿童为主的美国观众文化生活的大事件。杂志中的一切都让赵国庆感到新奇。次日上班,完成了本职工作任务后,赵国庆又把编辑装订成册的往年《环球》杂志借到手,认真地阅读起来。跟随着老社长穆青的脚步探访秘鲁“太阳的子孙”,跟随彭迪和钱行在大雪纷飞中穿越美国中西部的山脉。“畅游世界的过程中还让我爱上了文学和写作,从消息到通讯写作,从散文到诗歌写作,都慢慢有了一点儿进步。”阅读《环球》让赵国庆与文字结缘,1985年的秋天,他从化学药品分析工走上了编辑岗位,成为了宣传部门的一个新兵。在随后的很多年里,他都一直负责企业的《环球》订阅工作。“为保证订阅的杂志安全按时收到,我们特别要求厂报刊收发部门在收到杂志后第一时间送到宣传部门,我阅读后会推荐给有关人员阅读,然后再返还给我保存,年终装订到一起,以便借阅。”这项工作赵国庆一做就是三十年,直到2015年退休。陈新创也是通过工作与《环球》结缘的。1950年,8岁的陈新创跟随父亲从陕西来到乌鲁木齐,1964年从新疆工学院工业电子化和自动化专业毕业之后,几经辗转,最终进入新疆科技战略发展研究院工作。“1980年代,改革开放的步伐很快,人们急切想了解国外的情况,尤其是关于第三次浪潮——工业革命的相关信息。我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接触《编译参考》和《环球》的。”陈新创说。(环球杂志社曾以协作方式参与策划编辑中国外文局《编译参考》月刊——编者注)“当时我们做科技政策研究,特别关注能源政策和边疆发展战略等。《编译参考》和《环球》的客观报道,是我们了解国内外发展的重要窗口,为我们做政策研究提供了很大帮助。”做了一辈子政策研究的陈新创,平日里除了阅读没什么其他爱好,在他的影响下,《环球》也加入了他女儿和外孙的阅读列表,成了陈家几代人成长的共同回忆。四十年来,梅尔吉亚德斯“坐在家里看世界”的预言成真,透过《环球》这架望远镜,读者们发现外面的世界离我们并不遥远:海湾战争、巴以冲突、叙利亚战争……战地记者笔下的硝烟明晰可见;非洲的原始部落、南极洲的极地景色、突尼斯的撒哈拉沙漠……环球行走的脚步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宇宙飞船、因特网、超级计算机、人工智能……环球记录着每一次科技浪潮背后的狂欢与焦虑。你变了,巴黎也在变海明威说:“当年的巴黎是一去不复返了。不过巴黎始终是巴黎。你变了,巴黎也在变。”四十年的时光变迁,也在《环球》和读者身上留下痕迹。1985年,福州的杨方还是一名高中生,每个月4.5元的零用钱里,总有一部分会留给小报亭上的《环球》。这样的日子持续到了大学毕业,杨方带着满脑子的环球风景走出校门。工作之余,拈来案上一本新到的《环球》杂志,追随着记者们走遍世界各地,日子就这样一天天慢慢走过。“年轻的岁月在不知不觉中消逝,我开始更多地徘徊在人声嘈杂的市场,流连于时装店季节大降价的招牌前,买书看书已渐渐被遗忘了。在每天的刷锅洗碗、扫地烫衣之后,习惯的举动就是打开电视,看看永远演不完的痴男怨女们。”杨方在写给《环球》的来信中如是说,“可是,当午后的阳光透过绿绿的树叶洒在发白的阳台上或夜半的细雨敲打紧闭的玻璃窗、映着床头那盏温暖的灯时,吹着口哨走遍天涯的梦想总是又悄悄地浮现。”1996年,黑龙江齐齐哈尔的王歌洲在《环球》的陪伴中走出了事业、婚姻的双重打击;2002年,宁夏的韩莉华跟《环球》分享了她女儿考入清华的消息;2004年,江西省第十五批援突尼斯医疗队黄国贤在遥远的非洲读着《环球》;而如今,78岁的陈新创要看清印刷的小小铅字已经很是吃力。四十年来,《环球》见证了太多读者的变化,读者变了,《环球》也在变。不仅是从黑白变成了全彩,从月刊变成了双周刊,内容上也在变。最初《环球》更多是向国内传递海外的声音,9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环球》也在努力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家住日本岛取县米子市旗个崎2-14-5号的山形直子便是《环球》海外知音中的一位。“为了提高我的中文水平而(且)增长世界的知识,我开始看贵刊。对我来说,贵刊文章程度(文字水平)很高,所以我还不能完全理解贵刊的内容,而且费了许多时间才能看完。”“其中,我最喜欢‘记者手记’(栏目)。文章一看,我就觉得好像我自己去(到)文章里写的国家,好像我自己遇到文章里写的风景,好像我自己跟人们谈话。”1996年,山形直子在给《环球》的信中这样说。“我们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将主要取决于我们彼此交流的程度。通过增进相互了解,我们能够在众多我们拥有共同利益的领域上继往开来,同时用一种建设性的方式来处理我们之间的分歧。通过向中国的读者提供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美国的信息,《环球》杂志能在推动美中关系健康发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2001年,时任美国驻华大使普理赫拜访新华社之后如是说。匈牙利共和国前驻华大使白明义也曾表示:“《环球》杂志是有关国际问题消息的重要来源。我相信《环球》杂志的读者们,其中不乏众多年轻人,将在建立中国的国际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我相信他们的注意力也将延伸到匈牙利,匈牙利正满怀友情地期待着各位。”四十年来,不论形式、内容和定位上如何变化,《环球》始终是那个希望与读者一起成长的《环球》。如今,赵国庆回忆起2000年之前的岁月,印象最深的是各种读书竞赛知识竞赛。《环球》也设置过有奖知识竞赛试题,那段时间,宣武门西大街57号《环球》杂志发行部,每个月都会收到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答题信件。此后,“我与环球”“读编往来”“读者论坛”“微舆论”等栏目一直为读者与编辑部保留着一个交流的窗口,只不过随着互联网终端以及社交媒体的出现,交流的方式从书信变成了Email,再变成了微博微信端的网络留言。读者变了,《环球》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在被互联网改变,但也许就像海明威说的,巴黎的生活永远写不完……不论我们怎么变,巴黎怎么变,也无论去巴黎有多么不容易,有多么困难,我们总还是要回到巴黎。来源:2020年5月13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0期《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本期更多文章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微博、微信客户端:“环球杂志”

固不爱己

2020生物医学国际论坛会刊征文启事

2020生物医学国际论坛会刊征文启事由深圳市华亚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中心、美国国际生物医学科学学会、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联合主办的2020生物医学国际论坛将于2020年11月9-10日在深圳举行。时值我国已取得防控世界性新冠肺炎病毒重大战略性成果并转入防治常态化阶段之际,论坛组委会秘书处将组织开立论坛会刊“创刊号”。本届论坛会刊是论坛内容的记录载体和参与者的交流媒介。亦是“岭南首届中国抗疫精神论坛”的征文合作方(岭南论坛征文启事见附件)。与会者可以通过在会刊上发表稿件的形式,与更多与会者进行交流。现发出如下征文启事。一、论坛名称:2020生物医学国际论坛二、论坛主题:健康发展·成就合作·促进共赢三、会刊主办:论坛组委会四、征文对象:本届论坛组委会成员单位(举办、合作单位)、会刊理事会成员单位、与会者,参与抗疫机构、团体、企业及社会各界人士五、传播载体:纸质会刊、数字会刊、微信公众号、网络平台、视频、Vlog等六、参考题目(一) 关于抗疫精神与各方面的关系及研究(更多参考题目,详见附件)(二) 关于抗疫社会责任、成果和经验分享(三) 关于抗疫领军人物的记录(四) 关于本单位在抗疫中的贡献和经验分享(五) 关于生物医学领域产业与投资趋势洞察(六) 关于中医药产业发展的趋势分析(七) 关于药物研发投入和生产率的关系(八) 关于境内外政府在生命健康/生物医学行业扶持政策/营商环境的解读(九) 关于境内外产业园区在生命健康/生物医学行业扶持政策/营商环境的解读(十) 关于境内外企业发展与公共卫生管理/全民健康的关系(十一) 关于境内外企业发展与疫情防治常态化的关系(十二) 其他与主题相关的内容七、征文要求(一) 征文应严格围绕论坛主题和参考题目规定的范围进行写作,可自定具体专题。(二) 应征论文必须思想导向正确、严守著作权法。(三) 写作规范格式:每文6000至8000字内,并有200至300字的内容提要和若干关键词;所论主题突出,段落分明有序,行文简洁明快;标题下面标明单位、姓名;引文出处准确无误,统一为当页下方编号注释,主要参考文献简列文末;文末标明个人简况(性别、职别、学历、通讯地址、电子邮箱、联系电话等)。(四) 截稿日期: 2020年10月15日止(过期恕不受理)。来件以 word 文档附件形式发至会刊编辑部电子邮箱:ltzk@hyfwzx.com。八、相关事项(一) 征选流程:会刊主办单位邀专家组成评审小组,挑选出优秀、合适的征文作品选登论坛会刊。于2020年10月15日前发出是否入选通知。优秀文章将有机会入选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承办的“岭南首届中国抗疫精神论坛”《中国抗疫精神论(暂名)》一书正式出版。(二) 稿件版权:本次论坛的主办单位对征文作品拥有发表权和出版权,作者对作品的出版和发表拥有署名权,所有参赛稿件一律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三) 稿酬与奖金:优秀论文补贴微薄稿酬;经评审小组评出的特等、一至二等优秀作品均颁发证书与微薄的奖金。(四)会刊编辑部联系方式:ltzk@hyfwzx.com,0755-83005353。

