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贸易行业发展研究|千际报告革命篇

贸易行业发展研究|千际报告

第一章行业概况贸易行业是指主要经营品种、范围基本相同的商品生产者和商品经营者形成的以专业化经营为特征的贸易主体群体。同一贸易行业内的经营主体既可以是不同所有制形态的企业,也可以是非企业的经营者个人。贸易行业的形成促使商品经营专业化和相对独立化,在贸易流通领域获得了稳定的形式,出现了明确的产业、行业分工。贸易行业的出现是社会分工在贸易流通领域不断深化的结果,是贸易流通产业内部的分工,按照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属于一种产业内的特殊分工。贸易作为物品与货币的大规模流通方式,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在物流、支付、信息传递方式各个方面持续进化。随着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开放程度的提高,进出口和国内贸易都在持续发展。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生产商到消费者的通道畅通程度大幅度提高,生产商的规模和集中程度提高,降低了成本,自主实现贸易功能。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居间贸易组织生存空间逐步被压缩。贸易的发展和作为中间人/分销商的居间贸易组织的发展出现割裂。图贸易主体类别世贸组织WTO《2019年度世界贸易报告》显示,自2005年以来,服务贸易年均增长5.4%,而货物贸易年均增长4.6%。服务贸易已约占全球GDP的一半,占发达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三,在发展中经济体中的比例也正在迅速增加。到2040年,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中所占的比例可能会增加50%。联合国贸发会议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贸易至19万亿美元,服务贸易至6万亿美元,2020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32.16万亿元人民币,贸易顺差为3.7万亿元。第二章商业模式和技术发展2.1 产业链价值链商业模式2.1.1 产业链我国进出口贸易行业的上游主要是集装箱行业、港口和船舶行业等;下游行业是批发和零售行业。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进出口商品的结构来看,行业的发展较为充分,各领域的进出口近年来增长速度较快,各领域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随着国家对于进出口的支持政策的不断加深,进出口贸易行业出现供给端的产能过剩,随着我国在进出口领域的去产能的持续推进,进出口领域的供给将更加合理,行业的发展将更加积极有序。图进出口贸易行业产业链结构图进出口贸易运作程序2.1.2 商业模式2011年以来,服务贸易迅速扩张,发展速度超越商品贸易。服务业在发达经济体的GDP占比从1950年的40%上升到目前的75%左右,而许多发展中经济体也越来越以服务业为基础。在有些国家这种趋势的发展甚至比发达经济体还要快。分销和金融服务是全球交易量最大的服务种类。分销和金融服务分别占服务贸易的近五分之一,商业存在(GATS模式3)是全球服务贸易的主要模式。商业存在是通过外国分支机构提供服务的服务模式(GATS模式3),占2017年服务贸易的58.9%,其次是跨境交付(GATS模式1),占比接近30%。服务业增值约占国际商品和服务贸易总价值的一半。但是服务贸易成本几乎是商品贸易成本的两倍。数字技术将在未来进一步影响服务贸易。到2040年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有望增长50%。图企业开拓国外市场的方式 大宗商品贸易模式:大宗商品主要指可进入流通领域、非零售环节、具有商品属性、用于工农业生产与消费使用的大批量买卖的物质商品,一般处于最上游,被广泛作为工业基础原材料。大宗商品具有交易量巨大、同质化程度强、流通性强、价格波动受供需状况影响显著等特征,且可设计为期货、期权作为金融工具,更好的实现价格发现功能并规避价格波动风险。传统大宗商品贸易模式主要分为自营和代理两类。 进出口贸易模式:进出口贸易通常包含进口环节和出口环节;均可分为自营业务及代理业务(即自营进口、自营出口、代理进口、代理出口)。由于进出口贸易属于跨境交易,较国内贸易而言,进出口贸易交收货周期长、交易环节复杂、贸易对手方互不信任,且易受汇率波动影响、贸易合作国家反倾销政策及外汇管制政策影响。2.2 技术发展物流及供应链行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贸易的发展。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是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管理,在其他技术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信息技术的发展成为本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因此供应链管理技术的核心就是信息技术在本行业的应用。目前,信息技术呈现系统化、网络化的特点。与之前信息分散于独立的个体之间不同,信息技术及互联网的应用使得供应链信息大范围整合成为可能。先进的技术使分散在各部门的活动结合起来,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协调、整体规划,进而实现社会性的各部门、各企业之间低成本的数据共享,使之前一些存在于理论之中的供应链整合出现实现的可能,将极大的推动供应链管理服务行业的发展。2.3 政策监管贸易行业自律性组织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该会是经政府批准设立的物流与采购行业综合性社团组织,主要担负贸易行业自律职能,负责组织实施行业调查和统计,提出行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及经济立法建议,参与商品流通与物流方面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订及修订等。此外,贸易行业的服务领域如涉及特定管制行业的,需要取得相关行业的准入许可,如医疗器械、道路运输等领域。随着我国加快外贸转型升级,贸易高质量发展工作稳步推进,国内稳外贸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企业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市场主体活力不断增强,我国外贸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加快的长期趋势没有改变。疫情发生以来,商务部会同各地方、各部门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措施,从复工复产、财税、金融、信保、参展、法律援助、防疫物资保障等全方位为外贸企业排忧解难。随着密集出台的各项稳外贸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各地外贸企业复工复产呈现加快恢复态势。第三章行业估值、定价机制和全球龙头企业3.1 行业综合财务分析和估值方法图综合财务分析图行业估值及历史比较贸易行业估值方法可以选择市盈率估值法、PEG估值法、市净率估值法、市现率、P/S市销率估值法、EV/Sales市售率估值法、RNAV重估净资产估值法、EV/EBITDA估值法、DDM估值法、DCF现金流折现估值法、NAV净资产价值估值法等。3.2 行业发展和驱动机制及风险管理3.2.1 行业发展和驱动因子全球贸易体系:WTO前身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7年10月30日在日内瓦签订,并于1948年1月1日开始临时适用),是全球性的,是联合国相关组织。被称为“经济联合国”。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关贸总协定”与世界贸易组织并存1年。世贸组织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B)一起被称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国外贸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2019年进出口总值30.51万亿元人民币,贸易新设市场主体1275.3万户,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41782亿元。2020年,我国外贸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对主要贸易国进出口全面增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势良好。商务部等部门又出台了《关于扩大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意见的通知》,要求在稳定出口的同时进一步扩大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自由贸易。3.2.2 行业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贸易行业面临的风险1) 运输风险。由于贸易企业通常需要进行远距离的货物运输,因此其所面临的运输风险非常大,尤其是海上运输的风险。海上运输可能会遇到风暴、大雾、雷雨、海啸等各种类型的自然风险,从而导致进行货物运输的船只出现各种无法预料的情况,包括搁浅、沉没、失踪等,而这将造成贸易企业货物的巨大损失。除了自然风险之外,海上运输还有可能遇到海盗,使得运输的货物被劫甚至贸易企业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也会受到严重的威胁。由此可见,运输风险是贸易企业所要面临的一个重大风险。2) 国际环境不稳、政策变化风险。国际环境不稳、政策变化也是贸易企业所要面临的一个重大风险。3) 金融风险和客户风险。金融风险和客户风险也是贸易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4) 信用风险。主要包括合同履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以及贸易结算时银行等机构存在的风险。3.3 竞争分析外贸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和扩大开放政策的共同作用下,我国贸易进出口均实现两位数增长,2019年进出口总额相加为9400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23%,2013年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呈现震荡上行走势,在经历了2015-2016连续两年下滑之后,进出口贸易总值重回上升通道,2018年,全国进出口贸易总值首次突破30万亿大关。据贸易行业分析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外贸发展呈现了总体平稳、稳中提质的态势。全年进出口贸易总值为31.54万亿元,同比增长3.4%。2020年,在疫情的影响下,我国对外贸易“稳中提质”需要在优化国际市场布局上做好文章。商务部就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提出了“拓展30个左右重点市场,提升发达国家市场,拓展发展中国家市场”的目标,这为进一步实现对外贸易市场多元化提供了新的努力方向。与此同时,需要在优化贸易方式上下力气。商务部提出的“推进35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14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将能够为新的外贸经济形态的做大做强提供更多的支撑,从而进一步转变对外贸易管理思路和监管体制,为外贸持续稳定增长的制度性环境建设提供新经验。3.4 中国主要参与企业图A股及港股上市公司1) 物产中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0704.SH]:前身为浙江省物资局,集团坚持"一体两翼”战略(以供应链集成服务为主体,金融服务和高端实业为两翼),拥有各级成员公司390余家,员工近2万人。多年名列世界500强。物产通全球,产业惠天下。坚定不移走专业化之路,变革创新,追求价值创造,加快实施“流通4.0”,致力于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组织者。2) 厦门国贸[600755.SH]:公司系厦门国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控股子公司,是一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始创于1980年,1996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供应链管理、房地产经营和金融服务三大核心业务。多年名列世界500强。3.5 全球重要竞争者2020年《财富》发布的世界500强排行榜中,贸易行业共计19家企业上榜,营收共计11736.23亿美元,9家企业营收超500亿美元。托克集团位居榜首,营收1714.74亿美元。三菱商事株式会社、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排名第二和第三,营收分别为1359.40亿美元、1005.22亿美元。中国贸易商业10家企业上榜,但是排名较为靠后。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位居榜单第4-5名,营收分别为803.76亿美元、721.49亿美元。物产中大集团、厦门建发集团有限公司位列第9-10名。1) 托克集团:新加坡托克集团Trafigura Group (Trafigura Pte Ltd.) 创立于1993年,总部位于新加坡,是一家新加坡私有(非上市公司)跨国商品贸易公司,经营基础金属和能源,包括石油,托克集团是全球第一大的私有金属交易商、同时也是全球第二大私有石油交易商(仅次于维多集团公司)。2) 三菱商事[8058.T]:该公司是一家日本贸易公司。全球环境和基础设施业务部门从事新能源、发电、水、交通运输以及其他必要的基础设施的运营;新工业金融部门涉及资产管理、收购投资、房地产和其他方面的租赁和融资;能源部门提供石油产品、原油等;金属部门提供钢产品等;机械部门提供工业机械、汽车等;化工部门提供石化、化肥、食品、药品等;生活必需品部门提供食品、衣服、日用品等;其他部门从事财务、会计、人力资源、一般事务相关、信息技术相关业务。3) 伊藤忠商事[8001.T]:该公司是一家贸易公司。公司通过纺织公司、机械公司、金属矿产公司、能源化工公司、食品公司、ICT、一般产品和实业公司以及其他的部分经营其业务。纺织公司部分包括服装部门、品牌营销部门;机械公司部分包括工厂项目、海洋和航空航天部门、汽车部门和工程机械、工业机械部;金属和矿产公司部分由金属和矿物资源部和煤、核燃料和太阳能部和钢铁业务协调部组成;能源和化工公司部分由两个部门组成:能源部门和化学品部门,它提供各种产品,包括木材、木纤维板和建筑材料。第四章 未来展望未来我国贸易发展,将呈现新的趋势和特点。主要表现在:国际贸易的形式发生改变,数字产品贸易、服务贸易、产业内贸易占比将明显提高。贸易方式发生改变,在信息技术推动下,跨境电子商务将快速发展,新的国际贸易方式将催生新的监管模式。我国分工价值链区域化特征进一步增强,新兴经济体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上升,贸易规则更加强调高标准、高水平的便利化与自由化。CoverPhoto byJohn McArthuronUnsplash

