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Law Research《当代法律研究》Print ISSN:2692-3122Online ISSN:2692-3130征稿主题:法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等出刊日期:每月10日投稿邮箱:mlr_author@163.com02Art & Design Research《艺术设计研究》Print ISSN:2692-3165Online ISSN:2692-3173征稿主题:艺术、音乐、舞蹈、建筑、 设计、艺术理论、艺术实践出刊日期:每月15日投稿邮箱:adr_author@163.com03Economics & Management Review《经济管理评论》Print ISSN:2692-3211Online ISSN:2692-322X征稿主题: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等出刊日期:每月20日投稿邮箱:emr_author@163.com04Communication & Ecation Review《传播与教育评论》Print ISSN:2689-9752Online ISSN:2689-9760征稿主题:传播、教育、教学实践、教学方法等出刊日期:每月28日投稿邮箱:cer_author@163.com征稿函梅森出版集团期刊Call for Papers尊敬的老师:您好!《当代法律研究》《艺术设计研究》《经济管理评论》《传播与教育评论》是由美国出版公司 MASON PUBLISH GROUP 创刊出版的四本学术期刊,现面向广大学者进行征稿。期刊学术委员会与编辑队伍均由国内 985、211 高校的教授和博士组成。官方网址:www.masonpublish.org征稿对象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和师生均可投稿。作者级别不限,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高校老师均可投稿。投稿须知1. 论文投稿时间不限,全年接受投稿。2. 单篇论文版面费为 2400 元人民币。如果两人拼团或者单个作者发 2 篇文章费用可以减半,即 1200 元人民币/篇。本刊可提供国际发票 INVOICE 和国内公司发票,均可用于报销。3. 欢迎作者介绍其他老师、学生来我刊发表论文,如果再介绍多人,您可以成为我们的执行编辑或合伙人,享受更多优惠待遇。论文格式及提交说明1. 作者需提供论文英文版,文章字数以 3000-6000 字为宜,如果没有英文版,可先投中文版论文,中文论文 3000-8000 字左右为宜。待审稿合格后,作者可以再翻译成英文投稿。如果需要翻译润色服务,我们按照 1000 元/篇的价格收取。选择翻译服务后,作者可以直接提交中文稿,后期排版校对由期刊社负责。2. 邮件主题“作者姓名+论文标题”。3. 请务必在邮件或论文正文部分注明作者姓名(包括通讯作者)、通讯地址、电子邮件、电话等个人信息。4. 论文格式请参考附件一(见文末链接)。常见问题解答Q:期刊的影响因子是多少?能被检索吗?-由于刚刚创刊,所以还没有影响因子。影响因子是要在出刊两年后,提交给相关机构认定,但是我们会借助各种数据库和学术社交网络来提升影响因子。每篇文章会有一个独立的 DOI,用于提升单篇文章的引用率。Q:期刊提供纸质版/实体刊物吗?-由于期刊在国外出版,在国外印刷成本过高以及邮寄耗时耗力,我们会在国内以印刷邮寄的方式给作者纸质版,每篇文章可以提供两本样刊。如果一篇文章有 2 个以上作者,会按照每位作者一本样刊的原则提供。我们也可以提供单篇论文的 PDF 版本和期刊整本的 PDF 版本,作者可在期刊官网上开放获取论文。Q:请问审稿周期有多久?-我刊将对论文的形式、要素、学术基础等进行初步审查,决定是否将其提交到责编、专家审稿环节。此环节正常约需要 3-5 个工作日。稿件编审期间编辑部如收到非投稿作者对论文署名、内容等的异议,将暂停处理直至争端妥善解决。Q:请问投稿后多久能见刊?以上四本期刊均为月刊,如果在作者紧密配合的情况下可以当月见刊。在不影响期刊出版进程的情况下,作者可以随时撤稿,撤稿后会退回所交版面费。Q:请问杂志一期有几篇文章?-每期大概 5-15 篇左右文章。Q:知网是否能搜索?-已经和知网联系好,出版一年后可以提交申请,由中国知网 CNKI Scholar检索收录。Q:期刊属于什么级别?-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本刊在多数高校被认做普通刊物,和国内普刊一样,但是部分学校也会认定为核心期刊,或者给与奖励,有些学校会被当做特殊论文,在评职称晋升时需要学术委员会认定其水平。(教师需要联系学校科研处或人事处询问,研究生要去咨询研究生院。)Q:必须要提交英文版吗?由于本刊是由美国出版社在国外刊登,因此最终必须是英文版见刊。考虑到各位作者的需求,尔雅讲堂提供全文翻译、润色等服务,目前按照 1000 元/篇收费,如果文章篇幅过长或者难度过大,可能会酌情增加。Q:半价是指 2 个人同时报名发表吗?-不需要同时报名,可以自己先发表,以后推荐朋友后,我们会退还以前的一部分版面费。推荐的朋友也可以享受半价优惠。如果单篇文章有两个作者,也是一样按篇收费,不是按人收费。所以,2 人半价是指两篇文章。Q:如果自己发表两篇论文可以算团购吗?-可以的,我们设置团购的目的是广泛征稿,扩大期刊影响力。所以单个作者可以同时发表 2 篇论文(可以在不同的刊期),但是需要一次性支付。Q:评奖学金可以加分吗?-评奖学金按照个人学校研究生奖助体系实施办法及奖学金评定细则加分,具体可以咨询辅导员和学院的书记。Q:是否可以挂项目号用于结题?-可以挂项目号,项目名称应采取英文格式,但是有特殊需求也可以用中文。外刊论文一般都可以用于项目结题。Q:对于保研考博是否有用?-肯定是有用的。对于博士审核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英文国际期刊上发表过专业学术论文”成为许多高校对英语水平的要求条件之一。如北京、南京某些大学还规定,如果有英文发表论文,可以免考英语。对于保研,有一篇外刊论文会极大提升你在面试阶段和材料提交阶段的竞争力。因为外刊论文证明了你的英文写作能力,而英文写作能力是研究生阶段非常重要的能力。Q:这个外刊论文只是相当于一篇普刊论文,感觉没有什么用?第一,如果你有英文论文,写在项目申报书里和进行职称评审时,肯定比只有中文论文有优势,能够证明你的学术能力。第二,论文要进检索库需要时间积淀,假以时日我们的刊物进入了各类检索,那单篇论文就会身价倍增。我们计划运用各种国际学术社交网站提升论文的传播范围和刊物的影响因子。第三,通过英文论文写作,可以让你解锁新技能,提升学术写作能力,会提升你的自信心。也为你后期去投稿给其他更高级别的英文刊物打下基础。第四,目前国内学术评价体系都在改革,很多学校开始推行“代表作”制,说不定你的学校什么时候就改了,如果你有一篇英文论文,任何时候都不过时,可以作为代表作提交学术委员会评审,我相信会为你加分不少。欢迎加入同一个学术命运共同体!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尔雅老师
