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超,中共党员,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优秀硕士毕业生,在校期间曾担任学院研究生会主席、班长;曾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行英弟奖学金、研究生二等奖学金;荣获全国民族(地区)高校第四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论坛优秀奖、“青春开奖啦——广西高校大学生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百佳微视频大赛”二等奖、“2018年度桂林市党的建设优秀论文”一等奖、桂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学习成果评比二等奖、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研究生学术论文评比一等奖、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词汇大赛优胜奖;并在2018至2019学年,分别荣获“优秀助教”2次、“校级优秀学生干部”、“校级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学习期间发表论文4篇,其中在CSSCI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篇。刘超在学院留影始于兴趣,贵在坚持成熟稳重,目光坚定,这是刘超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当我们提及他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个专业时,他说道:“在上高中的时候,我对政治这门学科非常的感兴趣,所以便花了很多时间在这上面,在进入大学选择专业的时候,也选择了与政治相关的思政教育专业,最后考研时便一如既往的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怀揣着对政治这门学科的兴趣,让我走到了今天,而且将来我也会继续走下去。”当刘超谈到他的考研经历时,他说:“‘坚持’一词贯穿了我的整段考研之路”。考研路上无不艰辛,但滴水穿石,他始终相信只要坚持就一定能突破道路上的障碍,收获成功。考研对他来说既是一条“坚持”之路,也是一条“友谊”之路,考研期间,因学院没有考研自习室,他就与几名同学组成了考研团队“占领”了图书馆的一个小角落,为了保住“领地”,只能每天坚持早起和奋力奔跑。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承载着这份坚持,成功考入了桂林理工大学。说到这里,他不禁想起当初第一次进入校园的场景,专程到校门口去迎接他的热情师兄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感受到了学校的亲切,同时也减轻了思念故乡的忧愁之感。就这样,他带着这份“坚持”,在桂工开启了他新一段的研究求学之旅。刘超在本科时一起考研的伙伴理实相融,刻苦钻研三年以来,刘超已发表学术论文4篇(其中核心1篇),主持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重点项目1项。他的多篇论文获得了优秀的奖项,其中《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困境和路径探究》在“全国民族(地区)高校第四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论坛”中荣获优秀奖。他表示,获奖只是对某一阶段成果的认可,人生路漫漫,没有人能沉浸在过往的喜悦中停滞不前。刘超始终以严谨认真的态度保持着对学术的敬畏,严守学术道德规范,勤奋努力,认真钻研。他所研究的政治认同课题更趋向于从心理结构层次上进行研究,刘超平时不仅要阅读大量文献资料,还要结合现实进行思考,他说这样做一方面是对理论知识的积累和把握;另一方面是有利于了解学术的前沿动态,进而对研究现状进行把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刘超说:“罗洪铁教授的采访让我深受启发,罗教授曾说过:‘只有多写,才能将读书和思考的内容用写作的方式使其系统化、条理化和理论化,到了这一步,才算真正掌握知识。’”刘建军教授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与微循环》这篇文章给他带来了对现实思考方面的灵感,这也让他在课题研究之中变得更加努力。谈及到科研时,刘超说:“做科研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并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他喜欢从问题出发,将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所思所想与客观环境、现实条件等结合,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畏困难,敢于探寻未知的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己沟通交流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共同提升。在成长的路上,他非常感谢导师邱杰的帮助,一路走来在生活上对他的关心和照顾,在学业和研究上的指引和帮助,感谢同门之间的相互扶持以及朋友家人对他工作的支持。未来的路很长,充满无数的未知和可能,他希望自己能够始终保持“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更好”的初心,不断探索,不断前行。刘超与邱老师合影乐观奋发,砥砺前行在生活中,刘超始终保持认真积极、严谨负责的生活态度,敬畏生命,热爱生活,常人眼里“工作室—食堂—寝室”枯燥无味而又机械规律的三点一线生活,对他来说却是充满着乐趣。在团队里,和谐融洽的关系让他感到安心以及舒适,他与队员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已经成为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工作方面,作为班长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会主席,刘超热爱集体,积极组织并参与学院、班级活动,积极维护学院、班级荣誉,以学院为荣,以班级为荣。他始终坚持“少做锦上添花、花上垒花的虚功,多做雪中送炭、急人之困的实事。”因此,每当有学院、班级工作或者是导师布置的任务,他都会实事求是,一丝不苟地完成。在这三年研究生学习生活里,刘超遇到了一道有关人生道路的选择题——工作与考博之间的抉择,这个问题让他倍感压力,他选择了用运动来缓解压力,他向我们说道:“当自己运动到筋疲力尽的时候,脑海才会平静下来认真思考。”对于考博还是工作,他综合各种因素,最终选择了工作,现已签约成为宜宾学院的一名思政课教师,致力于培养祖国下一代后备力量。毕业之际,刘超感概万千。研究生三年时光静静划过指尖,回首过往的三年时光,他庆幸自己没有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今天做出一番成绩,他非常感谢导师对自己的悉心栽培以及同学对自己的帮助。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学习成长,促使自己不断提高能力,砥砺前行,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刘超在校留影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研究生阶段的认真努力、勤奋上进换来了刘超在德育水平、科研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各方面的进步。在今后的道路上,他必将以更饱满的斗志投入到后面的学习和工作中,怀揣希望、继续努力!来源:桂林理工大学 文案:赵峻峰 、农佳佳 、朱应兔 审核:叶进杰 、姜鹏昆
经历了考研季,有很多考研同学经过一年的辛苦努力、奋斗都被心仪的大学录取了。回顾起来这一路的考研历程,大家可能都有一肚子的话要说,可能都觉得考研比较难。可是比考研更难的是读研,读研不仅要完成日常的学业,部分高校部分专业对研究生还有相关的科研论文要求。经常会有相关新闻报道说,某些研究生因为论文的相关事宜未能顺利毕业,甚至被迫退学的情况。此可见,和考研比较起来,读研究生也是比较难的。不过比读研更难的,便是读博了。在读博圈儿里有这么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很多在读博士生都会出现延期毕业的情况。有的甚至延期毕业三年,四年甚至更多,很多在读博士生都是卡在论文相关的方面。不过,这些都是对于普通学生来说的,在校园里总是有这么一群特殊的人物,他们智力超群,学有余力,在搞好日常学业的同时,科研方面也非常出彩。这不,在西安交通大学就出现了这么一个学霸。在读研究生期间,他竟然发表了16篇高水平Sci论文,并且很多都是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这个成绩甚至超出了很多博士生的要求,以至于这位同学被该学院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真是太牛了,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他是谁?一起走进他的故事吧。