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甘肃政法大学“平安甘肃建设研究院”和“国家安全研究院”正式揭牌其于宗也

甘肃政法大学“平安甘肃建设研究院”和“国家安全研究院”正式揭牌

省委政法委副书记孙燕飞与甘肃政法大学校长李玉基签订“甘肃省平安建设规划草案”中国甘肃网9月28日讯(校园记者 马军 范英明)9月26日,甘肃政法大学“平安甘肃建设研究院” 、“国家安全研究院”、“教育部、科技部司法鉴定技术应用与社会治理学科创新基地——兰州基地”揭牌仪式暨“国家安全战略与国家安全学学科体系建设”高端论坛在甘肃政法大学隆重举行,标志着甘肃省委政法委与甘肃政法大学共建平台搭建成功,也标着着平安甘肃建设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深度发展。省委政法委副书记孙燕飞出席揭牌仪式并讲话。省委政法委副书记孙燕飞与甘肃政法大学党委书记马建东为“平安甘肃建设研究院”揭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闫平及姚莉教授、甘肃省公安厅警务技术二级总监、正高级工程师肖建新、驻甘肃省国家安全厅纪检组组长庞仕平、甘肃省司法厅政治部主任李嘉树、甘肃省委政法委基层治理处处长张满宁等省委政法委、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甘肃省人民检察院、甘肃省教育厅、甘肃警察职业学院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同时,出席仪式的还有来自中国政法大学、兰州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国人民警察大学等高校领导和专家。作为主办方,甘肃政法大学校党委书记马建东,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李玉基,校党委委员、副校长魏克强,校党委委员、副校长李卫海以及公安分院和法学院的领导、教师参加仪式。省委政法委副书记孙燕飞致辞“研究院的成立是省委政法委与甘肃政法大学的战略合作平台,将会对我省的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做出积极地贡献。”甘肃省委政法委副书记孙燕飞说道。他对甘肃政法大学成立的“平安甘肃建设研究院”工作给予肯定,同时对甘肃政法大学“平安甘肃研究院”的发展提出要求:平安甘肃建设研究院作为省委政法委与甘肃政法大学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相结合的支撑平台,要紧扣时代脉搏,牢牢把握坚定的政治方向和研究立场,为我省平安建设贡献出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研究成果。要积极服务大局,做好党委和政府的“智库”和“外脑”等具体意见。要凝聚省内外学者专家的智慧,争取在短时间内出台一批具有符合甘肃实际,可以解决甘肃问题的“甘肃方案”,为我省“十四五”平安建设(政法)规划等方面提供务实有效的优秀成绩,求真务实地推动甘肃政法事业的发展。甘肃政法大学党委书记马建东致辞甘肃政法大学校党委书记马建东代表学校对莅临本此会议的嘉宾领导表示欢迎,并对省委政法委以及社会各界对甘肃政法大学的支持与肯定表示感谢。马建东表示:成立“国家安全研究院”,既是深入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需要,也是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研究院的成立将有助于学校汇集国内外优秀人才,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凝练科研方向,主动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进一步提升服务法治甘肃、平安甘肃建设的水平。揭牌仪式上,举行了甘肃省“十四五”平安建设(政法)规划草案起草协议签约仪式,教育部、科技部司法鉴定技术应用与社会治理学科创新基地——兰州基地的签字仪式,甘肃政法大学“平安甘肃建设研究院”、教育部、科技部“学科建设创新基地——兰州基地、甘肃政法大学“国家安全研究院”揭牌仪式同时进行。揭牌仪式之后,以“国家安全战略与国家安全学学科体系建设”为主题的高端论坛随即召开。本次高端论坛“以新时代、新形势下的中国国家安全形势”为基础,并结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的解读为主要内容展开,并为“平安甘肃建设研究院”和“国家安全研究院”的发展进言献策。

