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在一线病房,有一支这样的队伍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它们就是人工智能机器人。一个指令,它们送药送饭,“使命必达”。3月3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共同印发《关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促进学科融合 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生将扩大招生规模。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成效,部分“双一流”建设高校相继成立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或通过其他创新机制,将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建设列为重要建设任务,培养了一定数量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此次《意见》印发,势必集中发力,将行业推往纵深发展。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原创算法、高端芯片和生态系统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学科交叉融合亟待深化,人才培养导向性亟待加强。“总之,为推动‘双一流’建设,为我国抢占世界科技前沿,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提供更加充分的人才支撑。加快培养勇闯‘无人区’的高层次人才。”记者注意到,《意见》指出,未来将以解决人工智能重大理论和实践应用问题为牵引,促进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在重点行业领域的转化应用。以产业行业人工智能应用为导向,拓展核心技术和创新方法,实现人工智能对相关学科的赋能改造,形成“人工智能+X”的复合发展新模式。《意见》还提出要“跨界融合、精准培养”,“深化人工智能与基础科学、信息科学、医学、哲学社会科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断丰富完善人工智能主干知识体系和跨学科核心知识体系。”这位负责人表示。扩大招生规模,首要解决的是师资问题。《意见》指出,要加大对优秀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稳定支持力度,大力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人工智能领军人才。要构建多类型、高质量、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涵盖理论、方法、工具、系统研究,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产业创新、国家安全等方面的人才。“鼓励人工智能龙头企业根据产业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对人才培养的最新需求,提供试验实践环境,对高校教师开展培训。”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围绕学科建设、教学科研评价体系等接一系列问题,《意见》给出的方案是“打组合拳”。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意见》的“亮点”在于“特别重视多维融合的推动策略”。学科建设强调“融合发展”,健全学科设置机制,以学科重大理论和实践应用问题为牵引,促进人工智能方法与技术向更多学科渗透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复合培养”,探索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大力提升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课程体系建设强调“精密耦合”,以“全链条”“开放式”“个性化”为目标,打造人工智能核心知识课程体系和应用模块课程;评价机制强调“组合创新”,以成果评价为突破口,科学评价论文、专利、软件著作权等多种成果形式,推进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分类评价机制。人工智能专业学生,培养质量如何检验?扩招会不会带来“培养质量下降”?这位负责人表示,这种担心“大可不必”。据悉,三部委将根据《意见》开展一系列创新举措,促进“双一流”建设高校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提高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能力。首先,将健全以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有条件的高校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以自主试点、先行先试方式,自主设置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其次,《意见》还将支持高校与人工智能领域骨干企业、产业化基地和地方政府设立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建立任务驱动的跨行业跨学科导师团队,促进科研协同创新发展和博士生联合培养。《意见》还指出,将设置国家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聚焦人工智能重大问题和突破方向,实行联合科研攻关和融合育人。当然,最重要的,是健全学位质量保障机制,让培养质量不滑坡。“我们将设立跨学科评议专家组,设置专门的评议要素,鼓励高校开展自我评估,支持学会、行业协会开展第三方评价,合理借鉴国际评估。教育部还将加强政策措施统筹协调,成立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培养专家委员会,指导高校实施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及时总结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和做法。”这位负责人最后说。(本报记者 姚晓丹)(来源:光明日报)
【来源:科技日报】情报所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盖伦)近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促进学科融合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着力在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理念思路、推动策略和具体举措上进一步创新突破。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表示, 《意见》依托“双一流” 建设,深化人工智能内涵,促进学科融合,着力提升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水平。一方面,以国家发展人工智能的重大战略需求为中心,以“需求导向、应用驱动”“项目牵引、多元支持”“跨界融合、精准培养”为基本原则,瞄准“理论、算法、平台、芯片和应用”等急、断、缺的短板领域,构建基础理论人才与“人工智能+X”复合型人才并重的培养体系。另一方面,探索深度融合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新模式,适度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为我国抢占世界科技前沿,取得人工智能领域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提供更加充分的人才支撑。 《意见》特别重视多维融合的推动策略。一是学科建设强调“融合发展”,二是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复合培养”,三是课程体系建设强调“精密耦合”,四是评价机制强调“组合创新”,推进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分类评价机制,构建有利于教师开展学科交叉研究的人才评价机制。 《意见》在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上特别指出,确立专项任务培养研究生机制。以多学科交叉解决重大问题的专项任务作为研究生课题主要来源和培养载体,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高校在承担的重大科研任务中,自主确定研究生培养规模,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完善人才培养成本分摊机制。对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博士生,高校应参照科研人员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保障和提高博士生相关待遇的具体办法,保护博士生的合法权益。
