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评职称的朋友都在说,我要需要省级期刊,我需要国家级期刊,我需要核心期刊,那大家到底了不了解这些期刊到底是怎么分类的?接下来就让小编给大家整理一下!保证是你从来没见过的分类!期刊级别第一级-T类:特种刊物论文,指在《SCIENCE》和《NATURE》两本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第二级-A类:权威的核心期刊,指的是国际通用的SCI、EI、ISTP、SSCI、A&HCI收录检索系统的论文(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检索为准),或同一主题发表在国内中文核心期刊的权威,论文中不包含其他报告总结。第三级-B类:重要核心刊物论文,指在国外核心期刊上刊登的论文(见《国外科技核心期刊手册》)或在国内同一学科的中文核心期刊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第四级-C类:一般核心刊物论文,指《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版》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第五级-D类:一般公开刊物论文,指在国内公开发行的刊物上(有期刊号"CN""ISSN" ,有邮发代号)发表的论文。第六级-E类:受限公开刊物论文,指在国内公开发行的但受发行限制的刊物上(仅有期刊号、无邮发代号)发表的论文。然后国内期刊分类广义分类为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期刊级别核心期刊分类:1.南大核心:又称CSSCI、C刊,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组织评定的,两年一评;2.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其建库历史最为悠久而且专业性强、数据准确规范、检索方式多样、完整、方便,是国内自然科学类最权威的目录,两年一评;3.中文核心:又称北大核心、北核,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众多学术界权威专家鉴定,国内几所大学的图书馆根据期刊的引文率、转载率、文摘率等指标确定的。08年之前四年一评,08年之后三年一评;4.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学科范畴主要为自然科学领域,是目前国内比较公认的科技统计源期刊目录,两年一评。其中南大核心和CSCD均有扩展版核心目录,一定要分清自己发表的期刊是源刊还是扩展版;5.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又称人大复印,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出版,该数据库从国内公开出版的近六千种核心期刊与专业特色期刊中精选全文并汇编而成,囊括了1995年至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各个学科。他是国内最具权威的文献资料宝库,严格意义来说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不属于核心期刊,但是很多学校和单位都把他等同于南大核心期刊。国内核心期刊权威度排行:南大核心>CSCD>中文核心>统计源核心非核心分类:1.国家级期刊:即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另外,刊物上明确标有"全国性期刊"、"核心期刊"字样的刊物也可视为国家级刊物;2.省级期刊:即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部、委办、厅、局主管的期刊以及由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学报(刊)其实国家从来没有对刊物做过级别之分,也就是在影响力和专业程度上没有省级和国家级的差别。所谓国家级期刊和省级期刊之分,主要为方便管理,根据期刊主管单位的级别而做了区别。即国家单位主管期刊为国家级期刊,省单位主管期刊为省级期刊。其实还有各高校比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或者是昆明理工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自己分类的A类B类C类期刊。这个就要因各校而异了。其实期刊分类还是比较简单,大家发表文章是一定要认清自己发表文章的刊物级别,千万不要花冤枉钱!大家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都可以评论或者私信我~~哦对了,很多小伙伴不知道怎么私信,关注之后在手机端就可以发私信了~~~
中国日报网3月29日电 3月28日,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揭牌仪式暨“百年大变局”高端对话会在威海举行。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威海市委副书记张宏伟、山东大学威海校区校长刘建亚、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党工委书记尹作升等出席揭牌仪式。揭牌仪式后举行了“百年大变局”高端对话会。来自国际关系、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城市环境等研究领域的七位专家围绕“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等共同为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揭牌。樊丽明希望国际问题研究院瞄准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围绕国家发展模式、大国关系、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思潮和全球治理等重大问题开展战略性、前瞻性、政策性研究,以打造大平台、构建大团队、产出大成果为目标,力争打造成为独具特色、国内一流的高端智库。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机制工作一处处长丁连普在讲话中希望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能够把握大势、发挥优势、引领趋势,将自身打造成为政府和社会信得过、用得着、离不开的新型智库,在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方面提供智力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山东大学特聘一级教授、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张蕴岭介绍了研究院有关情况。威海校区党工委副书记、国际问题研究院理事会秘书长赵玉璞宣读了贺信。高端对话会上,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黄仁伟做了以“大变局与中国”为主题的发言,详细阐述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间范围、具体内容以及将对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朱锋围绕“大变局与国际关系”做了发言,指出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视角思考中国如何应对未来、实现民族复兴,是大变局最重要的战略含义。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心伯结合“大变局与中美关系”话题表示,大变局的主线就是中美之间的权力博弈,这一态势将对21世纪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城市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围绕“大变局与环境气候问题”发表观点,指出气候变化领域的南北两大阵营正在逐渐转换为发达国家板块、新兴经济体板块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板块,这三大板块之间的互动和博弈将对世界秩序重建产生重大影响。此外,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林宏宇、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王晓红、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丽娟等也分别围绕“大变局与世界秩序”、“大变局与国际贸易格局重构”、“大变局与世界经济发展”等主题发表了观点。与会学者普遍认为,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新兴国家对世界秩序的议程设置能力不断增强,中国要抓住机遇,为世界秩序的变革作出应有贡献;在当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盛行的背景下,搭建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的“三零”架构逐渐成为国际贸易大趋势;面对世界经济的新趋势以及全球化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应合力应对。据悉,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的成立将有效整合山东大学全校的国际问题研究力量和资源,就重大国际理论与现实问题开展研究,依托下设研究中心开展工作,力争建成具有中国特色、山东风格的国际问题高等研究院与高端智库。来源:中国日报网
