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研究中心是什么?听名字就知道是科技含量很高端的东西,那么到底是什么呢?国家研究中心是适应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特点的学科交叉型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目前为止,科技部共批准建设了6个国家研究中心,其中4个依托于我国高校,另有2个依托于中科院。那么接下来看看拥有国家研究中心的4所高校都有谁?一、清华大学清华大学位于北京海淀区,是我国工科实力最强的顶尖学府,与北京大学一道被称为我国高校的“泰山北斗”,其科研实力和知名度享誉海内外,在国内国外教育界和科研界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国内,无论是科研成果还是人才培养,清华大学都当之无愧的位于第一梯队。目前,清华大学拥有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二、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同样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与清华大学之间就隔了一条马路。北京大学是我国最强的综合性大学,其理科位居国内第一位,文科位居国内第二位,医学实力也位居国内前三,在科研成果上不如以工科为主的清华大学,但是在人才培养上位居国内第一位。北京大学拥有北京分子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不同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一所规模较大,学科精尖,也很低调的高等学府,位于安徽省城合肥市,由于规模较小,很难形成对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所以在各大排行榜以及科研成果和人才培养等领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始终无法形成较强的优势,但是你可能想不到的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成和在建的国之重器在所有高校中处于前列,目前已经建成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另外还在建设网络网络实验设施这一大科学装置。而另一个筹建的国家实验室目前已经升级为国家研究中心,即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四、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位于湖北省城武汉,就影响力和知名度而言,显然不如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也不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但是在各大高校排行榜上总能位列高校前十位,这让有些人很不解,但是听了笔者下面的介绍后你可能会恍然大悟。其实华中科技大学是一所实力很强的工科大学,在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上均位列国内前十位,此外每年三大奖数量华科也都位列国内前八。在国之重器方面,华中科技大学已经建成的大科学装置有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另外还在建设另一个大科学装置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目前华中科技大学拥有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六大国家研究中心自2017年11月21日实施以来,为国家科研实验和科技突破做出了巨大贡献,未来还将继续提供更多实用可靠的基础数据。而国家每年也投入巨资支持六大国家研究中心的建设,据目前所了解的情况,国家每年对六大国家研究中心的投入高达4亿多人民币。而国家每年对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投入平均下来仅仅1200万,最多不超过200万元。
本报北京11月27日电 (记者赵永新)科技部今天宣布启动6个国家研究中心组建工作。这6个国家研究中心包括:依托北京大学和中科院化学所的北京分子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依托华中科技大学的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依托中科院物理所的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依托清华大学的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依托中科院金属所的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依托中国科技大学的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据介绍,国家研究中心对于提升中国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央广网北京11月27日消息(记者朱宏源)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科技部今天宣布组建国家研究中心。本世纪初,着眼于我国基础研究未来发展、加强学科交叉、探索国家科研基地体制机制创新,科技部先后批准沈阳材料科学等6个试点国家实验室。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叶玉江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具备组建国家研究中心良好的前期工作基础,“科技部先后批准建设沈阳材料科学、北京凝聚态物理、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武汉光电、北京分子科学6个国家实验室。”目前,现经专家论证,科技部已批准组建北京分子科学等6个国家研究中心。国家研究中心作为适应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特点,组建的综合交叉型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和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我国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叶玉江透露,到2020年初步形成国家研究中心体系,国家研究中心主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创新中心、人才培育中心、学科引领中心、科学知识传播和成果转移中心。
依据《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的任务要求,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启动国家研究中心组建工作。根据专家论证意见,经研究,决定批准组建北京分子科学等6个国家研究中心。(科技部网站)