疫情期间,在一线病房,有一支这样的队伍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它们就是人工智能机器人。一个指令,它们送药送饭,“使命必达”。 3月3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共同印发《关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促进学科融合 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生将扩大招生规模。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成效,部分“双一流”建设高校相继成立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或通过其他创新机制,将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建设列为重要建设任务,培养了一定数量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此次《意见》印发,势必集中发力,将行业推往纵深发展。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原创算法、高端芯片和生态系统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学科交叉融合亟待深化,人才培养导向性亟待加强。“总之,为推动‘双一流’建设,为我国抢占世界科技前沿,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提供更加充分的人才支撑。加快培养勇闯‘无人区’的高层次人才。” 记者注意到,《意见》指出,未来将以解决人工智能重大理论和实践应用问题为牵引,促进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在重点行业领域的转化应用。以产业行业人工智能应用为导向,拓展核心技术和创新方法,实现人工智能对相关学科的赋能改造,形成“人工智能+X”的复合发展新模式。 《意见》还提出要“跨界融合、精准培养”,“深化人工智能与基础科学、信息科学、医学、哲学社会科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断丰富完善人工智能主干知识体系和跨学科核心知识体系。”这位负责人表示。 扩大招生规模,首要解决的是师资问题。《意见》指出,要加大对优秀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稳定支持力度,大力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人工智能领军人才。要构建多类型、高质量、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涵盖理论、方法、工具、系统研究,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产业创新、国家安全等方面的人才。“鼓励人工智能龙头企业根据产业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对人才培养的最新需求,提供试验实践环境,对高校教师开展培训。”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围绕学科建设、教学科研评价体系等接一系列问题,《意见》给出的方案是“打组合拳”。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意见》的“亮点”在于“特别重视多维融合的推动策略”。 学科建设强调“融合发展”,健全学科设置机制,以学科重大理论和实践应用问题为牵引,促进人工智能方法与技术向更多学科渗透融合; 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复合培养”,探索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大力提升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课程体系建设强调“精密耦合”,以“全链条”“开放式”“个性化”为目标,打造人工智能核心知识课程体系和应用模块课程;评价机制强调“组合创新”,以成果评价为突破口,科学评价论文、专利、软件著作权等多种成果形式,推进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分类评价机制。 人工智能专业学生,培养质量如何检验?扩招会不会带来“培养质量下降”?这位负责人表示,这种担心“大可不必”。 据悉,三部委将根据《意见》开展一系列创新举措,促进“双一流”建设高校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提高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能力。 首先,将健全以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有条件的高校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以自主试点、先行先试方式,自主设置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其次,《意见》还将支持高校与人工智能领域骨干企业、产业化基地和地方政府设立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建立任务驱动的跨行业跨学科导师团队,促进科研协同创新发展和博士生联合培养。 《意见》还指出,将设置国家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聚焦人工智能重大问题和突破方向,实行联合科研攻关和融合育人。 当然,最重要的,是健全学位质量保障机制,让培养质量不滑坡。“我们将设立跨学科评议专家组,设置专门的评议要素,鼓励高校开展自我评估,支持学会、行业协会开展第三方评价,合理借鉴国际评估。教育部还将加强政策措施统筹协调,成立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培养专家委员会,指导高校实施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及时总结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和做法。”这位负责人最后说。