孙光宇,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学院院友,电气学院应届硕士毕业生,被电气学院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研究生期间,发表了16篇SCI论文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在Physical Review E,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Plasma Source Science & 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8篇(均在学校“最具影响力期刊”目录)、EI会议论文4篇,另以其余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8篇、EI会议2篇。获得西安交通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国家奖学金2次、高电压技术专业“严璋”奖学金和“远东”奖学金、电气学院年度人物等奖项。目前,孙光宇已被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瑞士等离子体中心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并获得全额奖学金。第一篇论文的发表经历始于模仿,成于创新。以第一次发表论文的经历为例,孙光宇分享了做科研的一般的流程。他第一次科研的研究方向是导师确定的,对于这个方向他所在的课题组已经发了不少论文,他要做的是通过编程将其复现出来。在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后,他找到了跟该课题紧密相关的十几篇论文。精读论文后,通过模仿前人的做法,他尽可能做到对之前研究的复现。“模仿是很重要的过程对刚开始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来说,模仿是很重要的过程。我们很难一开始就能够创造一个全新的体系、全新的技术,但通过一些模仿和复现性工作就会发现前人的研究并不是很完善,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就可能会有新的成果,并写成一篇论文发表出来。”科研方向和科研方法非常重要无人迹处,最有奇观。谈及自己科研方法时,孙光宇表示,研究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领域做研究,就会发现自己能想到的点子别人在好久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其实科研就像是在挖金子,如果在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研究,便会比较容易发现金子。同时,科研方法也很重要。要能够分辨清楚哪些是值得花时间去做的事情,哪些是马上就要解决的问题,哪些是不太重要的细枝末节。当然,努力也很重要,但是因为科研工作者都很努力,相比之下研究方向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曾被拒稿石以砥焉,化钝为利。在这三年的科研经历中,最令孙光宇难忘的便是第一次投出的论文因不够成熟而被拒的经历。在沮丧了一小段时间后,他认真地分析总结了论文被拒的原因,并加以改正。因此,这第一次论文投稿被拒的经历也成了唯一一次。“科研带给人的感受是复杂的,偶尔也会因为暂时的瓶颈而感到迷茫,但更多的是出了研究成果之后的喜悦,一作论文发表后的激动,以及对能在更高一级期刊(如Nature, Science)上发表的期待。”建议:本科期间主要是要打好基础业精于勤,行成于思。对于大学要如何度过,孙光宇认为本科期间主要是要打好基础,没有必要太早确定以后工作的方向,因为在大一大二时期很难有这种判断能力。但是方向一旦确定好了以后,就应该一直往前走。“希望钱院的学弟学妹们找到自己擅长且感兴趣的领域,并坚持走下去;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少一点从众,多一点思考。”情怀:无论在国外深造多久,都应该回来报效祖国心系家国,饮水思源。受钱学森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的影响,孙光宇计划在瑞士读完博士就回母校任教。“我认为我们青年无论在国外深造多久,都应该回来报效祖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个面向’,这要求我们青年要有大局观,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将个人奋斗汇入时代进步大潮,在新时代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最后期望孙光宇未来在科研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1信息来源: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网 文字:电气学院 钱学森书院编辑:朱凡煜
近日,一篇题为《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的硕士毕业论文在网上流传,受到广泛关注。专家表示,态度端正,怪题也能成经典。而网友看后却吵翻了......研究“屁”的硕士论文又火昨晚,话题#硕士毕业论文研究屁#登上热搜榜第四名,一时间引起不少网友的议论。据了解,该论文写于2007年,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在职硕士高建伟。彼时,高建伟不仅凭借这篇论文通过硕士论文答辩,还被评为“优秀”。而且,目前在中国知网也可以搜索到该论文。原来,早在2015年,该论文就曾引发舆论关注,高建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大学教授李亚雄彼时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生活中其实有很多方面都值得挖掘,没必要总去重复一些意义不大的选题,一些看上去另类或小众的选题往往更值得思考,也会有更多有意思的发现。”论文曾受导师赞赏“我经常被身边的人提及这样一个问题:你怎么会做这么一个题目呢?”高建伟在其论文《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开头解释,选择该题目源于自己偶然在网上看见的两篇关于屁的故事。两个故事中,主人公都因为一个屁而使自己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由此引发了高建伟的思考。高建伟认为,“屁”不仅是一种生理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关系有着种种对应。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研究,他指出,无论是在西方文化还是在东方文化中,屁是作为一种社会忌讳而存在的,这种忌讳不仅弥散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广泛地存在于教育、礼俗、习惯、道德甚至法律等上层建筑领域之中。高建伟从社会发生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屁行为及现象如何从一种生理行为转化为一种社会忌讳的过程,从中揭示了这一运作过程的复杂机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屁从无差别的人类行为到更经常地发生在部分社会成员中的行为,再到道德评价中的否定性行为,最终演化为一种社会忌讳的存在形态。论文提及,在人类早期阶段,分工和阶级还未出现,放屁行为是原始人类——即我们的先民最频繁而最普通不过的生理现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关系发生变化,富人的饮食种类和饮食习惯发生变化,不再频繁放屁。至此,人类放屁经验完成第一次历史性的转变,即从人类普遍的一种生理现象成为一种更经常地、更普遍地发生于部分社会成员(更多是穷人)中的行为。经由这种转变,放屁行为获得了部分社会性意义,反映了社会上下层并存对立的事实。上层阶层为维护其优势地位,不仅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建立绝对的控制地位,而且也努力“形塑”适应其优势地位的社会状态。用礼仪、修养、品味之类的东西来区分上下层,上层社会往往被认为是有礼貌教养的,而下层社会成员则是普通、粗俗甚至下贱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放屁被贴上否定性的道德标签。在规训权力下,“屁”从一种上层社会所界定的否定性社会行为转变为一种社会忌讳的存在形态,并获得全体社会成员的认可和遵从。他认为这个发生学过程来源于权力运作的诡异特性,即两面性、依附性和公共性。并且接着探讨了“无所忌讳”的屁行为及现象,认为这种现象本质上反映了屁行为及现象的忌讳存在形态,并与权力运作的诡异特性相联。记者注意到,这不是该论文第一次被网友关注。2015年,《北京晚报》曾就此事进行报道。高建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李亚雄接受采访时,对该论文颇为赞赏。据他回忆,论文开题时,老师们刚看到这个题目都笑了起来,但“笑”过之后,大家还是很快从专业角度探讨它的学术价值,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而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进行分析。李亚雄彼时告诉《北京晚报》记者,高建伟的研究另辟蹊径,在重复性研究泛滥的情况下,“显得珍贵”,老师们普遍比较支持。“答辩效果也很好,还被评了优秀。他(高建伟)文笔很不错,思路也很清楚。”李亚雄称,因为不方便做实际调查,高建伟通过文献分析、引经据典,把屁的发生学、在不同时代的纵向发展、背后的社会含义呈现出来。 “很欢迎这种来源于生活、有人文关怀的选题。”对此,记者近日多次联系李亚雄教授采访,对方以在外出差为由婉拒。硕士论文研究“屁”?!网友吵翻了......