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书讯」国际贸易国外学术研究前沿美纪

「书讯」国际贸易国外学术研究前沿

内容简介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李春顶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东艳研究员的著作《国际贸易国外学术研究前沿》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该书研究缘起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学科方向前沿每年进行梳理的要求,汇聚了作者连续七年不间断跟踪和写作的成果。近十多年来,国际贸易主题的文献成为国际问题以及经济学研究中的热点领域,在经济学前沿文献中占据重要位置。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理论上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或称为新新贸易理论)的出现和颠覆性的一系列后续研究占据理论创新的前沿。二是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提高以及在国家相互之间关系中地位的上升,进一步提升了国际贸易研究的现实重要性。三是随着网络化和电子化的发展,全球价值链和跨境电子商务等国际贸易新业态不断发展,为国际贸易的研究提出了新问题。四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国际贸易的发展、贸易治理和协调成为重要议题。在此背景下,全面梳理和总结近年来国际贸易国外文献的研究前沿,对于掌握国际贸易学术研究的方向具有重要价值。本著作收录了作者七年(2012-2018年)来对国际贸易国外学术前沿的关注、梳理和评论,以及其中非常重要的中国企业“出口—生产率悖论“和新新贸易理论两个主题的文献综述。纵观国际贸易国外学术文献,异质性企业贸易领域的研究和全球价值链的研究是两个前沿方向。异质性企业贸易从Melitz (2003)的经典理论文献开始,一直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前沿发展方向,从企业异质性角度分析和探寻企业的对外贸易行为选择及影响。异质性企业贸易文献大体上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异质性企业的贸易行为选择,包括出口选择、进口选择、出口产品价格和质量选择、出口市场选择、出口产品种类选择(多产品模型)、生产区位选择(跨国生产)、出口频率选择、贸易网络结构选择等,沿着纵向不断发展。二是异质性企业框架下分析贸易及贸易自由化的效应,重点是在加入或者放松一系列假设的条件下分析贸易的效应,如在信用约束、多产品条件下分析贸易自由化的影响等。三是在异质性企业的微观框架体系下分析其他外生冲击或者政策变动带来的影响。例如汇率变动、融资约束对异质性企业的影响,环境投资对企业出口的影响,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等。四是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上的新拓展。例如对异质性多元化的扩展,用异质性企业模型拓展传统贸易理论等。全球价值链和生产分割、垂直专业化紧密联系,是国际贸易前沿研究方向之一,涉及问题主要包括全球价值链的度量、价值链的分工、国际生产组织、垂直专业化贸易、中间品贸易的模式与效应、企业的外包和一体化选择等。2018年国外国际贸易学术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异质性企业贸易、全球生产组织与全球价值链、世界贸易组织(WTO)与贸易规则、贸易与宏观经济、贸易成本以及其他领域。异质性企业贸易研究主要关注贸易模式与行为选择、贸易行为的经济效应、外生变量变动的影响等;全球生产组织与全球价值链研究主要关注微观企业全球生产组织选择、动因及价值链形成机制和全球价值链背景下贸易政策的影响;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规则研究主要关注世界贸易组织多边贸易谈判原则与机制、原产地规则效应;贸易与宏观经济研究主要关注贸易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和宏观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贸易成本研究主要关注基础设施建设、运输模式选择和信息技术对贸易成本的影响。2017年国外国际贸易学术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传统贸易理论框架下的研究,异质性企业贸易,全球生产组织和全球价值链三个方面。传统贸易理论框架下的分析主要关注了贸易开放的效应、贸易与劳动力市场以及贸易争端与贸易保护。异质性企业贸易领域文献的重点在贸易自由化的效应、进出口贸易动态和出口产品的质量选择。全球组织生产和价值链文献主要关注了全球外包的边际、出口平台下的全球组织生产以及附加值贸易。2016年国际贸易国外学术研究的前沿主要在异质性企业贸易领域,以及生产分割和全球价值链。传统贸易框架下的研究也占据一定规模,但已经不是主体方向。异质性企业贸易领域的研究集中在异质性企业的贸易行为选择、贸易的效应以及其他因素对异质性企业的影响等三个方面,传统贸易框架下的研究集中在贸易与增长、贸易与劳动力市场、区域贸易协定和贸易壁垒。2015年国际贸易国外前沿研究文献的主要议题有六个:异质性企业贸易,贸易协定与贸易自由化效应,贸易成本与贸易壁垒,全球价值链与生产分割,贸易与劳动力市场,以及贸易新现象及其解释。这些主题中,异质性企业贸易文献占主体地位,贸易协定与贸易自由化的效应、贸易成本和贸易壁垒、全球价值链是另外三个重要的研究主题。2014年国外国际贸易前沿研究文献的主要议题包括六个方面:异质性企业贸易,全球价值链与生产分割,贸易福利与贸易自由化效应,贸易与劳动力市场,贸易谈判与协定,以及贸易成本与贸易壁垒。其他的议题还有如:贸易新现象及其解释,贸易政治经济学,贸易与金融市场,贸易与气候环境,贸易不平衡,贸易弹性,贸易与空间经济学,以及贸易与增长。这些主要的研究议题中,异质性企业贸易处于最主要地位,占据了文献的1/3多;贸易福利与贸易自由化效应、全球价值链与生产分割两类文献也处于重要位置。2013年国际贸易领域的研究文献,重点研究主题有七个:异质性企业贸易、全球价值链贸易、贸易协定和贸易自由化的效应、引力模型的扩展和应用、贸易与劳动力市场、国际贸易新现象及解释、其他领域。其他领域的研究主题包括有:传统贸易理论、贸易不平衡、世界贸易组织、贸易政策制定、贸易结构、以及金融与贸易。在这些主要的研究主题上,异质性企业贸易、全球价值链贸易处于绝对主导地位,两个方面的文献量占所有重要贸易文献的近一半。2012年国外国际贸易学术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学术前沿集中在新-新贸易框架下的理论扩展与实证发现,包含两个分支:其一是异质性企业的贸易行为与模式选择及其经济效应,涉及企业的出口行为选择、出口模式选择、出口产品种类选择、出口市场选择和出口产品质量选择等多方面;其二是异质性企业的生产组织行为选择,涉及全球生产网络、生产分割和垂直专业化分工,企业在外包和一体化之间抉择等。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国际贸易研究团队对国际贸易学发展将持续跟踪, 2019年国际贸易学综述和2020年国际贸易学综述收录于《世界经济年鉴2020》《世界经济年鉴2021》第三篇《国际贸易学》中。本书是东艳研究员和李春顶教授在2015年合作出版《Applied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ing of China’s Trade》(获第十届(2019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一书后,合作的第二本专著。作者简介李春顶,经济学博士,中国农业大学领军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管理学院经济贸易系主任、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农业大学“世界经济新格局”青年科学家创新团队负责人和首席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与投资、农业国际合作以及全球经济治理。在《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The World Economy》《China Economic Review》《经济研究》《世界经济》《中国工业经济》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China Daily》《Global Times》等报刊发表中英文财经评论200余篇。东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冶研究所研究员,国际贸易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在《The World Economy》《Economic Modelling》《Journal of Policy Modelling》《Applied Economic Letters》《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多篇理论和政策论文。2013年、2016年及2019年分别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八届、第九届及第十届)优秀科研成果奖 三等奖、2020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对策研究类) 特等奖、2021年获“浦山世界经济学优秀论文奖” 浦山政策研究奖。目录第一章 2018年国际贸易国外学术前沿第一节 导言第二节 异质性企业贸易的研究一、异质性企业的贸易模式与行为选择二、异质性企业贸易行为的经济效应三、异质性企业框架下的外生变动影响四、其他拓展议题第三节 全球组织生产和全球价值链第四节 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规则第五节 贸易与宏观经济及增长第六节 贸易成本第七节 其他领域一、传统贸易理论扩展二、贸易与劳动力市场三、新兴贸易问题第八节 小结第二章 2017年国际贸易国外学术前沿第一节 导言第二节 异质性企业贸易问题的研究一、异质性企业贸易行为选择的研究二、企业层面贸易和贸易自由化的效应三、异质性企业框架下外生变动的影响第三节 全球组织生产和全球价值链的研究第四节 传统贸易理论框架下的研究一、贸易和贸易自由化的效应二、贸易与劳动力市场三、贸易争端和贸易保护四、传统贸易理论的扩展五、金融与贸易问题六、跨境电子商务贸易七、其他领域的研究第五节 小结第三章 2016年国际贸易国外学术前沿第一节 导言第二节 异质性企业贸易研究一、异质性企业的贸易行为选择二、异质性企业层面贸易与贸易自由化的效应三、其他变动和因素对异质性企业的影响四、其他议题第三节 生产分割与全球价值链第四节 传统贸易理论框架下的研究一、贸易与增长二、贸易与劳动力市场三、区域贸易协定四、贸易成本与贸易壁垒五、其他主题的研究第五节 小结第四章 2015年国际贸易国外学术前沿第一节 导言第二节 2015年国外国际贸易前沿的统计特征第三节 异质性企业贸易第四节 全球价值链、贸易协定、贸易成本与贸易壁垒第五节 其他领域第六节 小结第五章 2014年国际贸易国外学术前沿第一节 导言第二节 2014前沿领域分布和近三年的变化第三节 异质性企业贸易第四节 贸易福利与贸易自由化的效应第五节 全球价值链与生产分割第六节 贸易与劳动力市场第七节 贸易谈判与协定第八节 贸易成本与贸易壁垒第九节 其他领域第十节 小结第六章 2013年国际贸易国外学术前沿第一节 导言第二节 异质性企业贸易第三节 全球价值链贸易第四节 贸易协定及贸易自由化的效应一、贸易协定的形成机制二、贸易自由化的效应第五节 引力模型的扩展和应用第六节 贸易与劳动力市场第七节 国际贸易新现象及其解释第八节 其他领域第九节 小结第七章 2012年国际贸易国外学术前沿第一节 导言第二节 异质性企业贸易的研究一、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式和贸易行为的决策二、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框架下贸易自由化的经济效应分析。三、异质性企业贸易框架下分析贸易政策变动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四、其他有关异质性企业贸易的现象及其解释第三节 传统贸易理论的扩展及应用一、在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模型基础上的扩展及新的检验二、对Heckscher-Ohlin要素禀赋理论的新扩展及检验三、在贸易测量方法领域取得了新进展第四节 垂直分工、生产分割理论第五节 其它领域一、贸易与要素价格二、贸易与环境三、贸易协定四、贸易与宏观经济五、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六、贸易与知识产权保护第六节 现实热点贸易问题第七节 小结第八章 中国企业的“出口-生产率悖论”文献综述第一节 导言第二节 “出口-生产率悖论”在现有贸易文献中的位置第三节 企业“出口-生产率”关系的研究文献一、理论研究二、实证研究第四节 中国企业“出口-生产率悖论”的事实证据第五节 “出口-生产率悖论”的原因解释一、加工贸易企业存在和占比高二、外资企业存在“出口-生产率悖论”三、要素密集度不同四、市场进入成本和贸易成本不同五、出口密度的差异六、中国的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七、其他原因解释第六节 理论与现实思考及未来的研究方向一、中国企业“出口-生产率”关系的两种检验结果:悖论存在吗?二、理论思考:中国悖论对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挑战三、现实思考:中国企业出口的二元结构四、未来研究方向第九章 新-新贸易理论文献综述第一节 导言第二节 新-新贸易理论简述一、新-新贸易理论的内容、研究方向和基本假定二、新-新贸易理论与前期贸易理论的关系第三节 新-新贸易理论的产生:有关前期实证文献第四节 出口、FDI和异质性企业的国际化路径一、文献的基本内容和结论二、理论研究方法三、有关经验检验文献第五节 异质性企业全球组织生产抉择第六节 未来研究方向参考文献后记(出版信息:《国际贸易国外学术研究前沿》,李春顶、东艳著,经济管理出版社,2020年11月。)延伸阅读:【李国学 东艳】国际生产方式变革、国际经济规则重塑与制度型开放高地建设【东艳 马盈盈】疫情冲击、中美贸易摩擦与亚太价值链重构 ——基于假设抽取法的分析【会议】 “国际经贸规则重塑与中国的制度型开放系列研讨会——海南自贸港建设研讨会”召开【徐秀军】 制度型开放:构建高水平的开放型世界经济【姚枝仲】中美经贸冲突中的规则之争【姚枝仲】 2019-2020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姚枝仲】 推动全面开放,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宋泓】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和展望【赵海 姚曦 徐奇渊】 如何理解美国设置贸易关税排除机制?【肖立晟 袁野】 美国经济趋于疲弱,特朗普如何结束贸易战?【余永定】 中美贸易战的前景 【Dong Yan, Ma Yinging, Xu Tingting】China Should Take the Opportunity to Diversify its Market【东艳 李春顶】 如何理解中美经贸磋商中的三项原则性分歧【东 艳】 贸易摩擦与制度协调——基于中美贸易摩擦与日美贸易摩擦的比较研究【熊爱宗】全球贸易摩擦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姚曦 徐奇渊】 中美贸易摩擦向多边扩展,国际补贴新规如何接招?【张宇燕 冯维江】 如何理解中美贸易摩擦【东 艳】 以美日贸易摩擦为鉴,透视中美贸易冲突【张宇燕】 访美归来谈中美关系【张明】 对《关于中美经贸摩擦的事实与中方立场》白皮书的几点评论【倪月菊】 中美经贸摩擦:美国吃亏了?【赵 海】 美国政客该补补历史课了【薛 力】 美国对华战略:从两面下注到全面防范【徐奇渊】 中美贸易冲突:中国经济的核心利益是什么?【张 明】 美国发动贸易战的全球影响及应对策略【张 明】 贸易摩擦难以避免,如何应对至关重要【张宇燕 韩冰】 如何看待中美贸易摩擦中的知识产权指责?【张宇燕 冯维江】 从“接触”到“规锁”:美国对华战略意图及中美博弈的四种前景【余永定】 贸易冲突或成常态 中国如何应对?【余永定】 301调查报告的指控站得住脚吗?【余永定】 中国是否违背WTO承诺?【余永定】 中美贸易摩擦如何步步升级【苏庆义】 中美贸易战的走势和影响【苏庆义】 美国失业不是对华贸易逆差惹的祸【苏庆义】 积极寻求多边框架解决中美贸易问题【东 艳】 美国制造业“王冠明珠”为何要出走?【徐秀军】 美国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破坏者【苏庆义】 中美在中国履行入世承诺上的分歧及其根源【DONG YAN】 US tariff measures may boomerang【苏庆义】 维护核心利益,中国将反制美国2000亿美元加征关税【SU QINGYI】 Keeping China’s WTO Commitments Clear【姚枝仲】 打赢贸易战的标志