版权声明:来源(首发):微信公众号《技能Tools》是不是有的小伙伴论文都发了好几篇了,但对一些期刊的专业术语还云里雾里,这期为大家介绍一些国内外学术期刊的一些基本常识情况,投稿前对一些期刊常识有个大概的了解,做到心里有底。由于文章涉及内容比较多,先来个小目录理理。国内期刊核心期刊所谓核心期刊其实就是由一定的遴选体系筛选而产生的期刊,目前,在国内一共有七大核心期刊遴选体系:1.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我们常说的中文核心)2.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又称“C刊”);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也是我们常听说的“统计源期刊”;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5.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6.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7.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如果期刊被同时被两种核心期刊遴选体系认定为核心,那么该期刊就是双核心期刊,入选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和南大CSSCI核心期刊为通常意义的双核心期刊。普刊普刊是相对于核心期刊来说的国内的合法刊物,正常情况下,分为省级、国家级,但是经过某部门或者团体筛选,成为核心的刊物就脱离了省级、国家级的划分,统一成为核心期刊,普刊发表容易,对文章内容要求也较低。省级期刊与国家级期刊实际上,国家从来没有对刊物做过级别之分,也就是在影响力和专业程度上没有省级和国家级的差别。所谓国家级期刊和省级期刊之分,主要为方便管理,根据期刊主管单位的级别而做了区别。即国家单位主管期刊为国家级期刊,省单位主管期刊为省级期刊。国家级期刊一般说来,国家级期刊,即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另外,刊物上明确标有“全国性期刊”字样的刊物也可视为国家级刊物。省级期刊省级期刊,即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各部门、委办、厅、局、所,省级社会团体和机构以及各高等院校主办,在新闻出版部门有登记备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A类、B类、C类期刊A类期刊、B类期刊、C类期刊等是在高校或其他研究机构论文答辩、科研项目申报、学术水平评估等场合经常出现的提法,容易与核心期刊相混淆。从国家层面,并没有对期刊的此类划分。A类、B类期刊等的划分是各单位根据相关政策文件,结合自身研究优势,从国内外核心期刊数据库进行筛选,把和本单位研究方向结合最近的、办刊质量好的刊物,划归为A类期刊,其次为B类期刊,再次为C类期刊,以此类推。因此,A、B、C类期刊等级的划分,是由各个单位根据自己的科研考核标准制定的,不同单位标准也不同。C刊“C刊”是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的简称,与C类期刊不同,C类期刊是各单位根据本单位考核标准制定的内部划分,而“C刊”则专指CSSCI期刊。国外期刊SCI、EI、ISTP(现称CPCI-S)是世界著名的三大期刊文献检索工具,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世界三大顶级期刊:《Nature》、《Science》、《Cell》。我们搜索下载外文文献的时候经常会看到Elsevier、Springer的字样。以上是我们最常听到的国外期刊的相关内容,那我们接下来了解一下国外一些学术期刊及检索系统的概况。这里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上面提到的Elsevier、Springer(不只这些)是出版商的名字,出版商那里拥有期刊文献版权,即拥有文章的全文内容,所以我们下载文献的时候会看到这些出版商的名字。而我们常说的SCI、EI只是文献索引数据库,他们从出版商那里收集某些期刊论文的公开信息数据(题目、作者、摘要、参考文献)储存到自己的数据库里,然后再添加一些自己的信息,比如分类号之类的东西,然后对这些信息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参数,比如SCI每年推出JCR(期刊引证报告,后文有介绍)等。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SCI、EI数据库里看不到文章全文内容的原因。其实EI隶属于Elsevier旗下,获取数据还是很便捷的;而我们常见的SCI、SSCI、CPCI都是Thomson Reuters(汤森路透)旗下的。说到底(以SCI为例),SCI是ISI出版的《科学引文索引》,只是个检索工具,而我们投稿是投给SCI源期刊(即SCI数据库索引所依据的杂志)。EIEI(The Engineering Index,工程索引)是美国工程信息公司出版的著名工程技术类综合性检索工具。是世界上最大的工程信息提供者之一,早期出版印刷版、缩微版等信息产品,1969年开始提供EI Compendex数据库服务。EI以收录工程技术领域的文献全面且水平高为特点。EI收录5000 多种工程类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科技报告和专著。收录范围包括核技术、生物工程、运输、化学和工艺、光学、农业和食品、计算机和数据处理、应用物理、电子和通信、材料、石油、航空和汽车工程等学科领域。1995年以来美国工程信息公司开发了称为“EI Village”的系列产品。工程索引(EI)目前主要有三个版本: EI Compendex光盘数据库、EI Compendex Web数据库、Engineering Village 2。2009年以前,EI收录包括三种类型:被EI Compendex标引文摘(核心数据)收录、EI Page One题录(非核心数据)收录、会议论文。EI Compendex数据库从2009年1月起,所收录的期刊数据不再分核心数据和非核心数据。但是还分为期刊检索和会议检索。也就是源刊JA类型,会议CA类型,相比而言,JA的含金量要高一些。Web of Science、SCI、ISI概况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是国际知名的科技信息研究与服务机构、学术信息出版机构。1992被加拿大汤姆森公司的分公司Thomson Scientific & Healthcare收购,即为Thomson ISI。ISI成立以来,先后推出了SCIE、SSCI、ISTP、A&HCI和ISSHP等许多著名的学术研究检索工具和数据库。Web of Science是美国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基于WEB开发的产品,是大型综合性、多学科、核心期刊引文索引数据库,提供引文分析。是一个由多个文献检索数据库组成的平台,旨在支持科学和学术研究。Web of Science(WoS)以ISI Web of Knowledge(http://apps.webofknowledge.com)作为检索平台。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WoS核心合集)是该平台上的首要资源,也是世界上重要的科学和学术研究引文索引,具体数据库构成看下图。当然了ISI Web of Knowledge检索平台除了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外还收录了其他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数据库,具体详情看下图。无论是在数据库还是数据深度方面,对于Web of Science平台数据库的订阅各个机构都不尽相同。当你查阅的时候,可以选择不同的数据库进行精准查询。下图所示为我所在机构订阅的数据库列表。SCI与SCIESCIE是SCI扩展版,SCI收录3000多本自然科学期刊,SCI系统出版形式先后出现过四种:最开始是印刷版(SCI Print),后升级为光盘版(SCI CDE)和联机版(SCI Search),最后发展成网络版,SCI也扩充到8000多本期刊,更名为SCI-Expanded(SCIE), 成为一个重要的数据库。其中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的SCI-EXPANDED(SCIE)就是SCI的网络版。SCI收录的期刊档次更高一些,但有时候也会发现SCIE收录期刊的影响因子可能比SCI还高,可能跟学科不同有关系。二者在选刊上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是收录的期刊数不同。随着网络版的普及,SCIE就是SCI,慢慢趋于通用,都是指Web of Science平台上的SCI-Expanded数据库。现在Web of Science检索平台上已经看不到SCI了,只有SCIE期刊数据库。但仍有部分院校重视SCI及SCIE的区别,所以这些院校的同学投稿前要多加注意了。ESCIESCI(新兴资源引文索引,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是Web of Science核心集合的新指标。与SCIE、SSCI、A&HCI成并列关系,但ESCI的收录期刊的标准低于SCI、SSCI、A&HCI,是普通期刊入选这三大索引的必经之路。ESCI的推出让普通期刊在进入SCIE 数据库前,或质量降低的SCIE期刊被剔除前多了一个缓冲带(所以说ESCI期刊并不是正式的SCI期刊,只是进入到SCI期刊的预备队)。ESCI的推行让期刊的收录路径更趋清晰,使期刊的分级更趋合理。ESCI的推出使得WoS期刊数据库更多地收录那些在学术领域己经具有地区性影响力的期刊,并且更早的追踪到新兴的领域和趋势,从而扩大WoS期刊数据库的收录范围和评价规模,更能大幅增加WoS期刊论文的被引频次。ESCI 期刊的论文都可以在Web of Science的核心数据库中查到(所以说别以为WoS核心合集里能检索到的都是SCI),但是每年的JCR中不报道这些ESCI期刊的影响因子,同时,ESCI期刊的引用也不会被计入影响因子的计算(有待考证)。Master Journal Listhttp://mjl.clarivate.comMaster Journal List 是汤森路透公司提供的ISI收录的期刊总列表,收集了ISI所有数据库的期刊,通过这个网站你可以查询某个期刊被ISI Web of Science平台上的哪个数据库收录了,也可以查询某个期刊是不是SCIE期刊,同时可以查到是不是SCI期刊,甚至也可以查到是不是ESCI期刊等等。ESI(摘自百度百科)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是由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SI)于2001年推出的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ESI是汤森路透基于SCI和SSCI所收录的全球11000多种学术期刊的1000多万条文献记录而建立的计量分析数据库。