封面新闻记者 代睿5月20日,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陈卫东在“2018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表示,目前美国在华银行业机构远多于中国在美机构数量,从对等角度看,美国银行业还应该对中国加大开放力度。陈卫东介绍,截至2017年底,在华的所有的金融性外资金融机构达到了1013家,相比较2012年5年增长了近5倍,外资银行的资产3.24万亿,相比较2002年增长了10倍,利润也增长了10倍。从业务品种来看,我国对外资银行不断扩大开放,从最开始的外资方面业务到人民币业务、到个人理财业务、各种托管业务,到最近开放的国债业务,还有衍生品交易。“这都说明了中国(银行业)开放的力度是非常大的,应该说达到一个全方位开放的格局。”陈卫东认为。陈卫东在介绍中国银行机构在美国的发展情况时表示,“目前我国在美只有10家银行机构。除了数量上的劣势,我国银行机构在美国要纯做非银行业务是非常困难的。”“美国的监管现在是趋严的,一般进入美国市场需要考虑资本充足率,需要考虑全面综合金融监管。” 陈卫东指出,对中资银行来说比较大的困难是美国的所谓反洗钱和合规的规定,我国现在在美的几家机构,大多数都面临着所谓反洗钱和合规方面的警告或罚款。除此之外,中资机构会被放在监管特别关注的名单里,在美国的新设网点会变得非常困难。
时间如此宝贵,投稿时不我待,审稿遥遥无期,毕业望尘莫及!这是很多已毕业或即将毕业的研究生投稿前最担心和最焦虑的事情。为了帮助大家在这个环节尽可能节省时间,做到心中有数,今天就给大家盘点一下那些审稿周期较短,审稿速度较快的杂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之前做过一期生物医学类SCI期刊(审稿超快的SCI期刊汇总,总有你需要的!)、一期药学类SCI期刊(审稿超快的SCI期刊汇总,第二弹!)一期食品科学与技术类SCI期刊(审稿超快的SCI期刊汇总,第三弹!)以及一期SSCI期刊(审稿超快的SSCI期刊汇总,收藏备用!),今天我们做的是国内期刊专题,后续会继续分享各个专题审稿速度快的期刊,欢迎大家持续关注哦!1、技术经济《技术经济》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主办的全国一级学会的学术期刊,月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 11-1444/F,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为ISSN 1002-980X,邮发代号为80-584。 收录数据库:北大核心、CSSCI。北大核心北大核心是学术界对某类期刊的定义,一种期刊等级的划分。它的对象是,中文学术资讯网类期刊,是根据期刊影响因子等诸多因素所划分的期刊。北大核心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众多学术界权威专家鉴定,国内几所大学的图书馆根据期刊的引文率、转载率、文摘率等指标确定的。确认核心期刊的标准也是由某些大学图书馆制定的,而且各学校图书馆的评比、录入标准也不尽相同,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从影响力来讲,其等级属同类划分中较权威的一种。是除南大核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以外学术影响力最权威的一种。CSSCI 简单来说:CSSCI就是中国版的SSCI。由南京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研制。1997年,南京大学提出研制开发电子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的改想,并于1998年被作为重大项目在南京大学正式立项。1999年该项目被列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1998年南京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决定合作研制CSSCI,至2000年5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1998年)光盘正式出版发。该数据库选用了我国大陆出版的中文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期刊496种,该数据库的出版解决了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缺乏定量、科学、客观评价方法和手段的困境,填补了国内外的一个重要的空白。CSSCI系统可提供我国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校、地区乃至学者个人的发表论文数量,期刊、论文、学者个人被引用情况,以及各种排序,由此可定量评价研究机构、高校、地区、学者个人的科研生产能力、学术成果、学术影响,评价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质量和学术地位。收录范围:主要刊登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学术论文。主要栏目有:技术与创新管理、产业技术经济、区域技术经济、技术经济理论、技术经济分析、技术管理、创业管理、可持续发展、可行性研究、项目管理、价值工程等。网友评价:审稿周期快,1-3个月左右。2、水土保持研究《水土保持研究》创刊于1985年,双月刊,中文版,属地球科学类期刊,主管单位为中国科学院,由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主办。收录数据库:北大核心、CSCD、《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等。