人皆取先

2020年全球及中国对外贸易行业发展回顾 中国外贸高质量推进

2019年,在全球经贸整体放缓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逆势增长,规模创历史新高,实现稳中提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2020年以来,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国际市场需求大幅下降、贸易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前5个月中国外贸进出口增速有所回落,但3月以来进出口降幅有所收窄,外贸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202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额再创新高。全球对外贸易情况——中国是全球第一大货物出口国根据WTO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货物出口额全球排名第一,为24991亿美元,市场份额达到13.2%。中国是唯一一个国家(地区)实现2万亿美元货物出口的国家。在进口方面,美国全球排名第一,货物进口额达到25684亿美元,占比约为13.4%。中国排名第二,为20771亿美元,占比约为10.8%。注:以上数据统计:包含欧盟各成员国间的内部交易。——美国服务贸易遥遥领先在服务贸易方面,无论是出口额还是进口额,美国遥遥领先。2019年,美国对外服务贸易进口额达到8533亿美元,市场份额达到14.4%;进口额为5643亿美元,占比达到9.8%。注:以上数据统计:包含欧盟各成员国间的内部交易。——全球贸易受疫情影响冲击较大2020年上半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干扰,世界货物贸易量急剧下降。据WTO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4月,全球大多数国家(地区)的货物出口额大多同比下降,只有中国、泰国等一些亚洲经济体避免了出口下滑。在服务贸易方面,疫情直接导致大部分国家进行交通管制,使人们无法移动、消费或服务。2020年3月,全球主要贸易国(地区)的服务出口大幅下降,平均而言,在2019年占全球服务出口一半以上的经济体,在2020年3月的出口下降了约15%。但同时,随着远程办公、云计算等新兴需求的急速增长,将进一步推动全球信息技术服务的贸易增长。注:爱尔兰的统计期间为2020年1季度。中国对外贸易情况——中国货物贸易以出口为主、服务贸易以进口为主目前,我国货物对外贸易以出口为主、服务对外贸易以进口为主。2020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32.14万亿元,贸易顺差扩大至3.7万亿元;1-11月,服务进出口总额有所下降,主要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但服务出口表现明显好于进口,贸易逆差进一步缩小,为0.68万亿元。——2020年东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长期以来,东盟、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为我国前五大贸易伙伴。2015-2019年,欧盟一直稳居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但2020年英国脱欧,因此我国在2020年统计与欧盟货物进出口额时剔除了英国,而2020年我国对东盟货物进出口额再创新高,东盟超过欧盟,成为了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进出口额再创新高自2013年以来,我国积极推动建设“一带一路”,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进出口额不断创新高,2020年达到9.37万亿元。——RCEP将为中国对外贸易带来新的发展机遇2020年12月,RCEP的正式签署也将为我国未来贸易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根据统计,2020年我国对RCEP成员国的货物进出口额突破10万亿元。未来,RCEP为成员提供更低的贸易关税以及更加开放的市场将有望进一步推动我国与其它RCEP成员的贸易往来。——中国外贸结构不断优化一般贸易在国内产业链条长、增值部分多。2015-2020年,我国货物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占比稳步提升,2020年达到59.9%,实现19.25万亿元,表明我国外贸结构不断优化,内生发展动力日益增强。——2020年私营企业货物进出口总额超外商企业目前外商企业和私营企业为我国主要货物进出口企业,两者2020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合计占比达到84%。值得关注的是,2020年私营企业货物进出口总额超过外商企业,占比达到45%。更多行业相关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对外贸易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IPO募投可研等解决方案。