ESI对全球所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SCIE、SSCI库中近11年的论文数据进行统计,按被引频次的高低确定出衡量研究绩效的阈值,分别排出居世界前1%的研究机构、科学家、研究论文,居世界前50%的国家/地区和居前0.1%的热点论文。ESI针对22个专业领域,通过论文数、论文被引频次、论文篇均被引频次、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和前沿论文等6大指标,从各个角度对国家/地区科研水平、机构学术声誉、科学家学术影响力以及期刊学术水平进行全面衡量。所有统计数字每两个月更新一次。ESI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普遍用以评价高校、学术机构、国家/地区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工具之一。JCR、影响因子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汤森路透每年出品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的一项数据。现今JCR是基于SCIE期刊数据库的(它的SS版本对应SSCI数据库)。JCR对包括SCI收录的3800种核心期刊(光盘版)在内的8000多种期刊(网络版)之间的引用和被引用数据进行统计、运算,并针对每种期刊定义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五年影响因子、被引用半衰期等指数加以报道。一般于每年的6月份公布前一年各个期刊的影响因子等数据。并非所有期刊都有影响因子,必须是被Web of Science检索平台的SCIE和SSCI数据库所收录的期刊才会有相应的影响因子等数据。一个期刊的影响因子,指的是该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一种刊物的影响因子越高,也即其刊载的文献被引用率越高,一方面说明这些文献报道的研究成果影响力大,另一方面也反映该刊物的学术水平高。因此,JCR以其大量的期刊统计数据及计算的影响因子等指数,而成为一种期刊评价工具。影响因子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JCR期刊分区(这部分内容采摘自LetPub官网)目前,根据JCR分区表对SCI论文进行评价的模式已被国内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采纳,因为它有利于鼓励科研工作者向本学科的高级区域投稿。国内主流参考的SCI分区依据主要有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制定的分区(简称中科院分区,又称中科院JCR分区)以及汤森路透JCR的Journal Ranking分区两种,两种分区方法都是按照学科进行的,它们均基于SCIE收录期刊的影响因子基础之上。在国内,中科院期刊分区表则被更多的机构采纳以作为科研评价的指标。中科院JCR分区由于不同学科之间的SCI期刊很难进行比较和评价,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世界科学前沿分析中心(原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针对目前SCI期刊的影响因子等因素,以年度和学科为单位,对SCI期刊进行4个等级的划分,每年10月份发布最新年期刊分区数据。SCI期刊中科院JCR分区查询方式:微信搜索小程序“中科院期刊分区”。期刊学科划分中科院JCR分区表对所有期刊的学科划分如下:大类学科:医学、生物、农林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工程技术、数学、物理、地学、地学天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及综合性期刊,共13个大类。小类学科:13个大类下面又分出176个具体的不同学科类别。需要注意的是,一本期刊只可属于一个大类学科,但是一本期刊却可以属于多个不同的小类学科。例如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只属于“工程技术”的大类学科,但具体可进一步细分为5个小类学科。期刊分区方法中科院期刊分区依据也是基于一个期刊的影响因子,但是采用的是三年平均影响因子,优点是减少了有些期刊影响因子逐年波动较大带来的不稳定因素。具体方法:根据13个大类学科,分别将各大类的SCI期刊由3年平均影响因子划分为1区(最高区)、2区、3区和4区四个等级。中科院分区的1区到4区的期刊数量不等,呈金字塔状分布,前5%为该类1区、6%~20% 为2区、21%~50%为3区,其余为4区。Top期刊中科院分区表的大类分区中还会遴选出一些优秀的Top期刊,2015年以前top期刊遴选规则如下:大类1区期刊直接划入Top范围内;2区中2年总被引频次指标位于前10%的期刊也归入Top期刊集合。2015年,在上述定量测度规则的基础上新增同行评议的考量因素。对于少数期刊,尽管不在上述定量方法划分出来的top期刊的范围中,但经过科学共同体评议,被认为是高学术影响力期刊,直接被采纳加入top期刊;2016年扩大top期刊范围,小类1区期刊设置为top期刊。汤森路透JCR分区期刊学科划分汤森路透JCR的Journal Ranking没有设置大类学科,只分为176个具体学科,也就是中科院分区表中所指的小类学科。期刊分区方法Journal Ranking以当年的影响因子为基础,每个学科分类按照期刊当年的影响因子降序排列,平均分为Q1、Q2、Q3和Q4四个区,Q表示Quartile in Category(学科分区)。汤森路透分区中期刊的数量是均匀分为四个部分,前25%为该类1区、26%~50% 为2区、51%~75%为3区,其余为4区。合并/更名期刊的处理方式中科院分区表是基于JCR的数据,但对于JCR中期刊刊名更名/合并的情况进行数据规范处理。对于变更刊名的期刊,JCR会保留两个刊名,会计算两个影响因子。中科院分区表会将变更前期刊数据合并到变更后的期刊,且重新计算影响因子,只保留变更后刊名和ISSN。下面一张图对两种分区方法进行了对比期刊自引我们在投稿过程中偶尔也会遇到期刊要求或是引导作者去引用1-2篇他们刊物的文章,从而提高他们期刊的影响因子。自引(Self-citation)在SCI期刊编辑出版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在学术圈中也属于比较正常的现象。一个期刊的自引率超过30%就算高了,大家投稿时就该多注意了。Web of Science数据库平台可以检索到期刊的去自引影响因子;登录LetPub网站可以查询某个SCI期刊的自引率,同时也可以查询影响因子、中科院分区、是否为OA期刊、期刊官方网站以及期刊投稿网址等数据。https://www.letpub.com.cn/index.php?page=journalappCN与ISSN类刊物“CN号”是“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简称。所谓CN类刊物,是指在我国境内注册、国内公开发行的刊物。该类刊物的刊号均标注有CN字母,通常被称之为CN类刊物。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在国内发行的连续出版物(期刊、杂志、报纸等)必须有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CN刊号。否则视为非法出刊。“CN号”由字母“CN”和6位数字及分类号组成,CN为中国的国名代码,前2位数字为地区代码,后4位数字为地区连续出版物的序号。分类号与刊号用“/”隔开,比如机械工程学报的CN号为“11-2187/TH”,期刊的分类法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基本大类划分。“ISSN号”是“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编号”的简称。所谓ISSN类刊物,是指国际连续出版物(期刊、杂志、报纸等)。ISSN号是根据国际标准ISO3297制定的连续出版物国际标准编码,其目的是使世界上每一种不同题名、不同版本的连续出版物都有一个国际性的唯一代码标识。该类刊物的刊号前标注有ISSN字母,我国大部分期刊都配有“ISSN号”。ISSN由8位数字组成,分两个部分:序号和检验码,ISSN可以作为一个检索字段,从而为用户增加了一种检索途径。正规刊物一般都这两个刊号。国际刊号不是很难办到的,因为国外对杂志管理得很松散。但是CN刊号则不同,我们国家对杂志登记管理得是很严格的,只能是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而且必须在新闻出版局登记,接受年审等各项审查,在新闻出版局登记的刊物才有CN刊号。所以大家选择期刊要擦亮眼睛了。OA期刊OA(或称开放存取,Open Access,简称OA)是国际学术界、出版界、图书情报界为了推动科研成果利用互联网自由传播而提出的科技信息开放获取的理念。OA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s)是指读者可以免费在线获取同行评议论文的期刊,由于其开放获取的特点,有利于国际上科研成果更有效地传播,不受到科研机构购买数据库的限制。OA期刊这种模式可以使一些研究成果被更多读者了解,因此很多科研人员喜欢发表开放获取的期刊,尤其是那些被SCI收录的OA期刊。OA期刊模式开放存储(绿色OA)作者在论文发表后将论文存储到机构或专业知识库(即作者自存档),立即或延迟一段时间(一般为6到12个月)后开放发布。知识库自身并不进行同行评议。但它们保存的文献通常是在别处经历了同行评议过程的。知识库可以包含预印本、刊本或两者都有。开放出版(金色OA)开放出版是指期刊论文发表后通过互联网立即免费阅读。开放出版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整个期刊开放出版,所有论文均免费阅读,简称开放期刊;二是期刊本身以订阅为主,部分论文可在交纳论文处理费后开放阅读,简称开放论文。无论是绿色OA还是金色OA都是一种对最新学术成果采取的迅速开放和交流的方式。通讯作者、第一作者投稿的时候,期刊会要求一位通讯作者,通讯作者会收到所有的期刊通知,包含审稿进度、同行评审意见以及审查结果等。