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招商港口联合科研院校举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大型港口智能化建设关键技术联合研发与示范”启动仪式纪恋日

招商港口联合科研院校举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大型港口智能化建设关键技术联合研发与示范”启动仪式

央广网消息 12月15日,科技部2020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型港口智能化建设关键技术联合研发与示范”(立项编号“2020YFE0201200”),在深圳招商港口大厦举行项目启动仪式。中国工程院院士严新平教授、招商局港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招商港口)首席执行官白景涛、副总经理兼首席数字官李玉彬、大连理工大学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宁德志教授、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张民辉、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副主任宋溱、招商局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招商信息)总经理汪沛,出席启动仪式并致辞。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徐捷、科伦坡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CICT)CEO黄鹏远程视频连线参会。在招商局集团“立足长远、把握当下,科技引领、拥抱变化”的战略方向指引下,招商港口联合国内8家科研院所和高校、3家国外知名院校,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为顾问,发挥大连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等各家单位科研优势,基于招商国际信息自主研发的“招商芯”系列领先技术,结合科伦坡国际集装箱码头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战略地位,在与其他几家国内申报联合团队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2020年6月科技部正式批准立项,成为国际智慧港口建设的先行实践者。本次项目启动仪式由李玉彬主持。白景涛致欢迎辞时表示,该项目是“十三五”以来招商港口全面实施数字化建设、积极践行国家战略的又一标志性成果,对于提升招商港口创新研发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严新平寄语该项目各合作单位,充分发挥科研攻关精神,为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做出积极贡献。宁德志表示,全力做好项目课题研发相关工作,争创科技部优秀项目。徐捷通过视频向招商局和各合作单位表示祝贺,并期望项目科研取得丰硕成果。黄鹏通过视频连线表示将全力支持项目科研成果在CICT的实施落地,将CICT打造为国际合作项目的典范。严新平、白景涛、李玉彬、宁德志、张民辉、宋溱、葛颖恩、汪沛,与其他各家合作单位代表一道,共同推动项目启动杆,标志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型港口智能化建设关键技术联合研发与示范”项目正式启动。启动仪式上,组织成立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和行业专家组成的项目专家组,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严新平教授,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副主任宋溱、江苏科技大学副校长嵇春艳教授,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党委书记王多银教授,华南理工大学物流工程系系主任钟慧玲教授,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院长葛颖恩教授为咨询专家,招商港口首席执行官白景涛向与会专家组成员颁发了聘书。该项目由科研课题和应用实施两部分构成,科研重点课题包括:港口复杂耦合动态系统智能协同调度、风险预警及韧性优化技术,多源信息智能多模感知技术,功能全面的大型智能化港口数字重构实时三维运行系统,智慧港口建设过程中国际项目的要素特征解析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智慧港口建设方案等。科研成果将由招商国际信息牵头,着力实现“招商芯”智慧港口创新技术在CICT实施落地,力争成为“一带一路”沿线智慧港口建设典范。“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的正式启动,标志着招商局智慧港口建设关键技术水平迈上了新台阶,项目将产出35项知识产权、2项行业标准和一系列创新技术产品和平台,建设高水平科研基地和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为引领新型智慧港口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提供重要支撑,必将助力招商港口加快迈进“成为世界一流港口综合服务商”。各方将携手共进、砥砺前行,为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实现国家重大科研目标做出积极贡献。据介绍,“招商芯”是招商国际信息产品系列的统称,主要包括智慧港口整体解决方案、数字化物流园区整体解决方案等。(记者铸紫 通讯员潘健莉)

老斗士

他们认真做好这些事,只为留下创客们

长江日报-长江网12月8日讯(记者陈洁 通讯员喻春蕾)2019年,武汉提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今年,我市的创新活动亮点纷呈、动作频频,下周,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湖北技术交易大市场将落地洪山区融创智谷园区,以洪山大学之城为代表的“创新浓度”最强区域正在形成。第二届大学之城创新创业大赛“关于成果转化,我们是认真的”“创新的最好诠释,是科技成果转化”,华中科技大学前管理学院副院长、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胡蓓教授一句话概括。武汉市洪山区科学技术和经济信息化局负责人称,“关于成果转化,我们是认真的。”2018年3月,洪山率先与辖区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设立了9家“洪山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站”,打造“区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成果转化工作站”工作体系,引导辖区高校院所和企业优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2019年6月,洪山第一个出台区级“成果转化十条”新政,命名一批成果转化试点单位。“洪山区组织的这场活动打造了大学生和洪山校友创业创新的交流平台和共享学习的生态圈。一个个优秀的项目,仿佛一粒粒创新创业金色的种子,在湖北大地上孕育绽放!”“在大学之城,我们看到多视角、多层次、多学科融合的创新团队。AI、5G、区块链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开发充分融入创新创业大赛项目,展现了高新技术研发与生产实践结合的巨大潜力!构建了大学生、国内外著名科学家、创业天使投资企业家融合的新产品研发创新生态系统。”胡蓓教授说。胡蓓教授“做中国超高纯新材料,誓把中国的印章盖到全世界。”武汉理工学子创业做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超高纯度新材料。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纳米复合材料的卢鹏荐,研究生期间开始从事纳米复合材料领域的创业,从武汉理工大学创业中心的一间30平方米的房间出发,带着材料人的初心做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超高纯度新材料。他带领团队改变一直以来在半导体芯片核心原材料依赖进口的局面,致力于成为中国高端精细功能材料的引领者。他说,目前公司能够生产碲、铟、锗等高纯(超纯)金属、化合物材料以及其他形状规格的产品,并可以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定制开发新的高纯材料产品。近日第二届大学之城创新创业大赛完美收官,洪山大学之城集聚各类有利于成果转化要素,持之以恒推动高新产业孵化培育。“三螺旋打造最具创新浓度的科创高地”小小部落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称,创新发生需要密度也需要浓度,一个地方推动创新,不仅要把人才、技术、资金、企业、研发机构等“聚起来”,更要创造条件让它们“动起来”,彼此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才能让创新活动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索拉新能源——中国绿色船舶领航者项目负责人王世浩介绍,公司2016年注册,依托武汉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和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立足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和交通运输行业的船舶新能源逆变及控制技术的产业化。去年研制出船用新能源控制器和逆变器等核心装备,可为船舶和水上设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帮助船东实现节能减排和绿色环保的目标。“在该细分领域有着很强的独占性资源,形成自己的专有市场,这点对于大学生创业来说很难得。”武汉征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武汉市“十佳创业导师”陈刚十分看好索拉新能源的市场潜力。集聚各类有利于成果转化要素,持之以恒推动高新产业孵化培育,打造最具创新浓度的科创高地,洪山区正在发挥高校科研的领军作用,紧握大学之城创新优势,面向区域重点产业领域,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巩固提升优势,补齐发展短板,不断增强实力和竞争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三螺旋理论是指“大学—产业—政府”三方在创新中密切合作、相互作用,同时每一方都保持自己的独立身份,是一种创新模式。国内顶尖的科技创新理论研究者,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清华经管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陈劲最早将美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的三螺旋理论引入中国。近年的武汉校友经济,陈劲称,“这或许是三螺旋理论在国内的一次实践。武汉利用校友资源招商引资,实质是让大学、产业和政府一同成为创新的主导机构,校友们提供在不同领域的解决方案,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提供了优选策略。”“办好一场赛,留下创客们”武汉匠云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琦说:“我是2018年从东北来武汉创业的,主要做铁路行业企业建设人才管理平台,选择回武汉创业的时候,我考虑过城区几个区域,但根据相对应的惠企扶持政策,最终决定把公司注册在洪山区。”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业赛事平台,发展活力迸发的“大学之城”。今年举办的第二届大学之城创新创业大赛,吸引了来自全国的两百余家创业公司报名参赛,大赛高度聚焦“大学之城”新兴产业,设立了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信息技术、工业设计、人工智能等五个领域,获奖创业项目有意前来洪山区发展的,优先享受相关产业扶持政策,大赛对获奖项目给予最高30万元的资金支持。楚天广播电台主持人章涛,五年深度接触采访企业超1000家,对武汉及洪山的双创特色、态势了然,可谓武汉双创的形象代言人。“2015年开始的双创轰轰烈烈,让创业者们迅速学习到了商业模式、风险投资、互联网思维......从有梦追梦圆梦的青桐计划到大学之城创新创业大赛,每天不一样的大武汉涌现出了一大批代表时代先锋的创业者们。”“大众可能看到的是斗鱼、卷皮、宁美、盛天这样频频上头条的企业,而我更专注的是在细分领域有创新的团队,这些目前看起来尚处边缘的企业是现在创新生态的闪光点,但他们代表着未来的主流力量。”章涛分析,当前武汉双创科技创新成为了主流方向。商业模式的渐冷,黑科技、硬科技走到台前。经过大浪淘沙,仅仅只有热情的创业者逐渐离开市场,回归商业本质成为共识,创业者也更加专注产业发展。“从资本角度看,今年融资数量减少许多,但是额度明显增大,和全国形势也保持一致。”“洪山区从科教重镇到创新高地,拥有如烽火这样的平台型企业,在光电子信息、智慧城市等领域有着良好的基础,在烽火创新谷这样的孵化平台里通过边缘创新这样的方式将会产生大量的科技创新企业,未来可期。”【编辑:戴容】