识知

世界贸易组织发布研究报告:疫情期间电子商务发展与挑战凸显

来源:经济日报世界贸易组织近日发布题为《电子商务、贸易和新冠肺炎大流行》研究报告称,尽管随着全球消费者日益适应疫情封锁限制和社交疏远措施,全球电子商务因此有所增加和发展,但各国仍应采取措施和行动以应对未来电子商务相关挑战。报告指出,各国针对疫情采取的封锁限制、社交疏远和其他措施,推动了消费者增加网上购物,使用社交媒体和网络举行电话会议,观看视频和电影的网上流量也大增,从而刺激了B2C(企业对消费者电子商务模式)销售激增和B2B (企业对企业电子商务模式)增长。B2C销售增长在医疗用品、家庭必需品和食品在线销售中尤为明显。此外,互联网和移动数据服务需求也有所增加。这一趋势迫切要求运营商和政府调整网络容量和频谱,以适应在线服务需求大增的形势。当然,疫情也使与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相关的电子商务受到负面影响,包括交货延迟或订单完全被取消。报告强调,数字经济在疫情期间发挥了核心作用,各方从危机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将进一步激励全球各方在电子商务领域开展合作,并促进商品和服务跨境流动,缩小数字鸿沟,以及为小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值得注意的是,疫情也进一步加剧了与电子商务有关的一些挑战,如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网络容量不足、提供数据服务的成本如数字支付和移动转账交易成本过高、通过电子商务落实贸易便利化措施不充分、价格欺诈、产品安全、网上欺骗、网络安全、满足增加带宽的需求等。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性质及其对电子商务的促进,将鼓励各方进一步加强制定网上采购和供应政策方面的国际合作。这场疫情清楚地表明,电子商务可以成为消费者应对疫情的一个重要工具或解决方案。电子商务还可以通过提高经济竞争力来支持小企业,使之成为推动国内增长和国际贸易的经济驱动力。这场疫情既凸显了数字技术的重要性,但也暴露了世界各地的一些脆弱性,包括与电子商务相关的商品和服务跨境流动受到制约、数字鸿沟加大了发展差距、中小企业缺乏公平竞争环境等。