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都是当前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都是国家改革和发展委员会根据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的要求,组织具有较强研究开发和综合实力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建设的研究开发实体。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都体现了高水平、专业化,已经日渐成为应用研究成果向工程技术转化的有效渠道、产业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支撑平台。目前多内所高校都参与了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而高校拥有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的数量也成为衡量高校科研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那么国内哪些大学拥有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呢?哪些高校拥有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最多呢?今天笔者就为大家统计了国内高校拥有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的数量,其具体数据如下。从该统计数据可以看到,国内共有49所高校拥有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并且大部分高校均为双一流大学。其中,清华大学坐拥15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和4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比数量排名第二的上海交通大学多出9个,可谓一骑绝尘。清华大学作为国内理工类高校的”扛把子“,其在工程学科的强大优势使其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工程设计及国家科技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当之无愧的”红色工程师的摇篮“。近年来,清华大学累计获国家级科技三大奖共500多项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近3000项。清华大学当前的科技成果着眼于公共安全、能源环境、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医疗卫生等领域,并全力促进最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高效转化,推动科技成果的持续研究。除清华大学坐拥15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南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高校拥有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也较多,都超过了4个(含4个)。我们期待更多的高校参与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让高校为国家大型基础工程的建设和科技创新做出更大贡献。
1月4日,西南大学西班牙语国家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在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举行,这也是西部成立的首个西语国家研究中心。该中心的罗晨曦博士还获得一个科技部国家级重大项目。西班牙语简称西语,全世界约有4.37亿人作为母语使用,主要集中在拉丁美洲国家中,为世界第二大语言,仅次于汉语。西南大学西班牙语国家研究中心是西南大学和阿根廷国立科尔多瓦大学共建。目前中心有20多名专兼职研究员,其中外籍研究员各占50%。均是来自外国语言文学、中阿关系、拉丁美洲政治、西班牙语语言文学、国际关系、国际传媒等专业的专家学者,还有西班牙和拉美各国知名的汉学家,和亲华、爱华、友华的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当天下午,西南大学外语学院的会议室内,来自重庆高校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开题报告会。来自重庆研究国际关系、拉美研究、“一带一路”国家贫困问题、以及外国语言文学等学科的专家、学者,市外事侨务办领导,以及西南大学国际处、社科处、“一带一路”研究院等部门的领导共30余名参加了成立仪式和项目开题报告会。西南大学外语学院院长文旭表示,中心的成立将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或出国深造的机会。文旭介绍,2020年12月,该中心负责人罗晨曦博士成功主持科技部国家级重大项目:“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国在拉美及加勒比国家地区国家形象以及话语权体系建设研究。“当前,我国与西语国家尤其是拉美地区的关系发展迅猛,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新的形式发展要求在做好西语教学的同时,必须借助语言优势,投入到这些国家的国情研究中去。”西班牙语国家研究中心主任罗晨曦博士表示。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付迪西
根据《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管理办法》(国家发改委第34号令)有关规定,为规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评价工作,指导工程中心编制评价材料,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日前印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评价工作指南(试行)》的通知(发改办高技〔2021〕165号),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工作指南由评价范围、评价依据、评价材料及有关程序四部分组成。指南规定已挂牌运行的工程中心需每三年参加一次集中评价,按照本指南编制评价材料;对新批准布局筹建的工程中心,主管部门在组织验收时,按照本指南编制评价材料,开展验收评价,合格的可正式确认为工程中心。评价工作以工程中心评价指标体系为主要依据,结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当期印发的具体通知要求开展评价。评价材料包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作报告》《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评价数据表》《自行提供的评价数据证明材料》《第三方机构提供的专项报告等证明材料》《评价数据真实性承诺书》等。在三年一次的集中评价时各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当期通知要求,组织工程中心认真编制评价材料,对评价材料完整性、真实性进行审核,将评价材料及审核意见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再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第三方机构,依据工程中心评价指标体系和发布的通知要求,对工程中心评价材料进行评价,得到评价结果。对于工程中心的验收评价,由主管部门参照本指南及有关文件组织开展,通过评价的,可予以正式确认,并函告国家发改委。【来源:兰州市发改委】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1月9日,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建设运行管理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两个委员会分别向各位委员颁发了聘书。