一方面,以国家发展人工智能的重大战略需求为中心,以“需求导向、应用驱动”“项目牵引、多元支持”“跨界融合、精准培养”为基本原则,瞄准“理论、算法、平台、芯片和应用”等急、断、缺的短板领域,构建基础理论人才与“人工智能+X”复合型人才并重的培养体系。另一方面,探索深度融合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新模式,适度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为我国抢占世界科技前沿,取得人工智能领域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提供更加充分的人才支撑。——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就《关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促进学科融合 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意见》答记者问通知的基本原则强调了:需求导向、应用驱动项目牵引、多元支持跨界融合、精准培养通知重点强调了四个方面的工作: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打造高水平发展平台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加大支持与组织力度答记者问时,回答了《意见》的推动策略的特点:一是学科建设强调“融合发展”,健全学科设置机制,以学科重大理论和实践应用问题为牵引,促进人工智能方法与技术向更多学科渗透融合;二是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复合培养”,探索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大力提升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三是课程体系建设强调“精密耦合”,以“全链条”“开放式”“个性化”为目标,打造人工智能核心知识课程体系和应用模块课程;四是评价机制强调“组合创新”,以成果评价为突破口,科学评价论文、专利、软件著作权等多种成果形式,推进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分类评价机制,构建有利于教师开展学科交叉研究的人才评价机制。在这些美国大片中,人工智能早已经超过了现在这个时代,并且都给世界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人们不断被这些超能产品刺激,在视觉的强烈刺激下,我们也希望能够早日达到电影中描绘的科技时代。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2020年,正是科技为我们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保障,云计算、视频会议、新媒体、5G、大数据、网络购物、VR/AR等等科技,保障了人们的基本生活,让信息瞬间直达十几亿人,实现中央直管,全国上下统一行动……也正是这次疫情,对我国的科技水平进行了检验,“互联网+”行动,为我们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在互联网上,建立了全新的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必须的基础建设。也正是互联网为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贡献了重要力量,并且正在帮助解决现在的社会主要矛盾: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为了能够让互联网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提高了网速,增加了带宽,发展了4G,支持了智能手机,现在又开发了5G,我们正在快速发展互联网所必须的基础建设。随着基础建设的不断完善,人工智能成为了发展的核心方向,数据量的指数级增长,现有的技术逐渐无法满足应用的需求,我们必须要研究人工智能,相信随着《意见》的提出,我国的人工智能技术水平会得到快速提高,《中国智能教育发展方案》也即将推出,从基础教育开始普及人工智能,普及IT技术,为我国的人才队伍储备人才,补充人才。智能教育时代即将来临,你跟上节奏了吗?智能时代,我们该如何帮助小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人工智能+X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将建设新型的基础设施、基础应用,满足互联网发展的需要。2017年3月,霍金在接受英国《泰晤士报》采访时再次发出警告,“人类需要控制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科技,以防止它们在未来可能对人类生存带来的毁灭性威胁。”虽然霍金曾经多次警告人类要提防人工智能,但,时代的发展,实实在在的需要人工智能,这或许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吧。面对人工智能,我们主动去拥抱,这次,我们从教育开始,从人才开始,在这一个还并未发展起来的领域,我们必将做出一番成就。俞敏洪:未来几年要用大量资金拉拢科技人才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从小抓技术,通过技术让孩子们提前感受、感知、应用,技术会带给孩子们更多的想象力,在海量的信息中,孩子们要学习了解数据、分析数据和应用数据,最终解决实际问题,或许,在技术的推动下,人类的大脑会得到进步一进化。有研究表明,病毒与人类协同进化,很可能是人类进化的强力推手,例如:智人为什么能够突然强大起来,正是因为智人的大脑与病毒的结合,是大脑得到了更强大的能力。不管是病毒还是《进化论》,人类的进步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加快,加强!回到教育本身,无论在什么时代中,都会出现与时代相配合的教育,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理念,都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疫情之后,教育必将开始进化,逐渐靠近智能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教育工作者、孩子都将参与其中,成为新时代教育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家长选课系列——如何选择机器人/编程课程小学生在家就能做的科学小实验-小小抽水机人应该进行超越能力的攀登,否则天空的存在又有何意义?——美罗.勃朗宁
中商情报网讯:日前,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促进学科融合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明确提出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据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表示,《意见》特别重视多维融合的推动策略。一是学科建设强调“融合发展”,健全学科设置机制,以学科重大理论和实践应用问题为牵引,促进人工智能方法与技术向更多学科渗透融合;二是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复合培养”,探索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大力提升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三是课程体系建设强调“精密耦合”,以“全链条”“开放式”“个性化”为目标,打造人工智能核心知识课程体系和应用模块课程;四是评价机制强调“组合创新”,以成果评价为突破口,科学评价论文、专利、软件著作权等多种成果形式,推进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分类评价机制,构建有利于教师开展学科交叉研究的人才评价机制。可见,未来人工智能人才将成为“香饽饽”。那么我国人工智能市场前景如何呢?人工智能是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将进一步释放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积蓄的巨大能量,并创造新的强大引擎,重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各环节,形成从宏观到微观各领域的智能化新需求,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人工智能正在与各行各业快速融合,助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全新的产业浪潮。