看到这篇论文的内容,瞬间就有网友被震惊了,表示大开眼界。也有网认为这样的论文很可笑,毫无意义。调侃的同时,表示这种低级趣味的选题,难登大雅之堂。不过,有网友却不不同意以上观点。他们认为只要研究做得好,没有什么不可以。对未知领域的大胆探索,总比造假和“假、大、空”的论文要好的多。这样的论文值得点赞,而不是嘲讽。而对于论文只有30页的情况,也有人猜测这么短的篇幅,字数会不会不够?而且还建议查一下。但也有网友表示,这样的论文一定不怕查重,因为根本没得抄!而且大家不应该妄下结论,可以先到知网查询一下,具体了解后,靠真凭实据发表观点。高校教师:态度端正了,题目再“怪”也能成经典事实上,近年来因选题独特而受到大众关注的论文不少。此前,《乌有之猫:云吸猫迷群的认同与幻想》《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极其作用机制》等论文都曾引起热议。“这是选题多样化的问题,我觉得是好事。”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生导师刘锐认为,现在学科发展呈现“专门化”和“交叉融合”双重特点,“很多我们以前不觉得可作研究的问题,现在也冒出来了”。“个人认为,研究这样一些比较另类的问题是很有必要的,这可以覆盖很多以往的知识盲点,给社会以启发。”刘锐近日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对此,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周婷婷认为,当下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或对新媒体较为熟悉,确实可以关注到一些新的现象。“很多现象都可以作为我们论文研究选题,但要基于学科找到深入观察的角度,而不仅仅是描述‘现象’,做一个简单分析,那就没有意义了。”周婷婷说。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谈松华表示,自己没有看过上述几篇论文,无法对其作出评价。“毕业论文应该如何去写,这很难有统一的说法。不同专业、不同爱好、不同精力的学生,做选题时考虑的因素有所差异。”谈松华称,就他指导研究生而言,选择论文题目时考虑较多的是现实意义,比如能对国家的发展、改革、社会进步等方面有促进价值。对于越来越多的“独特选题”,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郑作彧表示“没什么不可以”。“学术研究本来就该关心自己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现在学子所处的时代,既然就是充满这些现象,那么研究这些现象,是理所当然的。”郑作彧认为,问题不在于研究的选题是“另辟蹊径(讲好听点是创新)”还是“正经(讲难听点就是老调重弹)”,而是研究的态度是否端正。郑作彧称,个别学生“过得浑浑噩噩”,写论文时“选的是最不费脑袋的主题”。“这样的题目,就算听起来高大上,实际上其实也是空泛的。”郑作彧称,对写论文而言,更重要的是态度。“我参加保研面试时,会问学生对什么领域比较兴趣、有钻研。”郑作彧发现,农村来的学生,大部分会说“想做农村研究”,或者女学生多会说“想做性别研究”。 “但这些学生里头,并没有多少真的钻研过相关方面的知识。他们只是觉得,因为身份原因,再不济都可以掰出些道理来。”郑作彧认为,这种情况下,就算选题高大上,但态度不端正,“一样白搭”;相反,如果学术态度端正,题目“再怎么光怪陆离”,也一样可以讲成经典。对于论文选题,学生怎么看?湖南某高校研究生李勇(化名)告诉记者,据其观察,选题来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结合曾经的实践活动,二是结合兴趣,三是来自导师。“我偏好感兴趣的选题,同时考虑研究意义,写起来有动力。”李勇认为,兴趣是很好的切入口。“当学校通知你要写论文时,往往会感觉一头雾水,继而选择熟悉的领域入手。”来源:中国青年报
在武大,有这样一群青年研究生,他们或从事教育研究,或拼战在医护一线,或用遥感天眼观察世界,或在南极与冰雪抗争......他们学以致用,刻苦钻研,他们开拓创新,全面发展,为广大研究生群体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为了充分发扬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武小研特此推出优秀研究生标兵风采特辑,记录下这些优秀研究生标兵的青年力量!冉玲于冉玲于,女,汉族,1994年2月生于四川雅安,中共党员,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城乡规划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获奖及成果获奖情况:2018年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7年获湖北省风景园林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016年获全国高等学校风景园林专业毕业设计作业优秀奖;2016年获全国高校景观设计毕业作品展-LA先锋奖景观规划类二等奖。发表论文:2018年在权威期刊《中国园林》和《风景园林》各发表1篇学术论文;2018年在城市规划学会年会发表会议论文1篇;至今发表和录用学术论文7篇。明眸皓齿,蕙质兰心作为冉玲于同学的室友,实觉三生有幸。第一次见到她时就被她明亮的眼睛还有海藻般的秀发所吸引,清澈明亮的眸子里彷佛有星辰,一寸秋波,千斛明珠觉未多,而每一屡发梢都被灵气浸润,让人忍不住夸赞她的美丽,久而久之,“冉美丽”便成为了她的新名字。与冉玲于同学相处的时光总是平静而幸福,她的生活极其规律,无论在任何方面都有着强大的自制力,这种自制并非强迫式的自虐,而是一种温柔而有韧性的坚持,我想她一定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并且也有着为之而努力的坚定信仰。生活规律的的她虽然美丽沉静,但绝非是一个冷漠的人,相反,冉玲于同学对人充满了热忱,善良且具有相当的同情心。无论生活中的大事小情只要拜托给了她,那就剩下两个字:妥了。生活中的她,积极乐观,永远以饱满的热情迎接生活中的挑战,努力实践作为一名中共党员的义务,真正起到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她不仅非常乐于助人,还主动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同学,尽最大努力带动身边的人,让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力量,不求做什么伟大的贡献,只求从身边开始,从眼前做起。学习的同时,她还努力培养各方面的能力素养与兴趣爱好,拓展自己的知识与交际面。冉玲于生活注重勤俭节约,同时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坚持体育锻炼。玉在山则草木润,渊生珠则崖不枯自入校以来,冉玲于同学都秉承着“功不唐捐,玉汝于成”的心态激励与要求自己。经过不懈的努力、师长的关怀以及同学的帮助,取得了相当的成绩。科研方面:作为团队主力负责2018年武汉大学自主科研项目(2042018kf0250)和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51708426);作为团队主力参与并完成民进武汉市委会2018年参政议政调研重点课题、民进武汉市委会2017年参政议政课题调研二级课题和2017年武汉市城建委科技计划项目(201704)。活动方面:作为党支部一员参与实践活动并获得武汉大学“支部好案例、书记好党课、党员好故事”展评活动“优秀好案例”优秀作品和2017年研究生党支部“活力创新工程”项目一等奖。冉玲于同学作为一名从“园林”专业保研至“城乡规划学”专业的设计类专业研究生,在本科阶段连续获得了多项国内外设计大奖,而在进入研究生学习后在导师周燕副教授的指导下逐步了解、熟悉并具备了承担科研工作与相关课题能力,在研究生阶段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在学术科研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取得耀眼的成绩,冉玲于却一直保持着平和的心态,继续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前进。性格沉稳而靠谱的她,无论是学习还是研究均不求结果,只求过程,也许正是这种踏实的行事风格成就了如今收获满满的她。她在学习与工作中,坚持不请假,不早退,努力培养自己的专业素养,积极配合老师和同学,作为团队“老学姐”的她从当初的生疏到如今的熟练,连续带头认真负责地完成了多项横向实践项目与纵向科研课题,同时努力带领学弟学妹们走上了学术的道路。冉玲于同学严谨的思路、积极的工作态度和极强的团队责任感,让她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逐渐成为了团队的中流砥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冉玲于总说“无知者无畏,我无所谓”,这样的洒脱性格让她能够不惧过往不畏将来地沉浸于手上的每一份工作中。沉下心事,静心做人已然成为了她的标签。而其极强的责任心一直引导着她无怨无悔地做出自己的每一个选择,从不会叫苦叫累,努力承担着一切属于或者不属于她的责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相信她的每一份付出都是值得的,担过的每一个担子都会成为她走向社会后的宝藏。另外,在她思维中,“学问未必全在书本上”学好书本上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学习与能力并重,所以,她一直坚持“学以致用”,要“理论联系实践”。于是,在校期间她积极参与党支部的“活力创新工程”、“支部好案例展评活动”等各项活动,并获得了学校的表彰,假期则去实习实践,为自己未来的道路添砖加瓦。通过学习与实践,冉玲于同学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对于负责过的众多项目也大大提高了她的组织协调、交际应变能力,为今后她进入社会、融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相信沉稳的她一定能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来源: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研究生会供稿 排版 | 朱宏林 审核 | 任澎