皆得佚乐

2021年中国港口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行业发展将面临良好机遇「组图」

港口作为交通运输的枢纽和对外交流的窗口,在促进国际贸易和地区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港口行业的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密切相关,随着中国经济开放度大大提高,进出口也大幅增长,而需求增长必然迎来港口行业快速发展。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提升,中国已经成为港口强国。中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多年世界第一2019年末全国港口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22893个,比上年减少1026个。其中,沿海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5562个,减少172个;内河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17331个,减少854个。全国港口拥有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520个,比上年增加76个。其中,沿海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076个,增加69个;内河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444个,增加7个。2019年末全国拥有水上运输船舶13.16万艘,比上年下降4.0%;净载重量25684.97万吨,增长2.3%;载客量88.58万客位,下降8.0%;集装箱箱位223.85万标准箱,增长13.8%。近几年,港口吞吐能力适应性保持在适度超前状态,一度触及超前水平,供求关系和新港区开发使竞争加剧,经营效益受到一定影响,部分码头公司债务问题开始显现,市场调节作用也发挥作用,建设投资连续6年负增长,供求关系趋向改善,资源整合不断推进。沿海港口建设投资规模自2012年开始连续6个年度负增长,投资规模由2016年的858.90亿元下降至2018年的563.40亿元。2019年,我国沿海港口建设投资规模为523.81亿元。截至2020年11月,我国沿海港口建设投资规模为564.36亿元。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创下新高2018年,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43.51亿吨,比上年增长2.5%。其中,沿海港口完成94.63亿吨,增长4.5%;内河港口完成48.88亿吨,下降1.3%。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33.45亿吨。2016-2020年,中国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逐年上升,2019年为139.51亿吨,同比增长4.54%。2020年为145.49亿吨,同比增长4.30%。2016-2020年,中国规模以上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逐年上升。2018年,全国港口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41.89亿吨,比上年增长2.4%。其中,沿海港口完成37.44亿吨,增长2.5%;内河港口完成4.45亿吨,增长1.6%。2019年为43.21亿吨,同比增长4.93%。2020年为44.95亿吨,同比增长4.0%。其中,沿海港口完成40.04亿吨,增长3.9%;内河港口完成4.90亿吨,增长5.5%。港口发展趋势港口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基础产业之一。中国近几年良好的宏观经济形势和长期以来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和鼓励,有效地促进了港口行业的快速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港口发展呈现如下几个主要的趋势:更多行业资料敬请关注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港口行业发展前景与市场竞争力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IPO募投可研等解决方案。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文章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开之以利

2020年中国棕刚玉行业市场供需现状及国际贸易分析

一、产业链棕刚玉是用矾土、碳素材料、铁屑三种原料在电弧炉中经过融化还原而制得的棕褐色人造刚玉,棕刚玉主要化学成份是 AL2O3,其含量在95.0%-97.0%,另含有少量的Fe,Si,Ti等。棕刚玉是最基本的磨料,适于磨削抗张较高的金属,如各种通用钢材、可锻铸铁、硬青铜等,也可制造高级耐火材料。棕刚玉产业链资料来源:智研咨询整理二、供需现状2019年中国棕刚玉产量为155万吨,预计2020年受疫情影响,叠加环保压力,产量将有所下降,产量约为150万吨,生产主要分布在河南、贵州等地。资料来源: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智研咨询整理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大型炼钢炉所用耐火材料均缺不了棕刚玉,随着钢铁冶炼技术的发展,棕刚玉在耐火材料方面的用量会不断增长。2019年中国棕刚玉表观需求量为103.4万吨,2020年中国棕刚玉表观需求量约为111.4万吨。资料来源:智研咨询整理三、进出口贸易欧、美、日、韩等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棕刚玉产品的进口量与日俱增。2020年中国棕刚玉出口数量为38.72万吨,较2019年减少了13.33万吨;进口数量为0.157万吨,较2019年减少了0.339万吨。资料来源:中国海关、智研咨询整理2019年中国棕刚玉出口金额为38962.5万美元,进口金额的416.9万美元;2020年中国棕刚玉出口金额为35404.4万美元,进口金额的192万美元。资料来源:中国海关、智研咨询整理2020年中国棕刚玉出口至美国6.22万吨,出口金额为4066.40万美元;出口至日本5.81万吨,出口金额为5336.13万美元;出口至韩国3.08万吨,出口金额为3361.09万美元。资料来源:中国海关、智研咨询整理日本为中国最大的棕刚玉进口国,2020年中国从日本进口棕刚玉412.13吨,占总进口数量的26.2%;进口金额为113.07万美元,占总进口金额的58.9%。资料来源:中国海关、智研咨询整理2020年中国棕刚玉出口排名前三依次为河南、浙江、山东,河南棕刚玉出口数量为7.17万吨,出口金额为0.607亿美元;浙江棕刚玉出口数量为6.2万吨,出口金额为0.595亿美元;山东棕刚玉出口数量为5.58万吨,出口金额为0.543亿美元。资料来源:中国海关、智研咨询整理2020年河南省棕刚玉进口数量为924.14吨,进口金额为27.55万美元;江苏省棕刚玉进口数量为390.81吨,进口金额为103.75万美元;上海市棕刚玉进口数量为182.99吨,进口金额为37.17万美元。资料来源:中国海关、智研咨询整理