虽然期刊认为通讯作者只是单纯的行政角色,在一些国家文化里这个角色与资历相关,国内也有这个现象,通讯作者通常是项目领导或高级研究员,他们的通讯地址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变动。万一项目领导刚好是贡献最多的人,他可以同时担任研究的第一与通讯作者。通讯作者往往指课题的总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和把关。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联系人,而不是简单的“通讯联系人”。最重要的是,担负着文章可靠性的责任。负责与编辑部的一切通信联系和接受读者的咨询等。实际上如果从知识产权上来说,研究成果算是通讯作者的。通讯作者的好处是能和外界建立更广泛的联系,一些杂志会约你审稿、写综述。第一作者一般是本文工作中贡献最大的研究人员,同时是具体工作的主要执行者,第一线操作的实施者和原始数据的收集和处理人,又是初稿的执笔人,对研究结果和数据的真实性负首要责任。通讯作者可以是论文的任何作者。要是一篇论文有数个作者,通讯作者可以是他们中的任何一位。换句话说, 通讯作者可以是第一, 第二,第三,第四作者等。关于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署名原则,虽然是有国际通行惯例的,却因学科、国家和地区、课题组的习惯风气而异。在中国现阶段的学术评价体制中,有点过分强调第一作者的作用(当然了有的机构不是),甚至在评奖考评、职称晋升时,第一作者的权重远大于通讯作者,所以投稿文章的第一个名字一直是最抢手的位置。共同第一作者按照国内期刊署名方式,如果一篇论文有多个作者,按照贡献大小排名的,就按照第一作者第二作者...这样依次排名,评职称时,第一作者也只认可1个人,不能同时有2个人享受第一作者的职称加分。而SCI英文期刊不同,第一作者可以有多个,即共同第一作者。有些影响因子高的期刊甚至可以有4-5个第一作者。当然了这可能基于这些作者对论文的贡献同样大小或者项目难度大合作完成等情况。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微信公众号《技能Tools》作者个人收集整理,如文章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作者,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权益;如有纰漏,欢迎随时批评指正;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新智元报道 来源:Clarivate Analytics编辑:肖琴、鹏飞【新智元导读】2018年度SCI期刊影响因子最新发布,Nature、Science、Cell三大神刊排名前列。新智元摘取其中有关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机器人学等领域的期刊并做简要介绍,希望对读者选择投稿期刊、阅读前沿技术论文有所裨益。今天,2018年度SCI期刊影响因子正式出炉!Clarivate Analytics发布了最新年度期刊引用报告(JCR),2018年度共有12538种期刊被收录(不过有25本期刊的影响因子为 0),其中影响因子大于20的期刊有75种。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影响因子大于5分的期刊超过1000种,其中多了几个中国期刊的名字。中国大陆几本重要SCI期刊2018年度影响因子排名第一的仍然是神刊 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其影响因子达到223.679,比去年的244.585有所下降。 10分以上期刊有275本,5-10分期刊有731本。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它不仅是衡量期刊价值和曝光的指标,同时也是衡量期刊的学术水平、以及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接下来,新智元以Artificial Intelligence、Machine Learning、Robotics等为关键词,摘取了今年度JCR收录SCI期刊中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机器人等相关的期刊并作简要介绍。最后,我们列举了JCR Top 31(影响因子>30)的重磅级期刊(几乎被Nature屠榜)。(注:不完全统计,如有遗漏请谅解。)三大重量级科学期刊:人工智能与神经科学结合的研究NATURE(《自然》)排名:13影响因子:40.137Nature 是世界上最早的科学期刊之一,也是全世界最权威及最有名望的学术期刊之一,首版于1869年11月4日。虽然今天大多数科学期刊都专一于一个特殊的领域,Nature是少数依然发表来自很多科学领域的一手研究论文的期刊。在许多科学研究领域中,每年最重要、最前沿的研究结果是在Nature中以短文章的形式发表的。人工智能领域也有诸多开创性、突破性的研究发表在Nature,包括AlphaGo,AlphaGo Zero等。Nature 也是新智元报道人工智能前沿技术重点关注的期刊,登上Nature的封面报道可以说是所有科研工作的荣誉。今年以来,Nature封面登载了中国科学家关于“仿生群体机器人”的突破性研究;利用AI解码大脑活动,直接从大脑信号中合成语音;以及复活死亡后的猪大脑等重磅研究,引起广泛关注。新智元 × Nature:Nature重磅封面:复活死亡大脑!Nature重磅:华裔科学家成功解码脑电波,AI直接从大脑中合成语音中国籍博士一作登Nature封面:仿生群体机器人问世,工程学重大突破!SCIENCE(《科学》)排名:14影响因子:41.037Science是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AAAS)出版的一份学术期刊,为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该期刊的主要关注点是重要的原创性科学研究和科研综述,此外Science也发表科学相关的新闻、关于科技政策和科学家感兴趣的事务的观点。同Nature一样,Science期刊涵盖所有学科。Science同样是新智元报道人工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与疾病研究、脑科学的结合等重点关注的期刊。新智元 × Science:Science重磅:史上首次!MIT研究用AI控制动物大脑活动【Science重磅】DeepMind生成查询网络GQN,无监督学习展现3D场景最新Science:类脑“人造突触”实现运算存储同步,能耗仅需计算机的十分之一《细胞》(CELL)Cell(《细胞》)是由美国Elsevier出版公司旗下的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发行的杂志,主要刊登全世界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最重要的原创性成果。 《细胞》刊登过许多重大的生命科学研究进展,与Nature和Science并列,是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杂志之一。能够在《细胞》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是生命科学研究者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评选诺贝尔奖、竞选院士、展示大学和科研机构研究实力的重要依据。人工智能与神经科学结合的重要研究,也有很多发表在《细胞》上。新智元 × CELL《细胞》重磅连发:记忆可“遗传”!神经活动影响后代基因表达【AI造梦】哈佛大学用GAN+遗传算法,创造图像控制猴子大脑影响因子排名Top 1000的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领域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IEEE模式分析与机器智能汇刊》排名:96影响因子:17.730《IEEE模式分析与机器智能汇刊》,简称PAMI,是IEEE最重要的学术性汇刊之一。《IEEE模式分析与机器智能汇刊》主要发表有关计算机视觉和图像理解的所有传统领域,有关模式分析和识别的所有传统领域,以及机器智能的部分领域的论文,特别关注用于模式分析的机器学习。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Learning Systems《IEEE神经网络与学习系统汇刊》排名:209影响因子:11.683《IEEE神经网络与学习系统汇刊》发表涉及神经网络和相关学习系统的理论、设计和应用的技术论文,重点是人工神经网络和学习系统。Information Fusion《信息融合》排名:242影响因子:10.716Information Fusion旨在介绍多传感器,多源,多进程信息融合领域的所有发展,从而促进多学科之间的融合。该杂志是传播信息融合领域研究与开发各方面信息的重要期刊,所发表文章强调三个方面之一:架构,算法和应用,以及涉及基础理论分析及其现实问题应用的论文。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T SYSTEMS《国际智能系统杂志》排名:478影响因子:7.229ACM TRANSACTIONS ON GRAPHICS《美国计算机学会图形学汇刊》 排名:591 影响因子:6.495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ural Systems《国际神经系统杂志》排名:610影响因子:6.4《国际神经系统杂志》是一本双月刊的同行评议期刊,关注自然和人工神经系统的信息处理。主要发表涉及这一课题的物理,生物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和工程等的各个方面的原创性贡献。贡献包括研究论文,评论,通讯和致编辑信。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VISION《国际计算机视觉杂志》排名:691影响因子:6.071《国际计算机视觉杂志》,简称IJCV,介绍计算机视觉这一快速发展的领域的最新科学与工程进步。普通文章介绍广泛关注的重要技术进步,调查文章提供有关主题的最新技术的述评论文和/或教程演示。IEEE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Magazine《IEEE计算智能杂志》排名:736影响因子:5.857《IEEE计算智能杂志》旨在向读者介绍计算智能设计和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强调面向应用的开发,成功的工业实施,设计工具,技术评论,计算智能教育和应用研究。