黄河滩

清华大学发布《中国安全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进行第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要发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特色和优势,借鉴国外应急管理有益做法,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着力抓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统筹“安全”和“发展”,这是在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基础上,对两者关系的最新论述。这表明,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下,包括国土安全、经济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等在内的国家安全面临着严重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将“安全问题”提高到新的高度,能够有效化解安全挑战,保障国家的安全、稳定和发展。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和国家一直承担着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着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201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应急管理部、财政部和科技部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并指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聚焦风险隐患源头治理,以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为目标,以提升安全保障能力为重点,以示范工程为依托,着力推广先进安全技术、产品和服务,提升各行业领域的本质安全水平;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强化政府引导,着力推动安全产业创新发展、聚焦发展,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25年,安全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自此,安全产业即将成长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兴战略产业,其发展方向和重要任务,都以重要政策文件的形式得以确认。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在2019中国安全产业大会上重磅发布《中国安全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报告阐述了当前我国安全产业的基本内涵,并对我国安全产业的特征与产业划分方式进行了详细分析;分析借鉴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安全产业建设经验,运用战略研究视角和工具,对国内安全产业发展所处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等进行深入剖析;对当前国内安全产业所面临的发展优势、存在劣势、现实机会和潜在威胁进行了论证与表述;在此基础之上,总结并提炼我国安全产业高质量发展展望。报告全面反映了我国安全产业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从战略角度为实现中国安全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以期同社会各界共同推动中国安全产业更好发展。当前我国正处在公共安全事件易发、频发和多发,面临社会转型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特殊时期,维护公共安全的任务异常艰巨,防范和解决城市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强化公共安全技术支撑,提升城市安全综合水平,为人民创造美好幸福生活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也是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同的社会责任与历史担当。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现面向全社会,线上线下同步发布正式版《中国安全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无私分享能有力推进我国公共安全科技创新和安全产业发展的关键研究成果。附:《中国安全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全文(文件较大,需要缓冲)新闻多一点国家治理高峰论坛应急管理峰会简介 “国家治理高峰论坛”是在人民日报社编委会关心指导与大力支持下,由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主办的品牌活动,已连续成功举办6届,形成了专题研讨会、主题峰会及年会等多层次的论坛活动形式,每场会议都围绕中央和基层高度关注的重大理论与前沿现实问题设置议题,官产学研各界齐聚一堂、深入研讨,取得了丰硕成果,已成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探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权威平台,影响广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提出,“优化国家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其中特别提到要“统筹发展和安全”。11月29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进行第十九次集体学习。为把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第十九次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议精神引向深入,充分研讨、创新宣传新时代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拟联合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在京举办“国家治理高峰论坛应急管理峰会”,该峰会由“东方1956(北京)应急产业园”提供课题支持,敬请关注。来源 | 人民论坛网欢迎加入人民论坛VIP会员

国家安全有保障 共同家园齐心建

新华社广州7月7日电(记者徐弘毅、洪泽华)广州市政府新闻办公室6日以“爱国爱港 共建湾区”为主题举办线上新闻发布活动,现场连线多位香港经济、法律、教育、文化等界别人士,围绕爱国爱港、支持香港国安法、推动共建幸福湾区等话题展开交流。与会人士表示,有安全底线作为保障,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方向更清晰、前景更广阔。香港青年学生动力基金会召集人吴杰庄说,香港国安法颁布后,大部分港人都增强了信心,“感觉香港重新回到了良性发展的正轨”。近年来,吴杰庄致力于组织及资助香港大学生到内地实习。“香港的年轻人应该到内地多看看,寻找机会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吴杰庄说,“内地科技发展很好,香港青年可以积极参与,分享国家发展红利,增加获得感。”“香港国安法符合香港市民根本利益,也有利于香港长远发展。”香港广东青年总会常务副主席郭基煇说,他所在的香港广东青年总会分别于2017年和2018年面向香港青年开展调研,结果显示,香港青年对粤港澳大湾区的认知程度不断上升。“大家要携手共进,切实强化对‘一国两制’和对大湾区美好未来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香港重新出发,任重道远。”郭基煇说。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总会主席吴学明说,香港社会已经受够了反中乱港分子和外部势力不断破坏捣乱,香港青年应当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寻找发展空间。“坚信香港将可以尽快重回发展正轨,并且在祖国强大的后盾下,投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香港普通话研习社科技创意小学校监梁兆棠认为,“修例风波”和新冠肺炎疫情连续对香港经济造成打击。“如果没有国家出面立法,香港的局势会越来越严峻,经济会走下坡路,居民生活会越来越困难。所以香港国安法的颁布实施十分关键。”广州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霍启文从小在香港长大,两年前,他把家搬到了广州。霍启文认为,如今香港年轻人到内地发展比以往更灵活、更方便。“今年希望提供高质量的实习计划,让更多香港年轻人了解国家的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发展,了解内地新兴产业的变化。”他说,“香港国安法实施后,相信香港会在祖国的支持下再创发展的新高峰。”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署理院长高民说,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人才流动空间大,而人才的发展需要和平安定的环境,这有助于香港发展和转型。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张光南说,香港国安法让“一国两制”底线更加清晰。“有了安全底线,粤港澳大湾区各领域建设将更安全、更开放,大湾区发展将更加有高度、有广度、有温度。”

何可胜言

打造杭州数字经济“排头兵”,浙大重量级研究院落户萧山!

