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国际学校发展报告:907所国际学校获认证伏于岩穴

中国国际学校发展报告:907所国际学校获认证

来源:蓝鲸财经蓝鲸教育11月24日讯,近日,第六届VIS国际学校发展大会正式拉开帷幕。千余名国际教育领域专家,包括教育集团董事长、国际学校校长、知名大学教授、教育行业投资人出席。会上,《2020中国国际学校发展报告》在与会嘉宾的见证下,顺利发布。据介绍,为帮助众多办学者和投资人梳理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机遇,新学说在挖掘行业数据的基础上,通过访谈、问卷调查、专题研讨会等多种形式与业内众多人士进行多次探讨,撰写下《2020年中国国际学校发展报告》。在11月21日上午的报告发布会上,新学说CEO吴越以《增速双降 苦练内功 拥抱未来》为主题发表演讲,与参会嘉宾分享了报告的核心研究成果。据介绍,报告统计了各类国际课程机构和质量保障机构公布的官方数据,发现目前中国大陆地区获认证的国际学校总数为907所,其中包括外籍人员子女学校113所,民办国际学校535所,公立学校国际部(班)259所。2020年新增获认证国际学校46所,增幅为5%,与2016-2018年相比增速下降。2020年中国国际学校市场总规模为439亿元人民币,增速仅为7%。中国国际学校行业在过去的七年间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高达12%,其中2014-2018年这五年间复合增长率为15%。报告指出,2020年,学校数量、市场规模增长率双降,表明近年来留学人数增长乏力,各地办学执照申请难度提升,一、二线城市土地资源短缺和入学需求逐渐饱和等诸多因素对国际学校行业影响深刻。同时由于上述负面因素在短期内难以消除,新学说研究预计未来三年的市场规模增速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再次放缓,复合增长率将降低至5%。预计2023年中国国际学校市场规模将达到508亿元人民币,为十年前的2.3 倍。根据《2020中国国际学校发展报告》,2020年国际学校在校生规模为61万人,其中民办国际学校在校生占比75%。根据三类学校在整个市场的占比测算,公办学校单校平均学生人数为200人,民办为858人,外籍为876人。进一步分析三类国际学校中不同规模的学校占比可以发现,在公立学校国际部(班),500人以下规模的学校更为常见,占比为85%;在民办学校中,500人以下规模的学校占据超过一半,500到1000人之间和1000人以上的学校分别占比21%和29%;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中,三种规模的学校分布相对较为均匀。另一方面,民办国际学校在校生数量在500人以下的小规模学校占据主体。分析原因,一是较多民办国际学校为新建学校,还未达到满员状态;二是近年来随着办学场地的紧缺,民办学校办学场地受限,不少学校分学段开设小校区。未来,较大规模的学校无论从生源角度还是办学场地角度,依然出现在部分高投入的民办国际学校中。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北上广深等多个一线城市学费增长率首次下降。以北京地区为例,近五年北京地区的国际学校学费基本保持每年3.5%-5%的上涨。而新学说调研发现,今年北京地区的学校基本维持2019年原价。据报告指出,2020年中国获认证国际学校中 A-Level 课程市场占有率最高达38%,AP 课程市场占有率为29%,IB 课程市场占有率为13%。澳洲、加拿大等其他国际课程总占比为19%。从目前各类国际学校课程的市场占有率来看,IB 及其他课程的市场占有率变化不大, 仅有1%的上涨。与2019年相比,AP课程的市场占有率出现明显下滑,下降了5个百分点;A-Level课程的市场占有率有所上升,上涨了3个百分点。新开国际学校方面,2020年,中国的国际学校在数量上仍然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数据显示,今年9月落地招生并进入正式运营状态的新学校共有53所。在新增的53所国际学校中,有5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5所公立学校国际部(班),而民办国际学校有43所。从比例上看,民办国际学校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办学者的选择。从地域分布来看,以上53所学校分布于全国18个省份地区,北京、上海地区在连续多年快速增长后放缓增速,广东增长速度不减;长三角地区的江苏、浙江两地成为待开发的热土,即将在未来三年内迎来国际学校“大爆发”;备受瞩目的海南在政策红利下于2020年有多所国际学校落地;四川省国际学校后来居上,新增数量不少。从办学品牌看,53所中国外品牌21所,国内品牌20所,自创品牌12所。总的来看,引进国内外品牌办学的新建校占比77%,表明品牌扩张、集团办学成为办学主流。展望未来,新学说CEO吴越谈到:只要行业初心不变,希望便在,新学说也将矢志不渝地守护国际教育行业的健康成长。《2020中国国际学校发展报告》从发展现状、机遇与挑战、未来展望三个篇章纵横分析,从需求端、供给端、产品端、中国国际化学校发展面临的挑战、全球留学趋势、国内K-12国际化学校行业的战略转型六个维度,深度解读2020年中国国际学校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路人甲