辩者

中国法学引注蓝皮书《法学引注手册》正式面世,35家单位联合制定、法学期刊研究会推荐使用

规范的引注是一个学科成熟的标志。我国法学研究人员众多,出版兴旺。但是长期以来,引注体例既不完善也不统一。现有的几个推荐性标准比较简略,对许多问题没有说法,相互之间也不一致;法学期刊和出版社基本上各搞一套,以致作者投稿,换一家单位就改一种引注体例。引注体例虽然不是学术研究中的大事,却耗费了作者和编者太多的精力。有感于此,多家法学期刊、出版社和法律数据库联合制定了这份引注手册。起草小组曾在清华大学法学院开过两次会议,并在今年举行的法学期刊研究会年会上作了报告。联合制定、相约使用一份引注手册的设想得到了热烈的响应。编写组广泛吸取各方意见,最终形成目前的手册。与现有的引注体例相比,这份手册具有明显优点:第一,内容翔实。手册对什么地方该引、什么文献该引、引用格式如何,提出了一般性的要求;对于常见文献包括法律文件、司法案例、网络文章的引用,作了比较具体的规定;对于英、法、德、日四种主要外文文献的引用,也有相当篇幅的规定。第二,考虑周全。引注格式的具体问题,有的本来就是见仁见智,这也导致出版单位各行其是。编写组本着遵守法律、遵循惯例、尊重作者和编者的方针,能够统一的尽量予以统一,同时也考虑作者和出版单位的不同需要,使其具有包容性和延展性。第三,查阅方便。手册正文以条为基本顺序,辅以节和项,前有示例、目录,后有编写说明。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中文法学领域一个比较完善的引注体例。为此,中国法学会法学期刊研究会予以大力推荐。我们希望,这份手册能够给法学论文和书籍的写作者、出版者带来便利。欢迎更多的法学教育机构、研究机构和出版机构采用这份手册。也希望这份手册能够不断修改完善,成为中国法学引注的标准蓝皮书。张新宝中国法学杂志社总编辑中国法学会法学期刊研究会会长- 1 -编写引注手册的目标统一、细致、合用的引注体例是一个学科成熟的标志,也有助于该学科进一步发展。中国法学界在学术引注体例上做了很多探索相关的讨论,但离上述目标还有距离。1. 统一引注体例是首要目标目前法学著作的引注体例可以用五花八门来形容。不但高校学报和多数法学刊物的引注体例截然不同,在法学刊物和法学图书之间也存在许多差异。有学者比较了23家刊物的引注体例,发现“没有两家是完全相同的”。细小的差异不必说了,许多大的方面也没有统一。例如,引用文章有的用书名号,有的用引号;文章的出处前,要不要加“载”字;书籍的出版信息要不要写月份、要不要加“版”字;引用文章什么情况应当注明页码,以及页码怎么写。缺乏规范、统一的体例,耗费了作者和编者大量的时间。作者无所适从,常常被迫改来改去。投一家刊物,就换一个体例;发论文时是一种体例,出书时又换一种体例。因为作者改得不到位,学术期刊和出版社的编辑们不得不再一一改过,大量精力浪费在这种琐细繁重的事务中。如能确立一个规范、统一的引注体例,应当是作者、编者和读者三方便利的大好事。2. 引注体例应当力求细致目前多数引注体例,包括几个推荐性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内容都比较简略。简略的好处是容易“求同存异”,但它确实遮蔽了分歧,不能应对形形色色的问题。例如:引用学术文献时,作者怎么标注、页码写不写?引用规范性文件和司法案例,又如何标注?引用外文,原则上“从该种文献的惯例”,但到底是什么样的惯例?一些新出现的问题,更没有明确:引用连续出版物上的文章,要不要加“载”字、要不要写明主编和出版社?引用互联网文献,是写上传日期还是访问日期?外文中的华人作者,是名在姓前还是姓在名前?这么多的具体问题,寥寥两三页纸是无法完全解答的。目前国际上比较成熟的引注体例,篇幅都相当可观。例如,美国法学期刊界流行的《引注蓝皮书》The Bluebook: A Uniform System of Citation ,从最初的26页发展到今天的560页。因为不满Bluebook引注标准过于复杂而自创一套的《芝加哥大学法学引注手册》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Manual of Legal Citation,又称Maroonbook ,从最初的15页迅速扩展到今天的86页。英国法律界通用的牛津手册Oxford Standard for Citation of Legal Authorities, 简称OSCOLA ,到2012年第4版时也达到了61页。在中文学术圈,罗伟教授起草的《法律文献引证注释规范》也已达到一本书的规模。可见,引注体例要为作者和编者起到有用指引,必须抛弃“宜粗不宜细”的思想,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力求具体周详。3. 引注体例应当合用引注体例的许多具体问题是见仁见智、利弊互见的。但从根本上讲,一个好的引注体例必须适应当代中国法学研究的实际需要。首先,与其他学科相比,法学研究的显著特点是引注文献数量普遍较多,又经常涉及法律文件和司法案例。因为引注文献多,把引注内容一一列在文章后面(即“文后注”),阅读时翻前倒后,很不方便。又因为涉及法律文件和司法案例,在一些学科流行的文后列举参考文献、正文括注作者和页码的格式,在法学写作中造成又有文后注又有页下注,极不方便。由于这些特点,法学引注独具一格是自然的事情。许多国家的法学著作都形成了自己的引注体例。其次,法学研究的国别色彩向来鲜明。国外的引注体例未必适合中文著作,无法简单移植;即使采用该体例引用外文文献,对绝大多数中国作者和编者来说还是太过复杂。以美国法学刊物流行的Bluebook为例,有一个时期,它要求文章名加引号,这一规范套用于中文文献就不太符合书写习惯;新版的Bluebook改变了规则,包括引入小型大写字母,而这些规则对中国作者、编者和读者可能都不方便。所以,还是要从中国法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一套自己的规则。最后,对于学术研究来说,互联网和数据库已经成为“当代”的一个主要特征。大量文献发表在互联网上,甚至个人博客、微信公众号上也有不少有价值的原创文章,完全禁用互联网上的文献是行不通的。同时,海量文献收录在数据库中。在互联网和数据库中检索文献,是许多作者的第一选择。是否要像以前那样一一标注出版社地址、文章页码,也值得斟酌。但是,互联网上的文章鱼龙混杂,数据库也还不能让人完全放心,如何引用特别需要规范。综上,中国法学写作和出版中的引注体例亟须统一,而引注体例的统一必须建立在细致、合用的基础上。- 2 -引注手册的编写过程统一引注体例大家都觉得是好事,却一直未能实现,问题很可能出在没有一个合理的路径和合适的步骤。本引注手册的编写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1. 统一引注体例的路径设想统一引注体例这事由出版单位各自为政不行,由一个机构发布规则强行统一也不行;一开始参与的机构太少不行,太多也不容易。我们初步设想,由几家期刊、出版单位联合制定,学术团体倡导使用,定期修改、逐步统一。首先,拟由几家主要法学期刊和主要的法律图书出版机构作为发起单位,派人组成一个起草小组。起草小组开会讨论,在“求同去异”的基础上制定出一个相对具体周详的引注体例。 其次,倡导使用。讨论确定的引注体例公开发布,发起单位首先使用,欢迎其他学术刊物和出版机构采用。最后,定期修改。引注体例以发起单位的名义联合出版,定期修改。各发起单位派人组成工作小组讨论修改,经发起单位同意的其他机构也可以派人参与讨论。2. 引注手册的编写过程这份引注手册参考了多个出版单位的引注体例,它的编写是众多学者、编辑共同参与、集体讨论的过程。引注手册讨论稿的初稿由清华大学法学院的何海波(负责中、英文文献)、冯术杰(负责法文文献)、王钢(负责德文文献)和龙俊(负责日文文献)拟写,何海波统稿。初稿写成后,邀请院内外专家做了审读,其中陈天昊审读了法文文献,做了少量增补;王天华审读了日文文献;陈卫佐通读全文,提出多处意见。同事汤欣、屠凯也贡献了意见。该稿经车丕照主编决定,在《清华法学》试用。讨论稿初稿曾在微信群里发布,朱芒、王贵松、易明群、朱明哲、马剑银、谭冰霖、江溯、彭錞、蒋浩等多位学者、编辑提出了宝贵意见。2018年12月24日,多家期刊和出版社在清华大学法学院举行“法学著作引注体例讨论会”,《中国法学》《中外法学》《法学研究》《法学家》《法学评论》《法制与社会发展》《现代法学》《清华法学》等刊物和北京大学出版社、法律出版社的负责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对统一注释体例的必要性、路线图和工作安排达成了基本共识。与会人员还在《中国法学》总编辑张新宝的主持下,对《法学著作引注体例(讨论稿)》进行了具体讨论。会后,何海波综合讨论中提出的意见,对讨论稿做了修改。2019年4月13日,上述单位组成的工作小组再次在清华大学法学院举行会议,对修改后的《法学著作引注体例(讨论稿)》进行整整一天的讨论。讨论涉及引注体例的一般规范以及中英文引注体例。事后,中国法制出版社的马颖女士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的余娟女士反馈了各自单位对讨论稿的意见,《中外法学》的高薇编辑对德文引注体例做了一点增补。在这些意见的基础上,对讨论稿的内容和编排再次做了修改。修改后的引注体例,名称改为《法学引注手册》,条文从69条增加到98条,基本形成了目前的框架。2019年8月20日,在云南昆明举行的中国法学会法学期刊研究会年会印发了《法学引注手册(审议稿)》;应法学期刊研究会指派,何海波在会上就审议稿做了说明。在会议前后,《中国法学》的编辑任彦校对了审议稿并提出许多意见,《华东政法大学学报》马长山主编、知识产权出版社庞从容副编审就审议稿提出了详细意见,《中国法律评论》执行主编袁方、人民法院出版社总编辑助理韦钦平、中国检察出版社李健副编审也提了具体的意见。武汉大学张辉教授补充了国际法院和国际仲裁机构案例英文文本的引注格式。2019年10月14日,遵法学期刊研究会张新宝会长的意见,引注手册的拟定稿送呈共同制定单位审阅。在反馈意见的基础上做少量技术性修改后,于11月6日基本定稿。引注手册最终扩充到101条。除了前面提到的,引注手册的编写还得到诸多人士的支持和帮助。