NEURAL NETWORKS《神经网络》排名:754影响因子:5.785《神经网络》杂志是世界三大历史悠久的神经模型学会的期刊:国际神经网络学会(INNS),欧洲神经网络学会(ENNS)和日本神经网络学会(JNNS)。《神经网络》杂志对有关神经网络任何方面及相关计算智能方法的文章感兴趣,涉及行为学,脑建模,学习算法,数学和计算分析,以及使用神经网络概念和技术的工程和技术应用。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美国计算机学会通讯》排名:870影响因子:5.41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IVIEW《人工智能评论》排名:968影响因子:5.095Knowledge-Based SYSTEMS排名:965影响因子:5.101KNOWLEDGE-BASED SYSTEMS是一本国际性,跨学科和面向应用的期刊,侧重于使用基于知识的(KB)技术来支持人类决策,学习和行动的系统;强调KB系统的实际意义;其计算机开发和使用;涵盖KB系统的实施:设计过程,模型和方法,软件工具,决策支持机制,用户交互,组织问题,知识获取和表示以及系统架构。附录:1000名以外的JCR入榜人工智能相关领域期刊列表(6000名以内)JCR排名Top 1000的机器人学期刊Science Robotics《科学机器人子刊》排名:79影响因子:19.4《Science Robotics》是全球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Science》杂志的子刊,于2016年12月6日正式创刊发文。 《Science Robotics》旨在促进机器人设计、理论和应用多个领域领域里不同研究学科的交叉应用,并对机器人领域的政策、社会话题和伦理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IEEE机器人学报》排名:592影响因子:6.483Soft Robotics《软体机器人》排名:606影响因子:6.406Soft Robotics(SoRo)是一本创新的同行评议期刊,关注移动机器的软材料的科学与工程。SoRo在多学科范围内结合了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力学,数学建模,生物聚合物化学,计算机科学和组织工程等方面的进步,提供能够在形状和大小上发生重大改变以适应各种环境的机器人的新方法。这些新技术为各种目的提供重要应用,包括手术,辅助医疗设备,紧急情况下的搜索和救援,空间仪器维修,矿山检测等。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OTICS RESEARCH《国际机器人研究杂志》排名:675影响因子:6.134《国际机器人学研究杂志》是一本经过同行评议的科学杂志,内容覆盖机器人领域的运动计划中传感器和感官解释,运动学等主题。该杂志成立于1982年,由Sage Publications出版。附录:1000名以外的JCR入榜机器人学期刊列表JCR 2018全榜Top 31期刊(影响因子大于30)最后,上表列出了2018年度JCR报告中影响因子最高的22种期刊,影响因子均大于30。
当我们发表论文时,不仅要关注这个研究本身,更需要根据当下主流的社会环境对整个研究的需求来对研究的价值进行判断,并考量研究方法的适切性。有些很适合某一类研究的研究方法在其他研究中并不一定有效。很多论文的发表与相关的政策、制度紧密相关,因此研究与实践要与当下社会意识形态与政策结构相关联。例如有些高校要求老师们必须在国际期刊上面发表论文(如SSCI期刊),但是我们应该知道社会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没有一个政策是永恒且必须遵循的。同时,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扩大,中国研究者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将会得到更多的支持。接下来易智编译就和大家一起来看下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章的几个问题。一、在国际期刊上可以发表综述类文章吗?在国际上发表综述类文章是一件很有难度的事情。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文献综述在一篇论文当中具有怎样的地位和作用。文献综述表示的是作者对自己所研究领域的系统化认识,包括研究的理论基础、相关研究的系统概述以及支持这个研究进展的相关证据等。完成文献综述需要仔细阅读并且综合回顾所有相关文献。更重要的是,文献综述不仅仅是概述,更是作者对于本次研究问题深层次的整理和认识,它是一个对前人研究成果与作者对该类研究的理解与认识的综合体。其次,文献综述类的文章如果可以发表,一种情况为作者是一个领域内非常杰出的人才。另一种情况是作者对某个领域中公认的理论或观点有了全新的、独特的认识与理解,这样才有可能被杂志社所接受并发表,但是这个难度很大。所以易智编译建议大家,如果有类似想法的话,还是不要在这一方面花费很大的精力。二、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文章的影响力呢?想要提高自己文章的影响力,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参考文献,特别是英文文献。如果你想让自己的文章具有说服力,你需要参考与你的研究领域相关的文献与研究过程,这样才能告诉读者你的研究是有依据、且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果你的文章是发表在中文期刊上,那你可以引用中国的一些研究者的论文。但是,如果你的文章需要发表在国际期刊上,最好尽量多的引用国际上的著名文献,当然不是说所有文献都必须是英文的,但是大部分应该是英文文献。因为国际期刊的编辑对于中国的一些研究并不熟悉,所以你需要对国际上现有的研究做一个详细的综述。很多期刊在论文发表前的评审阶段会对所引用的文章原文做非常细致的追溯,所以一定要保证引用文章的准确性与质量,这样才能体现整个研究的质量与水平。另外,在引用文献时不要过多地引用自己的文章。其次,你可以将自己已经在中国发表的论文通过各种方式,例如咨询提供论文翻译的公司,机器翻译或者人工翻译等,将其翻译成英文文章,并放在类似于Academia.e等学术平台上。这样其他研究者就可以通过谷歌学术搜索引擎发现你的研究。如果你的文章被其他人引用就可以增加你的学术影响力。将文章翻译成英文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请尽量去尝试,这是将你的研究推广到国际范围内的一个很有效的途径。三、论文写作完成以后,如何找到合适的期刊投稿呢?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重点关注期刊自身的特点,并且以此作为参照来选择适合发表自己论文发表的期刊。例如,根据文章的研究范围去选择该文章是发表在区域性期刊还是国际期刊上。如果你是中国人,论文内容是基于中国国情的研究,那么发表在中国国内的期刊上会比较合适。同时,还要考虑论文面向的读者是理论研究者还是实践研究者,如果是面向理论研究者就选择偏向于理论方面的期刊,如果是面向实践研究者就选择实践方面的期刊。(2)认清论文的研究方法并以此来选择期刊。比如,论文使用的是质性研究方法,国际上有很多对质性研究感兴趣的期刊,那就可以选择这些期刊投稿。这样做会增加自己的论文被录用的概率。(3)选择期刊的时候要注意该期刊的编辑或编辑委员会发布稿件的要求,注意让自己的论文符合相关要求。其次,是要仔细阅读目标期刊中已经发表的文章,查看一下论文的语言表达方式、参考文献的引用等方面是否与期刊中已经录用的文章相似。这样可以也增加投稿被录用的概率。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想法,无论我选择中文或英文期刊,我只要选择SSCI中的期刊就好,但是这样会增加论文发表的难度。所以,在期刊的选择上不要仅局限于SSCI期刊。对于其他数据库中的期刊,可以通过谷歌学术搜索影响论文录取或退稿的相关因素:比如期刊的出版频率和文章数量、投稿论文的接收率、文章从投稿到发表的时间以及期刊是否开放访问等因素来进行选择。论文的发表途径总体来说包括两种:(1)直接发表在可开放获取的期刊上:这些期刊有直接免费获取文章或缴费后获取文章两种方式;(2)发表在非开放访问的杂志上:这种情况下需要判断是否可以转载到其他可以开放访问的数据库中,比如某些可以被谷歌学术公开搜索到的数据库。一种情况是需要等待一段时间之后才可以转载。还有一种情况是访问时需要收费并且不能转载到其他数据库中。四、已经向国际期刊投稿后,还需注意什么?很多论文发表都不是一次通过的,都需要进行反复修改和评审。所以当你收到杂志社“需要修改”或者“请重新提交”等要求时,不要认为是自己的文章被拒稿了,这说明你的文章很有可能被录用。当你的文章被要求修改并重新提交时,编辑部会将主编和外审评论者的意见汇总起来反馈给你。请结合自己实际的研究情况认真考虑,修改有问题的地方,但是不需要遵循每一位评论者的建议,对没有采纳的意见标注出具体的原因。对原始文稿,修改使用修订视图,将文章修改的痕迹显示出来,并重新提交修订版本的修改稿。这样会让编辑更加清楚文章修改的位置以及文章修改之后与原稿的差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对论文进行查重,保证论文的查重率。另外,从投稿到录稿中间会有一定的审核时间,在没有得到所投杂志的确切答复之前,不要将一篇文章同时提交给两家杂志,这会影响到你的学术声誉。