纱织

前2个月外贸分析

一、今年前2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5.44万亿元,同比增长32.2%据海关统计,今年前2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5.44万亿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32.2%。其中,出口3.06万亿元,增长50.1%;进口2.38万亿元,增长14.5%。前2个月外贸进出口增幅明显、“淡季不淡”,延续了去年6月份以来进出口由负转正、持续向好的态势,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一是欧美等主要经济体生产、消费景气度回升,外需增加带动我出口增长。今年以来,欧美经济尤其是制造业景气度明显回升,美欧制造业PMI指数维持高位。同时受益于财政刺激计划,欧美等主要经济体消费复苏,对我产品需求增加。前2个月,我国对欧美日出口增长59.2%,高于出口整体增幅。此外,今年春节假期多数制造业从业人员选择了“就地过年”,我署调研了解到,广东浙江等外贸大省不少企业春节期间都维持了生产,以往过完年才能交付的订单现在都正常交付了。二是国内经济持续稳定恢复,拉动进口快速增长。今年1、2月份,我国经济总体延续扩张态势,制造业PMI指数已连续12个月位于荣枯线上,多数行业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高于临界点。年后进入产销旺季,市场需求有望进一步回升,企业对未来预期更加乐观。我署调研显示,部分企业提前备货,主要进口集成电路、能源资源性产品,如集成电路、铁矿砂、原油进口量分别增长36%、2.8%、4.1%。三是受新冠疫情影响,去年前2个月进出口同比下降9.7%,基数较低也是今年增幅较大的原因之一。但即使与正常年份相比,比如2018、2019年同期,我国进出口增速也有20%左右。从海关监管货运量等看,货运量、集装箱等与进出口值态势基本吻合。前2个月,海关监管进出口货运量7.4亿吨,增加6.5%;监管集装箱1691万箱次,增加17.7%,其中重箱1178万箱次,增加32.7%;监管进出境运输工具371万(辆、艘、节、架次),增加3%。前2个月外贸实现“开门红”,为全年开了一个好头,我署调查显示,近期出口企业反映出口订单增加、对未来2-3个月出口形势表示乐观的比例均有所提升。同时也要看到,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外贸稳增长任重道远。二、对主要贸易伙伴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均实现增长海关统计显示,前2个月,我国对东盟、欧盟、美国、日本分别进出口7862亿、7790.4亿、7163.7亿和3492.3亿元,分别增长32.9%、39.8%、69.6%和27.4%,我与上述经济体经贸往来更加紧密。同期,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合计1.62万亿元,增长23.9%。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维护拓展经贸合作朋友圈,特别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不断深化,拓展了我国外贸发展的空间,对我国外贸持续向好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三、中西部地区外贸表现活跃海关统计显示,前2个月,我国中西部地区外贸进出口9751.1亿元,同比增长55.8%,增速比我国外贸整体增速高23.6个百分点,占全国进出口比重较去年同期提升2.7个百分点至17.9%。中西部地区外贸表现活跃,进出口比重持续增加,国内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充分体现了我国中西部地区不断发挥自身优势,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增强,外贸潜力进一步发掘,这将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四、海关强化监管优化服务,促进外贸稳中提质海关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按照《政府工作报告》部署,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巩固拓展口岸疫情防控和促进外贸稳增长成效,强化监管优化服务,推动外贸量稳质升。一是继续加强口岸疫情防控。针对当前全球新冠疫情形势,把疫情防控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最重要工作来抓,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各项措施,持续从严从紧做好入境人员卫生检疫工作,严格实施100%两道测温、健康申明卡核验、流行病学调查、采样检测,100%信息通报和移交处置,对来自高风险国家飞机、船舶等交通工具,100%实施风险布控和指定地点登临检疫,对高风险的入境人员实施核酸加血清抗体“双保险”检测,充分发挥海关“第一道关口”作用,坚决筑牢口岸检疫防线。二是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开展新一轮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推动跨境贸易便利化措施向各类口岸延伸,不断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深化“单一窗口”建设,推动精简进出口环节监管证件和随附单证,巩固压缩整体通关时间成效,降低进出口环节合规成本。三是支持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大力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加快“零关税”政策及海关监管办法全面落地实施。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与自贸试验区融合发展。进一步发挥综保区稳外贸稳外资这一重要的经济增长平台作用,加大政策落实和宣传力度,引导更多的企业、更好的项目入区发展,同时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新设综合保税区。优化完善口岸开放布局,提升口岸综合运行效能。四是深入推进改革创新。把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推动改革落地见效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扎实推进海关全业务领域一体化改革,持续高质量推进“提前申报”和“两步申报”,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优化跨境电商监管与服务,持续推进跨境电商B2B出口监管改革试点,支持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模式“一地备案、全国通用”,促进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健康快速发展。监制/ 陶永审校/ 刘畅编辑/ 雷煦美术编辑/ 卫昊

弗知内矣

跨境电商物流行业研究报告:如何寻找跨境领域的“三通一达”?