光亮

2020年外贸企业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涉尽风涛,历遍险途,外贸已然走向成熟。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外贸一直在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全球经济衰退和需求不振中发展,表现出很强的韧性。以2009年历史低点为转折点,在2010年强势反弹之后,我国外贸进入震荡通道之中:2015年,因连续几年全球需求疲软,我国外贸再创一个相对低位;2016年,外贸进出口压力较大,在增长与下降之间胶着;2017年是外贸企业信心恢复的关键年份,外贸出口额和进口额从“双降”转为“双升”;201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突破30万亿元,出口额和进口额均实现较快增长;2019年,外贸延续了“稳中提质”的主基调,实现稳定增长,同时民营企业成为第一大外贸主体(见图1)。在反弹与下降之间,外贸每次都受到重要因素的影响,如需求减少、贸易摩擦加剧、贸易壁垒增多等,但最关键的是这些因素背后由各国经济基本面共同支撑的全球贸易基本面的健康程度。在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造成的重重压力之下,2020年,我国外贸又呈现出一番“别样”景象,给前几年“稳外贸”成果的可持续性带来了挑战。不过,将2020年放在这样一条清晰的外贸发展脉络中看,或许疫情将成为一个“小插曲”,它终将难挡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朗朗大道。我国及时实施一系列“稳外贸”措施、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对出口支撑作用明显、东盟成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一带一路”沿线贸易快速增长,以及民营企业成为“稳定器”、外贸数字化提速等,都为我国外贸复苏注入了能量。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0年1—7月,我国外贸回稳向好、好于预期,其中7月出口同比增长10.4%,连续4个月实现正增长。2020年,因出现不可抗力因素——疫情,外贸企业面临更加错综复杂的生存环境。为了解外贸企业的生存实况,《进出口经理人》杂志第9次发起并完成“外贸企业生存现状调查”,调查期为2020年4月15日—8月15日。从调查结果看,与往年相比,外贸企业的选择排序出现较大程度的“洗牌”,一些调查项排名明显前移,如企业对国际市场需求减弱、订单减少及贸易风险加大的关注度普遍提高;与2019年调查结果相比,外贸企业对出口预期的态度普遍不乐观,“下降”成为关键词;面对国际市场风险不断增加,外贸企业更加注重研发投入和创新升级,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沿线新兴市场,运用跨境电商、数字化营销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贸易发展,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调查样本说明本次调查共收到582家外贸出口企业的反馈。分行业看,机电行业企业最多,占44.8%,比2019年提高9.5个百分点;轻工行业企业排在第2位,占20.7%,比2019年提高1个百分点;接着是纺织服装行业企业占10.3%,五矿化工行业企业占8.6%,食品土畜行业企业占6.9%,医保行业企业占3.4%,其他行业企业占5.2%(见图2)。在历年调查中,生产型企业都是最大的样本类型。在本次被调查企业中,生产型企业仍然最多,比例为62.1%,比2019年(49.7%)大幅提高12.4个百分点;服务型企业占比为19%,相比2019年(29.5%)下降幅度较大;流通型企业占比为15.5%,比2019年下降2.4个百分点(见图3)。影响出口的最大因素:国际市场需求减弱、订单减少重回首位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出口的最大因素”各调查项排序出现“大洗牌”,在本调查发起9年期间尚属首次。“国际市场需求减弱、订单减少”打破过去3年“成本上升”独占第1名的局面,以35.3%的比例拔得头筹,比2019年大幅提升16.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与2019年相比,“与周边国家竞争压力加大”从第6位一举上升到第2位,“贸易风险加大”从第5位上升到第3位(见图4)。这3个调查项排序前移反映了疫情对国际贸易市场造成了严重冲击。第一,外贸企业出口受阻,国外订单明显减少,企业经营压力倍增;第二,疫情直接导致贸易风险加大,进口商取消订单、无法顺利收回货款等问题较为突出;第三,疫情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部分产业向东南亚等周边市场转移,使外贸企业感受到更大的周边国家竞争压力。订单是实体外贸企业的“生命线”,没有订单,就没有生存的“粮食”,其他一切相关经营活动也就几乎失去了意义。从2018年美国挑起贸易摩擦开始,我国外贸企业就持续受到订单减少的冲击。2020年,疫情更是重磅一击,除了医疗相关产品出口大增,大部分出口企业生意难做。随着欧洲、东南亚、日本、韩国等疫情的总体好转,订单或有一定的恢复增长。由于以上3个调查项强势前移,2019年分别排在第2位和第3位的“成本上升”和“创新研发能力不足”在本次调查中分别下滑至第4位和第6位。这并不是说这两个因素不重要了,而是在国外疫情蔓延的情况下,外贸企业对订单减少、贸易风险等因素的感知相对更加强烈。如果企业无法正常生产甚至生存,那么研发更是无从谈起。实际上,“成本上升”多年来一直是外贸企业发展的一大“顽疾”,原材料成本、用工成本、融资成本等持续上升,已经严重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这也是部分产业转移到成本“低洼”国家的原因之一。我国高度重视企业的减税降费诉求,出台了不少有针对性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的压力。不过,疫情也会带来新的成本,如国际货运物流价格提升、应季商品滞销等成本。相比2019年,本次调查中“融资难、资金紧张”与“汇率波动”调查项互换位置,前者上升两位至第7位,后者从第7位下降至第9位。尽管多年来国家鼓励金融机构进行融资产品创新,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推出相关产品,但是融资难仍是企业面临的长期难题,未有明显改观。工厂不运转,资金链将更加脆弱,这充分体现在此次疫情中。国民经济环环相扣,2020年2月和3月,经济活动减少,生产制造几近停摆,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金融行业必然受到“牵连”。加之疫情导致企业破产风险增大,银行等金融机构放款更加谨慎。另外,2017—2019年,“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加剧”调查项凸显,基本保持在第4位或第5位,本次调查排在第5位。国际贸易发展进入深度竞争时代,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贸易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例不断提升,引起了以欧盟、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市场的忌惮,近几年频频设置贸易壁垒,导致贸易摩擦明显加剧。在全球价值链中,中高端竞争浮出水面,我国外贸企业需要学习更多深度竞争的规则和自我保护的方法。这同时需要国家层面在国际上发出更大的声量,减少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时的后顾之忧。出口最多的地区分布:欧盟超美国获“老大”头衔,东盟成“隐形冠军”从连续多年的调查结果看,美国、欧盟和东盟始终是我国外贸企业选择出口最多的三大地区,其中美国和欧盟你追我赶,一直“霸占”前两位。2018年,欧盟超过美国,成为我国企业选择出口最多的地区。在2019年调查中,美国再超欧盟,站上第1名。2020年,欧盟反超美国,夺回第1名的宝座(见图5)。东盟多年牢牢守住第3名的位置,悄然积蓄贸易力量,已具有排名“超越”的基础。事实上,从进出口额看,东盟已经实现超越。在2019年中美贸易摩擦期间,东盟超越美国,成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在2020年疫情间隙,东盟超越欧盟,晋升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截至2020年7月已经保持5个月。在两年时间内,东盟“两级跳”,在我国贸易结构中占据的地位愈发凸显。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东盟于“乱世”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2020年以来,在欧洲、美国、拉丁美洲等大部分市场经济和贸易明显下滑的情况下,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额却实现了逆势增长,成为世界贸易中的一匹“黑马”。“东盟超越”是我国外贸企业市场布局优化的一个珍贵的缩影,未来潜力仍待释放。中美之间的贸易依照巨大的惯性往前滑动。一是外贸企业层面的惯性。多年来,美国是我国外贸企业最重要的传统出口市场之一,即使近几年受美国加征关税等因素影响,出口开始不顺畅,外贸企业却无法在短期内迅速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性。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能需要经历十几年的打拼才能在美国当地站稳脚跟。因此,一下抽离出来也并不现实。