文|社评君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学术人员的科研水平也在逐步提高。衡量科研水平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看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近年来,中国学者发表在国际期刊上的论文数量越来越多。据2018年《科学日报》所作的统计,2008年至2018年10月,我国学者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排名前进到世界第4位,发表论文共被引用2272.40万次,排在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这些数据说明,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看,我国的科学研究水平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可是,在这些光鲜亮丽的数据背后,不容忽视的是另一个事实,那就是我国论文撰写过程的学术不端行为,严重的污染了我国的学术空气。近日,媒体报道,就在刚过去的4月份,国际知名期刊《多媒体工具与应用》撤销了中国学者论文30多篇,这些论文的署名单位不乏像浙大、北航这样的名校。撤稿期刊所声明的撤稿原因包括论文存在图片造假、同行评议造假以及操纵作者身份等学术不端问题。虽然学术期刊撤稿事件并不少见,但是同一期刊这么大批量的撤稿则不多见,这无疑又一次解开了我国学术圈的遮羞布。之所以说是又一次,是因为类似学术不端行为已经频繁发生,而这些当事人不乏蜚声业界的学术大咖。比如,去年11月份,一位署名为Elisabeth Bik的前斯坦福大学助理研究员在社交媒体公开指出,我国某名牌高校校长曹某多篇论文存在实验图片“不当复制”问题。学术圈子里混的一些“小鱼小虾”学术不端行为可能没人关注,但是一位如此重量级的大咖出了这样的问题,无疑是对我国学术圈的一个重创,掀开了那些亮丽数据掩饰之下的遮羞布。去年1月29日,首医科大校长饶毅实名举报武汉大学医学院李红良教授、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细胞所裴钢院士以及上海药物所耿美玉研究员论文造假。指控的问题包括图片显示的实验结果存在涂抹、拼接痕迹,图片显示的实验结果是从别的图片复制、粘贴而来,这都是非常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有相关学者(Lei Lei& Ying Zhang,2017)分析了从1997年-2016年共20年间中国被撤稿的SCI论文,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检索这些撤稿论文的撤稿记录,用于判断论文被撤回的原因,研究发现中国学者被国际期刊撤稿,接近四分之三的稿件撤稿原因是由于学术不端问题,而其中剽窃最多,欺诈次之,虚假同行评议排第三。小结:国际知名期刊撤稿30余篇中国论文,再一次揭开了学术圈的遮羞布。文中所列举的问题表明,尽管中国近2h0u年来,学术论文数量增长快速,但是与此同时暴露出的中国学者学术诚信问题也越发严峻。中国学者并没有表现出与论文发展数量同步提高的科研诚信。当然,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不合理的职称评定标准,学者急功近利的思想、论文发表的压力等,都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参考文献:Lei,L., & Zhang, Y. (2017). Lack of Improvement inScientific Integrity: An Analysis of WoS Retractions by Chinese Researchers(1997–2016).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 1-12.本文由“辣社评”原创首发,请尊重作者权益。/完/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亚太地区安全问题研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美国斯坦福大学2006—2007年Pantech客座高级研究员。曾先后于1994年到1998年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任一等秘书、参赞,2002年到2003年在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任参展,2004年到2005年任外交部朝鲜半岛事务办公室主任。曾先后参与了关于朝鲜半岛问题的日内瓦四方会谈,以及关于朝核问题的北京六方会谈,并于2005年在第四轮六方会谈中,策划和执笔起草了“9.19共同声明”,该文件成为六方会谈各方迄今为止均承诺遵守的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共同纲领。杨希雨自2010年起还兼任博鳌亚洲论坛研究院执行副院长,负责博鳌亚洲论坛有关活动的主题议题规划,及论坛相关研究报告的组织与撰写工作。
近日,199篇中国学者论文遭遇一国际期刊“撤稿”,将学术界一直存在的论文造假问题再度推至风口浪尖。这一医药领域的SCI期刊为《欧洲医学与药理学评论》(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在其最新发布的 24 卷上批量撤稿 199 篇(含重复37篇)中国学者的论文。这是继2017年《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ogy)撤稿107篇论文后,中国学术界所面临的最大规模的国际撤稿事件。根据《欧洲医学与药理学评论》官网消息,这次被撤稿件所涉单位包括复旦大学、四川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医科大学、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陕西省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海军总医院、山东省立医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等。该杂志给出的撤稿原因是“论文作者涉嫌学术不端并且没有回复编辑部的质询”。12日,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的一位教授告诉第一财经,事实上,对于遭遇论文撤稿的作者,校方并没有制度上的惩戒措施,而该项目申请的资金也难以追回。只是在评职称时,该论文不再作为一项参考依据。他还表示,论文从发布到被撤稿,经常存在很长的时间差。在这段时间里,该论文可能被其他学者引用,进而造成误导。此外,即使论文被撤,也依然存在着有学者接着引用的现象。故而,依靠撤稿来规范学术不端的行为,无法治本。值得注意的是,在2017~2019年间,《欧洲医学药理学评论》发表的论文中,中国大陆地区发文量位列第一,占比约80%。其中,青岛大学发文数达153篇,位居机构排名的第一位。这个备受中国学者青睐的期刊的学术质量如何?根据2019年国际期刊“SCI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百分比排行”, 2017~2019年间,该期刊的SCI影响因子依次为2.387,2.721,3.024,上升明显。所谓SCI影响因子,是指该刊前二年发表的文献在当前年的平均被引用次数。其中,SCI影响因子破3,则是反映该刊物的学术影响力较大的一个关键门槛。然而,由于该期刊自引率高,学术界“打假”人士伊丽莎白·比克(Elisabeth Bik)曾指称其存在人为操纵SCI影响因子的嫌疑。截至2020年底,该刊的自引率高达 28%,去除自引后,SCI影响因子将大幅度下降。2020年2月以来,克莱德(Smut Clyde)、Elisabeth Bik、TigerBB8等一线科研工作者在世界范围内拉响“学术打假”行动。《欧洲医学药理学评论》则是被质疑文章灌水的重灾区之一。Smut Clyde还提到,该杂志涉嫌资本运作。以审稿流程为例,目前,该杂志有两种审稿通道:标准通道和快速通道。在价格方面,后者比前者提高了一倍,起步价为1800欧元,相当于人民币约14300元。快速通道可保证快速同行评审(即作者会收到来自编委组所给出的专家建议),但不保证接收。一旦接收,40天内可以确保论文刊印。附加费用则精确到每张图和每张表。《欧洲医学药理学评论》的“论文注水”问题,也被国内科学家捕捉到。在中科院2021年1月1日发布的《国际期刊预警名单(试行)》中,8本国际期刊被列入高危名单,其中5本为医学领域期刊,《欧洲医学药理学评论》正在其列。根据2020年2月科技部发布的《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对于发表在“黑名单”和预警名单学术期刊上的论文,相关的论文发表支出不得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中列支。不允许使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奖励论文发表,对于违反规定的,追回奖励资金和相关项目结余资金。
发表论文,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在国际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在国内学术界盛行多年。为何是这样?这就是上个月被教育部科技部破除了的“SCI至上”所导致的。用论文篇数代替论文价值,虽然是本末倒置,不合逻辑,然而还是形成了风气。因为论文数量与个人的奖励、绩效、职称以及单位的名声直接挂钩。在个人内在激励和单位外在激励的双重作用之下,许多人为发表而发表,不求有价值,只求能发表。不由得让人感慨,金钱刺激的作用真大啊。1、国际期刊是一桩大买卖。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有收益就会有成本。用经济语言来说,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这话有些不好理解。举个例子。比如一名很好的运动员,到了上大学年龄的时候,面临退役上学和继续当运动员两种选择,也就是面临两个机会。当选择退役上学这个机会时,就必然放弃继续当运动员这个机会,你放弃的当运动员机会就是机会成本。这个成本有多大?可能是每年几百万的收入。那么,具体到发表“SCI论文”这件事情上,个人得到了享受奖金、考绩和职称方面的机会,单位也享受了提高名声的机会,成本又在哪里?是个人付出了成本,还是单位付出了成本?都不是,而是国家付出了巨大成本。奇怪吗,惊讶吗。个人收益,国家亏损。这是怎么回事?往下看。投过稿的人都知道,即使国内期刊,有的也是要版面费的,几百、几千的都有,本人见到最多的是8000元(肯定还有更高的;声明一下,本号从来不将稿件投给此类杂志)。基本程序是,在通知你稿件被录用和可能刊用的期数时,告知你费用若干,同时还有银行账号和汇款地址。这就是说,先交费,再发稿;不交费,录用也要被撤销。国际期刊更是如此。在西方,一切都是买卖。SCI版面费是多少?没有统一价格,这与文章的字数相关。有的上千欧元,有的几千美元。有的说,Scientific Reports费用为每篇1300多美元,Nature旗下的Nature Conmmunications每篇费用高达30000多元,可能是3000—4000美元的比较多一些,各个期刊都有明码标价。2、中国学者投稿国际期刊一年费用近百亿。第一个数据:10年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面上项目经费总额为8,075,650万元,这些费用可以支付国际期刊论文、国内期刊论文等方面的费用。