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提起这些名词,或许你已耳熟能详,但又并非真正了解。其实对于每个生活在杭州的人而言,数字经济就在我们身边,正真切地改变着生活——钱包里的一百元现金,放了三个月也没用掉;想去医院看病,在线预约挂号快速便捷;以往要去政府部门办的事儿,现在只要打开手机APP就能办结……01:56两老外在杭州体验无现金生存,直呼爽呆了!@来自网友的无情吐槽:这根本就是我们的日常,有什么好挑战的。(吼吼~)数字经济已成为杭州的新名片,然而,征途不过刚刚开始。四个月前,杭州奏响了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的集结号。杭州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动员大会2018年11月,萧山举行数字经济发展大会,宣告要成为杭州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的排头兵,成为大湾区的创新高地、数字硅谷。在这个大会上,一项围绕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技术等多重保障的重磅合作在浙江大学与萧山之间达成:签约共建浙江大学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浙江大学与萧山区人民政府签约共建浙大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面向未来,面向创新,面向科学,研究院将做些什么?它将如何促进数字经济发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关于研究院的那些事~01合作双方有何背景、优势?浙江大学是一所特色鲜明、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在国家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名单中,浙大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18个学科入选一流建设学科,居全国高校第三。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于1978年成立,培养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朝晖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陈左宁、陈纯。计算机学院下设5个系、4个研究所、3个中心,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设计学4个国家一级学科。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双双获评“A+”学科并进入双一流学科建设;拥有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列车智能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1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据《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2019年1月数据统计,计算机学科ESI学科排名世界前1‰,列全球第24位。USNEWS计算机学科排名全球第十,国内第三。萧山作为大湾区建设和“拥江发展”主战场、亚运筹备核心区、民营经济强区,发展数字经济有着千载难逢的机遇和得天独厚的优势。02浙江大学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是什么?浙江大学与萧山区人民政府将合作共建浙江大学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同时设立浙大计算机创新中心,充分发挥浙江大学在人工智能、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系统工程、现代工业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等技术领域丰富的科教资源,开展学院先进技术与成果的产业化、前沿技术的研究等,从而引领地方产业创新,共同打造“校、地、院、企”创新、利益、发展共同体,有力推动萧山数字经济产业快速发展,共建浙江大湾区重要的数字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而浙江大学也将多一个知识创新、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此外,双方还将合作建设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技术创新产业园,汇聚有志于创业的计算机学院教授、学生、毕业校友,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网络空间安全、区块链、物联网、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领域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研究院将成立产业投资发展基金,用于支撑研究院与产业园的创新发展。03研究院坐落在哪儿?浙江大学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将落户于钱江世纪城。04研究院建设主要获得了哪些方面的支持?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研究院的建设和发展,制定优惠扶持政策,提供办公空间、专项资金,支持研究院的前沿技术研发、高层次人才引进和产业化转化工作,致力于打造集数字经济产业技术研发、高端人才汇聚、双创人才培育、科技创业投资、科技产业孵化与加速器运行管理于一体的创新平台。引进的人才同时也是计算机学院的院聘研究员/副研究员。05研究院未来将做些什么?研究院将充分发挥人才集聚效应,充分整合浙江大学人才和科技成果资源,在全球招募各类领军人才,重点培养一批具有潜力的青年创新创业人才。根据合作协议,研究院将分两期建设。第一期建设周期五年(2018—2023年)将新建10个前沿技术研发中心,着力引进双聘人才,重点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同时成立产业投资基金。第二期建设周期五年(2023—2028年)目标打造成为浙江省政产学研的新高地、数字经济聚集区。06研究院如何运行?双方将成立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就研究院重大事项进行研究,听取年度工作报告,进行工作指导。研究院实行指导委员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院长及执行院长由浙江大学推荐,由指导委员会聘任。研究院设专家咨询委员会,由数字经济领域内学术界、产业界的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为研究院的发展战略、研究方向等内容提供战略咨询。07院长及执行院长是谁?研究院院长由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陈刚教授担任。数字经济时代,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都是授粉的‘蜜蜂’,更加广阔的空间属于各个行业,只有实现与各个行业的深度融合,才能更好地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我们的研究院不能只局限于理论研究,而要注重产学研结合。如同习总书记倡导的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我们要把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院执行院长由浙江大学网络空间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任奎教授担任。信息技术和网络安全技术都应该是‘顶天立地’的学科。一方面它们的基础研究很关键,事关‘卡脖子’和技术自主可控的大局,需要高水平的原创科研来‘顶天’;另一方面,需要产学研紧密结合,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对接国家需求而‘立地’。我们这个研究院代表了浙江大学在这个方向上最新努力的一部分。数字经济打开了新赛道,杭州已经起跑~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浙江大学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未来可期!文字记者:金云云丨柯溢能部分素材来自:钱江世纪城微信号《发展数字经济再添创新源、人才源!浙江大学计算机创新研究院落户世纪城》丨萧山人才微信号《未来可期!浙江大学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正式签约落户萧山》丨浙江日报全媒体 浙视频图片来源: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今日编辑:佳乐 责任编辑:金云云