(报告出品方/作者:华泰证券,沈晓峰、袁钉、林珊)一、跨境电商重塑国际供应链跨境电商实现了国际贸易的短链化,国内消费升级/供应链优势分别拉动跨境电商进口/出口 高速增长(海关口径 20 年总体/出口/进口跨境电商同比增长 31%/40%/17%)。消费升级催 生“全球买”,B2C 进口电商兼具价格(较一般贸易)和交易(较免税渠道)优势;政策驱 动海淘阳光化,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先行先试。疫情催化全球线上零售渗透率提升,中国 制造从“卖全国”到“卖全球”;B2C 出口电商弯道超车,本地化运营构建独立生态。跨境电商: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的结合跨境电商指分属不同关境的主体,借助互联网完成交易、支付和结算,并通过跨境物流完 成商品交付的全过程。相较于线下一般贸易,跨境电商优势显著:1)实现国际贸易的“短 链化”,改善制造商及贸易商盈利能力;2)伴随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交易平台、物流、 关务、税务、支付等),降低跨境贸易门槛,实现深度的产业分工;3)提升供应链信息传 导效率,有利于精准营销及个性化服务。经过近二十年发展,跨境电商业态趋于多元化,可根据商品流向(出口/进口)及交易主体 (B2B/B2C)两个维度划分为四大业态。以 B2C 业务为例(除非特别说明,后文跨境电商 及跨境电商物流均聚焦 B2C 业务),进口电商包括导购型、平台型和自营型,而出口电商 又包括平台精品型、平台铺货型和自建独立站。除“商流”外,“物流”与“支付”(资金 流)构成跨境电商的底层基础设施。根据罗兰贝格的研究,伴随供给侧 B2C 跨境电商平台的大力开拓,以及需求侧全球消费者 跨境网购习惯的养成,B2C 将成为未来跨境电商增长的重要力量,预计 22 年 B2C/B2B 跨 境电商交易额分别为 5.9/10.6 万亿(18-22 年 CAGR=27%/13%),进出口结构也将更为平 衡(B2C 进口/出口交易额占比将从 18 年的 38%/62%变为 22 年的 44%/56%)。跨境 B2C 进口:政策推动海淘阳光化国内“海淘”先后经历了:1)个人代购(2007 以前);2)海淘平台(2007-2014);3) 进口跨境电商(2014-2019);4)新电商法规范发展(2019 至今)四个阶段。截止 2020 年底,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清单合计 1413 类,限额内(单次 5000 元,全年 2.6 万)免 征关税且增值税和消费税减按 70%征收。因此,跨境 B2C 进口电商渠道价格低于一般贸易 但交易较免税店灵活(价格通常高于免税店)。中国快速崛起的中产阶级拉动 B2C 进口电商需求,艾瑞咨询预计 2024 年中国进口电商用 户数达到 3.1 亿(CNNIC:2020 年国内电商用户数 7.82 亿)。根据艾媒咨询的研究,进口 电商的主要优势在于潮流、体验、品质等,而痛点集中于供应链(退换货、物流等)。阿里 系(含考拉海购)市占率接近 60%(艾媒咨询:1H20),京东国际和唯品国际紧随其后; 个人护理、母婴、保健品和美妆是跨境电商的核心品类(凯度咨询:18 年合计占比约 75%); 用户订单价格的中位数在 200-500 元之间,高于国内电商。跨境 B2C 出口:中国供应链的全球比较优势根据 Statista 数据,电商平台已在全球 200 多个国家/地区落地,并涌现出亚马逊、eBay、 速卖通等全球性平台。过去二十年,中国跨境出口电商从依附于传统外贸,现已逐步形成 独立的生态系统。从地域维度,跨境出口电商可分为北美、欧洲、亚太、中东等若干细分 市场:1)北美市场最为成熟(互联网渗透率高,消费者购买力强,支付和物流设施完善), 是目前中国跨境电商出口的最大目的地;2)欧洲市场紧随其后,为第二大跨境电商出口市 场;3)亚太和中东则属于新兴市场,具备较大潜力。根据亿邦智库的研究(2020/11),北 美、欧洲、东南亚、日韩和俄罗斯是中国跨境电商企业进入最多的国家。有别于进口电商但类似国内电商,中国跨境出口电商品类聚焦电子产品、服装及日用品。 中国线上零售额及渗透率位居全球首位(欧睿:2019);阿里研究院认为中国跨境电商出口 同样领先全球:1)完善的制造业门类,2)完备的电商服务生态,3)丰富的电商运营经验, 4)跨境电商顶层设计领先全球。类似 2003 年“非典”培养国内消费者网购习惯,新冠疫 情催化全球线上零售渗透率提升;得益于强大的制造业和良好的疫情控制,国内供应链迅 速恢复稳定,出口跨境电商迎来高速增长。二、商流决定物流,直邮仓配各展所长跨境电商物流路由类似国内快递,但政策差异(核心是关务)带来了更大的复杂度。我们 估算 2020 年中国 B2C 跨境电商物流市场规模在万亿左右,高于国内快递业。根据路由网 络,跨境电商物流包括跨境直邮和保税仓/海外仓模式,分别对应国内网络型/仓配型快递。 跨境直邮又可细分为邮政小包、专线物流、国际快递等(时效和价格依次提升),高性价比 的专线物流为发展方向。海外仓/保税仓通过商品前置提升物流效率,难点在于需求预测与 库存管理,适宜于高频及热销商品。跨境电商拉动物流需求传统跨境贸易往往将商品大规模、集装箱化地从出口国运送至进口国,发货间隔长、批次 少;而跨境电商则将商品小规模、包裹化地从出口国运送至进口国,发货间隔短、批次多。 类似于国内电商快递流程(揽收/支线/分拨/干线/分拨/支线/派送),跨境电商物流主要包括 前端揽收、库内操作、出口通关、国际干线、境外清关、中转分拨、海外仓储、尾程派送 八个核心环节,链路更复杂、成本更高、时间也更长。对比跨境电商供应链四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物流仍然是短板。根据晓生研究院 的数据,跨境电商物流成本占比 20%-30%(2019 年估算值),显著高于国内电商 5%-10% 的水平。参考罗兰贝格的测算,按照 2020 年跨境 B2C 电商 3.5-4.0 万亿交易额估算,物流 费用在万亿左右,甚至可能高于中国快递行业规模(2020 年:8795 亿)。根据路由网络,跨境电商物流主要包括直邮和保税仓/海外仓两大模式:1)直邮模式:商 品在国外根据订单采用小包/集货方式,统一通过航空等国际物流运输至国内海关,经海关 清关后运送至消费者,运输时间长,运费高,适用于非标和长尾商品,具体物流产品包括 邮政小包、专线物流、国际快递等。2)保税仓/海外仓是在进口/出口业务中,先备货至保 税仓/海外仓,然后通过本地化物流完成配送,运输时间短,运费低,适用于热销商品。跨境直邮:邮政小包为主体,专线物流为趋势邮政小包:分为中国邮政航空小包(挂号小包/平邮小包)和外邮小包(香港邮政/新加坡邮 政等)。邮政小包依托于万国邮联,国内外的承运人都必须是万国邮联的成员:1)价格最 低;2)时效性最低,通常需要 10-25 天;3)覆盖面最广;4)清关能力强;5)平邮小包 丢包率较高;6)对商品有重量和尺寸要求(比如 2KG 以内且包装三边之和小于 90cm,单 边小于 60cm),适用对象为价值小、对时效要求低的轻小物品。国际快递:DHL、FedEx、UPS 等国际快递企业自建全球物流网络,利用强大的 IT 系统提 供物流服务:1)时效性高,通常仅需 2-7 天;2)价格昂贵;3)覆盖面广;4)清关能力 强;5)丢包率低;6)服务质量好,适用对象为对时效性要求高的贵重物品。邮政小包因其价格低廉、覆盖广泛和清关优势,为国内跨境电商物流首选。根据运联传媒 研究,B2C 出口中 60%为直邮渠道(2019);而根据 17track 统计,邮政小包占直邮渠道 的 62%(2020)。美国以退出万国邮联倒逼终端费率改革(终端费不能覆盖其国内处理成 本):2020-2025,中国出口国际小包终端费将较 2019 年累计增长 164%(其中 2020 年增 长 27%)。受疫情影响(邮政小包时效不稳定)及终端费上调因素,邮政小包市占率呈下降 态势,而专线市占率提升。根据 17track 统计,邮政小包份额从 2020 年初的约 80%下降至 年末约 50%,而专线物流份额从约 10%提升至约 30%。我们认为专线集运为跨境直邮发展方向:1)根据跨境眼的统计,全球主要国家跨境专线数 量持续增长,网络日趋完善;2)规模效应持续降低成本,从“包舱”逐步升级为“包机” (甚至自建运力),快船则进一步降低了干线成本;3)龙头企业(主要是大型货代)自建/ 整合资源,逐步提供全球性服务;4)技术进步推动“全程可视”到“全链数字化”;5)晚 上多样化的前端集货和尾程派送服务。国内大票零担专线联盟模式也可作为借鉴:1)提升服务品质:前端收货网点增加、服务线 路增加、货源增加;通过集约化、标准化、自动化、无人化、科技化管理,降本增效;末 端可配送网点服务范围增加、增强客户粘性。2)信息化:全流程信息化管控,数据化运营。 3)增值服务:降低专线运营风险、为专线提供资金支持、以及其他增值(车后)服务。保税仓/海外仓:库存前置提升效率海外仓(跨境出口):融合采购、仓配、退换等服务的境外履约中心,分为平台自营仓/第三 方仓/卖家自建仓等。海外仓模式(如亚马逊 FBA)对应国内仓配型快递(如京东物流):1) 头程运输:中国商家发到海外仓库;2)海外仓储管理:仓储、分拣、包装、贴标签等综合 服务;3)本地配送:海外客户下单后,直接从海外仓库发货,通过本地物流或快递发到客 户手中。海外仓的特点是:1)运费较低;2)配送时效高;3)覆盖面小;4)退货方便;5) 仓储成本;6)库存压力。海外仓销售产品的定价较直邮模式高 30%,销售额可达到 3-4 倍, 物流好评率提升 30%(阿里研究院英国海外仓:2019)。保税仓(保税进口):海关批准设立的供进口货物储存而不受关税法和进口管制条例管理的 仓库(“境内关外”),是网购保税进口模式的核心节点(对应于出口海外仓):1)运费较低; 2)配送时效高;3)产品入境有检验,有质量保障;4)退货方便;5)仓储成本;6)库存 压力。相较普通仓库,跨境电商进口保税仓因资质和区域限制相对稀缺。跨境电商拉动跨境物流需求,中国海外仓数量高速增长。截止 2020 年底,中国海外仓数量 超过 1800 个,是 16 年的近 9 倍,总面积超过 1200 万平米(平均 7500 平)。从地域分布 看,中国海外仓主要分布于美英德日等发达国家,和卖家需求基本匹配,平均处理效率约 为 2件/平米/日。(数据来源:商务部/易仓科技)从租金角度,全球各城市仓库租金差异较 大,但集中于 20-60 元/平米/月区间(和国内仓库大致相当);国内保税仓因其稀缺性租金 高于普通仓库。三、市场高度离散,期待巨头出现由于政策差异和服务非标,跨境电商物流市场高度分散。我们认为全链数字化、服务标准 化、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及跨区域/跨产品并购整合将驱动行业集中度提升。1)干线运输:国 际贸易链主前移,大型货代有机会延伸产业链,成为“产品集成商”,中小货代则需主动融 入巨头生态圈。2)尾程配送:网络深度构建护城河,东南亚为中国物流企业出海的最佳跳 板,从“外包”过渡到“加盟”是可行路径。3)仓储服务:资产布局先行,区域仓群一体 联动,本土化运营与特色服务增强粘性。竞争格局分散,整合趋势初显以全链数字化为基础,中国国内快递实现了服务标准化,规模效应推动集中度提升:(1) 数字化:得益于邮政局和菜鸟网络大力推广,电子面单快速普及(邮政局:2019 年底达 98%); 结合地址库、语义识别、三段码逻辑等,完成了国内快递业的全链数字化。(2)标准化: 以数字化为基础,菜鸟指数(时效、信息、服务等)实现了对品牌快递和加盟商的评价体 系,推动服务标准化。(3)规模化:规模效应持续降低成本,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我们将物流业划分为操作层、产品层、产品集成商、合同物流和供应链服务五层,标准化 程度依次下降,国内快递在产品集成层实现集中度提升。但在跨境电商物流业,各国/各地 政策差异显著,叠加商流需求变化,全链数字化与服务标准化的难度很大。国内跨境电商 物流企业大都介于操作层与产品层之间(还难言“产品化”),几乎没有企业能够提供全球 性的“产品集成服务”,和 2035 年全球 123 快货物流圈(国内 1 天送达、周边国家 2 天送 达、全球主要城市 3 天送达)目标相去甚远(2021/02《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19 年,跨境电商物流龙头纵腾/递四方收入规模约为 70/49 亿,市场份额均不足 1%。(中 国国际货代协会)我们认为万亿左右跨境电商物流市场,仍然有机会诞生千亿市值巨头:(1) IT 技术的进步与资本投入逐步实现全链数字化(Flexport 在传统货代领域探索全链路整合); (2)龙头企业通过并购实现跨区域与夸产品扩张,逐步实现“端到端”标准服务;(3)规 模效应降低成本夯实护城河,推动市场集中度提升。本章后三节将分别讨论跨境电商物流 中“干”、“配”和“仓”三大环节的投资机会。干:国际贸易链主前移,产业链延伸大势所趋物流供给由承运人、基础设施服务商和货运代理人(货代)共同完成。货代本质上是承运 人的分销渠道,实现客户覆盖、风险分散及增值服务功能。传统国际贸易中,一级货代(俗 称“庄家”)与上游航空公司/船公司建立良好合作关系,拥有舱位优先权及价格优势;而二 三级货代则主要通过一级货代订舱,专注于揽货、报关等细分业务。轻资产模式护城河很 浅,货代企业主要通过信息不对称及增值服务获利。传统代工模式下,境外买方往往直接指定国际货代,再将部分业务分包给国内企业;国内 货代难以获取最终客户,价值分配很少。跨境电商的兴起亦对传统货代模式带来挑战:1) 从上游运力驱动到下游客户驱动(平台/卖家);2)“端到端”全链路服务需求;3)业务碎 片化、需求个性化。伴随中国品牌商的崛起(如华为),以及跨境电商链主前移,中国货代 将得以直接获客(强化定价权)并延伸产业链。货量(规模)决定货代(渠道)价格博弈能力,全链路整合夯实护城河。大型货代需要持 续扩张业务规模,为客户提供稳定丰富的运力(譬如包机稳定运力供给),也有机会整合/ 自建资源成为产品集成商;中小货代则必须专注细分产品/细分环节/特色服务,融入巨头的 跨境物流生态圈。而 Flexport 对传统货代业务的全链路整合颇具启发:1)全链路数字化: 通过云平台连接贸易各方(进口商/出口商/货主/承运人/海关/机场码头);2)标准化服务: 在核心区位构建多式联运仓库,并通过标准化运力强力连接;3)高效的客服:公司采用 AI+专家团队组合服务,显著提升客户体验。配:中国物流加速国际化,东南亚为理想跳板尾程派送仍然是跨境电商物流的短板:1)足够的网络深度才能满足货主发全国/全球的需求; 2)资源社会化,团队/运营本土化。以中国国内快递为例,庞大的网点(快递员)/服务站/ 自提柜共同构成末端服务基础设施;国际快递巨头亦高度重视本土化运营,UPS 境外员工 达到 8.2 万(占比 17%),境外 UPS Access Point 数量达到 4 万个(公司公告:2019)。市场普遍认为物流业护城河低于科技和消费(给予估值折扣),但高度竞争性的环境反而有 利于后发者追赶,企业跨地域和跨产品扩张也相对容易。我们认为中国物流企业具备弯道 超车(全球化)的可能:1)优秀的服务意识;2)人口红利带来的成本优势;3)庞大的国 内市场提供国际化试错空间。(此部分借鉴《选股方法论与制造业投资逻辑》(韩冬/2020))。我们认为东南亚(尤其新加坡/印尼/泰国/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六国)是中国跨境电商物流 企业本地化的最佳跳板:1)六国总人口/互联网用户分别为 5.7/3.6 亿(贝恩:2019);2) 电商渗透率低(欧睿口径 19 年约为 6%),贝恩预计 2025 年六国电商 GMV 将达到 1500 亿美元(19 年:382 亿美元);3)国内互联网巨头加速渗透东南亚电商市场,阿里巴巴和 腾讯分别是 Lazada 和 Shopee(SEA)的最大股东;4)东南亚国家物流效率普遍很低。以泰国快递市场为例,嘉里泰国是当地最大的民营快递企业,日均 120 万票的件量支撑起 约 200 亿人民币市值(估值远超“三通一达”),反映投资者对东南亚快递市场的乐观预期。 对于竞争白热化(甚至堪称“内卷化”)的中国快递企业,将中国快递企业的发展经验(尤 其是“加盟制”)向东南亚复制,或是企业增长的“第二曲线”。仓:资产布局先行,叠加增值服务得益于成本和时效优势,海外仓/保税仓成为越来越多跨境电商卖家的选择,跨境电商物流 龙头企业持续扩张仓储规模。截止 2021/03/10,纵腾集团旗下谷仓总面积突破 100 万平米 (20/21E 为 70/150 万平米),成为中国首家百万平米级海外仓企业:1)区域仓群一体联 动,缓解爆仓压力;2)提升仓库运营效率和品质,全面覆盖大中小件电商卖家;3)持续 开发头程运输和尾程配送资源。参考易仓何炜先生的观点(海外仓变局/2020),海外仓的发展方向是:1)标准化:服务/ 收费/售后处理标准化,逐步建立行业标准。2)专业化:产品大件化/产业专业化。类似国 内电商,大件电商(如家居)对仓储带来不小的挑战,硬件设施、仓库布局及出入库流程 均需相应调整;精品型卖家崛起对专业化服务有更高要求,未来或许会出现聚焦细分行业 的海外仓。3)数智化:首先通过机械化提升仓库操作效率,降低人员管理成本;然后探索 数据化赋能客户需求(如分仓/备货等)。商务部将纵腾集团、万邑通、宁波豪雅、浙江执御、艾姆勒(深圳)、北京数码港、黑龙江 俄速通作为 7 家优秀海外仓案例,其在信息化建设、智能化发展、多元化服务、本地化经 营等具备明显优势。对于跨境进口保税仓,向全程供应链延伸仍然是发展方向:嘉诚国际 凭借 2B 供应链经验切入跨境电商物流,能够提供集货代、仓储及运输一体的综合服务。详见报告原文。(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时时处处