这标志着该中心组建完成。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于2017年11月21日获科技部批准组建,之前其名称为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按照科技部的解释,国家研究中心是适应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特点的学科交叉型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的组建单位为中科院物理所,定位于建成世界一流的基础前沿科学中心和物质科学研究基地,综合实力在凝聚态物理及相关领域达到世界前列,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代表性组成部分和国家科技战略的重要储备力量。据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主任、中科院物理所所长方忠介绍,2018年,中心取得了非磁性拓扑材料数据库的建立、铁基超导体中马约拉纳束缚态的发现、首辆钠离子电池低速电动车问世等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优秀成果。按照工作计划,完成了科技部组织的对中心建设运行实施方案的论证会,明确了中心架构,合理配置资源,完善了管理运行制度,圆满完成了第一年的工作目标。会上,中心领导向各位委员颁发了聘书。委员们对中心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11月27日电 (记者刘垠)科技日报记者27日从科技部获悉,经专家论证后,科技部批准组建北京分子科学等6个国家研究中心。“组建国家研究中心已具备良好的前期工作基础。”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叶玉江介绍,国家研究中心是在现有试点实验室和已形成优势学科群基础上组建的。21世纪初,科技部先后批准沈阳材料科学等6个试点国家实验室。经过十多年发展,试点国家实验室在多个领域取得一系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突破性、原创性科研成果,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学术影响力及话语权大幅提升。相比于国家重点实验室,叶玉江解释说,国家研究中心体量更大,功能定位上更聚焦学科交叉、前沿研究方向。作为适应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特点组建的综合交叉型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和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研究中心对于提升我国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就在11月23日,《科技部关于批准组建北京分子科学等6个国家研究中心的通知》印发,北京分子科学、武汉光电、北京凝聚态物理、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沈阳材料科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6家国家研究中心随之公布。据悉,国家研究中心主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聚焦符合科学发展趋势且对未来长远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的前沿科学问题,聚焦可能形成重大科学技术突破且对支柱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生重大影响的基础科学问题,聚焦学科交叉前沿研究方向,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前沿性基础研究,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创新中心、人才培育中心、学科引领中心、科学知识传播和成果转移中心。叶玉江透露,未来将在组织6个国家研究中心抓紧制定建设运行实施方案、开展建设工作的同时,根据世界科技前沿发展趋势和国家长远发展重大需求择机启动新的国家研究中心建设,到2020年初步形成国家研究中心体系。
新华社北京11月27日电(记者陈芳、刘宏宇)科技部27日宣布,经专家论证,批准组建北京分子科学等6个国家研究中心。国家研究中心是适应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特点的学科交叉型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组建的国家研究中心共6家:北京分子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依托北京大学和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组建);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依托华中科技大学组建);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依托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组建);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依托清华大学组建);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依托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组建);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组建)。“国家研究中心是在现有试点实验室和已形成优势学科群基础上组建的。”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叶玉江说,21世纪初,着眼于我国基础研究未来发展,科技部先后批准沈阳材料科学等6个试点国家实验室。10年来,6个实验室共获得99项国家级奖项,81项国际级奖项,主导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约40项。国家实验室还聚集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才队伍,现有固定科研人员2000多人,其中3人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拥有两院院士69人。叶玉江表示,国家研究中心主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聚焦符合科学发展趋势且对未来长远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的前沿科学问题,聚焦可能形成重大科技突破且对经济发展方式产生重大影响的基础科学问题,聚焦学科交叉前沿研究方向,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前沿性基础研究,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创新中心、人才培育中心、学科引领中心、科学知识传播和成果转移中心。“在组织6个国家研究中心抓紧制定建设运行实施方案、开展建设工作的同时,将根据世界科技前沿发展趋势和国家长远发展重大需求,择机启动新的国家研究中心建设,到2020年初步形成国家研究中心体系。”叶玉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