地气郁结

习近平:坚持系统思维构建大安全格局 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保障

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坚持系统思维构建大安全格局 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保障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11日下午就切实做好国家安全工作举行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国家安全工作是党治国理政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保障国泰民安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做好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把国家安全贯穿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同经济社会发展一起谋划、一起部署,坚持系统思维,构建大安全格局,促进国际安全和世界和平,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保障。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袁鹏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提出了工作建议。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认真听取了他的讲解,并进行了讨论。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首次把统筹发展和安全纳入“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并列专章作出战略部署,突出了国家安全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重要地位。这是由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国家安全所面临的形势任务决定的。习近平强调,我们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有着刻骨铭心的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对发展和安全高度重视,始终把维护国家安全工作紧紧抓在手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强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纳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国家安全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强化国家安全工作顶层设计,完善各重要领域国家安全政策,健全国家安全法律法规,有效应对了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保持了我国国家安全大局稳定。习近平就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10点要求。一是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党中央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强统筹协调,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国家安全工作各方面全过程,推动各级党委(党组)把国家安全责任制落到实处。二是坚持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政治安全、人民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安全保障。三是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安全权益,始终把人民作为国家安全的基础性力量,汇聚起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力量。四是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既通过发展提升国家安全实力,又深入推进国家安全思路、体制、手段创新,营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在发展中更多考虑安全因素,努力实现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全面提高国家安全工作能力和水平。五是坚持把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维护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更加积极主动做好各方面工作。六是坚持统筹推进各领域安全,统筹应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发挥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作用,用好国家安全政策工具箱。七是坚持把防范化解国家安全风险摆在突出位置,提高风险预见、预判能力,力争把可能带来重大风险的隐患发现和处置于萌芽状态。八是坚持推进国际共同安全,高举合作、创新、法治、共赢的旗帜,推动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加强国际安全合作,完善全球安全治理体系,共同构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九是坚持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强法治思维,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提高运用科学技术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不断增强塑造国家安全态势的能力。十是坚持加强国家安全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国家安全战线党的建设,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打造坚不可摧的国家安全干部队伍。发布:庆阳市公安局政治部宣传科 融媒体中心来源:警苑心语编辑:薛 立