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法学院的罗伟教授给予了支持,清华大学法学院聂鑫、李平等多位学者提供了具体的意见。在出版过程中,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做了认真校对,提出很多修改意见。编写组和我个人对于各方的支持和帮助深为感动。- 3 -引注手册的基本内容1. 引注手册的主要方面引注手册着重总结引注文献的格式。著作正文、文后参考文献以及解释性的注释,基本没有涉及。引注手册讨论了引注的基本要求、引注的一般格式以及与引注有关的论文部件,作为引注的一般规范。中文引注体例按照引注文献的性质分别介绍,依次为纸质出版文献、网络电视文献、未发表文献、法律文件、司法案例和统计数据。考虑到中国法学著作中引用外文文献相当频繁,引注手册用较多的篇幅列明了英、法、德、日四种文献的常用引注体例。2. 学术引用的原则引注手册明确了学术引用的几个原则,分别涉及“什么地方需要引用”“引用什么文献”“如何标注文献信息”三个问题。一是使用引注应当必要和适度。引注是文章的辅助部分,是正文的补充。涉及学术观点、法律文件、事件、案例、统计数据等,需要交代出处而又不便在正文中叙明的,应当予以注明。应当避免烦琐引注,谨慎使用外文夹注,尽量避免一句多注或者连续一句一注,以防干扰正文阅读。学术写作应当尊重前人的智力成果,但提倡使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论述。一般的意思无须引用,直接引用宜谨慎使用;没有必要,不大段引用原文。二是应当引用真实可靠、内容相关、权威稳定的文献。作者应当对文献引用承担首要责任,不得引用未经查核的文献,不得歪曲他人观点。在引用文献的选择上,中文优先、纸质优先、原创优先。相关外国文献有中文译本的,原则上引用中文译本,或者在引用外文文献时提示中文译本。有纸质出版文献的,不引用网络、电视资料,尤其是“百度百科”等有待查核的资料。有多个相关文献的,一般引用最初文献,不引用网络或者其他介质转载的文献,包括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和各种文摘。慎用转引,作者有条件查找和阅读原初文献的,有义务查找并引用原初文献。三是保证引注信息准确、完整,力求简洁、流畅。已出版文献的作者、名称和出版信息,原则上从原文原著,具体根据版权信息而定。原文原著的名称包含多个部分的,原则上应当全文引用,不省略。在保证基本信息完整的前提下,引注信息尽可能简洁、流畅,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引用外文文献,需要照顾中国读者的知识结构,慎用简称;一般不做翻译,直接使用外文,必要时可加以解释或者评注。3. 引注体例的编排方式为方便查阅和引用,本引注手册参考中国法律文本的通用体例,分级编排、以条为主,条文序号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除了一般性规范,还针对不同语种、不同类型的文献,设置相应的规范。中文纸质出版文献情况复杂,则按作者、文献名称、其他贡献者、出版信息、页码和章节等项目编排。- 4 -引注手册的编写方针为最大限度地实现统一、细致、合用的目标,引注手册编写采取的方针是:遵守法律,遵循惯例,尊重作者、编者和读者。1. 遵守法律与引注体例相关的法律,主要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以及出版行业的相关法规。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比较原则。与引注体例直接相关的,目前主要有三个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第一个是教育部办公厅2000年发布的《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教社政厅〔2000〕1号)。这份编排规范为部分高校学报所采用,形成特色鲜明的“学报体”。“学报体”没有考虑法律文献引用的特殊性,与法学著作通用体例相去甚远,使用起来也不方便,没有为多数法学刊物和法律出版单位所接受。第二个是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5年发布的《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15)。该规则所用的著录格式与“学报体”一致,因为同样原因,在法律出版界较少采用。第三个是国家新闻出版主管部门2015年以来发布的新闻出版行业系列标准,其中最为相关的是《学术出版规范注释》(CY/T 121—2015)。该标准与法律出版行业的惯例比较接近,但个别地方仍有差异。例如,出版社与出版年之间用逗号分隔,主编作品的编者与书名之间不用冒号,编辑作品的副主编也写上。这几点在法律出版行业基本没有被采用。依据《标准化法》的规定,上述几个标准都属于推荐性质,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又依该法,只有事关“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以及满足经济社会管理基本需要的技术要求”,才应当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可见,法律没有也不准备对引注体例作强制、统一的规定。由出版单位联合制定特定领域所需要的引注体例,并由学术团体倡导使用,完全符合法律精神。2. 遵循惯例统一引注格式是本引注手册的首要考虑,遵循惯例则是统一引注体例的最好路径。惯例越清晰稳定,越应当遵循。已经形成稳定惯例的,没有十分必要,不做更改。是否形成惯例,以主要法学期刊和法律图书出版机构的做法为参照,结合这种做法的时间长短来确定。例如,规范性文件文号中的年份用六角括号、裁判文书的年份用圆括号,已经约定俗成,从习惯。遵循惯例最大的问题是,某一做法在多大程度上已经形成惯例,以及我们在多大程度上愿意为了其他目的而牺牲惯例。在讨论过程中多位编辑提出,所有析出文献,包括引用期刊、报纸、文集和互联网上的文章,都应当在其来源前写明“载”。查阅国内主要刊物,目前只有《中国法学》《现代法学》等少数刊物和法律图书出版机构采用这种体例。但析出文献在来源前一律加“载”,确实有规则简明统一、文词连贯的好处。而期刊前面不加“载”是相对晚近的做法,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惯例。我们考虑改变多数期刊的做法,要求所有析出文献在来源前加“载”字。出于遵循惯例的考虑,每个人不得不放弃一些个人认为合理的改进建议。例如,依笔者个人看法,作者和著作名称中间的冒号可以省略,因为二者之间已经有书名号间隔。我在一些场合表达过这个想法,也曾在一些著作中使用过这个格式。但是,这种做法还难以为多数人所认同,显然无法以此统一格式。又如,出版信息(××出版社××年)之后的“版”字,似乎是冗余的。但它在法律出版行业已经约定俗成,很难改动。英文引注中的小型大写字母比较美观,但中国学界还不习惯,暂时无法引入。3. 尊重作者、编者和读者统一引注体例归根到底是为了便利作者、编者和读者。在追求规范、统一的同时,需要考虑文献的多样性,给各种复杂情况留有余地,防止禁锢今后的发展。为此,引注体例尽量尊重作者、刊物和出版社的偏好,不搞完全的“一刀切”。3.1 有些内容不作要求例如,引注符号的标记,目前有的用圆圈,有的用六角括号,有的只写阿拉伯数字,不同作者和出版单位有不同偏好。而且,不同方式能够在电脑上迅速转换,差不多一键到位。因此,引注手册不作要求。再如,注释是采文章各篇、书籍各章连续编码还是每页重新编码,不同出版单位有不同偏好,而且这个问题在电脑上转换起来也比较容易。引注手册建议采用连续编码,但不作强制要求。又如,多次出现的文献,有的著作从第二次开始采用缩略写法。这种做法特别容易出错,引注手册提供了缩写方案但不作要求,更不建议作者投稿时采用缩略写法。3.2 较多使用“可以”“必要时”等建议性措辞引用书籍或学术刊物上的论文,如果涉及正文特定内容,应当注明页码;但如果整体提及全书、全文,引用页码似乎没有必要。引注手册未作“一刀切”的规定。引用规范性文件,引注手册要求标明该文件的制定机关和文件号,同时规定,“必要时,进一步标明发布日期”。在已经有制定机关和文件号的情况下,发布日期不属于必需的部分,是否标明由作者根据情况决定。引用外文文献是否加以翻译或者解释,由作者决定;是否引用现有中文译本或者提示中文译本,也由作者斟酌决定。如果中文译本已经过时、翻译质量不够理想或者有其他原因不适合引用的,可以不引、不提中文译本。翻译作品有校对者,是否必须写明,难以统一。我们建议作者“可以视情况写明校对者”。作者没有写明的,一般不要求补加。3.2 容许各出版单位做适当保留参与引注体例制定的各出版单位原则上应当整体接受讨论确定的引注体例,但使用中发现有不合适之处,各单位可以斟酌处理。出版社在出版特定图书时,也可以根据作者和编者的意见做适当改变。当然,无论如何,每一期刊物、每一本书的引注体例必须是统一的。- 5 -引注信息的编排原则引注信息的编排是引注手册的核心内容。本手册关于引注信息的基本原则是,在保证提供引证文献必要信息的同时,力求文字简省、表述自然、便利输入。1 必要信息1.1 “编”“主编”。编著、集合作品不同于专著,写明“编”“主编”是必要的。引注信息的主要功能是方便读者查核,不是记录参与者的版权和贡献。所以,“副主编”不是必要信息,不建议写;翻译作品的校对者,也不要求写。1.2 出版社地址。以前信息不便,写明出版社所在城市是必要的。但在互联网时代,这一点已属多余。尤其在中国,出版社数量有限,其所在城市也广为知悉,再写地址纯属多余。1.3 出版月份。写明出版年份主要是为了帮助读者辨析图书的版本。一本书一年之内出两版的情况比较罕见,在通常情况下写明月份没有必要。1.4 刊物的卷次与期数。中国的刊物习惯上写“××年第×期”,简单明了。“总第×期”不利于了解出版年份,查找起来也不方便。一些刊物采取卷次或者卷辑的形式(多为一年一卷,可能分几辑,连续页码),本手册尊重刊物的编排方式,但要求括注年份。1.5 网络文献访问日期。