另外,企业找到并培育合适的替代市场也需时日。二是国家贸易关系层面的惯性。美国市场的消费能力有目共睹,它所运转的经济“火车头”在世界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贸易大国的中国,也不得不重视这样一个大市场。虽然近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等新兴市场贸易规模不断增加,但与美国之间的贸易惯性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会强劲存在。2020年前7个月,我国与美国贸易额再次下滑,其中出口额同比下滑7.3%,进口额同比下滑3.5%。在本次调查中,另外两匹“黑马”——中东和东欧也值得关注。其中,中东自2018年成为调查项起,便排在东盟之后,占据第4名的位置,至今已经保持3年;东欧多年排在靠后的位置,2020年突然前移到第5名(2019年排在第9位),排到了日韩市场之前。中东和东欧是“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的典型代表,反映了外贸企业对新兴市场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另外,本次首次加入“一带一路”市场总调查项,排在日韩之后。企业对主要市场出口预期悲观氛围浓厚在“未来1年企业对主要市场的出口预期”调查项中,相比2018年和2019年,2020年调查结果显示,企业选择“下降”的比例在所有被调查市场中均大幅提升且排在第1位,选择 “持平”和“增长”的比例均下降,分别排在第2位和第3位。其中,北美市场预期“下降”的选择比例最高,达74.2%,比2018年和2019年分别高30.8个百分点和37.4个百分点;接着是拉丁美洲市场预期,选择比例为69%。近几年,企业对北美和拉丁美洲市场出口预期均比较悲观。从所有被调查市场总体来看,2018年,“持平”主导了企业的选择,同时“增长”有一定的空间;2019年,“下降”风头更胜,“持平”退居二线,“增长”则乏力;2020年,“下降”彻底主导企业选择(见图6)。对比3年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2018年和2019年企业对大部分市场的出口预期都更加谨慎,而2020年已上升为悲观情绪。如果说2018年和2019年调查中“美国”因素主导市场情绪的话,那么2020年“疫情”因素略胜一筹。总体来说,外贸企业这几年步步艰难,不仅有美国加征关税这样的人为因素,而且面临疫情这种不可抗力因素,更有来自产业转型升级和外贸数字化等方面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更需要解析自己、了解别人,把握时代节奏,尽量修炼内功。2020年出口规模和利润预期:“双下降”再次现身首位在“过去1年企业出口规模和利润情况”调查项中,从连续5年的调查结果看,2016年出口低谷时,选择“规模下降,利润下降”的企业最多;2017年出口信心恢复之时,选择“规模上升,利润上升”的企业比例最高;2018年,受贸易摩擦影响,选择“规模下降,利润下降”的企业比例最高;2019年,选择“规模上升,利润上升”的企业比例再次登顶,为25.4%;2020年,选择“规模下降,利润下降”的企业比例高达32.8%,比2019年高出10.3个百分点,排在首位(见图7)。不过,2020年选择“规模上升,利润上升”的企业比例也不小,达到20.7%,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外贸企业在应对突发风险时出现分化,一部分企业抗风险能力更强。对于“2020年出口规模和利润的预期”调查项,2017—2019年,选择“规模上升,利润上升”的企业比例均为最高,而2020年形势大转,选择“规模下降,利润下降”的企业比例高达62.1%,比2019年大幅提升34.9个百分点,这在多年调查中属于首次。接着是“规模持平,利润持平”,企业选择比例为12.1%(见图8)。总体上看,企业对2020年自身出口规模和利润的预期比较悲观。开拓国际市场的主要方式:电商平台首次超过参展成为第一选择从过去连续多年的调查结果看,“参加展览”始终在外贸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主要方式中占据第1名的位置,但在2020年调查中,这一地位被“电子商务平台”方式撼动,退居第2位,企业选择比例为29.8 %,比2019年下降5.1个百分点;而本次“电子商务平台”方式的企业选择比例为31.3%,连续4年呈上升趋势。在2020年疫情之下,大多数国际展览无法在线下正常举办,加之国外疫情蔓延导致商务人员出国困难,因此选择“参加展览”调查项的比例有所下降。与此同时,跨境电商成为外贸新增长点,较好地支撑了2020年以来我国外贸进出口回稳向好,为“稳外贸”做出了突出贡献。另外,依托国外大型经销商的选择比例也有明显上升,选择比例为21.4%,比2019年提高3.6个百分点(见图9)。化解成本压力:支持出口转内销,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从过去连续多年的调查结果看,企业化解出口成本上升压力的方式基本无变化,排在前3位的调查项一直是“调整产品结构”“技术改造”和“加强管理”。但在本次调查中,“加强管理”调查项排名大幅下滑3位,排在第6名;而“通过谈判让国外进口商分担”“向上游企业压价”以及“减少出口、扩大内销”整体前移,分别排在第3位、第4位和第5位;“调整产品结构”和“技术改造”仍然保持前两名地位(见图10)。在疫情中,外贸企业经营压力凸显,通过谈判让国外买家分担和向上游企业压价是比较直接的缓解成本压力的方式,因此排名上升。而减少出口、扩大内销成为现实选择。在出口转内销方面,国家于2020年6月专门出台了相关实施意见,支持适销对路的出口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帮助外贸企业渡过难关。“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提出,也将为外贸企业提供新的市场空间。为未来储备:持续打造自有品牌,赋能国际竞争力从2014—2020年连续7年的调查结果看,选择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占比一直在提升,分别是40%、45%、47% 、48%、51%、53%、55%(见图11)。随着我国外贸向纵深发展且鼓励创新和技术研发,特别是近几年我国一些知名企业在国际市场遭受“围追堵截”形成的效应,预计这一趋势还会继续扩大。在2020年“自有品牌占出口额的比重”调查中,选择自有品牌占出口额比重超过50%的企业最多,达到42.1%,略低于2018年的比例;选择自有品牌占出口额比重在10%~50%(含)之间的企业比例为31.6%;选择自有品牌占出口额比重少于10%的企业占比为26.3%(见图12)。拥有获得市场认可的自有品牌,意味着拿到了参与国际市场中高端“领地”竞争的“王牌”。国际贸易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对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中高端位置的争夺将更加激烈,竞争将更加残酷。过去靠贴牌生产就能轻松获取贸易红利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外贸企业只有自己有了核心技术或产品,才能在国际市场与人较量,摆脱受制于人的境地。近几年,美国有意为之,针对我国企业设置种种限制,侧面暴露了我国某些关键领域尚缺乏核心技术的现实。打造技术,储备未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之下,相信我国将有更多企业推出具有核心技术的自主品牌。企业希望获得更多海外市场信息,尽量规避贸易风险在“外贸企业希望得到哪些支持”方面,2020年7个调查项的调查结果与2019年一致,外贸企业最希望得到的支持仍然是“提供更多的海外市场信息”,接着是“改善外贸企业融资环境”和“提供出口信用保险”,选择比例分别为26%、22.5%和19.7%,均比2019年有所提升。另外,“加强对外宣传,树立中国形象”的企业选择比例较2019年提高2.4个百分点(见图13)。在主要由疫情和“美国”因素造成的复杂贸易环境下,外贸企业迫切需要获取一手的海外市场信息,以便及时调整生产和出口策略,规避贸易风险。跨越疫情沟壑,接纳外贸数字化转型2020年,外贸企业注定要与疫情斗智斗勇。因疫情影响范围较大,本次调查加入了相关调查项。“订单减少”是企业反映最突出的问题,选择比例为26.7%;接着是“原材料供应不畅”“物流货运受阻”“现金流紧张”和“用工困难”,选择比例分别为23.8%、20%、17.1%和10.5%(见图14)。关于“何时能摆脱疫情影响”,“2021年以后”的企业选择比例最高,达45.6%;“2021年”的选择比例为31.6%;“2020年下半年”的选择比例为22.8%(见图15)。由此可见,企业对目前疫情在全球蔓延的趋势不乐观;反过来看,疫情或对企业经营产生2~3年的影响。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当下外贸企业因疫情遭受了损失,但从某种程度上说,疫情也加快了外贸数字化进程,让更多企业加速融入这些年数字化技术打造的线上世界。数字化的外衣固然好看,但更为动人和关键的是打造数字化的内核。以2020年第127届广交会线上举行为时间节点,期待外贸企业全面拥抱数字化。2020年以来,国家密集推出“稳外贸”措施,涉及提高出口退税率、降低通关成本、促进外贸运输便利化、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等多个方面。2020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外贸稳外资工作的意见》发布,再次推出15条措施,持续为“稳外贸”加码。在国家政策支持之下,当前外贸已现好转迹象。过去20多年,我国外贸企业创造过辉煌,也经历过险滩暗礁,这些终将沉淀为一份定力。2020年,相信外贸企业能够书写好“生存”这一命题,并为未来蓄力。来源/进出口经理人责编/李晓红投稿/纠错:news@yidaiyilu.gov.cn加入我们:hr@yidaiyilu.gov.cn