请治剑服

用总体国家安全观塑造新时代中国安全

陈向阳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所执行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9年4月15日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五周年,应以此为契机,温故知新,准确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深刻内涵与本质特征,为维护和塑造新时代中国国家安全强化理论自觉。首先,总体国家安全观用五个“以…为…”构成五位一体的严密逻辑体系,涵盖国家安全五大要素,彰显独立自主的战略创新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五年前在中央国安委首次会议的讲话,系统揭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丰富内涵,即“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经典论述含金量极高,充满了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创新性,其中:一是“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准确而深刻揭示了中国国家安全工作的本质所在,即与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完全吻合,坚持国家安全工作“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国家安全的“人民主体”和“以人为本”,坚持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旗帜鲜明提倡并维护“人民安全”,正是总体国家安全观有别于国外其他安全观的最大亮点;二是“以政治安全为根本”,即将政治与政权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根本,将维护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视作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并为此而高度重视防范、抵御、打击国际反华与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彰显了国家安全的中国特色和鲜明的政治本色;三是“以经济安全为基础”,即坚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对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无比重视,更是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党的基本路线的体现;四是“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即从硬实力、软实力、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三个方面,开展国家安全工作,坚持刚柔并济维护国家安全,以及常态化、“接地气”地开展国家安全工作;五是“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即不仅重视维护本国自身安全,而且对外致力于合作安全、共同安全、普遍安全,努力实现中国安全与地区安全、世界和平的良性互动、相互促进。上述五个“以…为…”即国家安全的五大要素,最终升华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国家安全工作的“道路自信”。而将“国家安全道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延伸,也彰显了国家安全工作的崇高地位。其次,用五个“既”和“又”生动诠释科学辩证的国家安全工作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五年前在中央国安委首次会议的讲话运用唯物辩证法,强调统筹兼顾,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实乃国家安全工作的指南针,具体包括五个“既”和“又”:一是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对内求发展、求变革、求稳定、建设“平安中国”,对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赢、建设“和谐世界”。这一表述堪称“内外兼修、内圣外王”,其中的“建设和谐世界”,现已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二是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这一表述是“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充分体现,服务人民既是国家安全的最终目的,相信群众和依靠人民也是国家安全的根本方法;三是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国家安全体系至少包括这十一个领域,而将国家安全划分为不同的具体领域,既有助于精准锁定风险挑战与安全威胁的来源,也有利于有的放矢地部署工作;四是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富国才能强兵,强兵才能卫国。这一表述具有“划时代”的政治与战略意义,即将安全与发展这两大任务并列起来看待,致力于统筹兼顾、二者相互促进与相得益彰,这也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大创新之处;五是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打造“命运共同体”,推动各方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这一论述破解了西方国际安全理论所谓的“安全困境”,因其摒弃了你输我赢的零和思维、弘扬了合作共赢的包容智慧。第三,从三个维度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政治性战略性与民族性时代性。一是“六个坚持”的基本要领,分别是:1、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政治安全;2、坚持以民为本、确保人民安全;3、坚持统筹内外、注重以外促内;4、坚持底线思维、强化忧患意识、强调未雨绸缪与有备无患,着力于风险预防与危机管控;5、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国际安全;6、坚持战略主动、注重主动运筹与主动塑造。二是“六个属性”的鲜明特征,分别是:1、总体性,即全面性、全局性、综合性、“大安全”性,同时又突出了重点领域;2、根本性,标本兼治、谋求长治久安;3、人民性;4、党性即政治性;5、对外合作性;6、战略主动性。三是“六个安全”的不懈追求,分别是:1、主动预防而非被动应对;2、全局而非局部;3、治本而非治标;4、致力于维护人民大众而非某一个阶层的安全;5、着眼于维护党的执政地位、而非西方超党派泛化的“国家安全”,因为“党是领导一切的”;6、对外追求共同安全,而非单边与一己之私的安全。综上所述,习近平总书记总体国家安全观及其伟大实践有效塑造了中国的国家安全环境。展望未来,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五周年之际,在新中国即将迎来七十华诞之际,在“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交汇接力之际,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更加自觉和深入地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趋利避害、行稳致远,始终确保新时代中国国家安全的战略主动权。(责任编辑:郭素萍)来源:中国网