这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共发表国际期刊论文380314篇,国内期刊论文406102篇;专著44867部;发明专利43253项。假设每种科研成果的成本花费均等,那么10年间经费总额度与科研产出之比约为9.23:1。也就是说,每篇论文的经费成本平均为9万余元(粗略估算)。380314篇论文多少钱?342.2826亿元。第二个数据:参照上述SCI的收费标准,每篇按3500美元计算,汇率又按1:7计算,上述380314篇论文多少钱?第三个数据:有一个研究报告认为,2016年SCI收录中国学者的英文论文321,266篇,科研经费成本大约为295.56亿元人民币(包含少量国内英文版刊物)。如果按照上述每篇按3500美元计算、汇率又按1:7计算,为78亿左右。有专家也估计,中国学者在国外刊物发表文章的版面费 每年达到数十亿元人民币。上述三个数据,由于统计口径不同,数据不一。但是,本号觉得第三个数据可能靠谱一些,因为2016年发表的论文有准确数据,用稿价格也有数据,汇率也是准确的,三个准确的数据计算出来的结论应该不会太离谱。这只是SCI收录中国学者的英文论文321,266篇所花的费用,仅此就是78亿左右,加上其它国际期刊,一年应该在100亿左右。3、一艘航空母舰多少钱?一年国际期刊投稿多少?中国改造辽宁号航母时,购买“瓦良格号”的花费为20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3亿元。改造辽宁号航母的花费约2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20亿元。两者加起来221亿多人民币。中国学者一年在国际期刊上投稿多少钱?100亿左右。这是什么概念?中国学者两年在国际期刊发论文的花费,相当于一艘航空母舰。你震惊吗?你想得到吗?仅仅是这些成本吗?远远不是。我国科研人员完成的论文发表在国际刊物上,版权归国外刊物拥有,国内同行阅读这些文献必须再花巨额资金购买国外文献数据库的使用权或者订购国外的刊物。粗略估计,全国211高校每年购买国外文献数据库的使用权花费大约十几亿元人民币,这笔费用仅仅是一年时间的使用权,并没有购买到永久性的文献。如果加上一年购买国际期刊使用权的十几亿,两年足够建造一艘辽宁舰!4、中国学者国际期刊发文是“倒贴为西方服务”!早在2014年9月,施一公就在“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第三届年会”指出,我们的大学和研究所的科研工作实际是在为西方免费劳动,而且有时还付费在西方发表文章,等于倒贴为西方服务,这是我国大学导向的最大问题。注意施一公所说的“等于倒贴为西方服务”这句话,与上述分析完全吻合。中国学者等于两年就送给西方一艘航母!施一公还说,我们的大学在科研上的导向,就是指挥师生在西方杂志出版文章。我们的科研成果写成英文,发表在西方杂志,而我们的工程师反而无法学习我们的最新成果,因为这些西方杂志订阅费用十分昂贵,国内少有企业订阅;而且大部分工程师很难看懂英文文章。这与前面的分析相一致,一年仅购买国际期刊使用权就是十几亿。5、别的国家对我们进行技术封锁,我们却是倒贴送上科研成果!那么,仅仅是两年送给西方一艘航母吗?远不是。国家海量科研经费资助的科技项目,所取得的成果变成论文主动送给洋人共享,可是一些国家却对我们搞技术封锁。这一正一反,损失多大?这种做法傻不傻?看来破除“SCI至上”,实际意义远非纠正在学术评价、人才评价上本末倒置、导向扭曲的问题这么简单,还有经济利益等许多方面的因素。中国学者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相当于两年送给西方一艘航空母舰,真的是“倒贴为西方服务”,而且是人家封锁科技、我们倒送科技,你觉得是这样吗?(本文为原创,首发;文中资料与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参考消息网7月7日报道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冯玉军教授近日在《现代国际关系》刊文,就我国国际问题研究方法论提出若干思考建议。经征得作者同意,本网摘编该文主要观点于此,供读者参考: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世界秩序、经济发展以及社会思潮都与以往有着极大的不同。与此同时, 中国也正加速走向国际舞台中心,其在地区和全球层面所产生的影响和引发的反应强烈而又广泛。这也决定了当下及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崛起的地区和国际环境要远比前些年复杂,战略机遇前所未有、战略风险也前所未有。乱云飞渡之际,如何正确地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全方位了解竞争与合作的对象并为正确决策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界的历史性重任。在曾经的一段时间,中国的国际问题学界为西方舶来的各种“主义”、“流派”、“范式”所充斥;此后,又出现了一些大而空洞的概念和口号,外国人听不懂,中国人不明白。这其中的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方法论缺失、错误导致的。因此,要整体性地提升中国国际问题研究的水平,就必须从改进国际问题的研究方法入手。走出思维误区 大千世界的变化是快速、复杂、深刻的,而人类的认知过程与思维方式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因此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永远是一个不断趋近于真理的动态过程。把握世界脉动,要突破僵化教条的思维误区,避免刻舟求剑,力求明察秋毫、见微知著。风起于青萍之末,任何重大的战略变化都会有初始的细微征兆。要突破思维惯性和滞后性,增强研究的敏感性与洞察力。更全面、准确地把握世界变化的脉动,是从事国际问题研究和做出正确战略决策的重要前提。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人们看到了美国在金融危机中所受到的重创,看到了美国的政治极化和社会分化,看到了前所未有的“特朗普现象”和美国“退群”,据此得出了“美国加速衰落”的结论。但我们还需要关注另外的重要信息——美国在受到重创之后,也在逐渐进行自我修复。其所有拥有的科技与工业优势依然巨大,并在军事领域的多个重要方面依然占据领先地位。这一切都意味着,尽管美国国内政治分野加剧、两党政治斗争激烈,但美国的综合国力并未实质性衰减。从这一案例可知,在评判国家实力的时候,我们应从方法论上反思和超越过于简单、粗放的总指标模式——如比较国内生产总值、军事支出和国家能力综合指标(CINC)等。因为这些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只能测量国家拥有的资源规模,而忽略了国家的成本和资源利用效率问题。世界变化的本身异常复杂,更何况今日为达成特定目的而展开的信息战、宣传战、心理战以及混合战此起彼伏,各种障眼法、迷魂阵不一而足,经常导致“眼见并非为实”。因此,把握世界脉动,要突破简单化的思维误区,避免人云亦云。一段时间以来,有关美元国际地位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一些专家对美元资产在俄罗斯国际储备中的份额急剧下降,黄金和其他货币所占份额相应上升的现象做出了过于政治化的解读,他们认为这是世界“去美元化”的又一证明,表明了美元的国际地位在进一步衰落。但如果对比美国和俄罗斯两国的金融实力以及近年来双方的金融博弈,特别是考察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外汇交易以及国际贸易结算中的全面数据,就不能不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这不是俄罗斯信心满满的“去美元化”,而是迫不得已的“避险措施”。其真实的涵义在于,在受到美国强力金融制裁而且担心被踢出“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背景下,俄罗斯不得不尽量减少外汇储备中的美元资产,以防在极端情况下遭受更大损失。更何况,当时美联储的加息政策日益明朗,这意味着包括美国政府债券在内的债券价格势将缩水。在此情况下,俄罗斯压缩美元资产完全是一种理性的“经济行为”,而不是具有高度政治意味的“去美元化”。把握世界脉动,要突破孤立、静止、片面的机械唯物论思维误区,走出非黑即白、非好即坏、非敌即友的“二元论”陷阱,以复合性思维观察世界。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国际问题的传世之作,如《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沙皇俄国政府的对外政策》、《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等以高屋建瓴的战略视野、深邃的历史洞察力给我们今天的国际问题研究树立了值得认真学习的典范。就方法论而言,他们非常重视从全局、整体和联系当中把握事物的全貌和本质。中国老一辈的国际关系学者在国际问题研究方法论领域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陈启达先生突出强调,要充分研究客观世界存在着的多维辩证关系。这种多维辩证关系在国际问题领域中主要表现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阶级因素与非阶级因素之间、历史的继承性与历史的变异性之间、正面因素与反面因素之间、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之间、宏观与微观之间、性质与数量之间、内因与外因之间、共性与特性之间”,他强调“正确的研究方法应该全面地掌握这九对关系的两个方面,而不能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这种全面考察、相互联系的方法对于破解孤立、片面、僵化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式是十分有益的。与以复合性思维观察世界的方法相对应的实践行为,是用多元平衡手段处理外交。在国际议事日程日益复杂、多重博弈趋于紧张的现实面前,不选边站队、搞多元平衡成为绝大多数国家的务实外交选择。此外,把握世界脉动,还要走出“阴谋论”思维误区,以扎实深入的研究把握国际大势背后的真相与规律。“阴谋论”的认识论基础是“不可知论”,反映的是其鼓噪者的懒惰和无知。2014年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不少人断言这是美国和沙特联手打压俄罗斯的地缘政治阴谋。