十字架

世贸组织最新报告:全球贸易面临大幅缩水

来源:人民日报原标题:全球贸易面临大幅缩水世界贸易组织4月8日发布报告《全球贸易数据与展望》显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贸易预计缩水13%至32%,萎缩幅度可能超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的水平。报告同时强调,2021年全球贸易仍有可能实现复苏,但也存在不确定性,其最终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疫情持续时间和各国抗疫政策的有效性。报告显示,受贸易紧张局势和经济增长放缓影响,2019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已下降0.1%。2020年,基本上全球所有地区的贸易量都将出现两位数的下降。而从行业来看,电子和汽车制造产业的贸易缩水将更为严重。因全球多国颁布程度不同的运输与旅行禁令,服务贸易受到最为直接的冲击。与货物贸易不同,服务贸易没有库存,当下出现的损失在将来很难挽回。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祖拉布·波洛利卡什维利表示,目前很难评估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旅游业的总体影响,但现在需要全力支持旅游业,使之变得更强大、更能抵抗风险,因为旅游业的复苏将带来更多就业岗位、助力经济增长。美国经济学家哈拉尔德·马尔姆格伦认为,全球贸易量下滑对新兴市场经济体及其他主要出口国的影响将持续更长时间,政府需要更多智慧制定有力政策减少损失。世贸组织总干事阿泽维多在报告发布当天的视频记者会上表示,疫情导致全球生产和贸易量不可避免出现下滑,将给从事服务业的数百万低收入工作者及其家庭带来严峻考验,并进一步加剧收入不平等现象。国际劳工组织7日也发表题为《新冠肺炎疫情和工作世界》的研究报告,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危机”,预计疫情将在2020年第二季度导致全球6.7%的工作时间消失,相当于波及1.95亿全职员工。总干事盖伊·赖德呼吁全球寻找能够帮助全社会所有阶层的解决方案,特别是那些最脆弱或最无力的群体。“必须致力于建设新的更安全、更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联合国主管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副秘书长刘振民日前在向媒体进行书面吹风时表示:“必须采取紧急和大胆的政策措施来控制疫情、挽救生命,保护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同时保持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经济全球化时代,携手合作才能走出困境。阿泽维多认为,应对产业链冲击的正确方式是国际合作和国际协调,确保产品供应稳定,国际贸易正常运转。如果各国齐心协力,世界经济将比各国单独行动复苏得更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此前也发文指出,抵御疫情冲击需要全球协调一致的卫生和经济政策。多个国际组织正开展合作,确保通过紧急融资、政策建议和技术援助为受疫情冲击的国家提供支持。 (本报布鲁塞尔4月9日电)

子乐

商业贸易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电商代运营-驱动传统变革,机遇挑战并存

机构:华创证券 据艾瑞咨询数据,2018 年我国电商 B2C 交易额规模约 4.4 万亿,包含 C2C 后 电商总体交易规模为 7.9 万亿(+28.2%),社零渗透率约 21%,且预计 2021 年将提高至 27.2%、体量达到 12.8 万亿。近年来化妆品(包含美妆+个护)、 服饰、电子电器等品类线上渗透率快速提升,其中化妆品行业线上渠道已经举 足轻重——据欧睿国际数据,2018 年电商成为第一大销售渠道,占比为 27.4% (2013 年线上渗透率为 13.3%)。数据威显示,美妆+个护品类销售额在 2018 年达到 1056 亿元。对传统线下品牌来说,电商渠道目前已不仅仅是线下渠道 的补充——线上销售在整体社零中占比已经超过 25%,还在进一步增加;电商 基本取代线下,成为新品牌开拓市场的首选。同时,凭借人群覆盖广、不受辐 射半径限制的优势,同时高效积累精准的用户画像,电商开始承担起品牌赋能、 消费者需求参与产品价值重塑等的重要功能。 化妆品行业线上发展的过程中,电商代运营(TP)公司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 用。2018 年我国电商代运营市场整体营业收入规模达 9623 亿元(+23.0%), 维持较高增长水平,2014-2018 年 cagr≈44%(2014 年仅 2234.6 亿元);品牌 电商服务市场交易规模约 1613.4 亿元,2011-2018 年 cagr 为 60.42%。美妆细 分品类客单价较低资金占用较少、体积较小、配送效率高,同时子品类众多、 又需要较强营销,行业入门门槛相对较低,因此美妆行业 tp 数量庞大。根据 艾瑞咨询,美妆行业电商服务商数量占比高达 20.9%。 美妆电商代运营行业内诞生了诸如丽人丽妆、壹网壹创、杭州悠可(排名不分 先后)等优秀公司,凭借各自的资源禀赋各显神通,作为连接品牌、平台和消 费者的枢纽,依托自身的电商资源、对行业和品牌及消费习惯的深刻理解、线 上运作经验及数据分析等能力助力品牌线上业务快速发展,同时也驱动了美妆 行业的变革。 我们认为,现阶段 TP 的更多作用依然是线上渠道,同时正在向可以创造高附 加值的营销推广服务方向过渡,未来全品类、全方位服务商和强营销能力的服 务商或有更大概率做大做强。 壹网壹创已于 2019.9.27 登陆资本市场,丽人丽妆、若羽臣上市排队中。当前 电商在品牌建设和满足消费者体验方面日益重要,品牌方对电商运营的要求逐 步提高,tp 进入精细化运营的阶段;同时,目前线上经营面临流量迁移、电商 经营环境扰动,tp 玩家也迎来一些新的挑战,未来之路何方?本文最后也将尝 试探讨。 风险提示:电商行业增速放缓,品牌方收回经营权,淘系政策变更,淘外流量 快速变迁,品牌品类扩张失误等。