少者哭之

北京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徐逸智:北京正迈向世界级金融城市

来源:新浪财经12月19日 ,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主办的区域经济金融发展论坛 暨“2020天府金融指数”发布会在北京召开。北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徐逸智出席并发表演讲。徐逸智表示,北京具有雄厚的金融业发展基础。第一,北京全力承担服务好国家金融管理中心的职责。第二,金融资产规模占全国近一半(46.18%)。第三,金融业已成为首都经济的第一大产业。第四,资本市场建设快速崛起。第五,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提升,2020年排名全球第七。但是,北京金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需要正视。一是输入型金融风险再升级。二是国内宏观杠杆率阶段性再攀升。三是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不充分,直接融资不足。四是金融高级人才不足。加快建设北京成为世界级金融城市,可从如下方面着手。一是落实“两区”建设要求,推动金融领域关键政策突破创新。包括加快推进资本便利化改革;以北京股权交易中心为平台,开展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引进和培养国际化高端金融人才。二是巩固发展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特色金融。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支持创新企业上市融资;重视发展文化金融和绿色金融。三是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加强多层次银行体系建设,有效增加普惠金融供给。完善保险体系建设。四是审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守住金融安全底线。高度关注输入性金融风险,争取相关金融机构支持,为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企业回归提供便利服务。积极稳妥去杠杆,加强对表外业务的规范,强化“资金池”监管,降低流动性风险。积极防控金融科技风险。

土门

全国高校应急安全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研讨会召开

中新网12月23日电 “全国高校应急安全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研讨会”日前成都召开。来自教育部、应急管理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政府领导与全国高等教育领域的50余所高校大学校长、专家学者,企业和金融机构代表近300人,就应急安全文化培育、应急学科建设、应急产业发展,以及及高校应急安全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等议题展开交流与探讨。研讨会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与应急管理部宣传教育中心共同主办。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表示,安全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离不开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支撑。其中,安全应急的人才培养和产业创新的结合是一项重要任务。曾担任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院长的刘铁民在发言中称,在现代应急管理中,“系统风险治理”尤其重要,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的现代化需要从系统入手。国家工信部信通院产业发展与大数据平台研究部主任巩天啸认为,工业互联网化的安全与应及产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研讨会上,正式启动了“应急安全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暨安全智慧学习工场项目”,该项目旨在更好地服务国家安全战略,服务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更好实现高校价值和创造者参与者的价值。据了解,“安全智慧学习工场”是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指导,由安全智慧学习工场协同创新中心充分整合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行业协会等资源,共同构建的环高校区域安全新引擎。它集安全学科建设、社会公众安全科普教育、专业救援人员培训、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安全科技教育实训基地、技术成果转化、社会服务、安全产业园区建设等于一体,是安全领域未来学校的发展内核、产教融合的理想平台、知识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场所,以及科研成果与人力资本的孵化器和转化器。