许多刊物借鉴国外做法,要求网络文献写明访问日期或者“最后访问日期”。这本来是为了防止网络文章丢失、读者查找不到而设计的措施,但实际上对于读者意义不大,也无法让作者承担责任。最新版的Bluebook也不再一般性地要求注明“最后访问日期”。而网络文献的上传日期,就像报纸、期刊的出版时间,是更有用的信息。所以,原则上要求写明上传日期,上传日期不能获知的才考虑写访问日期。涉及动态页面,访问日期对查询结果有直接影响的,应当注明访问日期。2. 文字简省2.1 见、参见。原文引用的写“见”,否则写“参见”,这似乎已经约定俗成。但实际上,是原文引用还是概括引用通过正文就能辨析(原文引用带引号)。所以,不要求在注释中写“见”或者“参见”。2.2 著。图书应当标明“编”“主编”等文献性质,但创作作品,即作品内容原创并由作者(一人或多人)对作品整体负责的,姓名后省略“著”字。2.3 文献名称中的冒号和破折号。文献标题包含副标题的,副标题之前有的用冒号,有的用破折号。个人认为,冒号占地少,版面更干净,提倡用冒号。如果主标题带问号,则不用冒号,但可以加破折号(也可以不加)。在三重标题的情况下(不过不提倡),先冒号,后破折号。2.4 网络文献的上传时间和访问日期。网络文献的上传时间,一般只写上传日期,不写几点几分,也不写“上传”“推送”字样;网络文献需要写明访问日期的,标注哪年哪月哪日“访问”即可,不写作“最后访问日期”。2.5 规范性文件的文件号。规范性文件的文件号位于文件名之后,一般用逗号分隔。用逗号而不用括号,主要考虑到逗号比括号更简省,更便利输入。为行文紧凑需要,也可以用括号。2.6 省略的写法。同一文献重复出现的,再次出现时可以省略部分信息。常用基本典籍、官修大型典籍以及书名包含作者姓名的文集,可以省略作者。报纸文章标题包含引题或者副题,内容特别冗长的,可以省略引题或者副题。引用常用基本典籍,不涉及内容争议的,可以省略出版信息。3.表述自然3.1 “拙文”“拙著”。引用作者自己的著作,不用“拙文”“拙著”等谦称。直呼作者姓名更加自然、统一,也便利匿名评审。3.2 文献名称。文章名加书名号是规范的中文表达,用引号不是规范的中文表达。文章名加引号仿自英文文献,但现在英文引注的Bluebook已经不用引号了。3.3 英文文献的作者。英文名字,名在前、姓在后,首字母大写。姓在前、名在后、中间加逗号(如“Reich, Charles A.”),是列举参考文献时的通常写法,不是自然表述,不宜用于注释。华人作者的姓名,原则上尊重作者在文献中的写法。姓在前、名在后的,姓氏采用大写字母或者小型大写字母的形式。例如,张力写作ZHANG Li或者ZHANG Li。名字有两个字的,两个字的拼音合写为一个单词。例如,何海波写HE Haibo,不写HE Hai Bo。3.4 主要作者以外的其他贡献者(例如翻译者、整理者、校对者)的姓名置于书名之后,这一点也已经约定俗成了。3.5 第×页。有的文献写“页×”,也是从英文“p. ×”学来的,在中文中不够自然。3.6 允许适当变换表达方式。举个例子,前面提到文件号一般在文件名之后,用逗号分隔。但如果在文章叙述中提及规范性文件的,为保持行文顺畅,可以在文件名之后括注文件号。例如:《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国发〔2007〕19号)明确要求,“2007年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司法文书的案号也可以做类似处理。4. 便利输入4.1 页码之间的一字线或者浪纹线,用短横线代替。所引文献涉及多个连续页码的,页码之间有的出版社用一字线,有的用浪纹线。但一字线和浪纹线不方便输入,用短横线更便利。4.2 “参见前注”。前后相互参引,特别容易出错。所以,在作者投稿或者交稿时,不建议写参见前注。4.3 括号的用法。引用外国文献的中文译本,有的文献在作者姓名之前用六角括号注明国籍。六角括号比较美观,但在目前的键盘中不便输入,所以建议用方括号。4.4 小型大写字母。英文学术文献曾经有使用小型大写字母的建议,但因为不方便输入、照排和阅读,最后基本上放弃。目前只有涉及华人姓氏时,可以使用小型大写字母,但也不做要求。 - 6 -几个事项的特别说明1. 载在目前的实践中,引用文集和连续出版物中的文章,文章来源前通常加“载”字;引用期刊、报纸文章,文章来源前多数不加“载”字;引用互联网上的文章,尚无通行规则。由于规则不尽一致,作者比较困扰。本手册将此统一为:析出文献,包括期刊、报纸、书籍和互联网上的文章,在期刊、报纸、书籍、网站名称前均加“载”字。2. 版目前,图书的修订版、再版,多数在出版年份后写“修订版”“第×版”;第一次出版的,通常也在出版年份后加“版”字。讨论中大家认为,“修订版”“第×版”紧随书名比较符合认知习惯。为此,引注手册把“修订版”“第×版”等信息用括号置于书名之后,初版的不另标明。出版年份后是否再加“版”字,在讨论中有不同看法。有人提出,前面已有“修订版”“第×版”,后面再加“版”字完全重复;前面没有“修订版”“第×版”的,“版”字也是冗余。但多数参与讨论的人认为,出版年份后加“版”已成惯例,不宜更改。本手册姑且维持通常做法。3. 纸质出版文献的页码现在文章大都比较长,书籍就更不必说了,不标明页码不好查找。为此,引注手册原则上要求,引用期刊文章、书籍等纸质文献应当标明页码。但有两种例外情形:一是整体引用书籍不标页码,整体引用文章也可以不标页码;二是如果有其他更加直白的标示方法,可以用其他方法,例如标注书籍的某一章。标示页码的主要目的是便于读者查找,对查找文献没有意义的信息无须标示。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也需要考虑减轻作者和编者的负担。一旦要求标示,作者和编者就不得不花时间去查核。4. 法律条文序号用阿拉伯数字法律条文的序号,官方文件多用汉字,项带括号,目用阿拉伯数字。条文序号用汉字,庄重有余,简洁不足。特别是在连续引用法律条文的情况下,动辄上百条的条文序号显得过于冗繁。而且,又汉字又括号又阿拉伯数字,处理起来也有些复杂。学术文章的文字表达以简洁为美。实践中,条文序号用阿拉伯数字也是被广为接受的。为此,引注手册努力兼顾不同需求:为行文简洁起见,允许条文序号用阿拉伯数字;原文引用的,原则上从原文的表述方式,即条、款、项序号用汉字,目用阿拉伯数字;引用法律文件标题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改成阿拉伯数字。5. 英文文献的引注体例英文文献的引注体例非常复杂。英国法律界有通用的牛津手册(OSCOLA),比较好办。美国的,我们原先打算参考美国法学期刊流行的引注蓝皮书(The Bluebook)。我们发现,最新一版的Bluebook (20th, 2015)与以往相比改动较大。最大的改动在于,报纸、杂志、书籍名称采用小型大写字母。所谓“小型大写字母”,就是全部字母大写,但每个单词首字母字形大一些,后面字母小一点。使用小型大写字母比全部大写美观,作为报纸、杂志、书籍名称也好识别。但是,中国作者对小型大写字母普遍比较陌生,中文照排系统目前也没有相应的软件处理小型大写字母,多数读者阅读英文大写字母还有障碍。此外,美国期刊卷次和页码的标示方式与我们的阅读习惯也有距离。为此,我们放弃追随蓝皮书的想法,在中文期刊和图书常见的英文文献引注体例的基础上加以调整和统一。引用英文学术文献,我们采用的方式是:1. 作为直接引用对象的文献,不管是期刊、报纸、网络文章还是书籍,都采用实词首字母大写,斜体;期刊名、报纸名和文献来源的书籍名称,实词首字母大写,不用斜体。2. 为便利中国读者认知,报纸、杂志名称不采用缩写(如“Am. J. Comp. L.”),期刊的出版信息允许采取期刊名后加期刊卷数、页码和年份的方式。3. 为避免混淆,对华人学者姓名的写法做特殊规定,即姓在前、名在后的,姓氏采用大写字母或者小型大写字母。- 6 -本引注手册的名称引注手册讨论稿曾经使用“法学著作引注体例”的名称,后改为“法学引注手册”。改名的主要原因是:讨论中,大家对于“著作”一词有不同理解,又没有更好的词可以概括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书籍等不同形式的学术作品,决定舍弃“著作”二字,而直接说“法学引注”。“法学引注”比较简略,使用有先例,读者也不难理解。例如,罗伟教授在介绍《芝加哥大学法学引注手册》时,就使用了这个说法;我国台湾地区也曾有《华文法学引注格式统一》的报告。改“体例”为“手册”,主要是“手册”一说更加明了,也更加符合我们对它功能的期待。我们希望为作者和编者提供一个简便实用的引注指南,努力做到“一册在手,引注不愁”。我们也希望在多家法学期刊、出版社和数据库联合行动的基础上,形成一份符合当代中国法学研究需要的规范统一的引注体例。- 7 -关于引注手册的完善我们欢迎法律界同仁今后就法学引注中的问题继续商讨。关于《法学引注手册》的任何修改意见,可以发到法学引注手册编写组邮箱faxueyinzhu@163.com。在手册使用一段时间后,制定单位将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予以修改完善。您的每一条意见都会被考虑。———————— 本文为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5月新书「法学引注手册」的编写说明,作者何海波,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引注体例示范- - 新书推荐 - 法学引注手册法学引注手册编写组/编本引注手册由多家法学期刊、法律图书出版单位共同起草制定,中国法学会法学期刊研究会推荐使用,由清华大学法学院何海波教授执笔,内容包括引注的一般规范、中文引注体例、外文引注体例几个部分,本着遵循惯例、尊重作者和编者的方针,对文献的引用格式及常见的文献包括法律文件、司法案例、网络文章等的引用,作了比较具体的规定,对于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文献的引用也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本引注手册在行业标准化方面具有引领作用,是关于法学文献引注规范的一本重要工具用书。