日以心斗

武汉理工大学“校庆日”系列活动师生校友反响热烈

未来网高校频道6月9日讯(记者 杨子健 通讯员 王欣 邹星)融合奋进二十年,追求卓越绘新篇。2020年5月27日是武汉理工大学合并组建20周年纪念日暨学校章程所载明的“校庆日”。疫情当前,学校通过全媒体平台在此期间全面发布“云学术”“云祝福”“云健身”等六大线上互动版块,总计开展了122项丰富多彩的云端“校庆日”活动,恰与学校校史溯源的122年发展历程相合。活动受到200余万次的网络参与关注,吸引60余万关心学校发展的海内外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朋友相聚云端、遥贺生辰,并被国内主要媒体专题报道。“大辂椎轮,百廿跬步。合并组建的武汉理工大学是年轻的,溯其校史却教泽绵长。”5月26日,学校合并组建纪念活动三号公告发布,办学起源上溯到1898年成立的湖北工艺学堂;发布校庆评论《奋斗的历程,卓越的篇章——写在武汉理工大学合并组建20周年之际》,回顾攀登不止、弦歌不辍的办学历程。校内师生、各地校友和社会各界广泛认同,自发转发相告。24小时内,校园网站、微信、微博等官方媒体平台浏览量达到10万余次。20个代表性教学团队、20项代表性科技成果、20项代表性服务区域经济科教平台与重大工程成就、20名优秀学生代表、20名优秀校友代表,“520”科技文化成果展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学校在20年融合发展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卓越路上的奋斗者群像,鼓舞每一个武汉理工大人向着卓越再出发。“博学理工”系列学术活动,为师生校友带来了不同科研领域的86场高水平学术盛宴;卓越献礼大接龙,云端共唱《卓越之歌》;创意航拍视频《五十万米高空看武汉理工》,记录校园“三区五片”美景;校友dou回家,云端共抒对母校的浓浓深情;运动战“疫”,师生校友健身技能“云”对抗……五湖四海的武汉理工人云端相约、共庆盛事。“坐标深圳,一朝理工人,一生理工情,祝福母校”“毕业数十载,身在大洋彼岸,但心系母校”“我在这里,吾爱这理,生日快乐”“一别19年,我永远是余家头的武汉理工人”“待山河无恙,人间皆安,我们定赴母校,共襄盛典”,众多校友自发地在学校专题网、官微留言送祝福,分享与母校的独家记忆,遥向母校表达心意。在校师生、海内外广大校友通过“校庆日”系列活动,充分了解学校取得的办学成就,深切感受学校实施“双一流”建设下蓬勃的发展势头,为学校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对学校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和期待!校党委书记信思金谈到,值此喜迎武汉理工大学合并组建二十周年之际,我们科学追溯了学校肇始于湖北工艺学堂,发轫于东北军区军工部工业专门学校、国立海事职业学校和武汉工学院的教育报国初心和红色办学历史,系统回顾了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和武汉汽车工业大学三校合并组建后,从扩大规模向提高质量、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办学经验,深刻体现了武汉理工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光荣传统,深刻彰显了武汉理工融入血脉的红色基因,深刻诠释了武汉理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回顾历史,我们自豪满满,60余万武汉理工人用厚德博学、追求卓越的实际行动,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挥洒了辛勤的汗水,贡献了无私的力量。展望未来,我们信心倍增,百廿余年厚重的办学历史,必将进一步激励全体武汉理工人不忘教育报国初心、勇担立德树人使命,必将进一步凝聚起全球武汉理工人的磅礴伟力,在“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中不负韶华、砥砺前行,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中国科学院院士、校长张清杰表示,此次“校庆日”活动全面总结了学校20年的奋斗业绩和办学经验,广泛凝聚思想共识、汇聚发展合力,增强了全校上下荣校兴校的使命感和向心力。在合并组建20周年的新起点上,学校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办学能力和水平,将校史溯源的文化传承同“厚德博学、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有机融合起来,内化为全体师生“以智慧引领人生、以卓越引领社会”的价值追求和动力源泉,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奉献祖国,接续拼搏奋斗、接力担当实干,共同为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实现“建设让人民满意,让世人仰慕的优秀大学”的崇高大学理想贡献智慧和力量。校党委副书记王乾坤谈到,合并组建以来,学校始终将教育报国初心和立德树人使命镌刻于心,坚持党的建设引领、办学思想引领、战略规划引领,凝聚新力量、汇聚新动力、踏上新征程。“校庆日”活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弘扬和传承学校多年来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充分展示学校合并组建20周年的发展成果。下半年学校还将举办合并组建纪念大会等线下活动,籍此继续传承文化、突出学术、展示成就、促进合作、共谋发展,进一步凝聚学校改革发展的磅礴力量。副校长刘春江表示,学校在合并组建20周年之际,本着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精神,开展校史研究工作,追溯学校发展的历史起源,是还原历史轨迹、传承文化基因、凝聚大学精神的重要举措。通过举办这次师生校友广泛参与的“校庆日”云活动和对校史溯源工作的宣传,进一步强化了学校发展建设的向心力、提升了吸引力、扩大了影响力,增进了全校师生和广大校友知校爱校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严新平说:“合并组建20年来,学校得到快速发展,我和团队为之付出了努力,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针对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的迫切需求,围绕智能、绿色和安全的主题,在水陆交通的应用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工程应用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今后我们将坚持‘育人唯实,治学求新’的理念,抓住交通强国战略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推进‘双一流’建设,为学校的发展不懈努力!”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绿色建筑材料教学团队负责人谢峻林教授说:“学校合并组建以来,材料学院教职员工奋发向上,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我们团队也有幸入选了全国高校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此次‘校庆日’系列活动凝神聚气、振奋人心,将推动团队继续坚守育人初心、恪守学术规范,进一步聚焦国家建筑材料绿色制造发展的重大需求开展创新研究,为支持建材行业转型升级发展培养更多卓越人才。”江海直达船研发团队负责人、学校首席教授吴卫国说:“合并组建20年来,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内涵式发展,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国防建设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我有幸作为这段辉煌历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我和团队在一些重大工程专项和国防项目,在船型标准化、大吨位江海直达船舶技术、LNG绿色能源动力技术、船舶智能安全技术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2020年,我们将在‘新基建’指引下,致力于长江绿色智能船舶技术研发及示范工作,为国家发展和学校‘双一流’建设接续奋斗。”先进汽车零部件技术与装备团队负责人、学校首席教授华林说:“伴随着学校20年来的快速融合和跨越发展,汽车工程学院抢抓发展机会、勇于改革创新,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为汽车行业转型作出重要贡献。