那么,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现状如何呢?人工智能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自2015年开始,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逐年攀升。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渐成熟,科技、制造业等业界巨头不断深入布局。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约为339亿元,增长率达到56.2%。据预测,2020年中国在人工智能的市场规模将突破700亿元。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人工智能产业布局情况随着我国人工智能市场快速发展,各地积极进行产业布局。整体来看,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形成以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协同发展的格局,尤其东部沿海地区为重点部署区域。其中,北京布局相对成熟,具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尤其中关村科学城等机构为北京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利好的政策、技术、人才等支持。目前,北京拥有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位于全国前列,约为400家。上海拥有的人工智能企业数量相较北京少,但也领先其他省市。上海规划建设人工智能高地,打造一流的人工智能创新生态,目前已布局“人型”空间结构,分布在8个区域、11个行业。除了上海以外,江苏、浙江等地也积极布局,人工智能企业较为集中。广东科技创新能力同样处于领先地位,尤其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发展重视人工智能的布局。截至目前,广东省已成功认定两批共8个园区作为“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园”。此外,广东依托国家特色小镇、千企千镇工程、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的重要契机,鼓励各地市结合本地基础和优势,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布局,打造一批人工智能小镇。我国人工智能企业分布图: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2020年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趋势预测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未来十年内都将是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普及的爆发期,人工智能专用芯片有望成为下一个爆发点。随着5G商用落地,将加速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同时,人工智能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将带动其他相关技术的持续进步,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性突破。2020年,人工智能将有以下发展趋势:1.政策持续优化行业发展自2017年起,人工智能连续三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及,说明了人工智能产业的重要性。2019年,人工智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从“加快”、“加强”到“深化”,说明它已经走过了萌芽阶段与初步发展阶段,下个阶段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并且更加注重应用落地。2020年政府将继续支持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人工智能“政策持续催化”是行业发展趋势之一。2.5G助推行业加速发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未来企业商业应用能力将成为资本重要考核因素。2019年是5G商用落地元年,5G商用时代的逐渐来临,人工智能技术连接效率也将进一步提升,深度学习、数据挖掘、自动程序设计等领域也将在更多的应用领域得到实现,5G将进一步助推行业加速发展。3.AI芯片大规模落地最近几年,AI芯片已经逐步达到了可用的状态,2020年将会是AI芯片大规模落地的关键年。端侧AI芯片将更加低成本、专业化、解决方案集成化,同时,NPU(神经网络处理单元)将成为下一代端侧通用CPU芯片的基本模块。未来,越来越多的端侧CPU芯片都会以深度学习为核心进行全新的芯片规划。而在芯片之外,AI还将重新定义计算机体系架构,支持AI的训练和预测计算成为新的异构设计架构思路。4.深度学习大规模应用深度学习是当前人工智能领域最重要,也是被产业界证明最有效的技术。以深度学习框架为核心的开源深度学习平台,大大降低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门槛,有效提高了人工智能应用的质量和效率。2020年,各行各业将会大规模应用深度学习技术实施创新,加快转型和升级。5.人才需求大幅增长人工智能本身就是多技能的高度融合,不仅有传统技术与数据科学的融合,还有从数据采集,到数据存储、分析、应用、自动控制等过程的融合。随着人工智能落地应用的深化和进阶,技能的碰撞将不断增加,要求人工智能人才掌握多种技能、复杂维度解决问题不再是偶然。随着Al行业的持续发展,相关人才需求量在不断扩大,Al技术人才迎来黄金发展机遇,在高技术服务和制造业领域增长将尤其明显。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来源:中国新闻网中新网3月3日电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近日印发《关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促进学科融合 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意见》。《意见》要求,着力提升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水平,为我国抢占世界科技前沿,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提供更加充分的人才支撑。《意见》提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原创算法、高端芯片和生态系统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学科交叉融合亟待深化,人才培养导向性亟待加强。《意见》明确了指导思想:依托“双一流”建设,深化人工智能内涵,构建基础理论人才与“人工智能+X”复合型人才并重的培养体系,探索深度融合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提升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水平,为我国抢占世界科技前沿,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提供更加充分的人才支撑。《意见》要求,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培育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加大对优秀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稳定支持力度,大力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人工智能领军人才。