2020年国际学校年度发展观察报告

岑建君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出国留学服务分会理事长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原司长中国驻美大使馆原教育公使衔参赞南南国际教育智库研究院理事长周满生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范胜武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校长叶翠微海亮教育集团总校长黄冠海亮教育集团张晓芬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诺德安达学校市场经理明德璋中加枫华国际学校副总校长陆云泉北京一零一中学校长李曼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秦琳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炜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处1形势顺应国家需求培养跨文化人才国际教育的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建立国际化人才的标准。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对国际化人才的标准和要求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国际化人才的要求并不很高,实际上就是培养翻译人才。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我国加入WTO,强调“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我国对国际化人才的标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要求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不但要掌握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懂外语,听说读写都要会。标准提高了,培养难度随之加大。过去,我们主要是在大学阶段培养国际化人才,后来逐步下移,从幼儿园、小学、中学阶段开始设置国际课程。近年来,我国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有了很大的进步,国际学校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当前,我们应当进入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第三个阶段,国际化人才不仅要通晓外语,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更要精通中国文化。我发现,在过去几年当中,我们培养出的高端人才对国外情况很了解,却对自己的文化历史了解不深。近几年,85%以上留学生都返回国内发展,若对母语掌握不够,对自己文化了解不清楚,就难以很好地成长、发展。即使选择去国外工作,境外用人单位也会特别看重中国学生的中国文化背景,希望他们在国际事务交往中贡献“中国智慧”。因此,国际学校要加强对中国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贯通中西,既了解国外文化,又熟悉中国传统。如果我们一味强调国际化课程,把国际学校办成“美国学校”“英国学校”,而忽略了中国文化的教育和传播,是绝对不可取的。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委颁布了《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加快扩大、内外统筹、提质增效、有序开放”的工作原则,对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进行了重点部署。《意见》把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摆在重要位置,要求提升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当前,提高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水平,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少年,对培养大批高端国际化人才,均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国际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应全力满足国家对国际化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为了响应国家上述要求,未来一段时期,国际学校一方面要积极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把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引入到国内,有效地解决我国国际教育长期存在的“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国际教育要着手开展“制度创新”。国际学校要着力开展国内课程和国际课程的高度融合,努力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教学标准,从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方法和手段,到教学测评方式、师资资格要求等,都要通过国内、国外课程的比较、消化、融合、实践,提出可以量化的指标体系,建立起我国独有的教学评价体系和教育认证体系,使这种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和认证体系不仅能在国内通行,而且能在世界各国通用,使中国教育真正步入世界教育舞台的中心。执笔人:岑建君2留学多手准备扩大留学申请区域对当前国际留学形势的判断,是挑战和机遇并存,挑战大于机遇。2020年的疫情和国际局势对国际学校的招生、报考、入学考试、选择留学目的国等方面都有影响,而且影响不止这些。按照英国判断,要到2025年才能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以中美关系为例,美国国际教育协会和美国国务院教育与文化事务局在2020年11月16日发布《2020美国门户开放报告》。从统计数据上看,2019—2020学年中国留美学生数量变化不显著。但是从目前来看,2020—2021学年因受疫情和签证、政治因素影响,留美学生数量肯定会大降。美国媒体认为,中国生源的锐减是因受到政治、就业和社会安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对华强硬立场令中国学生获取赴美签证、毕业留美的难度加大。很多留学生还担心,自己在美国可能成为暴力事件的受害者。在这种大背景下,现在学生赴美留学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2020—2021学年,学生要理性地选择去美国留学,特别是选学理工专业的学生,因为这涉及学生的学习、课程的选择、学生的安全和未来发展。近年来,我国的国际学校与国外的大学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也有利于学生去留学。美国的名校多,以前是留学生的首选,但是从2020年的变化看来,国际学校以后不再让学生单独申请美国留学,而是应该进行多方位的评估和选择。例如,英国强调吸收优质人才和教育资源,欢迎留学生毕业后工作。加拿大强调多元文化,尊重各民族平等,对中国学生也比较适合,将来的工作机会也会更多。所以,在美国留学不确定的情况下,英国和加拿大都是不错的选择。此外,瑞士、德国等北欧国家也是很好的选择,国际学校可以放开申请区域。总之,留学和教育国际化是未来趋势。因此,面对当前的国际形势,我国的国际学校更要坚持特色办学、多样化办学,要坚持我们的策划方式、转化方式,不完全照抄模仿西方的办学模式,不能照搬国外的课程体系和管理体系,要把握好国际课程和国内课程的关系,探索中外课程的互补,要办中国特色的国际教育。未来,国际学校还要充分发挥外籍教师的作用,不仅要教外语,还要教选修课、实习、项目设计、专业课,好的外教可以带给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也有利于学生在留学时期的学习。因此,国际学校要聘请优质的、教学经验丰富的外籍教师。此外,国际学校还要不唯考试、不唯分数,强调学生培养的多样化、个性化。美国加州大学录取新生取消SAT(美国学术评估测试)的改革,显示出大学招生已经不单单依据学生的成绩,而是从能力、学业、家庭背景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当前,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一个学生的社会服务、身体素质、艺术能力等也是很重要的方面。所以,国际学校当前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兴趣和特点进行综合培养。关键是要有对我们国家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要让学生从小爱党、爱国,热爱中华民族,把中国的国际学校办成自己的品牌。执笔人:周满生3课程构建特有的国际课程体系2020年,在全球疫情肆虐的背景下,各国经济几乎停滞,只有中国经济依然保持4.6%的增长率,中国已然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引擎。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释放了重要的信号,疫情对出国留学的影响将是暂时的,强调通过出国留学渠道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现在选择赴美留学人数锐减,关键原因是我们对于美国国家形势的忧虑。以我们学校的数据为例,2020年申请英国的人数增长了将近一倍,今年估计这样的增长势头还会提高。国际学校要在国家的指导下做好多元准备,在行动上做好“后疫情时代”的学校课程、人文管理、学校文化等设计。新形势下,申请A-Level(英国高中课程)和IB(国际文凭组织课程)的国际学校增幅较大。《2020中国国际学校发展报告》显示,国际学校三大主流课程中,获认证AP(美国大学先修课程)的学校数量增量仅为5所,IB课程学校数量增加27所,A-Level课程学校增加至88所。这反映出,更多学校为学生增加了除美国之外的留学准备;2020年国际学校A-Level课程市场占有率最高,达38%,AP课程市场占有率为29%,IB课程市场占有率为13%,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其他国际课程总占比为19%。以上数据反映出,中美关系的影响造成A-Level课程和IB课程在中国增幅远远超过了AP课程,这个差距还会随着中美关系的不明朗以及人们对美国社会状况的忧虑而拉大。IB课程被称为“成熟的国际化素质教育”,它不等同于“西方”或“欧美式”教育。IB课程尊重学生本人和学生的本土文化,学生的母语在整个IB课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IBDP(国际文凭大学预科项目)课程在世界一流大学中有较高的认可度。从课程结构看,IBDP课程包含三大核心课程,分别是知识理论、拓展论文、创新行动和服务;六大学科群分别是语言和文学学习、语言习得、个人与社会、科学、数学与艺术。这种课程体系有利于构建稳定、相对全面的课程,但是该项目申请难度较大,同时对于学生的要求较高。IB课程适合学习能力强、做事有条理、善于安排时间的全面均衡发展的学生,适合将来从事社会性工作的学生。开设IB课程的国际学校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是学生的素质要高,英语基础要好,形成不同学段课程的衔接;其次要准备好师资,要外聘教师与整合已有的师资相结合,尤其“语言和文学学习、语言习得、个人与社会”等科目,很多学校都是充分利用已有的师资,做好政策和知识的培训与学习。对于科学、数学与艺术等学科,很多学校三大课程同时开设,给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空间,IB课程本身脱离了只重视成绩和应试的模式,有利于构建自己学校的课程体系,打破AP课程和A-Level课程学校只重视理科的现象,实现文理科的平衡。与此同时,学校文化信念是学校全体成员共有和共享的信念,可以将学校组织的内部力量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汇聚到同一个方向,提升为学校特有的文化,从而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理想、有目标、有健全人格的人。疫情过去,新机重现。国际学校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做最好的国际教育才能迎来国际教育的未来。执笔人:范胜武4教学在线教育帮助师生跨越疫情屏障新冠疫情给全球教育带来了巨大冲击。2020年2月疫情刚暴发不久,中国2.7亿名在校学生受到影响。4月初停课高峰时,全球90%的学生共计15亿人的学习受到影响。虽然疫情起初剥夺了不少学生在校学习的机会,但也给了很多学校和教育机构加速转向参与线上教育的机遇。世界上每一次重大的突发事件,往往是推动创新的转折点。纵观全球在线教育,有媒体报道,2019年全球教育技术投资达到186.6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在线教育整体市场将达到3500亿美元。自疫情发生以来,新的语言应用程序、虚拟辅导场景、视频会议工具、在线学习软件层出不穷。智库艾媒网的数据显示,2016—2021年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增长迅速。2016年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为1.04亿人,到2019年上升到2.59亿人,2021年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将达到4.46亿人。无论世界怎么变、教育的形式怎么变,对于教育者来说,教育的目的依然是育人。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平均而言,学生在网上学习时能记住25%—60%的学习内容,而在教室学习时仅保留8%—10%的内容,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可以在网上更快地学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在线学习所需的学习时间要少40%—60%。此外,通过在线教育,学生可以个性化制定学习方案,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线上学习功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自主性、掌控性,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从学生人群来说,在线教育模式对于小学高年级以上,尤其是自控力强的学生更加适合,“线下补差、线上培优”是教育培训行业的共识,然而在疫情期间,线下补差的孩子也只能采用线上课程的上课方式。为了使在线教学学习模式能够真正意义上提高孩子的学习效果,家长与老师建立起完善的线上线下监督模式也是很有必要的。鉴于每个国家优势学科各有不同,而教育科技的发展、直播授课方式的普及势必会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因此,在“走出去”的同时,国际学校也“引进来”国外的优质精品课程,例如美国硅谷的编程课、英国剑桥的英语课等,将优质的国际教育资源通过在线模式引流回国内,助力国内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其综合能力与国际竞争力。在线技术与平台让全球的教育资源和渠道更容易获得,也让更多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以更少的成本获得更优质的资源。然而,全球的在线教育还需要面对一些挑战,防止社会阶层固化并使分化进一步拉大。例如,一些生活在没有可靠的互联网地区的学生很难参与线上学习,这种差距在国家之间以及国家内部收入阶层之间都存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数据显示,瑞士、挪威和奥地利有95%的学生用电脑做作业,而印度尼西亚只有34%。而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在线教育差距的弥合,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也需要很多教育机构一起努力。未来教育基本的逻辑就是要让孩子有未来,让孩子能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幸福的人、一个有未来的人。未来基础教育更重要的是赋能,而非变现。执笔人:叶翠微 黄冠5师资国际学校更看重中方教师作用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对国际学校而言亦是如此。谈及国际学校这一年发展的特殊变化,值得探讨的话题很多,其中师资是无法绕开的话题。2020年国际学校的师资情况呈现三大特点:外籍教师以国内的国际学校间的流动为主;越来越多的国际学校更加注重中方教师的作用;国际学校对国际教师的要求更高。与传统国内学校不同,国际学校的师资对外部资源的依赖程度更高,一场疫情让国际化人才的流动出现重重困难。不少国际学校未曾预料到,仅仅隔了一个寒假,离开中国回家乡度假的外籍教师就迟迟无法正常回到校园。而有些学校为新学期储备的海外招聘教师也无法按时到岗。新增的国际学校需要补充大量师资,加之原有国际学校因疫情或规模扩大导致的师资缺口,让外籍教师需求增大。在难以引入海外教师的情况下,各学校师资竞争便集中在国内的外籍教师范围内。于是,那些停留在国内的外籍教师,尤其是经验丰富的优秀外籍教师顿时成了“香饽饽”。在人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能否成功吸引优秀的外籍教师,除了福利待遇之外,发展的平台显得十分重要。近年来,除了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依旧以国际教师为主,大部分国际学校愈加重视中方教师的作用。长期以来,同等条件下国际教师的薪酬福利一般高于中方教师。较低的用人成本以及较高的稳定度,单从“性价比”来看,中方教师确实高于外方教师。有的国际学校为了吸引优秀中方教师,做出了中教外教同工同酬的承诺。随着大量“海归”学生担任国际学校教师,国际学校人才市场上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中方教师。他们深谙中国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同时又具备国际视野。经过几年的实践历练,不少人已经成长为国际化学校师资队伍里的中坚力量。疫情之下,国际化学校可招的国际教师变少了,招聘市场竞争激烈,那是否就意味着学校放低了对外籍教师的要求呢?2020年,网课把不少国际学校的师资水平暴露在大众的眼前。部分国际学校的外籍教师在网络授课过程中表现欠佳,甚至引起了家长的投诉和网络的话题讨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校对于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在招聘的环节就得到直接体现。从一些国际学校的招聘信息中可以发现,多数国际学校对师资的招聘要求相对较高,特别是一些知名的国际学校,对外籍教师设置了较高的门槛。一些国际学校在招聘要求中明确提出了外籍教师必须持有母国颁发的教师资格证,如英国的教师职业资格证书等。这就要求外籍教师具有专业的教育学本科或硕士背景,并且达到其母国一系列相应的专业执教要求。在专业资格和学术要求的基础上,不少国际学校对于外籍教师的从业经历和教学能力也有明确的要求,如必须要在国际学校从教3—5年以上、教授过主流的国际课程。外籍教师对于国际学校的发展是一股重要的力量。我们不盲目迷信外籍教师,也不全盘否定,中外教师各自发挥所长,能为学生带来不同的文化视野。同时,中外教间的有效合作也给学生带来积极的示范。毕竟,未来的孩子终究要站上国际舞台,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求同存异、取长补短,本身就是一门必修的功课。执笔人:张晓芬6评价疫情期间坚持过程性评价2020年,受全球疫情影响,许多国际学校上半年以线上教学为主,下半年以线下教学为主,在混合式教育过程中,国际学校仍然坚持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在学科类课程的教学中,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并没有影响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但是,对于实践类课程,国际学校对学生的评价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与改变。国际学校对于学生在校的一切活动,会进行过程性评价。在学生行为规范方面,都会有明确、具体、详细的规定,同时也有相应严格、可操作的处罚流程。因此,校纪校规成为国际学校评价学生行为规范的主要依据。在学生学习方面,国际学校既有过程性评价,也有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涉及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度、小组合作、作业完成情况、语言运用等各个方面;结果性评价包括小测验、期中期末测试,小论文、研究性报告、个人档案等,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在学期(年)末总评中的权重相当。国际学校还有对于学生个性化的评价,如对学生兴趣爱好、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公益活动等方面进行多元评价。近年来,国际学校中的IB、A-Level、AP、BC(加拿大高中课程)、VCE(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高中课程)等,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研究、论文写作方面的要求与评价逐步提高,在学生评价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国际学校教师队伍一般由外籍教师、“海归”与本土中方教师构成。绝大多数国际学校的教师都存在流动性大、不稳定等问题。因此,各校对于教师的评价都有其独特性。另外,外籍教师在文化背景、交流方式上与中国学生及家长有差异,需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中方教师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上更习惯传统模式,需要转变、需要创新。这些不同,又要求国际学校对中、外教师评价有一定的差异性。外籍教师一般实行年薪制,主要通过合同约定以及中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评价教师;中方教师一般实行绩效工资制度,绩效工资方案对于不同的国际学校差异比较大,相对于公立体系的学校,评价机制更灵活、评价结果更关注业绩指标与工作效益。国际学校对于教师的评价,从形式上分为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管理层评价及教师自我评价。从内容方面包括对教师职业道德、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成绩、师生关系、家校互动、社团辅导等方面的评价。对于中方教师来说,双语教学能力、跨学科教学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评价内容。评价结果一般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与不合格。国际学校的教育评价对于国内基础教育学校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启发:一是改进学生评价,应该对学生在校的一切活动进行科学评价,将学生的行为规范、学习表现、兴趣活动、课外实践活动等纳入学生评价过程,注重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个性化评价,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二是改进教师评价,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潜能。特别是转变唯分数、唯升学为导向的评价观,从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业绩、师生关系、家校互动等方面,全面、科学、公正地评价教师的创造性工作。教育评价还要关注并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三是改进学校评价,一流的学校需要有一流的评价文化。作为基础教育学校,建立共同的评价文化并得到教师、家长及全社会的认可是当务之急。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不仅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课题,更是全社会的大课题。执笔人:明德璋7校长发挥国际教育洞察力判断力领导力对国际学校的校长来说,准确研判和把握当下的形势是科学制定学校未来发展策略的前提。在复杂的国际教育领域变数中,对内提高学校治理能力,对外展示在国际教育领域激烈竞争下国际化教育领导力,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地位,甚至开发本土特色课程项目的国际课程,成了国际学校校长国际化教育领导力的关键。首先,应正确理解本国国际化教育的内核。校长作为学校的掌舵人,无论身处任何形态的学校,其肩负的使命和领导角色都是一致的。但是对于国际学校的校长来说,除了具备对学校发展的精准定位与教育市场敏锐的洞察力外,还应具有利用自身优势打造基于学校文化底蕴创建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的能力。国际教育的核心内涵是将合作、理解、包容、相互借鉴等精神融入学校教育和课程,既能够认识本民族的文化内涵特质,同时也能够用正确的价值观对待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其次,应顺势而为引领教学改革。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国际学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仓促应对的局面,也暴露出在疫情突袭下学校管理体系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学校在政府的协助下紧急采取线上教学措施以保持课程教学秩序,缓解了危机。但是,鉴于授课方法大多沿用课堂教学模式,以及教育技术比较单一等问题,还是在一些学校造成线上线下授课效果大相径庭,授课手段趋于传统,课程代入感不强,教学设备、网络条件和教学资源短缺导致教学效果不能达到预期,课堂教学精细化不够等问题。此次突发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实际上触发了我们对国际教育的新认识,思考在“后疫情时代”如何构建新的学习体系,例如国际在线远程视频课程常态化发展等,加快突破国际教育由创新研究到创新实践层面的瓶颈,将新的教育模式稳定下来,促进国际教育质量稳定提高。同时,新冠疫情的影响进一步波及了国际教育的方方方面。对此,国际学校需加强自身实力建设和国际合作,深化与周边国家在国际教育和交流等领域的广泛合作。这些都是国际学校需要调整的战略方向。是否具有这些领导视野与前瞻性,也是国际学校选聘校长时的重要考核标准。再其次,应具备领导未来教育的能力。2020年突发的全球疫情倒逼国际学校校长重新思考学校在后疫情时代的发展出路。这也是在检视校长应对国际社会大调整时期顺应世界教育国际化仍在持续推进的新格局的洞察力、判断力和创新治理的领导能力。国际学校校长应在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了解世界局势的意识、符合我国国家战略和利益的意识、利用公共资源的意识、满足家长需求的意识、内部治理企业化的意识等方面内化治理能力。时代巨变,危机潜伏,我们要构建一个终身学习的学校、混合学习的学校、体验学习的学校、让人学会学习的学校、懂得创造分享的学校,以不变应万变的多元智能学校。这就是在新形势下,国际学校校长研究未来学校中国特色国际教育创新模式的途径,也是国际学校校长发挥创新能力、迎接挑战能力和学校治理能力所必备的领导能力。执笔人:陆云泉8收费收费标准折射国际学校发展特点据新学说统计,2020年北京地区国际学校小、初、高不同学段每年的学费分别为190800元、211420元、239702元,平均学费居各省份之首。上海各阶段每年的平均学费比北京低20000—30000元,排在后续的为浙江、广东、江苏、四川、重庆等地,总的来说,长江三角区、大湾区、川渝地区逐步形成集群效应。不同地区国际学校收费差异较大,同一地区不同类型、甚至同一类型的国际学校收费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江苏、北京、广东地区不同学校高中阶段收费差异达到每年30万元,浙江、重庆、天津、四川、山东等地最高和最低收费的差值也达到每年20万元。2020年疫情影响了国际学校的招生录取、教学方式、师资聘任等,各地频发国际学校退费维权事件,疫情也使部分家长对国际教育的选择更加理性,更倾向于国内双轨制。但从长期来看,家长对优质资源的需求不会降温,市场仍具有较大潜力,国际学校收费标准整体上受疫情影响不大。国际学校收费标准主要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民办教育政策、国际化开放程度、市场需求等息息相关。不同收费层次的国际学校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第一,公办学校国际部收费大多由物价管理部门批准,办学质量较高,政府监管日益规范。大部分公办学校收费根据办学成本报教育部门,再报发改(物价)部门审批,学校收取后进入学校账户。也有部分公办学校通过第三方由参与合作的境内中介机构收取,进入双方认可或双方指定的账户共同管理。公办学校国际班收费相对较低,平均为每年75367元,且大多依托地方重点中学,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生源较好,甚至超过重点高中的录取分数线,在中西部地区生源略显不足。近年来,政府管理日益规范,各地均出台了公办学校国际班招生录取、学籍管理、课程设置、外籍教师招聘、财务监管、学校收费等相关政策,整体上看公办学校国际部(班)入学难、审核严格。第二,民办国际学校高中阶段实行市场化收费政策,办学质量两极分化。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营利性民办学校收费标准实行市场调节,由学校自主决定,同时法律也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不能举办营利性学校,现存的营利性国际学校为普通高中阶段。营利性民办国际学校收费差异较大,高中阶段平均收费每年130061元,北京市居全国之首,为每年195818元,收费最高的国际学校可达每年387500元。因营利性民办国际学校高中阶段收费完全由市场决定,部分民办学校面临市场竞争压力,逐利倾向明显,可能会影响到办学目标和办学质量。一些民办国际学校的规范性和自我监管意识较差,并存在往义务教育、甚至幼儿教育延伸的趋势。第三,民办国际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大多实行政府指导价,收费标准普遍低于高中阶段。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收费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地方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收费政策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与营利性民办学校收费政策相同,实行市场调节价;一是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义务教育阶段最高收费标准、办学成本、基准价、涨幅在政府规定范围内浮动。总体来看,不同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收费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国际学校收费要远高于实行政府指导价的学校。客观上讲,政府指导价有利于规范国际学校收费行为,但部分地区政府指导价偏低,国际学校人力成本大约占50%—70%,学校还要投入校舍维护、课程开发、师资聘任等经费。执笔人:李曼9双轨制国际学校应走向多元特色发展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国际学校及其学生群体造成很大冲击,特别是高中国际课程项目与国内高考升学轨道不融通的风险集中暴露出来。一些本已拿到海外高校录取通知书的国际学校毕业生或者因为相关国家入境政策的改变,或者担心因为海外疫情无法按时入学甚至不得不放弃留学。但国际学校以海外升学为目标,学生主要根据留学目的国高校的入学要求,选择就读国际课程项目并参加相关的外语和学业考试,几乎不可能同时为高考做准备。有的国际课程项目学生甚至没有普通高中学籍,也不参加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对于这些学生而言,一旦海外升学受阻,马上就陷入无学可上的困境。针对疫情下高中国际课程项目毕业生的升学困境,教育部在2020年9月及时出台应急政策,允许90多个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以及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以计划外扩招的方式选拔接收部分已被海外高校录取的学生,解决了一批学生的燃眉之急。但是,这部分学生未来完成学业,只能获得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外方合作院校的学位,不能获得中方高校学位,这背后还存在国内外高校入学资格互不融通以及可能引发的教育公平问题。伴随疫情在全球的常态化发展,这一问题在未来几年可能还将持续对国际学校学生群体产生影响,也成为很多家庭在为子女规划国际升学路线时需要考虑的风险,不少家庭选择国际学校时会更加谨慎。在这一背景下,有关国际学校应走向“双轨”乃至“多轨”办学的讨论兴起。事实上,一些办学理念先进、办学特色鲜明和办学效益突出的学校,近年来已经开始探索中外课程融通以及多元升学的特色发展之路。一些学校在高中阶段分设国内高中部和国际高中部,针对不同升学去向的学生群体,但坚持统一的育人目标,并不断融合中外课程特色和优势。一些学校在IB、AP、A-level等主要面向英语国家高校的国际课程体系之外,开设其他特色国际课程和德语、日语、法语等小语种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元的留学选择。还有一些民办国际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之外,通过英语特色课程和双语教学强化学生外语能力,并通过主题探究课程、拓展课程以及分层教学、模块化选课等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特色教育。学生可以根据高中升学目标自主选择规划学习路径,既有机会争取优异中考成绩进入普通高中,也可以在顺利通过中考之后快速适应高中国际课程项目。从学校办学的角度出发,多轨升学和多元特色发展将更有助于国际学校办学效益的提升和良性可持续发展。而从学生特别是高中阶段学生择校的角度出发,在强大的高等教育入学竞争压力之下,现阶段还只能选择锚定一条升学轨道进行学业准备,国际升学与国内高考同时准备并不现实。从长远来看,想要规避国际学校单一国际升学轨道的风险,还有赖于中外高中课程的进一步互补,以及更大范围的中外高校入学资格和课程学分的互认与融通,有赖于建立更加灵活、开放、有弹性的高校招生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现阶段,为了保障更广大学生群体的权益,促进国际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还应严格高中国际课程项目的招生和学籍管理,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对于必修课程的要求,要求学生完成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有条件的学校应拓展国际课程类型,探索发展英语以外的小语种教学和海外升学项目,扩大学生毕业升学选择范围。执笔人:秦琳10新格局特殊时期拓展教育“在地国际化”新冠疫情导致全球教育流动性持续减弱,世界各国为防控疫情采取严格的出入境管制、停飞停航、关闭边界等管控措施,全球范围内双向留学受阻,学生跨境流动骤减,国际教育供需不平衡加速分化,国际教育格局正在悄然变革。在如此特殊格局之下,国际学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优势更加凸显。第一,有助于加强“国际理解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国际理解教育”定义为,和来自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真诚沟通的能力;对差异、多样性表现出尊重的能力和了解全球面临的挑战,能够共情,并为它展开行动的意愿和能力。国际学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让学生学会尊重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文化,在跨文化的情境中加深对本土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提升国际理解能力,应对未来多元的全球挑战。第二,有助于促进教育对外开放。国际学校对拓展基础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推动基础教育的对外开放,扩大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都发挥着积极作用。第三,有助于加快中国国际教育产业发展。未来,我们可利用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资源优势,向外国开放教育市场,大量招收国际学生,同时向国外“输出”本国教育理念、教师及其他教育产品,形成教育的国际产业。那么,在疫情和国际局势的特殊情况下,国际学校如何继续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在笔者看来,国际学校可利用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中外教师和学生、国际课程、跨境交流项目、富有中国特色的跨文化国际性校园,以教育“在地国际化”模式实现培养全球化人才的目标。相对于以跨境流动为主要形式的传统国际化而言,“在地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是20世纪90年代末兴起的一种新兴教育理念,最早是由瑞典马尔默大学副校长本特·尼尔森提出的“教育领域中发生的除学生海外流动之外的所有与国际事务相关的活动”,即让所有学生在本国本校“足不出户”就可以接受到国际教育课程,体验多元文化的学习,提升跨文化素养,开拓全球视野。“在地国际化”理念最早在高等教育领域提出,虽然面向的主体对象不同,但从其“立足本土”“有效提升学生的国际化和跨文化素养”“国际化校园”等特征看,与国际学校在很多方面不谋而合。国际学校的“在地国际化”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国际学校拥有中西文化交融的国际化校园。国际学校采用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采用小班制,以双语教学为主,采用国际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和跨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国际化的语言能力、沟通能力、思维方式,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和国际化视野的“全球化人才”。其次,国际学校采用中西融合、丰富多样的国际课程。国际学校的课程体系凸显国际化、多元化、跨文化特性,即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国际性和跨文化维度融入课程教学。中国的国际学校不再单纯照搬西方的课程体系,而是积极探索将中国文化融入国际教育的融合课程,让中国学生既有“世界眼光”,又能保持一颗“中国芯”。再其次,我国正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把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摆在重要位置。国家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国际眼光、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国际学校聚焦人才资源的“源头”,从高等教育“前移”到基础教育领域,实现人才“源头”的在地早期培养。从国际教育的角度来看,国际学校立足本土,培养国际化人才,实现国际化和本土化的融合创新,可以成为实现教育“在地国际化”战略、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试验区”。执笔人:王炜(原标题:《二〇二〇国际学校年度发展观察报告》)编辑:尹菲 实习编辑:韩欣惠

田骈亦然

六年内国际学校市场达142.5亿,大湾区是最具投资价值的区域吗?