编者按:从桂元路到广埠屯,从博雅园到沁园春,华师人在这里生活,学习和工作。参天的梧桐树下,是苍老耄耋和热血青春的错身。那些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也许平凡无奇,也许声名赫赫,他们交织在细碎的光影里,共同谱写着华师的精神。校园里的人物是暖色的,本栏目将用访谈的方式,走进华师人的生活。人物简介:蒋润,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7级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研究生。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连续三年专业排名第一,曾获硕士国家奖学金、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连续三年),获2018年“聂绀弩杯”大学生中华诗词邀请赛华中师范大学赛区一等奖、第二届“长江翰墨”大学生书法临帖大赛毛笔组二等奖、第九届“黄鹤楼”诗词大赛一等奖。硕士期间,曾担任华中师范大学长江书法研究院秘书助理,参与公号“博雅人文”的运营工作。硕士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篇,其中1篇发表在C刊,2020年5月完成撰稿的硕士毕业论文获评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华大研究生:读研期间,学长不仅连续两年专业排名第一,更是拿到了硕士国家奖学金,请问学长有什么学习秘诀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吗?蒋润:作为一名文科生,尤其是中文专业的学生,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多读书。首先,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每个人可支配的时间有限,每天坚持留出一定的时间用于阅读十分重要。其次,提高阅读书籍、文献的效率,做笔记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好办法。我自己习惯在阅读时做一些摘录和批注:摘录是把书中觉得重要的句子记下来,以便以后翻阅笔记回忆书籍内容;批注则是在书上通过划线、写想法、贴便利签等形式突出书籍的重点,以便日后翻阅与回忆。此外,读完一本书或文献后,可以用自己的逻辑回顾并复述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其实这些都是目录学上所谓的写提要的方法,它有助于我们把握一本书的重点,对此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最后,当下的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电子文献资料,学会利用好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至关重要。学长的读书批注华大研究生:学长硕士期间发表了4篇论文,其中1篇发表在C刊,可以分享一下你的论文写作及投稿经验吗?蒋润:个人觉得论文写作最重要的是在广泛阅读、深入阅读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可以运用两种方法,首先是“纵横比较法”,以我所学专业古典文献学为例:如果两本文献记载的同一事件有差异时,这里或许就存在一个记录的漏洞和待填补的空白,值得继续深挖,寻找差异背后的原因,利用其他文献来佐证哪一种文献记录的内容是正确的。其次是所谓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法”,它指的是,阅读一部著作时着重学习这部著作的研究方法、视角和论证过程,再用这套方法重新审视这部著作的论证是否有疏漏的地方,进而拓展到其他的著作。关于学术论文写作的方法,张岩泉老师在学术论文写作课上讲到,论文写作应该“扎硬寨,打死仗”,即在一个问题上不断深挖。通过不断挖掘一个问题,可以牵涉出一系列相关的问题,进而在某一学术问题上不断积淀,有所成就。此外,对于论文中所引的材料,一定要抱着严谨的学术态度,仔细考查论文所引材料的原始性和真实性,论文引文不可靠会直接导致整篇论文缺乏可信度。关于论文投稿的经验。首先,投稿可以选择海投,但切忌一稿多投。一篇论文投递出去需要耐心等待回复,若半个月到一个月还没有得到回复,可以考虑换一家期刊进行投稿。其次,关于刊物的选择,一是要选择与自己学科相关的刊物;二是可以通过知网查阅电子期刊,观察心仪期刊是否曾发过硕士的文章或者与你论文风格相似的文章,以此来判断期刊的风格和投稿录用的可能性。最后,投稿前要注意按照期刊要求的格式,对你的论文进行修改。其实,论文投稿的过程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选择期刊的同时,也可以下载一些相关的优秀论文,学习其立论方式、逻辑与格式。总而言之,论文投稿最重要的还是努力提升论文的质量,可以请求导师和同学帮忙批阅论文,认真听取他人意见,不断打磨,精益求精,这样投稿成功的几率自然会大大提升。华大研究生:本硕期间,学长参与了非常多的学术活动,这些活动对你有哪些影响呢?蒋润:我觉得参与这些学术活动对我的影响,首先是对我的学术能力的提升。在参与学术活动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做学术的方法,也学到很多新知识。例如我之前参加过一些古籍点校的活动,这些活动提高了我阅读古籍的能力。我们平时阅读的古籍,一般是已经校点过的整理本,但自己去点校一部白文古籍的时候,会发现,里面没有标点,且很多字存在讹误的情况,这样的点校训练,能够提高我阅读古籍的能力,同时也让我对整理版古籍保持一种怀疑态度,当阅读整理版古籍出现理解不畅时,我会有意识地去查找更原始的文献,来考证整理版古籍是否存在标点错误、字词讹误的情况。其次,参加学术活动我学到了一些做学问的方法。例如项目是如何开展的?如何切入一个研究角度?研究成果又如何呈现?这些做学问的方法,都需要亲自参与学术活动才能有所体悟。最后,我体会到做学术活动不仅需要扎实的学术功底,还需要学习很多读书之外的技能。例如如何安排项目的进程、如何分配活动人员、如何进行团队合作、怎样才能更好地呈现研究成果等等,这些可能都是亲自参与后才能学到的技能。华大研究生:学长多次参加诗词大赛获得一等奖,诗作还入选《诗刊》杂志社编选的《90后诗词选》,可以分享下你在诗词创作上的心得和感悟吗?蒋润:我从高中开始诗词创作,前期只是单凭兴趣,后来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影响了我,使我开始认真对待诗词创作这件事。一个方面阅读量的积累让我的赏鉴能力有所提升,后来就开始认真学习优秀的诗词创作作品了;另一个方面是参加了一些诗社,认识了很多优秀的诗词创作爱好者。与他们的交流是很好的学习过程,在与不同的人的交流中,我了解了不同的人对诗词的不同关注点,对某一家诗词的解读的不同点,其实这也在无形中提升了自我的诗词鉴赏力。我之前参加过中山大学举办的暑期诗词学校,另外加入了“翠微吟社”“珠江月青年诗词学会”等团体,这些团体把诗词爱好者聚集在了一起,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有的社团还定期写“社课”,这提供了练笔的机会,利于提高自我创作能力。其实咱们学校的诗词创作氛围不错,比如说有寒梅诗社,另外在我下一级的古代文学专业李昊宸同学,水平也非常高。我觉得如果喜欢诗词的话,多多交流是很有帮助的。关于古典诗词创作,我个人认为,古典诗词创作需要效仿优秀的古典诗词作品。如何效仿优秀的古典诗词呢?个人觉得首先要有一个基点,即在深入研读作品的基础上效仿某一个流派的诗词创作。如果你喜欢黄景仁一路的诗,那么就需要去读黄景仁的所有诗作,以及和黄景仁相似的不同作品。学写唐诗,那么李白、杜甫、王维各有千秋,想学哪一家就必须熟读哪一家的作品。其次,要有开阔的视野。想效仿杜甫的诗风,那么不仅需要熟读杜甫的诗,还需要了解李商隐是怎么学杜甫的,黄庭坚是怎么学杜甫的,通过看后人的诗就能了解前人的诗的潜力可以发挥到什么程度。打个比方,杜甫的诗是一个富矿,自己扛着锄头去挖可能无法挖得很深,而前人中极具天赋的人已经挖得挺深了,顺着前人的路就可以窥见这座富矿有多深、有多广,才能更深刻地体悟杜甫诗作的魅力。此外,要尽可能地阅读不同风格的诗作,探索诗词国度的无限可能性。最后,诗词创作最重要的是情感的体悟力。诗词创作不是机械化的写作,它是情感冲击下表达欲望的释放,因此诗词创作要提升自己的情感体悟力。其实,不仅对于诗词写作,对于学习文学而言,这种诗情,或者说冯友兰先生所谓的“妙赏、深情”也是至关重要的。学长的古典诗词创作作品华大研究生:学长参与、组织过各类书法比赛,本人也曾在书法大赛中获奖,请问学长为什么会对书法情有独钟?书法对于你有什么独特的意义吗?蒋润:我从高二开始学习书法,一位我非常敬爱的老师开启了我的书法之旅。慢慢地,我发现练习书法不只是单纯追求字体的美感,书法实则是一个非常广阔的世界。有时我会将书法与诗词做类比,书法其实也是一种承载着感情与经验的表达形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产生了了解不同书体的欲望,在这种欲望的推动下不断地去发掘不同书体的魅力。起初,我练习的是楷书,后来开始接触隶书、篆书、行书。高考完的那个暑假我搬到了老师的办公室,每天唯一的事情就是练习书法,白天出门吃两顿饭,晚上就在办公室睡一觉,第二天醒来继续练习。