有序推动人工智能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和吸引人工智能前沿领域优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以及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注重人才学科背景的多样化、互补性,实行个性化支持政策,实现不同学科背景人才的系统性整合。《若干意见》明确,打造高水平发展平台。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布局,鼓励高校统筹各类资金,支持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建设,逐渐形成学科优势特色,推动人工智能向更多学科渗透融合。设立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参与共建,在资金、项目等方面优先支持。密切校企合作,鼓励企业参与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组织开展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和技能竞赛,引导学生以企业实际问题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若干意见》提出,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确立专项任务培养研究生机制,对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博士生,高校应参照科研人员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保障和提高博士生相关待遇的具体办法,保护博士生的合法权益。强化博士生交叉复合培养,鼓励企业向博士生开放课程、数据、案例、工具和实训平台。加强课程体系建设,面向全产业链和社会发展需求,科学设计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避免简单“拼盘化”。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意见》还提到,加大支持与组织力度。健全学科设置机制,完善学科评价机制,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健全学位质量保障机制,加强资金投入引导,加强组织实施。其中,在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方面,将人工智能纳入“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支持范围,综合考虑有关高校高水平师资、国家级科研平台、重大科研项目和攻关任务,以及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成效等情况,安排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招生计划专项增量。积极引导高校通过实施常规增量倾斜和存量调整办法,切实优化招生结构,精准扩大人工智能相关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3月3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叶雨婷)今天记者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促进学科融合 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扩大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规模。《意见》指出,将人工智能纳入“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支持范围,综合考虑有关高校高水平师资、国家级科研平台、重大科研项目和攻关任务,以及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成效等情况,安排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招生计划专项增量。积极引导高校通过实施常规增量倾斜和存量调整办法,切实优化招生结构,精准扩大人工智能相关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意见》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社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正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等方面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培养和汇聚具有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的高层次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使命。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原创算法、高端芯片和生态系统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学科交叉融合亟待深化,人才培养导向性亟待加强。《意见》强调,要培育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加大对优秀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稳定支持力度,大力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人工智能领军人才。构建多类型、高质量、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涵盖理论、方法、工具、系统研究,以及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产业创新、社会治理、国家安全等方面的人才。加强人工智能科研伦理教育。鼓励人工智能龙头企业根据产业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对人才培养的最新需求,提供试验实践环境,对高校教师开展培训。在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上,《意见》指出,确立专项任务培养研究生机制。以多学科交叉解决重大问题的专项任务作为研究生课题主要来源和培养载体,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高校在承担的重大科研任务中,自主确定研究生培养规模,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完善人才培养成本分摊机制。《意见》强调,健全学位质量保障机制。鼓励高校在人工智能相关学科设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开展多样化教学评价。高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设立人工智能专门工作组,负责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培养方案、学位标准和管理规范制定,承担学位评审相关工作。完善硕博贯通培养和分流退出机制。设立跨学科评议专家组,设置专门的评议要素,适时进行人工智能领域学位论文抽检和人才培养质量专项检查。