CSCD 简单来说:CSCD就是中国版的SC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共同资助,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承建开发。CSCD第一版(1996)收录期刊315种,第二版(1997)增加到582种,后又经过几次扩充,2000年收录1500种。该系统全面参照美国“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的编制体系,它按照“二八规律”(即80%的主要文献分布在20%的核心期刊中)粼选了我国4000余种自然科学期刊中具有较高水平和编辑质量的核心期刊。利用本库可以查找核心期刊中发表的论文及引文,更重要的是其评价功能,利用其引文数据可评价个人、实验室、学术机构的学术水平与学术地位,评价期刊质量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是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STIC)受国家科技部委托,按照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期刊引证报告》(JCR)的模式,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结合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在中国出版的1405种科技期刊作为统计源期刊,选择了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平均引用率、基金资助论文比例等十几种期刊评价指标,利用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十几年积累的丰富数据,编辑出版了《2001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这对中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期刊编辑部和科研管理部门能够快速地评价期刊,客观准确地选择和利用期刊提供了依据,也为广大科研人员和科技期刊客观了解自身的学术影响力,提供了公正、合理、客观、科学的评价依据。收录范围:水土保持相关研究,包括:土壤侵蚀、旱涝、滑坡、泥石流、风蚀等水土流失灾害的现状与发展动态;水土流失规律研究、监测预报技术研发成就与监测预报结果;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与效益分析;水土流失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计算机、遥感工程、生物工程等边缘学科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在水土保持科研及其实践中的应用;国外水土流失现状及水土保持研究新动态等。网友评价:审稿速度快,从投稿到录用大概1-2个月。3、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87年创刊,现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8年)》A刊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世界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指数(WAJCI)年报》Q2区期刊。收录范围:智库专稿、逻辑与科学方法论、能源与环境经济、经济学、管理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等。网友评价:审稿1个多月,版面费2500左右。4、世界地理研究《世界地理研究》杂志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的学报级学术期刊,创刊于1992年,目前是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也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收录范围:世界政治与经济地理理论及实证研究;全球经济联系和经济要素空间运动规律;世界各国区域发展、城乡建设、生产布局、产业结构变动理论与实践;世界热点地区形成的地理背景分析;世界地理教育改革和世界各国地理学发展动态等。网友评价:审稿1个月左右,版面费2000-3000元。5、西南金融《西南金融》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主管,四川省金融学会主办的金融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入选2004版、2011版和2017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8年11月,被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评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扩展期刊。收录范围:政策研究、银行管理、风险管理、证券与保险、互联网金融、农村金融、金融与法律、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区域经济等重点栏目,为广大经济金融科研工作者和金融机构实务工作人员提供论战的前沿阵地。网友评价:审稿1个月左右,不受版面费!以上是5本审稿周期较短,审稿速度较快的国内期刊。后期我们会继续推出各个领域、审稿超快的国内期刊汇总信息,希望大家持续关注哦!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李铭俊致辞。新华网上海12月20日电(王若宇)19日下午,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专题召开“2019上海金融研究重点课题成果发布会”。