转自:新学说国际教育研究近日,新学说发布《2020大湾区国际化学校市场研究报告》(下文称:《报告》)。《报告》由新学说咨询团队出品,是国际教育领域迄今为止首份聚焦大湾区国际学校市场的专题报告,因其详实、丰富的数据,以及权威、专业的预测分析,受到行业人士的广泛关注。对于关注大湾区的投资者而言,《报告》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他们打了一剂强心针。财报分析随着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大湾区加速区域协同和大力引进国际化人才,致力于打造大湾区教育和人才高地。围绕新型“教育特区“建设,湾区鼓励积极开展合作办学,进一步完善跨区域就业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政策,一举成为中国国际化学校行业办学的机遇之地。关注到大湾区巨大的发展潜力,为了给众多建校投资者和学校运营方提供科学参考,咨询团队耗时数月,撰写而成《大湾区国际化学校市场研究报告》,并于今年3月上旬首次发布其内容。来源:新学说咨询(注:报告正文研究范围仅为大湾区区域内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香港及澳门国际化学校市场研究于附录部分单独呈现。)咨询团队对大湾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香港及澳门在内的9个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进行了深度调研。《报告》披露了众多关于大湾区办学投资方面的一手数据,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了大湾区的办学现状,这在行业内尚属首次。除详实的数据之外,《报告》还结合结合市场外部环境分析,预测了大湾区国际化学校市场的未来六年(2020-2025)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五大市场进入机会。报告三大看点01详实数据解读:湾区国际化学校达158所,营收规模76.77亿《报告》通过对大湾区存量国际化学校的数量、类型、开设学段、开设课程、学费、在校生数量、营收规模等各个方面的大数据分析,全面盘点了大湾区国际化学校市场发展现状。据咨询统计,截止至2019年底,大湾区国际化学校数量共计158所,市场总规模达到76.77亿,在校生人数8.08万,平均学费9.5万。相比北京,大湾区市场规模仅为北京的70%左右,平均学费为58%。从学校类型看,大湾区内民办国际化学校的数量和市场份额都遥遥领先其他两类国际化学校,市场份额达到67%;从学校地域分布看,大湾区国际化学校主要集中在广深两地,总数占大湾区国际化学校总数的64%,整体市场份额占比超过72%。来源:新学说咨询从近五年新建校情况看,近五年大湾区市场新建校数量为56所,占全国总体学校数量的35%。其中民办国际化学校增量最大,占总增量的82%。2019年大湾区共计新增学校19所,占全国新增学校40所的47.5%,成为全国增长最快的地区。来源:新学说咨询02市场深度分析:政策利好,市场需求旺盛报告不仅分析了大湾区国际化学校行业发展现状,还对大湾区各区域宏观和教育方面的政策、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三大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判断大湾区国际化教育市场的整体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据调查研究发现,大湾区各地政府整体办学需求意愿大,尤其希望引进国外学校品牌。一所城市核心竞争力的终极追求是城市国际化程度。政府引进国际化教育资源主要用来解决新区建设比如经济开发区和国际产业园区的高素质人才及高端产业导入问题。在某新区办学提质会议中,某政府领导明确指出:“缺乏优质的国际化学校资源已经影响到知名企业总部落户与迁移的问题,其核心原因就是企业高管员工子女就学的问题得不到很好地解决。”另外,各地区域教育主管部门尤其是来自广深有意愿引入国际化教育资源和国外品牌学校来促进公办与民办均衡发展,提升区域教育质量。《深圳市教育局2020年工作思路》出台其中第五条明确:探索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名校、名校长品牌效应与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组建中小学教育集团,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化管理。加大力度引进国内外品牌学校资源,实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委托管理、创新发展。以深圳为例,《报告》分析整个市场供需现状:深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肩北上,教育资源却十分缺乏。深圳高中主要是传统“四大名校”,深圳初中毕业生仅有大约50%可以入读高中。相较于北上,深圳国际化学校市场发展也相对滞后,目前整体对国外学校品牌的需求偏好大。新学说咨询研究发现深圳市场近五年来增长迅猛,于2019年超越广州位居区域首位。2015-2019年大湾区共计新增学校56所,其中深圳新增21所,占总新增校数量的37.5%。深圳土地资源供给紧张,跨界投资纷纷入局。办学用地供给集中在部分政府新区出让用地、实业老板存量土地,制造工厂改建用地和写字楼办学等。除此之外,市场需求旺盛下,存量学校开始扩展原地扩建和新迁场地来进行办学规模扩充。来源:新学说咨询据统计,深圳大部分建校超过5年以上的国际化学校利用率均超过80%,一些学校的运营方已经开始在市内寻求土地进行扩张。其扩张的原因如下:1学校原址硬件设施陈旧,导致学费难以增长;家长不愿为陈旧的校舍支付高昂的学费,因此在新校定价和存量学校收费增长方面办学方处于劣势。2学校场地局促,难以扩大招生数量或延伸招生学段。扩建的学校普遍办学历史悠久,招生火爆,因此寻求扩大招生规模或扩张招生学段,上下打通生源池,举办K-12一贯制学校。虽然深圳寸土寸金,但办学方仍投入大笔资金进行置地和修建新校舍以满足市场旺盛的需求。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深圳国际化教育市场的火爆。03前瞻行业预测:预计六年内大湾区市场规模可达到142.5亿元综合考量市场供需关系、驱动办学增长相关的政策、经济等因素,《报告》对大湾区国际学校市场进行了预测,颇具前瞻性。很多投资人对大湾区的市场容量颇为关心,结合未来六年(2020-2025)的国际化学校市场规模,《报告》中提出以下预测:未来六年大湾区国际化学校市场营收规模将增长85.5%,即65.7亿元,总规模达到142.5亿元,复合增长率可达9.2%。来源:新学说咨询据判断,在办学品牌上,未来英式学校将成为大湾区高端学校的主力,而在办学形式上,集团化办学将成为主流趋势。另外,报告还重点提出大湾区未来六年市场进入机会的五大方面:学校数量增长、在校生人数增长、市场规模增长、办学热点区域和生源回流。更多大湾区国际化学校市场信息和行业洞见,请阅读《2020大湾区国际化学校市场研究报告》完整版。