(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据教育部网站3日消息,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促进学科融合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指出,探索深度融合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提升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水平,为我国抢占世界科技前沿,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提供更加充分的人才支撑。《意见》提出,需求导向、应用驱动。以解决人工智能重大理论和实践应用问题为牵引,促进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在重点行业领域的转化应用。以产业行业人工智能应用为导向,拓展核心技术和创新方法,实现人工智能对相关学科的赋能改造,形成“人工智能+X”的复合发展新模式。《意见》提到,充分发挥政府财政投入、政策支持的引导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鼓励企业、社会加大投入,形成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合力支持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格局。《意见》还提到,深化人工智能与基础科学、信息科学、医学、哲学社会科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断丰富完善人工智能主干知识体系和跨学科核心知识体系,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和特色方向。把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规律,学用结合,强化实践。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面向领域和应用方向培养学生掌握不同学科的概念体系、方法工具等方面的知识。强化产教融合,构建自主创新和人才培养共同体。《意见》表示,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将人工智能纳入“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支持范围,综合考虑有关高校高水平师资、国家级科研平台、重大科研项目和攻关任务,以及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成效等情况,安排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招生计划专项增量。积极引导高校通过实施常规增量倾斜和存量调整办法,切实优化招生结构,精准扩大人工智能相关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意见》还表示,加强资金投入引导。鼓励高校统筹财政投入、科研收入等各种资源,加大支持研究生培养、开展基础前沿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的力度。加强与骨干企业的合作,利用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基金及资本市场融资等多种渠道,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高校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实施,加大对人才培养、应用研究、基地平台建设和成果转移转化的支持力度。值得注意的是,据人社部网站2日消息,近日,人社部、市场监管总局、统计局联合发布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等职业信息的通知,遴选确定了人工智能训练师等16个新职业信息。人工智能训练师是使用智能训练软件,在人工智能产品实际使用过程中进行数据库管理、算法参数设置、人机交互设计、性能测试跟踪及其他辅助作业的人员。(文章来源:中新经纬)
来源:中宏网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社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正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等方面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有数据显示,在人工智能领域,国内大学发表国际论文数最多的是清华大学占比4.12%,其次是上海交通大学占比2.64%,浙江大学占比2.47%,哈尔滨工业大学占比2.30%,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占比2.27%。以“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主的人工智能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局面已经形成。培养和汇聚具有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的高层次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使命。近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促进学科融合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着力提升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水平,为我国抢占世界科技前沿,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提供更加充分的人才支撑。人工智能学科建设与发达国家仍存差距“‘双一流’建设高校有良好的基础,要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强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方面率先示范、取得突破。”教育部相关部门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近年,我国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成效,部分“双一流”建设高校相继成立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或通过其他创新机制,将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建设列为重要建设任务,培养了一定数量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该负责人强调,但高校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高层次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跨学科创新平台不足,学科建设缺乏深度交叉融合,基础理论、原创算法、高端芯片等方面突破较少,复合型人才培养导向性不强,高校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等方面。《意见》是根据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而制定,该负责人指出,这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针对现状与问题,着力在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理念思路、推动策略和具体举措上进一步创新突破。构建理论与“人工智能+X”并重的复合型人才体系推动“双一流”建设高校着力构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意见》以国家发展人工智能的重大战略需求为中心,以“需求导向、应用驱动”“项目牵引、多元支持”“跨界融合、精准培养”为基本原则,瞄准“理论、算法、平台、芯片和应用”等急、断、缺的短板领域,构建基础理论人才与“人工智能+X”复合型人才并重的培养体系。