但实际上,这更多是美国“页岩革命”导致的后果:随着美国非常规油气的大规模开发,国际油气市场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传统油气出口国沙特、俄罗斯起初为争夺市场份额竞相压价销售,继而又为避免恶性竞争而联手“限产保价”。这才有了以前无法想象的“欧佩克+”,才有了在叙利亚问题上立场相左的俄罗斯总统普京与沙特王储萨勒曼在2018年G20阿根廷峰会上击掌相庆的离奇场面。树立复合性思维当今世界,最大的特征就是“变”。变的速度加快、变的幅度增强、变的方向调整、变得更加复杂而难以捉摸。但无论世界变得如何复杂,人类的理性需要理解之,国家的决策需要理解之。因此,就出现了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一是要清楚今天的世界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二是要调整我们的认知框架,用复合性思维来观察、理解、认知日益复杂的世界。首先,当代国际关系的议事日程更趋复杂。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下地缘政治、大国关系主导国际关系不同,当代国际关系的内容极大丰富,技术进步、人口增减、金融安全、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人文互动、宗教因素、大规模传染病等都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构成要素,而且这些要素本身及其相互关系都是多向度、多维度甚至是相辅相成的。其次,国际关系行为主体更加多元。冷战结束后,民族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曾经相对下降,全球化浪潮一度高涨。但近年来,国家主义却在世界政治中重新抬头。全球物流、人物、资金流、信息流较前受阻,“国家间政治”再次回潮。与此同时,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宗教派别、利益集团、部族团体甚至个人等非国家行为体都在对国际事务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把国际事务再视为“小薄饼”,而是要看作“多层蛋糕”。要在多层次上来观察当代国际关系体系,国际层面、国家层面、集团层面、个人层面的诸现象都需要深入剖析。第三,国际关系的运行方式更加复杂。一方面,随着网络技术特别是社交媒体的广泛运用,国际信息空间既高度趋同、即时,又高度混乱、鱼龙混杂。各种“假消息”“假新闻”满天飞,“可控混乱”与“混合战争”也大行其道。另一方面,在大规模战争风险下降的同时,各种制裁战、金融战、宣传战、心理战、情报战以及多形式、新形态的地区冲突却甚嚣尘上,国际关系体系呈现出高频振荡的不稳定状态。认识复杂世界需要复合性思维。这种复合性思维必然不同于传统的线性思维,简单地认为世界发展只有一种可能、一种方式、一条轨道。我们应要把当代国际关系放在多棱镜下细心观察,唯有如此,才能看到其七色光谱和斑斓底色;世界是混沌的,不是“非黑即白”、不是“非好既坏”,不能用冷战时期的“阵营思维”来处理对外关系,“一条线、一大片”式的写意手法已经无法适应当今需要“精细化”计算的战略需求。这种复合性思维必然是开放体系。不仅需要从自身经验和判断出发,更要善于倾听他者的声音;不仅要关注当下,更要关注历史与未来;不能仅仅就事论事,就政治谈政治、就经济谈经济,而是要看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社会等不同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与多频互动;不能把国内事务与国际关系相互割裂,而是要深刻认识到内外两个大局的深度互动,认识到两个大局“浑然一体”的一面。这种复合性思维应该是由历史发展、世界比较以及中国利益三维坐标共同组成的立体化体系。理解复杂世界,必须正确处理好理论和历史的关系。很多人拿着抽象的理论去阉割现实,而没有将当今世界放在历史长河中来考察,这是万万要不得的。我们不能完全不要理论,但在理论和历史之间,可能历史镜鉴要比抽象的理论更加重要。更重要的一点是,对于中国来说,任何时候都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理解复杂世界、处理对外事务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和扩展中国的国家利益。否则,我们的研究就可能找不到方向,甚至可能会走入歧途。摆脱“伪命题”国际关系中的各种现象纵横交错,国际问题研究也经常被不同类型的“伪命题”所困扰。作为哲学和逻辑学概念,“伪命题”有其自身的界定。与这种严谨的专业哲学术语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今天我们所说的“伪命题”通常是指不真实的命题,既指该命题不符合客观事实和科学道理,也指无法断定其真假,既非先天分析命题、也非后天综合命题的“无意义命题”。实际上,它包含了无实质意义的伪概念、不成立的伪问题和无法证实或证伪的伪陈述等多种含义。时至今日,在国际问题研究领域仍然流传着形形色色的“伪命题”,道听途说、以讹传讹,不仅干扰学术研究、耽误学生获取知识、影响民众理解世界,甚至误导国家决策。在诸多国际关系“伪命题”中,最不靠谱的就是一些耳熟能详的地缘政治理论了。比如,麦金德有关“谁统治了东欧,谁就统治了欧亚大陆腹地;谁统治了欧亚大陆腹地,谁就统治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谁就统治世界”的论断不仅被诸多学者所引用,甚至被一些国家作为制订对外政策的理论支撑。大英帝国和沙皇俄国曾为争夺“世界岛”展开了惊心动魄的“大博弈”,德国地缘政治学家豪斯霍费尔也推出了控制“世界岛”计划。即使在当下,当涉及有关阿富汗、中亚、中东事务以及俄美关系问题时,也经常听到一些学者言必引这一地缘政治学说的“金科玉律”。然而,麦金德的三段论推理本身就是一个包含伪概念的巨大逻辑陷阱:究竟哪里是“世界岛”、谁能清晰确定它的范围?谁、怎样、何时可以占据“世界岛”?如何才能证实或者证伪“统治了世界岛就可以统治世界”?这一切,都是一笔糊涂账。较之地缘政治理论的明显缺陷,石油峰值论和增长极限论由于放大了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备受推崇,但实际上,其理论假设也大有可以推敲之处。石油峰值论源于上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石油地质学家哈伯特发现的矿物资源“钟形曲线”规律。他认为,作为不可再生资源,任何地区的石油产量都会达到最高点,石油峰值是指某一区域(全球、地区、国家、油区等)石油产量的最大值及其来临的时间,达到峰值后该地区的石油产量将不可避免地开始下降。罗马俱乐部于1972年发布的《增长的极限》报告断言,由于石油等自然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因而经济增长不可能无限持续下去。这两种理论假设带有浓厚的消极悲观色彩,是“未来学悲观派”的典型代表。如果按照他们的假设,人类真的应该尽早制订“流浪地球”计划了。这两种假设的理论及社会价值在于关注了特定资源的总体有限性,并提出了通过对全球性问题的系统研究,提高公众全球意识,改善全球治理从而使人类摆脱所面临困境的必要性。但其方法论的缺陷在于“静止、孤立、封闭地研究和看待事物,对战术接替和战略接替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忽视了自然资源的无限可能性和人类推动技术进步的主观能动性。实际上,一方面,技术进步使人类开发利用石油资源的可能性不断提升,近年来页岩革命所带来的世界能源市场剧变即是明证,没有人能够预测“石油峰值”何时到来;另一方面,技术进步使人类不断掌握利用非常规碳氢化合物(如可燃冰)、太阳能、风能、氢能的能力,从理论上讲,人类拥有利用自然资源的无限可能。国际关系领域的“伪命题”得以存在和流传有诸多复杂的原因。一是简单的“一元化”思维,过度强调单一因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而忽视了多种因素合力的影响;二是不合理地使用连串的因果关系以得出某种意欲之结论,犯了将“可能性”转化为“必然性”的逻辑错误;三是由于某种思维定式的制约。大变局下,摆脱国际关系“伪命题”对于中国至关重要,只有以立体多元的视野、开放包容的胸襟看待自己、观察世界,才能真正把握世界脉动,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实现“历史回归”近年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的部分领域存在“去历史化”或者说“空心化”现象。就事论事、炒作新奇概念以及貌似高大上、实则假大空的“理论推导”贻害无穷。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大变局下,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必须将国际关系史、外交史、中国对外关系史纳入研究和思考的视野,实现“历史回归”。实现国际问题研究“历史回归”,必须要树立深邃的历史观,把现实问题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加以考察,而不能拘泥于一时一事;实现国际问题研究“历史回归”,必须全面呈现、还原历史,只有在丰富翔实的“大数据”支撑下,才能做到以史为鉴;实现国际问题研究“历史回归”,还要学会进行科学的历史比较。国际问题研究是与国际战略运筹、对外政策实践具有高度相关性的学科领域,在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深刻演变、中国发展与外部世界高频互动的今天,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必须承担起时代的责任,始终以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从改善研究方法入手,在由世界发展、历史比较和中国利益为坐标轴的立体空间里,开展科学性、前瞻性、针对性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全立位地获取和传播真知识、实学问,提出专业化、建设性、切实管用的政策建议,着力提高综合研判和战略谋划能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梦想的伟大目标做出切实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