我觉得那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在学习了一种书体之后就能慢慢体悟这种书体的美感,以前我不是很能欣赏像魏碑、汉隶这样稍显笨重的字体,后来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这样的书体自有一种厚重感,这在无形中也扩展了我的审美广度,我学会了欣赏别样的异量之美。此外,书法可以磨练性子。书法比诗词更讲究“死中求活”,刚开始学习书法是隐藏起自己的个性来临摹他人的作品,追求最大限度地贴近古代经典碑帖的形神,而这个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消磨躁气的过程。当积淀到一定程度,自己创作出一幅作品时,那种喜悦之情是无以言表的。学长的书法作品华大研究生:临近毕业,有什么想对学弟学妹们说的呢?蒋润:今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毕业季,但我一直相信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所以不用害怕挫折和变化。俗话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希望学弟学妹们保持开阔的心胸和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努力找到自己的方向,坚定不移地朝着目标前进。采访手记:在采访的过程中,学长侃侃而谈,一言一词中尽显文院才子的儒雅气质。学长笃学好古,对所观之书熟读精思,孜孜不倦中不乏批判质疑的精神;爱好诗词,以诗会友觅知音,在诗词中体悟人生;勤学书法,朴实无华间书写坚毅与从容。“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学长用自己的行动印证着这句诗。长途漫漫,毕业不过是下一段征程的起点,祝愿学长以及所有毕业学长学姐们能心怀热火,手持明灯,不断追寻生命之光!来源: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报》1983 华大研究生被采访者:蒋润 采访:朱家琪 文案:朱家琪 责任编辑:曾晨 吴莹排版:于妍泓 图片来源:蒋润 审校:曹宇 蒋润 袁婉婉
德建名立,形端表正王亚萌中共党员河北工业大学2017级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硕士期间所获主要荣誉:综合测评成绩三年蝉联专业第一;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河北省优秀毕业生;河北省三好学生;2020年河北工业大学优秀毕业生;2018和2019河北工业大学一等学业奖学金;2018和2019河北工业大学三好学生、三好学生标兵;A类获奖:第四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铜奖——第一负责人A类获奖: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一等奖——第一负责人第十二届、第十三届高校心理委员工作研讨会优秀会议论文二等奖。自学考取心理咨询师三级证书、会计证、SYB创业合格培训证书等硕士期间科研成果:1.在人民网与河北新闻网独作发表报道2篇2.研究生期间发表学术论文4篇3.参与河北省社科基金、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天津市社科联、天津市教委等省部、厅局、校科研课题8项,均为主持人或第一参与者。1、心之所向睁眼看“世界”2017年夏末,她怀着憧憬与胆怯,踏上了新的征程,在新的学府,拥有宽广的学习平台,有学识渊博的老师。每一次会议和讲座她都参加,她没有把这种枯燥的学术会议当成一个充人数的活动,而是当成一次“睁眼看世界”的机会,因为她明白参会的都是学术界的专家,是百家争鸣,学术共享的时刻,听讲座的过程中,她每次会把讲座所有PPT的内容和知识点都整理成文字并提取有效知识,每天背着电脑到处跑,像哆啦A梦一样,随时随地都能掏出一个笔记本电脑开始打字,在学术会议的提问环节,她克服害羞和胆怯,总是站出来就自己的课题表达自己心中的疑问,与名师专家进行交流。她吸允着知识的甘露,格外珍惜每一个学习的机会。2、披星戴月,路漫漫上下求索她的研究生生活,可以用“每天披星戴月、没有寒暑假期”这句话来形容,这三年,她每天都在图书馆度过,晚上抱着电脑回到宿舍接着加班写课题和论文,在每一次学术探索上,都付出了太多心血,论文或申报书的几行字,都要大量的查阅资料,斟酌反复几个小时才能定下来,偶尔想出一个好词,就会激动半天,每次反复修改课题直到截止前的凌晨,她笑着称“宿舍楼自习室里贩卖机里的东西,都被我熬夜写东西时吃了个遍”。付出是有收获的,四篇论文、八项课题则是最好的见证,电脑里的科研文件夹也多的数不过来。3、砥砺前行,技多不压身她明白一个道理“无论什么成就,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也明白不能纸上谈兵。所以她化身实践达人,不断挑战自己,爱说爱笑的她从来不向刻板印象低头,她说“谁说学马克思、学文科的就不能搞创新创业了?我就要去试一试”,她的确也行动了,一弄就是大半年,顶着学业压力和第一负责人的心理压力,终于她两个项目经过层层比拼,连续两年取得了省级、校级荣誉。其他的社会实践,从来都不哄弄,她说“做了和没做,一看就知道了”,做队旗、做纪念品、联系校友、跑到各个地方采访、录视频,最后还把成果做成了一本小书,她说她这几年好像什么乱七八糟的技能都学会了,刻光盘、剪视频、做名片、设计广告、公众号运营等等,学到了很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参加了很多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比赛,获得了十余项比赛荣誉,她坚信“人生有很多种可能,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结语她常用一句话来勉励自己:“百丈之台,其始则一石耳,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希望自己永远牢记“勤、慎、公、忠”的校训,永远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来源:河北工业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 素材提供:马克思主义学院编辑:班晓燕 审核:赵 钊
六月份的尾巴,我们送走了2020届的学子。在小贝的日记里,有他们的笑容,有他们的歌声,还有他们一张张亮眼的成绩单。在此,小贝向大家今年毕业研究生中的优秀代表,以此纪念这个不平凡的毕业季,也祝愿所有的毕业生鹏程万里,不负芳华。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 张晓娜张晓娜,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2017级行政管理研究生。参与分级诊疗背景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激励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武汉市基层医疗机构综合评价项目(市级项目)等多个课题的研究。发表SSCI期刊论文 2篇、在《中华医院管理杂志》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篇。参编国家绿皮书《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报告》(2017版)部分章节、《中国健康政策与新医改研究丛书》及本科教材等。哲学学院 张迪张迪,哲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共党员,研究生第二党支部书记。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国内各类学术会议,在业内权威著作《德国哲学》上发表了《论康德世界理论的超越意义》,参与了湖北省自然辩证法年会的论文投稿,并获得了二等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多篇省级优秀论文。作为院兼职辅导员,参与了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多项工作,协助专职辅导员老师开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党建、奖助学金评定、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日常工作等工作。文学院 张义明张义明,文学院硕士研究生,2017年以总分第一名考入湖北大学文艺学专业,在校期间两次获得校级学业奖学金,并于2019年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曾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篇。参与省厅级、市级课题项目3项,参与《曹禺资料汇编·原野卷》《湖北文化产业蓝皮书》等著作的资料收集和编写工作。参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2次并担任队长,赴武汉市特色小镇、省内外农村“时间银行”调研。体育学院 黎萍黎萍,体育学院2017级体育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共预备党员。学习生涯共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五类。研究生期间成绩名列前茅,其中专业课成绩排名第一,专业综合成绩排名第三,三年共获得科研成果两项,院级以上荣誉四项。先后参与了咸宁国际温泉马拉松、宜昌国际马拉松等赛事的筹备工作,并被多次授予“优秀志愿者”称号。