我们团队成员也克难奋进、屡克难关,实现了汽车零部件先进制造技术的突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母校二十载辉煌成就,向着卓越再出发!让我们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以实际行动响应党中央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的工业强国战略,为实现民族复兴梦、汽车强国梦而努力奋斗!”该校退休教授、原校党委副书记陈磊说:“值此武汉理工大学合并组建二十周年之际,我谨以一位把毕生精力奉献给马房山这块热土的老同志的名义表示衷心的祝贺!二十年来,并由此上溯至更远,经过历代领导和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学校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服务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的能力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长足进步和世人公认的卓越成绩。我为此感到十分欣慰、自豪和高兴。我坚信学校的明天会更美好!”该校退休教授、我国长江客轮上的第一位女轮机长周庭芳谈到,20年前的合并组建大会还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日……我从黄浦江畔到了长江之滨,从学生到教师到长江客轮上的船员又回学校任教,经历了学校的变迁、专业的发展,见证着一届届学生毕业并成为国之栋梁。看到学校师生们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中所作的贡献,看到学校的宏伟目标正在一步步实现,我为理工人而自豪!该校退休教授徐长佑谈到,我从教48年,现年93岁了。学校的成就都有我一份过去劳动的付出,所以我非常珍惜、爱护她。我曾说过:我在这里,我爱这里。近些年该校张清杰、张联盟、严新平等一批教授分别被评为两院院士,复合材料团队为C919大型客机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一定要抓住契机,齐心协力,将学校建成为“让人民满意,让世人仰慕”的世界一流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熊兵表示,校庆活动是全体学生卓越献礼、筑梦起航的盛大庆典。“校庆日”期间,我们开展了“1314理工人”系列活动,组织学生云端共唱《卓越之歌》,制作“理工一分钟”主题视频短片,数万名学子在网络专区云传祝福,抒发爱校情怀。思想文化育人的渠道因“疫”而新,厚植校友根情的初衷始终如一。我们将为学生所言的“理工每一分钟都是卓越体验”而不懈努力。社会合作与校友工作处处长、校友总会秘书长徐宏波谈到,在合并组建20周年之际,全体校友向母校发来贺信,以拳拳之心为母校庆生,祝愿母校传承厚德博学的信念与梦想,续写追求卓越的荣耀与辉煌,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社会合作处将牢固树立以学生成长和校友发展为中心的根情文化观,坚持全周期、全范围、全方位的“三全”校友工作理念,为广大校友和三大行业服务,汇聚磅礴的校友行业力量,为建设让人民满意、让世人仰慕的优秀大学努力。档案馆馆长、校史馆馆长李兆荣说:“此次以合并组建20周年为契机的校史溯源工作,是学校文脉梳理和精神传承的重大举措,对创建高水平大学具有重要意义。今后,档案馆校史馆将和相关单位一道加大学校历史研究,充分发掘学校历史文化资源,珍视学校历史文化传承,凝练‘厚德博学、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内核,为建设让人民满意、让世人仰慕的优秀大学不断努力!”科技转化中心党支部书记梁宵表示,“校庆日”活动内容丰富、效果显著。该党支部和信息工程学院通信专业第一学生党支部专门举办“师生结对,共话合并组建20年;支部共建,热议创新驱动发展”活动,共同了解校庆日及校史溯源有关情况,重点学习了学校“20项代表性科技成果”及“20项代表性服务区域经济科教平台与重大工程成就”,引起支部成员的强烈反响,纷纷表达了对学校创新驱动发展工作的坚定信心。“校庆日”当天,佛山仙湖实验室与佛山校友会一起组织了联谊活动,迎校庆忆荣光。大家纷纷表示,决不辜负学校厚望,将继续以氢能、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新材料国家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打造新能源与新材料等领域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战略科技创新平台,在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更多贡献。作为学校与浙江省绍兴市合作共建的研究院,绍兴研究院全体工作人员为学校送上温情的祝福:“祝贺学校教育事业取得辉煌成就、学校科技工作取得跨越发展,祝愿学校积历史之厚蕴,更展宏图,再谱华章!研究院将紧紧依托学校强大的科技实力与人才优势,以‘立足上虞、服务绍兴、辐射长三角’为发展理念,着力打造应用技术研发、科技转化对接、专业人才培养、创新创业和产业孵化‘五位一体’的科技转化平台。研究院将以更加努力奋进的姿态,抢抓机遇,发展壮大,为学校争光!”武汉理工大学浙江校友会孙樟民校友说:“二十周年,是您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时间印记;七年过往,是我在武理为青春奋斗的时光轴。2020年伊始,您在新冠疫情重灾区砥砺前行;我与浙江校友心系母校共抗疫。现今,云动会、云校庆是您新形势下新的探索;云招聘、云祝福是浙江校友对您的感恩。纸短情长,愿母校在卓越之路上再创辉煌!”新冠疫情爆发后,广大海内外校友与学校守望相助,同心战“疫”,生动展现了“校友与母校发展共同体”的强大力量。工管891班周金坤校友个人捐款20万元,他说:“母校一直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我多次去中部出差,哪怕绕道也要回母校看看。今年年初突发的新冠疫情把所有的校友和母校拉得更近,我们时刻关注着母校的抗疫进展,并为所有在校师生的抗疫精神而感动。感恩母校对我们四年的培养,并祝母校的明天更加辉煌!”孟加拉籍专家、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加力布说:“回想2002年8月底的一个夏天,不会说一句汉语、不会用筷子的一名19岁孟加拉小伙子来到武汉理工大学求学。母校自合并组建后的发展壮大,我亲历见证;母校对我的帮助培养,我深怀感恩。从学生到学者、如今又作为青年教师,我的每一步成长与转变,都与学校紧密相连。今后继续和学校携手并肩的日子里,学术与国际化交流上我将发挥自己的中外友谊纽带作用,为学校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贡献力量。”从学生到留校任辅导员,化学化工与生命科学学院辅导员江林忆在武汉理工校园里度过了9年时光,他说:“9年前,我有幸成为了一名武理人,作为学生,与理在一起;如今,作为教师,仍与理在一起。感谢在最好的年华遇见理,感谢这个伴我成长、育我成才的地方,幸能与理携手共进,愿理更加灿烂辉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1602团支部廉思甜有幸入选合并组建20周年20名优秀学生代表,她说:“学校合并组建20年来,人才辈出、群星璀璨,能够入选倍感荣幸,也诚挚地感谢学校的信任与培养。虽然校庆没能在校园里进行,但是一系列的线上活动让万千武汉理工校友在云端相聚,十分温馨、令人难忘,期待重返校园为学校庆祝的那一天。”生日恰逢“校庆日”,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地信1801班何静认为这种特殊的缘分格外珍贵:“20年前,我呱呱坠地之日,武汉理工大学开启了新的篇章,妙不可言的缘分使我们再次相遇。一朝理工人,一生理工情,祝愿你如月之恒,如日之升。”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编辑出版专业本科生高兴说:“能和母校同庆生日,我感觉就像在与她一起成长,我见证她的每一分钟,她也在见证我的每一分钟,这些都是无比珍贵的记忆。”交通学院船海1701班柳诲林参与了“云端共唱卓越之歌”的视频制作:“从学子们的倾情献唱和衷心祝愿中,我深切体会到追求卓越的理工精神和对母校发展的热切期盼。视频推送后反响热烈,这是对学校卓越文化的认同,也是对学校卓越成就的点赞。”机电工程学院测控zy1601班雷帅在一年前就和小伙伴们开启了校庆献礼短视频《理工一分钟》的策划。他说:“短短两分钟记录的都是校园内我们身边发生的平凡事,我们也在影片中喊出了心声,理工每一分钟,都是卓越体验!”据悉,金秋十月、丹桂飘香之时,该校拟举办合并组建20周年纪念大会等线下活动,聚焦学校“十四五”暨第二个中长期发展规划,凝聚改革发展磅礴力量。

