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靳丹妮):16日,中国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国际安全蓝皮书:中国国际安全研究报告(2018)》。该报告对2017年的国际安全形势及中国国家安全问题做了全面回顾、评估和分析。报告指出,全球安全形势总体保持稳定,但是大国竞争再起、国际秩序转化、重大技术变迁等几个方面的动向都在深刻影响国际安全形势的未来。2017年国际军事形势发展态势基本稳定,并未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国际力量对比持续深刻变化,大国之间战略竞争趋于加剧并在地缘博弈中表现突出,围绕重点地区和重点领域的主导权,主要国家的投入和关注持续升温,现实和潜在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加,安全风险有进一步聚集倾向。世界经济安全保持总体平稳,并在短期内呈现稳中向好态势。与此同时,当前世界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世界经济长期增长动能不足、全球通胀走势面临不确定性、全球债务风险持续积累、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风险上升等,给维护世界经济安全带来严峻挑战。国际安全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对推进国际安全治理提出了更加迫切的新要求。报告认为,中国面临的国际安全形势、周边安全环境总体稳定,海外利益保护已成为国家安全工作的重要议题。
近日,杜兰大学医学院教授罗伯特·加里在国际上出版最权威科研结论的期刊之一——《Nature,自然》的子刊发表论文宣称:尽管许多人认为该病毒起源于中国武汉的一个海鲜市场,但加里说这是一个错误观点。 “我们的分析以及其他一些分析都指向了比那更早的起源。武汉那里肯定有一些病例,但绝不是该病毒的源头。”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什么是“Nature”,什么又是“子刊”?《Nature,自然》是一个期刊名,它是全球最著名的两大综合期刊之一,还有一个是“Science”,它俩基本上是国际上出版最权威科研结论的期刊了!而Nature还根据各个学科和专业布局了一系列的子刊,能发子刊的教授或者博士,在中国也是“凤毛麟角”的人物!同时罗伯特·加里称:进行的一项关于新冠病毒最新研究显示,这种导致全球大流行的病毒是自然产生的。研究人员发现,新冠病毒并不具有“之前使用的病毒主干结构”,因此并非人类创造,可能是一种在蝙蝠体内发现的病毒和另一种穿山甲携带的病毒结合发展而成。病毒能够获得这种变异,然后它们会变得更具致病性。这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这种病毒如此容易传播并导致了目前的大流行。加里称,表面蛋白的突变可能是触发这次大流行的原因,但是在积累到目前情况之前,这种病毒的较弱版本已经在人群中传播了数年,甚至几十年。之前,加拿大全球研究部专栏作家罗曼诺夫表示:"新型冠状病毒的唯一可能来源是美国,因为只有在美国才有冠状病毒进化树的所有分支,新冠病毒的原始来源,就是设在德里特里克堡的美军生物实验室。"罗曼诺夫提到了几个关键时间节点,他表示,在去年8月份的时候,美国爆发了一波“白肺病”(被美国认为是抽电子烟引起的)。而在爆发“白肺病”之前,位于德里特里克堡的美军实验室,曾经进行冠状病毒方面的抑制剂研究,但因为某些“安全因素”,被美国疾控中心关闭。这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下令关闭这个实验室的不是美国军方,而是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以美国大兵的尿性,能在这事上认怂实属罕见。个中原因令人浮想联翩。退一步说,即便不是美军实验室的病毒外泄造成的新冠肺炎爆发。其实 ,还有另外一个最大可能,就是美国在2018年11月和2019年10月,造成两次大规模山火。森林中大量野生动物逃入人类社区,而这其中不乏有“毒王”蝙蝠等。这些携毒野生动物,在人类社区中长期隐藏,很可能造成人类感染新种类的病毒。从现在美国新冠肺炎的感染人数来看,美国故意散播病毒的可能性不是很高。如果自己没有“解药”的情况下,这种“七伤拳”会给自己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但从新冠肺炎的确诊人数累增的同时,美国的“流感”却莫名其妙的减少了,这侧面反映美国在确诊方面一直存在致命疏忽。在自然灾害面前,我们全人类要保持团结协作,不能像特朗普那样就会甩锅。我们也要客观认知,保持理性。共同抗击新冠病毒。您对新冠病毒的来源有何看法?欢迎评论。本文为碣石散仙原创,希望大家探讨交流