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张骞张骞,中共党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在博士学习期间成绩优异,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先后参与了国家重点专项、青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并主持了湖北省2018年度数字化纺织装备重点实验室的开放课题。在英文国际期刊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6篇SCI学术论文,截止目前其影响因子累计高达50,另申请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一项已授权。同时,其“垂直阵列灯芯草基全方位太阳能水蒸发器件”在2020“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恒逸基金”优秀学术论文的评审中被评审专家组推荐为二等奖。新闻传播学院 徐琳徐琳,中共党员,2017级新闻与传播专业型硕士。曾担任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兼职辅导员;曾荣获“探究问题,启迪思想,交流碰撞,激荡智慧”研究生论坛提名优秀奖、湖北大学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颂与您听”朗读活动三等奖、湖北大学2018年暑期社会实践“积极分子”。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导师省环境部项目,带领小组成员将校级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申请为省教育厅高校育人项目并展开调研。三年期间,共在省级刊物上发表6篇专业论文,专业成绩排名前5%,连续获得一等学业奖学金。教育学院 邢晓邢晓,中共党员,教育学院2018级教育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现已被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录取为2020年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她勤勉努力,学业成绩年级排名第一,被评2018年度湖北大学“读书之星”,2019年获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学技能大赛特等奖,考取雅思7.0,获湖北大学研究生学业一等奖学金。截止2020年6月已发表8篇学术论文。硕士期间主持1项个人省级课题,并参与导师4项课题研究,论文《CIS在中小学校文化管理创新中的应用研究》被湖北省教育学会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历史文化学院 邓磊邓磊,中共党员,2017级历史文献学研究生。综合测评成绩位列全院前列,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一等学业奖学金、历史文化学院2017—2018学年度“文体活动积极分子”和2018—2019学年度“十佳大学生”等荣誉。参与教育部课题项目《江汉关与晚清湖北区域社会变迁研究》和湖北省教育厅项目《场景理论视角下武汉历史文化街区发展路径研究》,在《文化创新蓝皮书》上与导师联合发表论文一篇,并独自发表普通期刊论文三篇。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赵兴辉赵兴辉,中共预备党员,2017级应用统计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成绩优异,获2019年国家奖学金,一等学业奖学金等。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二区文章一篇,以第二作者身份发表SCI三区文章一篇。获风云卫星创新算法大赛三等奖(9/508),湖北大学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第一名,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优秀奖等。生命科学学院 龚德勇龚德勇,2017级生态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他担任研究生会主席期间,其团队在他的带领下,以优异的成绩在年度五四评优中荣获“优秀研究生会”称号。他在本科毕业的暑假就进入实验室开始学习做实验并参与了武陵山区蜘蛛多样性调查、庐山山地艾蛛研究等多项科研工作,曾在Functional Ecology、Behavioural Processes等优秀杂志上发表SCI论文数篇。他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带动当地大约100多农民种植辣椒,面积将近达到300亩。他满怀家国情怀,是首批参加抗击疫情的志愿者。资源环境学院 郑粮郑粮,资源环境学院农业信息化专业,中共党员。硕士期间综合成绩排名班级第一,获得2018年学业一等奖学金、2019年国家奖学金、湖北大学优秀毕业论文、湖北大学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硕士期间发表SCI论文5篇、EI 1篇、中文核心论文2篇,其中一篇SCI发表在1区杂志 《Journal of Hydrology》上。2018年协助导师指导本科生参加“Esri 杯中国大学生GIS软件开发竞赛-遥感应用组”,参赛作品获得全国三等奖,并获得优秀指导老师。毕业之际,拿到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初试免试资格和一份工作offer。化学化工学院 伍忠汉伍忠汉,中共党员,化学工程专业2017级研究生。硕士三年专业成绩排名第一,英语成绩尤其突出,并通过英语专业八级,在校期间获得一等学业奖学金、二等学业奖学金。先后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一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一项;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SCI二区期刊《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上发表科研论文一篇,并在中文核心期刊《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上发表多篇论文;多次参加国家级以及省级学术会议,并发表相关会议论文。外国语学院 陈绍琦陈绍琦,男,中共党员,外国语学院MTI2018级硕士研究生。连续两年获得学业奖学金,GPA位列专业第二,硕士期间以第二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2篇,被评为“2020届外国语学院优秀毕业研究生”。2019年经新华社选拔,入选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官方新闻团队,与外籍专家合作,负责官方新闻团队信息服务部分中英稿件翻译,个人完成稿件达80份,期间信息服务团队受到国际军体主席赫尔维·皮奇里洛慰问。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小冉王小冉,中共预备党员,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学科教学(思政)专业研究生。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荣获2019年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优秀毕业论文。在第三届“普译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翻译比赛—英译汉组别(决赛阶段)获“优秀奖”;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青少年思想道德理论研讨会论文比赛获“二等奖”;在《教育》期刊、湖北大学研究生论坛等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艺术学院 李安琪李安琪,中共党员,2017级美术专业硕士研究生。2017年作品《白瑶印象》获“湖北高校第七届美术与设计作品展”优秀奖;《首义魂》获“梦的起点”全国首届学院派优秀毕业生作品展启航奖学金;获“第三届湖北大学“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2018年获湖北省第三届“学院空间”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优秀奖;2019年《大武汉小市民》入选“光辉历程·红色经典:第六届全国架上连环画展作品展”并获中国美术家协会入会资格。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史智明史智明,中共党员,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电路与系统专业硕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软件著作权2篇,获得学院二等奖学金、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计信学院“学术之星”。在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诚实守信、热心待人、时间观念强,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商学院 骆康骆康,中共党员,2017级西方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曾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友旺奖助学金、二等学业奖学金三次、校级一等奖学金三次,现已通过“申请-考核”制博士招生考试。