长恨歌

ACL 禁止投稿论文提交 arXiv,双盲评审真的有效吗?

新智元报道 来源:综合cacm.acm.org等编译:肖琴、小潘【新智元导读】近日,ACL(计算语言学协会)更新了其会议论文的投稿、评审和引用政策。其中最受争议的一项要求是,为了双盲评审的有效性,禁止投稿论文在截止日期前的1个月时间内在 arXiv 等平台公开预印本。匿名评审的有效性如何,应该怎样保证这种政策的公平性,值得重新思考。近日,ACL(计算语言学协会)更新了其会议论文的投稿、评审和引用政策。其中最受争议的一项要求是,为了双盲评审的有效性,禁止投稿论文在截止日期前的1个月时间里在 arXiv 等平台公开预印本,直到论文评审结果公布。这些新要求引起一些质疑双盲评审有效性的声音,不过,多数研究人员表示支持新政。斯坦福大学 NLP Group的主任、2015 年曾任 ACL 主席的 Christopher Manning 也针对ACL的新政做了详细的解释。ACL会议的提交、评审和引用政策:为ACL会议(ACL、NAACL、EACL)和TACL期刊采用以下政策,以维护双盲评审,同时不牺牲预印出版的积极效果。这些政策实际上适用于所有的ACL会议,从2018年1月1日的提交截止日期开始。我们推荐与ACL会议关联的其他会议和研讨会也采用相同的政策,除非这与他们本来的政策相冲突。ACL会议和TACL要求提交论文匿名化。如果作者在提交截止日期前1个月发布或更新一个匿名的预印版本,直到通知或撤回的这段时间内,提交者将不会被认为是匿名的。如果没有正确的匿名化,提交将被拒绝。匿名期的匿名预印本是允许的。在匿名期之前,非匿名的预印本是允许的,尽管我们鼓励作者们等到匿名期之后再发布。如果有一个非匿名的预印版本存在,作者必须在提交时声明其存在,但不应引用它,并被要求在匿名期间不要进一步公布——提交的论文应尽可能匿名。尽管许多学术会议都采用匿名评审的方式,匿名评审仍一直受到怀疑。诸如在评审结果出炉之前大范围暴露论文作者,大公司、名校的论文被接受的比例之高似乎不合常理等。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匿名评审,匿名评审的有效性到底如何,ACL通讯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对匿名评审进行了实验调查和探讨。会议论文评审中的偏见无处不在同行评审是学术出版过程的基石,但也可能受到执行评审的人的影响。评审人潜意识里的偏见会影响客观评价研究工作的能力,这是有实验证据支持的。ACL通讯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发现,在一个包含两个不交叉的程序委员会的受控实验(网络搜索与数据挖掘国际会议,WSDM 17)中,知道作者信息的评审人推荐接受有名作者投稿的可能性比普通作者高1.76倍,推荐接受顶尖机构论文的可能性比普通机构高1.67倍。此外,另一项对三年的Evolution of Languages会议(2012年,2014年和2016年)的研究发现,当审稿人知道作者身份时, 以男性为第一作者的论文评价得分高19%,而以女性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得分低4%。而在医学领域,美国的评审人更倾向于推荐接受来自美国机构的论文。而且,无论评审人自己的种族和性别是什么,这些偏见都会影响他们。幸运的是,双盲评审可以减轻这些影响,从而减少偏见。这使得双盲评审制度成为论文评价系统中具有建设性的一部分,使得论文评审结果更加忠于研究工作的质量。研究者对2016年举办的三次软件工程和编程语言会议进行调查,分别是 IEEE/ACM 国际自动化软件工程会议(ASE),面向对象编程、系统、语言和应用的ACM国际会议(OOPSLA),以及ACM SIGPLAN编程语言设计和实施会议(PLDI)。他们收集了关于匿名化有效性的数据,用于评估审稿人成功对论文作者“去匿名化”的程度。他们发现,匿名化虽然不完美,但相当有效:70%-86%的评审人在提交评审结果时没有对论文作者进行猜测,74%-90%没有猜测正确。那些认为自己是论文主题的专家的评审人更有可能试图猜测作者的身份,但不太可能猜对。总的来说,研究者的结论是强烈支持继续使用双盲评审制度,为此付出的额外努力是非常值得的。匿名化的有效性匿名化效果在这三次会议中,有70%到86%的评论是在没有猜测的情况下提交的,这表明审查人通常不知道或者不关心大部分论文的作者是谁。图1总结了每个会议处理的审稿人、论文和评审的数量,以及对作者身份进行猜测的比例。图1当评审者进行猜测的时候,他们很可能会猜对。其中,ASE 的猜测正确率是72%,OOPSLA是 85%,PLDI是74%。然而,大多数论文没有一个评审人猜对哪怕一个作者,而且大多数评审意见包含不正确的猜测(ASE 90%, OOPSLA 74%, PLDI 81%)。专家们更有可能猜对吗?图2上图中X表示专家,Y表示知识渊博的人,Z是知情的局外人。图2总结了猜测的发生率和猜测正确性。对于每一个会议,从统计上看,X审稿人比Y和Z审稿人更容易进行猜测。但是,猜测正确性的差异并不显著。我们的结论是,那些认为自己是专家的审稿人更有可能对作者的身份做出猜测,但他们不太可能猜对。论文的匿名化效果总是很差么?去匿名化的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匿名化的效果很差。匿名化效果差的论文可能会招致更多的审稿人进行猜测,也有更高的正确猜测率。图3图3显示了试图猜测作者的审阅人员的数量。最大比例(26%-30%)出现在只有一个评论者试图猜测论文的作者的情况下。具有更多的猜测的论文所占的比例更少。条形阴影部分表示作者身份猜测是正确的,有更多猜测的论文有更低的错误猜测率。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得知,改进相对较少的论文的匿名化可能会显著减少猜测的数量。这三个会议最近才开始使用双盲评审程序,由于作者获得了更多的匿名提交的经验,这进一步增加了双盲的有效性,所以匿名化的出现可能会减少。被猜测的作者的论文更有可能被接受吗?我们调查了论文接受与否与评审者的猜测正确与否的相关性。图4图4显示了每个会议的接受率与没有猜测,至少有一个正确的猜测,以及所有错误的猜测的数据关系。我们在这三次会议上观察到不同的行为:在统计上,不管审稿人的行为是什么,在统计上的接收比率是相同的。审稿人如何去匿名化?OOPSLA和PLDI的审稿人被问及引用的使用是否会揭示作者。通过对结构进行分析,表明一些去匿名化可能是不可避免的。一些评审人员在搜索相关工作时发现了GitHub库或项目网站来给他们的最终的评论加以暗示。一些提交的材料代表了对作者先前工作的清晰扩展或内容的熟悉。然而,这也为改善匿名化带来了机会。然而,在程序委员会的会议上,程序委员会主席多次听到他们的成员说,他肯定另一个程序委员会成员是论文作者,但他错了。当审稿人们认为他们通过间接的不致盲的方式认识作者时,他们可能过于自信,有时甚至是错误的。程序委员会主席的观点在完成这一过程后,所有三个会议的程序委员会主席都反映了双盲评审的成功和挑战。所有的程序委员会主席都强烈支持在未来继续使用双盲评审。所有人都认为双盲评审减轻了潜意识中存在的偏见的影响,这正是使用双盲评审的主要目标。一些程序委员会的成员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这表明他们更有信心去相信,他们的评论和决定存在更少的偏见。一位程序委员会成员说,双盲评审是一种解放,因为在评估过程中不用担心自己认识的人对自身职业生涯产生影响。所有的程序委员会主席支持他们对披露作者时间点的决定:也许对于那些被接收的论文而言,应该发生在审查提交之后,程序委员会的会议之前。PLDI程序委员会主席大力提倡完全双盲,也就是说被拒绝的论文可以匿名地重新提交给其他相同审稿人的双盲区,从而解决去匿名化的起因。ASE程序委员会主席观察到,在一些案例中,揭示作者的身份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论文的贡献和价值。PLDI 程序委员会主席被认为绝对有必要在评估论文时根据要求透露作者的身份。总的来说,没有任何一个程序委员会主席感觉到由双盲评审带来额外巨大的行政负担。 ASE程序委员会主席招募了两个评审过程主席前来协助,所有人都认为这种额外的投入是合理的。Christopher Manning:ACL新政是加速科学进步和防止偏见的折衷方案斯坦福大学 NLP 小组(Stanford NLP group)主任、2015 年曾任 ACL 主席的 Christopher Manning 也发言针对ACL的新政做了详细的解释,他认为:通过快速传播研究结果来加速科学进步是一件好事。双盲评审从防止对已经享有特权的人的偏见这个角度来看也是一件好事。ACL 新的投稿、评审、引用政策是两者之间的一种折衷方案。作为一种折衷,它要求某些非匿名的论文延迟传播,这只会改善而非试图破坏双盲评审的完整性。保持作者的匿名化从来都不是绝对的:人们会谈论他们的工作或者把它发给同事。也就是说,ACL的政策绝不是试图限制你与同事分享手稿。事实上,这项政策倾向于支持加速科学进步,因为它允许对预印本有很高的使用价值:比如在下一次会议的截止期限的很久之前写完论文,或者从同事那里得到关于早期想法的反馈。ACL的政策依赖于两个人类自身的缺点:拖延和健忘。每个人都可以在截止日期35天前完成论文,但很少有人能完成。一些好的预印本或以前被拒绝的论文将会广泛使用,但人们不太可能记住作者。高概率的匿名性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双盲评审的好处。参考链接:[1]https://aclweb.org/adminwiki/index.php?title=ACL_Policies_for_Submission,_Review_and_Citation[2]https://cacm.acm.org/magazines/2018/6/228027-effectiveness-of-anonymization-in-double-blind-review/fulltext[3]https://twitter.com/chrmanning

一稿多投被拒稿,确实是你的错

作者 | 陈彩娴编辑 | 青暮今天,加拿大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 of Waterloo)的计算机系教授Gautam Kamath在推特上发文,谈到ICLR 2021拒绝了三篇论文投稿,原因是:一稿多投。这三篇论文的作者将投稿至ICLR 2021的同篇论文也投到了AAAI 2021。注:“Desk-Rejected”(直接拒稿)指没有经过送审给同行而被编辑直接拒稿。ICLR 20201直接拒稿页面链接:https://openreview.net/group?id=ICLR.cc/2021/Conference#desk-rejected-submissions一稿多投是指同一作者或同一研究群体的不同作者,在编辑和审稿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试图或已经在两个或多个会议同时或相继发表内容相同或相近的论文。严禁“一稿多投”/“双重提交”(no al-submission rule)是各个顶会的硬性规定,但每年仍有许多投稿作者会犯同样的错误。事实上,严禁“一稿多投”不仅是顶会的规定,也是绝大多数正式会议、期刊投稿的规定。据AI科技评论了解,各个出版期刊之间、顶会之间的数据库都是共享的,类似于国内的知网查重(当然操作要高级很多~)。除了“一稿多投”,在同一个顶会/期刊投多篇内容重合度与相似度很高的文章,也有可能会遭到直接拒稿,被编辑列入黑名单。有些人是因为同时在多个顶会提交了abstract,在决定最终投稿会议后忘记撤下其他会议的摘要提交,但也另一些人是抱有“投机取巧”的心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1为什么严禁“一稿多投”?除了为阻止投机取巧的现象,也是为了减轻审稿人的工作压力。换个角度看世界:你上学时觉得写作文很辛苦,有考虑过要改全班作业的老师有多累吗?当下机器学习领域的研究方向非常多,顶会论文投稿数量逐年增加,但合格的审稿人数量却不足,论文评审者的工作量自然也在加大。据统计,NeurIPS 2020的论文投稿数量为9467篇,比上一年增长了约38%;CVPR 2020的论文投稿数量为6656篇,比上一年增长了约29%;AAAI 2020的论文投稿数量为8843篇,比上一年增长了约12.4%;ICML 2020的论文投稿数量为4990篇,比上一年增长了约45.7%。为此,除了因重大违规行为(例如非匿名或超出页数限制)而被拒绝的研究之外,NeurIPS组委会也在「提前拒稿」阶段仅根据“论文摘要”就刷掉了大批论文。在NeurIPS 2019的论文审核上,便出现了大量评审者推迟提交评审,甚至在DDL最后一刻选择退出评审者行列的情况。DDL过去36个小时之后,只有73%的论文获得了至少3个评审结果。在评审的过程中,仅仅是找出一稿多投或内容重合度极高的论文,便已为评审者增加了许多工作量。顶会之间的数据库共享自然应势而生。早在2019年,NeurIPS便与其他学术会议如BMVC、ECML-PKDD、EMNLP-IJCNLP、ICCV等建立合作,由流程管理人员运行相应脚本,将提交至NeurIPS的论文与其他学术会议的论文进行对比。2当审稿人有多累?在知乎上,有一个问答是:做学术期刊的审稿人是怎样的体验?港中文助理教授@周博磊分享了自己在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方向,作为邀请审稿人审核论文投稿(包括TPAMI、IJCV、CVPR等会议)的心得体会,简而言之,是“吃力不讨好”。原因是:目前绝大多数会议的评审者是无偿审稿。学者一般是出于学术职责,为了更好地服务学术社区,而接受会议的审稿邀请。审阅一篇论文+写审阅意见的时间大约需要花4-5个小时。不仅没有任何物质回报,还要花费大量时间。另一位知友@Mikoyan Y也分享了自己在国际各种期刊会议(包括IEEE Trans)的感受:作为审稿人,要求通读全文并理解文章的主要思想、贡献和技术细节,这样下来一篇文章的评审一般需要好几个小时才能完成……审稿一般是无偿工作,但审稿人却是期刊/会议文章质量控制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所以总的来说,审稿是个责任重大、费时费力的工作,是需要“情怀”的工作。但同时,他也提到,审稿可以更快获得自己的研究领域里最新的进展,可以学到许多知识。在这种“审稿压力大、同时又要把控稿件质量”的情况下,周博磊对顶会投稿论文内容也给出了几点建议(AI科技评论作了不修改原意的整理):1、注重论文的第一印象,图表弄漂亮些,错词少一些,语句流畅些。2、用LaTex进行论文排版。3、做图表能用矢量图就不要用标量图。pmatlab可以导成eps或者pdf,从而得到矢量图。3优雅“避雷”:一篇论文只投一个顶会一般情况下,均需要在明确被拒稿or主动撤稿的情况下,才能投稿至其他顶会。针对严禁“一稿多投”的规定,有些人持有反对意见,认为:如果会议/期刊的审稿时间延长(比如长达一年),那么会对作者的研究造成拖延。与期刊相比,学术会议一般可以在rebuttal期间撤稿,算下来每次投稿一般耗费不过3个月左右。ICML 2020便曾试过推迟整整一个月发布最终结果。当然,为了减少最终结果延期所带来的影响,ICML 2020也在投稿政策中添加了:允许一稿双投、允许撤稿两个原则。其中,一稿双投的前提是你要提交的会议的论文提交截止日期在2020年5月9日(原始通知日期)之后。ACL 2020允许作者将在审论文提交到其他会议(但需要那些会议允许重复投稿)。但如果你的论文被ACL录用并打算在ACL会议上展示,你需要将论文从其他会议撤回。各个会议每年接收论文投稿的规定或许会略有不同,因此,大家在投稿之前,第一件事应该是:仔细阅读会议投稿要求。此外,不可避免的是,会议的评审者可能会误判“一稿多投”。只上传了摘要的会议文章、会议文集没有刊号的、发表在内部刊物上的会议文章均不算作一稿多投。前言中,Gautam教授所指的ICLR 2021 三篇“因一稿多投”被直接拒稿的论文中,其中一篇被拒论文的作者(即将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巴斯金工程学院的助理教授)回复澄清,称他们被拒稿是因为:在AAAI也建立了一个占位符(place holder),上传的是论文摘要,而非整篇论文,因此,这篇论文在10月1日(ICLR投稿截止的前一天)也已被AAAI拒稿。但ICLR还是将这篇论文默认为“已向AAAI投稿”。经反映,目前问题已解决。科研之路艰辛,审稿亦艰辛。在投资上,很多人都会建议: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但在会议论文投稿上,小编诚心建议:一篇论文只投一个会议;记得撤place holder。祝大家投稿顺利~参考链接:https://www.hu.com/question/38881545/answer/135398804https://mp.weixin.qq.com/s/G6UNGSL08FRaXlNE9QP1dwNeurIPS 2020论文接收列表已出,欢迎大家投稿让更多的人了解你们的工作~