多因素助推一季度外贸迎“开门红” 预计二季度仍能维持较高增速

2021年,我国外贸进出口迎来“开门红”。4月13日,海关总署公布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8.47万亿元,同比增长29.2%。其中,出口达4.61万亿元,增长38.7%;进口达3.86万亿元,增长19.3%。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在今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一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长幅度是比较大的,虽然有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导致基数低等因素,但是与2019年同期相比,今年一季度进出口增速仍然达到20.5%,我国外贸继续保持去年下半年以来持续向好的势头。他认为,未来一段时期这一趋势有望维持,但具体走势还需要进一步观察。综合来看,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外贸运行有利因素较多,但外部挑战也不少。多因素助推一季度外贸进出口增速高达29.2%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速高达29.2%,可以说这一成绩单非常亮眼。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一季度进出口增幅确实较大,原因是多样的,有内因和外因的支持,但也有一些技术性上的错觉。2020年一季度是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时期,外贸也受到很大冲击,因此,今年一季度的涨幅更多是一种恢复性增长。同时,疫情在全世界蔓延,重塑了产业分工格局,由于中国的产业链相对完整,因此,当国际产业链受疫情破坏时,中国能够抓住机会拿到订单,满足其他国家的需求。另外,一些国家也从前期单纯受疫情影响,经济停摆的状态转变为一边防疫,一边抓经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经济复苏,促使外贸回暖。李魁文在今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也回应称,一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长幅度较大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全球经济贸易恢复性增长有利于我国外贸增长;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也促进了外贸发展;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也助推了进口增长等。的确,随着新冠肺炎疫苗接种面逐步扩大,今年以来全球制造业持续改善,3月美国、欧元区、日本制造业PMI分别升至64.7、62.5、52.7,创下1983年12月、1997年6月、2018年11月以来的新高,这将带动我国出口快速增长。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彭波也表示,去年基数比较低以及全球经济正在复苏是一季度外贸进出口增速较高的主要原因。民营企业成拉动外贸增长的最主要力量 西部地区也发力具体来看,一季度,东盟、欧盟、美国和日本为我国前四大贸易伙伴,其中,我国与美国的进出口总额达1.08万亿元,同比大增61.3%。一季度,民营企业成为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长最主要的拉动力量,进出口增速比同期外贸整体增速高13.5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出口的家用电器、电脑、医药材及药品等商品增速均超过70%。同时,中西部地区的外贸表现也非常活跃。一季度,我国中西部地区外贸进出口达1.5万亿元,增长45.1%,增速比我国外贸整体增速高15.9个百分点,占全国进出口比重较去年同期提升2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增强。综合保税区、自由贸易区等开放平台的进出口增速也远高于平均水平,一季度,综合保税区进出口增长41.1%,自由贸易试验区进出口增长28.4%,海南自由贸易港免税品进口更是大增162.5%。这些数据都表明,我国外贸在贸易主体、国内区域布局、贸易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优化。预计二季度外贸仍能维持较高增速当前,世界各国人民正在如火如荼地接种新冠病毒疫苗,世界卫生组织4月12日表示,全球已接种超过7.8亿剂新冠疫苗,但每周新增确诊病例和死亡病例仍在持续上升,各国在公平接种疫苗的同时,也不能放松公共卫生措施。国家卫健委数据也显示,截至2021年4月11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16734.3万剂次。白明认为,如果接种疫苗能够控制疫情,很多国家的生产、需求都会呈现爆发式恢复,疫苗也有增强市场信心的作用,不过,疫苗也不是万能的。展望我国外贸后续走势,白明表示,第二季度预计我国进出口仍能维持较高增速,但到三季度还想保证高速增长就比较难了。二季度之所以有望实现高速增长,有去年同期基数较低的原因,当时,欧美国家受疫情影响,需求下降,但日常用品需求、防疫用品需求以及供应链向中国转移等,外贸到去年二季度末也已慢慢恢复,到当年9月份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彭波也表示,预计外贸进出口的高增幅在未来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但是,下半年增幅会逐渐收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为4.4%,较今年有所下滑,根据理性预期理论,明年的经济状况会反映到今年年底的数据中。李魁文则表示,自去年三季度以来,我国外贸已连续三个季度保持同比正增长。他认为,未来一段时期这一趋势有望维持,但具体走势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目前有所反复,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还比较多。比如说,近期苏伊士运河“被堵”等突发因素对国际贸易物流时效带来了短期影响。此外,去年二季度我国进出口环比去年一季度增长16.8%,去年这个基数显著抬高,客观上对于今年二季度外贸增长带来了挑战。综合来看,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外贸运行有利因素较多,但外部挑战也不少,外贸稳定增长仍然任重道远。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潘亦纯 编辑 赵泽 校对 危卓