桓谭

北大国发院学者:未来10年中国经济发展方向将发生巨大改变

来源:中国经营报文/戚梦颖“中国将在2025年前成为高收入国家,但关键在于是否能够长期、稳定地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10月20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举办格政论坛“中国2049”专题,这也是中国经营报触角学院与北大国发院战略第二季“企业智慧生长指南”的新一期直播课,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王勋指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在本次直播课中,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北大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雷晓燕、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李力行也共同讨论了中国经济的远景与老龄化、国企改革的挑战。中国难再“韬光养晦”,要有所作为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2020年是一个“节骨眼”。姚洋指出,从国际环境来看,未来30年所面临的增长环境与过去40年完全不同。中国内部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回望过去40年,姚洋把我国的超高速增长归因于对新古典经济学的灵活应用,我国因此打下了坚实的工业基础,在人类发展指数方面也取得较好的成绩。姚洋认为,把未来30年放在更大的时间框架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后冲击的30年也将成为中华民族千年以来最高光的30年。但是,未来面临的挑战也是巨大的。老龄化的到来,节能减排的压力,国企、金融方面的改革问题,都是我们内部面临的挑战。姚洋指出,节能减排的要求可能将使很多产业消失,未来5~10年,中国经济发展方向将发生巨大改变。而放眼全球,中国体量的发展已使得国际社会不再允许中国继续韬光养晦的政策,中国的重点将是在有所作为,从规则的追随者转身成为制定者。中国经济规模或将在未来10年超过美国回顾经济增长史,中国在1999年进入中等收入水平,2010年进入中上等收入水平。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9年中国人均收入是10260美元,高收入经济体人均在12535美元。王勋认为,按此标准,未来5年即使按照5%的平均增速计算,中国也会在2025年前成为高收入国家。因此,中国的问题不在于能否成为高收入国家,而在于如何能够长期、稳定地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在王勋看来,那些成功经济体得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在于采取了经济开放的政策。“开放其实是连通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一个通道,或者说一个纽带,通过开放发展中国家,可以引进技术,引进资本,通过和发达国家的信息与技术的交流来提高自己创新的能力。”根据王勋的研究,在增长处于相对低情形的情况下,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速将会从2015年的6.9%逐渐下降到2025年的2.6%。未来的30年,中国的潜在GDP的增速可以年均达到4.5%。这也就意味着,中国的经济规模大概在2030年~2032年左右会超过美国,到2049年中国在世界经济当中的比重会达到24%左右,而2019年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约为20%。那么,什么才是未来增长的决定因素?王勋指出,从研究结果来看,当控制其他因素后,贸易开放是影响长期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另外,老龄化会逐渐成为未来可持续增长的挑战,但是,城市化的不断提升与人力资本的积累,则可显著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创新和追赶能力,这两个因素又能相互促进。因此,未来的发展要进一步扩大开放,促进城市化,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2049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近四亿,达总人口29%从过去走向未来,我国必将面对从人口红利到人口老龄化的转变。雷晓燕介绍,我国总人口将在2029年达到顶峰,之后开始下降,而劳动年龄人口在2012年就达到顶峰,与此相对的是抚养比开始上升。这意味着,一名劳动人口需要抚养的老年人数开始上升。随之而来的是我国老年人口会迎来总量的高峰,老龄化程度会不断加深。根据预测,2027~2030年,我国老年人口年均增长将达一千多万,并且一直保持比较高的速度在增长。因此,到2049年,老龄人口将接近四个亿,占总人口的29%,并超过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25.7%。雷晓燕指出,老龄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的结构也会发生改变,高龄化现象日益凸显,劳动年龄人口也趋于老化。抚老的负担将大大超过抚幼,家庭规模会向小型化发展,其中空巢老人的规模会快速扩大。“1982年时,我们是平均四点几个人一个家,到2050年只有2.51人。”雷晓燕分析,老龄化会影响劳动力供给水平,对经济增长带来挑战。人口结构的老化还会影响到人力资本的质量与积累,同时还会加剧养老保险的财政压力。在老龄化的同时,我国还面临着“少子”现象。一方面育龄人口减少,另一方面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较低。因此,雷晓燕建议,我国应依靠人口质量深度挖掘二次红利,完善养老体系,建立较灵活的退休机制,发展完善长期护理服务与保障体系,实行更加积极的生育政策,实行配套的生育服务减小生育压力。国企改革要遵循“竞争中性”谈及国企改革的长期方向,李力行表示,改革的历史表明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价格机制的作用与“竞争中性”的主张是一致的,也是应对未来国内、国际挑战的关键因素。李力行认为,虽然国企的产出和就业占比在持续下降,但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中发挥的地位仍然非常重要。首先,国企2019年度资产总额达233.9万亿元,负债总额149.8万亿元,国有资本权益64.9万亿元,相比2018年有大幅度的提升。同时,国企掌控大量自然资源,在战略性行业中处于绝对主导的位置,这些战略性行业对国民经济及国家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李力行的描述,国企的根本问题在于四点:一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控制权与所有权分离造成的委托代理问题,以及内部人控制问题。二是政府对国有企业日常经营干预过多。三是由于缺乏个人责任等原因造成的效率低下。四是国有企业与政府之间预算软约束问题。在未来的新形势下,国企要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经济增速放缓,以前的低效率可能将难以维持。另外,债务负担沉重。同时,在下一阶段的发展中,创新和产业升级非常迫切,就会对国企行政垄断、资源占有的优待政策提出挑战。李力行表示,就国企改革而言,以往的成功经验与“竞争中性”的原则保持一致,尊重市场力量,减少行政垄断,加强激励,发挥价格因素。基于此,李力行建议,要合理确定国有企业的定位和布局,明确战略行业和战略利益。在国企、民企之间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优化国企的资本管理与监督。国有企业的巨额资产和利润还应该被更有效地利用,以惠及全民。《中国经营报》触角学院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主办的“北大国发院在线公开课系列”达成战略合作,系列课程旨在为宏观经济发展、企业生存策略提供更好的建议。(编辑:黄玉璐校对:张国刚)