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李铭俊、上海市金融工作局副局长李军出席致辞,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盛松成做课题成果发布,世福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姜建清发表总结评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理事长李铭俊指出,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自成立之日起,就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说,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的年度系列金融研究重点课题恰好反映并写照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理论凝练和实践进程,为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库力量支持。上海市金融工作局副局长李军指出,上海正按照国家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作为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因改革而生,因开放而兴,开放已经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最大的优势。上海将积极争取金融业对外开放新举措先落地,大力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落户,推动金融市场更高水平双向开放,加快建设资产管理中心和金融科技中心,稳步推进上海自贸区新片区金融开放创新,打造“一带一路”投融资中心,积极营造国际一流的金融发展环境。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盛松成发布了14个上海金融研究重点课题成果。课题成果总体显示,上海已具备高标准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其中,《上海高标准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研究》指出,从当前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和新华-道琼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IFCD)两大主流国际金融中心评价指数的最新结果看,上海竞争力次于伦敦、纽约、中国香港,与新加坡、东京相当,已高标准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课题分析认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完整的国际金融市场体系但国际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集聚相当数量的国际金融机构但国际化金融人才还不够;参与主要的国际金融基准供给但国际话语权相对有限;自贸区对人民币金融计价职能的培育进展稍显缓慢。要进一步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可以从丰富人民币金融衍生产品、推进国际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推进。世福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姜建清总结评论指出,上海已经形成格局完整、品种完备、交易活跃的金融市场体系,具备了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全部主要要素,可以说,国际金融中心的框架已经基本建立。他强调,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智库的力量至关重要,要特别重视研究成果的转化和落地。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3月28日电(记者余蕊)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28日发布《2019年二季度经济金融展望报告》,预计我国一季度GDP增速在6.2%左右,全年GDP增速在6.4%左右。二季度全球股市面临的正面因素将大于负面因素,全球主要经济体银行业将继续分化发展,盈利能力和风险状况整体稳定。关于全球经济金融形势,报告认为,2019年以来,全球贸易和投资表现疲软,制造业增长乏力,主要经济体增速下降。在全球经济复苏动力弱化情况下,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正常化节奏放缓,部分经济体可能结束加息或开启降息进程。伴随全球流动性紧缩有所缓解,二季度全球股市面临的正面因素将大于负面因素。关于中国经济金融形势,报告认为,随着“六稳”等政策的落地和实施,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稳定因素在增多。预计一季度GDP增长6.2%左右。展望二季度,尽管外部环境依然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但国内的政策和市场环境均趋于好转,预计经济有望企稳,二季度GDP增长6.3%左右,全年GDP增长6.4%左右。关于全球银行业发展形势,报告认为,2019年以来全球银行业经营环境整体平稳,主要经济体银行业将继续分化发展,盈利能力和风险状况整体稳定。中国银行业资产负债保持平稳增长,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夯实,对小微企业与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通过增强服务能力、补充服务短板等方式支持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全球大型银行将积极通过创新资本工具,降低风险加权资产等方式补充资本,综合化经营上更加注重重点领域的专业优势培育,更加重视风险管理。