啊海军

二〇二〇国际学校年度发展观察报告

岑建君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出国留学服务分会理事长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原司长中国驻美大使馆原教育公使衔参赞南南国际教育智库研究院理事长周满生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范胜武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校长叶翠微海亮教育集团总校长黄冠海亮教育集团张晓芬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诺德安达学校市场经理明德璋中加枫华国际学校副总校长陆云泉北京一零一中学校长李曼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秦琳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炜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处1形势顺应国家需求培养跨文化人才国际教育的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建立国际化人才的标准。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对国际化人才的标准和要求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国际化人才的要求并不很高,实际上就是培养翻译人才。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我国加入WTO,强调“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我国对国际化人才的标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要求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不但要掌握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懂外语,听说读写都要会。标准提高了,培养难度随之加大。过去,我们主要是在大学阶段培养国际化人才,后来逐步下移,从幼儿园、小学、中学阶段开始设置国际课程。近年来,我国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有了很大的进步,国际学校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当前,我们应当进入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第三个阶段,国际化人才不仅要通晓外语,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更要精通中国文化。我发现,在过去几年当中,我们培养出的高端人才对国外情况很了解,却对自己的文化历史了解不深。近几年,85%以上留学生都返回国内发展,若对母语掌握不够,对自己文化了解不清楚,就难以很好地成长、发展。即使选择去国外工作,境外用人单位也会特别看重中国学生的中国文化背景,希望他们在国际事务交往中贡献“中国智慧”。因此,国际学校要加强对中国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贯通中西,既了解国外文化,又熟悉中国传统。如果我们一味强调国际化课程,把国际学校办成“美国学校”“英国学校”,而忽略了中国文化的教育和传播,是绝对不可取的。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委颁布了《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加快扩大、内外统筹、提质增效、有序开放”的工作原则,对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进行了重点部署。《意见》把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摆在重要位置,要求提升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当前,提高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水平,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且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青少年,对培养大批高端国际化人才,均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国际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应全力满足国家对国际化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为了响应国家上述要求,未来一段时期,国际学校一方面要积极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把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引入到国内,有效地解决我国国际教育长期存在的“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国际教育要着手开展“制度创新”。国际学校要着力开展国内课程和国际课程的高度融合,努力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教学标准,从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方法和手段,到教学测评方式、师资资格要求等,都要通过国内、国外课程的比较、消化、融合、实践,提出可以量化的指标体系,建立起我国独有的教学评价体系和教育认证体系,使这种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和认证体系不仅能在国内通行,而且能在世界各国通用,使中国教育真正步入世界教育舞台的中心。执笔人:岑建君2留学多手准备扩大留学申请区域对当前国际留学形势的判断,是挑战和机遇并存,挑战大于机遇。2020年的疫情和国际局势对国际学校的招生、报考、入学考试、选择留学目的国等方面都有影响,而且影响不止这些。按照英国判断,要到2025年才能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以中美关系为例,美国国际教育协会和美国国务院教育与文化事务局在2020年11月16日发布《2020美国门户开放报告》。从统计数据上看,2019—2020学年中国留美学生数量变化不显著。但是从目前来看,2020—2021学年因受疫情和签证、政治因素影响,留美学生数量肯定会大降。美国媒体认为,中国生源的锐减是因受到政治、就业和社会安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对华强硬立场令中国学生获取赴美签证、毕业留美的难度加大。很多留学生还担心,自己在美国可能成为暴力事件的受害者。在这种大背景下,现在学生赴美留学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2020—2021学年,学生要理性地选择去美国留学,特别是选学理工专业的学生,因为这涉及学生的学习、课程的选择、学生的安全和未来发展。近年来,我国的国际学校与国外的大学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也有利于学生去留学。美国的名校多,以前是留学生的首选,但是从2020年的变化看来,国际学校以后不再让学生单独申请美国留学,而是应该进行多方位的评估和选择。例如,英国强调吸收优质人才和教育资源,欢迎留学生毕业后工作。加拿大强调多元文化,尊重各民族平等,对中国学生也比较适合,将来的工作机会也会更多。所以,在美国留学不确定的情况下,英国和加拿大都是不错的选择。此外,瑞士、德国等北欧国家也是很好的选择,国际学校可以放开申请区域。总之,留学和教育国际化是未来趋势。因此,面对当前的国际形势,我国的国际学校更要坚持特色办学、多样化办学,要坚持我们的策划方式、转化方式,不完全照抄模仿西方的办学模式,不能照搬国外的课程体系和管理体系,要把握好国际课程和国内课程的关系,探索中外课程的互补,要办中国特色的国际教育。未来,国际学校还要充分发挥外籍教师的作用,不仅要教外语,还要教选修课、实习、项目设计、专业课,好的外教可以带给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也有利于学生在留学时期的学习。因此,国际学校要聘请优质的、教学经验丰富的外籍教师。此外,国际学校还要不唯考试、不唯分数,强调学生培养的多样化、个性化。美国加州大学录取新生取消SAT(美国学术评估测试)的改革,显示出大学招生已经不单单依据学生的成绩,而是从能力、学业、家庭背景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当前,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一个学生的社会服务、身体素质、艺术能力等也是很重要的方面。所以,国际学校当前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兴趣和特点进行综合培养。关键是要有对我们国家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要让学生从小爱党、爱国,热爱中华民族,把中国的国际学校办成自己的品牌。执笔人:周满生3课程构建特有的国际课程体系2020年,在全球疫情肆虐的背景下,各国经济几乎停滞,只有中国经济依然保持4.6%的增长率,中国已然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引擎。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释放了重要的信号,疫情对出国留学的影响将是暂时的,强调通过出国留学渠道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现在选择赴美留学人数锐减,关键原因是我们对于美国国家形势的忧虑。以我们学校的数据为例,2020年申请英国的人数增长了将近一倍,今年估计这样的增长势头还会提高。国际学校要在国家的指导下做好多元准备,在行动上做好“后疫情时代”的学校课程、人文管理、学校文化等设计。新形势下,申请A-Level(英国高中课程)和IB(国际文凭组织课程)的国际学校增幅较大。《2020中国国际学校发展报告》显示,国际学校三大主流课程中,获认证AP(美国大学先修课程)的学校数量增量仅为5所,IB课程学校数量增加27所,A-Level课程学校增加至88所。这反映出,更多学校为学生增加了除美国之外的留学准备;2020年国际学校A-Level课程市场占有率最高,达38%,AP课程市场占有率为29%,IB课程市场占有率为13%,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其他国际课程总占比为19%。以上数据反映出,中美关系的影响造成A-Level课程和IB课程在中国增幅远远超过了AP课程,这个差距还会随着中美关系的不明朗以及人们对美国社会状况的忧虑而拉大。IB课程被称为“成熟的国际化素质教育”,它不等同于“西方”或“欧美式”教育。IB课程尊重学生本人和学生的本土文化,学生的母语在整个IB课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IBDP(国际文凭大学预科项目)课程在世界一流大学中有较高的认可度。从课程结构看,IBDP课程包含三大核心课程,分别是知识理论、拓展论文、创新行动和服务;六大学科群分别是语言和文学学习、语言习得、个人与社会、科学、数学与艺术。这种课程体系有利于构建稳定、相对全面的课程,但是该项目申请难度较大,同时对于学生的要求较高。IB课程适合学习能力强、做事有条理、善于安排时间的全面均衡发展的学生,适合将来从事社会性工作的学生。开设IB课程的国际学校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是学生的素质要高,英语基础要好,形成不同学段课程的衔接;其次要准备好师资,要外聘教师与整合已有的师资相结合,尤其“语言和文学学习、语言习得、个人与社会”等科目,很多学校都是充分利用已有的师资,做好政策和知识的培训与学习。对于科学、数学与艺术等学科,很多学校三大课程同时开设,给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空间,IB课程本身脱离了只重视成绩和应试的模式,有利于构建自己学校的课程体系,打破AP课程和A-Level课程学校只重视理科的现象,实现文理科的平衡。与此同时,学校文化信念是学校全体成员共有和共享的信念,可以将学校组织的内部力量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汇聚到同一个方向,提升为学校特有的文化,从而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理想、有目标、有健全人格的人。疫情过去,新机重现。国际学校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做最好的国际教育才能迎来国际教育的未来。执笔人:范胜武4教学在线教育帮助师生跨越疫情屏障新冠疫情给全球教育带来了巨大冲击。2020年2月疫情刚暴发不久,中国2.7亿名在校学生受到影响。4月初停课高峰时,全球90%的学生共计15亿人的学习受到影响。虽然疫情起初剥夺了不少学生在校学习的机会,但也给了很多学校和教育机构加速转向参与线上教育的机遇。世界上每一次重大的突发事件,往往是推动创新的转折点。纵观全球在线教育,有媒体报道,2019年全球教育技术投资达到186.6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在线教育整体市场将达到3500亿美元。自疫情发生以来,新的语言应用程序、虚拟辅导场景、视频会议工具、在线学习软件层出不穷。智库艾媒网的数据显示,2016—2021年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增长迅速。2016年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为1.04亿人,到2019年上升到2.59亿人,2021年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将达到4.46亿人。无论世界怎么变、教育的形式怎么变,对于教育者来说,教育的目的依然是育人。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平均而言,学生在网上学习时能记住25%—60%的学习内容,而在教室学习时仅保留8%—10%的内容,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可以在网上更快地学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在线学习所需的学习时间要少40%—60%。此外,通过在线教育,学生可以个性化制定学习方案,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线上学习功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自主性、掌控性,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从学生人群来说,在线教育模式对于小学高年级以上,尤其是自控力强的学生更加适合,“线下补差、线上培优”是教育培训行业的共识,然而在疫情期间,线下补差的孩子也只能采用线上课程的上课方式。为了使在线教学学习模式能够真正意义上提高孩子的学习效果,家长与老师建立起完善的线上线下监督模式也是很有必要的。鉴于每个国家优势学科各有不同,而教育科技的发展、直播授课方式的普及势必会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因此,在“走出去”的同时,国际学校也“引进来”国外的优质精品课程,例如美国硅谷的编程课、英国剑桥的英语课等,将优质的国际教育资源通过在线模式引流回国内,助力国内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其综合能力与国际竞争力。在线技术与平台让全球的教育资源和渠道更容易获得,也让更多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以更少的成本获得更优质的资源。然而,全球的在线教育还需要面对一些挑战,防止社会阶层固化并使分化进一步拉大。例如,一些生活在没有可靠的互联网地区的学生很难参与线上学习,这种差距在国家之间以及国家内部收入阶层之间都存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数据显示,瑞士、挪威和奥地利有95%的学生用电脑做作业,而印度尼西亚只有34%。而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在线教育差距的弥合,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也需要很多教育机构一起努力。未来教育基本的逻辑就是要让孩子有未来,让孩子能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幸福的人、一个有未来的人。未来基础教育更重要的是赋能,而非变现。执笔人:叶翠微 黄冠5师资国际学校更看重中方教师作用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对国际学校而言亦是如此。谈及国际学校这一年发展的特殊变化,值得探讨的话题很多,其中师资是无法绕开的话题。2020年国际学校的师资情况呈现三大特点:外籍教师以国内的国际学校间的流动为主;越来越多的国际学校更加注重中方教师的作用;国际学校对国际教师的要求更高。与传统国内学校不同,国际学校的师资对外部资源的依赖程度更高,一场疫情让国际化人才的流动出现重重困难。不少国际学校未曾预料到,仅仅隔了一个寒假,离开中国回家乡度假的外籍教师就迟迟无法正常回到校园。而有些学校为新学期储备的海外招聘教师也无法按时到岗。新增的国际学校需要补充大量师资,加之原有国际学校因疫情或规模扩大导致的师资缺口,让外籍教师需求增大。在难以引入海外教师的情况下,各学校师资竞争便集中在国内的外籍教师范围内。于是,那些停留在国内的外籍教师,尤其是经验丰富的优秀外籍教师顿时成了“香饽饽”。在人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能否成功吸引优秀的外籍教师,除了福利待遇之外,发展的平台显得十分重要。近年来,除了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依旧以国际教师为主,大部分国际学校愈加重视中方教师的作用。长期以来,同等条件下国际教师的薪酬福利一般高于中方教师。较低的用人成本以及较高的稳定度,单从“性价比”来看,中方教师确实高于外方教师。有的国际学校为了吸引优秀中方教师,做出了中教外教同工同酬的承诺。随着大量“海归”学生担任国际学校教师,国际学校人才市场上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中方教师。他们深谙中国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同时又具备国际视野。经过几年的实践历练,不少人已经成长为国际化学校师资队伍里的中坚力量。疫情之下,国际化学校可招的国际教师变少了,招聘市场竞争激烈,那是否就意味着学校放低了对外籍教师的要求呢?2020年,网课把不少国际学校的师资水平暴露在大众的眼前。部分国际学校的外籍教师在网络授课过程中表现欠佳,甚至引起了家长的投诉和网络的话题讨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校对于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在招聘的环节就得到直接体现。从一些国际学校的招聘信息中可以发现,多数国际学校对师资的招聘要求相对较高,特别是一些知名的国际学校,对外籍教师设置了较高的门槛。一些国际学校在招聘要求中明确提出了外籍教师必须持有母国颁发的教师资格证,如英国的教师职业资格证书等。这就要求外籍教师具有专业的教育学本科或硕士背景,并且达到其母国一系列相应的专业执教要求。在专业资格和学术要求的基础上,不少国际学校对于外籍教师的从业经历和教学能力也有明确的要求,如必须要在国际学校从教3—5年以上、教授过主流的国际课程。外籍教师对于国际学校的发展是一股重要的力量。我们不盲目迷信外籍教师,也不全盘否定,中外教师各自发挥所长,能为学生带来不同的文化视野。同时,中外教间的有效合作也给学生带来积极的示范。毕竟,未来的孩子终究要站上国际舞台,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求同存异、取长补短,本身就是一门必修的功课。执笔人:张晓芬6评价疫情期间坚持过程性评价2020年,受全球疫情影响,许多国际学校上半年以线上教学为主,下半年以线下教学为主,在混合式教育过程中,国际学校仍然坚持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在学科类课程的教学中,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并没有影响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但是,对于实践类课程,国际学校对学生的评价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与改变。国际学校对于学生在校的一切活动,会进行过程性评价。在学生行为规范方面,都会有明确、具体、详细的规定,同时也有相应严格、可操作的处罚流程。因此,校纪校规成为国际学校评价学生行为规范的主要依据。在学生学习方面,国际学校既有过程性评价,也有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涉及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度、小组合作、作业完成情况、语言运用等各个方面;结果性评价包括小测验、期中期末测试,小论文、研究性报告、个人档案等,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在学期(年)末总评中的权重相当。国际学校还有对于学生个性化的评价,如对学生兴趣爱好、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公益活动等方面进行多元评价。近年来,国际学校中的IB、A-Level、AP、BC(加拿大高中课程)、VCE(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高中课程)等,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研究、论文写作方面的要求与评价逐步提高,在学生评价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国际学校教师队伍一般由外籍教师、“海归”与本土中方教师构成。绝大多数国际学校的教师都存在流动性大、不稳定等问题。因此,各校对于教师的评价都有其独特性。另外,外籍教师在文化背景、交流方式上与中国学生及家长有差异,需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中方教师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上更习惯传统模式,需要转变、需要创新。这些不同,又要求国际学校对中、外教师评价有一定的差异性。外籍教师一般实行年薪制,主要通过合同约定以及中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评价教师;中方教师一般实行绩效工资制度,绩效工资方案对于不同的国际学校差异比较大,相对于公立体系的学校,评价机制更灵活、评价结果更关注业绩指标与工作效益。国际学校对于教师的评价,从形式上分为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管理层评价及教师自我评价。从内容方面包括对教师职业道德、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成绩、师生关系、家校互动、社团辅导等方面的评价。对于中方教师来说,双语教学能力、跨学科教学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评价内容。评价结果一般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与不合格。国际学校的教育评价对于国内基础教育学校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启发:一是改进学生评价,应该对学生在校的一切活动进行科学评价,将学生的行为规范、学习表现、兴趣活动、课外实践活动等纳入学生评价过程,注重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个性化评价,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二是改进教师评价,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潜能。特别是转变唯分数、唯升学为导向的评价观,从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业绩、师生关系、家校互动等方面,全面、科学、公正地评价教师的创造性工作。教育评价还要关注并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三是改进学校评价,一流的学校需要有一流的评价文化。作为基础教育学校,建立共同的评价文化并得到教师、家长及全社会的认可是当务之急。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不仅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课题,更是全社会的大课题。执笔人:明德璋7校长发挥国际教育洞察力判断力领导力对国际学校的校长来说,准确研判和把握当下的形势是科学制定学校未来发展策略的前提。在复杂的国际教育领域变数中,对内提高学校治理能力,对外展示在国际教育领域激烈竞争下国际化教育领导力,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地位,甚至开发本土特色课程项目的国际课程,成了国际学校校长国际化教育领导力的关键。首先,应正确理解本国国际化教育的内核。校长作为学校的掌舵人,无论身处任何形态的学校,其肩负的使命和领导角色都是一致的。但是对于国际学校的校长来说,除了具备对学校发展的精准定位与教育市场敏锐的洞察力外,还应具有利用自身优势打造基于学校文化底蕴创建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的能力。国际教育的核心内涵是将合作、理解、包容、相互借鉴等精神融入学校教育和课程,既能够认识本民族的文化内涵特质,同时也能够用正确的价值观对待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其次,应顺势而为引领教学改革。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国际学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仓促应对的局面,也暴露出在疫情突袭下学校管理体系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学校在政府的协助下紧急采取线上教学措施以保持课程教学秩序,缓解了危机。但是,鉴于授课方法大多沿用课堂教学模式,以及教育技术比较单一等问题,还是在一些学校造成线上线下授课效果大相径庭,授课手段趋于传统,课程代入感不强,教学设备、网络条件和教学资源短缺导致教学效果不能达到预期,课堂教学精细化不够等问题。此次突发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实际上触发了我们对国际教育的新认识,思考在“后疫情时代”如何构建新的学习体系,例如国际在线远程视频课程常态化发展等,加快突破国际教育由创新研究到创新实践层面的瓶颈,将新的教育模式稳定下来,促进国际教育质量稳定提高。同时,新冠疫情的影响进一步波及了国际教育的方方方面。对此,国际学校需加强自身实力建设和国际合作,深化与周边国家在国际教育和交流等领域的广泛合作。这些都是国际学校需要调整的战略方向。是否具有这些领导视野与前瞻性,也是国际学校选聘校长时的重要考核标准。再其次,应具备领导未来教育的能力。2020年突发的全球疫情倒逼国际学校校长重新思考学校在后疫情时代的发展出路。这也是在检视校长应对国际社会大调整时期顺应世界教育国际化仍在持续推进的新格局的洞察力、判断力和创新治理的领导能力。国际学校校长应在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了解世界局势的意识、符合我国国家战略和利益的意识、利用公共资源的意识、满足家长需求的意识、内部治理企业化的意识等方面内化治理能力。时代巨变,危机潜伏,我们要构建一个终身学习的学校、混合学习的学校、体验学习的学校、让人学会学习的学校、懂得创造分享的学校,以不变应万变的多元智能学校。这就是在新形势下,国际学校校长研究未来学校中国特色国际教育创新模式的途径,也是国际学校校长发挥创新能力、迎接挑战能力和学校治理能力所必备的领导能力。执笔人:陆云泉8收费收费标准折射国际学校发展特点据新学说统计,2020年北京地区国际学校小、初、高不同学段每年的学费分别为190800元、211420元、239702元,平均学费居各省份之首。上海各阶段每年的平均学费比北京低20000—30000元,排在后续的为浙江、广东、江苏、四川、重庆等地,总的来说,长江三角区、大湾区、川渝地区逐步形成集群效应。不同地区国际学校收费差异较大,同一地区不同类型、甚至同一类型的国际学校收费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江苏、北京、广东地区不同学校高中阶段收费差异达到每年30万元,浙江、重庆、天津、四川、山东等地最高和最低收费的差值也达到每年20万元。2020年疫情影响了国际学校的招生录取、教学方式、师资聘任等,各地频发国际学校退费维权事件,疫情也使部分家长对国际教育的选择更加理性,更倾向于国内双轨制。但从长期来看,家长对优质资源的需求不会降温,市场仍具有较大潜力,国际学校收费标准整体上受疫情影响不大。国际学校收费标准主要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民办教育政策、国际化开放程度、市场需求等息息相关。不同收费层次的国际学校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第一,公办学校国际部收费大多由物价管理部门批准,办学质量较高,政府监管日益规范。大部分公办学校收费根据办学成本报教育部门,再报发改(物价)部门审批,学校收取后进入学校账户。也有部分公办学校通过第三方由参与合作的境内中介机构收取,进入双方认可或双方指定的账户共同管理。公办学校国际班收费相对较低,平均为每年75367元,且大多依托地方重点中学,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生源较好,甚至超过重点高中的录取分数线,在中西部地区生源略显不足。近年来,政府管理日益规范,各地均出台了公办学校国际班招生录取、学籍管理、课程设置、外籍教师招聘、财务监管、学校收费等相关政策,整体上看公办学校国际部(班)入学难、审核严格。第二,民办国际学校高中阶段实行市场化收费政策,办学质量两极分化。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营利性民办学校收费标准实行市场调节,由学校自主决定,同时法律也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不能举办营利性学校,现存的营利性国际学校为普通高中阶段。营利性民办国际学校收费差异较大,高中阶段平均收费每年130061元,北京市居全国之首,为每年195818元,收费最高的国际学校可达每年387500元。因营利性民办国际学校高中阶段收费完全由市场决定,部分民办学校面临市场竞争压力,逐利倾向明显,可能会影响到办学目标和办学质量。一些民办国际学校的规范性和自我监管意识较差,并存在往义务教育、甚至幼儿教育延伸的趋势。第三,民办国际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大多实行政府指导价,收费标准普遍低于高中阶段。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收费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地方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收费政策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与营利性民办学校收费政策相同,实行市场调节价;一是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义务教育阶段最高收费标准、办学成本、基准价、涨幅在政府规定范围内浮动。总体来看,不同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收费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国际学校收费要远高于实行政府指导价的学校。客观上讲,政府指导价有利于规范国际学校收费行为,但部分地区政府指导价偏低,国际学校人力成本大约占50%—70%,学校还要投入校舍维护、课程开发、师资聘任等经费。执笔人:李曼9双轨制国际学校应走向多元特色发展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国际学校及其学生群体造成很大冲击,特别是高中国际课程项目与国内高考升学轨道不融通的风险集中暴露出来。一些本已拿到海外高校录取通知书的国际学校毕业生或者因为相关国家入境政策的改变,或者担心因为海外疫情无法按时入学甚至不得不放弃留学。但国际学校以海外升学为目标,学生主要根据留学目的国高校的入学要求,选择就读国际课程项目并参加相关的外语和学业考试,几乎不可能同时为高考做准备。有的国际课程项目学生甚至没有普通高中学籍,也不参加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对于这些学生而言,一旦海外升学受阻,马上就陷入无学可上的困境。针对疫情下高中国际课程项目毕业生的升学困境,教育部在2020年9月及时出台应急政策,允许90多个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以及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以计划外扩招的方式选拔接收部分已被海外高校录取的学生,解决了一批学生的燃眉之急。但是,这部分学生未来完成学业,只能获得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外方合作院校的学位,不能获得中方高校学位,这背后还存在国内外高校入学资格互不融通以及可能引发的教育公平问题。伴随疫情在全球的常态化发展,这一问题在未来几年可能还将持续对国际学校学生群体产生影响,也成为很多家庭在为子女规划国际升学路线时需要考虑的风险,不少家庭选择国际学校时会更加谨慎。在这一背景下,有关国际学校应走向“双轨”乃至“多轨”办学的讨论兴起。事实上,一些办学理念先进、办学特色鲜明和办学效益突出的学校,近年来已经开始探索中外课程融通以及多元升学的特色发展之路。一些学校在高中阶段分设国内高中部和国际高中部,针对不同升学去向的学生群体,但坚持统一的育人目标,并不断融合中外课程特色和优势。一些学校在IB、AP、A-level等主要面向英语国家高校的国际课程体系之外,开设其他特色国际课程和德语、日语、法语等小语种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元的留学选择。还有一些民办国际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之外,通过英语特色课程和双语教学强化学生外语能力,并通过主题探究课程、拓展课程以及分层教学、模块化选课等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特色教育。学生可以根据高中升学目标自主选择规划学习路径,既有机会争取优异中考成绩进入普通高中,也可以在顺利通过中考之后快速适应高中国际课程项目。从学校办学的角度出发,多轨升学和多元特色发展将更有助于国际学校办学效益的提升和良性可持续发展。而从学生特别是高中阶段学生择校的角度出发,在强大的高等教育入学竞争压力之下,现阶段还只能选择锚定一条升学轨道进行学业准备,国际升学与国内高考同时准备并不现实。从长远来看,想要规避国际学校单一国际升学轨道的风险,还有赖于中外高中课程的进一步互补,以及更大范围的中外高校入学资格和课程学分的互认与融通,有赖于建立更加灵活、开放、有弹性的高校招生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现阶段,为了保障更广大学生群体的权益,促进国际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还应严格高中国际课程项目的招生和学籍管理,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对于必修课程的要求,要求学生完成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有条件的学校应拓展国际课程类型,探索发展英语以外的小语种教学和海外升学项目,扩大学生毕业升学选择范围。执笔人:秦琳10新格局特殊时期拓展教育“在地国际化”新冠疫情导致全球教育流动性持续减弱,世界各国为防控疫情采取严格的出入境管制、停飞停航、关闭边界等管控措施,全球范围内双向留学受阻,学生跨境流动骤减,国际教育供需不平衡加速分化,国际教育格局正在悄然变革。在如此特殊格局之下,国际学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优势更加凸显。第一,有助于加强“国际理解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国际理解教育”定义为,和来自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真诚沟通的能力;对差异、多样性表现出尊重的能力和了解全球面临的挑战,能够共情,并为它展开行动的意愿和能力。国际学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让学生学会尊重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文化,在跨文化的情境中加深对本土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提升国际理解能力,应对未来多元的全球挑战。第二,有助于促进教育对外开放。国际学校对拓展基础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推动基础教育的对外开放,扩大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都发挥着积极作用。第三,有助于加快中国国际教育产业发展。未来,我们可利用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资源优势,向外国开放教育市场,大量招收国际学生,同时向国外“输出”本国教育理念、教师及其他教育产品,形成教育的国际产业。那么,在疫情和国际局势的特殊情况下,国际学校如何继续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在笔者看来,国际学校可利用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中外教师和学生、国际课程、跨境交流项目、富有中国特色的跨文化国际性校园,以教育“在地国际化”模式实现培养全球化人才的目标。相对于以跨境流动为主要形式的传统国际化而言,“在地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是20世纪90年代末兴起的一种新兴教育理念,最早是由瑞典马尔默大学副校长本特·尼尔森提出的“教育领域中发生的除学生海外流动之外的所有与国际事务相关的活动”,即让所有学生在本国本校“足不出户”就可以接受到国际教育课程,体验多元文化的学习,提升跨文化素养,开拓全球视野。“在地国际化”理念最早在高等教育领域提出,虽然面向的主体对象不同,但从其“立足本土”“有效提升学生的国际化和跨文化素养”“国际化校园”等特征看,与国际学校在很多方面不谋而合。国际学校的“在地国际化”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国际学校拥有中西文化交融的国际化校园。国际学校采用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采用小班制,以双语教学为主,采用国际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和跨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国际化的语言能力、沟通能力、思维方式,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和国际化视野的“全球化人才”。其次,国际学校采用中西融合、丰富多样的国际课程。国际学校的课程体系凸显国际化、多元化、跨文化特性,即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国际性和跨文化维度融入课程教学。中国的国际学校不再单纯照搬西方的课程体系,而是积极探索将中国文化融入国际教育的融合课程,让中国学生既有“世界眼光”,又能保持一颗“中国芯”。再其次,我国正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把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摆在重要位置。国家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国际眼光、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国际学校聚焦人才资源的“源头”,从高等教育“前移”到基础教育领域,实现人才“源头”的在地早期培养。从国际教育的角度来看,国际学校立足本土,培养国际化人才,实现国际化和本土化的融合创新,可以成为实现教育“在地国际化”战略、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试验区”。执笔人:王炜《中国教育报》2021年01月08日第6版 作者:环球周刊国际学校项目组