《意见》指出,将充分发挥政府财政投入、政策支持的引导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鼓励企业、社会加大投入,形成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合力支持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格局。该负责人表示,《意见》为探索深度融合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新模式,适度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为我国抢占世界科技前沿,取得人工智能领域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提供更加充分的人才支撑。学科融合发展推动策略强调“多维”重视“多维融合”是《意见》的主要推动策略,该负责人介绍,学科建设强调“融合发展”,健全学科设置机制,以学科重大理论和实践应用问题为牵引,促进人工智能方法与技术向更多学科渗透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复合培养”,探索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大力提升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课程体系建设强调“精密耦合”,以“全链条”“开放式”“个性化”为目标,打造人工智能核心知识课程体系和应用模块课程;评价机制强调“组合创新”,以成果评价为突破口,科学评价论文、专利、软件著作权等多种成果形式,推进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分类评价机制,构建有利于教师开展学科交叉研究的人才评价机制。开展系列创新措施为人才培养总结可复制经验《意见》开展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为促进“双一流”建设高校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提高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能力夯实基础。“健全以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有条件的高校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该负责人表示,高校要以自主试点、先行先试方式,自主设置人工智能交叉学科。“支持高校与人工智能领域骨干企业、产业化基地和地方政府设立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建立任务驱动的跨行业跨学科导师团队。”“设立国家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聚焦人工智能重大问题和突破方向,实行联合科研攻关和融合育人。”资金投入引导方面,《意见》则强调,加强与骨干企业的合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高校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实施,加大对人才培养、应用研究、基地平台建设和成果转移转化的支持力度。《意见》要求健全学位质量保障机制,设立跨学科评议专家组,设置专门的评议要素,鼓励高校开展自我评估,支持学会、行业协会开展第三方评价,合理借鉴国际评估。同时,该负责人指出,教育部也将加强政策措施统筹协调,成立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培养专家委员会,指导高校实施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及时总结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和做法。编辑:王子琪 | 审核:贾 芳
中宏网3月3日(记者刘一乐 富宇)近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促进学科融合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意见》。《意见》要求,提升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水平,为我国抢占世界科技前沿,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提供更加充分的人才支撑。 《意见》指出,把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规律,学用结合,强化实践。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面向领域和应用方向培养学生掌握不同学科的概念体系、方法工具等方面的知识。强化产教融合,构建自主创新和人才培养共同体。 《意见》要求,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将培育高水平创新型人才,鼓励人工智能龙头企业根据产业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对人才培养的最新需求,提供试验实践环境,对高校教师开展培训;有序推动人工智能高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统筹利用各类资源,为人才流动和创新创业提供良好条件。 《意见》明确,打造高水平发展平台。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布局,鼓励高校统筹各类资金,支持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建设,逐渐形成学科优势特色,推动人工智能向更多学科渗透融合;设立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依托“双一流”建设高校,建设国家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在人工智能发展重大问题和突破方向上,实行联合科研攻关和融合育人,强化课程体系、计算平台、实验环境等条件建设;密切校企合作,鼓励企业参与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组织开展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和技能竞赛,引导学生以企业实际问题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意见》还要求,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确立专项任务培养研究生机制、强化博士生交叉复合培养、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领域最新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教材和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并大力培养参与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国际化人才。 此外,“加大支持与组织力度”也是《意见》中重要的一项部署。需要健全学科设置机制、完善学科评价机制、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健全学位质量保障机制、加强资金投入引导、加强组织实施。教育部加强政策措施统筹协调,成立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培养专家委员会,指导高校实施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及时总结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和做法。