2019年4月15日,华东理工大学“国家安全研究中心”揭牌成立。华东理工大学 供图2019年4月15日是第4个“国家安全教育日”,华东理工大学主办了“新时代国家安全治理学术论坛”并揭牌成立华东理工大学国家安全研究中心。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吴柏钧、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副秘书长佘廉等6人共同为该研究中心揭牌。吴柏钧表示,国家安全是华东理工大学文科重点研究方向,研究中心的成立标志着学校国家安全研究迈出了坚实步伐。华东理工大学国家安全研究中心将整合学校国家安全相关的学科资源,确定社会安全、生态安全、信息安全等作为重点研究方向,结合学校优势学科,形成研究特色;同时,积极开展国家安全理论和实证研究,形成一批有广泛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此外,该研究中心还将作为国家安全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加强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孙宽平认为,应注意安全问题的社会因素。他认为,解决矛盾抓住基层干部是关键,完善工作机制是重点,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以及树立正确的治理理念。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樊博认为,政府信息资源总量占社会信息资源总量的80%以上,公共管理学科面临大数据处理能力限制和研究方法转型。大数据研究作为城市灾备的重要范式,在特大城市灾备研究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据新华社报道,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专家李兰娟被英国《自然》杂志评为"2020年"年度十大科学人物"。然而,《自然》杂志却在其中"夹带私货",李兰娟了解情况之后,第一时间提出主办方的评价不符合事实,要求予以更正。《自然》杂志是顶级学术期刊,该杂志在2020年12月15日发布的"年度十大科学人物",一直被视为科技界最有分量的榜单之一,除了李兰娟,美国首席医学专家福奇、复旦大学医学研究员张永振等人也有上榜。李兰娟发表声明称,武汉出现新冠疫情之后,她以传染病专家的身份加入了专家组,参与到流行病防控和救治工作,然而《自然》杂志却将她称为"封城设计师",并以此评为年度十大科学人物",显然是不妥当的。消息一出,网友纷纷为李兰娟院士点赞。有网友表示:"李兰娟院士真是好样的,不给西方任何挑拨离间的余地!",还有网友表示:"李兰娟院士从来就没把西方所谓的'排名榜'放眼里,该怼就怼,太解气了!"诺贝尔奖得主、化学家彼得德拜曾表示,有时候,正确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听起来是否令人信服。很显然西方并不把正确性放在第一位,而把让别人相信他说的放在第一位。这并非是西方媒体第一次为达到政治目的,刻意歪曲真相。事实上,在疫情期间,刻意编造针对中国的假新闻已成为他们的惯用手段。随着中国迅速控制住了疫情,这些谣言不攻自破,但是这些媒体依然乐此不疲。北京外国语大学学者何辉表示,这些西方媒体频频对中国发动攻势,让他想起了战争期间的"黑色宣传",这些西方国家将中国视为"对手",在处理与中国相关的新闻的时候,很难保持客观和公正。尽管如此,何辉还不忘强调,不要将所有的西方媒体"一棍子打死"。社科院专家吕祥指出,这种反智的谣言能够流传开来,是西方国家骨子里的傲慢在作祟。他们坚信,西方的政治制度一定"优于"中国。吕祥表示,尽管美国媒体标榜自己是"自由的""独立的",但美国政府有一整套的方法管控媒体,美国安全事务助理其中的一个职责,就是协调所有媒体的涉外报道。可以看出,尽管美国媒体在国内的报道上,或许存在分歧,但是涉外报道很容易形成一致。吕祥表示,通常民众对于国际局势的认知有限,完全依赖于国内的报道,因此,如果媒体带头扭曲事实,很容易让民众形成偏见。尽管西方的污蔑十分阴险,但随着互联网深入每个人的生活,越来越多人站出来为中国澄清,西方媒体很难再颠倒黑白。文/薏仁
原标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资助项目论文被所发表期刊认定学术不端由四川省计算机研究院主办的《计算机应用研究》杂志,5月12日以编辑部的名义在官网发布《对2017年第12期涉学术不端文章的处理公告》。《计算机应用研究》编辑部方面表示:经读者举报、本刊编辑部核查认定,2017年第12期文章《基于低复杂度最大空闲矩形的非线性传感器故障诊断方法》(作者:孙运城、孙兴春、陈安),疑似严重抄袭已出版的英文论文,为学术不端稿件。编辑部表示:为净化学术氛围、切实保障原作者权益,本编辑部秉承对学术不端“零容忍”的态度,决定对于该篇文章即日起永久性撤销,并撤销其在其他各大数据库中的发布,由于抄袭引发的一切经济、法律责任均由该文章作者自行承担。澎湃新闻记者查询发现,中国知网截至5月15日下午3时仍然能够搜索、下载上述已经被期刊编辑部认定为学术不端的论文。