苦体绝甘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坛暨ITS&REI成立20周年大会在武汉理工大学举行

10月6日,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坛暨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ITS)和可靠性与新能源研究所(REI)成立20周年大会在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头校区举行。各界专家、嘉宾、社会友好和校友、师生员工欢聚一堂,共襄盛典,回顾总结ITS中心和REI研究所二十年来的奋进历程,谋划未来建设发展蓝图。出席大会的有交通运输部、湖北省科技厅、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等单位领导;湖北省交通厅、原中国长江航运集团和武汉交通科技大学等单位的老领导;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和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第四届海事安全与智能航运国际研讨会和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坛的报告专家;来自全国各地100多位校友、武汉理工大学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科研单位负责人,ITS中心和REI研究所全体师生。大会由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吴超仲主持。大会首先播放了ITS中心和REI研究所20年的成长历程视频。武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信思金教授致辞。他充分肯定了ITS中心和REI研究所20年来对武汉理工大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重大贡献和取得的突出成就,希望进一步弘扬“厚德博学、追求卓越”的理工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担当精神,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对教学科研工作的不利影响,对接交通强国战略,谋划“十四五”规划和“双一流”建设目标任务,努力取得更多更辉煌的成绩!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船集团701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咨询委员会主任朱英富讲话。他指出,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建设由来已久,具有鲜明的水运为主、兼顾道路,聚焦安全与智能的特色,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为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希望ITS中心和REI研究所进一步开展高水平技术研发,力争突破关键技术难题,引领交通技术未来发展方向,再创佳绩!校友代表、ITS中心2010届博士毕业生、华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维锋和REI研究所2005届硕士毕业生、广研检测(广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冯伟分别致辞,表示无论身处何处、都会心系母校,支持母校的建设和发展,为母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会议举行了奖学金捐赠仪式,2008届毕业生、贵州华清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白智慧总经理向武汉理工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50万元用于“求新”奖学金。ITS中心和REI研究所团队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严新平教授致辞。他对教育部、湖北省、武汉市及学校有关领导、专家长期以来的支持和帮助表示诚挚的感谢,同时感谢团队成员团结拼搏,今后将继续努力,为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双一流建设”、建设交通强国而努力奋斗!大会后还举行了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坛,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钮新强研究员主持论坛。六位国内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专家受邀作学术报告,介绍了在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未来科学研究的发展展望。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李华军教授以“海洋工程科技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为题作报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王云鹏教授以“基于路车融合的无人驾驶运输系统及应用”为题作报告;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牵超高速真空管道磁浮交通研究中心主任张卫华以“未来轨道交通技术发展”为题作报告;清华大学智能网联车辆与交通研究中心主任、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克强以“智能网联车辆云控系统及应用”为题作报告;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可靠性与新能源研究所袁成清教授以“船舶水润滑轴承摩擦学性能研究”为题作报告;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交通信息与智能系统研究所马勇教授以“智能船舶多目标路径规划研究”为题作报告。(通讯员:武汉理工大学唐力来稿)