截至目前在中国软科学、地理科学进展、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等期刊已发表或录用CSSCI、SSCI论文9篇;已参与课题项目5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2项;参加社会实践调研项目4项。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檀秋阳檀秋阳,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2017级电子与通信工程研究生。硕士期间担任过校羽毛球队队长与院研究生会体育部部长,2018年7月获得全国师范院校羽毛球团体赛团体第四名。硕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中科院一区期刊论文两篇,国家发明专利一项。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江湖路远,一路珍重。来源:湖北大学 文图/ 湖北大学研究生院 编辑/刘曦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五四青年节之际,我校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青年,他们与祖国同呼吸,与时代同步伐。用汗水、奋斗和热血谱写着青春的赞歌,不息为体,尚勤致精,日新为道,经世济民,在回应祖国和人民热情寄望的同时,勇做锐意进取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成为能担大任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今天,让我们走近天津财经大学优秀研究生——统计学院张圆。张圆,统计学院2017级统计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中共党员,中国准精算师,中国精算师协会会员,天津市河北区统计局博士挂职干部。硕博期间两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博士在读期间已录用或发表CSSCI论文8篇。业精于勤、玉妆于成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张圆以自己的方式,为实现自己的学术梦想不断奋斗着,努力着。2014年,凭借本科学习的优异成绩,张圆被母校推免继续攻读硕士,硕士在读期间,他通过了中国准精算师全部考试,获得中国准精算师资格。精算考试使张圆对统计模型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不断思考将所学的统计模型应用于实践,在2015年中国统计教育学会举办的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中,作为团队带头人,张圆负责了大数据统计建模工作,在大赛中荣获研究生组优秀奖。同年,张圆获得了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这些喜人的成绩,使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学术信念。2017年,张圆选择继续留在母校攻读统计学博士,作为一名博士生党员,他时刻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专心致学,笔耕不辍。他认真对待导师交待的每一项工作,并将其转换为源源不断的学术生产力,不让每一分努力和时间付之东流。同时他还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增长阅历见闻。日复一日与前沿学术思想的接触和碰撞也使他对科研产生了更为浓厚的兴趣,成为一名统计科研工作者的理想也历久弥坚。本科硕士的日积月累,使他拥有了敏锐的统计思维与很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对科研的执着和热忱让他在博士期间取得累累硕果。博士在读期间,他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篇,其中CSSCI论文8篇,中文核心论文2篇,其中,撰写的《“健康中国”视域下我国居民健康资本测度》一文被人大复印《统计与精算》2019年第3期全文转载,并首批被CNKI收录于“中文精品学术期刊外文版数字出版工程”项目。2019年,张圆获得了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力学笃行、学以致用除学术科研外,张圆也是一名砥砺前行的社会实践者,拥有着丰富的社会实践经历与工作经验。2012年8月,张圆被选为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志愿服务工作者,负责运动员接待及后勤工作。2013年12月,正值贝叶斯定理发现250周年之际,张圆参与了第一届贝叶斯学术会议,策划相关工作,并作为一名编剧导演,自导自演了以托马斯·贝叶斯先生传奇一生为主线的话剧,与学术首次结缘。2014年8月,张圆作为一名访问员参与了天津市老年人口调查工作,深刻认识了微观数据及问卷调查的全过程,并收获了许多人生感悟。张圆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中担任志愿者博士期间,张圆多次担任课程助教,为学生解惑答疑。博二时,他在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经济系担任兼职教师,负责讲授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相关课程,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角色的转换,令张圆感到分享知识,传递知识的快乐,并让他对本专业知识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认识。此外,天津市“海河英才”计划中,张圆博士被河北区组织部选中,作为博士挂职干部到天津市河北区统计局挂职锻炼一年,负责政府统计分析工作报告的撰写及相关政府统计研究工作,挂职期间,他发挥个人统计专业特长,解决了统计工作中的多个技术难题,用心主动的在河北区统计发展建设方面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想法。他坚信,基层工作才是最能体现党员价值的地方,也是最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地方。张圆参与天津市老年人口调研工作不忘统计之初心,牢记学术之使命。致力学术研究,为我国统计事业发展做贡献是张圆的毕生追求。以梦为马,不负韶华,承载着这份梦想,这位年轻的天财统计学子将继续砥砺前行来源:天津财经大学 (消息来源:校团委、统计学院团委)
“应届硕士毕业生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近日这样一则消息将国内学界目光再次投向西部学术重镇西安交通大学。记者注意到,西安交大新闻网9月2日在《身边交大人》栏目刊文《孙光宇:发表16篇SCI,我用了三年》介绍:孙光宇,钱学森学院院友,电气学院应届硕士毕业生,被电气学院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在Physical Review E,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Plasma Source Science & 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8篇(均在学校“最具影响力期刊”目录)、EI会议论文4篇,另以其余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8篇、EI会议2篇。获得西安交通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国家奖学金2次、高电压技术专业“严璋”奖学金和“远东”奖学金、电气学院年度人物等奖项。目前,孙光宇已被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瑞士等离子体中心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并获得全额奖学金。孙光宇在这篇文章中,对于孙光宇发表16篇SCI的经验做了总结。第一点是“始于模仿,成于创新”:以第一次发表论文的经历为例,孙光宇分享了做科研的一般的流程。他第一次科研的研究方向是导师确定的,对于这个方向他所在的课题组已经发了不少论文,他要做的是通过编程将其复现出来。在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后,他找到了跟该课题紧密相关的十几篇论文。精读论文后,通过模仿前人的做法,他尽可能做到对之前研究的复现。“对刚开始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来说,模仿是很重要的过程。我们很难一开始就能够创造一个全新的体系、全新的技术,但通过一些模仿和复现性工作就会发现前人的研究并不是很完善,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就可能会有新的成果,并写成一篇论文发表出来。”第二点是“无人迹处,最有奇观”:谈及自己科研方法时,孙光宇表示,研究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领域做研究,就会发现自己能想到的点子别人在好久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其实科研就像是在挖金子,如果在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研究,便会比较容易发现金子。