故万物成

商业贸易行业深度报告:行业规模超4000亿元(可下载)

获取《商业贸易行业深度报告:化妆品专题,社媒营销创造新的成长空间,国产品牌依托“国潮风+快迭代+下沉市场”优势崛起》完整版,请关注绿信公号:vrsina,后台回复“综合报告3 ”,该报告编号为20bg0088。[研究报告内容摘要]化妆品行业:低线红利、美妆意识觉醒和社媒营销驱动创造新的成长空间“颜值经济”当道,我国化妆品消费已从“可选”变成“刚需”,行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赛道保持高景气。行业格局来看,高端市场国际巨头依托研发和品牌优势仍然领先,但大众市场国产品牌凭借在渠道、营销优势也正在快速崛起。 长期来看,我们认为我国化妆品行业仍有广阔成长空间:首先,低线消费升级,下沉市场仍有增量红利;其次,随着新生代美妆意识觉醒(从“延续青春”到“表达自我”),市场呈现出群体年轻化、品类多样化和诉求功能化等趋势,内生增长动力强;第三,在传媒去中心化背景下,品牌方在社交电商、短视频直播等新型社媒平台“组合式营销”发力,实现了对消费者的更深、更广触达,美妆开始融入消费者日常生活,营销挖掘出新的消费需求;未来,随着行业竞争主题进入会员精细化运营阶段,私域流量的沉淀和转化,还将创造更大的增长空间。竞争要素:研发与品牌为行业立足之盾,渠道+营销为成长突破之矛从中外化妆品行业发展经验来看,研发、品牌、渠道和营销是主要的竞争要素。其中,研发是化妆品明星产品打造和品牌塑造的核心基础。渠道是品牌触达消费者的窗口,近年来线上渠道占比持续提升:除传统电商外,社交内容电商、直播电商等新兴渠道也在快速崛起。渠道变革也带来营销模式创新:在传媒去中心化背景下,品牌方通过明星代言、KOL种草、直播带货等“组合式营销”发力,实现爆款打造和品牌建设的目标。整体来看,国际品牌在研发和品牌端优势明显,但渠道和营销端的创新变革,也为国产品牌提供了弯道超车机会。国产品牌:凭差异化策略立足,以“国潮风+快迭代+下沉市场”优势崛起面对国际大牌的激烈竞争,“坚持高性价比、主打成分功效+专业机构背书”成为国产品牌差异化竞争战略。未来,随着我国美妆市场快速发展迭代,“国潮风+快迭代+下沉市场”将为国产品牌创造弯道超车机会。随着民族自信力提升,“国潮”有望成为下一个风口,国产品牌本身决策机制就相对灵活,在行业迭代加快趋势下,借助创新营销优势以“国潮+美妆”打造爆款,既抢占年轻市场,也将逐步转化成品牌沉淀;而面对增速更快的下沉市场,国产品牌在CS渠道布局和新型社媒营销方面更是轻车熟路,在小镇青年的心智占领方面已悄然占据先机。国货美妆主题受益标的:珀莱雅、丸美股份、上海家化等我们看好化妆品行业的发展前景和由此孕育出世界级化妆品集团的空间和机会。国货美妆主题受益标的包括珀莱雅(大众护肤龙头,爆款打造能力突出)、丸美股份(卡位眼部护理高端赛道,电商重点发力)、上海家化(玉泽表现亮眼,新帅引领渠道营销转型升级)和御家汇、青松股份、华熙生物等。风险提示:经济下滑影响消费需求;疫情影响线下渠道恢复;行业竞争加剧。

正乞儿

分析报告称国际贸易正从全球价值链转入数字促进贸易的新阶段

图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全球数字贸易促进指数分析报告》发布现场。新华社记者吴宇摄新华社上海11月13日电(记者吴宇)上海社会科学院近日发布的《全球数字贸易促进指数分析报告》指出,当前国际贸易正从全球价值链转入数字促进贸易的新阶段。以近年来迅猛发展的电子商务为例,作为数字贸易发展的突破口,电子商务已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的新业态。而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促使全球在线消费者数量猛增,消费者加速向“在线优先”模式转变。尽管跨境电子商务交付的货物不是数字贸易,但相关电商平台为买卖双方提供的商品搜索引擎服务、数字广告服务、电子支付、云计算服务以及在线保险等服务,都属于数字服务贸易。其特殊价值还在于,中小微企业可以通过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进入全球价值链体系,以数字技术推进全球价值链贸易利益再平衡。报告分析认为,传统贸易主要是货物的市场准入,相关国际贸易政策主要涉及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的边境间规则。到了全球价值链阶段,投资和贸易的复杂关系使贸易政策不仅涉及货物和服务的市场准入,而且涉及国际投资自由化和投资保护规则,国际贸易政策也从边境间的约束转变为边境内的约束。到了以数字促进贸易的阶段,跨境数据流动中商业和非商业的因素交织在一起,数字贸易发展不仅受到国内行业规则的约束,而且受到一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图为近日在上海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与数字贸易相关的网络直播带货成为一些展位的新风尚。新华社记者吴宇摄报告指出,相对工业经济,数字经济的国家竞争力更加取决于能否比竞争对手更快、更有效地创造和传播新知识,以及利用新知识来生产新的产品和服务。但现实情况是,无论是各类自由贸易协定还是各个国家的相关国内规则,都难以赶上全球数字平台对数字贸易规则的诉求,甚至出现了以国家安全为由阻碍数字贸易发展的情况,而发展中经济体在规则制定中缺乏话语权。报告从市场准入、基础设施、法律政策环境和商业环境四个层面,构建了全球数字贸易促进指数,研究对象涉及全球74个经济体。报告归纳当前促进全球数字贸易发展存在三个政策难点,一是国家安全的泛化,二是贸易不平等性,三是数字经济条件下的资质互认。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沈玉良介绍,数字贸易是指以数字方式订购、交付的贸易,其定义和测算尚处于研究阶段。作为中国智库,上海社会科学院研发《全球数字贸易促进指数分析报告》,从不同视角分析不同国家数字贸易发展的综合因素,助力形成一个有利于数字贸易发展的综合环境,特别是帮助发展中国家的数字平台进入全球数字贸易体系。

天均

中国(福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行业研究报告”功能模块正式上线

2020年1月20日,中国(福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以下简称省单一窗口)“行业研究报告”功能正式上线。福州企业可通过省单一窗口了解行业咨询、出口概述、发展现状及趋势等相关内容,进一步提升福州市企业的风险防范和商务谈判能力以及国际市场拓展能力。“行业研究报告”功能展示2019年福州市应对中美贸易摩擦专题研究报告。行业分为电子设备业,电气机械和电子制造业,纺织服装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和制鞋业五个行业,并且每个行业报告分为精简版、聚焦版、完整版,有效的为福州地区出口企业提供高质量的行业专题分析报告。下一步,省单一窗口将进一步推进信保功能建设,助推福建省产业转型升级、优化营商环境,为对外贸易与投资的便利化创造更加有利条件。来源: 商务部网站