根据论文提供的作者信息,名列第一作者的刘运城,男,湖北荆门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等;第二作者孙兴春,男,湖北钟祥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等;第三作者陈安,男,浙江东阳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WSN、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等。作者单位分别是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系、广东工业大学实验教学部。另外,论文提供信息显示,这篇被认定为学术不端的论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05084),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9151170003000013),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青年教师发展基金资助项目(2016QJZ0032)。(记者 岳怀让)[责编:李絮枫][来源:澎湃新闻]
据中国新闻网5月23日消息,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已经于22日中午确认并接受陈薇院士领衔团队关于新冠疫苗一期临床试验结果的研究论文,而这一论文也于稍后的21时发布。《柳叶刀》也在其发布的新闻稿中表示,研究结果显示该疫苗是安全的,人体的耐受性良好,并且可以引起人体免疫系统对病毒的免疫反应。三月份开始进行临床试验,保质保量据陈薇院士本人介绍,从我国向世界卫生组织分享了基因病毒序列开始,她就带领自己的团队在第一时间进行疫苗的研究。而他们所研发出的疫苗一期临床试验,于3月16日获得批准,并且在获批之后就对志愿者进行了临床试验。在这之后,疫苗的研发进程都比较顺利,在一周与两周的安全性都得到了统计学数据。也是在这个基础上,该疫苗于4月12日启动了二期临床试验。根据论文里的内容显示,志愿者们在被注射疫苗之后都产生了抗体,在所有剂量下都具有良好的耐受性。不过在接种疫苗后,一些志愿者都会出现一些轻度的反应,比如疼痛、发烧、疲劳、头痛、肌肉疼痛。结果令人惊喜,但还需要谨慎解释从发表的论文来看,这些试验结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但陈薇院士表示,对于这些试验结果,还需要去谨慎地进行解。因为研发此疫苗的挑战是从未有过的,就算疫苗拥有触发免疫反应的能力,也不一定代表着就一定可以帮助人们抵抗病毒。疫苗的风险性很大,要经过不断的试验才能投入使用。所以对待结果还是要谨慎的处理。这个一期的临床试验只有一百多名志愿者参与,试验的时间比较短,而且在随机性和参考对照等方面也做得比较少。所以在发现一些问题的时候,是存在一定局限性的。而目前在武汉进行的二期实验,人数达到了500名,从随机到双盲再到对照都具备。这样一来就可以很好的观察一期结果能否复制,以及在接种半年内会不会出现一些不好的反应。所以说,虽然前面的试验结果让我们看到了充满希望的未来,但也不能盲目乐观。需要清楚的是,距离疫苗正式上市,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参考来源:中国新闻网免责声明:(本文由这有看点原创创作,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转载前请获得授权,转载后请标明出处)
日前,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李雪花副教授团队与苏州大学李瑞宾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环境健康领域权威期刊《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上发表了题为“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models for predicting inflammatory potential of metal oxide nanoparticles”(纳米金属氧化物诱导炎症效应的定量结构-效应关系模型)的研究论文(DOI: 10.1289/EHP6508)。该研究首次构建了机器学习模型,实现了对纳米材料造成肺部炎症效应的预测。不仅为纳米材料风险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工具,还拓展了对纳米材料炎症效应机理的认识。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纳米材料在生产和使用中进入环境,威胁人体和生态系统的健康。人体吸入纳米颗粒会引发肺部炎症,造成肺部纤维化,评价纳米材料的肺部炎症效应至关重要。纳米毒性的传统评价方法主要依赖活体动物实验。由于纳米材料种类不断增多以及生物系统的复杂性,大规模动物实验带来很大的伦理问题和经济负担。该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针对以上难点,该研究首次报道了预测纳米金属氧化物肺部炎症效应的机器学习模型。