中科大国际金融研究院正式启用,长三角研究型大学智库峰会在肥召开9月25日上午,长三角研究型大学智库峰会在合肥滨湖新区召开,中国科大、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大、南京大学等华东五校领导齐聚中科大。华东五校共同发布《长三角一体化 新科技金融》合肥共识,并为中科大国际金融研究院正式入驻启用揭幕。安徽省委、常务副省长邓向阳,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宋国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舒歌群,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等出席。华东五校动作频频,乘长三角一体化之风携手腾飞9月22日,长三角高校智库联盟成立仪式在复旦大学举行。中国科大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领导一起为智库联盟揭牌。长三角高校智库负责人共同签署联盟公约。长三角高校智库联盟旨在发挥高校智库的地缘优势、先发优势和智力优势,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理论研究、咨政辅政、决策咨询等方面主动作为,及时回应区域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中科大国际金融研究院将打造为国际互联网金融和数理金融的引领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际金融研究院是合肥市政府和中国科大全面战略合作、共建协同创新平台的又一力作,以“数据深度,世界高度”为办学使命,以金融、大数据、国际化与交叉学科为办学抓手,打造世界一流金融学者的荟萃高地、国际化金融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中国金融的开放创新创业平台、金融产业调转促推手。中国科大国际金融研究院将充分利用合肥的区位、产业、环境优势和中国科大人才、科教、平台资源,助推合肥金融跨越式发展和人才高地建设,助力中国科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创出安徽乃至全国政产学研合作的新典范,打造国际互联网金融和数理金融的引领者。(“瀚海星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28日发布的《2017年四季度经济金融展望报告》(下称《报告》》)建议,对商业银行在债转股方面的资本占用应予以适当的调整,如适当延长股权处置期限,在确保足额计提风险资本、相关风险有效覆盖的基础上,给予债转股项目一定的资本计提灵活性。此前,银监会曾于8月7日发布《商业银行新设债转股实施机构管理办法(施行)》(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该征求意见稿鼓励商业银行出资设立债转股实施机构,要求商业银行在进行市场化债转股之时,先将相关债权转让给实施机构,由实施机构进行转股。虽然商业银行向实施机构转让了债权,但《商业银行新设债转股实施机构管理办法(施行)》(征求意见稿)要求并表管理,高资本占用问题依然存在。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和《银行抵债资产管理办法》,对于银行被动持有股权的资本占用,两年内(法定处置期限)风险权重为400%,两年后是1250%。根据东方资产管理公司的调查问卷显示,60%的银行对债转股持观望态度。《报告》认为,资本占用较高是银行参与债转股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探索制度创新,激发实施主体参与积极性方面,《报告》还建议,应持续完善退出机制。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加快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等建设,完善市场化推出机制。同时,要发挥政府在股权退出中的支持作用,可考虑成立债转股支持基金等,与企业、银行通力协作,分享相应收益,同时共同承担相关风险。
来源: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丨中银研究国际金融中心是国际金融市场的枢纽,既可聚集大量国际金融资源,又可促进国际资本流动,在一国乃至全球经济金融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际金融中心的变迁与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密切相关。当前全球金融中心的布局正朝着均衡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未来有望形成“三足鼎立”“全面开花”的新型格局。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中国是全球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已具备较好的经济基础,未来可保持香港的传统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重点打造上海、深圳等新金融中心。通过对标国际高标准规则、高效发挥金融科技作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金融合作等不断增强金融中心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一、当前国际金融中心格局变革的基本特征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转移通常是经济地位变迁的缩影,伴随着有关国家或地区兴衰变动的历程。国际金融中心的演变呈现着从集中走向分散、又从分散走向集中的重要特征。从13世纪的佛罗伦萨开始,先后经历18世纪的阿姆斯特丹、19世纪的伦敦、20世纪的纽约、未来的亚太,这印证了金融中心与经济地位同步变化的特征。近年来,全球国际金融中心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呈现出许多重要特征。(一)主要金融中心保持“强者恒强”从2020年的第28期全球主要金融中心指数(GFCI)来看,在全球范围内排名前10的金融中心分别是:纽约、伦敦、上海、东京、香港、新加坡、北京、旧金山、深圳、苏黎世。纽约、伦敦、东京、香港等传统金融中心仍然具备极强的竞争力,综合实力较强,新金融中心尚难以对这些金融中心带来威胁。从各专业市场来看,传统金融中心在诸多领域依然牢牢占据优势地位,分项业务排名的变化也主要是在传统金融中心之间发生,新金融中心仅在少数分项业务中表现较佳。(二)金融中心数量增多,分布趋向均衡化、专业化报告中共有50个城市被银行家以及财富、资产管理专家认为是普遍意义上的国际金融中心。