白恋

构建新发展格局 机遇大于挑战——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

构建新发展格局 机遇大于挑战(权威访谈)——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世界大势和发展规律,科学分析我国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的新变化,着眼我国经济中长期发展,作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决策。如何认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和意义?新发展格局又该如何构建?就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中国经济转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发展的必然记者: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是什么?与当前国内国际形势、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有何关联?林毅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这其中,有短期原因。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不少国家经济受到相当大的冲击,国际贸易也遇到阻碍。根据世界贸易组织预测,2020年全球贸易预计缩水13%至32%,萎缩幅度可能超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的水平。加之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增强,我国出口难免受到影响。在国际市场需求低迷的情况下,我们更需要加快释放内需潜力、激发国内大循环活力。更重要的在于长期原因。过去,一些人总把中国的发展模式视作“出口导向型”,这种认识并不准确。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大型经济体国内市场规模大,产业门类比小型经济体齐全,进出口贸易占GDP的比重会低于小型经济体,国内消费和投资占GDP的比重会更高。2006年,我国人均GDP在2000美元左右,GDP占世界的比重为5.3%,出口占GDP的比重为35.4%。到2019年,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GDP占世界的比重达16.4%,而出口占GDP的比重降至17.4%。背后原因并不复杂:随着一国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经济体量和市场规模增大,国内生产的产品更多用于满足国内需要,而且产业结构不断变化,第三产业在GDP中的占比会越来越大,而第三产业中很多是不可贸易的。根据经济发展规律和发达国家经验,未来出口在我国GDP中的占比会逐步降低,中国经济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是历史的必然、发展的必然。在这种形势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利于正本清源、避免外界简单把中国发展模式视为“出口导向型”,也有利于引领全国人民准确把握当前发展所处的环境和阶段,从而坚定信心、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能够抓住高质量发展的宝贵机遇,也有足够能力应对各种挑战记者: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形势下构建新发展格局,我国面临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应当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林毅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有独特的优势,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总的看,机遇大于挑战。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有后发追赶优势。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我们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国际上的“参照系”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发展目标和路径。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创新、提高人均劳动生产率,有望稳步提升、迎头赶上。更为可贵的是,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为我们带来了换道超车的宝贵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特点是投入以人力资本为主、金融资本投入相对较少,而作为人口大国、人才大国,中国拥有规模庞大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全球最大市场,中国也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此外,中国还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产业体系、最强大的工业配套能力,有利于加快创新脚步。去年全球494家“独角兽”企业中,中国有206家、位居世界第一,充分证明了我们的优势所在。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增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科技领域“卡脖子”问题等也给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挑战,但从长远来看,我们完全可以成功应对这些挑战。一方面,我国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过去,部分产品国内产出较少,有的是因为不具备相关技术,更多则是因为国内技术不够成熟、生产成本较高、良品率较低。将来,随着国内需求扩大,相关技术会走向成熟,成本也会逐步下降,跟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会越来越小。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全球市场是一块大“蛋糕”。尽管个别国家推行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但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不会改变,中国市场的魅力不减,愿意同中国合作的国家、地区和企业还有很多。党中央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中国在释放内需潜力、加强自主创新的同时,也将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尽可能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持续收获广阔的市场空间与合作机会,就能与友好国家一道分享中国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红利,也就能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深化改革、扩大内需,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入手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您认为,当前国民经济循环还存在哪些“堵点”“断点”,应当如何畅通?林毅夫: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深化改革。紧紧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改革,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就可以持续推动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居民收入提高,从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重点,应是要素市场化改革。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商品和服务市场发展迅速,但要素市场发展仍有不足、资源配置仍有扭曲。具体来看,在金融市场,要通过改革使农户、小微企业等得到更大力度的金融支持;在人才市场,要通过户籍制度改革等举措疏通人才跨区域流动的障碍;在土地市场,要深化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此外,还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打破各种不合理的市场准入限制,为民营企业投资兴业破除堵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还要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在生产上,要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未来,我国制造业会逐步转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链会更复杂、更高端。要让产业形成足够竞争力,需要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区等足够大的区域内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打造产业集群,形成规模效应,带动技术水平跃升。在分配上,要兼顾效率与公平,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经济发展是一个结构变迁的过程,有关部门应为劳动者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等必要支持。在流通上,要进一步减少交易环节、降低交易费用、提高流通效率,让生产要素在区域和城乡之间高效流通、合理配置。在消费上,则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增强居民消费的能力和信心。总的看,中国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也具备强大的应变能力。让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两只手有机结合,共同发挥作用,我们就能不断释放发展潜力、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记者 刘志强)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