伯夷叔齐

中国教育国际化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摘要:中国当代教育正在进入一个百家争鸣且系统迭代的特殊时期,虽然私立学校占比从数量上看还远低于发达国家相应的比例,但以民办双语学校为主力的国际化学校在过去的近20年里蓬勃发展,有效地补充、影响着体制内教育。同时,也因为政策、经济、人才、管理、家长等种种因素,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存在鱼龙混杂、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在投资、运营国际化学校的过程中,如何正确理解国际教育的核心因素,回归教育的本质,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其他国家办学和治校的经验,是推动中国教育多元化发展、改良中国教育生态成败的关键。关键词:国际学校国际课程创新教育特殊学校教育生态本文来源:教育蓝皮书 作者:钱志龙中国当代教育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常规公办、民办学校之外,“国际学校”这个曾经特指那些为外国侨民提供其母国母语教育的学校,其定义和边际在当代中国被延展了,成为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领域,满足着公众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求。一 国际学校的定义和分类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中产及富裕家庭对于应试教育现状的不满、对多样化教育的需求增加,出国留学持续升温,对优质K12教育的追求日益强烈。同时,随着政策对于民办教育支持力度的加大,跨界资本的不断涌入也助推了国际化学校的兴办和收购热潮,国际学校的数量快速增长,集团化办学逐渐成为民办国际化学校的一个重要发展模式。新学说发布的《2018中国国际学校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大陆地区国际学校总数量为821所;其中新增认证国际学校87所,增幅高达11??85%,创近年新高(见图1)。国际学校总量中,外籍占15%,公立国际班占33%,民办国际学校比例为52%,首次超过公立国际班,成为国际学校的主力军。从统计数据看,大陆地区国际学校仍然集中聚集在北京、上海和广东,但江苏、浙江和山东地区国际学校发展势头迅猛。四川、辽宁、湖北、福建等地的国际学校数量持续增加。二、三线城市将成为接下来几年国际学校迅速发展的主“战场”。截至2018年10月,新增70所开始招生和运营的国际化学校,分布于全国16个省份,除一线城市及经济较发达地区外,国际学校发展开始向二、三线城市渗透,且西南地区增量尤为显着。相较于上海10所、广东9所,北京仅有4所新增学校,这与土地资源和学校牌照的获得难度有直接关系。四川更是以10所国际学校的增量与上海及江苏比肩,成为西南地区的重要支柱。从事“教育国际化”的学校可以大致分成四类:外籍子女学校、公立学校国际部、民办双语学校、其他各种带着国际元素的创新学校(见图2)。此外,民间办学的私塾书院、线上学校、双师教学,甚至在家上学等不同形式,也为家长提供了多种选择。(一)外籍子女学校--给外国人上的外国学校这一类学校在中国的发展有近40年历史,最初就是某国驻华使馆和企业员工子弟学校,让这些外国孩子接受不跟本国教育体制脱轨的教育。这些学校学费普遍比较昂贵,按规定只能招收非中国籍的孩子。不过由于在国外获得外国身份的海归越来越多,所以,现在这些外籍子女学校里黑眼睛、黑头发的孩子的比例逐年上升,甚至成为学生的主体。从本质上讲,这些学校是坐落在中国的外国学校,从办学目标、教学大纲、课程内容和教学语言、教师素养,到教学和测评的实施方法,并不会因为学生的肤色而改变。选择这类学校的家庭从一开始就要为孩子的母语非常有可能变成英语做好思想准备。这一类学校绝大多数是名副其实的非营利机构,学校即使是某一个或某几个人张罗一起筹资建的,但财产上不属于个人。它们通常采用理事会管理制度,而不是董事长或创始人的一言堂,并非一个子承父业的家族企业,或一家希望上市谋利的商业公司。希望这种办学风尚能在中国的教育圈里渐成气候。(二)公立学校的国际部一些有实力、有资源的公立学校在高中开设的国际部,大多是一种“校中校”。来此就读的是明确将来不参加高考、选择海外留学的学生。对学生来说,这其实是一个竞争对手减少但竞争难度增加很多的战场。美国人要花四年学的东西(美国的高中大多是四年),这些中国孩子要用三年去学完,还要参加SAT、ACT、IELTS、TOFEL的考试,并直接面对海内外所有英语为母语的学生的竞争。北京的公立高中初设国际班,大约始于2003年。其快速发展的转折点是2010年,此前,全国范围内的公立学校仅有10所有国际部。2010年7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中小学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同年,美国留学签证政策开始放宽,国际学校的发展逐渐驶入快车道。以北京为例,到2014年北京市教委宣布不再审批新的公立学校国际部为止,北京市共有21所公立学校创办了国际部。截至2016年10月,全国范围内的公办学校国际部为218所。北京目前共有21所公立学校设有国际部。其中,人大附中、清华附中、北师大附中、北京四中、育才中学和五十五中等6所学校的国际部只招收外籍学生。这6所学校中,有3所另有招收中国学生的国际班,因为不能使用“国际部”的称呼,所以名字各异,如人大附中国际课程中心、北京四中国际校区、北师大附中中美国际课程班。这3所学校有“国际班”,加上其他18个学校有国际部,共有21所学校是招中国籍学生的。这类学校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且因为生源质量较好,比较容易出成绩---进排名靠前的学校的可能性较大。这种办学方式引发的争议包括:公立学校是否可以利用国家资源在校园里做差异化教育并收取高额学费;学校的财务是否明晰公开;招生时是否有过度承诺,导致家长对学生所去国外学校排名不满意等等。在攀比心、功利心过重的校园里,老师们会倾向于使用短期效果最明显的题海战术,并没有改变应试教育的本质,只是把高考变成了“洋”高考。对孩子来说,他们仍然学得苦不堪言,但也只学了一堆考完就忘的命题性知识和应试技巧,并没有感受到西方课程体系里“自主探究、深度思考”的优势和乐趣。(三)民办双语学校我们约定俗成地把那些主要由中国民间资本创办,主要服务于中国孩子的学校归类成双语学校。越来越多的双语学校设计成十二甚至十五年一贯制的学校,从小学,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就让孩子们提前进入一个全新的价值和课程体系,从小就在西方的教学模式下学习。绝大部分家庭有送孩子出国的打算,但也有些家长只是不希望孩子留在应试压力太大的体制内学校受那无谓之苦。这些“双语学校”是所有学校里发展速度最快的。但随着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昂贵,教育政策越来越审慎,精通中西方教育的人才越来越供不应求,开办实体学校的门槛和成本变得越来越高,回报却越来越少。这时候创办人的初心就显得尤其重要,是真心办学,还是逐利而来?这在过程和结果上都会体现出本质上的差别。就像蝙蝠嗜血不是蝙蝠的错一样,资本有逐利的天性,股东对回报的期待和压力,很有可能绑架办校的初心和校长的决策。投资人和校长之间在办学质量、发展规模、返本速度、回报比率等问题上达成高度共识非常关键。教育不是,也不应该是一个暴利和速利的行业,建一所学校与养育孩子一样,不但需要真爱和不惜代价的决心和努力,还需要长期的、持续的投入。在教育市场上,一所有良心、高品质、高效运作且具有良好口碑的学校,家长一定会欣然买单。它在8-10年内收回成本,并维持15%-25%的年利润并不是不可能的。中国的教育转型,借助民间的资本和智慧是一条必经之路,但必须深刻理解资本和教育之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关系。(四)面向未来的创新学校除了上述三类有资质、已经获得各类国际课程机构或质量保障机构认证的学校之外,在各地还散落着一群很特别的“学校”或教育机构。它们未必有上规模的外教队伍,未必购买了某一套明码标价的国际课程,未必有一个高大上的洋名,甚至看上去很乡土、很简陋、很中式,但是它们摸准了整个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的脉搏,用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用最大的诚意和努力呵护着孩子们善良、纯净、丰盈的童心和天真。它们大多规模不大,可能由一位或者几位家长,甚至学生发起。有些家长辞去了原来体面的工作而投身教育。老师们并不一定拥有教师资格证,但他们本身受过可能比很多师范生更纯粹且没有被格式化的教育。他们是积极行动的终身学习者,他们抱着对未来、对孩子的敬畏之心,博览中外的教育书籍,自学成才,批判思考,东西融合,洋为中用。这类学校绝大多数因为规模、场地、性质、师资、课程等没有达到国家的要求,没能拿到教委的认可、注册成正规学校,只能以培训机构或“私塾”的名义在夹缝中求生存。但它们所做的事情,对孩子的尊重程度、对学习的认知和理解、对教师的栽培和滋养,超过了很多正式挂牌、用牺牲孩子童年的代价换来满墙荣誉的名校。如果政策能给这些不接受资本绑架、不以营利为目的、坚持以人为本的特殊学校多一点支持和鼓励,哪怕只是包容和允许,说不定它们能为探索中西结合的课程体系以及面向未来的学校教育模式提供一个可复制的范本,从而逐步改良中国的教育生态。二常见国际课程简介各大国际学校的课程,主要是英国的A-Level,美国的AP,欧洲的IB和加拿大、澳洲课程“列强割据”的局面。它们各自占有的市场份额为:A-Level约40%,AP约26%,IB约14%,加、澳等其他国际课程约20%①。这几种课程各有利弊,做平行比较并不容易,笔者只能就自己从业的经验略作介绍。(一)英国高中课程(GeneralCertificateofEcationAdvancedLevel,简称A-Level)A-Level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国外的课程体系,它源自英国的国家课程,是英国全民课程体系,是英国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高级水平课程,也是英国学生的大学入学考试课程。迄今为止,全球共有5000多个机构开设了A-Level课程,每年有数百万学生参加由剑桥大学的国际考试院组织的国内外考试。除去英国本土,其他国家的GCSE课程被统称为InternationalGCSE(国际普通中等教育证书)。在中国,学生一般在初中时选修该课程,不过很多学校会拔苗助长地把本该两年学完的IGCSE课程压缩到一年内上完。大多数中国的国际学校都是从中学开始开设A?level课程。学生在高二的时候,根据自身爱好选择四门,高三时还可以退掉一门成绩不好的课,因为申请大学时只需要提交三门成绩。其实,A?level科目选择范围很广,如果细分的话可多达70门课。但每个学校开设的科目通常在10门左右,急功近利的学校可能只开那几门中国学生略有优势的数理化学科。总的来说,A?level从体系上说目前来看是完整的,也是比较容易入手的课程。与IB课程相比,学生不用学那么多,而且允许学生偏科。A?level虽然是英国课程,但也受到全世界各个大学的广泛认可。英国教育资源向来供大于求的事实和政府推动的教育产业化和海外输出也从一定程度保障了课程和师资的充足和稳定性。(二)大学先修课程(AdvancedPlacement,简称AP课程)AP进入中国时间不长,但是渗透的速度非常惊人,这跟它源自美国有很大关系,毕竟美国还是广大家庭首选的留学国家。截至2018年9月,中国已经有269所学校使用AP课程,但很多家长普遍有两个认识误区:去英国就得修A?level,去美国就得学AP。申请美国的大学其实并不一定需要AP成绩,SAT和ACT才是美国的大学入学考试。AP,AP说到底是个锦上添花的东西。美国大学在录取的时候,不仅看孩子的综合实力,也希望看到孩子的个性化特长,AP成绩可以帮助大学遴选到适合它们的人才。AP是一个配套了考试的课程体系,但在中国开设AP课程基本没有什么门槛,一旦有了逐利而来的培训机构介入,就无可避免地陷入了应试教育的窠臼。老师会不会教AP课程不重要,只要能提分就行,而没有真正实现AP以兴趣驱动的因材施教。AP成绩很快就沦落成加在学生身上一道新的“枷锁”。现在越来越多的美国大学开始质疑中国学生的AP成绩,甚至开始拒绝过高AP成绩学生。因为他们存在疑问:“这些母语非英语的中学生竟然能把美国大学的课程考出这么好的成绩,而且在那么多科目上都考得这么好,那他们错过了什么?”“当中国的‘考试机器’在闷头刷分的时候,美国高中生都在做什么?有得必有失,他们付出的代价是什么?”(三)国际预科证书课程(InternationalBaccalaureateDiplomaProgramme,简称IB课程)IB课程最近几年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起源于欧洲,最初是为了满足那些海外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需求应运而产生的。由于市场运作成功迎合了家长急功近利的心理,中国越来越多的双语学校也开始采用它,截至2018年,全国已经有142所学校开设了IB课程。课程包括3个子体系:小学阶段开设的PYP,初中阶段开设的MYP,高中阶段开设的DP。3个子体系的课程理念是统一的,相互贯通又相互独立。相对而言,IB确实有它的过人之处,它打破了以知识为纲的课程设置,始终强调不是要教给孩子哪些知识,而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尤其在小学PYP阶段,很多学校采用CIPP教材,也就是剑桥国际考试小学课程项目,包括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主要以探究为主,英文授课。它以十项“Learner??sProfile(学习者特征)”贯穿始终。让孩子们成为学习的中心,让好奇心来推动学习的进展。通过六个跨学科的主题单元在不同年龄段探讨同一个问题,同时也通过艺术课程来教会他们怎么去表达自己的思考。CAS(创造、行动和服务课程)暗合了王阳明“知行合一”的主张,让学生对课题和成果有拥有感,对他们的学习动机提升帮助很大。孩子们在调查研究、收集信息、整合知识、宣传策划、演讲表达、沟通妥协、执行及反馈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同时还教会了孩子感恩和责任,以及如何做一个对世界有贡献的人。在所有国际课程里,IB是唯一不代表某一个国家,而是结合了全世界很多国家特色的课程精华的课程,标准化的课程也决定了它可以全球转学的优势。IB每年都会更新,不断自我完善、自我修正,在全世界150多个国家、3000多所成员学校里面被广泛使用。IB在寓教于乐的PYP学前和小学阶段素质教育的优势非常明显,但是到了高中阶段还是得通过严格的考试才能拿到DP证书。对于母语非英语的学生来说,语言方面的挑战很大。但正因为IB的课程难度高,DP文凭的含金量也高,得到越来越多的大学认可。IB固然让人向往,但并不适合所有学校。那些在师资、生源、校外资源、家长参与等方面都没有过人之处的学校,需要慎重考虑。(四)国际小学课程(InternationalPrimaryCurriculum,简称IPC课程)IPC也是一个源自英国的小学课程,从1985年就开始研发,通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和迭代已日臻完善,现在全球有100多个国家、2000所学校在使用。IPC和IB一样,是以人为本的课程典范,跨学科、主题式的单元设计特色很明显。通过很多一线教师和课程编写专家的共同努力和每年更新,打造出了130多个主题单元供老师们选择。跟哪科不好补哪科的应试教育比起来,IB和IPC都不是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西药。它们更像把身体当成一个整体去调理的中药,而IB和IPC之间就是草药和成药的区别。IB只是一个课程框架,需要老师自己填东西进去,对老师的课程研发能力要求比较高。他们需要像老中医一样,知道怎么辨识好的草药、如何搭配、按什么比例。而IPC则更像由专业的课程编写专家已经配好的中成药,会比较容易操作,尤其对那些刚开始从教课本的老师转型成主题式教学的老师来说,更容易上手。另外,因为IPC没有像IB那么严格的认证、授权,也没那么贵,所以有很多没有下定决心加盟IB的学校会选用IPC来热身。三国际学校的发展变化和未来趋势随着国际学校的快速发展和暴露出问题,国家对各类国际教育学校的管理正在建立新的规范,对申办新学校资质的审查和要求趋严。(一)外籍子女学校政策收紧主要体现为严格限制招收中国公民子女。上海等地方政府要求在校名里明确标出“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八个字。在申办成立后,出现以下情况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责令学校和开办人限期整顿或者停办:未经批准,擅自设立学校的;招收境内中国公民子女的;办学资源(包括资金、生源和师资)严重不足,无法正常运行的;从事工商业活动及其他营利活动的;从事违反中国法律、法规活动的。国际学校的办学风险也逐渐呈现。近几年来,来华务工人员的总人数虽持续增长,但能全额负担员工子女在国际学校高额学费的跨国公司的数量和意愿在下降,从而导致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出现负增长。2018年9月,归属新加坡ISS国际教育集团、北京最早成立的国际学校之一的BISS国际学校,由于拖欠教师工资而关停,预示着一个“此消彼长”“三十年河西”的趋势。(二)公办学校国际部公办学校国际部因为其费用相对较低以及隶属于公立学校系统、相对安全可靠,更受家长青睐。但在当前的政策调整中,公办学校国际部受影响最大。2013年,教育部出台《高中阶段国际项目暂行管理办法》草案,明确对高中阶段的“国际部”和“国际班”,从招生、收费等多方面予以规范。此后,各地纷纷收紧公立学校国际部的发展政策。这既涉及教育公平的考量,也由于许多公办学校并不具备独自运营国际部的能力,甚至在开设时没有一个真正懂国际教育、国际课程的人。这些学校采取了与社会机构合作办学的模式,即公立学校提供校舍、教学设备和中方师资,社会机构负责招生、课程引进和外教招聘等,办学基本由社会机构主导。一些社会机构为了追求经济利益,难免会盲目扩大招生规模、随意提高收费水平,使公立学校国际部发展失序。尽管政府要求国际部与公办学校脱钩、产权明晰,独立办学;但这一改革举步维艰,大多数仍维系“校中校”的格局。一些地方政府采取严格控制招生及资产管理、限制学校自主支配经费等措施控制其发展。可以预见,公办学校国际部的办学模式正在走向式微。(三)民办国际学校政策民办国际学校面临的政策变化,主要是按照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区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学校,实行分类登记、分类收费。这一轮修法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障义务教育、学前教育的公共性、公益性,防止其被资本绑架、过度商业化发展。新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不得举办营利性学校,营利性民办培训机构按营利性民办学校的标准进行监管,需获得办学许可证。在具体办学过程中,除了劳资纠纷引起的学校倒闭之外,生源短缺和缺乏办学资质也是学校倒闭的关键原因。由全球最大的私人教育集团GEMS创办的杰美司国际学校,其幼儿园、小学和高中早在2013年就开学招生,后因实际运营中在校人数低至几十人,与规划中千人规模差异巨大,仅开办一年就正式关闭。2018年9月,甘肃陇大国际学校因连续两年没有参加年检被摘牌注销。《民办教育促进法》在某种程度上“吓跑”了一些纯粹逐利的资本,也为之前因政策不明朗而不敢进入的社会力量开了绿灯。之前主要以公立学校、教育集团、上市公司以及地产集团为主体的办学局面将会被打破,将来会有更多别的行业以局部或全部转型的方式参与进来。基于国家政策对社会力量办学的支持和对公立学校国际部的限制、外籍子女学校的持续萎缩、民间多元化资本涌入等种种原因,民办国际化学校将会持续增长。基于学校运营及家长需求考虑,十二年一贯制学制成为新增校建校首选。很多有一定历史和规模的学校会采用轻资产模式迅速扩张。面对市场竞争、政策规范、家长监督及自身成长的需求,国际学校将会更加趋于优质化发展,逐渐实现“优币淘汰劣币”。无论是在师资、教学、课程,还是在软硬件设施方面,以人为本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会超越洋品牌、高昂学费、豪华校舍、巨大面积等的追求,成为衡量学校教育最核心的标准。但由于仍然供不应求以及办学成本持续飚升,估计学费也会有所增长。在教学方面,随着出国访学的机会越来越多,人们将逐渐走出“盲目崇洋”的时期,国际学校学习外国经验的方向也越来越多元,除了英、美、加、澳、新这些老牌的留学和教育输出国家,大家也开始关注芬兰、丹麦、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地小众和别具一格的办学经验。(四)国际学校办学的新挑战国际学校的办学,正在从外国校长和国外课程一统天下,逐渐过渡到文化、课程、管理本土化的趋势。一些知名的国际学校也开始表现出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尊重和对中国学生群体(肤色而不是护照的颜色)需求的关注。北京的鼎石、深圳的荟同、天津的惠灵顿、上海和杭州的惠立都是很好的例子。同时,也出现了回归中国教育哲思和课程体系的探索,开始更理性地、有选择地借鉴和学习,推动中国的教育形态多元化发展。大家意识到东方智慧的价值,只要学习和教授得法,一样可以成就学生的成长。随着“唯标化考试成绩论英雄”和“唯学校排名论英雄”“唯学历高低论英雄”等旧的评价标准逐渐被时代淘汰,核心素养成为越来越多学校关注的重点,围绕核心素养开展的课程设计和师资培训也会成为决定学校能否在这场“教育系统迭代”中幸存的关键。回到初心,在中小学开展国际教育,推进教育国际化,不仅是为了满足部分高收入家庭的选择性需求,还具有为教育改革探路、促进学校教育进化的积极价值。公办学校举办国际部的初衷之一,就是作为高中课程改革的“试验田”,参与到国际课程的教学中,深刻理解国际教育的内涵,从而创新适合中国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目前国家在支持国际教育发展的同时,对课程、教材等环节也提出相应的规范和要求,如规定一至九年级必须执行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大纲。9月,教育部教材局印发《关于开展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教材检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对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教材开展全面检查,对以校本课程教材、境外课程教材替代国家课程教材,或使用未经审定的教材等违规违法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和清理。它既体现了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国家导向,也对国际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通过中国文化的植入和引导,培养兼具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的人才。中国教育的改革开放,一个重要方面是教材开发和使用的多样化,出现“一纲多本”的格局。对于中国这样发展差距大、文化多样性丰富的多民族国家,教材多样化的改革方向是应当坚持的,这也涉及学校的办学自主性。在教育面向未来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教材是一个需要继续研究、探索和改革的主题,需要调适中央和地方、国内和国际、汉族和少数民族等不同的教育需求,使之真正适合教育创新的需要、适合教育开放的需要、适合学生成长的需要。国际学校面临的许多困境和挑战,需要办学者和管理者智慧应对。例如:对教材的高度控制会在一定程度上伤害学校的多元化发展和创造力;土地资源的稀缺导致建校成本激增并且校园越来越偏远;把师生放到远离城市信息、资源中心的豪华校园不利于社会化学习;优质外教和校长的供不应求造成行业鱼龙混杂和平均水平下降;教育费用的水涨船高导致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及社会阶层的固化;不断升级的教育商业化和“鄙视链”加重家长互相攀比的消费者心理;课后班的补习文化甚至渗入以“琴棋书画”为代表的能力素养;焦虑的情绪和“上帝”心理导致家长绑架了学校的治校主权;高收费学校的客服心态助长了家长的颐指气使和对学生的过度保护;学校为迎合家长急功近利的要求违背了最根本的教育规律;学校因怕家长责难,因噎废食地实行免责式管理、减少户外活动;“唯名校论英雄”的价值观扭曲了“因材施教”的培养目标;“贪多嚼不烂”的AP竞争文化进一步缩短了学生的睡眠时间;好高骛远的“IB热”让很多人低估了非母语环境学习的挑战;学术和语言的双重挑战以及海外升学的压力加重了学生的负担;等等。本号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通过私信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卡瓦斯