该研究主要发现如下:(1) 构建了包含30种纳米金属氧化物的数据库,其中涵盖金属氧化物的4种定量理化性质。检测了金属氧化物在免疫细胞中引发的多种细胞因子,发现白介素IL-1β是炎性响应的重要生物学标志物,为纳米材料在细胞和动物体内炎症风险评估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2) 基于所构建的数据库和量子化学计算,开发了预测纳米金属氧化物肺部炎症效应的机器学习模型,模型的预测准确率达90%以上。通过实验的验证,证明模型的外部预测能力良好,准确率达86%。(3) 识别和证明了金属氧化物诱导炎症效应的关键细胞事件。机器学习分析、量子化学计算和实验结果共同说明:细胞摄取、溶酶体损伤及组蛋白酶Cathepsin B释放是金属氧化物造成炎症的关键事件。纳米金属氧化物造成肺部炎症的机理《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是环境健康领域国际权威期刊。经Web of Science检索,该刊2019年共发表论文174篇,其中第一完成单位在中国的论文共有15篇。这项工作为纳米材料的毒性筛查和安全性设计提供了工具,也为未来实现以计算模拟替代大规模动物实验提供了可能性。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777019, 21477016, 31671032)和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2018YFE0120400)的资助。第一作者:黄杨 (博士生,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通讯作者:李雪花 (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李瑞宾 (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内容来源:大连理工大学官方微信平台 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图文作者:黄杨 胥吉萍编辑:白书彬校对:徐一丹责任编辑:周学飞
《自然》杂志报道截图中国日报网4月9日电 英国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杂志4月7日发表社论称,任何个人和组织都应立刻停止借新冠肺炎疫情搞污名化的行为,因为这不仅关系到科研和学术的未来,更将影响此次全球抗疫的进程。全文摘编如下:当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月宣布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COVID-19时,该名称很快就被参与公共卫生信息交流的组织所采用。在宣布命名的同时,WHO其实也是在向那些在新闻报道中错误地将病毒与武汉及中国相关联的人们和组织(包括《自然》杂志)发出提醒。我们这样做是错误的,对此我们愿意承担责任并表示歉意。多年来,人们通常将病毒性疾病与首次暴发的地点或地区相关联,例如中东呼吸综合征(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或以乌干达的一片森林命名的寨卡病毒。但是在2015年,世卫组织发布了相关准则以改变这种做法,从而减少对这些地区及其民众的污名化和负面影响,例如针对他们的恐惧或愤怒。该准则强调了病毒暴发会影响所有人的观点:无论你是谁,来自何处,都处于危险之中。然而,当各国都在努力控制新冠病毒蔓延时,少数政客仍坚持使用过时的脚本。美国总统特朗普曾多次将该病毒与中国联系起来。巴西总统雅伊尔博索纳罗总统之子、巴西国会议员爱德华多博索纳罗称新冠肺炎疫情为“中国的错”。包括英国在内的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一些政客也说中国需承担责任。继续将病毒及其引起的疾病与特定地点相关联的做法是不负责任的,必须停止。正如传染病流行病学家亚当库查尔斯基(Adam Kucharski)在他2月出版的《传染的规则》一书中提醒我们的那样,历史告诉我们,传染病疫情导致一些群体被污名化,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所有人都需要多加注意。如果有疑问,可以征求他人意见,但一定要落到实际证据上。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会造成严重后果。很明显,自从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全世界的亚裔都成为了种族主义攻击的对象,并付出了巨大代价,例如在安全和生计上蒙受损失。执法机构表示,他们已将仇恨犯罪列为优先调查事项,但对于某些人——包括70余万中国留学生中的许多人,这可能为时已晚。许多留学生在学校因“封城”措施关闭后已回国。许多学生犹豫将来是否要返校继续读书,部分原因是因为担心会继续受到种族主义歧视。这些年轻人的生活被打乱了,也会失去一部分机会。