皆生于土

最新|首部进口贸易发展报告:中国连续10年位居世界第二大进口国

来源:贸易金融《贸易金融》记者张铭妍2019年11月12日,《2019中国进口发展报告》发布会暨“2019中国进口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本次发布会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指导,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光明智库和光明网联合主办。《中国进口发展报告》是全国在进口贸易方面发布的首部综合性报告。发布会上,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进口研究中心主任魏浩发布了《2019中国进口发展报告》。《报告》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已经连续10年位居世界第二大货物进口国。《报告》指出,在1950-1978年期间,中国进口发展相对缓慢。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经济百废待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和封锁政策,我国进口贸易规模十分有限,1950年中国进口总额只有5.83亿美元。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政府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和贸易往来,大力拓展与广大亚非国家的经贸活动,在新中国政府的积极努力下,1978年中国进口总额突破了100亿美元,达到了108.93亿美元,是1950年的18.68倍。但是,中国和其他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1978年,美国、德国、英国三个发达国家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分别达到了13.70%、8.96%和5.58%,分别约为中国当期水平的17倍、11倍和7倍;日本和俄罗斯的进口份额已经达到了5.88%和3.72%,远高于中国的0.82%;中国甚至不及拉美发展中国家巴西(1.11%)和委内瑞拉(0.86%)。《报告》指出,在1979-2018年期间,中国进口规模明显增长,逐步跻身于世界进口贸易大国之列。在1979-2001年期间,中国进口总额虽然有所增长,但增长幅度相对较小,到2001年中国进口总额仅为2435.53亿美元。中国进口贸易的跨越式增长始于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自从2002年开始,中国进口总额开始呈现出指数增长的态势。自从2011年开始,中国进口占世界进口的份额一直维持在10%左右。2018年,中国进口总额大约是2001年的9倍,大约是1979年的136倍,大约是1950年的3663倍。1983年,中国跻身世界前二十大进口国,并于1999年跻身世界前十大进口国,迅速由2002年的第六位提升至2003年的第三位,成为继美国和德国之后全球第三大进口国,也是第一大发展中国家进口国。2009年,中国进口额超过德国,首次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进口国,其后多年间,中国稳居世界第二大进口国的地位。中国进口来源地的数量持续增加,几乎涵盖全球所有国家。1979年中国进口贸易伙伴主要涉及全球42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约有一半进口来源于前三大进口来源国,即日本、美国和德国。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中国进口来源地的范围不断拓展,到2018年,中国进口来源地已涵盖全球2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从韩国、日本、美国三大进口来源国的进口份额也下降为29.8%。《报告》指出,目前,进口博览会的举办,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中国这次开放的重点是国内产品市场,以进口博览会为平台的产品市场开放,是中国的主动开放,也是中国掌握主动权的开放,更是高质量的开放。中国主动扩大进口,不是盲目的扩大进口,而是有明确的进口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缩小贸易顺差,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服务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国内消费升级的内在需求,这就对主动扩大进口的内容有了“高质量”的要求。对于中国来说,高质量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属于卖方市场,部分发达国家还制定了针对中国的出口限制政策,在世界经济整体上行时期,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当今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时期是中国积极扩大进口的最佳战略机遇期。《报告》还指出,要大力发展跨境进口电商,激发国内进口潜力。全球跨境电商交易额逐渐增加。2015年,全球B2C跨境电商交易额仅为3040亿美元,2018年,全球B2C跨境电商交易额增至6760亿美元,是2015年的两倍多。亚太地区使用国内电商购物的用户将逐渐开始转向跨境电商平台消费,成为亚太地区跨境电商进口发展的主力军。2018年,亚太地区使用国内电商购物的用户占比高达52%,远远超过北美之外的其他地区。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迅速扩张。在2000年-2018年期间,中国的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从500亿元上升到了90000亿元,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占总贸易额的比重从1.27%上升至29.5%。由于海外市场需求的迅速增加以及外贸企业转型升级速度的加快,出口在跨境电商交易结构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2018年,中国的跨境电商交易中,出口占比78.9%,进口占比21.1%。虽然跨境出口电商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跨境进口电商的交易规模远远小于跨境出口电商的交易规模,但是,国内消费的升级以及不断扩大进口的政策都推动着跨境进口电商的发展,跨境进口电商交易规模日益提升。特别是2018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召开为跨境进口电商释放出更多的政策红利,跨境进口电商的交易规模达到19000亿元,占全国进口总额的比重达到13.49%。《报告》认为,当前我国信息通讯技术的供给速度跟不上跨境购物的需求速度,二者之间的较大差距不利于我国跨境进口电商的发展;我国物流成本占跨境电商总交易成本的比例过高,跨境物流运输时间过长,不利于消费者的跨境购买体验;中国跨境电商人才缺口已达450万,并以每年30%的增速扩大,跨境商务人才缺乏成为各地跨境电商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跨境进口电商行业竞争激烈,商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售卖假货的电商逐渐增加,有损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海之魂