仲量联行发布《亚太区国际学校发展趋势和基准》报告

亚太区国际学校市场正持续增长——国际学校的数量在2014-2018年间增加了近26%,且这种增长势头有望延续至2028年甚至未来更长时间。其中,中国已成为亚太区增长最快、规模最大的国际学校市场。仲量联行在上周于广州举行的“第五届国际学校及双语学校峰会”上发布了最新研究报告《大有可为:亚太区国际学校发展趋势与基准》,报告从市场增速、新兴趋势和复杂性等角度详细解读亚太区国际学校发展,并对亚太区发展最快的六大市场中K-12*国际教育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成本进行基准评估。*K-12是指从幼儿园到12年级的教育,是国际上对基础教育阶段的通称。仲量联行亚太区企业解决方案研究部总监Susan Sutherland表示:“建设和运营国际学校的成本,以及影响行业增长的趋势,将决定学校选址和长期运营表现。房地产是仅次于人力的第二大运营成本,因此是优化和提高效率的关键杠杆。”持续增长的市场到2028年,全球国际学校市场规模预计将扩大至约14000所学校,这其中约有60%或8400所位于亚洲,满足500万学生的需求,而2018年的学生需求仅为310万。在仲量联行追踪的6个亚太区市场中,其中半数市场的学生需求在2018年至2028年间预计将增长超过50%。在中国内地市场,2018-2028年的学生需求增幅将达到87%。这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取消了独生子女政策以及对提高英语水平的需求不断增长。巨大的需求增长主要受到社会经济趋势的影响。到2030年,亚洲预计新增约4.88亿城市居民。由于每四个人中就有1人未满17岁,公立学校的压力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在亚洲许多经济体快速增长的环境下,希望为子女提供最优教育并有能力承担的中高收入家庭数量激增。随着有能力负担的家庭数量与学龄儿童数量同步增加,国际学校市场将从中受益。新兴趋势影响从选址到设施管理的方方面面除了教师短缺、政府监管以及本地学生人数增加等行业因素,房地产因素也在影响着亚太区的国际学校市场。举例来说,在土地供应受严格限制的形势下,“垂直校园”,也就是在相对较小的地块上建造的多楼层学校,在亚洲一些大城市越来越普遍,例如香港、新加坡和中国内地的一线城市。这对学生动线、整合户外运动和学习空间以及防火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于运营商和建筑师而言意味着他们需要紧密合作,为应对挑战制定周全的设计规划。在中国,国际教育机构已从主要为外国学生提供教育的非营利机构,发展为由预期获得财务回报的私人和企业投资者持有的商业所有制学校。在中国开办国际学校还需要特别考虑居住成本、政府法规、空气质量等要点。随着一线城市的经济增长放缓,这些市场对于教育领域的投资者而言吸引力有所下降,而处于快速增长的二、三线城市则更具可行性。仲量联行大中华区教育领域服务资深董事John Mortensen表示:“国际学校的建造和运营正变得日益复杂。如何选择下一所学校,需要严谨理性的系统化方法。对于投资者和学校运营商而言,了解消费者的期望、资本投资、运营成本和风险至关重要,差异性的价值定位将有助于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保持优势。”建造和运营需要投入多少资金?就成本而言,相较于中端国际学校市场,优质学校的建造成本通常高出33%,而运营成本平均高出20%。成本差异主要归因于优质学校中专业设施数量更多,这些设施的建造和维护成本更高。优质学校通常要求更多人员配备和更高的服务标准,包括更高的安全性、清洁和接待服务以及员工支持。仲量联行大中华区教育领域服务资深董事John Mortensen表示:“我们预计未来两年学校的建造成本将基本保持不变,与当前普遍市场的建造成本趋势和波动一致,仅限于由汇率差异所致的轻微波动。”