同时,科研方法也很重要。要能够分辨清楚哪些是值得花时间去做的事情,哪些是马上就要解决的问题,哪些是不太重要的细枝末节。当然,努力也很重要,但是因为科研工作者都很努力,相比之下研究方向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三点是“石以砥焉,化钝为利”:在这三年的科研经历中,最令孙光宇难忘的便是第一次投出的论文因不够成熟而被拒的经历。在沮丧了一小段时间后,他认真地分析总结了论文被拒的原因,并加以改正。因此,这第一次论文投稿被拒的经历也成了唯一一次。“科研带给人的感受是复杂的,偶尔也会因为暂时的瓶颈而感到迷茫,但更多的是出了研究成果之后的喜悦,一作论文发表后的激动,以及对能在更高一级期刊(如Nature, Science)上发表的期待。”另外,文章介绍称,对于大学要如何度过,孙光宇认为本科期间主要是要打好基础,没有必要太早确定以后工作的方向,因为在大一大二时期很难有这种判断能力。但是方向一旦确定好了以后,就应该一直往前走。“希望钱院的学弟学妹们找到自己擅长且感兴趣的领域,并坚持走下去;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少一点从众,多一点思考。”对于今后的发展,上述文章透露,受钱学森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的影响,孙光宇计划在瑞士读完博士就回母校任教。“我认为我们青年无论在国外深造多久,都应该回来报效祖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个面向’,这要求我们青年要有大局观,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将个人奋斗汇入时代进步大潮,在新时代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记者注意到,孙光宇在读研期间就已崭露头角。西安交大电气学院官网2018年11月曾刊文《2018电气学院“研究生科研学术先锋论坛”圆满举办》介绍:“求实创新,知行合一”研究生标兵孙光宇同学分享了自己的研究经历和心得。首先,他对科研给出定义,科研就要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勇于突破固有思维,大胆寻求创新。孙光宇同学认为科研不仅仅需要时间的付出,更需要方法论的转变,在实验时难免会出差错,要正确的分析错误,负面结果是成功的关键。而耗费时间的完美主义是不可取的,他建议同学们应该合理规划时间,多读文献,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来源:澎湃新闻)
「学术人物专访」王思彤中山大学管理学院2017级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生,人力资源与组织行为学方向荣誉和奖励:国家奖学金、宏信奖学金、连续三年校级研究生一等奖学金、广东省研究生学术论坛一等奖、《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8 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学术经历:【已发表】黄桂,许真仪,王思彤,严玥,付春光.领导沉默与员工向上悟性的关系研究[J].学术研究,2018(06):83-91 【会议论文】第十三届(2018)中国管理学年会录用两篇论文:《施与报交换模式下的员工-组织关系探索研究》荣获《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8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领导沉默与员工主动性行为:一个被调节的中介》荣获广东省研究生学术论坛一等奖第十四届(2019)中国管理学年会录用一篇论文:《非自愿向上逢迎引发的偏离行为:心理权利的中介作用》QA&Q1:请问刚刚开始做研究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您是怎样解决它的呢?A1:刚开始做研究时遇到的困难主要是对组织行为学领域的研究话题和研究方法不甚了解,对领域内研究话题的不了解会使得自己无法提出一个合适的研究方向,而对于研究方法的不熟悉,则使得研究无法得到进一步的开展。对于第一个问题主要是通过选修合适自己方向的课程,通过学院系统的课程体系和老师布置的科研论文能够对该领域的研究有一个框架性的认识,明确自己未来研究的基本范畴;对于第二个问题,主要是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和实际的数据操作练习来解决,一方面,通过阅读经典文献,学习理论方法,另一方面,进行操作性的数据收集和分析。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即可以提出一个合适的研究问题,解决了第二个问题,你的研究即可展开。Q2:请问您平时如何进行学业和科研的时间管理呢?A2:我们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做好时间管理就是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实现效率的最大化。在研一阶段,学院会进行针对专业的各类课程设置,其中也不乏一些通用的课程,这时候就需要针对自己的课程进行优先级的管理,集中精力优先去处理自己设定的最重要的学业和科研工作,瞄准自己目标的研究方向,奠定自己科研的基本功。进入到研二阶段,课程相对减少,此时要做好每日的时间规划,做好行动清单,高效利用每一个时间段,举例来说,我们每天早晨的精力是最旺盛的,工作效率也是最高的,我一般会在这个时候选择阅读领域内和交叉学科的前沿文章,寻求可能的研究方向。王思彤(右三)参加中山大学管理学院2018年前沿管理研究国际研讨会Q3:您认为商科类同学做科研的过程中什么能力是最重要的?如何培养或提高自己的这种能力呢?A3:“脚踏实地”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我看来,作为一名商科研究生,不能仅仅“仰望星空”,更重要的是“脚踏实地”,即强调研究的可应用性和实践中的可推广性。那这就需要我们要在日常的学习中要多观察,要有敏锐的嗅觉去发现新闻、实事热点中所体现的学术思想,总结升华;关注生活,并不是“小家子气”,我们当然还要遵循“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结合身边的“大事”、“小情”、深入企业实践,解决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痛点”。Q4:在读学硕的道路上,如何平衡科研和实习的呢?A4:科研和实习其实是同等重要的,也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在读书和做学术的过程中,你所了解的前沿理论可以更好地解释实习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你所接受的科研训练,比如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也是能够很好地应用到实习的申请以及后续的工作过程中。另一方面,之前有提到,学术研究最重要的是“接地气”,那么其实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去发现问题,寻找到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综合来看,身为一名学术型研究生,学术和实习是可以齐头并进的,当然如果未来不准备读博的学生可以提前关注自己的目标职业方向,做好相关的准备,这样就业季来临就不会慌张啦。Q5:一般读文献的习惯、进度和目标是怎样的?如何提高看论文的效率呢?A5:关于阅读文献,我主要有以下四个步骤简单分享一下。第一步,初筛论文。标题和关键字当然是最先吸引我们注意力的两个因素。摘要部分也会提供给我们一篇文章的主要研究手段和研究成果。接下来我们需要跳到结论部分,如果一篇文章的结论部分和你的课题高度相关,那么这篇文章你可以继续读下去,反之从时间和效率的角度考量则需要略过。第二步,阅读文章。最高效的方式是先扫一遍图表以及他们的标题、图注,对于文章的数据内容有一个自己的初判,科研小白们可以考察一下自己对于图表的解读是否和后面即将读到的文章内容一致。然后我们回到引言部分,去了解研究开展的背景,以及为什么作者要展开这项研究。通过这两部分的阅读可以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该项研究的内容和目标,通过和自身科研课题的对比来确定是到此为止,还是精读剩下的章节。第三步,精读文献。精读环节需要深度挖掘的是文章的结果和讨论部分,尤其是实证部分。通过对细节信息的研读,我们能够了解作者是如何开展实证,获取初始数据,进行数据分析,解读数据内涵等等。第四步,做笔记。这里不推荐仅仅在打印的纸质文献上或者PDF文档里面做笔记,后期阅读文献多起来以后会造成索引困难。可以选择一个自己用的顺手的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Mendeley都行)来完成做笔记的工作,这样后面整理文献、引用文献、复读文献都会节约很多时间。可以在笔记中用一句话(英文)概括实验、结果、讨论章节中的每一段内容,组成一个阅读笔记。这样既可以锻炼英语书写表达能力,也可以逼迫自己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一定量的输出,这是一个加深理解和记忆的过程。Q6:对于研究萌新,有什么建议给大家吗?A6:找准自己的研究兴趣点,掌握扎实的数据分析能力,时刻保持嗅觉的敏锐性,积极广泛参与学术会议。来源:中山大学研究生 中大学工 转载编辑:徐辉 初审:郑梦婕审核:周昀 审核发布:钟一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