艾瑞万字研究报告:2020年中国大宗商品产业发展概况及痛点

来源:对冲研投标星对冲研投陪伴认真的你在交易之路上一同成长文 | 艾瑞咨询经授权发布中国大宗商品行业概述:中国大宗商品种类繁多,也具有金融属性,可作为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的标的进行交易。中国对大宗商品需求量大,交易规模可观,但由于国内供给对外依存度较高,中国大宗商品市场易受国际形势影响,因此争取定价权尤为重要。供给侧改革以来,企业由产能驱动转化为精细化运营驱动,宏观政策调控对大宗商品行业影响直接。大宗商品产业链突出的痛点分析:大宗商品企业面临信息来源分散、价格的不可预见、融资困难等内生及外生多方面的挑战。期货、期权等衍生品的引入帮助大宗商品交易应对外部价格波动,大宗商品衍生品服务在我国正快速普及。如今,大宗商品企业存在着对各类风险管理工具认知低、实践操作缺乏指导的问题,企业服务覆盖范围仍存在薄弱环节。大宗商品产业链升级的三个着力点:面向大宗商品的数字化改造,是大宗商品企业服务升级的基础。价格风险管理解决方案(CTRM)为大宗商品企业提供全面的交易与风险管理服务。供应链金融方案为企业缩短资金周转周期,弥补企业融资结构性缺口。行业发展终局:根据企业优势向产业链其他方向拓展。针对不同客户功能分化,做深做强与企业战略协同的服务。通过加强数据分析,成为用科技赋能大宗商品产业重要环节。中国大宗商品行业概览中国大宗商品品类及产业链结构图谱中国大宗商品种类超千余种,是国民经济基石大宗商品定义:大宗商品是指具有实体,可进入流通领域,但并非在零售环节进行销售,具有商品属性,用于工农业生产与消费使用的大批量买卖的物资商品。同时,在金融投资市场,大宗商品也可作为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的标的来交易,具有金融属性。大宗商品品类:在能源化工、金属及农副产品产业中,大宗商品主要包括了煤炭、原油、铁矿石、大豆等上游产品和橡胶、化纤、合金、成品油等中游产品,构成了我国各行各业的源头与基础。中国大宗商品交易规模分析中国基础原材料难以自给自足,贸易逆差或将持续增长1990-2017年,我国对几类主要大宗商品的消费量全球占比总体均呈上升趋势。2017年,我国的煤炭及钢铁的消费量分别占世界总消费量的65.2%和46.7%,成为世界第一大煤炭及钢铁消费大国。然而,我国主要大宗商品的储量占全球比例远不及消费量占比,其中石油储量占比仅达到1.5%,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供不应求关系。由于我国主要大宗商品产量受资源制约,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其贸易逆差也将持续增长。因此,协调进出口贸易和供需平衡问题成为大宗商品市场平稳发展的关键。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被动地位,争取定价权尤为重要2014至2018年,我国大宗商品进口额居高不下,且三类进口额占比最高的大宗商品的对外依存度逐年攀升。可以看出,中国大宗商品进口量大且对外依存度较高,易受国际价格及汇率波动影响。因此,争取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对我国大宗商品市场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大宗商品市场概览供给侧改革助推,企业由产能驱动转换为精细化运营驱动以钢铁行业为例,从2016年初供给侧改革以来,钢铁行业特别是腰部及以下企业承压明显,截至2018年底的钢企数量较2015年底下降将近一半;去产能的同时行业积极调整,加大对精细化运营的投入程度,行业整体销售利润率上升,结构优化的成效显现。而钢铁行业的这些变化正是供给侧改革以来中国大宗商品行业的一个典型写照。大宗商品产业链突出的痛点分析大宗商品市场面临的挑战大宗商品企业面临内生及外生多方面挑战大宗商品企业面临的挑战包括内生矛盾及外部挑战。一方面,许多企业数字化程度不高,或是内部各种系统相互孤立,尚未实现“度量衡的统一”;另一方面,来自外部的价格波动具有突发性,不可预见性,可以快速传导到企业。在两者相互叠加的情况下,企业受制于有限的价格把控能力,造成巨大损失。内生矛盾与外生挑战亦会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例如企业受价格波动导致的利润波动会反过来影响企业的资信条件,加大融资难度。因此,有效防范风险必须“内外兼修”。衍生品在大宗商品交易中的作用衍生品的引入有助于大宗商品企业主动应对外部价格波动由于大宗商品自带金融属性的特点,基于大宗商品的衍生品可以使用套期保值的方法减少价格波动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其本质是一种风险的对冲。市场上对利用衍生品进行套期保值的业务一般亦会出现两种情况:对于本身具备内部风控管理资源的大型企业,专业服务商可以与企业共同合作;而对衍生品市场了解甚少,自身资源和经验有限的中小微企业,更需要一个有能力整合价格输入,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服务商。在这样的情况下,服务商会和大中型产业企业合作起来共同提供服务。大宗商品衍生品发展历程追随欧美发达市场,大宗商品衍生品服务在我国正快速普及欧美期货市场发展起步早,至今发展较为成熟,我国与其仍有差距。然而,我国经济金融领域市场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为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创造了机遇。同时,随着监管体制及法规制度的完善,中国衍生品市场未来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我国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也将获得更大的定价权。面向大宗商品企业服务升级路径由于大宗商品行业的特殊需求,当前企业服务仍存薄弱环节大宗商品贸易行业相比其他行业有特定的交易管理及风险管理需求,如仓单管理、定价管理、衍生品管理等。同时,很多大宗商品企业也面临着融资困难的问题。这些问题靠传统的企业服务系统往往难以解决,需要专业的服务如CTRM和供应链金融服务等。如今面向企业的软件服务(SaaS)已经发展出了针对企业各个管理环节和底层工具的不同产品,这些企业服务软件自2015年起步开始飞速发展已从初级进入了相对成熟的阶段。相比较而言,针对大宗商品交易的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和国际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中国大宗商品产业链智慧升级分析着力点一:面向大宗商品的数字化改造 大宗商品企业的数字化改造是产业链升级的重要前置条件大宗商品企业数字化升级的路径应该在更大范围去考虑,目前传统IT服务商的解决方案仍然存在空白点。 着力点二:价格风险管理解决方案CTRM为大宗商品企业提供全面的交易与风险管理服务大宗商品交易和风险管理系统(CTRM)是一个集企业信息化管理和风险管理为一体的大宗商品企业综合运营管理系统,又被称为价格风险管理解决方案。CTRM同时包括了衍生品交易和实物商品的贸易,将大宗商品企业的现货业务、衍生品交易与风险管理融为一体,在帮助企业规避价格风险的同时,提升管理效率。CTRM成为连接大宗商品产业链各环节的重要桥梁传统模式下,除了跨国的大型大宗商品企业具备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部门,许多国内大型或区域型企业缺少对市场风险一体化的应对方案,大多服务商集中在提供咨询服务及IT系统搭建。新型模式下,第三方价格风险管理服务商的引入为企业提供从咨询,IT系统建设,风险识别,风险管控体系搭建,到交易平台对接的全路径应对方案。中国CTRM方案更贴近业务,发展速度有望超越国际水平近年来,全球CTRM市场不断扩大,据估计,2020年全球CTRM市场规模将达到18亿美元。目前我国已有的CTRM系统和国际上在核心、服务对象和服务流程上都有所差别,体系尚未完善。然而,由于中国大宗商品交易规模可观,且本地化的CTRM体系更加切实地服务于业务,我国CTRM市场的潜力巨大,预计市场规模增长速度将超过全球水平。着力点三:供应链金融方案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是实现高效供应链金融的重要前提信用体系的建立对大宗商品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具有巨大意义,也是实现高效供应链金融的重要前提。近年来,“放管服”改革不断推进,各地大力建设信用信息应用系统,省级平台实现全覆盖,数据共享、信息公示等工作取得长足发展,但覆盖全社会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尚不完备。以“芝麻信用”为例的第三方信用体系通过更全面的购物、消费贷等数据和技术丰富了市场征信维度,与国家征信形成协同。而面向大宗商品交易的信用体系将实现企业行为路径的建立,很大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融资效率低,透明度低的问题。通过释放流动性,供应链金融为企业缩短资金周转周期新型供应链金融服务优化了融资流程,大大提升了企业资金周转率,预计未来将在大宗商品生产企业中普及。供应链金融弥补企业融资结构性缺口,发展前景可观供应链金融通过承接一部分风险的方式,在解决企业融资缺口问题的同时为企业让渡利益,成为企业与资金中优化配置重要桥梁。行业发展终局探讨行业发展终局讨论 根据企业优势向产业链其他方向拓展在基本的功能得到实现后,不同于其他企业服务方案,价格风险管理服务商更容易利用积累的数据分析及行业经验拓展产业链上下游业务。第三方价格风险管理服务商一般可以选择兼并收购生产企业向产业链上游拓展,或是通过申请期货交易牌照拓展金融业务。针对不同客户功能分化,做深做强与企业战略协同的服务未来更多的价格风险管理解决方案预计会针对不同客户需求进行产品功能的分化。对于中小型客户会提供更多标准化的产品,而对于核心大客户提供更多深度定制的产品,甚至对接客户数据中台,成为辅助客户内部决策的重要工具。通过加强数据分析,成为用科技赋能大宗商品产业重要环节根据Gartner对数据分析成熟度的解构,初级的数据分析帮助决策者完成对数据的呈现及解释,更高级的数据分析根据已有的数据预测未来,而最高成熟度的数据分析可以免除决策者的介入,独立完成从分析到决策,行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