凯德玛

2021年中国齿轮行业进出口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贸易顺差将进一步扩大

2020年国内齿轮产品进出口总额为300.51亿元,其中进口额为116.53亿元,出口额183.99亿元,贸易顺差为67.46亿元。整体来看,国内齿轮制造行业进出口总额规模逐年增长,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齿轮是轮缘上有齿能连续啮合传递运动和动力的机械零件,齿轮依靠齿的啮合传递扭矩。齿轮通过与其它齿状机械零件(如另一齿轮、齿条、蜗杆)传动,传动方式是啮合传动,可实现改变转速与扭矩、改变运动方向和改变运动形式等功能。由于传动效率高、传动比准确、功率范围大等优点,齿轮机构在工业产品中广泛应用,其设计与制造水准会直接影响到工业产品的品质。齿轮按轮齿齿廓曲线,可分为渐开线、摆线、圆弧线、双圆弧线齿轮等;按其外形,可分成圆柱齿轮、锥齿轮、蜗杆蜗轮、鼓形齿轮、非圆齿轮等;按其传动形式,又可分为平行轴传动、相交轴传动及交错轴传动。齿轮进出口总额逐年提升目前我国齿轮产品正从中低端向高端转变,部分高端产品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20年,中国大陆地区齿轮产品进出口总额为300.51亿元,其中进口额为116.53亿元,出口额183.99亿元,贸易顺差为67.46亿元。整体来看,行业进出口总额规模逐年增长,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注:以上数据为“齿轮及齿轮传动装置,但单独进口或出口的带齿的轮、链轮及其他传动元件除外;滚珠或滚子螺杆传动装置;齿轮箱及其他变速装置,包括扭矩变换器”(税则号848340)所有产品的进出口数据。美国是最大的出口市场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齿轮及齿轮传动装置,但单独进口或出口的带齿的轮、链轮及其他传动元件除外;滚珠或滚子螺杆传动装置;齿轮箱及其他变速装置,包括扭矩变换器”(税则号:848340)所有产品的出口数据,2017-2020年中国大陆地区齿轮产品出口金额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出口数量波动变化,2020年齿轮产品出口金额为183.99亿元,出口数量为27411.83万个。注:以上数据为“齿轮及齿轮传动装置,但单独进口或出口的带齿的轮、链轮及其他传动元件除外;滚珠或滚子螺杆传动装置;齿轮箱及其他变速装置,包括扭矩变换器”(税则号848340)所有产品的出口数据。2020年中国大陆地区齿轮产品出口国家出口金额最高的是美国,出口金额达到373949.8万元,占比20.3%;其次为巴西,出口金额137508.4万元,占比7.5%;排名第三的德国,出口金额90683.86万元,占比4.9%。注:以上数据为“齿轮及齿轮传动装置,但单独进口或出口的带齿的轮、链轮及其他传动元件除外;滚珠或滚子螺杆传动装置;齿轮箱及其他变速装置,包括扭矩变换器”(税则号848340)所有产品的出口数据。德、日是主要的进口市场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齿轮及齿轮传动装置,但单独进口或进口的带齿的轮、链轮及其他传动元件除外;滚珠或滚子螺杆传动装置;齿轮箱及其他变速装置,包括扭矩变换器”(税则号:848340)进口数据,2017-2020年中国齿轮产品进口金额呈现波动变化趋势,进口数量逐年下降,2020年齿轮产品进口金额为116.53亿元,进口数量为14694.42万个。注:以上数据为“齿轮及齿轮传动装置,但单独进口或出口的带齿的轮、链轮及其他传动元件除外;滚珠或滚子螺杆传动装置;齿轮箱及其他变速装置,包括扭矩变换器”(税则号848340)所有产品的进口数据。2020年中国大陆地区齿轮产品进口国家进口金额最高的是德国,进口金额达到268329.8万元,占比23.0%;其次为日本,进口金额237465.5万元,占比20.4%;排名第三的中国台湾,进口金额222049.5万元,占比19.1%。注:以上数据为“齿轮及齿轮传动装置,但单独进口或出口的带齿的轮、链轮及其他传动元件除外;滚珠或滚子螺杆传动装置;齿轮箱及其他变速装置,包括扭矩变换器”(税则号848340)所有产品的进口数据。预计国际贸易顺差将进一步扩大从出口市场来看,首先,我国的齿轮制造产业不仅在国内形成了完整产业链,而且在全球的配套市场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全球化采购的环境下,国外企业开始纷纷选择采购国内企业产品,给我国齿轮制造行业创造了良好发展环境。另外,随着国内齿轮制造工艺逐渐升级,产品技术含量进一步提高,在高端齿轮产品出口还有很大上升空间。综合来看,未来我国齿轮出口特别是高端产品出口仍有一定的增长空间。从进口市场来看,一方面国内企业对齿轮制造工艺进行了大量研发,相关成果十分丰富,行业技术水平在近几年得到快速提升;另一方面,目前随着外资制造企业加快在华本土化生产的步伐,预计未来几年我国齿轮进口规模会有下降趋势。整体来看,国内齿轮产品的贸易顺差有望继续扩大。以上数据及分析来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齿轮行业产销需求预测与转型升级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IPO募投可研等解决方案。(文章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全人恶天

2021年中国制鞋行业产销现状与进出口贸易分析 行业发展良好

自2011年开始,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我国鞋业开始了艰难的转型调整期,进入新常态时代。近两年来,虽然我国鞋业产量占世界鞋业产量比重有所下滑,不过我国依旧是世界上最大的鞋类生产国。2020年中国制鞋行业虽受疫情影响,但在防疫防控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的背景下,企业复工复产,工业生产持续稳步回升,企业生产经营环境不断改善,出口规模接近上年水平。产量波动变化近年来,我国制鞋企业呈现出两个阶段的发展特点:第一阶段为2010-2016年,这一阶段我国制鞋企业出口势头猛烈,产量增长极快;第二阶段为2017年至今,随着东南亚地区代工企业的崛起,我国制鞋面临着较大的生产压力,产量整体呈下降的趋势;2018年,受中美贸易战影响,2018年3-8月期间,我国鞋业出口订单减少;9-10月虽有小回升,但依旧无法挽回整体下降的颓势。2019年制鞋行业产量再次恢复增长,据中国皮革公布的资料显示,2019年制鞋行业产量为134.75亿双,较上年增长3.21%。销售额逐年上升2012-2019年,我国制鞋行业销售额呈现稳定增长趋势,但增长幅度逐渐收窄并呈现波动趋势。2019年行业销售收入为4351.7亿元,同比增长5.80%,为近年来最高值。进出口总额上升海关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制鞋行业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42.56亿美元,其中进口额为22.01亿美元,出口额为20.55亿美元,实现贸易顺差-1.46亿美元。2020年进口额较上期上升28.34%;出口额较上期上升22.03%;进出口总额较上期上升25.21%;贸易顺差较上期增长370.97%。从进口产品结构来看,2020年中国制鞋行业进口主要产品为“其他橡、塑或再生皮革外底,皮革鞋面的鞋靴”,2020年进口额为22.01亿美元,进口占比为51.72%。从出口产品结构来看,中国制鞋行业主要出口产品为“其他橡、塑或再生皮革”,2020年出口额为22.01亿美元,出口占比为48.28%。女鞋市场占据领先地位近年来,中国女鞋行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女鞋行业正在品牌经营的道路上向产业升级的方向发展,女鞋生产经营企业日臻成熟,其表现为:女鞋经营者品牌经营的理念越来越强,企业生产经营的综合水平在不断提高,优秀企业和企业家不断涌现。多年来中国女鞋业已先后涌现出许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和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女鞋生产企业,如百丽、达芙妮、星期六等,在中国女鞋市场上占据了领先地位。2012-2019年,中国女鞋市场销售额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19年中国女鞋市场销售额为2067.2亿元。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制鞋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IPO募投可研等解决方案。