这些国际金融中心基本覆盖了全球,除欧洲和北美外,也涉及到中东、南美、东南亚等多个地区的城市,并且包括里约热内卢、圣保罗、曼谷等经济并不十分发达的城市,改变了过去国际金融中心集中在发达地区的现象。精细化、专业化的金融中心正在蓬勃发展,数量不断增加,不同领域内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包括:马德里和卢森堡快速发展的债券市场;多伦多、日内瓦日益增大的财富管理市场;芝加哥、波士顿表现活跃的财富管理市场等。(三)脱欧事件对伦敦金融中心地位具有长期影响英国在跨境银行信贷、外汇交易、利率衍生品交易和海运保险等方面均位居各国首位,在私募股权、基金管理和证券化市场等方面也仅次于美国,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和地区。英国是欧洲最重要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贡献了全球15%左右的交易量。伦敦在英国金融业中占核心地位,附加值占英国金融业的一半左右。近些年由于接连受到欧债危机、脱欧事件的冲击,影响力有所减弱。一些金融机构开始迁往欧洲其他国家,苏黎世、法兰克福、阿姆斯特丹、维也纳和米兰金融中心排名显著上升,伦敦金融中心的排名由第一位降到第二位。(四)亚太地区地位明显提升,中国内地的金融中心表现突出从全球政治经济环境来看,英国脱欧、美国逆全球化政策等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伦敦和纽约两大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为其他金融中心的发展提供契机。亚太地区香港、东京和新加坡依然占据重要地位,中国内地的金融中心地位稳步提升。从2020年9月的GFCI排名中可以看到,上海、北京和深圳的排名分别跃升至第三位、第七位和第九位,显示中国内地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突出成效。二、国际金融中心格局的变革前景近年来,全球经济重心呈现向新兴经济体倾斜的重要特征,新兴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稳步提升,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从全球经济金融中心变迁的基本逻辑看,经济实力的增长通常要求与之相匹配的金融实力。未来全球金融中心有望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金融科技将成为格局变化的重要驱动力。(一)金融中心向亚太倾斜,有望形成“三足鼎立”格局世界经济中心转向美国后,金融中心自然从伦敦转向了纽约。当前世界经济重心正在从欧美逐步转向亚太地区。中国是亚太地区最为重要的经济体,对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同时亚太地区存在着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未来世界经济格局将逐步演变为美国、欧盟、亚太“三足鼎立”的局面,金融中心或也将随之出现类似的格局。亚太地区本身已拥有了较强的金融实力,东京、上海、香港、新加坡等已是全球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使亚太地区逐步成为下一个金融中心聚集区。同时,亚太地区是“一带一路”的起点,已具备成为区域化国际金融中心带的条件和实力。(二)欧洲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有望进一步强化“一带一路”的布局具有超前的视野和意义,起点是最具活力的亚太经济圈,终点是经济实力最强、现代文明程度较高的欧洲经济圈,这将是世界上最长、经济基础最为雄厚、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欧洲地区国际金融中心数量多、实力强,包括伦敦、法兰克福、阿姆斯特丹等,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高的认可度,更加有利于该区域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提升。欧洲拥有较强的金融实力和辉煌的金融历史,借助“一带一路”的契机,欧洲各国在更好与中国开展合作的同时,也能够更充分挖掘沿线的发展机遇。在巨大的金融需求下,可以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和实力。(三)“一带一路”沿线有望催生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沿线国家发展,更好地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自“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已经建设了众多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数百亿美元,在上缴东道国税费的同时还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推动沿线国家经济发展。但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大多区域,尚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普遍认可的国际金融中心。多数国际金融中心空间上与沿线国家距离太远,虽然在信息化大发展的今天,物理距离已不是问题,但从实际情况上看,拥有国际金融中心的国家仍然在发展中能够获得更多便利。目前沿线国家或地区很难形成某一国家的金融中心,但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巨大的金融服务可能会催生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发展。(四)金融科技发展影响未来国际金融中心的内涵和形态根据全球FinTech中心联盟的数据,伦敦、新加坡、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在全球金融科技发展中也居于前列,这表明国际金融中心正在同步发展为全球金融科技中心。