山与泽平

厚德博学 追求卓越——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等部委共建高校。学校办学历史起源于1898年建立的湖北工艺学堂,办学122年特别是近70年来,学校共培养了60余万名高级专门人才,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为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培养人才规模最大的学校,已成为我国“三大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目前学校在校普通本科生36000余人,博士、硕士生18000余人 ,留学生1700余人。学校经过长期的育人实践,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办学思想体系:构筑了“建设让人民满意、让世人仰慕的优秀大学”的大学理想,铸就了“厚德博学、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确立了“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树立了“实施卓越教育、培养卓越人才、创造卓越人生”的卓越教育观。学校致力于为社会培养一代又一代以智慧引领人生、具有卓越追求和卓越能力的卓越人才。学校现有马房山校区、余家头校区和南湖校区,占地4000余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78.28万平方米,4座现代化图书馆藏书318.75万册。设有25个学院(部),建有4个国家科技创新基地。现有教职工5381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1人,欧洲科学院院士2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1人;获中组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教育部和湖北省政府人才计划支持的高端人才107人。学校已形成以工学为主,理、工、经、管、艺术、文、法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有2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在国家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材料科学与工程获A+,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设计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获B+。现有本科专业92个,其中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国家特色专业15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8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2个。现有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7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3个、国际化示范学院1个、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与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各1个。近10年中,学校培养了一批全国优秀大学生代表,1人获“全国最美大学生”,2人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3人获“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4人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称号,12人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5人获“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5人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学科竞赛排行结果中,学校在2015-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本科)中位列第15,在全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位列第14。学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近十年持续保持在95%以上,其中到世界500强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约55%。学校建有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0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基地,建有内河智能航运交通运输部协同创新中心、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安全预警与应急联动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等3个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与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建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机构230余个。2010年以来,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15项、省部级一等奖及以上奖励61项;作为参加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获授权发明专利4780项;在世界顶尖学术期刊Nature发表论文4篇。学校与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俄罗斯、荷兰等国家的19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人才培养和科技合作关系,聘请了200余名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学校战略科学家、讲座教授、客座教授和名誉教授。此外,与10所国外著名高校建立了11个高水平国际研究平台。科技部依托学校先后建立了材料复合新技术与新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环境友好建筑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智能航运与海事安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7个国家级和省部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16年,学校与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合作建立的首个海外校区正式运行。2018年,学校与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合作成立武汉理工大学艾克斯马赛学院。武汉理工大学校训:厚德博学 追求卓越围绕崇高大学理想和核心价值追求,学校坚持以道德精神和学术创新引领大学教育和大学发展,厚德载物,博学笃行,引领大学止于至善之道;不断追求卓越,把学校建设和发展不断推向新的历史高度,朝着崇高的大学理想不懈奋斗,铸就学校的大学精神。(来源武汉理工大学)

谜之音

起航!长三角航运2.0版本来了

7月8日上午,长三角航运发展研究院揭牌仪式暨绿色·智慧港航发展高端讲座在新区举办。江苏海事局党组书记、局长朱汝明,市委常委、江北新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罗群,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吴超仲出席活动并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严新平,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丁军华,新区领导林其坤参加活动。会上,长三角航运发展研究院揭牌成立,并为严新平教授颁发研究院首席顾问聘书。江苏海事局、江北新区、武汉理工大学、中设设计集团四方签署支持研究院建设备忘录。长三角航运发展研究院与战略合作单位签订合作协议,行政审批局向江苏海服技术发展有限公司颁发营业执照。据了解,长三角航运发展研究院成立后,将致力于长三角航运专业技术研究,航运基础知识推广和建设管理,航运业发展政策研究,航运智慧绿色安全发展技术突破,同时开展科技型企业孵化及科技成果转化,推动长三角区域高质量发展。朱汝明表示,新区地处“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的战略交汇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研究院要勇于担当,聚焦产学研融入发展,瞄准高端聚焦前沿,努力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打造高质量的航运保障体系。罗群表示,长三角航运发展研究院是由国内一流高校、航运知名领军企业共同组建的高水平研究院,研究院的成立标志着新区在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方面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必将驱动更多的高端航运要素向新区集聚,必将为新区迈向交通强区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他希望,研究院能够打响创新品牌、擦亮绿色品牌、拓展开放品牌,打造一批代表新区绿色发展的形象样板,对标国际项尖高端智库,凝聚培养更多国际化商端人才,打造观点、思维交融碰撞的开放承载地,信息数据共享共通的神经元,为新区“开放之城”塑造更多亮点与优势。同时,新区加速打造以121创新社区为代表的研创经济,也将为研究院提供最给力的政策、最高端的平台、最完善的生态、最优质的服务。吴超仲表示,长三角航运发展研究院的成立能够通过产学研合作,聚焦航运安全,绿色智慧关键技术产业化,促进航运产业转型升级,为推动长三角航运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会上,严新平针对水运交通的发展趋势发表《绿色、智能和柔性航运系统的研究展望》专题讲座。(素材来源/江北新区 编辑/陈茜 江北新区融媒体中心)

运虎记

武汉地区最好的7所大学:2所排国内前十,其他5所全是国内百强

武汉是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这里坐落着相当多的国内一流大学,它们支撑着武汉成为国内经济中心和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7所被认为是武汉地区最好的高校,它们实力彪悍,全是国内百强大学。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重点综合性大学、“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作为有着超过120年办学历史的顶级名校、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大学,武汉大学曾在1999年被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杂志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在学科建设上,武汉大学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绩。第四次学科评估,学校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球物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等4个学科获评A+;软科2019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学校有8个学科排名进入世界前50位,其中遥感技术学科排名世界第一。在综合排名上,武汉大学基本位列国内前十。泰晤士高等教育2020年新兴经济体大学排名,武汉大学排中国内地高校第9位;QS2020世界大学排名,武汉大学排世界第257位、中国内地第8位。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是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于2000年合并组建而成,现为“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高校。在很多人眼中,华中科技大学的整体实力与武汉大学相当。华中科技大学拥有7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内科学、外科学按三级计),7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第四次学科评估,华中科技大学44个参评学科全部上榜,其中机械工程、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4个学科获得A+评级。U.S.News2020世界大学排名,华中科技大学排世界第245位、中国内地第9位;泰晤士高等教育2020年新兴经济体大学排名,华中科技大学排中国内地高校第8位。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985平台”建设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该校起始于1903年创办的文华书院大学部,1985年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现为国家培养中、高等学校师资和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华中师范大学学科实力和科研实力都很强,其拥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2个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6个其他省部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十二五”期间,学校科研项目经费总量突破10亿元。QS2020亚洲大学排名,华中师范大学排中国内地第54位;U.S.News2020世界大学排名,华中师范大学排世界第477位、中国内地第30位,跻身世界500强。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首批“211工程”建设高校和“双一流”建设高校,并由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同建设。该校是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据武汉理工大学官网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学校建有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0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基地。第四次学科评估,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获得A+评级。QS2020世界大学排名,武汉理工大学排世界第801-1000位、中国内地第39位;U.S.News2020世界大学排名,武汉理工大学排世界第536位、中国内地第34位。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该校在2000年之前由国土资源部管理,后划归为教育部管理。2006年教育部与国土资源部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协议,该校发展进入了一个新层次。中国地质大学是我国地学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地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学校地质学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学科在第四次学科评估中均获评A+。建校68年以来,中国地质大学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经济建设急需的地质专门人才,为新中国工业的起飞和地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QS2020亚洲大学排名,中国地质大学排中国内地第38位;U.S.News2020世界大学排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排世界第395位、中国内地第23位。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是中国高等农业教育起点之一,办学历史可溯源至1898年创办的湖北农务学堂。作为教育部直属的“211工程”建设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华中农业大学有着很高的领域权威,其是公认的国内一流农林类院校。学科建设方面,第四次学科评估,华中农业大学园艺学、畜牧学、兽医学等3个学科获得A+评级;软科2019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华中农业大学有12个学科排名进入国内前十,其中兽医学、农林经济管理2个学科排名全国第一。综合排名方面,U.S.News2020世界大学排名,华中农业大学排世界第702位、中国内地第52位。泰晤士高等教育2020年新兴经济体大学排名,华中农业大学排中国内地高校第48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由隶属于财政部的中南财经大学和原隶属司法部的中南政法学院于2000年合并组建而成,现为教育部直属“211工程”、“985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既是一所名望极高的财经类院校,又是一所颇受高分考生欢迎的政法类院校,在各地的文理科分数线均非常之高。虽然财经政法类院校很少在大学排行榜中有出色表现,但中南财经大学的表现一直不差。校友会2020中国大学排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排国内第58位;软科2019中国最好大学排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排国内第52位。以上7所院校都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其中有2所(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排名国内前十,其他5所大学排名都在国内前100位。对高考生来说,只要能考取其中的任何一所高校,未来就会有更多成功的机会。