时时刻刻

伊犁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际学校建设项目研究可行性报告申请案例

伊犁**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伊犁**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际学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二零XX年五月教育是培养和开发人的心智与潜能,以提高人的创造力的社会活动。它是随着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而产生的,或者说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教育的存在,而且随着人的社会实践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拓展,教育活动的领域与教育的功能也都有了相应的扩大。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历史条件下,在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联系日趋紧密的国际环境下,教育的发展必然会出现不断向外扩散的特点,形成教育国际化的趋势。 教育国际化首先是指在教育领域中,由于各国的联系与交往的增多,进而产生的广泛的国际合作现象;而这种国际合作又必将导致教育资源的跨国流动,并且会在新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中加以整合,最终形成全球范围内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使得各国教育呈现一体化和全球化的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在知识经济时代和在经济全球化影响日益扩大的前提下,更加快了步伐。由于知识经济时代,各国的综合国力主要体现在对知识、技术和信息等虚拟财富的拥有上,而知识、信息等大都又是由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所拥有。因此,20世纪末“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各国就已经把综合国力的角逐逐步转移到对高科技、高素质的人才争夺上;与此相对应,各国所制定的竞争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也越来越明显地转向了作为人才培养基础的教育发展方面。从1990年代开始,全球教育大发展的势头愈加强劲,在教育领域内,国际交往与国际合作日益增多,教育的发展对世界许多方面都具有了更加深远的影响。同时,经济的全球化以不可阻挡的态势在世界范围蔓延,形成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在经济领域中的相互影响日益加深;不仅带动了新的科学技术的传播,带动了人才在更大的地域流动,也带动了各种生产资源在世界领域的调配。同时全球化也使各国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面临着许多共同的全球性的问题。例如:生态环境恶化、贫困继续加深、社会歧视加重以及恐怖主义猖獗等。这些又从不同的方面提出加强国际合作、加强共同研究的必要性。因此,经济的全球化必然要求并促进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步伐的加快,导致教育国际化甚至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在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世界全民教育大会”,并通过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及其《行动纲领》;以后在1994年10月,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召开,以“国际理解之教育的总结和展望”为主题,进一步阐明了教育在国际范围内合作的意义,也促进了世界各国对教育国际化问题的研究。而到1998年10月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不仅发布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也更加明确地提出了教育国际化的思想和发展战略,在更大范围推动了教育国际合作的发展。面对这一切,中国的教育要发展,必将无可选择地要汇入世界教育国际化的潮流之中。目 录第一章 总 论 11.1项目概要 11.1.1项目名称 11.1.2项目建设单位 11.1.3项目建设性质 11.1.4项目建设地点 11.1.5项目负责人 11.1.6项目投资规模 11.1.7项目建设规模 21.1.8项目资金来源 31.1.9项目建设期限 31.2项目承建单位介绍 31.3编制依据 41.4编制原则 51.5研究范围 51.6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6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分析 72.1项目提出背景 72.1.1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事业提出更高的要求 72.1.2基础教育的国际化将受到重视 82.1.3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教育国际化进程面临的机遇 112.2本次项目的提出理由 122.3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122.3.1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经济社会的重要基础 122.3.2是促进经济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132.3.3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国际空间的需要 132.3.4推动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改革的需要 142.3.5引进市场机制,增强教育机构自身运转的行为能力的需要 142.4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 152.4.1政策可行性 152.4.2管理可行性 182.4.3建设条件良好 192.4.4财务可行性 192.5分析结论 19第三章 行业市场分析 203.1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状况分析 203.2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目标及意义分析 203.3国际学校发展趋势分析 223.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事业发展环境分析 233.5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教育事业发展目标分析 253.6项目面对市场需求分析 283.6.1“国际化教育”低龄趋势分析 283.6.2生源面分析 303.6.3市场、消费定位分析 323.7市场分析结论 33第四章 项目建设条件 344.1地理位置选择 344.2区域投资环境 344.2.1区域地理位置 344.2.2区域自然气候条件 354.2.3区域自然资源条件 354.2.4区域区位交通条件 364.2.5区域经济发展条件 37第五章 总体建设方案 385.1规划设计指导思想与原则 385.2项目建设目标 395.3总平面布局 395.3.1布置原则 395.3.2总体规划方案 405.3.3班级规划设置方案 415.4建筑方案 425.4.1主要建设内容 425.4.2平面设计 425.4.3立面设计 425.5结构设计 435.5.1设计依据 435.5.2结构形式 435.6给排水工程 445.6.1 设计规范 445.6.2 给水系统 445.6.3排水方案 445.7电气设计方案 455.7.1设计范围 455.7.2供电主要指标 455.7.3供电电源 465.7.4配线 465.7.5照明设计 465.7.6防雷接地 465.7.7弱电系统 47第六章 节约能源方案 486.1节能设计依据 486.2 主要节能措施 486.3具体节能方案 496.4建设项目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分析 506.4.1能源消耗种类 506.4.2能源消耗数量分析 506.5结论 50第七章 环境保护与消防措施 517.1设计依据及原则 517.1.1环境保护设计依据 517.1.2设计原则 517.2建设地环境条件 517.3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527.3.1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527.3.2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527.3.3施工噪声环境影响分析 527.3.4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527.3.5水土流失影响分析 527.3.6交通影响分析 537.4项目建设时环境保护治理措施 537.5项目建成后环境影响分析 537.5.1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537.5.2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547.5.3声环境影响分析 547.5.4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547.5.5景观影响及生态环境分析 547.6项目建成后环境保护治理措施 547.6.1废气污染防治措施 547.6.2污水防治措施 557.6.3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557.6.4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557.6.5 生态保护防治措施 557.7绿化方案 567.8消防措施 567.8.1设计依据 567.8.2消防措施 567.8.3抗震措施 577.8.4综合防灾 577.8.5消防措施的预期效果 57第八章 劳动安全卫生 588.1编制依据 588.2概况 588.3劳动安全 588.3.1工程消防 588.3.2防火防爆设计 598.3.3电力 598.3.4防静电防雷措施 598.4劳动卫生 608.4.1防暑降温与冬季采暖 608.4.2卫生 608.4.3照明 60第九章 企业组织机构与劳动定员 619.1组织机构 619.2劳动定员 619.3人力资源管理 619.4激励和约束机制 629.5福利待遇 62第十章 项目实施规划 6410.1建设工期的规划 6410.2 建设工期 6410.3实施进度安排 64第十一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6611.1投资估算依据 6611.2建设投资估算 6611.3流动资金估算 6711.4资金筹措 6711.5项目投资总额 6711.6资金使用和管理 70第十二章 财务及经济评价 7112.1总成本费用估算 7112.1.1基本数据的确立 7112.1.2产品成本 7212.1.3平均产品利润与销售税金 7312.2财务评价 7312.2.1项目投资回收期 7312.2.2项目投资利润率 7312.2.3不确定性分析 7412.3经济效益评价结论 74第十三章 风险分析及规避 7613.1项目风险因素 7613.1.1不可抗力因素风险 7613.1.2工程风险 7613.1.3市场经营风险 7613.1.4管理风险 7713.1.5财务管理风险 7713.2风险规避对策 7713.2.1不可抗力因素风险规避对策 7713.2.2工程风险规避对策 7713.2.3市场经营风险规避对策 7813.2.4管理风险规避对策 7813.2.5财务风险规避对策 78第十四章 招标方案 7914.1招标管理 7914.2招标依据 7914.3招标范围 7914.4招标方式 8014.5招标程序 8114.6评标程序 8114.7发放中标通知书 8114.8招投标书面情况报告备案 8114.9合同备案 81第十五章 结论与建议 8315.1结论 8315.2建议 83附 表 84附表1 运营收入预测表 84附表2 总成本表 86附表3 外购教学材料表 87附表4 动力能源消耗费用表 88附表5 工资及福利表 89附表6 利润与利润分配表 90附表7固定资产折旧费用表 91附表8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摊销表 92附表9 流动资金估算表 93附表10 资产负债表 94附表11 资本金现金流量表 95附表12 财务计划现金流量表 96附表13 项目投资现金量表 98附表14资金来源与运用表 100第一章 总 论1.1项目概要1.1.1项目名称伊犁**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际学校建设项目1.1.2项目建设单位伊犁**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际学校由伊犁**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深圳**资本投资管理公司联合发起。1.1.3项目建设性质新建项目1.1.4项目建设地点本项目建设选址选择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南岸新区1.1.5项目负责人报告编制人:中投信德杨刚 工程师1.1.6项目投资规模项目的总投资为4700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为45700.00万元(土建工程为30130.00万元,设备及安装投资5850.00万元,土地费用为9000.00万元,其他费用为271.28万元,预备费448.72万元),铺底流动资金为1300.00万元。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均运营收入为18057.14万元,年均利润总额8299.45万元,年均净利润6224.59万元,年上缴税金总额为96.19万元(年均上缴所得税2074.86万元、年均增值税为961.87万元、年均上缴城建费及附加费96.19万元);项目投资利润率为17.66%,投资利税率19.91%,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8.92%,税后投资回收期(含建设期)为8.41年。1.1.7项目建设规模本项目总投资资金47000.00万元人民币,选址拟定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南岸新区。分两期进行建设,一期计划建设学前教育、高中部、学生公寓楼及教师住宅楼;二期计划建设小学部、初中部、图书馆及运动馆等附属设施。伊犁**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际学校将以中华国学文化为基础,同时借鉴西方规整化一的建筑格局和景观布局,拟建设一座中西合璧,恢宏大气又不失庄重典雅的国际化校园。同时,在校园内建设观光游览区(校园景观大道,中国古典园),教学区(综合教学楼、中国国学讲堂、中国古典文化教习楼、科学馆、图书信息楼)住宅区,(学生宿舍楼、教职工住宅区)体育活动区(体育馆,游泳馆、标准化跑道足球场)等功能分区。本次伊犁**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际学校建设项目总用地面积为360亩,总建筑面积169000.00平方米;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及工程量如下表: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及工程量情况表工程类别 工程名称 单位 占地面积 建筑面积 层数一期建筑工程(110亩) 学前教育部 平方米 4000.00 8000.00 2高中部 平方米 6000.00 18000.00 3学生公寓楼 平方米 4000.00 20000.00 5教师住宅楼 平方米 4000.00 20000.00 5附属设施 平方米 1000.00 1000.00 1小计 平方米 19000.00 67000.00 二期建筑工程(150亩) 小学部 平方米 6000.00 18000.00 3初中部 平方米 6000.00 24000.00 4图书馆 平方米 8000.00 24000.00 3运动馆 平方米 30000.00 30000.00 1附属设施 平方米 6000.00 6000.00 1小计 平方米 56000.00 102000.00 合计 平方米 75000.00 169000.00 公共设施工程 道路硬化工程 平方米 60000.00 60000.00 停车场工程 平方米 6000.00 6000.00 绿化景观工程 平方米 55000.00 55000.00 1.1.8项目资金来源本项目总投资资金47000.00万元人民币,资金来源为项目企业自筹。1.1.9项目建设期限本项目分二期建设,一期工程建设从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计12个月;二期工程建设从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计12个月;工程建设工期共计24个月。1.2项目承建单位介绍伊犁**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于2015年2月注册,4月1日正式选址于伊宁市火车站八达·赛里斯广场仿古街,4月1日与伊宁市华厦房产正式签订租约,4月6日开始装修,5月10日公司整体搬进入驻,从装修到搬进入驻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创造了“**速度”。公司基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注册资金3000万元,一期仅基础设施投资560余万元;公司下一阶段就是巩固和拓展现有业务,做大做强公司主营业务。二期由**公司联合深圳**投资公司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共同组建的“南洋理工大学伊犁**国际学校”、“伊犁**跃骥文化影视培训产业园区”预计投资5亿余元,初步建成一个规模化的有“伊犁**国际学校、伊犁**跃骥文化影视培训产业园区”、“书画院”、“艺术研究院”的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基地和传统文化影视基地,成为伊犁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推广和宣传的窗口,同时还能成为成人传统文化再教育培训的专门机构。伊犁**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现有汉、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员工10名,其中本科以上学历8人,省级书法家协会会员和专业书画家一人,其余员工为大专及专业技术人员。公司下辖综合行政办公室、**书院、国风书画篆刻艺术研究院、跃骥书画院、御尚茶坊茶艺、香道、国学礼仪培训中心、跃骥影视制作中心、项目策划宣传部、国风华服社六部一室一社。“筑巢引凤”,公司优美的工作环境和积极进取的工作精神,吸引了四川大学、长春大学、海南大学、伊犁师范学院、喀什师范学院等疆内外高校毕业生和四川成都、云南昆明、广东深圳、北京等发达地区优秀人才及疆内外书画专业人才的加入,高素质人才的引进保证了公司良性、健康、高效的运转和强劲的发展后劲。1.3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3.《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5.《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7.《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创建教育强县规划(2012―2025年)》;8.《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及使用手册》(第三版);9.《现代财务会计》;10.项目公司提供的发展规划、有关资料及相关数据;11.国家公布的相关设备及施工标准。1.4编制原则 (1)充分利用企业现有基础设施条件,将现有条件(设备、场地等)均纳入到设计方案,合理调整,以减少重复投资。(2)坚持技术、设备的先进性、适用性、合理性、经济性的原则,采用国内最先进的信息系统技术,设备选用国内最先进的,确保产品的质量,以达到企业的高效益。(3)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有关规定,执行国家及各部委颁发的现行标准和规范。(4)设计中尽一切努力节能降耗,节约用水,提高能源重复利用率。(5)设计中注重环境保护及节能降耗,在建设过程中采用行之有效的环境综合治理措施。(6)注重劳动安全和卫生,设计文件应符合国家有关劳动安全、劳动卫生及消防等标准和规范要求。1.5研究范围本研究报告对企业现状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必要性及承办条件进行了调查、分析和论证;对产品的市场需求情况进行了重点分析和预测,确定了本项目的经营纲领;对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措施、意见和建议;对工程投资、产品成本和经济效益等进行计算分析并作出总的评价;对项目建设及运营中出现风险因素作出分析,重点阐述规避对策。1.6主要经济技术指标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序号 项目名称 单位 数据和指标一 主要指标 1 项目总占地面积 亩 360.002 项目总建筑面积 平方米 67000.003 项目设计招生人数 人/年 2500.003.1 高中部 人/年 1500.003.2 初中部 人/年 1000.004 总投资资金,其中: 万元 47000.004.1 建筑工程 万元 30130.004.2 设备及安装费用 万元 5850.004.3 其他费用 万元 271.284.4 预备费用 万元 448.724.5 铺底流动资金 万元 1300.00二 主要数据 1 项目正常年运营收入 万元 24000.002 年均运营收入 万元 18057.143 年平均利润总额 万元 8299.454 年均净利润 万元 6224.595 年销售税金及附加 万元 96.196 年均增值税 万元 961.877 年均所得税 万元 2074.868 年上缴利税总额 万元 3132.929 项目定员 人 60010 建设期 年 2三 主要评价指标 1 项目投资利润率 % 17.66%2 项目投资利税率 % 19.91%3 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 % 8.92%4 税前财务内部收益率 % 12.92%5 税后财务净现值(ic=5%) 万元 13,469.556 税前财务净现值(ic=5%) 万元 28,590.487 投资回收期(税后)含建设期 年 8.418 投资回收期(税前)含建设期 年 7.069 盈亏平衡点 % 48.28%本报告有中投信德杨刚工程师编制,请勿复制。更多案例参考或报告的定做详询本人。

恶可而言

2018各国留学趋势研究报告,要出国留学的你必须看!

所谓:知大势者,方能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知晓留学环境新变化,方能做好充分的准备,在留学之路上发展得更好。2018年出国留学又有新趋势,想要出国留学的小伙伴们详细了解一下这六大新趋势吧。1、留学市场稳速增长,归国就业创业日趋普遍留学生回国就业、创业的现象日趋普遍,这来自多方面的原因。首先,主流留学国家及地区签证政策的不断收紧,增加了留学生毕业后在海外工作的难度。其次,留学生“海归潮”的涌现跟中国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以及友好的创业环境紧密相连。最受“海归”青睐的创业城市前五名依次为:北京、上海、成都、广州、武汉。这五个城市几乎吸引了半数的创业“海归”,不过众多二线特色城市也逐渐成为吸引“海归”创业的新发力点。2、留学想法萌生早,高中阶段比例日趋增高能够尽早适应国外教育环境是高中及以下阶段的学生和家长选择出国留学的主要原因。在选择出国读高中的留学生中,大部分都是在初中阶段就萌生了就读国外高中的想法,并开始为此不懈努力。从计划攻读的阶段来看,低龄留学趋势仍在延续。在留学生中,研究生数量增长逐渐停滞,本科生数量则保持稳健增长,高中及以下的留学生数量增速最快。留学低龄化,一方面得益于家长的眼界及经济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低龄留学相关的教育产业(如国际学校、留学申请机构、培训教育机构等)的兴起,以及国外教育资源透明度的增加,也为低龄留学滋养了丰厚的土壤。3、美英加澳等英语系国家仍受中国学生青睐根据中国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留学人员增速放缓,留学生数量继续保持全球第一。截至2017年,中国仍然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英国等国家最主要的留学生源国。这些国家凭借在教育上的投入以及教育资源的丰富性,依然是中国学生最主要的留学目的地。4、留学生对国家的选择也逐渐变得分散和多元虽然美国、英国、加拿大及澳大利亚等热门留学国家依然是留学的主流国家,但从占比上看,留学国家的选择渐趋分散和多元化。5、留学群体逐渐从兴趣爱好和深造方向选择专业留学生专业选择方面依然以商科、理科和文科为主,这些专业的人才在就业市场需求量大、就业面广、受欢迎程度高。尽管近两年来留学群体对于商科的选择渐趋理性,但以FAME(金融、会计、管理、经济学)四大专业为代表的商科,仍然稳居最受中国留学生欢迎学科榜首。但是工科、社会学科和艺术类学科近几年开始增多,学生不再单纯从就业角度选择专业,开始转向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深造方向等。6、留学群体动机变得更注重留学阅历及专业深造从选择出国留学的规划和学习阶段来看,低龄化趋势明显。早计划、早准备、早申请成为主流。随着出国留学的低龄化,留学群体不再是绝对的以就业为导向,而逐渐注重生活教学环境、留学经历及专业领域的深造。留学除了给学生带来学历上的提升、学术水平上的丰富之外,更多的是对学生自身阅历的提升、自我的磨砺和语言能力的锻炼。那么未来国际教育行业发展趋势又是什么样的呢?国际教育低龄化成为最大趋势据2017年《美国门户开放报告》数据显示,中国留美本科生人数已连续第三年超过研究生人数;加拿大移民部(CIC)数据显示,2016年度赴加留学的中国学生,入读高中及以下学历(K-12)的占比高达36.6%;英国签证及移民局(UKVI)公布的数据,2016学年发放给中国学生的Tier4低龄签证相较于2012年增长了近2倍。未来低龄化的留学趋势将成为中国国际教育市场中的主流需求之一。国际班和学科国际课程将有广大的发展空间各类民办教育机构将会全面引进美国、加拿大、英国、澳洲的初、高中原版全科课程。国际学校和国际班竞争加剧。留学产业链将前后端全面延伸留学产业已经发展成留学前期、留学中期和留学后期三个阶段产业。语言培训、出国游学、中介服务和留学后海外市场四个子领域,整个留学产业规模超过2500亿。但超过85%的留学消费仍围绕在留学后环节,即国外教育消费。留学前环节即语言培训类约200亿规模,占据整个留学市场份额比约8%;出国游学规模约80亿,占据整个留学市场份额比约3%;而中介服务领域消费规模约42亿元,约占据整个留学市场2%份额。留学后市场成为新聚焦点。除了留学期间租房买房、亲友探访旅游、留学后金融、实习就业和移民置业等需求亦快速发展,并催生出一批新模式公司。首控国际作为行业龙头公司亦布局留学后市场,专注于打通从语言培训、出国游学到海外置业、移民、投资金融的全套留学产业链,其已成为产业链新关注点。