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2019年6月份的陆家嘴论坛上也指出,未来全球金融增长点在于金融科技,国际金融中心竞争的焦点也在金融科技。展望未来,既要持续关注国际金融中心区位的演变,还应重视金融科技对国际金融中心变革的影响。金融科技活跃的区域必将为金融中心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数字货币的出现更是可能让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态发生变革。三、中国的应对国际金融中心仍是未来国际金融竞争的制高点,中国只有抓住机遇,才能在未来国际金融中心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未来上海、香港、深圳等金融中心,应在结合自身优势发展的基础上,注重对接国际高标准规则,完善投资环境,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对金融中心发展的驱动作用,力争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金融中心。 (一)发挥上海、香港自身优势,打造全球顶级的金融中心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重创了欧美国家的金融、贸易、制造业等多个领域,中国疫情首先得到控制,2020年1-9月我国GDP增长率为0.7%,是全球主要经济体唯一正增长的经济体,这体现了中国维护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的实力。中国可着重打造重点城市成为国际一流的金融中心。在2020年9月发布的GFCI中,上海首次晋级全球前三。2020年是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年。近几年,上海作为金融中心的影响力得到多维度、全方位的提升,未来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空间仍然巨大,上海建设一流国际性金融中心面临重大机遇,前景光明。香港作为亚太区域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具有高度商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特征,已连续24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保持着“司法制度优良、社会风气廉洁、监管制度高效、市场自由开放”的优越环境。当下香港形势和经济金融发展正在逐步趋于稳定,应抓住机遇巩固、提升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二)对标、接轨国际的高标准规则,完善投资营商环境高标准规则是金融中心的核心竞争力。上海、香港、深圳应对接高标准规则,探索与国际接轨的金融政策体系、监管模式和管理体制,建设与国际接轨的优质金融营商环境,探求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高水平开放。一是健全金融法治环境。对内外资金融机构适用同等监管要求,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大对违法金融活动的惩罚力度,加快建成与国际接轨的金融规则体系;参照国际高标准实践,提高案件专业化审理水平,增强案件审判的国际公信力和影响力。二是健全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依托于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整合全球数据资源,实现平台协作,对跨市场、跨国界的金融活动实施“穿透式”监管。金融与产业融合发展是支撑金融中心的坚实基础。强化金融要素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以支持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任务,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三)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对金融中心发展的驱动作用金融科技的发展带来金融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和金融产业的不断变革,影响着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金融科技是未来金融发展的增长点,也是金融中心的重要标志,是各国必争的战略高地,要重视发挥金融科技对金融中心发展的驱动作用。2019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了《关于促进金融科技发展支持上海建设金融科技中心的指导意见》,强调以金融科技作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有力支撑,大力支持上海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2020年1月,上海政府会同国家在沪金融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的实施方案》,分别从全速推进金融科技关键技术研发、全面提升金融科技应用水平、全要素促进金融科技产业集聚、全力推进金融科技监管创新试点、全方位营造一流金融科技发展环境等五大方面提出了25条新举措,通过加强核心领域技术研发、财税政策支持、金融科技高端人才引进等一系列措施支持科创企业。(四)积极、稳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助力金融中心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末,人民币资产在全球各经济体央行持有的外汇储备占比升至2.01%,创2016年10月以来的最高水平。未来人民币资产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将进一步增强,成为全球资产配置的重点之一。中国相关的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要求人民币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是提高全球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占比。