迫而后动

王瑞军率市党政代表团赴武汉高校考察:深化校地合作 推动韶关实现高质量发展

10月6日至8日,市委书记王瑞军率市党政代表团赴武汉理工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考察学习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走访对接高新技术企业,并与武汉理工大学签订全面合作协议,更好对接高校创新资源,深化校地交流合作,推动韶关实现高质量发展。7日,后疫情时代武汉理工大学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论坛暨合并组建20周年大会在汉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张清杰代表学校与韶关市人民政府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双方将以共建武汉理工大学韶关研究院、打造北江绿色航运为切入点,围绕航运发展、港口建设、智能交通、科技服务等方面进行战略合作,加快推进韶关以生态为特色优势高质量融入“双区”建设。市委书记王瑞军在武汉理工大学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参观。在出席论坛和大会相关活动后,王瑞军一行分别到武汉理工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考察高校创新资源情况。王瑞军参观了两所学校交通、港口、物流、光电、装备制造等领域重点实验室,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等国家重点研究中心,华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详细了解各学校在关键领域、关键技术开展的学术研究和取得的一系列前沿科技成果。他表示,韶关要加强与两校的精准对接,积极推进高校科研成果的就地转化,共谋发展。王瑞军还重点到电工电子实验中心、邮轮游艇梦工场等地参观了解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做法,对武汉理工大学创业学院更新人才培养理念、产教学融合发展的做法点赞。他指出,韶关要积极借鉴科技创业孵化模式和创业教育理念,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加强校地合作,打造服务韶关经济社会发展的校地协同创新平台。武汉理工大学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设国内领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给代表团深刻启示。随后,王瑞军一行还走进武汉理工大学校史馆和艺术馆,了解学校发展历程及未来规划。他说,文化艺术传承和创新充分展现了武汉理工大学不同学科有机结合的特色优势,形成了理工大的校园文化特色品牌,韶关要加强校地文化创新合作,更好打造历史文化名城。6日晚,王瑞军还与武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信思金,中国科学院院士、校长张清杰,中国科学院院士张跃就开展科技与人才战略合作进行深入会谈。市委书记王瑞军在华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参观。考察期间,我市与两校分别举行交流座谈会。武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信思金表示,学校将充分发挥行业、科技和人才优势,与韶关携手,推动韶关航运、物流、港口、装备制造和新材料领域的建设,促进北江航运高质量改造,助力提升韶关区域经济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技术水平,为韶关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邵新宇表示,多年来,学校加强科研攻关,集聚人才高地,积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与韶关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接下来将进一步推动华科大优势科技创新资源与韶关的精准对接,助力韶关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提档升级。期间,王瑞军还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华科大校长李元元进行了会谈。市委书记王瑞军在华中科技大学参观。王瑞军代表市委、市政府对武汉理工大和华科大取得的一系列发展成就表示热烈祝贺,对两所学校长期以来对韶关经济社会发展给予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说,韶关正按照省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的战略部署,以生态为特色优势融入“双区”建设。当前正全力推进北江航道扩能升级,建设现代化水上交通运输体系,希望武汉理工大学围绕打造绿色航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与韶关加强深层次合作,共同建设保障有力、全省前列的现代化水上交通运输体系。希望华科大将更多资源向韶关倾斜,在推进韶关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新经济产业发展、产业孵化、人才培养等方面与韶关有深入合作,共同打造绿色“智造”韶关样板。王瑞军要求,各相关部门要做好对接服务,提供有力支持,深入推进校地融合发展,推进更多科技成果项目和新型研发机构在韶落地,推动韶关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肖展欣、罗晓勤等市领导,韶关新区管委会、市科技局、市交通运输局主要负责人参加考察活动。【来源:韶关市科技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画下去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回访|办学但求“最优”适应需要创特色