吕澂

CCG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0~2021:留学目的地国已更加多元化

近日,全球化智库(CCG)与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共同研究编著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0~2021)》蓝皮书,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0~2021)》反映了我国留学发展的最新情况,解读了新冠肺炎疫情下国内外留学发展的最新趋势,分析了我国留学回国人员发展的新状态,并探索教育对外开放的发展新路径。报告显示,留学目的地国呈现更加多元化发展态势;在美博士留学生比例大幅下降,其他国家和地区将可能迎来高层次人才竞争的新机遇;中国学生赴美留学人数或遇拐点,我国学生出国留学目的地多元化时代即将到来;留学人员回国人数持续增加,拥有国际视野成为海归群体核心竞争力。同时,根据报告,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影响下,国际关系受到严重冲击,全球留学趋势正在向选择开放的区域迁转;突如其来的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使得本就饱受政治影响的全球留学发展遭遇更加严峻的挑战。疫情并没有彻底阻断国际交往,曾经侧重线下互联的世界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转型为以线上互联为主的模式,留学也转为了在线学习。但碍于世界各国抗疫方式和抗议决心不尽相同,疫情可能会更加深刻地影响到未来一段时期内学生选择出国留学的意愿与积极性,对国际教育和整个留学产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自2012年研究编写以来,CCG已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七部《中国留学发展报告》蓝皮书。在全球疫情的持续蔓延中,此报告的出版为出国或来华留学工作的人员与涉及人才流动的各方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的参考。以下为《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0~2021)》蓝皮书报告要点:留学目的地国呈现更加多元化发展态势报告显示,在目前的国际局势下,我国留学呈现出以下十一种趋势:第一,留学目的地国呈现更加多元化发展态势。英国与美国先后遭遇留学人数持续增长的拐点,留学人数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根据IIE最新发布的《2020年门户开放报告》(The Open Doors Report 2020)统计数据,2019-2020学年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国际学生为1,075,496人,同比2018-2019学年下降1.8%,是2008年经济危机后赴美留学人数的首次下降。中国继续保持全球第三大留学目的地国位置。第二,发达国家留学相关政策走向不尽相同,国际学生流动格局或存在更多变化。报告分析,美国方面,拜登政府上台后,如何确保美国作为移民国家的价值观回归,怎样对留学和移民政策进行具体调整,能否有效挽救美国留学产业发展,仍有待进一步观察,但总体预期普遍向好。英国方面,英国脱欧的大背景下,来自欧盟国家留学生主要关心学费和签证问题,而来自非欧盟国家学生则更担心受民粹主义影响。在美博士留学生比例大幅下降 第三,在美博士留学生比例大幅下降,其他国家和地区将可能迎来高层次人才竞争的新机遇。根据报告,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留学国家,其博士留学生占比从2016年到2017年占比骤减至26%,同比下降了14个百分点。这与特朗普政府出台的各类限制留学生赴美留学、就业和移民等相关政策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博士留学生占该国博士生比例的快速且持续下降,对于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发达经济体来说,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经济发展速度和科技创新水平。从世界层面来看,美国留学政策的收紧,也不利于全球人才的培养与可持续发展,但由于留学总体需求存续,在美博士留学生比例大幅下降,其他国家和地区将可能迎来高层次人才竞争的新机遇。第四,疫情造成国际学生跨境流动受限,疫情防控前景不明,留学及相关产业面临严重危机。根据全球化智库(CCG)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0-2021)》蓝皮书,受疫情影响,美国多所高校收入大幅减少。在2020年春季学期短短几个月内,美国全境高校收入减少了80亿美元。英国官方估计,新冠肺炎疫情给英国高等教育带来的损失将高达190亿英镑,约合1733亿元人民币。第五,我国出国留学人数继续保持正增长,新冠肺炎疫情并未明显影响出国留学的实际需求。全球化智库(CCG)研究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持续蔓延,虽然给我国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但我国学生对于国际化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出国留学仍是重要的发展方向,只是会在全球疫情蔓延期间有所延迟。留学大众化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 第六,中国学生赴美留学人数或遇拐点,我国学生出国留学目的地多元化时代即将到来。根据全球化智库(CCG)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0-2021)》蓝皮书,虽然近15年来赴美留学人员总数持续增加,但其增长率自2009-2010学年以来持续下降的态势并没有明显改变,从2009-2010年的29.9%下跌至2019-2020学年的0.8%。特朗普政府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不力、中美关系持续走低的影响下,我国出国留学人员在留学目的地国选择上将可能进一步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不少计划出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将目光投向了留学环境及签证政策更为友好,疫情控制更为有效的国家和地区。2020年7月18日发布的《启德教育新常态下的留学现状报告》中的统计数据显示,选择赴日本、新加坡、新西兰的留学生比例均出现小幅提升,占比分别为4.54%、3.84%、2.51%。第七,自费留学仍然是我国出国留学的最主要群体,留学大众化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根据报告,父母与亲友的资助依然是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生最主要的留学费用来源,且该来源的占比从2013届到2018届一直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由2013届的89%上升至2018届的94.2%;另一方面,依靠国外大学或国外机构资助留学的学生占比则在逐年下降。在国际教育资源进一步开放、留学主要目的地国相对宽松友好的留学、就业及移民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留学生有了更加多元化的留学选择,更多中国普通家庭的孩子有了更多的机会出国深造。“在地留学”成为疫情期间新的替代选择 第八,中外合作办学在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地留学”将可能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全球化智库(CCG)研究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0-2021)》显示,得益于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快速发展,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出国留学有了新的应对方案,在中外合作办学高校中学习的“在地留学”正在成为新的替代选择。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外合作办学的实体机构以及具有良好合作关系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中方院校,正在成为本应在海外合作院校学习的中国学生开展线上和线下学习的重要载体,例如纽约大学的3000名中国留学生可以在上海纽约大学开展学习。海归返乡发展的热情持续升高,新一线城市吸引力较大第九,留学人员回国人数持续增加,拥有国际视野成为海归群体新的核心竞争力。报告显示,随着海归群体不断扩大,海归就业的紧张形势也进一步凸显。海归群体由2000年的13万人增长到2019年的423.17万人,增幅超过31倍。在海归发展优势方面,2019年的数据显示,“具有国际视野”取代“语言沟通能力强”成为其在国内发展的主要优势。第十,海归返乡发展的热情持续升高,新一线城市吸引力较大。根据CCG《2019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的调查结果,2019年,受访海归在选择回国发展城市时考虑得三个最重要的因素为:“经济发展快”“国际化程度高”和“具有多元文化,包容性强”。第十一,海归认可中企全球化发展成果,创业热情高。中国本土企业国际化飞速发展,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海归调查报告的统计显示,受访海归对中国本土领军企业的全球化发展成果较为认可。其中,“市场覆盖度”受到普遍认可,但“技术影响力”、“全球影响力”和“求职影响力”稍逊,这表明中国本土化领军企业在海归群体中有较好的认可度,但在提升综合人才引力仍有提升空间。建议国家给予其便利 着力解决海外留学生的实际困难与需求 为进一步促进中国留学发展,CCG从以下五个方面提出建议:第一,出国留学仍然是我国培养国际人才的重要渠道,未来留学目的地国可以有更多选择。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众多高校出现经费收紧甚至严重制约学校发展的情况,将可能会有更多高校参与到吸引留学生的竞争中来,对于学生选择出国留学来说可能会是一个较好的窗口期,但全球顶尖高校的竞争压力将会增加。因此,可以同时申请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多所海外高校,并在申请海外高校的同时申请参与国内实习,积攒相关领域经验,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欧美国家高校国内人员申请率升高而产生的竞争风险。此外,赴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留学情况向好,而前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是未来留学与发展相结合的另一趋势。第二,从服务贸易和全球人才培养角度诠释中国留学发展,加强中美各层面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实际上为美国乃至世界经济与科技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美国个别政客对中国留学生的无端指责甚至诬陷,除了满足其政治需求和民粹主义需要外,并不能满足国家发展的实际利益需要。第三,加大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支持力度,在创新试验区吸引更多世界著名高校建立分校。加大力度支持中外合作办学和国际学校在华的进一步发展,不仅能够减少疫情及主要留学生目的地国收紧的留学生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从长远角度来看,能够促进我国教育教学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第四,积极应对海外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留学生的影响,着力解决海外留学生的实际困难与需求。国家各有关部门应进一步了解海外留学生的情况,依据各无法在国外按时完成学业的留学生及留学生家长的情况及意愿,对症下药,为其求学路保驾护航。对于愿意回国继续学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阶段的留学生,国家可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对欲继续留在国外但因疫情无法进行线下或线上学习的留学生,建议国家给予其便利,倡议国内在服务好本校学生的情况下,仍有余力的高校帮助对应学科专业的留学生继续完成学习任务。第五,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发展,为海归群体和全球优秀青年人才提供更加完善友好的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海外留学生回国就业、创业的渠道和机制,提供并完善包括税收、工资、落户、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激励与保障措施。强调人才吸引政策在行业、区域、职业发展阶段等方面的差异性与针对性。基于疫情背景下人才回流的复杂性,应进一步发展国家及区域留学人才服务中心的统筹作用,有效协调各战略与组织部门,实现高端人才与优势产业的精准匹配。注重发挥高校、智库、企业人才研究部门、以及如欧美同学会等民间组织的联动作用,为更好地服务回流人才提供新的视角与建议。CCG长期从事全球人才流动与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研究。在过去的十年中,积极开展学术调研工作,连续多年发布一系列留学教育政策、人才竞争力、海归就业与创业环境等相关研究著作与报告,同时对于鼓励出国留学与中国的教育国际化问题亦进行了深入研究。致力于为我国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及教育的对外开放建言献策。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冲霄楼

2019京领国际学校竞争力榜单回顾 · 天津地区分析报告

2019年12月3日,“中国国际学校竞争力排行榜·2019”由京领新国际正式发布。去年是京领连续第二年发布中国国际学校竞争力榜单。本榜单以可获得的公开数据为基础,从国际认证竞争力、师资竞争力和升学竞争力三个核心维度,进行量化建模、综合加权评分及评级。由于美国本科与英国本科在学生录取评估上存在差异,去年首次将升学数据按照美国本科升学方向和英国本科升学方向分开统计。此次榜单中,美国本科方向上榜学校共有223所,其中天津地区有5所学校上榜;英国方向上榜学校共有192所,其中天津地区有4所学校上榜。以下为美国本科方向及英国本科方向天津排名前5的学校:美国本科方向英国本科方向在美国本科方向上,天津市表现最好的是法拉古特天津校区,位居天津榜首,全国排名第72;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国际部位居天津市第2,全国排名第112;天津惠灵顿国际学校位居天津市第3,在全国排名第115。在英国本科方向上,天津市表现最好的是天津惠灵顿国际学校,位居天津榜首,全国第84名;天津英华国际学校位居天津市第2,全国排名第107;天津泰达枫叶国际学校位居天津第三,全国排名第111位。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这几所学校吧~1.法拉古特天津校区:美国本科方向位居天津地区榜首,和平区唯一国际学校法拉古特天津校区在京领发布的榜单中位居美国本科方向第72名,天津地区排名第一。它是美国法拉古特学校的中国区旗舰校,是一所以培养学生进入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的全日制国际学校,也是天津和平区现有的唯一一所民办国际学校。办学多年来,学校以“培养具有中国底蕴的国际化领袖人才”为愿景,以“诚实、坚韧、自律、创新”为校训,多次荣获“美国硅谷东区联合高中区友好学校、美国国际教育发展协会会员学校、天津教育十大魅力学校”等荣誉称号。法拉古特学校天津校区师资竞争力在美国本科方向排名榜单中为23名。全校师生人数比例约为1:3,其中多位老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多位老师拥有海外留学/工作背景。学校50%的核心课程为外教教授,50%的中国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双语进行教学。在历届升学录取上,法拉古特天津校区100%的毕业生被美国综合排名前100的大学录取,其中50%的学生被美国综合排名前50的大学录取。升学竞争力在美国本科方向榜单中排名为126名。法拉古特天津校区秉承不断创新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力求让每一位孩子拥有宽广的视野、接受多元的文化、锻炼独立的能力,让每一位毕业生获得就读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一流大学的求学机会。2.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国际部:融中西文化,育国际英才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国际部同时进入美国本科方向和英国本科方向前200强,学校秉承“融中西文化,育国际英才”的办学理念,坚持“开放式教育”的办学特色,为国家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仅在外语外交领域就有百余位驻外使节,其中驻外大使18位。在2019年国际学校竞争力排行榜上,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国际部在美国本科方向排名112名,天津地区第二名。在英国本科方向上排名166名,天津地区第四名。学校每年保送到清华、北大等高校逾百人,被世界名校录取的学生逐年增多,高考成绩卓著,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多样化,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去年的国际学校竞争力排行榜上,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国际部升学竞争力在美国本科方向上排名52名,在英国本科方向上排名143名。3.天津惠灵顿国际学校:积极、慎思、独立、个性、包容天津惠灵顿国际学校也同时进入美国本科方向和英国本科方向前200强。学校以“积极、慎思、独立、个性、包容”为特质,以“勇气、尊重、正直、善良、责任”为价值观,让学生们在积极营造的关爱的学习环境里得到全面发展,能够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里灵活应变,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在2019年国际学校竞争力排行榜上,天津惠林顿国际学校在美国本科方向排名115名,天津地区第三名。在英国本科方向上排名84名,天津地区第一名。在学术与升学方面,惠灵顿学子表现优异。近20%的学生升入QS世界排名Top20的名校,超过40%的学生升入QS世界排名Top50的名校。天津校区的2019年A LEVEL成绩A-A*比例达到34%,IGCSE成绩A-A*比例达到62%。此外,学生们在戏剧、艺术、音乐及体育等方面的表现也十分出色,天赋与潜能得以充分发展。4.天津泰达枫叶国际学校:中西教育优化结合,实施素质教育同时进入美国本科方向和英国本科方向前200强的还有天津泰达枫叶国际学校,在2019年国际学校竞争力排行榜上,天津泰达枫叶国际学校在美国本科方向排名145名,天津地区第四名。在英国本科方向上排名111名,天津地区第三名。天津泰达枫叶国际学校在2008年5月创办,秉承“中西教育优化结合,实施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已经培养了10届高中毕业生近2500人进入加拿大、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深造。2019届毕业生被全球百强名校录取率超过了70%。5.哈珀国际教育天津分校:做有情怀的国际教育哈珀国际教育天津分校隶属于天津大学,在2019年国际学校竞争力排行榜美国本科方向上排名152名,天津地区第五名。学校引进北美系统的高中课程体系,针对中国学生赴海外留学的需求和特点,面对高一至高三的学生开设的全球先进的差异化教育体系-OSSD(加拿大安大略省高中学历教育)。目的是将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北美高中(大学预备课)系统课程、学习行为习惯等方面与世界名校全面对接。哈珀国际教育的任课老师具有公立高中任课多年以上经验,并在专科领域有突出的教学成绩。会按照每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自身条件的定制学习方案和教育方法,发挥他们的潜力,在哈珀国际教育天津分校的历届毕业生录取中,实现了加拿大安大略省高中毕业率、世界名校(澳大利亚排名前8,加拿大、英国 、新西兰排名前10,美国排名前100)录取率、签证通过率等三项指标的100%,分别来自于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意大利等多个国家。6.天津英华国际学校:仁者爱人,以人为本英华国际学校2000年建校,现设有天津武清中小学校区、附属鸿蒙幼儿园和天津·东丽校区,是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国际高中(剑桥项目、加拿大项目和美国AP项目)和留学生培养为一体的K12国际学校。学校办学质量卓越,口碑声誉良好,在2019年国际学校竞争力排行榜英国本科方向上排名107名,天津地区第二名。学校凭借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优异的办学成绩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民办中小学”、“品牌实力国际学校”、“中国口碑影响力国际学校”等荣誉称号,是一所具有清华、北大等多所重点高校自主招生资格的民办学校,是国内第七所具有“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入学考试”考点资质的学校,历届毕业生录取成绩优秀,多名学生获得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名校录取。小结此次榜单中,美国本科方向天津地区共有5所学校进入200强,英国本科方向天津地区共有4所学校进入200强,相信随着天津地区对国际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各个国际学校在升学、师资以及国际认证等方面都将有更强的竞争力。京领新国际也将会持续关注国际教育发展,推动行业内的公开化、透明化,促进国际教育市场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