十九年矣

什么样的论文才算符合sci期刊投稿要求

导师或者有经验的前辈,时不时告诉自己,你发表sci论文,得符合sci期刊投稿要求,不符合退稿、退稿、退稿!我就想了:什么样的论文才算符合sci期刊投稿要求?带着疑惑,我不断的查阅资料,不断的学习阅读有经验作者的分享,找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参考标准:1、写好规范、地道的英文摘要国内期刊在国际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力量相对还比较薄弱。如今发表sci论文,选择英文sci期刊更多见。写英文摘要成为了不得不做的事情。英文摘要若撰写得不地道、不全面、不规范,将会成为影响中文期刊被国际重要检索机构收录的阻碍。英文摘要必须做到内容原创性、语言简洁、规范、信息全面具体。英文摘要应包括问题、作者、作者单位、E-mail、电话、摘要内容和关键词等。2、写好有理论深度的前言前言,是吸引编辑、审稿人阅读兴趣所在,怎样体现研究理论的高屋建瓴,突出研究内容的创新和学术价值,迅速把握读者的阅读心理?把作者的重视写在前言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当前国内外关于本研究的进展现状;②前人同类课题的研究成果。将这些成果进行归类概括,分析得失,指出已有成果解决了哪些问题,存在什么不足;③作者关于本研究的理论来源、写作设想、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预期结果和实际意义等。3、提供可验证的数据和简洁、准确、规范和可供编辑的插图(1)数据要经得起验证作者应在论文里交代试验的整个过程,使读者阅读时可以在头脑中浮现作者做试验的全景图茂,进而感知实验数据的可靠性。(2)方便编辑的插图方便编辑的插图,才不会给期刊编辑在审理、删减修改、重新绘制、植字和调整比例等过程中,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插图简单、准确、能说明问题即可,不需要与要解决的问题无关的插图。4、提供可靠、最新、权威的文后参考文献作者在写作论文或著作时,著录的参考文献学术价值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直接体现了作者所著论文或著作的学术价值。借鉴已有的最新的、最权威的学术成果是作者学术创作高起点的体现。建议参考文献,满足以下几点:①具有一键搜索性,即可使用搜索工具或图书馆一键查询;②按照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编排要求或目标期刊编排要求编排,做到编排准确,无遗漏;③参考文献最好是近5年核心或权威期刊刊载的文章,或者是该研究方向权威人士的文献;④以期刊为主,尽量不要把著作作为参考文献。5、投稿前多做语言润色修改一篇学术价值很高的文章,也会因为语句不通、错字连篇、阅读时艰涩晦深,失去录用的机会。这也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学术创造态度。虽然很多人难以做到无一字、一标点可改的地步,但最起码的行为规范是要满足的。自己无关高质量完成,可以找专业人或者有经验的人编审润色。另,作者在完善论文的时候,应登录目标期刊的网页查询期刊的排版要求,对照该刊最新刊登的论文认真修改版面,可以增加印象分。

你爱他

默克尔放弃连任德国总理,“自愿”背后是什么“阳谋”?