通过提高跨境投资便利化水平提高人民币资产配置需求;通过开展人民币利率期权等试点工作创新跨境人民币业务产品,提升产品的丰富度与竞争力;通过加强“一带一路”建设提高人民币国际化水平;通过深化重点领域人民币结算,提升人民币的影响力与话语权。二是提升对人民币金融资产的风险管理能力。伴随配置比率的提高,人民币金融资产的抗风险能力和稳定性也需进一步加强,因而应加快建设人民币金融资产风险管理中心;通过发展人民币利率、汇率衍生品市场,不断丰富风险管理工具;通过完善金融产品定价机制,降低市场风险;通过发力金融科技,推动金融监管和内部审核的协同,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五)加强与相关国际金融中心的合作交流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中国同沿线国家双边及多边贸易交易日趋多元,跨境融资及跨境合作更将丰富,这将产生巨大的金融需求。近期RCEP的签署更是为亚洲区域的金融合作提供了巨大契机。中国内地国际金融中心的典型代表上海、深圳等应发挥引领作用,加快提升金融市场的投融资服务功能,主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金融机构的深度合作,加强与境外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战略合作,打造成为国内外金融资源配置的重要节点。建设面向国际社会的要素市场,强化中国金融业与国际金融业的互联互通。同时,积极借鉴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经验,加强与“一带一路”的另一端欧洲地区的合作交流,推动相关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来源:金融界网站兴业研究(兴业银行成员机构)与世界银行集团成员国际金融公司(IFC)近期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双方致力于在可持续金融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分享银行业金融机构环境社会风险管理知识和经验,支持行业能力建设。国际金融公司(IFC)是世界银行集团成员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专注于新兴市场私营部门发展的国际开发机构。IFC一直是新兴市场可持续金融发展的引领者。IFC的环境和社会绩效标准和世界银行集团63个行业的环境、健康和安全指南是赤道原则参照的技术标准。在中国,IFC积极开展国际技术交流,支持中国银保监会、生态环境部开展绿色信贷相关工作,推动中国银行业借鉴国际良好做法,引导资金投向节能环保项目,减少对高污染高排放行业的信贷支持,同时防范银行业的环境和社会风险;2012年,由中国银保监会牵头,IFC作为国际技术顾问和秘书处,发起成立了可持续银行网络(Sustainable Banking Network, SBN), 作为一个知识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共同推动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IFC与兴业在可持续金融领域已经合作多年。2003年,IFC成为兴业银行的战略投资者,2006年,兴业银行成为IFC中国能效融资项目(CHUEE)的首家合作银行,2008年,IFC支持兴业银行采纳赤道原则,成为中国首家赤道原则金融机构。IFC驻中国、韩国和蒙古国首席代表瑞沛霖(Randall Riopelle)表示: “IFC见证了兴业银行绿色金融的快速发展。今天两家机构再次联手在中国银行业市场共同开展能力建设,传播国际良好做法。相信我们的合作将推动中国的中小银行在可持续金融领域的发展。”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兴业研究副总裁鲁政委博士表示,IFC作为国际可持续金融的先行者,兴业银行作为国内绿色金融的先行者,双方在可持续金融领域都积累了深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兴业研究希望通过双方的合作, 向中国的中小银行进行可持续金融领域知识和智力的输出,提升中国4000多家中小银行的可持续金融发展能力,相信可以有力的促进中国金融机构绿色金融的向前发展。兴业研究与IFC计划将开发一系列公共知识产品,同时推出一系列可持续金融工作坊,每次将选择1-2个可持续金融领域的重点主题进行深入学习和研讨。该支持项目在中国成功实施后,还可以逐步扩展到整个亚太区,为亚太区的发展中国家的政府、监管机构、银行业协会以及金融机构提供可持续金融能力建设和智力支持。兴业经济研究咨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兴业研究”)于2015年6月成立于上海,为兴业银行成员机构。公司成立之初即设立了业内首个绿色金融专业研究团队,在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博士的带领下,引入了拥有在国际、国内绿色金融领域深耕10余年的绿色金融资深专家,致力于将专业研究与政策建议、业务发展相结合,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贡献力量。截至目前,团队已承接了国际组织、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协会组织以及兴业银行集团和同业金融机构等多项绿色金融课题,涵盖气候投融资、绿色供应链金融、地方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绿色金融债、绿色企业库构建等多个领域。团队在国内率先提出的“降低商业银行绿色融资的风险权重”、“让绿色债权优先受偿”等政策建议,在国内产生了巨大影响。团队每月发布的GPI指数(兴业绿色景气指数)已成为国内绿色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团队研究成果获得了国际国内市场高度认可,如获得了《亚洲货币》颁发的2019年“中国绿色金融最佳研究成果”大奖,以及CFA协会和中国绿金委举办的绿色金融论文的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