与此同时,来自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学生的流失也会对学术事业造成广泛而令人担忧的影响。这意味着受疫情影响的国家的大学的多样化将减少——这在几代人中从未发生过。几十年来,各个学校一直在努力提高多样性,各国制定了鼓励国际学术流动的政策。多样性本身就很有价值。它鼓励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对话,鼓励分享不同观点和生活方式。它一直是研究和创新的动力。此外,一个多元化的校园可以促进政策和体制的改善,而这样才能让大学和研究出版机构变得更加受欢迎。但阻碍多样性的因素依然存在:例如,在《自然综述:物理》4月刊中,来自中国、印度、日本和韩国的研究人员和科学传播者就用实例讲述了歧视等因素如何阻止他们在国际期刊上发声(S. Hanasoge 等, Nature Rev. Phys. 2, 178–180; 2020)。许多领导人希望听取专家的科学意见并采取行动,以应对新冠病毒大流行并挽救生命。在术语上,来自专家的建议很明确:我们都必须尽一切可能避免和减少污名化;不得将新冠肺炎(COVID-19)与特定人群或地点相关联;认识到病毒不会歧视——我们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新冠病毒引起的污名化导致亚洲年轻人离开国际校园、缩短受教育时间、减少自身和他人的机会,并让科研变得更糟,那将是可悲的——因为世界正需要科研来寻找应对(疫情)的出路。必须停止利用新冠病毒搞污名化,这刻不容缓。(编辑:刘世东 齐磊)来源:中国日报网
传言:《国际流行病学杂志》上发布了一个最新研究——喝牛奶可能会导致乳腺癌。科普解读: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喝牛奶到底对健康有利还是有害」的争议。最近一个引人忧虑的新闻就是,《国际流行病学杂志》上发布了一个最新研究——喝牛奶可能会导致乳腺癌[1]!在该研究中,美国科研人员利用食物频率问卷评估了52795 名(入组时的平均年龄 57.1岁,当时未患癌症)北美妇女的饮食摄入,随访了7.9年,这期间出现了1057例新的乳腺癌病例。研究人员分析数据发现,牛奶与乳腺癌风险之间存在显著关联,较高的牛奶摄入量会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并且,不论是全脂牛奶还是低脂牛奶,对患乳腺癌风险的影响都没有明显的差异。这下子,反奶斗士们又站了出来——早就说过牛奶不能喝了!牛的奶是给牛喝的!先别着急下结论,我们来分析一下相关研究。1、研究的对象年龄有局限,可能影响研究结果这篇研究是在5万多美国中老年女性中做的,52.7岁已经是绝经年龄了,不能代表其他年龄的人也会有同样的结果。比如一项在27~44岁之间年轻女性中进行的类似调查就得到了不一致的结论[2]。研究者在1991年选取了90503名年龄在27~44岁之间的育龄期妇女,也用食品频率问卷法调查了乳制品消费情况。从1991年到2013年,共发现了3191例乳腺癌。1998年,44,264名女性回忆了青少年乳制品的消费情况。从1998年到2013年,对这一亚组妇女进行了随访,共发现1318例乳腺癌。这个研究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青春期或成年早期,也就是在年轻的时候,吃包括牛奶在内的乳制品,并不会增加乳腺癌的危险。这么看来,文初提到的研究,至少结论应该是「中老年妇女喝牛奶可能会增加乳腺癌风险」,而不能扩大到「儿童、青少年、年轻女性喝牛奶会促进乳腺癌」。2、牛奶与癌症的关系尚无一致结论在2010年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WCRF)关于乳腺癌的报告中,乳制品摄入量和乳腺癌风险的证据是非结论性的[3]。虽然部分研究认为摄入乳制品增加乳腺癌风险,但是一些荟萃分析却认为乳制品与乳腺癌并无关联,甚至还可能减少乳腺癌的发生。一项研究搜集了2011年1月 PubMed 数据库中对乳制品摄入与乳腺癌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了18项符合条件的研究,涉及24187 例病例、1063471名参与者。经分析发现,增加乳制品的摄入(而不是牛奶的摄入),可能与降低乳腺癌风险相关。在降低乳腺癌风险的关联性上,低脂乳制品比高脂乳制品更强,绝经前妇女比绝经后妇女更强(这似乎也印证了我们前面提到的关于研究人群的问题)。另一项研究发现,和每天低于400克的低奶制品摄入相比,高奶制品摄入量(每天 > 600 克)和适度奶制品摄入量(每天400~600 克)与轻度降低患乳腺癌的风险相关(降低幅度分别为 10% 和 6%)。对不同品种乳制品的分析发现,酸奶和低脂乳制品的摄入量与患乳腺癌的风险成反比,而其他类型的乳制品没有降低风险。此外,对不同人种的差异进行分析发现,在亚洲人中,最高的乳制品摄入量与乳腺癌风险降低有关。也就是说,对亚洲人来说,吃乳制品不但不会导致乳腺癌,反而还可能会降低乳腺癌的风险,尤其喝酸奶和低脂奶是妥妥的好。为什么结果相差这么大呢?一方面可能是各项研究中的受访人群、年龄、饮食习惯有所差异,分析方法有差异,另一方面乳制品的来源和品种也有差异。