3月2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闽江学院。习近平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应用技术型办学方向,适应社会需要设置专业、打好基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学但求“最优”适应需要创特色闽江学院航拍 福建日报记者 游庆辉 摄 东南网3月2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吴旭涛 段金柱)“习近平总书记来学校了!大家感到非常亲切,在校园广场上高喊着向他问好!”25日,闽江学院人文学院2018级学生刘雅婧激动地说。当天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闽江学院考察调研。他参观了闽江学院校史和应用型办学成果展,并与师生亲切交流。闽江学院前身是福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闽江职业大学。在福州工作期间,习近平曾兼任闽江职业大学校长6年时间,提出的“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理念影响深远。一张蓝图绘到底。30多年来,闽江学院坚持应用型办学,深化产教融合,努力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应用型高校,取得了丰硕的成绩。“习校长,欢迎回来”“那不是孙芳仲吗?也不见老啊。”25日上午,习近平到闽江学院考察调研。他在校园广场与大家交流时,一眼就认出了孙芳仲。现场,立刻响起热烈掌声。1990年6月,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兼任闽江职业大学校长。当时,孙芳仲任该校副校长。“习校长还记得当年在闽大工作的同志!”闽江学院教职工们感动不已。闽江学院党委书记叶世满介绍,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展览时,当看到当年国家教委对学校的充实整顿“黄牌警告”相关内容时,驻足很久。习近平一兼任校长,就明确提出“从我开始不当挂名领导”。他深入学校调研了解情况,针对1988年国家教委对办学条件不达标、需要充实整顿的“黄牌警告”,制定了九项具体措施,及时解决校舍、实验室、师资引进等问题。他还牵头制定《关于加快闽江大学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办学模式、教学管理、人事工作、工资分配等进行改革,开启了闽大发展的新篇章。1992年9月28日,闽大顺利通过原国家教委高教司检查验收。习近平兼任闽江职业大学校长的6年间,形成了“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理念和“立足福州、面向市场、注重质量、突出应用”的办学宗旨。多年来,闽江学院始终遵循总书记指引的办学方向,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深化产教融合,突出开放办学,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坚定不移走应用型办学实践之路,实现了从高职高专向应用型本科大学的转变,并成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不求最大,但求办出特色“总书记对学校的发展情况很关心,仔细听了我们的汇报。”闽江学院院长王宗华介绍。30多年来,闽江学院在学校发展、学科建设上,不贪大求全,坚持特色办学。目前,学校建立了学科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构建了纺织服装、漆艺文创、跨境电商、测绘地理信息、功能纤维材料、信息技术和智能应用等六大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群。“总书记看了我们团队制作的创新畲族服饰,夸我们做得不错。”服装与艺术工程学院纺织工程专业大二学生兰郁颖说,当天她带来了团队制作的畲族服装作品,展示给总书记看。“当听说我们把畲族传统服饰的代表元素提取出来进行创新,做成具有现代风格的凤凰装,还入选国际纺织协会的设计展时,总书记很高兴。”纺织工程专业,就是闽江学院独具特色的专业。学校围绕福州的纺织化纤产业,在全省高校中最早打造服装学科,如今已建设成省级重点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除了纺织服装,闽江学院信息技术与智能应用、跨境电商等专业群都办出了特色,三个专业入选省级示范性应用型专业群。突出应用,适应社会需要“我们向总书记展示了无人船和渔网跟踪设备,他详细地询问这两个设备是如何使用的。”25日,闽江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大四学生丁世淦告诉记者。丁世淦向总书记介绍的成果,来自武汉理工大学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在闽江学院的分中心。该中心紧密对接周边海上产业发展,研发相关设备,助力海洋经济发展。近年来,闽江学院主动对接我省重大发展战略和产业特色,加快推进多功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目前,闽江学院已与福州所有县(市)区签订校地战略合作协议,在人工智能物联网、船舶智能航行感知系统研发应用等领域与福州知名企业深度合作。学校的服装学科与长乐企业共同研发的色谱全、色牢度高、机械性能好的原液着色锦纶纤维,已建成年产5000吨的生产线,有色锦纶年销售额达1亿元。此外,学校与省内一家企业合作的产学研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代表福州市申报的“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得益于高水平有特色的应用型高校建设,去年,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7%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8%以上。“总书记嘱托我们,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应用技术型办学方向,适应社会需要设置专业、打好基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叶世满说,“我们将接续发展、接续奋斗,一定要把学校办出质量、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不辜负总书记对我们的期望。”