德国总理默克尔最近突然变得无比感性,12月9日,她发表了26分钟的演讲,期间竟然数次哽咽, 甚至双手合十,用近乎恳求的口吻求德国人遵守隔离规定。默克尔这一表现可不像那个世人所熟知的淡定“铁娘子”,被媒体评价为默克尔执政15年来最感性的一次演讲,当然也可能是唯一一次。因为她在2018年3月当选时,就宣布自己不再寻求连任,也就是说,她本届任期会在2021年结束。但即便如此,默克尔也会成为德国历史上的在任期间最长的总理,因为下一次德国大选要在2021年10月24日举行,而德国大选通常需要几个月时间,这期间默克尔会作为过渡总理任职到21年12月17日,届时,她必将打破前总理科尔的纪录(5869天)。默克尔是一个争议颇大的政治家,她荣登福布斯“世界上最有权势的女性”榜首,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年度风云人物;有的人赞誉她是“欧洲的良心”,也有的人说她是“黑寡妇”。有人感激她带领德国渡过全球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但也有人对她大开国门接纳难民造成的问题极为不满。11954年,默克尔出生于西德的汉堡市。她的母亲赫林德(Herlind)是一名英语老师,父亲霍斯特·卡斯纳(Horst Kasner)是一名路德教派的牧师。默克尔生下来没多久,她父亲就带着全家移居东德老家柏林,这个选择让很多人无法理解。二战中战败的德国在彼时已经被一分为二,美英法三国在西部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东部苏联占领区则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而东德在战后几乎沦为废墟,经济也不好,有很多人从东德去往西德。牧师这个职业在东德流失就很严重,因为东德提倡无神论,从成立之初就着力减少宗教对新一代的影响。但接受教会任命的卡斯纳,偏偏逆向而行。默克尔对这个决定不理解,有一次她就忍不住将心底的疑问告诉了父亲。父亲听后,只是慈爱地说:“教会不应该沉浸在虚无的世界中,我到这里来,就是想尽我平生所学,让宗教能够与现实结合起来”。但在东德,牧师的处境非常艰难。父亲不受当局的信任和尊敬,默克尔饱尝人间冷暖,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察言观色,谨言慎行。默克尔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向她灌输一种观念:必须永远比同龄人更出色。从外形上来说,默克尔是很普通的。她衣着简朴,不施粉黛,再配上万年不变的假小子短发,“女性魅力”这几个字几乎和她绝缘。在同学们的印象里,默克尔属于那种不受异性欢迎的“没被吻过的乖乖女”,有同学甚至给她取了个“灰老鼠”的绰号来讥笑她。但是在学习上,她却劲头十足,是个学霸。从小默克尔就显露科学天分,且语言天赋异于常人,读八年级时,默克尔参加全国俄语竞赛,获选为俄文最佳女学生。两年后,十年级的默克尔又一举夺得俄语竞赛冠军。19岁时,默克尔以满分的成绩从高中毕业,进入莱比锡大学攻读物理学专业。默克尔性格沉着严谨,非常适合做学术研究,所以在莱比锡大学毕业后,选择了继续攻读量子化学博士学位,并在毕业后进入东德科学院,成为了小有名气的研究科学家。20岁那年,默克尔遇到了她的第一任丈夫——乌尔利希·默克尔(Ulrich Merkel)。二人于1977年结婚,默克尔结婚的时候,只有23岁,那为什么这么早结婚呢?因为当时东德执政党规定,如果两人毕业前结婚,就可以分到一块儿工作,还能分一间房屋。默克尔很务实,毫不犹豫选择了结婚,最终如愿分到了柏林市中心玛丽恩大街的一间小屋。房子是分到了,但二人的婚姻却只维持了短短四年就结束了。离婚之后,她又和自己的博士研究生导师约阿希姆·绍尔(Joachim Sauer)相爱,这段婚姻从1998年一直持续到了现在。多年后,默克尔回忆起第一段婚姻时说:“那时人人都结婚,所以我也结婚。今天这话听起来很蠢,但当时我确实没有以谨慎的态度去对待婚姻。我对婚姻的真正的意义并没有了解。”可以看出,年轻的默克尔,务实,入世,随大流,但事情出现问题的时候,默克尔也绝不会拖泥带水犹豫不决,她果断止损,决绝又狠心。不光对待感情是这样,对待自己的工作和事业,默克尔同样如此。21989年,矗立了28年的柏林墙轰然倒塌,默克尔的人生轨迹也被悄然改变。默克尔已经35岁,供职于前途黯淡的东德科研所,对按部就班和相对枯燥的科研生活感到麻木,对未来也感到些许迷茫。史蒂芬·科内留斯的《默克尔传》中,这么描述默克尔当时的心理:在柏林墙即将倒塌之时,默克尔明确知道,身为东德的科研人员,两德合并后,自己即将落后于西德的同行。社会的剧烈变化,唤醒了默克尔的职业危机和内心潜藏多年的政治野心,她很快辞去了科研所的工作,投奔了当地的民主觉醒党,开始从政。初入政坛的默克尔并非一帆风顺,她加入的民主觉醒党虽说只是一个小党派,但也是人才济济,不起眼的她刚开始并没有得到重用,被分配到的常常是一些到街上发传单的杂务。但是没多久,默克尔的机会就来了。当时,有一些财团代表来到默克尔所在的党派访问,但不巧党首施努尔不得空,就安排旁边的默克尔代表自己去会见。那个时候的默克尔还是一个无名小卒,她觉得自己身份低微,并且没什么经验,自己去不太合适。施努尔对她说,“从现在起你就是民主觉醒党的新闻发言人了,这下合适了吧。”对于打杂的默克尔来说,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第一次做党派新闻发言人,默克尔就表现很出色,沉着冷静,条理清晰,给记者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1990年,两德统一已成定局,东德进行最后一届议院选举。当时,默克尔所在的民主觉醒党非常幸运地和基督教民主联盟、德国社会联盟共同组成了“德国同盟”,以压倒性的优势赢得了大选。最终组建政府内阁时,默克尔凭借着女性身份,和在民主觉醒党担任新闻发言人的短暂经历,被提拔为了东德最后一届政府的新闻发言人。这个新身份虽然只持续了短短六个月,但对默克尔来说却非常重要。她跟随总理德梅齐埃出席了很多重要的国际场合,逐渐了解了国际政治的基本规则,也见到了许多大名鼎鼎的国家领导人,其中就包括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半年之后,时任西德总理科尔已经完成了德国统一,他也因此载入史册,成为德国的“统一之父”。德国统一之后,一路顺风顺水的默克尔一心扑在政治上面,开始准备参选德国联邦议会的议员。她击败了竞争对手,成为了德国政坛上罕见的女议员,这下成功引起了科尔的注意。科尔邀请默克尔在总理府中见面,仅仅会面两次后,科尔就把妇女儿童部部长一职交给了默克尔,直接将毫无政治经验的默克尔提拔到了德国政坛的领导阶层。乍一看这个决定很草率,但科尔有自己的打算。因为妇女儿童部部长听起来职位高,但并没有多少实权,但默克尔是女性,又是东德出身,给她这么一个位置,能彰显科尔自己开放、多元和包容的执政形象,何乐不为呢?在这个位子上,默克尔做得很不错,四年任期过后,科尔又提拔她为环境部部长。1998年,经科尔推举,她又顺利当上了基民盟总书记。有人给她取了一个绰号,“科尔的小姑娘”,意思是她上位主要依靠科尔的私人关系。在科尔的多年栽培下,默克尔从新人变成了老手。就在她准备进一步大展宏图的时候,她所在的党派基民盟却遭遇了重大挫折。首先是1998年的德国大选年,科尔领导的基民盟,输给了施罗德领导的社民党,结束了长达16年的总理任期,沦为在野党。次年,默克尔所在的基民盟又遭到了致命一击,被爆出政治献金丑闻。科尔承认在其任期内收受非法政治献金数百万马克,基民盟信用跌到谷底,内部开始四分五裂。默克尔自然难逃干系,所有人都等着看她垮台。但就在案件白热化时,一向低调的默克尔,却主动联系《法兰克福汇报》主编,将一篇措辞谨慎、批评科尔的文章发了过去。这篇题为《科尔是党的害群之马》的文章,公然讨伐科尔并呼吁党员与科尔划清界限,她在文章中写道:科尔的确创造了一个辉煌的时代,但已是过去式,因循守旧没有出路,新一代要创造出新一代的东西,基民盟必须尽快走出科尔的阴影……这篇文章,瞬间将“献金丑闻”推向了高潮,公众与党内高层一片哗然,科尔被迅速孤立。科尔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个自己一手提携起来的姑娘,居然成了他政治生涯的终结者。默克尔对恩人反戈一击的背叛行为,让很多人至今无法释怀。2002年,默克尔带着基民盟主席头衔,参加了总理竞选,输给了施罗德,仅当选议会党团主席。2005年,她再次冲顶,终于成功当选德国总理。花了8年时间,默克尔最终洗净了基民盟“献金丑闻”的污点,再次从在野党变成执政党。从1989年开始投身政治,到成为德国总理,默克尔16年里完成了其他政客奋斗一生都未必能实现的目标。默克尔的升迁之路,多少有点运气的成分。但执政之后,四次连任德国总理,靠的就是她的个人实力了。3默克尔就任总理之后,马上在德国推行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下调个人所得税,实施紧缩的财政政策,削减了企业的医保缴费。她执政时,整个欧洲都陷入经济危机,德国的经济却不降反升,竟一举成为欧洲领跑者。这次机遇也让德国经济在欧洲中一骑绝尘,保持了稳步增长,政府财政出现了盈余,这也是为什么默克尔能够有足够底气去指责深陷债务危机的南欧各国,尤其是以葡萄牙、意大利、希腊、西班牙为首的“欧猪四国”(四国首字母刚好组成PIGS),甚至要求这些国家推行财政“紧缩”政策。对外关系上,默克尔始终小心翼翼在欧洲、美国之间周旋,并想方设法处理好和俄罗斯之间的和平关系。她的政策谨慎而务实,客观上来说,默克尔的确发挥了作为欧盟重要领导人的作用,稳定了长期在“风雨飘摇”中的欧盟局势,让欧盟得到了喘息之机。川普上台后,因为不满于美德间600多亿的贸易逆差,因此频频对德发难,甚至要威胁减少驻德美军(德国:还有这好事?)。但默克尔始终都没放弃改善美德关系的机会,只是特朗普太一意孤行了,在数次和特朗普会晤中,双方都处在尴尬冷硬的气氛中,默克尔屡次尝试和特朗普对话协商,最终大多草草了事。对于默克尔的执政,一些媒体将其称为“欧洲祖母”。理由是:默克尔让德国重新站上了国际舞台,在面对普京领导的俄罗斯可以态度强硬的展开对话,对于美国特朗普政府的咄咄逼人,也能不卑不亢的运用外交智慧,最大程度捍卫自己的原则和增强德国的国际影响力。这话也算中肯。可就在2015年,默克尔做出了一项“惊人”的决策,一时间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自从2010年后中东多国爆发“颜色革命”以及欧美对利比亚开战,使区域陷入动荡后,海量的难民如潮水一般涌入欧洲寻求庇护。可吊诡的是,默克尔所在的基民盟在政治立场上属于中间偏右的党派,倾向保守、传统,对待外来移民的态度总体偏消极。默克尔本人在2015年9月之前对待难民也是偏强硬的:不符合庇护条件的难民不得入境。可是,同年9月2日,来自叙利亚的3岁小难民艾兰·科迪在和家人偷渡时,不幸溺水而死,这张遗体被海浪冲上土耳其海滩的摆拍照片,一下子引发了全球舆论的关注和声讨。面对压力,默克尔在9月4日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变,她宣布设上限地接纳难民,并说出了那句后来备受争议的 “我们能做到”(德语“Wir schaffen das”),于是,滞留在匈牙利和奥地利边境的数十万难民如潮水般涌入德国。不仅如此,默克尔还颁布政策,给予来德的难民们优厚的待遇。以德国巴伐利亚州为例,每个难民只要完成身份登记手续,即可以免费获得住所,此外还能每月领取300欧元(约合2400元人民币)的零花钱;未成年人根据年龄不同,零花钱从211欧元到269欧元不等。这种政策不仅让叙利亚、伊拉克这些本身处在战乱国家的难民如饿虎扑食般向德国进发,甚至引起了埃及、索马里、突尼斯等非战乱国家的人部分好吃懒做者的觊觎。这些人并非是难民,只是单纯贪图德国的福利而已,甚至其中还有ISIS的潜伏分子,他们的目的就是要在欧洲中心四处开花。从2015年开始,德国的犯罪率飙升,恐怖袭击接二连三,许多仅有数百人的德国小镇竟突然出现上千人的难民,犯罪率在半年时间内超过了之前几十年的总和。(来自非洲的难民在德国抗议)更要命的是,德国在接收了海量难民的同时,却缺乏充分准备和后续管理工作的接纳难民政策,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在2016年12月19日的柏林,一名突尼斯人在柏林圣诞市场制造的恐怖袭击造成12人死亡、57人受伤。起因是该男子的庇护申请被拒,被判遣返,可是遣返政策却迟迟没落实。这个突尼斯人怀恨在心,就搞了一次恐怖袭击。类似的情况并不只发生过一次,不少犯罪的难民事后都被发现他们曾申请庇护被拒,却因德方管理不力,而滞留在德国。更可怕的是,这些难民大多数都和德国文化格格不入,拒绝融入,许多人拒绝学习德语,甚至英语也不会说,他们迅速聚集起自己的小圈子,成了一个社会不稳定因素,周围的当地居民深受其绕,甚至被迫搬走。随着难民问题愈演愈烈,德国各界甚至包括基民盟内部人士都有不满,但默克尔始终下不了决心在难民问题上恢复强硬,这让基民盟在2017年的德国联邦议院大选中失去不少选票,创下了近70年以来最低的得票率(32.9%)。同时,也使得高调反对难民而著称的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德国选择党(AfD)迅速崛起。在该届大选中,德国选择党(AfD)赢得了12.6%,首次进入了联邦议院。实际上,默克尔只要是涉及到民意情绪,往往就会陷入到巨大的摇摆和纠结中,这源自于当年她在和施罗德竞选时候的经历。她曾在2005年前发表过一篇题为《施罗德并不代表所有德国人》的文章,其内容表达了对伊拉克战争的支持,主要也是为了和施罗德反对伊战唱反调,结果让她差一点点就输给施罗德。从此,默克尔下定了这样的决心:“人民以后要我怎样,我就怎样。”她当环境部长时,一直都是力挺核电发展,想方设法让状态较好的核电站运营到2036年后。可是,在她就任总理后,她发现在2007年时,70%的德国民众都支持立刻全面弃核,加上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危机后,德国国内的恐核电情绪达到高潮。于是,默克尔马上表示不再支持核电,德国将在2022年弃核。赢得了一大波的民众支持。有媒体批评默克尔是舆论投机者,此言不假,默克尔所做的许多政策并非出自本意,有时候为了迎合民意,决策甚至可能两头都不讨好。难民问题就是典型,民意在这个问题上的撕裂,默克尔的犹豫,让她的支持率一直平稳下滑。在这次疫情中,默克尔的处理还算得当,民众支持率有一定回升,但即使如此,她依然反复声称,不再参选下一届总理竞选。或许她心里也明白,民意的撕裂背后必然是政治的分裂,德国右翼政党的呼声越来越高,总理再干下去,可能反而一世英名毁于一旦。正如她早年的一次演讲中说的那样:“我一直希望能体面地做好分内的工作,终有一日也能体面地卸任。只是,默克尔都不行,还有比她更适合德国的领导人吗?失去了默克尔的德国,下一步将走向何方呢?(德国反对默克尔的民众)参考资料:大英百科全书:Angela-Merkel南方人物周刊:默克尔的征途,晚节不保还是功成身退?血钻故事编辑部:这才是德国总理的真面目历史调研室:隐匿16年,德国女总理的上位之路知乎问题“如何评价德国现任总理默克尔?她有哪些值得称道的成就?为什么那么受欢迎?”相关回答