乳制品中含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有些对癌症预防有积极作用,有些则有消极作用。积极的效果可能与乳制品中的钙、乳铁蛋白、酪酸、共轭亚油酸和乳酸菌发酵产物等有关,而消极作用可能与酪蛋白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 (IGF-1)的含量有关。美国牛奶生产中普遍使用生长激素处理奶牛,其中 IGF-1 含量会上升。这种成分被认为是增加乳腺癌风险的。故美国很多专家比较推崇不用激素处理的有机奶。不过,我国和澳洲(中国进口奶制品的重要产地)都不用生长激素处理奶牛,相对而言这个因素的风险会降低一些。乳腺癌相关的膳食因素很多,奶制品以外的其他饮食习惯也有影响。例如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十字花科蔬菜、深绿色叶菜、豆类食物、全谷物的摄入量较多,都有利于预防乳腺癌。而加工肉制品、甜饮料等食物,则有可能会促进乳腺癌。所以,乳腺癌的问题不能只考虑乳制品一个因素。3、不用舍弃乳制品目前无论哪个国家,都没有号召国民完全舍弃奶类,包括对奶类心怀顾虑的欧美国家。就中国居民的膳食现状来说,奶类还是有重要意义的:牛奶是蛋白质优质来源。100克牛奶中含有3%的优质蛋白质,同时牛奶易于饮用,方便携带,适合与多种食物配合食用,是可以随时补充优质蛋白质的好来源。牛奶富含 B 族维生素,也是维生素 A、维生素 D、锌的来源。饮用300克牛奶就能达到推荐摄入量的10%~32%。牛奶是矿物质钙的重要来源,每 100 克牛奶中就含有超过 100 毫克的钙。如果每天喝 300 克奶,就能供应一日钙营养目标的三分之一以上。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每日仅摄入不超过300克的乳制品,在有效增加营养素供应的前提下,负面影响是比较少的。按目前的研究,乳制品摄入能降低体脂肪,有利预防儿童肥胖,降低2型糖尿病、中风、结肠癌风险。中国营养学会曾组织专家组对乳制品的相关研究进行搜集,分析了乳制品与健康关系的证据[7]。汇总分析表明摄入低脂奶可降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全脂奶的摄入则与乳腺癌发病风险无关(证据等级B)。(科普一下:循证医学的证据分级为A~D共4级,A级为最高,即结果一致的Ⅰ级临床研究结论。B级为结果一致的Ⅱ、Ⅲ级临床研究结论或Ⅰ级临床研究的推论。)2018年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的多国流行病学调查[8]发现,和不摄入乳制品相比,每天一份牛奶或酸奶(约1杯的量)的量有利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从健康角度来评价,在各种乳制品中,最安全的是发酵乳制品。乳酸发酵可有效降低IGF-1,降低其增加癌症风险的顾虑。尤其是酸奶,在帮助预防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都有较多证据,至今未发现负面研究结果。4、我们该怎么喝奶?首先,选择发酵奶更安全。酸奶和奶酪都是发酵奶的代表。不过现在市场上的酸奶为了更好的口感,添加糖含量越来越高,而精制糖的摄入是对健康不利的。因此,要注意购买低糖或者无糖的酸奶,至少要买碳水化合物含量在每 100 克 12 以下的酸奶。其次,控制饮奶的数量。中国营养学界30多年来一直坚持推荐每人每日摄入300克牛奶或相当量的乳制品摄入量。从跟其他国家的对比看来,这个数量并不高,也是很安全的。比如澳大利亚的推荐量是 750毫升,美国是 720 毫升,印度是 300 毫升,而日本的推荐量是 200~300 毫升,只有南非(250毫升)和韩国(200克)比我国的推荐量低[9]。所以,不必因为一项研究结果就对奶类食物产生恐惧。如果还是对喝牛奶有顾虑的话,可以用加糖量不太大的酸奶替代。参考文献:1 Fraser GE, Jaceldo-Siegl K, Orlich M, et al. Dairy, soy, and risk of breast cancer: those confounded milks. Int J Epidemiol. 2020 Feb 25. 2 Maryam S, Farvid A. Eliassen H, et al. Dairy consumption in adolescence and early althood and risk of breast cancer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2018 May; 27(5): 575–584.3. 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Food, nutri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the prevention of breast cancer. London, UK: WCRF International; 2010. 