十二夜

科技为民 奋斗有我——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湖北群英谱

习近平总书记在5月29日给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回信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5月30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广泛开展创新争先行动,进一步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进程中奋勇争先砥砺建功,树立新时代国家科技创新领域的楷模,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表彰奖励大会在京隆重举行。武汉雷神山医院抗疫团队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陈孝平、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胡豫,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彭志勇等3名科技工作者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章,华中科技大学刘良等14名科技工作者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状,湖北获奖总数位居全国前列。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省科技工作者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在临床救治、疫苗研发、物质保障、大数据应用等方面夜以继日攻关,为疫情防控斗争提供了科技支撑。在各地迎战新冠肺炎疫情、加快复工复产的特殊时期,科技工作者发挥显著作用,他们争分夺秒攻关助力疫情防控,不断创新支持各行业复工复产,克服困难确保科研项目如期进行……湖北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叶贤林表示,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奖者是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创新团队的杰出代表,是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突出贡献的排头兵、领航者。希望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以获奖者为榜样,坚定创新信心和决心,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为湖北疫后重振提供科技支撑,为加速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湖北省科协将进一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满腔热忱为科技工作者提供贴心暖心服务,多办实事、多做好事、多解难事,让科协真正成为科技工作者的温馨之家。全国创新争先奖牌获得者武汉雷神山医院抗疫团队4个月前,在武汉抗疫最关键的时候,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接管了武汉雷神山医院,作为收治危重症新冠肺炎病人的定点医院。武汉雷神山医院抗疫团队主要负责人、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院长王行环说,当时进雷神山医院大家心里都没底,只能拼尽全力,用科学的思维去想办法,越困难我们越团结。雷神山医院的战“疫”历程是科技报国的典范,是中国成功抗疫史的缩影。再次证明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团结一心的中国人民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从2月8日开舱至4月15日休舱,采取“边建设、边验收、边培训、边收治、边研究”的战时医院运行模式,来自全国286家医院3202名医务工作者、13000名建设者、千余名爱心志愿者和中南医院团队组成的抗疫队伍,坚持“医院运行战时化,医院管理精细化,医疗质量同质化,医疗服务人性化”的理念,精诚团结,在运行管理、救治模式和科学研究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确保了雷神山医院高效率、高质量地运行。他们与病毒抗战,与死神赛跑,创造了累计收治病人2011人,救治成功率97.67%,病死率约2%,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实现了全体人员零感染、院内零事故、环境零污染,被世界称为中国奇迹。雷神山医院的医学科技工作者撰写的《新冠肺炎防治指南》被众多国家采用,目前还在国际抗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全国创新争先奖章获得者陈孝平:为世界医学提供中国智慧陈孝平,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外科学系主任。他从事肝胆胰外科临床工作和基础研究40余年,在肝癌外科治疗和肝移植方面做出了系统的创新性成果:提出新的肝癌分类,并纳入教育部规划教材5年制《外科学》;首个提出大肝癌可安全切除等新理论;开创了三项控制肝切除出血技术;创建胆肠吻合和胰肠吻合两种新方法;建立新的辅助部分肝移植模型并转化临床,提高了辅助肝移植的成功率,部分解决了供肝来源短缺。上述工作已在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推广应用,牵头制定全国肝胆胰外科指南与规范10部,极大推动了我国肝胆胰外科的进步与发展,被国内外同行称为肝胆胰外科技术改革和创新的领导者。疫情来袭,陈孝平带领武汉同济医院外科1000多名医务人员组成护肝队、营养支持团队和手术小分队等,奋战在ICU、重症病房和急诊室。为最大限度保护患者的器官,他提出了免疫平衡、营养平衡、内分泌平衡、水电解质平衡等“四个平衡”诊疗方法。让“病人活下去”,是陈孝平院士的初心,更是他面对临床疑难杂症时,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最大动力。胡豫:书写“健康中国”的时代答卷胡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院长、主任医师。他建立了国内最大静脉血栓(VTE)标本库,阐明心衰与VTE关系;首次提出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在抗击新冠肺炎重症诊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作为该院疫情防治领导小组组长,构建涵盖“诊断筛查、患者收治、重症救治、康复管理”的全链条防治网,多次受国际同行邀请分享经验;负责科技部重点研发应急专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因机制及精准诊疗研究,在国内外顶级医学杂志发表研究论文3篇;牵头康复期血浆治疗新冠肺炎临床研究;率先指出新冠肺炎出凝血功能障碍特点及机制,提出量化积分系统指导危重症救治策略;承担科技部重大专项等28项。战“疫”100多天,胡豫说,大疫面前,阻击疫情的“中国速度”随处可见。一串串数字背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是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执政理念。未来,我们要继续发挥公立医院的主力军作用,奋力书写“健康中国”的时代答卷。彭志勇:三次站在防疫最前线彭志勇,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作为一名有着30年党龄的老党员,他三次冲锋在防疫救治的最前线。SARS疫情暴发时,他在香港参与会诊、抢救多位重症患者;2016年禽流感爆发时,他主动请缨,在前线负责重症患者的抢救工作。新冠肺炎疫情后,他带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ICU团队,再次出现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彭志勇所带领的团队主要救治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患者中超过72%需要有创机械通气(即有创插管),其中又有一半的病人改用ECMO人工肺。武汉大学中南医院ECMO团队成功在1月7日为一名出现重度呼吸衰竭的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安装了ECMO,该患者1月28日治愈出院,成为湖北省首例经ECMO治愈的患者。中南医院在疫情期间共为预期死亡率百分之百的20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安装了ECMO,抢救存活率达到了50%。得知自己获得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时,彭志勇正在工作岗位上忙碌,他所在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经历了5个多月的激烈战“疫”后,已经恢复到平日的节奏,依旧紧张,依旧需要所有医护人员拼尽全力,将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获得者刘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原法医学系主任、主任法医师,完成世界首例新冠肺炎患者遗体解剖报告。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医病理学和法医毒理学,尤其在多种毒物的研究上卓有成就,包括雷公藤、乌头碱等中医药毒物,以及安眠药、摇头丸等新型毒物的基础研究及实践探索均有研究。在国内外法医学领域,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80余篇,参编教材及参考书二十余部。汤群,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高级工程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担任武汉火神山医院设计总负责人。全面协调60人设计团队在5个小时完成场地平整设计图,24小时完成方案设计连续奋战60小时高质量交付全部施工图,创新采用BIM三维协同设计工具、尝试多专业并行设计,在国内首创使用防滲膜实现全建筑环保要求,为医院顺利建成贡献专业技术支持。严新平,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主持攻克智能船舶和船舶新能源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制船用航行脑系统和太阳能光伏系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成果在长江船舶、远洋滚装船、珠海万山无人船测试场等应用。研制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船载光伏离/并网系统,研制亚洲第一的虚实融合无人船测试平台,为我国水路交通技术创新作出突出贡献。带领团队积极向中国工程院、交通运输部和湖北省提出“加强方舱医院应急管理工作”“载运工具非接触安全智能检测技术”等建议。余家国,武汉理工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光催化材料的设计与制备研究工作。发展了高性能石墨烯基产氢光催化材料;提出了表面异质结和梯形异质结的新概念,建立异质结光催化剂的原位电子转移表征方法,发展了高性能CO2还原制备太阳燃料光催化材料。在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的研究中形成鲜明的学术特色,取得了重要的国际影响。冷文军,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高级技术专家,长期从事国防科技创新研究工作,曾获得国防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劳动模范”等荣誉和奖项。汪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护理部主任。她是4000多名同济逆行护理天使们的引领人,将生死置之度外,义无反顾地冲上了抗疫一线。她倡导科学护理,主持制定《不明原因肺炎院内防控指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护理工作手册》,主持联合护理专家制定发布《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整体护理专家共识》,创新设计了发热门诊咽拭子采集平台,确保护士零感染。张琨,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持武汉“两山”医院工程技术攻关,提出“工业化建造方式”,统筹破解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标准高、建设体量大、建造工期紧等难题,成就了抗疫工程“中国速度”。创造世界5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最快施工纪录。创新研发“超高层建筑智能化施工装备集成平台”等超高层建筑系列化重大施工装备。张一敏,武汉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创立了“自催化-高效解离-双循环氧化”绿色提钒技术,解决了低价钒难以转化为高价钒的公认难题,奠定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领先地位。创建了“钒页岩沸腾氧化转价一步法短流程提钒技术”,推动了全行业技术和装备升级换代。首创二次铁资源在线循环新技术,解决了国内外长期不能攻克的氧化球团“热爆裂”和冷压球团“瞬时粉化”难题,成果在我国主要特大型钢铁企业得到推广应用。张颂民,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正高级工程师。疫情期间,作为雷神山医院项目的设计总负责人,他带领设计团队12天完成雷神山医院设计。并作为主要起草人参加由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编制《呼吸类临时传染病医院设计导则》及《方舱医院设计和改建的有关技术要求》的编写工作,参加由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组织编制《急性传染病救治中心建设指南》的编写工作。陈莉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口腔医学系主任、协和医院口腔医学中心主任。她围绕“牙颌面畸形精准防治新策略”,将基础研究与国家重大疾病防治需求紧密结合,成立“湖北省口腔颌面发育与再生重点实验室”。创立“颈椎骨龄定量分期法”,提出颌面畸形生物时辰治疗理论,创建重构骨缺损部位电学微环境的高效、稳定修复畸形缺损的新方法。周欣,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带领团队研制出人体肺部气体MRI重大装备,解决了传统MRI对肺部空腔不能成像的问题。重大医疗检测装备在多家三甲医院用于肺部重大疾病的早期诊疗和研究,并用于武汉同济医院和金银潭医院新冠肺炎患者的抗疫科研攻关中。重大装备核心指标全球领先,并具有完备自主知识产权,突破气体MRI信号不可见、肺部成像不实时、多元素成像从无到有3个方面的“卡脖子”技术难题。胡钦勇,武汉市汉南区人民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抗疫以来,托管中医院,带领职工多线连续作战,集体获“武汉五一劳动奖状”。2月11日临危受命,担任体育中心方舱执行院长,累计收治1056人,治愈875人,转诊181人,患者零死亡、零回头,医护人员零感染。兼任专家组副组长、召集人,直接负责重症救治。方舱获评“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钟彩虹,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员。率领猕猴桃研发团队创建雌雄异株果树猕猴桃资源鉴定与种质创制技术体系,培育15个猕猴桃雌、雄性专利品种,解决了我国猕猴桃产业中品种单一、货架期短、雄性品种缺少等的核心问题。团队培育的猕猴桃新品种成为猕猴桃产业扶贫的排头兵,在26个国家级贫困县在内的地区指导建立了24个科技扶贫示范基地,累计种植猕猴桃新品种面积超40万亩,技术辐射面积超100万亩,创社会年产值达50亿元以上,先后带动了近20万农民脱贫致富。姚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以最快时间组织制订《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学营养诊疗专家共识(试行版)》。同时带领营养小分队为患者开展个体化营养治疗,联合医疗队制定《同济光谷院区新冠肺炎临床营养治疗方案》。牵头起草CSPEN《关于血透患者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饮食营养专家建议》,为71万多名血透患者新冠肺炎防治的营养治疗提供依据。第一时间制定一线医护人员的饮食营养方案,多方募集营养补充剂全力做好保障。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