地狱城

除了论文质量,还有哪些因素影响投稿录用率?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社科学术圈,ID:shkxquan】经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如需转载与原文作者联系决定一篇稿件能否被理想中的期刊录用的根本标准是学术质量。那些开辟新研究领域、提出新学术观点、运用新研究方法、提供新研究资料,发前人之所未发、说前人之所未说、证前人之所未证或未能证的来稿极易引起期刊编辑和审稿人的阅读兴趣,录用的几率非常高;相反,拾人牙慧,千篇一律,缺乏独创性的来稿初审都难以通过。但是,很多具有一定创新性且学术质量也比较高的来稿也会被期刊拒之门外。究其原因,就在于作者没有处理好影响稿件录用与否的非质量因素。从事学术编辑多年,笔者认为作者除了创作高质量学术论文之外,还应妥善解决好以下影响稿件录用与否的非质量因素。1、吃准目标期刊定位不同类别的期刊,收稿范围、栏目设置、刊文风格和读者群体均不同。同为煤炭行业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煤田地质与勘探》是学术与实用技术并重,《煤炭学报》以学术性为重,二者在收稿范围、栏目设置等方面有一定差距。所以纯技术应用文章投往《煤炭学报》不合适。同为教育理论的期刊,《中国高等教育》和《教育教学研究》在发文风格上差距很大,前者注重宏观理论探讨,后者注重微观经验交流。因此,作者在投稿前必须对目标期刊的定位有深入了解,确保所投文章与目标期刊的收稿范围、栏目设置、刊文风格等相符合,不可盲目投稿,否者很可能出现初审退稿情况。2、按照目标期刊要求撰写规范论文不同的学术期刊对投稿要求不同,作者应该按照目标期刊的投稿要求修改好文章后再投稿。很多作者写好论文后根本不看期刊的投稿要求便直接投稿,试想,一篇极不符合期刊投稿要求的文章呈现在编辑面前,会给编辑产生什么样的印象呢。2.1写好规范、地道的英文摘要对于很多学者来说,撰写一个深度体现论文学术价值的中文摘要不在话下,但是撰写的对应英文摘要实在不敢恭维。科技的不断国际化,促使中文期刊必须积极迈出国际交流的步伐。英文摘要是进行国际交流的窗口,英文摘要若撰写得不地道、不全面、不规范,将会成为影响中文期刊被国际重要检索机构收录的阻碍。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出版的《科学引文索引》(SCI)筛选科技期刊的标准之一,就是要求科技期刊给出所有的作者和作者单位,提供规范、地道的英文摘要。因此,作者按照目标期刊要求所撰写的英文摘要必须做到内容原创性、语言简洁、规范、信息全面具体,英文摘要应包括文题、作者、作者单位、E-mail、电话、摘要内容和关键词等。2.2写好有理论深度的前言学术论文的前言是整篇论文的引论部分,主要用来交代论文研究的背景、理由、目的、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预期的结果及其在相关领域里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前言写得好,可以吸引期刊编辑、审稿者的阅读兴趣。最能提升前言理论深度的,作者重视的,必须出现在前言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当前国内外关于本研究的进展现状;②前人同类课题的研究成果。将这些成果进行归类概括,分析得失,指出已有成果解决了哪些问题,存在什么不足;③作者关于本研究的理论来源、写作设想、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预期结果和实际意义等。这样做,作者研究理论才能高屋建瓴,研究内容的创新性与学术价值才能得到突出,才能迅速把握读者的阅读心理。2.3提供可验证的数据和简洁、准确、规范和可供编辑的插图数据都应是通过试验得来的,数据能否经得起验证是研究成功与否的关键。作者应在论文里交代试验的整个过程,使读者阅读时可以在头脑中浮现作者做试验的全景图茂,进而感知实验数据的可靠性;而非孤零零的在文中列出三线表、填上令人莫名其妙的数据,再完美的数据分析,没有可验证的数据来源,也是无根之水。插图不仅可以使论文某些内容的叙述更加简洁、准确和清晰,还具有活跃和美化版面的功能,使读者阅读时赏心悦目,提高阅读兴趣。期刊对插图的要求在其征稿简则中可详见,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提交的插图都应该是方便编辑的插图。因为作者提供的插图,期刊在排版时都需要审理、删减修改、重新绘制、植字和调整比例等,难以直接编辑的插图,会给期刊编辑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插图简单、准确、能说明问题即可,不需要与要解决的问题无关的插图。附带无关插图过多,编辑时费心力、排版时占版面、保存时占流量、交费时占费用……总之一无是处。2.4提供可靠、最新、权威的文后参考文献根据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定义,文后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作者在写作论文或著作时,著录的参考文献学术价值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直接体现了作者所著论文或著作的学术价值。科研成果瞬息万变,新人踩在前人的肩膀上产生新发明、新创造是历史的必然,借鉴已有的最新的、最权威的学术成果是作者学术创作高起点的体现。因此,作者必须对文后参考文献加以重视。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几点:①具有一键搜索性,即可使用搜索工具或图书馆一键查询;②按照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编排要求或目标期刊编排要求编排,做到编排准确,无遗漏;③参考文献最好是近5年核心或权威期刊刊载的文章,或者是该研究方向权威人士的文献;④以期刊为主,尽量不要把著作作为参考文献,因为著作上的知识、信息大都是公认的,时效上不具有新颖性。2.5投稿前多做语言润色修改一篇学术价值也许很高的文章,如果语句不通、错字连篇、阅读时艰涩晦深,很容易使期刊的编辑、审稿人产生懒惰情绪,不愿意继续花时间在文章的页面上。多年编辑经历发现,在专业研究领域有很高成就的学者,其行文如流水,读来一气呵成,有时竟无一字、一标点可改,写作功底确实令人赞叹。而很多年轻的作者在进行学术创作时,比较浮躁,论文刚刚完成便迫不及待地投出去,不肯花工夫阅读自己的文章,因此存在的问题很多。这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学术创作态度。有位著名的学者是这样谈论自己的论文写作之道的:“写好论文后放在桌上,搁置几日后通读一遍,发现文笔有误,竟又有新思路,稍作修改后再搁置桌上;几日后再通读一遍,又发现文笔有误,还有新思路,稍作修改后搁置桌上……如此循环,数易其稿,直至无法再改,方慎重投稿出去。”我想,年轻作者应从中学到真正有责任的为学之道、创作之道。另外,漂亮、规范、合乎期刊要求的排版也能增加文章的印象分。因此,作者在完善论文的时候,应登录目标期刊的网页查询期刊的排版要求,对照该刊最新刊登的论文认真修改版面。3、重视与目标期刊的交流与沟通这里所说的与编辑的交流与沟通含有三层意思。一是投稿前的交流与沟通,与编辑探讨自己最近的研究课题、写作新思路以及期刊当前感兴趣的学术前沿、热点问题等,向期刊编辑询问自己欲投的文章是否符合期刊的刊文要求等,避免盲目投稿。二是与期刊编辑就已投稿件的学术问题、专家意见、期刊出版等进行交流和沟通。三是与期刊编辑就文章刊登后的社会反响、读者回馈等进行交流。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网络化的发展,现在大多数期刊都已采用远程在线投稿系统,作者均可进入系统查询所投稿件的处理流程。作者能够在系统里查询得知的信息尽量不要再向期刊的编辑进行咨询,作者很多,编辑少,不要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不必要的事情上。4、尊重审稿专家的意见质量是期刊录用来稿的第一因素。如果期刊编辑部自身无法确保稿件质量的话,行业最常见的做法是邀请2名该稿件研究领域比较权威的专家进行双盲审质量把关。专家一般会站在理论的制高点对稿件进行客观的评价,如专家意见相左,可能还会有三审、四审等,而最终返回给作者的意见,是期刊编辑部参考专家意见整合而来的。因此,首先,作者应该相信审稿专家的审稿意见是客观、公正的,尊重审稿专家的意见,仔细、认真地修改稿件,并返回编辑部详细的修改说明供其参考;其次,作者如果对审稿专家的审稿意见有不同的看法,或者说不认可审稿专家的意见,应该在尊重审稿专家意见的前提下,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补充更多的论证材料来维护自身的观点,做深入的解说;另外,对于多次返修的稿件,作者应抱着乐意接受的态度,认真修改。每次修改都会提升文章的质量,提高作者自身的学术和写作能力。多次修改后,作者对目标期刊的各种要求将会有深刻的认识,后续投稿自会轻车熟路、事半功倍。期刊采纳稿件的标准都是学术第一、质量第一,但文章的学术价值并非一眼即可把握,很多高质量的文章一而再、再而三的被目标期刊退稿,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文章忽视了影响学术论文能被目标期刊录用的非质量因素。影响文章录用的质量因素期刊编辑很难把握,但影响文章的非质量因素编辑却很容易把握。因此,作者在完善稿件的时候,应该注意影响文章的非质量因素。事实上,对作者而言,这些非质量因素都是很容易被修改和完善的。

无对

《共产党宣言》在德国仍“触及灵魂”:马克思的思想仍然活着

参考消息网2月23日报道(文/任珂 张远)提到《共产党宣言》,65岁的贝恩德·齐泽默表现得兴致勃勃。他回忆起自己的学生时代,一个十八九岁的青年在第一次读到100多年前的那篇文章时,“怦然心动”。这位前《汉堡商报》主编、现德国《经济周刊》专栏作家从那时起对马克思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写下了通俗经济读物《卡尔·马克思:第一位提出全球化的思想家》。他在接受参考消息记者采访时表示,《共产党宣言》准确地分析了全球化,而且对资本主义危机的预言至今都很准确,这说明马克思的思想仍然活着。问世后即被奉为“圣经”《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后,欧洲大陆不再有共产主义这个“幽灵”,德国也没有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的警察。但正如齐泽默所说,《宣言》的灵魂仍然活着,并敏锐地洞察着整个社会。2017年是《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50周年,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在马克思的祖国德国,人们对他个人及其著作的影响的讨论越来越多,其中包括《共产党宣言》。在马克思的故乡特里尔,马克思故居博物馆馆长伊丽莎白·诺伊告诉参考消息记者,为了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他们将在本月底举办有关该著作的读书会。德国左翼党下属的罗莎·卢森堡基金会,将继续举办马克思读书会和秋季学校,还为这一系列纪念日创办了“马克思200年”网络平台,许多左翼学者在此撰文解读马克思。德国著名经济学家托马斯·库钦斯基近日在“马克思200年”撰文指出,他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宣言》发表两年后,就被科隆的共产主义者奉为“圣经”,而且没有人怀疑这本23页的政治小册子会创造世界历史。“《共产党宣言》的语言深入人心,触及灵魂。这也是一篇绝妙的德语散文的范例!”库钦斯基告诉参考消息记者。他认为,没有哪一篇政治文章比《共产党宣言》更有影响力。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编辑部是全球研究马恩原著的中心,全集也是全世界最完整的马恩著作集。几十年来,该编辑部整理和研究马恩手稿并出版成集,计划出版114册,如今已完成三分之二的工作量。负责人格拉尔德·胡布曼告诉参考消息记者,编辑部目前的一项研究有可能证明马克思的一些文章最终发展成了《共产党宣言》。胡布曼说,《共产党宣言》写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后,是马克思第一篇有关政治实践的文章。从《宣言》开始,马克思不再写有关哲学的文章,而是转向政治经济学领域。这意味着《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将历史唯物主义运用到政治行动的开端。金融危机后再受重视这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宣言》的影响力一直持续到现在,甚至还有上升的趋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人们又想起了100多年前第一个系统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马克思,西方社会兴起了一股马克思热。齐泽默说:“可以说,金融危机后马克思重生了。就像我在书里写的,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时,会找出《经济学人》杂志来看。如果马克思还在世,他会惊喜地发现《经济学人》在阐释他的主张与思想,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马克思的思想仍然鲜活。”胡布曼认为,对于当前西方社会的一些弊病,尤其是循环出现的经济危机,《共产党宣言》的分析仍十分有现实意义。马克思认为,不能只在经济领域解决经济问题,而应当将经济问题与社会问题,尤其是社会公正联系起来。这正是当前西方社会所欠缺的。如今的西方社会,民粹主义和反全球化思潮抬头。库钦斯基认为,《共产党宣言》准确预测了全球化,而民粹主义其本质是社会基层的反全球化政治回应。因此,《宣言》能被用来解释政治上的民粹主义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博伊克·雷拜因教授是柏林洪堡大学亚洲和非洲研究所所长,也是德国著名学者于尔根·哈贝马斯的学生。他自觉地在研究中运用马克思的理论和方法。雷拜因经常在东南亚、非洲和南美洲等地进行实地研究,他在对社会不公平现象进行研究时发现,所有资本主义社会都会出现阶级结构,而这正是《共产党宣言》里提到的。“没有马克思,就没有社会学。任何学者在讲授社会学时,他们不得不提到马克思。”雷拜因告诉参考消息记者。他认为,从哲学角度上说,《共产党宣言》中的一些元素仍然有现实意义,甚至比当年更有现实意义。雷拜因说:“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批判理论。马克思在研究黑格尔时,曾写道我们必须发展批判理论,解释为何人类社会存在压迫。任何没有批判精神的理论,不能称之为理论。新自由主义就没有批判精神,不能称之为科学,而只是一种意识形态。”然而,在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德国终结后,社会科学领域的马克思理论在德国仍然处于边缘化的地位,新自由主义大行其道。只有在发生危机时,人们才会想起马克思。一旦危机过去,马克思就又会被遗忘。“人们总是不能吸取历史教训,这真是一个莫大的悲哀!”雷拜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