卓别林

赛迪观点:未来十年全球经济五大发展趋势展望

前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准确把握未来十年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对于提前谋划、做好前瞻应对至关重要。赛迪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认为,进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国际经济格局逐步进入深刻变革期,国家力量变化、经济全球化变革和国际经贸规则重塑、新技术突飞猛进,以及人口结构变迁、全球能源格局调整等,将成为未来十年全球经济格局的重要趋势。01趋势一:全球经济重心东移进一步强化,“一超多强”格局不变,但内部实力出现分化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发展强劲,经济体量逼近甚至超越发达经济体。当前,发达国家虽然贡献了全球GDP的近60%,但是平均增速低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2个百分点。未来十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不断崛起,将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比肩传统西方国家。预计到2030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将贡献全GDP的50%-55%。▲各经济体GDP占比及增速(%) 资料来源:Wind,IMF,赛迪工经所整理发达国家经济出现分化,全球经济增长重心将由欧美转移至亚洲。从当前数据看,欧洲和美洲GDP总量接近世界GDP总量的58%,亚洲约占37%。从贸易网络看,目前全球形成了分别以美国、德国和中国为中心的北美贸易网络、欧洲贸易网络和亚洲贸易网络。随着CPTPP、RCEP、中日韩自贸协定等区域贸易协定的落实与达成,亚洲贸易网络规模和实力会显著增强。未来十年,亚太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领军力量,全球经济重心由欧美转向亚洲的趋势会更加明显。与亚太地区相反,西方在经济分化中则逐渐整体走弱。“一超多强”的“一超”不变,“多强”之间实力强弱出现变更。未来十年,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不会动摇,日、德、法、英等依然是重要的经济强国,但地位有会所下降;中国和印度的地位会提高。根据彭博社经济部的数据预测,到2035年,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但从人均GDP、金融、军事、综合实力等方面看,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不会动摇。▲美日德法英中印等国GDP规模(亿美元) 资料来源:WB,赛迪工经所整理02趋势二: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变革将重塑全球产业格局,衍生出更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应用。“机器代人”将呈加速之势,产业变迁频率加快。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等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未来十年,低技术要求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将更多由机器来代替工人进行生产。麦肯锡《美国工作的未来》预测,未来十年,共有1470万年龄在18-34岁之间的年轻人会因自动化而失业,比例高达40%。随着“机器换人”的推进,传统产业升级进程将加速,产业变迁频率将加快。新技术革命或将催生新业态,产业边界日渐模糊。从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历程看,人类已经历了三次产业革命,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推动着相关的产业革命。全球正面临第四次科技革命,在未来十年,新能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相融合的科技革命将引领新的产业革命,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应用将层出不穷,制造业和新型技术手段融合发展趋势进一步加深,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产业边界逐渐模糊。新技术将改变产业形态和货币形态,全球金融市场格局面临重塑。未来十年,随着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发展,产业形态、货币形态将逐渐数字化。数字化的产业形态将加速产业变革,产业升级以及产品贸易进程,深刻改变全球金融市场格局。而货币数字化将加速“去中心化”,其可追溯性将有望实现精准放款等传统货币无法实现的功能,数字货币的加快发展将深刻改变各国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地位,美元“一家独大”局面将发生改变。03趋势三:经济全球化步入深度调整期,区域化、分层化趋势明显,全球贸易从商品“一支独大”转向服务和商品“齐头并进”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加速,“三足鼎立”贸易格局日渐清晰。一方面,中美两国博弈、新冠肺炎疫情等增加了各国和跨国企业对构建“安全可控”现代供应链的需求,部分事关国家公共利益安全的领域会出现“回流”倾向;部分中低端产业将因为成本驱动而加速向东南亚等新兴经济体转移,新兴经济体将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随着制造业中机器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日益普及,劳动力套利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下降,靠近市场的区域产业链和供应链趋势将进一步强化,北美、欧洲和亚洲三足鼎立的贸易格局会更加清晰。未来十年乃至以后,这种区域化的现象会更加明显。中美博弈将持续化和常态化,全球贸易投资规则或将呈现分层化。随着WTO改革陷入僵局,全球贸易投资规则调整和重塑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对华战略的转变加速了全球贸易规则的分化。未来十年,美国一方面将主导WTO改革,重塑国际经贸规则体系,制约中国体制机制改革;另一方面,可能会联合其传统盟国,加快推动类似《美加墨协定》“毒丸条款”等“去中国化” 的排他性区域贸易协定,WTO规则和区域贸易规则将逐渐融合形成全新的贸易治理体系。未来十年,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在全球经济中拥有重要话语权,并积极参与全球贸易投资规则体系的构建。因此,众多国家将面临地缘政治和贸易利益选择的难题,全球贸易投资可能会呈现美国主导的 “去中国化”和中国倡导的更具全球化这两套规则。服务贸易将成为国际贸易的重点,数字贸易成为增长主动力。当前国际贸易仍然以货物贸易为主,所谓的全球贸易失衡也仅指货物贸易领域的失衡。但近年来服务贸易加速发展。尤其是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和应用的发展,服务贸易范围越来越广,很多不可贸易产品逐渐变为可贸易产品,全球贸易失衡将显著改善。在信息技术推动下,跨境电子商务将快速发展,包括数字贸易在内的服务贸易潜力逐渐释放,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19年数字经济报告》,数字经济规模已占到全球GDP的15.5%左右。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新业态、新模式、新应用的重要手段。由此,数字贸易规则等新议题将成为国际经贸规则重塑的重点,也会成为各国必争的领域。04趋势四: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新技术革命在加快“机器换人”的同时,催生出新型岗位需求 。世界人口增长率降低,老龄化程度加重。据统计,世界人口的增长率在1960-1965年间是1.92%,在2010-2015年间是1.18%。在未来十年,世界人口增长率将降至1%以下。随着人口增长率的降低以及人类寿命的延长,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重,人口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1960-2019年世界人口增长率(%) 资料来源:Wind,WB,赛迪工经所整理新技术革命导致传统岗位减少,但仍会催生新型劳动力需求。新技术革命“机器换人”在导致大量低技术劳动力失业的同时,也会催生出一些新型岗位,比如“数据标注师”,即用数据标注工具对文本、图片、语音、视频等数据进行归类、整理、纠错和批注,只有经过标注的数据才是最好的训练机器数据,而这正是 AI 催生出的新岗位和新就业机会。05趋势五:全球能源结构与格局发生深刻变革,新能源逐步取代传统能源,全球供给和需求中心逐渐“东迁” 。能源结构不断变化,碳中和的重要性日益提升。经济学家和科学家预计,到本世纪中叶,石油资源将开采殆尽,传统能源面临进一步衰竭。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各国在碳排放、碳中和方面加快行动,新能源结构也将不断发生变化,潮汐发电、生物质能源、可燃冰、核能等将成为重要能源,氢气以及甲醇等燃料作为汽油、柴油的替代品,也将受到广泛关注。能源结构的加速变化,在推动能源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着其他产业的绿色化、清洁化和可持续发展,给制造业带来深刻影响。新技术深刻影响能源格局,能源需求逐渐“东迁”。从全球能源供给格局看,除欧佩克、俄罗斯等传统能源大国外,随着美国在新能源领域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对研发投入的持续加大,美国将成为全球新能源领域最重要的供给国。从全球能源需求格局看,亚洲将取代欧美成为全球能源需求中心。根据国际机构预测,到2035年全球能源需求预期增长30%,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国家将成为未来全球能源需求增长中心,亚洲将成为全球石油天然气的主要进口地。《BP世界能源展望》2019中文版报告预测,到2040年,全球能源需求将增长约1/3,增长部分的2/3则是印度、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市场需要。完整内容,请关注公众号“ccid-2014”作者丨张赛赛 梁一新 关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