4. Dong JY, Zhang L, He K, Qin LQ. Dairy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breast cancer: a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2011;127(1):23–31. 5. Zang J, Shen M, Du S, Chen T, Zou 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airy intake and breast cancer in western and Asian popula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Breast Cancer. 2015;18(4):313–22. 6 Thorning TK, Raben A, Tholstrup T, et al. Milk and dairy procts: good or bad for human health? An assessment of the totality of scientific evidence. Food Nutr Res. 2016, 60: 325277 中国营养学会编著. 食物与健康:科学证据共识.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8 Dehghan M, Mente A, Rangarajan S, et al. Association of dairy intake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mortality in 21 countries from five continents (PURE):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Lancet. September 11, 2018 http://dx.doi.org/10.1016/S0140-6736(18)31812-9 9 杨月欣,倡导牛奶消费势在必行. 中国乳业. 2017,183(3): 2-5辟谣专家:吴佳 注册营养师范志红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
近日,人民中科(山东)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人民中科”)联合中科院自动化所、人民网内容风控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物体关系图和教师推荐学习的视频描述算法,被2020年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会议(CVPR)录用接受。CVPR是由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主办的世界顶级计算机视觉会议,是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的人工智能领域A类会议。该视频描述算法利用了图卷积神经网络的关系推理能力,并借鉴了老师教学生的学习策略,在三个大型国际通用数据集(MSVD、MSR-VTT和VATEX)上取得了当前世界上最好性能,该研究成果将极大提高机器智能理解视频语义的能力。3月30日,由人民中科董事长李兵研究员带领的团队,提出的各向异性卷积网络相关研究成果又被IEEE TIP(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接受发表。IEEE TIP是SCI影响因子Q1区期刊,属于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的计算机图形学与多媒体领域A类期刊,是计算机视觉领域公认的国际顶级期刊。团队针对深度神经网络中的卷积核设计问题,提出了一种更一般性的各向异性卷积核,大幅提升了神经网络的性能。至此,人民中科在疫情期间已在国际顶级会议和期刊上发表2篇论文。人民中科继2019年11月在ICCV(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的国际竞赛中获得两项冠军后,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公司及团队已在国际顶级会议和顶级期刊上发表了4篇论文,还有多篇在审,逐步建立公司在视频理解、内容安全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人民中科是人民网布局内容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人民网深度融合规划中着力打造的人工智能技术引擎。人民中科拥有国际领先的内容理解和内容安全团队,公司成立以来,通过与寒武纪、华为等深度合作,已推出从底层软硬件开始全部采用自主技术的技术和产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